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医外治法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本文集止痛中药传统理论研究、现代实验研究、临床应用研究等药性相关文献于一体,是对历代止痛中药文献进行的一次大集结。文章采用拉网式搜索、穷竭式收集、主题式筛选的方式,在占有大量文献基础上,进行中药止痛机制的传统理论文献研究,分析各种因素的相关性,完善止痛中药的理论体系。
止痛中药的应用历史悠久,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它不仅能减轻和消除患者的痛苦,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疼痛病因,标本兼治,提高病愈率,特别对某些重度顽固性疼痛疗效卓着,体现出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因而受到历代医学家的重视。笔者经过广泛调查古今对止痛中药的研究概况,现归纳如下:
1.关于止痛中药的传统理论研究
止痛中药传统理论的原始记载,多见于历代诸家本草,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名医别录》《吴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中华本草》对历代本草进行了一次大集结,其中关于止痛中药的记载,散见于各类中药的文献中。这是迄今为止对止痛中药的传统理论最具权威性的总结。只因不是专门性的止痛中药文献专集,卷帙浩大,翻检不便,对止痛中药的研究缺乏针对性的指导意义。《止痛本草》是一本集古今运用中药止痛药物理论、临床和实验研究的专着,广泛搜集中药各种止痛药,分类进行各项研究,集中古今医家用药的理论、经验及现代药理研究,这不但可作为各种痛证辨证用药与专方专药的运用依据。而且对寻找研制各种止痛药也可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
2.关于止痛中药的现代实验研究
关于止痛中药的现代实验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
2.1止痛中药有效成分的实验研究
随着中西医学的相互渗透,止痛中药的现代实验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对近二十年的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杂志及《中华本草》《现代中药药理学》等文献进行普查,发现已有300余种中药被实验证实有镇痛作用。其中一部分药物是经古代本草文献明确记载有“止痛”功能者,如延胡索、吴茱萸、五灵脂、没药等。也有一部分是古代本草并未记载有“止痛”功能者,如灵芝、党参、海参、土茯苓、天竺黄等,是在实验研究中被发现有止痛作用。这说明止痛中药的筛选十分必要。对止痛中药有效成分的实验研究有多方面的,如:①生物碱类镇痛活性成分的研究,延胡索乙素是生物碱的典型代表。吕富华在“延胡索的止痛作用的比较”一文中总结:“实验表明,延胡索总生物碱的镇痛效价为吗啡的40%,且镇痛作用乙素>丑素>甲素。”皂苷类镇痛活性成分,李小川在“怀牛膝总皂苷镇痛作用研究”一文中总结:“对怀牛膝总皂苷采用化学刺激、热刺激进行大、中、小3个剂量的镇痛实验观察,结果显示有明显的镇痛效果,且作用与剂量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另据研究证实,人参皂苷、白芍总皂苷、柴胡皂苷等均有明显的镇痛作用。⑧酚、酮、醛类镇痛活性成分,原田正敏“桂皮药理学研究”文中说:“桂枝醛对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有显着抑制作用”;末川在“生姜た关さざ药理学研究”文中说:“丹皮酚可使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次数减少,抑制率50%。”
2.2止痛中药镇痛机制的研究
现代医学对止痛中药的镇痛机制做了大量研究,不仅找出了止痛中药的许多有效镇痛成分,而且也阐明了止痛中药的一些镇痛机制。吴承艳在“止痛中药的研究与思考”口文中,对止痛中药镇痛机制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归纳为6个方面:①中枢镇痛;②麻醉镇痛;③抗感染镇痛;④解热镇痛;⑤解痉镇痛;⑥抗凝镇痛。
3.关于止痛中药临床应用的研究
止痛中药临床应用的研究,以专着居多,如唐迎雪主编的《止痛中药临床应用》,收录止痛中药88味。对每一味药物的性味、归经、功能应用、用法用量、使用宜忌等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表述,非常实用。张卓主编的《疼痛中药特效秘方大全》,董连荣主编的《古今止痛验方大全》螂则以止痛方剂为重点。在论文方面有:肖金撰写的“止痛方药的临床应用”,将止痛方剂分为:清热止痛方、祛瘀止痛方、温经止痛方、祛风除湿止痛方,亦是以方为主、以方带药的论述。王顺成撰文“痛症的病因病机与止痛中药的临床应用”,首先分析痛症的病因病机,然后将止痛中草药分为:解表止痛药、祛风湿止痛药、活血化瘀止痛药、行气止痛药、温里止痛药、麻醉止痛药、清热止痛药7大类。每类举出4~5味代表药物,论述其止痛功能与适应证吲。以上研究是以实用举要为主,缺乏全面、系统、深入的文献研究。
还有一些关于古今名医治痛经验的评述:如赵天才等撰文“张仲景治痛十四法”,总结了张仲景治痛症的内治法与外治法。内治法包括:解表治痛法、散寒除湿治痛法、和解治痛法、表里双解治痛法、呕吐治痛法、攻下治痛法、温补治痛法、行气治痛法等。外治法包括了搐鼻治痛法、针刺治痛法等。该文对止痛的治疗法则及给药途径进行了发掘㈣。韩学杰等撰写“沈绍功教授痛症辨证论治经验”一文,对沈氏从医四十余年的经验进行总结。提出辨证分为虚实、部位划分7类、病性分为寒热等思路与经验。
4.关于毒剧止痛中药的研究
止痛中药虽然毒性较大,但生物活性亦强,止痛效果好。若临床应用恰当,确能起沉疴顽疾。若用之失宜,则祸不旋踵。为了充分发挥毒剧止痛中药的独特疗效,防止毒副作用。很多医者对毒剧止痛中药的合理应用投入了大量精力进行研究。如唐迎雪的论文“毒剧止痛中药的合理应用体会”,总结出临床应用的几条原则,如:①宜于顽痛;②作用为主;③炮制得法;④合理配伍;⑤控制剂量;⑥选择剂型;⑦煎服相宜。该文对临床应用毒剧药物止痛具有针对性很强的指导作用。朱建伟撰写“马钱子碱镇痛作用及其药效动力学研究”一文,认为马钱子碱具有肯定的镇痛作用,药效强度较高,维持时间较长。
5.对止痛中药研究的动态综述
吴承艳撰文“止痛中药的研究与思考”中,将该领域里的研究总结为4个方面:①古代文献对止痛中药的收录研究。②古代医家对止痛中药用药特点研究。③止痛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④止痛中药镇痛机制的研究。吴氏在“对止痛中药研究的思考”这部分内容里,首先提出了“必须加强中医药文献的系统研究。”她说:“在大量的方剂文献中能寻找出有效的止痛中药。本草文献更是直接记载前人使用中药、研究中药的重要信息之源。因此进行中医方药文献的系统研究,对加快止痛中药的研究与开发起一定的重要作用”。吴氏之说确为真知灼见。
6.对止痛中药药性理论的文献研究
【摘要】 乳腺增生病是临床常见乳腺疾病,发病率在乳腺疾病的首位,且具有年轻化趋势。笔者对近年来中医外治疗法治疗乳腺增生病研究进展进行了论述。外治法分药物和非药物治疗两类,其中药物治疗包括穴位敷贴、中药光电离子导入、穴位注射,非药物治疗包括针刺、灸法、穴位埋线、推拿按摩、走罐等。
【关键词】乳腺增生 中医 外治
doi:10.3969/j.issn.1671-332X.2014.12.026
乳腺增生病是育龄期女性常见的乳房疾患,近年来发病率及癌变率均有增加,且具有年轻化的趋势。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与内分泌失调有关,主要采取激素口服及外科手术治疗。祖国医学利用外治法治疗本病,强调辨证论治、标本兼治,产生了独特的疗效。现就近年来中医外治疗法治疗乳腺增生病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祖国医学对乳腺增生病的认识
本病属于中医“乳癖”的范畴。“乳癖”的名称最早见于《内经》。《内经》最早阐述该病归经及解剖结构:“女子属肝,乳房属胃……妇人乳有十二”。《外科正宗》从病理和临床特征进行论述:“形如丸卵,乳中结核,或坠胀作痛,或不痛,皮色不变,随喜怒消长,多因忧思恼怒损伤肝脾,郁结而成”。《外科活人定本》为其独设章节:“生于正乳之上,厥阴、阳明经所属”。《外科真诠》对本病发病年龄及预后进行了描述:“乳癖……年少气盛、患一二载者……可散消;老年气衰,患数载者,宜节食息怒,免乳癌”。这些论述,奠定了现代中医学对乳腺疾病研究的理论基础。
2乳腺增生病的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认为乳腺增生病与饮食、劳倦、情志及先天禀赋有关,与肾、肝、脾、冲任诸经密切相关。乳腺增生病发病的关键是肝郁气滞、冲任失调,证属本虚标实。肾气亏虚,冲任失调是本;肝郁气滞,血瘀痰凝是标。分为:冲任失调、肝郁气滞、痰瘀互结等证型[1]。
2.1冲任失调是乳腺增生病的病理基础
乳房的生长、发育受精气支配,其中以先天之精(肾气)为主导。肾主先天之精,集后天之精,分布于四肢百骸,促进人体的生长和繁殖,激发冲任脉通盛,冲任脉上贯乳腺、下注胞宫,所以说“肾-天葵-冲任”调整月经周期和乳腺生理变化。余听鸿认为:“乳内结核,本在肾”。宋朝宋佶等认为:“冲脉起于气街,主胸中散。妇人以冲任为本,若冲任失调,阳明热,或风邪相客,气壅不散,可致乳中结聚,或硬或肿块”。说明肾和冲任在乳癖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乳癖是经、孕、产、乳反复损伤精血,或劳倦内伤,耗损元气,长此以往,脾胃受损,肾气益虚,不能灌养冲任,冲任失调所致;七情内伤,忧思恼怒损伤肝脾,肝肾同源,日久肾气受损,冲任失和,气滞血瘀痰凝,循经上逆,客于乳房则生乳癖[2]。
2.2肝郁气滞是乳腺增生病的重要病机
清代名医高秉均在《疡科心得集》中认为本病的发生和肝气郁结密切相关:“乳内结核……伏而不扬,肝气不舒,肿硬形成”。陈实功认为忧思伤肝,抑郁不得志,可致经络阻塞,凝聚成核。余听鸿、吴谦均认为乳癖是由肝脾郁结而成。清代王旭高云:“其核随喜怒为消长者,为乳癖”,描述了本病肿块随情志消长的特征。情志不畅,郁久伤肝、脾或精神刺激,急躁易怒,都可以导致气滞,气滞可引起乳房胃络受阻,不通则痛,严重者可致气血循环受阻,气滞、痰瘀结聚而形成乳癖。
2.3痰淤互结
《外科真诠》云:“乳癖……形寒饮冷,气郁痰饮,流入胃经,积聚而成”。《血论》曰:“湿气不行,凝血不散积成”。所以患者脾胃虚弱,或饮食不当,或焦虑伤脾,怒伤肝,肝气郁结,气血凝滞,脾伤而痰浊内生,致痰瘀互结于乳络而生乳癖。
3乳腺增生病中医外治特色疗法
3.1药物治疗
3.1.1穴位敷贴 《内经》云:“十二经脉,内属脏腑,外络肢节”。人体的皮毛腠理与五脏六腑相通,将药物施于体表穴位,其有效成分在直达患处改善局部症状的同时可以经皮肤吸收作用于相关脏腑,调节脏腑功能,因此穴位敷贴是经腧穴-内脏有关途径,使药效透达全身的一种高效外用药物途径[3]。中医认为属肝,乳房属胃、肾,通过敷贴治疗刺激相关经络上的穴位及局部阿是穴,起到疏通乳络,理气散结的作用。清代徐灵脂云:“膏贴之,闭塞其气,药性从毛孔入腠理,通经贯络……此至妙之法也”。研究显示,穴位发挥作用的机制和所在位置的解剖、生理相关,通过神经内分泌途径,传到兴奋至中枢神经系统,再通过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影响女性内分泌,起到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作用。临床常用中药敷贴辨证施治治疗乳腺增生病。
甄旭等[4]将107名乳腺增生病患者分为肝气郁结、冲任失调、痰瘀湿结三型,针对不同证型采用不同的自制中药贴贴敷。取穴以双侧乳根、肝俞、太冲、章门、足三里等为主穴。24小时为1疗程,15~20天为1周期,3个月为1疗程。治疗组有效率接近100%。郑杉等[5]治疗肝气郁滞型乳腺增生患者50例。实验组采用四逆散加艾叶提取做成敷贴剂,取穴:乳房阿是穴、乳根、期门,每次10小时,隔日1次。对照组敷贴安慰剂贴。治疗3个月后统计分析,实验组总有效率68%,高于对照组16%。实验组肿块大小及疼痛评分均有改善。焦氏[6]对50例乳腺增生病患者用大黄蛰虫丸贴敷治疗,选穴:乳房阿是穴、气海、关元,隔日1次,10次1疗程,总有效率86%,且治疗组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安全性高。
为使临床使用更加方便,常将敷贴药物制成膏药。裴晓华等[7]将在非经期用散结乳癖膏贴敷双侧乳房阿是穴对比敷贴药物为安慰剂组。两组均连续用药2个月经周期后观察疗效,治疗组有效率为对照组的一倍。稀土磁石混合在穴贴里做成磁贴也是常用的方法,能起到增强药物透皮吸收功用。杨慧芬等[8]用磁贴贴敷乳房阿是穴、乳根、膻中、期门,和逍遥散口服比较疗效相当,但在改善肿块和全身症状、减少腺体厚度上优于口服药物组。也有将中药粉末加入亲水物质中做成巴布剂,具有不易过敏、通气、耐汗、易揭的优点。王小平[9]采用数味中药制成巴布贴剂治疗60例乳癖患者,取穴:乳房阿是穴、神阙,晚上睡前治疗一次,每次6小时,隔日使用。总有效率为96.7%。
耳穴敷贴法也常用于治疗乳腺增生病。顾群[10]在耳穴(乳腺、内分泌、肝、肾等)用王不留行籽固定,治疗乳腺增生病21例,每日三次揉按穴位,单次每穴30下。有效率90.48%。吕志龙[11]运用中药帖敷加针灸治疗乳腺增生病患者37例,将制南星、三棱、莪术、冰片按2∶4∶4∶1比例制成药膏。针刺穴位得气后出针立即贴上药膏,局部固定8小时后取下,每日1次,经期暂停,连续治疗3个月,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97.3%,显著高于同期药物治疗组(口服乳疾灵胶囊)76.5%的有效率。
3.1.2中药光电离子导入医学模式的转变,导致现代科技与传统医学结合研究的不断深入,中药光电离子导入治疗开启了乳腺增生病中医外治的新纪元。中药光电离子导入治疗是应用中医传统的经络学说、针灸的基本原理,用电脉冲模拟针刺、红外理疗并将药物离子导入体内治疗的一种方式,该治疗作用于乳房病变位置,通过血管和经络,使大脑皮质及脑垂体产生后反馈调节作用,降低雌激素刺激作用,改善微循环。中药光电离子导入能够缓解乳房局部疼痛症状,使增生结节组织变软、缩小,最后消失。
熊氏[12]外敷中药配合光电离子对60例乳腺增生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8.33%,提示该疗法能有效缓解乳腺增生临床症状。张玲[13]应用自制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粉外敷在乳腺增生部位配合ADT-6100光电离子治疗仪治疗乳腺增生109例,总有效率达95%。密方[14]采用中成药捣碎稀释外敷配合光电离子治疗乳腺增生病,有效率优于口服乳癖消片对照组。杜氏[15]用治疗仪导入中药浓缩液,与乳癖消口服液组比较,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周敏[3]用中药酊剂(含公丁香、肉桂、莪术、青皮、乳香、全瓜蒌)导入治疗仪治疗乳腺增生病56例,与安慰机组和中药非离子导入组比较,疗效明显优于其他两组。且随访患者疼痛复发率低于其他两组,提示长期疗效好。
3.1.3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是一种较传统给药途径用药数量少、吸收药物快,既能发挥药物作用,又能起到经络调整作用的治疗方法。该方法治疗乳腺增生病常采用丹参、当归、维生素类注射液。高氏[16]取肩井和背腧穴注射维生素B族配合口服乳癖消片治疗乳腺增生病显效率明显高于单纯口服乳癖消片组。
3.2非药物治疗
3.2.1针刺疗法 针刺疗法是中医外治法的常用方法。研究表明[17-18],针刺能抑制增生组织的DNA复制,使增生速度得到控制,逐渐恢复正常;同时能使增生腺体的血流阻力降低,从而减少腺体的增生。目前临床治疗乳腺增生病的针刺疗法有普通毫针、电针、腹针、火针、小针刀等。
顾氏[19]针刺乳房局部及胃经、任脉穴位治疗乳腺增生病21例,辅以TDP照射治疗。总有效率为95.24%。雷正权等[20]用电针治疗乳腺增生病100例,选穴屋翳、乳根、合谷、肩井、天宗、肝俞,结果显示电针治疗效果优于普通针刺。吕晖等[21]用针刺腹部穴位治疗乳腺增生病,有效率优于心理疏导组。徐德厚[22]治疗乳腺增生病采用火针点刺加穴位敷贴的方法。治疗时先用火针点刺乳房肿块,后用中药敷贴穴位。取穴以乳房局部为主。总有效率为100%。种书涛[23]用小针刀按四步进针法,疏通肩井、大椎、肝俞、天宗穴治疗乳腺增生病,有效率达到93.75%。
3.2.2灸法灸法主要借助艾条燃烧产生的热力扩张局部毛细血管、改善血液和淋巴循环,促进炎性物质的吸收、转移、排泄,艾绒燃烧所产生热量可顺针传导至穴位[24],通过内分泌-神经-免疫系统调节全身功能。临床研究表明,运用隔姜灸、隔木香灸等方法治疗乳腺增生病,可以增强药物透皮吸收,改善乳房局部症状和体征,消除或降低腺体水肿和导管分泌。李琳[25]治疗乳腺增生病60例,以木香饼置于乳房病变部位,上置艾柱点燃,每次3壮,隔日1次,每次自月经后第15日起至月经来潮止,共计3个月经周期。治愈35例,显效10例,总有效率91.7%。曾金贵[26]在热敏化穴位上运用灸法对比针刺组治疗乳腺增生,热敏灸组有效率优于针刺组。
3.2.3穴位埋线穴位埋线是在特定穴位内埋入可吸收羊肠线,长期刺激穴位以调整阴阳、和畅气血,调节激素分泌,是一种复合治疗方法[27]。刘婧[28]用穴位埋线治疗50例乳腺增生病,穴取膻中、肝俞、脾俞、膈俞,20~30天治疗1次,3次一疗程,总有效100%。李润霞等[29]用羊肠线埋线于膻中、田总、期门或屋翳、肩井、肝俞,两组主穴交替使用,辨证配穴:肝郁气滞加内关、行间;痰浊凝结加丰隆、脾俞;肝肾阴虚加肾俞、足三里。有效率达95%。
3.2.4推拿按摩推拿按摩也可疏通乳房局部经络气血,改善乳房疼痛。李健等[30]采用疏肝理气手法对32例乳腺增生病患者进行推拿按摩治疗,痊愈21例,显效11例,有效率达100%。曲怡[31]用按揉、弹拨、点按、掌推心经、心包经的穴位和膀胱经厥阴俞、心俞和口服乳消癖治疗乳腺增生对比,有效率及疼痛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3.2.5刮痧、拔罐、走罐刮痧是一种广泛在民间开展的非药物治疗手段,能增加局部血供、兴奋神经系统,提高机体免疫力。刘媛媛[32]采用偱经疗法分别从乳房外侧向内侧、上部向下部刮拭肝经、胃经治疗乳腺增生病38例,有效率达94.7%。
古代拔罐疗法被称为“角法”,是利用热力冷却造成负压,将杯罐吸附在皮肤上,吸出淤血的一种治疗方法。走罐治疗法是近展起来的,它将温针灸,拔罐,刮痧,按摩与药物治疗结合[33],常用玻璃罐在背部或病变部位治疗。背部膀胱经分布着背俞穴,五脏六腑之气皆输注于此,临床研究发现乳腺增生病患者在背俞穴附近都有压痛点或结节条索状,故在背部膀胱经(特别是乳房相应节段背部)走罐可以调节乳房经气,五脏六腑功能、疏通乳房局部气血。陈明明[34]治疗乳癖25例利用走罐结合针刺的方法,乳腺局部环形走罐,背部膀胱经上下走罐,皮肤潮红、发热为度。总有效率100%。聂苗[35]采用膀胱经走罐配合乳房屋翳穴埋针治疗乳癖45例,治愈32例,好转19例,有效率为91.07%。
4总结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乳腺增生病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越来越深入,方法也越来越多。大量研究表明,中医外治疗法治疗本病具有良好的效果,且因其能有效避免口服药物有效成分经肝脏首过效应的消减,减轻了胃肠道刺激性,降低肝肾毒副作用,日益受到乳腺增生病患者欢迎。
虽然中医外治法治疗乳腺增生病疗效肯定,但也存在一些问题:①乳腺增生病人具有各体差异,且往往虚实夹杂,给辨证分型带来一定难度;②在诊断乳腺增生和疗效上标准不一,且无长期疗效的随访;③临床观察病历数据普遍较少,且有地区差异,不能代表乳腺增生病患者全体,存在一定的统计偏差;④没有治疗时机和具体治疗方案的具体探索;⑤没有绝经前和绝经后疗效的对比数据;⑥没有月经各期治疗效果的对比等。
因此今后在临床研究中要针对以上不足,更加科学、客观的研究各种中医外治方法,为乳腺增生病患者的康复作出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林毅,唐汉均.现代中医乳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01-130.
[2]谷丽艳,易佳丽,樊延宏,等.中医药疗法治疗乳腺增生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1):173-176.
[3]周敏.穴位中药离子导入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疗效评价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
[4]甄旭,王冠秀,白春辉.中药贴穴疗法治疗乳腺增生107例[J].陕西中医,2013,34(6):745.
[5]郑杉,徐嘉琳,黄婕,等.中药穴位敷贴对肝气郁滞型乳腺增生的干预效果[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12,19(6):38-40.
[6]焦乃军.大黄蛰虫丸穴位贴敷治疗乳腺增生病100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12):293-294.
[7]裴晓华,樊英怡.中药敷贴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研究[C].2012年中医外科学术年会论文集,2012:150-155.
[8]杨慧芬,徐海滨,何俊玲,等.磁铁穴位敷贴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病30例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1,43(3):101-102.
[9]王小平,粟文娟,王群,等.“乳腺贴”巴布剂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疗效观察[C]. 2011中医外科学术年会论文集.
[10]顾群.耳穴压丸法治疗乳腺增生21例疗效分析[J].江西中医药,2003,11(11):39.
[11]吕志龙.中药帖敷加针灸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16(2):80.
[12]熊文.外敷中药配合光电离子治疗仪治疗乳腺增生60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3,34(10):134-135.
[13]张玲,于瑞香.ADT-6100光电离子治疗仪对乳腺增生症治疗效果分析[J].健康大视野,2013,21(2):495.
[14]密芳.光电离子结合中成药治疗乳腺小叶增生的疗效观察[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10,22(4):48-49.
[15]杜永胜,张建萍.中药离子导入治疗妇女乳腺增生症[J].中国民间疗法,2008(4):13-14.
[16]高宁,孙雪兰.穴位注射综合治疗乳腺增生病60例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249(12):127-128.
[17]冀萍,宋翠英.针刺对乳腺纤维性囊肿患者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周期节律的影响[J].中国针灸,1998,81(3):13-14.
[18]王建英,智春宁.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22例[J].吉林中医药,2005,25(6):42.
[19]顾立.针灸加TDP照射治疗乳腺增生21例[J].内蒙古中医药,2010,23(6):54.
[20]雷正权,牛晓梅,杨斌,等.电针治疗乳腺增生病临床观察[J].陕西中医,2014,35(5):589-588.
[21]吕晖,王丽平.腹针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疗效观察[C].第三届腹针国际学术研讨会腹针40周年回顾与展望论文集,2012.
[22]徐德厚.火针加中药穴位敷贴治疗乳腺增生65例[J].中国针灸,2008(S1):34.
[23]种书涛.小针刀疗法治疗乳腺增生病32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6,25(9):17-18.
[24]周晓平.温针灸对肩周炎的镇痛作用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127-128.
[25]李琳,穆艳云.隔木香饼灸法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6,22(6):35-36.
[26]曾金贵,喻国华.热敏灸和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对比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1(12):821-822.
[27]任晓燕.穴位埋线的源流及其机制探讨[J].中国医药学报,2004,19(12):757.
[28]刘婧.穴位埋线治疗乳腺增生病50例[J].上海针灸杂志,2011,30(2):122.
[29]李润霞,宋淑萍,李世忠.穴位埋线治疗乳腺增生42例[J].中国针灸,2011,31(4):366.
[30]李健,张雪岭,曲怡.推拿疏肝理气法治疗乳腺增生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6(4):310-312.
[31]曲怡.调心行气按摩治疗乳腺增生临床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5(11):25.
[32]刘媛媛.偱经刮痧治疗乳腺增生病38例[J].上海针灸杂志,2010,8(2):116.
[33]王谧,李月,陈泽林.拔罐疗法概述与走罐手法述要[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8(4):217.
【关键词】 关节炎,类风湿;艾灸;子午流注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慢性、多发性、对称性关节肿痛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疾病,是常见的风湿病之一,多见于30~50岁女性,在中国发病率为0.32%~
0.36%[1]。其病情复杂,缠绵难愈,致残率高,严重威胁人类身心健康,国内外尚无治疗本病的特效药物。RA属中医学“痹证”范畴,传统中医药治疗方法在缓解其症状、控制病情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1 RA的中医药治疗及艾灸治疗的优势
中医治疗风湿痹证以药物为主,外治为辅。中医学认为,RA发病的内因是“肾虚”,以致寒湿深侵入肾,气血经络痹阻[2]。历代医家对于RA的辨证辨病角度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主要以散寒除湿、温经扶阳、补益气血、滋养肝肾、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等为治则。经典方主要有桂枝芍药知母汤、防己黄芪汤、乌头汤、独活寄生汤等。外治法主要有针刺、艾灸等。
艾灸是我国传统医学中最古老的医疗方法之一,采用艾绒等各种施灸材料烧灼、熏熨体表部位,以温热或药性的刺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艾灸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3个方面:温热效应作用[3]、药物成分作用和通过穴位刺激调解经络作用[4]。艾灸具有消炎止痛的作用,并且能够直达病所,易于操作,价格便宜,无毒副作用,能够明显改善RA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病情。钟峰等[5]以不同疗程温和灸治疗活动期RA患者,结果显示,温和灸治疗在关节疼痛、肿胀、压痛的个数与程度、晨僵时间和症状总积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丁放[6]
采用艾条温和灸治疗RA,结果治疗组对改善关节压痛、晨僵时间等临床症状及红细胞沉降率、类风湿因子等指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1)。龚福英[7]、李建武等[8]采用艾灸治疗RA并与西药对照比较,结果提示艾灸疗效明显优于西药,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西药。上述研究都显示了艾灸疗法在治疗风湿痹证,特别是RA研究中的巨大优势。
2 子午流注理论及其在中医痹证中的应用
子午流注是从时间角度认识人体生命现象,即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盛衰规律的一种学说。在《黄帝内经》就已经奠定了其理论基础,后经历代医家的不断完善形成极富特色的传统时间医学体系。子午流注理论基于“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认为人身气血是按一定的循行次序,有规律地如潮涨潮落,出现周期性的盛衰变化。《内经》中记载人体气血按时流动的经文有很多,如《灵枢・卫气行》“水下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二刻,人气在少阳……”,《灵枢・营卫生会篇》“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这些论著都说明人体的气血是不断运动的,而且是有一定顺序、节律和时间的。所以说子午流注主要指气血按时间有规律地循行于经脉之中。根据子午流注理论,“气血”按时间推移,在经脉之间有规律地循行,灌注于经穴中,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反映相应部位气血的功能状态,所以选用五腧穴进行治疗可以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
RA患者的时间节律性已经被多个临床研究证实[9]。《素问・痹论》记载:“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经络闭塞,气血不通,认为RA以肾虚为本,风、寒、湿、热之六邪气侵犯人体,内外相因,流注于经络关节之中,使气血运行不通畅,不通则痛形成痹证。其中感受风寒湿邪是其发病的重要原因,下午阴长阳消,阴邪加重而阳气蒸腾气化、身体修复能力与免疫能力此时随着时间变化下降,所以在下午时分给予扶正祛邪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临床上RA症状多表现为肾经病症,子午流注理论内容认为,十二经脉气血在酉时(17:00至19:00)流注肾经,在此时肾经气血最旺,祛邪能力增强,而下午阴气渐升,邪气加重,正邪交争激烈,因此在此时给予扶正祛邪收获的效果是最佳的。
子午流注理论在临床应用广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特别是在风湿痹证的应用中。孙云廷等[2]采用子午流注纳甲法择时选穴针刺联合辨证取穴治疗RA,选取RA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子午流注组,辨证取穴组和联合治疗组(子午流注组加辨证取穴组),分别治疗。子午流注组40例,显效11例,
有效11例,进步9例,无效9例,有效率占77.50%;辨证取穴组40例,显效10例,有效11例,进步11例,无效8例,有效率占80.00%;联合治疗组40例,显效15例,有效13例,进步10例,无效2例,有效率占95.00%;结果显示,子午流注针法治疗RA具有确切临床疗效,联合治疗组疗效显著高于单纯使用子午流注法或单纯辨证取穴组。李健强等[10]子午流注蜂针辅以中药治疗类风湿病,证实子午流注蜂针辅以中药治疗类风湿病有独特疗效。上述研究都显示了子午流注理论在治疗风湿痹证研究中的巨大优势。
3 讨 论
RA属中医学“痹证”范畴, 又称“历节病”“鹤膝风”“ 痛风”等,并认为与风寒湿邪有关。因其发病率高、病程长、晚期多导致患者残疾而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广泛关注。艾灸是中医药治病方式中重要的一种,在我国古代就已经运用在了防病治病上。艾灸疗法具有止痛消炎的作用,而且能够直达病所,经济有效,方法简便,无毒副作用。对于改善RA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家庭经济压力和社会负担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子午流注学说是中医学宝库中的宝贵遗产之一。随着现代医学和时间治疗学的发展,医学界逐步认识到时间因素在医疗工作中的重要性, 故对子午流注学说的研究日渐增多,其卓越疗效也逐渐被认可。我国关于子午流注理论的相关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子午流注理论的科学性及临床上的实用性均被证实。
从上述对艾灸疗法及子午流注理论的研究中可以发现,中医子午流注理论、艾灸疗法内容独特、理论完整,深入探讨子午流注理论与艾灸疗法的联合疗效,在拓展RA中医药治疗方案、更加有效缓解症状、促进疾病康复、降低致残率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4 参考文献
[1] Giles JT,Bathon JM.Serious Infections Associated with Anticytokine Therapies in the Rheumatic Diseases[J].Intensive Care Med,2004,19(6):320-334.
[2] 孙云廷,魏铭,姜学连,等.子午流注取穴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2):227-229.
[3] Freire AO,Sugai GC,Blanco MM,etal.Effect of Moxi-bustion at Acupoints Ren-12 (Zhongwan),St-25(Tianshu),and St-36 (Zuzanli) in the Prevention of Gastric Lesions Induced by Indomethacin in Wistar Rats[J].Digestive Diseases and Sciences,2005,50(2):366-374.
[4] 魏育林,屠亦文.经络及腧穴的生物物理学特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针灸,2005,25(11):817-819.
[5] 钟峰,胡玲,罗磊,等.不同疗程温和灸对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3):167-169.
[6] 丁放.单纯灸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J].针灸临床杂志,2007,23(10):40-41.
[7] 龚福英.隔药饼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33例[J].
(下转第56页)
(上接第47页)
针灸临床杂志,2007,23(5):42.
[8] 李建武,刘建民,马志毅,等.隔物温和灸配合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 2006,26(3):192-194.
[9] 李振彬,王永敏,杨静,等.类风湿关节炎的昼夜节律[A].2011全国时间生物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
关键词:痹症;退行性膝关节病;传统疗法;临床研究
1传统医学对本病病机的认识
中医古籍将骨关节疾病归属于"骨痹"或"膝痹"的范畴,最早记载于《内经》,《素问・长刺节论》载:"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关于病机的描述如下:《素问・痹论》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痹在骨则重,在脉则血凝而不流,在筋则屈而不伸",《张氏医通》曰:"膝为筋之府,……膝痛无有不因肝肾虚者,虚则风寒湿袭之。",《证治准绳》曰:"(膝痛)有风,有寒,有闪挫,有瘀血,有痰积,皆实也,肾虚其本也。"肾主骨生髓,肝主筋,筋附骨,肝肾充盈,则筋骨强健,关节滑利,运动灵活。本病肝肾亏虚是基础,风寒湿邪侵袭及跌仆扭伤为发病诱因,总属本虚标实。《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将膝骨关节炎归于"骨痹"的范畴,证候分为肾虚髓亏,肾虚寒凝,瘀血阻络3型,临床广泛应用。中医理论不仅重视辨证论治,还强调性别、年龄、体重等个体差异,从整体论治,强调整体观念,在具体的治疗过程中可以体现。
2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及流行病学特征
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随年龄而发病率明显增加的退行性关节疾病。膝关节是骨性关节炎的好发部位,其主要病理变化为膝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化,骨赘形成。膝OA分原发和继发两种:原发性关节炎无明确病因,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可能涉及的危险因素为:①遗传因素是首要决定性因素。与骨关节相关的一种新易感基因(asporin),它是细胞外基质的组份,asporin的突变体过量的表达,突变的频率随着疾病的严重程度而增加,它在骨关节患者的软骨中高度表达。②由于关节软骨长期受高强度的应力磨损或受伤引起,如一些特殊职业者如矿工、运动员、舞蹈演员、重体力活劳动者。③关节损伤也是重要因素:如关节周围韧带损伤引起关节不稳定、半月板损伤或关节内骨折等。④性激素与骨关节炎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大量研究资料显示,雄激素和雌激素对关节软骨及骨关节均有保护作用机制十分复杂,即有相同之处,又有各自的特点[2]。⑤气候因素:居潮湿、寒冷环境的人群发病率高。由于温度低,引起局部血运减慢甚至障碍有关。⑥肥胖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发生有一定影响,除机械性因素外,还与肥胖的全身代谢因素有关。此外基因改变、关节软骨营养障碍、代谢异常、神经性异常及关节生物力学环境改变等均可引起骨性关节炎。继发性关节炎是由于外伤,炎症,类风湿关节炎等。
本病在中年以后多发,国内外的初步调查显示,40岁人群的患病率为10%~17%,60岁以后则达50%,而在75岁以上人群中,80%患有骨关节炎,以关节肿痛,骨质增生及活动受限最为常见临床特征。骨关节炎也是导致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该病的最终致残率为53%,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这一问题也更加突出,我国于2002年10月加入了"骨于关节十年"这一国际活动,旨在引起全社会对这一疾病的重视,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提高人们对这一疾病的防治水平。骨关节炎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加速,有效的治疗及预防骨关节疾病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寻找一种有效、廉价、方便、无创的治疗方法,成为医学界的共识。
3传统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方案
3.1药物治疗,包括中药口服和外用。
3.1.1中药口服的传统方剂有独活寄生汤,四妙丸,右归丸等随证加减治疗。临床常用中成药有仙灵骨葆胶囊,抗骨质增生丸,骨刺片,独一味胶囊,痹祺胶囊等。中药所具有的活血化瘀,清热利湿,补益肝肾,补益气血的功能对治疗膝关节炎症具有卓越疗效。现代医学从病理药理学角度分析机理如下,
首先,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膝关节的微循环,激活纤溶系统并降低骨内压。许学猛[3]等用补肾活血汤治疗兔膝骨关节炎,测定膝旁内高压病取样病检,结果显示该汤剂能有效地防治膝骨关节炎骨内高压的发生发展,延缓骨关节炎的进展,其预防用药较治疗用药疗效更佳,并且,促使机体抗氧化和抗自由基的产生。叶俊星[4]等给日本骨内高压(IOH)大耳白兔灌服骨痛胶囊(独活、续断、白芍、川芎、牛膝等),有效的降低了白兔膝关节IOH,明显改善骨髓血液流变学状态,并可使其恢复至接近正常水平。
其次,中药调节骨性关节炎细胞因子的产生和作用。补肾柔肝中药如仙灵脾、白芍、巴戟天等能有效降低膝关节滑液中促进关节软骨分解的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同时上调促进关节软骨合成的细胞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mRNA的表达[5]。张磊,胡阿威等[6]用痹康灵灌胃膝关节炎模型兔,经4w后检测关节软骨和滑膜中的白介素-1β水平均得到下降,证实痹康灵能降低白介素-1β水平而起到防治膝关节炎的作用。
再次,中药对骨关节炎滑膜的作用十分广泛和复杂。祛风湿药如秦艽、防风、独活、羌活等能降低膝骨关节炎大鼠关节滑膜中前列腺素E2(PGE2)的含量,从而起到保护关节软骨的作用。褚立希等[7]用关节Ⅰ号方在骨关节炎兔模型中发现滑膜中cAMP含量增高,推测可能是补肝肾的中药有皮质激素样作用,起到了对炎症的吸收、组织修复的作用。杨平林[8]等用熟地、黄芪、白芍、苍术、黄柏、肉苁蓉、当归、秦艽等37味补肾活血中药作用于骨关节炎模型兔,发现滑膜一氧化碳(NO)水平下降。NO可抑制IL-1ra的产生,引起软骨破坏,并增加COX-2活性,导致PGE2合成增加,参于介导滑膜炎症。
最后,中药还具有抗氧化和抑制自由基产生的作用。马建兵[9]等用黄芪、熟地、苍术、三七、肉苁蓉、等中药制剂灌胃模型兔,结果发现治疗组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血清脂质过氧化物明显低于对照组。谢林[10]等用丹紫康膝冲剂,20g/包,1包/次,口服治疗骨关节患者,发现治疗后两月后患者红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升高,血浆过氧化脂质降低(P
3.1.2中药外治法 中药外治法包括中药外敷,热熨,中药熏蒸,中药膏外用,穴位敷贴,中药蜡疗等
黎品基[11]用中药熏洗加热敷治疗退行性骨关节炎38例,58个膝关节,外洗方为香茅、石楠藤、大力王、三叉苦、穿破石、宽筋藤、细辛等,热敷方为羌独活、南星、路路通、伸筋草、鹿含草、天仙藤等共研末加凡士林适量,混煮成膏,有效率达96.5%。郑州中医骨伤病医院张鑫杰[12]等采用中药煎剂外敷治疗寒湿型关节滑膜炎,方取川乌、草乌、白介子、元胡、木瓜、透骨草、伸筋草、三棱、莪术、桂枝等煎水洗患部,洗后将药渣装入布袋中热敷患处20min,关节功能改善明显。王春华等[13]观察规范的中药熏蒸操作法对膝骨关节炎患者本体感觉恢复的效果,结果发现中药熏蒸可以加快患者本体感觉的恢复,对改善患者的关节肿胀和缓解疼痛具有积极作用,有利于肢体功能恢复。
邓大培[14]应用中药热熨治疗膝骨关节炎,在温痹散的基础上分2个证型加减:寒湿型用温痹散,湿热型去附片,加黄柏、忍冬藤。同时以红外线理疗及口服双氯芬酸钠或消炎痛作对照。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中药外敷药膏如麝香解痛膏,天和骨痛膏,关节止痛膏等,现代膏药均有一定程度缓解疼痛,改善症状的作用。姜伟华等[15]以复方南星止痛膏,伤湿止痛膏和安慰剂对照组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复方南星止痛膏组,伤湿止痛膏组VAS减分值,减分率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崔社明[17]研究了子午流注穴位敷贴治疗膝关节炎患者,观察其对膝关节疼痛改善的效果。根据子午流注时间分别在阳陵泉、阴陵泉、血海、膝眼等穴位敷贴药膏(由独活、桑寄生、细辛、肉桂、防风等组成),结果显示治疗组治愈率为91.94%,对照组为81.54%,证实了子午流注贴敷疗法对缓解膝关节炎患者疼痛症状有较好的疗效。
中药蜡疗作为一中古老的传统疗法,《本草纲目》记载其"破伤风湿,暴风生冷……均有奇效",中药蜡疗治疗膝关节疾病是集药物、穴位刺激、温热疗法、中药透皮吸收为一体的作用迅速、简便、价廉、安全且科学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原理是通过药腊接触皮肤产生热效应,扩张毛细血管,改善皮肤循环,使物通过皮肤而吸收,从而起到舒筋活血止痛效果。随着药腊的逐渐冷却,体积缩小对肌肤产生柔和的按摩作用。北京市石景山医院中医科马新等多年来运用中药蜡疗治疗各种痹症,取得满意疗效[18]。
3.2针灸系列治疗方法 针法治疗痹症取穴大都以膝关节周围穴位和阿是穴,疗效肯定。现代不同针法及针具的使用,更加丰富了传统中医文化。
温针疗法是在针刺后,针尾加置艾柱,点燃后使其热力通过针身传至体内的一种方法。此法始见于东汉时张仲景的《伤寒论》,以后历代都有沿用,至今仍在民间广为流传应用。陶善平[19]等运用火针结合毫针治疗膝骨关节炎患者35例,总体有效率为97.1%。张子凡[20]等对6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分两组,治疗组采用赤凤迎源法配合刺络拔罐法,对照组以普通针刺法,结果前者疗效明显优于普通针刺法。曾德毅[21]等运用浮针治疗膝骨关节炎,对比中药口服法,浮针治疗疗效优于口服法,通过对血清NO水平检测证明此法还能改善体内免疫代谢,值得临床推广。还有薄氏腹针[22],平衡针配合多针浅刺[23],银质针导热疗法[24]等治疗膝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灸法在古文《玉龙歌》中有曰"膝腿无力身难立,倘知二市穴能灸,步履悠然渐自安。"现代灸法亦得到充分发挥,形式多样。聂斌[25]等采用雷火灸治疗膝关节炎的临床观察中,治疗组用赵氏雷火灸艾条1次/d灸关节周围要穴,犊鼻、血海、梁丘、足三里等,对照组口服芬必得胶囊,2次/d,治5w后观察,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李辉莲[26]采用隔附子饼治疗膝关节炎患者70例,总有效率为91.43%。
3.3推拿手法治疗 中医推拿手法治疗膝关节病变对手法的要求高,需施治者具备一定经验和功力。手法施治亦需辨证,如温阳手法治疗阳虚寒凝型膝关节炎[27],点筋分穴手法治疗膝关节炎[28],筋经手法治疗阳明筋型膝关节炎[29]。王琼[30]对手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的系统评价,共纳入5个随机对照实验,涉及451例病例,结论证实手法治疗膝骨关节炎具有缓解膝骨关节疼痛、提高膝骨关节总体功能等作用,近期和远期疗效良好。
3.4综合疗法 王兴凯等[31]加味桂枝芍药知母汤配合电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180例,总有效率达92.2%,桂枝芍药知母汤为仲景治疗历节之名方,历代现代医家应用本方治疗疑难骨关节病,屡取良效。瞿佶[32]等运用中医三联疗法,即予以中药汤剂内服、药袋热敷和手法治疗治疗膝关节炎,对照西医方案口服塞来昔布合并外搽扶他林乳胶治疗组,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
4基于传统医学的现代治疗方式
4.1电针 电针即电子针灸利用接近人体生物电的微量不同波形的脉冲电流以代替手捻针刺刺激,达增强治病或镇痛效果的一种灸电子仪器。库秀娟[33]等对比电针和推拿手法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疗效,结果治疗2w和治疗4w后两组的总体症状、疼痛、僵硬、和日常生活功能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而电针组各项积分低于手法组(P
4.2水针 水针疗法又称穴位注射疗法,是选用某些中西药物注射液注入人体有关穴位,以预防及治疗疾病的方法,是在传统中医针灸和现代医学注射技术相结合的基础之上,根据中医理论和药物治疗原理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疗方法。水针疗法不仅丰富了中医传统治疗方法,也为西医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在我国近现展尚未进行大型课题研究,然而它所具有的优点,操作简单、用药量小、适应证广、作用迅速等,极适合推广。顾湘杰等[35]用威灵仙注射液注射膝关节炎模型兔,使得关节液内细胞因子IL-1β水平下降。梁粤[36]采针刺配合复方青藤碱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对比针刺配合西药口服,治疗后2w,两组疗效及WOMAC量表各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穴位注射组疗效及关节功能与针刺西药组相同;治疗后1个月、3个月随访时,两组疗效及WOMAC量表各项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4.3针刀 针刀是一种介于针灸和手术之间的新型中医微创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上越来越被认可,在膝,关节的治疗上做了不少尝试。宋素艳[38]等治疗40例膝关节炎患者,在膝关节屈曲700~800位,选取膝关节边缘压痛点进行松解,总有效率为93.6%,与曲安奈德封闭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5传统医学研究方向
传统医药在治疗膝关节病这一领域有西药无法比拟的优势,已取得较大成就,但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及人们日常生活习惯的改变,我们应该结合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在优化临床诊疗方案之外,制定预防及保健机制,从根本上延缓疾病发生,促进疾病的康复。这一预防模式必须有充分循证医学依据,易于推广的、高质量、标准化的指导规范,最大限度顺应人群需要,符合卫生经济学"成本-效果"原则。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30-31.
[2]张乃铮,施全胜,张雪哲,等.膝骨关节炎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内科杂志,1995,34(1):234.
[3]许学猛,王羽丰,邓晋丰,等.补肾活血胶囊影响兔膝关节退行性疾病骨内高压变化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2001,9(4):24.
[4]叶俊星,白书臣,吉璐宏.骨痛胶囊对日本大耳白兔膝骨内高压和血液流变学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2007,15(2):45-48.
[5]Zheng CS,Ye HZ,Xu XJ,et putational pharmacology study of Tougu Xiaotong Granule in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kneeoste oarthritis[J].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2009,15(5):371-376.
[6]张磊,胡阿威,张礼功,等.痹康灵对骨关节炎动物模型中白细胞介素-1β水平的影响[J].中华医学丛刊,2003,3(8):11-13.
[7]褚立希,周恩元,王杰.关节Ⅰ号方治疗膝骨关节炎60例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35(6):20-21.
[8]杨平林,刘德玉,R西京,等.补肾活血中药对膝骨性关节炎家兔血清,滑膜及关节软骨一氧化氮水平的影响[J].中国骨伤,2003,16(11):667-669.
[9]马建兵,刘德玉,李堪印,等,中药对家兔实验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氧自由基代谢的影响[J].中医正骨,2000,12(1):8-10.
[10]谢林,周尊谦,孙武达.丹紫康冲剂对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患者氧自由基代谢的影响[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6,11(5):6-9.
[11]黎品基.中药熏洗加热敷治疗老年性膝关节炎[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8,6(2):247.
[12]张鑫杰,郭永昌,孟刚,等.中药外洗治疗寒湿型膝关节滑膜炎临床观察[J].2012,8(32):36-37.
[13]王春华,奚军.中药熏蒸法对膝骨关节炎患者本体感觉的重建效果[J].上海护理,2010,10(3):5.
[14]邓大培.中药热熨治疗膝骨性关节炎195例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08,23(4):521.
[15]姜伟华,潘立群.复方南星止痛膏对膝骨关节炎止痛效果的临床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硕士学位论文.
[16]赵晨.奇正铁棒锤止痛膏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4,9(7):11-13.
[17]崔社明.子午流注穴位敷贴改善膝骨性关节炎疼痛的临床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4,14(12):173-175.
[18]马新.内病外治-中药蜡疗治疗痹症[J].中国医疗前沿,2010,5(12):75.
[19]陶善平,何天峰,罗永宝,等.火针配合毫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3,32(9):742-746.
[20]张子凡,刘丹.赤凤迎源法配合刺络拔罐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D].黑龙江,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4.
[21]曾德毅,李盛青.浮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及对NO的影响[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
[22]张倩,刘云霞.薄氏腹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
[23]陈新华.平衡针配合多针浅刺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8(6):1078.
[24]庞晓华,赵立新.银质针导热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D].山西,山西中医学院,2014.
[25]聂斌,张丽,徐凯,等.赵氏雷火灸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J].吉林中医药,2009,29(4):313-314.
[26]李辉莲.隔附子饼灸治疗膝关节炎的临床护理[J].现代医院,2013,13(11):82-84.
[27]王勇,季远.温阳推拿法治疗阳虚寒凝型膝关节炎30例临床观察[D].山东,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
[28]王立军,丁全茂.点筋分穴手法治疗膝关节炎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13.
[29]冯学烽,邹伟民,陈永韶.经筋手法治疗太阳经筋型膝骨关节炎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5,47(1):206-208.
[30]王琼,朱国苗.手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的系统评价[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3,47(11):11-15.
[31]王兴凯,谢宗宏,王雷.加味桂枝芍药知母汤配合电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180例[J].江西中医药,2007,38(296):65.
[32]瞿佶,苟海昕,高翔.中医三联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30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3,47(9):59-61.
[33]库秀娟,杨松滨,褚希立,等.电针和推拿手法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疗效比较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9,43(8):19-21.
[34]屈晓光.不同频率电针治疗膝关节退行性关节炎的临床评价[J].中医药导报,2009,15(6):60-61.
[35]顾湘杰,陈飞雁,钟明康,等,威灵仙注射液对骨关节炎关节液与软骨白细胞介素-1β水平的的影响[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4,12(7):524-526.
[36]梁粤,皮敏,黄少莹.针刺配合复方青藤碱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4,30(8):7-11.
鉴于以上原因,近日,本刊记者约访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肿瘤科左明焕教授。
左明焕教授从事肿瘤内科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30年,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方面的研究,提倡肿瘤的个体化、综合、绿色治疗,重视精神、饮食因素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赢得了广大患者的信任。
肿瘤的个体化综合治疗
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广泛的肿瘤治疗手段主要有手术、化疗、放疗、靶向、内分泌、介入、微创治疗以及中医药治疗等。虽然每种治疗手段近年来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这些治疗方式都不是万能的,都有一定的适应证。尽管治疗手段多种多样,因人而异,但关键是医生要扩大思路,打破中西医界限,打破传统的禁锢,为肿瘤患者找到最适合的治疗方法,更重要的是,肿瘤治疗要实现个体化目标。
左明焕教授指出,不同的[瘤,其恶性程度有很大区别。比如胰腺癌患者,早期发现率极低,总的5年生存率不足5%;而乳腺癌患者,生存期超过10年的患者就有很多。即使是同一种肿瘤,病理类型也不同,其恶性程度亦有差别。如同样患甲状腺癌,大多数为分化型甲状腺癌,恶性程度低,如治疗得当则预后很好;而少数患者为未分化甲状腺癌,好发于老年人,生长迅速,往往早期侵犯周围组织,预后较差。
即使是同一种肿瘤,同一种病理分期,同一种病理类型,不同的个体,体质亦有差异,各脏器的功能状态不同,对各种治疗的耐受程度亦有不同。例如,年轻患者的身体状况一般会比老年患者要好,对各种治疗手段的耐受性也就更好。体格强壮的人相比身体羸弱的人,耐受性要好得多。在中医药治疗方面,不同的肿瘤,不同的病理分期、病理类型,不同的个体,其治疗策略不同,辨证用药的力度亦有差异。在肿瘤的辨证上,我们不单单要有传统的辨证思路,还要考虑肿瘤的病性、病期以及其他治疗手段的影响。
另一方面,肿瘤治疗强调综合治疗,即对现有各种治疗手段的合理整合、最佳搭配,以期取得最好的治疗效果。肿瘤治疗就像一场战役,各种治疗手段好比武器装备,合理的组织、配合就像是战术,因此,先进的武器装备固然重要,但是合理的“战术”才是赢得胜利的关键。
在采访中左明焕教授强调说,肿瘤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但不同的肿瘤有不同的生物学行为。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有些肿瘤以局部侵犯为主,到晚期才发生远处转移,而有些肿瘤一发生就以全身播散为主,所以它们的治疗要有所侧重。现代的中医肿瘤医生要千方百计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仅要钻研中医,也要了解西医的最新动态,要有把一切技术拿来为我所用的意识与能力,为患者解除痛苦。总之,所有的治疗方法都只是手段,要想战胜肿瘤,就要合理整合运用各种治疗手段。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
肿瘤的“绿色治疗”理念
肿瘤传统治疗的理念是希望将肿瘤病灶彻底消除,如扩大手术、强化化疗和根治性放射治疗等。以乳腺癌手术为例:20世纪80年代做超大范围根治术,但由于肿瘤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反应,加之以损伤一定正常结构和功能为代价,相对晚期、年老体弱的肿瘤患者耐受性差,因而疗效不显。
东方医院肿瘤科传承了中医外科的治疗经验,结合现代微创技术,在研究肿瘤证候的基础上,探索性地提出了“肿瘤绿色治疗”新模式,并在10余年的临床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
左明焕教授介绍说,“肿瘤绿色治疗”是在合理有效的治疗基础上,把避免毒副作用和手术并发症作为第一要务,始终关注的是患者对各种治疗手段的耐受性及其对患者机体的伤害程度;在评估治疗疗效时,更加重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
“肿瘤绿色治疗”理念认为,清除肿瘤不是治疗的终极目的,让患者活的更好,走的更远才是追求的目标。这一疗法主要是以年老体弱、不耐外科手术以及放化疗不成功的患者为治疗对象,采用微创手术、中医中药和生物治疗的治疗手段,将中医与西医相结合,局部与全身辨证论治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在最大限度地保护机体正气(正常结构和功能)的前提下追求疗效。
“肿瘤绿色治疗模式”的特点是:局部治疗的微创化或无创化,全身治疗的低害化或无害化,最大限度地保护人体结构和功能,有效消除肿瘤病灶,使治疗具有可持续性、可重复性,体现了“低损伤、易耐受、疗效好”的绿色治疗特色。这一疗法也符合中医传统理论,《素问・五常政大论》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记载:“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中医治病并不强调“除恶务尽”,更重要的是要时刻注意保护患者的“正气”。
东方医院肿瘤科将肿瘤的“绿色治疗”分为“霸道、王道、帝道”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霸道,即应用局部或全身治疗,快速减小局部肿瘤负荷,降低局部邪气对人体正气的消耗。
第二阶段――王道,即应用中医药调理,扶正驱邪,改变人体正气与邪气的力量对比,使肿瘤患者获得较长的生存期和较好的生存质量。
第三阶段――帝道,即调整患者体质状态,改变患者内环境,使之不利于癌细胞的生长,预防复发,延年益寿。
左明焕教授曾经手治疗的一名中年女性右肺腺癌患者,确诊时已属中晚期,之后患者坚持于该科住院及门诊诊治,不仅获得了长达10年的生存期,生活质量亦得到了保证。患者的整个治疗过程很好地体现了“绿色治疗”这一治疗模式。治疗早期予以放化疗治疗,局部缩小肿瘤,临床评价PR,正是“霸道”的体现。
对此左明焕教授解析说:“‘霸道’要求我们集中力量迅速打击肿瘤邪气,消减力量。但目前放化疗技术为了达到消瘤的目的,往往损伤机体正气,出现各种各样的不良反应。因此,结合中医药治疗,扶正驱邪,使患者在延长生存期的同时保证生存质量,此即‘王道’之法。最后阶段是‘帝道’――通过引导患者改变生活方式或者口服中药汤剂调整体质,改变肿瘤生长的微环境,使之不利于癌细胞的生长,预防肿瘤复发转移。患者10年的生存期和较高的生活质量,都离不开肿瘤的‘绿色治疗模式’。”
强调情志在肿瘤
治疗过程中的作用
左明焕教授认为,任何一种疾病的发生,都不是单一病因引起的,而每种病因又有若干的影响因素。比如,情志因素在肿瘤的发生过程中即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而且与肿瘤发展、预后的关系十分密切。
统计数字表明,许多肿瘤患者在发病前都有过长期的情志异常或重大的精神打击。其中对亲人感情丧失占第一位,比如丧偶、离婚、子女及父母的去世或离异,其次是一些环境变化,比如工作压力增大、人际关系紧张、下岗或退休等。临床上我们发现:胃癌、食管癌、肝癌等消化系统肿瘤及乳腺癌等患者,患病前遭受负性生活打击的比例更高一些。
左明焕教授表示,中医病因学理论很重视情志因素,尤其内伤病,情志因素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七情所伤,尤其是长期的抑郁、恼怒,与各种肿瘤的发生、发展有着明显的内在联系。中医典籍《灵枢・五变》中第一次提出了“积聚”之名,并认为“内伤于忧怒,……而积聚成矣”。《外科正宗》言:“忧郁伤肝,思虑伤脾,积想在心,所愿不得志者,致经络痞涩,聚结成核。”故而气血壅滞、痰结毒聚,而成癌肿。
机体的细胞间、组织间、某些器官与周围环境之间时刻进行着“信息交流”。机体在接受最适信息时,生理活动处于最佳状态,可以抑制肿瘤的发生;而信息低负荷或极端负荷的结果,将会使人体内环境发生紊乱,并有可能导致肿瘤的发生。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比如生气、着急上火后出现嗓子疼,或肝区疼、胃疼;比如每次遇到考试、面试等情况时就腹泻等。这些都是情绪影响了正常的生理功能引起的。从临床观察来看,在肿瘤患者的性格特点中,内向、内心世界丰富、敏感,心高气傲者或性情急躁易怒者较多,也正是这些人受情绪的影响更大。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竞争意识强,攀比心理重;而且社会物质生活飞速发展,社会差距正在加大,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致使很多人经常处在焦虑、抑郁之中。异常的情志活动可通过神经―内分泌功能的紊乱和机体免疫功能的降低而促使肿瘤的发生或恶化,而积极的情志活动则能预防肿瘤的发生或延长肿瘤患者的生命。所以人们要学会及时梳理情绪,运动、聊天、听音乐、晒太阳都可以减压,必要时可以服用药物。中药对调理人的脏腑功能、缓解紧张情绪、解郁安神、除烦等均有较好的作用,如柴胡、青皮、郁金、百合等中药。
左明焕教授进一步解析说,情绪是指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人们产生的对外界事物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应,是以个体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所以面对同样的状况,每个人的反应会有很大不同,这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性格特点、感知程度、受教育程度等有关。情绪状态可以通过学习,对事物加深认识,或通过必要的心理治疗、甚至药物治疗而改变。需要指出的是,家人的关心、医护人员的耐心,也会对患者的心理康复起到积极作用。这些因素,更应该引起医生、护士、家人以及患者的足够重视。
鉴于上述原因,左明焕教授在为患者诊治时,非常注重对患者心理的开导。她指出:“从心理学上讲,人有各种标签,但每种标签都有显性和隐性的时候。癌症患者在癌症人群中,癌症这个标签就成了隐性,所以我们鼓励患者参加一些癌症俱乐部、癌症患者之家等社会活动。患者在活动锻炼的时候,如果彻底忘却了自己‘癌症’的标签,心理放松,就会对疾病的康复治疗大有裨益。”
不可忽视饮食因素的重要性
在采访中左明焕教授还表示,现代社会肿瘤高发,一方面是由于现代人生活压力大,精神紧张;另一方面是由于暴饮暴食、营养过剩而导致的。现代社会处于物质极其丰富的状态,大多数人的饮食结构从以米面粮食、蔬菜类为主,向以肉类海鲜、水果类为主转变,从而引起“营养过剩”。所谓营养过剩是一个相对概念,是指通过对个人的消化能力与进食状况的比较而言。有的患者病后急于增加营养,吃得过好、过多,这无疑是过剩的;另一种情况是脾胃消化功能弱的患者,吃得相对较好、相对较多,也造成相对过剩。
早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食管癌、宫颈癌、肺鳞癌等发病率较高,这些都与一些慢性炎症、营养不良等有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日益富足,肿瘤发病率不断上升的是肠癌、胰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肺腺癌等。现代研究证实,高脂肪、低纤维素饮食与结肠癌关系密切,高脂肪、高动物蛋白类饮食与胰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据此左明焕教授认为,对于这类患者,从预防肿瘤或预防肿瘤复发角度,饮食控制是最主要的一点。饮食习惯要一点一点地改善,习惯是日积月累形成的。好东西可以吃,但要一点点加量,逐渐适应,适可而止,使食进的东西与人的消化能力相匹配;另一方面是健脾胃,助其分清泌浊、运化水湿、通腑排毒;这也是对肿瘤患者重视健脾消导、注重腑气通畅的原因所在。在治疗中,左明焕教授注重对脾胃功能的调护,常加用健脾行滞化瘀之品,加黄芪、茯苓、白术、焦神曲等,正所谓“脾胃键,阴浊祛”。
采访到最后左教授还指出,虽然当今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近年来针对肿瘤的各种治疗手段也都有一定的发展,但战胜肿瘤仍是需要固守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早发现,早治疗的理念。左明焕教授在临证时经常对患者说,“身体总比脑袋聪明”,得了病终归是自己什么地方做的不对。比如说有人是爱钻牛角尖、长期抑郁;有人经常熬夜、作息不规律;有人喜欢饮酒、暴饮暴食;有人不爱运动等。不要总以为这些生活习惯没什么,身体的不舒服就是在发出警告,得场病就要学聪明些,改掉自己的坏习惯,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谐的人际关系才是我们战胜肿瘤的不二法宝,所以古人总结说:“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