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服装生产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李毓.管理学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性探析[J].管理科学文摘,2004(10)
[2]李盾.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探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报),2006(06)
[3]张敏.国际贸易实务中案例教学法创新探讨[J].时代教育,2010(04)
[4]路军.首席故事官:基于故事魅力的超级领导力[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8
[5]郭忠兴.案例教学过程优化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0(01)
[6]吴学君.独立学院“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探讨[J].教师,2010(09)
[7]李俊利.管理学案例教学有效性的提高策略[J].北方经贸,2010(12)
[8]杨清,徐建良.基于复杂事件处理技术的RFID系统数据分析.微计算机信息,2006,(9):2-4.
[9]MattWelsh.TheStaged.Event-DrivenArchitectureforHighly-ConcurrentServerApplications.EighteenthSymposiumonOperatingSystemsPrinciples.ChateauLakeLouise,Canada.2011.October:21-24
[10]王衍波,薛通.应用密码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100-200
[11]王晓燕.浅谈PKI技术及其标准.上海标准化月刊,2002,Z2(018):36-3
服装生产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1]李杰.纺织服装供应链信息管理问题探索[J].浙江纺织服装技术学院学报,2012(4):2-3.
[2]徐志发,陈更新.面向集团客户信息化服务的移动运营体系分析[J].电信科学,2006(3):2-4.
[3]郭守前.产业生态化创新的理论与实践[J].生态经济,2002(4):2-3.
[4]魏新辉.服装终端策划与品牌文化之间的关系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09.
[5]李枫林,杨小平.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流及其控制研究[J].情报科学,2002(11):2-4.
[6]程志华.企业级非结构化数据管理平台研究及实践[J].电力信息化,2012(3):2-3.
[7]陈鹏.可信云平台服务运行管理模式初探[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9):2-4.
服装生产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1]张金娟,段向华,蒋丽华.基于精益思想的服务流程优化研究[J].物流技术,2009,(2):202.
[2]霍布斯.精益生产实践——任何规模企业实施完全宝典[M].北京:机械出版社,2009:213215.
[3]傅贤治等.现代企业管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99117.
[4]张善刚.精益生产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0,(13):2527.
1.服装产品需求情况
我国是世界的服装加工厂,服装的需求来自国内外两个市场。从国内市场来看,我国服装需求增势不明显,价格上升幅度较小。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3年7月,国内服装类商品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3%,与上年相比涨幅略有下滑,总体呈现出服装产品供给大于需求的趋势;从国外市场来看,服装需求增长不明显。2014年1-9月,我国服装累计出口额1388亿美元,同比增长6.5%,增速较2013年同期下滑5.8个百分点。根据相关机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前7月我国纺织服装对欧盟、美国、日本的出口增速不敌东盟,尤其是对日本的出口增速回落明显。销售增速继续下滑,品牌竞争更加激烈,销售渠道竞争融合,在当前商品主导向消费主导转变的零售时代,服装企业已经进入了变革时期。
2.服装产业结构水平
一般来说,服装产业的发展相对于制造业而言,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工业化阶段、自然品牌阶段、品牌阶段和多元化阶段,目前我国服装产业主要徘徊在相对比较初级的第二阶段———自然品牌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服装企业还没有真正意识到服装品牌的重要性和由服装美学意义延伸出的文化价值,服装品牌之间无显著区别。我国虽然是服装生产大国,但是优势主要来源于廉价的劳动力成本,而近几年来,以印度、巴基斯坦为代表的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正在迅速崛起,与我国同质化竞争逐渐加剧,如果我国服装产业结构长期处于较低的阶段,将会逐步失去传统优势地位。
3.服装企业生产库存情况
我国服装企业一直饱受高库存的困扰,截至2014年上半年末,A股、H股62家上市服装企业存货达到597.24亿元,比上年末的536.89亿元上升了60.35亿元,库存一直居高不下,从而产生了“服装库存够卖三年”的说法。在完整的服装生产供应链中,每个环节都可能出现库存积压现象。目前我国服装企业库存一般集中在生产和销售这两个环节,产销合一的大型服装公司高库存现象尤为突出。高库存意味着产品大量积压,不仅占用公司运作资金,而且耗费人力、物力,使得公司的管理成本增加,拉长产品的周转周期,降低企业的营业利润。
二、我国服装企业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生产管理模式比较落后
当今世界上比较成熟的服装生产管理模式有:以欧美企业为代表的开放自由式管理、以韩国企业为代表的军营式现场管理、以日本企业为代表的日式现场管理。我国服装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主要是在20世纪50年代学习前苏联经验的基础上创立发展起来的,与上述三种先进的生产管理方式相比,我国企业的生产管理理念、生产管理方式都相对比较落后,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2.生产设备比较陈旧
以市场为导向的“多品种、小批量、高质量、快交货”的现代模式要求服装企业有较高的生产效率,服装生产从设计、裁剪、缝制、后整理要经过几百道工序。但我国大多数服装企业的生产设备落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仍是以人力为主体,操作工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很容易造成产品质量和生产速度的差异,严重影响到服装企业的生产效率。即使有些企业意识到设备的重要性,但仍使用技术含量较低的初级设备,高科技生产设备只成了摆设和对外宣传的工具。
3.专业生产管理人才匮乏
服装企业生产现场管理需要的是既懂生产技术又懂企业管理的专业复合型人才。目前服装企业的生产管理人员专科毕业的很少,大部分是在参加工作之后在实践中自行积累经验。随着服装行业竞争的加剧,企业迫切需要一批有高学历背景,集技术与管理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但是,目前大多数服装院校开设的课程中涉及到生产现场管理的不是很多,造成了目前我国专业学习服装生产管理的学生人数不多,服装企业专业生产管理人才匮乏。
4.企业生产进度滞后
服装企业生产进度滞后不仅容易造成高库存,还影响企业的交货日期。生产进度控制的目的在于依据生产作业计划,检查零部件的投入和出产数量、出产时间和配套性,保证产品能准时装配出厂。我国很多中小型服装企业生产进度弹性较差,不能够按时交货。以某服装公司为例,按照订单要求在10月15号出货,但由于在生产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不能够按时交货,导致服装企业面临着数十万的罚款。
三、提高服装企业生产管理水平的对策建议
1.采用先进的生产设备
设备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服装产品的质量。服装企业应该及时更新生产设备,提高生产效率。例如,为了克服传统服装设计中手工操作效率低、重复量大等问题,可以利用服装CAD软件,它具有高速计算和存储量大的优点;通过使用服装CAM软件,可以简化初裁、缝制到精裁的过程,从而大大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CAD与CAM、拉布机等组装成整体后,能够提高西装企业20%-30%的生产效率,提高针织服装企业至少10%的生产效率。总之,采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可以有效降低工人的操作强度,减少对熟练工的依赖,大幅度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2.采用先进的生产管理方法
在精益生产方式中,5S管理、目视管理、定置管理受到了制造企业的追捧。服装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可以采用这些先进生产理论,提高生产效率。5S管理是指在生产现场中对人员、机器、材料、方法、环境、信息等生产要素展开相应的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五项活动,使生产现场达到最佳的状态;目视管理是指通过视觉导致人的意识变化的一种管理方法,也就是说通过人的眼睛观察情况,及时调整行动、方式、方法来进行现场管理。例如,在服装企业中,可以将生产计划指标用图标形式展开,并按照日期用醒目的颜色、语句显示指标完成等情况;定置管理是对生产现场中的人、物、场所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使之达到最佳结合状态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在服装企业生产中,定置管理主要应用于机器设备、工作场所和人员的定置设计等。
3.实施人性化管理
服装企业的生产管理离不开对生产工人的管理,泰勒提出“生产管理权限应不断下放”,说明生产工人的能动性越来越重要,直接影响到生产效率。为了提高生产工人的劳动积极性,需要生产管理人员真正站在工人的角度进行人性化的管理,提高服装生产工人的生产能力、生产积极性和生产效率。此外,企业可以通过赈灾捐款等公益活动提高企业的形象和社会知名度,培养工人对企业的自豪感和归属感,进而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
4.强化生产进度管理
【关键词】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课程标准解读;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4-0077-03
【作者简介】潘浩,南京中华中等专业学校(南京,210012)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部主任,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服装专业教学。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等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对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的界定和表述。深化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使教学质量得以提升的一个核心要求是:依据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专业课程教育的规律来实施教学。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正是落实这一要求的具体体现。
一、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制订的思路
参照《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标准开发指南》,结合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特点,充分吸纳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相关成果与典型案例,在充分调研、总结和建构的基础上,进行该专业课程标准开发。所选首期开发的四门课程中,“服装结构制图”“服装制作工艺”为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服装生产管理”和“服装CAD制板与放码”为专业技能方向课程,都是学习该专业知识技能的基础,能体现该专业的岗位职业特色,充分体现课程标准开发的基础性、发展性和科学性。
服装企业实际的生产管理与学校教学过程中涉及的生产管理教学内容存在较大差异,即使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已关注与企业的联系,模拟企业生产环境,仍然很难做到无缝对接。根据国际服装生产加工趋势,我国很多服装企业已由简单加工逐步转变为高级成衣加工或自主品牌加工,该专业相关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只有密切联系大型外贸服装企业或品牌开发企业的流程,方能与国际服装发展接轨。可以说,制定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课程标准是适应现代服装行业发展的需要。
同时,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的相关课程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核心课程,在围绕工作岗位要求,对接职业标准,突出岗位能力的同时,还注重规范操作、文明生产等职业习惯和安全、环保意识等内容的融入,注重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制定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课程标准也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的框架分析
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的框架是依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主要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开发工作方案》确定的,包括课程性质、学时与学分、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实施建议、编制说明。
(一)课程性质分析
课程性质是针对相关课程在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地位、功能、特点以及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进行的概括性描述。
比如:“服装结构制图”这门课程的性质是“该课程是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核心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服装结构制图的基础能力”。结合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教学进程安排表”,从课程性质中我们可确定“服装结构制图”与“素描”“服装制作工艺”“服装材料”课程同时在第一学期开设,让学生一入学就接触和了解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从而激发学生的专业情感和学习热情,并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起指导作用。“服装结构制图”是基础,为后续“服装CAD制板与放码”“服装制板推板技术”“特殊体型纸样修正技术”课程学习奠定基础,它的知识和技能贯穿于专业课程的始终。
(二)课程设计思路分析
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课程充分体现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与职业技能形成的心理特点,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科学确定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
1.以促进就业为导向
依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培养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围绕服装制板工、裁剪工等工作岗位要求,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中高职分段培养等需要,确定课程目标。
2.以能力为本位
现代服装企业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受流行趋势影响,服装款式的变化层出不穷。根据“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对接职业标准,本专业课标制作理念坚持以能力为本位。比如:“服装结构制图”课程中突出的是服装结构制图的基础性要求和基本岗位能力,精选、提炼典型服装款式素材,科学确定课程内容。
3.以探究与实践为主要课程形式
探究是一种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活动。“服装结构制图”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核心课程,依照服装企业实际产品种类,设置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教学项目,将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有机融入学习任务,根据服装中级制作工职业岗位知识与能力要求设定知识点和技能点,促进学生学以致用、用以促学,这是由职业教育的本质特点决定的。
(三)课程目标分析
1.课程目标突出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
课程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对话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在教育实践中,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来确定教的目标,并通过与学生的对话等引导学生形成学的目标。比如:“服装CAD制板与放码”课程目标是从运用服装CAD软件,完成服装制板、放码和排料的基本工作任务所需的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上进行设计。同时,在课程目标的指导下,考虑教学内容的项目设置,建立多层次的目标体系,帮助学生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如把项目2“西服裙样板制作”的任务2“西服裙放码”这部分内容的目标分为四层:第一层次,掌握服装放码的基本原理;第二层次,学会西服裙各部位档差计算方法;第三层次,熟悉放码界面操作,会使用点放码表工具;第四层次,熟悉CAD放码流程,能独立完成西服裙的放码。
2.课程目标明确培养要求
课程目标要求学生达到“会……”“能……”,比如:“服装CAD制板与放码”课程对学生实践素养要求“具有独立运用服装CAD进行常见款式的制板能力,具备分析流行款式、研究板型结构、解决制板技术问题的能力”。
3.课程目标注重职业素养培养
职业素养培养是职业院校对人才培养的重要要求,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本专业课程标准制定过程中重点考虑了这方面的内容。比如:“服装CAD制板与放码”课程要求学生具有服装CAD规范操作的职业习惯、成本意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和精益求精的精神。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分析
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内容与要求”的编写,首先在项目或模块的编排上,是在课程目标的指导下,全盘考虑项目或模块的设置,尤其是项目或模块总量以及项目或模块之间的结构、衔接关系。其次,在任务的设定上,也充分考虑各任务之间的梯度结构和教学推进关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最后,内容及要求中知识点的产生是以“必须、充分、够用、可测”为原则的,是从认知性、技能性、体验性三个维度来考虑的。
比如:“服装结构制图”课程,其课程内容与要求是根据教学规律及服装企业制板工作岗位的特点,将课程内容分解成六个侧重点各不相同的项目,使服装结构制图教学贯穿于在校学习的全过程中。本课程在第一至第四学期开设,教学时数为170学时。这六个项目涵盖了“服装结构制图”课程的内容,是服装中级制作工职业岗位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各项目之间相对独立,各有要求,可独立考核,如裤装结构制图,通过此项目的学习,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男、女西裤基本款和变化款的结构制图及裁片配伍;同时,各项目又相互联系呈阶梯递进关系,如在学会衬衫结构制图的基础上学习夹克衫结构制图项目,然后再学习西服结构制图项目,从而掌握各大类上衣的结构制图。
(五)实施建议分析
1.选择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职业教育以培养技术、技能型的高素质劳动者为培养目标,不仅要重视专业能力,还必须重视关键能力的培养。恰当、科学地选择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作为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与学生互动,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比如:在“服装生产管理”课程教学中,针对服装企业管理各类表单和生产技术文件的编制等重难点内容,推行案例教学法,可邀请企业参与教学过程,使用情景教学法,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建立过程性、发展性的评价方式
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做出改进课程的决策。无论采用何种考核评价方式,都应以育人为目标,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比如:“服装CAD制板与放码”课程教学目标是“学生能运用CAD软件进行服装制板、放码和排料”,基于这样的教学目标,建议关注学生CAD应用中的问题,关注课标中对结构设计的表达程度,注重学生实践中的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同时吸纳教师、学生及企业人员等多主体参与评价。通过这些评价能尽早发现并及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使课程达到尽可能完善的程度,也为矫正教学提供依据,从而保证教学顺利有效地进行。
3.使用、编写合理有效的教材
教材并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作为教师应注重教材的整合,这样在教学设计时才有可能有创新,才能更好地体现企业的新观念、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更加符合技能课程教学特征。比如:在“服装制作工艺”课程教材编写中,应体现工学结合的理念,遵循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的原则,采用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的思路组织教学内容,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可以参照国家职业标准“服装制作工”(四级)的职业资格鉴定要求,使教学内容符合行业对人才的技能要求。
4.突出与企业融合的重要性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色,也是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的最大区别。有专家学者将产教深度融合的基本要求概括为实现“五个对接”,即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因此,在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教学、评价、教材选用与编写、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四个方面均突出了与企业融合的重要性。
关键词:预应力管桩;复打技术;浮桩;控制
引 言
预应力管桩由于其众多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的地基处理中。但是由于其自身特性,容易发生断桩、歪斜、标高不够、浮桩等质量问题,特别是浮桩现象严重影响了桩身的承载力,而影响整体建筑的质量。因此研究浮桩的成因和控制方法,以及如何采用复打技术来处理浮桩问题是我们值得探讨的课题。
1 预应力管桩的优点
(1)承载力高:预应力管桩一般采用先张法进行施工,加入预应力钢筋,可以有效提高桩身的抗压能力和抵抗水平剪切荷载作用。
(2)施工速度快:钻孔灌注桩由于施工工艺的原因和混凝土凝结硬化需要28d的时间,因此整体施工时间较长。预应力管桩可以从工厂拖运过来,到现场直接施工,减少了大量的现场制作的时间,而施工完成后即可进行检测和后续施工,从而加快整个工程建设的进程。
(3)噪音小:预应力管桩施工工艺通常是采用静力压桩法,此施工工艺噪音很小,特别是在城市中打桩的时候,可以有效避免对周围居民的干扰。
(4)施工方便:预应力管桩施工预应力的过程已经在工厂完成,现场只需要采用压桩机将桩体压入地下即可,且在预应力作用下,其桩身抗压能力变强,可以有效防止桩身的破坏和桩头的碎裂问题,更方便压桩的进行。
(5)造价低:预应力管桩从单桩的成本上看,比钻孔灌注桩要高。但是众所周知,预应力管桩比钻孔灌注桩的单桩承载力高很多,因此对整体地下室来讲,可以减少桩体的数量,对造价有较大的节省。
2 产生浮桩的原因
2.1 挤土效应
桩基施工有先后顺序,后打的桩体在进入地下的过程中,会对土体产生较大挤压,特别是长短桩施工的时候这种挤压效应更加明显。在土体受挤压的过程中会对已经打好的桩体产生一种向上的挤压力,导致桩体上浮。
2.2 打桩速度快导致地下水压力较大
预应力管桩在上部荷载的作用下,会对下部土体产生挤压。在快速下沉的过程中,如果土体中的水不能得到及时的散失,而在内部形成较大的空隙水压力,在桩体达到设计标高后,上部停止施加荷载,下部强大的空隙水压会对桩体产生较大的浮力而导致桩体上浮。
2.3 打桩顺序不当
根据地质条件分部的不同,桩体直径、长度都有所不同。打桩顺序通常应从中间往两边打或者从靠近建筑物的一侧向另一侧打,有承台的桩基应从中间往两边打。正是基于这些原则,没有考虑到桩体的长度问题,如果先打的短桩,在旁边长桩击打的过程中,就会对短桩产生较大的土体挤压力,而使桩体上浮。
3 预应力管桩产生浮桩事故的复打处理
(1)复打的作用:当管桩发生浮桩的时候,下部由于没有接触基岩,整体承载力大幅降低。当发现桩体上浮的时候,土体挤压和下部水压力已经形成稳定状态,采取复打处理,可以将桩体重新压入到基岩内,达到设计承载力。
(2)复打后的承载力检测:复打之后,是否达到设计标高和满足承载力,需要通过静载实验来完成,当实验的数据达到设计值后才可以说吗复打到了实际效果,否则还应继续复打。
(3)复打的技术要求:
①必须保证桩身是垂直的时候进行复打:很多桩体在收到不均匀的土体挤压的时候,发生了倾斜,如果在这种状态下进行复打,会加大桩体的倾斜度,导致越打越偏。
②复打前应检测桩体是否有发生断裂:由于预应力管桩是环状,中间是空的且管壁比较薄,所以抗剪切力相对较弱。如果土体水泥剪切力过大,管桩很容易发生水平裂缝甚至断裂。因此在复打之前必须要采用低应变做检测桩体是否发生断裂,只有在桩身完整的情况下才能复打。
③复打的顺序:很多桩体上部都有承台,在多桩承台的时候,要先采取复打中间的桩体,再向周边扩散,特别是打边上的时候,要先对孔位进行测量是否发生了大的偏移及时进行调整后,再进行复打。
4 预防浮桩的措施
4.1 根据地勘方案,选择合理的设计间距和深度
设计单位在进行桩体设计的时候,一定要详细查阅地质勘察报告,根据地质条件的分布情况,来合理设置桩体的类型和深度。桩体的间距必须满足规范要求,不可过于密集,造成大的桩间挤压力,同时为建设方节省造价。
4.2 编制合理的施工方案
根据场地的具体条件和桩体设计的情况,来制定针对性的施工方案。特别是对于施工的顺序和组织,务必保证先长后短、先中间后两边的施工原则。当基坑一侧有建筑物的时候,必须要从靠近建筑物的一侧往另一侧打,保证基坑和周边建筑的安全。
4.3 控制压桩速度
桩体的下沉速度对土体的挤压有较大的影响,如果下沉速度过快,会在土体内部形成较大的空隙水压力,而且不易散失,在桩体产生较大的浮力和侧向剪切力。如果采取匀速的下沉,水压可以逐步散失,土体也不会对桩体产生瞬间的剪切应力,可以有效减少事故的发生。
4.4 人员培训
预应力管桩施工是一个技术要求很高的工艺,要求施工作业人员有较好的业务素质和细致的工作态度,同时必须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及时对施工过程进行管控,如果发生问题,要及时进行处理,防止事故的进一步恶化。如果发生较大的问题,应及时进行汇报,通过其它层面的力量来共同研究处理方法,达到最优效果。
4.5 试桩施工
在预应力管桩大面积施工之前,一定要做试桩,对基础的承载能力和桩体的施工工艺都有较大的指导意义。并且在试桩过程中发生任何问题都可以及时处理,为其它工程桩的施工提出警示作用。
4.6 质量检测和标高监测
预应力管桩施工完成后,要及时做好相应的承载力检测和桩身完整性检测试验,通过试验数据来反应桩的施工效果,并且对标高要实时进行监测,如果发生上浮,可以第一时间发现,并进行复打处理。
5 结 语
预应力管桩是一个技术要求比较高的工作,从开始的施工组织设计,到施工过程的每一个细部处理,到后期的检测和监测,都必须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做好每一个细节才能达到设计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施建勇桩基的挤土效应研究综述.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2]JGJ94C94建筑桩基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程出版社,2001.
[关键词] 服装人才 任务驱动法 对策
一、服装企业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服装企业正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过渡,对人才有特殊的要求。按业务形态可以把服装企业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来样加工型企业,另一类是品牌运作型企业。第一类是以承接加工订单为主要业务,企业特点是企业投资少、风险较低,但产品利润也低;第二类企业特点是产品附加值高,但高利润伴随着高风险。这两类企业在人才的需求上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区别。就打版师而言,加工型服装企业对打版师要求能够根据订单或客户的要求,合理进行结构处理,打版师是这类企业中最基本的技术人员。而品牌运作型企业中,只有能对设计师的设计进行补充和发挥,使设计师所设计的图样在人体工学上达到最合理的打版师才能受到企业的青睐。
服装企业管理有其特殊的专业性,就企业管理人才而言,加工型服装企业不仅要求所有管理人员要熟悉服装生产流程,而且要能够分解生产过程,要求专业技术人员同时也是实施质量管理的专家。因此,高学历、能力强、善经营、懂管理,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最受服装企业的欢迎。而品牌运作型服装企业关注的是服装品牌,生产的产品如何能成为名牌,如何进入市场,重在策划,对人才的需求表现出复合性,如销售代表、市场策划、设计助理等,这一类人才对服装专业知识不一定有很高的要求,但需要拥有全面的商场网络构建能力,以及与商场负责招商的人员建立良好关系的能力,有高超的公关能力,而目前这类复合型人才稀缺,且人员稳定性差、跳槽率高。随着内销竞争的加剧,企业的促销手段也花样繁多,所以市场策划人员大受欢迎。这一类复合型人才,需要对流行和时尚高度敏锐,了解最新的时尚潮流,而且要有发散性思维,有独到的创意,前卫意识善奇思妙想,能在商战中出奇制胜,有力地推动企业的销售。
1.山东地区服装企业的现时人才需求
服装企业最需要既擅长服装设计又懂版型、懂工艺、懂流行、懂营销运作的综合型人才。服装专业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不少专业院校所试行的人才素质教育,是在缺乏大量有效训练的情况下进行的,比如学设计的毕业生刚到企业,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找到与市场接轨的契合点。很多学营销的毕业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企业至少需要花2~3年的时间进行再培养。仅有理论而没有实际经验的人才,令企业头痛;而仅有经验没有理论基础的人才,又令企业心痛。因此,缺乏具有现代意识、国际视野的新型服装专业人才,已成为制约中国服装业发展的瓶颈。无论是品牌产品,还是店铺运作,最终都离不开“人”来操作。只有加强专业人才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才能拉近我们与国际名牌竞争的差距。因此,服装高等职业教育只有与实际、与市场、与企业结合,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出与服装产业的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专业人才。
2.服装就业的对策
我们从服装企业中需要的人员配置的比例情况,可以推出服装就业的大致分配比例:设计师占10%、制版师占10%、生产管理人员占40%、企划营销人员占40%,由以上比例可以看出,服装生产管理、服装企业营销人员所需比例较大,这也间接说明了服装职业教育这一块的需求量巨大,要大力提倡服装专业教育。
二、服装生产管理教学现状
服装生产管理教学过程中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生产准备、裁剪、缝制、后整理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管理状况。在整个的服装生产中不能做到紧密衔接,互为呼应,一旦出现问题,往往也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实现服装生产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的运作目标有很大的局限性。为此,服装生产过程的管理要在整个服装的生产上化零为整,分解出服装制作的全部工序和流程,把原来的小流水线作业连接成大流水线作业,准备材料环节、裁剪环节、缝制环节、整理环节的管理人员要参与整个大流水线工序的制定,既通略全部,又分工明确,这样一旦出现问题,每一个环节都能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便于问题的解决,同时又利于生产的改进与提高,为整个服装生产又好又快的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围绕着某一具体目标,根据具体目标制定任务。在具体任务的驱动下,在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自主和协作的环境中开展学习活动。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学习,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掌握当前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习惯。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我国中职学校各专业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探索和运用。
《服装生产管理》是一门系统专业课程,是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学生知识体系的奠基石。由于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感到“原理枯燥难懂,操作无从下手”,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进而厌学。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拟采用“以任务为中心,综合运用各种方法”的教学策略,通过合理设计任务、引进工厂管理、小组合作学习等手段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已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对策
服装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对现阶段人才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素质、厚基础、强能力和善创新。从调查看,大多数毕业生从事的是服装生产一线的技术操作岗位和技术管理岗位。为了进一步提高我院服装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强调课程的综合化;在培养目标上,突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夯实基础,拓宽专业;在教学方法上,灵活更换教学环境,走进企业,实现社会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要求。在道德标准日渐模糊与薄弱的今天,企业对人才需求偏向于具备诚信、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精神的毕业生。因此,在素质培养上,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综合素质、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顾韵芬.服装企业的需求是服装专业高等教育的重心.丹东纺专学报,2005,12.
[2]梁娟. 服装专业就业与企业人才需求调查.河南工程学院学报,2009,3.
服装设计与工程简称服装工程专业,是专业培养具备服装设计、服装结构工艺及服装经营管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能在服装生产和销售企业、服装研究单位、服装行业管理部门及新闻出版机构等从事服装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经营管理、服装理论研究及宣传评论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该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服装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服装设计方法、成衣结构与工艺、服装营销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服装开发、设计、生产管理和营销等方面工作的基本能力。主要课程有时装画、服装设计、服装色彩、服装材料、服装结构、成衣纸样与工艺、服装CAD、服装专业英语、服装机械与设备、服装心理学、服装采购学、服装零售学、服装生产工艺与管理、服装工业制板、服装市场营销、服装史、服装工效学。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缝制工艺实习、成衣工艺实习、服装市场调研、创作实践、计算机上机实习、毕业设计及论文等。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观念;前提;基础;作用与意义
在服装企业推行生产工艺标准化作业,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转变生产管理及员工的观念是工艺生产标准化的前提
以传统生产方式经营的生产车间,一般存在诸如以下的问题:现场管理者的管理方法、管理目标不明确、在生产任务完不成时,习惯用“员工只有这个速度”“我也没有办法啊”等理由来搪塞;部分员工喜欢抱怨单价低、收入不高,致工作效率低,与管理层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一线操作员工流动性相对频繁,不稳定的服装生产线对产品质量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人的习惯性使员工对新工艺方法导入产生排斥感,认为不如老方法熟练,嫌麻烦;还有一部分员工会担心用新方法将产量提上去之后,会降低单价,因此新的工艺方法、改革在执行时会遇到一线员工的抵触感。因此,实行标准化作业的第一步就是要做思想沟通,从车间管理者到一线员工,全员都要充分认识到标准化作业的目的、作用、效果。企业可聘请专业从事精益生产管理的顾问公司对全员进行培训,通过讲座、生产工艺视频、员工座谈等多种多样的形式使员工从思想上接受标准化作业方式,配合改革。
2 系统构建各缝制工序作业标准是工艺生产标准化的基础
标准是一个企业生产、管理的制度性文件,在服装生产中标准工时对服装的单价、生产成本有着直接影响。目前服装科技公司研发专用软件用于测算工时,如春晓科技研发的GST(GST为General Sewing Time缩写,指一般车缝时间)软件,就是专门用于标准工时的测算的软件。它是专门为缝制品行业所设计的一套预定动作时间分析系统,是一套采用预定手法对作业过程进行动作分析及时间研究的软件程序。GST将每个工序的操作过程按照动作经济原则分解成一系列连续的动作流程,从而形成了作业标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所有动作对应的操作时间相加,再结合生产中的管理水平、人员素质、设备水平、生产环境等的宽放优选法而得到工序的标准时间。
每个工序的作业标准可通过二种形式来表现,一是工序卡,将部位图纸、工序名称、机器类型、针距、捆绑时间、人工浮余、机器浮余、动作顺序、动作代码、动作描述、机器时间、手工时间等标明。其中动作顺序和动作描述是关键,它必须在了解行业内先进企业的工艺方法的基础上,吸取众家之长编制而成,一定是在现有设备条件下最省时的工艺方法。工序卡可固定或挂放在机器上,方便员工学习或管理者检查。二是制作工序视频。将每道工序的动作流程与要领分步骤拍摄下来,视频化的资源便于员工学习、提升操作的规范性。另一方面,管理者也可以根据视频操作规范来检查员工操作过程中的浮余动作,促其改进,进而提高生产效率。
工序作业标准的建立,有利于企业生产管理者合理制定服装加工单价,或者给出订单产品的生产成本报价。同时,根据各工序的加工时间,也便于管理者安排线水线的车位布局、使分工平衡。
3 导入模板技术是提升工艺生产标准化的法宝
服装模板技术是基于服装工艺工程与机械工程以及CAD数字化原理相结合的新型技术,利用在模具材料上开槽,在缝纫机上安装模板压轮及对应的针板,实现按照模具轨迹进行缝纫的一种技术。
服装模版技术是随着中外合资企业进入中国服装企业,起初由于成本和模版技术问题,只是极少部分企业应用,随着服装行业的劳工、原材料等各项成本直线上升,加剧了服装企业对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生产的需求。目前模版技术在稳定性产品的生产中运用比较广泛,比如男装衬衫、西装、夹克、西裤、休闲裤等产品,服装模版技术主要采用的设备有普通缝纫改装机、半自动模板缝纫机、全自动模板缝纫机。服装模板的运用使服装生产减少了人为因素造成品质差异化,使服装产品标准化、减少返工;服装模板技术的优越性能替代开袋机、绱袖机、打褶机等专用设备,减少中小企业的设备投入压力,减轻企业硬件投入负担。模版技术的运用使复杂工序简单化、标准化,提升单工序效率,降低品质不良率,提高品质及生产时间的稳定性,减少对高技能人员的依赖程序。
4 引进智能流水槽是提升工艺生产标准化管理的助推器
智能流水槽对于减少服装在制品货物的搬运,提高生产效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智能流水槽相对手推流水槽,以其方便,高效,节能被越来越多的制衣厂所认可。智能流水槽一般设置成U型,机器成Z字型排列。U型智能流水线具有以下特点及作用:一是流水线排位简单,流程程晰。二是节拍控制安灯系统,即在在每台机器的左边靠近线水槽地方设立的一个灯柱,当员工出现在制品积压,影响前后工序时或者机器发生故障时,线水线工人将灯打开,能使管理者及时发现问题,快速处理解决;同时该系统也能自动协助管理者督导员工,让员工时刻处于“战斗”状态,提升士气;员工之间通过相互关注和协助瓶颈问题,提升管理实效。三是多层推筐设计,人筺对应清晰,减少寻找浪费,确保货物顺畅。四是确保所有工序与瓶颈同步、生产按节拍有序单件流动。
5 推行服装工艺生产标准化作业的作用与意义
服装工艺生产标准对于品牌企业而言,能有效改善企业文化氛围,提升企业活力;建立统一的工艺技术标准,使技术资料信息化、数字化,并能持续更新与优化。建立有效的生产效率评估指标,提高效率,稳定品质;准确计算产品生产周期,有计划地规划订单分配;建立公正、公平、合理的加工单价;使现场管理趋于规范化、整洁化,有利于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完善,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于员工而言,它能降低工艺制作的难度,减轻员工负担;减少作业过程中没有价值的工作;给员工们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沟通工具与素材;能得到比较合理的加工单价;接受正规的技术技能培训,提升员工的职业技能水平。
[关键词]中职;服装专业;自主创新;教学模式
中职服装专业,在我国已有近20年的历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数万名毕业生,到目前为止,服装专业仍是职业学校的热门专业。随着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服装行业的快速发展,进而促进了我们服装专业的飞速发展。然而,尽管我国服装教育已有超过十年的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由于许多职业学校服装专业的设备投资不足,教师缺乏和教学体系的不足,在深度教学系统的纵深层面,仍存在者结构性的问题,使得服装专业教学在21世纪,新的服装生产理念的支配下的产业发展水平滞后。本文从我国当前中职服装专业教学现状分析出发,探讨构服装专业教学自主创新模式的系统方法。
一、当前服装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程教材滞后于行业发展水平,这是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陈旧,不能很快适应社会的变化的根本原因,从而削弱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中国的服装专业使用的教材版本繁多,而且经常更新,但服装行业是一个快速变化的,经常更新的行业,有些书的内容不能与实际生产保持一致。尤其是在服装生产的标准化,工艺流程的规范化方面表现更甚。21世纪的服装生产实践,表现为由功能、审美模式向生态环保模式转变,由服装绿色环保生态模式理念引发的新型环保面料、新技术及服装设计元素的一系列的变化和进化,而这些关键要素都没有在我们的课程教材体系反映,这正是我们的专业教育落后于行业的发展水平的原因所在。
2、缺少生产实践环节,理论不能联系实际
中职服装专业的教学,主要是单纯依靠传统的课堂教学来完成,学生看着老师操作,公式化的教学,看不到实际运用于生产的面料(教学中一般使用坯布),看不到真实的工业设备和操作,同样也看不到真实的工厂生产管理环境。书本上的知识和实际生产还有一定距离,教学效果也不是很理想。无法体现服装生产的特点,也造成了生产实践的偏差。学生学习的知识不能迅速转化为能力,在教与学两方面同样被动的教学过程中,慢慢地被限制了创新能力。
3、工作室投入不足,工作实习环节形同虚设
如前所述,服装专业是一个生产实践和职业化特征很鲜明的专业,在教学中,课程实践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而目前开设服装专业的中职学校里真正拥有专业服装工作室的数量却很少,其中又有相当一部分工作室因为投入不足,持续投入更少,而导致工作室建设困难重重。工作室的材料、设备无法保证生产实践环节正常运行。更有许多新的服装材料无法补充,现代化的生产机械无法落实,导致了相当数量的工作室功能不完整,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自主创新教学模式系统构建
1、自主创新教学模式的内涵
自主创新教学模式的内涵:建立自我更新课程,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开设服装工作室,拓展生产实践;以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为回报。通过对教学系统的结构支撑点优化调整,实现整个教学过程的良性运转,以确保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2、自主更新课程教材机制的建立
自己的课程自己编,自我更新教学模式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特点。因为在21世纪,服装市场的变化是巨大的,生态服装,新型服装生产和管理模式,都在促使着职业学校课程与教材的不断改变更新。对于课程教材,不仅要求教师按照教学地区的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做出调整,而且要经常性的选择,校正,重建。并要求教师转变角色,从课程的单纯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开发和评估者,后者也是自主更新课程教材机制得以建立的前提条件。
3、多样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这些年提到多样化教学,多指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多媒体课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教学的面貌。以往传统教学中的图文,以彩色图案和个性字体出现在屏幕上,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它仍然是老师讲,学生听,不过是黑板被屏幕取代,鼠标代替了粉笔。专家在中国和其他国家的职业教育对比中说道:我们的学生上课时在听,人家的学生上课时在动,一静一动,差别何其大。
针对服装专业而言,最为有效、最高效率的互动、多元、鲜活的多样化教学手段,是真实市场的服装设计,真实工厂的制作方法、真实应用的服装材料在课程教学中的真实体现。互动、多元、鲜活的多样化教学手段以真实再现为原则,以全过程强化实验环节为宗旨。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工作室、工厂化生产管理、服装材料市场等有效资源,辅助以服装材料性能介绍和工艺作法等相关技术资料的积累,让学生掌握更多先进、科学、实用知识,与基础理论相结合,知识结构更加完善。
4、多功能工作室平台的构建
服装工作室是满足服装专业实践教学需要的基本,也是该自主构建工作平台的核心。建立服装专业工作室的目标是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科学,先进的课程实践环境。同时,扩大工作室的社会服务功能,为学生创造一个更现实的生产实践机会。工作室应是循环功能完善,与产能,教学,科研和可持续发展融为一体的实验平台。
2、时装类专业:该类专业主要学习服装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进行服装设计方法、服装结构、服装生产纸样和成衣生产工艺、服装营销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成为具有服装设计、生产管理和营销等方面专业技能的、能够到服装企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服装生产技术与管理岗位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时装类专业包括有时装、时装设计技术、时装工业的产品设计与开发、时装摄影、时装促销、时装管理等专业。
3、化妆品科学专业:该专业培养从事化工生产、科学研究、产品开发、管理、营销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本专业要求学生掌握化工生产过程的基本原理、方法、工艺和设备的特点和规律,既可在化学反应工程、传质与分离工程等传统化工领域从事科研和设计,又可在生物化工、环境化工、精细化工、能源化工、高分子化工等相关领域从事新工艺、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4、珠宝设计专业:该专业主要学习艺术设计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思维能力、艺术设计方法和首饰加工技能,使学生具备首饰设计的各项专业技能,具有独立进行设计实践的能力。
5、时尚管理专业:该专业包含了时尚史、时尚写作、时尚产业、时尚零售及运营等各层面,该专业的目标是教授学生从时尚定制到大量生产到售后的整个过程,职业规划包括:时尚买手,时尚分析,股权分析与管理,时尚供应链管理,时尚发展与品牌价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