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联合办公调查报告范文

联合办公调查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联合办公调查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联合办公调查报告

第1篇:联合办公调查报告范文

小额贷款担保政策是服务民生、扶持创业含金量最高、最直接的政策。洛阳市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担保中心在全国首创小额担保贷款“市带县”管理模式,不断扩展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等措施,促使洛阳市小额担保贷款工作逐渐步入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担保政策激发了全民创业热情,扩大了就业、改善了民生、推进了城乡统筹发展,向洛阳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民生答卷。近日,记者赶赴洛阳,专访了洛阳市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担保中心主任王现利,了4解到了这份答卷背后的努力和汗水。

“皱眉头”——

初到担保中心问题多

2008年9月,王现利初任洛阳市小额贷款担保中心(以下简称担保中心)主要负责人。“那会儿经办人员少,贷款条件也很苛刻。截至9月底,共发放3000多万元贷款,后来去省里开会,全省进行排名,洛阳市发放贷款排名为倒数第二。”王现利告诉记者,“看到这种现状,我不禁皱了下眉头,明白当务之急是尽快找到原因,对症下药。”

从省里开会回来,王现利便开始认真研究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接合本地实际开展大量调研工作,还亲自做了一份调查报告。他调查发现,洛阳市小额担保贷款面临着诸多难题:一是小额担保贷款政策体系不够完善,扶持范围有限,贷款额度小;二是担保基金筹措渠道不明确、不畅通,担保基金无法及时、足额拨付,造成审批通过的贷款无法及时发放;三是经办银行积极性不高,办事效率低下;四是各县(市)分散管理,难以形成合力,机构重复建设严重;五是办公条件简陋,人员少,办公经费紧张。

面对这些困难,2008年9月30日,在洛阳市东山宾馆,王现利拿着自己做的一份调查报告,当面向时任洛阳市委书记的连维良进行汇报。王现利假设,发放1个亿的无息贷款,一年最少流转3圈到4圈,流转3圈就有30%的利润,就是3000万。每次交易税收按最低4%计算,一年流转3圈就是12%的税,就是1200万的税收。

“因为要贷款的都是等待就业的老百姓,他们不可能把这笔钱放在银行里吃利息,这笔钱会作为流动资金,5万元能同时拉动3个人就业,这样老百姓都有了事干,家庭温饱问题解决了,不再吃低保和等待社会救济,可以改善困难群体的就业状况。”

王现利说,他当时向连维良保证,当年要实现小额担保贷款发放1个亿。“到2008年年底,我做到了,当年共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5142亿元。”

“抓行动”——

七项措施行之有效

随后,王现利积极与相关部门协调,他带领担保中心工作人员在协调经办银行、创新工作模式等七个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不断拓展小额担保贷款政策。依托国家、省、市先后出台的国发〔2008〕5号、财金〔2008〕77号、银发〔2008〕238号、郑银发〔2008〕230号、财金〔2009〕72号等文件,结合本地实际,担保中心先后参与制定《洛阳市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实施办法》《洛阳市大中专毕业生、转业退役军人小额担保贷款操作办法》《洛阳市大学生村干部小额担保贷款实施办法》等文件,在贷款对象和贷款额度方面进行了突破,将失地农民、残疾人、大学生村干部等人群纳入扶持范围,将妇女的贷款额度上限由不超过5万元扩大到不超过8万元,个人贷款由部分贴息发展为全额贴息。2011年,担保中心参与起草了《洛阳市小额担保贷款支持全民创业实施办法的通知》,将洛阳市的小额担保贷款额度上限由原来每人5万元提高至每人10万元,捆绑式企业贷款额度上限由原来50万元提升至100万元,劳动密集型企业贷款额度上限由原来的200万元提升至500万元(其中300万元为商业贷款),并将信息科技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兴行业纳入贷款扶持范围。

积极争取上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洛阳市委、市政府将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列入政府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实行目标责任制,并将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列入“着力为民办好的十大实事”之一,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工作进展,交流工作情况,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大力协调经办银行。在省、市领导的强力推动下,洛阳市小额贷款担保中心与国家开发银行河南省分行签订合作协议,实施“统贷统还”、“批发直贷”,同时将洛阳银行纳入合作银行,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不断创新工作模式。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担保中心将9县(市)小额贷款担保机构的业务进行了全面整合,开创“市带县”管理模式,即县(市)小额贷款担保中心只负责接收审核申贷资料、调查核实申贷人员的真实性以及提供担保基金,贷款审批与发放由市担保中心统一委托银行进行,这样既降低了县级担保中心与银行间的协调难度,又减轻了县(市)处理复杂矛盾和关系的压力,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2009年年底,经报请洛阳市委、市政府批准,担保中心公开选拔了一批高素质人才充实到队伍中,为业务流程的细化、服务质量的提高和贷款的安全回收等各项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人员和组织保障,初步形成了完整有效的管理服务网络。

不断简化贷款流程。为减少中间环节,避免贷户“多头跑”、“跑空趟”,缩短贷款办理时间,担保中心尝试取消社区初审和区级人社部门推荐环节,直接面对贷户办理业务。对符合条件、手续齐全的申请人(企业),把原来比较烦琐的贷款手续简化为个人(企业)申请、反担保的认定、担保机构核贷的三步走程序,并采取担保机构与经办银行“一站式”联合办公的办法缩短贷款周期,争取在10个工作日内办结放贷。在反担保的认定上,取消了担保人单位出具证明材料的手续。

加大宣传力度。担保中心多次在洛阳电视台、洛阳电台、《洛阳日报》《洛阳晚报》《东方今报》和洛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洛阳人才网等媒体上设置关于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办理流程、项目推介等栏目,组织编印了《洛阳市小额担保贷款须知》《小额担保贷款一次性告知单》等一大批宣传材料,通过人才招聘会、大型广场宣传等活动,设置展板,发放宣传单,现场咨询、现场办理业务等形式,向广大市民宣传政策、推介项目,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的了解,激发了广大市民“想创业、敢创业、创大业”的热情。

“数成效”——

从全省末位到全省第一

通过以上这些举措,洛阳市小额担保贷款工作逐渐步入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从最初的全省排名末位,一跃实现2009年和2010年连续两年放贷量位居全省第一,但在王现利领导下的担保中心并没有满足,而是更多地开始思考如何更好地创新工作模式,提升服务质量,努力实现小额担保贷款工作“贷得出、收得回”的良性循环。同时,也帮助不少创业者实现了“老板梦”。

41岁的李永杰,在小额担保贷款资金的支持下,开了一家照相馆,实现了多年的“老板梦”。20岁时,李永杰到远房亲戚家开的照相馆去打工。从暗房洗照片到摄影棚管灯光,他不断潜心学习,刻苦实践,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经过不断磨练,2002年,李永杰考取了国家高级摄影师证书,加入了河南省摄影家协会。2006年他在《人像摄影》杂志上一组儿童摄影作品的启发下,发现当时的关林镇还没有一家专业儿童照相馆,于是他就与妻子商量决定开一家自己的照相馆,可是苦于缺少创业基金,这事一直搁置下来。直到他获得担保中心的支持,得到了16万元政府贴息的小额担保贷款资金,他的照相馆才终于开业。由于他经营有道,在宣传上又别出心裁,来找他拍儿童写真的顾客越来越多,生意也红火起来。如今,李永杰照相馆的生意做得有声有色,远近闻名。

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刘海(化名)是一名低视力残疾人,从河南省针灸推拿学校毕业后,四处打工,吃尽苦头。2005年,他四处借钱开始创业,开了一家按摩店。可由于店内设备简陋,没有名气,他的创业之路举步维艰。2006年,在小额担保贷款3万元资金的支持下,他购买了牵引床、理疗仪等治疗设备,让按摩店上了一个档次,慢慢地打开了市场。由于他信用良好,并且为很多残疾朋友提供了就业岗位,刘海还得到了担保中心提供的二次扶持资金13万元。如今,他不仅开办了一家保健按摩院兼培训中心,还开办了一家小型食品公司。多年来,他免费培训了600多名残疾人,吸纳就业200多人,为社会作出了贡献。

第2篇:联合办公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整合煤矿;安全生产;安全管理

1、引言

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小煤矿的发展曾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伴随着社会、人文和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小煤矿由于生产工艺、管理思想、人才培养等原因产生的安全生产问题日益显著。在此背景下,煤炭资源兼并重组是大势所趋,这不仅是彻底整治小煤矿事故频发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国家能源政策的科学改革,是我国实现煤炭安全、集约、高效开发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煤炭工业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煤矿整合工作从山西省率先开始实施,随后在全国各地相继展开,现阶段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煤矿企业的兼并重组是一个长期而且复杂的过程,需要进行有效的调整和整合,有效的实现资源配置,获得资源利用的最大化。由于客观原因,小煤矿和集团公司在生产、技术和人员安排上都有较大的差异,小煤矿在整合初期依然面临着不同程度不同种类的安全生产问题。

2、整合煤矿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安全管理问题

煤矿A类和B类管理人员由集团公司选调,管理人员尽快适应新的环境,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如何缩短磨合期,在磨合期内如何实现安全管理工作是一个不容忽视问题。

小煤矿历经多年经营,已经养成了重生产轻安全的工作模式,不符合集团公司的安全管理思想。如何按集团公司的标准操作,杜绝盲目蛮干,需要从思想上、行动上、管理上、方法上具体落实。

小煤矿整合前,对职工安全培训走过场,应付检查,不能真正起到系统培训职工煤矿安全知识的作用,特殊工种不能及时参加岗位培训、复训,不能达到操作工人100%上岗,与员工劳动合同签订、劳动用工备案、劳动健康体检、劳动保险、员工培训不能达到百分之百。如何保证工作人员具有足够的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安全欠账多,安全投入不足

煤矿整合前资源量小,产能小,煤矿老板追求巨额利润,一方面缺乏对煤矿基础设施的资金和技术投入,使得煤矿生产设备落后、安全设施不完善;另一方面漠视安全生产,不愿意增加安全投入,超能力生产现象严重,给安全生产埋下了隐患。

(3)基础资料缺失

部分小煤矿越界开采,图纸与井下实际情况不符,所提供图纸无法真实反映矿井系统的真实情况。地质资料不完整,对本井田及周边小窑采空区及其积气积水情况调查不详细,调查报告不完整。这给安全生产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4)各大系统不完善

矿井各大系统存在严重的先天不足,无法满足复产后开采工艺、产能提高后安全生产的需要。由于多年的无序开采,生产系统杂乱无章,导致井下通风阻力增大,漏风、风量不足情况严重,部分矿井处在通风困难时期,富余风量严重不足,通风系统抗灾能力脆弱。部分矿井主扇风机存在设备老化、能力不足、效率低、散热性能差、噪声大等原因,需要淘汰,否则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井下新鲜风流的供应,有较大的安全隐患。

巷道布置不合理,阻碍整合后对生产系统的合理布置;巷道断面小,不能满足增产后通风、运输的要求;巷道支护条件差,无法保证工人的安全。

矿井机电设备日常检修力度和技术不到位,容易发生机电事故,存在机电设备带病、疲劳运行现象,生产任务重,日常的检修不认真,给设备良好运行带来隐患,严重影响安全生产。

监测监控系统不完善,监控手段落后。部分矿井管理制度不健全,监测监控系统形同虚设。

由于利益所驱,绝大部分私人矿主没有在井下布置紧急避险系统,无法在发生危险的情况下保证工作人员的安全。

(5)复工仓促

部分煤矿在整合后,在没有完善落实安全制度和安全设施的情况下,急于恢复生产。虽然能在短时间内获得经济效益,但是对于安全生产是不可取的。在整兼并重组之后,小煤矿必须经历技术改革和体制改革,实现与集团公司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制度尚未完善,对生产系统、安全隐患还未充分了解的情况下,匆忙生产,极易酿成重大安全生产事故。

3、针对整合煤矿的安全生产问题采取的对策

(1)强化安全管理

转变管理思想。集团公司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具有完善的产、洗、运、销系统,具有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监管机构。小煤矿整合后,要明确所处的位置,做好企业规划并且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加强政府和集团公司的安全监督,明确责任主体与责任分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进行生产,兼顾集团公司和整合煤矿的利益。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必须做到以人为本,以真的安全投入,真的管理,坚持“从零开始,向零奋斗”的安全管理理念,坚持制度、措施的落实工作。

健全管理制度。煤矿整合后,企业管理机制和利益分配制度具有根本性的变化,如何在短时间内统一整合煤矿管理者和职工的行为,需要制定完善、合理的管理制度进行约束。

加大培训力度。煤矿整合后,生产工艺和工作要求有较大变化,为了保证安全生产,杜绝“三违”行为,需要调整人才结构,加大对新老职工的培训力度和培训范围,严格国家标准落实学习效果并对培训进行效果评价。

加强安全文化宣传。利用各种条件,采取各种方式,大力宣传开安全生产的重大意义,不断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认识,增强安全生产宫缩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总结借鉴其他企业成熟的安全生产经验,培育先进安全生产典型,通过树立典型、政策引导、建立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安全生产氛围。

(2)安全基础重建

整合煤矿在生产之前,需要全面检查核实影响矿井安全的瓦斯、水、顶板、采空区等因素,对安全隐患进行鉴定和管理,并制定隐患管理制度和措施。对矿井水文地质条件进行补勘,全面掌握矿井的地质环境。对不详实的矿图等基础资料进行重新勘测、绘制。对生产系统进行重新评估、设计,按照设计要求改、扩建矿井。

(3)加大安全投入、增强科技创新

调研煤矿在用设备、安全仪器的使用情况,发挥国有煤矿资金雄厚的条件和安全管理技术的先进性,淘汰不符合规定的设备、仪器、工艺,提高矿井安全高效发展所需的配套设备和工艺要求。努力完善整合矿井的各大系统,积极协调上级有关部门,帮助解决技术、资金和人员紧张等问题。

整合煤矿要努力搭建科研平台,健全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积极引进人才,与研究机构和高校合作,研究与本企业安全生产相关的课题,不断挖掘和提高矿井的科技创新能力,利用科技的力量促进矿井的安全生产。

利用集团公司的技术和规模优势,延伸煤炭产业链,提高煤炭资源的就地转化率,形成上下游联动、资源循环利用、产品多元增值的新型产业结构,建立煤炭产业全循环发展模式,提高煤炭产业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

(4)采用技术、科学手段完善系统

要想实现煤矿安全生产,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改进采煤工艺,按照“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现代化”原则,坚持科学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标准验收,用先进的设备、技术、工艺装备矿井,建设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现代化的矿井。全面实施高标准、高科技、高管理、高端化、高要求、高质量、高效益、现代文明的发展新模式。按照科技进步的要求,走资源利用率高、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5)完善复工程序

整合煤矿在复工前,要保证安全管理人员的配备,理顺安全监管关系;编制地质报告、初步设计、安全专篇等资料,完善建设矿井的相关手续;必须制定复工整顿方案、安全技术措施,报集团公司审批后方可实施。

(6)推进煤矿质量标准化建设

自觉贯彻执行国家和地区、部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程、规章和标准,并将这些内容细化,制定本企业安全生产方面的规章、制度、规程、标准、办法,并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全方位、全员中、全天候地切实得到贯彻实施,使安全生产工作持续改进,使本质安全水平不断提升,使人、机、环始终处于和谐和保持在最好的安全状态下运行。按照政府和集团公司的要求,积极推进矿井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

第3篇:联合办公调查报告范文

近入20__年以来,我会组织专业人员,历经几个月时间,对区内13个乡镇31家民营企业进行了访问与座谈。现将我区民营企业的现状、问题与建议,分别报告如下:

一、我区民营企业的现状

我区民营企业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与支持下,在市工商联指导与协调下,在有关部门贯彻落实大开发、大开放和大项目带动的战略部署下,有了进一步发展。到20__年底,民营企业总数4283家,从业人员97000人,总资产134亿元,全年完成工业产植177.6亿元,销售收入155.1亿元,利润13.1亿元,比上年度分别增长15%、18%、18%和19%。到20__年5月,民营企业发展到5548家,比07年底增加1265家,增长29.5%,总资产199.139亿元,比07年底增加65亿元,增长48.5%。到6月底,新安排就业人员10754人,比20__年底增长11%。

从总体情况看,我区民营企业仍是比较好的发展势头。具体的社会效益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安排就业。我区有80多万人口,随着农田种植的改革,机械化程度、科学种田方法日益提高,农村剩余劳力日益增加,加上撤村建居的进展加快,大中专毕业生的安排,下岗人员再就业等诸多因素,民营企业的重要社会责任就是安排剩余劳动力就业。我区民营企业承担了这份责任,共安排各类就业人员11万余人(不包括自谋自招人数),极大的减少了社会就业压力。比如南蔡村金轮自行集团,一家企业就安排就业人员4000多人,南蔡村整个乡镇,几乎家家都有车厂工人,人均月工资1300元以上。还有些地毯行业、绢花行业、养殖业与纺织业等,都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分别安排着大批劳动力和闲散劳动力就业。有益于减轻减少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稳定。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落实节能减排,从而得到企业与社会的双重效益。如雍阳减水剂厂,注重科技创新,生产与销售前景俱佳,建厂以来所生产的减水剂,始终保持尽产尽销,始终保持零库存。近入20__年以后,根据国际油价猛涨的经济状况,他们与国家煤碳科学研究院合作,共同研制了用煤代油的高新科技项目,创造生产出煤水不分离、不沉淀的水煤浆外加剂,约定全国独家生产,不发展第二家。现已生产并发往广东汕州53吨成品。这项科技项目,必将打开节省石油的新途径。

还有石各庄万利造纸总公司,制定了科技领先,节能减排的经营理念。在节约用电上,采取因机制宜、分类生产等方式安排生产,由原来每吨纸浆用电167度,降到现在的91度,每月光节约电费就达15万元。为了减排,他们投资1500万元建成节水工程,日处理水的能力达到6000吨,通过科技创新,厌氧每天处理cod六吨,每两公斤cod可产生一立方米沼气,一天可出3000立方沼气,每立方沼气,相当于一公斤原煤,现在已利用起1800立方米,占总产量的60%,每天可节煤1.8吨,全年能节煤657吨。国家规定每产一吨纸,耗水指标为43立方,现在该厂每吨纸仅耗水2.8立方,一吨纸就节约40立方水,并始终保持零排放,从而获得市科研三等奖。其它一些民营企业也重视节能减排。

(三)注重企业文化。调研中发现凡生产发展快、经营效果好、社会效益高的民营企业,都重视企业文化,讲究商业模式与品牌战略。有的制定了全员参与,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关爱环境,持续发展,争创一流的管理方针;有的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注重培训、提高职工素质、奠定因材录用的用人理念;有的大型民企,提出并逐步落实“六网互动”、“新置换”、“新超市”的三大理论,引导企业飞速发展,由本地到外地,由国内到国外,业务渠道幅射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1200多万个稳定消费群体;有的采用内外结合的办法,对外抓创品牌,对内抓商业模式。我区已有一家全国驰名商标,16家wmk市著名商标。

(四)面向农村,服务三农。按照领导部门提出的一企帮一村、多企帮一村的要求,一些民营企业,直接为三农服务。长城罐头厂,培育了白灵菇罐头的原料生产基地,负责培训农民工,每投资十万元,可建成一处基地,当年就可收回成本。华明养牛厂总经理赵书明,创办了全国第一家奶牛小区,研究农副产品加工业、畜牧业与大农业互相结合,促进大农业的发展,现在全区奶牛已发展到6万多头。最近该厂又与农民商谈租用土地的办法,上半年由农民种麦,麦收后解决全年口粮,下半年由厂方租用,按晚玉米收成价,每亩付款20

0-300元,然后由厂方种植青玉米饲料,每亩可产带浆玉米的玉米秸饲料6000-8000斤,农民既得到现成收入,又可搞其它生产,养牛厂用优质饲料喂牛,既解决饲料问题,每年每头牛可增产两吨牛奶,确是互利双赢之举。今年已搞成百亩试种,明年大面积推广。现在全区还有农业合作组织61个,扶植几千家农户,解决蔬菜瓜果等生产与销售问题,直接服务三农。

(五)回报社会。从全国到地方各级工商联组织,反复向民营企业贯彻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经营理念,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在支灾支教等方面做出奉献。多年来wmk区民营企业在这方面共捐款捐物总值近14亿元,在社会上起了很大作用。仅以今年四川汶川地区大地震为例,全区民营企业从地震后至5月21日九天时间共捐款捐物总值2416万元,从中涌现出很多典型事例。天狮集团一家捐款捐物1700余万元,成为全区第一个捐款大户,不仅如此,他们还把5月18日定为第三个爱心日,并号召四川分公司全体员工参与当地的支灾献血活动。王庆坨镇万方钢构公司董事长赵殿坤表示,要尽一份力量,让灾区人民多一点温暖,少一点痛苦。得知地震后全厂立即停产转产,利用两昼夜时间,赶制价值120万元的钢结构彩板生活用房材料,并组成22人抗震小分队,于5月16日亲自送往灾区绵阳,并昼夜组装,工人们每天每夜仅休息3个多小时,至5月23日完成任务返乡,期间为绵阳安县搭建起400平米活动房,又在北川县擂鼓镇搭建起900平米的临时诊所,解决了部分灾民居住与就医治疗问题,此举深受各方称赞。

总之我区民营企业,在发展城乡经济、安排劳动力就业、坚持科学发展观、服务三农与回报社会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这是我区民营经济的主流。

二、当前民营经济存在的问题

(一)有些民营企业家素质较差。主要表现在不注重学习,终日事务缠身,事无巨细,必自躬亲,没有发展战略,缺乏科技创新,对外打不出品牌,对内缺乏商业模式,体现不出企业文化,发挥不了团队精神,直接影响企业做好、做大、做强。

(二)融资困难,调查中80%的企业都受资金制约。有的企业有土地、产品有销路,就因为贷款难,两年不能投产只等企业现有楼房拆迁时得到补偿以后,才能投资生产。有的企业有年产一万吨罐头的生产能力,只能生产两三千吨,70%至80%的生产能力闲置,其主要问题解决不了农民搭大棚的贷款问题。有的企业产品畅销国内,始终保持零库存也因贷款难,连年不能发展。还有困难企业,以高息向社会借款,增大负债压力。融资难的问题,制约着民营经济的发展。

(三)分散式经营、家庭式管理。有的乡镇有几百家自行车行业,其生产量和销售量,略高于南蔡村金轮集团的一家生产量,远低于西青区富士达的一家生产量。占用的设备多,管理、财务、营销的人员也多。调查中有1/3的民营企业仍属于家族式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模式,起步时尚可,不利于发展和做大做强。

(四)政策落实有难度,中央的36条、wmk市的80条、20条等发展民营经济的政策,缺乏配套细节,执行难,落实难。有的与有关部门规章相抵触。比如中央36条明确指出,对待民营企业要平等准入,公平待遇。实际上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有些地方待遇就是不公平。集体土地的厂房、办公楼不能抵押贷款,国有土地的厂房、办公楼就可以抵押贷款。银行业有他自身的规章制度,而且只愿意扶植大型企业,愿意锦上添花,不愿扶植中小型企业,去雪中送炭。

(五)民营企业税赋重、费用多,还有一些部门搞摊派、拉赞助。此外与友邻地区河北省所属的市县的税法不一致。河北省一些民营企业多是定税制。我区一些涉外民营企业,从河北等地进原材料,没有进项税票,出口不能抵扣,只好到外地去买进项税票,增加企业负担。

(六)用人问题,是民营企业较普遍的头疼问题。一是缺乏技术人才。二是用较长时间培养的技术人员,一旦能熟练操作,就跳槽撂挑子,另谋高就。三是当地的一般劳动者,也经常出现怠工、误工、歇工等情况,直接影响企业生产。所以有些企业不愿用当地工人。

另外,新的劳动法,确实有益于增加劳动者待遇,要上五险一金,要增加加班费,节假日工资,这确实是好事,无可非议。但有些中小企业,一时承受不了,有的借高利贷给工人发工资。

(七)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力度不大,创品牌、创名牌的意识不强,忽视无形资产的创造。全区几千家民营企业,只有天狮一家为中国驰名商标,还有16家为市级著名商标。有些大宗产品都让名牌厂家从中牟取巨利。比如牛奶,我区奶牛已发展到6万多头,年产奶20多万吨。售给蒙牛、伊利等名牌厂家,每市斤牛奶一元二、三角钱。蒙牛厂家生产出来的“特伦苏”牌牛奶,一箱12袋,每袋250克,一箱奶仅6市斤,售价54元,每市斤合9元钱,相当于鲜奶价的7.5倍,其它产品也有类似情况。

(八)缺乏统一对口培训组织,缺乏专业技术人才。从而出现了闲散劳动力就业难,民营企业招工难的相对问题。

(九)第三产业尤其是创意产品发展较慢,如服装设计、色彩搭配、广告创意设备、数字音乐制造。尤其是我区的古老运河,更具有很多、很丰富的创意文化,但很少引起民营企业的重视。据报道,北京广播电视局,加强电视动画片管理,20__年一年文化创意突破一千亿大关。温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协调,服务业比重偏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这些问题同样反映在我区民营企业中。

(十)民营企业间仍存有无序竞争。我区大型地毯行业和家电、医药等零售业表现突出。崔黄口一带有300多家地毯行业,大中型企业占50%,另外100多家小型地毯行业,不按标准规格生产,产品委托外地外贸公司代销,标价低于规范厂家的价格,直接影响销售。虽然设有行业协会,但因职权不清晰,也难以排解。其它医药、家电等行业,以带有欺骗性的廉价促销等手段,也影响同行业的正常经营。

(十一)一些涉外的民营企业,受美国次级贷影响,美元大幅度贬值,由8.3元人民币换一美元,降到7元以下,降幅18.5%,出口的地毯、自行车、板材等直接受到美元贬值的损失。有的企业面临极大困境,担心倒闭。

除上述问题外,一些传统性行业自生自灭,个别企业信誉欠佳,行业协会少,发挥作用差,相关部门服务差等问题也影响企业发展。

三、几点建议

根据存在的问题和外地的经验,提出来

以下建议。(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

请各极各有关部门充分认识民营经济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的作用,无论在国民经济发展方面,在对外贸易方面,在回报社会方面,特别是在安排城区待业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党和国家四次修宪,对个体和私营经济的一个主题,就是不断加强他们的地位和作用。30年来由最初的“拾遗补缺”到“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例由微不足道,发展到超过全国gdp的65%。我区也是同样。因此建议,各级应仍然把个体和私营经济当做发展wmk经济的重要增长点,给予大力关注、大力支持。

(二)建立组织、搞好服务平台。

成立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联合办公室。按照中央及wmk市近几年制定下发的有关发展民营经济的36条、80条、20条等相关政策,结合wmk实际,制定一套发展wmk民营经济的具体规章制度。东莞市5年期间先后出台两个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48条,可以借鉴。有了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规章制度,并能及时监督、检查、促进落实,使相关部门有关遵循,使民营经济有所依据,这样就有益于民营经济的发展。同时各乡镇也应成立民营企业服务中心,形成完善的民营经济协调服务网络,具体的协助民营企业落实政策、调解纠纷、沟通信息、解决难题。

(三)加强民营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民营企业家素质。

制定一套近期与长远相结合、外请与内选相结合、学习资料与现身说法相结合、内地交流与外出考察相结合的多种办法并进行培训。在本区可请天狮、雍阳碱水剂厂、万利纸制品厂、华明养牛厂、宇奥汽车配件厂、金轮自行车厂等企业家,介绍成功的做法和应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对策。同时学习外地经验,推行东莞市111工程及培训方法。学习全球商界女强人、全国政协委员中电国际董事长李上琳在新形势、新环境下提出的“审视自我、找准定位;明晰战略,加快发展;人才兴企,团队兴业;持续创新,推动变革;静水深流,构建文化;”的40字管理方略等企业文化。借以提高企业家素质,进而逐步摆脱事务缠身、分散经营、家庭式管理、无序竞争等弊端。通过培训,引导企业家们诚信经营,生产合格及至优质产品,靠能力取利;守法经营,照章纳税靠规矩取利;重合同、守信誉,靠信誉取利;维护消费者利益靠品德取利;以人为本,爱护员工,靠团队力量取利。总之,应重视财富的质量。培训经费请由财政拨付。

(四)扩大融资渠道,全方位解决筹资难问题。一是请政府支持,每年由财政抽出一定数额的资金(东莞市每年安排1000万资金作为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基金),扶植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发展。另外制定奖励政策,奖励科技创新、品牌创新、管理与经营创新企业。二是部门联合推动大中型企业上市。当然这要做很多工作,需落实严格的上市标准,企业需具备健全且运行良好的组织结构,并且有持续盈利的能力和良好的财务状况,还要经过监管机构的审核。企业家还应有远大的发展目标,尽力争取上市。三是借鉴我市蓟县的经验,组建政银合作组织,为中小企业和农民兴业提供资金。四是筹建社区银行,以中小企业和农民为服务对象,降低贷款门槛,简便贷款程序。可由信用社或邮局储蓄银行改办社区银行,他们具有各方面优势。但是要严格防止重蹈过去基金会的覆辙,坚守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对金融工作者提出的十字守则。即:严格、谨慎、规范、诚信、创新。五是建立担保公司,这符合党的十七大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改善融资条件,完成担保贴息等制度,加大对三农服务业和中小企业的贷款支持的要求。为提高信誉,做好管理工作,请政府责成财政部门与企业结合共同出资成立担保公司,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好的投资环境。六是放宽政策,很多民营企业是占用集体土地兴建的厂房、购置的设备,请有关部门简化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的手续,或者制定集体土地建设的厂房也可抵押贷款的办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解决贷款难的问题。

(五)筹建统一的大型的技术人才的培训机构,增加设备资金。采取专业培训、对口培训、委托培训等多种形式,培训企业急需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特种服务人才。培训中,既要注重专业技术的培训,更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职业道德的培训。使受培训的人员,既能掌握专门技术,又有爱岗敬业精神,无论被哪家企业聘用,都应尽职尽责,不能这山看那山高,见异思迁,不断跳槽,影响企业的生产与发展。

(六)减轻民营企业的负担。20__年1月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企业所得税降低5个百分点,同时调整了纳税所得额,过去超过10万元就按33%交所得税,新规定提高到30万元,30万元以内按20%计征,超过30万元的按25%计征。这就直接减轻了企业负担。但是一些微利的中小企业,在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方面面临诸多困难,在财力允许的条件下,建议对中小企业按15%计征。同时建议上级创造条件,进一步降低商品税税率,这不仅能减轻企业负担,同时对平抑市场物价也有益处。

对于新劳动法,它的价值取向值得肯定,但是请相关部门,采取匹配方法不要把所有压力都推给企业。尤其在长期的社会保障方面,请政府给予财力支持,企业着重于短期的社会保障。

另外请有关部门查禁对中小企业的集资、摊派、赞助等增负行为,保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七)大力扶植民营企业创品牌、创名牌活动。增加创造无形资产意识,增强自立创新意识。企业的成功与品牌战略的制定有着不可分开的关系。它能号召市场、号召员工、号召消费者,能拉动企业的发展。在自主创新上,专家解释有三条,第一是原始创新、第二是继承创新、第三是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再创新。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发展创意产品,拓展古老的运河文化。同时,要使企业家明白,关键技术靠从外国引进是买不来的,即使引进,也是受人牵制。总理曾举一例:“现在dvd生产厂家都在中国,但生产出一台dvd然后出口,大概我们企业可赚一两美元,而我们付出的知识产权

费用,就是19到20美元,也就是说外国人赚的钱,是我们赚的钱的十倍。所以从国家带有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的科技发展方针来看,我们一定要坚持自主创新。”在创品牌、创名牌和自主创新上,有关部门要给予引导、扶植、也请政府给予财力支持,东莞每年拿1100万元资金用于自主创新与创名牌的奖励,我区也应加大扶植与奖励力度。另外一些佛教居士的企业家们,仍企盼在城区兴建大型庙宇,恢复城区的原始文化。只请有关部门成立一个筹备委员会,请一位知名和尚即可,其它属于民事问题,自然有人投资。

(八)进一步落实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大项目带动战略。以大项目为主攻方向,建立民营企业园区。wmk市委把支持建立民营企业园列为今年一项重要工作,用以解决企业规模小的产业分散问题。在大产业园区固定以后,幅射小功能区,带动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进一步幅射农村,落实一企带一村,多企带一村的部署。形成上下衔接、发展有序的链条。一方面解决就业压力,一方面增加农民收入。全国两会期间,一些专家学者指出:民营经济最大的社会责任就是解决城乡的就业压力,这的确应引起相关部门重视。

第4篇:联合办公调查报告范文

1.对软件知识产权的严格保护,营造一种谁投资谁受益的良好商业和法治氛围;

2.服务到位的融资机构,促进软件成果转化快;

3.高素质的软件专业人才,配合制定灵活的技术移民政策;

4.具有第一流的大学教育,能够迅速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5.发达的通信设施;

6.长期磨炼的企业家精神;

7.巨大的市场需求。

一、美国软件业概况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软件生产国,拥有规模各异的软件公司8万多个,其软件业的年增长率为18%。世界500强软件公司前10位中的8个公司总部都设在美国。美国的软件产业主要以3个部分组成:1.以商业销售或租赁为目的,设计和生产软件产品的公司;2.开发因特网和电子商务技术,提供网上信息和服务的公司;3.专为计算机提供软件服务的公司。美国软件产品主要分为系统基础设施软件(占23%)、应用软件(占51%)、软件开发工具(占26%)三大类:

1、系统基础设施软件,包括操作系统等软件,1999年的增长率达到12%,共计460亿美元。预计到2003年,每年平均增长率将达到15%,销售额将达到800亿美元。主要是IBM、微软、ComputerAssociates和惠普4家公司,占据了这个市场的主要份额(高达48%)。

2、应用软件,包括公司和个人用途的软件,1999年的增长率达到14.7%,共计620亿美元。预计到2003年,年均增长率将达到15.1%,销售额将达到1255亿美元。

Unix和32比特的视窗平台占据了该市场的主要份额,分别达到207亿和239亿美元。对视窗应用软件的需求仍呈上涨趋势,预计到2003年,其软件销售额将会突破600亿美元。而Unix系统也将达到350亿美元。

3、软件开发工具促进了计算机程序的设计、开发以及软件程序的应用。从1998年到2003年,它的年平均增长率将保持在14%的水平;1999年的年销售额为354亿美元。另据美国商务部今年的一份报告,在过去的5年里,软件产业平均增长速度是美国GDP增长速度的3倍,软件从业人员工资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在过去4年里,其平均就业增长率为13%,IT领域有1/3劳动力受雇于软件行业,全美软件人员人均年薪68,900美元,且年增长率保持在8%。

蓬勃发展的软件产业需要大批技术人才,而美国软件人才供不应求。为此,许多软件公司在海外建立分公司,吸纳当地高级软件专家。他们利用印度、爱尔兰、以色列等国软件人才英语好,技术强,劳务成本低等条件,广揽人才,扩大公司业务,取得了丰厚的利润。为了进一步吸引软件人才,美国国会于1998年立法,临时放开了H-1B签证的上限,即在2000年财政年度,发放115,000个H-1B签证,而到2001财年,发放107,500个,2002财年,恢复到原来的限额即每年签发65,000个签证。

软件产业创新节奏快已成为该领域一大突出特点。在这个竞争极为激烈的领域,要取得成功必须具备在极短的周期内不断推出新一代产品的能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就离不开源源不断的研发投入的支持。美国研发投入最多的10家公司中的5家是IT和软件公司。

1998年,美国软件工业在研发方面的投入是41亿美元,在工业领域中排行第8。但若以研究资金投入密度和研发投入占总收入的比例来说,软件产业排行第3。软件产业平均研发投入是11%,其它产业平均研发投入是7%。

除了少数几个国际大型软件公司之外,美国软件公司占据了世界(包括美国国内)2/3以上的软件市场。软件产品在美国的出口份额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美国软件生产公司在1997年的贸易顺差达130亿美元。由于世界许多国家的政府和企业都在增加软件方面的预算,美国软件公司计划扩大国际销售量。

一般来说,美国政府并没有为本国软件产业的发展提供特殊的倾斜政策。而软件产品生存、发展主要依赖于企业自身的R&D投入。为保持R&D投入,美国软件企业从美国政府那里争取到了"永久性研发税优惠"。美国国内税收法第41部分中规定的"研究与试验税优惠"为美国公司在税收年实际的研究支出提供了20%的税收减免。

二、日本软件业概况

日本官方一直把软件业作为信息服务的一部分进行分类。日本是全球第二大软件生产国和消费国,其1998年的软件产值约570亿美元,占其全国信息服务业年产值(916亿美元)的62%左右。该国有软件企业约3700个,从业人员33万人。同年,日本软件出口额仅0.82亿美元,而进口则为55.62亿美元,其中进口基础软件、应用软件和特种软件分别为31.35亿美元、18.57亿美元和5.69亿美元。此外,日本的软件进口主要来自美国,其次为欧洲,各为50.84亿美元和2.74亿美元。据分析,形成这种出口额远小于进口额局面的原因是:日本使用非英语语言,通用软件出口受到极大限制;信息产业结构中重视硬件生产,相当数额的软件依赖于进口;日本企业大规模生产领域使用的诸如自控等特种软件,大多数企业都自己开发,而且为了生产技术的保密,不愿对外出售等。

迄今,日本政府尚无专门制定发展软件业的政策、计划或措施。今年3月,由日本著名大学、大企业以及政府有关部门和民间学术机构联合组成的"信息通信产业技术战略讨论委员会"出台了题为“信息通信产业技术战略”研究报告,其中就软件产业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若干建议:

1.研究开发高效率、高稳定软件技术

随着数字革命的兴起,信息通信系统和网络将支撑经济社会的多个部分,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和保密性至为重要。为此,需开发在不可预见的恶劣环境下也能够使系统或网络稳定工作的软件,如软件本身能自动生成免疫功能、在访问数量突然集中的恶劣使用环境下也能稳定地工作,部分故障不波及全体,从而不导致全系统瘫痪等。

系统的使用者需要适应不同用途且具有高稳定性和高可靠性软件,因此应有高效评价软件的稳定性、可靠性方法、软件修补方法以及评价软件开发技术的方法等。

2.操作系统技术

目前的操作系统绝大部分仅驱动计算机的应用软件,不能驱动网络机器,今后必须开发能适用网络时代的通用操作系统。随着网络化的发展,多个计算机和家用电器、移动通信机相互联结形成

3.信息检索技术

个人或团体向网络发送的信息,无论数量和质量都向多样化、分散化发展,因此需要高效信息访问技术及超越现有检索方式的按照信息内容检索和适应通信环境的检索技术。不具备专业知识的老年人或儿童也能够高效率地获得信息而且可防止用户个人隐私信息不向网络扩散,但又能自动收集、整理信息的技术。每个用户的联网环境不同,应建立考虑用户联网环境的信息检索技术,为此需进行包括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在内的高级软件的研发。

4.信息存储技术

建设通过网络传输包括动画、声音在内的任何信息的电子书店、电子图书馆,信息存储技术是必不可少的。今后,信息除了新闻、书本之外还将有利用信息通信技术的新型服务、新的教育方法和教材等对网络利用方面的需求。因此需要开发支持这些技术的软件,可在全世界随处利用已存储信息的技术、流通信息的通用站台。

5、其他软件技术

大容量数据压缩技术、XML技术、版权管理技术、图像识别技术、语言理解技术、大量数据计算技术等都需要相应的软件支持。

三、英国软件业概况

英国软件业产值规模世界第三,1999年产值为377.46亿美元,约占GDP的1.2%,当年软件出口约16.2亿美元,软件企业65000个,就业人员35万人。

表1英国软件业1997----1999年概览

年度产值(亿美元)企业数(个)软件人员(人)

1997259.254,218240,000

1998341.6*57,000290,000

1999377.46*65,000350,000

注:*为预计值

英国软件业的基础研究工作主要在大学和政府研究所进行。英国现有综合性大学约150所,其中设有计算机工程或信息工程系统的大学有近120所。在从事软件基础研究的队伍中,人员分为3个档次,但研究工作主要依靠有博士学位、富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软件研究人员,而软件开发工作大部分由软件公司和大学进行。另外,还有一部分人是根据市场的特殊需求以合同制形式进行单独开发活动,这部分人大都具有很强的专业技能。据了解,英国软件业的强项领域主要包括:

1.银行、金融和会计

2.操作系统,特别是移动通信操作服务系统

3.零售业

4.通信

5.水、电、气等公共服务业

6.旅游、休闲与游戏

7.教育

8.医疗

9.开发用工具

英国政府对软件业的发展未提出过什么政策和计划,也没有向中小软件企业实施专门的倾斜政策,这是因为现有的支持中小企业的鼓励性计划和措施已经为所有的中小企业在减税、贷款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当然,政府也不是什么都不管,例如,它支持建立了"英国软件行业网络"和"英国电信办公室"这两个促进软件业发展的行业性组织。通过这两个组织,将各自分散的软件同行聚集在一起,共同探讨如何获取风险资金、怎样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共同开拓国外市场以及消除有碍企业发展的办法等等。

四、法国软件业概况

与美国相比,法国政府比较重视软件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并将软件课题多次列为国家关键技术项目,促使法国软件业发展较快。1990-1997年法国软件产业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0.8%。1997年,法国有8679家从事软件研发和生产企业,从业员工66967人。当年软件行业销售额约为66亿美元,法国软件公司规模一般都不大,除了前5位大公司从业人员均超过千人,80%的公司其雇员均不超过10人,但进入软件领域人员的专业水准要求很高,通常一个软件公司,高级软件专业人员占公司职工人数的52%,中层专业人员占27%,企业主管占3.5%。法国的软件业主要集中在大巴黎地区(占近57%的各类软件人员)和罗纳-阿尔卑斯地区(占12%),另外在航空、电信、电子等尖端产业所在地也占有相当的比例,因为这些产业领域非常需要特殊的软件,如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软件以及网络管理软件。

近几年,随着法国家庭拥有微机的增多,这不仅大大促进了日常办公软件(文件处理、预算管理)的销售,而且特别激励了娱乐软件(教育、文化、游戏等)的销售。而企业的软件需求更趋向于特殊软件产品的发展,如各种定制软件,以及用于因特网和网络(内联网和外联网)的漫游软件或各种数据安全保护软件。法国社会的许多职业必须掌握一种或多种特殊软件,如会计、审核、农户饲养和轮作管理、医院病人和处方管理等。面对各行各业对软件的需求,法国政府一方面开启技术移民的大门,从国外吸引包括软件人才在内的信息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则在政府实施的信息社会行动计划和科研优先领域中增加投入,促进软件业的研究与发展。五、德国软件业概况

1999年,德国标准软件产品(系统软件、数据库和应用软件)的销售额为154亿美元(257亿马克),与上年相比增长了10.4%。近年来,标准软件市场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特别是应用软件的销售额增长最快。据预测,德国今年标准软件市场增长率为9.8%,而且今后几年其增长率仍然保持在这个数量级。1999年,软件出口额达74亿美元。

据统计,德国大约有4万余人在标准软件企业工作。截至1999年底,在德国40余家大中型软件企业中,有3.85万从业人员,与1998年相比增长了20%。德国的软件企业数目和从业人员与各国相比都很少,但其企业生产率却非常高。人均销售额通常是衡量企业生产率的最重要标志之一。据统计,德国40余家大中型标准软件公司1998年人均销售额为43.2万马克,共中10家销售额最大的公司人均销售额为94万马克。

目前包括软件业在内的信息产业已成为德国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德国1999年共有170万人从事信息产业,从业人员比1998年增加9%,而整个软件业及其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增加11%。即使如此,德国目前还短缺7.5万名信息技术专家。

为了缓和人才短缺,德国政府支持工业界的要求,通过了"绿卡计划",其主要内容包括:今后三年内接收非欧盟国家2万名软件专家;专家年薪至少10万马克,在德国工作期限最多为5年,该项规定于今年8月初实施。除引进人才外,德国政府加大培养本国信息技术专家的力度,政府与企业界联手今年提供4万个培训岗位,至2003年至少再增加2万个培训岗位。此外,施罗德总理呼吁在今后5年内与州政府共同提供1亿马克,扩大高等院校信息技术专业招生人数。

六、意大利软件业概况

意大利的软件业在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各成员中规模较小,据统计,1999年该国软件业产值约合33亿美元,占当年GDP的0.3%,年增长率为10.8%;现有软件企业42020个,从业人员20.68万人。

当前,意大利软件市场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应用系统的集成产品和决策数据系统的数据处理产品,特别是面向WEB战略的基础产品。1999系统软件市场主要表现为与因特网技术有关的系统软件和与电子商务有关的系统软件发展较快,开发目标主要是提高软件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应用软件仍呈快速发展态势,主要发展方向包括企业资源规划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以及CAD/CAE/CAM系统等方面。

虽然软件业一直处于稳定增长的趋势,但占总数93.4%的企业人数均少于10人。由于规模小,使得意大利的软件企业无法进行大规模的研发投资,从而影响其产品的改进,无法形成规模经济。所以多年来该国的软件业一直处于一种"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方式。最近,软件企业加快了上市的步伐,预计这将会促进软件业的发展。妨碍该国软件业快速发展的另一因素是缺乏训练有素的软件人员。据估计,该国1999年缺少6.87万合格人员,2000年缺少11.3万人,特别是软件开发和应用技术人员。

为了促进包括软件产业在内整个信息产业的发展,根据意大利信息通信产业发展政策指南的决定,将进一步简化政府管理部门的工作程序,下放权力,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为中小型企业提供便利的信贷条件和风险资金,支持产业的研发,示范和推广项目;支持意大利企业与国外企业联合,走向国际化。指南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变得越发重要,因此应修订现有的包括软件业在内的信息通信技术发展的优惠政策,提供企业发展的优惠资金;支持企业配置和更新设备,如规定将配置计算机软件的投入作为企业购置生产设备对待,享受优惠税收政策;简化审批程序,充分利用工业部主管的技术创新基金和大学科研部主管的应用研究基金加大对企业新产品开发的支持力度;对面向创新和研发的企业,减免税收,支持企业再投资;利用出口信贷和提供担保金支持企业产品出口。采取减免税政策鼓励软件企业的布局转向欠发达地区;按照欧盟的统一要求,加快企业折旧过程,降低包括软件在内的信息技术产品的增值税税率。

表2OECD主要国家软件产业概览

国别软件企业(个软件企业员工(万人)软件产品产值(亿美元)占GDP百计比(%)出口产值(亿美元)软件业年增长率(%)

美国(1999年)84492103.911705.92.1155.518

日本(1998年)约3700约33约570--0.8211.4

英国(1999年)6500035.377.461.216.215*

法国(1997年)86976.69660.43.5810.8

德国(1999年)40多*3.85154--8110.4

意大利(1999年)4202020.68330.3--10.9

加拿大(1997年)1621617.3795.172.049.6620

爱尔兰(1999年)8222.50849.072.4--

注:1、由于OECD尚无各国软件业生产和出口统计数字,而且美国产业普查每5年才进行一次,故此表是根据各国相关部门、行业协会等多方数据编制而成。2、德国软件企业仅指大中型企业。

七、加拿大软件业概况

据加拿大政府1998年的调查报告,该国1997年软件业产值95.17亿美元,占当年GDP2%,而且自1995年起,软件产业年增长率达20%。全国拥有16216个软件企业,从业人员17.37万人。

该国软件企业绝大多数属小企业,91%的企业雇员不到10人且营业额少于17.24万美元。全国前100位软件公司的产值占全国软件产值的71%,且占全行业雇员总数的47%。从地理分布看,该国软件企业的71%集中在安大略省和魁北克省。

由于众多软件企业都属小企业,因此发展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其经营策略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软件企业中有销售联盟关系的占35%,有产品开发联盟关系的为17%,市场联盟的16%,以及研发联盟关系的有13%。战略结盟的伙伴主要是同行业内的企业,此外还有信息技术产品制造商和产品分销商。

第5篇:联合办公调查报告范文

当前,围绕出版管理体制、内部运作机制,出版业正在进行一系列根本性的重大改革。2004年,全国现有的出版社,除人民出版社一家保留事业单位的体制外,其他的都将转制为企业。此次改革是中国出版业面对国际出版贸易竞争的新形势与国内市场经济的新秩序而制定的新的战略决策,也是出版业的一次大洗牌、大变局。对于每一出版单位来讲,抓住有利时机、采取积极行动、深化体制改革,就成为提高竞争实力、赢得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的必然选择。对于发展相对滞后的中西部出版业,针对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有效发展战略,就成为缩小差距、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保证。

一深化集团化建设,重塑市场竞争主体

出版业的集团化建设在我国已逾20年历史。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期,出版集团的初级形式——出版发行联合体开始运营;90年代初到90年代中后期,以行政区域为基础的紧密型出版发行集团逐渐成为集团的主要形式;90年代至今,以现代企业制度为基础、以资本为纽带的出版(发行)集团陆续建立。至今已有包括两百多家出版社在内的21家出版集团挂牌运营。与东部相比,中西部地区出版集团在成立时间上整体滞后1-2年的时间;到目前为止,只有中部的山西、西部的内蒙、甘肃、宁夏、青海、贵州、等还未成立出版集团,其余10省1市的出版集团有的运行态势良好,如四川、江西出版集团;有的尚处于初创阶段,如陕西、安徽出版集团等等。

在对中西部出版集团的调查研究中发现,这些出版集团比较典型地体现了当今集团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如体制依然存在;思想观念还需要进一步解放;集团的规模化优势和竞争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大多数集团的体制模式仍呈现行政捏合及区域壁垒特色,跨地区和跨行业的组建模式和运作方式还未真正出现等等。因此,需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来解决集团化运作中出现的新问题。

1.进一步解放思想,突破观念束缚,创新出版管理体制,提高核心竞争力。出版业集团化建设需要彻底改变与现代出版业发展不相适应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体制改革的核心是通过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确立出版集团的市场竞争主体地位,通过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集团能够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我发展。具体来讲,就是要彻底改变与现代出版业不相适应的体制现状,突出出版集团的市场地位,使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管办分离,形成政府专司管理,企业独立经营、事业全力服务的宏观管理体制,激活出版业发展的内在潜力,培植有利于出版业市场化发展的体制环境。

出版集团内部管理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集团本部不应是实体经营者,而应该是战略决策者和宏观管理者。应坚持小本部、大集团,小机关、大实体,集团务虚、单位务实的管理原则,形成精干、高效的集团本部。集团内部要采取扬强扶弱、让弱者强起来、让强者更强的管理原则,逐步完成从行政管理向产权管理过渡,从事务性管理向战略性管理过渡,从单点管理向系统管理过渡,从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转变的新型管理机制。树立在管理中服务、在服务中管理、管理就是服务、服务就是管理的新理念。

2.转换机制,增强内部活力。出版业的机制转换,意味着把不适应市场的内部机制调整到企业运行机制上来。其人事、劳动、分配将不能再按照事业单位进行管理,而是要按照企业效率优先的原则进行统筹协调,即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改革企业劳动、人事、分配制度,创新用人机制。打破论资排辈的用人制度,运用年薪制、谈判工资制、项目工资制等多种物质奖励方式,建立一套能够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制度与具体方法,真正做到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增能减。在条件成熟时,可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公开招聘各级、各类人才。

3.进行清产核资,整合优质出版资源,壮大集团发展实力。获得国有资产的授权经营是集团壮大自身发展实力的关键。在2003年,一些试点出版集团纷纷进行了清产核资工作,为获得国有资产授权经营进行积极的准备[2]。对于发展速度稍后的中西部出版来讲,摸清家底和资产损益情况的清产核资工作同样非常重要。根据资产授权经营的要求完成清产核资、资产评估工作,对于出版集团进一步明确产权关系,优化资产结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出版业的集团化建设过程中,资源整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它绝不是各出版社人、财、物的简单合并,而是涉及出版各个环节的优质资源的有效组合。在中西部各出版集团内部的资源整合过程中,应注意围绕实体资源、经营资源、隐性资源、选题资源、人力资源等几方面进行有效整合。通过整合壮大各出版社的实力。

4.向跨区域、跨媒介方向发展,突破地方保护和区域垄断局面。中西部出版集团的组织机构明显呈现区域性、行政捏合的特点。这种集团建构很容易形成新的地方保护和区域垄断局面,从长远来看,将无益于建立一个真正市场意义上的完整、独立的竞争主体。为此,应摆脱地域限制,加强横向联合,比如中西部有15家高校出版社,如果能够彼此联合,组建中西部高校出版集团;甘肃、新疆、内蒙古、湖北、湖南等省区的少儿类出版社能够携手合作,建立特色鲜明的出版集团等等。这种组合方式能够壮大自身实力,开拓更为广阔的市场经营空间。

重塑市场竞争主体,是出版业为了适应我国先进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重要举措;是出版业参与国际文化竞争、巩固先进文化阵地的必然选择;也是出版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为此,中西部出版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加强集团化建设。已经成立集团的地区,应该结合自身的发展实际,分阶段完善集团化建设。未成立集团的地区,如山西、甘肃、贵州等地,应积极创造条件,推动集团化建设的步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竞争实力的大型传媒集团,才能在国内外的出版贸易中占有一席之地。二以特色培育品牌,以品牌赢得市场,打造核心竞争力

竞争力是指能使一个组织比其他组织做的更好的资源和能力。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应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出版社独有的核心资源,主要包括图书选题资源、品牌资源、销售渠道资源、人才资源等;二是指能力,即出版社有效开发、配置(管理)及运用这种资源而形成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综观中西部出版业,其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外来文化等形成的文化优势,足以成为出版业发展的资源优势。为此,依托这些优势资源,培育、构建出版品牌,就成为提高出版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选择。

品牌是体现商品(或服务)个性和消费者认同感,象征生产经营者的信誉,被用来与其他商品(或服务)区别开来的名称、标志、包装等符号的组合。[3]品牌代表商品的个性与质量,它能彰显个性,开拓市场,培养消费者的忠诚感。为此,应该从如下方面塑造图书品牌。

1.确立品牌优势定位,形成品牌个性特色。品牌优势是指品牌所体现出的绝无仅有的特征,通过对这些特征的全面开发,形成独特的品牌表现。在中西部出版业中,依托文化优势、构建图书品牌在其出版业的发展过程中曾起过重要作用。据有关资料显示,2003年,全国少数民族文字图书出版总量为4787种,以新疆、内蒙、四川等8省区在内的出版单位图书出版总量为3540种,占到74.000%[1](P789);像四川人民出版社的“文明系列”、“巴蜀文化系列”丛书,具有相当好的市场效益;而围绕敦煌研究所进行的一些品牌图书,更是赢得了很好的国际声誉。中西部出版业的发展应当坚定不移地走特色化出版、品牌化经营之路。发现品牌优势,并力争打造出一批特色鲜明的看家书、畅销书、常销书,进而大大提高市场占有率。

2.注重质量建设,培育名牌图书。品牌不在多而在精,不在全而在特。在这个品牌制胜、品牌决定明天的时代,中西部出版业一定要围绕自身的出版优势、资源优势重点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占有率高的原创性图书,力争出名牌、出精品,并以此提升品牌价值,树立品牌信誉。从全国图书“三大奖”的获奖资料可以看出,湖南、湖北、河南在全国均处于较前的位置。其经验值得借鉴。然而,在2003年的图书出版中,中西部出版业明显呈现出书数量多而定价低的情况,其实,图书并不是出得越多越赚钱,品种的急速扩张,很有可能会降低图书的品位和质量。为此,在图书的品牌化建设中,一定要走精品、名牌的发展思路,这样才能保持出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整体经济效益。图书的质量不仅指内容质量,而且还指其体现在装帧形式、版式设计上的物质质量,为此,要在立足图书产品的个性化的基础上提高科技含量,建立适应当代读者审美要求的出版风格,力求从图书出版的各个环节把好质量关,扎扎实实推动名牌图书的发展。

3.合理延伸品牌,提升品牌价值。品牌延伸是品牌经营的重要战略之一,对已有的图书品牌进行再推广,一方面可以借势造势。通过读者已经熟悉的品牌认识延伸对未知品牌的了解;另一方面可以壮大品牌实力,形成品牌的整体效益。品牌延伸战略成功的例子在出版界不胜枚举。如山东人民出版社借《经济学家茶座》的品牌效益,先后推出了《法学家茶座》《社会学家茶座》和《批评家茶座》等等,赢得了很好的市场效益。人民文学出版社《哈利·波特》系列图书的立体、多元化开发,从明信片、画报、立体画册、填色书等等,把一个品牌做深、做到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品牌竞争力。中西部出版业要借鉴这些成功建造品牌的经验,力争把自己的每一品牌图书做大做好,形成自身与众不同的品牌特色。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夯实出版产业发展基础

信息化建设是推动出版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甚至制度创新的重要力量。出版产业属于技术密集、知识密集、人才密集的新型文化产业,而信息化建设在技术运用、知识储备、人才培养等方面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中西部出版业来说,信息化建设不仅在于内部的管理系统化、科学化,它还可以彻底打破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出版业受地域局限的桎梏。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新的信息,使中西部出版业耳聪目明,了解出版业发展的前沿动态。

出版业信息化建设的状况决定着信息化在出版社经营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最终决定信息化的效益是否能够发挥[4]。出版业的信息化建设虽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有相当差距,中西部出版业的信息化建设与东部相比,差距更大一些。为此,应从如下方面开展工作。

1.完善出版社信息系统的建设。对于在编辑、出版、发行、管理等工作中所用软件如编务管理系统、发行管理系统、印制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电子商务系统等等,都要配置齐全,实行无纸化办公,并通过这些信息系统促进图书发行、促进信息共享,扩大信息来源,提高工作效率。

2.注重网络建设。通过设立自己的局域网与专门网站,打造自己的信息平台;通过与外界互联网的对接,开拓广阔的信息空间。对于中西部出版业来说,网络建设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可以在网上接触全国一流的专家学者群,可以将书稿从网上发排到图书发行的地区印刷,以减少成本。网络建设的另一重要意义还在于一些有实力的出版社找准市场空隙积极行动,建立网上书店,搭建自己新的销售平台。网上书店在我国图书经营中虽然已有近千个,但都还未做大做强。据全球电子商务的成功代表,亚马逊网上书店2003年的财务报告表明,当年其销售收入为60亿美元。而国内最大的网络书店当当网,加上卓越网,再加上德国贝塔斯曼读者俱乐部网络书店,同年度的销售总额仅在3亿元人民币左右。就经营规模看亚马逊书店是这三家书店的160多倍[5]。这些悬殊很大的数据说明,这种具有跨地区经营、没有地域界限、不受贸易壁垒影响等多种优势的网络书店,在我国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而对处于区域相对封闭的中西部一些有实力的出版社来讲,通过建立网上书店拓展销售区域,确有弥补自身先天不足之意义。

3.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相关的基础设备,而且更需要理论上的提升和创新。科研机构的建立是出版业内部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它是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者,是关键产品、关键技术的开发者,是制定决策可资信赖的思想库。我国出版业大都没有设立这一重要职能部门,建议中西部各出版社在关于出版产业的信息化建设中,充分关注这一重要问题。四实施走出去战略,开拓中西部出版业发展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走出去战略,对于中西部出版业来说,具有三重含义:一是指各出版单位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以达到协同发展;二是指与出版业发展较快的东部地区的有关出版社及相关单位的合作,实现行业互动;三是指参与国际出版业的相关活动,壮大自身实力。

1.成立中西部出版论坛,是出版业面对日新月异的发展环境而采取的积极应对之策,也是各出版单位打破地区壁垒、互相开放市场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出版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西部出版业不仅具有地域上的毗邻性,而且,其面对的许多问题也具有相似性与同构性。成立出版论坛,能够解决发展中所面临的共同性难题,能够壮大中西部出版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能够开拓发展空间,实现同强共赢的发展目标。

2004年12月9-10日,首届“泛珠三角出版论坛”在广州举行,来自福建、江西、广东等9省区的新闻出版局共同签署了《泛珠三角出版论坛合作框架协议》,并列出了内容生产、印刷复制、出版物市场、人才交流、信息共享等9大合作领域。“泛珠三角出版论坛”的举办,开创了出版业交流与合作的又一新模式,对于中西部出版论坛的成立,同样具有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中西部出版业应积极行动起来,联合各地出版单位,共同协商,尽早成立出版论坛。深入探讨切合自身发展实际的合作方式,取长补短,实现双赢。并把论坛作为一种常设机构,纳入出版业的日常工作中,发挥其互通信息、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联合效果。

2.通过市场竞争与合作的方式,实现东西出版社互动,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出版业的走出去战略曾有过许多成功的举措:如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和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壮丽天河》,获得了全国第八届“五个一工程”一本好书奖;甘肃人民出版社牵手江苏美术社出版的《敦煌》画册,受到甘肃省人民政府的嘉奖等等,这些积极的合作事项为中西部出版业的走出去战略提供了先行一步的实践经验。中西部出版业的走出去战略的目的在于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其基本途径是通过交流与合作,共同走上繁荣发展道路。(1)选派业务骨干到东部地区一些出版单位挂职锻炼,学习先进的出版管理理念与经营方法;邀请专家、学者到西部讲学,加强出版从业人员的培训,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各出版单位培养一批具有策划能力且能产生明显效益的项目带头人,一批业务精湛的知名编辑,一批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的营销人员,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职业经理人。从根本上解决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出版业人才缺乏的问题。(2)吸引东部的人才、资金优势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与中西部地区丰富的出版资源实行“强强联手”,实现优势互补,是加速中西部出版业发展的重要途径。(3)出版业的合作方式可以采取互惠互利式、扶持赞助式、版权贸易式、融资融智式等等,应该在具体的合作过程中,创造出使双方都满意的合作模式。

3.开拓全球华人出版市场,加强与国外华文图书经销商的联系。中西部出版单位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渐拓宽原有的华文图书经销商和网络,直接与国外大型书店合作,进入其营销网络体系。要以市场为先导,联合各方力量,精心策划、组织对外宣传活动,加强与国外出版行业媒体的联系,从而建立成熟的海外市场营销系统。加强版权贸易工作,为图书开辟更为畅达的流通渠道。

五加大期刊建设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教材、一般图书、杂志等纸质出版物中,期刊以其连续性出版、具有稳定的细分的读者群、没有库存压力、可以开发多重效益等优点,成为盈利最为看好的出版物。在中西部地区,期刊品牌是出版业的一个亮点。2003年,全国共有期刊种数为9074种,中西部为3319种,占全国期刊总数的36.577%,[1](P816)印数上亿册的有8个省市,分别是广东、湖北、上海、辽宁、山东、湖南、河南、甘肃;[6]在中西部地区形成了几个特色鲜明的期刊方阵,如湖北期刊方阵、河南期刊方阵、《读者》期刊方阵等等,期刊方阵在中西部出版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但是,应该看到中西部期刊发展同样面临严峻挑战。在我国的期刊业中,具有10种平均期印数超过25万册以上杂志的省份只有广东和辽宁,而中西部期刊业发展较好的湖北、甘肃两省,前者有七种、后者只有两种期印数超过25万册以上的图书。其发展实力明显弱于东部地区。从期刊的内容来看,东部的一些期刊大省出版内容丰富,涉及不同领域,如广东的一些主要期刊就有《家庭》《广东支部生活》《人之初》《家庭医生》《广东第二课堂》《党风》《佛山文艺》《少先队员》《少男少女》等等,涉及社会生活的许多层面。而作为中西部期刊强省的甘肃省,其主要期刊却只有《读者》一个刊群,内容生产相对单薄。更有专家预言,随着期刊竞争加剧,将有越来越多的期刊选择在省会城市或者其他资源丰富的大中型城市中安家落户,期刊的不平衡态势将愈演愈烈。[6]这种期刊发展的新局面要求中西部出版业保持高度的行业自觉,制定切实可行的期刊发展计划。

1.围绕特定的读者对象,打造自身的期刊个性。在传媒业内容生产异常活跃的今天,一刊统领天下的阅读局面几无生存的可能。所以,应该采取个性化的信息服务策略,方能赢得读者的阅读兴趣。如湖北日报报业集团的《特别关注》,就以“做成功男士的时政秘书”而成为我国第一本以中年男性为主要读者的文摘类期刊。其创刊不到5年的时间,平均期印数就达到26.7万册。在中西部领域,像陕西的《女友》、河南的《中学生阅读》已具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应该在期刊特色化、个性化、读者细分化、小众化方面再下工夫,力争将这些期刊推上一个新的发展平台。中西部三千余种期刊都应该通过细分读者市场,塑造期刊个性来赢得更好的生存空间。

2.坚持多元化、规模化发展,构建期刊方阵。期刊的多元化、规模化发展,是丰富期刊内涵、提高抗风险能力与竞争实力的重要举措。创办于1985年1月的知音杂志社,堪称这方面的典范。其产业格局包括以《知音》杂志为核心的期刊出版、网络媒体、广告经营、书刊发行、印刷制版、物业开发、高等职业教育等。除拥有品牌杂志《知音》外,下属7种子刊、4个子公司、1个网站、1所学校,形成了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的期刊方阵。知音杂志社的发展模式为中西部各类期刊社的发展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经验支持:即用品牌期刊奠定发展基础,形成核心竞争力;通过品牌延伸拓展系列期刊;创办与期刊经营密切相关的其他公司;实现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经营,吸纳社会资金,联合办刊等等,通过这些做法,逐步形成发展基础厚实、发展实力强大的期刊方阵。对于中西部出版业来说,集团化建设是突破传统出版业局限,开创发展新局面的当务之急;品牌化经营,意味着图书真正进入市场化的供需运营渠道;信息化建设,提高了出版业的科技含量,加快了出版各个环节的工作进程;加强期刊建设,必将有利于出版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与众不同的行业特色,而实施走出去战略,则使中西部地区区域内的行业联系以及与东部地区的行业互动成为可能,也为出版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必要条件。凡此种种,其最终的目标在于中西部出版业能够在发展中造就市场竞争中的国家主力队,能够赢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值。

【参考文献】

[1]潘国彦.中国出版年鉴[M].北京:中国出版年鉴社.2004.

[2]余敏.2003-2004中国出版业状况及预测[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109.

[3]韩光军.品牌策划[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10.

[4]李治堂.从战略到行动——关于出版社信息化的调查报告[N].2005-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