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木兰诗原文及翻译范文

木兰诗原文及翻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木兰诗原文及翻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木兰诗原文及翻译

第1篇:木兰诗原文及翻译范文

木兰诗文言文原文

木兰诗

出处:《乐府诗集》

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tiě),可汗(kè hán)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wèi)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 jiān)。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啾(jiū jiū)。

万里赴戎(róng)机,关山度若飞。朔(shuò)气传金柝(tuò),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qiáng)。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huò huò)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zhuó)我旧时裳(cháng)。当窗理云鬓(bìn),对镜帖(tiē)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诗文言文注释

唧唧(jī jī):纺织机的声音

当户(dāng hù):对着门。

机杼(zhù)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机:指织布机。杼:织布梭(suō)子。

惟:只。

何:什么。

忆:思念,惦记

军帖(tiě):征兵的文书。

可汗(kè hán):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君主的称呼

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确指。下文的“十二转”、“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爷:和下文的“阿爷”一样,都指父亲。

愿为市鞍(ān)马:为,为此。市,买。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鞯(jiān):马鞍下的垫子。

辔(pèi)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笼头和缰绳。

辞:离开,辞行。

溅溅(jiān jiān):水流激射的声音。

旦:早晨。

但闻:只听见

胡骑(jì):胡人的战马。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啾啾(jiū jiū):马叫的声音。

天子:即前面所说的“可汗”。

万里赴戎机:不远万里,奔赴战场。戎机:指战争。

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度,越过。

朔(shuò)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朔,北方。金柝(tuò),即刁斗。古代军中用的一种铁锅,白天用来做饭,晚上用来报更。

寒光照铁衣:冰冷的月光照在将士们的铠甲上。

明堂:明亮的的厅堂,此处指宫殿

策勋十二转(zhuǎn):记很大的功。策勋,记功。转,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十二转:不是确数,形容功劳极高。

赏赐百千强(qiáng):赏赐很多的财物。百千:形容数量多。强,有余。

问所欲:问(木兰)想要什么。

不用:不愿意做。

尚书郎:尚书省的官。尚书省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国家政事的机关。

愿驰千里足:希望骑上千里马。

郭:外城。

扶:扶持。将:助词,不译。

姊(zǐ):姐姐。

理:梳理。

红妆(zhuāng):指女子的艳丽装束。

霍霍(huò huò):模拟磨刀的声音。

著(zhuó):通假字 通“着”,穿。

云鬓(bìn):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

帖(tiē)花黄:帖”通假字 通“贴”。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扑朔,爬搔。迷离,眯着眼。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两只兔子贴着地面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42. “火”:通“伙”。古时一起打仗的人用同一个锅吃饭,后意译为同行的人。

行:读háng。

傍(bàng)地走:贴着地面并排跑。

木兰诗文言文翻译

织布机声一声接着一声,木兰姑娘当门在织布。织机停下来不再作响,只听见姑娘在叹息。

问姑娘在思念什么,问姑娘在思念什么。姑娘并没有思念什么,姑娘并没有回忆什么。昨夜看见征兵的文书,知道君王在大规模征募兵士,那么多卷征兵文书,每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木兰愿意去买来马鞍和马匹,从此替父亲去出征。

到东边的集市上买来骏马,西边的集市买来马鞍和鞍下的垫子,南边的集市买来嚼子和缰绳,北边的集市买来长鞭(马鞭)。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但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声音。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燕山)脚下,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但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行军万里奔赴战场作战,翻越关隘和山岭就像飞过去一样快。北方的寒风中传来打更声,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有些牺牲了,有的十年之后得胜而归。

第2篇:木兰诗原文及翻译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6—0030—01

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学习文言文,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继承先贤的优秀文化,锻炼创造性的思辨和表达能力。然而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却不尽如人意,许多教师虽然更新了教育理念,但却没有改变陈旧的教育方法,使本应充满诗意与活力的文言文教学变成了一潭死水。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教师教学目标单一,教师教法僵化,教学方法“从本到本”,缺少迁移。那么应该怎样改变这种现状,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注重形式,激发兴趣

通常我采用以下形式:

1.以故事传说引出课文。以《木兰诗》为例,花木兰的故事家喻户晓,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木兰的故事,谈谈对人物形象的看法,学生在把握历史背景及花木兰的人物故事后,对《木兰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理解起来也会容易得多。

2.以成语名句引出课文。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一鼓作气”等。课前可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些成语的本意、引申意及出处,增强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掌握文中的成语。

3.以精美语段引出课文。文言名篇都有精彩的语段,或长于描写,或重于叙述。教师把这些精美“点心”拿出来先让学生尝一尝,尝到“甜头”后自然可以轻松地组织新的教学活动。如《小石潭记》中的“潭中鱼可百许头……乃记之而去”,如果教师能在学生面前声情并茂地配乐朗诵这一段,相信一定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4.用插图或画面引出课文。文言文课本中只有少量精美的插图,教师可从网上下载相关的图片资料,作为激发学生学习文言作品的兴趣。如教《爱莲说》时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莲中的插图,让他们试着说莲的外形,再对照课文原句,体会文字语句的特点。

教无定法,除了进行有准备的活动外,还可以随时进行表演。如在学习《核舟记》时让三个学生分别摹拟苏轼、鲁直和佛印的动作、神态等,结合表演进行教学。相信教师只要善于观察学生的个好,善于激发、引导,就能收到理想效果。

二、注重朗读,读出神韵

这里的“读”指诵读,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突破口也应该选在“读”上。通过读,使学生充分认识祖国语言的典雅优美,从而提高其阅读与写作水平。

文言文诵读必须做到这样两点:

1.读顺、读准、读懂。

2.读出神韵。

三、注重教法,还原课堂

教学中,如果采用传统的串讲法,固然做到“字字落实,句句清楚”,但套用同一个模式,难免乏味。所以,在教学中,应围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根据每课的特点,灵活教学。如可以采用纠错法。课前要求学生翻译好要学的篇目,课堂上把译文写在黑板上,然后将原文和译文进行对比,译对的给予肯定,译错之处寻找原因,重新翻译,直至正确无误。

四、注重实践,实施迁移

在文言文教学中,“迁移”训练应成为不容忽视的一环。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学要求,帮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知识积累点和能力训练点,然后将知识和能力所得作正向迁移,适当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在知识的实际运用中提高阅读能力。

迁移的方式通常有两种:

一是向与课文难度相当的课外文言文迁移,主要从文言文知识或思想内容方面迁移。比如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或主题相近(反)的、或描写同一人物的文言文,都可作为迁移训练的材料。如学了《桃花源记》,就可选《五柳先生传》加以比照阅读,在巩固课内文言知识的同时,更进一步地把握陶渊明的思想。

第3篇:木兰诗原文及翻译范文

一、关于文言实词应试策略

1.代入检验发(把题目中所给的义项代入到句子中)

这是最简单直接的方法。把所给义项代入到句中之后,解释准确的就是正确答案。这种方法只能用于已给出义项的题目。

2.语法分析法(根据实词在句中的位置用语法知识来判断词义)

一个单句的基本结构是“主、谓、宾”,附加成分是“定、壮、补”。掌握了它们的基本语法位置,如主语和宾语通常由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结构的词组(如“的字结构”“所字结构”)充当,谓语由动词充当,状语由副词或表时间、地点、状态、趋向的介宾结构(如“在…时候”“在…地方”“向东”)充当,我们就可以推断出词语的用法和意义。

3.结构分析法(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来推定词义)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进或相反。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的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例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本句中“忠”、“贤”对称,“用”“以”对称根据两组对称的词语词义相同、相近或相反,可以推出“以”的含义与“用”的含义相近或相同。译文为:忠诚不一定被任用,贤能也不一定被任用。

4.联想推断法(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

高考所考查的文言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反比照,辩其异词,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5.相邻推断法(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仅义的单音节词素合成的,他们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知识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

二、关于文言虚词应试策略

1.词性界定法

有些文言词语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是能从词性的角度作出正确的判定,一般就能对文句进行正确的理解。如果一组句子中同一个文言虚词的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也肯定不同。例如2007年浙江卷第12题的D项,“焉真一老农夫也”中“焉”为助词,用于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置杯焉则胶”《逍遥游》中的“焉”为兼词,译为“于此”。显而易见两者词性不同,用法也自然不同,题目要求选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那么该选项一定不是正确答案。

2.数学代入法

有时候,考生如能巧妙地借用数学中的一些解题办法,在语文答题中加以灵活运用,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2007年四川卷第9题B项,“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是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一个句子,它的意思是“竟然”,在本组中另一个句子为“辞不许,乃归白毋”在“乃”的意思搞不清的情况下,我们把“竟然”的意思代入到句子中,看看是否合适。原文中有“辞不许,如果译成“竟然”的话,于情理不通因此,此处译为“于是,就”的意思最佳。

3.语法切入法

从语法角度切入是解答文言实词常用的方法,其实该法对解答文言虚词也同样适用。例2007年广东卷第6题D项中的“不自选择,但决于狐”,介词“于”和后面的“狐”构成介宾短语,整个句子为介宾短语后置;而“始知其兆已寓意于画也”中的“于”则表处所,二者的语法功能截然不同。

4.标志识别法

有些文言虚词是构成文言句式的标志性词,如能记住教材中出现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特殊文言句式,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解题,例《劝学》中的“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是一个定语后置句,“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三、关于文言句式应试策略

1.判断句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大的方面讲可以分为有标志词判断句两种大的类别,有标志词判断句又可以分为“……者,……也”系列和“乃、为”系列这两个小分支。

需要注意的是,“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很少作判断词,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做判断句的主语,在汉以后“是”作判断词才多起来。例如:①是则罪之大者。(《孟子》)(“是”作指示代词“这”,是判断句的主语)②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是”作动词,表肯定判断)。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家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2.被动句

判断被动句的关键是定位主动者和被动者的关系。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在平时的练习中强化“三步走”训练:一是圈。圈出含有被动关系的词语或句子,一激起自己的看意注意。二是注。在草稿纸上注出这些词语或句子的翻译。三是对。在完成句子的翻译后,再核对一下在草稿纸声注出的翻译是否切合语境。只有在这种严格的“二步走”训练中,大家才能对被动句练就出一种敏感和一种技能。

3.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这类句子的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如:“谁”。“何”“奚”“渴”“胡”“恶”“按”“焉”等。(2)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句中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关系否定句,一般句子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3)为了强调,靠助词“之”“是”帮助,将宾语提前。要准确判断此处的“之”或“是”是否是助词。(4)名词作宾语,为了强调而将它扯到动词前面,又为了表示动作对象(宾语)的唯一性,排他性,在提前了的宾语之前加上范围副词“唯(惟)”,构成“唯(惟)……是(之)……”的固定格式。此处要从句意出发,观察是否能套用这种固定格式。

4.成分省略句

句中是否省略了成分,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推断。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的成分补出来。常见的省略有主语、谓语、宾语省略和介词“于”“以”的省略等,如:“且曰,客从外来,(邹忌)与(客)坐谈”省略了主语和宾语:“蹑足(于)行之间”省略了介词“于”。

四、关于词类活用的解题策略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特殊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相应的具有一种新的意义,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名词作状语、动词的使动用法和被动用法,虽没有改变词性但因用法特殊,一般也列入活用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