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内部控制范文

内部控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内部控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内部控制范文

(一)内部审计被认为是内部控制中的组成部分

内部控制在五个要素条件下共同组成整体框架,在这其中的控制环境要素指的是位于企业中的一些核心人员加之这些人的个别属性和他们所处的工作环境,其中包括审计会以及审计委员会、个人能力以及诚心价值观、组织结构、内部审计、管理者的理念与风格以及人力资源政策以及程序等。那么显而易见的是,控制环境中将内部审计包含了在内,然而因为环境控制又是内部控制要素里的一个,所以说内部审计也就能被看做是内部控制的一部分。然而内部审计不单单是内部控制中的一部分,还被视为监控内部控制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这个监控就是指在经营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向内部控制作出全方面的监督与评价,在相关程度上是有着特殊独立性的,一般来说都是由那些独立的职能部门实施内部审计的开展以及实施,此外还可以是向内部控制作出的自我评估。在进行内部审计之后,能够向除了控制环境以外的那些控制要素实施再次的控制,对内部控制进行监督,保证其有效的运行,在对其进行不断的评价与改进的过程中,使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得以促进。

(二)内部审计是对内部控制进行监控与评价的主要手段

当前,经济责任、经济效益、财务收支审计以及对特殊目的进行的专项审计是内部审计业务的主要内容。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对内部审计工作制定的新定义指出,我国内部审计在未来将以价值增值型审计、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审计作为发展的新趋势。不管是何种形式的内部审计工作,都需要对内部控制的建立以及执行的情况进行审查与评价,以此将审计的重要与审计的范围确定出来。所以说内部审计能够监督内部控制的简历以及执行的情况,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

(三)内部审计同内部控制之间能够相互融合与促进

内部控制由内部审计组成,在内部控制里是控制环境中的一个要素,也是企业和单位进行自我评价的一种评价活动,对于内部审计的本身来说也是一种控制。内部审计生成的一个主要产品与对象就是内部控制,内部审计能够通过审查与评价内部控制政策以及程序的有效性与健全性,能够促进建立出一个良好的控制环境。内部审计能够通过审查与评价内部控制,将组织在内部控制过程中隐含的风险点作出分析,对产生问题的原因以及引发出的一些不良影响作出评估,使内部控制能够更加的健全与有效。内部控制能够使内部审计的发展得以促进。如果内部控制能够进行良好的设计与运行,就会使审计工作得到更加顺利的开展,能够将审计工作的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提升,并且将审计的风险降低,还会帮助审计领域的扩大,令现代审计方法能够加快变革。

二、加强内部审计、完善内部控制的措施

(一)单独立项审查组织内部控制

当前,我国仍然存在很多组织内部的审计工作只是对财务数据的合法性与真实性进行查证,并没有进深到经营领域与风险管理上,一般都是在查账的过程对内部控制进行顺带的审查,不能使内部审计应当在内部控制中具有的作用实时发挥出来。对此,内部审计需要将重要的工作内容置于监督与评价内部控制过程中,应当对其进行单独立项,针对组织内部控制存在的地域风险能力并健全的有效程度加以衡量,将组织面临的各种类型的风险进行防范与化解,将组织的管理水平与运营能力提升。

(二)为内部控制提供管理咨询服务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公司经理需要对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进行拟定。通常来说相关业务部门负责内部控制的制定阶段,业务部门往往会以自身的角度与利益为出发点对内部控制的方案进行制定,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制定出的方案并没有对组织从全局上进行思考,其设计出的方案必定有很大的缺陷存在,甚至还有可能存在一些控制盲点。由于内部控制中内部审计的重要性以及内审人员了解组织内控情况,使得内部审计工作中涵盖了管理咨询服务这部分的内容。在对相关公司起草和构建基本管理制度时应当立即向内审部门提出咨询,拥有丰富经验的内审人员会以统筹考虑组织全局发展的角度给出自己的建议,在由总经理进行审阅、由董事会做出最终的决定,以此来将内部控制的缺陷在构建阶段得到最大限度的控制,使程序与制度的完善性得到了保证,进而发挥出极大的效果。

(三)合理设置并且准确定位内审机构

组织应当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相适应,进而建立出更加高效合理的现代化内部审计机构,使审计环境能够更加的良好,使内部审计能够将其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关于审计理念需要从财务收支审计转变为对财务报告进行内部控制审计、从事后审计转变为全程审计、从查错防弊导向审计转变为价值增值导向审计、从对经营层的业务导向审计转变为战略层的治理导向审计。将服务作为立足点,将内部审计的预控功能发挥到实处,进而使组织的价值服务得以增强。

(四)对内部审计队伍加强建设

第2篇:内部控制范文

一、《内部控制框架》与《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的控制活动

美国COSO委员会的《内部控制框架》与其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的控制活动的概念基本相同,两者都将控制活动定义为用于帮助管理层确保其指令得以贯彻实施的政策和程序。两者都认为控制活动通常包括两个要素,即政策和程序。政策确定应该做什么;程序用来贯彻政策,即人们直接或通过技术的运用来执行政策的行动。政策是程序的基础,如一项政策要求证券公司的客户经理对客户交易活动进行审核,而程序则是及时实施审核本身以及关注政策中列举的因素。

控制活动总是与企业的目标相联系,根据控制活动与相关目标的性质,控制活动可分为经营、财务报告和合规等类别的控制活动。某项控制活动虽然仅仅与某一类别的相关,但某项特定的控制活动可能有助于企业多类目标的实现。如用于经营控制的特定控制活动既可以确保财务报告可靠性目标的实现,也有助于合规性目标的实现。

《内部控制框架》和《企业风险管理框架》要求,企业应当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与风险应对相结合,确定控制措施,实施控制活动。在选择控制活动的过程中,企业应当充分考虑到各项控制活动的相互关联性。在某些情况下,一项控制活动可以实现多项风险应对;而在另外一些情况下,一项风险应对需要多项控制活动。控制活动通常是企业为实现其经营目标所进行的管理活动的一部分,是促进企业经营目标实现的机制。控制活动贯穿于管理过程之中,存在于整个企业的所有层级和所有职能之中。在选择控制活动时,还要考虑控制活动与相关目标的相关性和适当性。控制活动的适当性可以通过单独考虑控制活动来进行,也可以通过考虑风险应对和相关控制活动之下的剩余风险来进行。

关于控制活动的类型,《内部控制框架》和《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均提出包括预防性控制、发现性控制、人工控制、计算机控制和管理控制,均列举了高层审核、直接的职能和管理活动、信息处理、实物控制、业务指标、职责分离等六项控制活动。

《内部控制框架》和《企业风险管理框架》都特别强调了对信息系统的控制。要求采用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对信息系统实施控制活动。一般控制包括对数据中心操作控制、系统软件控制、访问安全控制以及应用系统的开发与维护控制。而应用控制目的则在于控制应用过程、确保交易处理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授权和有效性。信息系统的两类控制相互关联,应用控制需要一般控制支持其运行,信息系统需要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的结合来确保其完整和准确的信息处理。

《内部控制框架》和《企业风险管理框架》都要求控制活动必须考虑企业的特殊性。每一企业都有自己的战略目标和经营目标,其控制活动也必然会存在差异。企业经营的复杂性及其经营活动的性质和范围,均会对其控制活动产生影响。企业管理层的职业判断影响着控制活动。企业所处的环境和行业、企业的规范和复杂性及其经营活动的性质和范围、发展历史和企业文化均会对控制活动产生影响。影响企业控制活动的因素主要包括企业所处的位置、经营的广泛性和复杂性以及信息处理方法。

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的控制活动

根据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下文简称“《基本规范》”),企业在对风险进行评估、确定风险应对策略后,应当对剩余风险采用控制措施,实施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既定目标之下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的控制措施,《基本规范》要求企业通过手工控制与自动控制、预防性控制与发现性控制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

(一)控制措施一般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等

1.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所谓不相容职务是指由同一人员承担具有产生错误或导致舞弊可能性的岗位,如会计职务与出纳职务、收款与销售等。实施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的目标就在于:从人员职务配置上预防舞弊或错误的产生,以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要求企业全面、系统地分析、梳理业务流程中所涉及的不相容职务,对其实施相应的分离措施,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

2.授权审批控制。授权审批实际上属于职权配置问题。不同的管理人员在企业中处于不同的位置,承担着不同的责任,需要在内部不同层次的人员之间进行合理的授权。授权审批控制要求企业根据常规授权和特别授权的规定,明确各岗位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应责任。企业应当编制常规授权的权限指引,规范特别授权的范围、权限、程序和责任,严格控制特别授权。常规授权是指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按照既定的职责和程序进行的授权。特别授权是指企业在特殊情况、特定条件下进行的授权。在实施授权审批控制活动过程中,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应当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不得超越授权进行经营活动。对于重大的业务和事项,企业应当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

3.会计系统控制。会计系统控制是指对会计信息系统实施的,以确保财务报告可靠性为主要目标的控制活动。会计系统既是一个对外报告系统,也是一个对内报告系统。作为对外报告系统,要求其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外披露财务及其他相关的信息;作为一个对内报告系统,要求其向管理当局提供经营决策所需要的信息,服务于企业的经营活动,服务于经营目标的实现。为了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行为和信息披露,国家制定了相应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以及其他会计工作规范。为此,会计系统控制要求企业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

企业会计工作是由会计人员执行的,为了保证会计系统的有效性,国家法律法规对企业工作机构和会计人员的设置与配备作了相应的规定。会计系统控制要求企业依法设置会计机构,配备会计从业人员;要求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机构负责人必须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鉴于大中型企业的特殊性,有关法律法规明确要求大中型企业设置总会计师。《基本规范》对大中型企业总会计师的设置作了进一步的强调,明确大中型企业设置总会计师后,不得设置与其职权重叠的副总经理等副职。之所以强调这一点,主要是使企业的总会计师能够真正发挥其职能作用,使总会计师职务名副其实,成为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直接责任人。

4.财产保护控制。《基本规范》将保证财产的安全完整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之一。企业各项资产是进行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为了保护企业的各项资产的安全完整,《基本规范》要求企业建立财产日常管理制度,明确各种财产的保管责任,加强包括财产记录、实物保管在内的各种财产物资的日常管理;要求建立定期清查制度,通过定期盘点、账实核对等措施,确保财产安全。

保证各项资产安全完整首先是每一位资产管理人员的责任。为了保证各资产管理使用人员有效行使资产管理权,企业应当严格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接触相应的资产,如现金、有价证券等;同时还应当加强对资产处置的管理,规范资产处理的程序,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资产处置,未经授权的人员,不得自行处置资产。

5.预算控制。预算是用数量形式反映的企业在未来一定期间的经营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是控制和考核企业一定期间经营活动的依据。预算控制要求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明确各责任单位在预算管理中的职责权限,使预算规范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和执行程序,强化预算约束。

6.运营分析控制。运营分析是对企业经营活动等情况运用相关信息进行比较、分析,发现问题、查找原因,以改进和提高经营活动的效率与效果的活动。运营分析控制要求企业建立运营情况分析制度,经理层应当综合运用生产、购销、投资、融资、财务等方面的信息,通过因素分析、对比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定期开展运营情况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查明原因并加以改进。

7.绩效考评控制。绩效考评就是对企业各项经营活动和职能部门当期实现的实际业绩,通过将其与预算、计划目标等进行对比,考核和评价其经营业绩。绩效考评控制要求企业首先要建立和实施绩效考评制度,科学设置考核指标体系,作为绩效考评的依据;其次,要对企业内部各责任单位和全体员工的业绩进行记录,客观反映其业绩情况,并对其进行考核和评价;最后,要求将考评结果作为确定员工薪酬以及职务晋升、评优、降级、调岗、辞退等的依据。

对上述列举的控制措施,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经营活动的特点、按照设定的内部控制目标、结合风险应对策略综合运用,对各种经营活动和事项实施控制。应当注意的是,上述控制措施仅仅是作为实例列举的控制措施,企业在内部控制实务中的措施多种多样,实施控制活动时应当根据内部控制理论,在借鉴、运用他人有效的控制措施的同时,立足于本企业的实际,创新控制活动,满足本企业内部控制的实际需要,实现内部控制目标。

第3篇:内部控制范文

【关键词】内部控制;审计角度;管理角度;企业文化角度

一、从审计会计的角度研究内部控制

财务会计和审计角度一直是内控研究的主要逻辑起点。阎达五、杨有红(2001)通过分析内部控制理论的嬗变过程,认为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核心。方红星(2002)则从审计的角度对内控做了深入分析,认为内部控制和审计分别是影响组织效率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高一斌(2005)着重研究了加快推进内部会计控制建设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现阶段推进内部会计控制建设的基本思路。李小燕和田野壮(2008)在组织循环理论的分析框架下,吸收国外内部控制先进理念,将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建设和内部财务控制有效性评估标准的确立有机结合起来,以创建持续改进的企业内部财务控制有效性评估标准。

二、从管理的角度研究内部控制

从管理的角度研究内部控制扩大了内部控制研究的视野,肥沃了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刘明辉、张宜霞(2002)在借鉴系统论和新制度经济学有关理论后,从系统论和契约经济学的角度上对内部控制的内涵做了深入分析。陈志斌(2005)提出内部控制的理想目标应该是把单位建设成具有自我纠偏和自我超越功能的自组织和学习型组织。李志斌(2009)则从组织社会学规则理论解释内部控制的属性。从公司治理与控制理论角度研究内部控制是这一领域比较明显的分支。阎达五、杨有红(2001)从内部控制框架构建的角度出发,认为内部控制框架与公司治理的关系是是内部管理监控系统与制度环境的关系。但是这一结论遭到了李连华(2005)的反对,后者对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相互关系进行了再认识,在对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的各种理论元素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将两者的关系描述为嵌合关系。程新生(2004)以委托理论、组织学理论解释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与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提出以科学决策和效率经营为核心,以决策机制、激励机制、监督约束机制为纽带,建立治理型内部控制,并且指出对治理效率和经营效率的共同追求推动了内部控制演进。谢志华(2007)认为应该将内部控制、公司治理以及风险管理整合为一种统一的规范。

三、企业文化与内部控制研究的兴起

通过这些文献可以看出,我国内部控制研究还主要集中于财务与会计或审计的领域,也多是服务于审计目的。导致内部控制理论出现了困境,从而需要从企业文化角度研究与内部控制的对接。以下主要从内部控制问题研究和企业文化对内部控制的对接两方面来做说明。一方面,内部控制在理论上出现了阻碍其发展的困境。杨胜雄(2006)从研究对象、控制立足点及前提条件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了内部控制存在的不足,并呼吁培养员工忠诚和构建学习型组织来解决问题。张砚(2007)也认为作为内部控制重要假设前提的组织稳定性已不复存在,封闭的、静态的内部控制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组织内在因素和外界环境的变化。并指出内部控制需要的是一个开放的自适应的内部控制系统,并与内外部环境变化相适应,因此要注重采用自适应控制方式和引入前馈和柔性的控制。李志斌(2008)从组织变革角度分析了组织转型与管理控制系统的变革,指出了控制应由硬控制向软控制发展。池国华(2009)则从战略的角度出发阐述问题,指出现阶段研究的局限性导致了内控研究主要是以纠错防弊为导向,忽略了内部控制作为管理机制重要组成部分应有的战略导向作用。李志斌(2007)和刘红霞(2010)则从人性化角度出发分析内部控制存在的局限。李志斌认为为了跟上时代的发展,内部控制要脱离只重视制度控制、硬性控制的观念,更加注重非正式控制作用和权力的分享。刘红霞通过对内控的实质分析将人员,制度,流程作为内控的三元核心,更指出人员是内控的基石和第二大核心,这就呼吁内部控制研究更加注重人在内部控制中的影响,内部控制的落脚点已经不是权利制衡而是基于全体人员的自适应控制系统。

由以上文献可以看出,内部控制问题研究虽然没有直接指出内部控制急需企业文化的导入,但是核心思想无不指出了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控制的重要性。其实早在2000年吴水澎教授就已经在借鉴coso报告的基础提出了注重人的重要性,认为管理者素质对内控有巨大影响,更是单独提出了企业文化对内部控制的重要影响。孙爱英(2007)则敏锐的发现了企业文化对控制机制选择的影响,并认为企业文化与控制机制更好地结合是组织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学者王桂莲(2008)从现代系统的角度分析了内部控制出现的问题并指出了构建人性化内部控制来弥补缺陷。

在框架构建上,刘明辉教授(2001)提出内部控制的整体框架由四个部分组成,即企业治理控制、企业管理控制、管理信息系统、企业文化。进一步探讨企业文化与内部控制的关系的是谷祺和张相洲,他们在《内部控制的三围系统观》(2003)这篇文章中进一步凸显企业文化的重大影响,认为制度控制,市场控制,文化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三种典型控制基石,企业实际运行的内部控制是三者的有机结合。王竹泉和隋敏(2010)则突破了谷祺的三维系统观,直接把企业文化上升到内部控制二元论之一,将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控制方式提升为其他要素相并列的独立要素,构建“控制结构+企业文化”的内部控制要素的新二元论。企业文化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四、目前国内研究的不足之处

首先,研究浅显,多数浅尝辄止,局限于泛泛讨论两者之间的关系,侧重于赘述企业文化对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没有理论分析作为支撑。多数文章中均仅限于讨论两者关系,认为企业文化与内控是相互动力,相互促进,内部控制有效性依赖于企业文化良好氛围。对于两者的理论渊源没有更深一步的探讨。其次,对企业文化在内部控制研究中的重要作用重视不够,尽管认识到了企业文化对内控的影响,但是仅仅将其作为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因素之一,作为一个回归变量来考虑。这些研究没有把企业文化对内控的关系上升到理论的研究阶段,大多是把企业文化仅仅放在内部控制的控制环境中来分析其对内部控制的影响和作用。最后,研究企业文化和内部控制对接的理论支持不足,没有充分发掘企业文化和企业内部控制对接的理论铺垫。其实,行为科学的人本管理理论和企业组织理论的变迁都为两者的对接提供了铺垫和启示。

参考文献

[1]方红星.《内部控制、审计与组织效率》.会计研究.2002(7):53~58

[2]刘红霞,杨芳.《基于人员――制度――流程的企业内部控制三维体系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11):86~90

[3]孙爱英.《企业文化对企业控制机制选择的影响研究》.经济经纬.2007(6):94~97

[4]吴水澎,陈汉文,邵贤弟.《论改进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会计研究.2000(5):2~8

[5]王竹泉,隋敏.《控制结构+企业文化:内部控制要素新二元论》.会计研究.2010(3):28~35

[6]谢志华.《内部控制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关系与整合》.会计研究.2007(10):37~45

第4篇:内部控制范文

当前医院财务内部控制存在不足

1.医院财务信息化管理模式尚未建立

随着医院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开展,医院方面也相继开始各个方面的信息化管理建设,但是由于医院财务管理涉及部门较多,尽管医院门诊收费、药方收费以及住院收费采用信息化管理取得一定成效,但在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着私收红包、人情费用等问题,财务管理与网络信息化在相适应阶段存在着不足,比如信息传送、资源共享等的滞后性,导致财务信息化管理模式并未完全建立。

2.财务管理者对财务信息化认识不足

其实,较多财务管理者对自身工作并不完全熟悉,也没有真正认识到信息化管理的本质,仅仅只是表面的认为信息化管理就是用计算机代替人力,对信息化管理的真正核心并不完全了解。尤其是在很多医院财务管理上,主管医院财务工作的管理者并不熟知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化管理知识,对很多信息化管理中的弊端和缺陷不能及时发觉,处理财务能力尚不能够跟得上时代。医院的财务信息化建设需要与时俱进,由于财务管理者对财务信息化认识存在问题,不愿接受新知识、新理念,在一定意义上影响了医院财务管理控制的进步。

3.医院内部审计、监督机制薄弱

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并不完善,这就很容易造成执行力差的问题,加上院方对财务内部控制并不十分重视,让医院财务内部控制可操作性不强。在目前很多医院管理中都缺乏科学、有效、严谨的内部监督,内部监督机制的不完整,就容易造成管理漏洞,特别是在漏洞出现后无法第一时间进行修复;未建立合理的财务内部审计,就会缺乏合理的财务内部预警机制,无法形成灵活的财务管理,很容易出现信息失真、信息过期,一旦出现,就会造成严重后果。

加强信息化管理下医院财务内部控制的对策

1.提高信息化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意识

医院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涉及到医院内部的各个环节,要提高医院财务管理水平,一定要提高信息化管理意识,让每一个从事财务管理的人员认识到医院财务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并主动、认真的利用信息化管理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效率。首先,做好对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信息化管理培训,让每个财务管理人员接受新的管理理念,加强信息化管理技术,努力建构一支高素质、高技术的医疗财务信息化队伍;其次,在医院选人用人时,尽量增加一些计算机专业的信息化人才,完善财务管理系统。

2.建立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制度是保障程序实施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医院财务管理部门领导依据医院规模大小、财务流通状况建立适合本院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做好医院各部门的经济核算工作,让医院财务管理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让医院各部门重视财务管理,并自觉接受财务审计,确保所有的医院流通资金是在合理范围内使用,逐渐提高医院资金的利用率。同时,做好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工作,医院之所以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其重要原因是由于医院的监督系统不完善,在管理中出现以权谋私,贪污挪用等现象,因此要确保财务管理的透明和公开。

3.加强医院信息化管理

系统的安全控制采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医院财务管理,就需要在重视信息数据的管理和操控,用先进的计算机管理手段防止数据丢失或者数据被窃取的情况。在信息化管理下,医院财务管理水平得到明显提升,财务风险也将会明显增加,其中最主要的财务风险来自于信息化环境带来的安全隐患,因而需要在各个环节上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建立牢固的医院财务信息化管理安全体系,防火墙、杀毒软件、防木马软件要不断进行升级,防止信息泄露,对重要的财务信息就需要采用加密技术来实现数据间的相互转换,防止信息化管理下数据出现错误。

4.加强医院财务档案管理

为了确保财务制度的推行和实施,就需要认识到合格的财务管理工作者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传统方式下,数据传递一般以书面形式进行,伪造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防伪程度也较高。但在信息化管理下,信息传递都是依靠网络,财务管理数据同样依靠网络,这就需要每个月定期的对各类收费进行审核,重点核查门诊病人退费手续情况,对每个月财务系统中的流水账单做好档案管理,加强对医院财务收费环节的管理,避免财务管理工作者贪污舞弊;另外,财务工作者要遵守《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指定档案管理负责人,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加强档案的管理,熟悉计算机的操作,并对日常形成的财务数据进行备份,对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应该技术纠正,重视和认真对待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做好医院财务档案管理。

 

当前医院财务内部控制存在不足与对策相关文章:

1.现阶段医院财务内部控制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财会毕业论文范文

3.有关财务管理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第5篇:内部控制范文

关键词 内部控制模式;交易成本经济学;理论

Abstract The structure of internal control is the formidable obstacle of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internal control.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conomy of internal control and how to choose the proper structure of internal control. Based on the economy theory, this research compares two different theories for internal control before choosing the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the structure of internal control is analyzed. Assets specialty and uncertainty are the main focus of the analysis, which also leads to the adaptive choice of the structure of internal control.

Key wordsStructure of internal contro;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Agency theory

如何为不同的组织选择内部控制模式,是一个长期困扰内部控制研究的问题。现有内部控制研究要么关注内部控制观念等理论框架的探讨,要么关注内部控制具体方法和技术等实务操作的研究,而对于内部控制模式的研究则相对缺乏。内部控制模式反映内部控制系统运作机制和机理与方式、方法,在内部控制研究过程中,起到承接理论框架和实务操作的作用。内部控制模式的确立需要以坚实的基础理论作为支撑,因而与内部控制理论研究关系密切;内部控制模式的选择与企业的具体环境相关,直接付诸实务操作,因而与内部控制实务操作密不可分。对企业内部控制模式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将内部控制基础理论和实务操作衔接起来,对于推动内部控制研究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内部控制的经济学基础

对于企业内部控制模式进行研究,首先需要弄清内部控制的经济学基础。内部控制模式研究没有很好展开,归根结底是用来分析内部控制的经济学基础存在缺陷造成的。在内部控制研究过程中,大量的学者选择理论作为内部控制分析的经济学基础。虽然理论也涉及企业组织内部设计问题,但是理论本身的属性决定其不是内部控制分析的最佳理论工具。相比之下,交易成本经济学更为合适。这主要是由于内部控制的经济属性以及理论和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差异造成的。

现有的研究从契约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认为企业是一系列不完备契约的集合,内部控制是企业内部弥补契约不完备性,以降低企业交易成本的机制[3]。将内部控制的本质解释为企业内部降低交易成本的机制,从而导致作为生产组织模式,企业比公司更有效率,这种解释科学地说明了内部控制的经济属性。在这种背景之下研究内部控制问题,交易成本经济学比理论更为恰当。

1.分析的基本单位

理论的分析以单个人为基本的分析单位,而交易成本经济学以交易为基本的分析单位。这种分析基本单位的不同,造成了两种理论所关注的焦点的不同。理论关注的是企业最终控制权的归属和所有权在不同层级间的分配。比如,如何构建合理的股权结构,保证公司股东利益的不受到侵害,等等;交易成本经济学则关注如何降低每次交易的成本,从而保持企业作为经济组织形式,相对于市场的经济优势。内部控制的实质是企业节约交易成本的一种内在机制,控制权的归属和分配问题不是解决内部控制研究的核心问题。如果采用理论进行分析,以所有权的弱化作为分析问题的基本着眼点,难免会把对内部控制的分析引入歧途。

2.对组织问题的关注

理论把企业看成的是一系列的契约,很少如何解决关注企业组织内部争端问题,认为可以通过“事后清偿”来解决组织内部的争端。比如,当企业内部出现问题之后,可以在事后通过法律诉讼来解决问题。交易成本经济学则将企业看成是一种治理结构,将关注的中心放在如何建立避免争端和处理争端的机制上,认为任何需要诉讼来解决的企业内部争端都可以通过事先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结构加以避免。企业的内部控制是渗透在企业的日常生产和管理工作全过程中的,如果寄希望于通过“事后清偿”来解决问题,那么当企业组织在生产经营中遇到问题时,内部控制将难以真正发挥作用。按照交易成本经济学的思路,适应企业的内部控制需要对企业所面对的环境进行全面的分析,精心构造一种制度安排,使得企业能够在将来可能遇到的困境条件下,仍然能够良好的运行。

3.对成本的主要关注

理论和交易成本经济学都对企业的成本问题给予很大的关注。理论关注的主要是剩余损失,交易成本经济学关注的是适应不良损失。剩余损失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很难以进行计算,只有在完成全部生产过程后加以考察。同时,剩余损失是从企业所有者的角度来考察的,这种损失主要是对企业所有者剩余索取权的影响,对于整个企业来看,并不造成深远的影响。交易成本经济学中的适应不良损失,针对整个交易过程中的情形,关注由于内部控制结构不适当,在每次具体的交易过程中造成的损失。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的管理控制工具,其目的是矫正企业日常运行的偏差,是企业更为顺利的向既定的组织目标前进。适应不良成本理所当然地成为内部控制的关注焦点。

4.研究的起点不同

理论的研究起点是公司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隐含着企业本身已经存在的前提假设。在这种假设下,内部控制的意义在于如何提高企业的价值。交易成本经济学研究的起点是企业的纵向一体化,将企业作为取代市场的生产组织方式。因此,在交易成本经济学的观点中,企业并不是已经存在的实体,而是与市场并列作为可供选择的生产组织方式。当企业不能通过内部控制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时,随时都可能会被市场所取代。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采用交易成本经济学的观点来分析内部控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研究视野--内部控制成为企业能够存在的根本原因。

根据以上分析,从经济学基础的角度来看,交易成本经济学能够更为有效的支撑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因此,本文将通过交易成本经济学的观点来分析企业的内部控制模式。

二、内部控制模式的分析

交易成本经济学通过对企业组织生产的不同方式进行比较来开展研究,其目标在于揭示为什么有些交易是在某类型组织中进行的,而其他的交易是在另一类型组织中开展。交易成本经济学给出答案是,之所以一类特殊的内部控制模式用来解决一类特殊的交易,原因是在于,这种内部控制模式提供一系列在其他内部控制模式中无法复制的控制手段,这些控制手段能够与这些控制活动相匹配。因此,交易成本经济学认为在不同的企业中交易是不同的,而不同内部控制模式在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有差异,因此这种联系解释两者之间匹配程度的效果和效率。

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有限理性的核心在于尽管人们倾向于理性的去采取行动,但是他们的决策很难在新古典经济学的框架下达到最优,因为人们缺乏做出这种最优决策的认知能力和计算能力。机会主义是通过采用诡计来获得自身利益。交易成本经济学没有假设机会主义是人类的特点之一,而是假设有些人在有些时候会有机会主义的倾向。如何对这些人区别对待在事先是不清楚,企业内部各方的实际行动可以描述假定存在机会主义并尽全力去避免事后发生负面的意外事件。

在给定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的前提下,内部控制模式的性质和范围与交易的特性相联系。交易可以从三方面来辨别:①交易中资产专用程度;②交易不确定性(包括与其类似复杂性);③交易的频率。资产专用性是指由于提前终止契约,造成机会损失的程度。在缺乏足够强有力保险人的情况下,这种损失的价值会受到机会主义的威胁,因此提供一个衡量机会主义潜在收益和发生这种行为的激励程度的指标。不确定性指业绩特殊性的程度和企业环境的可预测性。频率在交易成本经济学中没有特殊含义,因此在分析内部控制模式时不加以考虑。

交易成本经济学中关于交易的两个属性,资产专用程度和不确定性可以用来分析企业的交易特点,进而判断企业应当采用的内部控制模式。但是,资产专用程度和不确定性只是理论框架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在具体实务中的操作性较差。为此,我们分别选择企业资源的稀缺程度(或者容易获得程度)和所处行业的成熟水平作为替代指标。稀缺程度越高,资源向其他企业流动的可能性越大,企业失去资源所造成的损失也越大,即资产的专用程度越高;反之亦然。而行业成熟度越高,企业所处环境的可预测性越强,业绩也越容易进行判断,即交易不确定性低;反之亦然。根据交易的属性不同,企业可以被划分为四种类型,见表1。

三、内部控制模式的选择

内部控制模式的选择应当将内部控制模式与企业的交易类型结合起来。张先治(2004a)提出了四种类型的内部控制模式:制度控制、预算控制、评价控制和激励控制,并指出这四种控制模式各自可作为独立控制系统进行运作。从交易成本经济学的观点来看,这四种内部控制模式,分别与前述的四种交易特点相对应,见表2。

制度控制是指企业通过规章、条文的形式规范和限制企业各级管理层与全体员工的行为。制度控制适用于资产专用程度低、不确定也较低的企业。这类企业内部的人员流动和设备的更换不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大部分的人力资源都是同质的低成本劳动力,物质资源相对容易获得。企业产品的外部环境很稳定,不会有波动。这类企业大部分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在这种条件下,企业需要采用制度的方法将各项活动规则化,只要按照既定的制度做好自己的工作即可达到控制效果。

预算控制是指通过预算计划的形式反映组织的目标和经济行为过程,调整与修正管理行为与目标偏差。预算控制适用于资产专用程度低、不确定性较高的企业。在这类企业中,资源相对充足,比较容易获得,因此生产过程基本上实现程序化模式化,需要进行的控制并不多。而由于所处行业成熟度比较低,面临的环境会发生变化,企业需要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内部控制的主要目的是与外部变化的环境相适应。通过制定预算来确定不同市场环境下,企业的生产方案,协调内部生产过程与外部不确定性环境,使两者相互适应,从而保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评价控制是指组织通过评价的方式规范组织中各级管理者及员工的目标和行为。评价控制适用于资产专用性较高、不确性较低的企业。资产专用性较高,说明企业的资源相对较为稀缺,因此要关注资产的利用效率,确保各项资源的效率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不确定性较低,说明行业成熟度较高,影响业绩的外部因素相对较少,能够相对比较容易剔除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判断主观因素对业绩的影响。确定的评价业绩从而达到控制的目的。

激励控制是指通过设计适当的奖酬形式和工作环境,来激发、引导和规范组织的行为。激励控制适用于资产专用性较低、不确定性较高的企业。资产稀缺程度比较高,要求企业必须尽力保留各项资产,并充分提高其利用效率。但是由于企业所处的行业成熟度较低,评价业绩的难度较大,只能通过激励来完成控制,因此激励控制是最恰当的控制模式。

参考文献

[1] 李宜静.我国内部会计控制研究概要[J],财会月刊,2006.11.

[2] 王海林.价值链内部控制模型研究[J],会计研究,2006.2.

[3] 刘明辉、张宜霞.内部控制的经济学思考[J]. 会计研究,2002,8.

[4] 刘玉廷.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里程碑. 中国财经报-财会世界,2001,7月12日.

[5] 张先治. 多角度透视内部控制[J]. 会计师,2004,7.

[6] 张先治. 内部管理控制与内部会计控制[J]. 新理财,2004,1.

[7] 张湘洲. 2003. 管理控制论. 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博士论文打印稿.

[8] 张惠利、孙琦、何杰刚. 浅谈内部控制在会展中心的应用[J]. 财会通讯(理财版), 2008,(01):82-83.

第6篇:内部控制范文

[关键词]农村财务 农村内部控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蓬勃发展,农业国际化进程不断推近,经济发展对农村的经济管理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使农村经济管理跟上时代步伐,使农村财务部门充分发挥作用,加强农村财务内部控制是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一、完善和实施农村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1.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适应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的需要。目前,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政策的不断出台,国家对农村的投入不断加大,大量建设资金和物资涌入农村,就需要较高水平的会计核算工作,以能够提供可靠的农村经济数据作为计划和决策的依据,加强农村财务内部控制,是提高农村会计信息质量是手段之一。

2.改变部分农村账目混乱,手续不全的现状。现在我国仍有很多地区农村财务混乱,白条顶库,没有财务制度,上级给的制度形同虚设,存在许多账外资产,造成村民对会计工作不理解,影响农村和谐稳定的因素增加,加强农村内部控制,使各项工作程序化、规范化,是化解这一矛盾的途径之一。

3.为农村产业化经营铺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也将逐步改变一家一户式的生产经营方式,从传统的以血缘为纽带的落后生产方式向以业缘为纽带的现代型农业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农村会计的服务职能将凸显出来,健全和实施完善的内部控制,将能够更好地为当地管理者等利益相关者提供服务。

4.我国农业国际化的需要。朱容基总理曾说过,中国加入WTO之后,最令人担忧的就是中国的农业,因为与发达国家的农业相比,中国的农业从产业化程度到管理水平都有着不小的差距,中国的农业需要从各面提高发展水平,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加强农村财务内部控制既是提高管理水平的要求,也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二、农村财务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

由于各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差距,而且每一地区农村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所以农村财务内部控制还需要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来设计。2005年颁布实施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中已对农村财务内部控制提出了要求,内容涉及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销售业务内部控制制度、采购业务内部控制制度、存货及对外投资内部控制制度。各地区农村工作主管部门或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在这一制度框架下,设计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内部控制制度。2009年7月份国家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为企业内部控制提供了框架,农村财务内部控制有其特殊性,但在设计本村的会计内部控制时也可以借鉴其中适合自身的内容。同时,由于农村会计工作中还有诸如土地流转核算、农民负担统计以及财务公开等内容,设计和执行农村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时,还应结合这些工作的开展情况确定是否将这部分工作予以涵盖,以保证农村会计核算的真实、准确和及时。

三、实施内部控制应注意的问题

1.对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给予充分重视。农村会计工作是农村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我国曾先后采取过村账乡管、农村会计制,以期能提高农村会计核算水平。我们村本来就是农村会计制,我就是一个委托办的会计,代管村级账务的,实践效果表明,这些制度还是存在不足之处,没在太大程度上解决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控制环境建设不足。会计的任免不是简单地凭村长或支书一句话,而是由村民选举村委会委员,由村委会委员担任会计,而不是不管这个会计懂不懂财务,甚至连借贷都不懂,或不识几个字,只要选上了,就可以干会计。而且由于我国农村是村民自治制度,可以适当设立村民监督小组等机构,由村民轮流担任监督小组组员,既起到监督作用,又提高村民参与意识,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2.建立可行的激励机制,完善农村激励体系。我国农村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到位的原因之一在于缺乏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制度执行者与不执行者并无差异,打击了认真执行制度者的积极性,助长了不执行者违规操作的惯性,村级工作人员也没有动力和压力把制度落实。只有不断加强激励制度建设,逐步完善激励体系,有奖有罚,把握好奖罚的尺度,设立可以衡量并且能让执行者和群众都接受的奖罚标准,才能提高我国村级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

3.加强农村会计人员的业务及职业道德教育。农村会计人员自身素质有待提高也是妨碍农村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有效实施的因素之一,虽然近几年随着大学生村官的增加,我国许多地区农村会计工作人员的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但是应该看到,新的经济形势对农村会计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间断地接受继续教育,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职业素养的会计人员才能把包括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在内的各项工作做好,充分发挥其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应有的作用。

4.财务内部控制是农村内部控制系统的子系统之一。农村财务内部控制是农村内部控制的最主要内容,但并不是农村内部控制的全部内容。除了财务内控之外,农村内部控制还包括重大事项决策、工作轮换、独立的外部审计等,提高农村财务管理水平,还需要对这些工作给予充分重视,农村内控系统运行有效,财务内部控制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5.农村财务内部控制的成本与效益的权衡问题。各种制度的实施都是有成本的,使农村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得到有效运行时也要考虑实施成本与未来能取得的效益,但是这种权衡应该从长远利益考虑,不能只考虑短期回报。农村财务内部控制也不能事无巨细在每一环节都设计到,这样既不符合农村实际情况,缺乏可操作性,又会降低效率,所以在设计农村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时就应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抓住重要经济活动和关键点,花费最小的成本得到行之有效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

参考文献:

[1]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

[2]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规范.2009-7-1.

第7篇:内部控制范文

一、倡导人性化的柔性内部控制

诚信是企业保持对外良好客户关系的信誉资本,也是企业进行有效内部控制的一个实质性前提。最有效的内部控制不一定是设计最为完备的,因为内部控制制度再详细,也不可能涵盖企业所有的活动。真正有效的内部控制应该是一种“自在”的控制,即人人都讲诚信,并营造一种健康向上、把讲诚信作为内在需求的企业文化,借助价值观念等软环境使员工得到自律和他律,从而矫正其价值和目标,规范其行为,使个体的价值、目标、行为与组织的价值、目标、行为相一致,通过尊重人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激励员工,使他们心甘情愿地为企业忘我工作。

当然我们要注意到的一点是,这种人性化的柔性内部控制是一种以动态管理为特征的内部控制模式,它适应于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员工的工作更多地表现为对知识的利用和创新,是一种抽象的思维过程,没有统一的外在形式,也无法对其进行统一管理,这时只能通过价值观念导向进行调控。对于那些控制程序确定无疑的事项,传统的连续监控还是能够有效发挥作用的,因此柔性内部控制不应排除传统的内部控制,我们应该把它们结合起来使用。

树立诚信是实现人性化内部控制的核心。诚信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它有实在的内容。从最高层次的企业价值取向到最低层次的日常工作制度,我们都可以把它放到每一个环节中,每个层次的诚信都对应有相关的内容(见右图)。通常我们说诚信太空洞、难以实施,这是因为我们不了解诚信,特别是不了解它的层次性。把最高层次的价值取向当作诚信的全部,上层领导能够理解但下层员工无法认同,这种错位的定位让管理者觉得孤掌难鸣,也同时失去了树立诚信的信心,转而一视同仁地实施严厉的监控制度;或者是没有细分诚信的具体内容,诚信只是一个泛泛而谈的抽象概念,使大家不知道如何在工作中把诚信转换为实在内容,形成一个共同的工作理念。因此,应根据人的行为需求和不同层次的诚信内容,采取不同层次的激励措施,对不同层次的人员行为进行引导以将诚信落到实处。

二、有效防止欺诈的柔性内部控制

诱导欺诈的因素中,个人的素质是内因,环境压力和机会是外因,我们可以通过消除这些诱因来有效避免不必要的惩罚,减少刚性内部控制。

1.利用非正式组织减少压力。环境的压力一般源于“不适应”,当有新的员工加入时,由于业务还不是很熟,如果没有有效的培训机构接纳他们,他们对于不熟悉的业务就极易倾向于通过作假来进行掩饰;当工作环境发生改变时,员工也会产生暂时的不适应,如果没有缓冲的机会,为了掩饰自身能力的不足也会选择作假。而非正式组织是一个有效的资讯传递和交流中心,如员工活动中心、各种爱好协会、开放的培训组织等,它们能针对员工的心理进行有效的沟通,排除各种负面的压力,同时也体现了柔性内部控制的特点和优点。

2.利用充分的风险评估减少做假的机会。有许多欺诈源于没有充分估计到其发生的可能性,当下列情况发生时,就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事先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减少发生欺诈的机会:①操作环境的改变导致新的竞争压力;②内部控制人员变更;③新的信息系统对交易过程的影响;④重大的迅速发展给内部控制带来的影响;⑤产品更新换代和新技术的实施带来的影响;⑥组织结构的调整;⑦新市场的进入;⑧会计政策调整对财务披露的影响。

3.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机构,健全员工招聘和培训程序,提高员工的素质。企业应把员工看作是有价值的人力资源,不仅仅是利用他们,更要去发展和培养他们。当员工与企业一起成长时,他们就会有极大的归宿感和认同感,对企业的文化能够给予理解和认同。有了这一能够进行有效沟通的心理准备,内部控制就能准确实施和及时反馈。

三、优于传统控制的柔性内部控制

1.柔性内部控制反映了内部控制的本质目的:追求企业利益和员工利益的最大统一,减少目标实施偏差。转贴于

2.柔性内部控制注重防止偏差行为的发生,把非意愿事件控制在发生之前。柔性内部控制尊重人的主观能动性,从人的需求出发来树立诚信和防止欺诈,它是适应扁平的学习型企业组织的“自在”内部控制模式发展起来的。

3.柔性内部控制十分注重软环境的建设,它把控制活动升华为一种企业文化,把被动的监控变为自觉的自我约束。通过营造一种符合本企业特点的文化氛围,引导员工自我约束,利用价值评判来协调员工的行为。

4.柔性内部控制进行风险评估的出发点是保护员工免受作假的诱惑,而不仅仅是为了防备员工欺诈的算计,它是一种动态的风险评估。因此,它强调广泛参与性,所有的员工都应该参加风险评估,随时发觉内部控制过程中可能失效之处。由于这种动态的风险评估具有广泛的参与性和动态性,因此是全面的、高效的。

5.柔性内部控制不仅强调发达信息技术基础上的资讯沟通,更强调心灵的沟通。如果前者是沟通的硬件的话,后者就是沟通的软件。

6.柔性内部控制以间断监督为主,不使用连续的监督。它强调一种自我管理,充分发挥员工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四、柔性内部控制的建立和使用

1.柔性内部控制的建立。①业务类型多为创造性的非规范业务,适合扁平化组织结构;②有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具有很强的人格魅力,能够把内部控制制度和工作理念升华为强势企业文化,获得广泛的认同;③强化人力资源部门,建立一套员工引进、培养发展的计划,创造一个尊重人、提倡个性张扬的氛围;④开辟非正式组织沟通渠道,支持员工自发组织团体活动;注重软环境建设,加强企业团队精神;⑤以追求员工和企业利益的统一为标准重构内部控制制度,在完善传统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上衔接具有人性化的工作理念,从而把它变为柔性化的内部控制;⑥动态的风险评估,强调员工的自觉参与。因此,柔性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归结为:以企业文化营造柔性的控制环境,通过人力资源部门和非正式组织开辟更为有效的资讯沟通渠道,强调广泛参与的动态风险评估,衔接于严密的传统内部控制制度之上。

第8篇:内部控制范文

【关键词】 内部控制; 控制测试; 探析度

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的规定,可以看出对被审计单位的相关内部控制探析度进行分析,在审计实务中准确界定内部控制探析的程度,既可贯彻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又可影响审计人员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

一、内部控制探析度在风险导向审计过程中的作用

通过风险导向审计测试流程图(图1),首先进行风险评估。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的规定,风险评估需要:(1)了解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2)被审计单位的性质;(3)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及应用;(4)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5)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6)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本文着重研究风险评估中所做的大量工作,即对内部控制了解的深度和程度进行正确的界定,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中的控制测试,通过控制测试程序获取相关审计证据后再进一步支持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水平,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实施相应的实质性程序,搜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进而出具审计报告,完成审计工作。对该流程图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对内部控制进行了解和测试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若内部控制了解到位以及正确测试内部控制不仅将大大减少实质性测试的工作量,而且还能保证审计人员出具客观公正的审计报告。由此可见,对内部控制探析度进行分析既有理论价值又具有实际意义。

二、内部控制探析度相关知识点的分析

所谓内部控制探析度就是指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进行风险评估过程中审计人员为了保证审计质量,贯彻风险导向审计理念而对内部控制了解的程度或深度。为了更好地理解内部控制探析度分析,笔者首先分析内部控制执行与内部控制运行的关系、内部控制执行与内部控制测试的关系等相关理论问题。

(一)内部控制执行与内部控制运行的关系

通常,大多数人认为内部控制执行与内部控制运行阐述的意思相同,内部控制执行即内部控制运行,其实不然。内部控制执行与内部控制运行既存在联系又存在区别,二者本不属于同一范畴,其本质含义大相径庭。内部控制执行与内部控制运行二者均涉及企业设计的内部控制在实务中得到运用,但二者却存在本质的区别。如果内部控制的设计是合理的,也确实得到了执行,但这种执行根本就是走过场,做面子工程,敷衍了事,没有得到切实执行,此时控制运行的有效性是不尽人意的。例如:被审计单位针对授信额度方面规定信用额度要经过审批,该项控制设计是合理的,审计人员确实注意到赊销单据上有专门人员的签字,此时说明该项内部控制得到了执行。但在控制测试中审计人员通过核对原始单据与企业赊销政策发现,信用审批人员置授信额度和尚欠款项于不顾,径直在销售单上大笔一挥签字同意赊销,显而易见,该项内部控制的运行就是无效的。通过该实例不难看出内部控制执行与内部控制运行是存在天壤之别的,内部控制执行仅关注表象,而内部控制运行则关注深层次、实质性方面。倘若内部控制执行即为内部控制运行,那么在风险导向审计流程中,就不会产生进一步审计程序中的控制测试,这显然与风险导向审计流程图设计的理念相违背。

(二)内部控制执行与内部控制测试的关系

从风险导向审计流程图已经知道了解内部控制是必须的,即了解内部控制设计是否合理、是否得到执行,内部控制是否达到实现最佳控制实务预期的目标。在了解了内部控制之后,是否有必要对内部控制进行测试则是审计人员可选择性的程序。若内部控制设计合理,同时也得到执行,则审计人员势必会再进一步审计程序(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对企业相关的内部控制进行测试。若企业内部控制设计得尽善、尽美、合理而没有得到执行,或者内部控制设计得根本不合理,一般情况下是不考虑其是否执行的。在这些情况下审计人员是不会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对相关内部控制进行测试的,那样只会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

(三)了解内部控制与控制测试运行有效性的关系

在人工控制的情况下,某一人工控制在某一时点得到执行的审计证据,并不能证明该控制在所审计期间内的其他时点也有效运行,此时二者不能相互替代。也就是说对内部控制的了解并不能替代对控制运行有效性的测试。在自动化控制的情况下,由于信息技术处理流程的内在一贯性,信息技术可以使被审计单位持续一贯地对大量数据进行处理,提高了被审计单位监督控制活动运行情况的能力,此时实施某项审计、确定某项自动控制是否得到执行,也可能实现对控制运行有效性测试的目的。

三、内部控制探析程度界定

为了全面贯彻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客观公正地评价企业所面临的影响财务报表发生错报和舞弊的各种风险,首先要明确内部控制究竟应该了解到何种深度,才能满足审计的客观需要。内部控制了解到何种程度取决于以下两个目的:

一是评价内部控制设计是否合理。内部控制设计的目的是单独或连同其他控制是否能够有效防止或发现并纠正重大错报。因为企业现有的内部控制都是客观存在的,而内部控制所要实现的目标根据最佳内部控制实务标准预先是知道的,即标准的内部控制是已知的,将企业客观存在的内部控制与最佳内部控制标准实务进行比较,顺理成章就可以得出企业现存内部控制的设计是否合理的结论。

二是评价内部控制是否得到执行。控制得到执行是指某项控制存在且被审计单位正在使用。若内部控制设计合理,却得不到执行,即使内部控制设计得尽善尽美,也是于事无补的;若内部控制设计存在重大缺陷,关键的控制点控制不到位,通常情况下,审计人员是不会考虑内部控制是否得到执行的;倘若内部控制设计合理,同时也得到执行,若还能得到有效运行,则审计人员可将企业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评估为低水平。

通过对内部控制探析度目的的分析,不难看出审计人员在对内部控制探析到何种深度和何种程度时,必须同时满足以上两个目的的实现,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的分析才算到位,为出具客观公正的审计报告奠定坚实的基础。倘若以上两个目的不能实现,则对内部控制探析的深度和程度缺失,此时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就有失偏颇,不能客观评价企业所面临的风险。

四、内部控制探析度对实质性审计程序的影响

本文第二部分已论述了控制执行与控制测试的关系,知悉只有在内部控制设计合理并且得到执行的前提下,审计人员才会对相关控制进行测试,即内部控制运行情况。当对相关内部控制进行测试后,发现企业现存的内部控制能达到最佳控制实务标准的要求时,审计人员会得出内部控制运行有效、控制的效果令人满意,企业重大错报风险则评价为低水平,会大大降低实质性程序(细节测试及实质性分析程序)的工作量,更有可能以实质性分析程序为主;反之,内部控制设计合理,同时也得到执行,但通过内部控制进行测试后,发觉内部控制的效果不尽人意,审计人员势必会将企业重大错报风险评估为高水平,审计人员就不会再依赖内部控制,势必会扩大实质性测试范围,大量采用细节性测试获取相关认定的审计证据,审计的工作量和审计成本也一定会随之增加。

五、获取内部控制探析度的审计程序

了解内部控制设计是否合理以及是否得到执行的审计程序,审计人员通常实施下列程序以获取有关控制设计和执行的审计证据。(1)询问被审计单位人员; (2)观察特定控制的运用;(3)检查文件和报告;(4)追踪交易在财务报告信息系统中的处理过程,即穿行测试。这些程序可单独或结合使用来获取相关审计证据。询问本身并不足以评价控制的设计以及确定其是否得到执行,注册会计师应当将询问和其他风险评估程序结合应用。

综上所述,对内部控制探析度进行分析既是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所必须的,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进一步审计程序。只有准确把握内部控制探析程度,才能准确评估企业面临的风险,才能最终把风险导向审计理念落实到审计实务中去。

【参考文献】

第9篇:内部控制范文

关键词:内部控制签证 内部控制审计 时间思路

近年来我国针对本国的国情以及发展情况,要求公众公司管理阶层应对的内部控制进行自我评价,同时也要做出对外的报告,而且要求年报审计会计应对以上管理层的行为做处鉴证,并出具相应的报告。近年来我国内部控制审计和控制鉴证不仅引起了我国监管部门的关注,同样也引起学术界高度的重视,越是关注度高,就约会引起争议,对于这个问题,我国还存在着无多理论和实际问题,有待我们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一、了解我国内部控制审计和内部控制鉴证的政策变化

中国内部控制审计鉴证政策变迁和美国方面存在着不约而同的一样的地方,两者都是通过从最初的财务报表审计中的内部控制评价发展到内部控制审核,最后发展到内部控制审计和内部控制鉴证的过程。但是我国对强制中小板和创业板公司并没有给出什么硬性要求,这两类的公司主要采取择机实施的方式,而大范围的针对主板上市公司。我国对主板和中小板的要求是实施内部审计,实施控制内部鉴证主要是针对创业板的公司。那么不仅会引起了内部控制审计和内部控制鉴证不同,还会引起内部控制审计与内部控制鉴证执行情况的不同,等等一系列问题的探究。

二、内部控制鉴证与内部控制审计的对比

(一)在概念上区分内部控制鉴证和内部控制审计的不同

从《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里比较清洗的表明,鉴证业务只是注册会计师对鉴证对象的具体信息作出具体的结论,可以不断的增强人民群众对鉴证对象的有关信息的信任度,这只是其中的一项任务。鉴证任务种类繁多,除了包括审计任务、审阅任务等基本的鉴证任务等,还具体到内部控制鉴证和内部控制审计。由中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可看出,内部控制审计主要负责会计事务所接受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审计并反映出行对应的建议。由此可见,内部控制审计归属于审计业务。

(二)在行为上区分内部控制审计与内部控制鉴证的不同

从行为的角度上着手,内部控制审计与内部控制鉴证既存在着相同之处,也具有一定的差异。二者都遵循《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为行动准则,与内部控制鉴证业务还是有不同之处,内部控制审计必须严格遵守《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导》,而内部控制鉴证则要遵守《其他鉴证业务准则》。

(三)内部控制审计与内部控制鉴证在主体及对象上的差异

单从主题上说,二者主体相同,无论是内部控制审计还是内部控制鉴证,都鼓励上市公司实施会计师事务所实施的他们内部控制鉴证与审计。但是在对象上来看,内部控制审计和内部控制鉴证存在着差异。责任方设定鉴证对象信息的形式,被使用者们所获得,注册会计师只负责对鉴定对象进行有效的评价,也可以采取直接从责任方得到鉴证对象的认定。

(四)内部控制审计和内部控制鉴定在风险上的差异

内部鉴证业务的保证程度受具体的情况而定,在保证内部控制鉴证的活动中,对注册会计师提供了具体的要求,要求注册会计师将鉴证风险针对鉴证后的内部控制,降低到这个业务公司能够承受的范围,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内部控制审计在业务风险上相比较内部控制鉴定来说,业务风险较高,保证程度也较为合理。

(五)其他方面的比较

与内部控制审计相比,内部控制鉴定在收集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等方面都要受到严重的限制,这就说明在在证据收集程度要求上内部控制鉴证和内部控制审计有很大的不同。而且在证据收集的数量上也有不同的要求,内部控制审计的所需要的数量较多,内部控制见证要求的数量较少。除此之外。审计师在二者之间担任的责任也大不相同,审计司在内部控制计单人的责任相对来说更高。还有就是内部控制审计业务收费与内部控制鉴证来比,也相对较高。

三、内部控制鉴证与内部控制审计的实施现状

(1)我国多数公司公司都采取足一年一次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方式,并且在长期发展中逐渐提高,但是依旧避免不了占少数比例的公司无法满足这一要求。

(2)近年来,有关内部控制审计和内部控制鉴证的研究大量涌现,由此也发现了不少问题,例如审计、鉴证依据不统一,审计、鉴证报告名称不一致和业务类型有差异等等问题,随着相关规范的实施和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报告也随之不断地规范,,这些问题也在慢慢地解决当中。

四、有关于内部控制鉴证与内部控制审计更好发展的对策

通过对上文的论述,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内部控制鉴证的要求高于内部控制审计的要求,两者在概念范畴、适用的行为规范、业务对象、保证程度和业务报告以及业务风险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创业板公司相比较主板和中小板的公司来说,具有规模小和风险高等不利因素,这就导致了在内部控制鉴证与内部控制审计的执行上,创业版公司在执行上更费力一些,出现的不足也相对来说更多一些。因此要结合现实中的问题和情况,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措施,可以让所有不同版块都可以很好的实现对公司内部控制鉴证与内部控制审计的实施。

(一)完善内部控制审计准则和内部控制鉴证的准则

中小板和创业板和主板相比,存在着很多的差异,尤其是创业板,有带有规模小、风险高等多种不利因素,使内部控制审计与内部控制鉴证有实施造成一定的障碍。而我国现有的制度、规范又很少考虑到创业板公司的特点,实际操作方式也没有明确的了解。所以,必须对现状进行观察,对所有不同板块的特点和优缺点以及差异进行整合,使制定出来的内部控制标准能够适应不同板块,包括所有的内部控制的应用、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内部控制鉴证、审计等具体内容。

(二)审计师应该明确内部控制鉴证和内部控制审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需要审计师自己的正确理解

内部控制审计和内部控制鉴证大不相同,在实际的具体要求中也一样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既涵盖业务风险、保证程度和业务报告等方面,也要非常注重两者之间的联系,比如二者的主体都是会计师事务所,两者的主要目的都是对内部控制发表有效的意见和建议。审计师既是内部控制审计的主体,也是内部控制见证的主体,又同时都是二者的出具方。所以要加强审计师对内部控制审计和内部控制见证的认识,只有对内部业务进行充分的理解,才能把工作效果实现最大化。

(三)相关公司提高内部控制审计意识和内部控制鉴证意识

目前不少公司还是存在着对内部控制鉴证与内部控制审计存在着就是在找麻烦的误区,所以为了促进二者的实施,要从根本上认识到二者的重要性,增强公司自身的意识。

五、结束语

虽然内部控制审计与内部控制鉴证存在着很多争议,也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之处和缺点,但是在政府和相关公司的共同努力下,这项事业一定能蓬勃发展,取得明显的成效。

参考文献:

[1]方红星,戴捷敏.公司动机、审计师声誉和自愿性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基于A股公司2008―2009年年报的经验研究[J].会计研究,2012,02:87-95+97

[2]李明辉,张艳.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若干问题之探讨――兼论我国内部控制鉴证指引的制定[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02:3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