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美术史论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至于戏剧演出,由于戏剧是综合艺术,由非常复杂多样的各门艺术所组成,因此演出形式更是千变万化。纵观几千年的演艺史,就是各种演出形式的不断更迭变换的历史。而现代演出的形式趋向于多样化,不仅历史上所使用过的各种形式都在使用,而且层出不穷地追求新的演出形式,标新立异,出奇制胜。对于形式的研究在世界各国已成为了一种时髦。舞台已不再满足于现实生活的复制,而要求更多的艺术加工和处理,使每一个戏都有它特有的表现形式,对观众具有更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舞台布景有着它独特的艺术语言,不再完全依赖于绘画手段。各种新思想、新技术,被运用到舞台上来。新的物质材料取代了木框蒙布的传统布景方法。塑料、有机玻璃、玻璃钢、铅皮、铜片、金属结构等,以它们特有的质感,直接与观众见面。而各种投映景的运用又使戏剧演出的形式活跃和富于变化。观众正是通过各种布景所给予的视觉信息,激发想象,加深感受。现代的舞台美术应更多地运用形式感,在观众中引起一定的情绪反应,使戏剧演出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
在艺术创作中,一定的内容决定一定的形式。WWW.133229.coM形式受内容制约,内容又必须通过形式来表达。而在一定条件下,形式也可以反过来作用于内容,甚至在创作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形式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为什么一个剧本可以有许多种不同的布景设计,而在戏剧舞台上,同一形式又可以适应于许多个不同戏剧的演出呢?前者是一个内容可以用多种形式来表达,后者则是许多个内容可以用一种形式来表达。
中国戏曲舞台演出是程式化的。一桌二椅,城片火旗,约定俗成,可以适用于许多不同剧目的演出。这些砌末道具本身也具有了一定的审美价值,有它相对的独立性。同一组城片,可以演《空城计》,也可以演《古城会》。戏剧的内容不同,所使用的布景形式却是相同的。犹如宝石,既可雕琢成人物,也可雕琢成花鸟果品,外形不同,而宝玉本身的晶莹的美质是相同的。
舞台美术家的任务是要创造戏剧演出的外部形式,它不是图解,而是以剧本创造为基础的一种再创造。他要在与导演和演员的合作中力图体现剧作的思想,创造与之相适应的富有表现力的形式。这个工作常常要求艺术家付出艰巨的劳动,以旺盛的精力和坚毅的意志来努力完成。
一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的需要除生理需要外,还有更高层次的社会需要。比如交往的需要、受人尊重的需要等。这些社会性需要从婴儿时期就开始陆续产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需要的内容与层次就会更加发展,成为心理活动的一部分。而赏识教育正是根据儿童这一心理特点,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而产生的一种良好的教育方法。
通过赏识,可以维护孩子自尊,建立孩子的自信。其实每个孩子在学画的过程中都会出现逆反心理,明智的老师鼓励孩子,从不挖苦孩子。当学生画了一张很糟糕的画,不忘拍拍孩子的肩膀说:“你是个聪明的孩子,若再认真些就一定画得好!”这既给孩子留了面子,又让其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问题。WwW.133229.CoM在这样宽容的老师面前,孩子一般不会出现心理问题。针对胆小的孩子,要鼓励他大胆画、不要怕画坏,在不断的鼓励和肯定中,孩子会觉得自己有能力、能胜任。久之,将具有独立创作的能力。
赏识教育可以挖掘孩子绘画的潜力。奥苏伯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类为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现在的少儿美术教育往往更注重后者,专业技术的训练成为教育的重要目的。孩子的潜能受到限制,把技术混同于艺术,使教学成为毫无兴趣可言的机械运动。我认为,对少儿最好不要进行“严格的专业训练”,而适合进行放松的、自由的、鼓励发现的趣味练习,这也是培养孩子绘画兴趣的关键所在。如果对儿童进行一丝不苟、循规蹈矩的绘画练习,就会用“像不像”的标准来要求他,儿童就会为“不像”而苦恼,最终会因为“不像”而对绘画失去兴趣。赏识教育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巩固,可以在少儿绘画中适当地进行以线为主的静物写生训练。既不失儿童绘画的趣味性,又为以后的专业训练打下基础,作一些有必要的衔接。在素描的初级阶段意在建立素描观念,不要进行长期正规的写生训练,应以短期小幅的画为主,画好的可能性更大,给孩子一种“马到成功”的感觉。但不能时时、事事都让孩子“马到成功”,因为兴趣的巩固需建立在绘画技能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只有提高孩子对绘画内在规律的理解与掌握,才能使他们对绘画兴趣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一时期教师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要多为孩子提供展览、比赛、交流、发表的机会。这种“赏识方式”能让孩子受到奖励和好评,孩子的自信心得以满足,做到了初步的学用结合、学以致用,使孩子自主创作的欲望强烈,绘画兴趣得以持续。
二
有人把“赏识教育”推至“无批评教育”,显然不合理。赏识教育应以表扬、肯定为主,批评为辅。在少儿美术教学过程中笔者有以下浅见。
用宽容、和善的心面对孩子,不要吝惜赞赏。赏识要有一定的艺术性,适时运用肢体语言。当孩子画画取得成绩或遇到困难时,摸摸孩子的头、拍拍孩子的肩、拉拉孩子的手、送去一个赞赏的目光、对孩子报以会心的微笑,这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安慰和鼓励;也可采用将画全班传阅或是贴在墙上等宣传形式,让孩子感到成人对他的尊重、信任,使之充满信心。一般情况下,教师都会鼓励孩子,但要具备耐心、方法得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孩子犯错时,批评是必要的,切记情急之中不加鼓励、反倒讥讽,用敏感的语汇如:“这么笨,别再画了”“你真没记性”等,挫伤孩子的自尊心,降低孩子对自我的评价。
适当把握赏识度。主张对孩子多肯定、多鼓励,但不等于孩子画得多糟糕也不去批评,盲目赏识。若赏识不够,对孩子不屑一顾或训斥指责,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之产生自卑心理,缺乏自信,表现懦弱或有攻击行为,以至于破罐破摔;反之,频繁的表扬和奖励也会使学生的兴趣发生偏离,使学生对绘画本身的兴趣异化为对老师表扬的虚荣追求和既得的物质利益,从而导致孩子自满自傲,任性,不能客观正确地评价自我,稍遇坎坷便一蹶不振。教师应正确客观地认识孩子,了解孩子身心需要,分析孩子的心理状态。面对内向的孩子多肯定鼓励,少批评指责;聪明、任性的孩子适当赏识,多提新的、更高的要求,帮助他克服任性的行为。
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及时予以强化。以满意的情绪对待学生作品,因人而异、避免用统一标准评判学生。调皮好动、坐不住的孩子偶尔也会画得不错,在常人看来这也许微不足道,但作为老师或家长必须努力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闪光点,给予必要的表扬、鼓励。以后只要他稍有进步都及时肯定,而不是当孩子兴冲冲地说:“老师表扬我的画了”,家长却说“你得意什么,寓画好的标准还差远了”。这样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造成孩子对绘画失去兴趣或缺乏信心。而貌似不经意地说句:“你进步了”“老师希望你画出更好的画”,将会对孩子的教育产生良好的效应,对孩子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
实践证明,在少儿美术教学活动中适时运用赏识激发孩子,不但能开拓绘画题材的空间,有效激发少儿进行美术创作,还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关注儿童心理状况,了解孩子的思维方式。因此,该课题的研究价值不仅仅在于美术的本身。让我们慎重地对待每个孩子,为培养创造型人才,走好这关键的一步,使孩子将来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美)马斯洛著《人类动机论》,《心理学评论》1943.
因为考察中国舞美的新发展,就要面向世界,站在世界舞美的高度。那么,世界舞美呈现哪些新的发展趋势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多元化
多元化的21世纪,世界舞美也呈现明显的多元化发展趋势。这种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又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层面:
(一)舞美构成要素的多元化
舞台美术原本就由布景、道具、服装、化妆、灯光、音响效果等多种要素构成,并且涵盖了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实用美术乃至建筑、园林、音乐等各种艺术因素。而现在,除上述多元化因素之外,又囊括了广告宣传、海报制作、节目单设计等等。可谓是舞台艺术“大综合”之中的“小综合”,其多元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
(二)艺术风格的多元化
过去的舞台美术,基本上分为写实主义与写意主义两大艺术风格,而现在的舞台美术,除了这两种艺术风格外,还包括了印象派、抽象派等西方现代派的艺术风格。wWW.133229.COm其艺术风格的多样化,也越来越鲜明。
(三)纵横交汇
世界舞美还呈现纵横交汇的发展趋势。在纵向上,呈衍化特点,即从本民族或特定区域的艺术源流出发,保持传统特色又赋予时代精神。我国戏曲舞美就是民族化与现代化结合的有力证明。欧洲各国亦如此。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等国家的舞台美术,也都既有本民族本地区的传统特色,又融入新时代的新元素、新特点。
(四)时空造型的多维拓展
作为舞美的主要方式——舞台时空造型,也呈现出多维拓展的发展趋势。许多舞美大大加强了动态功能,大幅度地拓展了时空落点与表现范畴。或用朴素的造型形式表现深刻的内涵,或用华丽的形象构成奇特的景观,但都共同致力于将舞美由仅仅是舞台艺术局部的装饰发展到总体意念的表达。从舞台的二维空间发展到三维空间,并进一步发展为包括观演关系的演出场所在内的多维动态时空的立体化结构设计。例如音乐剧《猫》的舞美设计,就像整个剧场内外设计成一个“动物世界”,使整个天地真正变为一座“大舞台”。
二、科技化
综观世界舞美,呈现明显的科技化发展趋势。许多现代化的高科技,都进入舞台美术领域,例如电脑设计的布景、投影布景、激光布景,灯光中的电脑灯、激光灯,音乐音响的电脑调音台等等,使整个舞台美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景像,令人耳目一新。
现代化的声、光、化、电等各种高科技的广泛应用,使世界舞台美术真正形成一个广阔的艺术世界。
三、人性化
在人性化的21世纪,世界舞美也呈现人性化的发展趋势,这种人性化的发展趋势,又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一)充分发挥舞美设计师的作用
尊重舞美设计师,使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艺术创造性。例如在捷克,就有舞美设计大师斯沃博达与威赫尔。国家对他们格外重视,不仅待遇优厚,而且分配有高级豪华的别墅。政府对舞美的高度重视,促进该国的舞美学科走在世界舞美前列,成为世界舞美中心。他们把举办国际舞美展览活动当作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把舞台美术看成是人民文化生活中进行综合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培养舞美设计新人
许多国家的艺术院校或戏剧院校,都设立了舞美系或舞美专业,大力培养舞美新人,这也成为世界舞美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势。
巷道的稳定性比较差,在开采的过程中,其施工质量比较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因素,如果施工人员技术不精,安全意识淡薄,就会造成巷道坍塌等问题。最后,这项工作比较复杂,应用的施工技术以及设备较多,如果工艺流程选择不当,则会影响煤矿开采的安全性。
2影响煤矿开拓掘进工程效率的因素
巷道掘进是煤矿开采的重要程序,在掘进的过程中,对施工工艺及技术要求较高,施工人员必须具有一定工作经验,还要熟练使用机械设备,保证每道工艺流程的连续性,从而确保巷道挖掘的效率与安全性。通过分析发现,在实际掘进的过程中,其比较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营销,下面笔者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简单的分析,希望引起施工单位的注意,起到一定警示作用。
2.1掘进设备比较落后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煤矿企业的施工技术水平越来越高,这也促进了煤矿行业的发展,但是我国煤矿企业的发展并不均衡,在一些煤矿企业中,使用的机械设备仍然比较落后,这不利于提高该企业的生产效率,很容易被市场所淘汰。我国的煤矿开采技术,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较为落后,很多设备不具备自动化与智能化的功能,而且较容易受到地质条件的影响,在一些地形条件比较差的地区,煤矿开采效率以及质量并不高。
2.2地质条件
地质条件对煤矿资源的开采安全性有着直接的影响,如果地质条件较为稳定、良好,工作面煤岩的硬度合适,那么就能够确保巷道快速掘进的质量与效率,从而实现安全性生产,但若不具有稳定性,瓦斯涌出量过大,那么极有可能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瓦斯爆炸等安全事故,威胁到技术人员的生命安全。
2.3施工组织管理差,施工者综合素质不高带来的因素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期,原煤产量出现供大于求,很多煤矿管理者只注重眼前利益,在施工组织管理不注重科学性,在没有相应的措施下,过度开采煤层,同时,一些煤矿企业的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低,工作经验不足,没有掌握煤矿巷道的掘进新技术与新工艺,或者掘进设备的性能不熟悉,造成掘进设备的应用率不高,巷道掘进速度不高。
3加强煤矿巷道快速掘进水平的施工技术方法
首先,大力应用超前地质探测技术。地质探测技术对煤矿企业极为重要。准确的测量工作能够保障实现煤矿企业设计目标,能够很好的解决煤矿企业在采煤生过程中出现的新的地质问题,因此,超前探测技术是煤矿企业巷道掘进安全最可靠准确的技术保障。煤矿超前地质探测可以利用钻探、物探及巷探等技术方法,探清煤层的采、掘头面安全距离范围内的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状况以及岩层等重要地质信息,预防误揭煤、误透老空老巷积水、误透构造水等现象,同时也能够预防发生瓦斯突出与突水事故,促进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当前,超前探测所采用的方式大约三种类型,即钻探、物探和巷探。煤矿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特点,在煤矿采掘前对矿区地质进行超前探测。探测前,要科学编制井下超前钻探设计图纸,制定严密的防突出、防水患、防误透老空等专门举措和应对方案;探测施工要严格按照井下钻探设计图纸进行施工,发现施工与设计图纸有冲突,要第一时间对图纸进行研究,有必要的前提下进行科学变更。要对钻探图纸等资料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总结,强化矿井的超前探测管理工作。其次,不断改进的施工方法及施工工艺。实践证明,只着眼于完善“常规”的施工方法,尚不足以使巷道掘进速度产生新的跃进,还必须积极推广并进一步研究新的施工工艺和技术,如中深孔爆破,深孔爆破等。最后,加强劳动组织管理,加强施工组织管理。安全是任何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更是煤矿生产的头等大事,是天字号工程。煤矿的第一要务是落实各级安监主管部门颁发的安全生产规程,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施工、采矿、掘进。另外,煤矿企业还要根据煤矿岩巷施工技术与机械设备现状,尽力实施多工序平行交叉作业。对每个环节的工序的潜在能力仔细分析,合理的进行劳动组织管理,促进让各个工种协作性、衔接性以及作业循环性,注重过程控制,不断完善质量保证体系。
4结束语
1.很少学生想去条件相对艰苦的偏远地区完成实习环节任务
随着当下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趋显著,部分大学生有比以往更加浓厚的追求高生活品质的意愿,同时对“物质生活带来的赏心悦目及便利”也越发依赖。如此高校难以安排学生到条件相对艰苦的偏远地区完成相应的实习环节任务,很难达到“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承受社会压力的能力”的目的。
2.部分学生综合素质较低,难以胜任实习岗位工作和完成实习环节任务
由于各种原因,部分美术教育毕业生在校期间缺少主动培养自身文化素养以及专业技能的意识,导致自身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不高,最终难以胜任实习单位分配的任务,难以适应实习单位环境,欠缺实践能力及实践操作的培养能力。该环节不足主要表现为:
第一,部分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对相关技能的掌握程度不够、对专业知识的积攒不足,导致其后期学习能力和主动性不强;
第二,部分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思维局限严重、阅历较浅、知识储备不足、综合素质较低,为后续的实习任务加大难度;
第三,部分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正确处理社会现实和个人理想的能力较欠缺,并在日常的生活、学习过程中养成了“我行我素、自我中心”等不良习惯,甚至到实习单位后无视实际教学状况、条件,脱离教学实际,单方面奉行“艺术至上”的宗旨,难以完成“培养自身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实习任务。
3.部分高校美术教学专业学生欠缺科学有序、有计划而相对完善的技能训练和指导
当下,部分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对形式美表现能力教学序列概念及其理解并未达到相对清楚的程度要求,对相关技能的掌握不够牢固。并且,很多学生仅对专业课程、课本知识展开机械、死板的学习,其所在高校很少为其安排相应的技能训练环节,学生自身更是很少主动寻找运用知识、训练技能的机会。很多高校美术教学专业缺失科学有序、有计划而相对完善的技能训练和指导,直接导致了学生自身相关技能的欠缺。
二、改进措施
针对上述不足,各高校应有意识地培养并提升学生创新能力,鼓励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个人物质方面的补助、精神方面的褒奖等)引导大学生到条件相对艰苦的偏远地域展开实习,完成、达到培养自身适应环境、承受当今社会压力的任务和目的。对于创新意识、实践精神较为突出的部分学生,教师应相应地及时投入并加大对“培养创新”的投入力度,因势利导,利用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合格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具体的教育实习环节中,指导教师还应格外注意对学生具体教学任务的安排,以便学生能在该环节内充分理解、掌握教材中的难点、重点;注重对学生个人潜力的挖掘、调动其实习积极性,使得学生的特长能充分发挥,促进自身专业技能的提升和自身素质的完善。当然,实习环节的重中之重便是制订“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并且针对性较强的”教学实践计划和实习指导。教学实习展开之前,做好准备工作和计划,以便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各方面专业能力和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重视对参与实习的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以便达到以培养创造力为基础来提高个人技能的目的。安排实习是提高学生专业素养的必要环节和有效途径,为提高高校美术教育实习环节的成效,教师应该实时分析实习环节中所遇到的问题,及时针对实习环节中的不足和弊病制订相应的解决方案,采取合理的改进措施保证高校美术教育实习环节的顺利展开。
三、结语
1.提供欣赏平台
借助学校网站、教师博客、《雨竹》校刊等平台开辟名家名画作品赏析栏目。比如齐白石的《虾》系列赏析、徐悲鸿的《奔马图》赏析、凡•高的《向日葵》系列等,让学生从小接触经典的艺术作品,引导他们认识名家美术作品的多元性,学会宽容和尊重大师的作品,与大师直接对话,并且撰写欣赏心得,以帮助他们在童年时代就获得较高的艺术发展起点。
2.加大宣传力度
在学校宣传窗、海报栏、美术教室等场所定期举办学生优秀美术作品展以及学生个人画展,张贴学生创作的能够体现儿童天性、天真朴拙的优秀美术作品,如书法、国画、剪纸、青花、线描等一系列作品,这一举措能拉近孩子的心理距离,更易被孩子们接受。今后笔者还准备将一些优秀的国内外名家名作引入学校公共空间,为本校学生努力打造更完整的艺术欣赏氛围。
3.相关活动配合
因本校的校园文化理念是“诗意雅韵”,每年借助校园艺术节这一契机,定期开展全校性的诗配画比赛,由学生自选一首喜欢的古诗,以硬笔书法的形式书写之后,配上与诗歌意境相符合的画面,以此表达学生的审美感受。这一举措具有一定的跨学科色彩,实现了抽象的文字思维与美术的形象思维之间的联系与互换。除定期开展诗配画比赛,近年来围绕学校民乐特色,开展“乐之绘”美术比赛,也是全校学生共同参与的一项大型活动,学生的绘画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4.丰富学校图书馆美术藏书
笔者学校有个南京市级的示范图书馆,有两万册的藏书,其中就包括一定数量的美术类读物,给爱好美术的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扩大美术阅读视野的好机会。
5.家校联手
另外,利用家校平台,号召家长在家中给孩子创设一定的艺术氛围,使孩子耳濡目染,快速提升其审美品位。
二、凸显主体,鼓励学生“美”的学习
1.合理利用美术学习单
在过去的美术欣赏教学中,笔者曾有过这样的体验,就是过分重视了教师的分析与讲评,而忽视了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自主理解。或者就是简单问问学生,你觉得这幅画怎么样?那么,学生大多数情况下回答的可能就是“我觉得很好、很漂亮”这样很空洞的一些评论。一些经典的美术作品所蕴藏的内涵和意境,可能不是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所能完全洞悉的,而教师所秉承的又可能是成人化的视角,这就造成了教与学的断裂。因此,笔者开展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尝试,根据上课内容,设计了相关问题,编制成美术学习单,学生回家后,在家长帮助下上网检索相关资料,或者去查找搜集相关的实物,再结合自己的审美感受填写相关问题,由此获得对于欣赏主题的感性认识和初步的理性判断。
2.“我当小老师”
“我当小老师”即学生评画环节,具体的做法是,展示欣赏对象后,要求学生根据先前阅读的资料,大致描述自己的欣赏感受,然后由教师引导学生走上讲台,拿起教棒担当小老师,从相对专业的角度进行稍具深度的分析,如色彩、线条、情绪、内容等。这一方法还能够让学生展现自己的欣赏水平,形成热烈活泼的课堂环境。
3.同伴互助
在笔者的课堂里,对全班学生进行“七彩虹”的分组,每一组代表彩虹上的一种色彩。人员的组合上也是由绘画能手领衔,搭配能力层次高低不同的学生,互帮互助,尤其在进行集体画创作或是手工制作时,学生们长期的合作训练,能让每一个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任务,深知自己是彩虹桥上不可或缺的颜色,从而得到乐趣和归属感,身心同时得到愉悦,得到美的熏陶。
三、拓宽视野,挖掘“美”的社会资源
美术教学不应该只在教室里开展,教师无论是有意识地组织开展教学,还是鼓励学生通过课外时间请家长协助共同开展,课外美术活动都是美术教学重要的补充和延伸,是非常必要的。
1.积极挖掘本土资源
合理借助利用本土优质文化资源,实地观察欣赏,感受艺术和生活的联系,激发保护与创新精神。如栖霞寺石窟文化、南朝石刻、燕子矶公园、城南老建筑群等,并将这些素材穿插在校本教材中,成为书本知识的有益补充,增添教材的本土性、地方性。对于本土的文化资源,如果光让学生从网络或书籍上查找图片,还是会显得有些距离感,所以让孩子们去实地游览和观察,现场震撼力很强。笔者曾带着学生组成“我身边的南朝石刻”寻访小组,去寻访栖霞区内的南朝石刻,让孩子们现场感受经历了1500多年风雨的南朝萧秀、萧恢墓石刻,孩子们显得十分好奇和激动。他们想象中的石刻应该是非常华美的,但是现场很朴素,甚至显得有点残缺破败,虽然带给他们些许失望,但是他们很快就被石辟邪、石碑的雄壮所打动,仔细研究上面的花纹,并且在本子上临摹下来石兽、石碑的样子,回校后还写了寻访日记,身临其境的体验大大强化了他们的审美感受,欣赏能力也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2.参观博物馆、美术馆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具有多个丰富底蕴的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名人旧居等,这些场馆中的美术教学资源,有的可以直接拿来用,有的可以通过教学让学生简洁地体验与感受,还有的可以与美术知识融合,形成新的综合知识,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感官认知,也在与艺术品近距离的接触中感悟了美的力量,从而获得审美能力的提升。
3.感受四季变化
在美术学习中,能够逐步建立或者基本具备艺术感觉的儿童,不仅仅是研究眼睛看到、耳朵听到、身心感受到季节的变化,而且是领悟到了季节变化带来的不同感受。更重要的是,四季更替的变化能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具备一种与众不同的眼光和思维。假如小学生能够在看似平常的景致里捕捉到细小的事情,而且这些现象让人能够注意到它,它带来的刺激就会长驱直入地进入小学生的意识。笔者曾经带领学生在校园里同一处地点“曲荷滴翠”处观察景色,四季的变化使得景物在造型、色彩上产生变化,孩子们通过观察写生,在这种记录中再现了真实,又艺术化地升华了真实。创造四季美景的经历让学生们提升了敏锐的感知美的能力,也培养了其表现美的技巧。
四、加强实践,提高教师“美”的素养
1.了解幼儿美术教育的相关理论。
教师的美术教育观念直接关系着幼儿的艺术创作过程,实施幼儿美术教育更需要掌握一定的儿童美术和美术教育的相关理论来架构和引领正确的幼儿美术教育观念。幼儿教师应了解儿童美术教育发展的历史,对儿童美术的发展阶段理论及代表人物的基本观点要熟悉,如儿童美术的发展阶段理论代表库克、罗恩菲尔德,儿童美术的认知理论及代表人物古德伊娜芙,儿童美术的分析理论代表人物艾修勒、哈特薇克,儿童美术知觉理论代表人物阿恩海姆,儿童美术的本质论代表人物艾斯纳等。在对幼儿美术发展历史的回顾中,了解儿童美术的特点、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进程,不断丰富自身的幼儿美术教育基础知识。
2.加强对相关政策法规的培训。
基于幼儿园教师对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健康五大领域皆顾的特殊性,往往也会出现对每个领域都不精通的问题,需要加强对儿童美术教育相关的幼教政策法规的培训。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第二部分“教育内容与要求”中明确规定了艺术教育的目标、内容与要求、指导要点,需要幼儿教师深入解读,并内化到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贯彻落实。此外,教育部于2012年10月颁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第五部分是关于艺术领域的阐述,《指南》中美术教育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感受与欣赏,二是表现与创造,每一部分用两个要点来阐述。在每个要点根据幼儿的年龄段设定了“学习与发展目标”,告诉我们三个年龄段幼儿美术的教育大致可以达到什么样的发展水平,而达到这样的水平我们可以根据教育建议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和手段。有助于教师了解幼儿美术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明确幼儿美术学习与发展的价值取向,学习幼儿美术教育的有效策略。
3.丰富幼儿教师自身的艺术底蕴。
作为幼儿教师开展儿童美术教育,若要让幼儿掌握一个点,教师必须先掌握一个面、一组链。我们应对著名的画家、画派有所了解,如国外的凡•高、米罗、蒙德里安等大师,国内的徐悲鸿、刘海粟、吴冠中等,以及中国当代超写实主义油画的领军人物冷军等,在感受与欣赏中加强对优秀作品的赏识和解读。此外,我们还要学会雅俗共赏,关注周围环境中的艺术美,如广场雕塑、自然景物、羽毛创意、石头彩绘等,这样才能做好儿童与美术之间的“审美中介”。幼儿园还要加强美术园本教研,通过一课三研、同课异构、现场观摩、说课评课等,探讨美术技能培养与幼儿创造力的发挥之间的关系、面向全体与个别指导的关系、教师放手与出手之间的关系,充分认识“前台”的精彩与“幕后”的积淀之间的关系等,不断转变观念,提升教师自身的艺术文化底蕴。
二、对幼儿期各年龄段美术特点的把握
开展幼儿美术教育应了解3-7岁年龄段幼儿的美术活动的特点。如幼儿的手工活动可以分为无目的的活动期(2—4岁)、基本形状期(4—5岁)、样式化期(5—7岁)。幼儿的绘画发展一般经历涂鸦期(1.5—2.5岁)、象征期(3.5—5岁)和图式期(5—7岁)三个阶段。在幼儿园美术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幼儿期各年龄段幼儿的美术活动特点和建议如下:3—4岁的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特点是能把圆和横线结合起来,画出的是“符号人”,建议教师可以通过美术游戏的方式开展幼儿美术教育活动,如:网小鱼、弹珠滚画、蔬果拓印等。4—5岁幼儿的特点是手部控制能力增强,喜欢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对颜色也有了不同的运用,能用简单形状逐渐深入地表现越来越多的事物,从画中也能区分幼儿的性别,看出幼儿的绘画心情。此阶段建议教师从关注幼儿的兴趣入手,引导幼儿从生活用品、环境、布置、节日装饰及四季景色中获得美的感受,创设有趣的情景和宽松的氛围,提供多种美术工具、材料(包括专门材料、自然物或废旧材料),支持、鼓励幼儿用美术方式表达自己的所见、所知、所想,让幼儿充分感知和欣赏,学会自由选择并正确使用,进行大胆表现,还要关注幼儿有序的收放习惯的养成。5—6岁幼儿的特点是不仅能抓住事物的特征和形状,还会画出物体之间的关系,会画出一些透明的物体,画完会讲出画的内容。观察力和想象力明显增强,表现物体也比较接近实体,强调或夸张画中人物的某项特征,这个阶段也是幼儿绘画最充满活力的时期。建议此阶段可以充分挖掘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幼儿大胆尝试多种材料作画,开展主题绘画、借形想象、立体创作等美术活动,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指导幼儿参与一些绘画比赛,充分展示幼儿的艺术才能。当幼儿教师了解了不同年龄段幼儿美术的特点,就能制定出合理的活动目标,选择恰当的教育方法,实施正确的作品评价,有针对性地开展幼儿美术教育活动。
三、对幼儿美术教育实施智慧的充盈
“美术教育是一把双面的刃,教得多了,想象力得不到发挥,儿童易被称作为教师雇用的童工;教得少了,期待自然开花的结果,却常见儿童为技巧不足,学习的过程空有刺激而没有收获。”在幼儿美术教育中,作为一线的老师不仅需要具有审美的眼光,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幼儿美术教育智慧,这也是教师美术素养的主要体现。
1.材料运用的智慧。
材料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非常重要,我们应关注材料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可能会产生的干扰作用。如在大班《水墨故事》美术活动中,由于宣纸放入水中拉出来很容易烂掉,在教学时教师就智慧地将牛皮纸裁剪成合适的大小,中间掏空成扇形、圆形等各种形状再进行封塑,然后将宣纸贴在上面,这样纸就不容易坏掉,而且还起到了一个装裱的效果,因此,幼儿美术教育中材料的运用也有智慧。
2.难点分解的智慧。
一节有效的幼儿美术教育活动课,必须对难点进行分解,采用儿童易于接受的方式和策略,促进目标的达成。如大班美术《爱心车》的难点是幼儿对动物主要特征应了解,并能通过绘画的方式表现在纸上,还要体现汽车的样子。在难点分解时,教师通过对各种动物形象的欣赏,示范时结合儿歌教学法“:爱心车,变变变,变出大象长鼻子;变变变,再变大象大耳朵,还要加上车轮子。”教师边念儿歌边示范演示汽车变形的画法,解决了动物与汽车变形之间的难点,并通过怎样让爱心车更受小动物喜欢完善了线条、色彩对动物汽车的装饰。
3.示范演示的智慧。
教还是不教?教又该怎样去教?其实注重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自由创作,并不意味着教师不用去教,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在大班《葫芦添画》中,针对葫芦较小、立体操作较难看清的问题,采用平面复制、教师演示、幼儿尝试、幻灯片贴画的流程,让幼儿看得更清晰。透明胶片的运用,减少了一一演示的时间浪费,达到了借形想象并添画的效果。
4.操作要求的智慧。
教师的操作要求将直接影响幼儿美术活动的效果。如《水墨故事》活动中幼儿的操作环节,教师提示幼儿:滴3滴墨、浸纸,数到“7”提起来。其中也蕴含着教师的专业智慧。这“3、7”两个数字哪里来?教师从平时不断的探索实践中获得,墨滴多了,墨团太浓,不好看;滴少了,墨的纹理效果不明显,3滴正好。数到“7”,“7”之前的效果太淡,不清晰;“7”之后,宣纸会烂掉。幼儿操作时的最佳效果时间控制体现了教育智慧,又让幼儿在边数边操作的过程中增加了很多乐趣。
5.作品评价的智慧。
国花是国家形象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国花具有国家名片的象征意义(我国社科院陶庆梅博士语)。梅花是我们中华民族与
梅花原产
梅花,有着苍劲挺秀,疏影横斜,清雅宜人的神韵,它在冰里育蕾、雪里怒放。人们通常把它作为美丽高洁和刚强意志的象征,倍加赞赏。
文人咏梅以诗赋,画家画梅则以笔墨。以梅入画,是渊源很早的事情了。早在南北朝时,梅花就已经入画,到了北宋,画梅成了一种风气。历代画家皆以笔墨来描绘梅的品格,以形传神,寄托自己的人文理想。
周淑莹笔下的梅花正是这样。她画中的梅花,依稀可见粗壮的枝干,或傲然横过,冲击着你的视线,或侧枝曼舞,傲迎风雪。在坚强冷艳背后,分明又有一抹柔情,再添生趣。由此,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梅花的高洁品格,更有画家对梅花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悟。由此,她笔下的梅花才得以这么富有韵味。
“笔墨当随时代”。周淑莹的传统功力自不必说,因为没有传统功力,不足以表达梅的品格,更不足以寄托自己的感悟。值得注意的是,周淑莹在表现方法上很用了一番心思的。我们可以看到她的画面在背景上的渲染处理,而且在梅花形象表现方法上的突破,以及枝干以白破黑的表现方法,这都是一种大胆的尝试。不仅使梅的形象得以表现的更加强烈,对梅的品格神态表现也更趋完美。这种处理方法,不仅基于传统功力,而且要求画家既要大胆放手,又要适度把握。WwW.133229.coM否则,不但不足以表现“梅”的主题形象,反而会喧宾夺主,适得其反。然而周淑莹做到了,这正是作为画家的难能可贵之处。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她的画不但鲜明又微妙地表现出梅花的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闲静的气质风韵,同时,画家本人的人文理想也得以展现。相信,正值艺术创作黄金年华的艺术家周淑莹,一定会画出更多更好的梅花作品,为我们这绚丽多彩的时代锦上添花。
一首美丽的朦胧诗
关键词:写实主义油画 情感表达 直觉表现 视觉世界
进入21世纪,作为架上绘画的主要种类,油画及其创作在中国已呈现出繁荣的发展趋势。画家们从学习、研究油画的传统技法和以前的风格流派,到理解油画的视觉规律和表现形式,逐步认识到油画的理性和感性层面,以及影响力和冲击力,已开始介入抽象、半抽象、实验表现、行为艺术等的语言探索,许多较为独立的个体风格也逐渐形成和建立。油画的表现问题,尽管在世界艺术的发展潮流中已不再是一个争论的热点,但对于当今的中国美术界来说却并非毫无意义。由于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中,普遍存在着有抽象意味的视觉传统,中国油画家在利用合适母题、意象、符号转换方面,也有着广泛的创作空间。加之时尚文化的影响、个性的张扬、经济的需要、社会的认可度,油画这门在中国以严谨写实、纯客观表现为基础的艺术,已开始走向直觉表现和抽象表现。当然,表现仅仅是一种外在的方式,探求其视觉世界的深层含义更为重要。
所谓视觉世界是指画面呈现给人的感观和刺激,其中包括了形体、色彩、线条、笔触、肌理等一系列的表层概念和由此产生的深度、层次、体量、质感和色调、氛围,更体现了作者的一种情感因素,是自身经验、造型能力、表现技巧的融合,这属于画面深层次的内容,是可以引起视觉兴奋乃至产生思想共鸣的东西;写实主义是指以“全因素”素描为基础,“印象派”色彩为表现方法,比较接近“照片”效果的一种“真实”和“纯客观”的绘画方式;直觉表现可以说是现代油画表现手法中的一种形式,也可以认为是画家在创作过程中的一种自觉和不自觉的行为方式,在此不作理论和技法上的深入探讨,只是借用这一形式的大概念而已。Www.133229.cOM
写实主义与具象表现
中国油画最早的发展离不开徐悲鸿先生,他是写实主义油画的倡导者,早年曾提出“美术应以写实主义为主,虽然不一定为最后目的,但必须以写实主义为出发点”。他还曾旗帜鲜明地反对过后期印象派和野兽派,倾向古典主义造型的油画,主张“尽精微,至广大”。实际上他本人的油画就是既得益于新古典主义严谨、细腻的分析与表现,又融合了现实主义油画的用笔和直接表现。在徐悲鸿先生油画观念和美术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油画多年来的发展一直是以写实主义为主导地位,写实主义油画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是油画的具象表现。这一时期的风格形式的表现,画面常常采用传统油画中的同类色为调子,取景比较局部化,画面表现严谨,对细节的描绘也比较多,传统的技法贯穿始终,充满少许故事化、情节化的处理,尤其是对质感、层次和深度的表现,有了叙事结构的意味。这一类的表现已基本形成了写实主义油画的语言风格:具象、细节、厚重、体量、空间、明暗以及与现实世界的可比性、参照性,凸现出艺术观念上的禁忌和传统惯例的作用。“眼见为实”成为一种观念、见解和认识。“真实”被一再构筑,一再重建,当然也开始了一再质疑和一再追随的创作过程,这就是当时写实主义的油画呈现的视觉世界和与之相应的具象表现形式。
情感需要与自然表达
随之而来,“现代艺术之父”塞尚的画风在中国的美术界掀起了一股浪潮。他主张的用主体意志改变自然对象,在画面上创造“第二个自然”的新理念和革新精神,逐步被中国的油画界广泛接受,这一观点与中国的古典文化传统有着惊人的吻合。中国文化传统中一直认为艺术是一种人格,是画家本人在世界面前的一种态度,人应该用自己的体验和情感表现在画中。《尚书·舜典》中的“诗言志”说的是:诗词创作应当表达个人的情感。我们也可以理解成“画言志”,让个人的富于个性的情感及所表达的艺术,引起与作者有相同的情感体验的民众理解,从而产生情感的认同、艺术的共鸣,这才是艺术的影响力和魅力。当然,美术,尤其是油画仍然离不开形、色、线、结构的独特表达,这样才能成为人类对视觉美的不可或缺的需求,成为社会的需求。在这种思潮影响下的油画,画面用色已经带有一定的主观倾向,构图有了一定的表现力和张力,加入了现代平面设计构成的理念。减少细节刻画,减弱画面的前后关系和层次感,但是仍然离不开形的体积感和自然的光感,明暗处理仍旧遵循自然原则,色彩冷暖手法的运用、画面厚薄的安排,一如写实主义油画的原则,偶尔也出现些装饰意味的表现,但表现得并不充分和成熟。回想起来,这一时期是对油画的视觉世界的理解和迷惑,是对自然极端谦虚的态度。一心一意表现空间、体积、色彩的协调以及形式的流畅与和谐,但又逐步离开了“文学性的东西”,去除了叙事结构和情节性描绘,加入了一些理性上的内容,还试图表现画家的某些感受和认识。不过由于思想的局限性和手法的沿旧,所以画面不够完整,艺术的语言也不强烈。在视觉世界的表达上,虽然看上去充满了静默和永恒,但同时体现了一定的跳动和徘徊,这一时期的油画有视觉上的体现,但没有相对的表现形式和方法,是一种由于情感需求和认识的深入,自然而然的表达方式。
直觉表现与意象再现
如何更深层次地发展,如何由客观到主观,由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回复到另类感性,这是一个摆在每一个画家面前不可回避的问题。想要寻找到“代表自然”的本质特征,自己必须通过视觉和大脑来整顿、梳理感觉,从自然中领悟出其内在的关系——固有的形式与秩序,进而生成既有理性结构又有直观意味的创作性意象。我们知道,视觉世界中眼睛对形和色的反应是有“记忆性”和“遗忘性”的,从人的精神领域或者直接说从人的视觉经验中,人只记住强烈刺激的景象。但是,油画的创作以及最后呈现给人的油画作品的画面,并不只是产生一种视觉上的强烈刺激,而是需要既有刺激,又能给人留下思索的余地,还要有愉悦之感,补充、缓和、松弛部分眼部神经。这就是油画的视觉世界的真谛。
油画直觉表现就是基于此理论上的一种创作方式,凭直觉捕捉对象,可以无具象的形态,无叙事结构,无严谨的、纯客观的事物表象,只有显现的“心象”和“意象”。当然也可能完全进入“痕迹化”“点划式”“符号化”的地步,这是另外研究的话题。目前,我们所经历的直觉表现仍然要有或多或少的原型,以及客观事物的成分。随着信息文化和消费文化的产生,画家个人的处境与感受的强烈,为了体现对当代社会文化语境的反映,内心深处文化记忆的萌动、调整和升华,人们需要个性语言,需要抽象表现、需要直率表达,在这种前提下的油画表现,呈现出了一种新的气象。画面笼罩在优雅的调子之中,微微透出一些主观色彩,表现的是整体上的、印象中的事物,基本元素多层组合,减弱了空间的前后关系。某些方面作了概括性的装饰性处理,用光集中,画面中的物象自由组合,表现了世界的拥挤、无序、神秘而自然,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再现,更是一种内心强烈感受的表现。这种经过思索和整理后的直觉表现,手法轻松自如,尽抒心中意气,既让人愉悦,又能让人思考,是从物质感觉到精神结构的内在转换,是一种从混乱、相对、零碎,到秩序、绝对、坚实的视觉领悟和视觉世界的表达。
毋庸置疑,没有个性就没有艺术的独创。面对新一轮的油画浪潮,每个从事油画创作的人都应该保持足够的反思与警醒。我们需要想的问题、需要做的事情还很多,笔者认为,把握好油画在视觉世界里的规律和原则,无论是具象表现还是直觉表现——正如毕加索所说:“抽象艺术不存在,立体主义也不存在,作品的任何元素不过是另一种的表达需要。”——只要采用符合自己心迹的表现形式,大胆地创作,认真地思考,再创作,再思考,一定能创作出发自内心的能引起共鸣的艺术作品,直面世界,通过理解和感受进入艺术的冥想状态,从而实现自我内心世界的协调和完美,进入一种新的艺术境界。
参考文献:
[1]戴士和《标准样式质疑》
[2]谭天《新学院主义》
[3]林木《先为自己服务,再为社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