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息化工作要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科技工作方面
(一)建立政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平台为支撑,全行业参与的创新体系,广泛利用社会科技资源推进行业科技创新活动,建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协调发展的机制。结合交通运输发展需求,将交通运输发展融入创新型城市建设战略的大局中,通过政、产、学、研、用相结合,推动在养护装备、工程材料、物联网和现代服务业等多层面的技术水平提升和产业集聚发展。
(二)加强重点科技项目攻关。加快推进既有公路桥梁养护、检测和新材料应用等关键技术研究和成果总结,确保课题研究按序时进度计划如期完成。加快推进公路建设养护技术、桥梁健康监测与状态评估、城市客运运营与服务技术、内河航道基础设施养护管理技术等专项研究并取得一批阶段性研究成果。解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养护和安全高效运输等面临的关键技术难题,力争形成一批技术水平领先、成果实用性强、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科技成果。
(三)加强成果总结与转化应用。加强已有科研成果的总结提炼,通过深化研究、试点应用、综合集成等形式,研究制订技术标准、指南和指导意见,促进成果标准化与推广应用。认真组织学习2010-2012年交通运输科技成果汇编,加强成果推介和技术供需方信息交流。探索成果转化应用的有效途径与措施,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协调机制和激励机制,发挥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组织协调作用,在工程设计、建设、运营、养护等环节,加大新技术成果的应用力度,限制和淘汰落后技术,突出科技成果研发和应用单位的成果转化应用绩效考核,促进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
(四)开展科技示范工程建设与技术培训。推进临海高等级公路等一批重点国省干线公路建设养护中科技成果的集成应用示范。重点开展旧路面废料循环再生、温拌(橡胶)沥青路面、新型护岸结构、运输组织智能化等技术示范应用,促进科技成果的集成应用和规模应用。加强技术培训,结合年度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在沥青路面养护、桥梁安全监测和节能减排等领域进行专题培训,及时宣贯近年来研发的新技术,促进全行业技术进步。
(五)建立交通地方标准工作体系。组织全市交通运输行业申报年度标准制修定项目,组织各个标准项目的可行性调研,在此基础上配合有关部门完成“地方标准”的相关制定、和宣贯工作;协助做好国家和地方有关技术标准、服务标准的宣传、实施和培训。
(六)加强交通计量检定工作。贯彻落实2013年交通工程专用检测仪器检定校准、公路动态汽车衡计量检定等计划并组织实施。认真组织各项计划实施的中间检查和年度总结,做到年初计划下达,年中抽查检查,年底总结,确保计划落实,找出不足和努力方向。
(七)推进质量管理工作。组织开展2013年度省QC小组优秀成果申报推荐工作,促进优秀QC成果在我市交通运输行业推广应用工作,促进QC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配合开展省交通设施产品抽检工作。做好交通运输行业科普宣传、知识产权保护等基础管理工作。
二、信息化工作方面
(一)加强信息化建设组织与管理。建立健全信息化建设管理组织机构,建立信息化建设、运维长效机制,加强对信息化标准的执行及跨行业的交流与合作。信息化部门要主动协调各业务部门加强前期调研和需求分析,加快推进项目立项和前期设计工作,并逐步建立完善稳定的协调机制和督查考评机制,有效推动各信息化项目加快实施,不断提升行业信息化发展水平。
(二)着力提升公众出行信息服务。加快提升公众出行信息服务水平,加强数据采集处理,整合交通出行信息资源,提升门户网站和96196交通服务热线的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加强城市智能公交信息化建设交流和技术指导,强化城市公交信息化服务与管理,提高IC卡刷卡配置率,不断扩大应用范围,稳步推进城乡公共交通省域“一卡通”建设。加快推广全省出租汽车“一号(96520)召车”服务和手机自助招车服务。
(三)加快推进交通物流信息化建设。重点推进甩挂运输信息平台建设,通过把握行业特点和关键环节,依托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推进我市甩挂运输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完成重点运输过程监管服务示范工程建设,推进车载终端和监控平台的双达标工程,强化重点营运车辆GPS联网联控管理,建立道路运输市场动态运行信息监测体系。配合省厅完成“北斗双模”车载终端安装任务,并在“二客一危”、重型载货、半挂牵引等车型中大力推广应用,鼓励农村客运车辆安装北斗兼容车载终端。
(四)协调推进水运信息一体化建设。推广内河航道便捷过闸系统,推进水路交通运输情况监测预警、船舶电子签证等研究工作。加快“平安航道”调研和分析研究工作,依托盐河航道整治工程,完成盐河航道智能信息化整体架构设计工作。全面推进内河水上应急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推进12395内河应急指挥接处警软件系统在重点水域海事机构部署工作,强化重点渡口视频监控,完善内河水上应急资源信息库。加快推进内河港口信息化建设。
(五)继续深化公路交通信息化建设。推进国省干线公路收费站ETC车道建设,推广货车使用电子支付卡支付通行费,加快实施204国道赣榆段不停车超限检测系统建设,配合省厅推进公路网运行监测与数据综合分析决策支持系统应用以及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省“十二五”人口发展规划》、《省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发展“十二五”规划》,围绕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中心工作,加强人口信息质量管理,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改进统计方法,改革和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推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长效工作机制建设,切实加大发展规划与信息工作创新力度,发挥服务决策、服务全局方面的作用,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主要任务
探索实施人口协调发展目标考核评价体系,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出生人口性别比保持正常;开展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县(市、区)创建活动,牵头实施2012年度人口计生目标管理责任制执行情况的考核评估;实施人口信息化“金人工程”,实现省综合信息平台村级应用全覆盖;继续开展“人口计生统计数据信息过县(市)”创建活动,加强人口信息数据库质量测评与通报,推进部门人口信息的共享交换。
三、具体工作
(一)探索实施人口协调发展目标考核评价体系
1.根据《关于“十二五”期间省对市实行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的意见》和《关于开展“十二五”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县(市、区)创建活动的意见》精神,出台我市创建工作实施意见,指导各地争创工作。
2.制定2012年度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年底牵头开展责任制落实情况的考核评估。
3.配合做好《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绩效评估系统》的应用工作,做好发规信息工作网上年度绩效考核各类数据、资料上报工作。
(二)推进人口计生信息化建设
1.实施人口信息化“金人工程”,全面实施村居信息服务终端建设,实现市、县、乡、村(居)四级信息网络全覆盖,加强对村居应用省综合信息平台的指导和管理,提升村级信息化建设水平;加强人口管理应用系统建设,在部分辖市区试点运行综合信息平台移动办公系统;配合流管部门做好综合信息平台流动人口管理子系统技术保障工作。
2.强化信息质量管理,加大人口统计数据质量监测力度,开展经常性统计数据质量检查,适时通报各地数据质量,提高人口信息的入库率、完整率、准确率与及时率。
3.积极争创省、市级“人口计生阳光统计示范单位”,评比表彰10名市人口计生阳光统计之星(乡级)、20名人口计生基层信息应用操作标兵(村级),推荐省级先进个人。(争创文件另发)
4.做好2012年度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区划代码调整及《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信息平台》V3.0区划代码规范工作。
(三)加强基层基础工作
1.加强出生人口实名登记工作,开展出生人口统计专项调研,分析人口计生、卫生、公安部门在出生人口信息统计方面的差距原因,准确掌握出生人口信息;协调公安、民政、卫生、人社等部门,出台《市关于加强人口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的实施意见》,建立标准统一、分工明确、考核保障的人口信息交换与共享机制,加强人口信息的有效整合和系统分析,提高人口基础信息统计的质量。
2.深入开展信息岗位练兵及技术竞赛活动,重点加强对村级人口计生信息工作的培训和指导。
3.2012年继续做好与南京人口学院、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合作在句容市开展的“家庭健康与财富”项目,完成计划生育对家庭成员的健康、家庭财富、子女成长及家庭未来养老的影响的项目研究。
《通知》公布了今年工业通信业标准化的六项重点任务:深入落实标准化改革措施,构建新型标准体系;实施标准化提升工程,加快相关标准制定;强化标准体系建设,综合推进重点领域标准化工作;提高国际标准转化率,推动我国标准“走出去”;加强标准的宣传与实施,有效发挥标准作用;持续提升标准化管理水平,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通知》指出,要持续优化完善推荐性标准体系。全面完成工业通信业推荐性标准和计划集中复审工作,通过确认一批、修订一批、废止一批、转化一批,重点解决推荐性标准体系中存在的交叉、矛盾和滞后等问题,进一步提升俗继逑档男调性、配套性、科学性和适用性。继续提升新立项推荐性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中的重点标准、基础标准,以及工程建设、安全生产、节能与综合利用等公益类标准比例,推动推荐性标准向政府职责范围内过渡。
《通知》明确,要综合推进重点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大力提升信息通信业技术、服务及安全保障标准水平,同步推进第五代移动通信(5G)国内标准和国际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框架,加快新型网络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应用,完善宽带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等重点领域标准体系。
2015年度吉林省电教工作会议于3月4日在辽源市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是贯彻中央电教馆和省教育厅2015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部署我省2015年电教系统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会议由省电化教育馆陈钺副馆长主持,省电化教育馆领导班子及部门负责人、省内各市(州)电教馆馆长、专家,以及辽源市四个县区的电教人员近50人参加了会议。
辽源市教育局副局长陈鹏在会上致辞,并介绍了辽源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的成果和下一步的发展规划。省电教馆刘忠民馆长对2014年全省电教工作进行了总结回顾,并对2015年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他强调:2015年重点工作要以建设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并创新平台应用方式和有效机制为引领,发挥全省电教战线合力,引导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促进应用模式创新、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使教育信息化在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各市(州)电教馆长在会上交流了本地区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做法和经验。长春市继续推进数字校园项目学校的建设与应用,并计划启动“长春智慧教育平台”建设,全面推进“长春教育专网”建设。延边州加大朝鲜族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力度,建设“延边州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深入开展“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达标活动”。辽源市以“智慧教育”项目为依托,以深入推进吉林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应用为重点,以全面推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为载体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各项工作。通化市在市教育局统筹规划下,信息化相关部门分工负责、协同推进,重点加强“三通两平台”建设。
本次会议还特邀了省内教育信息化实践层面专家出席,关于区域推进、数字校园、平台应用、电教教研、教师培训等方面的专家献计献策,进行了充分的交流。榆树市教育局顾邵江副局长从加强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角度介绍了榆树市教育局的经验做法;榆树市武龙中学郭立国校长对学校在探索创建有农村特色的数字化校园工作中的经验做了汇报;长春市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教师进修学校的孙高扬老师结合培训案例做了《“基于网络研修社区混合研修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的专题讲座;临江市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主任郭连兵对省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出了建议;集安市王彦华主任介绍了教师“研培一体化”工作的先进做法;通化市刘春莹老师分享了本市科研课题组织、管理工作经验;长春市电教馆王忠诚主任介绍了教育信息化相关赛事的组织、要求;吉林市龙潭区教师进修学校佘晓光老师对提升平台用户活跃度提供了发展和运营策略。
省电教馆在新学期伊始即召开全省电教工作会议,并首次尝试了应用移动终端的新技术进行全程会议交流,希望以此次会议为新的起点,带动全省电教战线同志,共同推进我省教育信息化工作在2015年再上新台阶。
总体思路:根据学校党委的年度工作要点,以“创新发展年”为契机,从教育引导、政策落实、平台搭建、优化服务、改革创新等方面下功夫,出实招,确保年我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取得新的更大成绩。
一、健全校院二级管理体系,加强指导、分工协作
1.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校就业创业各项管理制度,加强绩效考核:制定相关管理规章制度(完善就业创新创业工作机制、完善就创新创业制度、构建操作性强的考核督导机制)。
2.就业办、基础教学部加强主体责任,牵头指导要到位,督导检查要及时,落实情况要反馈;二级学院组织工作要认真,分工布置要具体,落实结果要汇报;其他部门配合工作要积极,多提建议。尤其是东西校区在去年融合发展年的基础上,加强就业创业工作的二级管理。
二、加强团队及课程体系建设
1.成立学校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完善学校及二级学院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专兼职队伍。要积极聘请政府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领域的有关专家担任学校兼职就业创业指导教师。
2.加大培训力度,提升队伍素质:多形式、多渠道进行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邀请专家集中培训与自学相结合,建设一支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队伍。
3.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按照教育部和省里要求,修改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期间的职业发展和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每位教师教书育人职责范围。切实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创业基础课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制定学校学生创新创业成绩认定与其他课程考试互换办法。各二级学院至少将创新创业融入到一个专业建设之中。
4.做好就业创业课题、项目的研究及申报。就业办、基础教学部、职业技术研究中心、二级学院至少完成有一项。今年争取在参与横向创新或纵向创新研究课题上有所突破(应用技术研究中心)。
5.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学生科技创新,完善申报制度。各二级学院至少有一名学生获得专利。(课外处和校企办共同)
6.编写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校本教材。争取7月份出来,下学期使用。
三、多种形式开拓就业渠道
1.巩固优质就业基地: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校企合作共同招生、校企横向联合申报项目、校企共建校内外就业创新创业实习实训等形式,通过召开省化工医药职教集团会议,加强与优质就业企业的沟通和联系。
2.开辟新的就业市场:走出去,深入企业搞调查研究,开发优秀单位、优质岗位。
3.开发利用校友资源。就业办牵头、二级学院组织,发动全校教职员工,收集整理校友资料,加强校友之间的联系。
4.开辟境外就业渠道:进行境外就业市场的研究、考察和组织实施。
四、积极搭建就业创业服务平台
1.召开第二届创新创业大赛和学生就业简历大赛:广泛开展创新创业大赛、创业典型事迹报告、学生就业简历大赛等实践活动,努力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提升创业综合素质。
2.加强众创空间建设:每个二级学院至少建立一个创新创业实体为学生服务,学校建立一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园,成立学校的资产运营公司,在此基础上成立学校众创空间的运营公司,在下面可以成立若干个小公司,如化工、机电等。
3.加强社团建设:学校和二级学院都要成立学生创新创业社团,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4.持续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招聘活动:专场招聘会和大型招聘会相结合,线上招聘和线下相结合,集中招聘和个别推荐相结合,打造一年365天不落幕的校园的招聘。
五、加强就业创业工作的信息化建设
1.建立创新创业专题网站,完善更新就业工作网站,加强微信平台维护,主动与我省就业创业公共服务云平台结合,着力完善以校内毕业生就业创业信息网为基础、移动终端为补充的智能化就业创业工作信息平台。
2.努力提高就业创业工作信息化水平,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健全精准推送就业服务机制,真正做到为学生“送岗位、送政策、送指导”,实现就业工作的个性化、信息化。
3.做好信心的有效对接,将学生就业创业意愿信息数据库与用人单位岗位需求和机构孵化投资意向信息数据库进行对接,智能化匹配学历、专业、岗位、地域等重要信息,实现就业创业信息线上线下同步,为供需双方精准推送有效信息,逐步加快就业创业工作信息化、智能化步伐。
六、健全就业创业服务机制
1.健全毕业生就业创业状况第三方评价机制,不断完善就业创业工作考核指标体系。组织分析研究影响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创业的因素,持续开展就业状况、就业质量、就业特色、校友评价、求职分析、创业情况等第三方调查评价。
2.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出台《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工作实施方案》,就业办牵头各二级学院,建立对毕业后两年内的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机制。
3.继续开展精准化的就业创业帮扶:做好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分析与上报,准确了解每一位毕业生的就业创业状况和意愿。升学、参军、到基层、创业、有就业意愿尚未就业、暂不就业等。加大对困难毕业生的帮扶力度,实行“一生一策”动态管理。要求半个月更新上报一次。
4.做好届毕业生顶岗实习工作:就业办牵头各二级学院,积极联系顶岗实习岗位,深入企业一线,挖掘优质实习岗位,减少顶岗实习期间的换岗率(即降低离职率)。尤其是护理学院,要做好首届学生的顶岗实习工作。
5.做好年度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确保届毕业生100%就业,初次就业率不低于86%,年终就业率不低于95%。
七、加强就业和创新创业的宣传工作
1.加大就业创业工作的舆论宣传力度:利用“就业创业政策宣传周”、就业创业课程、日常活动等将国家和省内鼓励支持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宣讲到学生心中。
2.做好就业创业工作的宣传报道:及时总结整理我校就业创业工作,不但利用学校网站、微信平台、校内板报等宣传报道,更要向上级、校外有关媒体进行推送。
1、着重人员融合,要求所有人员打破原有的框框,不分原单位、原工作内容,以一家人的面貌全面了解市场监管的各项内容,以尽快适应新的工作。
2、积极改善办公条件。
3、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如目前全面做好食品安全“店”、“街道”、“区”的创建。
二、法制工作
1、组织学习业务知识,使各法制工作人员对我局各项执法工作所依据的法律法规等有一个基本了解,为案件核审和监督创造条件。
2、梳理归纳市场监督管理工作行政处罚程序要点,并传达到各办案机构贯彻落实。
3、通过网络视频形式参加市星火化工厂起诉我局行政履职的诉讼。
4、根据需要做好执法文书的印制工作。
三、信用信息工作
1、完善信用信息平台的信息归集和信息公示。
2、配合机关部门录入《行政处罚模板》做好互联网+工作,督促有关部门公示相关案件内容。
3、做好对申报上市公司进行信用查询并出具诚信证明。
4、逐步开始进行2019年度市场主体年报工作。
四、网监工作
1、建立完善和对接河南省网络交易监管平台。
2、通过线上、线下对辖区内5家电商平台进行全方位监管,使其达到规范化经营的标准。
3、做好动产抵押和拍卖监管工作的交接工作,将原市场股的业务接手由网监管理。
下一步工作
一、工商所下一步工作要点
1、工商所要尽快熟悉辖区情况,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2、按照上级部署做好各项业务工作,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法制方面
1、以市场监督办案程序为切入点,做好业务培训工作,提高办案质量、提升办案效率、规范执法程序,增强执法人员法治意识,规避执法风险,确保我局执法安全。
2、继续同法院保持联系,积极做好各项诉讼及强制执行工作。
3、认真做好各类案件的核审工作。
三、信用信息方面
将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坚持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加快推进智慧监管,努力做到监管效能最大化、监管成本最优化、对市场主体干扰最小化,全面提升市场监管公平性、规范性和有效性。以深化简政放权和优化服务水平为目标,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和检讨,完善工作制度、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为优化我区发展环境做贡献。
四、网监方面
1、开展各所网监人员关于网络监管业务培训工作,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强化业务技能培训。
2、加强网络经营主体登记监管,建立档案,引导和督促网络经营者公开营业执照或电子链接标识,全面落实贴标亮照工作。
关键词:固定资产;国有资产;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
教育部办公厅2016年2月颁布了教技厅[2016]1号文件《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在“深入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部分强调:要“完善国家级教育数据中心建设,基本完成省级教育数据中心建设。实现国家级和部分省级数据中心异地灾备。做好已建管理信息系统运行维护,推动各系统整合与全面应用,基本建成覆盖全国各教育阶段的学生、教师、学校经费资产及办学条件数据库,并实现数据的“伴随式”收集、分层次开放与共享。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开始面向政府部门、学校、师生和社会公众提供服务。”[1]覆盖全国的“教育经费资产及办学条件”数据库的建立,对学校固定资产的管理是一个福音,必然会促进学校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的进程。实现学校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意义重大。
一、能够有效地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学校常有这样的情况,办学几十年,政府投资累计数以万计,然而,真正认真盘点学校的固定资产,只有政府投入的九牛一毛,其他都不知去向。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固定资产信息登记在纸上,年久腐烂遗失,再加之有些资产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不细心,遗漏和丢失了一些资产资料。导致,失去了追查学校资产的依据。学校实行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肯定要建立学校固定资产信息库。要建立信息库,首先要全面清查学校的固定资产,其次才是其他工作。清查,就是要找到记录在册的实物,并把没有入账的实物登记入册。找在册的实物,就有可能追回流失到个人或者校外的国有资产,或者隐藏遗忘在角落里的国有资产,使其重新服务于学校工作。一旦学校的资产进入了信息库,并入省和国家的学校资产数据库,就不能够无缘无故地把它从数据库中删除。这样,在清理学校财物的时候,就可以根据账目上的登记,追查实物的下落,保证国有资产的存在性和完整性。
二、可以促进国有资产规范管理
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能够科学、规范、全方位地管理学校的固定资产,避免人工操作的不规范和松懈。
没有使用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学校,资产的配置、登记、统计、维护、保管、清查、变动处置、资产使用、维护过程中的监督、报废、变卖、调出、盘盈、捐赠和接受捐赠等等资产活动,都是人工操作的。人是有思想的。而且人的思想受外界的影响比较大。人是有感情的,人的情感波动受周围的人、有亲情关系的人影响。人的情感确定着人的思想,人的思想决定人的行为。资产管理人员受周围人和有亲情关系人的影响,有时候会违背资产管理的原则。比如说,在录入的过程中,有些资产管理人员,或者因关系人打招呼而违规变更物品的用途,或者图省事省略一个环节,或者漏掉了一些内容,造成录入的前后不相符。由于录入的内容太多,工作人员疲惫,不想返工复查,这就出现资产管理的糊涂账。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有系统自动核对资产入库、变动、处置等过程中录入信息的功能。如果未按规定填写,就无法进入下一步流程,录入工作将不能继续。然而,录入工作又必须进行下去。这就迫使资产管理的录入人员必须查找原因,是资产变动不合法?还是资产处置不当?还是录入过程缺少了什么?在查明原因的基础上,按照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的要求,做出恰当地处理。录入不能够进行,说明问题就出在这个位置。查找原因相对于手工操作结束后,从头开始一项一项复查,目的明确得多,修正也简单得多。
三、可以督促资产管理人员及时清产
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有一个年度清查模块。起动这个模块,如果学校没有按照规定完成清查工作,那么系统会发出预警,甚至可限制进行下一年度的入库工作,影响到下一年的固定资产管理。而下一年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又是必须进行的。这就迫使固定资产的管理人员,要及时清查学校的资产,及时发现管理问题。常言道:小洞不补,大洞难补。小洞,即及时发现的小问题,大洞,指的是比较严重的问题。意思是说,及时发现的问题比较小,容易解决,如果不及时解决,当其发展成为大的问题,就不容易解决了。资产管理方面的问题,也是这样,及时发现的问题比较好处理,时间长了,大家对出现问题时的情景记忆模糊了,再来解决问题,就不容易了。使用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年度模块,及时发现资产管理方面的问题,能够有效地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保证学校固定资产登录的准确性。
四、能够提高工作效率
传统的资产管理,每一个程序都要见物或者见人。不见实物,心里不踏实,也不能够肯定要清查的实物就在账目登记的位置和账面管理者手上,也许已经不存在了。要想真正弄清楚固定资产的真实状况,就需要实地查看。实地查看是需要时间的,尤其是当实物的管理者不在现场的情况,就需要资产管理人员等待。特别是遇到实物管理人员出差、请病事假,有时会耽误很长时间。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可以和视频监控联网,在视频监控范围内的固定资产,可以不让实物的管理者到场,用手机与视频监控者沟通,通过视频查看固定资产的现状。这就缩短了工作的时间。
固定资产管理,需要学校各个部门的配合,和有关领导审查、签字。在传统的资产管理模式下,学校的资产管理者要往返于各个部门和领导之间,耗时费力。尤其是当有些部门的工作人员或者领导有其他事情不在岗的情况下,需要资产管理者多次往返各个部门和领导之间。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是一个网络系统,可以与互联网对接。管理者只要有账号和密码,不论在什么对方,都可以登录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查看固定资产的状况,做出自己的决断,是同意,还是不同意,是签字,还是不签字。手机版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出现,学校固定资产的管理更加便捷。
另外,减少教职工往返于各归口管理部门的次数,简化办事流程,也能够提高教职工对资产管理部门的认可度和满意度。
五、绿色环保
在没有使用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情况下,录入资产信息要用到笔墨纸张。纸张的原材料是植物和树木,手写纸的原材料多是植物茎,打印纸的原材料多是树木。在加工纸张的过程中,要添加火碱等化工原料,排出的液体含有大量火碱等化学物质。当今的技术,尚无法分解其中的化学物质,只能够作为废液排出。这些废液有很强的腐蚀性,人畜和植物都不能使用,成为影响动植物生存和生长的污染物。生产笔墨,也会消耗自然资源,造成水污染和空气污染。使用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一切都是在电脑、手机上操作,不使用笔墨纸张。减少了笔墨纸张的生产量,也就减少了生产笔墨纸张所产生的污染。
新生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总是会战胜旧事物的。社会在发展,技术在进步,这是不可抗拒的社会发展规律。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是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的新生事物,必然要取代传统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所以,我们应该充分认识推广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意义,认真研究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为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2016年2月颁布的教技厅[2016]1号文件《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
1.研究的基础与意义
30年间,中国会计信息化蓬勃发展,紧跟国际前沿,为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2012年,财政部会计司将“研究制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进一步规范会计信息化流程,努力完善会计信息化工作顶层设计”作为本年的工作要点之一。上海市财政局承担了财政部修订《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课题,组织上海市会计学会会计信息化专业委员会的专家组成课题组,来起草《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以符合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时代要求,本文正是以财政部重点项目为契机,对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旨在通过调研反映出企业信息化水平,关注企业对会计信息化的需求,为规范的制定提供宝贵的实践建议,以期进一步提高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水平。
2.技术路线及步骤
如图1所示,本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前期准备阶段、调查研究阶段、汇总分析阶段。
3.调研数据
本次调研一共分三次进行,第一次调研涉及企事业单位204家,其中回收的有效问卷为196份,提供者为市财政局和畅捷通,第二次调研涉及320家单位,包括一般企业、会计类企业、软件类企业和外商投资类企业,这两次调研的主要内容为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程度、应用程度以及制度建设程度这三大方面。第三次调研涉及163家企业单位,包括一般类企业、会计类企业、12家软件类企业和58家外商投资类企业,主要是对之前的调研分析结果的一次反馈调研。通过调研分析以期得到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应用建设情况,反映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企业会计信息化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的对策和建议。
二、企业会计信息化水平的调研分析
1.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程度
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的程度,主要从四个维度来考量:
(1)时长: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时间跨度,目前调研企业中有45.4%和68.71%的企业应用会计信息系统的时间分别达到了10年以上和5~10年的水平,可见我国企业在会计信息系统的运用方面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具备了进一步开展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基础。
(2)进程:根据诺兰企业信息化阶段模型,本次调研对信息化进程的考量时对该模型进行了适当的精简与提炼,简单归结为四种程度,第一种程度为仍停留在手工记账模式,第二种程度为手工记账与会计电算化并行的模式,第三种程度为脱离手工记账,完全采用会计电算化模式,第四种程度为账务业务一体化的会计信息化模式(如图2所示)。通过调研数据我们看出,仅有11%的企业仍然使用手工记账的方式,接近90%的企业已经开始实施或者全面实施会计电算化或是会计信息化,由此可以看出,会计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3)复杂程度:企业采用不同的信息系统,可以很清楚地表明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程度不同,使用独立的核算软件,即为简单的会计电算化的数据存储和处理阶段;使用账务与业务集成的会计信息化软件,为会计信息化发展的中级阶段;而使用会计管理决策一体化的软件为会计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在调研中为了便于被调查者理解,我们把这几个层次简单化通俗化,通过调研得出,43%企业目前采用的会计信息化系统主要是使用独立的会计核算软件,处于会计电算化阶段,也有25%企业的使用账务与业务集成的会计信息化软件,处于会计信息化的中级阶段,19%的企业为决策管理一体化的会计信息化高级阶段,也就是说有近一半的企业处于会计信息化中高级阶段,说明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已非常普遍和迅速。
(4)监管范围:在第四个维度上,考察了监管的范围及需求,监管的范围越大,说明会计信息化发展的范围越宽,会计信息化的触角越广,同时也显示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和企业对于监管意识的认识问题(如图3所示)。调研显示,有46%的企业认为凡是牵涉到企业会计信息化的所有方面,都必须规范;仍有21%的企业认为“仅在会计信息安全方面必需进行规范”或者是“仅在为企业以外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方面才需要规范”,首先说明会计信息化发展范围较广,需要规范的点不仅局限在安全及核算方面,同时说明大部分企业对于会计信息化工作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没有对会计信息化工作有一个系统的、全面的认识,容易造成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安全潜在的问题,因此,财政部门需要加强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管理。
2.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应用情况
(1)会计信息化软件的购买来源
从会计信息化软件的购买来源看(如图4),有69%的企业完全购买商业化软件,不进行二次开发,也有18%的企业会选择购买本土软件并进行二次开发,购买国外软件并进行二次开发的企业只有6%。从总体情况来看,大部分企业会购买成熟的会计信息化软件,也有部分企业会结合自身需求对现有的会计信息化软件进行二次开发,企业自主开发软件、与第三方合作开发软件和购买在线服务的企业较少。
(2)企业会计信息化软件的选择
目前(如图5),在我国国内的会计信息系统软件中用友、金蝶与国内其他品牌相比拥有着较大的市场份额,用友(49%)、金蝶(27%)、浪潮(6%);国外软件占有12%的占有率,其中以SAP(51%)和Oracle(32%)居多,并且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还发现高端市场中仍是以国外品牌软件为主打产品。
企业在购买会计信息化软件时,考虑的功能因素(如图6)主要有软件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合法性。在此基础上,企业考虑的主要因素还有会计软件是否达到财政部《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的要求(38%),是否为经过认证的商品化程度较高的主流会计核算产品(31%),同时企业还会考虑到该软件是否需要进行二次开发以及软件的易用性。企业对于会计软件的主要关注点总结起来还是在其能够满足自身会计工作的需求,旧的法规对于企业使用的会计信息化软件主要是采用一一评审的方法,这一方法在现阶段由于软件种类繁多、企业数量庞大而不再适用。
(3)软件的日常应用及维护情况
调研中(如图7),从未更新、替换过会计信息化软件的企业占18%,这其中包括有些出于会计信息化建设起步阶段的企业。会计信息化系统购买安装,只是实施会计信息化的第一步,之后随着会计制度的不断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系统需要进行不定时的更新、升级和维护。特别是在旧法规制定的年代,会计信息化软件对于企业来说还是一个新鲜事物,大家都是初次接触,关注的焦点在于会计信息化软件的初次安装、使用,是一个会计信息化工作“初始化”的阶段。但是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会计信息化软件已经在功能,普及度方面都有了很大发展,因此在大量的企业中出现了会计信息化软件的升级、更新、更换等问题。
会计信息系统与其他系统的融合程度(如图8),会计信息系统在各类物的管理、提升管理效率功能的方面与其他业务系统较好地相融合(60.54%和53.81%),但在与企业控制系统、决策系统方面的业务系统融合程度上还不足(23.32%和19.73%)。造成会计信息系统与其他业务系统的融合存在不协调的原因主要是在接口方面,统一系统间的数据交换标准和信息编码体系,对于系统之间的融合非常的重要。
(4)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的进展
网络技术必然会对会计信息化产生巨大的影响,云计算的概念在会计信息化领域已经所体现。有79%的被调研企业有对于集中会计核算和共享会计服务的构想和打算,可见“建立会计数据中心,完善对企业会计信息的管理”的提议是有理论依据与实际参考价值的。应该推行新的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不仅要解决企业会计工作中现有的问题,同时也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云会计是今后会计信息化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因此应当进行规范。
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不仅是实施会计信息系统一项工程(如图9),人员的培养、系统的不断提升也是保障信息化建设的要素。调研结果显示“实施会计信息化及后续的升级成本过高”是制约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会计信息化相关专业人才的缺乏、会计信息化软件鱼龙混杂缺乏有关部门的监督和认证也是制约会计信息化发展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5)会计信息化人才建设
会计信息化人才是会计信息化顺利实施的重要要素,企业适当的开展人员信息化培训提高人员的技术水平才能促进会计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从人才的学历和专业能力来看,被调研单位的会计人员水平大部分是本科以下学历(67.25%),且61.43%的会计从业人员只拥有初级职称,会计人员的基本素质普遍不高。
从企业的人才培养情况来看,①在培训时间上,大部分企业(36%)的会计信息化培训时间占会计培训时间的比例在21%~40%之间,还有27%的企业的培训时间比例小于20%,说明相当一部分企业对于会计信息化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高;②培训内容上,企业对于操作层面和业务层面的培训较多,主要反映在准则与制度、核算与记账、信息系统应用与操作、业务流程与管理体系方面的培训(65%以上);③从鼓励会计信息化的政策上来看,有超过一半(53%)的企业没有对会计信息化人才设有鼓励或者倾斜政策,企业对于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需要相关人力资源政策的调整来鼓励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6)会计信息化实施效果
用户企业整体的信息化建设是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会计信息系统建设需要考虑与企业业务系统的对接情况,保障信息交流通畅。从调研结果来看,会计系统与管理体系的对接主要体现在管理功能(64%)与控制功能(67%),较少体现于决策功能(41%)。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主要为了内部管控,对于决策职能的要求较少。从匹配程度上来看,会计信息系统与企业发展需求的匹配程度大于60%,说明企业会计信息化实施的整体方向是服务企业发展要求的。
企业领导对于实施会计信息化的评价来看,效果最明显的是改进管理水平、支持决策和提高会计部门工作胜任程度,均分在82分以上;其次是信息化工作整体效果、降低成本、会计信息化提升紧迫程度方面,均分78分左右;在增加收入及提高市场响应能力方面的均分最低(小于76分)。会计信息化的实施目前阶段在企业内部工作效率提高上有明显改善,对于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效果尚不明显。
3.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制度建设
会计信息化能够为企业的会计工作带来效率的极大提高,但是因为与传统的手工记账在工作形式上完全不同,因此会计信息化工作面临着新的风险,需要有效的内部制度来应对这些风险。因此在调研别关注了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风险控制方面的内容(如图10)。会计信息化的操作风险方面,各家企业采取了不同的防范措施,其中有43%的企业建立了安全可靠和行之有效的人员身份认证和登录权限控制措施;有38%的企业对会计信息化软件的操作权限进行了必要的控制,及时备份和保存上级操作记录,制定可靠的数据、信息备份方案也是企业防范风险的方式之一。从结果上看在企业进行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都建立了不同程度的操作风险防范措施,但是这种风险控制措施和程度没有一个统一的指导标准。
会计信息化建设需要企业内部组织的控制制度(如图11),从调研结果看大部分企业都建立了“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管理制度”、“会计信息化操作管理制度”、“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会计信息化管理制度”等一些列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管理流程。可以说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制度是五花八门,因企业在会计信息化工作内部控制总体层面上应当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制定那些内控制度应作出相应的规定。
三、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1.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首先,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虽然发展的迅速,但总体上存在不平衡的特征,大型企业、制造业及服务业、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化建设基础较好、水平相对较高,而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比较欠缺,而且仍有小部分企业依然维持手工做账。全面普及会计信息化的实现,是初步的工作重点,确保企业能够全面的脱离手工做账,实现会计信息数据化。
其次,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会计信息化系统发展迅速,不仅系统种类繁多,样式齐全,连功能也日趋多样化,在反映出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势头良好的同时,也反映出在这种五花八门的会计信息系统或服务的外表下,隐藏着一些功能和工作流程并不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相规定的会计所遵循的情况,如有69.39%的企业表示所用软件具有反记账的功能,有72.96%的企业表示有反结账的功能。无论企业采用什么样的形式,亦或手工记账亦或信息系统入账,都不能改变或背离会计原有职能和本质。所以,对于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要特别注重保持会计本质和原则,保证会计工作的责任和使命。
最后,企业会计信息化缺少相关规范来支持其发展。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的应用普及催动了会计工作的电算化进程。顺应这一发展趋势,财政部1994年了《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规则》和《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1996年又了《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引导企业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但是随着企业会计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上述文件中不少内容已经过时或者失效,需要新的规定予以替代。制定这些办法、规则、规范的主要任务是为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提供一个合乎实际、切实可行、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原则和指引,同时也作为财政部门对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的基础。由于新的会计信息化工作环境和旧的规范之间出现断层,现行法规一定程度不再适用现阶段的财政部门的监管工作。通过调研,我们也发现,我们已然从会计电算化阶段发展到了会计信息化阶段,原有的法规不能支撑现在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形势,势必要出台新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和促进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2.企业会计信息化应用的对策及建议
在系统建设方面,多数企业已经开始应用会计软件、建立起会计及管理信息系统,有较好的硬软件及管理基础。从企业选择会计软件的方式上来看,外国软件在中国企业占据一定的比例,这方面建议企业在建设企业会计信息化时不能只关注品牌效应,同时,也要适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做到成本与效益相匹配。在功能和模块的选择上,不同程度的企业分别注重软件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合法性,强调企业在选择会计软件功能时,一定要全面注重会计软件的质量特征,确保所选择的软件功能齐全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调研中也反映出,多数会计信息系统功能偏重核算和实物管理,与业务管理信息化融合相对不足,建立标准的数据接口意义重大,这需要政府的极力建设和推动。
在人才建设方面,多数企业已经认识到会计信息化人才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并有相应的培训及支持措施。不过,企业中的会计信息化人才仍存在较大缺口,企业对人才在信息化环境下所需技能的认知和培养仍不充分。所以,在基础教育中就要大量的培养既通晓会计与财务知识、熟知信息技术,又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在进入企业后,需要一定的岗前培训,保证能够适应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水平。在工作中,不断地进行再培训,使得人才发展紧跟时代和科技的发展。
在会计信息化应用的成效方面,应该保证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与企业发展需求相匹配,通过实施信息化改进会计工作的效果,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调研数据显示企业实施会计信息化确实对提高企业会计工作效率且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政府应根据当前企业会计信息化应用的形势,进一步规范企业会计信息化软件的功能和服务,以便能更好的在企业的管理和决策中提供更大的作用,同时,要加强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的规范和指导,明确企业的职责,保证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企业会计信息工作能够有序的进行。
3.企业会计信息化制度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1)会计信息系统功能本身的内控制度建设
企业会计信息化条件为企业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为对会计信息系统本身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应根据会计工作需要,对企业会计信息化系统本身控制要点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包括需要建立哪些具体的内部控制制度,如何对上机操作情况进行控制,经常开展相关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等。
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反馈机制是保证会计信息系统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条件。会计信息系统通过其自身的各种功能收集、汇总、处理并呈现企业的会计信息,企业通过这些重要信息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做出决策。因此保证会计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确保其各项功能高效地发挥应有的作用是企业管理工作,尤其是会计工作的重要方面。所以对于会计信息系统需要法规来规范会计信息系统或会计信息化软件应当提供的各项财务和会计功能、输出会计信息的格式;软件提供或服务商在提供服务等方面应当符合怎样的规定,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准。希望通过规范中的这些限制,能够有效监督和控制会计信息系统功能的健全性和稳定性,从而保障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工作的进行。
一、积极稳妥做好行政区划工作
1.加大行政区划调研力度。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为原则,继续注重完善行政区划设置的思考和理论研究,加强与发改委等部门的联系,掌握区划调整基础性资料和动向,熟悉相关区划调整的论证、报批等工作程序,发挥好民政部门在区划调整工作中的职能作用。加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理论学习,探索减少层次、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活力、协调发展的行政区划新格局的模式和机制。
2.加强对统筹区域发展研究。以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为目标,注重对统筹区域发展的研究,重点探索培育中心镇的发展,引导小乡镇的产业、人口资源向中心城区集聚,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完成统筹*地区发展相关课题的调研。
3、加强对政府驻地迁移的管理。各地要继续加强对辖区内政府驻地迁移的管理,积极做好向各级领导的宣传,严格按照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切实做好辖区内政府驻地建设立项审批和搬迁的报审工作。
二、全面完成地名公共服务工程
1.加强地名文化理论研究。继续抓紧落实地名理论研讨的发动工作,建立健全地名文化理论研究队伍,努力提升地名文化理论研究水平。认真撰写地名文化理论研究文章,各县(市、区)至少要有一定质量的2篇论文,有条件的地区应多承担些,参加省地名理论研讨的论文在9月15日前上报市地名办。全面总结五年来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加快建立地名公共服务体系的对策措施。各地要在9月底前,完成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总结,并以民政局(社会事务管理局)文件形式上报市局。加强地名文化的宣传,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地名网站的作用,促进地名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各地要积极参与省厅区划地名处设立的网上交流平台的工作信息、理论探讨等交流活动。
2.加大规划实施力度。象山地名规划要根据省地名学会的预审意见,认真修改后争取在7月中旬报市局,由市级专家进行评审;尚未向当地政府报审地名规划的地方要抓紧修改完善工作,力争在8月底前报当地政府审批。地名规划经批准实施后,有关地区要大力做好地名规划的宣传和组织实施工作,明确相关部门的贯彻执行职责,加强与规划相配套制度建设,建立跨部门的地名规划协同执行机制,确保地名规划真正落到实处。
3.健全地名标志长效管理机制。继续开展老小区门楼牌的更新和东部新城路标调研工作,推行住宅小区住宅分布平面导向图设置,完善农村门牌设置,提升地名标志规范化、美观化功能。要加强对地名标志质量的监督和检查。
4.探索地名信息化建设新途径。整合利用社会资源,积极拓展以地名查询触摸屏等地名信息化服务新途径。以地名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为原则,完善各级地名网站、电子地图等公共服务功能为重点,加强网站的日常管理和数据库的更新,着力推进地名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地名信息电子政务和公众服务的能力。
三、深入开展平安边界建设创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