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情牵少女范文

情牵少女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情牵少女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情牵少女范文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9-000-01

摘 要 青少年女篮运动员的成长与培养极具专业性和复杂性,其不仅取决于运动员本身的意志、技术、一般和专项身体训练水平,而且还与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活动相关,与裁判员和对手的行为相关,与场地、器材、设备、气象、地理及观众等因素相关,是诸多因素参与作用下产生结果,是一个具有整体性特征的系统工程。

关键词 青少年 女篮 成长

一、运动训练学因素对青少年女篮运动员成长的影响

(一)青少年女篮运动员的成长离不开教练员的主导作用

篮球运动作为竞技体育中主要的运动项目之一,教练员应是一支篮球队伍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教练员的素质、教学及训练水平,直接关系到运动成绩的提高和体育人才的成长。

(二)青少年女篮运动员的成长离不开科学训练方法和手段

青少年女篮训练,要充分利用现有科学技术,重视教练员的作用,认识和把握篮球运动项目的性质和特征,综合考虑影响运动训练的多种因素,把握高水平科学训练与研究的发展趋势,尊重和借鉴传统和先进国家运动训练中积累的经验,做到以人为本。

(三)选材对青少年女篮运动员成长与培养的影响

科学的选材选出了具有优越的先天性遗传能力的可造之才,选材的成功为篮球训练准备了重要的前提条件,根据篮球运动项目的特点,应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素质进行选材。

(四)环境变化对青少年女篮运动员的成长有着一定的影响

在当前条件下,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对青少年女篮运动员成长是有影响的,环境条件的限制对运动技能的发展有着促进或妨碍的作用,家庭的鼓舞和支持、先进的器材设备、优秀教练的指导等为运动员的成功创造了条件,良好的家庭经济状况为运动员的成功提供动力,系统训练等因素,都会使青少年运动员向着优秀运动水平的目标发展。

(五)竞赛对青少年女篮运动员的成长的影响

篮球运动作为有接触对抗性项目,局面千变万化,这就更需要运动员拥有丰富的比赛经验、临场发挥能力和把握比赛规律的能力等。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篮球运动员的成长不仅需要平时的刻苦训练,更需要运动竞赛带来的经验积累。

二、社会学因素对青少年女篮运动员成长的影响。

(一)影响青少年女篮运动员成长的道德条件

青少年女篮运动员的成长和培养首先培养的是人,然后才是运动员,才是冠军,我们不但要重视夺取金牌的结果,更要重视夺取金牌的全过程。遵从体育道德有利于青少年女篮的成长,它包括对从事体育活动的个体和群体,如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体育竞赛的组织者以及观众等提出的道德要求。优化的德育结构对青少年女篮运动员成长有一定的影响,包括运动员与教练和同伴人际关系、体育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品质三个方面。

(二)影响青少年女篮运动员成长的社会条件

篮球运动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经济基础,其发展规模和速度受社会经济、教育、科技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制约。

(三)政治作为国家和政党的重大活动,对青少年女篮运动员成长有着重大的影响

中国开明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安定的社会秩序、人民群众对体育重视、社会政治的稳定,这是每一项体育运动发展的基础。

三、教育学因素对青少年女篮运动员成长的影响

(一)教育水平制约着运动员的成长

运动员的受教育水平与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较高的智力和丰富的体育知识结构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少年运动员成长。美国NBA的发展证明了这一点。

(二)应重视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学习

在青少年阶段,文化学习与训练、比赛的冲突造成的内在压力会对运动员训练产生影响,文化学习与运动训练的关系既矛盾又统一,正确处理其关系可以更好地帮助运动员成长。

(三)重视篮球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其知识结构的关系

篮球是一项对抗性十分激烈的项目,运动员对篮球的理解、认识程度,篮球素养的获得,对教练员战术思想的领会,战术配合的组织,能否在比赛中体现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稳定性,能否在强对抗中保持快速、准确、灵活的应变和善变能力,都与运动员的知识结构有着直接的关系。

四、心理学因素对青少年女篮运动员成长的影响

(一)心理状态的相对稳定性对青少年的成长起决定作用

这种稳定与个体倾向性有很大关系,只有保持稳定性才能加强对体内的调节,从而保持适宜的兴奋性,有效控制肌肉活动,建立相应的“时间感、节奏感和速度感”。青少年篮球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表现在好胜心、智力、性格、情绪、气质、注意力、自控力等方面。

(二)个性心理对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成长的影响

运动员的个性心理训练必须依靠平时的系统训练才能逐步提高,通过平时训练的积累来不断提高自我控制能力,比赛时才能应对各种干扰和复杂多变的情况。另外,还要特别注意培养运动员的恒心和毅力。

五、管理学因素对青少年女篮运动员成长的影响

青少年女篮球运动员的训练规划、运动员流动与调节是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体育要发展,关键在人才。一个球队能否得到高速、稳步的发展,体育人才队伍是否兴旺发达,未来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供给是否协调,都与人才预测工作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1] 闰洁.论加强竞技运动训练整体性研究的重要性[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12).

[2] 邱焕芬.现代竞技体育教练员应具备的素质[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2(1).

第2篇:情牵少女范文

美娜与姐姐琳娜负责节目的服装,李美娇与杨雪音负责节目策划,而唐芯婷和上官芸负责任务策划。那么杨枫,米开和冷童就是所谓的观众了。

开始排练了,欢快的音乐和着朝气蓬勃的步伐,夺得了初试节目老师的一致好评,少女的欢呼声回荡在这广阔的校园中。

节目的主持人,就是杨枫和美娇了。在这一段时间的排练中,杨枫对美娇更加的体贴与照顾了。每天发生的事都在更新,杨枫和美娇在一起排练,一起策划,一起在餐馆就餐。而两个少男少女的情感也在迅速增温。

在排练期间,美娇是最辛苦的,早晨很早就要到学校单人排练,杨枫多次劝说和她一起练,可她却一次次拒绝,理由总是一个,她想在安静的环境中排练。杨枫就在每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为美娇带早餐,带的早餐总是一样的,“粉色心情”蛋糕。当每次美娇问起他为什么的时候,他总会开心的说道:“女孩子吃蛋糕皮肤会很好哦!我要我的搭档是最美丽的女孩!”这时候,美娇也会笑着点点头,默默的注视着他。每天晚上,杨枫总要带着美娇去买美娇觉得漂亮的发卡,还温和的笑着对着他说:“那天,你一定要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让所有人都耳目一新哦!”美娇还是点点头,什么都不说。再回宿舍的路上,有着浪漫的气氛,星星和月亮的光给大地披上了一层银纱,两个少男少女什么都不说,两边静静地。

第3篇:情牵少女范文

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方便。但是也因为这方便,我们交流多了,但是见面少了。我们似乎天天在一起,但其实没有见面过。网络给予我们的方便,使得我们更有理由不去动弹。少了见面的理由和必要,我们活在了相识不相逢的时代。

在微博盛行的时候,我也随大流的申请了账号。微博是一个可大可小的地方,锅碗瓢盆在,阳春白雪有。

在那里,有一个爱拍照的爸爸,每天记录着和他儿子生活中的点滴美好。今天给儿子吃了什么,带他到哪里玩,今天他讲了什么雷人的话,昨天儿子生病了,自己很着急~~~~在周末到来之时,可以看见他孩子在外玩时开心的笑脸,总之照片里那孩子总是主角,开心的在他爸爸为他营造的美好世界里蹦蹦跳跳撒泼打滚。这个极疼爱孩子的好爸爸是一个兴趣十分广泛的人,总是用幽默的语句调侃这天下的时事,和他的朋友互相@天南地北的聊天。我总是在他的链接中才知道了一些国家社会的事态。但是就是这样的爸爸,即使最近天下事那么多,十有八九的记录还是关于他孩子的,经常被他的菜谱刷屏。

在那里有一个花样少女,在刚得到工作不久,便遇到了自己的爱情,那个被她称为大叔的男人总是出现在她的每天的记录中,记录了她和他在爱情懵懂时的迷茫,不确定和少女小鹿乱撞的忐忑心情,到爱情牵手时的幸福,偷偷娇羞的示爱。时而怄气,时而怀疑,时而幸福,时而忧伤,时而欢愉,是一个感情细腻,对生活苦难敢咬牙挺着的有早睡好习惯的少女。每每看见她的话,都似可以听见轻轻柔柔的声音,现实中应该也是这样的吧,我猜想。

在那里也有一个学画画的在校生,每天都会上传一些自己画的草稿,在她的作品里可以看出她正让自己一步步成长。时常会链接一些全日文的网站,上面都是漫画作品,可能有她的作品也说不定。每天用着繁体字记录着对自己画作的想法,和她的宿舍的生活。很长一段时间把她当做男孩子看待,言语直爽的让人很容易误会。也是一个很爱刷屏的人,总是沉浸在动漫中,为人物发生的一些事发出感叹。近期看见她一些投稿的作品,黑白的画面里有着平时看不见的认真。

在那里还有一个刚与同学步入社会的独生子。做的是服务行业,记录的都是他近来辗转工作的心境和工作中的酸甜苦辣,那是看他搬家是平常的事。现在似乎已经趋于稳定,在厦门有着稳定的工作,已经看不见各地火车站的照片了。照片上总是有很多诱人的食物,可以看出,他吃的越来越讲究了,没有刚开始那么落魄要节省钱了。但是至始至终他都在坚持,是个很有骨气的男孩子,没有一般独生子的自傲,很独立,同时长得也很不错的。

现在只是看着他们,便觉得很好,像家人一样已经习惯看他们记录生活。那么真实,简单。不像其他平台的复杂,多样和遥远。

在那里没有很多形形的人,没有成功人士,只是他们都在真实的活着,而且懂的快乐。他们每个人的世界都丰富而真实,看着看着总是让自己更能看到自己。更能懂的快乐。虽然我都不认识他们,但是相逢何必曾相识呢,即使是陌生人,他们给我的感觉却是朋友的感觉。

正是他们这样的真诚,让我更加的喜欢这里的氛围。这里也是真实的我,更深入全面的我。会哭会笑,会发脾气,会搞怪。

让我能有一个能倾诉的平台。生活中发生的事,很多事受委屈了,不想亲戚朋友帮忙,只是想要一个倾诉对象,不需要真实的存在。我知道这个年龄的我,可以承受一点风浪。我要的只是有地可说。

第4篇:情牵少女范文

而深究《冰雪奇缘》的故事,其实还大有可供挖掘之处。也许小朋友只能看出“冒险”、“欢乐”、“拯救”、“真爱”等主题,但其实影片中处处体现的“追寻自我”、“做回自己”、“真情消融冻结的心”等元素,同样可以令成年观众心有触动,是一部全家老小都能找到情感共鸣、值得一看再看的经典之作。迪士尼动画一直引以为豪的动听歌曲与音乐,在《冰雪奇缘》里也发扬光大。影片的歌曲首首动听,配上电影画面观赏就是绝佳的视听盛宴;而推动情节的配乐也存在感极高,为人物情绪的改变铺垫好基础。歌曲与音乐都如此经典。

《冰雪奇缘》值得大书一笔的还有其惊艳的3D效果。晶莹剔透的冰雪宫殿,漫天飞雪的壮美山林,经过主创的精心制作调整,创造出恰到好处的景深与出屏效果,令观众在不知不觉中置身瑰丽的冰雪世界,随主角共赴精彩的冰雪大冒险,似乎一伸手就能触碰到冰宫里璀璨的冰晶吊灯和飘出银幕、萦绕身旁的朵朵雪花。

迪士尼再次证明,深陷困境的公主和方下巴的王子的爱情故事是永不过时的。无论如何,影片塑造了一群性格鲜明的卡通形象。编导将适度的时代感和女权主义的小情调加入情节和对白中,让这位天真娇美的公主更加丰满,惹人喜爱,估计少女们和她们的母亲都会对《冰雪奇缘》来者不拒。

《冰雪奇缘》拥有纯正的迪士尼动画血统,也许你开场10分钟就知道了结局,但是有趣好玩的情节勾起你的欲望,想要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这是一部纯粹为孩子们拍摄的动画片,却展示了开阔的世界观。

【内容提要】

在四面环海、风景如画的阿伦黛尔(Arendelle)王国,生活着两位可爱美丽的小公主,艾莎(Elsa)和安娜(Anna)。姐姐艾莎天生具有制造冰雪的神奇魔法,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魔法越来越强,甚至险些夺走妹妹的生命。艾莎从此变得自我封闭,并向世人隐藏了拥有魔法的秘密。阿伦黛尔的国王和王后在一次海难中丧生;悲哀的海难过后,艾莎终于到了加冕的年龄,各国王公齐来祝贺。艾莎战战兢兢,唯恐被人识破隐藏了多年的秘密。然而当听说安娜将要和初次见面的南方小岛王子汉斯结婚时,她情绪失控露出了马脚。在此之后她逃到山中,构建了属于自己的冰雪宫殿,而阿伦黛尔也陷入可怕的寒冷之中。

安娜为了拯救姐姐和阿伦黛尔王国,独自来到山中,在山民克斯托夫的帮助下去寻找姐姐的宫殿,开启了一段奇幻的旅程。

【观影感悟】

《冰雪奇缘》的英文名是“Frozen”,意思是冰冻的。可是看过电影,你一点也不会感到寒冷,反倒会觉得暖意融融。影片中会使用冰雪魔法的姐姐艾莎,为了不伤害亲人而选择了隐藏和逃避,可是逃避让她更加孤独和恐惧。而活泼开朗的妹妹安娜,一直在寻找真爱,总是用自己最坦诚的一面示人,她不知道姐姐为什么总躲着自己。影片其实遵循了一个经典的故事路径――将误会推向深渊,再用爱去填平它。实际上姐妹彼此之间的感情牵绊从未消失,即使她们数年未曾说话,即使两人相隔两地,她们的内心都坚信彼此仍然珍爱着对方。一边是各式各样的冰雪,一边又是暖意融融的爱情与亲情,这就是《冰雪奇缘》带给我们的奇妙感受!

【导演简介】

第5篇:情牵少女范文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千古流传的佳句,可说把竹子坚贞不屈的精神品质写得淋漓尽致。竹在荒山野岭中默默生长,无论是峰峰岭岭,还是沟沟整整,她都能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在逆境中顽强生存。尽管长年累月守着无边的寂寞与凄凉,一年四季经受着风霜雪雨的抽打与折磨,但她始终“咬定青山”、专心致志、无怨无悔。千百年来,竹子清峻不阿、高风亮节的品格形象,为人师表、令人崇拜。

竹子刚劲、清新,生机盎然,蓬勃向上。当春风还没有融尽残冬的余寒,新笋就悄悄在地上萌发了,一场春雨过后,竹笋 破土而出,直指云天,所谓“清明一尺,谷雨一丈”,便是对她青春活力和勃勃生机的写照。当春风拂去层层笋衣,她便象个活泼的小姑娘,婷婷玉立在明媚的春光里。到了盛夏,她舒展长臂,抖起一片浓郁的青纱,临风起舞,炯娜多姿。暑尽寒来, 她仍绿荫葱葱,笑迎风霜雪雨。难怪白居易在《题窗竹》中留下这样的佳句:“千花百草凋零尽,留向纷纷雪里看。”竹, 拥有永不消失的春天。

松树,使人想起志士;芭蕉,使人想起美人;高大的槐树,使人想起了将军;而修竹呢她使人想起了隐者。竹轻盈细巧、 四季常青,尽管有百般柔情,但从不哗众取宠,更不盛气凌人,虚心劲节,朴实无华才是她的品格。竹不开花,清淡高雅,一尘 不染,她不图华丽,不求虚名的自然天性为世人所倾倒。清代诗人郑燮这样赞美道:“一节复一节,千校攒万叶;我自不开花, 免撩蜂与蝶。”竹子心无杂念,甘于孤寂,她不求闻达于莽林,不慕热闹于山岭,千百年过去了,却终成这瀚海般的大气候。

置身万倾碧波的竹海,只见苍翠挺拔的老竹,如同甲胄裹身的武士,而弯弯新竹,却又象柔情似水的少女;举目望去,那成方成阵的竹林,就象一队队,一排排跨马飞戈的兵团,而当漫步两旁茂竹夹道,竹叶轻轻拂面,又显得万般温柔,宁静和幽雅。刚柔相济能屈能伸,这又是竹的另一品性。“莫嫌雪压低头,红日归时,即冲霄汉;莫道土埋节短,青尖露后,立刺苍穹。”这副对联,道出了竹子的博怀与豁达开朗的性格。

第6篇:情牵少女范文

1965年生于香港,祖籍广东番禺。她成名上世纪80年代中期,是八九十年代香港乐坛仅次于梅艳芳的流行歌后,与叶倩文、林忆莲、邝美云、刘美君等共同构成当年女歌手的星光璀璨。2010年开始打造国语歌并进入内地市场,将为亚运会献唱主题曲《亚细亚》。

作为土生土长的香港歌手,自小听着广东歌、英文歌长大的陈慧娴,向来以清晰而充满感情的唱腔见称。从《逝去的诺言》、《傻女》、《千千阙歌》到《飘雪》、《红茶馆》等,弥漫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浓情与梦幻,首首堪称粤语经典,许多年过去了,它们在KTV的点唱率仍然居高不下。经历过宝丽金的辉煌,也曾与影响至深的监制结缘,陈慧娴说,上世纪80年代的歌手都是幸运的,他们生逢其时,早一点晚一点都不是最好的时间。

对话人

叶晓萍

南都娱乐周刊驻香港记者

天才少女一夜走红

“我简直就是属于宝丽金的”

今天已是“中女”的陈慧娴,外表依然是少女的型格,而她当年成名,走的也是天才少女路线。出生于书香人家,从小模样清纯标致又伶牙俐齿,她经常在各种校际歌唱及朗诵比赛中崭露头角。所以当1983年,当时颇有名气的制作人安格斯在筹备一张名为《少女杂志》的唱片时,18岁的陈慧娴就被举荐成为三位少女歌手之一。也许是天资过人,也许是天意造就,她比另外两位少女陈乐敏、黎芷珊(现为TVB娱乐新闻节目主持人)被多安排唱了《逝去的诺言》,这首略带古典忧郁色彩的流行歌在1984年一推出,居然在港台音乐榜停留了十多周,陈慧娴一举成名。两年后,她正式签约创造了香港流行音乐顶峰的宝丽金唱片。在拥有许冠杰、徐小凤、谭咏麟等重量级歌手的宝丽金,陈慧娴仍以少女偶像的独特形象在市场上广受欢迎。

南都娱乐:咬字清晰的确是你很明显的风格,好像也跟从小的经历有关吧?

陈慧娴:我从小在香港就参加很多朗诵之类的比赛,到中五、中六的时候参加朗诵比赛,很老实地说,也不是在唱歌之后才成名和见报的。从小到大我在家里就听英文歌、广东歌,对自己发音要求很高,我自己唱歌就是字正腔圆的,其实很多人是听我的歌学粤语的,而且他们都不用看歌词,听我唱歌就知道我在讲什么。

南都娱乐:十八岁就出唱片,年少成名时众星捧月,是不是很有小公主的感觉?

陈慧娴:我又不觉得我是小公主,但旁边的人会觉得我是最被宠的一个,男朋友、监制宠我啊,我的唱片公司也很宠我,比如说我要睡得好、声音要变得很好才会去录音,就算是定好了日程,我都会取消,换了是别人即使喉咙发炎也要来啊。你知道啦,公司整个计划是有的,比如陈慧娴几月几日出碟,但就试过推迟了三个月。我紧张嘛,一首歌我要录得最好最满意,才肯出碟。可能公司也了解,这个人是需要这样的,她不是刻意去给别人出难题。

南都娱乐:成名两年后签了宝丽金,这对你来说是音乐生涯最重要的阶段吧,最初公司有没给你制定什么路线,那个时候好像快歌、慢歌、少女或者是都市风格都尝试过?

陈慧娴:很重要。其实我简直就是属于宝丽金嘛,那么久以来,就是一个唱片公司而已嘛,即使后来转到新艺宝,也是附属于宝丽金的。那时候唱片公司不会像现在这样太需要企划,只是监制怎样帮铺路。区丁玉就本着一些慢歌、适合我唱的歌来做唱片。那个时候随便有幅相片,也许就变成了封面了。我相信区丁玉嘛,他的taste(品味)很大众的,他很知道这个市场需要些什么的。

南都娱乐:那时候的宝丽金内部氛围是怎样的?

陈慧娴:就是很free(自由),很家庭,很亲切。也不知道为什么,宝丽金的人无论歌手还是其他员工都是很念旧的。可以随便坐下来跟秘书来聊天,就连倒垃圾的阿婶、剪带的人都是看着我大的,我整天都在公司里录音、吃饭盒。宝丽金的办公室有几层,歌手可以到处随便走,去听听看看有什么新唱片,见到宣传人员聊一下天,到处都能打成一片,他们也就很了解你,帮你找歌、打歌和推销你。当时其他的唱片公司都未必像我们那样,但我觉得宝丽金是。那时歌手也不用搞那么多关系,不用今天送一个LV包包给你,明天又要吃一下饭,一会又要跟谁谁打下关系,才能写到首好歌词啊。

南都娱乐:所以那时你不太用跟词人沟通吗,像林振强他们?

陈慧娴:那个时候其实我私底下不认识林振强的,不同林敏聪、潘源良他们,他们不是属于宝丽金的,所以要回来兜售一下生意,所以我们反而熟一点。林振强已经有太多人找他,而且是兼职填词人,整天没有空。有时候我都会要求有些歌给林夕写,会打电话和他讲,尽了本分和他说了喔,但是未必出来那首歌就是这样的,因为或者他感受不到我想要的东西,他有不同的理解,那也不可能硬要他改的。

情牵金牌监制

“我跟公司说一定要这个人做监制”

这个成功的女歌手背后,有一个功不可没的男人,那就是区丁玉,一个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香港流行音乐颁奖礼上,屡屡被当时如日中天的陈慧娴、张学友念叨感谢的名字。在人才辈出的宝丽金,区丁玉最初只是个负责剪带和录音的工作人员,但20岁的陈慧娴却认定了他的才华,区丁玉也毫不掩饰对她的欣赏,为她选歌精准、定位明确,打造出她快慢兼具的曲风、或清纯或时尚的形象。1988年,区丁玉与经理人赵润勤帮助陈慧娴成功转型,塑造其帽子淑女形象,也使她开始逐渐拥有了多首经典名曲,而区丁玉后来更有了“百万天王制作人”之称。这对鸳侣互相欣赏合作无间,多年后分了手再见亦是朋友,算得上一段乐坛佳话。

南都娱乐:此前提到区丁玉,他对你的影响确实很大,但最初却是你要求他给你当监制的,他当时还没怎么当过监制,你不会觉得很冒险吗?

陈慧娴:我眼光好嘛,哈哈,我眼光真的很好的喔。我第一张碟和第二张碟,都是由几个年轻人组成的公司制作,再给宝丽金发行。那时我在那里录音,区丁玉做我的录音师,他以前给蒋丽萍、柳影红录过音,还不是监制,但我那时就觉得他在音乐上有触觉的。后来我也签了过去,当时张学友赢了歌唱比赛后也与宝丽金签约,公司指派区丁玉去做他的监制。我很八卦,经常在公司里流连的嘛,听说他做张学友的两首歌很行,我就和唱片公司说,我一定要这个人做监制。

南都娱乐:那时候已经喜欢他了?

陈慧娴:我是喜欢他了。很好笑,那时我20岁,和我的经理人什么都说,我经理人就问区丁玉,你拍拖了吗,然后他就说,没,不过很想。我听到了,那就有机会。他说以前他还不认识我这个人,听《少女杂志》的时候觉得这个女孩唱得真好,于是拿去给其他歌手听:“你看,要好似她这样的唱法!”他也欣赏我,我也欣赏他,很快就在一起了。(和监制谈恋爱是好事还是坏事?)我觉得其实是好的,因为我们在拍拖的时候,比如他开车,我们会一路听歌选歌,互相说意见,这首歌好不好,这首歌适不适合……他比我大八年,他教会我很多东西。后来我不是跟他在一起的时候……(后来就少了一个导师?)是啊。少了一个引导我的人啊,可能是我被他带惯了。

南都娱乐:那为什么不找回他做监制嘛?

陈慧娴:都有啊,就是早两年我回来(乐坛)后都是他监制的。只不过后来他自己觉得,做监制做到很闷,希望做一下其他的事情。而且那份工作变得很饱和了,变得需要改变一下。他也结了婚又有了孩子,人现在在北京,也有去做张学友国语方面的歌。我现在发展国语歌曲市场,可能再合作也说不定。有时候我都会问他意见。

南都娱乐:后来你去美国读书毕业,他带上妻女去参加你的毕业礼,你会很感慨吧?

陈慧娴:其实读书期间他都有过来帮我录音的,毕业礼他来的时候,感慨就感慨在……他不是很客气,竟然扔下女儿给我照顾,他就和他老婆出去拍拖,哈哈。(作为女生,你不会觉得有点不开心?)我不是那种人啦,不过始终两个人曾经一起,现在已经不是那种感觉了,看着他有了老婆,生了孩子……回想起来,就是时间过去了的感慨,都是一种成长的经历。

黄金八十年代

“当时随便一首歌今天都是主打”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香港年轻一辈女歌手中,梅艳芳一骑绝尘,紧跟其后的是叶倩文、陈慧娴、林忆莲、邝美云和刘美君。1989年,陈慧娴赴美留学前夕推出新专辑《永远是你的朋友》,其中《千千阙歌》却正与梅艳芳同期推出的《夕阳之歌》翻唱自近藤真彦的同一首作品,形成对撼之势。最终,由林振强为她量身定做重新填词的《千千阙歌》传唱度更高,唱片卖出35万张,大败当时的乐坛一姐梅艳芳。

南都娱乐:上世纪八十年代似乎星光熠熠,歌星们又各有拥护自己的粉丝,彼此之间竞争都很激烈吧?

陈慧娴:那真的是黄金八十年代,那个年代是很好的,人们还在听收音机,电脑又没有那么发达,又没能上网下载,大家都是买唱片啊。那我们这些唱歌的肯定要争啊,而且那个时候就那么几个歌手,焦点都会放在你的身上,所以那时候竞争很大,压力也很大。但是我觉得,我们八十年代的歌手其实是幸运的,就是真的生逢其时。再晚一点的时候,或再早点的时候,都未必是很好的时间。八十年代很多好的流行歌,改编的又多,英文或者日本都很多好歌。刚好我的形象够健康,又年轻,又遇到一个厉害又有才华的好监制,我又那么幸运,可以进入内地人的心目中。

南都娱乐:你的《千千阙歌》至今在KTV点唱率依然很高,记得当时梅艳芳也有同曲的《夕阳之歌》,刚好派台时间也有一点时间差,那种竞争会不会很紧张?

陈慧娴:我当然紧张的啦,每次我出碟,那首歌出台,大家接不接受,电台反应怎么样啊,都打电话回公司问。那次阿梅又比我早一天派歌上电台,大家都会很紧张。(像打仗一样?)唱片公司就仿佛打仗一样咯。(你们私下见面会不会尴尬?)我其实和阿梅不熟,我和很多歌手都不熟,除了同公司同监制的张学友,私人生活会聚在一起,我和其他的歌手见了面,也都是打个招呼而已。除非阿伦(谭咏麟)、张国荣啊,他们会主动和我说话的,因为他们是前辈嘛,很友善的,我很开心,但自己当然不敢跟别人搭讪。(怎么会呢,你那时候都已经红了啊。)那他们是前辈嘛,我们那个年代的人很尊重前辈的,哇,甄妮姐姐啊,怎么敢和她说话呢?就算是阿伦他们,我们见到了都想要鞠躬的,哈哈。

南都娱乐:那同辈歌手呢,林忆莲听说和你是中五同学。

陈慧娴:是啊,就是,我们是同学校同班,但是大家各有各圈子。后来大家都入行,变成都是歌手的身份,我很不愿意变成一个商品,在商业上面有竞争,我始终更加珍惜作为同学,而不是公众人物的关系。

南都娱乐:有那么多经典,你自己最喜欢的是哪一首?

陈慧娴:当然会有喜欢的啦,但我喜欢那些一般都不是拿出来主打的。我们那个年代的唱片,每一首都很红,潜力都很好,就以现在的质素来说,那时的歌随便拿一首出来都可以做主打歌。我们那个时候有那么多沧海遗珠,你重新拿出来,别人都喜欢听。那时候挑歌,真的每一首都很好听,不会说最重要一两首好听,其它首就随便啦,塞满它就行啦,不会这样。对我来说就有《冰点》啊,《凌晨旧戏》啊,《六月某天》啊,就最近的国语碟啊,就是《把悲伤看透时》啊,这些真是沧海遗珠啊,我喜欢它们。

从急流勇退到二度复出

“整个乐坛都变了,曾经很迷茫”

1989年,陈慧娴在香港红体育馆连开六场告别演唱会,此后的五年里,她一直在美国修读心理学。虽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成绩直逼乐坛一姐地位,但却选择在最当红之际急流勇退,从众人簇拥的歌星到在异国苦读的留学生,过着“争厕所,争着刷牙啊,争着洗澡”的住宿生活。原打算毕业后不再重返乐坛的陈慧娴,却被宝丽金唱片特别派人赴美游说灌录唱片,1992年推出《归来吧》,《飘雪》、《红茶馆》一时脍炙人口。1995年重返乐坛反应不俗,但两年后转投新艺宝却走势低迷,她发现乐坛的潮流已经改变,一度陷入迷惘。2000年后经过低调休整并签约环球,但唱片销量仍未如理想,2007年后再度复出,以单曲和举行演唱会的形式重现乐坛。

南都娱乐:你临走时候的那场告别演唱会令人很感动,回头看,其实有没有后悔在那么红的时候出去读书?

陈慧娴:其实这样很假设性咯,真的不知道,可能命运是这么铺排,你去到那个位置需要这样。我回来的时候,很多人都说,假设你不这样(读书)你赚好多钱的,又或者假设你不这样,你更加红。哪能假设呢?等我读完书回来,就是在几年之间,整个乐坛已经变了,环境和价值观变了,乐迷的品位也都变了,潮流也不同了。台湾歌手来了,香港人开始听国语歌,少听英文歌了。而上世纪八十年代歌手不多,九十年代开始多了,对乐坛带来了冲击,来了一个王菲,还有关淑怡。还有,我们以前哪有人说懒音的?现在个个都说懒音的,这个价值观又不同了,搞到我都迷惘了。比如在电台做访问,那些DJ都说,不如你试一下(发音)不要那么正啊,你陈慧娴最出名就是大声、够中气,那不如试一下像蚊子一样去唱啦,哦,那就变得都不是自己,自己的特色如字正腔圆、巨肺都没了。就现在再从头看,原来音乐圈和观众和听众已经脱离了。那时我有很多歌都是这样,比如《正是爱》,但我觉得听众呢,其实是想重新听到“我”的。

南都娱乐: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去了新艺宝,据说后来你离开宝丽金是因为失望,公司将很多资源放在了周慧敏身上,不是放在最赚钱的你身上?

陈慧娴:我去新艺宝,是我自己说要去的,但后来转过去新艺宝,接着做得不好,(就是那个唱片不是很理想?)都还ok的,不过我是觉得那个市场和他们承接不了我在宝丽金的势。(对我)打击很大。变成了不是我想的东西咯。

第7篇:情牵少女范文

??小灿问我,你喜欢余非吗?我停顿了一秒钟,不喜欢。这一秒钟之内,我在仰慕与喜欢之间选择了前者。我是个易动情的人。我承认余非细腻的文笔触动过我。从小,我对才子一直抱有特殊的情感。比仰慕多一点,比喜欢少一步。我对余非的感觉,不过是把对雨林的爱慕转嫁过来。从雨林到余非,之间跨越六年的时光。六年前遇见的雨林与六年后遇见的余非,冥冥之中存在相似。而这相似我已经找到答案。我一直在追寻文字后面的背影。我迷恋的仅仅是文字。当他们转身的那一刻,我发现他们不是我寻找的人。

??小灿很失望。她说没有恋爱的大学生活是不完整的。我一笑莞尔。那么就让它保持残缺的美。有时觉得大学的恋情不过是掩饰寂寞的口籍。这样的爱情牵手是爱人,分手是朋友。一场青春游戏。我们不能责备它。因为我们年轻,谁都允许犯错误。青春的谎言是真实的,因为时间会原谅它。这样的爱情太轻,我承受不起。年少的爱,或许仅仅是一种感觉。因为寂寞将彼此交织在一起。只有当爱情成为亲情,当爱你成为一种习惯。爱,才会真正开始。

??小灿,其实我是想告诉你,我一生只想爱一次。牵手即是永远。就像外公与外婆的爱情。

??外公外婆相识在一个不浪漫的年代。但那纯真的年代却造就了一种浪漫的爱。牵手即是永远。两个人相守,一起慢慢变老。

??外婆经人认识了外公。但他们未曾谋面。因为外公在朝鲜战场。一天,他接到从家乡寄来一陌生姑娘的来信。里面夹着一张黑白照片,一个扎羊角辫的可爱女孩。我相信那一刻他就喜欢上外婆。因为外婆收到的回信里有一张很漂亮的照片,一个英俊而腼腆的小伙子站在树下,他手握冲锋枪,整洁的军装把他消瘦的身子衬托得很英武。外公显然是精心打扮,力争在外婆心里留下好印象。作为勤务兵的外公是不可能配备冲锋枪。那身军装也是向战友借的。这张照片顺利地俘获外婆的芳心。那时的外婆是天真单纯的农村姑娘,对军人特别崇拜,何况外公正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他自然成为外婆心中的英雄。红色的时代里红色的爱情在悄然盛开。小学毕业的外婆写得一手娟秀漂亮的好字。外公在连队里跟指导员学文化。两个人借助断断续续的书信搭建起爱的桥梁。虽然书信里没有甜言蜜语,只是平常的问候。但对于分隔两地的恋人,这些简单的语言就胜过千言万语。很多年以后,我听外公谈起在战场上的经历,讲述起爬封锁线的那段,外婆总是一副心有余悸的表情。我笑了,我能想象当年的外婆是多么担惊受怕。外婆是勇敢的。她勇敢地选择了一份在当时最危险的爱情,并投入了少女所有的热情。那个年代,无情的炮火总是将美丽的爱情炸得粉碎。

??战争胜利了,外婆等来了朝思慕想的人。外公请假回来探亲。她远远地看见外公。却扭头娇羞地躲进乡卫生所的后院。外公黑了,更瘦了,也更英俊了。他最终在她的家里跟她见面了。几天后,他回到连队。当他再次回来的时候,他们结婚了。通信几年,见面两次。但他们已经认定是对方一生一世的伴侣。两人去民政局办理了结婚手续。拍了一张结婚照。去杂货店买了几包糖,逢人就给几把糖。这就是他们的结婚仪式。我见过那张放大的结婚照。外婆仍旧扎着羊角辫,穿着花棉袄。外公理着平头,一身白衬衣。照片上的两个人一脸青涩的幸福。

??一个月后,外公带走他的新娘。此时的外公是步兵学校的教员。但他们幸福的二人世界没有共2页,当前第1页1

本文作者:暖昔暖昔

??持续多久。外婆又开始漫长的等待。血气方刚的外公立志去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外婆默默地支持他。这是她这辈子跟定的男人,她愿意跟他漂泊到天涯海角。

??外公没有去成北大荒,被分派到大凉山剿匪。外公带着队伍进入了荒芜人烟的山区。外婆留在营房。当时的部队有迁移的习惯。只在一个地方驻扎一段时间。营与营之间也相隔很远。有一次,外婆所在的营房只剩下她和另外一个刚生孩子的女人。其余的家属随大部队走了。外公还没有回来。偌大的营房里只剩下两个可怜的女人。一到晚上,山坡上就传来狼叫。外婆和那女人关闭了所有的门窗。用铁丝把门缠紧了。门外,传来爪子刨门的声音。她们听说狼会下山吃人。但孩子被狼叫吓哭了。两个女人害怕得抱在一起。最后,外婆站起来开始唱歌,外婆的声音很清亮。在矿山上的时候她文工团唱快板的。她们边唱边跳。并敲击着盆子和桶。故意弄出很大的声音。她们一直又唱又跳到天亮。直到门外传来外公的喊声。外婆瘫软在地,号啕大哭。

??七十年代,外公选择了复员转业。他带着外婆和两个孩子回到家乡。我说,外公你太傻,你应该跟你的战友一样选择去大城市,凭你的军衔完全有更好的生活。外公像个单纯小孩子笑着说,落叶归根,你外婆跟我漂泊了那么多年,我们都想回来。当然,我必须承认一个事实,如果他们没回来就没有我。

??外公进了一家国营企业当管理人事。外婆去师范校进修后成为老师。因为年轻,生活又开始忙碌。外婆是一位敬业的老师,为了学生她几乎忽略了整个家。学生喜欢她,家长喜欢她。而外公那倔脾气是不合适做人事管理的。人事管理需要圆滑地处世而不是过于的正直。偏偏身为军人的外公太正直了。外婆常对我叹息,我在外边种花,你外公在外面种刺。别人往往记不得花的恩,而记得刺的恨。

??退休后,两个忙碌了半辈子的人终于闲下来。这两个人转了一个大圈回到面对面的居家生活却时常发生争吵。都是为一些小事,比如多加件衣服,少吃点肥肉,少去打麻将。多去运动,少去打麻将。外婆每天会强迫外公出去散步。即使外婆被查出患有心脏病后也依然拖着缓慢的步子陪外公去散步。外婆住院的时候,外公苍老很多。声音变得很低很轻。他做好饭就给外婆送去。回来发现我夜深还在看电视也没大声训我。我知道,他的心一直牵挂着在医院的外婆。当外婆又出现在家里,他才恢复他火暴的大嗓门。虽然每天争吵依旧相亲相爱。这就是他们教给我的平凡而幸福的爱。

??放学的时候,我会遇见散步归来的二老。我总是悄悄跟在后面。然后,从后面攀住他们的肩膀。外婆说,早就听出你的脚步声了。我们就这样一直手牵手走过平凡而幸福的每一天。

??在这个对爱情“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的时代。外公与外婆的爱情是一个真实的童话。他们让我相信,爱的浪漫是在细水长流中品味。一生一世,不需要誓言,也不需要承诺。因为最初的爱将是最终的爱。

??我爱我的外公外婆。我用我贫乏的文字纪念他们的爱情。

??也祝愿天下所有有情人,牵手即是永远。

第8篇:情牵少女范文

在黄安近20年的演艺生涯中,事业起起落落,其中不乏磨难坎坷,但他背后一直有一个温暖的身影朝夕相伴,给予他莫大的鼓励与支持,这就是他的妻子丘慧美。

爱情牵引,事业里飘满桂花的清香

1962年黄安出生在台湾一个商人家庭,幼时他的父亲希望他将来成为一名律师或者医生,可黄安却从小对音乐表现出极大的兴趣。1981年,黄安考上了台湾国立大学,这时他的演唱才能越发突显,他加入了学校的乐队,并接受了正规的训练。

1982年秋天,黄安为了给自己一个安静的创作环境,从学校宿舍搬到了郊外一家民房里。在这个空气中充满桂花香甜气息的季节里,他遭遇了他的爱情。

一天,黄安发现对门又搬来了新邻居。一问房东才知道,原来是和自己同一学校的两位女生。“当、当、当”对门响起了敲门声。“谁呀?”开门的是一位肤色白皙、文静秀丽的姑娘。

“你好,同学,我叫黄安,是住在你对门的校友,我特意来问候你们一下。大家既然是邻居了,我有点事情想麻烦你……我妈妈已经3个月没给我寄生活费来了,你能不能先借我500元钱应急?”黄安唐突的造访和张嘴就借钱的举动,令这位女同学感觉很惊讶。但看着黄安一脸的诚恳与窘迫,这个文雅的姑娘扑哧一声笑了,随即从钱包中拿出500元递了过去。

事后,黄安得知她叫丘慧美,是与自己同届的管理系的学生。就这样,姑娘的文静秀美及善解人意深深地留在了黄安的脑海里。

那时黄安的创作激情及演唱才能空前高涨,他频频参加各地的歌唱比赛,每次心爱的女友都陪他一起去。

在经历了两年服兵役的相思苦和不红不紫的尴尬时光后,1988年,黄安终于赢来了难得的掌声。听着这么热烈的掌声,黄安情绪非常激动,看着台下的小美也流出了幸福的泪水,他突然高喊:“小美,嫁给我吧!ILOVEYOU!”接着冲下场去,把小美高高抛起。一时间,台下尖叫声和祝福声响成一片……

那年的春天,黄安和小他一岁的小美在台北举行了简朴别致的婚礼。

婚后二人的日子平静温馨,小美在一家颇具规模的大公司里任会计,而黄安此时已加盟上华唱片公司,并灌制了唱片。但是市场的反应平平,给黄安这个出道已久的歌手很大的压力。

1992年6月,黄安携太太出席一个公司的欢聚Party。席间,一个啤酒瓶突然爆炸,碎片划伤了正在吃火锅的小美的右脸颊,顿时,鲜血直流。在抢救最危险之际,小美口中还念念不忘地问身边的丈夫:“老公!你有没有受伤?你是明星,靠脸吃饭,是不可以把脸毁掉的……”

小美住院的两个多月时间里,黄安的日子甚为辛苦。那时他们的女儿刚刚出生8个月,他一面要照顾幼小的女儿思佳,一面还要顶住事业的压力往返于医院和家之间。那些日子,得知会留下疤痕的妻子情绪非常低落,治疗一度停滞。于是黄安每次来时总带着他那把红色的吉他,不厌其烦地给妻子唱他们最初相识时创作的歌曲。轻快的歌声,真挚的热情洋溢在每个角落,房间里再次留下了两人浪漫的回忆。

一日,夫妻二人来到了合欢山的一所庙宇,便买了一本佛经进去烧香。谁知无心插柳,却让黄安偶然间结识了佛缘。此后,一发而不可收拾,二人每每一到夜晚时分便去寻找庙宇参拜佛祖,两年间,竟然访遍了全台湾所有的佛院,期间也得到僧长的不少真传。

在涉读了佛教的所有经典后,黄安以这种平静、达观的心态迎来了他事业的高峰。

明明知道相思苦,醒来时方知我们原本相亲相爱

1993年,黄安以那首极具中国特色的新曲《新鸳鸯蝴蝶梦》唱红了大江南北,个人专辑突破了100万张,事业从此步入了辉煌。这时他妻子小美的伤势恢复得也很理想,又重新开始了工作。一家人忙碌而快活。

但这种成功的忙碌也潜在着一惑,这诱惑来自于一个貌美的女fans。1994年3月,黄安应唱片公司要求到马来西亚做宣传。期间他那帅气的外表、睿智的谈吐、充满磁性的嗓音倾倒了无数歌迷。这中间一位叫anily的女歌迷尤为热情,她把大把大把的鲜花从台下抛向黄安,嘴里还疯狂呼喊着偶像的名字。黄安注意到这是一位极具东方美的女子,白皙的额头代表有良好的教养,如水的眼眸散发着炽热的光芒,她的美丽、多情和热烈的表达也深深感染着黄安。接下来,两个同是来自台湾的友人成为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在一个月宣传结束的临别之际,两人竟已难舍难分。

回到台湾,黄安的心扉开始长满思念的青苔,惆怅的他一连创作了《明明知道相思苦》等7首歌曲,而这位anily小姐也疯狂地打起了相思电话。小美很快有所觉察,但她没有发火,依旧像平日那样关心丈夫。终于,有一天,黄安主动向妻子承认了自己对anily小姐的好感,他怯怯的语气像个做错事的孩子。“这事也不全怪你,谁让唱片公司包装你时对外宣称你是未婚的,成名了当然会有歌迷喜欢你的。你能对我坦白,我心里感觉很安慰。”黄安没想到妻子如此豁达,激动的他一下子紧紧抱住小美连连亲吻,“谢谢,老婆,你才是这世上最美的女人。”

2000年,踌躇满志的黄安来到内地发展。

在内地做主持人有严格的“门槛”,普通话、学历、专业、荣誉,这些黄安都要一一迈过。那时他经常去书店买来教普通话的磁带回家学习,为了纠正自己略带港台味的发音,他还把《新闻联播》录制下来,刻成光盘以备出差时效仿。为了能尽快融入各个地域的民俗文化,黄安每到一地就刻意学习方言。东北话、湖南话、广东话,包括传统的二人转、黄梅戏,他都能模仿得像模像样。

内地广阔的平台给了黄安极大的发展空间,他凭借自己良好的文学功底,亦庄亦谐的主持风格和睿智闪光的趣味性逐渐被观众认可。2001年7月,一档益智型的《娱乐大放送》节目在北京录制,当时场下坐着许多中央电视台的领导。电脑突然死机,大家都觉得不是好兆头,但对主持人黄安来说却是一个求之不得的好机会,因为在近50分钟的时间里,他随机应变,说学逗唱,现场表演脱口秀,把观众和领导逗得哈哈大笑,让央视领导对他刮目相看。同时,也为自己再攀高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年别离别样情,南北爱情线,承载无限甜蜜

自己的事业在内地有了萋萋芳草地,内地的人、物、景都在黄安脑海里产生了强烈的好感,想在北京安家的想法在黄安内心里越来越强烈。

2003年暑假,黄安把小美接到了北京。他一直拉着妻子的手奔波于京城的各大房产公司之间,最后他们在望京选中了一套4室2厅的房子。房子有个很大的凉台,正好适合望风景。“不错,多有情调啊,这下我们可以雨中就餐了。”小美的脸颊上闪烁着少女的欣喜。

接下来的装修与购置家具,黄安一个人全包了,他只要求妻子把自己喜欢的风格和家具的样子留在自己的电脑上。那时的小美,每天只需要拿一部数码相机穿梭在各类家私的精品店里,把那些自己中意的家私拍摄下来回去让老公参考。

暑假结束了,小美也要回去照顾孩子了,而此时的黄安开始了人生最忙碌和美好的劳作。那些日子,黄安形容自己像精卫填海一般,虔诚、幸福,有着美好的期盼。

2004年春节期间,分别了4年的一家人终于团聚了,那情景小美现在想起来还感动不已。丈夫把儿子、女儿一一抛起,接着自己也被老公抛了起来,那感觉让小美突然想起了16年前丈夫在酒吧求婚时的场景。

北京的冬天异常寒冷,所有大街小巷布满了火锅店。也许是怕妻子触景生情,自烫伤事件后黄安家里人从不吃火锅,但既然来了北京就要入乡随俗啊。那时的黄安每次带一家人出去吃饭,总要反反复复检查火、锅、酒的安全,不敢有一丁点儿的闪失。一次,黄安去土耳其,还专门给妻子买回了一副空心银筷。这副筷子不仅长,而且能隔热,正好适合吃火锅用。他一再向孩子们阐明:“这双筷子只有妈妈才可以用啊!”

这么久的圈内“撕杀”,让出道已久的黄安骨子里厌倦了那些虚假的炒做和故弄玄虚的包装,此时的他向往真实的一切,更向往宁静、温馨的家庭生活。

至于娱乐圈中艺人层出不穷的绯闻,黄安早已见怪不惊,但他自己却语出独特:“为了那激情的3分钟,而毁掉一生的幸福,不值得!所以我不会。”

第9篇:情牵少女范文

在中国的出版界,特别是希望“走出去”的出版社和出版集团,不知道克劳迪娅的人不多,可想而知,她在中国出版界的知名度有多高。原因有两个,一是她在中国工作多年,与中国的出版人打交道颇多,二是她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与中国人交流无障碍。我多年前就认识她,那时她在中国的德国文化中心后改为歌德学院工作,后来她的中国同事能够独立工作时,她就回到德国,继续做与出版界关系密切的法兰克福书展的组织工作。

法兰克福书展是中国政府和出版界最重视的国际书展,各个出版社和集团都希望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展示自己的成果,常常会有些新的举措,常听中国的出版界同仁说,如果有特殊要求得不到满意答复时就找找克劳迪娅吧。因为克劳迪娅确实为中国的出版界同仁们解决了不少问题,因此而赢得了好口碑。

鉴于克劳迪娅既熟悉中国也熟悉外国,又愿意为中国出版界排忧解难,我们将她聘为“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的外国顾问。好像只要中国出版界有大的活动,就能看见克劳迪娅的身影,因此,我们相遇的机会较多,但真正坐下来谈谈的时候又很少。每次见面我们都会聊一些与中国出版相关,特别是与“走出去”相关的话题,然后会说,我们找个专门的时间好好聊聊。

2007年,我随中国出版代表团参加法兰克福书展,与克劳迪娅约在书展见面。因为我的同事没把见面的地方搞清楚,使原本约见一小时的时间变成了半个多小时。见面时开宗明义就谈到如何搞好2009年法兰克福书展中国主宾国的活动。这个全球最大的书展一直坚持每年邀请一个国家作为主宾国参展,以使书展重点突出,主题鲜明,这个做法也被中国学习用在每年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为图博会增色不少。法兰克福书展组委会一直邀请中国作为主宾国参展,中国当然也愿意借此平台向世界展示出版业乃至中国发展的成就,但因为种种原因,直到2009年才实现了这一大家共同的愿望。克劳迪娅非常希望中国成功,因此她建议,我们除了观摩其他国家的主宾国活动外,还应有必要的宣传和推广活动,其中,2009年3月的莱比锡书展就是很好的预热时机。另外,应该利用法兰克福书展加大对“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本身的推广力度,比如增设专门的展台,制作发送相关资料等,最大限度地让世界了解中国的这个项目。对克劳迪娅的意见和建议我们非常重视,对她如此负责任的态度我尤其感动。

此后,克劳迪娅又推荐我们参加世界重要的书展,比如阿布达比书展,这可能是阿拉伯国家最具规模也最有影响的书展,遗憾的是中国出版的阿拉伯文图书太少,我觉得有些不好意思参加这样的书展。我以为,书展成功的第一要素是要有适合参展的图书,如果仅仅是中文图书的展示,可能聊胜于无,但其效果会大打折扣。我们有过太多这样的经历,2007年我带“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代表团参加墨西哥瓜达拉哈拉国际书展的实践更加证明了这一点。

就像克劳迪娅推荐中国参加阿布达比书展一样,越来越多的国家热情邀请中国作为主宾国参加本国的书展,我们非常感谢他们的信任,但是因为各种原因,可能我们会错过一些书展,甚至是一些非常重要的书展,但是我相信,这种状况不会太久,随着中国国际化脚步的加快,中国出版业也将融入世界。希望克劳迪娅和世界出版业的同仁谅解。

韩国的朴根太

韩国与中国,韩国人与中国人,既远又近。从地理位置上看,距离是近的,坐飞机从北京到首尔,不到两小时,比我们到云南、新疆甚至上海还要省时间。见到韩国人,只要不开口说话,很难从外表上看出与中国人的不同。说远,是因为我们过去很少来往,中韩建交不过十几年。说近,是因为最近的若干年,韩国人在中国或中国人在韩国,已经是随处可见了。据说,在中国的韩国人超过100万,在韩国的中国人也有60万之多。北京的望京、太平洋新城已形成韩国人的聚居区,在青岛、烟台等地的韩资企业聚集着更多的韩国人,中韩两国的留学生数目也非常可观。由于韩国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渐渐形成 “韩流”,众多的“哈韩族”为之倾倒。我周围的不少女性看韩剧看得“鼻涕一把眼泪一把”的投入,我的一位熟人居然看过100多部韩国电视剧。我不知道中国的各家电视台总共引进了多少韩剧,但我敢肯定没有这个数。因为时间关系,我只看过《大长今》和《商道》两部韩剧,实事求是地说,它释放出的价值观,它所颂扬的真善美,不能不让人为之感动。据说,所有的韩剧都是如此的大同小异,虽然多数讲的是家长里短,婆婆妈妈,但因为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就像发生在你身边的事情,让人牵肠挂肚,由不得你不被剧情牵着鼻子走,由此,其核心价值观也就潜移默化地被接受了。若文化产品能做到这样,也应该算作极致了。韩国的人口是中国的十几分之一,国土面积是百分之一,却有着如此大的文化爆发力,比之同样先进的现代技术,汽车、电器等毫不逊色,应该说更具影响力。据说,韩剧在日本也颇受欢迎,一部《冬日恋歌》几乎迷倒了所有日本女性。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或曰软实力。

我对韩国和韩国人的认识,从概念到真实,始于2008年,是从对韩国的访问及认识韩国希杰集团中国本社的总裁朴根太开始的。

2008年5月,中国作为主宾国参加韩国首尔国际书展,我随团赴韩。在韩国见了很多文化界出版界的同仁,一个感觉,同其他外国人相比较,韩国人与中国人最为接近。他们对人热情,有礼貌,喝酒要“一口闷”,闷完还要把酒杯倒扣在头顶以示一滴不剩。他们对中国文化感兴趣,在版权贸易中,中国输出国外的版权韩国排在第一位。机缘巧合,刚从韩国出访归来,就认识了韩国希杰集团中国本社的朴根太总裁,使我对韩国人的印象更趋深刻和真实。

朴先生在中国工作多年,见证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变化,热爱中国文化,喜欢交中国朋友,乐意助人,知道我的工作与出版有关,他就将韩国最大的出版集团熊津出版集团的朋友介绍给我,希望我们能有些业务上的往来。之后,他又推荐我看了几场韩国的歌舞剧和演出。由此可以看出韩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及文化产品的推广与传播。我知道朴先生的企业并不生产文化产品,但他对韩国文化的推广与传播可谓不遗余力。由此我想,中国有那么多的产品和企业已经走出国门,如果我们的老总也能像朴先生一样热心推广中国文化,何愁中国文化走不出去?我还是非常感谢朴先生让我了解了很多韩国文化和韩国精神。除了精神文明,朴先生还送物质文明,希杰集团精致的蛋糕和饼干,使我知道,韩国不仅有好吃的泡菜,还有美味糕点。韩国不仅能将电器做得精美,也能将点心做到极致。

剑桥与潘仕勋

2008年8月,由于奥运会的缘故,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移师天津,虽然距北京不远,却使人感到不那么方便。

图博会开幕的当天中午,我与来参加图博会并作为中国出版论坛的演讲嘉宾、剑桥大学出版社的CEO潘仕勋先生见面,这是他的中文名字,由此可知他与中国有缘,至少应该是不陌生的。他在出版论坛的演讲,受到中国出版界同仁的普遍欢迎,因为他不是泛泛地介绍剑桥出版社乃至英国的出版业,而是针对中国出版界目前关心的问题,讲剑桥出版社国际化的过程,他们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化解这些问题。无疑,剑桥的问题是任何一家希望走出国门的出版机构都有可能遭遇的问题,而如何化解则各自不同。显然,潘先生的演讲着实为中国出版的“走出去”提供了鲜活的案例。

介绍我认识潘的是高教出版社的副社长刘媛女士,她告诉我,潘先生对中国出版的“走出去”有很多高见,刘社长建议我考虑能将潘先生聘为“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的外国顾问,我答应见面之后谈谈再说。

刘社长果然没有打“诳语”,以潘对出版业的了解和对中国的兴趣,他没有理由不成为我们的顾问。席间,我们谈了很多关于出版业国际化的模式及运作,当谈到品牌意识时,潘仕勋说,中国的出版发行公司缺乏品牌,比如,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我们知道,是一个很不错的公司,但是,它的名字是什么?中国代表地域,图书进出口代表业务门类,哪个字代表的是公司自己呢?我深有同感。品牌是什么?是符号,是招牌,就像“全聚德”、“同仁堂”一样,是非常值钱的老字号,仅这招牌的无形资产就不可估量。当然中国出版界也不能说没品牌,像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三联出版社等,但这样的品牌太少,参加国际书展时又看不见这些品牌出版社的牌子,这让外国人很不理解,想找他们谈版权做生意都难找得到。

放眼世界出版界,蓝登书屋、企鹅、施普林格、牛津、剑桥、讲坛社、小学馆等等这些赫赫有名的出版机构,完全没有地域的名称,有时连读者也不知道他们属于哪个国家或集团,加之他们又在并购中被买过来卖过去的,归属可能经常会有变化,但无论到哪里,他们基本的品牌是不会变的。这样,读者就信任他们,无论他们走到哪里,读者就会跟到哪里,而完全不理会其归属。就像我们吃“同仁堂”的药放心,吃烤鸭信任“全聚德”,涮羊肉要去“东来顺”一样。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