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审计研究生论文范文

审计研究生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审计研究生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审计研究生论文

第1篇:审计研究生论文范文

1.规模的急剧扩张1991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开始试点,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对象主要是行业内的在职人员。一直到2009年,“全日制专业型硕士”作为一种全新的研究生形式出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开始扩大。近年来,研究生招生政策全面向专业硕士倾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更是迅猛发展。2010年,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占整个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比例已达到24.67%。2011年全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将近13万人,其增幅超过了16%。2013年专业硕士招生比例已达到40.3%。2014年专业硕士招生规模占整个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42%,预计很快我国的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比例将达1:1。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招生单位近几年也有大幅增加。目前,我国专业学位培养单位共有509个,占我国博、硕士学位授权单位总数的60%以上。其中,普通高校49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679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70余个。如工程硕士在2010年有128个招生单位,2011年就达到了361个,是2010年的2.8倍多。

2.专业学位类别迅猛增多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9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设置和试办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几点意见》,开启了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先河。同年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批准在我国设置和试办法律硕士、教育硕士、工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等六种专业学位。十年后,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印发金融硕士等19种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通过金融硕士等19种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2011年2月1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8次会议审议通过我国第39种专业硕士——审计硕士。目前这39种硕士层次的专业学位设置,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领域。

3.制度化、规范化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国家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力度是清晰可见的,相关政策文本的出台,使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发展更为制度化和规范化。比如在《关于构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就业服务体系有关工作的通知》中,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工作纳入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合格者获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执行普通高校毕业生的有关管理和就业政策。这就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就业问题提供了制度化规定,有了保障。

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发展背后的困境

1.社会认同度低一方面,传统的“学术至上”的观念认为高校是培养学术研究型精英的地方,一直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家长、社会公众大多不知道什么叫专业学位研究生,很多人把专业学位定义为“次等”的学位,缺乏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的正确的理解。由此,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一直不被认可。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往往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产生歧视,在升值或者评级的过程中因为专业学位而受到限制。由于大规模的专业硕士教育,其含金量与认可度在社会上还有一个检验认定的过程,还有一个认识接受的过程。

2.照搬学术学位模式现阶段,我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几乎照搬学术学位的培养模式,弱化了职业性、实践性。在课程设置体系上,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有52.9%的同学认为只有一到两门课与学位专业不同,有4.18%的同学认为课程设置完全相同。可见,多数高校专业学位与全日制的学术学位课程设置接近90%的相同,相当多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方案是对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方案的“复制粘贴”,只是调整、删减部分课程,增加实验课,或是给基础理论课增加配套的实验模块,没有体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自身独特的价值导向和教育规律。在专业实践环节上,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浓重学术性,多数高校忽略了实践环节的建设。以传授知识为主,不能充分体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所特有的实用性、技术性、实践性,从而导致人才培养缺乏灵活性、多样化和针对性,无法适应不同地区对人才规格的需要。

3.考核方式单一目前高校对于学生评价方式还是停留在基本的毕业论文和平时的情况。这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不合理的,纯理论分析过于学术,缺乏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知识的创新和对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所以,单一传统的评价方式不能客观评价专业学位研究生。

4.培养质量有待提高⑴生源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基础。一方面,考生在选择考研报考方向时,大多数都是以学术型学位作为第一志愿。表2就反映了2011年到2015年的报考情况,虽然报考人数在增多,但是2015年并未达到报考趋势1:1的理想比例。另一方面,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的过程中,很多报考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考生不是第一志愿,而是在没有被原报考的学术型学位录取后或是在学术型学位复试淘汰后调剂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可见,生源不佳一开始就制约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质量。⑵导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对导师的专业训练提出了相应的要求。目前,高校导师的学历层次和学术能力大幅提高,但他们缺乏社会历练,社会实务经验不足。高校导师在进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过程中不自觉偏向理论知识,满足不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2009年,教育部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目前,有些专业学位研究生并没有落实“双导师”,落实了“双导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校内和校外导师的职责不够清晰明确,校内导师几乎不参与学生实践,校外导师作用发挥甚少,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教育相互分离。通过对某高校2014届550篇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进行调查,真正实施“双导师制”,共同指导研究生论文的仅有15篇,占该类论文总数的2.7%。师资队伍缺乏经验,“双导师”在实际中流于形式,不利于培养出满足社会要求的高质量人才。⑶质量监控体系不完善。现阶段,我国尚未建立起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相适宜的质量评价标准,表现为论文指导和答辩中的学术型倾向和实习的敷衍塞责,多数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趋同,特别是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指标缺乏有效的监控手段和保障机制,以至于有些学生没有经过严格、规范的实习及生产实践,只是完成了毕业论文,或者同学术型研究生一样在校内实验室完成专业实践。正是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评价标准尚不明晰,质量保障机制尚未建立,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不具有实质性的衔接,以至于很多毕业生在完成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之后,尚不能直接进入和胜任职业岗位。

三、走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困境的路径

1.从政策和宣传上,提高社会认可度⑴国家政策及时跟进。一方面,相对于学术型研究生,专业学位起步晚,国家的相关政策欠缺,政策的制定内容不够及时和完善。在这种情况下,群众感受不到国家政策对于专业学位的重视,自然对其认可度不高,报考存在相当大的顾虑。另一方面,社会需求在不断改变,国家的政策不能一锤定音,需要随实际情况而变更。每年的专业学位报考人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考生及其家长对于相关政策的研究和就业扶持的分析。⑵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宣传工作。利用媒体、网络等渠道大力宣传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优势,促使社会各界人士全面认识专业学位,颠覆学术学位能力优于专业学位能力的传统观念,加强社会各界对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在观念上的重视程度。学校在招生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发放资料、招生视频等介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考生、家长和社会大众全面了解专业学位的过程中产生认同感。

2.创新培养模式高校应紧密围绕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框架,优选教学内容,突出课程实用性和综合性,增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创新教学方法,加强案例教学、模拟训练等教学方法的运用。完善课程教学评价标准,转变课程考核方式,注重培养过程考核和能力考核,着重考察研究生运用所学基本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加强实践基地建设。高校应积极联合相关企业,建立稳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共同建立健全实践基地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明晰各方责任权利。明确研究生实践内容和要求,健全实践管理办法,加强实践考核评价,保证实践质量。促进实践与课程教学和学位论文工作的紧密结合,注重在实践中培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改革考核方式,强化学位论文应用导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求的是学术知识与经验知识的统一,所以仿效学术学位的考核方式是行不通的。在考核方式上要有专业学位的独特性,考核过程中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考核,建议适当地增加实践技能考核的比例,将理论成绩与实践成绩相结合。目前以学位论文或者毕业设计的考核中,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行业应用价值。专业学位论文应反映研究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可将研究报告、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管理方案、发明专利、文学艺术作品等作为主要内容,以论文形式表现。专业学位论文应与学术学位论文分类评阅。在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有相关行业实践领域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第2篇:审计研究生论文范文

摘要:近几年,随着县级医院的发展以及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的要求,医院逐步成立了独立的审计科,拟独立行使医院内部审计监督权。但经查阅相关文献和走访多家县级医院,发现医院新成立的审计科多数存在职能不清、职责不明、人员不专、无主导开展的工作内容,无成熟的医院内部审计个案借鉴的现状。大多以参与医院物资采购以及跟基建工程全程监督控制,或从事与内部审计关联不大的医保工作、招标采购工作等,大致处于审计工作职能职责界限不清、无序、无力、无实质性主导开展内容的尴尬状态。本文针对医院内审的现状列示了内部审计的局限性,分析了造成内部审计的尴尬现状的原因,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尴尬现状;内审局限;原因分析;措施建议

审计科是应县级医院规模效益发展需要和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的要求而逐步独立出来的行政职能部门,是在上级审计部门和医院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代表医院实施内部审计监督的职能部门,依法独立行使内部审计监督权,向医院领导负责并报告工作,同时接受国家审计机关和上级内部审计机构的领导和监督。目前,多数医院内审工作人员是由财务人员转岗而来,新进一些近年来审计院校毕业的新工作人员。医院的审计科目前普遍工作现状是开展基建工程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医院一定金额以上的物资采购过程全程参与、或主导开展医保工作等其他与审计关联不大的工作内容,内部审计的工作内容、工作职能和工作任务缺乏,呈现明显的局限性。

一、内审局限第一,人员配置和知识结构导致内部审计监督的力量受到局限,开展内部审计的专业知识能力支撑不够。国家没有明确的内部审计工作实施细则,参照和学习的内部审计模板缺乏,规范化、细致化、具备实际操作指导的内审培训缺乏,无成熟完整的优秀医院内审个案及操作指南可借鉴。

第二,医院主体经营的局限性,领导重视程度导致监督范围和内容受到限制的局限性;医院和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利益的一致性,导致内审工作的独立性受到影响和制约,降低了内部审计的作用。

第三,医院主管部门未设置独立的审计科,使医院审计科工作目标和工作内容在行政指导上呈现局限性。

第四,相关科室支持和认知的局限性。复杂的人际关系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深入开展。微妙的利益关系阻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

第五,县级基层医院发展资金和财政拨款不足的现状带来内部审计规范审计监督、规范收支、规范流程的局限。

二、原因分析

第一,医院内部审计人员多是由财务人员转岗而来,人员结构呈现明显的不合理性,因审计工作涵盖的范围和所需掌握的知识面很广,现代内部审计工作需要的是专业的审计人员和掌握会计、审计、经济管理、法律和工程管理等相关知识的全面复合型人才,而现有医院审计科配置的审计人员没有审计专业知识的支撑,不具备开展各项内部审计工作的能力,变相增加内审工作开展的难度和内审人员开展内审工作的信心,使内审工作的开展成为一座难攻的保垒。

第二,医院是一个以医疗为主导相关职能科室为辅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医院的医护人员是医院的主体,而行政职能科室人员是医院的配角,内部审计处更是行政职能科室里的配角,有时审计处的设置仅仅是为了满足卫生系统年收入3000 万元以上或拥有300 张病床以上的医疗机构、年收入2000 万元以上或所属单位多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配备专职审计人员规定要求。医院领导多重视医疗技术、护理服务,重视临床医护人员的技术、技能的培养和提高,往往忽略对审计处人员进行系统规范的专业化、细致化培训,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审计工作人员专业操作技能的提高,阻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医院内部审计的监督主体和监督内容都和医院的决策领导层相关,更是与医院的发展前景和经济收益息息相关,在医院发展基金不足,政府扶持资金溃乏的情况下,面对医院经营获利和流程规范,医院领导层难免会重经济效益,重医院发展,轻规范流程的内部审计效能,降低了内部审计的作用。

第三,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要求年收年收入3000 万元以上或拥有300 张病床以上的医疗机构、年收入2000 万元以上或所属单位多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配备专职审计人员,但医院主管部门卫生局在没有设置独立的审计科,而是将审计和财务归于计财科,主管部门对医院内审工作没有明确的工作目标要求,没有专业系统的细致化内审培训,没有明确的审计工作任务,而是与财务交叉在一起,最终使医院的内部审计处失去了领导和培训的主管部门的支持。

第四,医院的其他科室对审计处拟开展工作,所持态度比较暧昧。财务科对审计处有种先天存在的对立情绪,总以为审计处就是来对财务工作指手划脚,没事找茬型的。具体负责相关采购的设备办、药剂部以及后保部等职能部门对审计参与其科室物资采购过程持中立态度,对审计处提出的规范采购流程和院内采购谈判过程持对立态度,不予采信。一般临床科室对审计参与采购过程审计持观望态度,事实是内部审计参与采购,就是一个无发言权的旁听者,所谓的参与监督,规范流程基本流于形式。

第五,国家对县级基层医院的财政拨款的明显不足,导致医院的发展缺乏资金支持,无法将医院的公益性质进行到底,医院在谋求生存发展的前提下,可能会更重视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所谓的规范收费标准,规范流程,成了美丽臆想,导致监督医院的内部审计科的职能无法实现。

三、改进措施

第一,配备专业的审计人员,引进从事医院审计经验丰富的内审人员,参加实用型的细致化医院内部审计培训及具体审计操作培训。配备一支专业化知识全面化的审计人员队伍,招募掌握会计、审计、经济管理和工程建设管理、招投标管理、法律的全面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人才,考虑引进医院审计经验丰富的人才,充实审计处人员架构,解决开展院内内部审计工作的前提条件,增强审计处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信心和决心;考虑进行机构重新整合,考虑将纪检、审计、法律、人事整合在一起,利用全面复合的人才资源,协同作战,知识互补,建立审计制约、监督有效,执行有力的内部审计机制,真正发挥审计的作用,或是考虑将医院的审计科人员由上级审计部门行政派驻,采用有经验、行政和经济都独立于医院的专业人员进行审计,真正发挥审计的独立性,实现审计的职能。

第二,不断创新,扩大影响,争取领导支持和同级部门认同。围绕医院发展的战略目标,服从于医院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制定内部审计工作的方案,拓展审计工作的思路,立于医院发展管理的较高层次,多针对医院的难点、热点开展内部审计,为加强医院管理,提高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供服务,为医院的决策提出合理化的建议,集防错、纠错于一体,促进医院的经济效益的增长和可持续发展,赢得领导对审计部门的重视和信任,发挥审计人员工作的重要作用,强化领导重视审计人员能力培养的意识。让审计人员从形式制度上的医院小卫士落实到实质意义上的领导小谋士,为审计工作的开展奠定强有力的领导支持。

第三,多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讲述审计工作开展的困难,建议上级主管部门能更多的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多提审计工作要求、审计工作任务、多开展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细致化系统化的培训,多指导帮扶医院新生部门审计科的发展,加快内审工作的发展,提高医疗行业内审人员的内审技能,让内审工作逐步常态化规范化进行,真正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使内审工作落到实处。

第四,平时多和内审相关科室搞好关系,注意沟通技巧和工作方式。争取获得相关科室对审计处工作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将规范采购、规范流程、规范招投标程序逐步渗透到医院的物资采购,让相关科室逐步接受,理解规范采购流程不是针对某一科室,而是医院管理和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的要求,是明确责任和减少投诉的规范化要求,是双方有利、医院收益的三全齐美的事。在日常工作中,监督服务医院,在服务中加强监督,努力帮助医院各同级部门在合理、合规、合法的前提下,增收节支,及时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堵漏,促进医院各科室健康发展,让被审计监督的部门能感受到审计监督服务对他们科室带来的利益,从而认识到审计监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逐步改变“我要审,科室抵触、拒绝”为“要我审,科室配合支持”的审计工作环境,为审计工作的发展创造一个优化的发展前景,推动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加快医院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第五,国家要加快对县级基层医院的发展、帮扶、支持,加大资金拨款的额度,给医院发展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加快医院公益性进程,推动医院内部审计工作落到实处,实现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监督职能。加快医院内部审计由财务收支的审计向经济效益分析和社会效益分析审计的转变,发挥医院内部审计的效益最大化。

总之,医院内审工作的开展,内审职能的发挥,和内部审计科的发展,需要专业的审计人才、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支持、医院领导的支持、同级部门的认同、国家及政府资金的帮扶,才能逐步推动县级医院审计科的发展,从而将医院审计科的工作职能名至实归,加快医院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惠琴.当前企业内部审计的新变化及其局限性.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研究生论文专刊,2008-11-35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