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教师节的小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围绕学习目标――教师调节的指向性
教师调节要先立足文本,围绕“三个维度”的学习目标精心预设,对于教材的重点、难点要了然于心,提出的问题要抓住文本的关键和本质。而后,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现场的学情,把握提问的技巧和策略,注意运用归纳和合并的方法对问题进行整合,尽可能设计容量大的问题,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和效度。最好是由一个问题的提出牵动一些句子,一些段落,乃至全篇。如教学《月亮湾》时,教师可以抓住文章中“美丽”这个关键词,让学生找、画有关的句子,并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这个训练点与教学目标密切相关,既有语言训练的价值,又有助于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既给了学生大量的时间走进文本,阅读、体悟语言文字,又教给了学生“瞻前顾后”、抓住联系、整体把握等阅读方法,在知识自主建构的过程中促成了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二、树立课程意识――教师调节的过程性
王崧舟教师执教的《鸬鹚》,有关“一抹”的教学至今令人回味。王老师先通过换词让学生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接着让学生再读课文,看看这“一抹”,到底抹出了什么?当学生的回答都集中在水面及水面上的物体时,王老师做了巧妙地调节:“别把渔人给忘了呀!这一抹,更抹出了渔人的什么?”学生思维的闸门又一次被打开,有的说抹出了渔人的笑容;有的说抹出了渔人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还有的说抹出了渔人美好的生活。不难看出,王老师语言训练的课程意识贯穿教师调节的全过程,紧紧扣住“一抹”这个词,带领学生沉入文本的大背景中潜心体会,从而将词语教“厚”,学“丰”。学生在教师调节中,由一个词语想开去,到广阔的思维空间中,再用语言描述脑海中联想的画面。这样,词语表达的意思就立体起来,生动起来了。
三、调控最佳时机――教师调节的灵活性
1.教师调节用在认识模糊时
薛法根教师执教的《卧薪尝胆》,在大家讨论“勾践需要卧薪尝胆,我们要不要卧薪尝胆?”时,有同学认为“没有仇,没有恨,不必卧薪尝胆。”“我们的生活很幸福,不需要这么苦。”薛老师顺着学生的思想走向做了有效地调节:“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的这句话,为了中国的航天事业,中国科学家卧薪尝胆几十年,终于将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了太空。你说,中国科学家有仇恨吗?他们是否每天都睡在柴草上,每顿饭前都要尝一下苦胆?”前后观点的矛盾让学生茅塞顿开,有的说:“老师,我觉得我们需要卧薪尝胆。比如,中国足球队要成为世界冠军,就必须卧薪尝胆。”还有的说:“我们学校正在创建实验小学,也需要卧薪尝胆。” ……从而,学生领悟到“卧薪尝胆”蕴含的精神:忍辱负重、发愤图强、坚持不懈。薛老师课堂上的有效调节,真正把语文课上成了一种文化,使得语文课充实、丰富、丰厚起来。
2.教师调节用在发生意外时
我执教的《槐乡五月》,在“让学生自由读读课文,画出觉得写得美的句子。”这一环节中,发现部分学生无精打采,坐在后排的一名学生居然在书中的插图上乱画。怎样通过教师的调节,焕发出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呢?于是我一改教学预设,让学生给书上的画取个好名字,并提醒学生要认真读书,答案全藏在书本里。学生兴趣盎然,大声朗读起来,有的摇头晃脑,有的圈圈画画,一张张脸显得有些兴奋。果然,交流精彩纷呈。毋庸置疑,教学预案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操作过程。但教学中如果出现了意外的事件,尤其是出现了精彩的生成资源时,教师不要拘泥于教学预案,而要从课堂的实际出发,即时生成教学机智,随时调整课堂教学的步骤,控制好教学的节奏,促进更有效的课堂。
3.教师调节用在偏离文本时
在某教师教学《别把花草弄疼了》,师生围绕“当你看到不爱护花草树木的人和事时,你心里会怎样想?”进行交流时,一名学生义愤填膺地回答:“我真想上去揍他一顿。”如果教师只是微笑着点头,用手势示意学生坐下。那么,这种借用非言语行为进行的教师调节,从精当性和针对性看,无疑是一个失误。这时,执教的教师利用教学机智作了有效地调节:“以‘他山之石攻玉’――非要用武力来解决问题吗?”借机导入,引发学生发表见解,以回到文本的价值取向中。这既拓展了语言训练的空间,又帮助学生提高了认识。可见,学生的错误也可以当成一种教学资源,教师调节得法,课堂仍会因“错误”而精彩。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与玩;教学模式
G623.8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本身就是处于活泼、好动、充满好奇心的年龄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老师就应该紧紧抓住学生这些天然的本性,适当的加入一些体育游戏,精心的设计教学的环境,达到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成长的目的,也是提高体育教学实效性的有力手段之一。
一、“教”与“玩”相结合的体育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一)与学生的情趣特点相适应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烈,兴趣广泛 ,而“教”与“玩”的教学模式正中下怀。能使体育课堂的教学气氛达到张弛有度,以学生的直接兴趣作为学生上课的动力,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在玩中学习。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增加学习过程中趣味性,吸引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游戏中,在娱乐的过程中体现教育目的,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下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
(二)与学生的身体素质相适应
体育教学要坚持以健康为第一位的指导思想,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脆弱阶段,其骨骼的硬度小,容易弯曲变形,肌肉力量过小,耐心差等,这些都表现了小学生的身体不能适应符合过大的运动,否则不但不能对小学生起到健身强体的作用,反而会影响到学生的身体健康[1]。“教”与“玩”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正好可以有效的把握课堂运动量的张弛程度,有效的促进身体发育,提高心血血管等各个器官的技能,为学生良好的身体发展素质提供了基础,对体育教学的开展有着必不可少的作用。
(三)与学生的成长需求相适应
不管是什么样的教育课程,他们的教学目的都会相同的,那就是“育人”,培养优秀人才。对于小学生而言,上课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新的模式,刚到新环境的陌生感,以及学习上的紧张感,会导致学生积累的压力越来越多,而体育教学正好利用了体育锻炼来帮助学生舒缓学习压力,来达到体育教学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个性等根本目的。而学生对于老师单纯的理论讲解,往往处于似懂非懂的一个状态,其的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很差。而“教”与“玩”相融合之后,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还能帮助学生做到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二、体育教学中“教”与“玩”的结合的具体方式
(一)集与分的结合
在体育课教学的前期教学中,把学生集中在一起,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与练习规范,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然后再把游戏融入后半程教学,采用让学生分组的形式,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然后进行小组的趣味比赛。例如两人三足,这种不像单纯的快速跑那样枯燥,而是更多的考验了合作者之间的默契配合。可以让学生在游戏中消化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学会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增加了练习的趣味性,吸引了学生全身心的投入,一举两得。
(二)课间的趣味穿插
小学生的天性就是好奇心强烈,因此为了避免课堂气氛过于沉闷,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老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当的穿插一些有趣的小游戏或者是关于体育的小故事,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性,有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以及深刻对知识的记忆力。
三、“教”与“玩”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所带来教学效果
“教”与“玩”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将体育知识的培养、身体素质的锻炼和充满趣味性的游戏结合成一体,让体育课程达到有趣味性、竞争性、知识性、娱乐性等教学效果,让体育教学过程充满活力,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接受能力、创造能力等,还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教”与“玩”的教学模式让整体育教学不管是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变得丰富化,不仅迎合了小学生的心理诉求,还增强了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有利于培B学生的良好性格。在学习的过程得到了充分的运动,让学生的身体素质、协调性等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主观思想,去消化、掌握所学体育知识,总是一种饱满的精神状态与参与课程学习。体育游戏是一种具备了复杂条件反射过程的活动,通过自身大脑皮层对内外感受器官所产生的对各种信号的分析能力,可以有效的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认识力、创造力、接受能力等,对学生的智力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在游戏中的竞争意识,去刺激学生发挥自身潜在的应变和创造能力,对学生的整体智力发展起到较好的作用[2]。
四、结论
通过综上所诉,不可否认,在“教”与“玩”相结合的模式中,既提高了小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也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的效率。打破以往对体育教学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从学生的天性出发,寓学于乐,使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接触到更为广阔的知识天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情趣,掌握相关的体育知识,促进学生创造和谐的人际合作关系,有效的帮助学生在各方面的能力与身体素质得到巨大的提升。让学生在游戏中成长,鼓励学生自主思考、锻炼,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从而达到以后长期保持体育锻炼的习惯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袁秀丽.“教”与“玩”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应用于小学体育教学的策略研究[J].时代教育,2014,11(20):179-180.
关键词:培智教育;教师;能力结构
一、研究背景
教师的能力结构是所有类别的教育都需要关心的一个重要话题。在普教中,国家出台了各级各类学校关于教师资格的准入制度。从教师培养开始就精心设计培养方案,挑选课程,所有教师持证上岗,力争使教师在进入一线学校之前就具备职业所需的各种知识和专业技能。在特教当中,特教教师的准入制度一直是广大特教学者所关心的重要话题。有学者提出,应该将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纳入今后的特殊教育立法[1]。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稿》有关特殊教育内容征求意见座谈会上,与会专家也认为,可以参考国外“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的做法,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和随班就读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2]。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丁勇院长认为,我们应该借鉴国际经验和做法,积极开展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试点及推广工作[3]。过去及当前的一段时间内,由于我国特教师资培养能力的限制,以及现有一线教师成分构成的复杂性,使得特教教师资格的准入政策在短期内难以出台。但是,大势所趋,在不久的将来,特教教师的资格准入制度必将出台。为此,先期的准备研究应该尽早着手。在这种背景下,本研究对培智教育教师的能力结构进行了调查研究。一方面是初步了解我国特教教师的能力现状;另一方面,就如何优化培智学校教师的能力结构提供建议,希望对相关政策的出台有所参考价值。
二、研究过程
(一)研究目的
希望通过对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的调查,了解我国培智教育教师的能力现状,以及对于一个培智教师来说,哪些知识和技能是必备的。并就如何优化培智教师的能力结构提出建议。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利用一次全国培智教育培训班的机会,对来自全国十多个省份的近二十多所培智学校的骨干教师进行了调查。样本量为30人。样本覆盖面较广,涵盖学校较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三)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自编访谈问卷。问卷所涉及的问题由两个维度组成:第一,作为一名培智教育教师,哪些知识和技能是必须具备的;第二,作为一名培智教育的教师,哪些知识或技能是当前最缺乏的。每个问题下面列出了二十一项知识或技能作为选项,可以多选或补充。且这二十一项知识和技能可归纳为十个大类,其结构如下:第一,康复技能。包括语言治疗、物理治疗、职业康复、作业治疗、社区康复。第二,特教专业知识。包括特殊教育理念、特殊教育教学法、个别化教育、班级管理、特殊教育课程、特殊儿童评估。第三,心理学知识。包括行为矫正、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第四,家校合作。第五,医学常识。第六,课题研究。第七,辅助技术。第八,政策法规。第九,教师职业修养。第十,教师基本功。数据的统计工具为Excel2003。
(四)数据的统计方法
本研究所得数据以量的分析为主,适当辅助质的分析。在量的分析上,由于两个问题都要求受试者选择相关知识或技能,所以主要统计相同或类似答案的出现比例。在统计频数时,一张问卷上,只要出现语言治疗、物理治疗、职业康复等康复知识,记一次康复技能;若出现个别化教育、班级管理等特教知识,记一次特教专业知识;其它类推。
三、研究结果
(一)培智学校教师认为教学过程中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从图1可以看出,在十大类知识中,特教专业知识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其次依次为心理学知识、康复知识、教师职业休养、家校合作、教师基本功、医学常识、辅助技术、政策法规。其中认为特教专业知识、心理学知识、康复知识是必备知识的人数远高于其它几类知识。
从图2可以看出,在二十一小类知识中,培智学校教师认为特殊教育教学法是最重要的。其次依次为儿童发展心理学、物理治疗、教师个人修养、特殊教育课程、语言治疗、班级管理、行为改变技术、个别化教育。
(二)培智学校教师教学过程中缺少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分析发现,受试者在回答教学过程中所缺少的知识和技能一问时,选择到的知识和技能包括16个课程方向。这16个课程方向主要涉及类知识和技能,分别是:第一,康复技能。包括语言治疗、物理治疗、职业康复、作业治疗、社区康复。第二,特教专业知识。包括特殊教育理念、个别化教育、班级管理、特殊儿童评估。第三,心理学知识。包括行为矫正、教育心理学。第四,家校合作。第五,医学常识。第六,课题研究。第七,辅助技术。第八,政策法规。
通过图3可以发现在类知识中,培智学校教师最缺的是特教专业知识。其它依次为康复技能、心理学知识、家校合作、医学常识、课题研究、辅助技术、政策法规。在这八类知识当中,特教专业知识、康复技能、心理学知识出现的频数远远高于其它类。此外,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似乎也有所突出。
通过图4可以看出,在16个课程方向中,排在第一位的是物理治疗。其次依次为特殊儿童评估、语言治疗、个别化教育、行为矫正、特殊教育理念、家校合作、班级管理。
四、研究结论
(一)培智学校骨干教师认为培智学校教师应该具备九个领域的知识
研究表明,培智类学校教师普遍认为,作为一名培智学校的教师,必须掌握九个领域的知识,按其重要程度排序如下:第一,特教专业知识。包括特殊教育理念、特殊教育教学法、个别化教育、班级管理、特殊教育课程、特殊儿童评估。第二,心理学知识。包括行为矫正、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第三,康复技能。包括语言治疗、物理治疗、职业康复、作业治疗、社区康复。第四,教师职业修养。第五,家校合作。第六,教师基本功。第七,医学常识。第八,辅助技术。第九,对政策法规的了解。
(二)当前培智学校教师相对缺乏的知识涉及领域,特别是其中的八个课程方向
这领域按其缺乏程度排序如下:第一,特殊教育专业知识;第二,康复技能;第三,心理学知识;第四,家校合作;第五,医学常识;第六,课题研究;第七,辅助技术;第八,政策法规。八个特别缺乏的课程方向,按其缺乏程度依次为:物理治疗、特殊儿童评估、语言治疗、个别化教育、行为矫正、特殊教育理念、家校合作、班级管理。
(三)当前康复类知识的缺乏成为影响培智教育的重要因素
从图3可以看出,康复类知识被认为是当前培智学校教师非常缺乏的知识,仅次于特教专业知识。究其原因,本研究认为,随着融合教育成为当前特殊教育发展的重要潮流,越来越多的中度智力缺陷儿童开始进入普通学校就读。如此一来,培智学校的生源受到影响,被迫招收重度甚至是极重度智力缺陷的儿童,包括部分自闭症,轻度脑瘫等原本公办校不招收的儿童。这些儿童在语言上、动作上、行为上等方面多少都存在问题,他们在接受特殊教育的同时,必须接受一定的康复训练。而当前的培智校教师大多从未接受过康复类的训练,面对新形势,他们急需接受相关知识的培训。此外,本次调查的对象当中,有部分是民办特教机构和社会福利院的老师,这些机构招收的教育对象对康复的需求更加迫切。
(四)一些与心理学相关的学科应该引起特教师资培养的高度关注
在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中,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容易被忽视,甚至被认为是非专业知识。本次调查发现,行为矫正、儿童发展心理学等相关心理学专业知识普遍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容易理解的。因为智力障碍儿童,特别是重度和极重度智力落后儿童大多存在行为问题。这也是最让培智校老师头疼的问题。行为矫正的各种原理和方法能有效地解决各种行为问题,因此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了解普通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一门重要学科,而智力障碍儿童教育目标的制定必须参照普通儿童的发展规律,如果不了解儿童发展心理学,必然会遇到许多困难,所以这门课程也很重要。
(五)一些非主要领域的知识也应该引起特教师资培养的重视
作为一名培智专业的教师,特殊教育学知识、康复类知识、心理学类知识相对比较容易引起重视,但是,教师基本功、家校合作、医学常识、课题研究、政策法规和辅助技术等知识却往往容易被忽视。本研究表明,作为一名培智学校教师必须掌握这些知识,并且其中的许多知识已成为一线教师的能力缺陷。
五、关于优化培智学校教师能力结构的相关策略
(一)优化特教师资培养方案,精心选择课程,提高师资培养质量
师范类院校是特教师资的培养基地。培养方案建设是影响特教师资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特别是专业课程的选择。一份好的课程设置方案应该根据一线学校对教师的能力需求以及未来特殊教育的发展方向来选择课程。不仅着眼于当前,而且面向未来。但是,从目前国内的情况来看,许多师范院校都是仅仅根据自身对特殊教育的理解来选择课程的。这样造成的一个问题是:各所学校培养出来的特殊教育师资能力结构差异较大,特别是对一线的实际需求了解不充分,以至于毕业生走上岗位和仍需二次培训才能上岗或满足岗位需求。因此,优化特教师资培养方案,精心选择课程,是提高特殊教育师资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本研究表明,在课程选择上,应该把特殊教育教学法、儿童发展心理学、物理治疗、教师个人修养、特殊教育课程、语言治疗、班级管理、行为改变技术、个别化教育等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培养方案。在选修课当中应该包含教师基本功、家校合作、医学常识、课题研究、政策法规和辅助技术等课程。
(二)准确把握在岗教师培训重点,提高师资培训质量
能在师资培养阶段就尽可能的完善教师能力结构是最理想的选择。针对我国当前许多在职特殊教育教师并非专业出身的实际情况,加强在职培训是完善教师能力结构的重要选择。要提高培训的质量,必修准确把握培训的重点。要把握培训的重点,必须事先调查清楚一线教师最急缺的知识技能。本研究表明,物理治疗、特殊儿童评估、语言治疗、个别化教育、行为矫正、教育理念、家校合作、班级管理等课程是当前一线教师最急缺的知识和技能,应该成为培训课程选择的重点。
(三)加强在职教师的自我成长能力
在当前知识爆炸式增长的大背景下,加上一线教师每天都有可能面对新的问题。能力的准备和补救式的培训是很难从根本上满足不断变换着的教学需求的。所以,从根本上看,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自学能力。每当遇到新的问题时,能第一时间通过自身的探索需求答案,而不是抱怨能力准备的不足或等待下一次的培训。要具备良好的自我成长能力,教师必须拥有强烈地求知欲望,良好的自学方法和习惯。除此以外,学校必须为教师的自我成长营造氛围,提供条件。比如,经常举办各种研讨活动,竞赛活动,为老师提供各种图书资料、信息化学习平台等。
参考文献
1.包万平,李金波,郭炜煜.我国特殊教育法律缺陷及其立法学术建议.继续教育研究.2009(12),68.
2.黄伟,杨希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稿》有关特殊教育内容征求意见座谈会综述.中国特殊教育.2010(4),95.
3.丁勇.关于我国中长期特殊教育改革与发展几个重大问题的思考.中国特殊教育.2010(10),5.
作者简介: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教师形象细节 思考
日前,职业教育新课改如火如荼,有力地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在这轮课程改革的诸多环节中,无论是教育管理部门还是教师,往往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或只片面注重教师教学业务能力的提高,而忽视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形象细节,而正是这些往往不被看重的形象细节,关系到教师整体个人素养的提升,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影响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步伐。因此笔者为此作点思考。
1、教师形象细节的内涵
依据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来看,教师的个人形象细节包括哪些呢?它们又与教学有着何种关系呢?经过查找资料,笔者就此作了一些梳理。华东师大心理系教授、教育心理学博士生导师邵瑞珍把教师的角色分为知识的传授者、父母形象、课堂纪律管理员、一个榜样、心理治疗家、朋友与知己、替罪羊和人际关系的艺术家。西华师范大学冯文全教授将教师的职业素养归为现代意识和时代精神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能力素质、身心素质。
教师的形象细节主要包括仪表仪容、言谈举止等等,形象细节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教育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师的穿着打扮、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疑都会对学生的价值标准、审美标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示范与影响作用,要明白“教育无小事,教师无小节。”
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认为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就决定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十分注重自己的形象细节,它能够直接影响到学生以何种态度去面对这些来自非学习的诱惑力,也是学生将来面对社会所呈现形象的无形佐证。因此,在职业学校课堂教学中,注重教师形象细节对提升职业学校学生道德品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x。
二、注重教师形象细节的作用
1.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的言谈,表达要准确,音量要适当。假如一个教师,土话连篇,甚至骂骂咧咧,高门大嗓,吐沫四溅,语言粗鲁,不仅起不到教育学生的作用,相反会被学生所冷漠和厌弃,学生对他只有“敬而远之”,也就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如,教师的仪容仪表,它具有较强的外显性,最易为学生所感知,并由此对教育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实践证明,教师的仪容仪表足以影响学生的注意力、行为方式以及对教师本人的态度,也就是说教师美好的形态,能够增强教师的威信和影响力。在引导学生走向科学和人文世界,教师自身就是学生的精神偶像,所以一些隐性知识流传,对学生的影响力,对教师职业形象的塑造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展示人格魅力和良好形象的载体
教师是学生模仿的道德实体,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论是否带有德育的故意,实际上都是德育的无声影片,也许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就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影响。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教重于言教”,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教师注重形象细节,既是自身形象建设的需要,也是学校优良师德师风建设的需要。
三、注重教师形象细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途径
在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中,既然教师的形象细节对学生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不仅仅是老师自己要注重形象细节,学校也应该在坚持“以人为本,以引为主”的教学的原则下,可以通过对教师形象细节的评价新模式,包括评“教师形象”“教学现象”“教学效果”等教师课堂教学的形象细节,以规范教育行为为重点,以学生评教为起点,以师生广泛参与为基础,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发扬民主、评改并重、树立先进的原则,端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形象细节,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1.评“教师形象”,促进教师自我改变
笔者曾对教师的头发、化妆、衣着等上课时仪容仪表以及教师带手机进课堂或教师在上课使用手机等现象进行问卷调查。从调查反馈来看,绝大部分学生对教师的仪容仪表表示满意,学生喜欢打扮得体大方的男女教师,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对部分教师表示不满意,在不满意中,主要是:①个别女教师头发染色、穿着太露、透;②个别男教师打扮过分随意;③教师带手机进课堂。笔者通过“教师上课形象”的评价中,看到了学生的诉求,听到学生的声音,了解学生所思所想。从而可以通过学校层面,把学生的评价如实地向任课老师反馈,自觉地意识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形象细节的重要性,促使教师进行自我对照与反思,从而力争塑造优良的教师形象。
2.评“教学现象”,实现评价的导向作用
教师的教学现象评价,包括上课守时、课间态度、授课方式、讲课声音、课堂板书等方面表现的好坏,还有课前指导、课后交流、课外沟通等所带来的师生情感程度的深浅之差别。在现实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确如不少学生提到,有个别教师总在上课铃声响后进教室,有老师课堂板书设计不够科学等现象。笔者以为,所有这些上课的形象细节确实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课堂教学气氛,这其实也就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安全,从而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益,尤其是我们倡导创新教育、着力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今天,很难想象,一个缺乏安全感的课堂,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够被激发、创新的潜能能够被调动。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少提出,只有满足了学生的安全需要,即对安全感、稳定性、受保护和摆脱恐惧、焦虑的需要,才能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因而学校通过评“教学现象”,针对教师课堂上的形象细节,建立健全常态化师生情况收集、办理和反馈机制,引导教师谁主管、谁负责,限时办结。对情况复杂、需要多个部门联合解决的,学校各有关部门要主动配合,主动履行职责,共同予以解决。
3.评“教学效果”,夯实技能人才培训的根基
事实上,良好的教师形象对搞好课堂教学同样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优美形象可以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事情成功的前提。一个人的兴趣许多都来自于对某种事物的高度注意和喜爱。
关键词:义务教育;绩效管理;信息沟通;绩效考核
自我国义务教育学校正式实行绩效工资以来,在教育界引起如何实施教师绩效管理的思考。教师绩效管理的提出,为教师绩效工资的发放、个人发展等提供了公平、公开、公正的依据,为学校教师管理提供一种新思路。但现实中绩效管理实施的预期效果并不理想,教师不理解绩效管理,存在对绩效管理不满甚至漠视现象,绩效管理过程中没将教师职业生涯发展与学校发展结合起来,达不到绩效管理的目的,影响教师情绪以及教学质量。为了提高绩效管理在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管理中的作用,我们抽取10所毕节市义务教育学校做样本,发放问卷110份,收取有效样卷100份,对学校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析,以寻求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义务教育阶段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1.绩效管理主体不全面,教师难以接受考核方案
调查发现,毕节市义务教育绩效管理主体存在模糊不清现象。在对“你们学校有没有绩效考核小组?”这一问题进行调查时,有23%的教师表示不清楚,或者不关心,说明绩效考核没有引起重视,对绩效问题由谁来做并不关心。虽然有77%的教师知道学校有绩效考核小组,但其构成的合理性确实让人担忧。学校绩效考核小组主要是校长、教务处主任组成,而教研室主任、教师代表参与的较少或者没有。可见,绩效管理小组构成人员是不全面的,从而导致制订的方案中考核指标不够全面或不具体,不具有可操作性,因此绩效考核方案很难被教师认可。
2.绩效实施不流畅
针对“在工作的过程中,学校管理者或者教研室主任是否给您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和“您在平时工作中,遇到工作绩效方面的困难时,是否寻求得到帮助?”问题调查时,经常给教师提供帮助的学校占39%,61%的学校在绩效实施过程中对教师的帮助较少或没有,因而双方在此环节缺乏绩效信息共享。只有35%的教师在遇到问题时,能够积极主动向领导主动寻求帮助,31%的教师不知找谁,17%的教师没有考虑寻求帮助,17%的教师能自己处理。考核者与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很少为教师提供帮助,因此教师在工作中遇到困难,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难以保证绩效的实现。这样导致绩效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矛盾不断,进而导致绩效管理不流畅。
3.绩效考核过程不透明
在对“在平时工作中,由谁来进行绩效考核记录”进行调查时,只有40%的教师表示他们的绩效考核记录是由专门的绩效考核小组来进行的。有6%的学校由教研室主任记录,由校长和教务处主任记录的达44%,然而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能否及时记录、了解全校教师的绩效情况,据老师们反映,可能性不大。学校平时没有进行绩效记录,到了期末时就由校长和教务处长进行考核,或临时安排考核领导小组凭印象对教师进行考核评分,甚至出现近期效应以及人情分现象,从而导致整个绩效考核过程神秘、不透明。
4.绩效结果反馈不到位
绩效反馈在整个绩效管理中是不可缺失的部分,而在在对“你们学校在绩效考核结束后,是否找老师进行绩效状况交流”这一问题进行调查时,除了25%的学校经常找老师进行绩效交流外,从来没有和偶尔找老师进行绩效交流的高达62%,可见绩效结果反馈不到位。绩效反馈可以帮助学校对教师的绩效评价结果做出合理解释,缓解教师对学校的猜疑和矛盾的产生。特别是年轻教师,希望能够通过绩效反馈认识自身不足之处,提高工作效率。而绩效结果反馈不到位,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热情,结果就是好的行为得不到发扬,错的行为得不到纠正,继续错下去,这不利于教育的长期发展。
5.绩效结果的运用形式单一
绩效工资的实施,目的是调动教师积极性,促进教师职业发展。而在“你们学校绩效考核结果主要运用在哪些方面?”问题调查时,发现学校在绩效结果运用形式上单一。78%的学校主要将绩效结果运用于发放绩效工资,而用于教师个人发展的参与培训(占5%)和继续教育(占6%)的比例特别少。没有根据教师的需求去运用绩效结果,导致教师对绩效结果的运用不满意。
二、义务教育阶段绩效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绩效实施缺乏沟通渠道
在毕节市义务教育绩效管理实施过程中,教师存在遇到问题希望得到帮助的欲望,但是由于学校的绩效沟通渠道未建立,从而导致教师遇到工作、绩效方面的问题时,不知道向谁寻求帮助,甚至出现茫然的状态。而学校绩效管理者也很少主动帮助教师,两者之间没有形成畅通的沟通渠道,导致在绩效实施的过程中,考核者没有与教师就绩效管理目标达成一致,从而产生一系列矛盾。
2.缺乏绩效记录,绩效考核不公平
经调查发现,在毕节市义务教育学校中,由于绩效考核主体不清,考核方案不具体,往往对绩效管理采用回避或听之任之的方式,使得绩效管理过程中没有明确谁来做绩效记录,同时没有明确考核记录周期,考核带有随意性,这导致考核时没有依据,只能凭印象打分,分数差距不大,绩效考核不公平,考核结果不被教师认同和接受。
3.绩效管理者缺乏绩效结果反馈技巧
在毕节市义务教育学校中,参与绩效管理培训的主要是校长,学校内部绩效管理者大多并未接受专业的培训,因此考核者普遍存在缺乏绩效反馈技巧的状况。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需要进行绩效反馈以及怎样反馈,同时也不知道绩效反馈的作用,因此,考核者只是在考核中充当了裁判的作用,而没有把考核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
4.绩效管理者对绩效结果运用理解存在误区
经调查发现,大多绩效管理者认为绩效考核结果运用只是作为绩效工资发放的依据,认为绩效考核完了就结束了,并没有去真正了解教师需求。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教师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层次的需求,而绩效管理人员没有重视到不同教师在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最终导致绩效结果的运用过于片面,从而产生教师对绩效工作的不支持,甚至排斥。这种对绩效结果运用的错误理解,导致绩效结果的运用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进而影响教师的积极性。
三、义务教育阶段绩效管理对策探讨
1.完善绩效管理体系
(1)做好岗位分析工作,岗位分析是进行绩效考核方案制定的基础。进行岗位分析,明确胜任该岗位的能力要求、工作职责、工作任务。根据岗位分析的内容设置考核指标,使考核指标能够区分教师的优势与劣势,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方案。
(2)要建立绩效管理组织构架,支持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确定绩效管理小组,成员应从校长、教务处长、教研室主任、班主任、老师代表等中选出,并分工、细化成方案制定小组、绩效考核小组、绩效沟通与反馈小组、监督小组。
2.绩效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绩效沟通与反馈小组的辅导解疑作用
在绩效管理的实施过程中,要将绩效管理作为日常管理活动,建立畅通的绩效信息沟通渠道,公布信息沟通与反馈小组成员名单,让教师能够知道当自己对绩效有疑问时可以找谁帮助,信息沟通与反馈小组成员必须给以积极回应。信息沟通与反馈小组要主动找教师通过访谈、聊天等方式了解教师对绩效管理的理解程度,并及时纠正教师对绩效管理错误的理解。信息沟通与反馈小组就以绩效目标如何实现,与教师共同进行探讨,化解矛盾,从而使绩效实施顺利进行。
3.增强考核过程的透明性
第一,由考核记录小组根据考核指标,定期记录考核信息,到考评末期,将所有的绩效考核记录作为考核评分的依据,避免以近期效应打分。考核小组要记录教师的表现,要总结导致教师成绩好坏的因素。第二,设立透明化的公布渠道。可以通过工会,宣传栏公布绩效考核相关信息,让教师可以多渠道、随时了解绩效管理进度,了解自己到底做得怎样。一个考核周期结束后,在进行绩效结果运用前公布绩效考核结果,对绩效考核结果有质疑的,绩效考核小组必须给出满意的解释。第三,充分发挥监督小组的作用。小组监督绩效考核过程的公平性,可行性,合理性,直接影响教师对绩效考核的信任度。
4.强化绩效管理者的绩效结果反馈技巧
绩效管理者在绩效反馈前要做充足的准备工作,收集足够的资料,包括教师的岗位信息、绩效考核表、教师绩效档案,拟定反馈计划,通知教师思考自身绩效,做好准备;绩效反馈时注重面谈技巧,创建和谐的面谈氛围,与教师之间建立一种融洽的关系,反馈过程中注重双向沟通,以事实为依据,注意观察教师的情绪,适时进行调整以保证面谈稳定进行。注重扮演听众与领导的角色,帮助教师总结经验、找出不足,与教师共同确定下期绩效目标。绩效反馈后,就之前与教师定下的目标,观察教师的行为表现,是否对目标实现有利,如果偏离了方向,则需要二次反馈,以此循环促进绩效目标的实现。
5.依据教师的不同需求,做到结果的运用与教师切身利益相结合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考核者只有掌握了不同教师在不同阶段的需求,才能够提出更好的激励措施。例如有些教师希望获得晋升,有些希望获得学习的机会,有些希望得到肯定等,考核结果运用要与教师切身利益相结合,绩效结果运用方式要多元化,从而提高教师对绩效管理的满意度,提高教师对学校的忠诚度与归属感。
总之,义务教育学校的领导要站在战略的高度支持绩效管理的开展,将绩效管理工作常规化,构建绩效管理文化氛围,在学校和教师之间达成绩效管理共识,绩效管理才能真正激励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绩效,促进教师事业的发展,增加教师责任感,与学校共荣辱、共发展,推动区域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金凤,韩瑛.浅谈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考核要素[J].人力资源管理,2010(6).
[2]胡月霞.义务教育阶段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J].经验管理者,2011(21).
[3]段万春.组织行为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金延平.薪酬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144-205.
【关键词】 LED灯具 节能 环保 经济可行 社会效益
通过实验有2点重要发现:(1)在满足同样照明效果的要求下,使用LED灯管比普通荧光灯可减少用电消耗61%;(2)使用LED灯管不仅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收回采购成本,而且收回成本的时间周期远远低于其使用寿命。因此,将普通灯管更换为LED灯管,对于学校、办公、以及家庭等照明场所不仅经济可行,而且具有广泛的社会效益。
1 实验的目的
人类的照明工具一直在发展,从古代的蜡烛、油灯,到爱迪生发明的白炽灯,再到后来广泛使用的荧光灯。现在,人类又发明出了LED照明。相比传统的荧光灯,LED照明有着许多优点。
第一,节能环保。LED灯具光效高,能够节约大量的电,可以减少发电厂二氧化碳等x气体的排放。
第二,安全健康。LED灯不会发出紫外线,对人体无害;采用直流驱动,消除了传统灯具的频闪现象,色温低,显色指数高,可以更好的保护视力。另外,LED灯管不含铅、汞等有害物质,不小心打破了不会造成重金属有毒物质的扩散。
第三,使用寿命长。一盏LED灯的额定寿命一般是几万小时,甚至达到十万小时以上,而普通荧光灯则在一万小时以下。
虽然LED照明有如此多的优点,但是人们对这些优点缺乏直观的感受,加上LED灯比普通荧光灯售价要高,因此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对于使用LED灯具,一直存在着疑问和迟疑。
因此,我们组织了本次实验,对LED照明的节能环保效果和经济性进行测算检验,即验证:
(1)在教室使用中,LED灯具的节能环保效果是否显著。
(2)在教室使用中,LED照明所节省的电费在多长时间内能够回收购买LED灯管的成本。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希望推动学校管理人员做出决策,将教室现在使用的荧光灯管逐步更换为LED灯管。
2 实验的方法、场地与器材
2.1 实验方法
选择两间用灯时间基本相同的教室,其中一间教室继续使用现有的荧光灯管,另一件教室将荧光灯管替换为LED灯管,并确保两间教室课桌的照度大致相同。使用电度表分别测量出两个教室一段时期内的用电量,从而进行计算、对比和分析。
2.2 教室的选择
实验小组选择了深圳市耀华实验学校(以下简称“耀华学校”)的A412与A512两间教室,A412保留原有的荧光灯管,A512则使用LED灯管。选用这两间教室的原因为:
(1)两间教室在同一个学部,学生的作息时间基本相同,因此两个教室的用灯习惯和用灯时长基本相同。
(2)两间教室都有9个灯座,共计18个灯管。灯座和课桌的数量、摆放方式相同,因而灯管的照度便于比较。
(3)两间教室学生的作息时间与全校其他学生的作息时间相同。因此试验的结论具有普遍性。
(4)两间教室相隔距离较短,方便采集数据。
(5)两间教室的学生和老师愿意配合此次试验。
2.3 实验器材
2.3.1 LED灯管
为A512教室选择LED灯管的原则是使两间教室的课桌照度基本相同。实验小组为了找到与A412教室照度基本相同的LED灯管,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①通过对A412教室荧光灯的观察,得知此教室使用的灯为雷氏36w荧光灯。
②单灯对照:实验小组在夜晚到A412教室,点亮一盏荧光灯管,在此灯管的正下方的课桌上测量照度。再将三种不同功率的T8 LED灯管(型号分别为KK-T8-4FW-12、KK-T8-4FW-15、KK-T8-4FW-18)分别安装在实验灯座上并点亮。通过在灯管正下方的课桌上测量照度,得知型号为KK-T8-4FW-15的灯管的照度最接近原有的荧光灯管。
③多灯对照:将A512教室的荧光灯全部替换为KK-T8-4FW-15 LED灯管。在同一时间,多名实验者测量了开着灯的A512和A412教室的多个课桌的照度,结果显示A412教室各课桌的平均照度为282Lx,A512教室各课桌的平均照度为313Lx,两间教室照度误差在10%以内,可以认为基本一致(而且A512的LED灯照度更高)。
最终,实验选择了KK-T8-4FW-15LED灯管作为本次实验中与普通荧光灯管进行对比的照明工具,一共18根。
2.3.2 其他器材
电度表2个:用来测量两种灯管的电量消耗,是实验数据的读取来源。
照度仪1个:在选择LED灯管时,用来与普通荧光灯的照度进行对比,是实验的辅助仪器。
3 实验的组织与实施
3.1 实验器材的来源与安装
(1)LED灯管:从上海绿色照明公司购买,型号KK-T8-4FW-15,价格60元/根,18根灯管共计花费1080元。
(2)电度表:在淘宝网上购买,型号ZJ120-001,2个电度表共计花费130元。
(3)照度仪:在淘宝网上购买,型号AS823,花费253元。
(4)以上物品共计1463元,所需费用由耀华环保协会募集。
(5)在学校电工的指导下,实验小组对灯具和电度表进行了安装调试。
3.2 实验数据的采集方法
(1)数据采集期间:实验小组选择了一个完整的学期(从2013年9月2日到2014年1月24日)作为数据采集期间,共计21周,扣除周末及节假日后正常学习日为101天。
(2)数据采集频率:每月采集一次,时间为每月最后一天下午下课后,17:30前后。
3.3 实验人员安排
(1)分为两个采集小组,两个小组轮流采集数据。
(2)每个小组有两个同学,一个负责采集数据,另一个核实数据。
4 实验数据与计算结果
4.1 实验采集数据(见表1)
4.2 数据计算与结果
4.2.1 节能效果检验
在实验期间内,使用普通荧光灯的A412教室(以下简称“普通教室”)共计用电654.5度。
普通教室平均每个正常学习日的照明用电量为q1,则:
q1=654.5度÷101天=6.48度/天
全年正常学习日为188天。
普通教室每年照明用电总量为Q1,则:
Q1=6.48度/天×188天=1218.2度
而使用LED灯管的A512教室(以下简称“LED教室”)在实验期间内共计用电254.5度。
LED教室平均每个正常学习日的照明用电量为q2,则:
q2=254.5度÷101天=2.52度/天
LED教室每年照明用电总量为Q2,则:
Q2=2.52度/天×188天=473.8度
因此,一间LED教室每年节省的用电量为
Q=Q1-Q2=1218.2-473.8=744.4度
省电幅度=Q/Q2=61%(见图1)
4.2.2 降低碳排放效果测算
根据中国生命周期基础数据库CLCD,生产1度电需要约400克标准煤,产生CO2排放960克左右(各种电力混合后的平均值)。由此可以得出,一间LED教室每年省电相当于减少CO2排放=Q×960=715千克。
4.2.3 经济性测算
按深圳市现行居民用电收费标准0.68元/度,在此实验中,一间LED教室每年节省的电费为:F=Q×0.68元/度=506.19元
而用于更换的LED灯管采购开支为1080元,则节省的电费用于收回LED灯成本的时间为:
L=1080/F=2.13年
即需要两年时间(或四个学期)稍多一点时间,使用LED灯管所节省的电费就可以收回其采购成本。
4.3 延伸计算
4.3.1 全校推广
耀华学校是一所全日制学校,位于深圳市福田区,现有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办学层次,共6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758人,任课教师164人。学校共有67个如A512大小的标准教室,如果全部更换为LED灯具,则每年可。
节约照明用电量:4.99万度;
减少CO2排放:4.79万千克;
节约电费:3.39万元。
4.3.2 全国推广
根据统计数据,目前全国共有各类教室约340万间,如果全部更换为LED灯具,则全国教室每年可节约照明用电量约:24亿度(相当于一个大型火电站一年发电量);
减少标准煤消耗约:100万吨;
减少CO2排放约:230万吨;
节约电费约:16亿元。
5 实验结论与建议
5.1 实验结论
(1)通过实验数据的计算,我们认为在满足同样照明效果的要求下,使用LED灯管比普通荧光灯有显著的节能作用(减少用电消耗61%),从而有利于环境的保护。
(2)通过LED灯管的经济性测算,我们得知:使用LED灯管两年以上,节约的电费即可以收回灯管的采购成本,这个时间远远低于其使用寿命。而且,更换灯管简便易行,不需要其他投入和辅助设施。因此,更换LED灯管,对于学校,以及办公、家庭等照明场所都是经济可行的。
5.2 我们的建议
(1)实验小组首先向耀华学校建议,在将来教室的更新改造中,优先考虑更换LED灯管,这不仅可以节能环保,还可以有效降低学校运转成本,也可以通过使用节能设施向全校同学宣传节能环保的理念,是一件兼具节能环保、经济性和教育意义的工作。
(2)我们向全国的学校建议,考虑将教室照明尽早更换为LED灯管。同时,我们向全社会倡议,希望每个人、每个单位都能对节能环保投入更大的关注和热情。我们希望通过大家共同的努力,让水更清、天更蓝,让我们的地球家园变得更美好!
附:部分实验照片
(1)两间用作实验对比的教室(图2为A412教室,图3为A512教室)。两间教室灯座和课桌的数量、摆放方式相同。
我国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农村初中招生进行了改革,生源划片,小学生免试就近入学。由于小学毕业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一,认知前提差异较大,从而加剧了小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方面的不适应。这些不适应集中反映在:1.小学生进入初中后,生理、心理变化较大,管理难度增大;2.与家长、教师和学校的冲突增多,学习困难学生的数量逐步增大;3.“两极分化”提前,流失学生增加。这些问题严重阻碍着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另外,小学生进入初中和初中教师接任初一后,“师与生、教与学”双向适应较差,其原因可从两个角度分析。从教师角度看:初中教师相对于小学教师来说,知识储备量相对较大,学历较高,有居高临下之势;但由于他们对初一新生的心理特征和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和习惯、小学的教育教学要求和管理方式,以及农村的教育教学现状等方面认识不多,对学生往往估计过高,教育与学生实际脱节,教学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生,主导作用发挥不好,以致下力不少、收获不大。从学生角度看:新生跨入初中大门后,心理特征仍处于半幼稚、半成熟,半独立、半依赖,自觉性、幼稚性等错综交织的状态。他们从小学进入初中,眼里是一个“陌生的世界”:新学校、新老师、新同学、新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方法,功课门数多了,内容多了,难度大了,要求高了;初中教师不再像小学教师那样天天跟班盯班,保姆式地扶着走,加上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一,认知差异趋大,对新的学习生活、学习任务、学习规范等了解较少,使大部分同学在心理、学习、交往各方面往往处于被动状态,不能很快适应,导致了一部分学生落伍,出现滑坡;特别是少数学生由于接受的信息量少,知识面较窄,基础不扎实,顺利完成初中学习生活的跨跃难度就更大。
解决这些矛盾的钥匙是搞好小学与初中的衔接教育,通过衔接让“师与生、教与学”双双提前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相互了解、相互适应,把“突变”变成“渐变”,在“渐变”中顺利完成小学升初中的衔接过渡。
初中一年级的起始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结合部,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衔接过渡的成功与失败对义务教育质量影响很大。
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好衔接工作:
一、建立真诚的沟通渠道
学生从小学进入中学,生理和心理都有发展,从生理上来说进入了青春期,从心理上来说他(她)们已认为自己是大孩子,有了一定的主见。从空间上来说,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人际关系变得复杂化了,他们寻求新的集体并且要在新的集体中寻求自己的定位。老师们应充分重视这一系列情况,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爱护他们,同他们建立真挚的感情,取得他们的信任而达到心理上的沟通。在升入初中学习以后,要给孩子们上好至少一堂有关心理和生理方面的辅导课,消除孩子来自发育阶段由于身体的变化而造成的莫名的恐惧或自卑心理。 转贴于
二、提前进行小学与初中的对接工作
利用学生对新知识新环境的好奇心理,在小学毕业前夕,可邀请初中的老师到学校来从正面给毕业生介绍介绍初中生的学习生活,给孩子们讲讲升入初中后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也可以把小学毕业生的家长集合起来,请初中的老师给家长们讲讲孩子读初中后,作为家长该怎样合理引导孩子顺利迈入新一级学校的学习;小学毕业班的老师也应该对学生进行初中学习的有关内容的介绍,或者带领小学毕业班学生到初中实地参观参观,提前对初中生活有所感受。参观的内容可以是听听课、听初中生介绍自己的成长历程、跟初中的学生座谈座谈等。暑假中,还可安排小学毕业生就近参加一些初中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等。
三、教师间要加强交流、讨论
初中、小学的任课教师可以开展一些教研活动,互相听听课、评评课,让双方都能了解一些教学上的情况,吸取一些教学上的长处,从而促进自己教学方法的调整。其次,学校每学年可以邀请有关专家为老师、学生、家长上上课。对老师上课的内容可以是解决初小衔接问题的一些实质性的方法和理论指导;对学生的上课内容可以偏重于心理辅导和有效性学习方法这一类的;对家长的上课内容可以是如何关注孩子身心健康成长方面的。另外,小学的老师要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做好知识的衔接与过渡。初中教师可适当保留一些小学的教学方法,将初中的教学方式方法逐渐地加以渗透;不急于求成而破坏学生在小学里形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根据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使他们逐步由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性的逻辑思维,然后对小学的教学方法采取逐步扬弃的方式。
四、举办家长学校,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
关键词:婚姻法司法解释三 无效婚姻 规定
《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的第1条第1款规定:“当事人以婚姻法第十条规定以外的情形申请宣告婚姻无效的,人民法院应当判决驳回当事人的申请。”这条司法解释规定的意旨是,确认《婚姻法》第10条规定的四种情形是法定的婚姻无效事由,超出这个范围的情形都不得认定为婚姻无效。《婚姻法》第10条规定,重婚的,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的,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婚后尚未治愈的,未到法定婚龄的,都是无效婚姻,不发生婚姻的效力。除此之外,以上述四种情形之外的其他情形申请宣告婚姻无效的,都是没有法律依据的,都不应当予以支持,因此应当判决驳回当事人的申请。
一、无效婚姻的概念
无效婚姻并不是一种单独的婚姻种类,而是在民法理论中用以说明借婚姻之名而违法结合的概念,属于无效的民事行为。结婚是确立夫妻关系的法律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各项条件,只有具备法定实质要件和通过法定程序确立的男女结合,方为合法婚姻,发生婚姻的法律效力。无效婚姻不符合这样的要件,因此属于无效的婚姻关系。
各国亲属法在明文规定结婚的法定条件的同时,大多设有无效婚姻制度,以此作为避免和处理违法婚姻的对策,确保法定的结婚条件和程序付诸实施。无效婚姻制度与有关结婚条件、结婚程序的规定一道,从正反两方面构成了结婚制度的完整内容,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二、无效婚姻的法定事由
《婚姻法》第10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婚姻无效:(一)重婚的;(二)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的;(三)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婚后尚未治愈的; (四)未达法定婚龄的。”这四种情形是法定的无效婚姻事由。
对这一规定,需要明确两个问题:第一,这里规定的无效婚姻的法定事由是全面列举,因此仅限于列举的情形为无效婚姻的法定事由。至于其他如无婚姻关系的虚假结婚、弄虚作假骗取结婚证等,都不能作为无效婚姻的法定事由,不得请求、宣告婚姻无效。第二,这里规定的无效婚姻法定事由是相对原因,而不是绝对原因。在婚姻关系成立时存在婚姻无效的法定事由,而在申请宣告婚姻无效时已经不具备该事由的,其婚姻已经由无效婚姻转化为有效的婚姻关系。这有利于婚姻关系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1.重婚
一夫一妻是我国《婚姻法》的基本原则,《婚姻法》第2条第1款对此做出明确规定。因此,任何人不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配偶,有配偶者在前婚未终止之前不得结婚,否则即构成重婚,后婚无效。
重婚包括法律上的重婚和事实上的重婚两种。无论哪一种,都构成婚姻无效的法定理由。
2.当事人为禁婚亲
《婚姻法》第7条第1项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凡属上述范围内的亲属,无论是全血缘还是半血缘、无论是自然血亲还是拟制血亲,都不得结婚。
3.当事人患有禁止结婚的疾病
《婚姻法》第7条第2项规定,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的,禁止结婚。例如,患麻风病未经治愈等。这项规定比较抽象,应当由国家卫生部门公布禁止结婚疾病的明细表,根据这些规定确定是否应当宣告婚姻无效。
4.未达法定婚龄
《婚姻法》第6条规定法定婚龄为男22周岁,女20周岁。未达法定婚龄的婚姻,申请宣告婚姻无效,应当依法获准。
三、婚姻无效的法律后果
(一)对当事人的法律后果
婚姻无效和婚姻被撤销,对于当事人的法律后果就是婚姻关系自始无效。《婚姻法》第12条规定:“无效或者被撤销的婚姻,自始无效。当事人不具有夫妻的权利义务。”所以,婚姻无效或者被撤销,效力溯及既往,从婚姻关系开始的时候起,就不具有婚姻的效力,当事人不具有夫妻的权利义务,相互不享有配偶权,并且自始不享有配偶权。
(二)对子女的法律后果
婚姻无效或者被撤销,其婚姻关系为自始无效,而对无效婚姻关系或者可撤销婚姻关系中父母所生育的子女却不认为是非婚生子女。依法理,合法婚姻关系以外的男女两所生的子女,为非婚生子女。但是,为了保护子女利益,法律应当规定子女的婚生地位并不因父母婚姻被宣告无效或者被撤销而被改变。
正是为了保护子女的利益,我国《婚姻法》的12条规定:“当事人所生的子女,适用本法有关父母子女的规定。”因此,婚姻关系被宣告无效或者被撤销,该婚姻关系发生的父母子女关系并不因此改变,子女仍然是婚生子女,发生父母子女的亲权或者亲属权。同时,在婚姻被宣告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当事人必须妥善处理子女的抚养和教育问题;当事人不能就子女的抚养和教育达成协议的,由人民法院依法判决。
(三)对财产的法律后果
由于无效婚姻关系不具有婚姻的法律效力,因而原则上不能适用夫妻财产制的有关规定。同居期间的财产已经形成共有的,应当按照共有的一般规则处理;没有形成共有的,则按照各自的财产归个人的原则处理;无法确认财产所有的性质的,按照共有处理。
一、职业院校教师自我教育的内涵界定
教师的自我教育即教师专业化的自我建构。首先,必须明确教师这一职业应该被作为一种专门职业来看待。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联合建议《关于教员地位的建议》中明确:“教育工作者被视为专门职业(Profession)。这种职业是一种要求教员具备经过严格而持续不断的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及专门技能的公共业务;它要求对所管辖学生的教育和福利具有个人的及共同的责任感。”这是对教师职业作为专门职业的强调。其次,教师自我教育体现了教师作为主体,在其个人专业发展中具有主观能动性,它是教师自主增强教学能力、提升专业素养的内在动力。最后,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化和社会化的过程,教师在其专业化成长中,不仅需要提升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等职业能力,还应该学会与社会交流合作,时刻关注与把握社会动态和需求,提升教师作为社会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此外,由于职业教育具备直接面向社会、与劳动部门关系密切的特点,所以职业院校教师在专业化自我建构中需要突出其社会性的特征。总之,职业院校教师自我教育的内涵可以界定为:根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需要,以自觉的专业发展意向为驱动,借助外部力量,教师个体通过努力学习、不断反思、积极探索,自主提升专业意志精神、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技能以及学术科研能力的持续动态过程。
二、职业院校教师自我教育的问题解读
1.缺乏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的意识及动力
较之普通院校教师而言,职业院校教师的自我反思意识、自我教育动力明显不足。这是由于职业院校教师长期被较低的职业认同感所包围。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习得性无助”,职业院校教师在长期的消极教学体验中产生的习得性无助感,正是导致其自我反思意识低下、自我教育动力不足的重要原因。在我国升学考试制度的影响下,进入职业院校的生源质量普遍不高,他们往往是中考或高考失利者,被迫选择职业技术学校就读。这些学生在学习上表现欠佳,尤其是对课堂学习严重缺乏兴趣。面对这样一群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习惯不良、学习兴趣不足的学生,教师的教学热情和积极性也会随之下降。他们常感到工作压力大,所付出的精力与学生的进步不成正比,故而产生迷惘和困惑等负面情绪。长此以往,将导致教师对工作有一定的职业倦怠感,从而降低了他们自我提升的意识和积极性。
2.缺乏自我教育的时间和有效途径
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往往肩负很重的教学任务。因为职业教育的学制较短,且需要同时兼顾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双重任务,所以教师缺乏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时间和精力。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为目标,学生主要以训练操作技能为主,需要长期在企业、工厂中实习,花费大量时间在实践操作上,学习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的课时相对较少。职业教育理论课教师为了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必须扩大课堂中的知识容量,需要将大量精力和时间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故难以有余暇顾及自我的专业化建构。
此外,职业院校教师自我教育缺乏有效的途径和资源。教师的职后培训机制还不完善,难以满足在职教师自我专业化建构的需求。在我国,职业院校教师的来源主要以高校毕业生为主,对于专业能力较强的企业兼职教师的聘任标准还缺少一定的规范。现有的职业院校教师在执教以前或只接受过专业理论训练,或只具备实操经验,既懂教学又懂操作的“双师型”教师资源紧缺。故职业院校的在职教师必须通过自主参加长期且规范的职后培训,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然而,目前在职教师的职后培训机制还很不完善,往往可有可无,并且缺乏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与灵活多样的培训机构,难以为教师持续完善自身专业结构提供学习的平台。
3.缺乏有利于教师自我教育的制度保障
虽然职业院校教师自我教育的内涵中明确提到,教师的自我教育主要以其个体内在专业发展意向为驱动,但同时也离不开健全可靠的制度保障。它是推动教师自主专业化建构的强大外力,也是解决教师自我教育动力不足、提升专业素养的有效手段。然而,我国仍然缺乏保障教师专业性发展的有力制度,教师利益保障制度还不完善,尤其是对于职业院校教师更是如此。大多数职业院校对教师的自主l展没有明确要求,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自我教育的资源供给不足。到目前为止,职业教育的发展虽然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依然不高,职业院校教师在其专业化自我建构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阻碍,比如培训经费难以到位、培训时间难以协调、职称评价标准随意等等。
三、职业院校教师自我教育的策略重构
职业院校教师主动进行自我教育的前提,是教师本身要具备自主专业性发展的内在心理需求和实现自主成长、自主发展的身心支持素质。教师可以通过经常进行自我反思、积极收集教改信息、主动研究关键事件、自学教学理论以及积极感受教学活动中的成功与失败等自我教育活动,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成长为一名更加专业的职业学校教师。
1.养成自我反思意识,在教学中感受失败与成功
教师这一职业具有独立性和创造性。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虽然每个教师教学中都有自己的习惯和特点,但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善于自我反思,懂得从平常的教学活动中吸取教训,积累经验,为日后的教学提供启示,他们往往是在长期的自我批评、自我教育中逐渐成长起来的。教师要留心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课下的行为变化,关注学生在职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品德各个方面的进步。教师应该将自我反思渗透到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使其系统化、经常化、习惯化。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主动且积极地感受自己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成功与失败,成功的体验能够增加教师努力工作的动力和信心,失败的教训可以提醒教师改正自己的无效教学行为,从而提升自身专业素质。
2.自学教学理论,提升科研能力
职业院校教师想要从“教书匠”转变为专家型教师,除了会教书外,还必须不断充实、学习教学理论,在提升理论素养的同时提高科研能力。教师要形成主动研究关键事件的意识,掌握一般和特殊的教学事件研究方法。教师要以校为本进行行动研究,积极参与教育研究,从关键事件中提炼教育启示,或上升为理论用以指导日后的教学实践。此外,职业院校的师资主要来源于非师范类的应用型大学或企业中经验丰富的专家技术员,这些教师虽然技术过硬,但他们的教学理论知识较为欠缺。所以,职业院校教师在其自主专业化建构中,要重视提升理论素养,自学教学理论。
3.主动收集教育改革信息,及时把握教改动态
教师应该主动收集教改信息,及时把握教育改革的动向。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联系最为紧密,它是直接面向生产活动、直接产生劳动力、提高生产力的教育。在经济飞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必须紧跟市场的变化和需求。职业教育是否成功,关键要看它能否培养出满足社会生产部门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院校教师为了实现职业教育目标,满足学生需要,提升毕业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全面收集关于职业教育改革的信息。此外,通过各种渠道及时获取有效教改信息,也是一名专业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素养。
4.教师之间应该加强交流合作,搭建互助平台
自我教育既是教师的一种个体活动,也可以通过教师群体之间的合作互助,相互促进。教师群体之间可以加强合作、沟通,共建一个有助于经验分享、资源共享的平台。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还处于欠发达阶段,特别是职业教育理论体系还不完善,关于职业教育的理论知识也很不丰富,所以教师群体之间可以通过互助平台,分享教育资源和教学经验。另外,互助平台也可以供职教教师宣泄、减少负面情绪,如职业认同感不高、职业归属感不强的教师可以通过互助平台向同伴寻求帮助,通过相互交流、倾诉,改善负面心理。在互助平台上,教师们可以通^学习他人成功的经验,弥补自己的不足。由此可见,教师群体通过分享教学经验和各种教育资源,可以大大减少其作为单独个体的工作压力,更能在合作中完善理论建设。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参加在职培训、定期深入企业工作学习、到有先进办学经验的学校观摩学习、自主研究借鉴国外先进职教经验等方式,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总之,教师能否通过自我教育实现自主发展的关键在于其是否具备自主成长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教师的自我教育也是充实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促进教师专业性发展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蒋佳宏,刘湘琼.我国高职教师专业化现状及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6(4).
[2]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1).
[3]高长江,蒋丹兴.论高职教师专业的自主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