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直销市场分析范文

直销市场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直销市场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直销市场分析

第1篇:直销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食管肿瘤/放射疗法;超分割放射治疗

【中图分类号】R7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555[2007]03-0035-02

目前放射治疗仍是食管癌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40多年来的食管癌常规分割放射治疗的疗效无明显提高,5年生存率一般≤20%[1]。随着放射生物学的进展,临床上出现了超分割放射治疗方法。为了探讨改变分割方法能否提高疗效,1997年8月至1998年10月,笔者对100例食管癌进行了超分割与常规分割放射治疗随机分组前瞻性研究,本文对其长期疗效及放射反应进行分析。

1材料与方法

1.1入组条件卡氏评分≥80分;病变位于胸段;经病理检验证实为食管鳞癌;病变长度≤7cm;能进半流质食物;无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及声带麻痹;无远地转移;无严重内科疾病。

1.2剔除条件入组病人要求退出临床研究;能按照规定方案完成治疗者;入组病人出现难以耐受的毒副反应。此类情况病人可以随时出组,不计入疗效分析,但计入毒副反应分析。

1.3一般资料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超分割组和常规分割组各50例。超分割组男性31例,女性19例;中位年龄56(35~76)岁;病变长度≤5cm者22例,>5cm者28例。常规分割组男性26例,女性24例;中位年龄55(31~73)岁;病变长度≤5cm者25例,>5cm者25例。

1.4照射方法全部采用60℃照射,源皮距离为80cm,照射野为3个野(一前两后野)。常规分割组:照射5次/周,1次/d,2Gy/次,总剂量66Gy/33次,45~52d;超分割组:照射5次/周,2次/d,间隔>6h,1.15Gy/次,总剂量75.9Gy/66次,45~53d。

1.5统计方法一般资料构成比采用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局控率、生存率;差异显著性检验采用Log-rank检验。

2结果

2.1随访率全部病例除每组各3例失访,随访率为94%。

2.2局控率和生存率生存及局部控制时间从放射治疗开始之日算起。诊断复发主要根据临床症状、食管X线摄片的改变及胃镜、病理检查结果。超分割组和常规分割组的2,4,6,8年局控率分别为57.1%,52.6%,47.9%,42.2%和34.6%,29.2%,25.4%,21.6%;两个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52,P<0.05)。超分割组和常规分割组的2,4,6,8年生存率分别为30.1%,24.2%,22.8%,18.5%和22.4%,18.5%,14.6%,12.1%;两个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174,P>0.05)。

2.3放射毒性2个组100例患者均住院治疗。2个组的放射毒性发生情况见表1(两个组的放射毒性发生率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两种放疗方法治疗食管癌的放射毒性发生情况比较放疗方法总例数食管炎气管炎食管穿孔食管出血超分割5012(24%)10(20%)0(0%)2(4%)常规分割5014(28%)11(22%)1(20%)4(8%)2.4死亡原因超分割组40例死亡患者中局部复发20例,远地转移9例,区域淋巴结转移9例,重复癌2例,食管大出血1例,食管气管瘘1例,严重肺部感染2例,心脏病1例。常规分割组死亡44例患者中局部复发28例,远地转移8例,淋巴结转移7例,重复癌1例,食管大出血2例。

3讨论

食管癌常规分割照射治疗的疗效长期以来很让人失望,其主要失败原因之一是由于肿瘤干细胞加速再增殖。临床上尝试增加局部照射剂量来提高局部病灶控制率,却往往受到晚反应组织耐受量的制约。近年来放射生物学研究提示:大部分肿瘤的生物学特性类似早反应组织。照射次数增多保护了晚反应组织,晚反应组织受损程度主要决定于每次剂量的大小。超分割治疗是指用较标准分次量为小的剂量进行治疗而总治疗时间不变,目前使用较多的是每日二次,每周5d的分割方式。其目的是利用早晚反应组织间/β比值的差距来降低周围正常的放射损伤。此外,通过增加分次间隔数,使增殖的肿瘤细胞由于细胞周期非同步化的再分布有更多自身增殖的机会,而对非增殖的正常组织细胞则无影响。每天二次治疗之间的时间应尽可能延长,最好应大于6h,其主要原因是晚反应正常组织的亚致死损伤能得到修复。目前采用超分割技术治疗头颈部癌及非小细胞肺癌获得较好疗效[2]。

第2篇:直销市场分析范文

河南省永城市人民医院肛肠科,河南永城 476600

[摘要] 目的 探讨联合术式治疗直肠脱垂的临床效果,并对其治疗作用进行分析及评价。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8月该院收治直肠脱垂患者共10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采用经腹直肠悬吊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经腹、联合术式方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分析评价。 结果 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80.3%,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住院天数为(11.57±3.54)d,对照组患者的住院天数为(21.61 ± 6.23)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3.3%,过程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3.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腹、联合术式治疗直肠脱垂有效提高治愈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患者的住院花销,同时也有利于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值得临床推广的治疗直肠脱垂的手术的方法。

[

关键词 ] 直肠脱垂;联合术式;临床疗效;对比

[中图分类号] R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4(c)-0063-02

[作者简介] 王伟一(1976.3-),男,河南永城人,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肛肠外科。

直肠脱垂是肛管和直肠以及乙状结肠下端位置向下移而突出于外的一种疾病,是肛肠科难治病之一[1]。直肠脱垂多见于儿童及老年人。该病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清楚,大多老年人的肌肉松驰,女性生育过多或者分娩时出现会阴撕裂,幼儿的发育不全导致肛提肌和盆底筋膜发育不全,萎缩,使直肠异位。此外长期便秘、慢性腹泻以及前列腺肥大导致的排尿困难等均可导致直肠脱垂[2-3]。该研究就该院2014年1—8月该院收治的直肠脱垂患者10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比较采用经腹直肠悬吊固定术与经腹、联合术式方法治疗联合术式治疗直肠脱垂的临床效果,评价联合术式的临床价值。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回顾性分析该院肛肠科收治的直肠脱垂患者的临床资料,共抽取102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对照组为采用经腹直肠悬吊固定术治疗的患者,观察组为经腹、联合术式方法治疗联合术式治疗的患者。其中观察组男30例,女21例,年龄1~65岁,平均年龄(50.2±15.7)岁;对照组男29例,女22例,年龄1~68岁,平均年龄(51.1±17.1)岁;两组患者在年龄、体重、病情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可用来比较分析。

1.2 方法

1.2.1 经腹直肠悬吊固定术 对照组患者采用采用经腹直肠悬吊固定术:麻醉方式:全麻;手术在骶骨水平开始,打开腹膜,游离直肠在尾骨尖的位置,注意不切断侧韧带。提起直肠固定直肠后壁于骶骨的前筋膜,在骶骨中部开始缝第一针,向上缝两针,骶骨下缝最后一针。之后将其前方覆盖于膀胱的腹膜,中线剪开使腹膜处于较高的位置,后进行直肠侧腹膜封闭。最后进行折叠缝合,术毕。嘱患者流质饮食,控制排便4~5 d,卧床2 周,且3 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

1.2.2 经腹、联合术式方法治疗 观察组患者采用经腹、联合术式方法治疗联合术:麻醉方式:采用全麻,患者取截石位。取下腹部正中位置入腹, 牵拉直肠, 剪开直肠两侧,游离直肠的前间隙,间断缝合两侧肛提肌。向上牵拉直肠, 从上向下缝合直肠前壁以及侧壁。通过间断缝合将直肠后壁固定于骶前筋膜上,剪除过多的Douglas 陷凹腹膜, 抬高盆底, 关腹。后行直肠黏膜柱状结扎术:患者取截石位,操作者取组织钳以钳夹直肠黏膜及黏膜下层, 行贯穿缝扎, 进而形成3 条黏膜柱。再行紧缩术,即于距肛缘2~3 cm 位置处切半环形切口,潜行游离外侧皮瓣, 间断缝合后三角区, 修剪皮缘以及止血处理, 纵向缝合皮肤切口, 术毕。

上述两组患者术后:嘱流质饮食,控制排便4~5 d,卧床2 周,且3 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

1.3 观察指标

在该次研究中,主要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患者的住院天数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3.1 临床效果 治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经直肠指诊及排粪造影均显示患者的直肠黏膜及功能正常;好转:患者临床症状改善, 经直肠指诊与排粪造影后显示患者的直肠黏膜及功能改善;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和直肠指诊排粪造影及功能后显示无明显变化。该次研究以治愈患者数计算临床治疗有效率。

1.4 统计方法

对于两组的比较结果进行统计并通过spss17.0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治疗效果

该次研究中,两组患者均无死亡情况出现,如表1所示,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80.3%,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26,P<0.05)。

2.2 患者住院天数

经统计,观察组患者的住院天数为(11.57±3.54)d,对照组患者的住院天数为(21.61±6.23)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2,P<0.05)。

2.3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如表2所示,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3.3%,过程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3.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35,P<0.05)。

3 讨论

由于直肠脱垂的病因尚未清楚,因其病理特征、解剖及功能异常等情况不确定因素很多,因此,治疗直肠脱垂的手术方法无统一的标准,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进行分析确定[4]。该次研究提出的两种手术方法:开腹直肠脱垂固定术以及经腹、联合术式。开腹直肠脱垂固定术方法治疗是目前较为传统的治疗直肠脱垂的手术方法,其治疗效果较好,术后的复发率也较低,但因手术过程复杂,易引起感染,极易损伤患者的神经及输尿管等邻近组织,引起术后并发症增加。经腹、联合术式方法治疗,可有效避免单一经手术方法的弊端,根据治疗直肠脱垂的手术原则,即尽可能同时矫正发生脱垂的解剖异常,合理设计经腹、联合治疗术,可有效提高治疗直肠脱垂的临床效果且降低患者的术后疼痛等并发症的发生。该手术方法要求术中的精细操作,但目前来说,该方法应用不够广泛,还有待深入观察[5-7]。

直肠脱垂患者的手术方法的选择主要根据患者病情包括病因及病理改变不同,可有很多术式可供选择,该次研究探讨两种:经腹直肠悬吊固定术与经腹、联合术式方法治疗联合术式,如表1所示,使用经腹、联合术式的手术方法可有效提高患者(94.1%),且与腹直肠悬吊固定术治疗效果(80.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次研究还发现经腹、联合术式的手术方法可减少患者的住院天数住院天数为[(11.57±3.54)d比(21.61±6.23)d],进而降低了患者的住院花销,这对提高医疗质量服务具有正面意义,这与刘进中等[8]的研究结果相符。且该次研究还发现,经腹、联合术式的手术方法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13.7%比33.3%),减少患者术后疼痛,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进而利于提高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是值得临床推广使用的治疗直肠脱垂的手术方法。

[

参考文献]

[1] 张东臣,俞林,纪烈辰,等.两种术式治疗直肠脱垂疗效分析[J].结直肠外科,2013,19(4):217-221.

[2] 朱建富,谷凯,陈刚,等.消痔灵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0,7(7):159-160.

[3] 杨静.中西医结合治疗直肠脱垂临床观察[J].医学信息,2012,25(12):381-382.

[4] 汤国辉,伍洲颂,邓秋林,等.经肛三联手术治疗直肠脱垂临床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4):3706-3707.

[5] 吴盟,焦敬美.两种手术方法治疗三度直肠脱垂临床观察[J].外科研究与新技术,2014,3(2):135-137.

[6] 赵仕修,王晓飞,卢茜茜,等.四联疗法治疗直肠脱垂20例临床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3):219.

[7] 贺平,杨超.三联手术治疗Ⅱ、Ⅲ度直肠脱垂临床疗效观察(附25例报告)[J].结直肠外科,2010,16(1):30-31.

第3篇:直销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市场营销;人才培养;就业导向

市场营销人才是我国企业亟需的人才类型之一,而高职院校在培养市场营销人才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培养市场营销人才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最为突出的就是目前我国一些高职院校在培养市场营销人才方面还没有树立“就业导向”的理念,因而高职市场营销人才的就业与发展能力受到一定的局限。在我国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历史条件下,高院院校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改革高职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升高职市场营销人才的就业与发展能力。

一、高职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是培养理念缺乏市场意识。从当前我国一些高职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情况来看,尽管从思想上都普遍高度重视“就业导向”,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存在培养理念缺乏市场意识的问题。比如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的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仍然以理论教学以及学科建设作为重点,导致很多学生毕业后不适应市场需求,制约了学生的发展能力;再比如还有一些教师市场意识不强,还没有对当前市场需求、市场状态、市场模式等进行深入研究,因而学生没有学到更多的前沿营销理论。二是培养内容缺乏市场需求。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特别是对于市场营销教学来说,更要淡化理论教学,通过有效的实践教学满足市场需求。但从目前我国一些高职市场营销教学体系来看,仍然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特别是在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着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对于教材的内容缺乏改革和创新,还没有把理论与实践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融合,缺乏对市场需求情况的调查和分析,没有对市场营销教学内容做出有效的调整。三是培养方法缺乏实践环节。从目前我国一些高职院校来看,在培养市场营销人才方面,由于其培养方法比较落后,因而实践环节相对较少,这就直接导致市场营销人才无法更好的接触市场,而市场又是千万变化,作为市场营销人才,必须具备了解市场、分析市场、把握市场的能力,但由于缺乏实践环节,必然导致很多市场营销人才无法提升自身的市场适应能力。比如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对市场营销人才的实践内容相对较少,因而无法更多的接触市场,必然会对未来的就业、发展能力造成巨大的影响。

二、“就业导向”下高职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路径

一是创新高职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理念。理念具有先导性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把“就业导向”作为高职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的重要原则,把教育与就业结合起来,着力提升高职市场营销人才的就业与发展能力。这就需要在培养理念方面要进行转变,积极探索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培养模式,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培养理念,有的放矢的开展市场营销人才培训工作,只要有利于提升市场营销人才的就业能力都要大胆的尝试,只有这样才能使培养模式更加符合“就业导向”。二是优化高职市场营销人才培养内容。要把实践性、专业化、职业化作为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特别是要从高职市场营销人才未来发展出发,既要高度重视理论知识的培养,又要高度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将营销管理、营销意识、营销道德、营销素质、营销分析、营销创新等作为重要的培养内容,着力提升高职市场营销人才的综合素质,努力打造出一批“复合型”市场营销人才,使市场营销人才在走向社会之后不仅具有就业能力,而且还要具有创新与发展能力。三是完善高职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方法。要想将“就业导向”落实到市场营销人才培养当中,必须进一步完善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方法,着力提升引导性、吸引力和感染力。这就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要加大实践环节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具备分析、研究、解决、创新的能力。比如应当改变“应试化”的教育方法,更加注重市场营销人才的实践能力,加强校企合作,同时要积极引导学生到广阔的市场进行锻炼,不断强化自己的实践能力。综上所述,尽管目前我国各级各类高职院校都高度重视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但在培养市场营销人才方面仍然存在“市场导向”不足的问题,无论是培养理念、还是培养内容以及培养方法都存在不足,这就需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推动高职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特别是要在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优化人才培养内容、完善人才培养方法等方面取得突破,努力培养出一批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市场营销人才。

参考文献:

[1]杨虹.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10)

第4篇:直销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公共设施 赔偿 责任 高校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7-0116-02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的招生数量和在校生的规模持续增加。据统计,至2009年,中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 979万人,成为世界上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由于高校学生人数的急剧增加,高校公共设施致害的事故也越来越多,这不仅给受伤害的学生及其家长造成身体和精神上的伤害以及经济上的负担,也给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等提出了管理和应对上的难题。实践当中一旦发生该类事故,学生和受害学生对于事故责任的承担、赔偿的原则和方式等相关问题,往往都存在着极大的分歧,所以在理论上深入分析相关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定位

随着高校规模和职能的不断扩大,学生与高校的接触是全方位、多方面的,所产生的法律关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按照中国的立法理论,高校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两种法律关系。一种是基于学校的日常管理而形成的行政法律关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教育者享有按照章程自主管理的权利。作为行政主体的高校,涉及的教育管理权主要包括:对学生的管理权、学籍管理权、奖励权、处分权、授予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的权力。另外,依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规定,学生管理是指对学生入学到毕业在校阶段的管理,是对高校学生学习、生活、行为的规范。主要包括对学生的学籍管理、课外活动、校园秩序、对学生的奖励与处分等。另一种是高校和学生作为平等主体而产生的民事法律关系,学生作为有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具有民事主体资格,其与学校发生的如收取学费、提供教学、包括住宿和饮食在内的后勤服务以及对学生的人身、财产所给予的安全保障,这明显地构成了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属于民法调整范畴,一旦发生纠纷可以通过民事诉讼来解决。可见,高校与学生之间属于一种混合法律关系,笔者认为,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可以认定为是一种特殊的教育行政法律关系,中国高校与大学生之间的关系以教育关系为基础,是一种基于教育、管理、服务事实而形成的、以行政法律关系为主、兼具民事法律关系特点的、特殊的、复杂的教育行政法律关系。

在这种特殊的、复杂的教育行政法律关系中,教育行政法律关系占主导地位。当高校和大学生之间基于其中的教育行政法律关系产生法律纠纷时,一般应当适用行政法律来调整;而当高校和大学生基于其中的民事法律关系产生法律纠纷时,则由民事法律来调整。高校的公共设施因瑕疵而导致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显然是属于民事侵权行为,应当适用民事法律来调整。

二、高校公共设施致害的法律构成要件

高校公共设施致害,是指高校内的公共设施由于设置或管理上的瑕疵,致使校内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学生伤害事故可以分为多种,如学校责任事故、学生及其监护人责任事故、第三方责任事故、学校意外事故和其他学生人身安全事故等。学校公共设施致害属于学校责任事故,是指由于学校公共教学设施或公共生活设施因设置、建造、维护、管理过程存在瑕疵,给学生造成了人身损害,由学校承担赔偿责任的责任事故。

1.致害的设施必须是学校的公共设施。学校公共设施是指产权属于学校或者由学校使用和管理的供学校师生使用的各种物质设施。学校公共设施包括公共教学设施和公共生活设施。前者包括教学设备、体育设施、实验设施、图书馆等,后者包括寝室、食堂等。学校的公共设施必须是在学校内,或者是在学校外,但是教学时间内用于教学或科研用的设施。

2.学校的公共设施存在瑕疵。所谓瑕疵,意味着学校公共设施缺少正常的安全特征。学校公共设施的瑕疵主要分为设置上的瑕疵和管理上的瑕疵。所谓设置上的瑕疵,是指公共设施在设计、施工、建造、安置、装设、扩充时就存在有不符合使用要求的瑕疵。例如,由于设计不合理、原料质量不合格而产生的瑕疵。所谓管理上的瑕疵,是指公共设施建造后,学校没有尽到保管、修缮、维护、改良、保养等义务而导致的瑕疵。设置或管理学校的公共设施是学校应尽的义务,学校必须保证其符合能够正常使用的安全状态。如果学校在设置或管理过程中,未能尽到合理注意的义务而导致公共设施存在瑕疵的,学生也无须举证证明,学校除非有合法抗辩事由,如不可抗力、受害人过错等,否则只要发生了学校公共设施侵权的事实,就应当推定为公共设施在设置或管理上存在瑕疵。

3.须是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现实的损害。学校公共设施致害的相对人可能是学生,也可能是教师以及其他人员,因为学生与学校存在特殊的法律关系,所以本文只对学生受到学校公共设施损害的情况进行讨论。合法权益是指生命健康权、财产权等。因学校公共设施瑕疵所受到损害的权益必须是客观存在的,而不能是尚未发生的或可期待的预期利益。

4.损害的发生必须与公共设施设置或管理上的瑕疵有因果关系。这里所指的“因果关系”,是指学校的公共设施的设置或管理上的瑕疵,是受害人人身损害发生的原因,而受害人人身损害的发生,须为公共设施的瑕疵引起的结果。“因果关系”并不要求公共设施设置或管理的瑕疵是损害发生的唯一原因。如学校的公共设施设置或管理的瑕疵与受害人自己的行为或者自然事件相结合而发生损害,也可以认定该损害与公共设施设置或管理上的瑕疵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三、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

归责原则是指责任主体承担赔偿责任的依据和标准,是追究法律责任时所应遵循的基本价值取向。归责原则一旦确定,就成为追究法律责任的基本指针。根据中国的民法通则,民事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分为无过错责任原则、过错责任原则、公平责任原则。

笔者认为,由于公有公共设施对行政相对人造成的损害,是由学校所掌管之‘物’存在设置或管理上的瑕疵而引起的,而对学校的设置或管理行为,学生并不完全知晓其具体过程,很难判断其是否符合法律规定,也难以证明学校在建设、管理、维护过程中是否存在过错,加之学生与学校之间力量相差悬殊,学生作为受害人对公共设施的是否存在瑕疵方面,几乎没有举证能力,所以采用过错责任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均不能全面地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应当采取无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是指以发生实际的损害结果为学校对受害人进行赔偿的依据,而不问学校在主观上是否存在过错,所以也叫严格责任原则。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受害人不必举证证明责任人主观上是否有过错来支持自己的主张,责任人也不能以自己主观上没有过错来抗辩,法院在处理案件时也不必考虑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过错,这无疑更有利于受害人获得司法保护。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学校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对校内公共设施赔偿责任。笔者认为,应当把不可抗力和受害人故意作为学校承担公共设施致害赔偿责任的免责事由。损害是由于受害人自身的故意行为而造成的,自然得不到赔偿,而因不可抗力所造成损失是可以通过其他渠道来填补的,比如说社会保险。

四、高校公共设施致害的赔偿方式

学校公共设施侵权时,学校作为与学生平等的民事主体,不享有准行政机关的权力,学校的公共设施造成学生人身伤害的赔偿并不属于国家赔偿,而只属于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民事赔偿。《民法通则》第134条规定,民事赔偿责任的方式主要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赔偿损失、消除影响和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学校作为校内公共设施致害的民事赔偿承担主体,对受害学生的赔偿的主要形式是赔偿损失。人身伤害赔偿,是指民事主体的生命、健康、人身权受到不法侵害,造成致伤、致残、致死的后果以及其他损害,要求侵权人以财产赔偿等方式进行救济和保护的侵权法律制度。

根据《民法通则》第119条的规定,侵害公民身体造成伤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残废者生活补助费用;造成死亡的,应当支付丧葬费等费用。学校公共设施致害赔偿又可以分为一般伤害赔偿、残疾赔偿和死亡赔偿三种。一般伤害赔偿是指学生因学校公共设施瑕疵而受到侵害,但未造成学生残疾、死亡的,实际赔偿的医疗费、营养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等费用。残疾赔偿因学生受到学校公共设施侵害而造成残疾,学校除了应支付一般伤害赔偿之外,还要支付残疾用具费、残疾生活补助费、残疾护理补助费等费用。死亡赔偿是指学生因学校公共设施瑕疵导致死亡,死亡学生的家长可要求学校承担支付丧葬补助费和死亡补助费。

近年来,因高校公共设施导致学生致伤、致残、致死的事件层出不穷,一旦学生状告学校,学校就本着息事宁人的原则赔钱了事,但这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学校公共设施致害的问题,解决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最好方法当然是防患于未然,使事故消弭于事发之前。这就要求学校领导层提高对于公共设施建设的重视程度,学校公共设施建设应当整体规划和安排,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在建设过程中应本着人性化的原则,在日常的维护和管理上应当由上而下的层层推进,将责任落实到个人,拨付公共设施专项管理、维护资金。学校的公共设施在资金、人力和物力上应当保证及时到位,学校的公共设施得到了有效的管理和维护,学生的安全才可能得到真正保障。

参考文献:

[1]劳凯生.变革社会中教育权与受救教育权:教育法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王利明.侵权行为法归责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3]卢先明.公共物品与政府职能[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1).

[4]陈学文.高校与学生法律关系探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5,(1).

第5篇:直销市场分析范文

一、控制权市场的涵义

1983年詹森和卢巴克在其著名的《公司控制权市场:科学的证据》一文中,提出了学术界普遍认可的(同时也是备受争议的)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定义:“我们将公司控制权市场看成是一个由各个不同管理团队在其中互相争夺公司资源管理权的市场”。其中,我们可将资源管理权理解为公司控制权,即对公司控制权争夺的市场就是公司控制权市场。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权征集,也就是权争夺市场;二是收购,也就是接管市场,包括兼并收购和管理层收购。

曼尼在他的开创性论文中指出,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存在大大削弱了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问题,这个市场把小股东在公司事务中的与其拥有的权益相当的权利与应受到的保护交给他们。他认为,公司控制权是一项有价值的资产,这一价值与规模或垄断利益无关,许多的并购不是由于要获得规模经济或垄断利益,而是控制权市场新的意义产生作用的结果。公司控制权市场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解决大公司中的“两权分离”问题。

二、控制权市场解决问题效应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控制权市场解决问题有其有效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着局限性。

(一)控制权市场解决问题的有效性。解决财务问题的控制权市场主要包括兼并收购、权之争和管理者收购。

1、企业并购效应。企业并购是公司控制权市场的主要内容。据美国证券与交易委员会估计,1981~1986年在成功的企业并购中,目标公司的持股者获得了超过其并购前所持股票价值的540亿美元。根据吉拉尔和普尔逊等人的研究,在1962~1985年的663次成功并购中,六十年代并购的平均收益为19%,七十年代为35%,1980~1985年为30%。詹森和卢巴克对1980年之前的13次并购的实证研究进行总结后认为,成功的并购收益在16%~30%之间。企业并购对股东的影响集中反映在股价的变动上,在正式宣布并购前,目标公司的股价就迅速上涨。美国证券与交易委员会对172次成功的并购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在并购宣布的前一天,目标公司的股价就上涨38.8%。并购的宣布,就是目标公司控制权竞争的开始。企业并购市场的存在使企业管理层改善了资产的管理,促使更多的资产用于生产率更高的产业和企业。

2、权之争效应。多德和华纳研究了权之争的效率,并认为这一研究可以很好地检验公司控制权市场的有效性及其在保护股东利益方面的作用。他们研究了在纽约和美国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企业在1962~1977年之间96宗权争夺战。主要研究结论是:虽然持异议的股东实际仅在25%的争夺战中获得控制权,但超过75%的企业由于权之争而提高了价值。平均而言,在争夺期间,股东获得8.2%的超常回报,不论发起权之争的目的是获得控制权还是仅仅为了参与董事会,股东都可以获得超常收益。Deangelo对1978~1985年在美国证券交易所上市的60宗权争夺战进行了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多德和华纳的结论。

3、管理者收购效应。管理者收购有许多正效应,主要表现在:(1)管理层收购使管理人员持股增加,从而增加了他们提高经营业绩的激励。(2)当获取有关管理人员经营情况的信息成本较高时,在位的管理人员可能被错误地撤换,管理人员可能浪费资源,以在潜在的竞争者和外部股东面前保住自己的职位。管理者收购使管理者持有大量股权,并在董事会占有一席之地。这反映了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再结合,会有助于降低成本。(3)自有现金流量往往促使管理人员进行奢侈的消费,而非将其作为股利分发给股东。通过管理层收购而增加债务,可以迫使这些现金流量被用于偿还债务。这样,债务增加减少了自由现金流量引致的成本。

(二)控制权市场机制解决问题的局限性。利用控制权市场解决问题也有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1、搭便车问题。中小股东在接受收购要约的过程中也存在严重的“搭便车”行为。由于股权的过度分散,单个股东也可能并不接受收购要约。他们认为自己的股份并不会影响并购,而且持有到并购后还可以享受股价上涨的利益。但是如果所有股东都采取这种行为,公司控制权市场的交易就不会发生。

2、管理者的潜在抵制。管理者通过反托拉斯诉讼和“毒药丸”使企业对侵入者失去吸引力。或者他们与侵入者合谋,以高于市场价格的价格买下后者拥有的股份,这就会损害其他股东的利益。

3、接管威胁的反向激励作用。接管威胁的存在,使管理者获得长期利益的可能性很小,破坏了其职位的稳定性,导致其行为缺少远见,这就会降低其进行长期投资的积极性,做出与企业利益相反的决策,同时也会妨碍他们建立信任。

三、完善我国控制权市场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股权分置改革,国有股和法人股的数量已大大降低,有的上市公司已经实现了股票全流通,这为控制权市场的完善奠定了基础。但要更好地发挥控制权市场的作用,还应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一步提高信息披露制度执行效率。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形式远远领先于信息披露的实质,以条文为基础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规则与披露标准的制定和颁布的速度远远超越于目前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实践。为此,必须进一步提高信息披露制度的执行效率。缩短年报、中报、季报的披露时间,改善信息滞后的局面;加强无形资产信息披露和监管力度;增加相关法规的可操作性,加大监管和处罚力度,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

(二)努力培育经理人市场。活跃的经理人市场有助于创造出更多控制权争夺的冲动,而且当公司控制权转移或在职经理不合格的时候,董事会就可以方便地从经理人市场上寻求到合适的替代人员。一个市场化运作的经理人市场是公司控制权市场得以发展的基础。

第6篇:直销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戴尔直销模式,短期,长期,影响,受益者

 

一、引言

一般来说,大部分的计算机厂商都是运用间接营销模式销售计算机。间接营销模式是通过销售中介,如批发商、零售商等销售产品的一种方式。在这种模式下,出售的产品价格中包含了中介服务费。以康柏电脑公司间接营销模式为例,一台含中介费的台式电脑价格比不含中介费的同款电脑贵了400美元。而戴尔电脑公司通过直接营销模式销售电脑,即它的产品直接通过网络销售给客户,没有中介方。顾客在其网站上下达订单时,戴尔询问顾客具体的需求细节,然后按照其需求组装电脑后,直接寄达顾客。这只需几天时间,更节省了中介费。

与间接营销模式相比较,直接营销模式有三大优点:

第一,顾客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购买戴尔产品,甚至是深更半夜电脑专卖店已经关门的时候,又或者是那些没有电脑零售店的地方。

第二,戴尔产品的总成本因减少了中介费用而下降了。

第三,由于戴尔的产品是在顾客下达订单后才进行组装的,所以戴尔不需要囤积存货。这样,戴尔不但减少了储囤成本,还降低了电脑过时淘汰的风险。

二、直销模式的短期影响

假设要分析的这个计算机行业处于一个完全竞争市场,它是由许多独立的小厂商和买方组成,每个厂商销售的都是同质产品。厂商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市场,买卖方信息完全对称。

根据Parkin的观点,短期内长期,每个产商的工厂规模,以及行业里的厂商数量都是固定的。假设戴尔是这个完全竞争的计算机市场中的众厂商之一。戴尔的目标是经济利润最大化。经济利润等于总收益减去总成本。而单个厂商的总收益又等于产品的单位价格与产量的乘积。在完全竞争的计算机行业中,单个厂商如戴尔是价格的接受者,也就是说,戴尔不能影响市场价格,它的产品价格由市场价格决定,因此,戴尔须通过提高产量来使其经济利润最大化。同时,当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经济利润达到最大化。

如图1,戴尔的边际收益曲线(MR)是处于市场价格(P1)上的一条水平线。戴尔可以以市场价格卖出任何数量的产品。厂商产品的需求曲线与边际收益曲线相同,也是一条在市场价格的水平线。

边际成本曲线(MC)显示出戴尔的边际成本是如何随产品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同时,戴尔的短期供给曲线是平均变动成本曲线(AVC)最低点以上的那部分边际成本曲线。

起初,所有的电脑公司都使用间接营销模式,达到一种均衡。每个公司都有一个正常利润(经济利润为零),戴尔公司也是如此。图1显示戴尔公司在采用直销模式之前,它的均衡点在E1。在MR=MC,价格为P1,戴尔产品销售量达到Q1,它就实现了经济利润最大化。而在点E1,平均总成本等于价格,因此,戴尔的经济利润为零,它得到的是正常利润。E1也被称为“收支相抵点”。

戴尔使用直销模式之后,成本下降了。边际成本的下降带来戴尔公司的供给上升。

短期内,只有戴尔采用直销模式,又因计算机的价格由市场价格决定,所以戴尔电脑的价格保持不变。然而由于戴尔的平均总成本下降了,于是它的产品利润增加了。

如图2,直销模式的运用使成本下降了,边际成本曲线从MC1下移到MC2,边际收益曲线MR保持不变,于是MC2与MR相交于点E2,戴尔在使用直销模式之后达到了新的短期均衡。同时,戴尔利润达到最大化时的产量由Q1增加到Q2.

另一方面,平均总成本曲线从ATC1下移到ATC2,则单位产品利润增加E2F。在新的均衡下,戴尔公司的经济利润是P1E2*E2F。

短期内,厂商数量虽固定不变,但是市场里其他的厂商可能采用戴尔公司的直销模式。越来越多的厂商采用这种模式,使整个行业的成本下降,市场供给上升。

如图3(1),其他厂商也采用直销模式后,市场供给增加,曲线从S1右移到S2。而短期里,市场需求曲线D保持不变,于是市场均衡点从E1移到E2. 市场价格从P1下降到P2,而市场交易数量从Q1上升到Q2.

由于短期市场均衡产生变化,单个厂商的短期均衡也有所改变。市场中所有采用直销模式的厂商均衡如图3(2)所示。随着市场价格由P1降到P2长期,单个厂商的电脑价格也降到P2. 边际收益曲线从MR下移到MR2.价格虽然下降,但仍然高于平均总成本。单个厂商仍可以获得经济利润。短期里,戴尔通过直销模式获得了经济利润。

三、直销模式的长期影响

假设计算机市场是个完全竞争市场,它的一个特点是长期里,计算机市场已存在的厂商有足够的时间调整他们的投入要素。新的电脑厂商也能及时进入这个市场。因此,长期中,为了获得利润最大化,每个厂商都能自由进入这个市场。

起初,戴尔采用直销模式时,没有其他竞争者,它可以获得丰厚的经济利润。如图4,短期里,戴尔获得经济利润ABCD,价格是P1.后来,其他的厂商发现了直销模式的好处,戴尔原有的竞争者转而使用直销模式,一些新进入的厂商也开始使用它。他们的使用结果使得市场供给曲线S右移到S1。又假设计算机行业是成本不变的行业,从而长期供给曲线是通过P点的一条水平线。众多厂商采用直销模式后,成本降低,供给增加,导致价格下降。低价格吸引了更多的消费者购买电脑,计算机市场的需求增加了,需求曲线D右移至D1。价格下降导致原有厂商利润的下降。当产品的价格低于边际成本时,没有厂商愿意继续进入市场,才实现了长期均衡,厂商获得正常利润。

长期内,厂商不能获得多余的经济利润时,自由进出市场实现均衡。每个厂商都将以长期平均总成本生产产品。除非影响需求或成本的因素发生改变,否则这个均衡是不变的。这个均衡被称为长期均衡,它产生于完全竞争市场,经济利润为零(厂商获得正常利润),市场价格下降到长期平均成本最低点时。

因此,最初和最终的长期均衡唯一的区别是价格不变的情况下,计算机行业里厂商的数量。

四、短期和长期来看,直销模式的受益者

(一)短期受益者

在短期内,计算机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采用直销模式的受益者。对于消费者来说,电脑的价格下降,计算机行业的消费者剩余增加。

一般来说,价格下降和消费者剩余增加的幅度依赖于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首先,当需求缺乏弹性,供给富有弹性时,价格将大幅度下降,消费者剩余将大幅度上升。图5(1)显示需求曲线不变,供给曲线右移时,计算机价格从P大幅度下降到P1,消费者剩余从A大幅度上升到A+B+C。再者,当需求相对于供给来说更富有弹性,计算机价格下降幅度很小,消费者剩余小幅度增加。图5(2)表明当需求曲线不变长期,供给曲线右移时,计算机价格从P小幅度下降到P1,同时,消费者剩余从a小幅度上升到a+b+c.两种情况相比,价格都下降,消费者剩余都上升。但图5(1)价格下降更多,消费者剩余增加更多。所以,消费者是受益者,而且当需求缺乏弹性,供给富有弹性时,消费者剩余增加得更多。

对生产者来说,每个采用直销模式的电脑制造商都可以获得经济利润。因此,计算机厂商也是受益者。总之,消费者和生产者都是直销模式的受益者。

(二)长期受益者

在长期内,消费者是受益者。价格曲线和供给曲线重叠,所以长期内没有生产者剩余,但存在消费者剩余。

如图6,P与LS重叠,生产者剩余为0. D是有弹性的需求曲线,H是消费者剩余。D1是缺乏弹性的需求曲线,消费者剩余是H+I。因此,长期内,生产者剩余是0,而消费者是受益者,无论需求是否有弹性。

五、结论

在完全竞争的计算机市场中,采用戴尔直销模式会改变电脑的成本、数量和价格,分别形成新的短期和长期均衡。消费者是这种模式最大的受益者,而生产厂商只是短期受益者。

参考文献

[1]LisaDicarlo. Hybrid PC Sales Pose Challenges Hidden Traps for Hybrid Sales Model[J].PCweek,15(7),1998.

[2]Parkin,M..Microeconomics[M].Boston:Pearson Addison Longman,2005.

[3]Mulligan, James G.. Managerial economics: strategy forprofit[M]. Allyn and Bacon,1989.

第7篇:直销市场分析范文

我们都知道当今我们的社会,流行音乐已经逐渐开始走向主流的地位,这样的歌曲不能说不好,但是对于孩子的发展确实作用不大,我认为孩子应该接受一些优秀的歌曲,这对于从小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增强孩子的精神力量和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是很有作用的。然而现状却是孩子对于优秀的歌曲不感兴趣,因此这是教师必须要重视的事情,激发孩子的兴趣,让孩子投入到合唱中来,让他们领会每一首歌的含义,让优秀文化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文化的力量。比如说,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有计划地对孩子们进行一些训练,从简单的歌曲入手,由易到难,逐步培养孩子的兴趣。

二、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

小学合唱指挥教学,在新的形势下,绝对不可以生搬硬套,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要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从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同时教师也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采用一些现代的手段去教授课程,多方面借鉴经验,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让学生对合唱指挥学习充满热情。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新的教学设备,给自己的课堂加分。

三、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指挥应该从基础学起

我们都知道合唱指挥对于合唱来说十分重要,而且学习指挥对于孩子的发展也是很有帮助的,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悟能力和鉴赏能力,对于孩子日后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可以培养孩子的领导意识和责任意识,乃至于帮助孩子树立大局观。我认为学习指挥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注意手腕的锻炼,使手腕处于充分的放松状态,手是指挥的重要“工具”,在指挥合唱的过程中,既要让观众听到美妙的音乐,又要使观众享受到美的存在,在指挥的过程中,指挥要使自己的姿势美观,这对指挥的手腕是有严格要求的。

2.要注意手臂的紧张程度,要放松,不可紧张,只有手臂保持放松状态,指挥的效果才能达到最佳,而且会有一种线条美的体现,这对于合唱来说无疑是加分的。因此必须要加强练习,使自己的手臂在指挥的过程中,“舞”出风采。

3.说完手部动作,脚部的动作也十分重要,指挥在指挥合唱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站相,不同的站姿所起到的作用和效果是不同的,而且正确的站姿,会减少指挥在指挥过程中的疲劳程度,让指挥成为一种享受。

四、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修养,终身学习,不断地适应时展的要求

第8篇:直销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 房地产; 供求机制; 调控措施; 市场效应; 抑制炒房

新一轮房价调控在《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国发〔2010〕10号)文件后,市场立即作出了反应。从2010年5月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来看,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同比上涨12.4%,环比上涨0.2%,涨幅均有所回落;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分别下降15.8%和25%,降幅较大。在中央严控政策的高压下,房价涨幅有所回落,个别城市也出现了房价下降的个案,成交量大幅跳水,市场观望情绪浓厚。

如何使房地产市场回归平稳健康发展的轨道,需要从供求因素入手分析,增强调控政策的针对性、连续性和有效性。避免对真正有住房需求的购房者造成伤害,防止回到“一控就死,一放就涨”的不良循环之中。做到既有效地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又较好地发挥房地产支柱产业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一、影响房价过快上涨的供求因素

(一)供给状况

1.居住用地供给不足

土地资源具有天然稀缺性,城市化进程使得城市住房用地变成了地方政府控制的稀缺资源。地方政府很大程度依赖“土地财政”,需要通过紧缩土地供应,以提高拍卖价格获得更多地方可支配的财政资金,缺少提供保障性住房用地的积极性。居住用地价格不断走高,造就了一个又一个地王。而在一些地方,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成为“样子工程”,多选择偏远不便的地段修建;一些城市仅有的经济适用房也被非经适人巧取豪夺。一项对经济适用房居住情况的调查显示,经济适用房小区80%的入住率竟然是靠出租市场撑起来的,不符合条件者取得保障住房的现象普遍存在。

2.房地产开发带有寡头市场的特征

我国2007年出台了不允许单位集资建房政策,为发展房地产商品化和市场化开辟了通途。由于房地产开发需要大量资金,需要足够的融资及运筹能力,因此房地产开发不可能象其他产业那样形成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天然带有寡头垄断的特征。保持适度供应不足从而获得自身利益最大化是房地产开发商所惯用的策略。

3.炒房者大量持有并空置加剧供给不足

将房价步步推高的是炒房行为。综合各地调查数据,商品房平均入住率不及50%。炒房者缘于逐利的初衷进入楼市,本属正常现象,如果商品房市场的逐利行为演变成为没有限制的逐利竞技场,就会通过自发性的利益共谋,炒房者与房地产开发商之间你方唱罢我登场,上演一出相互哄抬、水涨船高的涨价大戏。

住房在经济稳定发展的过程中增值是完全合理的,自然成为人们寻求资产保值、增值的一种选择。但如果演变成现实中攫取暴利的手段,就如同饮鸠止渴,不仅会缩短整个房地产市场的生命周期,加速房地产市场走向衰退,而且畸形的市场将使整个经济运行的风险增加,加剧社会矛盾,最终影响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

(二)需求变化

1.城市化发展加快购房需求增加

近20年我国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据建设部统计数据,每年有约1 500万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和集镇,农村剩余劳动力参与城市生产建设创造GDP的同时,必然会使得更多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换,这些人随着工作的稳定必然产生购房需求,而且会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大幅增加。

2.改善性住房需求增加

改善住房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必然选择,这种需求是发展房地产市场应首先满足的;否则,直接影响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影响人们对生活幸福的感受度。改善性住房交易应是房地产市场交易的一个主要内容。

3.市场游资逐利投资增加

游资如同一股强大的气旋,走到哪里就会在那里掀起风浪。仅温州就有民间资本6 000亿元之多,“温州炒房团”曾在全国多个城市出现,它只是当今中国市场庞大民间资本的代表。出于资本逐利增值的本性,在市场上寻找投资机会,在市场规则不够完善的领域就可能操纵市场。游资炒房是我国住房价格增长过快,与居民收入水平差距过大状况形成的直接原因。

二、房价调控是保持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要求

房价应不应该调控,其实是一个无须讨论的问题,房价过快上涨和高房价的危害显而易见。任何暴利对于市场经济都是有害的,会造成严重的发展不平衡,加剧分配不公,诱发经济危机,最终导致经济下滑。目前我国房价过快上涨已经产生了令人十分担忧的不良反应。

(一)降低了实体投资的热情,严重影响实体经济发展的后劲

由于炒作,房市在一些地区(特别是相对发达的地区)已经演变成暴利场,50%的年回报率诱惑着许多辛苦经营获利不足20%的实体经济投资者,把本要用于企业发展的资金转入房地产市场,直接造成实体经济投入的不足,影响整个经济发展的后劲。如果这种现象继续加剧,则会严重挫伤实体经济的投资热情,导致整个经济发展模式的扭曲。不仅对目前恢复经济不利,而且会对长期稳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二)产生严重泡沫,增加金融市场风险

目前炒房主要是通过银行贷款来完成资金运筹,炒房者通过贷款以小博大,甚至一些更高明的炒房者通过运作设计,直接玩起了“空手道”。随着房价推高,贷款规模也在不断扩大,风险也一步步累积。

市场经济不是没有计划的经济,这种“计划”性是通过经济(主要)手段,甚至行政(辅助)手段维护经济健康、合理、有序地运行。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当今带有寡头垄断形态的中国房地产市场已经成为追逐暴利的逐利场,政府对房价的调控不仅是合理、合法的,而且十分迫切。我们必须吸取国外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而造成整个经济衰退的教训,并引以为鉴。

(三)加大贫富差距,使社会矛盾变得突出

中国的房地产行业已经成为产生富豪最多的行业,近几年公布的富豪榜前十名中有一半以上是以房地产为主业,前一百名中所占的比例也较大。房地产市场演变为有钱人盘剥中低收入者的场所,出现“二八效应”,加大了贫富差距。急剧上升的房价给广大中低收入人群增加巨大的生活压力,降低了生活幸福度。而富人手中握有大量房源宁肯空置待涨,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过快上涨的房价已成为目前最受诟病的社会问题。

三、抑制高房价和房价过快上涨的措施

房价调控的难度空前,缘于价格博弈“多空”双方实力悬殊,在房地产市场参与者中,高房价的获益者包括地方财政、税务、开发商、炒房者、银行、中介等。其收益被地方政府、开发商、投资商“三分天下”。高房价的受损者是中低收入无房者、改善性住房需求者。前者对房价的影响力之大是决定性的,而后者对房价的影响力小到只能忍受。降低房价或是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难度可想而知。

从2010年4月17日“国十条”算起,调控已近3个月,房价未降市场先衰。调控的现状是房价还没有降低,而市场交易被消灭了;而租房市场价格的升高,又为抑制房价增加了新的困难。抑制房价已经成为当前迫切而又棘手的经济问题,需要从多方面合力解决。

调控首先要使高房价降下来,价格不降低,市场交易量就不可能增加。如果价格未降低,而市场重新活跃起来,则意味着市场离泡沫破灭不远了。反对调控降低房价的人提出两个问题:房价降了会不会更没人买?房价应该降低多少?前者需求定理早已给出了否定的回答,而后者是需要通过市场选择实现均衡的过程。关键在于通过财政、货币、税收等经济手段,从增加供给、调整需求结构两个方面采取具体措施引导市场回归健康发展的轨道。

(一)增加保障性住房建设

当前商品房的高价格与住房困难家庭支付能力不足是一个突出矛盾。因此要扩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增加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限价商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供应。通过完善经济适用房制度、廉租房制度,加强土地供应管理、资金筹措管理、存量周转管理等措施,确保保障性住房建设落到实处。

(二)调整对集资建房的限制

取消集资建房的初衷是为了废除住房计划分配制度,让房地产市场摆脱与权力伴生的纠葛,避免侵占国家资产、侵害普通百姓利益。集资建房与计划分配住房完全不同,无论是个人集资还是单位集资(单位组织个人集资),都属于住房商品化的范畴,不应因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出现操作性错误而对其严格限制。个人集资建房缘于消费者面对高房价的无奈,而事实是个人集资建房行动大多中途夭折。单位组织个人集资建房则具有可行性,对于增加供给,减少住房供求矛盾,抑制高房价和房价过快上涨具有一定作用。

(三)抑制炒房行为

目前握有大量房源的炒房者在观望,因为其持有成本与预期收益悬殊,有的甚至在交易减少的情况下继续推高房价。调控的关键是抑制炒房行为,使炒房人愿意降低价格出售住房。只有当价格降低到改善性住房需求者能够承受的时候,市场上的非炒作交易才可能增加。市场规律决定市场走向,完全不必担心房价降低会使整个房地产市场遭受毁灭性打击,所谓毁灭论无非是房地产市场投机者的苦肉计。只有市场上的炒作成份大大降低,房地产才真正具有投资避险的作用。

怎样才能使炒房的人愿意降低价格出售房屋呢?有效途径之一是对持有第三套房及以上住房(炒房)征税,通过房产税增加其持有成本,使其对房屋价格继续上升获利预期小于现实持有成本的增加额。有效途径之二是加强对炒房收益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税务机关依法对自第三套房起的投资性炒房收入按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确认并征收税款。而其中二套以内的居民自住及改善性住房不属于征税对象,这是保持税收政策与抑制炒房行为这一调控目标一致性的关键。

征税的对象是个人现实同时持有的第三套房起的多套住房而不是自第二套房起计算,理由很简单,因为改善住房的人们在购置第二套住房后,手中的第一套房暂时保留,在市场上等待与新的购买者达成一致而出售是很正常的,属于消费的范畴,不属于投资炒房的范畴。

(四)支持首次购房和改善性购房

政策在市场中要保护什么、限制什么的导向必须清楚,刚性需求(首次购房和改善性购房)应予保护(所谓难免误伤完全是明知故犯)。第二套房首付提高到50%是个误区。社会经济发展了,要体现为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自然就有了改善住房的需要,把原来旧的、拥挤的、条件差的住房更换为新的、宽敝的、条件好的住房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增强百姓生活的幸福感,促使人心安定,社会稳定。提高二套房贷后,使得本来希望依靠辛苦积攒下来的一些积蓄改善住房的人们的愿望无法实现。让这些人先卖掉第一套房变成无房者以后再去购买改善性住房,这不具有操作性。只有在打击炒房的同时支持刚性购房需求,才能够既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又避免出现零交易的状态,使房地产市场真正回归健康发展之路。

【主要参考文献】

[1] 水.产业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美)曼昆.经济学原理[M].梁小民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第9篇:直销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营销专业 校企合作 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具有和市场紧密联系的特点,开展校企合作是使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实践的良好方式。随着企业社会责任感的提升,企业对校企合作的参与度也越来越高,在此前提下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寻求校企合作并不难,难在如何长期和企业维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创出品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就业环境服务。

一、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现状

1.校企合作缺乏深度,缺少高质量的合作

由于受到专业以及学历层次的限制,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合作企业范围有限。制造类企业的营销人员岗位有限,且相关的营销人员必须具备对其产品和行业的相关知识,偏向工科类学生;高科技企业对于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合作不感兴趣。因此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校企合作对象主要是一些商贸类企业,比如大型商超、连锁专卖店等。与这类企业的合作主要有以下方式:

(1)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场所。市场营销专业的学习讲究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课程的学习中需设立相应的实训课程,学校联系合作企业提供实践场所,学生可以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下实训一段时间。但由于学校课程安排的限制,实训时间一般都较短,在一周至半个月内。对企业来说,在这期间企业需要安排学生到相应岗位,对学生进行培训和管理,学生进入企业时间短,尚不能为企业创造效益,同时也会影响企业正常的工作秩序;对学生来说,短时间的实践也难以真正学到实质的内容,实践学习流于形式,难以收到预期效果。

(2)邀请企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邀请企业人员到学校给学生上课,能为学生带来企业第一线的新鲜资讯,是很好的合作方式。但由于企业人员的时间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在学校的上课时间经常会因出差等因素临时停课或者调整时间,影响教学质量。

2.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管理薄弱

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使学校在管理上面对三方:学校、学生和企业,这与以往传统的管理模式有着很大的不同,对学校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的管理薄弱成为阻碍校企合作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1) 学校的教学管理未根据变化及时作出改进。校企合作的教学活动主体、地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学校旧的教学管理制度势必要进行改革才能适应新的教学模式。但是大多数院校的做法是对校内原有的教学管理制度进行了部分修改甚至不做修改即套用到校企合作教学活动上,这势必造成一系列问题,不能对合作环节的教学质量进行很好的监控,直接影响校企合作的效果。

(2)对校企合作班级的学生管理松散。校企合作班级的学生具有“学生”和“员工”的双重身份,学生的学习场所同时存在于学校和企业,这给学校的学生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也随之出现了对学生管理松散甚至“放羊”的现象。

很多企业不接受校企合作或者中途退出校企合作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投入产出比”不平衡。在校企合作中,企业相对付出多,而收益少。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在于高职院校没有从企业角度出发,为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提供多方位的服务,让企业在合作中得到实惠,实现双赢。实践证明,任何合作必须是双赢的才会是长久的,高职院校如果只是一味地要求企业为高职院校提供实训场地,培训学生,而不思考学校能为企业带来什么,会直接导致企业的不合作以及合作的中途流产。

二、加强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的对策

1.挖掘校企合作深度,提高校企合作质量

(1)根据市场营销专业及学生特点,对实训课程的设置进行改革。将零散的实训课程进行整合,将连续性课程的实训安排在一起,学生在企业实践的时间可以从原来短期且零散的分段实训变成相对长期的一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的系统实训。这样学生就能相对完整地熟悉企业的操作流程,熟悉门店的相关岗位,掌握一定的营销技巧后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企业在培训学生的过程中,亦能观察、发现适合的岗位预备人选,从而实现双赢。

(2)兼职教师授课形式多样化。从企业聘请来的兼职教师不一定只是邀请到学校课堂来授课,也可以在企业中作为学生的实践指导教师对学生做长期的指导和培训。在调研中发现,学生在企业实践的过程中,真正能得到企业“师傅”系统指导的机会并不多,主要还是靠自己多看多学,所以如果能将兼职教师的授课指导更多地融入到平时的实践学习中,对学生的知识习得和技能训练能起到更好的作用。

(1)设立专门管理机构进行管理。校企合作的管理同时涉及到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实训基地管理以及师资管理等,因此,需要建立一个管理校企合作各项事宜的管理部门,对全校的校企合作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这个校企合作管理部门主要负责校企合作中涉及到的各部门的沟通和协调。

(2)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制定一套完整的校企合作教学质量考核标准,以可量化的标准来衡量校企合作的教学质量是否达标,并建立教学评价体系。严格控制教学过程的管理,建立学校领导和企业领导听课和实习巡视制度,定期检查教学和实习实施情况。建立教学评价标准,由学生、校方和企业分别对任课教师或指导师傅进行评价,并分别设定权重,以学生的评价为主。校企合作注重的是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课程的考核形式应该是多样化的。根据课程的要求,由校内和校外指导老师共同制定考核标准,除了笔试形式外,还应多增加实践类的考核形式来考核学生日常的实践操作情况、业务熟练程度、企业文化认同度等,以此来综合评定学生的习得情况。

(3)加强学生管理。建立专人负责制,该管理人员应当熟悉校企合作的整个过程,并且对学生管理有一定的经验,他要负责校企合作班级学生管理的日常事务,并保持与企业间在学生管理问题上的沟通,以保证学生在学校和企业的学习生活正常有序地进行。同时要建立一支有效的学生管理队伍,从校企合作班级中培养和选拔一批有责任心、有能力的学生干部,协助学院管理专员做好校企合作学生管理工作。班委要定期与学院管理人员进行沟通,并汇报在企业的学习生活情况,使学校及时了解到学生的情况,做好学生与学校的沟通桥梁。

3.提升高职院校的服务水平

高职院校应该积极为企业提供完善的高质量校企合作服务,让企业在合作中受益,赢得企业的信任,从而调动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希望得到的利益回报大体有:得到有较高素质并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廉价劳动力;从中发现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挑选企业未来的员工;让学校的科研平台为企业的技术改造、产品更新、管理改革服务,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只要在这些方面使企业得到自己所需,企业认为投入产出比平衡了,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会大大提升。

学校应主动深入企业了解职业和岗位需求,以获取深化改革的第一手资料。同时,将企业介入合作的时间向前延伸,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初期即邀请企业的管理者、专业技能人才共同参与,这样既使校企合作更具连贯性,又极大地激发了企业的参与积极性,让企业真正感受到是与学校在共同培养学生。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利用科研和管理优势,结合企业的需求进行科研项目研究,针对企业面临的管理问题帮助提出解决方案。同时企业和学校可以进行员工培训的合作,学校承担企业新进员工的培训,既为企业节约了培训基金,同时也为企业解决了培训人员缺乏以及场地等问题。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企业的社会责任,同时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实现了资源共享,互惠互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