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汉卿的代表作范文

关汉卿的代表作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汉卿的代表作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关汉卿的代表作范文

关键词: 关汉卿 宗法思想 《窦娥冤》

中国古代艺术根植于宗法社会,宗法思想对中国古典艺术有深刻的影响。刘道广先生在《中国艺术思想史纲》前言中指出:“中国艺术思想受制于传统宗法意志和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思想也在挣脱宗法意识的制约中有所变化。”元代戏剧向来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期间涌现的许多大剧作家都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作品,其中最优秀的就是关汉卿。下面笔者以这位最优秀戏剧家的卓越代表作——《窦娥冤》为例,探究作者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对宗法思想的接受与超越。

一、宗法思想与古代中国社会的关系

简单地说,宗法思想是对宗法制度所内含的一系列社会关系进行的理论概括的总和。毫无疑问,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最重要、最根本的政治制度,广泛存在的宗法关系是它的基础。起先,这种关系体现的只是宗族内部的组织原则,以及根据与首领血缘的远近而排列的财产分配、继承系列。特别是当国家产生以后,宗法关系就由狭隘的宗族内部关系改制为具有国家法律意义的权力再分配制度。待其逐渐成熟后,进一步对我国古代封建伦理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形成了极大的补充,主要表现在强调血缘关系和等级特权的忠君孝亲,构成了极具宗法特征的“三纲五常”道德体系,不知不觉成了中国人不可磨灭的“精神基因”的重要部分。因此,在古代的中国,不管人们处在社会的哪个阶层,也不管人们的政治意识形态有多么的迥然不同,他们的社会观相通的。也就是说,对绵延几千年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而言,家庭是社会的微缩,社会是家庭的放大,国家、社会、家庭是同构的。如此一来,没有“逃脱”,没有“幸免”,中国古代的经济、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哲学、文化等等,时时处处、方方面面都贯穿了“伦理至上”、“伦理即法”的精神。而艺术家们,或者说是中国古代的文人,他们作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也无一不受到这一宗法伦理体系的浸染,进而他们把这种思想无形地灌注到文艺创作之中,滚雪球般地影响了更多的受众。

二、从《窦娥冤》看关汉卿对宗法思想的接受

关汉卿最重要的代表作《窦娥冤》几乎家喻户晓,作者在剧本中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角色,从中可以看出大师分明的爱憎。对于这位艺术家一心所肯定的角色,对于一些能明显看出作者流露出钦羡感情的情节,无不可以看出宗法思想在其身上所打下的深深烙印。

1.对以孝道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观念的极力称颂。

孝是宗法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精神核心。窦娥是中国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的完美体现者,是恪守妇道、处处孝顺的典范。作为童养媳,十多年来她勤恳侍奉婆婆;因为担心婆婆受刑,主动屈招是自己药死张驴儿父子;在被押赴刑场时,为了避免惊扰婆婆的痛苦,要求绕路而行;就算到最后鬼混复仇完要离开人世的时候,还请求父亲代为尽孝。关汉卿在刻画窦娥这一人物个性时,竭尽所能地夸赞她的孝道和善良,毫不避讳地体现了自己对这一伦理道德观念的极力称颂。

2.对妇女再嫁的否定与谴责,极力维护父权意识。

封建礼教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统治者剥削、压迫人民的工具。其中包括如大家熟悉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男尊女卑。这些封建礼教的伦理纲常,都是独尊父权,表现在两性关系上,则是女子成为男子的附属品和驯服的工具。在《窦娥冤》剧本中,这种独尊父权、维护父权意识的例子俯拾皆是。作者要么借窦娥之口强烈谴责婆婆答应改嫁张驴儿父亲的“不贞不洁不守妇道”;要么把窦娥誓死不再改嫁之举作为正义的行为来歌颂;要么借窦天章之词,大谈恪守妇道、维护男权意识和封建礼教的正义性和不可违背性。显然,关汉卿正是通过这样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自己对妇女再嫁的否定态度,体现了其男权思想的本质所在。

3.期望通过“科举”达到参与政治,实现“治世”的理想。

在中国传统社会,如果说宗法思想对女人的最大伦理道德要求是“节、孝”的话,那么体现在男人那里,更多的是“忠、义”。“忠”的要求主要体现在高中科举,荣宗耀祖,忠君报国。因此对于传统文人而言,通过科举进入仕途,转变穷困的境遇是毕生的追求。作为封建时代传统知识分子的关汉卿,他同样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渴望能够通过科举之道实现其“治世”理想。可悲的是,元朝统治者中断了长达77年的科举考试,使得他和当时广大被压迫的人一样沦为“老九”。于是他便将这种向往寄托到了《窦娥冤》里窦天章的身上,通过他窦天章成功的肯定和赞许,侧面、间接体现了艺术家受到宗法思想的深刻影响。

三、从《窦娥冤》看关汉卿对宗法思想的超越

作者通过对剧本《窦娥冤》的创作表达了这样一个思想:他原以为像窦娥这样一个贞孝两全、对封建传统伦理道德极力信奉和维护的忠诚良民,本应该得到统治者相应的表彰和嘉奖,然而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她这样一个温顺的下层女子却遭受到了最无情、最彻底的毁灭。这样的一个社会,不仅对它的反叛者没有任何包容,甚至还将魔爪伸向了它的顺民。想安分守己做下人,做奴隶都要遭到毁灭。因此关汉卿借窦娥这一形象,向她所在的吃人社会进行了严厉的控诉。可以说,在那样一个时代,作为一个毫无背景的深受宗法思想影响的艺术家能公开表达出自己对封建皇权、封建社会的不满,这无疑是一个对自身,对宗法思想的巨大超越。关汉卿是时代激越的反抗志士,也是时代冷峻的批判者。无论是反抗的高度,还是批判的深度,都体现了封建社会一个仁人志士忧国忧民、与命运作殊死抗争的过程。

四、结语

我们在评价艺术作品和艺术家时,是不能绝对超越其所生活的社会背景的。关汉卿生活在元代封建社会,必然要带有那个时代的社会属性,更何况他是一个饱读儒家经典的文人,深受儒家思想和封建伦理道德的浸染,作品中透出这些根深蒂固的思想底蕴正是其本身所无法挥抹去的主流文化意识。从这个角度来说,关汉卿及其作品都无可避免地具有了文化思想判断上的积极性和消极性。但就其敢于向强大的封建社会提出质疑和抗争这点而言,若将其置之于元代那个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来审视,则无疑是具有巨大的积极进步意义的。哲人有言:对于古人,我们不是看他比其后人少做了些什么,而是要看他比其前人多做了些什么。对于关汉卿及其作品也应当如是评价。从这样的唯物史观来看,关汉卿确实称得上是我国最早、最伟大的戏剧家。

参考文献:

[1]刘道广.中国艺术思想史纲[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1:176.

[2]陈国华.关汉卿《窦娥冤》的价值取向探究[J].四川喜剧,2007(03).

[3]黎烈南.《窦娥冤》研究中一个易被忽略的问题[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5(05).

[4]陈殿生.激越与冷峻—关汉卿思想情感浅探[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04).

[5]孙叶丹.宋代家法族规与儒家伦理道德的关系[J].党史博采(理论),2007(05).

第2篇:关汉卿的代表作范文

2016年成人高考作文范文大全

2016年成人高考考前预测试题及答案汇总

全国2016年成人高考准考证打印时间及入口专题

全国2016年成人高考真题及答案专题

全国2016年成人高考成绩查询时间及入口专题

全国2016年成人高考录取分数线专题

一、选择题

1.正确叙述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社会发展状况的是()

A.民族之间一直混战不已,元朝统一政权

B.民族战争致使社会经济停滞不前

C.民族战争致使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D.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2.王安石变法所针对的弊端是()

①土地兼并现象日趋严重②官僚机构庞大臃肿,官俸开支巨大③金军南下,威胁着北宋的安全④每年送给辽和西夏的岁币,加重了国家的财政危机⑤军队庞大,每年支出巨额军费,而军队战斗力很弱

A.①②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

3.岳飞抗金得到人民尊敬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

A.岳家军纪律严明

B.岳飞与秦桧势不两立

C.抗金符合广大人民利益

D.岳飞忠君爱国

4.元朝时,直接管辖台湾的机构是()

A.中书省

B.行中书省

C.宣政院

D.澎湖巡检司

5.下列不属于宋代的重要作家是()

A.苏轼

B.李清照

C.辛弃疾

D.自居易

6.《清明上河图》问世以来,一直备受史学家的关注,这主要是因为()

A.当时的绘画题材广

B.画家的风格和技巧成熟

C.反映了城市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D.应和了人民对风俗画的爱好

二、问答题

7.试述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和结果。

8.试述宋、元时期文学方面的主要成就。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2.A3.C4.D5.D6.C

二、问答题

7.(略)

第3篇:关汉卿的代表作范文

关键词:古代音乐;欣赏;教学

作为教师和学生,首先应该明白中国古代音乐是指1840年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前的音乐,这是一个漫长的音乐发展和融合过程。

先秦时期的音乐是以歌、乐、舞三者相结合的艺术形式。《诗经》是这一阶段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有些曲目至今仍朗朗上口,得到人们的好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歌舞戏正式出现,这也是戏曲的萌芽状态,此时,许多乐器有了完备的形制,演奏技巧等趋于成熟,出现了许许多多的传世佳作的古琴曲,同时,西域的音乐文化也开始传入我国,中国的古代音乐出现了融合的迹象。隋唐时期,琵琶等乐器日臻完善,在唐代宫廷里还出现了梨园等音乐机构,培养了许多优秀而杰出的音乐人才,载歌载舞、结构宏大的大曲目成为当时音乐文化的象征。元代的戏曲则走在了世界戏曲的前列,比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和白朴的《墙头马上》等。明清时期音乐的发展一方面继承了以往的音乐文化遗产,另一方面也在进一步发展着,其中戏曲音乐、说唱音乐的发展尤为突出,例如,京剧、大鼓、弹词等,此外,器乐和音乐理论等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第4篇:关汉卿的代表作范文

中国古代作家作品

1.先秦作家作品

(1)诗歌——《诗经》与《楚辞》

《诗经》:“诗三百”,第一部诗歌总集,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六义”。与《书经》、《礼》(《周礼》、《仪礼》、《礼记》)、《易经》、《春秋》合称“五经”。

《楚辞》:收录屈原等人的作品,“楚辞体”又名“骚体”。代表作《离骚》,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2)散文——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

诸子散文:《论语》(后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专集,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墨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等。

历史散文:《春秋》(第一部编年体)、《左传》(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国语》(第一部国别体)、《战国策》(《国策》)等。

2.汉代作家作品

(1)赋文——贾谊的《过秦论》

(2)史书——《史记》(开纪传体之先河,“二十四史”“前四史”)和《汉书》(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3.魏晋南北朝作家作品

(1)诗歌——“三曹”、陶渊明(东晋,第一位田园诗人)和乐府诗双璧

(2)史书——《三国志》(西晋陈寿)和《后汉书》(南朝范晔)

(3)文学理论——《文心雕龙》(刘勰,第一部文学理论专著)

(4)小说——《世说新语》(刘义庆,第一部笔记体小说集)

4.唐代作家作品

(1)散文——古文运动(“韩柳”)、刘禹锡(字梦得,《陋室铭》)、杜牧(《阿房宫赋》)

(2)诗歌——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阶段

初唐:“初唐四杰”和陈子昂。

盛唐:两个流派(“王孟”为代表田园诗派和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为代表的边塞诗派。苏轼赞王维“味摩诘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和两大诗人(李白、杜甫。杜甫组诗“三吏”、“三别”),另有自号“四明狂客”的贺知章。

中唐:新乐府运动(“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元稹和白居易“元白”,白居易“叙事诗双璧”(《长恨歌》和《琵琶行》)

晚唐:“小李杜”(杜牧《樊川文集》)。

5.宋代作家作品

(1)散文——唐宋家(欧阳修《六一诗话》,“三苏”中苏洵《六国论》)、范仲淹和沈括(《梦溪笔谈》,我国第一部科学作品)

(2)词——婉约派和豪放派

婉约派:北宋有柳永(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乐章集》)、欧阳修、秦观,南宋有李清照(易安居士,《漱玉词》)和姜夔。

豪放派:北宋有苏轼(开豪放一派)、范仲淹,南宋有辛弃疾(号稼轩,《稼轩长短句》)、陆游和文天祥。

(3)史书——司马光(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与《史记》一起被誉为“史学双璧”)

6.元明清作家作品

(1)戏曲——元代有关汉卿(我国戏剧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王实甫(《西厢记》,张生和崔莺莺)、马致远(杂剧《汉宫秋》、散曲《天净沙·秋思》),明代有汤显祖(《牡丹亭》,又称《还魂记》),清代有孔尚任(《桃花扇》)。

第5篇:关汉卿的代表作范文

我是一个流淌着苗族和汉族血统的人,我是苗族人和汉族人爱情婚姻的结晶后代,我家的高祖是苗族人,娶了一个很美的汉族媳妇。我在少年时代从山村进城读书起,就开始热爱汉族文化的戏曲艺术。

戏曲是我国汉族劳动人民特有的优秀的民族艺术,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族民间艺术文化。先秦时代是戏曲的萌芽期,我上中学的时候就读过《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并开始渐渐地热爱上了汉族文化。

唐朝时期是戏曲的形成期,中唐以后,我国戏剧进一步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唐代文学艺术的繁荣含有戏曲艺术的繁荣。唐代的文学艺术给予我们丰富的营养。我至今身上的许多艺术营养是受唐朝文化感染的。

到了元代,是我国戏曲的成熟期。“杂剧”就在宋代的原有基础上得到了更大发展,其中最为杰出的剧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历来被后人称颂。

明清时代是戏曲的繁荣期。高明的《琵琶记》就是一部由南戏向传奇过渡的作品。这是一个来源于民间传说的题材,是一个表现比较完整的故事,戏剧性也比较强烈,被誉为“南戏中兴之祖”。

汤显祖的一生写了许多传奇剧本,《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作品讲述杜丽娘和柳梦梅死生离合的故事,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幸福爱情,要求个性解放的反抗精神。这一点,在当时封建礼教牢固统治的社会里,是有深远的社会意义的。这个剧作问世三百多年来,一直受人们的喜爱,直到今天,“闺塾”、“惊梦”等片断还活跃在舞台上,焕发着它那艺术魅力的光辉。

我曾经在全国多地剧院观看过许多种类的戏曲。我看过北京长安剧院上演的《八珍汤》、黑龙江省京剧院上演的《八珍汤》、福建京剧院选送的CCTV全国青京赛参赛作品《八珍汤》,2012春节戏曲联欢晚会上的《八珍汤》、第四届全国京剧戏迷票友大赛的参赛作品《八珍汤》,我曾经在广东、江苏、山东、安徽等地看过民间街头表演的《八珍汤》……

今天,我要特别评说的就是《八珍汤》。在晋剧、越调、豫剧、徽剧、滇剧、河北梆子、湘剧、淮剧等多地剧种中,都有此剧目。作品讲述一个来源于明代民间的故事,深刻展现几个人的命运,让我感慨万千,我同情那样的命运——

山西的张文达出生在一个穷苦的家庭,他为了改变命运,下定决心进京赶考进士。但是家里穷得一贫如洗,如何进京赶考,便借债周、常两家,一去数载渺无音信,周、常两家无情地追债,贤妻孙淑琳实在没有能力还债,周、常两家便抢走了她的两个儿子抵债。后来山西荒旱,可怜的孙淑琳寻夫觅子来到洛阳客栈,盘缠用尽,贫病交加,无奈之下卖己来到常府,因在常府烧煮“八珍汤”恰逢自己的长子常天宝,常天宝的妻子闲贫爱富将孙淑琳轰出府门。常府丫鬟春兰心地善良将孙救至周府,恰逢其次子周子卿之府,周夫人贤惠善良将孙淑琳收留,周子卿发觉孙是己生母,遂于常天保商议认母之事,常天保不愿相认,兄弟反目至巡按处辩理,不想巡按既是失散多年的张文达,怒斥常天保夫妇,后来一家相认, 收丫鬟春兰为义女。几经周折终将一家团圆。

这虽然是一个古代的故事,但是当人们用戏曲的艺术形式来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彷佛就在昨天刚发生的身边故事。当张文达为改变命运进京赶考的时候,让我们从他身上看见了一个奋斗的青年,看到这一幕我彷佛看见自己曾经为了改变命运而从田地里走进全国高考的考场;我在思考着张文达出来考进士之后为什么不回家,是混不出个人样才不好意思回家呢,还是功成名就没时间回家,还是流落街头没能力回家?这些都有可能。

我在想,像张文达这样的人在中国当代一定还有很多,很多人为了谋生离开妻儿出来数年不回家,中国真的还有千千万万这样的人吗?是的,我也是数年不回家了;当常天宝不愿认母、妻子嫌贫爱富而把孙淑琳赶出家门的时候,这类的现象在古今社会还是存在的,我们从戏剧故事里得到什么样的反思呢?而次子周子卿的妻子是个善良之人收留了孙淑琳,周子卿也认了生母,如此孝顺而善良的儿媳将中华传统美德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在北京国际电影节认识了一位导演,后来成为我人生的导师,他对我说,真正的艺术在民间。看了许多戏曲表演艺术家深刻地表演了《八珍汤》之后,我深有感悟。普通人身上的普通故事原来是一个很好的艺术形态。更让我好奇的是孙淑琳在常府煮的“八珍汤”被民间很多地方百姓视为食粮,珍贵而改善了百姓的生活的质量。

“八珍汤”这道菜,早在古代周朝的菜谱上已有记载。其后,各朝代创造了各种“八珍汤”。是使用不同的八种贵重药材烹调出来的珍贵菜肴的总称,其味酸甜苦辣,颜色多样,是一种食疗佳品。我想,人生不就像“八珍汤”一样的味道和颜色么?

在我看来,不管是戏曲《八珍汤》还是膳食“八珍汤”,都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都是与古人劳动人民的生活和命运紧密相连的。我们又如何弘扬这样的优秀文化呢?

第6篇:关汉卿的代表作范文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是必修三的第三课,展示了春秋、战国、汉、唐、宋、元、明清时期的主要文学体裁或成就。指导意见的教学要求:①基本要求: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体会古代中国文学的多姿多彩,感受古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文学的美感。②说明:……关注屈原、李白、杜甫、苏轼、关汉卿、曹雪芹等创造了中国古代辉煌文学成就的代表作家。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文明古国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本课适当的问题设置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主题,让学生在对话中认识古代中国光辉灿烂的文学价值,感悟民族文化的优秀。

一、核心材料设置问题引领全课,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一个良好的设问,往往是学生进人学习状态的良好开端,将会使学生产生急于求得解决疑难的欲望,从而保持较强的注意力和兴趣。同时为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生活与本课结合的设问呈现出来,助推其主动学习的欲望。在上《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一课时让学生听一首较熟悉的歌曲,你听到的是什么歌?作的词来自哪里?这首词是什么朝代的?宋代文学成就最突出的是词,其他的朝代呢?引出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一段话:“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后世莫能继焉者。” 接着围绕这段材料进行有效性的问题设置:结合本课内容,请回答“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有哪些文学,它们有哪些代表人物的哪些代表作品?“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指什么,它们的地位影响如何? 通过教师预先设计好的表格,让学生带着这些设问自主梳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脉络,同时又引导学生掌握将材料与课本知识相结合的论由史出的辩证方法。

二、重视设问的课外拓展,提升史学研究方法的能力

历史学研究的方法有基本方法:史料的搜集、考订和编次;分析方法:①结构分析和阶级分析;②其他方法:社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计量分析方法、基因分析方法、考古学方法、地理学方法、人类学方法、民族学方法、民俗学方法以及自然科学方法;论证方法: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又引“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后世莫能继焉者”,设置问题:你能结合教材中的原句论证这句话吗?王国维的这段话说明我国古典文学有何特点?引导学生透过感性的认识理解我国古典文学特点之一就是时代特色性。接着展示三则相关的典型材料,结合材料请你归纳出文学特点的原因是什么即为什么会“一代有一代之文学”?通过解决以上这些材料设置的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文学作品因能反映作者生活时代特征而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同学生的视野被大大拓展,也理解了结构分析方法,提升了史论结合论证的能力。

三、强化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再引“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后世莫能继焉者”,思考:宋元明清不同时期有类似的历史背景却出现不同文学特色的原因是什么(即出现不同文学体裁的原因)?通过这部分的问题设置,使学生在主动参与课堂探讨的过程中懂得当一种文学体裁发展到高峰难以被逾越时,继承的后人往往会突破原有的体裁而另创新的体裁去发展文学。这样也推动了学生在感悟知识的广博性和思辨性的同时理解文学格式是与时代相关的理性认识。接着展示一组历代描述爱情的作品片断,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归纳出“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有一个共性就是无论是哪代的文学都离不开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文学风格。通过以上问题的强化,学生在感受不同时期文学美感的同时对历史问题的敏感度也大大增强,得出我国古典文学特点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延续、继承创新性。然后让学生再一次阅读这一组历代描述爱情的作品片断,设置问题:你发现这一组作品有什么变化?通过这一设问引导思考认识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的主要趋势是从高雅、贵族化到通俗、平民化的过程。同时强调发展的是主要趋势、主要潮流,并不意味着高雅文学的存在就没有通俗的文学存在,反之同理,两者是并存的关系。最后教师提问中国古典文学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主要发展趋势?教师再次展示“二、”中的三则相关的典型材料,调动学生进行深入地探讨、反思,最终使学生全面理解了仍是时代中的商品经济,社会市民阶层的扩大、统治者的政治因素(尤其是后者)起作用的结果,即文学主流与人有关的理性认识。既然文学格式(体裁)与时代相关,文学主流与人有关,学生也就彻底地领悟了“后世莫能继焉者”的真正内涵。

四、质疑学习成果,促进认识深化

第7篇:关汉卿的代表作范文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语文学科的考查越来越注重文学素养的养成,思辨能力的培养,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阅读能力的提高。这从2017年高考全国卷的改革可见一斑:将文学类文本阅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纳入必考范围,在考试时间不变的情形下,增加了考试的阅读量,要求学生必须加快阅读速度,而且要求考生必须对两类文本都熟练掌握其体裁特点;文言文考查增加了古代文化常识一题,要求学生熟悉古代文化常识;作文材料倾向于社会热点,要求考生紧跟时代潮流,把握时代脉搏。

这些变革都说明,单靠刷试卷、练习做题技巧,已经无法应对高考了!它要求考生有更广的阅读面,古今中外都要涉猎;要求考生有更高的阅读能力,更短的时间获取更多的知识量。

阅读,已是不可避免的任务!

那么,目前高中生的阅读情况到底是怎么样呢?为此,笔者特意在任教学校做了一个调查,印发了《高中生课外阅读现状调查表》让学生完成,收集并分析了调查数据,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一、阅读现状

由调查情况来看,目前的阅读状况堪忧:

1.大部分学生(80%)忙于各学科的学习及作业而没有时间阅读其他书籍;

2.小部分同学有阅读习惯,但限于《意林》《读者》等杂志,或者是网游小说;

3.只有极少数(不到调查人数的5%)阅读经典作品。

二、影响阅读的因素

1.没时间。高中课业紧张,每天课程排得很满,学科多,作业多,每天忙于各科作业已经花去了他们大部分的自习时间。

2.没资源。全校三千多学生,只有一间小图书室,藏书不多且质量不高;大部分是旧书,长时间没有新书补充;只在周六晚上对学生开放,很多学生高中三年下来都不知道原来学校图书馆可以外借书籍。

3.教师不重视。阅读不是短期内就能见效的行为。学校每月一次的考试都要评比成绩,导致老师都急于讲授教材内容,急于传授做题技巧,都不愿意在阅读这种“闲事”上花功夫。

4.没兴趣。手机的普及、网络的推广,让很多学生乐于网络上碎片式地阅读,不愿意静下心来阅读经典作品。

针对上述情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阅读荒”:

一、教师引导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以身作则,加大自身阅读量,让学生领悟到阅读体现在教师身上的魅力。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甚至,老师必须是源源不断的自来水。一个家中没有一本藏书的家庭,很难培养出学富五车的孩子;一个不爱阅读的老师,也很难引导学生爱上阅读。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认为“学而不厌”是“诲人不倦”的前提。阅读是最好的自我教育,发展好自己,才有“诲人不倦”的资格。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要开解学生知识之“惑”、人生之“惑”、宇宙万象之“惑”,没有持之以恒的学习,没有皓首穷经,何来解惑之能。

在平时课堂中,有意引导学生,阅读是一件快乐的事,书中自有丰富的知识,有复杂的情感,有人生的思考,有人文的关怀。阅读,支持我们走得更远,走得更稳。多向学生推荐优秀作品,组织学生就阅读书籍进行探讨,做学生阅读路上的引路人。比如在讲到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推荐学生课外阅读徐志摩的其他作品如《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讲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鼓励学生阅读完整版的《水浒传》;学习关汉卿的《窦娥冤》时,向学生介绍他的代表作《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还可以推荐学生了解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品。

多举办读书活动,如读书报告会、故事会,阅读心得交流会、优秀读书笔记展评、手抄报、知识竞赛、查阅资料比赛等活动,这样既能有效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又能激发阅读兴趣,调动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

二、学校支持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校里可能什么都足够多,但如果没有为人的全面发展及其丰富的精神生活所需要的书,或如果不热爱书和冷淡地对待书,这还不算是学校;相反,学校里可能许多东西都缺乏,许多方面都可能是不足的、简陋的,但如果有永远为我们打开世界之窗的书,这就是学校了。”学校是一个读书的场所,理应是书籍的王国。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蕴藏丰富、时时添新的图书馆、阅览室,并且应该有足够和适当的时间对学生开放。学校应该为学生阅读创设良好的环境:在校园内营造一种“书声朗朗,书香满校园”的良好氛围,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和生活需要;开设阅读课;保证学生在完成作业之余还能留出时间进行阅读。

学校还应该多举办读书活动。比如:设立“校园读书月”,每学期设一个“校园读书月”,设定一个主题,如“书香伴我行”;开好“班级读书会”,各班每周或间周开展一次“班级读书会”,组织学生展示汇报自己近期的阅读收获;根据每学期定的读书主题,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开展美文诵读比赛、读书演讲(讲故事)比赛,读书报告会,古诗擂台赛等各类读书活动;充分发挥宣传效益平台,有效利用广播站和校园网的作用,开办好书介B、读书心得,每周一诗(词)等栏目,引导学生诵读经典。

三、学生自觉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阅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学生可充分利用起零碎时间,饭后半小时,睡前十分钟,都是很好的阅读时间,只要养成阅读习惯,长期坚持,就能取得可观的成绩。

第8篇:关汉卿的代表作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 舞蹈创作 题材

舞蹈题材的形成取决于编导的文化积淀和对生活的感悟,包含中国传统文化对舞蹈题材选定的影响。舞蹈艺术来源于生活,舞蹈创作同样离不开生活。中国传统文化对于舞蹈创作的题材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成为舞蹈编导确定舞蹈形象的依据。

一、对创作题材的影响因素

舞蹈创作初期,思维的建立是决定舞蹈作品发展的方向,创作思维是编导通过对某些现象产生的感悟和认识,从而形成的一种创作意愿,有时是视觉的闪现,有时是听觉的感知。范东凯和张建民所创作的《长城》,正是其看到了版画之后所产生的创作意愿。画幅上,蜿蜒的长城贯穿画面,长城底部,几双手臂穿越城砖,像是在诉说什么。这幅画的视觉冲击力使他们异常激动,决定创作舞蹈诗《长城》。这就是在思维建立初期,传统文化给编导们带来的创作冲动。舞蹈《梁山伯与祝英台》正是受到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影响,将音乐结构与舞蹈情节融会贯通,抓住了扣人心弦的旋律,通过中国古典舞的肢体语汇,展现出中国传统美学的风格特点。让观众通过舞蹈去感悟中国传统文化,这种文化的冲击使编导挖掘更深层的精神底蕴“为爱情而生命,为爱情而无悔”这一人生永恒的主题。

以上两部作品的创作灵感源于绘画与音乐中展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属于间接的影响。而陈维亚编导创作的《秦俑魂》和《大梦敦煌》则是直接受到西安兵马俑和敦煌石窟的影响。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敦煌石窟,是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大梦敦煌》是以敦煌的创造历史为背景的大型舞剧,舞剧的舞美效果让观众感受到了近乎真实的西部风光和敦煌石窟艺术,在灯光的配合下,如梦境般美轮美奂,尤其突出的是雕塑景和装饰绘画,真实再现出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二、对主题形成的影响因素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舞蹈创作的根基,近年来,涌现出大量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优秀作品。它们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融合古典美学与当代的审美需求,缔造了时代舞蹈精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文学和民俗这三个方面对于舞蹈题材选定的影响最为突出,既是传统对文化的继承,又是对传统文化的发展。

(一)受戏曲文化的影响

舞蹈《旦角》将戏曲中的身段融入舞蹈中,利用空间的变换,成功塑造了花旦、青衣和老旦的形象。张云峰创作《秋海棠》的形象源于戏曲中的男旦。这两部作品的舞蹈形象都取自戏曲,虽然没有开腔调声,但是通过演员的舞蹈语汇,让观众在脑海里瞬间树立了“旦角”的典型形象。《宝莲灯》取材于戏曲《劈山救母》,被认为是中国当代第一部具有典型意义的大型民族舞剧,编导结合了戏曲中的戏剧情节与结构,通过舞蹈进行表现,形成当时独具特色的舞剧作品。类似的舞蹈作品还有《霸王别姬》《贵妃醉酒》《春闺梦》等。除此之外,直观地表现戏曲文化中的人物或事件的作品也非常突出,如《梅兰芳》《徽班》《粉墨春秋》等。

(二)受到古典文学的影响

《窦娥冤》是元朝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是中国十大悲剧之一。舞蹈《窦娥》抓住剧中人物内心的痛苦,通过肢体语言进行展现,让观众从肢体语言的角度感受窦娥的悲惨经历。舞蹈《玉魂》是根据古典文学《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为依据,通过双胞胎姐妹的表演,让观众看到复杂人物性格下一“魂”一“驱”的双重人物形象。在不同舞蹈风格中,舞蹈题材选定受到中国文学影响的作品非常多,如《祝福》《阿Q》《九歌》《红高粱》《白鹿原》等,任何舞蹈风格都可以在中国文学的世界里找寻编导具有创作意愿的舞蹈题材。

(三)受到民俗的影响

独舞《剪花女》中演员用食指和中指比作“剪刀”,着重表现人物的内心,强调用“自己”的双手剪出美好的未来。群舞《剪纸姑娘》中编导延长了手部线条,通过演员两手的反向交叉向两边的延伸,形成“剪刀”的造型,通过群舞演员手手相连、前后交错的方式来突出剪纸艺术的“镂空”效果,通过队形变化丰富舞台空间。舞蹈服装的正面是白底红花纹,背面是红底白花纹,形成了一面是“姑娘”一面是“剪纸”的视觉效果,前后身的反差带给观众很强的视觉冲击。这两部作品都是将传统的民间艺术剪纸作为舞蹈元素,运用演员肢体的表现手段,传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融合了民间文化“皮影”的视觉效果,如舞蹈《俏夕阳》中人体的剪影效果是通过舞台上的灯光与人像的调配而成的。邓林为天津歌舞剧院创造的舞剧《泥人的事》,舞剧的题材正是展现了“捏泥人”这一民间艺术的文化形态。

除以上三方面之外还受到宗教文化影响,如《千手观音》《香巴拉》;可以塑造历史人物,如《孔子》《末代皇帝》;还可以是神话或图腾崇拜的展现,如《精卫》《孔雀》。编导们或多或少地在传统文化中汲取创作灵感,并且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但是对于这巨大财富的开发和利用既需要合理,更需要尊重。

对于传统文化要本着尊重的继承与合理的创新这一原则。首先要尊重,不可任意篡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特别是宗教或特定文化。其次要合理,对于传统文化可以结合当代的理解,《秦俑魂》中刻画了惟妙惟肖的秦兵马俑的形象,其所运用的舞蹈动作并不是秦朝时的舞蹈动作,但是该作品传达出了秦兵马俑的威武气质。最后要融会贯通,《朱子全书・学三》中提出:“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融会贯通是为了避免只是一知半解地了解点皮毛,就妄加运用。想要通过传统文化创作舞蹈作品前必须深入研究,在能够准确把握的时候再进行创作。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为舞蹈创作提供“素材”,优秀的舞蹈作品能推动文化的不断前进。

(注:本文为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项目名称:高校舞蹈编导教学的文化内涵研究,项目编号:11552101)

第9篇:关汉卿的代表作范文

关键词:中国艺术;戏曲艺术;艺术创作;现代化;国际化;艺术审美;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J80文献标识码:A

在中国戏曲的发展长河中,现代化和国际化是两个最为基本的特质之一。因为戏曲若不与当代观众同步互动,便不可能有长足发展;戏曲若没有外来文化的滋养,也可能成型得缓慢一些;戏曲若不能在世界范围内享有一定的声誉,那就只能养在深闺人未识,缺乏普世化的审美情调和人文精神。逻辑的推演和历史的变迁,就是如此奇妙地实证在中国戏曲的艺术天地之中。

戏曲现代化是戏曲史发展的题中应有之意。往事越千年,弹指一挥间。一般认为,中国戏曲的形成始于唐代,从唐玄宗李隆基的梨园弟子到社会上广泛传唱的剧种类型中,可以分类出歌舞戏、俳优戏、参军戏、傀儡戏的不同排场。至于后唐庄宗李存勖对歌舞俳优戏的爱赏,也到了刻骨铭心、身死国灭的程度。汉朝以来的各种歌舞娱乐样式,到了大唐为之一变,变得更加自觉也更加专业,更加综合也更加具象,更加传统也更加现代。

西域戏剧和梵剧的传入,也使得唐代戏剧的国际化交流程度空前提高。从佛国龟兹等地传来的《兰陵王》(《大面》)《钵头》《浑脱》《苏莫遮》之乞寒胡戏,都在大唐蔚为气候。在公元7世纪前后,随着印度梵剧的传入,类似《弥勒会见记》①等佛教剧目,据说出自佛教大师马鸣手笔的剧本《舍利弗剧》,既是讲经说唱的范本,又催生了中国戏曲的华丽成型。金克木先生认为,就《舍利弗剧》而言,“这个剧本虽然有许多残缺,但是仍然显示出完全是古典戏剧的形式,人物、语言、格式等都符合传统规定。这证明古典戏剧已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②现在还能看到的敦煌变文,更是戏曲曲艺的早期台本。与此同时,唐乐传入了天竺国,龟兹乐舞戏对朝鲜、日本等东亚地区国家也产生了较大影响。日本奈良寺正仓院的“东寺唐古乐《罗陵王》接腰”以及60多件《兰陵王》歌舞面具剧,就是明证。至于日本能乐中大量存在着的汉、唐题材,都是唐戏东传的显例。

正是在唐代戏剧特别是由讲经说话、变文梵剧等佛教文化样式的催生下,北宋的开封“勾肆乐人,自过七夕,便搬《目连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③。连演七天的《目连救母》,是中国最早的连台本戏,同时也是佛教文化与中国孝道相互融合的结晶。

自兹而后,北杂剧与金院本,南宋南戏与传奇鱼贯而生,作为一个时代文化艺术代表作的元杂剧也就翩然来到,关汉卿等元曲四大家震烁中外。明清戏曲与小说双峰并立,共同标举了文学艺术的新的高度。李渔乃至阮大铖的昆曲,都在东瀛等东亚邻国有着较大的影响。

在千百年来的戏曲发展历程中,最值得总结的规律是戏曲总是在现代化,总是在随着朝代的变化随物赋形,以新的体制、新的内容和新的审美范式在与时代同步。撇开历朝历代的现代题材戏不论,明代戏曲大家王骥德在《曲律》中说:“世之腔调,每三十年一变,由元迄今,不知几经变矣!”④尽管这话说得有些绝对,但其基本精神是对的。各大剧种都可以找到相应的变化印痕。北宋的连台本戏《目连救母》而今安在,但是从民间流传最广的目连戏到皇宫中的《劝善金科》⑤,都是北宋佛戏逐步移步换形、不断升级换代的作品。同样道理,佛戏中从杨景贤的《西游记》⑥到清宫连台本戏《升平宝筏》⑦,都属于源于传统但又与时俱进的文化演进之范例。

中国历史朝代的变迁,往往极大地影响到戏曲形式的变化。想当年,金院本的名目共6090种⑧,可到了后世基本上湮灭无闻。元杂剧剧目总数也曾以三位数计,但是臧懋循从远亲麻城锦衣卫刘承禧家巧取豪夺,基本上是以汤显祖勘定过的数百种元杂剧加以编选,最后只能是以《元人百种曲》⑨印行。即便这百种曲,在今天在舞台也只有少数还能上演。如果说声腔艺术每三十年一变,那么剧种存活的周期,基本上是以百年作为基本单位而上下周延。

号称唐宋遗音的福建莆仙戏,一向称之为宋元戏剧活化石的梨园戏,倒还是延续至今,其本子古意犹存,其表演别具一格,但是也很难说与唐宋戏剧一脉相传,因为史籍记载几近于无,表演大家也很难上推几代,最多只能说是发思古之幽情、继先辈之传统的近现代版演绎而已。

戏曲传统较为丰厚的昆曲,号称有着六百年历史,实际上从清唱剧到成型的舞台剧,最多五百年历史。而且这五个世纪以来,昆曲一直处于现代化变法的过程之中。从本戏来看,诸如《鸣凤记》和《清忠谱》之类的当代题材戏,也常常在一段时间内蔚为潮流。再如原本为江西宜黄腔所写的《牡丹亭》,偏偏被叶堂等人改调集曲,成为最为典范的昆曲演唱本。如果完全按照昆曲格律的规范,那就得按照沈门徒的诸多昆曲改本来演。至于从昆曲本戏之外的诸多折子戏,逐步失传到寥寥可数的折子戏,再回到重新挖掘整理的新编折子戏,这既是继承传统的尴尬,也是舞台审美过程中自然的淘汰、选择与再造。

今天的昆曲人,常常说要最大限度地保存昆曲的传统,但实际上总在因地制宜地产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北昆偏梆弋,上昆偏京剧,省昆偏综合,苏昆近苏剧,浙昆近越剧,湘昆近湘剧,这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些微变化,各市地方艺术的互渗。曲家们所谓的昆曲传统既有传字辈的风范,也有俞派京剧小生的感觉,更有现代化、地域化的影响,怎能不变,何谈不变,焉有不变?即便是传字辈,他们所学的昆曲传统戏中,也有不少京剧的感觉和地方剧种的味道,昆曲向京剧学,雅部向花部学,彼此互补,反哺有益,代际互渗,谁曰不然?

京剧更是因善变从而具备现代性意义的大剧种。从楚调汉戏到徽班,从湖广音中州韵到京白,从花旦戏居多改为老生戏居多,从青衣戏崛起到大花脸、小花脸代表作的崭露头角,时时皆在现代化的变化过程中。从四大名旦到四小名旦,从麒派到马派,从李少春到李维康,都在不停地求新求变的过程中。现在许多艺术家往往以继承正宗传统自居,不去自立门户,形成流派,这才是真正的数典忘祖,也是京剧缺乏活力的表现。上世纪所逐步形成的京剧样板戏,从题材上现代化,唱腔设计上具备歌剧乃至交响乐的主旋律动机,在表演上开辟了不带水袖的诸多戏曲表演新程式,这正是京剧现代化最为深刻全面的成功体现,也是几代京剧艺术家的心血所凝聚而成。撇开政治因素不论,这也绝不仅仅是一人之功,更不是能够简单否定的一代“红色经典”。

20世纪以来的中国戏曲现代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观察:一是从题材内容上看,由于特定时代的“长官意志”,涌现出大量现代戏和以古喻今的历史戏。二是从剧种生长来看,出现了越剧、黄梅戏等一大批流传遐迩的现代剧种和龙江剧、吉剧等当代剧种。三是从创作主体上来看,导演中心制逐步取代了演员中心制,一大批强势话剧导演乃至影视导演的涌入,舞美灯光和音响突飞猛进的技术化手段,都使得戏曲向着话剧和影视方面迅速看齐。四是从音乐载体上看,主旋律、多声部模式已经逐步取代了以往的多旋律和单声部基调。五是从悲剧精神上看,中国戏曲涌现出一大批向着古希腊悲剧精神和莎士比亚戏剧模式看齐的作品,模仿其他欧美作品的戏曲作品也不在少数。六是在戏曲现代化与国际化的过程中,开始产生新的演出方式,未来也可能涌现新的剧种,闪烁新的国际化戏曲明星。肩上芭蕾剧是一个方面,戏曲音乐剧又是一个方面,方兴未艾的英语戏曲又是一个方面,各国剧种与中华戏曲的同台演出与相互影响又是一个方面。有些端倪已经显现出来,关键是看谁能够把戏曲文化与外国戏剧融汇得最好。本世纪以来,国际戏剧家协会越来越多地重视在中国的戏剧联姻活动,国戏、中戏和上戏也通过不同方式在促使不同戏剧样式的嫁接,更加美妙的果实应该会指日可待。

同样,20世纪以来的中国戏曲国际化,也可以从如下几个纬度来思考:

其一,承接了18世纪中广东潮剧的北美演出、乾隆五十七年(1792)英国马嘎尔尼使团热河观剧的文化交流传统,20世纪以来的戏曲对外演出形成了经久不息之风潮。

一个世纪以来,各大演出团队的出访国家之多,影响之大,史上无与伦比。这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梅兰芳京剧的访美演出,韩世昌昆剧的赴日献演,还有程砚秋出国考察与演出的深度思考。上世纪末叶以来,英语粤剧和英语豫剧在海外演出东西方戏剧经典,获得了很好的洋人口碑。就连上海京剧院的中文版《哈姆雷特王子》等剧目,杭州越剧院的《心比天高》等剧目,也在西方成为因为看得懂从而倍加欣赏的常演剧目。诸如昆曲《牡丹亭》之各种版本的西方演出,也已经成为各大艺术节上的一大时尚。中国各地具备一定艺术影响力的地方戏曲剧种,没有出国上演的情况,现在倒是愈来愈少见了。

其二,由外国人作为创作演出主体的戏曲剧目越来越多。

中国戏曲学院德国留学生贡德曼的京剧版《夜莺》、京剧以及西洋歌剧、话剧的同台演出版《界碑亭》,都令人欢呼一个中外合作新时代的到来。另一位中国戏曲学院日本留学生石山雄太作为武丑行当的专业演员还正式加盟过中国京剧院,这也成为史无前例的创举。至于夏威夷大学洋贵妃魏丽莎的梅派,日本歌舞伎大师坂东玉三郎与苏州昆剧院的合作演出《牡丹亭》,都开了戏曲发展史上的新篇章。最近,日本樱美林大学的京剧团队前往作为中国戏曲最高学府的国戏、还有京津地区的其他高校演出京剧折子戏,更是令中国观众眼睛一亮。这也使我们想见在吴汝俊主持的日本京剧院之外,还有另外一家日本昆剧社⑩,在纽约的齐淑芳京剧团和上海昆剧团北美小组,他们还将在海外培养出更多的海外京剧后备人才。

其三,随着昆剧、粤剧、藏戏、京剧和皮影戏等越来越多的戏曲剧种,先后被列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评选的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国戏曲的保护传承、发展和国际化传播,不仅仅是一国一民的举措,而是全世界人民保护和弘扬的共同文化遗产。

随着这些文化遗产越来越多的交流演出和整体会师,随着中国在各国兴办的孔子学院和文化中心的逐步正规化,随着戏曲孔子学院在美国、英国的先后兴办,在逐步蔚为规模之后,中国戏曲艺术的全球化态势还会越来越蓬勃兴旺,蔚为大观。

在中国戏曲现代化与国际化的过程中,最需要分清的倒是如下话题:

就海外演出言,是一般的公益文化演出还是商业化运作?是进社区剧院演出还是排进世界级大剧院的档期和国际艺术节的阵营?

就剧种来看,中国戏曲当中的某些具备国剧性质之特殊剧种例如京昆,是否也有可能像歌剧、芭蕾舞剧一样,在全世界范围生根开花,另立门户?

就艺术标准与戏曲盛会来看,是否有可能建立起全球范围内标准化、科学化的戏曲比赛标准,每年举办世界性的业余票友和专业演员之巨大盛会?

就艺术品格来看,目前已经有多少戏曲剧种与经典剧目,已经成为世界上各大院校学生特别是戏剧院系师生的基本常识?我们对中国戏曲剧作家和表演艺术家的推广,已经到了应该以国家文化战略的高度来进行整体推动的关键时刻。

从教育规格来看,我们目前培养戏曲人才的学历学位层次还是太低。举例而言,梅兰芳、俞振飞、张君秋、红线女等一批京昆与地方戏表演艺术家,都曾被海外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但在中国戏曲学院所举办的六届青年京剧研究生班中,尽管成果辉煌,人才辈出,但教育部始终就不肯同意授予硕士学位。以崇洋、厚古薄今的原则,来轻视我们的戏曲表演艺术家,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太不科学,太不吻合实际情况。外语说得顺溜的京昆人,也许中州音、湖广韵就唱念得不够清晰了。何苦要削足适履,洋为中用,偏去为难那些“台上见”的戏曲表演艺术家们呢?

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和经济大国,中国要赢得世界人民的更多尊重,还是要打文化牌,还是要展示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之优美结晶的戏曲艺术,还是要尊根问祖,尊重自己民族的千百年来所形成的戏曲遗产。这是历史潮流的必然趋势,也是大国崛起的文化品格,更是人类因文学而理解、以艺术会嘉宾、因戏曲共审美的集体愿望。因此,中国戏曲的现代化与国际化,便是有识之士们所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重大话题了。(下转第41页)(责任编辑:陈娟娟)

①伊斯拉菲尔・玉素甫等整理《回鹘文〈弥勒会见记〉》,新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②金克木《梵语文学史》,《梵竺庐集》(甲卷),江西出版社,1999年版,第260、253、370、175页。

③孟元老著、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11页。

④王骥德《曲律》,《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17页。

⑤《劝善金科》,20卷,首1卷,未著撰者,旧传清张照等撰,清乾隆年武英殿刻五色套印本。2函21册。

⑥隋树森编《元曲选外编》第二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

⑦《古本戏曲丛刊》九集之四《升平宝筏》。

⑧元陶宗仪撰,李梦生校《南村缀耕录》卷二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