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消防演习计划范文

消防演习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消防演习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消防演习计划

第1篇:消防演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精细化;职业院校;管理

精细化管理作为现代工业化时代的一个管理概念,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文化和管理方式,它的特征可以用精、准、细、严、实五个字来概括。在职业院校管理中引入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将对其正规化管理起到促进作用。

一、切实明确责任,管理分工精

精细化管理是一个单位全体人员智慧、力量、才能共同发挥作用的过程。只有每个人都认识到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意义,明确自身的职责,从自己做起,从细节做起,齐心协力,才能搞好职业院校管理工作。首先,必须从认识入手,确立管理工作要精益求精的思想。其次,采用科学的方法,制定具体而不复杂的精细化管理措施,精确定义每个岗位的职责、每个工作的具体流程,使每个人都明确自身的职责,清楚自己的各项任务。

二、严格跟踪过程,把握动态准

现在有的院校在管理中不看过程,只看结果。但是只重视结果的方式,必将导致管理工作存在漏洞和隐患。因此,要对管理工作的具体过程进行密切跟踪,不断了解管理工作内外因素的变化,准确把握管理工作的重点和时机,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当管理工作出现问题的时候,对过程的追踪可以帮助发现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纠正不合理、不实用的方法措施,及时吸取教训、阻塞漏洞,防止类似的问题重演。

三、完善规章制度,落实执行细

规章制度能否在管理工作中发挥作用,一要看是否科学合理,二要看能否坚持执行。有效提高精细化管理的执行力,要以细为宗旨,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制度建设要细。做到每一项任务、每一件事情都有目标、有落实、有监督。二是规范管理要细。要对工作流程、工作方法、工作条件加以规范并贯彻执行。三是工作协调要细。要重视增强协调意识,提高协调水平,履行协调职能,确保各项制度得以落实,效果得以保证。

四、加强监督检查,工作标准严

精细化管理必须对全体师生的行为进行约束、限制、规范,并考察最终成绩。对相关责任人的处理要公平公正、有理有据,做到标准明确、过程规范、结果公开,杜绝暗箱操作,以增强管理工作的透明度。

第2篇:消防演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 消防安全;户籍化;信息;监管体系

【中图分类号】 TU7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27-5123(2013)04-014-02

1 消防“户籍化”管理来源

户籍即国家主管户政的行政机关所制作的,用以记载和留存住户人口的基本信息的法律文书,我国户籍制度始建于春秋、战国之交。其工作模式即为户政部门以户为单位、登记本地居民各类社会关系的档案资料。参考我国公安、工商、教育等行业的成功经验,对现阶段消防工作的应用来看,单位的消防管理工作必然的要求也是急需向专业化、信息化发展,需探索出一种新型的消防监管模式,消防安全“户籍化”管理模式应运而生。

2 消防“户籍化”管理成效

消防“户籍化”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的管理工程,不同于单纯的技术管理,而是一项管理创新,要求消防监督检查人员的工作要落实到“每一栋,每一户”。按照《消防法》、《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消防工作的意见》以及公安部相关要求,各级公安部门消防机构通过有针对性的监督检查、功能测试,并对各类相关数据的采集、分析、整理、归档,以建筑单位为“户”,将其所属新、改、扩建的消防设计审核、验收、备案抽查及开业检查、监督检查、行政处罚、火灾事故等情况纳入管理,便形成了一个单位的“户籍”,通过将该单位的消防安全基本情况、消防安全管理情况等全部纳入“户籍”范围,并根据其任意时间、使用性质、规模等的变更及时进行登记更新,对其消防设施运行、测试、监督执法情况的全面记录,使各级消防部门直观的掌握单位从“诞生”、“发展”、“消亡”等各个阶段的情况,理顺不同建筑、不同单位之间的关系,了解消防安全责任人、管理人的各项信息。

3 消防“户籍化”管理存在的困难

3.1 重点单位设置复杂,信息采集难度大。由于消防“户籍化”管理工作起步时间不长,短时间内消防部门所掌握的资料信息还大多属于“零、散、粗”的点滴碎片。主要原因是部分社会单位由于人员调动频繁、产权划分混乱等原因相关档案资料丢失、损坏严重,建筑的基本信息几乎“无据可查”;个别单位还存在担心单位信息外泄等顾虑导致消防安全各类信息采集难度大。而在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单位数量急剧增多、性质规模不断变化的情况下,要实现全面、完整、及时的“户籍化”信息所需采集、记录、分析的数据量较大。

3.2 重点单位组织制度不健全,责任心不强。重点单位消防安全“户籍化”管理通过建立消防安全“户籍化”管理档案,统计本单位基本情况、每幢建筑消防安全基本信息、员工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及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等信息,来加强管理。具体工作还是要落实到重点单位消防责任人和消防安全管理员身上,但当前相关从业人员能力水平参差不齐,从业人员流动性较大,且单位缺乏对“户籍化”管理的整体谋划,找不准切入点和工作重点。被动应付,无论是思想认识上,还是具体行动上,都没有真正进入状态,各重点单位内部推动户籍化管理运行的制度机制未完全建立,存在盲目应付的现象。

3.3 联动响应机制建设不完备、工作合力不强。推进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户籍化”管理工作是一项全社会的重点工作,需要各行业各部门相互配合。要求各部门在本系统内全面发动、条块结合,但当前联动工作机制尚未建立,存在推动不力,各自为战,监督考核机制不完善、消防部门单打独斗的客观现象。

3.4 跟踪指导效果不明显、监督帮扶不力。“户籍化”管理工作要求公安机关消防部门实行消防安全分类预警监督,并加强对重点单位消防安全指导服务。通过互联网社会单位消防安全信息系统为重点单位提供消防业务咨询、消防教育培训等便民服务,定期组织重点单位消防安全管理人、专(兼)职消防管理人员进行消防安全培训。但当前城市正处于快速发展期,消防工作面临着面广量大的客观难题,消防监督指导服务还不能面面俱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推进。

3.5 监督警力严重不足、户籍信息更新滞后。以黔东南支队某大队为例,该大队列管重点单位300余家,辖区已建成的高层建筑约201栋,但消防监督警力仅有6人,为了将“户籍化”工作做细、做实,监督检查人员必须反复深入单位进行检查、多次整理数据,加之单位使用性质、存在隐患、管理人员等信息的随时变更,导致单位的“户籍化”信息更新滞后。

3.6 工作成果利用率不高、指导性不强。消防“户籍化”管理的本意是通过制定一套科学合理制度体系,建立一个符合工作实际的信息网络,将各项工作责任分解到每一个基层“细胞”,使得在工作中可以准确的掌握一栋建筑或是一个单位从诞生到消亡全过程中消防方面的各类信息,更好的应用到监督检查乃至灭火救援工作中去。但实际工作中我们通过不断努力建立起来的工作台帐,各单位消防信息档案仅是停留在档案本身上,不能方便携带、取用。导致外出检查、灭火救援时难以及时准确的调取,依然需要靠我们的监督检查人员自己“死记硬背”下来的简单情况作为基础,再通过对现场知情人员一遍遍的进行询问才能了解掌握急需的信息。

4 加强消防安全“户籍化”监管体系的对策

通过一段时间的分析和思考,各级消防机构认真督促、指导各社会单位开展了“户籍化”管理工作,并通过“三项报告备案”制度及时收集、更新单位的基础信息,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为了更好的将“户籍化”工作充分、有效的应用于防灭火各项工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补充和完善。

4.1 全面宣传发动,提高思想认识。全面宣传是前提。各地在辖区开展“户籍化”管理宣传日,努力使消防安全教育行动转化为消防安全意识。同时,紧密结合推行街道、乡镇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等工作,对消防监督人员、公安派出所专兼职消防民警组织开展“户籍化”管理专项培训。组织重点单位管理人召开会议,集中对社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人、消防安全责任人以及员工开展消防法律、法规、防火灭火知识等宣传教育,提高重点单位从业人员对“户籍化”管理重要性的思想认识。

4.2 完善联动机制,强化工作合力。联动机制是保证。积极提请政府颁发责任状,督促教育、文化、卫生、旅游等部门根据各行业、系统特点,开展消防安全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建立消防安全自我评估机制,把单位消防管理纳入企业安全生产、学校、医院级别评定、宾馆饭店星级评定等范畴,形成工作合力。提请各主管单位,根据人员岗位、工种和工作区域的不同,对法人代表、消防管理人、企业和单位保安、普通员工结合各行业工作特点和生活环境有针对性地开展消防培训,达到分类分批次培训,共同提高消防安全素质的目的。建立“政府牵头、部门联动”的工作格局,提请各部门根据各行业、系统特点,开展消防安全示范单位创建活动。

4.3 利用科技手段,加大工作面。在具体工作中可依托公众信息服务平台,运用信息化手段,通过互联网社会单位消防安全信息系统,为每个重点单位设置一个专用账户,建立消防安全“户籍化”管理档案。开发相关应用软件,以互联网与公安网相交互的形式进行基础数据的采集分析,同时也方便社会单位及时更新相关动态信息。

4.4 建立科学制度,完善户籍信息。①制订户籍化管理月度工作方案,将工作细化到每一周,通过每周工作计划付诸执行,来逐步完成户籍化管理的各项基础性工作,以促进工作的稳步推进;②广泛执行动态信息反馈制度,通过各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人,随时汇报更新单位的消防工作动态;③全面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协作,加强各类信息的分析利用;④建立“一户一栋”的工作台帐。

4.5 加强专项培训,提高社会消防执业人员素质。在现役人员短缺的情况下,充分培养专业的社会消防执业人员,让他们掌握“户籍化”管理的主要工作方法,了解需要进行收集的信息种类,建立起一支相对专业的信息采集队伍,从而能够高效及时的更新各单位的消防工作情况。从而达到在工作中可以准确的掌握一栋建筑或是一个单位从诞生到消亡全过程中消防方面的各类信息,全面加快“户籍化”工作的进程。

4.6 强化科技手段,信息利用效果。参考各旅游景点的成功做法,充分利用无线射频技术(rfid),在各类建筑一定的范围内设置信号源,监督执法人员只需携带手机等类似电子设备就可以在工作现场直接读取该建筑的“户籍”相关基础信息,更好的为消防执法监督和灭火救援等工作提供参考。

5 结束语

消防“户籍化”工作不能停留在简单的手工表格档案的低效管理水平上,而应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办法和考核标准,建立完善符合自身实际的信息网络,将各项工作责任分解到单位各级管理人员,全面提升该项工作中的信息化水平,搭建完整的信息网络平台,为公安消防部门科学部署警力提供参考,为消防监督检查、灭火救援等各项工作决策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郭首政.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社会消防工作的几点思考[J].科协论坛·

下半月,2011(3)

2 河南省公安消防总队.社会单位消防安全技术指南[M].中国人民公

安大学出版社,2010,1~2

3 李俊华等.创新社会消防管理对策探讨[J].武警学院学报,2011,27

(10):(12)

4 刑明典等.社会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自治与法治[J].河南消防,2002,

6(05):11~12

5 乔旭.社会学在消防工作社会化中的作用[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6,

第3篇:消防演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地方高校;差异化;产学研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154-03

地方所属高等学校,简称省属高校或地方院校,是指隶属于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港澳特区,大多数靠地方财政供养,由地方行政部门划拨经费的普通高等学校。省属高校在我国高校总数中占绝大部分,是我国高等学校的主体,承担着为区域培养人才、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责任,并且主要面向所属省区招生。

一、地方高校发展概况

据教育部的《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1年年底,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316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9%。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762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409所(含独立学院309所),成人高等学校353所。普通高等院校中本科院校1129所,高职(专科)院校1280所。全国共有研究生培养单位755个,其中高等学校481个,科研机构274个。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681.50万人,在校生2308.51万人,毕业生608.16万人。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218.51万人,在校生547.50万人,毕业生190.66万人。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全日制在校生平均规模为9446人,其中本科学校13564人,专科学校5813人。目前,中国2600多所高校中,中央部门直属管理111所,其余2500多所均由地方管理,地方高校在高校总数中所占比重高达96%。由此可见,我国高校绝大多数由地方管理,或者以地方行政管理为主,地方高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地方高校无论在学校数量方面还是学生数量方面都占全国高校的绝大部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

二、基于差异化发展的地方高校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来自于麦肯锡咨询公司,目的是分析企业所面临的优势(Strength)与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与威胁(Threats),并据此确定企业的战略定位,使企业劣势与威胁降低到最低限度,并最大程度地利用内部优势和机会来促进企业的发展。运用SWOT分析法对地方高校进行分析,可以客观地、理性地分析地方高校发展现状,从而为地方高校差异化发展战略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1.优势。地方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出了独特的优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坚持开放办学的理念。地方高校之所以在办学过程中充满生机和活力,并取得一定的成就,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发展之初就确立了坚持开放办学的理念,并进一步树立了“以需求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人才的观念。与此同时,地方高校充分利用地方优势资源,并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和地方政府、企业等合作,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正是由于地方高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优化自身的发展理念,才使得地方高校能够实现转型发展,并不断增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第二,坚持不断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地方高校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同时,紧密结合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并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地方高校在教育中的人才培养必须以需求为导向,在育人过程中充分反映和满足四个利益主体方面的教育需求,分别是:国家科教兴国的战略需求、企业提升人才竞争力的发展需求、学校提升办学竞争力的发展需求和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的发展需求。

第三,发展优势特色学科。地方高校大多数远离中心大城市,相较于一些历史悠久、名气颇高的国内一流学校而言,地方高校办学历史不长,在短期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大部分学科基础较为薄弱。但也具备由地方性特色资源和民族文化积淀而形成的某些具有基础雄厚、实力强劲的优势特色学科,某些学科的发展水平已经达到区域内甚至国内一流水平,并具备了鲜明的学科特色。

2.劣势。地方高校在发展过程中,也有其自身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如下。

首先,盲目攀比,办学模式趋同。地方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往往存在一个误区――盲目与一流名校攀比。这就导致地方高校盲目地去模仿,而不考虑自身教学资源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地方高校往往不顾自身办学的理念与宗旨,却形成与一流名校较为相似的办学理念,进而导致办学行为日益趋同。对于地方高校来说,在高等教育竞争激烈的形势下,在经济全球化对中国高等教育冲击与挑战的前景下,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归宿,是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

其次,人才培养模式雷同。由于地方高校办学理念趋同,导致在人才培养方面为了满足社会对各类急需人才的需要,往往偏离自己原来的办学宗旨和办学目标,结果培养出来的人才越来越雷同。这些人才大都具有相同的或者相似的知识背景、能力倾向、思维模式,甚至连知识与能力的缺陷也都十分相似。结果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就陷入了“人才不适用―社会不满意―投入不到位”的怪圈。最后,地方高校教育环境恶化、教育资源利用率低。一方面,地方高校发展的速度和规模的扩张已远远超过了其自身可以承载的极限,这种快速的扩张将会导致高等教育环境不断恶化,随之而来的则是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不断下滑。另一方面,地方高校的经费来源主要依赖于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由于地方政府的财力有限导致对高校经费的投入不足,同时地方高校建校时间较短,没有较为深厚的历史积淀。因此,地方高校在硬件方面和软件方面都存在不足,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3.机会。为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协调发展,提高地方高等教育质量,中央政府在原“中央与地方共建高等学校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又设立了支持地方高校发展的专项资金,以支持地方高校的重点发展和特色办学。以原共建资金支持的普通高校为主体,适当扩大支持范围,重点支持一批办学层次较高、办学特色鲜明、符合行业和地方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需要的地方高校。进一步改善其办学条件,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科学研究水平,增强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以及行业发展服务的能力。与此同时,近几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有关学科设置权扩大的政策,赋予了地方高校更多的自主设置学科的权利。此外,在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的今天,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也为地方高校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4.威胁。首先,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在全国两千多所高校中,绝大多数高校的管理权都归地方所有,因此地方高校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十分激烈的竞争。在市场经济发达的今天,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使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变为社会各种资源越来越向着实力较强的“211”、“985”等国家重点名牌高校聚集。同时,由于优势资源所带来的名牌效应,这些重点高校在获得生源、获取资金、引进高层次人才、获得高层次科研项目等方面占尽了先机。当然,这些高校的毕业生往往更容易被社会接纳,更容易找到收入高、发展前景好的工作岗位,从而更加吸引更多的优秀高中毕业生报考重点名牌大学,如此形成良性循环。而地方高校在发展过程中,明显面临总体实力不足、竞争力较弱、毕业生就业率低、生源不足的发展瓶颈。其次,政府相关部门在重视高等教育的同时,对高校的规范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在发展过程中,要不断接受相关部门的各项严格的评估,如果不能满足这些标准和要求,就会面临被淘汰的困境。由于地方高校在一些方面仍存在较为薄弱的环节,往往要比名牌高校面临更大的压力。最后,由于中国高等教育正步入大众化和产业化发展的大潮,国家在发展高等教育的过程中所制定的政策也更加灵活、更加开放、更加多样。在这一过程中,一些民办高校、私立高校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诸如电大、成人自考、成人教育、函授等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纷纷出现。另外,一些国外的大学也积极地和国内高校通过不同的合作形式进入中国的教育市场。

三、地方高校差异化发展的对策分析

通过以上SWOT分析可知,地方高校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努力做到扬长避短。同时,地方高校还应该紧紧抓住发展过程中的机遇,避开面临的威胁与挑战。因此,地方高校差异化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点是要努力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地方高校应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政府的政策导向等,然后再与自身的特点相结合,去寻求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特设定位,进一步确定不同于其他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教学目标、校园文化以及服务社会等方面的特色,打造属于自己的差异化发展战略。

1.以发展地方经济为宗旨,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地方高校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地方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地方高校培养的各类专业人才。地方高校必须立足于地方经济发展以及社会需要,结合自身特点不断优化专业学科和教学结构,进行准确定位。同时,地方高校还要转变办学观念,理清思路,注重培养社会经济发展的急需人才,为地方培养出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人才。此外,地方高校还要为地方各类专业人才提供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服务。因此,地方高校应紧紧抓住地方经济发展的命脉,大力开设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专业。

2.以科研开发为动力,强化地方特色。地方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一些问题,需要地方院校提供大力的支持。地方高校应围绕企业技术进步、地方产业调整等方面开设一些课题,如新产品的设计和改进,工艺、装备的设计,以及高新技术的推广等。地方高校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自身具备的专业知识,跟踪研究领域内的前沿技术,如制造业的数字化、新软件的使用等。同时,地方高校应根据地方经济发展方向的变化及时地调整专业和学科的设置。以江苏省常州工学院为例,其结合常州市“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设置了物联网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机械电子工程以及广播电视编导等四个新专业,这些新专业的开设,必将为常州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3.坚持多元共存、结构优化、有序竞争、健康持续的发展观。多元共存、有序竞争强调的是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校的协调发展,充分体现了学校在类型、层次上的全面性和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校间发展的协调性。在观念上,地方高校要走出“创建一流大学就要朝着综合性、研究型方向发展”的认识误区,同时必须摒弃“高、大、全”的发展模式,探索“质量、特色、创新”的发展新思路。要根据自身教学条件和专业学科特点,科学地分析外部环境及其变化趋势,稳定地确立本校的定位和层次,并在此基础上办出质量、办出特色、办出创新。在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方面,则要以具有群体效应的学科为突破口,注重在应用领域的拓展。合并的地方高校,应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等方面注重传统优势的发挥和现有学科资源的整合。

4.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地方高校要以人才服务为切入点,以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为支撑点,充分依托地方政府的宏观规划、产业调整、事业发展等政策,进行自我定位、自我规划。同时努力寻求与地方经济和市场的有机融合,进一步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为地方政府各项事业的科学开展提供有力的知识平台和技术支撑。此外,地方高校应树立就业导向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目标,优化和完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地方高校要大力培养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积极构建切实可行的“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深入产业第一线,实地进行人才培养质量规格的调研,了解行业企业对所需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并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培养目标、设计培养方案、实施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参考文献:

[1]陈娟娟.地方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位战略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7.

[2]孔晓红.地方高校在高等教育地方化背景下的特色培育策略[J].浙江学刊,2008,(2).

[3]李红.江苏地方高校特色定位差异化发展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9).

[4]陈德恭.高效定位、特色、品牌与可持续发展[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0,(1).

第4篇:消防演习计划范文

人才作为企业发展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决定着企业能否在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很多国际企业轮番进驻我国市场,国内企业为了寻求更快更好发展,开始学习西方先进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但是因文化的不同,中西方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很大差异,自从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时开始引进西方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在不断地发展探索中,逐渐实现了管理理念以及实施方法上的共同性,但深究其管理效果,存在很大差距。

二、中西方高绩效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发展

这种新的管理理念来源于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很美国人都认为想要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中将企业价值凸显出来,就必须打造高水平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直到90年代,这种高绩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终于问世,根据相关文献记载可以看出,高绩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有专业的选拔流程,规范的绩效考核,完善的培训体系和内部管理等等,这些在后来西方企业发展中都得到了实际体现。[1]

而在近些年里,我国也开始进行高绩效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当然多数中国人将希望高绩效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内容,没有改变地放到了中国企业中进行使用,结果是并没有取得像西方国家企业那样优秀的实际效果。这其中包含许多专业人士通过研究得出的结论,比如刘善仕等人在研究中总结出,在一些特定范围之内的行业中,具有内部导向的高绩效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并不适用于中国企业。那么,为什么随着高绩效人力资源的发展,在中国体现不出其效果呢?通过研究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发展背景对其影响巨大,对企业的影响更大,正是这种背景,限制了高绩效人力资源在我国正常发展。换句话说我国想要达到高绩效人力资源管理在西方企业达到的效果,就需要结合自己国家内部整体情况,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去选取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三、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比

(一)社会层面

我们都知道,影响企业外部环境因素条件包括:企业政策、工会建设、人才市场以及民族文化等。其是在人力资源的发展中,能将其牵制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说相关政策或者法律条文等。在如今西方国家之中,在劳动关系方面解释的相对成熟,并且有明文规定,提升了西方社会中工人的权利保障同时,也增加了相关不能的组织能力,时期更具严密性。一旦出现工人根本利益受损,就会有相关部门代替工人与企业进行协商,这为人力资源的发展创造了先机。总体来说,在西方社会整体大环境影响之下,有利于促进高绩效人力资源的实践和发展。[2]

对于中国来说,劳动者合法权益并没有像西方那样有充分的法律保障,当中国的劳动者权益受到侵害时,相关部门处理形式大多都是走走形式,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保证劳动者合法权益。因此中国在这方面问题上应该做出根本性改善,改变当前社会形势下劳动者与企业关系,才能让高绩效人力资源管理在我国找到一个合理方式进行发展利用,绝非是西方传统文化中那种通过申诉和正义来获得高绩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作为中西方社会文化最根本区别,民主与参与表现最为明显。在西方文化下发展中的企业,员工有权利参与企业管理当中,而管理者也是质能起到协调作用,并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帮助员工解决工作上困难,这也是西方高绩效人力资源管理得以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为高绩效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我国企业当中,等级制度鲜明,使其由民主化而来的高绩效人力资源管理很难在实践中得到应用。这里也能看出中国企业在发展中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员工没有认识到企业发展在个人职业生涯中具有重要地位,也没有想到通过加入到企业发展规划当中,从而提高企业凝聚力。[3]

(二)组织层面

组织层面指的就是企业内部因素,企业发展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人力资源发展。尤其是在大企业当中,员工人数众多,使人力资源管理实施中面临着很多问题。在很多西方国家中,有一些发展历史很长的企业,甚至超过了百年,尽管如此,西方国家通过民主政策,使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能有序进行,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对于中国企业来说,经济转型的时间很短,大多数企业发展史都在三十年之内,并且大多数都是中小型企业,但是中国在人力资源管理实施当中,取得的成绩并不理想。在大多数情况下,国内企业组织管理比较严格,不实行民主政策,这对于中国来说,效果上虽然比民主管理要好的很多,但也没有强调关于高绩效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工作,因此我国还是应该注意找寻一个适合自己高绩效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方式,有助于推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

四、中西方人力资源管理上的不同

除了文化不同之外,中西方在人力资源管理上也存在很多不同,这也导致西方高绩效人力资源管理在我国没有好的实践效果的原因之一。[4]

(一)价值观不同

中国传统价值观念重点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注重团队合作,在企业发展的大环境下寻找共同点。而西方人注重的则是个人的个性发展,注重个人对组织的贡献。因此在不同价值观的驱使下,导致了中西方人力资源管理存在根本性区别。

(二)人力资源配置不一致

虽然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引进了西方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并经过长时期发展,已经有了中西方统一趋势,但在人力资源的配置上,还是存在很大差异性。在西方人才市场当中,竞争很激烈,劳动力市场相对发达,使其人力资源配置很灵活,制度也更加完善。在我国人才市场中,虽然竞争也十分激烈,但相比之下我国人才市场并不发达,因为人才流动性很大,至今为止仍然没有一个有效机制来完善人力资源管理。[5]

五、结语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中西方高绩效人力资源管理确实存在差异性,这种差异产生主要原因是不同文化发展所导致的,中国切记不可一味模仿西方在高绩效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实践模式,要通过以往发展经验总结国内企业发展的特殊性,从而总结出适合自己的高绩效人力资源实践模式,提高企业发展效率。

第5篇:消防演习计划范文

2009年安全工作计划重心:以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为工作核心,从硬件和软件上为员工建立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

1、2009年安全工作计划目标:

1)重伤、重大及重、特大安全事故(包括各种质量等其它重大以上安全事故)为零。

2)在职员工无重大治安、刑事案件发生。

3)人员轻伤和其它一般安全事故率不超过0.5。

2、坚持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安全委员会会议,分析安全生产情况,及时通报安全生产中出现的问题隐患;增大安全投入,保证全年安全资金投入100%及时落实到位;提高隐患整改率,确保安全隐患100整改,及时整改率达到95以上;制定并落实实施2009年安全生产责任制。

3、应急预案及消防演习:公司总演习:定于2009年上半年进行一次应急疏散演习和消防演习,下半年进行一次消防演习。部门演习:各部门内部演习不少于2次并记录备案。

4、消防常规项目检查:

1)保安负责每周一次的消防设施检查并记录;

2)电仪负责每月一次发电机及消防水系统检测并记录;

3)有消防喷淋的部门每季度进行一次雨淋系统检查并记录;

4)各部门每天对本辖区内消防设施进行检查并记录。

5、安全教育:

1)对新进厂员工的三级安全教育,坚持安全教育100%考试合格上岗。

2)每月有计划的进行老员工安全知识再教育,争取全年安全培训不少于2000人次,劳务队安全培训全年不少于2次(整体)。

3)对外来施工人员培训做到100到位,施工队必须具备施工资质、提交施工技术措施(安全方案)、完善的施工安全组织并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后方可施工。

4)上半年完成对安全培训系统的整理,建立一套完整的安全培训机制和文件,包括法律法规、集团制度、事故案例、培训测试、培训运作、监督、跟踪检查等。

第6篇:消防演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港口消防救援;GIS;路径规划;3D试图

中图分类号:P2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24-0000-02

GIS-based Fire Simulation Deduction System and Its Path Planning Problem

Zhang Peng,Li Yulun

(College of Software,Nankai University,Tianjin300071,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the fire hazards and the deficiencies of the existing fire treatment program designed a fire simulation deduction system based on GIS and 3D view.The system can generate fire and fire-fighting plans and routes in the three-dimensional view of the fire simulation deduction intuitive Rescue assisted decision support for the firefighters for their valuable time for the actual fire emergency and rescue decisions on the two-dimensional view to improve the rescue efficiency.

Keywords:Port Fire Rescue;GIS;Path planning;3D attempts to

一、引言

火灾是一种常见性灾害,经常造成人员上网与财产损失。据相关数据显示,仅09年一年火灾就对我国造成近13.2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天津滨海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三极,天津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而港区内包括煤码头、石油码头、化工厂等,大量易燃易爆物质,一旦发生火灾,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救援,后果则不堪设想。基于这个背景我们与天津港的消防人员取得联系,了解他们的工作方式与需求。据他们介绍:现阶段的救火方法依然存在主观化、纸质化的问题。接到火灾报警后,通过查找纸质方案,依据个人主观经验,进行救火调度与救援指挥。显然,这种方法过于依赖人的主观经验,并且要求消防指挥管理人员对事发地的地形、交通、应急资源配置等多方信息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条条款款的纸质应急预案很多时候只能给出救援的基本策略和原则,与指导具体的救援行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预案的有效性、针对性还有待提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研究开发了基于GIS与3D视图的消防模拟推演系统,能够按照消防人需求在二维视图显示着火点相关信息,生成救火预案与救火路线;在三维视图进行模拟火势推演,以为消防工作人员提供直观的救援辅助决策。

二、路径规划系统功能与体系结构

此系统一方面能够在二维的界面下对消防救援线路进行选择,另一方面还能够在三维的界面下对各种初始参数状态下的城市火灾行为及其灭火过程进行推演。

(一)二维地图中的路径规划

该系统提供二维地图,一方面能够直观的显示出火灾出事地点周边的建筑,交通和其他相关救援单位的信息,并且存储已有的火灾预案及救援路线;另一方面则采用下面介绍的选路规划对消防的最短路径进行预测和规划,并能够有效的提供有效而优秀的选路方案。同初始交通加权最短路问题一样,可将始发地和目的地之间的区域交通网抽象成多属性赋权有向图。通过交通局获得路况实时数据,可以给每条道路赋予一定的权重。在通过求解单源最短路径问题,就可以获得最佳选路方案。

1.模型建立

我们知道,在单源最短路径问题中:已知有向图G=(V,E),要求找出从某个定源顶点s

三种常用的最短路径选路算法

算法名称 算法简介 时间复杂度

Floyd算法 使用矩阵记录图,是一种动态规划算法,稠密图效果最佳 O(V^3)

Dijkstra算法 以起始点为中心向外层层扩展,直到扩展到终点为止。 O(V*lgV+E*lgV)

Bellman-Ford算法 进行不停地松弛,每次松弛把每条边都更新一下,若n-1次松弛后还能更新,则说明图中有负环,无法得出结果,否则就成功完成 O(VE)

2.权重分析

消防车通过每条道路的行车时间t=L/V,其中:L为路长,V为车流速度。

通过交通局实时监控,我们可以知道某一时刻的各个路段的交通状况,即当前行车速度,并且,可以得出。

考虑到在消防车行驶过程中的路况变化,我们需要排除那些可能会发生堵车的路段。假设在单位时间内,正在通过某段道路的车的数量K,服从泊松分布,即,其中车流量的期望可以通过统计该时间段的车流量数据获得。并假设此道路在单位时间内的最大车流量为,所以堵车的概率。我们设定是某个设定的阀值,当时,可以认定这条路是危险的,定义危险系数,当时,,当时,。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定义广义的道路通过时间,即权重。

3.具体应用举例

根据对三种算法的分析与比较,我们发现在图G比较稀疏,并且无负权值,所以我们决定在我们制作的GIS项目中采用更加稳定的Dijkstra选路算法,并对其进行优化。

因为我们只需要求出从消防局S1到火灾现场S2的最短路径,所以在BFS时,如果某点的权值已经大于S2的现有值,则减去该点的分支。

(二)三维界面及其功能实现

该系统的三维界面下的主要功能包括:(1)火灾场景建筑构建;(2)火势蔓延模拟;(3)灭火过程模拟;(4)三维显示。

1.模型构建及三维显示

使用Maya制作了港口及房屋建筑模型,对于火焰,灭火,爆炸等光影效果,采用粒子化技术进行细致的渲染,以便从三维视图全方面多角度的观察到火势蔓延情况。

2.火势推演

(1)相关的对象类和交互类

(a)对象类(b)交互类

(2)火势推演

采用FDS(Fire Dynamics Simulator)工具,利用数值方法求解Navier-Stokes粘性流体方程,从而通过计算推演出火灾中烟气流动和热传递的过程。

三、结束语

本项目的特点在于确定火灾事故发生地点后,第一时间通过GIS地图、应急资源配置数据库信息及相关的调度算法,估算出所需要的消防资源和相关救援单位;再根据不同时间点的火势信息与火灾事故发生点周边环境信息,推演出火情蔓延趋势;通过时间轴的拉动,模拟一段时间后火灾情况。本项目旨在用最快的速度明确火灾事故发生点周边的应急资源配置情况,辅以自动生成的快速调度方案,结合对火灾事故发展蔓延的模拟,为消防指挥人员提供直观的救援辅助决策支持,为实际的火灾事故应急与救援决策争取宝贵时间,提高救援效率。

本项目能够为消防工作主提供的便利与帮助可以简要地总结如下:

1.城市信息、应急单位信息与各种应急资源配置等内容实现电子化存储与快速查询。

2.已有消防应急预案进行电子化存储,可快速生成针对性较强的最佳应急预案。

3.二维地图直观显示火灾出事地点周边的建筑、交通和其他相关救援单位的信息。

第7篇:消防演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 生化检验;结果异常;原因;预防对策

生化检验是临床上经常使用的一种辅助诊断方式, 在临床多种疾病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准确的生化检验结果, 可有效提高临床疾病的诊断准确率, 相反临床生化检验中一旦处理不规范, 就容易使生化检验结果出现误差, 从而影响临床疾病的诊断准确率[1]。导致生化检验结果出现异常的原因有很多, 主要原因则存在于临床实验的各个环节中, 本院对生化检验结果异常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院临床2013年6月~2014年6月共进行常规生化检测156024次, 其中经整理分析发现共存在96例经复检后与初检结果存在明显差异, 生化检验结果误差率为0.62%, 分析影响因素发现主要为严重溶血、血液采集方式不当和标本处理不当三方面, 其中严重溶血案例15例, 血液采集方式不当19例, 其余62例均为标本处理不当导致。

1. 2 研究方法 对生化检验结果出现异常的96例标本进行复检, 按照检验标本的临床因素以及患者个人因素两个方面对标本进行分类整理, 抽取其中比例较高的因素, 即严重溶血、血液采集方式不当和标本处理不当所导致的生化检验结果异常案例各5例, 分为a、b、c、d、e 5个标本号, 对比分析各个标本号复检结果。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 1 严重溶血案例复检结果比较 5例严重溶血检验标本的初检结果与复检后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不同血液采集方式案例复检结果比较 5例输液侧采血和对策采血在生化检验项目中血糖、钾和钠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3 标本处理不当案例复检结果比较 5例纤维蛋白未析出和析出糖、尿素等项目的检验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在生化检验的各个环节中, 存在许多因素影响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继而影响医疗工作的质量[2]。本文通过回顾分析本院生化检验结果异常案例, 总结了影响生化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 并提出了几点预防对策。

3. 1 异常原因 通过本院本次研究发现, 影响生化检验结果准确性, 导致生化检验结果出现异常的主要因素有三方面, 分别为严重溶血, 血液采集方式不当和标本处理不当[3]。抽取三个因素导致的生化检验结果异常案例各5例, 对标本进行复检发现, 复检结果与初检结果存在明显差异, 说明以上三种因素是导致生化检验结果出现异常的重要原因。

3. 2 预防对策 针对上述三点影响因素, 在临床生化检验的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3. 2. 1 血液标本的采集 采集血液标本的患者必须为空腹, 这样才能真实反应患者身体状况, 采集标本时患者应取卧位, 血管暴漏患者不宜使用止血带, 采血过程中, 严禁患者反复握拳和击打不明显血管, 禁止在输液侧手臂采集血液标本[4]。

3. 2. 2 血液标本的保存和运送 检验标本采集后, 立即送检, 如不能按时送检则应尽快分离血清, 注意防止交叉感染, 实验室内要对生化检验进行保养和校正, 确保检验的准确性[5]。

3. 2. 3 做好分析过程的质量控制 最后是分析过程的质量控制, 包括空间质量控制和室内质量控制, 做好这两方面工作是降低生化检验结果误差的关键。

总之, 化检验过程中存在许多因素会对生化检验结果造成影响, 应从临床检验和患者个人因素等方面进行控制, 采取相应的预防对策降低生化检验结果出现异常的几率, 继而为临床诊断提供准确的生物学证据。

参考文献

[1] 宋维静. 临床生化检验结果异常的临床指导探讨. 中国卫生产业, 2014(8):98.

[2] 李玉兰, 袁毕生. 生化检验结果异常的原因分析.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4, 1(1):68-71.

[3] 高晓燕. 生化检验结果异常原因分析.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2014, 5(11):82-84.

[4] 王冰. 生化检验结果异常的原因分析. 药物与人, 2014, 8(15): 287-288.

第8篇:消防演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 复发的相关因素 分析及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2)01-0048-02

现代医学的进步,诊疗水平的提高,消化性溃疡是可以治愈的,但是临床上仍然有一定的复发率,本研究就本院的一些复发患者的病例进行分析研究,观察其原因,以探讨对复发者的预防措施。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对本院2011年3月道2012年6月收治诊疗的18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并将其中复发的45例作为实验观察组,未复发者作为对照组。试验组患者男性32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为35.5±6.7岁。对照组男性70例,女性65例,平均年龄32.3±5.3岁。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腹疼痛,饱胀感,嗳气,反酸,腹胀等,大部分患者因上腹部疼痛而救治。入院后所有患者给予抑酸,消炎,解痉,胃粘膜保护以及对于幽门螺旋杆菌(HP)阳性患者给予抗幽门螺旋杆菌治疗。

1.2 方法。对45例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与未复发者进行对比,观察年龄,性别,维持期的治疗以及精神等因素对复发的影响。

1.3 诊断及其疗效标准。

1.3.1 消化性溃疡诊断标准。入院后经胃镜、电子胃镜等得检查确诊为消化性溃疡者。180例患者中主要有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以及复合性溃疡。

1.3.2 疗效标准。痊愈: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胃镜、电子胃镜探查溃疡面消失;好转:症状部分消失,胃镜探查溃疡面部分愈合;无效:症状未改善或加重,胃镜探查未愈合或加重。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进行180例患者临床资料录入、整理及统计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MEAN±s)表示,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X2检验,α=0.05,P

2 结果

2.1 患者复发因素比较。180例患者中,复发45例,复发率为25%。从本研究分析来看,引起复发的因素有:性别、不良生活方式(饮酒、吸烟、不规律饮食)、维持期中断治疗、精神因素、以及季节的因素。

2.2 患者治疗后愈后情况。180例患者入院后,经积极的抑酸、消炎、保护胃粘膜等治疗,复发组和未复发组的有效率(痊愈率+好转率)分别为97.7%和97.8%,两组之间无差异,P>0.05。这说明消化性溃疡积极治疗后,有效率比较高,这个和复发没有明显的关系。也证明了导致患者复发的因素主要是上述所致。

3 讨论

随着诊疗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近年来消化性溃疡愈后已不成问题,但愈后的复发常见。因此,改变消化性溃疡的自然病史,缩短病程,降低消化性溃疡愈后的复发率已成为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研究的热点。我们对消化性溃疡的患者要建议:①普及患者对消化性溃疡这个疾病的充分认知。了解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复发的主要诱因及其发病机制,需要正规的药物治疗及一定时间的维持期治疗,达到临床症状及内镜检查治愈效果。以及长期复发的危险性。②生活方式指导。戒烟、戒酒,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饮食时不增加胃的过多负担,切忌暴饮暴食,结合病情轻重分别采取合适的饮食。③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典型的身心疾病,心理因素对消化性溃疡影响很大。精神紧张、情绪激动、过分忧虑会对大脑皮质产生不良的刺激,引起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和溃疡的愈合。④提高药物治疗依从性,减少维持期治疗中断的发生率。消化性溃疡是慢性疾病容易复发。临床医生应嘱患者坚持疗程用药,并且做到定期检查。⑤掌握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的适应证和剂量,选择疗效好和副作用小的选择性COX-2抑制剂,同时服用质子泵抑制剂预防,切忌盲目吃药。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405

第9篇:消防演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急性酒精性上消化道出血;一氧化氮;前列腺素E2

随着我国经济与世界接轨,嗜酒人群日益增多。由于过量饮酒造成胃粘膜急性或慢性损伤,临床上常引起急性、慢性胃炎,而且酒精也是消化性溃疡、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之一。在胃肠道及中枢神经系统,一氧化氮合酶(NOS)分布广泛,它催化L-精氨酸形成具有高度生物活性的一氧化氮(NO)。研究表明NO作为血管内皮衍生性舒张因子及特殊神经递质与胃粘膜保护和酒精性胃黏膜损伤修复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因此本实验通过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以观察用药后酒精对胃黏膜损伤指数、胃液量、血清NO、血清PGE2的影响,以探讨急性酒精性上消化道出血作用机理。

1材料和方法

1.1实验对象 将2010年1月-10月收治的急性酒精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36例,18-60岁,平均年龄42岁,其中男20例,女16例,随机分为3组,即模型组12人、中西医结合组12人(止血粉、奥美拉唑及膜固思达口服),对照西药组12人(仅服奥美拉唑及膜固思达),每组每人均饮入50%乙醇10g.kg-1抚顺天湖纯鲜啤酒。

1.2药物 膜固思达(瑞巴派特)片,中国大冢制药有限公司。奥美拉唑片,鲁南新时代制药有限公司。止血粉:白芨15g、三七10g。

1.3试剂 一氧化氮(NO)试剂盒:购自南京聚力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前列腺素E2含量测定试剂盒:购自上海太阳生物技术公司。

1.4仪器 DU640型紫外分光光度计,美国BECKMAN公司生产和NO分析仪,MODEL550型美国BIO-RAD公司生产。

2 实验方法

2.1实验分组 将饮酒者随机分为3组,其中模型组12人、中西医结合组12人,对照西药组12人。

2.2实验方法及观察指标 所有受试者饮酒、用药前4h禁食不禁水,急性酒精胃黏膜损伤模型制备:饮入50%乙醇10g.kg-1。中西医结合组:乙醇入胃前0min、15 min、30 min、60 min每时点各12人,口服膜固思达50m g.kg-1、止血粉30g、奥美拉唑10mg。对照西药组12人于乙醇灌胃前口服膜固思达50m g.kg-1和奥美拉唑10mg,模型组12人饮酒前均灌入同容积生理盐水,分别于各时点采静脉血离心后测血清NO及血浆PGE2,同时通过胃镜测量胃粘膜损伤指数和胃液PH。

2.3胃液PH:每组每时点各取12人通过胃镜抽取胃液进行PH值测定。

2.4胃黏膜损伤指数:每组每时点各取12人通过胃镜采用小格图纸法计算胃粘膜损伤面积(出血、糜烂),损伤指数(LI)定义为损伤面积占胃粘膜总面积的百分比。

2.5血清NO检测: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2.6血浆PGE2含量测定:用ELISA法测定, 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2.7统计学方法及分析;组间差异性比较采用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P

3实验结果

表 1急性酒精性胃黏膜损伤时血清NO、 PGE2的浓度(x±s)

注:&中西医结合组(r)vs对照西药组(c)p

统计结论:中西医结合组提高胃液PH及血清NO、PGE2含量且明显高于对照西药组,对照西药组明显高于模型组而胃黏膜损伤指数中西医结合组低于对照西药组,对照西药组低于模型组,止血效果中西医结合组明显好于对照西药组,对照西药组明显好于模型组。

4讨论

目前认为酒精性胃黏膜损伤的发生与胃防御因子和损伤因子平衡失调有关。人们已经认识到黏膜屏障、黏液-碳酸屏障、黏膜的微循环状态以及其他一些胃肠道生物活性物质如前列腺素(PG)、表皮生长因子(EGF)、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等在消化道细胞保护方面的重要作用。PG减低是导致急性胃黏膜病变(AGML)发生的重要因素,NO对AGML的发生可能有一定影响[4]。1983年,Furchgott等首次发现血管内皮细胞能够产生具有松弛平滑肌作用的“内皮细胞舒血管因子(EDRF)”,5年后,Moncada等确定这种非前列腺素性弥散因子是NO。一氧化氮是由左旋精氨酸在NOS催化下产生的具有多种功能的小分子物质。资料表明[1-2]NO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胃泌素等多种神经肽共同作用,有效地舒张血管,增加胃黏膜血流量,在维持黏膜完整性和黏膜防御中直接发挥作用,但NO具有典型的双重效应,当过量释放时可出现细胞毒作用,导致相应的组织损伤[3]。本实验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止血汤或膜固思达)可能通过某种机制使血清NO、PG适量增加,从而产生胃黏膜保护作用。大量NO形成可能是胃损伤的原因之一。

胃壁结合黏液是使胃黏膜免受机械、胃酸和胃蛋白酶等损伤因子伤害的第一道屏障。实验结果显示随着酒精胃黏膜损伤的加重,胃损伤指数增加、胃液量少、NO下降及用药后胃损伤指数、NO PG升高,胃液量增加,说明乙醇导致胃黏液分泌减少亦是胃炎、胃溃疡、上消化道出血发生原因之一。Brown[4]等在大鼠胃黏膜细胞离体实验中发现,NO供体可诱导胃黏膜细胞分泌黏液且此过程并不形成细胞损伤。说明NO与胃上皮细胞分泌黏液关系十分密切。

近年来研究表明NO、PG对胃黏膜有明显保护作用,被认为是胃肠黏膜防御的重要调节因子,它能调节黏膜血流,促进黏液分泌,加快黏膜损伤的修复,还能抑制中性粒细胞的附着及激活肥大细胞脱颗粒。胃黏膜损伤后碱性应答,除前列腺素外还有NO参与,而这种碱性应答为胃黏膜损伤修复提供了有益空间。膜固思达(瑞巴派特)在急性酒精性胃粘膜损伤中的保护作用以及在修复损伤机制中与PGE2、NO的关系研究较少[5],可能是通过增加胃黏膜血流、前列腺素E2合成和胃粘液分泌保护胃黏膜,从而抑制乙醇所致胃黏膜损伤。另外止血汤或膜固思达可能直接或间接升高NO增强胃黏膜屏障而发挥抗酒精胃黏膜损伤的作用。奥美拉唑通过降低胃液PH值从而防治上消化道出血。止血粉中白芨具有生肌保护胃黏膜,增加胃黏膜血流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同时白芨能减少侵袭因子的损害,有利于粘膜的修复;三七具有止血增加血管自凝作用。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提高了糜烂、溃疡的愈合质量的可能机制为降低了胃粘膜损伤指数,增强了胃粘膜屏障功能,提高了粘膜再生修复能力和内源性NO、 PGE2的含量,提高胃液PH值。可见中西医结合治疗是防治急性酒精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理想用药,不难想象也可能是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理想用药,这将通过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加以证实。可见酒精型消化溃疡所致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病变,严重危害身体健康[6],及时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戒酒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许宏俐,顾洛,田苏平,等.神经肽对大鼠胃黏膜血流量的调节作用.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1999,19(4):296.

[2]马俊江,李圣爱.一氧化氮与胃溃疡.生理学进展 1998,29(3):260.

[3]Konturek SK, Konture K PC. Role of nitric Oxide in the digestive syste-m.Digestion 1995,56(1):1-3.

[4]Lanas A,Bajador E,Serrano P,et al. Nitrovasodilators, low-dose aspir-in, other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and the risk of upper gast-ro intestinal bleeding. N Engl J Med,2000,21:834-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