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副高级工程师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为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切实做好高技能人才评价工作,加快我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步伐。根据市局《关于开展*年技师、高级技师评审工作的通知》(泰劳社函[*]8号)的要求,现就做好今年我区申报技师、高级技师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组织宣传发动
技师、高级技师评审工作是发现优秀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渠道,也是评价优秀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手段。各处镇、区直各部门、企业要充分认识技师、高级技师申报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扎实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各单位要着眼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建立学习型、创新型单位,加快建立内部技能人才梯次成长机制,积极组织符合条件的人员申报,并按照有关规定认真落实技师、高级技师技能津贴和相关待遇,调动广大技能人才苦练技能、岗位成才的积极性,使更多的优秀技能人才脱颖而出。
二、评审范围和条件
全区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中从事技能岗位工作或进行技能培训教学,所从事职业在国家已公布职业标准且设有技师、高级技师等级的职业内(不包括已实行全国、全省统一鉴定考试的职业),并符合以下条件的人员均可申报技师、高级技师。
(一)基本条件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守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认真做好本职工作;
2、具有高中或技工学校毕业以上文化程度,或经过自学、职业培训达到同等水平;
3、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独立解决本工种关键性的操作技术和生产中的工艺难题,或具有较大技术革新成果,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4、具有传授技艺、培训技术工人的能力或在培训中高级技术工人做出贡献的;
5、连续从事本职业15年以上,并获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或具有高级工证且任职2年以上且工作成绩突出的可申报技师;
6、任技师职务3年以上可申报晋升高级技师。
(二)破格条件
对企业老职工和有突出贡献或特殊技能,不具备规定职业资格或年限,但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人员也可申报:
技师:
1、连续从事本岗位工作20年以上,并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2、从事本岗位工作满12年以上,获得省、市行业级或市、区级技术能手称号;
3、从事本岗位工作并能解决关键性技术难题并获省行业级或市级技术革新成果奖励;
4、具有突出贡献和特殊技能(由所在单位或权威机构出具证明材料);
5、职业中专(高中)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带实习课的专业理论教师)具有中级以上职称。
高级技师:
1、从事本岗位工作满25年并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操作技能;
2、从事本岗位工作满15年并获得国家级或省级技术能手称号及同等以上奖励;
3、从事本岗位工作并能解决关键性技术难题并获国家级或省级技术革新成果奖励以及同等以上奖励;
三、申报材料
1、《技师资格申报表》(原件,一式1份)或《高级技师资格申报表》(原件,一式3份);
2、《推荐评审技师资格人员有关情况综合简表》一式1份(使用B4纸)或《推荐评审高级技师资格人员有关情况综合简表》一式19份(使用B4纸);
3、职业资格证书、专业技术职务证书、学历证书原件及复印件各一份,身份证复印件一份,本人近期二寸免冠照片4张;
4、反映本人任职以来专业技术水平、能力、业绩的工作总结1份;
5、反映本人技术革新、发明创造成果、本人发表的与所从事职业有关的著作、论文及技能竞赛、先进生产者的获奖证书原件及复印件各一份,其他能够证明本人工作业绩的书面材料原件及复印件各一份。
6、申报单位须呈报《推荐评审技师资格人员有关情况汇总表》、《推荐评审高级技师资格人员有关情况汇总表》,原件各一份,并报电子版表格(使用B4纸印制)。
上述呈报的材料必须手续完备,内容齐全,填写准确,打印正规、整洁,字迹工整、清晰,不得涂改、漏页、缺页。个人材料必须一人一个档案袋,档案袋封面上写清姓名、工种、单位以及内装材料的名称和份数(证明材料原件在审核无误后退回)。不符合规定的退回重新填报或不予受理。申报技师、高级技师材料由主管部门汇总审查并加盖公章后报区劳动保障局;无主管部门的企业也可直接申报。
四、申报时间
技师申报材料受理时间分两个阶段:第一批为每年的6月1日前,第二批为12月1前;高级技师申报材料受理时间截止到9月1日。请各单位、企业在规定时间之内将各申报材料报送区劳动保障局培训鉴定科,逾期申报的材料安排参加下一批评审。有关评审信息查询和表格下载请登陆泰安劳动保障信息网。联系电话:
五、收费标准
技师、高级技师评审费按照省物价局、财政厅(鲁价费发[]80号)文件规定收取。
六、享受待遇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泰发[]10号)文件要求,技师、高级技师对应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享受相关的政策和待遇。
关键词:教师主体;“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素质
美国的教育界认为:一个教师在教学的头几年,随着教学经验的增加,教学效果会不断上升,但教学五、六年后,知识和教学方式固化,教学水平就会停滞或下降,一定要吸收新知识。每位教师必须边工作、边学习或工作一段,学习一段,使教育和工作相互交替进行。与此同时,电子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给教育带来的影响已经深刻地反映在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的更新上。教师如果不重新学习,将无法适应未来的教育。而职业院校又承担着向社会输送专业人才的重任,因此职业院校教师应该多方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通过自身努力来提高职业素养,同时还要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一、建立促进“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激励机制
“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其成长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责任,也是国家与学校的责任。国家与学校应该为此提供相关专业制度和调整专业待遇,促进“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发展。
1、采取激励措施,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山东省高教厅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曾明确指出:“学校在职务晋升和提高工资待遇方面,对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应予以倾斜。”因此,职业院校应该从制度上、从政策导向上向“双师型”教师倾斜。如可以规定:要想成为科学带头人或骨干教师必须具有一年以上的企业实践经验,有一至两项科研成果等,并对获得“双师”资格的教师给予低职高聘、提高工资、享受学术休假、出国培训等优惠待遇,并提高其课时津贴;被评聘为学校学科、专业带头人的“双师型”素质教师,每月给予专项津贴以及书报资料费等等。有的学校承诺对于考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职业(执业)资格证书的教师,学院将给予一定的奖励。另外在改善住房条件等方面也应该给予优先考虑,以促使更多的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有的学校招聘某些专业的教师的时候,就要求学历在本科以上,硕士、博士、双师型教师优先;还有些学校在招聘人才时提出:高职副高级职称的“双师型”教师,给予安家和住房综合补贴,安排中转房,配偶随调,给予一定数量的科研启动费,仅次于教授和博士,待遇要优厚。这些政策与措施看得见、摸得着,对调动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教学和管理起到了激励作用。
2、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引导职业教师参加“双职称”评定,并提高其待遇
“双师型”教师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和重视,必须得到政策上的扶植,其中职称评审尤其重要。政府人事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改变现行的在职称评审过程中将高职高专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教师评审条件等同的做法,制定适应职业教育教学特点的职称评审条例。目前,我国高校职称评定过分强调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并以此来要求职业院校的教师,这是不科学、不合理的。因为普通高校教师与职业院校教师的实际工作相差甚远,可比性不大,如不区别对待,人事政策与培养目标会发生矛盾,致使职业教师为评职称而另写一套“论文”,另搞一套“业绩”,以便向普通高教系列靠拢。这不仅不利于评审工作的开展,而且增加了教师自身的负担,出现不公平竞争,从而影响他们的积极性和进取心。职业院校教师职称评审必须与职业教育教学特点结合起来,评审条件要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突出实践能力,不宜过分强调的数量和刊物等级的高低,而应重视实际操作能力和实际应用研究能力。要完善教师第二职称的评审体制,建立相应机构,通过“以考代评”等方法,使教师获得第二职称。同时,对于具有“双证”职称的教师,在聘任时可以高聘一级,如同时具有讲师和“工程师”职称的,可以聘为副教授;具有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的,可以聘为教授,提高“双师型”教师在工资福利等方面的待遇。学校要设立“双师型”教师津贴等激励机制,促使更多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有的职业学校规定,把专业实践能力纳入教师业务考核,把是否达到双师素质要求,作为晋升职称的必备条件:申报副高以上职称的专业教师,必须取得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证书。
二、引导“双师型”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职业院校和职业教育管理部门要改变教育思想和观念,高度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制定促进“双师型”教师成长的激励政策,促使全体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主动转型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主力军。在职业院校,教师只有转型成为“双师型”教师,才有立足之地;学院只有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才能在飞速发展的职业教育事业中处于不败之列。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主要是从思想和业务两方面引导教师提高自身素质。
1.引导教师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
(1)向经典学习,丰厚底蕴与智慧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这是译者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和苏氏其他著作中的精彩条目组成的一本书,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读此书,等于读了一本教育学与心理学合编,职业教师也应该一读。当然,结合自身专业备课上课,首先要密切接触所教专业学科的专业读物以及查阅相关资料,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向实践学习,收获技能与素养
“双师型”教师在自身参加实践的过程中,要善于学习,学习一线人员的操作流程,熟练操作技能;学习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与素养,在实践过程中与自身的理论相结合,从而对所从事的专业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以更好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
(3)向名家学习,启迪思考与人性
全国优秀教师张思明认为,“要当一流的教师,就要先当一流的学生”;“教师的幸福应该是不断的被学生超越,又不断的超越自己,也只有经历这样的过程,教师才有战胜挑战的成长体验,才有真正的教学生活,这才是教师所应追求的职业感受”。
(4)向学生学习,催发灵性与活力
孔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弟子不必不如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不断听取学生对教学的意见,不断地改进教学,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所创新。信息社会使我们每个人都成为终生学习者,只有学会学习,不断更新已有的知识结构,才能适应教学工作的需要。
(5)向同事学习,碰撞火花与灵感
教师劳动具有很强的个体性,走进课堂,只有一位教师在上课。但同时教师又是一个群体。要真正产生高效益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依靠集体的智慧。同事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支持,就会时常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和灵感。
(6)向自己学习,成就自我每一天
让反思成为习惯。反思成长过程,在成长过程中体验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引发的思考;反思工作过程,一个学生、一本教案、一堂课、一次实训、开展一次活动的体验与思考,带来哪些认识上的变化;前瞻性的反思,近期工作目标,未来专业发展规划,教育理想等等。这些在“双师型”教师的成长过程中尤为重要。
2.引导教师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1)加强学习,转变观念。职业教师要主动学习职业教育思想,了解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探讨职业教育思想,尤其是教育家们对职业教育独特的见解;学习和理解职业教育政策,理解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明确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通过学习,树立新的市场观念和竞争观念。为成为“双师型”教师奠定思想基础。
(2)在专业发展上下苦功。“双师型”教师不仅要学习和掌握教育学科基本知识和理论,包括教育基本理论、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学论和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德育原理等;还应掌握完整、系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教学能力,教师们不仅要掌握所任教学科的知识,也要熟悉国内外本专业的先进技术理论,了解本专业的学术前沿动态,也要熟悉国内外相关学科专业的先进技术理论和学术前沿动态;每位教师还应该胜任本专业中的多门课程教学工作,带好本专业的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论文撰写、科技制作等。
(3)提高专业实践能力。教师的实践锻炼一般有三个途径,一是被学校派到专业对口企业参与生产过程管理和设计;二是在校内实习基地直接参与生产和教学指导;三是与企业共建搞基础开发,参与生产工艺的设计。教师自身要确立实践教学体系,在此基础上深入社会,熟悉企业和市场实际运作流程,了解行业态势,在教学中要能自如运用来自实践的生动案例;不断探索、总结和推广示范专业教育教学的新模式、新方法,改变以语言为中介的典型的学问知识传授模式,将实践教学、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将研究性教学、案例式教学、反思式教学和情境式教学等模式引进课堂,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实践过程。
(4)逐步提高科研意识和能力。职业院校科研是个弱项,要以科研促教学需有个过程。学校可以通过举办科研讲座,聘请专家为教师做关于科研方面的讲座,提高教师对科研的认识,学习科研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通过报告、论文等的撰写来记载和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通过申报课题和论文评奖活动等,鼓励教师积极进行科研活动和课题研究活动;鼓励部分骨干教师联系社会实际,推出切合企业实际需要的科研成果。
(5)掌握现代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模式。社会处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时期,教育改革不断地深入,新的教学方法,现代的教学技术工具、手段都日新月异,教师通过继续教育,了解教学信息、教改动态,学习现代教学技术,掌握现代教学工具的使用,运用新教学手段,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看到科技教育手段的进步,增强学习兴趣。现代的新教学手段,不仅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也是一种全新的现代教学模式,它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那种在课堂中单纯由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传统教育学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双师素质 高职 培养机制
[作者简介]徐黎明(1974- ),女,江苏南通人,江苏省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技术、职业技术教育。(江苏 常州 213016)
[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终身发展的制度设计”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GJA114017,课题主持人:孙建波)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8-0063-02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其技术性、实用性和职业性特征,决定了高职“双师素质”教师应该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高素质的、具有双重专业技术职称的复合型教师。因此,只有构建有效的高职“双师素质”教师培养机制,将“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推向科学化和常态化,才能满足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职教理论”与“专业理论”双理论培养机制
(一)高职教师要强化对职业教育特征和规律的认识
职业教育是有别于普通教育的另一种类型的教育,必须加强教师对职业教育学和职业教学论等相关理论的学习。学校可统一征订职业教育类的优秀期刊,给每位教师发放一些职业教育类的书籍;可通过学校的信息化平台专辟职业教育理论专栏,定期添加有关职业教育政策、方针和职教理念的文章,供教师浏览学习;可通过教学论坛、讲座等形式邀请职教专家、学者到学校进行职教理念的引领;可制定职业教育理论学习制度,以多种形式开展学习,促使每个人都能随时学习到最新的职业教育理论,丰富职业教育理念。
(二)高职教师要构建动态更新的专业理论知识体系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教师必须随时适应职业工作的不断变化,及时吸纳本专业及职业领域中出现的最新知识。学校要制定培养在职硕(博)士研究生的相关规定,鼓励教师进行学历提升,通过半脱产或全脱产的方式攻读在职硕士和博士学位;鼓励教师参加相关的行业任职资格考试,将专业理论水平提升到一定的高度;选派教师作为访问学者到相关高校去学习深造,或作为访问工程师到研究院所进行研究性学习;要制定教职工继续教育管理的相关规定,选送教师参加行业或国家相关部委组织的师资培训,进行继续教育;可根据行业发展趋势,聘请大学教授、行业专家、企业老总定期来学校做讲座,邀请兄弟院校“双师素质”的名师进行交流和指导;可鼓励和推荐教师加入相关专业和行业协会,参加各级各类的专业年会,更新和充实教师的专业知识。
二、“教学实践”与“职业实践”双实践培养机制
职业学校是从学校到工作过渡的系统。因此,高职教育不仅承担着学历教育的任务,而且承担着职业培训的任务,要充分体现教育性与职业性的整合。
(一)通过教学实践,培养教师驾驭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的能力
学校可通过教研论文评比、教学观摩、示范课教师经验交流会、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等形式,引导教师思索“如何教”的问题,采取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培养学生心智技能的教学策略;可以课程改革为抓手,以“五课”(上课、听课、备课、说课、评课)教研和“两课”(示范课、研究课)评比为形式,培养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明确性,通过教学设计,整合教学资源,选择有实用性、趣味性、科学性的教学内容,运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和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可组织教师参与专业和课程建设,培养教师对课程标准、考核标准的制定及课程开发与教材编写的能力;可以组织信息化教学大赛、教学网站评比等形式,培养教师利用信息化技术、优化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质量的能力;可组织教师以专业教研室为单位参与实训基地或实训室建设,通过实训任务的设计和实训场景的布置,模拟真实的工作过程,将典型、关键的综合性工作任务及其流程作为教学的重点,促进“双师素质”教师教学行动能力的提升。
(二)通过职业实践,培养教师驾驭有关职业工作过程的能力
学校可利用暑假组织教师参加劳动保障部门组织的专业技能培训和考核,由已获取相关证书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并发放高温补贴费;可定期选派骨干教师到国家或省级师资培训基地学习,并要求参加完培训的教师,将培训习得的知识内容和技能分享和传授给相应专业的教师,缩减培训费用,起到辐射作用;可通过校办设计院、咨询公司、工程管理公司,让教师参与项目,并将实际工作任务带入课堂进行项目化教学,从而让职业过程融入教学过程;可通过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组织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了解企业的工作环境、典型设备布置情况、操作顺序及操作规程,了解社会、用人部门对本专业、工种人才技能水平的要求,掌握最新的实践技能。
三、“自主发展”与“团队协作”双形式培养机制
践行以教师发展为本的管理思想,开发教师内在的潜能,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是提高教师“双师素质”的关键,同时,“双师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也离不开教师团体的力量。
(一)学校要制定各种政策机制,激励教师的自我培养意识
学校可要求各个教师制定个人成长五年规划书,让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向优秀的“双师素质”发展,帮助教师准确定位成长目标,科学建构成长条件,提供适合个体专长的、独立的、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机遇,把教师发展规划作为学校发展的核心内容;教师可建立自我培训机制,通过自学自培,借助书本和网络,学习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理论方面的知识和现代教育技术,平时能寻求有特长、有成就的同行、名师、企业工程人员、科研人员、专家学者的帮助,通过教学论坛、网络平台和问题讨论会等形式促进自身的个体发展,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教师可根据自身专业成长的需要,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技术、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考试,积极参与学校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和实习、实训的教学工作等。
(二)学校可发挥名师引领、教学团队的作用
工作任务的不可分是知识急剧密集化的副产品,需要一个具有“团队导向”的教师群体来完成,通过副高职称以上的教学团队的领衔人和中青年团队成员的结合,并吸纳企业人员,内部可进行互帮互学活动,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深化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实践,促进教学研究和教学经验的交流,实现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结合;名师出高徒,一个名师可以凝聚、带动一个“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建设,可以带动一个学科、一个专业甚至激活整个学校的办学活力,学校可通过三创导师、青蓝工程、省市各级名师评选等形式在学校范围内遴选出一批在教学改革、专业建设或科研方面业绩显著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成立名师工作室,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四、“内培”与“外引”双方式培养机制
“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可以通过学校内部培养和校外引进的方式进行,根据专业特点和师资特点,充实“双师素质”教师队伍。
(一)学校内部培养“双师素质”的教师
要营造学校高度重视校园氛围,出台与之相匹配的各类激励机制;可通过校报、宣传窗、校园网等媒介定期报道“双师素质”教师的典型个人和典型事例,营造一种同事高度尊重的良好的校园环境;要发挥校本培训的作用,把教师培训与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实现培训的经常化和长期化;可利用校内实验室和校内实训工厂,挑选有实践经验、有专长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水平;可建立职业技能鉴定站,组织技能鉴定,由教师担任考评员,可深入系统地研究相关行业的职业能力,对其相应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岗位职业能力有更深刻的认识,在参与制订教学计划时有更切合实际的意见,在担任实践教学任务时有更强的针对性及更为合理的教学方法;可创造条件,发挥校内建设工程对教师的锻炼作用,以江苏省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该校在校园网上专辟网页公布新校区建设的时间节点,安排教师跟踪参与新校区的各项工程建设,组织教师参与实验实训室、实训基地建设和大型复杂的实验、实训仪器设备的选择、安装、调试工作等。
(二)校外可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充实“双师素质”教师队伍
学校可从企业引进一些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有丰富实践经验或操作技能的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或作为学生企业实践的指导老师;校内实训工厂可聘请能工巧匠作为实习指导教师,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施工工艺、技巧的指导;可引入“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吸引企业技术人员到校讲课,成为兼职教师,丰富“双师素质”队伍;可从企业引进有高级工程师或工程师职称的技术人员和主管作为专职教师,通过教师资格认定及相应的职教理论的培训,培养他们组织教育教学的能力,并创造条件,让他们评聘教师系列的职称,使其成长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五、“社会服务”与“科研”双渠道培养机制
开展社会服务是职业教育服务功能的体现,而通过社会服务,又能促进教师产学研能力的提升,促进“双师素质”的培养。
(一)学校可根据专业特色为社会提供多种服务
学校可与企业共建培训中心,根据教学、培训、考工的实际需求,着力建设专业实训室,既可作为学校师生的校内实训基地,又可作为企业的培训中心;可承担行业主管部门的继续教育培训任务,由获得相应继续教育培训授课资格的教师担任培训,让教师通过教学培训,了解行业的发展需求,更新自己的知识;可为企业员工提供培训,针对不同企业的生产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计划,学校与企业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可根据专业特色,成立多个工程技术中心,与企业合作进行社会服务;可鼓励教师走进企业,紧紧围绕行业、企业需求,积极开展科技服务。
(二)学校要鼓励教师参与科研,提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学校可每年春秋两学期组织校级课题的申报工作,引导教师进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技术应用与推广等方面的课题研究,使得教师探寻到职业教育自身特定的规律,并能将相关研究成果有效地运用于教学实践;可鼓励和帮助教师申报校企横向课题,为教师参与企业研发和技术改革项目牵线搭桥;鼓励教师开展行动研究,引导并支持教师总结教育教学成果并努力上升为指导性的经验或理论;鼓励教师结合专业实践,并提炼为专业技术成果;可鼓励教师结合创新作品,申报国家专利总局的专利,并报销申报费用;可结合校区建设,提供教师参与的机会;可要求挂职锻炼的教师以课题研究的形式提炼挂职成果,使专业实践与教学充分融合。以江苏省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该校结合新校区建设,根据绿色建筑的发展趋势,与深圳建筑科学研究院合作申报了江苏省建设厅的“低成本绿色校园适宜技术研究”的科研项目,现已立项研究。通过社会服务和科研,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所应具有的社会服务和科研辐射效应。
六、“评价”与“激励”双制度培养机制
“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应充分利用评价机制的杠杆和导向作用,通过科学的评价,为教师提供进步的空间和动力,评价应从激励的视角出发,促进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学校要重视分级评价,梯度发展
学校可按照不同的年龄、学历和工作经历将教师划分为新上岗教师、教学型教师、教研型教师和自主型教师四个层次,制定各层次的“双师素质”教师培养认定办法,制定相应的“双师素质”教师评价考核标准,明确“双师素质”教师的岗位职责,进行针对性的“双师素质”教师考核,使得各层次教师的评价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充分体现教师发展的个体差异,使各个阶段的教师都有奋斗目标,不会仅仅停留在已有的成绩上。
(二)学校可建立“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成就动机
学校可根据考核结果为“双师素质”的教师提供一定的奖励和书报费,在名师评选、专业带头人选拔、科研项目申报、外出培训、学术交流、评优评先、职称评定、薪酬发放等方面给予倾斜,创造有利于“双师素质”教师成长的环境;可制定高技能教师奖励办法,对符合条件的教师,给予上浮一级工资的奖励,使得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有机结合、动力和压力并存,营造一种竞争态势,使“双师素质”标准成为教师努力工作和自主学习的方向,激发教师的潜能,激励更多教师向“双师素质”发展,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完善自己。
“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是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也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提高教育质量、彰显高职教育特色的关键。高职院校应不断探索“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机制,充分发挥“双师素质”教师在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价值和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梦卿.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制度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2]詹先明.“双师型”教师发展论[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
[3](德)菲利普・葛洛曼,(德)菲利克斯・劳耐尔.国际视野下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M].石伟平,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4]吴全全.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问题研究:基于跨界视域的诠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