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老师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本报讯(记者 高敏)昨天,市教委《重庆市普通高等学校教师高级职务任职资格申报条件(试行)》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征求意见稿称,大学教师在学术研究中,不得有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不得有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伪造或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等不端行为。
如果出现这些行为,视情节轻重延迟1~3年申报。如果情节特别严重、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取消专业技术职务申报资格,这意味着永远都可能评不了教授、副教了。
你有什么意见或是更好的建议,可发送电子邮件到cqsjwzgbzqyj@sina.cn,或寄信到:重庆市华新街鹅石堡山26号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事处。
朱永新先生近日在博客里发表文章,认为中小学老师职称评定与英语考试及挂钩,一是不公平,二是没有必要,应该改革。
我想说的是,不仅中小学老师受到的重压,大学师生、科研人员,同样受到的困扰。
现在我们查论文资料,已很少到图书馆了,特别是近十年发表的学术论文,基本都已上传到相关学术网站上,中国知网还有专门的博士文库。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多此一举,非要发表在纸质学术刊物上呢?一般人都认为,学术刊物均由专家学者审读,会严肃认真地对待学术论文。
以我个人近二十年的从业经历与观察,这纯粹是美好的想象,大量的学术刊物都在收取版面费,一些是弥补经费不足,而另一些则完全是创收牟利。面向中小学教育论文的刊物,将月刊办成周刊,无限增加版面,最多的创收每年可达上千万之巨。
教育部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组织应该有所考虑了,比如尽快建立一个统一的网站,分类发表各学科、各类别的论文,发表之前由两名或两名以上的副高级同类职称专家推荐鉴定,发表时由专业机构检索其为非抄袭作品即可发表,发表的意义一是传播,二是让所有的人来评鉴、跟帖。如果是参评职称,则要在其所在单位公示,让写作论文成为一件严肃的事情,发表的门槛低,但后续的评鉴公开,整个过程得到公开监督。
还有就是中小学校的教师,不应该像研究生写论文那样严格,优秀的经验总结、创新探索等,都可以当成论文成果,通过网络公开,作为职称成果认定。而这类成果对教学意义更大,因为论文只能证明一个人的研究与写作水平,而经验总结与创新实验则直接服务于教学。
十多年过去了,现在听得更多的是“教师素养”,“青年教师发展中心”也更名为“教师发展中心”,培养内容从原先的练教学基本功发展到“文化阅读”“文化沙龙”“文化讲坛”“文化休闲”“文化交流”“文化随笔”“文化课堂”等文化研修活动,并逐渐建立起完善的校本培训课程体系。活动形式包括“在线研究”“行动研究”“案例研究”“分散研究”等,培养平台也多了学科共同体、名师工作室。如果说十多年前的基本功重在“技”的培养,那么当下的“教师素养”则重在“道”的提升上。
有道德。教师素养的首位当属道德修养。教育的神圣犹如星空般灿烂迷人,需要一代代老师去坚守教育的圣洁情怀。小学教师不是生活在真空中,需要面对当下社会生活变化的冲击带来的困惑和矛盾,最突出的就是崇高的历史责任感与现实的功利主义之间的矛盾,这是道德的挑战。我们经常开展“文化讲坛”活动,引领老师们摆脱一些名利和欲望,让心灵深处留着一片净土,坚守教师的尊严。
有文化。有文化的教师能给学生带去广泛的学科视域和兴趣。我们倡导“能者为师”,邀请文学、科学、信息技术、艺术、企业管理等诸多领域的“行家里手”来校演讲,也邀请校内“能者”做老师们的老师。我们大力提倡老师读书,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通过阅读哲学、文学、史学、科学、心理学等书籍,在掌握通识知识、教科知识、学科知识的同时修养身心。通过文化沙龙,就教育的热点、难点话题进行“头脑风暴”,逐渐厘清教育的现象和本质;通过文化鉴赏,走进艺术的天地;通过文化休闲,在人文与自然环境中领悟“天人合一”的境界……
【关键词】大学教育;现代化
大学老师不同于中、小学老师的显著之处是:中、小学老师的主要职责是教学,教会学生“是什么?”,以此完成基础教育应该完成的任务,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牢固的基础知识。而大学教师则有两项职责,即科研与教学。而教学与科研就像一个人的两条腿,一个好的大学老师应该是科研、教学都突出、优秀,如果缺少其中的一项就似一个人缺了一条腿一样,他也只能是一位“残疾人”;如果教学、科研都十分糟糕就像没有腿的人一样,现在的学生戏称这种老师为“垃圾”。
在欧美发达国家,大学生在每个学期开学之初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拿到新学期的课程表后,先到图书馆了解一下每位任课教师的科研情况,查阅它们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学术著作的情况,给这位老师在研究水平上进行一个定位,接下来在课堂上,“聆听”每位教师的教学,然后对他的教学再作出一个判断,而中国的大学生往往缺少了解任课教师科研情况这一程序。
就教学而言,当今中国大学的教师可以分成三种类型:深入浅出型、浅入深出型、不入也出型(就是通常所说的照本宣科型)。
一、深入浅出型
一位老师如果集中精力、聚精会神地“深入”研究他所讲授的课程,教学时呈现给学生的就是“浅出’一用最浅显、生动的语言讲解深奥的道理,所以,我们听大师讲课时就像是听大白话一样,既轻松又愉快。古希腊、中国古代把它称之为“寓教于乐”,并被奉为教师教学的最高境界。凭教师的博学,学生在快乐中不知不觉地获得知识。
有的同学会觉得在高中刚毕业的时候,大学是可以放松的天堂,但步入大学,我却不这么认为了,刚从填鸭式的教育中走出来的,开始步入更自主性的生活,我想,大学不是完全放松的场所,而是可以做真正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真正可以尽情地为自己那份心底的梦想而奋斗的场所,而对于大部分同学,似乎并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真正的能力是在未来的工作中积累的,而非大学这理论性的东西,也因此,很多同学花了很多时间在玩电脑游戏上面,玩电脑游戏固然没有错,但它绝对不能作为大学生活的主流,然而,也许在大学这种现象太普遍了,大家却麻木地把它当作是时尚。
“深入浅出”的关键罢“深入”。“五四”前后在北京大学任教的、、鲁迅等就属于这种类型的教师,他们的授课“征服”了当时听他们讲课的学生,而真正使它们青史留名的是他们的学术著作。所以,科研就是大学教师教学的发动机,一个好的大学老师首先科研能力要突出。一个大学老师如果缺乏科研的保障,即便授课能“征服”学生,这位老师也只能算是个街头巷尾的鼓书艺人,因为他没有传世的学术论文与著作。
以鲁迅先生为例,他留给这个世界一大批宝贵的著作,他的知识十分渊博,在文学和历史等社会科学领域通晓古今中外,在自然科学领域也有一定的造诣。但教学时,他仍然觉得“是很吃力的”,他怕“上讲台,讲空话”,怕“误人子弟”。鲁迅在《北京通信》中写道:“我自己,是什么也不怕的,生活是我自己的东西,所以我不妨大步走去,向着我自以为可以走去的路;即使前面是深渊、荆棘、峡谷、火坑,都由我自己负责。然而向青年说话可就难了,如果盲人瞎马,引入危途,我就该得谋杀许多人命的罪孽。”可见鲁迅先生对教学的要求是非常的高。
二、浅入深出型
一个老师对于所教的课程研究得不深入,就是“浅入”,他讲课时就必然“深出”,因为有许许多多的东西他自己还没有研究透彻,缺乏对这门功课总体的认识,就似盲人摸象一样,难免把大象讲成是“一把蒲扇”、“一条绳子”、“一堵墙”,或者是“一根柱子”。
没有“深入”的研究,讲课时就必然是“深出”,本来简单的问题,就是因为他们自己都搞不清楚,他们只能用晦涩的言辞使简单的问题越来越深奥,最后是越讲越糊涂,学生越听越不明白。整个教室就似一具棺材,学生昏昏欲睡、痛苦不堪;老师度日如年、如坐针毡。当然,也有些厚颜的教师大声叫嚣,课堂上讲授的大多是纯理论性的东西,这些东西远离现实生活,学生听起来枯燥也是必然的,学生逃课、睡觉等足以说明这位老师讲课的深奥、研究的精深,他们是最有水平的。易中天讲三国,其中三国人物都远离我们一千多年了,而且《三国志》这本书又十分难懂,但易中天却讲得人人喜爱,如果换成其他老师来讲,估计能让听众跑光,甚至于发疯。有些教师喜欢用爱因斯坦为自己来辩护,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上课,开始时听课的人满为患,听者总希望从他的言辞中得到智慧与启迪,但最终满怀希望的听众们都以绝望而告终,因为他们根本就听不懂爱因斯坦到底在讲些什么。他们放弃了爱因斯坦同时也放弃了神奇的物理学。好像他们就是爱因斯坦一样,我要提醒的是全世界只有一个爱因斯坦,而爱因斯坦研究的是最最前沿的东西,没有人明白是必然的,但你研究的是最最前沿的东西吗?
三、不入也出型
“不入也出”的大学老师们所追求的目标大多也是谋官,有的是直接谋官,有的是曲线式的,先谋个职称,最后凭高职称再去谋官。这年头谋职称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学术刊物如此之多,只要肯花钱,刊物的主编及编辑们正等着你哪!或许你的文章在这世界上只有一位读者,那就是作者本人。有了文章后,把文章交上去,填写几张表格,你摇身一变就是教授了。
参考文献
教育实习是师范院校培养合格教师的重要环节,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准教师从理论走向实践、提高教学技能、形成教师职业认同的关键。因此,在教学实习过程中,如何取得良好的实习效果,是摆在教育研究者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在影响教育实习的众多因素中,教育实习环境是影响实习教师实习效果、形成教师职业认同的关键。支持性的教育实习环境,如实习学校领导的重视以及对准教师教学失误的容忍,重要他人如指导教师的认真负责等,有助于提高实习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树立教好学的自信以及激发从事教师职业的热情。因此,如何建立一个良好的教育实习环境是教师教育的关键,它需要高校和中小学学校建立有效的教学实习机制,为实习教师向教师身份与角色的成功转化提供契机。
二、理论文献
关于“认同”的文献涉及研究的各个学科领域,如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
现象学教育学家马克斯•范梅南认为,在哲学领域,“认同”这一概念由于涉及变化性与同一性的关系问题而成为一个备受争议的概念。[1]方文在《群体资格:社会认同事件的新路径》中追溯了identity在哲学上的“同一性”,从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揭开自我同一性争论的开端,经过洛克、休谟等到波洛斯基主张用历时同一性来挽救同一性。[2]
在心理学领域,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主要包括对自我独特性的感受;对过去和未来之间内在的连续性和一致性的感受;内心的和谐一致与整体完全的感受,对自我形象与儿童期的认同能够综合成一种有意义的整体而产生一种和谐感;对其所属的社会或次级团体归属感,能感觉到自我对他人的意义,并主动符合社会群体的期望和知觉。[3]
在社会学领域,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镜中自我”的概念。个体是在与他人交往互动的过程中,透过反映自我的“镜子”――他人的评价、态度等――认识和把握自我的。[4]继库利之后,乔治•米德认为自我认同是在重要他人的认可和影响的社会压力下形成的。自我是由主我(I)和宾我(me)构成的,“宾我”就是社会在自我中的反映,代表的是他人的观点。“主我”是具有内省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部分,在“宾我”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一种回应和反馈的作用,真正的自我就是“主我”与“宾我”进行对话的讲坛。[5]
在社会心理学的视阈内,特纳和塔吉夫(1986)区分了个体认同和社会认同,塔吉夫在《群体关系的社会心理学》一文中提出了社会认同产生的三个心理基本过程,即社会分类、社会比较和积极区分。[6]
在语言学领域,詹姆斯•保罗•吉认为“Identity”即“Kind of person”,他提出了四种不同的身份认同形式,即自然认同、组织认同、话语认同和亲和认同。所有的人的身份都是多元的,是与社会中的表现相关的,人们的多元身份可能涉及不同的认同形式,在特定的时空、情境下都在不断地变化,具有模糊性和不稳定性。[7]
三、研究参与者
研究参与者媛媛(化名)本科就读于中国中东部省区的一所师范院校,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阶段由于考研需要,虽然联系了教育实习单位,但并没有真正参加教育实习。硕士就读于中国北方一所师范院校,学习民俗学与民间文学专业,硕士阶段没有实习安排。硕士毕业前夕到成都某小学实习,通过教育实习自身面貌发生了重大改观,无论是自我认同还是对小学教师职业的认同。由于她实习的特殊性,岗前实习的支持性环境对她影响甚大,对其进行研究无疑对了解一般状况的教育实习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四、研究分析
在马克斯•范梅南看来,自我就是我们内心中的一种体验,由于自我的含义是模糊的,充满歧义的,以至于最好把它理解为自发形成的。[8]本文对自我认同、身份认同并未做区分,倾向于从体验同一性的角度来理解这一概念。研究资料主要来自对媛媛的三次访谈,包括两次面对面访谈和一次电话访谈。研究分析突显了自我认同和话语认同的作用。
1.我眼中的“我”
对“我是谁?”这一问题的认识是自我的核心内容。对于硕士实习教师媛媛而言,她在步入实习前以及实习过程中都渗透着对自我的认识。这种认识即我眼中的“我”,在某种程度中规约着媛媛的行为。自我觉知理论告诉我们,内省是我们认识自我的一个重要途径。根据自我觉知理论,在我们内省时,我们会根据自己内在的标准与价值观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价和比较。[9]
“当小学老师不是我的初衷”
“当小学老师不是我的初衷”,表明了媛媛很看重对自我的认识。这种观念也是基于自我反省基础上形成的。媛媛的初衷抑或说职业目标是什么呢?她认为,已有研究生学历的她再去做小学教师觉得很委屈,心里难免失落。她最初想当一名大学老师,可是考虑到现实情况,硕士生不能当大学老师,就不得已放弃,中小学也不想去。她说:“我最初想当大学老师,可是后来觉得研究生不能当大学老师,这是一个现实问题。对不对?后来曾经想过当一名中学老师,但是当中学老师,觉得就面临很多问题,比如说中学孩子比较大了,就很难管理。他们的思想也很成熟。其实我是一个比较简单的人。我比较追求那种很自然、简单的东西。然后,就觉得当中学老师也不好,当小学老师,那时候也不想。”从媛媛的叙述中可以看到她对理想和现实都有着比较深刻的思考,这种思考是基于自我认识基础上的。
初上讲坛――“很差”
媛媛实习之初对自己的讲课非常不满意,她觉得很差。她说自己在讲公开课《小闹钟》时感觉很差。她觉得“当时教学目标不清楚,有了一些教学目标也没有办法落实到位,因为不会组织课堂。虽然说知道那些教学环节,但是那些教学环节只是为了教而教,并不是为了学生学而教”。媛媛在无形之中是在用一定的标准来衡量自我的表现,并对自我做出评价的。
通过内省来认识自我,就是哲学中常说的“我比你更知道我自己在想什么”。它强调了“第一人称的权威性”。但是在英国分析哲学家吉尔伯特•赖尔看来,第一人称权威是不存在的,我们不是直接了解自我内心想法的,而是通过自己的行为间接来了解的。[10]这就是社会心理学中自我认同的第二路径,即通过观察自己的外在行为来认识自我。
“我当不好小学老师”
这是媛媛在实习初对自我的初步认识。这种自我认识是通过实习的外在表现得出的结论。她说:“我就觉得自己不适合当老师,就觉得自己表达能力不行。第一,知识储存量不够,第二,说话比较直、比较硬。我不会模仿,刚开始我跟你讲‘这一节我们来学习《小闹钟》’,平吧?(指语气)有一节课语文老师说,‘这一节,孩子们我们一起来学习―小―闹―钟!(抑扬顿挫)’。她读得很好,你就感觉很好,感觉不一样。”
“教师职业是一门技能,是能够学会的”
媛媛对自我的认识还体现在实习中的进步,这让她觉得教师职业是一门技能,是可以学会的。她认为,不会模仿,语气硬是可以克服的,只要用心就可以。在访谈中她说道:“你看我现在和你在聊天做访谈,对不对。然后我既然能学来,就说明我已经会模仿了,而且有一点进步了。以前我就知道叫‘小闹钟’,我不知道还有‘小―闹―钟(语言有起伏)’的区别。”
她认为教学中的一些技巧是可以学会的。她谈到自己在上《迷人的夏天》时,指导教师对其指导的感受。她认为指导教师细致的教学技巧是可以学会的。比如说过渡语的使用。她说:“郭老师给我改了很多过渡语,过渡语很重要。比如说我在讲完这篇课文的时候,不是有生字要预习吗?我刚开始就不知道怎么来说,我可能就说,‘好,孩子们,我们现在一起来读一读生词宝宝’。我可能就这样说。但是郭老师就这样说‘孩子们刚才读得可真棒!你们课文读得太有感情了,郭老师手里的生词宝宝忍不住跳出来,要和你们一起来玩儿”。(语调较高)就这样。媛媛觉得这些技巧都能用上,她说:“这些过渡语能用得上,我就当时只是听她这么讲,但我没用,但是这样一指导我就知道自己该怎么用了。”
2.他人眼中的我――“镜中我”
根据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自我认同理论,透过他人的“眼睛”是认识自我又一重要的方式和维度,毕竟我看待自己的方式不同于他人看待自己的方式。而且,“自我概念不是在单独的背景下发展的,而是在我们周围人的作用下形成的。如果我们从来没有与他人接触,我们的自我形象将会是模糊的,因为我们不会把自己看成与别人有区别的”。[11]总之,人是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分辨自我与他人以及确证对自我的认同。
初步印象:“硬”
媛媛谈到她刚实习时学校老师对她的印象,上课很“硬”。她说:“我刚去的时候,他们中的好多老师都觉得我像高中老师。刚开始去的时候,他们说我比较硬,比较严肃,他们说,平时看你乐呵呵的,笑眯眯的,但是你上课怎么这么硬啊。感觉你就像教高中学生一样,比较有理性,教小孩不是这样的。”对于“硬”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媛媛后来做了补充,“硬”不仅指表情严肃、语气硬,关键是语言没有“起伏”,不能“读出语言表示事物的那种感觉”,比如通过读《小闹钟》能够感受到小闹钟嘀嗒嘀嗒的声响,通过读《弯弯的月亮》头脑中就能浮现出弯弯的月亮。
鼓励:“挺像老师”
媛媛对自己的第一次课《小闹钟》感觉很差。校长和听课老师在鼓励的同时,也会提出中肯的建议。她说:“学校肯定会提出一些建议,就是你一些方面的不足,但是我们学校很好,校长和老师都很好,他们首先说你的优点,其次说你在哪些方面改进,他们从来不直接说你不行,他们只是说,哎,讲得不错,挺有老师范儿的,觉得挺像老师的,但是有几个点如果改一下这节课就更好了。这节课有问题他们会跟你讲。”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学校文化中这种话语的认同无形中会坚定其从事教师职业的信念。校长的鼓励话语是她反复提到的,也是印象最深刻的。
“我现在并不是看你们课讲得怎样,你们肯定没有老教师讲得好。但是你们很有潜力,你们既然能把功课做得好,能读某某高校的研究生,就说明你们很有能力。关键在于你们想不想当老师,想不想当一个好老师,想不想把孩子们教好。可以这样说,你们成为一个好老师最好要有三到五年的时间,我们就是打算这样来培养你们的,三到五年把你们培养成为一个好老师,五到八年把你们培养成为一个名师。只要你们有信心,只要你们愿意学,肯定能做得很好……”
从詹姆斯・保罗・吉提出的身份认同理论可以看出,校长的话语塑造了媛媛的自我认同以及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同时校长的话语基于其自身地位,在某种程度代表了学校组织机构对媛媛能够当好教师的认同。这都会影响到媛媛的自我认同和对教师职业的认同。这从她的谈话中可以看出,“你就感觉有人在信任你还鼓励你”。“我自己觉得自己真的就能当一个好老师,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很有信心。”
3.“有课感”
媛媛的公开课《迷人的夏天》得到老师的评价是“有课感”。在媛媛看来,“课感”就是在上课时,自己和学生共同全身心地投入教学过程,心无旁骛的感觉。媛媛描述了这种美妙的状态。“讲这一课的时候,你会感觉到你自己进入状态了。你说街上飘着五颜六色的衣裙,我真的就看到那是一幅画面,街上各种颜色的衣裙在飘着。从冰箱里拿出西瓜,我自己就能闻到西瓜的味道。”“跟孩子交流的时候,比如我问这孩子说,夏天到了,你有什么感觉?我当时就是忘记了别人,我就是在问他,有没有感觉。他说的时候,比如,夏天吃西瓜挺爽,然后他就会这样说。他说的时候就像平时对话一样。他们认为这样就是课感。因为以前我有些紧张,比如说话的声音比较小,他们就没有说。最后一次课,一讲完《迷人的夏天》,他们就说这节课非常有课感。我们有三个实习生,他们说三个人中间你最有课感了。”她还通过比较前几次的讲课来说明自己的进步。“我第一次上课的时候,很紧张。总共去了八位老师和领导,我就特别紧张,我说话的时候基本上就看着天花板或地面(哈哈哈),我很害怕。这次上课的时候,我就没有太注意后面坐着的老师。可能比较自然,就是一个上课。我就是觉得我是和孩子们在上课,和孩子们交流。呃,就不想老师会对我的课有啥评价。”
“有老师的范儿”
对于“有老师的范儿”,媛媛的理解是在着装、语言、体态等方面有老师的样儿。她描述了上《迷人的夏天》时,由于校长给了前次课的建议,自己的着装有了改变,比较正式的着装改变了自己的外在形象,看上去像个老师,“自己就觉得挺有感觉,挺像个老师”。而且上课语言表达流畅、干脆,语气坚定。“我自己觉得说话比较流利和干脆。说话,这种感觉像老师。”还有站在讲台上不要来回晃动。媛媛尤其对比了自己的着装变化,“我头几次上课的时候,穿那种圆领的T恤衫,七分裤。有一次上课的时候,校长说不行,以后要穿正式一点。我就买了一件小外套,西装那种,那天就穿高跟鞋,我自己觉得挺有感觉,挺像个老师”。有老师的范儿意味着自己角色的变化,身份的改变,从学生到教师的转变是全方面的,意味着走向并显现自我的成熟。职业装实际上在塑造职业认同方面起着潜在的作用,它起到社会分类、社会比较的作用,从而把自己归入某一群体,以示与其他群体的不同,从而可以强化自我认同。
五、研究结论
自我认同的本质就是自我多样性中的同一性。无论自己的内省、观察还是他人的“眼睛”获得的体验都是自我显现的多样性,在这种多样性的显现中,展现了自我本质。自我的存在方式决定了自我的显现方式、自我发展的可能性。我眼中的我和他人眼中的我也许不同,如何实现二者的协调也许是实现自我认同的关键。媛媛的案例中成功实现了二者的统一,即媛媛认识到自我呈现的多样性,体验到自我认同与话语认同的契合,实现了自我认同体验即自我认同感的统一。
媛媛的案例的特殊性在于她一开始就赢得了组织机构的身份认同,尽管她是实习老师的身份,学校和老师都把她当做自己人来看待。这主要体现在校长的话语上,校长在其进入学校实习之前就进行了引荐。媛媛说:“在我们到学校实习之前,校长已经在学校的例会上通报有三个部属师范类院校的研究生要来实习,希望老师们不要对我们有太多的要求,希望在校老师多多帮助我们。”这种话语身份建构的认同同时也意味着学校组织机构的认同,从而为媛媛创设了一个支持性的实习环境,让媛媛觉得他们把自己当做“自己人”来培养。指导老师和指导行政的密切配合、原生态课堂的展示、中肯的建议和肯定的鼓励都提升了教学的自我效能感,从不愿做小学老师,做不好小学老师,逐步树立起做好小学老师的坚定信念,实现了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媛媛的案例向我们展示出支持性环境是如何塑造了自我认同及其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显现出实习环境对实习教师成长的影响。
本文为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知识转化与身份获得:实习生与重要他人互动模式研究”(批号:10YJA880017)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5][8][10]马克斯•范梅南,巴斯•莱维林.儿童的秘密――秘密、隐私和自我的重新认识[M].陈慧黠,曹赛先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10,114,125,129.
[2]方文.群体资格:社会认同事件的新路径[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3]陈香.自我同一性理论及其核心概念的阐释[J].前沿, 2010(4).
[4]范松楠.符号互动理论的源起与发展[J].新闻爱好者,2010(4).
[6]张莹瑞,佐斌.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06(3).
[7]James Paul Gee.Identity as an Analytic Lens for Research in Education[J].Review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Vol.25,2000-2001:99-125.
关键词:母语、儿童、教师
前不久有幸参加了全国教育名家精品课例展示交流会,历时两个整天的回忆,听了窦桂梅、盛新峰等四位教育名家的展示课和专题讲座,领略到了名家的教学风采,受到了心灵的启迪。现在就窦桂梅老师的一节课和她的讲座中我的一些收获和体会与大家交流汇报。
窦桂梅的这节《我的爸爸叫焦尼》是一届绘本语文课。书中以图画为主体,配以简单的文字,述说了一个感人的小故事。故事的主人公狄姆是一个离异家庭的孩子,她不能经常见到爸爸焦尼,然而只要能和爸爸在一起,每一分钟都是珍惜的、快乐的。
他告诉电影院的伯伯、热狗店的阿姨、比萨店的邻居、图书馆的姐姐、车站的人,告诉所有人他身边的就是他爸爸。“这是我爸爸,他叫焦尼!”简单的表达,在不同的场景中先后出现五次。窦桂梅通过让学生场景再现、体会着表述,一遍一遍地引导,最终使学生们从一开始的“枯燥无味”逐渐体会到小主人公的不同感情,让学生们知道用简单的语言同样表达丰富动人的情感,进而引导学生大胆主动地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使学生从中感受并真实地理解母语的丰富。
在这个环节中,窦桂梅教师对学生个性化解读尊重很值得我们借鉴:她在课堂上说道:“你想怎样表现就怎样表现,我们就来得出属于自己的滋味好不好?再比如,她课堂上交给苏俄生质疑的方法:“你们看我刚才提问题的时候,从课题到文章的字句以至课文的内容,只要有疑问,就可以提出。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是学习的科学态度。”再比如,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交际技巧:“你得评价呀,说说人家答的怎么样?”“握握手,说声谢谢。”窦桂梅认为教育是由细节组成的,教学细节最能体现一位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教育是由细节组成的,教学细节最能体现一位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而对教学细节的思考则是衡量一个教师专业素养底蕴是否深厚的标志。
听了这节课,让我知道了好的课堂是行云流水、余音绕梁、是高山仰止,是美的享受,是心灵的触动。
要和大家汇报交流的第二方面内容是:窦桂梅老师的讲座《回到教育的原点》。讲座长达两个小时,会场热气冲天,却亚鸦雀无声。大家都被窦桂梅的语言魅力、崭新的教育理念,不凡的教育生涯而折服!内容很多很多,提炼出几点自认为有价值更贴切我们课堂教学的和大家交流交流。
第一,我在窦老师的讲座中提炼出了一些精彩语录和大家分享:1. 大国小语;2. 先出彩,后说话;3. 作文是做人的过程;4. 别只读人家的书,而不想自己的事;5. 现在的教育是培养“愤青”的教育;6. 简单的表达,丰富的感动。
窦老师在报告的开始就提到:小学语文教学,要以母语为主要研究对象,阐述了现在“大国小语”、“拿母语不当回事”、“中国人不注重中国文化”等严重畸形的社会现象。 她还幽默地说:“等咱中国强大了,全叫老外考中文四六级!文言文太简单,全用毛笔答题,这是便宜他们,惹急了一人一把刀一个龟壳,刻甲骨文!论文题目就叫:论三个代表!到了考听力的时候全用周杰伦的歌,《双节棍》听两遍,《台》只能听一遍。告诉他们这是中国人说话最正常的速度!阅读理解全是是政府工作报告,口试要求唱京剧,实验就考包粽子。”
请大家看屏幕,这是北京某小学老师发考卷,喊了多少次:“林蛋大,林蛋大……”都没有小朋友领取考卷,到最后老师问还有哪个小朋友没有领取考卷请到前面来。只见一名小男生很委屈地走到老师跟前:“老师我不叫林蛋大,我叫楚中天。”窦老师的这个让人发笑的案例让我思索,让我汗颜。这一幕不也是我们平时语文教学中常见的现象么。培养学生写一手好字的确不容易。窦老师教学中先从学生的写字姿势抓起。请看屏幕: 食指拇指捏着,三指四指托着,小指在后藏着,笔尖向前斜着,笔杆向后躺着,开写……每次她要求学生写字前都要求学生读口诀。汉子的识与写,是语文学习的奠基工程,贯穿于小学1 到6 年级,是常抓不懈的工作。这就是回到教育原点的教育,这就是母语教育。
关键词:童话教学 问题 建议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也是小学中低年级语文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小学语文童话课文中不仅有我国的古代童话故事,还有现当代的童话故事、欧美童话故事、古希腊童话故事等。童话这种文学作品以丰富的想像、幻想和夸张的手法,通俗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来塑造形象和反映生活。重童话教学的研究,对启迪儿童具有深刻的意义。本篇论文从童话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地位入手,通过分析童话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教学的建议。
一、童话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童话的阅读可以滋养儿童的心灵,为儿童健康城阳提高必要的养分。好的童话作品常常使儿童受益良多:其一是可以使儿童进入一个快乐的氛围,然后产生愉悦的心情,在这份愉悦中积淀良好的情感;其二是对儿童想象力的开发具有显著的效果,童话是一个想象中的世界,也是一个可以随意想象的不完整的世界;其三是激发儿童对真善美的追求,促进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随着我国教育研究的发展,童话对儿童启蒙的作用日益得到重视。
二、童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教学重形式轻内容。长期以来,在我国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下,教学过程模式化。无论任何文体教学,都没有区分。童话有自身的特征,需要尊重这些特征,建立不同的教学模式,才能实现童话的巨大价值,才能形成童话对学生情感的影响,树立学生的是非观念。如果忽视童话的特征,事倍功半不说,可能适得其反。
第二,教师知识面窄,童话理论素质缺失,教学设计实施存在问题。不少小学语文教师对童话这种问题了解不够,缺乏基本教学素养:童话的发展史说不上来,童话的的优秀作家只能数上几个来,中外有哪些优秀童话作品一概不知,如何鉴赏童话作品更是两眼摸黑。教师的童话素养不高,便很难提出一个很好的教学设计。
第三,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一个完美的课程的呈现,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童话教学中,大多数次,学生课外阅读不足,教学过程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老师会在授课之前给学生布置作业,提前进入课程学习,而只有一部分老师会给学生提供课外读书参考,扩大自己的读书视野,但并没有引起学生的重视。
总之,当前小学语文童话教学存在的问题颇多,离教学的理想状态相距甚远。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虽然教材中是增加了童话作品数量,然而,因为教师自身缺少童话素质,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较多不足之处,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有效发挥不说,即使是在重视童话作品方面,都存在难度。于是,童话作品的价值得不到实现,童话不仅不能有助于学生学习,反而成为学生的负担。一言以蔽之,童话教学质量急需改进。
三、提高小学语文童话教学效率的几点意见思考
第一,丰富小学语文一线教师的童话素质,包括童话的作品阅读量与童话相关鉴赏理论。目前小学校的语文教师,童话阅读量有限,童话理论也相对欠缺,对童话这种文本题材可谓是知之甚少,这导致童话教学质量令人堪忧。在这种情况下,提高小学老师的童话素养势在必行。丰富教师的童话素质,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各师范类院校需要在语文专业开设儿童文学相关课程,让可能是小学语文教师的学生阅读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包括童话作品,并且教授这些学生以童话鉴赏知识,提高学生的童话作品鉴赏能力;另一方面,对在职的小学语文教师进行培训,使他们获得提高的机会,培训课程以童话鉴赏理论为主,并且加以适量的实践,从而使这些一线教师建立科学的教育观和儿童观,提高语文素质。总之,教师阅读儿童文学,是一种职业的要求,不是引以为不成熟的标志。
第二,采取相关教学策略进行童话教学。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素质,课堂是不可或缺的途径;记叙、写景、童话、寓言等题材都是课堂内容的组成部分,童话是必不可少的一种题材。因此,采取一些教学策略,提高童话教学的质量,是强化学生语文素质的保障,具体来说,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其一,教师要有明确童话教学的基本目标。即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引导学生对社会诸事进行是非认知,使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确定教学目标,是避免教师在教学中轻重不得宜,迷失自己,不同学段的童话教学需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施教;其二,不同的年级在通话教学中具有不同的教学要求,不可一概而论,低年级以朗读为主要教学方式,中年级需要能够品味重点的语句和段落,抓住关键,概括童话大意,并且能够进行作品复述,对于高年级来说,学生需要分析童话的语言特色、形象特征,并且能够进行扩写与续写;其三,根据不同学段的具体要求选择合适的作品,选择作品,有两种基本思路:一种是“什么需要教”,还有一种“什么不需要教”,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二者结合起来;其四,灵活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在不同的教学方法下,调动学生对童话学习的兴趣,并且教法与内容的合适匹配,也能够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第三,提高童话课外教学的力度。很多语文教师对课外阅读并不重视,甚至会选择放弃了对学生的课外指导。但是童话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是不容忽视的。强化课外阅读,可以从五个方面入手:其一,老师应该在了解儿童的阅读心理的基础上,使学生有兴趣进行课外阅读;其二,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环境,使学生能够阅读;其三,在新课标的引导下,推荐给学生合适的童话作品,使学生合理阅读;其四,促进学生阅读的时间性,让学生形成阅读习惯;其五,开展一些活动,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效果进行评价。
总而言之,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童话教学,存在着很多问题和可以改进之处,这需要引起相关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在不断的反思中进步。
参考文献:
[1]王东凯.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困境与对策[J].林区教学,2011,(09).
--刘颖评选“栖山好人”先进事迹材料
自从踏上三尺讲台那天起,刘颖老师就把一颗心全交给了学生。她时刻铭记着:教书是良心活,不能亏了孩子们。于是,在教育教学和学习生活中,她一直信奉“爱的教育”,让学生徜徉在爱的海洋里。从教20多年来,刘老师热爱教师这个职业。在工作中,切实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严格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受到了学生的喜爱,家长的尊重,同事的好评,领导的信任,赢得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和肯定。
一、关爱学生,用爱心感染学生。
刘老师关心学生就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她在思想上关心学生,感情上亲近学生,生活上关怀学生。既关心他们的生活,又关心他们的健康,还关心他们是否懂得怎样做人。她班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作为老师,她时时刻刻都关心每个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学校里有一个家庭情况很特殊的学生,从小没有妈妈,爸爸也经常不顾家,刘老师经常给这个学生一些衣服和学习用品,给予生活学习上的帮助。刘老师不仅爱那些优秀的学生,也爱那些成绩差的学生,不放弃一位后进生。
六年级有这样一个孩子,临近期末考试前的两个星期,不愿意上学了。刘老师听说后,就到她家去家访,弄清孩子是什么原因不愿意上学的。原来是这个孩子受了社会上的一些人的教唆。刘老师摸清原因后,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做这个孩子的思想工作,通过家访,还了解到她的家庭条件不好,刘老师就给这个孩子买新衣服,买学习用品,甚至还让这个孩子和自己一起吃饭。最后这个孩子被感动了,重新回到了校园。刘老师始终是用一颗朴实的心去爱每一个学生,“爱心”是老师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情操,也是老师工作的主旋律,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在刘老师的心里每个孩子都是一块熠熠生辉的宝石。她经常和孩子们谈心,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和心理活动,为他们驱赶孤独,帮助他们树立生活和学习的自信心。在孩子的心目中刘老师是最亲密的刘姐姐,她是最温暖的刘妈妈,她是最有爱心最严厉的刘老师。她被孩子们评为“我心中的恩师”。多少年来,刘老师就是这样播撒着爱的种子,收获着爱的硕果。
二、用真心引领学生成长。
孩子的教育离不开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协作,可是,刘老师发现每当与学生说到请家长时,孩子们就表现出一种畏惧和担心。究其原因,原来在孩子心目中,只有他们犯了错误时,老师才会请家长,每次请家长后就会被家长训斥,重者还要被打,所以孩子们很反感。为了消除孩子们的疑虑,刘老师便试着改变策略,当孩子进步了,就电话通知家长;当孩子做了好人好事,成绩有了进步时,刘老师就通过家长微信群告知家长,让家长和她一起分享孩子们成功的快乐。刘老师始终以“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为行为准则,树立他们的自信心。通过不同的方式,让他们每一个人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看到一点点进步,都给予鼓励和表扬。让每一片绿叶都享受“爱”的阳光。
三、关爱老人,奉献爱心。
为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尊敬老人的优秀品质,让同学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得到提高。每年的重阳节,刘颖老师会带领部分学生来到栖山镇中心敬老院去慰问老人,帮老人打扫房间卫生,给老人捶背,学生们也很关切地询问了老人们的身体状况和生活情况,并与他们聊起了家常,当孩子们问老人生活的怎么样时,老人激动的说,有党和政府的关怀,能过的不好吗。孩子们又为老人表演了我们胡楼小学的舞蹈特色,那优美的舞蹈让爷爷奶奶们喜笑颜开,演出结束后,老人们又像孩子似的要再来一个。少先队员们又帮助他们打扫卫生,很快和老人们融入其中。老人表示孩子们的到来,为他们的生活增添了生机和乐趣,
刘颖老师带领学生走近老人,不仅可以培养孩子们关心他人,敬老爱老的美德,也是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锻炼自己的机会。
刘颖老师不仅关爱社会上的老人,对待自己的公婆更是尽心尽责。
自1993年结婚之日起,刘颖老师就一直跟公公、婆婆生活在一起。那时二老均已年过六旬,婆婆体弱多病,有时饮食起居都得靠人照料。刘颖老师像照料自己的母亲一样伺候着婆婆。冬天,刘颖老师早早起床,为二老做好饭,为了不让老人吃凉饭,她将饭、菜放入电饭煲里温着,然后一口一口地喂老人,安顿好老人后然再去上班,即使这样,刘颖老师上班从没有迟到过,反而比其他老师还要早。就这样,她尽心侍奉老人,从没叫过一声苦,也没说过一声累。
前不久,婆婆因脑梗病了,在住院治疗期间,丈夫在外地进修,照顾老人的重担全部落在了刘颖老师的一个人身上,她在婆婆的病榻前守候了整整三天三夜,喂饭、擦澡、按摩、守夜,成了婆婆的特护。刘颖老师始终如一,从不抱怨。她无怨无悔,在她心中,丈夫的母亲就是她的母亲,照顾公婆就是她的责任。公公和婆婆对她也有了深厚的感情,逢人便说,“娶到刘颖这样的好媳妇,我们修来的福。”邻居也说他们二老有福气。
四、热爱工作,创优异成绩
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使刘老师深深地知道:教育工作责任重大。有人说:“用心灵赢得心灵,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具备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刘老师把教育工作当作了一个用爱心、耐心、细心的堆砌,来赢得孩子们的亲近、尊重和爱戴的伟大工程,她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在管理中创新,在和谐中育人。
教学中,刘老师还结合教材的知识建构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立足中等生,扶持后进生,满足优生。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了多种深度不一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基础差的学生,给学生提出了明确要求,学生有了压力才有动力,适当降低教学难度,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更加轻松。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刘老师不仅仅教授孩子们书本的知识,还不断拓宽孩子们的视野。她鼓励孩子广泛阅读;鼓励孩子参加各种朗诵比赛、演讲比赛;鼓励孩子勤于习作,不断向各类小学生报上发表作品;鼓励孩子参加各种科技竞赛活动……因此,她班级里的很多孩子在她的辅导下,不断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这些活动的参与不仅开阔了孩子的眼界,也提高了孩子的语文素养。
作为新时代的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至高的职业道德,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积累浓厚的知识文化。小学是孩子教育的起步,小学语文教师更是新时代教育的指导者,因此在新时代时期小学语文教师要具备全面的教育。然而小学语文教师更应该提升学习能力以及现代教学技能,加强注重提高文学素质。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师;素质;人格;知识;能力
21世纪的到来,驱使着我们面对新世纪的教育将不断地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曾有位教师这样说过:“如果他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他就没有资格去发展和培育别人。”新时代对教育的期望越高,就意味着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更高,所以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必须先提高自身的素质,那么在新时代的我们考虑到这样一个问题:具备什么样素质的小学语文教师才能推进新时代需要创新的课堂呢?针对此问题此论文只要从几下几点展开论述:
1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师的人格素质
小学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人,是培养人才的启蒙老师,所以塑造一个良好的形象是语文老师的基本素质,为人师表才能教育学生,我们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提高自身素质是关键。
1.1人格素养的形成因素:
人格就是个人特质,性格和个人气质等。形成人格有很多方面的因素,其遗传的因素给予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天赋,更重要的环境因素,主要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我们的人格发展是先由家庭因素所影响,家庭教育正确有方我们的人格就会完善,相反就会成为不完善的人格,所以家庭的教育直接影响人格的塑造。其次便是学校的教育,好的学校也就是教学规模和教学质量较好的学校要比差的学校教育的人的人格素质高的多。再次便是社会了,社会是绚丽多彩的,同时也拥有各种的诱惑,只有完善自己的人格素质,才能给自己找到正确的方向。
1.2人格素质的重要性:
作为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师的人格素质主要表现在热爱学生,在教育中学生和教师是重要的参与者,师生关系良好才会使得教学成果事半功倍。有位教师说过:“一位教师只爱教育,那么他也只是一位好老师;如果一位即热爱学生又热衷于教育事业,那么他将是一位出色完整的教师。”想必《中小学生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都在我们的脑海中,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都是身为教师应该所具有的职业道德和人格素质,热爱学生的责任心,关系学生安全的爱心,都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影响,而这些都体现出人格素质是多么的重要。
1.3人格素养对学生的影响:
小学语文老师的人格素养对于学生有着重要作用。俗话说: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如果教师对待学生没有同情心,那么孩子们也会变的没有同情心;把学生当做自己的朋友去对待,教孩子该怎样培养友情,学生都极其会模仿,学生会注视教师的一言一行,也就是所谓的为人师表。同时学生还会有向师性,就是学生希望老师引导自己学习,也希望老师能够重视自己,所以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我们要给学生做一个良好的榜样,以自己崇高的人格力量来教育培养社会需要的栋梁。
2新时代小学语文老师的知识素养
新时代的教育教学是以创新性为主导,想要达到预期的目标必须先提高自己的知识文化基础。为了给学生打好基础,教师就必须了解足够多基础知识,并且融会贯通,不能是模棱两可,是是而非。首先我们要掌握所有的基础知识完整体系,精通所有的专业知识系统理论,能够举一反三灵活的运用。再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也会有很多问题出现,我们要用创新性的思维去解决。为了更好的站在课堂上传授知识,为了能够在课堂上不断的创新,我们也必须时刻给自己补充知识积累经验。在平时的生活中有很多的知识需要我们去记忆,夯实基础是最重要的一步,认真的钻研教材,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用课件的形式给同学展现出来,把难题简单化,把教学轻松化。总之,个人认为新时代小学语文奇偶暗示的基础素养就是知识,就像高楼大厦一样,如果地基没有打好不用地震房子就会倒塌,这基础知识就是盖楼的地基。只有提高自身的教育知识才能培养出出色的国家人才。
3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师能力
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有全部的能力,不仅仅是部分的能力,比如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等等。在新时代的课堂上对教师的各个方面年代能力都有着很高的要求。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如下能力:
3.1教学的能力:
教学能力是教师职业素质中最根本的。因为在学校的教育中教学活动是最基本的,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是主体,那么教与学就是最基本的师生关系,要想事半功倍的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先提高教学的各部分能力。首先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是备课;其次是上课,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根据课程的标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在活动课上,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对学生也启到一个劳逸结合的效果。新时代社会需要各种人才,因而学校教育必须努力组织好活动课教学。
3.2创新的能力:
新时代教育需要创新,更需要小学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塑造一个具有创新能力课堂,所谓创新能力就是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灵活的运用在教学实践中。在日常小学语文教学中,该如何给学生创造出一个轻松、快乐的课堂?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创新能力呢?围绕教学内容,在因材施教的前提下对教材进行创新,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有着灵活的思维方式,对真理锲而不舍的精神。这种创新的能力是我们每一个小学老师必须具备的。在教学上不仅要创新教学方式也要教学相长,改进教学的方式,培养创新精神。还要进行开放式自主性学习方式,结合学生的思维和个人素质,培养和鼓励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提高能力素质能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的学习,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应把原本复杂枯燥的题目重新加工,引导学生找到解决的方法,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能力。
4总结
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是全面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主要以培养学生为目标,全方面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个人素质、创新能力等,我们一定要随着新时代的社会需要,全方面提高个人的素质,这样才能更好的去栽培国家的栋梁之才。
作者:张晓强 单位:四平市第一实验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