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德国人的习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Abstract: With the popularity of English, researchers have focused on theor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how personal factors influenc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by discuss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personal factors, such as character,age, motivation and emotion, etc, and how to adopt corresponding measures to eliminate negative factors and overcome negative influence as well, thus students can achieve satisfactory learning effect.
关键词: 二语习得;效果;个人因素
Key word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learning effect;personal factors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1-0291-02
0引言
二语习得是指人们在习得了第一种语言之后所进行的第二种语言习得。由于学习者在进行第二语言学习之前,已经掌握了本族语的语言机制和本民族的心理文化特征,母语迁移现象不可避免。此外,语言环境的欠缺,不同文化的冲突,语言输入的数量和质量的差异等都对二语习得的效果产生影响[1]。然而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外界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不同学习者的二语习得的效果却不尽相同。这就让我们把视线投入到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中。本文从学习者的性格、情感、年龄、动机、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找出影响二语习得学习效果的个人因素,并针对其中的消极因素提出相应的措施。
1性格因素
1.1 学习者的性格类型及与二语学习的关系性格类型是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或相似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19世纪50和60年代,基于荣格的研究之上发展而来的最著名的性格类型学说――Myers-Briggs 类型说(MBTI),提出了四组对应的类型:外倾型和内倾型,感知型和直觉型,理智型和情感型,以及判断型和推理型。基于此,我们对各类型学习者与二语学习效果的关系进行探讨[2]。
1.1.1 外倾型和内倾型所谓外倾型,即一个人内心里需要从别人那里, 而不是从自身获得自我提升、自尊和一种整体感的倾向。通常,他们对赞扬和竞争的反应良好。在二语课堂上,外倾型学习者在口头型任务中表现突出,不喜欢像抄写课文,并对之进行翻译、分析等烦琐、复杂的工作。
内倾型即一个人寻求获得除了别人眼中的自我影像以外的整体感和成就感的倾向。在二语课堂上,内倾型学习者倾向于阅读、讲座、写作等任务,而不善口头任务。别人阐述其思想时,他们常安静倾听,课堂发言也不积极。
1.1.2 感知型和直觉型能够被察觉的事实或事件的材料最易于感知型学习者学习。他们乐于接受实质性的,基于感官的输入的材料,学习较为系统、刻苦。在二语学习课堂中,感知型学习者擅长记忆,需要以熟悉的具体事物为基础,才能理解较抽象的概念、原理、语法等。
直觉型的学习者运用直觉思维获得洞察力和抓住大意的能力最有利于他们学习,可惜他们常常只想不做。在二语学习课堂中,他们能够很快理解材料的关系和意义,但更多地依赖于直觉而不是观察。
1.1.3 理智型和情感型理智学习者在客观情境下,通过逻辑思维可以最好地掌握知识。在二语学习课堂里,理智学习者喜欢对客观的材料进行深度探究。
情感型学习者在与人或社会价值有关的情形下学习效果最佳。他们在作决定时依赖于个人的感觉及好恶,重视善良和和谐。在二语学习课堂上,情感学习者试图将思想、概念等与个人经验相联系,喜欢团队合作。
1.1.4 判断型和推理型判断性学习者通过为了作出总结而进行的反应、分析和处理,可以最有效地学习。在二语学习里,判断型学习者可以很好地完成正式而明确的任务。
推理型学习者通过无须归结终点的协商、感觉和归纳处理能最有效地学习。在二语学习课堂里,推理型学习者常常同时处理多项任务,试图全面了解可惜常常无法完成[2]。
针对学习者的性格因素,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性格类型没有好坏之分,这是首先要承认的。目前,教师普遍面临一个极具挑战性的情形:学生性格迥异。相应的,教师应该因材施教。
首先,开学初,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与学生谈话等方式了解每位学生的性格特征。借助于调查结果,教师可更好地了解每位学生。其次,熟悉每种类型学习者的学习方式。一般说来,不同类型的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不同的。如外倾型学习者最理想的学习环境是他们有时间通过讲话 (如教室讨论) 考虑事情;内倾型的理想环境则是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听、 说、 写及观察独自学习;对感知型学习者而言,学习外语的最佳环境是他们可以充分运用感官, 材料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等等。了解了这些,我们教师便能相对合理地针对不同性格类型的学习者,提供不同的学习方式。
2情感因素
2.1 积极情感因素
2.1.1 兴趣兴趣是进行一切活动的先决条件,是学习者发挥潜能取得成功的基础。如果学习者对所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就会投入精力,活跃思维,牢牢记住所学知识。在二语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学习问题和心理问题,如果学习者能够保持对所学东西的兴趣,就会有饱满的精神面貌和健康的情感,来处理这些问题。
2.1.2 自信与自尊Arnold & J ane认为没有相当的自信心,任何认知的或情感上的努力都不会取得成功[3],他把人对自我价值的认识称之为自尊。在二语学习中,那些具有强烈的自信心与自尊心的学生,往往能取得较高的成绩。自我感觉越好的学习者的外语学习成就越高,这种现象在口语学习方面表现得尤其突出。
2.1.3 反思与自我评估一般来说,学习经验都是通过不断地对学习进行反思获得的。在二语学习的过程中,学习效果不太理想时,不要产生自我责备、内疚甚至生气等消极情感,要进行客观和有效的反思。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就认识到,大多数学习者不知道如何把反思作为一种改进他们学习的工具[4]。反思可以通过自己与自己、自己与教师的交谈来进行。总之,学习者应反思自己在学习中的方法和态度 ,通过分析和研究来营造有利于提高学习质量的心理氛围,这种氛围包括学习者的安全感、和谐的师生关系、时常倾听老师的意见等[5]。
学习者还应当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估。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学习者对自己成绩的错误评估往往会引起消极后果。正确的自我评估可以减少学习者在语言习得中的焦虑感,使之树立信心。通过自我评估,学习者关注的中心将是学习过程,而不是考试结果。研究表明,成功者都有很好的自我评估,而且评估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所以,学习者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估相当重要的[5]。
2.2 消极情感因素:焦虑焦虑主要是指当学习者需要用外语或第二语言进行表达时所产生的恐惧或不安心理。它是一种心理状态,也是一种心理素质,是语言学习中最大的情感障碍,并且给语言学习造成恶性循环―― 焦虑会导致紧张和害怕, 紧张和害怕浪费精力和注意力,这样用于思考和记忆的能量就相对减少,语言储存和输出效果降低,从而进一步增加导致焦虑的可能性。从某种程度讲,焦虑也许是认知和情感相互影响的最好例证[6]。如果语言学习反复给学习者带来焦虑,则焦虑可能变成一种品质或心理素质。一旦焦虑形成一种品质,就会对语言学习造成严重影响。
在二语习得中如何克服焦虑呢?在学习第二语言之前,要尽可能地提前作好准备,明确学习目标,预测可能出现的困难,在了解自己不足的情况下,还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势。这样,可以提高自信心,逐渐消弱焦虑心理程度。
3动机因素
3.1 二语习得动机分为两种类型: 融合性动机和工具性动机[7]
3.1.1 融合性动机它的特点是学习者将学习一种第二语言作为自己的目标, 因为他喜欢并欣赏所学的语言以及与所学语言相联系的人和文化, 他们希望自己更像目标语群体中的一个成员, 并能为这个群体所接受。在这种情况下,“融合型动机”就成了一种帮助学习者提高语言学习水平的关键因素[7]。
3.1.2 工具性动机工具性动机是学习者将二语看作是一种工具, 希望自己借助于二语所取得的成绩能给自己带来实惠, 如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等。一般来说, 工具性动机的特点是学习者很少或没有融入使用目标语群体的愿望, 而只是希望通过二语习得的成就获得一些实际和具体的东西[7]。比如中学毕业参加高考、大学四、六级考试以及求职等。
3.2 动因对二语习得效果的影响
3.2.1 动因对学习策略的影响动因与学习策略之间是相互影响的。Oxford和 Nyikos(1989)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动因的强弱是唯一对学习策略有最强影响的因素。” Politzer和 McGroarty(1985)也在一项研究中指出,学习者的目的有可能决定其策略的使用[8]。简而言之,动因会使学习者采用更多的策略,而策略的使用又会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成绩。
3.2.2 动因对学习速度的影响动因对学习速度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Gardner 和Lambert 在1972年的研究中发现,在正规学习环境中,融合性动因的强弱使人们能够预测到学习者的成绩好坏。
3.3 两种动机的转化如何才能使二语习得获得成功呢?二语学习者应当尽可能地将工具性动机转化为融合性动机。当然, 对于我国的英语学习者来说,每天处于母语环境的包围之中,很难产生融合性动机。这就需要学习者具有坚定的毅力和坚强的信念,逐步培养对所学外语的强烈兴趣,从而使自己产生一种要学好该语言的强烈愿望。
4其他因素
4.1 年龄年龄因素是学习者影响二语习得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学习者过了青春期就很难彻底学会第二门语言,学习者越早接触二语,就有可能掌握地道的二语,学习者的年龄越大,就越难掌握。因此,学习第二门语言的最佳时机就是0-8岁。
4.2 天资和勤奋资质对二语习得有一定的影响。但资质是天生的,较固定的。一个人的资质很难通过训练来改变。因而,我们说资质对二语习得的影响是很有限的,或者说,只有学习者有了足够的动因去学习第二外语,他的资质才会对他的学习速度和学习的难易程度产生较大的影响[8]。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影响二语习得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在二语学习中,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重视个人因素在二语习得中的影响,这样才能在语言学习中取得进步。
参考文献:
[1]陈颖群.影响二语习得的个人因素[J].时代经贸,2008,(7):244.
[2]梁三云.学习者性格及其对二语习得的影响[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9):60-62.
[3]Arnold, Jane. 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2000.
[4]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5]秦乐娱.情感因素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影响[J].中南大学学报,2004,(2):138-140.
[6]孟建新,张宗胜.试谈情感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J].绥化师专学报,2002,(6):61-62.
关键词:软件过程;软件过程改进;软件人才;P-CMM
一、 软件过程的改进
软件过程,是指实施于软件开发和维护中的阶段、方法、技术、实践及相关产物(计划、文档、模型、代码、测试用例和手册等)的集合。
80年代,在美国国防部资助下,由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S E I)建立了一个用于评价软件开发组织的软件过程能力成熟度的软件过程模型,称之为CMM(M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CMM提供了一个框架,将这些进化步骤组织成5个成熟度等级,它为过程不断改进奠定了顺序渐近的基础。这5个成熟度等级定义了一个有序的尺度,用以测量组织软件过程成熟度和评价其软件过程能力。许多软件企业过分重视技术,强调技术统领一切,盲目扩大开发队伍,不断压缩管理成本,项目的开发过程处于无序的混乱中。而项目的成功往往依赖于一个杰出的管理人员或一个有经验的、有战斗力的软件开发队伍,对于产品的性能和质量依赖于个人的能力和行为,而软件项目常常严重超期或超出预算,无法体现新方法、新技术带来的优势;经验未被积累,无法为以后开发过程中提供有效的经验;无法开发高可靠性和可用性软件;只是永无休止的产品维护;承担用户拒收的风险。这些导致了企业形象受损,市场份额缩减,造成企业发展不具有稳定的态势。
上述问题自然引出了软件过程改进的重大意义所在——软件过程改进要使人员、技术和工具在企业内部得到合理的分配和利用,就要优化软件过程,同时提高效率、质量、人员技能、团队士气和凝聚力,从人力因素去降低风险和成本,是软件企业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应该得到高度重视。
二、 影响软件过程改进的人力因素
任何一个软件的开发,都是以提高软件质量和降低软件开发成本这两个目标,去追求最大效率,只要是软件企业要开发产品,就是一个软件过程。如果这个开发过程不能很好的适应开发工作的要求,就需要进行过程改进。软件过程面对的是一种含有大量管理成分的工程技术,并不容易把它做好。软件过程本身是对项目管理中的成本、进度、组间协作等一些与软件质量本身有较直接的关系的因素起作用。如何提高软件的质量将是所有软件企业所要面对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个项目被迫取消、不能按时交付使用。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人的因素。
人力因素――很少有项目管理人既能100%地满足项目的业务需求又能解决问题。软件行业的特点是以软件产品来决定该软件企业的主导地位。当某种软件产品拥有了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具有主导性,那么该企业也会理所当然地成为该行业的主导者。这种特点导致企业重视软件产品质量和开发技术,而缺乏“主动”发展人力方面的文化氛围。
我国软件企业一般把重点都放在软件过程改进上。而在改进中出现了几个主要困难:员工有抵触情绪并持怀疑态度,以及领导支持力不够。在过程改进的环境中需要对人力方面的改进,那么精力和工作安排上必定会产生矛盾。每个员工承担不同角色就面临着不同的问题。从软件开发处于不同职位来看,项目经理、质量保证人员和高级经理都承担着各自的工作任务;而从软件过程改进的角度又定义了相应的角色和职责,其中最重要的两个角色即软件过程改进的负责人以及软件工程过程组。在实施人力方面改进中,每个员工又是改进的参与者和管理者。随着企业综合能力的提高,每个员工的职责和任务都在增多,这难免会出现一些偏差。所以组织员工如何平衡处理这些关系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三、软件人才的教育和培养
1、软件产业所需的技术人才
大体处于三个不同层次:(1)、系统规划层次,其任务是提出软件系统设计的思路和项目;(2)、设计层次,其任务是根据思路和项目将其细化成各个子系统;(3)编程层次,其任务是将各个子系统编写为相应的程序并通过调试合成为一项软件产品。同时软件产业还需要相应的管理及营销人才。由于软件产业人才层次的需求不同,所以软件产业人才的培养不可能在高校某一个专业范围内一次完成,而是根据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由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校和培养机构去各自承担。
目前,在软件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培养只是基础和初步环节,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培养。因此,软件人才的继续教育发展很快,成为软件人才培养的—个重要发展趋势,潜在的市场需求很大。
软件产业虽已属成熟的产业,但软件产业或信息产业的人才仍然相当缺乏,就业前景相当乐观。
2、软件产业人才的培养
首先是基础教育,现在大多数高等院校和社区学院的计算机科学、电子工程、信息技术系和有关的继续教育系都设有软件工程、网络设计等软件基础课程,为本科生提供软件理论与工程方面的入门知识,为软件公司培养从事软件开发与设计方面的人才;
再次就是一般大的软件公司都设有自己的培训部门或中心,它们主要是利用市场和公司的需求培养各个层面的动手能力强的制作和编程人员,不仅可以获得专业证书而且可以获得学位。
此外,一些大的软件公司为推销本公司产品还与高校和社区学院合办培训项目或委托社区学院代办培训项目。社会上名目繁多的私人培训公司、培训中心、咨询公司等比比皆是,它们主要利用业余时间培训在岗人员。
四、小结
软件业的发展需要软件过程的不断改进,而软件过程的改进其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依靠于软件人才的质量,可以说软件人才的质量是软件业能否顺利发展的决定因素、第一位因素,如何培养软件人才,如何做好这个培养软件各种层次人才大系统的工作不是哪一个公司,哪一个部门单独能成功的,它需要软件企业、教育部门、市场IT教育根据中国的国情认真摸索与思索。
关键词认知学习理论 主动发展 学生主体性 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
Cognitive Learning Theory on the Impact of Quality Education
SUN He
(College of Edu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Our education reform from the mid '80s, in the '90s to a climax. Promoting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and gradually become the main theme of the education reform. The importance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reform has become the mainstream of the world. Cognitive learning theory i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current course of reform, and will promote quality education in the future be more widely used.
Key wordscognitive learning theory; active development and subjectivity of student; applications
1 认知学习理论
1.1 兴起
认知学习结构论,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当时正是行为主义心理强势主导科学心理学直接用于教育之际,但1957年苏联率先发射斯波尼克号人造卫星,震惊了美国教育界,当即检讨反省,终而认定美国太空科学之所以落后,是由于中小学科学教育失败所致。行为主义心理学所推崇的学习理论,只注重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下产生出特定的结果,学生是完全被动地接收知识,没有自主学习能力,很难独立自主地去学习知识,无法在复杂的现实环境中自主探索。因此久被冷落的认知学习论又受到重视。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布鲁纳(Jerome S.Bruner,1915~),自1951年开始从事儿童思维的研究,他所倡导的认知学习理论,一方面强调对人类学习心理的研究,另一方面强调教学心理的研究。不是向学生灌输固定的一成不变的知识,而是教给学生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他们自发地去探索知识。教师交给学生思维的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用自己探索的方式获取和组织知识,构建自己的只是结构体系。求知是由内而外的积极主动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毫无乐趣的接收。
1.2 发现学习理论
布鲁纳学习知识的最佳方式是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情境中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学生的发现和科学家在科学研究领域里的发现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根据已有的知识再将新知识转换,从而获得新的编码系统,得到新的信息或领悟。
学生应该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按照自己观察事物的特殊方式,表现学科的结构;并借助于教材或教师提供的其他材料来亲自“探索”或“发现”事物,从而主动的概括该学科的基本原理或规律性知识。要求教师只向学生提供学习材料,而结论和规律应由学生自己去“发现”。
2 素质教育的最主要特征――主动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造性的培养是以学生主动精神和个性的健康发展为基础的。素质教育是弘扬人的个性和主体性的教育。素质教育强调教育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和精神力量,素质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不能再是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只有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性,才能激发他们发自内心的求知欲望,从而更加主动、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之中。这是素质教育推行过程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3 发现学习理论在素质教育中的应用
3.1 发现学习法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1)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是素质教育的追求之一,而发现学习模式正是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自主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全有能力去独立思考问题,成为一个发现者,独自去理解和总结规律,这就是对学生主体权利的最大尊重。颠覆了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老师所传授知识的认识。
(2)发现学习模式追求新型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成为可能。发现学习主要在于引导学生自行发现与评价,学生是真正的探索者,发现者。改变了以往以传授知识和掌握知识为中心的师生关系。这样不但使学生掌握了学习知识的方法,还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创新的精神素养。
(3)发现学习模式是促进学生主体性有效发展的主要途径。布鲁纳阐述的教育的目是让学生尽可能的掌握学科知识,是学生成为独立思考,思维自主的思想家。
3.2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与教学理论给美国的传统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在美国掀起了一场教学改革运动,在国际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布鲁纳的认知学习理论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能力,重在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这完全符合教学的特点和要求,对我国推行素质教育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1)布鲁纳的发现是教学完全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主导学生去学习,而是辅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发现,在心理上获得安全感,树立自信心,理解并享受发现过程中获得的快乐和满足,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培养信心。所以发现学习能对学生以后的创新能力和健全人格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也为将来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学科的基本结构是布鲁纳发现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很有意义的。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和原理是任何学科知识的核心内容。因此,在编写教材过程中必须把学科的基本结构放在重要位置,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应是教材的主要内容,教学材料的选择也同样如此。这样才有利于发现学习的实施,有利于学生的迁移和应用知识。
(3)布鲁纳对于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十分重视,重在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动机也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认为。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不到快乐与满足,对学习本身没有兴趣,这种学习是艰苦没有乐趣的,这种学习很难持续下去,所以我们应该为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的培养创造有利条件。
由此可见,认知学习理论和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法对我国的教育改革有诸多启示,我们应该在充分学习掌握的基础上应用到改革的实践中,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广泛开展发现教学,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准备充分的条件。当然,布鲁纳的学习与教学理论也存在着缺陷,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灵活的掌握和运用发现学习法,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与其他学习法相互配合,以达到最好的效果,从而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蔡克勇.90年代中国教育改革大潮丛书综合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冯维.现代教育心理学.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美]莫里斯・L・比格著.学习的基本理论与教学实践.张敷荣,张粹然,王道宗,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3.
[4]张春兴.教育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关键词】 认知 代际关系 老年人 农村
0引言
认知功能决定着老年人独立生活的程度. 社会支持与认知功能密切相关,并能阻止认知功能的衰退[1]. 目前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农村老年人的正式社会支持资源相当匮乏,其晚年生活主要依靠非正式的家庭支持[2]. 成年子女提供的代际支持几乎构成老年人社会支持的全部内容[3],但是青壮年劳动力的外流阻碍了代际交流. 因此,关注当前农村老年人的认知问题是探索减轻家庭的内部护理和减少社会的就医规模的有效途径.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数据来自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于200104在安徽省巢湖市进行的“安徽省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4]. 调查对象为60岁及以上的1565位农村老年人,平均年龄60~93(71.42±7.34)岁,男性736名(47%),在婚908名(58%),独居313名(20%);绝大多数老年人未上过学并从事家务或农业等,年均独立收入低,功能受限及心理福利处于中等偏低的水平. 人均患有1.97种慢性疾病;97.3%的老年人得到子女的经济支持而42.3%的老年人向子女提供经济支持;75.3%的老年人获得子女的生活照料而59.5%的老年人给予子女生活照料;84.5%的老年人与儿女间情感较亲近.
1.2方法
结合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特征和老年人的实际情况,提出农村老年人认知功能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图1),利用逐步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考察. 因变量为认知功能,包括一般能力、反应能力和注意力等6个项目,整套量表的Alpha信度系数为0.76. 自变量为老年人的一般情况和代际支持. 其中,测量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和心理福利量表(CSED)[5]的Alpha信度系数分别为0.88和0.77. 代际支持的测量见文献[6],并采用老年人与子女之间的双向支持和交换[7].
2结果
在逐步的模式变化过程中,对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影响因素的显著性总体上存在并呈递减趋势(表1). 这是因不断依次加入研究因素所致,体现了社会人口特征、社会经济地位、健康状况和代际支持之间某些因素存在替换作用. 表1的回归结果支持前文的分析框架.表1代际支持对农村老年人认知功能影响的多元线性估计结果(略)
3讨论
增龄、女性、没上过学、务农、低独立经济收入、功能受限和差的心理福利构成老年人的认知功能的危险因素; 已婚没构成认知功能的保护因素,反而与之形成反向关系,这样的结论与近期其它研究结论相似[8],对此还需继续研究;独居在前两个模型中与老年人的认知功能呈正向关系,说明独居有利于维持老年人的自理能力和减缓心理能力的衰退[9],从而有助于防止认知功能的衰退,但是当考虑健康状况之后,独居与认知功能呈反向关系. 这说明老年人身体状况变差的状况决定了独居是导致认知功能衰退; 慢性疾病未构成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影响因素. 当单独将慢性疾病因素放入模型中,它对认知功能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但可调节系数仅为0.025;当将功能受限变量放入模型中,慢性疾病的显著影响消失,功能受限对认知功能构成显著影响,可调节系数为0.157. 即当模型中放入功能受限这一变量时,慢性疾病通过影响它再间接影响认知功能. 代际支持中老年人经济支持的获得与提供、老年人生活照料的获得及与子女的情感交流有助于维持和改善老年人的认知功能,但老年人给予子女的生活照料的提供与认知功能在单变量分析中显著正相关,这可能符合用进废退理论.在模型4中其影响并不显著,说明老年人身体状况的恶化不利于他们再给子女更多的生活帮助和照料.
本结果表明增龄、女性、没上过学、务农、功能受限和不良的心理福利显著不利于中国农村老年人的认知功能,其影响力继续呈递减趋势. 经济支持的获得与提供、生活照料的获得及情感支持均能显著改善和维持老年人的认知功能.
参考文献
[1]Berkman LF. Which influences cognitive function: Living alone or being alone [J]? Lancet, 2000, 55:1291-1292.
[2]张友琴. 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的城乡比较研究厦门市个案研究[J]. 社会学研究, 2001,(4):11-21.
[3]Shi L. Elderly support in rural and suburban villages: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support system in China[J]. Soc Sci Med, 1994, 39: 265-277.
[4]张文娟,李树茁. 农村老年人家庭代际支持研究[J]. 统计研究, 2004,(5):33-37.
[5]Radloff L. The CESD Scale: A selfreport depression scale for research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Applied[J]. Psycholo Measure, 1977, 1: 385-401.
[6]Silverstein M, Cong Z, Li SZ. Intergenerational transfers and living arrangements of older people in rural China: Consequences for psychological wellbeing[J]. J Gerontol Soc Sci, 2006,61B(5): S256-S266.
[7]Ofstedal MB, Knodel J, Chayovan N. Intergenerational support and gender: A comparison of four Asian countries[J]. Southeast Asian J Soc Sci, 1999, 27(2): 21-42.
[关键词]人文素质;医学教育;医学生
[中图分类号]C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8(b)-106-02
医生是与人打交道的职业,医生上岗先学人文。在我国,早在远古时期就有神农氏“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而医道立”之说,战国秦汉时期《黄帝内经》则明确指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在西方,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希波克拉底就曾说:“知道患者是什么样的人,比知道他患了什么病更有价值。”由此可以看出,人们自古以来在医学活动中就是非常重视人文精神的。但是在现代社会,随着技术和物质文明的进步,价值观念的改变,医生在医疗实践活动中往往忽略了患者属性中“人”的属性,而仅将患者当成疾病的载体来看待,虽然对疾病本身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失去了对患者的关怀和尊重。
医学生肩负者未来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重任。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对其将来临床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重点就欧美国家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比较我国的现状,对我们目前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1欧美国家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现代医学得到迅速发展,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设备的更新,医学逐渐成为“以医生为中心”、“以疾病为中心”的纯科学性、纯技术性的学科,这是“生物医学模式”发展的巅峰时期,但是医生和患者之问的关系却渐渐疏远。当代社会,随着呼吸支持技术、气管捐献、移植和辅助生殖等新技术的出现,医院伦理问题日益凸显。鉴于这样的情况。欧美国家开始重新审视人文素质教育在医学中的重要性,现代意义的医学人文教育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在20世纪60年代重新兴起,80年代加强医学人文素质培养成为欧美国家医学教育的主流趋势。1982年,美国医学会教育委员会在“医学教育的未来方向”报告中提出要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1992年,法国教育部和卫生部首次联合颁布增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指导性文件。1993年,英国总医学会在“明天的医生”报告中指出在医学教育和实践中要加入更多的课程使人文医学和医学自然科学达到相互渗透和包容。目前欧美国家已非常重视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并和国内有所不同。
1.1从录取制度上保证学生具有成熟的心智
美国医学教育的培养体制多采取的是“4+4”的模式,在报考医学院之前,学生大多经历了4年的理科本科教育,因此在报考的时候,无论是心智和年龄都已经较为成熟,能够理解医学意味着辛苦和奉献,意味着对生命的关爱,也愿意献身于这样的事业。因此在将来的工作中能够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更加懂得如何去关怀患者,并不受外界诱惑的影响。
1.2从课程设置上充分体现人文教育的延续性
欧美国家医学院的课程设置更加重视人文课程。从人学到临床实践,再到毕业后的延续性。比如哈佛大学医学院1985年开始实施的“新途径”(New Pathway)课程计划,该院第一、二学年的课程中就包括患者/医生,社会医学等内容,其中“患者/医生”课程分为3个阶段,重视医患关系的教育和医学的人文社会性,教学时间安排贯穿临床前和临床阶段的多个学年。同时在后2年的临床实践阶段还穿插了多至110门的选修课程。强调人文社会科学,行为医学和医学学科的结合。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于2006年秋季开始使用的新课程计划,第一、二学年的整合课程就包括“医学科学基础。患者、医生与社会,医学史,伦理学,职业行为自我保护,医学学会”等课程。在临床阶段的最后一年又开设“转向住院医”等课程,把医学生置于临床实际环境中去培养,强调医师角色认同感、医学人文和医患沟通。目前欧美国家人文社会医学的课程占总课程的20%左右,其中以美国、德国为多,达20%-25%,英国、法国、日本为10%-15%,基本上由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医学三大类组成,这些课程的显著特点。一是与临床接触紧密,并贯彻医学教学的始终,二是非常重视人文社科与医学科学的交叉,即人文课程在内容上与自然科学、医学、社会科学等相互渗透,授课时也不是孤立地讲授而是以实际问题为导向彼此融汇一体来进行综合分析。
1.3从教学的侧重点上强调以患者为中心,以学生为主题
欧美医学认为,医学教育的核心是以患者为中心,因此较为重视将人文教育整合到医疗实践中去实施。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侧重当前医学领域的社会问题以及如何对这些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和提出解决办法,例如哈佛医学院的“生物科学技术的社会学研究”就重点讨论新的生物技术的发展将会带来的有关社会、伦理和临床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在教学形式上,采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较为灵活,包括课堂讲授、讨论、学术研讨、课外阅读、写论文甚至参与教学等多种方式。以案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形式(PBL)、小组讨论方式也被广泛采用,这种方式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要起到导师的作用。在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等的教学中,甚至有时会采取邀请多种角色如医生、患者、学生和其他非医疗专业人员如律师、作家、演员、政治家等一起讨论的方式,使学生在社会实际情景中锻炼以提高医学人文素质。
2我国医学人文素质培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医学人文精神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中医主张“人”与“天”的和谐。在医治患者时,也非常强调整体观念和“仁心仁术”。但是,随着现代医学的引入,特别是“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我国的医学人文教育出现被边缘化和流于形式化的倾向。可喜的是,近年来医学人文社科教育的重要性开始又逐渐受到重视,2009年教育部、卫生部印发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中规定,课程计划中必须安排行为科学、社会科学和医学伦理学课程,课程计划中还要安排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进步,但是。与欧美国家对比,我国目前医学人文素质培养的现状有所不同,但仍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2.1医学生对医生职业的角色认同感普遍不足
我国的医学生录取体制和国外不同,大多数是从普通高中直接录取,学生年龄小,社会经验也很不足,在选择医学院的时候实际上很多学生对医学并没有很清晰的概念,所以会出现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并不喜欢或并不适应医学,学习时不认真或者不知道该怎么去学的现象。这样的结果就是毕业后对医生的角色认同感不足,临床能力欠缺,再加上当前社会对医院的误解和医护人员待遇的不高,因此中途转行的也较多。留下来的也有很多责任心不强。
2.2医学人文课程的设置比例偏少,内容单一
从医学人文社科教育的课程设置上来说,虽然各个学校开设的课程不尽相同,但一般可分为三大类:政治和哲学、社会和经济、历史和文化。课程内容一般以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为中心,辅以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卫生法学、卫生经济学和医学社会学,再辅以美学、音乐欣赏等选修课程。突出的特点,一是从总的学时上来讲,生物医学课程较多,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比例平均较少,仅为8%左右,明显低于欧美国家和日本的比例;二是在人文社科课程内部,意识形态和政治类课程比例又较大,而医学人文课程比例较少,课程设置面偏窄,内容较为单一;三是人文课程设置多集中在临床前阶段,进入临床实践阶段后,特别是实习时期,基本上以临床老师带教为主,没有统一的人文课程的设置。
2.3教学方式仍以课堂灌输为主,学生缺乏实际运用的能力
【关键词】 胰岛素;妊娠期糖尿病;临床效果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 妊娠期糖尿病的患病几率越来越高。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在妊娠期间发生的糖尿病或者在妊娠期间发现糖耐量有异常情况, 但不包括妊娠前已确诊的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是妊娠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严重危害母婴健康, 如果不及时治疗, 可能还会引发妊娠期高血压等并发症 [1]。目前来说治疗妊娠期糖尿病除了对孕妇的饮食进行控制之外, 最好的办法就是胰岛素治疗。胰岛素泵即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与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是目前常用的两种治疗手段, 本院通过使用胰岛素泵的方法治疗妊娠期糖尿病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9月~2014年1月治疗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80例, 均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 根据治疗的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 年龄24~35岁, 孕周26周左右。两组患者在年龄和孕周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观察组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 其中40%作为起始基础量, 60%平均分配至三餐前, 对血糖进行逐步调整以致达到正常标准。对照组采用多次皮下注射普通的胰岛素, 分别在三餐前30 min进行, 临睡前追加注射1次, 胰岛素的用量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进行调整。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均给予相同的糖尿病标准热量, 进行饮食以及运动指导教育。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后血糖的控制情况, 以及低血糖的发生情况。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两组经过治疗后, 血糖均有所下降, 观察组40例患者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 有1例低血糖发生的情况, 有效率达到97.5%;对照组40例患者, 血糖基本控制在正常水平, 有5例患者出现低血糖情况, 有效率达到87.5%。观察组经过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效果要优于对照组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的效果,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妊娠后随着孕周的不断增加, 母体各器官的负荷加大, 代谢增强, 胎盘分泌的各种激素具有抵抗胰岛素和代谢变化的作用, 从而就引起了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近年来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几率越来越高, 如果不及时治疗的话可能还会引发妊娠期高血压等并发症, 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不仅严重影响孕妇的身体, 更会严重威胁胎儿的健康发育。妊娠期糖尿病伴有严重的血管病变, 会影响胎盘的供血, 导致死胎、早产、孕妇的脑血管意外发生率增高等, 严重威胁着母婴的健康。为了降低这种风险, 就必须要控制妊娠期孕妇的血糖, 而仅靠饮食的控制无法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目前应用胰岛素治疗是控制血糖的最佳选择, 比较胰岛素泵即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与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这两种常用的治疗方法, 传统的皮下注射由于注射时间和剂量的相对固定, 特别是一次注射后, 由于胰岛素作用时间有起效时间和作用高峰的不同, 经常会造成饭后血糖控制不好, 甚至造成低血糖的情况, 处理不当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而胰岛素泵治疗妊娠期糖尿病患者, 能够缩短高血糖的控制时间, 稳定血糖的控制水平, 同时能够减少低血糖的发生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除此之外, 胰岛素泵治疗妊娠期糖尿病对于母婴的健康没有危害, 相对来说使用更方便, 利于携带。本院通过使用胰岛素泵的方法治疗妊娠期糖尿病取得了显著效果, 有效的控制了血糖, 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避免了患者多次注射胰岛素的痛苦。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胰岛素泵治疗妊娠期糖尿病会更加具有实际效益, 也值得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私人汽车;影响因素;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2-0074-02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普通家庭拥有私人汽车已经成为普遍现象,私人汽车的发展开始进入普及化阶段。同时随着我国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完善,私人购车逐渐占据汽车消费市场的主导地位,决定了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方向,并间接地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状况。与此同时,私人汽车拥有量的增加也对城市交通秩序和城市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因此,对我国私人汽车拥有量进行实证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人们认清现状,做出正确决策。
一、变量的选择
经研究分析,影响我国私人汽车拥有量的主要因素除了全国城镇人口数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外,还可能与全国汽车产量和公路里程数有关。因此,考虑的主要解释变量有全国城镇人口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国汽车产量和公路里程数。根据相关经济理论,可预见各影响变量与私人汽车拥有量均呈正相关关系。
二、模型的设定
根据上述选择的变量,建立如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Y=β1+β2X2+β3X3+β4X4+β5X5+μt
其中,Y表示我国私人汽车拥有量,X2表示全国城镇人口数,X3表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X4表示全国汽车产量,X5表示公路里程数,μt是随机扰动项,用以代表不能观测到的或者影响比较小的因素。
三、参数估计
为估计模型中的参数,搜集1985―2013年连续二十九年的相关数据,利用EViews统计数据处理软件,生成变量序列,得到以下回归结果:
2 837.054-0.117001X2+0.488905X3+1.672369X4-2.656064X5
(479.0545) (0.019295) (0.070990) (0.538028) (1.622967)
t = (5.922194) (-6.063819) (6.886931) (3.108329) (-1.636548)
0.990951 R2=0.9679 F=657.0929 n=29 DW=0.5142
由回归结果可知,0.990951,说明模型对样本的拟合效果好;F=657.0929,说明方程是显著的,及四个解释变量联合起来对被解释变量有显著影响;变量X5不能通过参数显著性检验,且变量X2与X5的符号与预期相反,说明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DW=0.5142,说明模型中可能存在自相关。
四、模型检验
1.多重共线性检验。当模型中存在多重共线性时,会造成某些变量不能通过显著性检验,甚至符号与经济意义相违背,因此需要对模型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依次选择其中一个变量对其余的解释变量作辅助回归,得到变量X2、X3、X4和X5的方差扩大因子的数值分别为28.0686、94.0557、41.307和13.7093,都大于10,说明模型中确实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需要进行处理。
利用对数变换和逐步回归相结合的方法,将每个变量取对数,并删除变量X5,可以有效地降低多重共线性。经过处理后的新模型为:
LY=24.22885+2.255559LNX2+0.499719INX3+0.392045LNX4
2.自相关检验。当模型中存在自相关时,违背了古典假定中随机扰动项是无自相关的假设,因而无法采用最小二乘估计法对模型进行回归估计,因此需要对模(下转78页)
(上接74页)型中是否存在自相关做出检验。对模型LY=
4.22885+2.255559LNX2+0.499719INX3+0.392045LNX4作自相关检验,选用BG检验法,通过检验发现模型中确实存在自相关。利用广义差法对自相关进行处理,广义差分方程为:
LNYt-LNYt-1=β1(1-0.673429)+β2(LNX2t-0.673429LNX2t-1)+β3(LNX3t-0.673429LNX3t-1)+β4(LNX4t-0.673429LNX4t-1)+vt-
利用广义差分法后,已经消除了模型当中的自相关,得到我国私人汽车拥有量的最终线性方程为:
-26.2414+2.417089LNX2+0.610225LNX3+0.269092LNX4
五、实证结果分析
1.影响我国私人汽车拥有量的主要因素是全国城镇人口数。根据我国私人汽车拥有量的最终线性方程可知,当其他解释变量保持不变时,全国城镇人口数每变动1%,全国私人汽车拥有量将变动2.417089%。从收入、城市道路建设情况、用车需求等方面来看,城镇居民具有购买私人汽车的能力和动机,城镇居民人口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私人汽车的拥有量。
【关键词】 警务人员; 心肺复苏; 培训效果; 意义
各种原因导致心跳呼吸骤停(CA)是最严重最紧急的危及生命情况,对这类患者的抢救应争分夺秒,及时有效的CPR是急救的关键。警务人员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性使得其在许多突发事件中常常是第一时间到达现场,作为“第一目击者”如果能第一时间内对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启动EMSS系统,进行有效的CPR就为专业急救医师后续抢救赢得宝贵时间,将能使院外现场心肺复苏成功率得以提高[1]。2009年昆山市建立了110-120-119多警联动机制。2012年1月1日-12月31日昆山市急救中心急救出车27 023次,其中与110联动3090次,与122联动261次,与119联动6次。随着警察越来越多的参与院前急救,针对人民警察进行急救知识培训,使其掌握基本的CPR操作技术,对处警过程中的自救他救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2012年昆山市急救中心联合昆山市国防园警察培训中心开展了“急救培训进公安,学好技术保平安”的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参加培训人员为昆山市公安系统警务人员共计695名,其中男634名,女61名;年龄21~45岁,平均26.7岁;包括治安警察371名,刑事警察183名,交通警察119名,内勤人员22名。
1.2 方法 对警务人员采取CPR基本理论授课-实际操作练习-考核三步骤。
1.2.1 基本理论讲授 培训对象分18批次授课,每批次40名左右,培训教师由本急救中心急救护师担任,授课内容以美国心脏协会《2010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为标准,先放影像资料,同时发放中国红十字会救护员教材《救护员指南》,让学员对CPR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再结合人体模型讲解心肺复苏基础理论知识,穿插讲解临床急救出车中的真实案例,让学员感到CPR真实有效。
1.2.2 操作培训 操作培训由培训老师用挪威产的心肺复苏电脑模拟人进行教学演示,分步骤讲解复苏程序内容包括:(1)评估环境安全;(2)判断意识、呼救、正确摆放复苏;(3)胸外按压;(4)开放气道;(5)人工呼吸。在培训中取消了判断脉搏,重点讲解胸外按压的定位、姿势、频率、按压幅度、按压后放松。最后再完整演示操作步骤,学员以15名为一组分组训练,依次练习,要求人人过关,教师在旁指导纠错,电脑系统自动反馈学习效果。学员能清楚明了,真实感受到自己的动作是否到位,效果如何,学员也可看到互相之间存在的差距和错误,有利于快速掌握规范的心肺复苏要领。
1.2.3 考核 分理论笔试和技能考核两个部分。
1.2.3.1 理论笔试 培训前给学员发放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根据《2010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为标准由本急救中心自行设计问卷,发放前由培训教师向学员简单说明调查的目的、内容,完成试卷后当场收回,共发放试卷292份,收回有效试卷292份,有效率为100%。培训后这一部分内容重复考核,以便于对比了解学员对心肺复苏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1.2.3.2 技能考核 用复苏安妮在培训前、后对学员依次考核,以胸外按压的准确性为主要标准。判断环境安全5分,判断意识10分,胸外按压定位10分,按压姿势10分,按压频率15分,按压幅度20分,按压后放松10分,开放气道10分,人工呼吸10分,满分100分,60分为合格,电脑系统自动记录。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培训前后理论知识合格率的比较 695名警务人员理论知识培训前60~100分者78名,
2.2 培训前后操作考核合格率的比较 695名警务人员操作考核培训前60~100分者89名,
2.3 培训前、后操作技能各环节的比较 培训后操作技能在判断意识、人工呼吸无效、按压部位错误、按压姿势错误、按压频率错误、按压幅度错误、未处置危险场景方面均优于培训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警务人员CPR技能掌握现状 培训前CPR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测试结果显示:总平均成绩在60分以下,理论知识合格率仅11.2%,操作技能合格率仅12.8%,基本可以反应警务人员掌握CPR合格率低的现状。其中人工呼吸得分最低,为0分。在培训中笔者发现人工呼吸普遍掌握不好,主要表现为嘴巴包不住漏气、气道未开放吹到胃内、吹气过浅或过深,这可能是学员心理上对人工呼吸有排斥,影响了学习积极性。在培训过程中,应该注重切合实际,对一些不愿口对口吹气者则只要求做胸外按压,单纯的胸外按压实施起来更容易,可以保证有较多的患者接受CPR救治。培训前警察对心脏骤停的判断的合格率为58%,这与笔者在实际出车中的情况相吻合。在一些事故现场,首先到达现场的警察不知道如何判断患者的神志、呼吸、脉搏,只能消极等待120,错过了复苏的最佳时间。在培训中取消对呼吸、心跳的判断,判断神志无反应、瞳孔散大后即可开始CPR。培训后警察对这一部分的合格率为100%,可以有效的缩短CPR开始时间。研究表明:胸外按压延迟1 min,心肺复苏成功率下降10%,缩短心脏骤停到复苏开始时间是提高心脏骤停患者复苏存活率的关键[2]。在实际的培训中应要求将胸外按压作为重点,发现患者无意识或者瞳孔散大后立即开始胸外按压,用力、快速。对常出现的问题,如心脏按压时手臂弯曲、按压部位错误、按压幅度过浅或过深、按压频率过慢、按压后不放松等重点指出,大家在互相的观摩学习中指出对方的错误之处,加深了记忆。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培训前CPR及格的学员都是曾经参加过培训的,这说明CPR培训确实有效,同时也发现一些曾参加过CPR培训的人培训前考核仍不及格,这说明一、两次的培训只是暂时有效,要想真正掌握CPR,应加强周期性的复训。
3.2 警务人员提高急救意识,掌握CPR技能非常重要 研究表明:心脏停止搏动后,患者将在4~6 min发生不可逆的脑死亡,随后,经数分钟过渡到生物学死亡心脏停搏4 min内开始心肺复苏者约50%可复苏成功[3]。4~6 min开始复苏者10%可复苏成功,超过6 min者仅存活4%,10 min以上开始复苏者,存活的可能性更为减少在院外的CA事件中,由于路程和交通等情况,专业急救人员很难在4 min内赶到现场,第一目击者在现场及时采取有效的心肺复苏就显得非常重要。在自然灾害和各种突发事件中,人民警察常常以最快的反应速度首先出现在各类事故和灾害现场,警察作为“第一目击者”在紧急情况下实施医学救助顺应了现代医学救援提倡的“大救援”观念切实地履行了人民警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职责,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对政府、公安、医疗的满意度[4-6]。本急救中心统计显示2012年多警联动3357起,院前死亡病例为125起,翟惠春等报道:在救护车到达前由目击者进行心肺复苏抢救的24例病例中16例有效,有效率66.67%,而车到现场后才开始进行心肺复苏的815例病例中43例有效,有效率仅为5.28%[7]。如果警务人员掌握了CPR技能就可以在第一时间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同时等待急救人员到达,大大缩短开始心肺复苏的时间,从而提高复苏成功率。
3.3 关于警务人员CPR培训的建议 尽早有效的CPR是抢救院外CA患者唯一有效的方法,普及CPR技能,在警务人员中开展CPR培训将有利于院外CA患者的现场救治和提高复苏成功率。CPR知识培训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一次、两次培训只是暂时有效,要想真正掌握CPR知识,还需要加强周期性的复训,对新上岗警察可实行岗前培训,已培训警察可实行周期复训,争取做到每名警务工作者都能熟练掌握CPR技术。所以,建议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充分重视警务人员的急救培训工作,不断完善急救培训机制[8]。加大投入,加强宣传,提供培训器材,指定培训机构,定期举办培训班,使越来越多的警察参与其中,掌握这一简单有效的操作方法,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造福广大人民群众。
参考文献
[1]杨萍芬,张伟宏.257例心搏骤停患者院外现场救治[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15(3):265-266.
[2]廖晓星,魏红艳.心脏骤停救治中的共识与争议[J].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2011,5(4):4-5.
[3]王海龙,王雪梅.基层医院抢救心跳骤停的体会[J].海南医学,2010,21(2):76-77.
[4]王波帆.公众对心肺复苏急救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13):219.
[5]李艳,朱庆生,赵宏卫,等.110例60岁以下院外心肺复苏疗效分析[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2,7(7):619-621.
[6]李宗浩.创建发展中国救援医学事业[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7,2(1):1-2.
[7]瞿惠春,徐绍春.874例院外猝死临床分析与急救干预[J].中国急救医学,2001,21(1):14-16.
当代人文精神的构建是当前理论界探讨的热点之一,在当前中国社会面临转型的这一背景下,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这一问题更显出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人文精神是一个与人的内在本质紧密相关的问题,可以说自从人类一出现就有人文精神的问题,只不过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探讨方式和重点而已。
一、什么是人文精神
什么是人文精神?这个问题说起来就象什么是人一样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问题。对此人们有各种理解但又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认识。李连科认为“人文观不仅以人的本质说为根基,还以人道主义为核心,以人的价值的实现为内容,以实现现代化为当代中国人文观的主要目标”【sup】[1]【/sup】肖云儒认为“多年来人文精神的讨论,大都在人的精神领域和意义世界这个范围里,在人与人的关系、人对人的责任这个范围里展开的。现在看来,思维空间显出了一些逼仄。
人对人的责任可否充分履行,人生的意义可否充分实现,都不是孤立的人类能够独自解决好的问题。”【sup】[2]【/sup】也有人认为“人文精神是一种关心生命情感、追求价值意义,不断地超越世俗生活的永无止息的自主精神和批判精神。人文精神强调个体的优先地位,主张普遍的东西只有建立在个体的感性生命之上才是真实的。人文精神可以归结为相互联系的两点:感性生命和个体独创。呼唤人文精神,就是要直面人类生存的意义危机,真切关怀人类的终极价值,致力于唤醒被超越于个人之上的东西遮蔽和窒息了的个体的感性生命和真实情感。”【sup】[3]【/sup】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关于人文精神的理解。但是,尽管具体的理解千差万别,总的思想却是一致的,即:人文精神应该体现出对人的关怀、尊重,总的目标是为了让人能真正以人的方式和尊严来生活。
我们对人文精神所持的理解是:人是社会中的人,个人是社会的基本分子,所以人文精神的确立要考虑到人的因素和社会的因素这两个方面。人文精神应是能使个人健康的发展、使社会和谐进步。我们知道,凡事物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存在的,每一个事物的发展都有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矛盾。因此本文不重于在一般层面探讨人文精神,而是侧重在今天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来探讨构建当代中国人文精神的“最基本”因素,即基础性的因子。
二、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观念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许多方面都有着辉煌的成就。中国也曾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对整个人类的发展做出过重要的贡献。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和中国人也有许多的缺点,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和近代中国的落后都是有着内在原因的,不是无缘无故就会落后的,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我们反思过我们的人文观念吗?限于篇幅和本文讨论的重点,本文不准备全面的展开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只是择要论述一些被学界广泛认可的观点。
1、传统的中国人文观念重整体轻个人
作为中国人我们都感觉到自己处在一个庞大的人际责任网中。中国传统文化要求“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每一个人包括君王在内都扮演着多重的角色,强调个人对这种人际关系各方面的责任,“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体现了这种个体对于整体的责任。
2、提倡禁欲主义,强调等级权威
中国文化主张人要“清静无为”这样才能得道,“存天理,灭人欲”“六根清静”这样才能成仙成佛;强调的是人治而不是法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君无戏言”、“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拥有权力的个人可
转贴于
以超越国家的律法之上,与此相应,等级观念十分强,三纲五常等就是典型的例子。在这种等级观念下中国人性格中多屈从甚至迷信权威,对于权威是一种软弱的服从意识、思想较为保守、做人重于做事。
3、重古轻今,总爱循先例,缺乏批判意识和创新精神
数千年来,孔孟之道是中国人心中绝对的真理,人们注重的是“先王之法”、“圣人之言”,决不能离经叛道,更不能对“圣贤”提出质疑。
三、当前我国的国情分析
时光如梭,漫长的封建社会终于过去了。随着天安门城楼上那一声庄严的宣告,中国的面貌为之焕然一新,中国的综合国力明显增强,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成果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如今中国又正在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对中国来讲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经济是基础,经济体制的变化意味着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着更深层次的转变。应该说这种转变是机遇也是挑战,或者说的更直接一些这种转变有可能是好的结果也可能带来危险,这完全取决于我们在这个发生转变的十字路口如何选择和以后的具体推进策略和措施。这决不是危言耸听,事实上现在已经有所表现:一方面我们看到了经济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许多以前很好的传统在逐渐离我们远去,假冒伪劣产品层出不穷,反映了诚实淳朴的美德在丧失,一系列的食品安全事件使人难以相信这是出自有着尊老爱幼优良传统的中国。贪污、腐败的报道时常见诸报端,诸如此类还有很多。不管愿不愿意,我们必须承认这一切,也是今天中国的现实。
透过这些现象从更深层次来看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中国和中国人存在的一些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市场经济的一些负面作用又接踵而来,这正是今天中国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要知道市场经济固然有其好的一面,但也和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一样不是完美无缺的。用的观点来看就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对市场经济我们同样不能迷信,不要以为实行了市场经济就一切都自然会好的,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虽然我们实行的不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但作为市场经济毕竟有一些共性。所以西方实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国家所遇到和面临的一些问题对我们而言还是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的。例如,市场经济强调竞争,因为竞争能提高效率,但过度的竞争也会使人心理失衡,今天有心理疾病的人群在增多就说明了这一点,过度的竞争也会使人为了谋利而不择手段,引发人性中恶的一面。这种过度的竞争实际上是有悖于提高效率初衷的。
四、宽容与公德意识应是当代中国人文精神的最基本要素
如上所述,就中国当前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而言,是既有传统中国的一些不足又有现代中国的现实挑战,所以今天所倡导的人文精神应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个问题做出回应,这才符合实事求是的原则。在此不打算全面的展开谈今天中国应倡导的人文精神,因为从一般意义上讲无论何时何地凡是人性中美好的因素都是应该倡导的,所以这样全面的谈看似面面俱到实际是没有重点,我们所关注的是在“今天”中国的现实状况下应着重倡导的人文精神的“最基本”要素。
1、对人的尊重和宽容是今天倡导人文精神的一个基本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