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用力多者收功远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用功五志
博学是多功夫;审问不是口问是听劲;慎思听而后留心想念;明辨生生不已;笃行如天行健。
注解:
用功五志为程所注,原文源于《礼记・中庸》第二十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原意是指人具有“诚”之本性,只要按“至诚”之本性从事修身,透过学、问、思、辨、行五个环节,以坚持不懈的精神便可以达到修身之目的。程以中庸之道作为《用功五志》意味深长,一方面,体现出宋明理学儒释道之融合,另一方面,“中”指“中和”,“庸”即“平常”,“中庸”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不偏不倚,道法自然,既不过分,也无不及,这也正是太极拳应用中不丢不顶的核心体现。
解读:
太极拳修炼者首先要做到博学,但却要以平常的心态面对拳术功夫上身,切莫操之过急。从思想上要明确这个博学修行之路是漫长的,俗语说“太极十年不出门”就是指这种功夫是苦修内功的。长练积柔,久柔成刚,这也是考察人们毅力的一个过程。太极前辈说过成大器者需具备“脱胎换骨的精神,万夫不当的勇气,百折不回的毅力,舍此则一事无成。”太极功夫的上身并非仅是表现在行拳走架的流畅舒展,里面揉入了广博深厚的功夫内涵。首先,要经历定式,全套拳近三百的拳势,每次六个呼吸。这种练习是在近似静止状态的中去实现中和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培养人体内在潜能,蓄力于体内的过程。但恰恰是经过这个过程,太极拳的标准动作根深蒂固的印入脑际,一旦将这些招式贯穿起来行拳动作舒展而自然到位,规范标准也是水到渠成的结果。为加深功力,还要进行太极功的练习,通过长期的练习养气筑基,气归丹田,如太极功劲功的粘黏、弹抖和搓打等练习,最终感受丹田开合与外部动作开展的相互依存,融为一体。由最初的按照太极拳的动作、招势应用打击对手的招打,到中期的应用太极劲发拿打化的劲打,最终到最高阶段的应用太极气功的气打、乃至凌空劲神打。但是太极松功、太极桩功、太极劲功及太极气功的训练过程不但单调而且漫长,为求知劲、懂劲,还要经过被他人看来是枯燥的推手练习。可见,要想获得上乘功夫,非广博深学苦修磨练不可。
审问是在对待功夫上面,要不断的自问,并探寻究竟。以太极推手为例,习练太极功夫之人,从中体悟虚实之理,全靠不断实践才可懂劲和知晓,其中听劲的本领就是在自审自问中咀嚼出来的。推手时柔化顺遂对方的劲力,不和对方顶抗,自己动作协调,还要和对方相合,让对方的劲力总是落在你的虚处。你要用自己的虚对应对方的实,自己的实对应对方的虚。这样,双方的虚实就能够和谐起来。通过推手,双方不断完成着虚实转换,往复循环的过程。双方对待时运用“听劲”,也就是说用肢体的接触、用皮肤的灵敏感审问对方,进而了解对方,然后运用化劲舍己从人,引进落空,最后把对方发出去,打倒战胜对方。
慎思是指在学习太极拳的过程中不但要学会思考,而且要善于思考,只有不断探索和研究,才能更深刻地感悟出太极拳博大精深和深邃的文化内涵。那么怎样才能得到太极拳的真谛?那就是在勤学苦练的过程中学会慎思,换句话说就是要学以必“悟”,以理悟道,少走弯路。如果光学不“悟’就不会真正得到太极拳真功夫的上身。练拳先明理,明理就要看书,看太极拳前辈们流传下来的宝贵太极拳文献,领悟太极拳大师们关于太极功夫的经验结晶;通晓太极阴阳之理,了知道法自然之道,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就会不断地开悟,使自身的功夫得到提高和升华。
明辨讲的是首先要明辩太极拳之原理,从核心理论上讲,太极就是指辩证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阴阳两个方面。阴阳两仪构成统一之体,脱胎于混沌未分的原始“无极”状态。太极拳是哲拳,其中的虚实、开合、刚柔等无处不存在着阴阳变化之理,阴阳是其本源。太极拳用肢体运动展示拳势,通过肢体实现阴阳变化、虚实转换。太极拳的行拳,离不开阴阳的变化,其形体上的前进、后退、左旋、右转,动作劲力的刚柔变化等,都是阴阳变化的具体体现,刚就是阳,柔就是阴;开就是阳,合就是阴,这些就构成了太极拳阴阳变化。第二,要明辨太极拳之拳术,“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告诫大家太极拳本来是舍己从人的功夫,但许多以这种拳术命名的旁门流派很多,虽然姿势动作不一样,归纳起来大部分是强胜弱,力大的胜力小得,手快的胜手慢。这些属于先天之本能,不用后天练习也是这个结果和规律,不是学会用力而后懂劲的作为。如果只想着以力取胜,必然会出现顶抗双重之病,不能引进落空反而造成失败,这就是舍近求远。一语概括之就是差之毫厘,结果是谬之千里。所以,学习太极拳者必须要明辨这个道理,方不至由于理解的偏差而误入歧途。
太极拳是功夫,要想获得功夫就要身体力行的去下功夫,用体悟去感知太极拳的精妙。“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之意也是说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显的,最终要想认识事物或事理的本质,还必须自己亲身的实践,太极拳就是如此。以太极拳修炼内气而言,就是用时间和汗水才能换来真正要练的内容。通过练习是去实现人体中和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蓄气力于体内的过程。如孙禄堂《论拳术内家外家之别》中语:“予练拳术亦蒙世俗之见,每日积气于丹田,小腹坚硬如石,鼓动腹内之气,能仆人于寻丈外,行止坐卧,无时不然。自谓积气下沉,庶几得拳中之内劲矣。”通过太极功法的练习,丹田开合及周身气血鼓荡。行拳时,在意念引导下,使丹田呼吸来带动拳式动作的开合。然而这一切都是经过长期苦修实践,最终获得功夫上身。在笃行方面,前辈们更是榜样,为了获得功夫上身,他们有的一天当做两天或三天用,上午修炼后为补充精力,午睡片刻,下午接着修炼。甚至下午修炼后再小睡片刻,晚上接着练。这也是太极拳前辈门功夫深不可测,大师高手云集的原因。
原谱:
四性归原歌
世人不知已之性,何能得人之性,物性亦如人之性,至于天地亦此性。我赖天地以存身,天地赖我以致局,若能先求知我性,天地受我偏独灵。
注解:
此歌为程所作。这里指的四性为天、地、人、物,概属自然之列。
人所具有的天性和本性。
解读:
从这首歌诀的表面意思理解并不难,讲的是说如果人们不知道自己天性和本性,又怎能了解他人的特性。古人认为世界只有天、地、人,天地合一就是自然环境,人也是来自于自然,世界上只有自然,概括说天地万物也就是“两仪、四象、万物”。所以歌诀又说万物之特性和人的特性一样,就如同天地也是这个特性一样。人之一身,莫不合阴阳之理,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互动的关系。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一体之盈虚消息,皆通于天地。人在天地之间存身、生活,而天地之间又由于有了人的智慧绽放出文化光芒而变得丰富多彩。如果能够全面的了解了自己的天性和本性,那么天地一太极,人身一太极。遵循天地一太极的运行规律,那就是天人合一的最佳境界,这就是笔者对歌诀的宏观理解。
那么如何能够到达《四性归原歌》所讲这种境界,笔者认为那就是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经》云:“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就是说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都是遵守自然规律的,这里面包括自然之道,社会之道,人为之道,当然,这里面也包含太极拳之道。
太极拳是崇尚自然、应物自然的拳种,其核心就是顺应自然规律,在人与自然的融合中寻求科学健身和自身防御。顺应自然即是提高太极拳术的秘诀,也是衡量太极拳追求者水平高低的标志。《四性归原歌》虽几句歌诀,但却围绕天地人之性进行启发和开示,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宇宙间哲理。大道至简,悟在天成,太极拳发乎天地自然,汇集武术精要,融通道家养生学说;它源于天然,法于天然,又合于天然。
原谱:
胡镜子在扬州自称之名,不知姓氏,乃宋仲殊师也。仲殊安州人,尝游姑苏台,柱上倒书一绝云:天长地久任悠悠,你既无心我亦休。浪迹天涯人不管,春风吹笛酒家楼。仲殊所传殷利亨太极拳名日后天法,亦是蜣奂钒刺桨浦饪恳病H欢势法名目不同,其功用则一也。如一家分居,各有所为也,然而非根本两事也。后天法目:阳肘、阴肘、遮阴肘、肘里枪、肘开花、八方捶、阴五掌、单提肘、双鞭肘、卧虎肘、云飞肘、研磨肘、山通肘、两膝肘、一膝肘。
注解:
宋代的太极拳传人,胡镜子之拳由何人所授,亦不可知,但文中提到的于欢子、李道子、玉虚子,可判断胡镜子应是别号或尊称。胡镜子传与仲殊,仲殊传殷利亭,
北宋僧人、词人。字师利。安州人。本姓张,名挥,仲殊为其法号。曾应进士科考试。生卒年不详。年轻时游荡不羁,几乎被妻子毒死,弃家为僧,先后寓居苏州承天寺、杭州宝月寺,与苏轼往来甚厚。为胡镜子传人。
今湖北安陆。
姑苏台又名姑胥台,在苏州城外西南隅的姑苏山上。姑苏台遗址即今灵岩山。公元前492年吴王夫差白战胜越国之后,在吴中称王称霸,开始大兴土木到处建造楼阁亭台,作为他享乐逍遥的“蓬莱仙境”之地。
仲殊是一位性情坦荡、不拘礼法的和尚,文学成就主要表现于词作方面,许多是描写春情、别恨一类的作品。从这首诗的风格上看是仲殊风格,另附仲殊《南柯子・忆旧》一首:“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可印证其风格。
殷利亨与宋远桥同时代人,但与仲殊相差至少200余年,所以据笔者分析后天法虽承传于仲殊,但中间有隔代传承者。
后天法虽拳势名目不同,且肘法居多,但核心内容就是十三势。
解读:
此段宋远桥介绍自己的好友殷利亨承传的功夫是胡镜子、仲殊一系,拳术名称叫后天法,之所以重点介绍了一下仲殊,概因其名气大,人人皆知,但宋远桥先生意不在此,而是旨在说明太极拳功法,虽然名目叫法很多,但核心内容是一个,因此,尽他所知多介绍一些相同拳法的不同名称。
原谱:
以上太极功各家名目。因予身临其境,K得其良友往来相助,皆非作技艺观者。人也一家人,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书,以授后人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其余太极功再有别名别目者,吾不知之矣,待有所遇者记之可也。且记无论何等名目拳法,惟太极则不能两说也。若太极说有不同,断乎不一家也。却无论功夫高低上下,一家人必无两家话也。自上之先师而上溯其根源,东方先生再上而溯,始孟子,当列国纷纷,固将立命之功所谓“养我浩然之气,塞于天地之间。”欲大成者则化功也,小成者武事也。立命之道非气体之充,胡能也,由立命以尽性,至于穷神达化。自天子至于庶人,何莫非诚意正心修身始也。书及此,后世万不可轻泄传人。若谓不传人,当年先祖师何以传至予家也?却无论远近亲朋,自家传者贤也。尊先师之命不敢妄传,后辈如传人之时,必须想予绪记之心血,与先师之训诲而已。
注解:
此处绪记者宋远桥先生强调是自己作为行内之人归纳记录的各家太极功名目。
太极功夫虽然以不同命名的名目很多,但核心的内容不能有区别,否则就不是太极功夫。
东方姓源于上古伏羲氏,属于以自然现象为氏。远古时伏羲创制了八卦,八卦方位以东方为尊。汉朝时期白东方朔之后,此姓始出。东方朔之父名张夷,是太吴伏羲氏后裔少昊子张挥的后代。东方朔在西汉时期官拜太中大夫。在东方朔的后裔子孙中,皆以先祖名字中的“东方”为氏,形成一支东方复姓。如今,东方氏族人大多尊奉东方朔为得姓始祖。笔者认为作者指东方先生,意在强调太极传承之概念,并以汉代为点上溯再往上寻根。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华夏族,周朝诸侯国邹国(今山东省邹城)人。他是孔子之孙孔车脑俅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并称“孔孟”,代表作《鱼我所欲也》。
出自《孟子》,(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此浩然之气一是指人生精神之气,二是指凛然正气。
解读:
此段宋远桥先生告诫后人自己绪记的目的,自己以内行的目光之所以汇总这样多的太极功不同名目,就是告诫后人名目虽不同,但却同出一源,并且使得后人们从这本绪记中能获得更多的收益。同时强调太极功夫虽名目多,但核心的内容却是一样的,如果脱离了这个原则,那就不是太极之功。从孟子始就已开始重视养浩然之气的立命之功,大成者以养生长寿为追求,小成者以防御技击为目标。从根本上说,太极拳就是“尽性立命”之功,正如《大道论》所言:“内药是精,外药是气。内药养性,外药立命。性命双修,方合之道。”以人身作炉鼎,以精、气为药物,神为驭能,经一定的炼养步骤,使精、气、神在体内凝聚不散,就会达到尽性立命,性命双修结果。合于天性,合于自然,穷神达化,便可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快乐,达到人生极至,健康长寿。最后,宋远桥先生告诫后人此功不可妄传,传必贤人,才不辜负他的心血和教诲。
原谱:
此书十不传
一不传外教;二不传无德;三不传不知师弟之道者;四不传收不住者;五不传半途而废者;六不传得宝忘师者;七不传无纳履之心者;八不传好怒好愠者;九不传外欲太多者;十不传匪事多端者。
注解:
原意是指佛教徒称佛教以外的儒、道九流为外教,源于《梁书・武帝纪下》:“川流难壅,人心惟危,既乖内典慈悲之义,又伤外教好生之德。”但绪记中明显不是此意,因宋金之际著名道士王重阳曾提出过:“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全真道教金元时期很受推崇。宋时宋明理学,即为两宋至明代的儒学,虽然是儒学,但同时借鉴了道家、玄学甚至是道教和佛学的思想,因此,以宋远桥先生所处的社会背景,这里指的应是儒释道以外的教派。
论语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这里的师弟之道指对师父的敬爱,对同道兄弟友爱。
此处指约束、控制,不能自控的不能传授。
源于《史记・留侯世家》:“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晾,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此处指尊重老人和具有大度胸怀的人。
贪欲太多之人。
指事非多端的人。
解读:
宋远桥先生在告诫后人此功不可妄传,传必是贤人的同时,进一步具体写出不可向十类人传授此功,一是信仰社会非主流的外教者;二是无道德无素质的人;三是不懂得敬爱师父并和师兄弟和爱相处者;四是不能把控自己情绪和行为的人;五是不能持之以恒无毅力者;六不传武艺学成后忘却师父者;七不传无大度脚怀且不知道敬老爱老的人;八不传爱发脾气爱生气的人;九不传贪欲过多的人;十不传是非过多的人。以现在的观点看,这十类人也是习武者的大忌,更何谈传承了。
原谱:
此书有四忌
忌饮过量之酒;忌当色者夫妇之道要将有别字认清;忌取无义之财;忌动不合中之气,一饮一啄在内。
注解:
此处指。
据《后汉书・列女传》载:“孟子既娶,将入私室,其妇袒而在内。孟子不悦,遂去不入。妇辞孟母而求去,曰:‘妾闻夫妇之道,私室不与焉。今者妾窃惰在室,而夫子见妾勃然不悦。是客妾也。妇人之义,盖不客宿。请归父母。’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谓之曰:‘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孟子谢,遂留其妇。”所以说合乎礼数的夫妇之道区别于放纵和,此文讲夫妇之道重在说明此意。
虽同属“色”的范围,但与正常的有别。古时的“房中术’可以作为古代性科学的代名词,房中术中无论是养生、快乐都和中庸之道所提倡的阴阳合一、男女同乐、不温不火、行而有节、兼顾两端以及灵活掌握有很大关系。
意气相合,意与气随,气血经络畅通,精气津血之间相互化生,润泽脏腑和肌体,抵御外邪的侵入,人体自然健康和生命力的旺盛,益寿延年。
饮水啄食,引申为吃喝,生活。语出自《庄子・养生主》:“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
解读:
要想修炼此书中之功夫还有四忌,一个就是忌酗酒无度者,这里强调了过量,但小饮无妨,因书中出现的许多前辈也是善饮之士,如许宣平、仲殊等。再就是忌不明夫妇之道而恣情者;更忌讳取不义之财的人,但是,最重要的还有就是由于各种外界原因造成自身气血不和,意气相悖,哪怕是因为一食一饮不科学所造成的意气不合都是习此功夫的大忌。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前辈修炼者们的做人道德水准。太极拳如此强调人品及道德行为对于拳功的重要性,大到道德涵养,小到饮啄行为,一方面是拳术修炼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可看出太极前辈们的高远境界。
原谱:
用功三小忌
食吃多;水饮多;睡时多。
注解:
食必过饱,言过量进食。
饮水过多。
贪睡,指睡眠过多。
解读:
练功还有三小忌,那就是饮食过多和睡眠过多,也就是说饮食要有度,一方面过量饮食不但会增肥,加重心脏的负担,同时也会影响到行功时的轻灵圆活,更何谈头脑的松静虚空,而睡眠过多则是好逸恶劳的一种表现,太极功夫是一个苦练漫长的过程,没有毅力是成功不了的,正如太极拳前辈说过成大器者需具备“脱胎换骨的精神,万夫不挡的勇气,百折不回的毅力,舍此则一事无成。”
结语:
《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不仅是一部前辈们记录太极功精髓的经典文献,同时也是一部记录太极拳发展历史的珍贵史料,涵盖内容广泛,涉及人物众多,对后人研究和考证太极拳功法内涵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但正是这样一部宝贵的文献曾被个别人怀疑过其真实性,笔者认为古谱中所涉及的人物和事件,均以客观的角度平实记录,并无派式主观倾向性之意,况且核心强调记录的是太极功法,这就失去了臆造的目的和意义,花费如此的气力为了宣传中华远古代代传承下来的功法,若以此目的为宗旨,那其境界也算很高尚了;二是古谱内所涉及的太极秘籍和功夫精髓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经典,非有体悟者不能领会其中的精妙,如果说是臆造,那么臆造者可以说是太极功夫高不可测,说其是武林亘古罕见高手也不为过;三是古谱上世纪之初就已出现,许禹生先生《太极拳势图解》(1921年版)及吴图南大师《国术太极拳》(1929年版)都有转述古谱上的太极传承历史人物内容,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前辈大师们对古谱中所记录内容的共识与认可,其中的太极秘诀内容被许多大师们奉若至宝,并潜心学习,交流研究,并虚心求教,这些大师许多都是后人们公认的太极功夫高手,但是他们健在时,谁也没有对这部古谱提出过质疑,到是这些大师们驾鹤西去以后出现了质疑古谱的声音,这一现象就很能说明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