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小学科任教师德育范文

中小学科任教师德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小学科任教师德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小学科任教师德育

第1篇:中小学科任教师德育范文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行为;反思与对策

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学习的一切活动和表现。教学行为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有效的教学行为是指能够始终围绕着教学任务,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并能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状况作出迅速而正确的调整,妥善处理各种问题,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

本文结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无效教学行为的现状进行分析和反思,以探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一、语文课堂无效教学行为的现状分析

1.片面追求学生个性化,淡化课堂秩序。注重个性发展和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是实施课程标准的亮点。但部分教师片面追求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和课堂的积极活跃,人为地淡化了课堂秩序,从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我们对语文课堂进行观察,经常会发现这样的课堂状态:课堂上,有的学生兴趣所致,不加思考,不顾他人,率性所为;有的学生心不在焉,似听非听,似学非学;有的学生则游离于课堂之外,做些与学习不相干的事。在语文课堂上学生自由有余而约束不足,而课堂秩序的涣散必然会导致课堂教学的无效。

2.为质疑而质疑,冷落教学内容。课程标准下语文课堂的最大特点就是学生的活动积极性明显增加,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3.为表扬而表扬,缺少适度批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和肯定性评价。因为恰当的激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和积极性。当学生的智慧火花闪现之时,教师给予肯定无可厚非。

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如何解决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无效行为,使我们的语文课堂能真正得到新课程的精髓,从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要回答这个问题,头绪比较多,本文无法从具体的操作层面来一一寻求问题解决的答案,只是从教学理念上做一些探讨。

1.关注学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

(2)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学习内驱力的激发光靠说教是不够的,兴趣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生积极认识事物,积极参与活动的一种心理趋向。

(3)尊重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是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活动的任务是解决学生现有的认识水平与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为学生的学习而设计教学,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实际,找准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顺着学生的思路设计教学过程。

2.关注教师素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增强课堂效益意识。实现课堂效益的基本保障在于以学定教。增强课堂效益意识,要求教师要制定科学的、合理的、可行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可行的、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师要以学生如何有效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标准来进行课堂教学。

(2)及时有效地获取学情反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多途径地、及时有效地获取学情反馈。教师要能从学生课堂的学习情绪中获取反馈信息,及时并合理地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从学生朗读、答问、质疑的学习活动中获取反馈信信息,因势利导,适时点拔;从学生的口头和书面练习的中获取反馈信息,及时地查漏补缺;从课后征询学生的意见中获取反馈信息,认真加强“教”与“学”的协调。

3.关注生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语文源于生活,语文教学要生活化。语文教学生活化是一种以植根于学生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现实生活,引导学生不断超越现实生活,改善当下生存状态,提升生活质量为主旨的教学形态。这种教学形态重视知识内容与生活经验的联系,强调激发求知欲,驱动知识的建构,它能使语文课堂生活丰满,充盈学生的生活经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能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构建生活化的语文语文课堂,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种重要途径,需要注意两点:

(1)教材的生活化

目前使用的语文教科书,有不少课后研讨与练习,口语交际、综合实践活动都与生活相结合,颇具探索性,它们能引发并激起学生的探索和思维的活力。

语文教科书的编排将语文从条条框框的分析还原到多彩生活的展现,把本本、教条似的知识传授演绎成灵活多样、巧妙自然的延伸、迁移、拓展。实践证明:紧密联系生活,语文教学就生动有趣。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事半而功倍;脱离生活,语文教学就枯燥无味,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事倍而功半。

通过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就语文大观园中美丽的景点有所体验并准确理解进而进行描述,促进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审美表达。这样把语文学习融入生活,便营造了一种和谐的学习气氛,把给学生造点压力变为给学生添点动力。由牵着学生走变为推着学生走,并期待他们能自己走。

(2)生活的语文化

教育家吕叔湘曾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刘国正也说过:“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的确,语文的足迹遍及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主持演讲、颁奖致辞、讨论答辩、座谈采访、写短信发邮件、听广播看电视等等,这些都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用武之地。语文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校园生活、关注日常生活、关注社会生活,积极寻找生活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舞台。语文课堂教学注入生活的气息,语文课堂还原成为生活的窗口,语文课堂才能够成为学生思想成熟、精神成长的的一片芳草地。语文课堂的效率才能得到保证。

(注:本论文获北仑区2013年初中语文论文(案例)评比一等奖)

参考文献

[1] 崔承志姜连国《新课程实施中无效课堂行为分析》(《山东教育》2006.5)

第2篇:中小学科任教师德育范文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高效

一、创设纯数学化的情境

创设以认知冲突为主的思维情境,使学生沉甸于思索中,从疑问中产生探个究竟的想法。如,在数列极限的教学中,对学生提出芝诺悖论:乌龟和兔子赛跑,龟在兔前100米,两者同时起跑,兔的速度是龟的10倍,兔能否追上龟?结论显然。但如果换个角度分析:以上条件不变,兔跑完100米,龟已前进10米,因此没追上;兔跑完10米,龟又前进1米,还是没追上;兔又前进1米,龟又前进0.1米,如此下去,兔子不是永远追不上乌龟吗?这一问题的提出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的思维进入兴奋状态。此时适时地引入数列极限的概念,龟兔距离差构成数列:102,101,100,10-1,10-2,…此数列的变化趋势为零,在无限变化的过程中,兔子追上了乌龟。在有限到无限、近似到精确的过程中,事物发生了质的变化,学生的认识水平也产生了一个飞跃。这样还能让数学课堂更有数学味。

二、通过数学实验,激励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

通过数学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数学应用意识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创设一种实验环境,使学生能受到必要的数学应用的实际训练,否则强调应用意识就成为一句空话。

例如,学校每年要举行运动会,运动会场地可组织学生来画。跑道的线宽、道宽的尺寸一般都有规定的标准,当100 m、200 m、400 m、800 m等跑步项目终点位置确定时,其起点位置如何确定?相应的每跑道的前伸数怎样确定?标枪、铅球、铁饼场地怎样画?相应的角度怎样确定?这些应用到的数学知识虽简单,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并不简单。通过教师的指导,使学生领悟到跑道上也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

三、通过数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唯物辩证观

数学是一门来源于实践的学科,其本身就充满了唯物论和辩证法。而数学实验为学生认识唯物论和辩证法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知识材料,学生每经过一次实验操作,其思维过程必然经历“感知—表象—抽象—反馈—再感知—丰富表象—发展思维—问题解决”这一螺旋上升的阶段。在数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唯物辩证观,是完全可行的。

四、借题发挥,一题多变

例如,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的内容教授当中,有一个例子是“求证:如果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的平行线与三角形的一边相互平行,那么这一个三角形则为等腰三角形。”我们就可以对此题目进行引申和加工:其一,求证:经过等腰三角形的顶点平行于底边的直线平分其外角;其二,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外角平分线与底边相互平行;其三,ABC当中,AB=AC,∠A和∠B的外角平分线有一交点M,如果∠BAC=40°,试求∠BMC。

通过以上的加工,不仅能够强化对于原有知识的记忆,也能够出现更多新的方法与新的知识。但是在延伸与发展的同时,我们需要抓住针对性与目的性,并且不能够改变原题的主体特征,也要懂得循序渐进。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创共生的过程,师生同属于课程的构成因素,与学生平等地参与教学,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教师为中心”、居高临下、注重表演的传授者变为共同建构学习的合作者。因此教师要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旧思想,在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引导学生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索,教师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从居高临下的权威中走出来。

参考文献:

[1]孙志刚.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高师理科学刊,2005(03).

[2]程华.新课标下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3).

第3篇:中小学科任教师德育范文

一、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概述

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它的发展和完善得益于语言理论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及外语教学等理论的支持。任务型教学法是一种动态发展的学习法,它旨在把语言教学真实化和课堂社会化。所谓任务,Crookes(1989) 认为它是指特定目的的一项工作或一个活动,在教育课程中,它主要用于搜集资料进行研究的工作或活动。语言学习的“任务”就是有目标的交际活动或学生为达到某一目标而进行的交际活动的过程,是一种“在实践中学习”(learning by doing)的语言实践。任务型教学法的核心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和“以人为本”,是以“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为理论基础,符合二语习得内化过程的理论假设。

大量的论著和实验资料表明,任务型教学途径是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能体现语言价值的,先进的,有效的教学途径。它可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不同的任务化活动,让学生通过双边或多边的交互式活动,带着明确的目标,与学习伙伴合作完成任务,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看到成就,体验成功,达到培养学生的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二、任务型教学法在小学英语中的实践

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爱表现和善模仿等特点,他们喜欢新鲜事物,喜欢引起别人的注意,重视教师的表扬,不怕犯错,很少羞怯感。任务型教学正符合小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在教师设计的各种任务中,学生通过听、说、唱、演、画、玩等活动不断获得语言知识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又是在教学活动中得以体现的。毫无疑问,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是顺利达到教学目标的可靠保障。

以下就是本人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实践。

1、贴近生活,激发兴趣,诱发学习动机

任务型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语道破了“愉快”教育的真谛。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也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呢?

歌曲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歌曲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分散难点。美妙的音乐容易唤起学生的知、情兴奋点,使他们精神饱满、轻松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例子:Hello!教学内容:PEP Book 1,Unit 1,A,Let’s talk活动目的:让初学者集中注意进入学习,并且初步感知句型,同时熟悉书中各主人公。

活动过程:

(1)Greeting:Hello! I’m Sarah。

(2)Sing a song.(播放歌曲,教师哼唱并做简单动作)。

(3)Follow me,please。

(4)Sing a song with your good friends.歌曲有利于降低教学难度,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通过和老师一起唱唱歌,握握手,学生的心理开始放松,他们会觉得,原来英语课是那么美好、那么轻松。

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现我(PEP Book 2,Unit5为例,课文的内容是:教授动物单词elephant,snake,giraffe…形容词long,short,big,small,tall,fat,thin.我设计的任务是:我是小小导游员,把单词的图片贴在黑板上,把教室布置成动物园,然后,让学生轮流当导游,带游客(学生扮演)到动物园参观,并介绍动物园的动物,谁解说得最好,谁将获得优秀导游的称号,这样,学生都能积极参加活动,并争着导游。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兴趣大大地提高,同时它又是可完成的,只要学生学习完本课的知识,自然而然可完成任务,收获颇丰。

2、创设情境,学会口语交际

创设情境坚持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就要调动学生潜在的能力,应把舞台让给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越来越多地体会到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只有把这两个主体的作用发挥出来,建立互动关系,创设宽松、活跃的氛围,师生才能融合到非智力的情感中。而英语积极学习,建立互动是关键,也是创设学习情境的核心。现在我以《PEP小学英语》Book 1的Unit4的课文内容是We Love Animals为例,本课主要谈论动物。因此,本课可以设计的任务是:辩论赛,谈谈你们喜欢的动物,为什么?学生可以先用中文,讨论并分两派,然后教师在学生了解的基础上教学,然后,让学生试着用英语讲喜欢的原因:如喜欢狗的学生可说:“We love dogs. It’s our good friend. ”。喜欢过猴子的可说:“It is funny and clever.”最后,用表格加以归纳总结,这样既增强了爱护动物的意识,又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习得英语。

3、教学习方法,古人言:“授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

《国家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中,教师应力求尽量使用简单的英语组织教学,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英语氛围。用英语教学,一方面能增加学生听说的机会,另一方面可以培养英语语言习惯和表达能力。学生听不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具、动作、表情等帮助学生理解。日积月累,学生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还应重视口语能力训练,注重学用结合,并与生活实践相联系。如在教家庭成员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全家福”带入课堂,让学生模仿介绍自己的家庭,这一实践活动能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记忆,以后一旦遇到介绍某人、某物时,便能本能地反应运用“This is (my)”。这时,知识已属于自己,受学生自己主宰了。

在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时,教师还应注意层次,逐步提高;叙述量由少到多;预先准备到即兴发言;言辞达意到语言连贯。例如《小学英语》各主单元第1课的主画面就是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最佳对象。我们可以由最初的完全由教师解释画面到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再到最后完全由学生自己描述画面。这一环节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复习旧知,而且可以引出新授内容,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英语思维的习惯和口语表达能力。

第4篇:中小学科任教师德育范文

【关键词】小班化教学;思考

一、小班化教学是适应发展需要的变革

在一些教育文献和一些教学研讨活动中,往往听到类似于这样的说法,“小班化试验课摈弃了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以一种批判过去的方式推进小班化发展,我不敢苟同。

如下图,各国关于小班的班额:

可见,在小班化发展较好的国家,小班班额是和单位面积的人口总数也就是人口密度成正比的,人口密度最大的日本和人口密度最小的法国恰恰位列班额数量的两端。即使在我国,小班化的兴起也不是完全来自教育工作者的主动创造,而恰恰是在适龄学生减少,教育资源出现相对过剩的情况下产生的。

因此小班化是因为被动原因,而以主动的态度提出,并努力向前发展的。从这个角度而言,就不存在对过去长期积累的教育经验的批判问题,而是应在此基础上发展的问题,是适应当前社会需要的变革。

二、学生平均占有课堂时间尚未出现质的变化

小班化教育宗旨是因材施教,因为小班的环境中,教师教授的知识可以相对多一点,细致一些。但是,当我们审视下面一组数据的时候,会发现我们离这样的目标距离还很遥远。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数据还仅仅是控制数,从南京的情况看,即使在小班化班级中班额也是至少保持在控制数上限,甚至有所突破的。即使以最小的控制数30人,按照传统班级45人,每堂课40分钟计算,每个学生每堂课平均占有时间的提高仍然不到半分钟,比例约50%,离成倍提高的目标相距甚远。

三、当前初中音乐教学中存在不适应小班化教学发展阶段的现象

1.超越当前小班化教学发展阶段的音乐教育

现在的初中音乐公开课中,几乎必然包括音乐游戏、音乐剧、师生艺术技能表演等等内容。实事求是地说,绝大部分学生在现有小班课堂时间人均占有量的情况下,几乎无法完成上述教学任务,或者说无法完成得好这些内容。之所以完成了,是因为进行了事先反复的准备,其中甚至包括带领学生一起做假展示。

2.滞后当前小班化教学发展阶段的音乐教育

个人认为,把音乐小班化教学当成音乐传统课+互动,在当前日常初中音乐教学中是比较普遍的,甚至还能算是相对“优秀”的。小班化音乐教学作为一个新兴产物,要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是对的,可是由于教师受自身知识储备和所能接受到的信息量的影响,作为单个个体的教师很难全面完成这一目标。

四、加强对初中音乐教学小班化教学的研讨

如何利用好这有限的时间,搞好当前的“半小班化”教学,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增强一线教师的执行力

在目前的小班化发展阶段,我们最为苦恼的是虽然知道小班化教学的整体要求,但却无从下手,也就是没有能够供教师执行的具体内容。建议教研室能够组织专家学者和资深教师,研究出台和教材配套的《初中音乐小班化教学案例集》,允许教师在一定时间内根据案例集的内容安排自身的教学活动,先普及后提高,迅速提升和均衡音乐小班化教学水平。之后,采取各种激励方式以此为原点逐步完善,彻底改善小班化讨论飘在空中、难落实地的状况。

2.调整初中音乐教学份额结构

一是要加强乐理教学。乐理教学曾经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乐理教学枯燥,学生缺乏兴趣,在强调课堂气氛和成果展示的教学思想下,乐理教学的地位下降了,甚至有些教师每堂课给乐理教学留下的时间不足三分钟。但是,小班化的教学不仅让教师有能力关注到更多的学生,也让教师有能力把乐理教学设计得更加生动。

二是要增强器乐教学的灵活性。器乐教学在音乐教学中,具有着独特的作用,不可偏废;但是可以考虑增强器乐教学的灵活性,鼓励演奏型器乐和参与型器乐的协作。把奥尔夫教学法中经常使用的以打击乐为主的一些小乐器和二胡、竖笛、口琴等具备旋律演奏能力的乐器结合起来,实现小班化教学中“人人都参与教学活动”的目标。

三是要突出音乐史和音乐欣赏教学。在目前的小班化发展阶段,可以鼓励教师借鉴历史教学的方法,把音乐史以说故事的形式溶入教学之中,在说故事中和学生交流,与学生共同欣赏故事中的音乐,把提升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和实现音乐与多学科交融能力作为教学的目标。

3.力求实现与学生“同视野”教学

音乐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够教会学生乐理等音乐知识、音乐家作品等音乐史实、歌曲演唱和器乐演奏等音乐技巧,但却不能“教会”学生对音乐的欣赏和理解,也不应把我们对音乐的欣赏和理解直接灌输给他们。因此,在外部教学环境和教学形态上,可以考虑拆除讲台和“师生对立”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可以考虑使用反证的方法,也就是从学生对过去作品的批判入手,引导他们感受作品大魅力。

4、强调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能力

第5篇:中小学科任教师德育范文

关键词: 工科院校 任务型教学模式 语言运用能力

长期以来,工科院校大学英语课堂的主导者往往是照本宣科的教师,学生充当的无非是被动的接受者,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极其有限,教学效果自然大打折扣。社会、企业对于大学生的期望,更倾向于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显然,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任务性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真实化的教学和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语言能力。学生以任务为学习方向,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书本的知识和生活中的语言高效结合起来,用语言做事,极大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1]。笔者是多年站在教学一线的一名地方工科院校的普通英语老师,现试以教学实例论证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工科院校推行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一、工科院校教学现状和生源特点

1.工科院校生源特点

首先,工科院校男女生比例失调,男生多而女生少,甚至部分工科专业一个班级中一个女生都没有。男生相比女生而言,在语言表达上有所欠缺,所以课堂沉默现象较文科专业普遍。其次,大部分工科院校都是面向全国招生,其中必然有学生来自于较发达的地区和城市,也有来自于相对而言较落后的地区和城市。通常,来自于较发达地区的学生往往能接触到更丰富的相关英语资料,这部分学生在语言表达上更丰富、流利,特别是口语与听力方面突出,这是来自于较落后地区的学生所望尘莫及的。这些得益于较发达地区学校更完善、更尖端的教学软件或者其他相关硬件实施,例如师资方面。相反,来自不发达地区、城市的学生在语言表达上较生涩,表现较矜持,尤其在口语和听力这两个方面相对较弱,不喜欢在课堂上和老师、同学交流。

2.工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工科院校专业课程安排十分紧凑,实验实习课程也安排得很频繁,这就占用了工科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包括自学时间。此消彼长,学生花在英语等语言学习上的时间自然减少,直接导致部分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心不在焉,敷衍了事。四六级通过率成为扰乱正常大学英语教学秩序的元凶,只是因为许多企业在培养和录用人才方面对于四六级非常看重,这就促使教师在教学中遵循高中的“书山题海”策略,教师的教学手段变得单一,教学方法也极其单调。不言而喻,相似于高中的教学模式,自然不能吸引迫切想逃离高中阶段那种“满堂灌”教学模式的大学生。此外,虽然许多工科院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推行多媒体教学,但是遗憾的是,部分教师电脑使用不是十分熟练,制作实用多媒体的能力略显单薄,制作的PPT课件乏善可陈,自然吸引不了学生。英语课堂换汤不换药: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在念相应的PPT课件页面,学生很少能有机会真正参与,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由于高校扩招的影响,分配给一线老师的班级自然较多,繁重的教学压力使得教师很少有时间深入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和问题,既然不能深入了解学生,就根本谈不上因材施教。

二、任务型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及其在工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意义

任务型教学模式,是充分建立在第二语言习得机制研究成果之上而提出的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它以学习为中心,强调“做中学、学中做”,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能力[2]。任务型教学理论出自于交际语言教学理论,同时融入了当代心理学理论的最新教学理念[3]。僵硬的传统教学模式注重教师在课堂上的授课,从而完成知识由教师到学生的传递过程,但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重要性。基于“输入与互动假设”的任务型教学模式主张学生真正所需的并不是简单的语言形式,而是各种信息输入和信息输出的机会[4]。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有别于母语的习得过程,母语的习得过程为:词汇化句法化词汇化;而第二语言的学习更多是认知性的,学习者在社交活动中往往注重言语的意义,注重意义就意味着在实际语言中语言运用中更多趋向于实例和记忆系统[5]。

长久以来,“灌输式”教学套路在工科院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虽然这种教学方式着重强调知识的传承,但其局限性不言而喻:过分强调“教”而一定程度上忽视“学”。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不能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任务型教学模式下,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发现、体验及交流。英语课堂中师生角色发生了极大转变,一方面,教师变成组织者、评估人及人物制定者,给教师的教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另一方面,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认知能力,调动自身的目的语资源,既有个人的努力钻研,又有团队合作及交流,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自然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其知识面,更大的好处是增强其人际交往能力。

三、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原则及其在工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工科院校学生“重考试,轻运用”,在语言学习中容易产生畏惧、厌烦心理,甚至有的学生会产生交流焦虑症,所以任务型教学模式下,首先应当充分贯彻情感教学原则,有机地把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地学习。其次是任务型教学法的展开必须遵循真实性原则,教师一旦设计学生熟悉的真实的语言环境,其畏难情绪就会大大减轻甚至完全消除,学习效果会大大增强。最后是任务型教学法在任务的设计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循连贯性原则,任务前阶段,任务完成阶段和任务后阶段应是一个连贯的整体,不能人为地割裂开来。

借鉴Willis的任务型教学模式体系,笔者将任务型教学过程分为三个环节:前任务阶段、任务完成阶段和任务后阶段。

1.任务前阶段:通知班长(自愿或者笔者自己指定)建立QQ群,并告知所有同学群号,要求学生加入群,群名称用自己的学号加上真实的姓名。同时通过学生自愿组队的形式(如果有学生没有组队,由笔者指定),将整个班级分成若干小组,每组5人。笔者通过QQ群提前通知组学生课堂任务,群发消息采用的文本材料有利于学生在执行任务时对照检查其应实现的目标和任务。这个阶段让师生充分了解课堂应实现的目标,这样使得课堂任务明确,学生学习更有针对性和方向性。2.任务完成阶段:这个阶段又细分为三个部分:任务、计划、报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汇报完成任务的具体情况,最后比较相关汇报任务情况小组的结果。学生的学习热情被任务完成的喜悦充分激发,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提高自身的语言运用能力。3.任务后阶段:在这一阶段,师生共同合作,就任务主题进行交流和讲座。笔者指导学生总结主题,学生借助笔者的指导操练相关语言难点,巩固所学知识。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就相关主题展开进一步的深化讨论、辩论等任务,引导学生在“用中学”。

笔者就大学英语新视野第二册“Time-Conscious Americans”一课为例,演绎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笔者所在的XX航空大学的英语课程安排为每周2次,共4个学时,大班上课,每个单元大约8个学时完成教学任务。教室有投影仪和电脑,但是不能上网。

(1)任务前阶段

班级共有65人,故分成13个小组。通过QQ群要求小组完成既定任务,以自愿为主。因是大班教学,所以暂定5组参加特定任务(以下详解),其他同学另有任务。不同小组领取不同任务:第一组搜集美国人的性格特征,表演形式定为主题讲座(小组自选一名学生上台),限时10分钟,英语表述,以PPT为辅助。第二组情景表演,一个印度人在美国预约一个牙医拔牙,印度人迟到30分钟,美国牙医拒绝给他看牙,表演限时3分钟。第三组情景表演,一个美国人邀请几位中国朋友参加在他自己家举办的Party,朋友有早到半个小时的,有迟到5~10分钟的,也有迟到半个小时以上的,表演限时3分钟。第四组情景表演,一对美国夫妇邀请几位中国朋友赴晚宴,地点是在美国夫妇家里,中国朋友到达时间不一,限时3分钟。任务前组织学生讨论,并搜集整理相关评分标准,剩余十组同学负责给上台小组(参与任务学生表现)打分,打分标准大体定为口语表达、内容及台风三个主要方面。满分为10分,其中口语4分,内容4分,台风2分。第五组负责挑出本文十个经典词汇,释义并找出相应的搭配和用法,五个短语并造句,以及三个句型并各仿写两个例句。以上内容学生必须制成PPT,课堂上小组选派一名同学结合PPT上台给全班讲授。

(2)任务完成阶段

第一组选派一名学生上讲台做有关美国人性格特征的专题讲座,并通过投影仪播放小组所做的PPT给全班同学。告诉剩余十一组同学参照评分标准打分,然后邀请2名同学用英语谈谈他们对于美国人的了解,讲座前后是否在了解上有明显的变化。

第二组同学表演印度病人和美国牙医的故事,表演完后问学生印度病人迟到对不对,美国牙医不给迟到印度病人看牙对不对,然后给学生点出印度人对待appointment在时间上的态度和美国人对待appointment在时间上的态度的不同:印度人认为appointment迟到30~40分钟很正常,美国人却认为“be punctual”很重要。

第三组同学表演后,请同学就出席party的时间是否符合美国人的习惯展开讨论,最后给学生总结美国人参加party是fashionably late,而中国人的习惯是提前到。

第四组同学表演完后,请同学回答出席美国人的晚宴邀请,哪个时间点比较合适,最后总结出美国人习惯迟到几分钟。然后提问学生出席这样的dinner邀请,携带什么样的礼品最合适。

第五组选派一名同学上台讲授其制作的PPT,可邀请同学互动。

待五个组全部完成任务以后,组织学生讨论本课的主题,同时打分上交。

笔者通过投影仪播放自制PPT课件,给学生10分钟scan and skim全文,回答如下3个问题:①What factors do Americans save carefully?②How do Americans save time?③How do Chinese people and Americans cope with a problem?从而锻炼学生快速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然后提问学生本篇文章的结构划分,找出相关主题句,区分主体句和扩展句。从课文中找出:The US is definitely a telephone country.(General statement)

鼓励学生找出扩展句:Almost everyone uses the telephone to conduct business,to chat with friends,to make or break social appointments,to say“Thank you”,to shop and to obtain all kinds of information.(Specific details)从课文中找出:General Statement I:Everyone is in a rush―often under pressure.(Para.3)鼓励学生找出扩展句:You also find drivers will be abrupt and people will push past you.You will miss smiles,brief conversations,and small exchanges with strangers.This is because people value time highly,and they resent someone else“wasting”it beyond a certain appropriate point.(Para. 3)

最后程序式提炼和运用:

笔者提炼出部分精辟的短语,以汉语意思的形式展现,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英文短语。同时提炼出3大句式,加以具体实例,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板书在黑板上。

To some,sth.have little relation to sth.else.To others,nothing can be done without(doing)sth.else.

用于表述“两种人在事物认识上的鲜明反差”。

Sb./Sth.does/is sth.,whereas/while sb./sth.else does/is sth.else某人/某物……然而另一人/物却……

用于表述“两事物之间的反差”。

Unless...,it seems in one’s eyes(to one’s mind)as if...

用于表述“某人对某事的感受”。

(3)任务后阶段

笔者先总结、点评学生表演的情况,纠正学生语言点上的错误,给学生反馈信息。同时让学生写出课堂上所获得的知识点,并以report的形式上交。笔者再给学生进一步的讨论话题,如文化差异的表现形式还有哪些?我们该如何正确对待时间?

实践证明,学生更倾向于任务型教学模式下的课堂,学习热情也高于以往。课堂中的沉默现象有了极大的改变,学习成绩不降反升,学习积极性异常高涨。笔者实验推行任务性模式的实验班期末成绩高了对照班将近2.6分。

四、结语

在工科院校展开的任务型教学模式集参与、交流于一体,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充分发挥了工科院校学生合作、互助精神,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同时发展了语言知识和运用能力。实践证明,在工科院校展开的任务型教学模式,能很好地结合语言能力的培养和语言形式的有趣、高效学习,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王金平.大学英语任务型教学任务的设计原则及实施策略[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

[2]丰玉芳,唐晓岩.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6):35-38.

[3]王鉴.课堂重构:从“知识课堂”到“生命课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127-128.

[4]崔岭.多媒体投影式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学生角色探析[J].外语界,2004(6):14-21.

第6篇:中小学科任教师德育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效率;实践体会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2-0124-01

新课程的实施,教材内容的更新,教材容量的扩充,增大了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新鲜的空气,使得语文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与此同时,新课改也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新问题,课时减少了,而且课堂教学的时间又极其有限,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一个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问题明显地摆在我们的面前。以下结合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谈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给学生成功的愉悦,帮学生树立自信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有一种成功的情感体验反复多次,就会产生学习的愉悦感。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设法给学生以成功的满足。课堂提问,问题不宜过难或过易。问题太难,学生无从下手,可望而不可及,长此以往学生容易丧失信心和兴趣,影响课堂效率。问题过易,学生不用思考便能回答,不具挑战性,即使答对,也无成功感,同样也会影响课堂效率。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提出问题时要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不同难度的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和保持浓厚的兴趣。另外,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可能多种多样,无论学生回答正确与否,教师都应对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及时肯定,对学生能提出问题应以表扬,让学生体味教师赞赏的愉悦。学生有了成功感,就对自己有了信心和兴趣,也就更主动、更积极、更专心地学习语文,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给学生动脑、动嘴、动手的机会

要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就要千方百计的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跟随老师的思路动脑、动嘴、动手。这就要求在备课时针对每一节的知识内容设置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提出新的问题,贯穿在各个教学环节当中,让学生针对问题去思考。另外,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我一开始就明确告诉学生这些问题不是归某个同学的,而是每个都要回答,如果大家回答时不动嘴的要单独表态。因为我分析过个别提问与一齐答题的差别。只要老师说请一个学生回答,许多学生顿时轻松下来,尤其是叫到某同学的名字后就彻底放心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所以我认为,在语文课堂上,尤其是语文复习中,不要求学生一一回答,这样比较省时有效。我观察到在课堂一声不吭的学生学习效率低,容易走神,思维不活跃,往往把自己置身于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之外。培养这部分同学开口答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需要经常提醒,督促。其次,就是要学生适当做笔记,以便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才能学得轻松,课堂效率才能提高。

三、运用知识效果激励学生,激发学习兴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发端于动机,伴随着行动过程,落实在行动结果的满足之上。就是说,学生学习有愿望、有行动,但如果行动结果没有满足感,就难以产生兴趣。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归结到底是为了应用。因此,教师要用所学知识的效果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欢乐,获取学有所得的满足感,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表现自己。如:听说训练、演讲、读写竞赛,在活动中及时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并开辟专门栏目,来展示学生的优秀作文、作业,让学生看到所学知识的效果,体会成功的欢乐,产生成就感,强化其学习动机,激发他们更大的学习热情,使其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此外,语文教师也要博览群书,丰富自身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大课堂”与“小课堂”的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结合教材,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乐学情境的创设,要求教师提供最佳的教学环境和活动场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功的课堂教学不是强制、灌输、被动的接受,而是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是师生为了完成共同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的密切合作。因此教师要以极大的热情,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结构,把书本知识化为血肉丰满、生动活泼的形象,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力,创设学生乐学情境,把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环境。比如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将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意境之中,用教师自己的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沉浸在诗歌的意境中,随着朗读节奏的跌宕起伏让学生体味诗歌的意蕴。

学生也可以亲身参与课文内容表演,如以人物语言描写为主要表现方法的课文,可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在“角色”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思想特征;以人物动作、语言为主要表现方法且情节简单的课文,

第7篇:中小学科任教师德育范文

我们先来读一则小故事:

一个人要过一条宽阔的大河,河面上没有桥也没有船,此人不知如何是好。恰巧上帝在天上看见了,于是点化此人——伐木造船,乘船渡河。此人照办,顺利过河。过了河后,此人舍不得丢弃辛苦打造的船,背着船继续前行,越走越辛苦……不禁仰天长叹:此行何故如此重矣!上帝闻言惊异:过了河还背着船干什么?

这个故事与数学教学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还是转入正文——《认识11~20各数》一课的教学思考与设计。这是“高效课堂·新修订课程标准全国培训活动”(徐州站)中的交流展示课。

一、教学目标的思考

对于《认识11~20各数》一课,苏教版小学数学教学参考上拟定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的:(1)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的个数,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读出11~20各数,初步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2)初步认识计数单位“十”,初步了解十进制,知道10个一是1个十、2个十是20。(3)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培养数感。这个目标明确而详细。对于课时目标,这样拟定应该说也是可以的;不过,每个课时的教学目标都如此具体而确定的话,那累积下来会怎么样呢,能累积下来吗?

笔者曾经问过一名教师:“教学《认识11~20各数》,你期待学生最久远的收获是什么?”“数感、十进制,还有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这位教师的回答简练而深刻。可是笔者并不满足,继续追问:“你期待学生最本质的收获是什么呢?”这位教师哑然……

当然,“本质”肯定不是考试的分数,而且,我们也不能大而化之地说是学生的数学素养。笔者在思考:通过《认识11~20各数》一课,学生有了知识(计数单位、十进制),有了能力(数出11~20、读出11~20、掌握数的顺序),也有了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之后,那更深层、更久远、更本质的收获是什么呢?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

笔者深知学生不能成为知识信息的“储蓄”者,也不能仅是前人技能的再现者,而应是智慧的创造者。于是,我们遵循“智慧数学”的理念,凸显智慧的萌生、发展、生长和创造,设计了《认识11~20各数》一课。教学过程通过三个板块展开:

(一)第一板块:从小石子数起

教师和学生一起追溯人类智慧的萌生与发展,从小石子,到小棒(算筹),再到计数器,记数实物的简化是工具创造的过程;最突出的创造是“以一当十”,从1个大石子(重量与1个小石子不一样),到1捆小棒(形状与1根小棒不一样),再到1个珠子(完全一样的珠子),学生沿着先人智慧的历史足迹成长。

师(出示10个小石子)瞧,老师这儿有一些小石子,咱们也来数一数有多少个。

师今天的课呀,我们就从这些小石子数起。(展示幻灯片)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以打猎为生,他们捕获1只猎物后就在地上放1个小石子,2只猎物呢?3只呢?(出示10个小石子)10只呢?就这样,猎物越来越多,小石子也越来越多了,数得过来吗?怎么办呢?聪明的祖先又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演示10个小石子换1个大石子)看,你知道他们是怎么做的吗?

师小朋友们,这个大石子就是多少呢?

师这是古人用的方法,可是石子毕竟太重了,古人又想到了用算筹,也就是小棒,工具就越来越轻便了。(出示若干小棒)看,这儿有多少根小棒?

师10个小石子可以换1个大石子,那10根小棒怎么办呢?(演示动画)10根小棒就可以捆成1捆小棒。小朋友们,你会像这样先数出10根,再捆成1捆吗?动手试一试。

师捆好了吗?这1捆是多少?对,它就是1个十。1个十里有几个一呢?好,10个一就是1个十。

(教师出示“智慧心语”:记数的工具越来越轻便了。)

师请同学们用捆好的和散着的小棒表示出12。

师(出示1捆带2根小棒)刚才,小朋友们用小棒表示出了12。现在,想看看老师是怎么表示12的吗?(出示计数器)认识吗?它叫计数器,右边这一位是个位,左边这一位是十位,计数器上的算珠也可以表示数呢!看,这是12吗?说说你的理由。

师大家看,十位上这1颗珠子表示多少?哦,十位上这1颗珠子能表示1个十。真厉害,能以一当十!(板书:以一当十)一起读一读。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师瞧,人们多聪明啊!从小石子到小棒,刚才我们又认识了什么?从计数器上我们感受到了以一当十。

(教师出示“智慧心语”:以一当十。)

(二)第二板块:“十”就在我们身边

第一板块追溯先人智慧的历史足迹,让学生从中感悟智慧的萌生、发展,第二板块则回归学生实际的生活经验与认知基础,通过身边的1捆、1包、1盒、1袋、1份等感受“十”,理解“十”是计数单位,理解十进制,理解十个十个地数的优越,让学生从中体验智慧的生长。

师“十”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出示1包餐巾纸)看,这是什么?老师把它打开,数1、2、3……多少?

师(出示1盒饼干)再看这1盒有多少?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师老师这儿有“十”,你们的学具里说不定也有“十”呢,赶快找找吧。

师谁找到了“十”?请起立。你的“十”在哪?数给我们看看。

……

师大家看,十个是1包,十个是1盒,十个是1袋……身边的“十”还真不少啊!(出示3捆铅笔)看,这是多少?为什么?

师(出示多捆成捆及多支散装的铅笔)想拿50支铅笔,你准备怎么拿?

师为什么不一根一根地拿呢?

师拿62支怎么办?如果拿100支呢?

师看来,十个十个地数还真快呀!

(教师出示“智慧心语”:十个十个地数还真快呀,以后我们还会一百一百地数,一千一千地数……)

(三)第三板块:从小石子中“走出来”

“走出来”是指从实物到符号。数字符号的发明是人类的伟大创造,因此,这一板块中,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感受智慧的超越。

师“十”就在我们身边,但记数时我们总不能把计数工具一直带在身边吧。于是,人们就设法从石子、小棒、计数器中“走了出来”,创造了图形和符号。(出示数字“0、1、2、3、4、5、6、7、8、9”)瞧,阿拉伯数字就是人类伟大的创造。会数吗?我们一起数一数。有了这10个数字,我们就可以组成很多很多的数啦!

师(出示数字“12”)这是多少?对,它就是12。

师现在我们知道石子、小棒、计数器、数字都能表示12,你知道它们的“十”都在哪吗?

师(指着数字“12”)这里的“十”在哪?这个“2”表示什么呢?

师比一比,你觉得哪一种表示方法更简单?是呀,用符号表示更简洁了!

(教师出示“智慧心语”:用符号表示物体的个数更方便、更简洁。)

第8篇:中小学科任教师德育范文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C-0032-02

中小学阶段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关键时期,目前中小学德育面临着不少的挑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如何改进中小学德育的方式方法,增强中小学德育实效性,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课题。

一、开展中小学德育的重要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世界上最难的事情,就是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好人。要做一个好人,就要有品德、有知识、有责任,要坚持品德为先……品德的养成需要丰富的营养、肥沃的土壤,这样才能茁壮成长。”对中小学生进行切实有效的德育,帮助中小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在学生的心灵中播下善良的种子,为其人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培养大批有文化、有道德、有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公民。加强中小学生德育,直接影响到未来中国的社会风貌、民族精神和国家形象,直接影响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能否顺利实现。重视和加强中小学生德育,有利于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有利于在未来中国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和文明风尚。

孩子也是家庭的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是无数中国父母的共同愿望和人生追求。对中小学生进行德育,培育学生善良、诚实、勤劳、勇敢的优良品质,培养其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对家庭的责任感,是实现家庭和睦、人生幸福、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

二、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传统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的观念根深蒂固,很多家长关心的是孩子的分数,而不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成效。在此情况下,不少学校对文化课教学要求十分严格,而开展德育则流于形式,往往把分数和成绩作为评价教师工作绩效的首要标准。

第一,中小学德育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脱节。中小学德育目标过高,脱离中小学生的心智水平,过于注重知识学习,而忽视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学校道德教育脱离学生的生活世界,道德教育只能停留在简单的‘知识传授’的低层面。造成学校德育实效性偏低,学生在校内校外两个样,甚至出现‘5+2=0’的窘况。”

第二,中小学德育与家庭教育相隔离,未能实现持续互动和相互渗透。首先,学校德育主要在课堂上开展,没有充分延伸到学生课余家庭生活中,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道德知识未能自觉转化为生活中的行为习惯,教师眼中的“好学生”在家里未必是个“好孩子”。其次,学校德育工作者与学生家长之间沟通不够及时、深入,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与父母对孩子的管教难以形成合力,甚至在教育目标、教育方法、教育手段上可能存在矛盾与冲突。

第三,身教重于言教,中小学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然而,有些中小学教师不重视自身师德修养,说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对学生的道德养成产生了严重负面影响。例如教师体罚或责骂学生、反复动员学生到辅导班补课、对教学工作敷衍了事等现象必然会引起学生对老师的不满与厌恶,学生对教师课堂上的说教也会产生怀疑和抵触。

第四,中小学德育与各学科的教育教学衔接不够紧密,德育未能充分渗透在各学科教学之中,学科教育未能充分体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许多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只强调本学科的知识点,忽视对学生进行隐形德育,导致德育缺乏完整性、系统性、连贯性,各学科在德育方面难以形成合力。

第五,中小学德育存在方法陈旧、形式主义等问题。例如,有的教师对学生一味地进行说教或灌输,缺乏方法创新;有的教师认为抓德育就是搞活动、办板报、搞竞赛。“现今中小学在开展德育活动的过程中,往往过分注重形式的多样化和仪式的隆重,忽略了德育活动的内在价值,活动时风风火火,活动后悄无声息,孩子们没有在活动中获得感悟和体会。”

三、增强中小学德育实效性的对策和思路

(一)更新观念,明确目标。“以人为本”,人是根本。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实际需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让人具有一定德行、成为特定社会的合格公民等德育目标实际上应当是全部教育的目标,而非只是那些具体德育‘工作’的目标。”《小学德育纲要》强调:德育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

(二)联系实际,面向生活。中小学德育应当密切联系实际,面向学生生活,重视德育的实践性。首先,中小学德育在内容选择上要尽量减少空洞、抽象的说教,要结合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面对中小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例如如何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如何防止受到敲诈勒索或校园暴力、如何保护自身安全等。其次,中小学德育要重视中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例如引导中小学生逐渐形成勤奋学习、热爱劳动、诚实守信、勤俭节约、遵守秩序、保护环境、锻炼身体、讲究卫生等生活习惯。再次,中小学德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帮助学生学会日常交往中的基本礼仪,自觉遵守社会规范。最后,中小学德育还要鼓励学生多参与校内劳动、家务劳动、社会实践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体验、领悟,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增强学生对他人、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三)教师言行一致,言传身教。中小学教师的行为习惯、性格气质、道德情操、思想观念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增强中小学德育的实效性,因此抓好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首先,教师要尊重?W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其次,“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职业更强调职业道德素养。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注重师德修养,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再次,教师要坚持学习,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方法,与时俱进,不断提升专业素质。最后,建立教师职业道德监督机制,制定具体的规章制度规范教师的职业行为,对于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要严肃处理,决不姑息。

(四)全员参与,各科渗透。“我们应该明确,在学校教育中并不存在着学科科任教师和德育教师之机械分别,教书与育人其实是一个整体,教书的过程就是一个育人的过程……应该让学校教育的每一项教学与日常活动都具有德育意义。”中小学德育不是孤立的,在中小学各科教学中都应渗透德育。例如: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讲解中国古代诗词、现代散文,引导学生热爱中国的语言文字,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在数学课堂上,老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我国数学发展的历史、我国古今数学家作出的杰出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音乐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教唱爱国歌曲,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在体育课堂上,老师在传授体育锻炼技能、方法的同时,要着力培养学生顽强刻苦、敢于拼搏的意志品质。

第9篇:中小学科任教师德育范文

【关键词】双主模式,任务驱动,微观经济学,实践研究

一、基于“双主模式”的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提出

“主导―主体”教学系统设计模式,简称 “双主”模式,是在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动机理论”、“先行组织者” 教学策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相结合的新型教学系统设计模式。

这种模式不同于国内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也不同于西方国家单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双主模式”是在弥补了以上两种教学模式方式的不足基础上,又吸取了两种方式的长处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模式。此模式将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有机结合,避免了在教学过程中因为单纯使用一种教学设计模式而产生的教学时单方面(教师或学生)主宰教学而出现的“满堂灌”或“盲目学”的现象,使学生能够采用更合理的学习策略掌握学习内容和提高自学能力,优化了教学过程。

“双主模式”即在讲授为中心的课堂上采取了“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来实现学生的主体性。任务驱动型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新型教学模式。从学生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它从浅显的实例入手,带动理论的学习和技能操作,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教师首先把教学内容巧妙设计隐含在单个的具体任务中,让学生以分组或独立完成任务的方式领会学习的核心内容。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体现了“主导――主体结合”的“双主模式”的教学设计原则,它避免了在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体现的相互矛盾,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在高职院校微观经济学课程中实施基于“双主模式”的任务驱动教学法

微观经济学是人类市场经济知识积累的结果,是多代经济学家对市场经济运作规律不断深化认识的总结和概括。微观经济学课程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基础课程,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四多多”:第一,理论比较抽象,教学内容中名词、概念及术语多。在课程中因为经济规律属于社会科学,不像自然科学那样可以在实验室内再现,学生由于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对于理论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第二,曲线图形较多且复杂。微观经济理论的研究主要以定量分析为主,其理论的得出与变化,可以通过坐标图来形象直观的再现,便于说明理论的存在与发展。因此,在各个模块中涵盖了大量的较为复杂的曲线图形,再加上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每一经济现象发展变化的因素繁多,因此,对学生来说有些问题理解起来不太容易,这就使学生望而生畏;第三,数学知识运用多。在微观经济理论中,许多经济理论的得出,都是通过数学推导得来的,这对数学知识掌握一般且缺乏应用能力的学生来说,掌握这些知识也有一定的难度。第四,记忆性的内容和规律多,这就使学生在学习时感到无从下手,抓不住重点,进而失去学习的信心。

三、在高职院校微观经济学课程中实施基于“双主模式”的任务驱动教学法

基于微观经济学课程自身的特点,综合基于“双主模式”的任务驱动型教学法的优点,从2006年开始笔者尝试在学院不同经济专业的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型教学法,得到了学生的一致认可,收效良好。

首先,根据各个专业的教学目标和课程地位的不同,整合《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设置教学情境。《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是:需求供给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类型与厂商行为、分配理论。根据这六个理论部分之间的内在关联,结合经济生活和社会实际中的热点焦点问题,以及各个专业的特色,设计出了诸如“豆你玩、蒜你狠”;“如何理性消费”等一系列的教学情境,并且结合各个模块的重点难点知识,设计了教学任务供学生完成。在任务的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以下七个方面。(1)任务能否与生活和社会实际中的热点焦点问题相结合;(2)任务能否让学生感兴趣,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兴趣;(3)任务能否很好地应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并引导和帮助学生完成新知识的自主学习;(4)任务在完成过程中能否有效地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协作;(5)任务能否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学以致用。

其次,在创设好的各个不同的教学情境中,将设计好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教学任务其交给学生自己完成,例如学习需求供给模块时,让学生查询“豆你玩”、“蒜你狠”、“盐王爷”等一系列网络热词及其背景资料,要求学生分析产生这些热词的原因,并找到需求供给之间的矛盾,得出结论。然后由教师对“任务”进行介绍,并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由学生展开课堂讨论,要求学生明确自己的基本思路。引导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学生通过对“任务”的分析和探索,寻求完成“任务”的方法,提高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