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专题设计与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建构;认知结构;元认知能力;合作学习;创新思维;自主探索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探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它是对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一种改革,是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新教育观念在教学领域的体现. 它具有学科综合程度高、学生自主性强的特点. 笔者结合自己的数学课堂教学实践,对数学研究性学习相关内容及价值定位与思路梳理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关于研究性学习专题的研究
1. 研究的基本内容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在基础性、拓展性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的和现实的问题的一种有意义的主动学习方式,是以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实践和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习研究活动. 它能营造一个使学生勇于探索争论和相互学习鼓励的良好氛围,从而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
2. 研究的基本原则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一个学习过程,它需要培养学生发现和提问的能力,提供解决问题的设计能力和操作能力. 课题应通过需要探究的问题来呈现,不是学生靠理解、记忆就可以解决,而是需要学生去主动学习、研究才能获得一定的成果.
本课题首先是为了解决当前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来的.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由于过多地机械学习、被动学习,形成不了有活性的认知结构,主体性不断丧失. 这种现象的产生,除了“应试教育”的功利化影响外,从数学教学本身看,封闭性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自我创新、自我学习的发展空间. 因此,通过研究要明确这样一种理念,如何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数学兴趣,使学生亲身感受探索学习的激情和愉悦.
3. 研究的基本设想
显然,研究性学习的选择及其结构体系的构建应当兼顾现实性与前瞻性. 以上述理论为指导,本课题的基本设想如下:
(1)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改变,探索课堂教学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和一般模式,使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开展得科学、有效.
(2)改变学生以被动地“接受性学习”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功能.
(3)首先,把外在的诱因转化为学生的唤醒方式,让内驱力自发产生,把学习活动变成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其次,把外在强制的学习任务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责任,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是给自己学知识,教师仅仅是引路人.
确定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定位与思路设计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自主、探究和合作”. 学生的学习方式以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教师则是学生学习情景的创造者、组织者,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 研究性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更重要的是在知识的探求中孕育一种问题意识,亲自寻找并实践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转变学习方式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研究性学习在教学改革中都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价值. 它的价值定位和思路设计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保持主动探究兴趣
中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是符合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的,学生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的能力独立完成知识再发现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只要提供背景问题后,就应该放手让学生进行独立探索,不应做过多、过细的指导,以防学生产生依赖思想,使学生成为机械地被动接受的机器.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源自内心的热爱,是创造的灵魂,它可以促使学生为达到某一目的而不断追求、探索. 激活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最重要的途径是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设计中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容量,设计学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手段不一的例案和教学形式,让学生真正融于生活而感到真正学习数学的乐趣性,从而让学生在欢悦、愉快的心情下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创设数学问题情景,向学生提供一些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内容. 这些知识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成为学生主动从事观察、猜测、实验、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的主要素材. 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鼓励学生自主尝试探索,唤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体验数学活动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个人自己决定的,学习并非是简单地从不知到知的过程,而主要是学习者在原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上,通过对被感知物全面、多方位体验而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 因此,对抽象的数学把握,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
体验性学习是指学习者亲自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这是一种高效率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中,要使学生体验性学习,教师首先就要建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新型教学观,教学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还给学生体验的权利. 教师要树立“学生是主体”的理念,从而保证在实施体验教学的过程中“不越位”、“不缺位”、“要到位”.
(1)教学“不越位”就是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留有充分获得体验的时间、空间和权利,让学生通过研究体验,得到一种成功的喜悦.
(2)建构“不缺位”,就是教师尊重学生的已有经验,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除了关注教材和教法以外,还要备学生,应该认真了解学生的经验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的状况.
(3)教师的点拨“要到位”,就是要使学生的体验富有成效,而缺少正确指导的体验,其体验的价值也就丧失殆尽.
3. 创立合作学习模式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起自己的知识的过程. 每个学生都在以自己的经验、背景为基础,建构起属于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 而学生由于知识背景的不同,看问题往往是肤浅的、片面的.要使学生超越自己的认识,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理解,认识到问题的不同侧面,一方面需要教师的适度指导,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在共同学习过程中,由于交流的需要,学生对问题的认识、解题思路通过语言外显化了,从而可以更好地进行思维监控,可促进学生元认知能力的提高.
合作交流强调开展丰富多彩、多角度的教学活动. 学生有了学习目标后,围绕系列问题通过自学、练习、实验操作等思维活动,反复把外来的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进行比较,从多个角度、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新信息的含义,逐步改变原有的不清晰或不正确的观点,努力吸收新知识,并改造加工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形成自己对系列问题的独到见解.
研究性学习立足于对学生学习需要、动机和兴趣的强化,鼓励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同时,通过小组学习,促使学生在与他人共同学习、分享经验的过程中,养成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 合作学习方式是学生们交流与表达的一个平台,它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减少心理压力;又有利于改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4. 强化独立思考能力
独立思考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表明个体能面对不同的情景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方法和技巧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要培养这种能力,首先必须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活动过程中去,其次是帮助学生逐渐掌握思维的方法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最后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逐步培养、构建并发展起来.
独立思考是在强烈的求新、创造意识之下改组已有经验,获取新颖知识的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智能活动,它是发现、突破、创新的前提,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中学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那么,让学生在哪些方面思考,又如何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呢?一是对知识形成的背景、过程及作用思考;二是对解题时的策略作思考;三是对解题后的回顾作思考.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学途径:
一是分类指导,提出独立思考的要求;教育学生,强化独立思考的意识. 二是引导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创设情境,教会学生独立思考. 三是留有余地,推迟判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四是提倡开放式教学,提高独立思考的品位.
5. 建立数学认知结构
数学认知结构,是学生头脑中的数学知识按照自己的理解深度、广度,结合自己的直觉、记忆、思维、联想等认知特点,组成一个具有内部规律的整体结构. 它包含三种主要成分:①数学经验和数学知识系统;②数学认知活动操作系统;③数学元认知系统. 它不同于数学知识结构,因为数学知识结构是数学知识本身的结构,是独立于学习主体而客观存在的. 数学认知结构,是数学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相结合的产物. 其关系图如下:
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可以使学生:(1)能够迅速地吸收新知识;(2)能够灵活运用知识;(3)能够产生、创造新知识.
从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过程看,一方面,数学认知结构是从数学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因此,良好、全面的数学知识是建立良好完善的数学认知结构的基础. 另一方面,数学认知结构是在学习主体主动认识、深入加工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主体认识的状态是建立良好数学认知结构的关键. 在教学实践中,首先是建立全面的数学知识结构,形成良好数学认知结构的初步框架. 其次是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解决一些相对复杂而灵活的挑战性问题来学习. 最后,要强化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是学生形成良好认知结构的纽带,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观念和创新思维的载体.
6. 增强学生应用意识
新课程改革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革传统教学理论严重脱离实际的状况,使学生能将学到的数学知识直接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这也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
数学课程应该取自于学生周围环境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懂得只要细心地观察周围世界,就能发现处处都是数学,数学原理是那么贴近生活,从而激发他们通过在现实中的应用来理解数学概念,进而解决现实世界中发现的问题. 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的环境,带动学生去研究周围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紧密结合,让数学研究性学习带给学生无穷的乐趣,真正地做到使学生学以致用.
数学课程要注重从生活走向数学的理念,即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 从生活走向数学的实施策略有:(1)研究生活中的数学. 选择研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作为切入点,从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开始,将他们引入数学知识的殿堂;(2)研究数学需要的生活. 一个数学知识如果能到生活中寻找到可供学生攀登的生活阶梯,则知识的接受与理解的难度都会降低;(3)在生活中加深对数学的理解. 由生活走向数学的关键在于学生对经历的生活形成有利于建构数学知识的表象――思维加工对象,把生活世界引向符号世界. 这样才可以促使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使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全面.
关键词:体育;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一、翻转课堂的特点
21 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 ”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灵魂。对于学校教育来讲,如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研究性学习作为解决策略之一被提出来。研究性学习重建了教学观、课程观、师生观和学习观,为教学设计理论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换言之,教学设计是有效实施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前提和关键,而面向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教学设计理论的系统研究还比较薄弱[1]。现代教育理念不断冲击传统教学理念,先进的教育思想促使新的教学模式产生。普通高等学校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模式直接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质量。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自始至终教师扮演着教学主体的角色,学生扮演着被动接纳的角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缺乏互动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参与程度差,以至于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受到影响,教学效果差。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的兴起,互联网络的不断发展与普及,促使学生学习的模式发生着繁体腹地的变化,科技推动着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W方法发生变化,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前进脚步。新的教学模式呼之欲出,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受到极大地冲击,翻转课堂的出现使得现代日趋严重的教、学矛盾得以有效解决,使教师于学生的角色发生转变,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而是全体学生展示自身能力和创造力的舞台,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翻转课堂发展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的能力[2]。
二、体育课程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策略
翻转课堂基于研究性学习方式进行组织课前、课上及课后的整个教学过程,因此对教学设计的研究方法提出新的要求,在目前的教学设计领域中,更多的研究关注的是运用线性系统方法模型对一个学校的全部课程设置计划一门具体的课程、一个教学单元等进行设计、开发和实施。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不是教学主体,由师生共同构成了研究行学习,师生之间不是相互对立的主客体关系,而是对话关系。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负责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学习内容,组织讨论,并对所获得结论加以评判和指正,使学生的研究成果无限趋向于正确,最后加以全面综合的点评,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多方面能力,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线上教学设计
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包括网易云课堂、YY教育、多贝等。高校中的现代教育技术也发展迅速,学校的网络和无线网络建设大力发展,与相对成熟的学习平台合作,共同开发建立适合学生在线学习的网络平台,为翻转课堂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线上教学设计,教师主要负责线上教学内容的设计,主要包括:教学视频或微课制作、电子教案、教学资源补充、讨论专区、通知、作业、管理、统计、考试等方面。教师要对信息资源进行设计。如图1所示。
教师在线上为学生的预习和复习做好充分的准备,有利于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对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有大致的了解,先形成自己的先期理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才能提出更有价值的疑问,加强学习的深度。另外,学生在课堂之上没有理解的内容,也可以通过线上的学习进行必要的补充,同时能够利用线上的教学资源进行知识的扩充,例如对高水平运动员的比赛视频欣赏,对专门教科书的查阅,更好地掌握课堂上所学习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探索和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线上教学的设计中,教师对于线上班级的管理的作用也很重要,好的管理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线上教学的学习中,利用所学知识的趣味性,教师采用有效的管理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根据教师的教学设计完成学习的过程,达到教师的预期教学目标。如图2所示。
(二)线下教学设计
线下的教学设计具体指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的总体规划,包络教学引导、教学分组、提出问题、分组探讨、集中讨论、教师讲评、分组实践等教育环节。教师在课前需要做好教学准备工作,对于教学的主要内容的引导要有预先的设计,在课堂教学的前期过程巧妙的引出课堂教学主要内容。根据实践课堂学生的组成,科学分组,体育实践课多数为合班教学,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班级,
彼此不熟悉,因此分组时纪要考虑到学生专业关联,又要照顾学生间的交流平台的搭建,还要考虑到学生基础能力的差别,进行合理分组,有利于探讨、交流、学习。分组之后,教师集中提出本次课的教学任务,提出需要学生自行解决的技术难题,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探讨,探讨之后集中让各个小组成员派出代表讲解小组讨论结果,教师组织班级学生进行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对于踊跃发言,积极参与的小组和个人,给予奖励(分数、口头表扬),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根据学生的讲解,教师做适当的点评,最后结合学生的理解程度,教师对课堂主要教学内容进行深度剖析,提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动作要点、动作难点,讲解技术动作之间的联系。教师讲评是课堂实践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抓住课堂上学生的具体表现进行最大限度的评价和指导,实时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给以科学、合理的指导意见,使学生在基本知识学习、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技巧、沟通能力、个人能力锻炼等诸多方面得到教师的广泛指导,从而在提高学生智力学习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主要包括:学习兴趣、意志品质、团队精神、协作能力、社会适应性等方面,在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课程的教育功能,体现体育学科异于其他学科的教育优势,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经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在练习的实践活动中,体会技术动作,教师则进行教学巡视,针对教学对象的特性进行个别指导,如发现共性错误,教师可进行集中纠正。教学设计流程如图3所示。
线下教学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具有更丰富的知识和更强的教学能力,是实现翻转课堂的重要保障。课堂的翻转,主要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更加全面的综合素质,教师的角色虽然改变,但扮演着更加全面、更加重要的角色,更加体现教师驾驭教学的综合能力。在这里,“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 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3]。
三、结语
翻转课堂的教育理念的引入,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崭新的教育理念的背景下,正在引导着我国教育领域的变革。作为普通高等院校的一门学科,体育课程中对于翻转课堂教育理念的运用是大势所趋,翻转课堂不光是教学形式上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手段。翻转课堂对体育课程的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而体育学科自身的教育功能的优势也将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得以体现,科学的教学设计需要教育人才的创造,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实行翻转课堂的必备条件,优秀的教学模式需要优秀的教育人才的具体实施,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发挥体育学科的教育功能,真正体现体育学科的教育优势。科学的教学设计是实现翻转课堂的前提条件,优秀的教育资源是翻转课堂的必要条件,因此,翻转课堂的实施,不紧要做好科学的教学设计,还要做好教育实施者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使翻转课堂这种优秀的教育模式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过程中,发挥良好的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曾翔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教学设计模式研究[J].中央 电化教育馆,2011,(3).
关键词:经济与金融专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9-0160-03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市场改革的深入,经济与金融行业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增加。金融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增长,金融是经济学研究领域应用性强的分支,融合经济学与金融学的学科理论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金融人才。在行业人才需求和学科融合发展的背景下,经济与金融本科专业的增设显得尤为重要。2007年,教育部在清华大学试点开办经济与金融专业。至2015年,我国已有18所高等院校正式开设了经济与金融专业。经济与金融专业的建设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相关研究还很少。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也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经济与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是经济与金融专业发展中首要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经济与金融专业发展历程
2006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获批试点招收经济与金融专业本科生,2007年正式_始招收第一批经济与金融专业学生,这标志着我国经济与金融专业建立并进入试点招生阶段。在建立之初,经济与金融专业的代码为020120S(S表示少数高校试点目录外专业),归属于经济学科(02)经济学类(0201)[1]。2011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与金融专业第一届学生毕业。据统计,2011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本科生就业率达到了100%[2]。清华大学经济与金融专业试点的成功,加之国内其他高校也在积极探索创新经济学与金融学本科教学,教育部开始在各高校逐步推开设置经济与金融本科专业。与此同时,教育部对经济与金融学专业在本科专业目录中的位置也进行了调整。在2012年的新目录中,经济与金融专业进行了细微的调整,虽然还是属于经济学科门类,所授予学位还是经济学学士,但是从经济学类调整到了金融学类。这一调整,表明经济与金融专业的学生培养应偏重于应用型更强的金融学。
目前,我国虽然已有高校12所高校开设经济与金融专业,各高校正处于经济与金融专业建设的起步阶段,尚未在课程体系设置、培养方案等方面形成共识。因此,有必要参考清华大学试点办学的经验和国外经济与金融专业在课程设置上的成果,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来构建经济与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
二、清华大学经济与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
清华大学是我国第一所设置经济与金融专业的高校,2007―2011年间,教育部未批设经济与金融专业。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我国经济与金融专业的设置与发展上处于先试先行的地位。因此,清华大学经济与金融专业的培养方案对探索我国经济与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经济与金融专业招生是文理科兼招,学制四年,授予经济学学士。在培养目标上,清华大学经济与金融专业培养“系统掌握经济与金融学理论和方法,具有国际视野,了解中国国情,能够解决现代经济,特别是金融领域实际问题,有较高的中英文沟通能力,未来能够从事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教学与研究工作,金融机构、企业与政府部门的经济分析与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本科生培养方案中,采用“通识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在通识教育学习后,可以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专业。在课程体系上,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本科培养方案课程分为三大课程模块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和专业相关课程。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自然科学基础课程为通识教育课程,大学第一、二学年,不分专业均需修读。第三学年,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专业,进入专业课程学习阶段。经济与金融专业的专业课由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构成。专业基础课包括经济学原理(1)、经济学原理(2)、会计学原理、管理学原理、应用数理统计、金融学原理、信息管理导论;专业必修课一共8门,为中级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1)、公司财务、公共财政学、投资学和货币银行学。专业选修课需修够27学分,学生可以在经济统计学、国际经济学、经济思想史、博弈论、金融数据库、计量经济学(2)、发展经济学、经济控制论、中国宏观经济分析、经济学专题研究、经济学理论与实践、金融学专题研究等课程,或在经济学院其他专业、甚至其他学院的课程中选修。
2007级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与金融专业的本科培养总学分不低于170学分,其中春、秋季学期课程总学分不低于140学分,夏季学期实践环节15学分,综合论文训练15学分。在学分的分配上,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40学分,自然科学基础课程31学分,专业相关课程6分,其中专业相关课程又可以分为专业基础课(1分),专业必修课(23学分),专业选修课(27学分)。从学分的配比上,可以看出清华大学的课程设置强调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均衡,专业基础课、必须课和选修课的学分占比也相差不大,这体现了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对经济与金融专业学生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的培养原则。
总体而言,清华大学2007级经济与金融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体现出在宽广的知识面基础上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培养理念。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中包括了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会计学的核心课程,在选修课中,不仅开设了众多的经济管理类课程,学生还可以跨专业和跨学院选课。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我国经济与金融专业的建设和课程体系开发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为其他高校进一步结合学校特色建设经济与金融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提供了借鉴样本。
三、国外高校经济与金融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一)曼彻斯特大学(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曼彻斯特大学是英国会计与金融学研究和教学最好的大学之一。该校的社会科学学院和商学院联合开设经济与金融专业,学制为三年。课程教学采用讲座、教程和研讨会相结合的形式。课程的考核方式多样,包括考试、完成课题项目以及论文报告。第一年的课程是关于社会科学的通识性教育,同时开设会计和金融学的基础课程,为学生开展第二、三年的学习和研究做准备。通过第一年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专业方向,金融经济或会计金融。第二年的课程主要是金融学与经济学的专业课程,难度和深度都有所增加。主要课程包括金融学基础、中级管理会计、金融市场与机构、管理信息系统概论等。第三年开设公共部门会计、审计、公司财务、信息系统案例研究等。从曼彻斯特大学经济与金融学的专业课程设置来看,在突出培养学生国际化的商业思维和视角下,该专业更偏向于金融学理论知识,尤其注重会计学相关理论与实务能力的培养。
(二)布里斯托大学(University of Bristol)
布里斯托大学的经济与金融学专业培养期为三年。该校经济与金融学专业的培养注重数理统计分析在经济和金融学中的运用。该专业要求学生在第一、二学年修读至少一门经济学课程,第三学年至少修两门经济学的课程。从该校经济与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该校在以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等核心课程的基础上,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来解决经济和金融实务中的问}。
(三)南安普顿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南安普顿大学经济与金融学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综合掌握经济学的原理与分析方法,强调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在金融领域的运用。南安普顿大学的经济与金融学专业学制为三年。在第一、二学年开设课程,每学期四个课程模块,一年共八个模块。第一学年的课程均为必修专业课,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经济数学、经济统计分析、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第二学年的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程构成。必修课程为微观应用经济学、投资组合理论与金融市场,选修课包括计量经济学概论、统计学理论等。第三年,学生自选课题独立完成学位论文,相当于两个课程模块。从该校的专业课程开设情况来看,在第一学年注重教授学生经济学基本原理和经济学分析手段的训练,第二学年则促使学生通过计量经济学的深入学习,掌握经济学和金融学的数学分析工具。在此基础上再开设投资组合与金融市场,从而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原理和分析工具来认识和解决金融学问题的能力。
(四)兰卡斯特大学(Lancaster University)
兰卡斯特大学开设有金融与经济专业(Finance and Economics),学制为三年。兰卡斯特大学该专业的学生可以从第二学年开始,转入会计与金融专业学习。课程教授采用讲座、团队合作、个别指导、讨论等多种方式。该校在专业课程开设上,第一年必修课包括会计和金融学概论、经济学原理、经济定量方法,注重为学生打下会计学、金融学、经济学的学科基础。第二年的课程以金融学和会计学的课程为核心,必修课包括金融学原理、高级金融学原理、财务报表分析与企业估值、管理经济学、商业和国际宏观经济学、经济数学、经济学概论,学生还需在会计审计信息系统、金融会计原理、商业决策管理会计三门选修课中选修一门。
第三年的必修专业课程包括企业融资、投资学、国际金融管理、计量金融学,这些课程是是对金融学理论和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学生还需在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微观经济学、宏观货币经济学、人力资源经济学、广告经济学、数理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工业组织学、发展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国际商业学中选修4门。从课程设置可以看出,兰卡斯特大学对经济与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以金融学的课程为核心,经济学的课程作为铺垫或拓展,始终贯穿了经济数学和定量分析方法的训练。
国外开设经济与金融专业的曼彻斯特大学、布里斯托大学、南安普顿大学、兰卡斯特大学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各有特色,但总体而言,又有共同之处。在这些学校的经济与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中,都是以金融类和会计类的课程作为核心,辅之以经济学的课程,用经济数学或计量经济学的课程将这些课程加以贯通。在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经济学原理的基础上,注重教授金融学理论,强调提高学生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和解决金融问题的能力。
四、我国经济与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当前我国高校的经济与金融专业还处于初步建设阶段,亟需建立经济与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我国高等学校经济与金融专业培养的是具备广泛经济学知识和金融学理论,并能够熟练运用经济学和金融学方法来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和金融问题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从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参考清华大学和国外高校经济与金融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经验,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下,建议采用“经济为基,金融为核,计量为法”的基本思路来构建经济与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
“经济为基”是指以经济学的核心课程作为专业基础,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经济与金融专业属于经济学科,是在经济学与金融学不断融合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金融学是从经济学中分化出来的应用性学科,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也是金融学发展的源泉。因此,培养经济与金融专业的人才,首先应该使其具备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在课程体系构建中设立经济类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具体设置课程上,可以在不同学期开设经济学的核心课程,如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
“金融为核”是指在专业课程的体系中以金融类的课程作为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金融学的理论和方法,具备分析和解决现实金融问题的能力。经济与金融专业从开设之初归属于“经济学科(02)经济学类(0201)”到2012年调整到“经济学科(02)金融学类(0203)”的这一变化,也表明经济与金融专业应以金融学的课程为核心。因此,在课程体系构建中,根据教育部规定的金融学专业核心课程设置金融类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
“计量为法”是通过开设计量经济类的课程,使学生能熟练运用数学工具来解决经济与金融问题。现代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发展,越来越注重数学工具的运用。掌握了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技能,才能更为科学的认识和分析经济与金融问题,在投资实践中发现规律,进行决策。同时,计量经济学也是将经济学与金融学理论融会贯通的重要途径。而计量经济学相关课程的学习,需要以高等数学为基础。因此,在课程设置时,要根据学生的数学水平开设相应的计量经济学课程,如经济数学、初级计量经济学、中级计量经济学等。
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下,依据“经济为基,金融为核,计量为法”的基本思路,可以构建由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和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三大课程模块组成的经济与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公共基础课程模块是为通识教育服务,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的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素质,包括政治理论课、数学、英语、体育等课程。专业课程模块是培养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能力的课程,由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技能课组成。专业基础课包括经济学类的基础课程,如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经济学、会计学等。专业核心课以金融类课程为主,如货币银行学、金融市场、国际金融、保险学等。专业技能课以经济计量类课程和金融实务训练为主,如计量经济学、经济数学、金融数学、商业银行实务、投资理财实务等。商业,专业方向课程是根据学生兴趣和结合社会需求,来细分的专业方向,如会计金融、金融经济、证券投资等,根据不同专业方向开设理论和实践课程,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为学生就业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2012.
[2]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1届毕业生就业报告[D],2011.
[3]教育部.教高[2013]4号,教育部关于公布2012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备案或审批结果的通知,附件:2012年度经教育部备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名单.2013.
[4]清华大学.清华大学2007级本科生培养方案.2007.
Study on Curriculum System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Specialty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TAN Guang-wan,ZHUANG Ping,YU Tao
(College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Dalian Ocean University,Dalian,Liaoning 116023,China)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外资企业、跨国公司以及我国各类企业对涉外经济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同时,对外贸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培养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综合的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课程体系的建设就显得尤为突出。新的经济形势要求高校在构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时,必须要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注重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的整体优化,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和社会要求的实用型、复合型外贸人才。
1.国际经济贸易人才的能力要求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社会对外贸人才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外贸工作者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综合的实践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具备较高的商务外语沟通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第二,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必须掌握国际贸易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要通晓我国外贸政策和理论、国际贸易规则与惯例、进出易程序与合同条款等。除此之外,还要熟悉国际经济金融、政治法律、社会文化等情况;第三,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国际市场竞争激烈,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具有不断创新的能力。要时时注意外贸工作的动态、情况、问题,及时捕捉国际贸易信息和良好商机。要敢于创造新思维、探索新路子、开创新局面,从而在商战中出奇制胜。
2.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课程设置贪多求全,结构不尽合理。
由于许多高校要求学生修满一定的学分,因此设置了很多通识选修课和专业选修。学生学习负担很重,疲于应付,难有时间和精力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在理论课与实践课方面,许多高校过分重视理论课而轻视实践课,甚至取消实践课或任意缩短实践教学的课时。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学不能以致用,走向社会时,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2.2课程内容交叉、严重重复。
由于课程设置贪多求全,使许多课程的内容有所交叉。学生重复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上课不注意听讲,教师也难组织教学。除此,部分课程教学内容陈旧老化、更新慢,跟不上国际经济发展的形势,而在课时分配上,受传统旧体系的影响,难于舍弃。
2.3工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过分理论化。
目前,毕业生就业压力相对较大,在“以就业为中心设置课程”,“培养宽口径复合人才”的指导思想上,部分高校依旧过分强调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讲授,而忽略了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实用技能的培养。
3.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原则
课程体系构建的主导思想是以通识教育为目的,培养多元化和动态应用的复合型人才,强调所有课程模块之间、教和学之间的有机联系。在这种课程体系下,所有的知识都不是孤立的,所有的课程都可以找到与其相关课程的结合点,通过各课程模块相互的结合点展开对各门课程的学习和研究。因此,在构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以培养专业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原则;第二,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第三,坚持以“就业主体”为主,兼顾个体发展的原则,国际贸易专业要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培养,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实现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的接轨,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4.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方案
在“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基础上,从知识、素质和能力三个方面,建立一切为了学生,适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的课程新体系。新体系要把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能力的培养,操作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有机融合起来,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4.1课程的设置类型。
4.1.1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身心素质,计算机应用能力,语言表达、应用写作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在基础课设置上主要有:政治、计算机应用基础、数学、外语、大学语文等。
4.1.2学科基础课程。
学科基础课程是经济类学生必修的基础课,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知识:一是经济学基础课程。是向学生讲授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原理与理论。具体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经济法学、经贸应用写作、会计学原理、统计学原理、管理学原理、农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二是经济类公共课程。包括金融学、国际贸易原理、风险管理概论、财政学等。三是经济类基本专业课。让学生掌握市场营销原理与实务;掌握市场经济与宏观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国际金融学理论知识。其课程主要包括市场营销学、市场经济与宏观管理、国际金融学、计量经济学。四是经济类基本技能课。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财务、企业、金融、电子商务等外贸业务中所涉及到的相关的理论知识。课程包括财务管理、国际企业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共关系学、现代企业制度、电子商务、CI策划与企业文化、证券投资与期货、企业战略管理、消费经济学。
4.1.3专业课。
在专业课设置上,应拓宽专业口径,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时可以自由选择。在重视理论知识传授与学生具体技能培养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社会适应能力。专业课要与国际接轨,要注重实尉陛。通过专业课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讲,专业课可设置为四大类:专业基础课、专业实务课、专业知识课和相关专业课。
(1)专业基础课。让学生掌握中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历程及国际贸易基础知识、国际商法基础知识、商品相关理论知识。课程包括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国际商法、商品学等。
(2)专业实务课。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相关单据、结算的实务知识。课程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实务、国际运输与物流、国际结算、外贸函电。
(3)专业知识课。使学生掌握与国际贸易实务相关的知识。课程包括国际经贸地理、海关报关实务、世贸组织规则、外贸谈判口语。
(4)相关专业课。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生物技术企业生产经营与管理的基本知识、法律法规、经济合同的签订执行原则及注意事项;具备生物技术产品市场调研、市场开发与营销能力;掌握不同的贸易方式的理论及实物知识。课程包括经济合同管理、国际投资与管理国际服务贸易、国际市场营销、国际经济合作等。
4.1.4实验与实践教学。
实验与实践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具备掌握学习方法,理解掌握和固化新知识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决策能力,接受挫折能力,竞争能力,团结共事能力,最后达到具备跨学科溶汇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课程包括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习、ERP实战模拟实习、海关报关实务课程实习,公益劳动、军事训练,毕业实习。
实验与实践教学环节是大多数高校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为培养国际贸易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可建立国际贸易网络模拟实验室与国际贸易场景模拟实验室,将整个国际贸易流程中所涉及的内容全部设计在内。实习形式包括商贸实习、行业见习、专业讲座和建立稳固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在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中,有相当部分只能在实际工作中获得,因此应拓展教学空间,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建立互利互惠机制,共同建设与国际贸易专业相匹配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培养实用型人才。
关键词:厚板转换层; 应力分析; 设计与施工要求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hina high-rise building obtained a rapid development, all kinds of new structure system have been shown, continuously improve design level. Because the modern high-rise building to muti_function, comprehensive USES th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generally speaking when the lower floor high-rise building vertical structure system or to the upper floor difference in the form, or the lower floor vertical structure axis gap or upper structure axis mis alignment, it must be in the structure change floor conversion layers structure. Conversion layers can realize the upper and lower structure forms of conversion or between the column meshes and axis between change. Conversion layers include beam type, HangJiaShi, box, thick plate and so on many kinds of structure form, for the very irregular structure column grid, use more thick board type conversion layers. This paper made a discussion of this deep, available for such projects for reference.
Keywords: thick plate conversion layers;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requirements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高层建筑的结构转换层是一个建筑物中不同结构形式相接的关键点,它既是下部结构的封顶,又是上部结构的“空中基础”,在整个建筑物结构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连接纽带作用,因此,如何采取合理的施工方法,保证施工质量达到设计要求,是关系到建筑物整体结构质量的重大问题。现代高层建筑正向多功能、综合用途发展,通常上部楼层布置住宅、旅馆,中部楼层作为办公用房,下部楼层作为商店、餐馆、文化娱乐设施等,有的顶层还设有旋转餐厅或直升飞机停机坪。不同用途的楼层,不同大小的开间,需要不同的结构形式。为满足建筑功能的需求,必须在结构转换的楼层设置转换层。转换层的结构形式不同,其施工方法也各有特点。按转换层所实现的结构转换可分为3类:上、下层结构类型的转换;上、下层柱网轴线改变;同时转换结构形式和结构轴线位置。转换层的结构形式主要有梁式、桁架式、空腹析架式、箱式和板式。目前梁式转换层用得较为广泛。随着人民生活的改善,对建筑功能造型要求越来越高,同时要求转换结构形式和结构轴线位置会越来越多,所以板式转换形式也会发展较快。随着我国高层新型建筑的不断发展,厚板转换层工程越来越多。目前,带厚板转换层的高层建筑在国内应用还不太多,主要原因是对这种结构的理论和试验研究不够深入。现代预应力技术作为建筑行业的一项新技术,很适合厚板转换层这类跨度和受力大、挠度控制及抗冲切问题突出的特殊结构。本文主要针对厚板转换层结构设计问题进行了研究,为现代预应力技术与厚板转换层结构合理应用的施工提供了可靠的保证措施。
一、厚板转换层结构的特点分析
在已建成的带有转换层结构的高层建筑中梁式转换层应用最广泛, 它设计和施工简单, 受力明确, 一般广泛应用于底部大空间剪力墙结构体系中, 转换梁可沿纵向与横向双向平行布置, 受力性能好, 结构计算也相对容易。当上下柱网轴线错开较多, 难以用梁直接承托时则需要作成厚板, 形成板式承台式转换层。板式转换层的下层柱网可以灵活布置,毋须与上层结构对齐。板式转换层一方面给上部结构的布置带来方便, 另一方面也使板的传力变的不清楚, 因而受力也非常模糊, 结构计算相对困难, 采用有限元计算时计算结果繁杂, 给配筋设计带来不便。另外从受力角度考虑, 往往需要在柱与柱, 柱与墙之间配筋加强, 相当于设置暗梁, 增加配筋量。从抗剪和抗冲切的角度考虑转换板的厚度往往很大, 这样的厚板一方面自重很大, 增加了对下部垂直构件的承载力的设计要求, 另一方面本层的混凝土用量也很大, 不经济。厚板集中了很大的刚度和质量, 在地震作用下, 地震反应强烈, 不仅板本身受力很大, 而且由于沿竖向刚度突然变化, 相邻上下层受到很大的作用力, 容易发生震害。以往的模型震动台试验研究表明, 厚板的上下相邻层结构出现明显的裂缝和混凝土剥落。另外, 试验还表明, 在竖向荷载和地震力共同作用下, 板不仅发生冲切破坏, 还可能产生剪切破坏, 板内必须三向配筋。
二、厚板转换层设计中应考虑的问题分析
关键词:高尔夫;理实一体化;课程设计;实践
高尔夫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设计与实践一直是高尔夫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2005年辽宁职业学院与韩国库伦株式会社联合办学开办高尔夫职业教育,并与合作企业建立了紧密型高尔夫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设计与实践,几年来又先后与全国四十多家球会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在高尔夫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设计与实践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现把我院具体做法概述如下:
一、理实一体化课程设计
理实一体化课程是指学生在真实工作情境中对项目任务、工作过程所进行的整体化认识和理解,从而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统一。通过对该类课程的学习,根据高尔夫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实际岗位工作的需要,以胜任职业岗位工作为发展方向,以岗位的工作流程为主要内容,以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为主要实践场所,以学生的特点来确定教学形式,通过多种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综合运用,来完成理实一体化的专业课程。
二、理实一体化实践
1.理实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高尔夫企业人才需求情况、国内兄弟院校高尔夫专业人才培养状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调研和高尔夫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论证,充分利用铁岭龙山高尔夫培训俱乐部有限公司校内实训基地资源,根据职业教育的要求,结合岗位能力,采取“学生员工化、管理者教师化、俱乐部课堂化、院企一体化”途径,逐步推进和完善“前校后场、理实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前校后场”:学院引进企业资金在校内建成18洞高尔夫球场——铁岭龙山高尔夫培训俱乐部有限公司做为校内实训基地,校企深度融合,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共同指导实习实训、共同建设专兼职教师队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俱乐部为学院教学提供实习实训场地和实操器材,为学生提供第二课堂和勤工俭学岗位,球场管理和工作人员指导学生实践,进行企业文化教育。为专业教师提供企业挂职锻炼的岗位,为教学提供案例素材,提供行业信息等,从而使教学方式和方法更加合理灵活,在高尔夫俱乐部中进行多种形式的理实一体化的现场教学、课内实践、轮岗实训、课程实习,专业实习,使教师和学生不出校门就能在真实的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中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尔夫俱乐部经营管理、技术培训、球童服务等课程的教学。“理实一体”:学生在校期间,按照高尔夫礼仪要求,身着高尔夫专业服装,以员工的身份出现在课堂和俱乐部;俱乐部管理人员以教师的身份,全程指导、监控学生的教学、实习实训;俱乐部既对外运营,又是学院延伸的课堂,学生可以在俱乐部各岗位培训学习、专业实习中,明确岗位能力要求,履行岗位职责,达到学生和员工、管理者和教师、俱乐部和课堂、学院和企业的深度融合,从而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根据理实一体化课程设计模式,结合高尔夫球场运营特点,利用前校后场的优势,实行“多层次”的理实一体化教学组织形式,从而达到岗位基本能力形成岗位核心能力训练岗位能力拓展综合能力提升的能力培养目标。
第一阶段:对学生进行岗位认知和岗位基本能力的培养。通过入学教育、球场参观、岗位认识实践,使学生了解专业概况,对今后从事的工作岗位及内容有初步的了解,同时充分利用学院前校后场的优势,采取理实一体化教学、项目案例教学、思想素质教育等,逐步培养学生对工作岗位的热爱,强化学生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为学生掌握高尔夫俱乐部商务管理专业技能及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阶段:通过四化即“学生员工化、管理者教师化、俱乐部课堂化、理实一体化”训练途径,采取轮岗的实训方法对学生进行岗位基本能力训练,逐步培养学生适应岗位的基本能力。
第三阶段:按照高尔夫俱乐部运营的特点,充分利用前校后场的优势,开展理实一体化的高尔夫专业综合实训。实训前,学院制定完整的理实一体化实训方案,召开实训动员大会,布置实训任务,使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训活动,专业能力大幅度提升。
第四阶段:通过企业和学院实习指导教师、学生的反馈,针对学生在理实一体化综合实训中出现的问题加以改进。以内容相对灵活的课程、行业专家有针对性的讲座、学生总结交流等形式,使学生的岗位能力得到提升和拓展。
第五阶段:将学生安排到校外高尔夫俱乐部进行理实一体化顶岗实习实训,使学生真正参与高尔夫俱乐部管理与服务全过程。这一阶段是学生所学的知识得以综合运用的阶段,通过俱乐部管理与场地服务,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综合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提前进入工作岗位,也是实践教学中综合技能训练的实地检验。要求学生掌握俱乐部管理与服务整个过程,最终具备从事相关岗位群工作的能力。
2.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充分利用“校中场(铁岭龙山高尔夫培训俱乐部有限公司)”优势,与高尔夫行业、俱乐部合作,对高尔夫俱乐部工作领域、工作岗位、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对工作任务进行归纳总结,构建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完善“理实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校企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紧密结合岗位能力的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了《高尔夫俱乐部服务与管理》、《高尔夫市场营销》、《高尔夫赛事策划与组织管理》、《高尔夫专业技术》4门优质核心课程和《高尔夫专业英语》1门支撑课程,开发了5部理实一体化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和1部《高尔夫俱乐部管理理实一体化手册》,建设理实一体化专业教学资源库,制定了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理实一体化质量评价标准,对课程进行重组和课程内容整合,构建基于高尔夫俱乐部管理和服务工作过程标准化的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
三、理实一体化的体会
通过采用理实一体化课程设计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真正融合,实现了技能实操训练与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有机结合。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同时把职业规划教育、企业文化教育融入于理实一体化课程设计模式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极强的面向工作岗位的实际操作能力,了解了高尔夫企业文化,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中锻炼了师资队伍,使教师在进行理实一体化设计时的实际岗位工作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教师主动到企业兼职锻炼,对企业工作岗位能力素质要求理解更透彻,实操动手能力更强,结合实际工作岗位能力进行针对性的课程设计更加科学合理,教学团队整体教学能力明显增强,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四、建议
1.理实一体化课程设计与实践应以现代高职教育的视野,拓展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设计与实践领域和空间,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校企共同优化组合课程设计项目,建立丰富的理实一体化课程。
2.理实一体化课程设计与实践应重视校企合作与沟通,关注企业的运营,把校企资源整合并进行理实一体化课程设计与实践,理实一体化课程设计与实践应以企业投资为主,倡导校企共同发展。
3.理实一体化课程设计与实践应加强企业调研,以企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进行理实一体化课程设计,使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坚持每年调研反馈教学效果,提高课程设计与实践水平,定期总结校企合作课程设计的优势与不足,掌握企业和学生的反馈信息,从而归纳出最佳的理实一体化课程设计方案。
多年来,辽宁职业学院高尔夫学院一直坚持理实一体化课程设计与实践,以深化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特色课程设计为标志,以创新求发展为理实一体化课程设计思路,构建了高尔夫特色校企合作理实一体化课程设计与实践模式,积极推进了理实一体化课程设计与实践教学改革,形成了高尔夫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特色和亮点。
参考文献:
[1]尹茜.宋艳.基于项目教学法的理实一体化课程的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4).
[2]李雄杰.职业教育理实一体化课程微观设计研究[J].职教通讯,2011,(10).
[3]李延红.理实一体化课程的构建和实施[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6)
[4]孙亮.高等职业院校服务管理类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华章,2012,(17).
[5]贾富勃,刘衍芬,姚卫东.实一体化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1).
[6]刘祥伟.机械制造技术课理实一体化课程设计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11,(12).
关键词 工程管理 毕业设计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2.017
Abstract The graduation design is the last comprehensive practical teaching in college is a concentrated reflection of the basic theory of knowledge, professional skills, practical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of students, the students go to work before an important practice, its teaching quality directly influences the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graduates, school personnel training goal the implementation of. However, due to various objective reasons,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the graduation design, and the teaching quality is not satisfactor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raduation design for engineering management major and key problems based on the proposed reconstruction of the graduation design preparatory work, the formation of the group guidance mode, set up new idea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ampus, teaching platform, improve the quality of graduation design project management, improve project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students' practical application ability and professional advantages.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mployment of the students.
Keywords engineering management; graduation design; problem; countermeasures
毕业设计是一个综合性、创造性的实践教学环节,是提高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内容贯穿工程项目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管理,包括能够从事工程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工作,具有进行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一般土木工程设计、工程项目全过程的投资、进度、质量控制及合同管理、信息管理、组织协调、指挥、决策等方面的管理能力,要求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1 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现状及关键问题分析
1.1 选题单一,内容重复,与实际工程结合不紧密
目前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课题主要是由相应的指导教师选定,很多情况下是模拟工程生产实践的课题,有时会出现不符合工程复杂实际情况的问题,学生的工作态度,主动性、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再有教师的设计课题多年不变,多个同学做相似课题,造成抄袭现象时有发生。这种状况也不利于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实践性较强的工作岗位。教学资源的局限性对毕业设计也有一定影响,随着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普及,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而学校教学设施、教学资源增长速度则落后,尤其是图书资源的更新速度c数量明显落后,造成学生人均教学资源占用率不足,从而影响毕业设计质量。
1.2 学生精力投入不足,知识储备不够
毕业设计的质量与学生具体工作密切相关,部分学生精力投入不足或知识储备不够造成毕业设计成果不理想,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毕业设计的时间与学生找工作时间重合,也和考研复试面试有一定的交叉;
(2)就业压力使得一些学生把较多的时间和精力用来寻找工作,没有落实工作单位的同学忙于参加各种招聘会,而落实了单位的同学又觉得毕业设计题目和自己的工作联系不紧密,从而缺乏积极性、主动性,还有些同学在毕业设计期间参加公务员考试、参加资格证考试、驾照考试等;
(3)对参考资料的应用能力较弱,开题报告工作不到位,所应用的一些文献与毕业设计的内容没有太大的联系;
(4)有些同学平时就不努力,知识储备不足,对毕业设计无从下手,跟不上进度,干脆放弃,等待抄袭,只要及格就行了。
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质量,影响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3 教师指导不力,工程实践经验不足
目前毕业设计指导一般采用的是一名教师指导多名学生的方式,而教师大多要承担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一名教师指导多名学生,致使教师精力分散,指导过程不能尽责,缺少过程管理,导致指导的毕业设计质量不高,也容易导致抄袭现象产生。另外,部分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导致指导工作不能满足教学要求,总之,由于一名教师知识的不全面性,使学生得不到全方位、及时的指导,因而所完成的毕业设计往往缺乏较高的现实价值。
1.4 过程管理缺乏实效
(1)论文选题盲目,只是为了应付学校所布置的任务,并没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在进行论文选题的时候,还有一些学生只是简单的在知网、万方上找寻一些相关的题目进行拼凑,并没有真正实现对大学阶段所学工程管理知识的有效整合。
(2)开题报告粗糙,文献阅读不够,对设计主题、内容、现状了解不深,在出现问题时直接略过或是在搜索引擎上进行简单搜索,并没有有效利用校内以及网络平台资源。
(3)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缺乏,交流不畅通,学生不主动地向指导老师寻求帮助,而指导教师也没有对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全过程进行有效跟踪。每周虽然有2次答疑,但部分学生走过场,报个到,不能按计划完成任务,到最后急于求成,抄袭现象也时有发生。
2 工程管理毕业设计改革策略
2.1 重构毕业设计前期工作
(1)实行导师制。在进入大三学习后,先由指导教师给学生2~3个方向的选题,然后学生再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论题,同时指导教师要求学生重视与毕业设计有重要关联的专业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这些课程考核成绩要达到良好以上成绩,这样提前做好知识储备,有利于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工作。在毕业设计前期,导师可向学生提供毕业设计的一些参考思路,促进学生思维广度的提升,打破他们固有思维的束缚。同时还需要对学生的选题进行严格监督,确保学生能够拟定好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题目,并且督促学生完成对工程管理专业相关资料的查询。
(2)动员会。提前介入毕业设计时间,在专业课开始前,系部要组织召开专业课介绍和毕业设计动员第一次会议,重点介绍专业课与毕业设计之间的关系,动员学生从现在开始就要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加强对与毕业设计相关知识的储备。另外,在进行毕业设计之初,还应该进行一次动员会,让学生进一步对毕业设计的重要作用加以了解,让他们明白毕业设计是对其所学知识的系统性整合,能够进一步加强他们对工程管理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也要特别强调实习与毕业设计的关系,要求学生重视实习工作,教师和学生要多沟通,扎实实习,在实习中明确自己的毕业设计方向,收集相关资料,增强对工程的实践认识。
(3)以学生为中心的选题模式。选题是毕业设计的关键,一个良好的、实用性强的课题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在对学生的选题过程加以指导的时候,必须要通过与学生的及时交流来了解每一个学生,并针对学生所存在的实际问题与个性特长等为学生毕业设计的选题给予指导,进而促使学生能够充分结合自身优势完成毕业论文的选题。
(4)开题报告会。撰写开题报告是学生对自己所做毕业设计工作的全面了解的重要环节。要重视学生的开题报告工作,对学生完成的质量要加强检查,增加开题报告会,虽然工作量较大,但有一个好的开端是予至关重要的。可借助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指导团队的指导完成毕业设计开题,分组组织开题报告会,让学生更全面地对毕业设计的任务、内容及手段进行了解,重视文献查阅工作情况的检查,对开题报告完成不好的不得开题。
2.2 落实对学生专业实习的管理与监督
(1)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大多集中在工程投标文件编制、工程施工组织与造价确定、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工程项目管理实施规划等方面,因而关键是为学生选择合适的工程项目,与实际工程相结合使学生在项目管理某一阶段的实际工作方面得到应有的锻炼;
(2)课题来源可以是实习单位的实际工程项目,真题真做,切实为实习单位提供服务;
(3)为学生落实好实习单位,通过实习调研为毕业设计做好前期准备,在收集资料、资料查询等环节得到必要的训练,可根据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初选毕业设计题目。
2.3 采用群体式过程指导模式
群体式过程指导模式其实质为在对工程管理学生毕业设计进行指导的阶段中,对不同类型的毕业设计开题必须要借助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教育者进行分时期的群体性指导。采用多个相关专业内容相互交织、融合以及学校教学与实际工程应用相结合的方式,以确保学生能够基本具备对工程进行高效管理的潜力与能力。在进行毕业设计指导时,应当从选题、指导、答辩、评价等多个环节进行系统管理,同时,考虑到工程管理专业学生需要很强的专业技能作为就业保障,必须加强毕业设计与实践的联系,充分落实学生对实习过程的总结任务,并且由专业指导人员对学生在实习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加以指出,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同时,为其工程管理毕业设计的完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2.4 搭建校内、外毕业设计实践教学平台
校内成立毕业设计专门机构,负责项目基地建设,收集联系各老师提供的横向在建或已建实际工程,定期轮流到实际工程上锻炼,收集资料,回来后归档整理成资料库,也可由学生自己在实习单位收集资料,由系里负责整理成题库,可以改善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和落实学生实习问题。
以本校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指导为例,由于本专业侧重公路、桥梁工程的管理,因此可通过建设毕业设计实践教学平台提高教育者的实践教学能力,让学生以实践的方式加深对本专业的了解。进而使得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与工程践系统相对应。
可选择一个真实的工程项目,围绕其各个阶段,设置与其对应的一体化毕业设计题目,加强学生实际问题研究能力。这样保证了毕业设计题目具有真实性,内容也更具严谨性,其设计的内容即为其所在岗位所要承担的工作。以此将毕业设计内容转换成岗位工作。另外,还可以使学生到实际项目单位实习,接受相应岗位工程人员更针对性的指导。这样增强了毕业设计的趣味性,可以激发同学们毕业设计工作热情,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由于各阶段工作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实际的检验性,使得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会注重进度、保证工作质量。
3 结语 (下转第42页)(上接第34页)
总之,目前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工作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实际要求,甚至影响了学生就业竞争力与工程管理专业发展。针对这一现实问题,国内各大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必须充分结合现实情况,积极采取措施完善毕业设计工作。加强毕业设计前期工作,加强过程指导实效,同时增加指导教师的实践经验,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动能,让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的同时实现自身所学知识的系统化,进而让学生能够在激烈的市场中具备较强的竞争能力,同时推动我国工程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红民.工管专业毕业设计指导的管理实践与探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4(1):68-68.
摘 要:啦啦操是一项新型的、具有独特观赏性的体育运动项目。文章从啦啦操专项课的起源和国内啦啦操发展现状、在体育院校开展啦啦操专项课的意义、啦啦操课程设计方案三方面对国内体育院校啦啦操专项课程设计进行研究。
关键词:体育院校;啦啦操;专项课;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807.4;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7-0021-01
当今社会对啦啦操专业人才的需要以及大学生个人专项发展的需求,使得体育院校啦啦操专项课程的开展刻不容缓。尽管在我国体育院校表演专业开设啦啦操专项课程从大学生到师资方面都具备一定的基础,但是现有的啦啦操教学形式不能满足社会对该方面专业人才的需要。因此,啦啦操专项课程设计的研究备受关注。
一、啦啦操专项课的起源和国内啦啦操发展现状
啦啦操起源于美国,在2000年左右传入中国。它是以音乐为背景,由体操队员根据相应指令完成不同难度的托举、对抛等动作的一项对团队协作能力要求很高的体育运动,极具观赏性。它不但考验着运动员的个人能力,而且考验着团队的合作与默契。我国最早将啦啦操引入体育院校的是广州体育学院,随后东南沿海地区各大体育院校也开始将啦啦操纳入健美操课程,对大学生进行训练和学习。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宣传和推广下,啦啦操为人们所熟知。2009年成都国际全明星啦啦操夏令营的举办,使得其在西部地区也逐渐发展起来,并逐渐由竞技项目发展为全民健身运动。但由于相关指导和教学范例的缺乏,大部分院校并没有开设啦啦操专项课程。可以说,啦啦操教学和训练正处于探索和艰难的发展阶段。体育院校应重点研究啦啦操专项课程设计,培养啦啦操专业人才。
二、在体育院校开展啦啦操专项课的意义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82%的专家支持在体育院校开展啦啦操专项课程教学,95%的大学生表示愿意学习啦啦操。啦啦操运动能够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和气质,其在体育院校乃至全国风靡是必然的,它符合体育事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有必要在体育院校深入开展。啦啦操运动融合了多种舞蹈和竞技项目的元素,如爵士、街舞等。其中的托举、弹跳、对抛等动作能够很好地锻炼大学生的身体平衡能力、控制能力及柔韧性,同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它时尚而且有益身心健康,是力量与柔美结合为一体的竞技运动。它在有益于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能培养大学生坚韧乐观、不怕挫折、不畏困难的精神。啦啦操是一项对团队协作能力要求极高的运动,能培养大学生团结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无论是在日常训练中,还是在比赛、表演中,任何的小失误都会影响团队的整体性。队员之间的团结、默契是整个运动的灵魂所在,这也是当代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体现。
三、体育院校啦啦操专项课程设计方案
(1)明确教学目标、教学方法。1)教学目标。正确的目标是一切事情顺利发展和进行的基础条件和指导方向,教学也是如此。体育院校在设立啦啦操专项课程教学内容时,首要任务就是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结合分类学研究及现代体育专业培养,可以将其教学目标分为身体健康、运动技能、情感和社会能力等方面。在锻炼大学生身体、提高大学生身体技能的同时,增强大学生对啦啦操课程的认识,培养大学生体育精神、团队精神,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2)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课程教学取得良好成效的关键。体育院校啦啦操专项课程的设计中,在教学方法上要以大学生兴趣为导向,重点体现啦啦操课程对大学生身体技能的锻炼、团队精神的培养,要采取循序渐进,契合教学目标的方法,有效实现啦啦操专项课程最初的培养目标。
(2)适时不断的教学分析。啦啦操课程虽然已经蓬勃发展,但是啦啦操课程参与者对啦啦操课程的基础理论及认识并不深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学习内容编排上重点倾向于啦啦操专项技能的训练和单纯的理论课程安排,而忽视了教学分析。综合考虑啦啦操课在国内的发展现状发现,啦啦操课程的开展需要深入其竞技性、健身性、娱乐性等多方面功能,在保持其理论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不断分析探究、寻找教学突破口,突出优势,实现社会需要的新型教学。
(3)多元化的教学考核和测评。教学考核和技能测评是对大学生学习的系统化测验,也是对教师教授情况的监督和检测。通过考核和测评能够发现大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及时进行适合其条件的教学方法的调整。因此,在啦啦操专项课教学中,考核和测评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要在原有的知识理论、技术技能、大学生学习态度等考核的基础上,增设多元化的大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在考核评价的分数制定上,合理制定理论、技术、综合能力、日常表现等的评定比例,可按2:5:2:1的比例,实现对大学生能力的全方位评价。
四、结束语
综合啦啦操课程自身的特点及其对大学生在身体、技能、精神等各个方面的能力培养,体育院校开展啦啦操专项课程是顺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也是体育院校丰富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体育院校应积极探索和研究,深入开展啦啦操专项课程设计活动。
参考文献:
[1]罗湘南,江波.对体育教学内容设计的现状研究与例析[J].体育教学,2013(01).
关键词:继续教育 燕山大学 体育教育本科专业 学历达标
2003年河北师范大学的张占永老师对河北省11个城市52所县级中学的体育教师学历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具有本科学历的体育教师占51.14%,专科学历占44.32%,中专学历占3.98%,高中学历占0.57%,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者为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取得县级中学教师资格的教师应具有高等师范本科或其它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河北省县级中学学历不达标的体育教师占48.86%。要快速使教师学历达标,合理配置河北省中学体育教师的学历结构拥有多种途径,如人才引进、招收本科毕业生和现有教师队伍学历进修等。诚然引进高学历人才和录用应届本科毕业生是最直接快捷的方法。然而在本次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河北省中学体育教师并不缺编。《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中规定,中学每6个教学班配备一名体育教师。统计显示,河北省52所县级中学共有教学班2021个,按6个班配备一名体育教师计算,供应配备体育教师337名。目前,配备有专职体育教师352名,师班比例为1:5.74,专职体育教师总量总体超编4.45%[1]。因此,加强河北省现有中学体育教师在岗培训,提高现有体育教师的学历水平将是使其学历达标有效途径。
一、燕山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具有承办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办学实力
燕山大学成人教育始于1958年,1993年成立燕山大学成人教育学院,1998年经原河北省教委批准更名为燕山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办学四十年来为国家培养各类成人毕业生30000余人,这些毕业生多数成为各岗位的技术和管理骨干。学院现有教职工170人,专职教师83人(体育教师6人),副教授以上高级职称26人(体育教师2人),部分专业的教学由燕山大学相关院系教师承担。现有各类在校生11000余人。学院具有脱产、函授、夜大、短训班等多种办学形式和本科、专升本、专科、高职班、第二学历、专业证书班等多种办学层次。在河北、湖南、黑龙江、辽宁、吉林、山东、山西、内蒙古等省设有25个函授站、点,现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会计学、冶金工程、旅游管理、艺术设计等22个本科专业和23个专科专业。学院有独立校区,占地150亩,400米标准体育场、学生室内体育活动中心、灯光篮球场、教学楼、阅览室、学生公寓、学生餐厅等基础设施齐全,总建筑面积50000多平方米。教学设施完备,有先进的多媒体教室8个(可同时容纳1100人上课),微机室6个,语音室6个(可同时容纳400人上课)。凡参加全国成人高考取得正式学籍后,在校学习成绩合格者,颁发国家教育部统一印制的毕业证书,国家承认学历。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毕业生,授予学位证书。近年来,学院狠抓教学质量,办学效果显著,2001至2005年本科毕业生共有59人考取了硕士研究生。2004年学院获得全国成人教育协会“成人教育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
燕山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多年的办学经验、齐备的办学设施、良好的办学条件、规范的管理模式为承办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燕山大学体育系将是继续教育学院承办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坚强后盾和保障
燕山大学体育系下设的教学部门有专业理论教研室、田径教研室、球类教研室、武美教研室。管理部门有教学科、科研科、群体科、竞训科和综合办公室。现有教职工44名,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6人,讲师15人,助教4人,其中运动健将1人,国家级裁判员3人,国家一级裁判员18人次。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的7人,在读硕士研究生16人。学校现有运动场馆总面积为119640平方米,主要包括:综合体育馆1座,标准400米田径场地4块(其中塑胶场地1块),篮球场地27块(其中塑胶灯光场地8块),排球场地20块(其中塑胶灯光场地8块),室内羽毛球场地4块,灯光塑胶网球场地2块,乒乓球馆1个,健美操馆1个,武术散打教学房1个,台球教学房1个,单、双杠等多功能练习场地4块,联合健身器械健身房2个,健身路径4处,体育设施较为齐全,另外配备有专业图书资料室、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和体质健康测试中心,以及3个专业教学实践基地。
燕山大学体育系与继续教育学院只有一墙之隔,多年来在燕山大学党委的共同领导下,共同进取,同步发展。院系之间无论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资源共享等方面都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燕山大学体育系良好的教师资源、完善的硬件设施等为继续教育学院承办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提供了坚强的后盾和保障。
小结
河北省中学体育教师从数量上能够满足教学的要求,甚至略有超编,但学历要求未能达标;提高现有中学体育教师学历层次是达到国家标准的有效途径;燕山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以燕山大学体育系为依托,凭借自身多年的办学经验承办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方案可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