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生的主体地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课改针对传统教学中过分重视老师的“讲”和过分沉溺于学生机械记忆的现象,提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平等中的首席”的新观念,大力推行面向全体学生,提倡组织学习。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在自主学习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切入点,谈几点肤浅的体会。
一、创设适宜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虽不能完全自主,但仍然具有相对独立性,与传统课堂的“他主学习”是相对立的。自主落实得好不好,首先是要一个适合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环境,使这个环境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例如:人教版三年级“吨的认识”的教学,由于“吨”的概念和吨的体验,学生比较陌生,为了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教学采用以以教师的讲为主的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教学是这样安排的:首先教学组织学生复习“克”和“千克”的知识,让学生回忆起在计量物体的重量时,较轻的物体的重量用“克”作单位;一般的问题的重量用“千克”作单位,那么计量较重的物体的重量用什么作单位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有关“吨”的知识,(板书课题:吨的认识)那么“吨”与“克”和“千克”有什么联系呢?在这里,老师告诉你们,“1吨=1000千克”(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典型的接受性学习)那么1吨有多重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学就此拉开了体验“1吨”重量的帷幕)老师先了解一下同学们的体重,根据学生的回答:24千克、25千克、26千克……老师在归纳引导中说:如果一个学生的体重是25千克,那么4个学生是多少千克?待学生回答之后,让一排的4个同学起立,两排同学的体重呢?三排呢?……九排呢?十排呢?由于学生经历了1千克、2千克、3千克、……9千克、10千克,也是1吨的学习经历,体验了40个同学的的体重之和就是1吨,把对抽象的“吨”的认识落实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之中。
二、提供适宜学生自主学习的条件
学生参与自主学习的条件是多方面的,这些条件相互支持,但又相互制约,相互协调,但又相互排斥,最终在怎样在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下得到统一。在这些条件中,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是条件的主要方面。例如:教学“循环小数”时,首先学生自主学习,计算400÷75,先是因为除不尽,出现了疑惑,进而发现余数“25”连续不断的重复出现,商也连续不断的出现“3”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教学并不急于给学生解惑,又让学生接着计算78.6÷11,让学生再次经历在余数连续不断出现的过程中,商“45”也连续不断的重复出现,就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疑窦重生,心欲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前提下,教学把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看数学书有机的结合,一是教师指出象0.333……,7.14545……这样的数叫做循环小数,并板书课题,二是让学生看书,知道在小数里,一个数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连续不断的出现,这样的数叫做循环小数,至此完整的揭示了循环小数的概念。这里无论教材的安排或者是教学过程的实施,都立足于学生自己去体验,即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这一过程的落实的首要条件是给学生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的保证。
三、安排适宜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并不是随处可见的,它不仅需要教师去发现,更需要教师不失时机的把握。例如:教学二年级“三个两位数连加”的计算时,在基础练习时设计如:“8+5+6和62+10+8”的复习,教学对这两个题的设计要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即通过它不仅对旧知的复习,让学生掌握三个数连加的方法,同时也是新知的引入,让学生在旧知的复习中重温三个数连加的计算方法,然后运用这种方法探究三个两位数连加的计算,并从特殊过渡到一般,掌握三个两位数连加,就是先把前两个数连加,然后再把所得的结果与第三个数相加的方法。所以这里复习,内容的安排是在提供先行组织者的材料,过程却要把握旧知与新知衔接的机会,努力让学生在旧的的练习中,不知不觉的从旧知过渡到新知,并掌握新知,新课不新,新课无痕。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我们的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一、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即学生对于自己学习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而要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营造平等、民主和和谐的课堂气氛。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学生转变为真正学习的主人。 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必须用 “情感”为教学开道。夏丐尊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教师首先要爱生,这种爱是多方位的。既有生活上关怀学生的冷暖、喜恶之爱,更有学习上了解学习情况,填补知识缺陷,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而不轻易否定,恰当指引,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
二、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学写出。
三、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自主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有效学习方式,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相互讨论、争辩,有利于形成不同思想的碰撞,最容易产生独特的观点和方法,最容易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因此,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又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不清、或表现 出的不耐烦都会影响到学生的情绪,挫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对没有多大价值的问题也要尽力找出所提问题的合理部分,给予及时的肯定、表扬和鼓励。鼓励、赞许、肯定在激发学生灵感,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要鼓励学生讲自己的东西,鼓励讲别人没有讲过的东西。错误和失败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是学生学习的自然过程。没有人一生下来就有伟大的发现。 其次要教给学生数学发现的方法,使学生有问题可问。数学规律的发现既要靠直觉思维、形象思维,也要靠逻辑思维。数学推理既有归纳推理、类比推理,也有演绎推理。一般由合情推理去猜想,靠逻辑推理来证明。所以教师平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多角度的观察问题。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暴露思维过程。在要领教学中,教师要展示概念的形成过程,使学生自己学会思考。在例题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去推导、证明、求解、思路方法是怎样想到的,并把自己解题过程中遇到的挫折暴露出来。这样,学生在这些经历中会逐渐学会如何思考,如何发现。
最后,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是学习活动最坚实的后盾,我们要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然要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快乐,确是十分困难的,因为学习毕竟是要付出艰辛努力的。“不是一番寒彻骨,哪有梅花分外香。”学生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具有学习的内在动力和求知的迫切欲望,才会去刻苦,才会感到“苦”中有“乐”。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因此我们的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而要做到这一点,在数学教学中就必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 英语教学 学生 主体地位
英语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学生要具有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除了要认真学习英语的有关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亲自实践。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主体,衡量教学效果的最终尺度是学生对英语掌握的程度。因此,调动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并确立自身的主体作用意识已成为教师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为何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素质教育要求以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学生培养人才必须坚持素质教育,这早已是共识,成为学校教育的目标。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教育教学过程中只有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才能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可以说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是学生开发自身潜能的根本途径和重要保证。
2.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是教学大纲的要求
全日制英语教学大纲提出英语课程有四大基本理念,其中的第三条要求英语课程突出学生主体,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并且明确指出:“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宽视野的过程。
3.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各种进程和环节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而让学生在各种课堂活动中起主体作用、扮演主要角色,需要注意的是课堂是学生活动的主阵地,教师只能负责引导及“裁判”工作,除此之外,教师参与学生活动越少越好,否则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时间和效率将会大打折扣,本来的学生活动将会由教师唱独角戏,被教师所影响。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教师适时的指导、鼓励和表扬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真正融入课堂,在课堂中可以发挥自己的作用。
(2)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效率。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可以让学生更积极有效地参与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只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体才能让学生记住所做过的事、所学过的内容。以学生为主体才能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才能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
二、如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1.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之真正乐于学
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情感态度对一个人所从事事情的重要性。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客观规律性,积极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通过精心的,备课本知识,备学生心里,备不同学生的特点,做到在课堂上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积极地去引导学生们学习;教师还要创设民主、轻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的独特见解;教师也要善于称赞学生的点滴进步,使学生不断体验获得成功的成就感,从而增强自信心,愿意学。
2.采取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我在讲授八年级英语(人教新课标版)上册unit 3 What are you doing for vacation?的时候,我从网上下载了很多国内的风景名胜图片和介绍当地风土人情的资料,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观看,同学们兴趣盎然。随后我就介绍说我去年暑假去了青岛,看到了大海,观看了海底世界,还在大海里游泳了,看到了大海的美丽景色。同学们跟着我的思路也飞向了大海,这时我问一学生,“Where are you going for vacation?”如果你要去旅行了,“What are you doing for your vacation?”你准备为假期做些什么?同学们自然而然地进入了今天的课堂学习。
3.对学生充满爱心,用爱去感化学生,给予学生学习的动力
对于大多数的中小学生来说,老师的一个会意的微笑、一个欣赏的眼神、一个亲切的手势或者一句赞赏的话语都会使学生产生无穷的动力。爱可以使学生找回自信,树立自尊,自强不息。爱是教师必具的美德,只有让学生感受到浓浓的爱意,才会唤醒他们内心的渴望,去追寻知识的源泉,才会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总之,英语课程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学生参与程度如何,对提高教学质量是至关重要的。教师不仅要采取各种灵活有效的方式来突出与强化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主体意识, 而且要使自己的教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
参考文献
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英语课堂活动的主角,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语言交际能力的训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处理信息的主体,他们不应该像一面镜子似的接受客体的反映,也不应该像录音机似的听取和储存教师的语言信息。学生只有把自己当作学习的主人,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去观察、研究、独立思考,才能使获得的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具体说来,笔者认为应该体现在“五多”。
一、多思考
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充分体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教学特点:真正的学校应该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必须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善于思维,勤于思考是一个学生学会学习、掌握方法的重要标志。以往的课堂教学,教师在重结论、轻过程的影响下,在教学进度的催逼下,往往“忍不住”要把结果或结论告诉学生,学生思考的机会很少甚至没有。这种重结论、轻过程的做法实际上从源头就剥离了知识和能力间的内在联系,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简化到无需智慧和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程度,从而造就了一批只掌握知识却不思考知识、诘问知识、评判知识、创新知识的高分低能的学生。鉴于此。新课程强调学生探究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思考还可以起到强化思维、加深理解、促进记忆的作用。
二、多活动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教学是英语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学生应主动思考,积极参与,递进式地构建自己的英语知识结构。
教师在课堂上精讲的同时,要留大部分时间让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设交际的情景,引导学生使用有限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情感和需求,让学生充分参与语言交际活动,帮助学生在情境中通过实践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教师也可以通过举办英语演讲比赛、英语兴趣小组活动以及英语角、故事会、歌曲演唱等活动营造语言环境和氛围,使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获得富有个性的发展。
三、多质疑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做学习的真正主人,也是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一项措施。问题意识即一种怀疑精神,一种探索意识。它是创造的起源。没有问题意识,就没有创造性。学生问不完的为什么正是他们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方法,而且是最有效的方法。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依照传统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教师发现问题向学生提出,引导帮助学生去解决问题。教师始终是提问者,学生是应答者。而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中,教师应更注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去深入思考,学习才不会停留在表层和形式上。
四、多争辩
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或是由于学生理解力的差异而引起的不同看法。在过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习惯于以“权威”自居,学生往往也听命于教师。这实际上是对教学民主的背叛,也是对创造性思维的扼杀。遇到这样的问题,不妨让学生争一争,辩一辩,辩论是一种能激发学生强烈创新意识的教学方法。辩论时,辩论双方为讲清各自的基本思路和观点,并有效批驳对方,需要调动各自的智慧和积极性,使自己的思维处于高度激活状态。同时,每个人的知识背景和思维习惯、观察问题的角度和方法都不一样,通过辩论可以互相启迪思维。
五、多自评
关键词:课堂教学;以生为本;主体地位;自主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4-296-01
如何以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呢?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创设和谐情境,营造课堂氛围
传统数学教学忽视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好表现的天性,课堂上教师“一只粉笔、一张嘴、从头讲到尾”这样的课怎能不乏味呢?没有给学生留下主动参与的空间,极大的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这必定导致学生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成为一句空话。要使学生的主体性生成和发展不成为空话,就必须还学生“空间”,只有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活动空间,才能激发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使他们的思维在一个广阔的空间里自由驰骋,也才能产生多种教学资源促进“生成”。在课堂上,只有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讲台让些给学生,学生才能成为真正的主人,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把讨论的权力还给学生,教师要创设“和谐”的情境,使学生有主动参与的氛围。教学中,教师要把“教”与“学”当作师生之间“理解”与“交往”的过程,应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倾听、相互诉说、相互激励,以及对事物的共同体验和意义分享,就会出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教学。
课堂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时空,让数学课堂活起来,这是数学课堂的新要求、新境界。只要教师为学生营造了一个适合展示的氛围和舞台,那么,学生就会有精彩的发言,就会有思维的火花,就会有创造的冲动,也往往令教师惊叹不已,发出“师不必贤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的惊喜。例如:按铅笔的颜色分;按铅笔的长短分;按铅笔有没有橡皮头分;按铅笔有没有削过分;按铅笔杆上有棱和没棱分;按笔杆上的花纹分;按有铅笔尖和没有铅笔尖分……学生分铅笔的方法之多,真是出乎意料,真为学生的创造而惊叹、称赞。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播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给学生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以饱满的热情和旺盛的精力,主动的学习,敢想、敢问、敢说、敢做、勇于表现、乐于创造,保证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例如:在教“圆锥体体积”时让生根据事先准备好的等底等高圆柱、圆锥;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圆锥和等高不等底的圆柱、圆锥,用沙子或水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学生惊奇地发现了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体的关系。让学生推导、归纳出圆锥体体积公式。教学中教师信任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去研究、去探索,充分肯定学生的研究成果。允许学生出错,对学生的错误要指导学生认真分析原因,及时纠正,从而获得新知识。
二、创设问题情景,激活学生思维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应着重对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进行指导,及时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运用自身的知识、经验,给学生点播和启发。将思考和更多的想象空间留给学生,有意创设质疑氛围,使学生应趣而生疑、应疑而生奇、应奇而生智,创设质疑的情境方法多种多样。如用旧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产生质疑;设置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展开想象产生质疑,动手操作,发现问题等。使学生乐于质疑,善于质疑,在质疑中发展。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先用数方格的方法让学生数一数,底、高分别等于长方形的长、宽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并与计算出的长方形面积进行比较,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质疑:为什么形状不同,而面积相同呢?接着,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小组学习形式,进行实践操作,经过剪、移、拼转化成长方形。比较转化前后图形的各部分关系,使学生明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于转化后的长方形面积,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了质疑,最后用面积公式的学习,解决了不同的习题,使学生运用知识解决了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创设实践活动,搭建参与舞台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科学,而不用耳朵听科学。”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时间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教学过程要积极创设条件,引导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努力促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学习,在动手中研究学习,在研究中动手实践,在研究学习、实践操作中探究、创新。例如:教学比例尺时,学生根据比例尺,计算学校大楼的占地面积,并根据比例尺知识画在图纸上,学生只有动手实践,亲自测量才能获得有价值的知识。
四、创设合作氛围,引导自主探究
小组合作学习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以小组为学习群体,突出学生间的协作与讨论,利用集体的力量,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小组各成员相互学习、相互评价、相互交流、相互协作,他们各自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例如:下面这道应用题,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例:某班有学生50人,男生是女生的2/3,女生有多少人?
关键词: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改革日新月异,由封闭向开放转化,由重知识向能力发展转化,由培养尖子人才向普通综合型人才转化。尽管素质教育开展近三十年了,各地就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也有不同的发展和看法,究竟采取哪几种合适,还需因人、因学科、因教材内容来确定,自己对素质教育中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的看法是:
1、教案设计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操作、自主活动的时间与内容,根据儿童的学习心理与学习规律,培养指导学生注意掌握和运用不同的学习方法,以养成良好自主 学习习惯。如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有学生提出疑问:“鸟的天堂存在的原因是什么?”教师没有解答,而是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去寻求答案,兴趣浓、效果好。学生有了疑问,教师不急于回答,而是通过“悬疑”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阅读,去思考,这样可以使学生通过自行解疑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和学习语文的乐趣。
2、课堂教学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地位。
教育教学要根据课前准备的教案面向全体学生,灵活的开展自主教学。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尽可能多的提供服务与帮助,真正做到教为学服务。
①课堂教学,注重认知过程,发展思维能力。知识的认知过程,包括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由已知到未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使学生成为认知的主体,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启发学生思维、激感、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认知过程时,要让学生自主的充分的发表意见,减少暗示,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或保留有争议的意见(因为同样的鸡蛋,从不同的角度看,得到不同形状圆)以激励和保护学生开拓创新的精神。
②加强学法指导,培养会学能力。要体现学生自主学,就要体现教师创新精神,打破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与方法。现在的社会已进入信息发展的时代,教育亦应跟上时代的形势。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知道学会自主学习的人,不懂信息技术的人。在教育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掌握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指导学生向信息技术领域发展的潜意识。如教学《诚实的孩子》一文,当讲到第三自然段的时候,有个细心的女孩提了个问题:“为什么姑妈在问花瓶是谁打碎的时候,表兄妹回答‘不是我’,句末用的是感叹号,而列宁回答‘不是我’却用的是句号呢?”这个问题提得好,我没有马上直接回答,而是做了个小实验,我指着一块本来已经破碎的窗玻璃问一学生:“是你打碎的?”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不是我!”这时学生明白了文中感叹号表示表兄妹没有打碎花瓶的语气十分肯定,列宁的回答用句号,表明他撒了谎,语气不十分肯定。这时学生感受到了自己提出问题与自己解决问题的乐趣。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创新思维潜能。
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教师的责任不仅仅在于教会学生一些知识,而在于教会学生知道怎样去学习、探索新知R,掌握新技能。”德国的第斯多惠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众多事实说明,教学方法的重要性。重视学法是教学观念的根本转变,学法指导的改革,是高层次教学方法的革新,这也是教师教育思想观念必须适应时展的需求。
3、对学生综合评价,体现合理性、科学性、针对性,有利于学生健康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从当前看,主要学科的考试成绩已不再是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人们已充分认识到正确合理的评价对学生一生的发展是多么的重要,过去教育管理中最普通、最简单的教学方法,如体罚学生、言语刺激、好坏对比等方法都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伤害,以此来压迫学生按照教师评价的标准塑造发展自己的个性,现在想来是多么的失败,现行的教学评价提倡:一是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肯定学生已有的特长;二是针对缺点不足,采取激励性语言鼓励学生,促使学生自我调解,发挥特长,克服缺点,纠正不足;三是改革考试制度与检测手段,要求学校改变过去一张卷定终身的评价方法,推行“三三制”学业评价方案,即口试、笔试、试验操作三试结合,平时、期中、期末三结合,百分制、等级制、评语制三结合。强化了学生素质评价的全面、全向、公平与合理。
4、充分考虑各学科的特点,在组织教学时打破课本与课堂的限制。
语文课,要考虑其基础性、综合性特点,结合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现状,一方面要逐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实行开放阅读,允许学生将课外读物带进课堂,丰富学生视野,扩大知识与信息的了解量。另一方面是打破课堂的限制,将课堂教学灵活的引向课外,校外,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野外实践。如数学教学、自然教学等学科都可以把课堂与课外教学结合起来开展,通过观察自然、社会,体验劳动与生活,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感悟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真实、自然的把握自然、社会中有规律的东西,帮助学生提高理解与运用知识能力及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英语教学 主体地位 自主学习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正在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重大转变。而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使全体学生得到主动全面的发展。主体教育是针对我国教育中存在的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弊端而提出的,其要义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它科学地阐述了教学中的主体与客体、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其对立面是“客体教育”和“被动学习”。学生素质的发展,离不开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一个没有追求目标、对学习缺乏责任感和热情、不善于独立思考的学生,不可能取得包括学习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所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即教学中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在英语教学中充分发挥主体性的原则
长期以来,我们的英语教学一直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服从少创新、重识记轻实践的现象。过英语六级的大有人在,学了十几年英语开不了口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因此,新的《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课堂是一个开放、自由、欢乐,并创造一个个鲜活生命个体的、和谐的小社会,而不是一个只有纪律、权威、服从和讲解,没有情感、趣味和创造的冷冰冰的空间。主体性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围绕学生能力素质的发展进行教学,把课本中的知识自然生动地渗透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之中学习语言、增加交流、增强英语的应用能力。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实施主体性教学呢?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把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动机和自主学习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传统的教学目标主要抓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主体性教学的目标不仅重视知识技能方面的目标,而且强调发展能力和渗透思想教育方面的目标,在发展能力上尤其重视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渗透思想教育方面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
教师在制定一个学期、一个单元、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是否把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动机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重要目标,这是关系到实施主体性教学成败的首要问题。因为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有了明确的自主性教学目标就能突破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发挥自己的主体性,自觉、自动地激发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二、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尽量让学生自主学习
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是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兴趣、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注意把教学内容和实际相联系,创设自然语言环境,贴近学生生活,力求课堂教学生动、形象、活泼,教师可以适时采用开放式和讨论式的教学,培养合作精神,使学生学得亲切、容易,感觉学了有用。例如在教授《Television:good or bad》一课时,可以先组织学生分成正方反方两组讨论,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班长主持,两组学生各推选四位辩论选手进行现场辩论,由学生决定谁是胜方、谁是最佳辩手,最后教师总结。这个教学活动自始至终都是学生在积极地运用语言,培养了他们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情感,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学习的效率,达到了通过自主学习提高语言能力的教学目标。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传授扮演了课堂的主角,占去了绝大多数时间,这样长时间下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不到培养。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中,我们提倡师生互动,以课上的自主学习为主。学生的学习结果主要取决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只有在自主学习的实践活动中,才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上尽量让学生自主学习,既能提高课堂学习吸收率,又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是检验教师教学思想的试金石。
三、学生的自主学习靠教师的激励和指导
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自主学习实践中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不论课上的还是课后的,主要靠教师的激励和指导。因此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是一级调控主体,他不仅调控制自己的施教活动,还指导全班学生的活动;学生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二级调控主体,他们在接受教师指令后进行学习活动的自我调控。学生是否能够自主学习要看教师是否给他们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条件和时间。同时来自教师的激励的语言、赞美的眼神、支持的行为、热情的表彰,都是学生们积极自主学习的动力。因此在课堂学习实践中教师要多安排、多指导、多表扬、多激励学生,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发挥淋漓尽致,也只有这样学生在享受成功的喜悦的同时才能增强自信心,自主能力也才能得到发展。
四、“给学生留有余地”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策略
任何一个人如果总是被要求如何,而自己一点自力都没有,一切照章办事,那么工作也就会没有积极性、创造性。学生的学也是如此,只有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才可能产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若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制定学习目标、学习计划,自主检测和评定学习结果,自主补漏和矫正,学生就有主动权,能把教师的正确要求变成学生自觉的自我要求,把教师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要求和措施变成符合学生实际的要求的措施。凡在可能的情况下,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让学生感到自己不是在外界强迫下被动地学习,而是作为教师的合作者自主地学习,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自尊心、责任心和主动性。
教师“给学生留有余地”的做法体现了师生平等、生生平等的原则,课堂教学必须体现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平等和谐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全体学生,给每个学生提供活动和表现的机会,尽可能地照顾学生在生理、智能和文化素质等方面的差异。要纠正传统教学观念中有关“差生”的错误认识,保证教学活动中的公正、平等和无歧视。在英语课的设计提问、回答问题时,教师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即使学生回答不出来时也要耐心等待,或启发帮助,让学生感到教师的耐心期待。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感到生生平等、师生平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体验成功,从而不断增强自信心。
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高素质的人材,这就给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不断更新观念,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材,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杨利娴.仿写―中学英语写作训练的重要方法.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3,(9).
教与学是学习行为统一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英语学科实际活动和英语认识活动的参与者和实践者,是认识的主体;教师是这一活动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其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发挥主体性。因此,教师要牢固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凸显学生的主体性。那么如何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呢?我认为宜从如下几点入手:
一、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前提
首先,通过各种方法使学生明确英语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获取世界各方面信息,与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是升学、成才和出国深造的重要工具。教育心理学认为: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动机引起的,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而学习动机指的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起学习动机,学生就会对学习英语产生兴趣,在学习中就能表现出积极性和自觉性。
二、创造一个有利于显示发挥主体性的氛围,让学生达到一个最佳的学习状态
一方面,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教师往往热衷于“满堂灌”,搞“一言堂”,形成一个“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的生硬模式。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适当的精神状态,而这种状态恰恰是教学活动过程中最重要的。大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我们要努力使学生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的呼吸’……”。我们应当努力营造这种良好的教学气氛,保持学生兴致勃勃的情绪,使英语课堂气氛浓郁,生动活跃,从而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潜能,提高英语语言素质,以适应新世纪对人才的需求。为了在英语教学中创设并保持良好气氛,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真正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学生最佳的学习状态。比如,在讲授人教版高中第一册Unit 21 Body Language 时,教师可以先请班上的学生表演一些facial expression,让学生用所学的英语猜单词,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体会到学英语的快乐。
另一方面,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工作得以成功的保证。列宁说:“没有人的情绪,则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这也充分肯定了情感的巨大作用,教师对学生“情之所至,金石为开”。学生对教师“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与师生的情感交流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向学生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精力、能力和知识,还要竭力对学生施以情感诱导,给予学生关怀、尊重和理解。教师对学生充满爱心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多运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如:“Good”, “Well done”, “Never mind”, “Have a try”等,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对学生口语实践中出现的小错误,不要抓住不放,要讲究纠正错误的艺术,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三、发展好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师正确发挥主导作用的条件下能得以正确的发挥和不断增长。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活动去取得知识,接受观点,形成信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观能动性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主要由教师培养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离不开教师的启发诱导、激励教育,教师的职责主要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学生的积极性与教师的主导作用相结合,是英语课顺利进行并取得成效的基本条件。
因此,教师在平时的备课和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的设计形式多样、趣味性浓的言语活动;用图片、实物、简笔画教新单词和词组;用动作、表情、教具、投影、录像、表演法、游戏法、竞赛法等教对话,用分排练习、两人小组练习、小组活动、分行练习、连锁练习来操练句型。
四、激励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培养其创新能力
国外专家指出,一个人在未来社会必须通过教育拥有三张“通行证”,即学术性通行证,职业性通行证,以及事业心的培养已是人们的共识。为了激励学生英语创新思维的发展,我们可大致从如下两个角度入手:
1、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所指出的那样:“教学过程是一种指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出形式多样、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设疑与提问就是英语教学课堂调控的常规武器。对于学生来说,设疑与提问还具有多种教育心理功能:即能激发学生兴趣,集中学习注意力,又能诱发积极思考,培养思维能力和习惯,启迪聪明的智慧,还可充分训练口头表达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问来检查和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复习巩固运用所学到的语言知识。提问可大致分为回忆性提问、理解性提问、分析性提问、综合性提问和评价性提问五大类。
2、注意创新能力培养
正如Douglas Brown所言:“Teaching is guiding and facilitating learning, enabling the learner to learn;Setting the condition for learning.”作为教师(teacher)的解释词“facilitator”已为我国外语界广泛认同,教师是引导者,是助学者,创造条件让学生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作为英语教师,我们的任务不仅是“teach students English”,更应是“teach students how to learn English”,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添学生的自我意识
学习是学生的自觉行为。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运用最佳方法领悟和运用语言,进而达到交际的目的;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判断、自我控制、自我议论、自我监管,不断向自己提出新的要求,使自我教育意识达到一定水平,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教师在充分认识这点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要求学生计划安排好自己的学习,有计划地进行预习、复习;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对学生的预习、复习提出不同的要求,如:课文预习、通读全文、领会课文大意,并要求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问。第一层次问题用一般疑问句和反意疑问句等对文章提供的信息提出浅层次的问题;第二层次用特殊疑问词what, when, where, how, why等对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意图和深刻含义等提出深层次的问题。
2、要求学生对课堂上所学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进行自查,弄清疑点,善于提问题。
3、要求学生对所学的语言知识加以总结、归纳、比较和系统化。
【关键词】燃烧和灭火 教学设计 探讨
由教育部2012年审定,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 燃烧和灭火》这一课题从几幅有关燃烧的图画引入,体现燃烧在远古时代生活和生产中及现代生活和科技发展中的应用和作用,形象地说明了燃烧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从燃烧的条件归纳灭火的原理,使学生认识到:对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解释以及日常所使用的方法都有科学依据,来源于科学知识和原理。现就本课题谈谈自己的做法,从而引出更多更好的做法,供大家学习与借鉴。
一、魔术式导入,作好铺垫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导入,作为课堂教学中的开场白,他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如同一场戏剧的序幕,让人一下抓准了剧情的核心,又如同一曲优美音乐的序曲,瞬间勾起情绪令人产生共鸣,抑或一本书的小序,带人走进故事的情境之中。导入虽然短小,但在它精悍的内容中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利用两个趣味实验:师生共同完成“烧不坏的手帕”和“魔棒点灯”导入新课。
二、分组探究,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变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在新知识学习环节,教材中给出的“实验7-1”,由于该实验用到的药品白磷(白磷非常活泼,必须储存在水里,人吸入0.1克白磷就会中毒死亡),且燃烧的产物是五氧化二磷(接触有机物有引起燃烧危险;受热或遇水分解放热,放出有毒的腐蚀性烟气;具有强腐蚀性)。所以教科书128页强调“由教师演示本实验,实验需在通风橱或抽风设备下进行。”若照本宣科按教材上的安排进行教学,就不能很好地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参与、动手、动脑,进行分组探究,将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具体如下:学生实验(1)用坩埚钳分别夹取一种可燃物(如小木条、竹签等)、一种不燃性物质(如玻璃棒、砖块等)和一种着火点比较高的可燃物(如煤块等)在酒精灯上灼烧,学生观察、分析现象;(2)分别点燃两支蜡烛,将其中的一支蜡烛用烧杯罩住,学生观察、分析现象;(3)①取两支干燥的大试管,分别放入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和一小匙干燥的红磷,分别塞上橡皮塞。②将上述两只大试管同时放入一杯热水中(约80℃),学生观察、分析现象;(4)将一小粒白磷放在盛有约80℃热水的烧杯中,学生观察现象,分析不燃烧的原因。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小结出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并让学生大胆猜想实验(4)中使水中白磷燃烧的方法。综合上述讨论,小结燃烧需要有可燃物,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需要氧气(或空气)。三者缺一不可。
三、小试牛刀,前后照应
课堂教学要获得成功,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是关键。在教学目标的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前后“铺垫”,“照应”。可以说,注意“铺垫”和“照应”可以体现课堂教学的层次性、艺术性,是实施教学目标、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方法。在“导入”用两个实验作了“铺垫”,学生具备了“燃烧的条件”这一知识点后,尝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解释“烧不坏的手帕”和“魔棒点灯”两个实验,前后照应,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提出问题,引出灭火的原理及方法
教师讲解“燃烧好比一把‘双刃剑’,既可以造福人类,又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接着教师用多媒体出示火灾的视频,从而提出如何扑灭一般的火灾?引导学生结合教材129页3问题进行讨论、交流,最后归纳出灭火的原理。学生已经掌握了可燃物燃烧的三个条件,且知道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结合燃烧的条件就能很容易总结出灭火的原理:破坏燃烧的条件之一。接着引导学生结合灭火的原理小组讨论灭火的方法,教师作好引导和评价。
五、学以致用,培养能力
学生学习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通过看书、感知教材、形成了知识的表象,通过动脑分析,研究预习提纲中的问题,理解教材,形成了概念。在课堂上,通过回答问题复习巩固知识,形成了记忆。这几个过程,就是认识的第一次飞跃过程。而在课堂上练习时利用所学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就是认识的第二次飞跃的过程。
六、课堂小结,画龙点睛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而精彩的结尾往往又是画龙点睛之笔,通常能收到出乎意料的教学效果。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它是一段教学内容的结束,也是营造有生命的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还是课堂教学的升华,更是对学生心灵的触动和思维的点拨。课堂小结时间不长,但我们要充分关注课堂小结,精心设计出一个“言有尽而意无穷,余言尽在不言中”的课堂小结,给学生以启发、引导,让学生主动去求索知识的真谛。课堂的最后教师利用3~5分钟的时间围绕“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引导学生Ρ窘谒学知识和方法进行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