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振兴战略体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五个聚焦,打好脱贫攻坚“收官战”
2020年以来,县紧紧围绕2020年全省脱贫攻坚《工作要点》工作整体布局,狠抓脱贫攻坚收官“五大战役”的落地落实。
(一)聚焦重点区域,打好深度贫困“歼灭战”。科学制定《21个专项扶贫实施方案》《深度贫困乡镇2020年脱贫任务》《脱贫攻坚挂牌督战实施方案》等文件,整合攻坚资源,强化攻坚举措,狠抓力量倾斜、狠抓措施制定、狠抓项目实施、狠抓挂牌督战、狠抓督导检查,确保圆满完成114户贫困户脱贫任务“最后一公里”。
(二)聚焦三个层面,打好问题整改“突击战”。先后召开3次县委常委会、3次领导小组全体会议、4次办公室例会,确保问题整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同时,按照核定措施、确定效果、议定成果、审定结果、认定销号“五定”工作法,从大排查发现问题、中、省反馈问题和近期自查问题三个层面,开展问题整改清零工作。
(三)聚焦四个不摘,打好巩固成果“持久战”。严格落实“四不摘”要求,制定《持续深化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实施方案》、《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实施方案》、《2020年脱贫攻坚“回头看”项目实施方案》等文件,投入资金25049.76万元,安排项目355个,对已退出的129个贫困村、3194户14959名脱贫人口和4户脱贫监测户、19户边缘户,分类别、分区域开展差异化、精准化扶持。同时,按照“3+3+n”工作法,持续开展扶智扶志活动,进一步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
(四)聚焦全面小康,打好总结宣传“舆论战”。一是围绕工作大局,聚焦脱贫攻坚理念和政策宣传,运用通俗易懂的形式,依托“4+2”宣传机制、农牧夜校、“小蜜蜂”播放器等平台,形象生动地向干部群众宣传宣讲关于脱贫攻坚工作重要论述;二是立足主流阵地,集结各方面的宣传力量形成工作合力,明确职责分工,实行任务分解,全面加强脱贫攻坚信息谋划、经验总结、案例收集,宣传先进事迹和典型经验,宣传脱贫攻坚给贫困村贫困户带来的新变化。
(五)聚焦有机衔接,打好相对贫困“破局战”。积极探索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有机衔接,按照“1+6+n”的工作思路,编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7)》、6个专项规划以及7个重点乡镇规划,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将针对绝对贫困的脱贫攻坚举措逐步调整为针对相对贫困的常态化帮扶措施,将现有特惠帮扶政策逐步向普惠性民生政策准变,升级、扩大现有社会保障制度的标准、范围,确保实现解决绝对贫困向解决相对贫困的重心转移,着力构建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二、七个突出,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
自2014年以来,县全面落实中央、省、州委系列决策部署,着力抓实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等各项工作,确保了脱贫过程扎实、脱贫成果真实。
(一)突出增收渠道,打好“两不愁”攻坚战。做深做细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社会保障兜底等工作,确保3304户15431名贫困人口人均收入超过2020年4500元的脱贫标准。在产业扶贫上,立足“大中小、长中短”产业发展思路,抢抓机遇,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助推脱贫奔康,促进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在就业扶贫上,充分挖掘保洁员、护林员、巡河员等就业扶贫公益性岗位;通过对口帮扶、以工代赈等方式加大劳动力转移;大力开展技能培训,提升贫困群众致富奔康能力。在消费扶贫上,用好“扶贫”公益商标标识和扶贫“832”平台,采取线上、线下销售的方式,深入推进消费扶贫。在社会保障兜底上,全面落实农村低保政策;实施残疾人扶贫对象生活费补贴、重点残疾人护理补贴和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制度。
(二)突出提质增效,打好“资金项目管理”攻坚战。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关于扶贫资金项目管理各项会议精神,在项目清理上,组织县财政、发改、教育、卫生健康等行业主管部门,系统清理资金项目、做到扶贫资金项目家底清;全面收集整理资料、做到扶贫资金项目情况明;及时更新数据信息、做到系统数据完整真实;优化项目管理流程、依法合规加快项目实施。在项目库规范完善上,组织各行业主管部门及时将每个年度的扶贫资金项目统计表锁定的项目及资金规模与脱贫攻坚项目库进行比对,做到录入项目库的扶贫项目与实际实施的扶贫项目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六)突出政治引领,打好“问题整改清零”攻坚战。从旗帜鲜明讲政治的高度,把脱贫攻坚问题整改工作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高位推进,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安排部署,分管领导精心谋划、身体力行,抓部署推进、抓督导落实。同时,建立“县级负责、县攻坚办统筹、乡镇和行业部门落实”的问题整改工作机制和督导检查机制,推动问题整改清零工作落实落地。
纪律严明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换届之际中央出台“十个严禁、十个一律”和省委“八个严格、八个不得”等换届纪律要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严肃换届纪律工作进展、心得体会范文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杜绝违规违纪,确保换届风清气正
按照中央、省、市委的统一部署和工作要求,我镇对领导班子换届工作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坚持把严肃换届纪律贯穿始终,着力涵养风清气正的换届环境。现将我镇现阶段严肃换届风气纪律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领导重视,清正风气。我镇组织全体镇干部对《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以及中央“十个严禁、十个一律”、省委“八个严格、八个不得”等换届纪律要求进行了专题学习,把严肃换届纪律、加强换届风气监督与换届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切实把正风肃纪牢牢抓在手上、扛在肩上。
(二)严明责任,书面承诺。全体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签订了《严肃换届纪律承诺书》,郑重承诺“六项内容”,以实际行动严守中央“十个严禁、十个一律”、省委“八个严格、八个不得”的纪律要求。从市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员干部中择优选拔具有广泛代表性、政治素质高、责任意识强、公道正派的人员,聘请了蔡立若等16名同志为换届风气监督员,负责全程监督换届期间我镇换届纪律。
(三)强化宣传,扩大舆论。通过在“渡江党建”微信公众号开设专栏,深入解读中央“十个严禁、十个一律”和省委“八个严格、八个不得”换届纪律要求。同时,在政府大院内外醒目位置张贴赣州市换届办统一印制的“中央及省委严肃换届纪律要求”彩色挂图,进一步引导党员干部带头遵守换届纪律要求。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警示在先,筑牢思想防线。开展警示教育,组织全镇领导班子成员完成江西干部网络学院平台上《“蝇贪”之害——江西基层干部违纪违法案件警示录》警示教育课程,提醒领导班子成员严守换届纪律,切实增强党员领导干部的纪律观念,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二)全程监督,严格纪律督查。发挥换届风气监督员监督作用,注意发现并及时反馈违反中央“十个严禁、十个一律”和省委“八个严格、八个不得”等换届纪律要求的现象,督促抓好整改,收集掌握影响换届选举的不利因素和社会舆论等情况,及时反馈换届动态和热点问题。
(三)坚决查处,严肃换届纪律。向社会公布网络举报平台及监督举报电话,对违反换届纪律问题早发现、早制止。成立违反换届纪律问题查核组,对反映问题线索清楚、内容具体的举报快速反应、及时查处,始终保持高压态势。根据查核问题性质和情节轻重,依规依纪依法严肃处理。注重面上警示,典型案件报经市委同意后通报曝光,充分发挥警示、震慑、教育作用。
三、关于严肃换届风气纪律的几点体会
(一)换届风气纪律必须三令五申
乡镇换届环境风清气正,事关龙南发展长远,事关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取得实效大局,抓好乡镇换届风气纪律意义重大。今年是乡镇的换届之年,中央、省、赣公号“老秘带你写材料”整理编辑州市、龙南市始终把乡镇换届风气纪律当作重中之重来抓,三令五申地强调,目的就是为了提醒、保护和防范,因此换届风气纪律不管怎么严厉、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二)换届风气纪律依赖高度自觉
乡镇换届是我们党和政府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势必关系到广大乡镇基层领导干部的进退留转。良好的换届风气是保证乡镇领导班子平稳过渡和顺利交接的前提基础,除了要严格执行中央“十个严禁、十个一律”和省委“八个严格、八个不得”等换届纪律要求外,广大领导干部的高度自觉必不可少。换届之际,面对自身的进退留转,守住初心和本心,高度自觉的遵守各项换届纪律正是对我们广大干部党性的一次考验。
(三)换届风气纪律要靠严格执纪
一、强化学习培训,努力打造一支素质高、作风扎实的基层干部队伍
为了尽快在全镇营造浓厚的学习实践“三严三实”和“大讨论”活动氛围,我们强化举措,切实抓好打造学习型机关建设。在镇机关重新制定了《学习制度》,在每周一上午、周五下午,坚持组织镇机关全体党员干部集中学习。镇党政班子成员人手一套的《摆脱贫困》、《之江新语》等理论教材,并坚持自学,做好笔记,进一步提高政治理论素质。另外,积极开展党委书记讲党课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学习研讨活动,镇机关党员干部共书写体会文章50余篇。
二、整顿作风,弘扬正气,真正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实际突出问题
开展“三严三实”和“大讨论”活动,其主要目的和用意就是要求我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变作风,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八破八立”,解决好我们在发展经济、优化环境、作风建设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为此,我们要求镇机关包村干部全部到分包的村,一方面组织各村全体党员干部培训学习,提升素质;一方面虚心听取村里的老党员、老干部、群众代表等各方面的意见,并认真梳理,建立台账,限期整改。
一是我们从团结发展的愿望出发,按照“三严三实”方案要求,我们已组织召开了3次镇党政班子问题剖析会。会前,每名班子成员针对在严以修身、严以律己、严以用权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都认真撰写了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会上同志们认真地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把问题摆在桌面,弄清事实,分清责任,互谅互让,达到真正的团结,使工作更加协调;二是为切实转变干部作风,今年在镇机关重新制定出台了《机关工作制度》、《廉政制度》等,整顿机关作风,严格工作纪律,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三是大力加强党的思想、作风、组织、制度建设,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扎实开展反腐斗争,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要求全镇广大党员干部切实做到勤俭节约,遵章守制,文明办公,收到较好的效果,树立了良好的党员干部自身形象。在“三严三实”活动中,我镇共查改修身不严、律己不严、谋事不实问题9个,解决9个。
三、在开展“大讨论”活动中,把全镇党员干部思想统一到振兴农村经济大跨越、大发展上来
我镇农业基础坚实,工业发展相对薄弱,面对当前些经济发达地区及先进兄弟单位飞速发展的严峻形势,在“大讨论”活动中,如何实现我镇经济转型升级,跨越发展,我们肩负重压,但我们面临更多的是新机遇、新挑战。为此,我们教育和引导全镇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创新解放思想,开拓解放思想的新境界,要对标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凝心聚力抓招商、上项目。在活动中,通过坚持把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作为头等大事、头号工程来抓,我们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强化招商意识,积极实施“以商招商”战略,在镇机关推行“两条线”工作法等,目前我镇项目建设已实现了新突破,打了翻身仗,引资及固定资产投资共计完成3.6亿元,已提前超额完成了县下达的指标任务,其中,投资3.6亿元的光明集团九道菇生产项目,项目建设基本竣工,现已正式投产运营;投资6000万元的河北永强轴承加工项目,生产车间已建设完工,设备已订购;投资3亿元的天然气工程项目,已完成地下管道铺设10000多米。
2008年3月,贺利民开始兼任南阳市卧龙区卫生局局长。上任伊始,他便带领全体干部职工开创了卧龙区医疗卫生事业的新局面,使卧龙区的整体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博得了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整合资源、以城带乡”的战略统筹
上任伊始,贺利民便带领局班子成员深入基层调研,找到了当前卫生系统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乡镇卫生院医疗技术人才匮乏、管理模式粗放、负债率过高、经济效益欠佳等。针对这些问题,卫生局领导班子经过分析研究,确立了“以城带乡、整合卫生资源”的基本工作思路,并规划了以“以城带乡、城乡联动、整合资源、协调发展”为指导的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以提高乡镇卫生院的服务能力和质量水平,促进城乡医疗卫生事业的共同协调发展。一年多的工作实践表明,南阳市卧龙区卫生局从工作制度到长效机制,从工作模式到具体方法,从科学管理到持续发展,均取得了卓越的成效。
卧龙区卫生局充分认识到“城市支援农村”在卫生工作中的重要性,并站在践行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发展的高度,制定了《卧龙区城区医疗机构支援乡镇卫生院建设实施意见》,成立了卫生系统医院业务技术指导专家小组、城区医疗卫生机构支援乡镇卫生院专业会诊技术支援小组、医院管理巡回指导小组和医院管理效能督查小组等4个专项工作组,确立了具体组成人员、工作内容及职责、考核评价措施,并把组派短期巡回医疗和中长期医疗队下乡的方式结合起来,建立健全了卫生对口支援和巡回医疗制度,确保这项工作的经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卧龙区城区医疗卫生单位从业务管理、技术支援、设备援助、资金支持等方面,全方位地展开了对各乡镇卫生院的支援,因地制宜,因需施援,并且形成了不断完善的工作模式。卧龙区卫生局积极扶持乡镇卫生院的基本建设,提高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服务水平,增强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服务能力,保证农民得到基本医疗服务;加强卫生院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卫生院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建立和完善卫生院管理制度,提高卫生院的管理水平、运行效率和效益水平。
在各个方面的细化方法上,卧龙区卫生局实行了“分组结对、对口支援”措施:将城区部分医疗单位的医务科、护理部等医务人员轮派结成7个业务管理组,对各乡镇卫生院进行对口帮扶支援;将有经验的执业医师结成9个技术支援组下乡派驻到定点村卫生所,并鼓励医院专家定期或不定期地、有组织地到卫生院开展专家门诊、手术指导、专题讲座等服务;组建了6个由近百名经验丰富的医院管理人员组成的巡回指导专业组,分别对乡镇卫生院医护质量技术、财务管理、行政后勤、卫生监督技术、疾病预防控制技术、人事管理等进行指导。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还为各乡镇卫生院无偿援助医疗设备、“床单元”等30余卡车。除了在资金、设备上不断地给乡镇卫生院注入“新鲜血液”外,还定期开办人才技术专项培训,组织乡镇卫生院人员到城区医院免费进修、学习,从根本上提高了乡镇医务人员的整体水平。
针对部分医疗卫生单位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卧龙区卫生局因地制宜,因院施策,大力整合辖区医疗卫生资源,对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职工医院与卧龙区靳岗乡卫生院进行了有效整合,全新构架辖区的基础医疗及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分区;同时,充分发挥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强与卧龙区第一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七里园乡卫生院等市区二、三级医院的“联姻”工作,加强城区医院对乡镇卫生院的业务辐射带动,盘活了卧龙区医疗卫生这盘棋。
为了加强财务一般性支出管理,合理分配收入,增加医院经济积累,实施科学管理,提高效益水平,促进可持续发展,卧龙区卫生局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局属各单位财务一般性支出的管理规定》和《关于加强各乡镇卫生院经济核算与分配管理的指导意见》。其按照“坚持科学发展、量入为出;坚持勤俭节约、杜绝铺张浪费;坚持保障供给、分类管理、限额控制;坚持大额支出和重要支出事前审批”的原则,全面推行职工工资、津补贴和福利费、招待费、差旅费、交通与燃修费、通讯费、文印和印刷费、水电费、医疗纠纷赔偿费等九个方面支出与管理规定;对各单位负债率的管理规定均采取与年度目标、任期经济责任考核指标挂钩的办法,从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上解决了以往乡镇卫生院负债率偏高、经济运行状况差、经济效益低、卫生院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促进了卧龙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卧龙区卫生局坚持跟踪考评,动态管理,确保以城带乡、联动发展,取得了扎实成效。保证对口支援工作落到实处,促进了全区乡镇卫生院的建设发展和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保障全区广大农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收到了良好的工作成效,受到各乡镇医疗卫生单位和广大社会群众的广泛赞誉。
“核心项目”的战略部署
贺利民通过对卧龙区的医疗资源进行充分、深入的调研后,结合自己多年的科学管理经验,宏观部署了一系列重要的核心项目。
卧龙区卫生局以振兴中医药事业为己任,谋划张仲景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大计。2008年以来,围绕卧龙区委、区政府关于“弘扬张仲景文化,发展中医药产业”研讨会、协调会的相关精神,卧龙区卫生局迅速成立了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全面系统地进行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开展张仲景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期筹备工作。此外,还成立了“卧龙区中医药管理局”和“张仲景文化与中医药产业发展促进会”;组织了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班,对全区乡村医生进行全员培训;向河南省中医药管理局推荐了14名中医作为“全省乡镇卫生院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养对象”。 卧龙区卫生局健全组织机构,明确职责任务,完善工作流程,为分步组织实施、尽快完善一套集中“医药文化、医疗、教育、中药种植、加工、销售、市场、旅游”等于一体,弘扬张仲景中医药文化的产业发展模式,奠定了坚实基础。
卧龙区卫生局以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契机,提升农村医疗卫生保障水平。2008年度,该区共有250793人次享受到了“新农合”补贴,补贴金额达3522.05万元。其中,享受门诊慢性病补贴21650人次,补贴金额为70.48万元;享受住院大额补贴30562人次,补贴金额为2886.10万元,人均补贴944元,补贴超过1万元的有58人。2009年1月至4月底,该区共有119090人次享受到了“新农合”的补助,补助金额1643.4万元。其中,享受门诊统筹补助9678人次,补助金额为29.6万元;享受住院大额补助10929人次,补助金额为1210.92万元,人均补助1108元,补助超过一万元的有51人。具体工作中,结合卧龙区的实际情况,卧龙区卫生局及时制定下发了《关于修订卧龙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门诊慢性病范围的通知》、《关于参合农民住院期间有关费用补助办法补充规定的通知》等,对“新农合”实施方案进行了科学调整,使其更加规范和完善,从而使各级财政配套资金补贴比例大幅度提高,使广大农民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
卧龙区卫生局也十分重视食品安全、医疗市场整治工作,继续加大行业执法力度。充分发挥牵头部门职能,积极做好谋划、协调、指导、督促、迎检等各个环节的工作,会同其他相关部门,积极做好全区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尤其是大力开展了双节、“五一”、温总理视察南阳及“健康快车”慰视团莅宛、高中招考试期间、“十一”及中秋节期间的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确保了重大节日、社会活动期间的食品卫生安全,并以工业南路19家餐饮单位为试点,启动了食品卫生监督公示工作。2008年共监管各类食品从业单位2463家,监督覆盖率达100%,食品卫生许可证正确发放率达100%,从业人员体检率和培训率达95%,并且严格立案查处不合格单位,责令限期整改,清理无健康证上岗人员,全区范围内未出现食物中毒事故和食源性疾病流行。在医疗市场整顿工作方面,卧龙区卫生局实行了集体会审签批制,严把准入关口,并同步完善资料档案和电子文档,提高管理规范化水平。卧龙区卫生局不断加大执法力度,创新管理举措,采取“四结合、一教育”措施,实施强力综合整治,通过监督检查取得了理想效果,得到了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
以重大传染病防治为重点,卧龙区卫生局全面做好疾病防控和妇幼保健工作。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上,卧龙区卫生局积极实施“多发现、全干预”策略,扎实开展预防母婴传播工作;借鉴世界卫生组织在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在全省率先启动了100%安全套推广使用项目,加强对公共服务及娱乐场所高危人群的行为干预;全力做好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工作,多次迎接国家和省市督导检查,均倍受好评。卧龙区卫生局针对不同季节和重点人群,全力做好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和虫媒传染病防治工作,防止相应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在手足口病防控工作中,卧龙区卫生局及早动手,周密部署,重点加强了托幼机构和中小学等重点单位的卫生管理和疫情防控,由于措施果断得力,有效控制了手足口病疫情在全区的发生和流行。在结核病防治工作中,严把线索调查关、归口管理关、网络病人追访关, 保证了结核病防控覆盖率达100%。在计划免疫和产科建设方面,全区接种门诊和妇产科的硬件设施和服务条件都得到了较大改善,全区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保健工作水平均有了较大提升。全年儿童系管率达92%,孕产妇系管率达46%,高危住院分娩率达99%;全区“四苗”接种率等各项疾控工作指标均达到或超过了国家规定标准。
贺利民带领卧龙区卫生局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己任,科学、认真地部署各项关键工作,使该区的卫生服务工作取得了全面进步。
“加强农村卫生、完善城市医疗”的战略体系
贺利民认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城市医疗服务体系的完善是医疗卫生工作的基础环节,也是关键环节。
卧龙区卫生局重视村级卫生组织作为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网底的作用,坚持推行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积极开展示范村卫生所(室)创建活动,提高其卫生服务水平。按照“全区统一规划,土地无偿划拨,上级适当补助,村医个人兑资,资产集体所有”的原则,积极引导建设标准化卫生所(室)。同时,依托各乡镇标准化卫生所,为村民建立健全健康档案。认真贯彻《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对乡村医生分期分批分类进行培训,切实加强乡村医生准入、技术水平和医疗安全的管理。
在进一步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中,卧龙区卫生局坚持以《一级医院管理评价标准》为指导,加强乡镇卫生院内涵质量建设,强化内部规范化管理,实现政府管理责任、公共卫生职能、内部运行机制改革和医疗服务质量“四到位”,有效提升其经济效益水平。重点抓业务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优化人才结构,提高科技含量,培育优势专科;切实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健全医疗质量监管机制;大力引导乡镇卫生院转变服务模式,重点做好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
在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的同时,卧龙区卫生局扎实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从而进一步提高农村卫生工作的运行质量,切实缓解辖区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让广大农民群众得到更大、更多的实惠。
贺利民在谈到卧龙区卫生局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完善城市医疗服务体系时强调,以城区行政管理体制为框架,以提高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为根本,以城区街道办事处及其居委会辖区为划设范围,配套完善相应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断完善和落实社区卫生服务政策,加强对辖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的业务指导、考核评价和监督管理,充分利用现有医疗资源和社会资源,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推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功能的整合与衔接。加强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居民健康档案,并逐步建立数字化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建立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制度,倡导“大病上医院,小病进社区”,逐步建立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机制,降低医疗费用,方便群众就医。
采访中,记者参观了2008年卧龙区设置并审批的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5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所到之处诊室干净明亮、药品摆放整齐。其中,百里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荣获“省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称号;张衡第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车站第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市人大社区卫生服务站、梅溪八一社区卫生服务站、张衡和庄社区卫生服务站,均荣获“市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称号。
在此前近一年的时间里,包括这位官员在内,与科技创新有关的各部委官员与专家智囊,一直在进行密集的讨论与调研。“最近几天,我们还在深入多家科技企业考察调研。”5月18日,该官员告诉记者。
以上密集工作的落点,是正在加速胎动的科技体制变革。
据《财经国家周刊》独家获悉,中国的科技体制改革已在酝酿新的顶层设计突破,新的改革方案已经完成起草并提交决策层审议,实质性政策有望在今年6月正式对外公布。
4月17日,在《财经国家周刊》组织了“科技体制改革闭门会议”上,多位相关部委的司局级官员参与了讨论。与会部委官员透露,本次改革方案将强化整体设计,突出重点任务,务求取得实效。其中,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强化协同创新、推进管理体制改革以及建立更科学的人才评价标准等内容,将成为核心思路。
一位与会人士透露,科技体制改革已受到决策层高度关注与支持,将成为十后中国最重要的国家战略之一。
其原因在于,自上世纪末以来,科技竞争已逐渐成为大国角力的最高主战场。在这个创新空前密集的时代,依托于快速发展的信息科技网络,全球社会经济结构正日趋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一个在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之后,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生产力的新型文明形态正在形成,科技创新日益成为各国争夺经济发展主动权、抢占产业振兴制高点的核心关键。
在这些事关国家经济兴衰的大国博弈中,企业已成为各国产业主导权争夺的不二主力。
问题是,多年来,中国主要的科技创新资源一直在向高校、科研院所等非市场化的主体倾斜集中,虽然自1985年以来,中国已出台三次科技体制改革的大举措,不断推动科技与产业接轨,但直到现在,科技创新资源分配失衡、创新保护不足、研发与市场脱节等创新体制与创新环境问题,还是中国企业以科技创新提升国际竞争实力的重要障碍。
“以前,科技体制改革修了一条路,让科技企业可以在上面开车跑。而现在,不少企业已经做大了,变成了法拉利,我们的路却还是以前的乡村公路。”一位科技企业负责人说,“我们需要一条更宽、更平、跑得更快的高速公路。”
知情人士透露,在本次改革中,科技管理体制、扶持政策和资源分配等顶层设计都将有重大突破,并将出台更加明确的政策落实方案,确保“以企业为科技创新主体”的目标真正落实。
除此之外,如何建立更高层面的,跨部门的科技创新决策机制,也是决策层正在讨论的议题,“一个更加有效统筹科技创新资源的创新框架、甚至一个主管科技创新的大部委,也有可能在以后的几年内成立。”知情人士向《财经国家周刊》透露。
改革核心一脉相承
科技创新实力的竞争,是企业的战场,还是国家的科技战场?
两者实为一体。任何全球性企业的崛起,都离不开整个国家科技体制、政策与资源的倾力支持,而企业的实力增长,也将带动国家经济乃至举国产业的全面振兴。
参与方案起草的知情人士透露,此次科技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就是真正明确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问题的根本,是真正确立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一位参与本次改革方案起草的人士说,因为只有企业,才知道市场需要哪些技术,并围绕这些需求有效地调动资源进行创新。
“这与此前的三次科技体制改革核心战略其实是一脉相承的。”一位科技部官员表示。
1985年,科研院所开始打破“大锅饭”走向市场;上世纪90年代末,全国5000多家应用开发类科研院所全面进行企业化转制。在这两次改革基础上,2006,中国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对科技产业发展进行了改革开放以后的第一次顶层战略设计。
一位参与过研究制定纲要的政府部门人士回忆,在战略研究阶段参与其中的研究人员超过2000人,被咨询的国内外各领域专家过万人,整个规划的制订历时3年完成,并第一次提出了国家层面的科技战略目标,即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
在这三次改革中,核心思路都是让科技与市场接轨,最终将科研资源由科研院所转向企业。改革方案中甚至明确要求,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聚拢,科技项目必须以企业为实施主体,面向市场应用的研发项目都要由企业牵头。
但“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在落实层面还是受到各种制约。
一位央企负责人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说,还没有感受到“主体地位”,事事都要审批,处处都是“婆婆”,一个科研项目跑十几个部委司局是家常便饭,通过政府部门的立项和审批甚至可能需要一年甚至数年时间。在市场变化越来越快、企业对科研技术成果转化的周期要求严苛的情况下,两者不同步很难发挥科研成果的作用。
而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企业负责人表示,现在国家的扶持资源都是跟着科技项目走,但在这些项目中,表面上企业掌握了主动权和话语权,但实际上科技发展规划和项目选题机制大多还是由院所和高校牵头提出,相当多专家并不具备跟踪产业技术和市场前沿的能力,多从自己的特长和偏好出发选题,造成了研发方向与市场需求的脱节,真正由企业提出立项的不到20%。
这导致的结果是,企业和高校策划时开一个会,项目申请完后各行其是,申请验收前再开一个会,凑够专利数,通过验收后皆大欢喜,项目却可能就此搁置。
“整个‘十一五’,我们拿到了一个多亿的国家项目拨款,绝大多数项目都是研究所为主体在牵头,我们干了什么呢?进行技术验证。课题完成后,技术的核心我们没有,都在研究所,而且离市场非常远。”一位国企负责人说。
而根据《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的了解,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中,将进一步明确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产业技术研发创新体制。
细化落地措施可期
外界更关注的是,改革方案将如何真正落实对企业创新的扶持。
“在此前的改革中,很多鼓励企业创新的政策一直得到了彻底执行,但科研资源还是在以传统的方式向高校、科研院所等非市场主体汇集。”一位参与方案起草的专家说,与其他改革一样,科技体制的改革本质,也是对原有资源的再分配,以及对现存利益格局的再调整,这势必牵扯到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一些深层次矛盾,这是以前的扶持政策未得到真正落实的重要原因。
上述企业负责人说,直到现在,因为没有利益往来,在产学研结合方面,很多未转制的科研院所依然不愿意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即使是已经转制的院所,也往往因为竞争而不愿为其他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加上目前国内行业共性技术研究方面的共享和合作程度较低,不少行业内的企业都是整体技术储备不足,进而造成了整个产业的落后。
在财税政策等方面也同样有些问题。“我们前段时间搞了一次28省市的问卷调查,实际的情况是,因为细节不配套、核定范围受限制、操作复杂等原因,中长期科技规划中明确的研发费用加积扣除等优惠政策,落实其实并不好,很多企业的实际抵扣额甚至不到30%。”一位部委官员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时不我待的是,在日趋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中,中国企业正受到海外巨头越来越多的围追堵截,从标准控制、技术封锁、产业垄断、价格驱逐、资本并购、专利诉讼、贸易壁垒到政治、文化抵制,外资厂商正采取各种手段将中国科技企业挤出市场。
比如中国集成电路核心企业中芯国际,就是在高速扩张的上升时期,被台积电的诉讼以及日韩企业发起价格战打压,导致公司实力大幅衰退,旗下的成芯等资产也流失到外资厂商手中。珠海民企赛纳科技负责人也告诉记者,该公司在推出中国首款完全自主研发的激光打印机时,就曾引来外资力量的专利诉讼与大幅降价抢夺市场等狙击。
“中国企业融入全球化竞争过程中,将面对很多新的困难,已经不是靠企业自身可能解决的。”一位长期为中国企业进行海外诉讼的律师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比如对重要行业进行整个产业链的扶持拉动,如TD-LTE与大飞机;对一些产业关键环节需要不计成本进行追赶,如芯片与发动机;对一些海外企业带有贸易壁垒或政治色彩抵制手段的应对,如恶意的“337诉讼”等,都需要从国家层面进行统一的规划与支持,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就目前而言,政府部门还习惯于像过去一样,大多是以普惠式的‘撒胡椒面’,或是在政策上开一些小口子,主要靠企业自己去国际上打拼,并没有给予我们足够扶持。” 一位企业负责人说。
“改革文件将会有更强的可操作性。“一位参与改革方案起草的人士透露,正是因为对这些问题的考虑,新的改革文件中将有更多针对实际问题的具体政策,以及政策如何落实的具体措施,甚至可能有详细的量化指标。
“比如说,将来具有产业目标的国家科技项目,原则上由企业来牵头实施。”该人士说,过去,国家科技项目原则上都是大学、科研院所,863计划、973计划,包括科技支撑计划来牵头实施,未来只要是明确的项目,原则上将改由企业牵头实施。同时,还将鼓励企业牵头联合大学和研究机构来成立一些技术创新的战略联盟,通过这个战略联盟来开展技术创新活动。
此外,针对很多国有企业因科技投入造成经营考核压力的问题,未来国资委的考核标准也会有所变化,国有企业的科技研发投入将视同利润进行考核,此举将刺激国企扩大科技创新力度。而此前外界讨论较多的扩大企业研发费用税前抵扣政策优惠,以及支持中小型企业和民营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财税、金融及其他政策等,都会有较大的进展。
“总而言之,新一轮的改革将通过强化企业的创新实力,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顽疾。”参与方案起草的专家说。
该专家认为,要真正确立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是一个庞大的,需要长时间建立和完善的系统工程。它需要真正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改革现有的科技项目经费管理制度和科技评价奖励制度,支持骨干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并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员进入企业或创办企业,并落实在此过程中的技术转移机制和产权、股权激励机制,建立科技支撑产业的完善机制等,以全方位市场化机制,引导科技资源向企业集中等各个环节的改革与完善。
据这件专家透露,这些问题在改革方案中都有可能得到体现,“虽然这些政策的落实需要时间,但通过科技体制的引导,中国将让高校和科技院所真正转向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并切实解决企业的创新动力、创新激励和创新保护问题。”
会不会成立“创新部”?
除了企业创新的问题,对目前的中国科技管理体制度也一直有争议。
一个被普遍认可的看法是,与培育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相比,中国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步伐显得更滞后一些。相对激进的看法则认为,正是管理体制的混乱,导致了诸多企业扶持政策的难以落实。
此前,中国科学院曾在2010年就科技体制改革问题做了一个调查,结果显示,半数以上受访的科研人员认为科技资源的配置机制存在问题,关键是国家部委多头管理、部门条块分割现象严重。
一位科技主管部门的官员也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长期以来,我国政府部门在科技工作的职能管理分工上多有交叉,掌握、配置科技资源以及制定科技政策的部门和单位也较多,加之部门间沟通不够充分,致使对重大科技政策的执行难以形成统一高效的领导。
“除了国家发改委与科技部外,很多部委都下辖与科技有关的司局。”一位专家说,“这些司局都有各自的行政责权与经费预算,而且对科技政策的理解与执行思路往往不一致,各个部门的政策定位都是围绕自己的主要业务在转。”
“有一次,财政部出了一个政策,另一个部门不认可,结果让企业无所适从。”一位企业负责人说,如果没有更高层面的牵头,类似的问题可能还会出现。
与此同时,政府部门的职能定位没有完全转变过来,还习惯于“包办”思路,充当“教练员”,从科技规划,到课题经费开支、时间节点、评审验收等都拥有相当大的决定权和影响力,致使科研过于行政化,既阻碍了市场的资源配置基础作用,又容易滋生权力寻租、的行为。
对此,业内人士给出的建议是,成立中央科技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从国家层面加强组织领导,制定改革总体方案,统筹组织实施。同时建立跨部门高层科技战略决策机制和专家咨询机制。强化国家层面的科技创新领导机构作用,按照“大部委制”原则,推进政府部门科技事务综合管理职能的合并。
在此之前,关于是否应成立“创新部”已经在坊间引起讨论。不过,也有人士认为,由于科技大部制改革涉及的部委职能部门众多,形势与利益复杂,所以成立“创新部”将遇巨大阻力。
对此,有关专家建议,可以考虑分步实施,由国务院科教领导小组主持,建立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之间科技资源配置的协调沟通,推动科技资源共建共享。然后进行局部的职能整合,可以首先将相关部门职能合并,之后进一步归并整合有关政府部门相关科技管理职能,最终形成“大部委制”格局。
而据知情人士透露,建立国家层面的科技创新统筹协调部门这一计划,目前也已经受到决策层关注。
生长“苹果”的美国土壤
关于苹果改变世界的故事,近来最经典的或许是以下一则:一位中国妈妈问4岁的女儿,桔子的英文怎么说,女儿回答是“Orange”;问香蕉,回答是“Banana”;最后问苹果,女儿的回答是“iPhone”。
苹果正在创造巨大的市场神话。仅在中国,仅2012年第一季度,苹果的市场营收就达79亿美元。这意味着,苹果每天能在中国拿走5.5亿元人民币。
很多人认为,苹果的成功来自于“颠覆性创新”,无论是整合产业格局、引领革新潮流,把握市场脉搏,笼络人才搜罗技术,还是坚持工程向设计让步,苹果的市场敏感和创新活力都在凭借难以超越的创新统领市场。不过,在专家看来,美国支持创新、保护创新的科技政策与环境,更是苹果能得以生长的土壤。
在此之前位于加州的硅谷凭借其“鼓励冒险、刺激创新、容忍失败、绝少束缚”的信条和文化,已催生了包括Adobe、苹果、思科、eBay、谷歌、facebook、英特尔、惠普、甲骨文、Twitter等公司在内的一大批全球性巨头企业。
“在其他地方,失败了可能就再没办法翻身,但在硅谷,要是不创办公司,反而会被人认为是失败的。先做一个,不成功可以再做一个,慢慢就能体会到如何创业了。”华人企业家贾石琏说,在美国,无论投资环境还是社会环境,大家都能容许犯错,这最大限度地激发了整个产业的创新活力。
与此同时,美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社会环境也更加鼓励企业进行创新。198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部法律,明确科研人员可以对自己的创意拥有所有权并出售获利,并对其给予法律保护。此后多年来,维护他人的创新权益,以及公平、透明的竞争环境,一直是美国科技文化中的重要基因。
“在硅谷,周围的人乐于帮助创新型企业成长,并从中与你一起获益。在中关村,有人愿意成为你志同道合的朋友和伙伴,但同样也有不少公司希望通过拷贝你并将你踢出局。”资深IT人士,博客中国创始人方兴东如此评价中美创新文化的最大区别。
比如,在苹果的成长过程中,没有受到大公司排挤,反而得到了很多大公司的注资。另一个例子是,2012年4月10日,Facebook以10亿美元收购了一家名为Instagram的小公司,而这家公司被收购前没有任何收入,只是融资了700万美元,只有6名员工,核心资产只是一款应用程序,通过手机拍照,利用社区和认识的人进行分享。
这样的交易与商业模式,在中国的互联网界则是“不可接受的”。互联网巨头们似乎更乐意通过剽窃的方式,抢劫小型创新互联网公司的“Good Idea”,而在巨头之间也到处充斥着抄袭和反抄袭的争吵。
“对创新的保护机制不足,在深层次上伤害着中国企业创新、微创新的情感和热情。对互联网而言,政府部门大部分时候不是不愿意保护创新,而是不知如何保护,有时候甚至不知该保护哪一方。”一位互联网公司负责人说。
三星背后的国家力量
5月2日,市场调查机构IDC了第一季度全球手机出货量报告,三星在总出货量(9380万部)、智能手机(4220万部)出货量双项指标上,分别超越诺基亚(8270万部)和苹果(3510万部),成为全球最大的手机厂商。
三星的领先不仅在手机领域。这个1938年凭借鱼干、蔬菜、水果出口起家的家族企业,今天已成长为拥有32家大型子公司的超大型集团,业务领域横跨电子、金融、机械、化学等多个领域,有近20种产品在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居全球企业之首。
这些成绩并非三星集团自身所能成就。在其背后,凝聚了整个韩国政府乃至韩国国民的力量。事实上,三星集团的成长,一直被视作韩国创新刺激政策的典型样本。
在韩国,政府长期以来对三星等本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实施政府采购。与很多国家不同,韩国通过立法方式,认定韩国科技部可直接要求国家机关及地方政府、乃至由政府投资和补助的机构和团体,优先采购韩国国内高新技术产品,甚至对处于全球化竞争的行业,例如汽车、计算机等,规定即便韩国本土产品价格更高,也必须优先采购。
与此同时,对依附于三星等大企业的中小企业,政府也以政策进行了创新引导,从而形成了以大公司为龙头的完整的“技术创新链条”和“产业链条”。
在韩国,中小企业以制造业为主,多依托大企业成长,向大企业供应半成品和零部件,很少会出现销路难的问题,保证了较好的发展空间。如在三星集团的产业链上,就有数百家中小企业各有分工、为其服务。它们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极为重要,是韩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动力源泉。至2010年,韩国的中小企业的数量已达300万家;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超过50%,韩国国家和地方的财税收入近60%来自中小企业。
十年来的新课改,我们感觉到了这次比以往的课改有较大不同,但在实施中也体会到,困难不少,困惑不少。
1.新课改首先应是国家行为
一项全国性的课程改革工作,不能只是教育部门和学校的事。要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课程改革,让新课改变为一种公众行为、社会行为,一定要有配套的政策和法规支持,要将一切不适应新课改,事实证明已经过时的政策、制度进行解构、修正、调整、完善。
新课改只有上升为国家行为之后,政府各级部门才会用制度的形式将新课改列为自己一项义不容辞的重要工作,才会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让校长们从危房改造,解决拖欠工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如计算机、网络教学等)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全身心开展新课改,才会让教师们没有后顾之忧,轻装上阵搞课改。
新课改是为了促进教育发展,为振兴民族经济服务。在不少地方,当地领导年初下达考试指标,大考后奖罚兑奖,把考上几个清华、北大当作形象工程、政绩工作来抓。这种单一的分数指标,使学校和教师们既要轰轰烈烈搞课改,又要扎扎实实应对考试,这样,新课改只能是一种形式。拿的是新教材,用的是老教法,有时也只能在教研教改上闪亮登场一下,仅此而已。
2.考核指挥棒让课改原地转圈
考试得到的是分数,它是师生快乐、愁苦、希望和恐惧的源泉。评价和考试制度就像一只看不见的巨手,决定着千千万万师生的命运。在考试面前,只有分数才会最直接地无条件地得到肯定。考试指挥棒最有效,对于基础教育的实际影响力要大大超过课程标准。“考什么,教什么”是学校的无奈,教师别无选择。一些家长也看到了、认识到了传统教育中的不少弊端,但在分数面前,在分数决定进入什么学校面前,他们也只能让分数说话,服从分数。这样,学校和家庭就会结成统一战线,形成合力,让学生在读、记、考中漫行。教材、课程和教学方法改了,而考试方法没有改,考试题还在用老教材的内容。甚至出现了一些新教材已删掉的内容还在考。如果现在的评价体系不变,或是不能在考试题上鼓励和引导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接受新的教学方式和理念,那么课改就会是“穿新鞋、走老路”。而课改的最后成功与否,就是看每一位教师是否自觉地按照新的教育理念进行课程改革,否则课改只能原地转圈,最多也只能是拉长点圆圈的半径而已。
教育的基础是生命,我们的教育却在摧残生命。
教育是成长,我们的教育却扼杀成长。
如果只用分数决定人的价值或生命,没有从根本上对生命本身、对人本身的尊重和肯定,人就不能真正成长起来,人的道德、智慧、审美、批判性和创造性等也都无从谈起。
3.地区教育差别制约新课改的实施
由于市场、区位和政策等原因,造成了教育资源不合理的流动、积聚和配置,使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相对差别和绝对差别明显拉大,还有继续加速扩大的倾向。我们只有正视教育差别,才有可能去缩小这个差别。
城乡差异。农村教育一直处于弱势。资源配置、发展目标、过程控制、理论指导上均处于弱势地位,我们的一些同志不能正确看待农村教育问题,总想回避它,然而最能体现中国国情的教育实际往往是人们缺乏深切了解与痛楚体验的偏僻乡村。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教育制度优先发展城市,造成城乡教育机会的认可与分配政策上的许多不平等,这些都是在社会制度与教育制度上激化城乡教育失衡。
区域差异。随着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教育资源配置呈现非均衡形态,差异呈扩大趋势,校际差异越来越大,造成不同地域中的义务教育成效受到抑制。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质量层次较高,学校往往能享有更多的资源,就读于其中的学生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的学校质量、层次较低,学校获得的资源相对较少,其学生所能享有的资源和教育质量明显是次等的。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学校等级意识和学生的等级意识,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受到不平等的待遇,淡化了社会的公正价值,一些学业成绩一般的学生不仅没有愉快地接受教育的体验,教师们面对这些具体环境,新课改的实施只能打折扣。
中国教育报记者刘中华在农村基层采访,了解到农村小学在实施新课程中遇到不少难题:内容多,教学时间紧;家长忙,无力辅导学生;环境差,学生知识面窄;教师苦,披星戴月效果差。记者认为:农村小学生难适应新课程。这种现象并未得到根本的改变。
4.批判性对待新课标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承前启后、一脉相承的,都是符合否定之否定定律的。课改是一个不断探索、实践、反馈、分析、总结和矫正的过程。新课改不是对传统教育的彻底破坏与颠覆,也不是与传统教育根本对立。它是对传统教育的传承、改革与发展,是在传统教育基础上的一种扬弃,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再深入。
我们应该教什么?
我们为什么这样教?
现在推行的新课程相对前面使用的课程(给一名字:旧课程),从学科内容上进行增减,从学科结构上进行了整合。广大教师虽手握新教材,并能读到基础教育课程师资培训系列教材,但新课程中到底删去了什么,为什么要删去这些内容,不能知其所以圆。尤其是新增加部分,为什么选人的是这些内容,而不是其他内容。社会发展瞬息万变。从大量的文化遗产和国内外的先进科学知识中,摘取什么样的知识小花交给孩子们,是对孩子们未来最有影响的,教师们也只能被动地去接受新课程,去“照本宣科”。
我们对事物的评价,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事物总是动态的、发展的。我们的新课程同样不能远离这一规律。我们要用反思、批判的眼光来对待新课程。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不论是科学技术还是道德品质评价、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都会与时俱进。在我们告别“旧课程”实施新课程中,只有不迷信、不唯书、不唯上,实事求是,实践创新,才会让新课程走进教师的心田,落实在教学工作中。
5.教师素质决定新课改的成败
新课改是以新课程为载体,一般通过一定的教学形式予以实施的。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教师在新课改中担负着重要的、最直接的责任。教师的师德品质和专业素质直接导致新课改的实施。
综前所述,如果我们的教师是在一个良性的大环境中从事新课改工作(如无需担心工资拖欠、教室倒塌、现代化教学设施逐步跟上、培训学习正常进行、福利待遇与公务员持平、不为考试排名曝光受罚等等),我们的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没有科学的理论,就没有科学的实践活动;没有素质观念作指导,课程改革就失去了灵魂。教育理念是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教育理念不等同于教学方法,同一个教育理念下,可以有许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打好徽字牌,唱响黄梅戏,建设文化强省”的口号,确立以黄梅戏为龙头带动文化事业整体繁荣的文化发展战略,黄梅戏事业得以蓬勃发展。而人才是振兴黄梅戏艺术的第一资源。实践表明,几名甚至一名出类拔萃的创作、表演人才,可以打响一个艺术团体的品牌,提高一个艺术门类的水平。作为全省唯一专业培养黄梅戏人才的安徽黄梅戏学校,在建设文化强省和文化强市的新时期,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历史性作用。
50多年来,戏校为黄梅戏事业和艺术事业培育了大量人才,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为了各条文艺战线上的骨干和中坚力量,有的甚至成为舞台或荧幕上家喻户晓的明星。作为校长,我既为黄梅戏艺术的巨大影响力和学校快速崛起的骄人战绩感到自豪,同时又为学校肩负着培养黄梅戏艺术人才,继承、发扬黄梅戏艺术的历史使命而深感责任重大。
一、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戏校致力专业人才培养
面对时代召唤,“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已成为新时期戏校教育教学工作研究的重点。因此,我们以创新的改革思路、全新的教育体系、崭新的教学模式,探索出一整套较为完备的人才培养机制。在充分发挥黄梅戏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贡献求发展,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结合”的办学思路,即“普通职教与精英教育相结合,中专教育与艺术高中相结合,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在具体措施上,戏校重点从人才的招收、培养、输出等几个方面入手,着力开发第一资源,真正把戏校办成造就黄梅戏人才的基地和摇篮。
(一)着力把好招生面试关,确保生-原整体质量
艺术人才的培养不同于其他学校,尤其是出色的戏曲演员,对于他们的身高、扮相、嗓音条件和艺术天赋等综合要求都是较为苛刻的。因此,要想出成果,我们必须严格招生标准。
根据艺术教育规律和舞台需要,戏曲表演的学生入学起点应是小学或初中生,在面试时,通过考察考生的综合素质,择优录取。学校负责招生面试的人员一般为黄梅戏表演专业的教师,在招生过程中,他们根据丰富的教学经验来评判。形成一致的选择标准,归纳为“四字诀”,即“看、听、识、察”。看,就是看长相;听,则为听嗓音;识,主要是识天赋;察,即为察潜质。
黄梅戏主要是文戏、唱功戏,对唱念方面格外重视。在较为偏僻的农村,有些形象较好的孩子由于自身的见识和受到的艺术熏陶非常少,面试时无法开口唱,负责招生面试的老师就让他们喊几声,听听嗓音,再考虑招收。这类学生属于有艺术潜质的可塑性人才,等他们正式到学校学习后再对之强化训练,培养成为敢于登台的演员。遇到不符合学习黄梅戏表演条件的考生,学校尽量做其思想工作,对他们进行专业之间的调配,根据考生的自身情况,让他们进入综艺或音乐等其它专业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很多人都会出现变声的情况,尤其是男生,这时专业课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嗓音等各项条件,适当调整他们所学行当或专业。
总结多年的办学经验,学校在创新招生方法,适时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通过建立较为严格规范的入学面试制度,筛选出了适合从事黄梅戏表演的好苗子入校学习,从而提高了生源质量。实践表明,这一做法既是对孩子的适性成长负责,也是对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负责,更是对黄梅戏艺术的振兴与繁荣负责。
(二)着力抓好教学环节,全面提升人才培养层次
教学活动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它在前进过程中是由一个个相互联系、前后衔接的环节构成的。如果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活动脱离了整体或与整体不协调,就会削弱整体的效果。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认真研究教学的基本环节,并对各环节提出质量要求。
1、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创新黄梅戏表演专业灵活的教学模式
在课程设置上,把“唱、念、做、打”等基本功穿插到课堂教学中。利用早、晚功时间强化唱腔、身段、把子功等基础训练,从而加大了训练密度和强度,使学生专业技能得以提高。同时,还新开设戏曲小品、表演理论、艺术概论、剧目赏析等课程,以此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理论水平。在教学方法上,坚持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借鉴其它专业,优化改造传统的戏曲类课程,如:研究声乐专业,使得戏曲发声方法更加合理;大胆创新,将舞蹈的精粹吸纳到戏曲表演里,使传统的戏曲表演日趋完美等等,这些做法实现了戏曲专业与其它专业之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在课堂设计上,教师们更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角色,深刻挖掘人物内心,从而在“形似”的基础上,追求“神似”。为了配合课堂教学,我们还经常有选择、有组织地带领学生进行各类艺术观摩,让学生熟悉艺术的基本规律,为他们提供了必要的艺术批评、艺术鉴赏等知识储备,从而锻炼了他们观察、理解、分析及自主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
2、坚持以实践为载体,搭建黄梅戏表演专业多样化的操练舞台
在空间拓展上,通过演出实践和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多上校园小舞台,早日融八社会大舞台,尽快实现由学生向演员转变。我们在积极开拓黄梅戏表演实习和实训基地的同时,还在校内专门成立了“少英黄梅戏艺术团”,该团由名人领衔,以专业艺术精湛的优秀教师和高年级成绩突出的表演学生组成。艺术团一方面积极与社会各界联系,想方设法为学员创造实践机会,另一方面,注重人才的流动,遴选优秀学员进团锤炼,并将打造出来的优秀演员向各黄梅戏剧团及其它演出团体输送,形成良性循环的培养机制。近年来,艺术团以靓丽的风采,精湛的技艺,崭新的阵容赢得了八方观众的喝彩。在成立后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先后赴合肥财经学院、山东泰安、湖北黄梅、广东东莞等地演出,还应邀参加各种艺术节、团拜会等活动,得到了很高的评价。2009年底,在北京长安大剧院演出2场,场场爆满,轰动京城;仅2010年一年,少英艺术团就完成演出100多场次;上海世博会“安徽馆日”展现的“七仙女”形象也由我校艺术团学生出演;2010年12月,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为艺术团拍摄了一期“戏曲超人秀”节目,全面展现了艺术团的独特魅力和一批黄梅戏新秀的青春风采。少英艺术团以市场演出指导教学,是我校形成人才培养良性循环链的一项重要改革和研究,它构架起了学校与社会、教育教学与市场之间的桥梁,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为他们提高表演技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少英艺术团还让师生同台演出,把学校教师推到一线舞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变剧场为教室,变舞台为讲台,提高了教学质量。戏校教师很多都是演员出身,如果长期不登台,必然会削弱他们的舞台感,塑造人物的能力也随之退化,甚至会影响他们的表 演教学能力,而艺术团提供给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使他们对表演有更深刻的体会和感悟,将舞台上的体验运用于课堂上,在教学中更有优势。对于教师们来说,每场演出都是他们检验自身艺术水准的一次良机,展示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戏校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当一名好老师,也要能够保持较高的演出水平,成为舞台上的一名好演员,这既是压力,更是动力,促使他们加强在教与演两方面的专业素质,收到了形成“以演促教”、“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树立了老师的专业形象,起到了推动师资建设、锻造名师的作用。
在组织赛事上。学校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各类比赛,以赛促学。2006年戏校学生魏旌宜参加中央电视台“非常6+1”文艺演出的角逐,获得银奖;2007年安庆市选拔七仙女大赛中,戏校学生获得黄梅之星称号;2007年8月艺术团学生在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演出中获得打擂金奖;2008年的全国青年黄梅戏演员挑战赛,进入决赛的20名选手中,有侣人是安徽黄梅戏学校学生,而最终评定的10名“黄梅之星”,悉数落户安徽黄梅戏学校;而在第二届黄梅之星青年演员电视大赛中获“黄梅新星”荣誉的选手也都基本出自戏校。2010年学生桂兰星参加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过把瘾”栏目比赛获得冠军。据权威部门统计,近年来,在国家和省、市黄梅戏青年演员大奖赛中,安徽黄梅戏学校毕业获奖的选手均在半数以上。校园黄梅戏新秀在全国戏曲小梅花奖大赛中更是争金夺银,崭露头角。近三年,有10多名学生获得中国文联授予的优秀“小梅花”金奖。
3、坚持以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激活专业化人才引进和培训机制
实施引进一流人才战略,建立了严格的专职教师聘用体系和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聘请或调入优秀人才,以充实、壮大戏曲教学的师资队伍。例如,聘请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黄新德和作曲家陈精耕为名誉校长;调任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赵媛媛为学校副校长,并兼任少英艺术团团长;著名演员郭宵珍、潘文格、范卫红、张萍等也陆续正式调入戏校执教。此外,还根据教学需要聘请了一批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担任兼职教师。同时,不断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把提高中青年教师的专业与文化理论水平作为工作重点来抓,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示范引领作用。这些具有丰富舞台经验和理论知识的优秀教师给戏校发展注人了一股新的活力,也为学校保持和发展戏曲表演的品牌优势带来了希望。
4、坚持以教学研究为切入点,探究新形势下黄梅戏艺术的特色发展
教科研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动力和保证,学校专门成立了戏剧表演、唱腔、声乐、民族舞蹈等多个教研组,定期开展各项专业教研活动,每位教师也可另立或参与一个新课题,如深入研究黄梅戏艺术的起源,黄梅戏音乐及唱腔规律等问题,他们中很多人在立项、研究、结题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并把这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为了打造高素质、技能型的黄梅戏表演艺术人才,我们把经典的传统戏和具有较大市场演出价值的优秀剧目收集起来,建立起实践教学剧目库,不断探索黄梅戏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在教研过程中,还渐渐建立了一系列教学原则,规范了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教师严格按照课程大纲进行教学,使用规范教材,对学生学习也进行了规范化要求:训练规范、作业规范,课程考核规范。
另外,按照社会需求和专业特点,学校还组织编写了《黄梅戏男女唱腔》等专业教材,编撰《黄梅戏表演学术研究》等内部刊物,引导并帮助教师积极撰写教学研究论文,以此总结经验,提高认识,加强交流学习,现已有《浅谈黄梅戏中的吐字》、《从专业演员到教师角色转变的一点探讨》等近百篇论文在国家和省级刊物上发表,获得了重要奖项。
(三)着力做好就业升学工作,完兽人才输出机制
学校狠抓毕业生就业率与对口高考升学率。一方面,为了适应社会和新形势的需要,学校领导班子多方努力,广开渠道,开辟就业市场,实行招生就业一条龙服务,采取定单办学,为知名企业输送优秀的艺术人才,实现了校企“双赢”,保证合格毕业生就业率达100%。中国雨润集团、黄山国际大酒店、湖北黄梅县和谐艺术团、芜湖舞韵艺术团等国内十几家大中型企业与学校签订招生协议,2010年学校又和五千年文博园联合开办了“委培班”,和湖北黄梅县联合开办了“黄梅定向班”。不少学生还未毕业便被部队和地方艺术团体“订购”,毕业生一直是供不应求。另一方面,学校积极向高等院校输送优秀艺术人才,实行对口高考学生文化课与专业课“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策略,并与安庆龙门高中“强强联合”,实行合作办学。近几年,各专业对口高考升学率都在60%以上。
目前,戏校培养的学生已经能够普及和推广黄梅戏艺术,但为了能够快速提升黄梅戏专业人才培养的层次,推动我省高等艺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促进安徽文化艺术事业的进步与繁荣。真正发挥学校弘扬、发展黄梅戏艺术的作用,安徽省政府正式批准在安徽黄梅戏学校的基础上创建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
成立后的学院以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坚持“特色立校,以德树人,能力为重”的办学理念,着力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黄梅戏艺术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一)抓好专业建设不松懈
根据社会市场对文化人才的需求和建设文化强省、文化强市的需要,学校以培养黄梅戏舞台实用型人才为主。建立以黄梅戏表演专业为主干,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结构体系,形成2-3个品牌专业。在办好现有专业的同时,逐步创造条件,增设一些培养市场急需的黄梅戏配套人才的新型专业,如黄梅戏理论研究、黄梅戏导演、编剧、作曲、舞美、音乐制作等专业。
(二)强化人才引进多举措
在省内外实行联合办学,广泛汲取各类艺术的精华。为适应高职院校的教学,学校还将建立一支适应高等职业艺术教育需要、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继续从高等艺术院校或其他表演艺术团体招考和选调一批高学历、高层次的教师,并加大提升教师学历教育和职称评聘工作力度。力争在2015年使具备本科以上学历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8%,拥有硕士学历和副高职称以上者应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0%-30%以上,“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0%。同时,每年计划选送2-3名专任教师攻读研究生课程,使每个专业均有1-2名省级学科带头人。继续巩固和稳定长期形成的百余人的外聘兼职教师队伍,聘请省内外知名专家、教授来校授课。
(三)探索高职教育新体系
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原则,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以新教学大纲为依据,制定新的教学计划,合理调整课程设置,更新教学方法,以适应新的办学需要。教学改革的核心仍然着眼于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通过演出等活动来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艺术感受,激发他们的艺术创作灵感。学校继续对少英黄梅戏艺术团实施重点扶持,健全学演体制,展示教学成果。使学习和实践有效结合,并以此促进黄梅戏教学体系良性发展和黄梅戏课题的深入研究,带动编剧、导演、作曲、舞美等次生专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
(四)开发校本教材常态化
13天,如果给你13天的时间,你能做些什么?是像往常一样朝九晚五地上下班,还是为自己组织一次不错的旅游?如果让你用13天拯救一台花费数百万元,且面临“夭折”的大型晚会,并将晚会的性质从商演转为公演,你有把握吗?但有一个人做到了。就在前不久的中秋节当晚,在河南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上万人共同欣赏和见证了一场成功的大学生创业主题演说会,见证了“奇迹”的发生。
“创业星搭档”完美绽放中秋夜
2013年9月19日晚中秋夜8时30分,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五楼,一场盛大的创业主题演说会的帷幕徐徐拉开。
“郑州的朋友们,大家晚上好!”当一个熟悉的身影走上舞台,伴着真诚热情的问候,观众的尖叫声不绝于耳。
杨宗纬一口气为观众献上了《歌未央》《其实都没有》《空白格》三首歌,并给观众送上了温馨的祝福:“虽然我的一首歌叫‘其实都没有’,但在人生的过程中,其实无论是亲情、友情和爱情,我们都有,都要好好珍惜。”辛晓琪那首熟悉的《味道》、“小邓丽君”赵雅萱惟妙惟肖的模仿、零点乐队前主唱周晓欧粗犷劲爆的演唱、河南妹子吉喆的倾情演绎、“小哥”齐秦的适度煽情及激情互动……
欢乐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三个小时的活动现场,最终在上万名观众的依依不舍中落下了帷幕。是夜,“创业星搭档”——一台以大学生创业为宗旨的大型创业演说会,“十全十美”的明星阵容,央视名嘴唐建的倾情加盟,神秘嘉宾——河南妹子、青年歌手吉喆的到来,创业导师的经典点拨,座无虚席的热心观众……这个中秋夜,注定在爱心公益的道路上留下了唯美的画卷。
导师良言字字珠玑
有人也许会问,不就是一台晚会吗?晚会见得多了,大明星也见得多了,有什么大不了的。其实,这不仅仅是一台晚会,更重要的,她还是一台助推大学生创业就业的演说会。在这次活动上,著名的创业导师上台演讲,在最短的时间里,用最核心的话语,对青年创业者进行点播,精当的演说,让年轻的创业者们受益匪浅。
创业导师谭小平:“年轻人没有资金,没有经验,难道就不能成就一番事业了吗?其实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为自己制定下一个十年的规划?有没有为自己定位,问问自己究竟想干什么?然后再认真规划将来要走的路。”
创业导师荆涛:“创业的关键是什么?我认为,‘成为’是创业和事业成功的关键,你是否能够成为一名企业家、成为一位成功人士?你首先要敢去想,并付诸努力,之后才能让‘成为’变成现实。此外,我想对创业的朋友们说一句话:创业不要论大小,因为再大的树,也都是从一棵很小的幼苗长起,创业,要学会从小做起。”
创业导师崔小花:“2000年,我曾背着雨伞上山向游客兜售,一大兜雨伞,真的很沉,实在坚持不住的时候,我告诉自己一次走10米,休息一次,后来坚持走40米休息一次,三个月后,我用45分钟,走了第一次用6个小时才走完的山路。我个人觉得,成功其实没什么深奥的道理,就是能比别人多迈出一步。”
这不是煽情,更不是作秀,创业导师的话语字字珠玑,在对青年创业者进行点播的同时,也折射出了主办方关注公益、关注大学生创业就业的一片苦心。
创业爱心公演成功背后的故事
说起这场歌会和创业演说会,就不得不说一个人——河南万奎创意传媒机构老总刘万奎。
今年4月份,当湖南卫视《我是歌手》引爆众人眼球时,北京一家公司老总张先生看中了歌手们的商业价值,就与他们签订了中秋节在郑州举办商演的合同,然而,在距离演出开始不到20天的时间里,由于赞助等一系列问题得不到解决,面对巨大亏损,张先生萌生了延期举行活动、撤回资金的想法。
而此时,距离晚会开演只有13天时间,关于此台晚会的广告已经在郑州铺开,可以说是万众期待。怎么办?危急时刻,一个人站了出来,他先后斥资数百万元,接下了这个“烫手山芋”。刘万奎疯了吗?他能行吗?
13天后,中秋节之夜,一台以“创业星搭档”为名,以大学生创业就业为主题的演说会成功举办,为刘万奎的冒险举动做出了佐证。
就在此前的13天时间里,在刘万奎运作之下,中国银行郑州文化支行13家支行结成战略合作伙伴为活动代售门票,“鑫苑中国置业”195万元冠名“创业星搭档”演说会,“郑州汇世通新能源技术公司”提供一百辆环保汽车支持大学生创业;香港华药集团、宋河粮液、云台山温泉套票(食宿餐饮温泉)、雷拉斯红酒、四川竹露酒、谭小平电商产品……在刘万奎的“奇思妙搭”之下,原本濒临夭折的晚会,成功蝶变为一场助推大学生创业就业的爱心歌会和演说会,在这个“史上最难就业季”,点燃了年轻人开创事业的梦想。
将商业晚会转变成了创业歌会和演说会,刘万奎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何要这么做,这么做的背后原因何在?他的事业,与万千大学毕业生和在校大学生又有着怎样的联系?
连日来,记者查阅了万奎创意爱心公益事业的大量案例与资料,并与其进行了多次交谈,心中始终被一种大爱情节所感动。
从最初的三轮车风波被委屈误解,到发起捐建航母的大胆倡议与超前意识;从姐姐征婚救弟弟的爱心助人,到捐助一千件新棉衣给大学生和留守儿童的亲力亲为;从帮助周口“最美乡村女教师”圆希望小学梦,到“爱在蓝天”2012国际空姐推介大赛启动,再到刚刚过去的以助推大学生创业就业为主题的“创业星搭档”歌会……过去的15年里,刘万奎在爱心公益的道路上,留下了一个个清晰而温馨的足迹。
让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乐,刘万奎一路走来,不知疲倦地勾勒着他心中的美好蓝图——让“少(年)有所养,中(青年)有所成,老有所乐”。为了这幅蓝图,刘万奎不知疲倦地奔忙着,他忘了曾受过多少次误解和非议,忘了曾多少次面对家人责备的眼神,更忘了曾多少次独自在黑暗中苦思冥想,只为了给别人圆梦。
文化公益与商业的完美融合
在人们的眼里,慈善似乎只是一个只出不进的“力气活”,然而,在刘万奎看来并非如此。“如何将商业运作与慈善事业相结合,运用慈善的旗帜,加上商业的运作,运用天使投资转身慈善事业,从而达到慈善与商家的双赢?”这是刘万奎投身创意以来,一直思考并不断践行的课题。这项课题,刘万奎思考了,践行了,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文化公益与商业的完美融合,是我们正在探索和建立的河之南公益模式,目的就是要在中国内地建立一种公益文化,形成传统。”刘万奎分析认为,作为一种凝聚力、生产力、创造力,文化公益事业深深熔铸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振兴的每一个历程。以“文”化人,能够提高人的素质与涵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文”化物,能够为物品注入文化元素,提高其品位和价值;以“文”化事,能够借助文化的力量,促进事物的发展和新事物的产生,推动事情的柔性解决。事实证明,文化公益与商业的完美融合是一种科学、高效、具有可操作性、执行力的公益模式。
目前,刘万奎领导的万奎创意机构旗下共有3个品牌,即万奎创意咨询公司、河之南航旅联盟和“赢响中原”青年创业平台。他所开创的全新经营模式和文化公益机制,已走在全国同行业的前列。
刘万奎说,中原经济的强大并不是靠一己之力,我们愿做桥梁。问题是,我们的公益模式能否建立一个机制,集合起众多爱心的力量,使最好的公益项目浮出水面,在公益消费者和公益提供者之间能否建立最佳的匹配?“公益事业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有更多个人和机构的参与。我们在探求一种可扩展的发展模式,希望在文化公益领域成为一种可持续的催化剂。这正是我们公益精神的最佳延伸,参与公益事业,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共同创造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对话刘万奎
面对巨大的商业风险,面对别人丢都来不及的“烫手山芋”,刘万奎为何要去接手?虽然最终的结果显示刘万奎冒险举动的正确性,但从商演华丽转身为公益性演出,如此短暂的时间里,刘万奎是如何做到的呢?其中究竟有什么秘密?晚会结束,记者采访了刘万奎。
记者:刘先生,当初的投资人准备撤资时,这台晚会显然是个“烫手山芋”,别人躲还来不及,您为何要接手?
刘万奎:对于商人而言,追求利润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当初的投资人面对巨大亏损,无奈之下决定对晚会进行“延期”甚至撤资不再举办,这些做法都可以理解,无可厚非。但我觉得,除追逐利益之外,如此大的一台晚会,背后还有对受众的巨大社会责任,如果真的不能如期举办,那将是对群众的失信。虽然当时我只是这台晚会的策划者,并不是投资人,但作为参与者,我感觉自己同样负有责任,因此,虽然我觉得在那么短的时间里接下这台晚会,必将面临巨大的风险,但责任驱使我迎难而上。
记者:当时距离开演只有13天时间,如此短的时间里,您是如何扭转乾坤,并让晚会实现由商演到公益演出的蝶变的?
刘万奎:说实话,因为参与整台晚会的推广,我对情况是相当了解的,当初的主办方负责人是个年轻人,因为缺乏专业的操作团队,加之所选时间为中秋节,人们举家团聚之时,又加上是商演,因此冠名赞助等问题一时间无法解决。其实,这台晚会背后还是潜藏着巨大的商机。关键就看操作人如何去运作。我接手后,将商演变成了公益性的演出。这样,这台晚会就有了新的生命力。
值得一提的是:我拿着活动方案,寻求爱心人士、企业及品牌的支持,自然事半功倍。当时之所以敢接这台晚会,既不是冲动,更不是想出什么风头,而是因为有着在公益事业上十多年的积淀。这些积淀,是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巨大财富,正是这些积淀,使得我能在爱心公益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记者:请您说一说这些年的公益历程和心得体会。
刘万奎:要说我的公益之路,还得从1998年说起。
1998年全国下岗职工达到1250万之多,那年,我所居住的城市下岗职工人数也将近6万人。当时我创办了一家文化公司,筹资35万元,购买了300辆人力三轮车,欲免费供下岗工人使用,但最终因为放不开“面子”而被拒绝。后来,我以勤工俭学的方式将三轮车捐献给大学生,得到了积极响应。这个事件当时引发全国数百家新闻媒体报道,但一系列困难却接踵而至:300辆三轮车的运营证不予办理,紧接着三轮车上路预,一些媒体甚至报道称,欲以三轮车做摇钱树,我是个大骗子……
初涉公益的我并没有被困难吓倒,在随后的十多年时间里,我运用自己的智慧,在爱心公益,特别是近年在大学生创业就业方面,倾尽全力地为公益事业践行。
记者:虽然这次活动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其过程却着实让人捏了一把汗,您是否想过糟糕的结局?
刘万奎:就这次活动而言,当时冠名、赞助都是未知,大家一筹莫展,招商、活动定位等毫无头绪。说实话,要说不担心那是假的,了解情况的人,当时谁都知道我即将面临的巨大挑战,但我有自己的想法,那就是运用我从事慈善公益15年的积淀,在通过对此台晚会进行公益定位和转型后,运用庞大的公益人脉,对各种资源进行整合,让众多爱心人士、企业和品牌介入,使之成为助推大学生创业就业的平台,达到多方共赢的良好结果。最终的事实证明,我的预判是正确的。虽然风险比较大,但为了那些亟待创业、就业的年轻人们,值了。
记者:你认为你成功的法宝是什么?
刘万奎:如果说法宝,就是我的庞大的公益人脉!这些人脉资源,在过去的10多年里,是我坚持致力于公益事业的积累,同时也是我将来致力于社会公益的不二法宝。目前来说,我主要是利用“赢响中原”平台的运作,帮助更多的青年大学生创业就业,就是说,这是一个针对解决大学生创业、就业难而量身打造的舞台。
采访札记
有人曾说,刘万奎就是个拥有高智商的傻帽,甚至是个大忽悠。刘万奎付之一笑:“每个人对事物的看法不同,我的想法是,即便我是个傻帽,也要傻得有意义;即便我是个大忽悠,只要能帮助善良的、需要帮助的人,能忽悠来社会人士的爱心和无私奉献,我情愿做这样的‘大忽悠’。”
时逝如飞,弹指间,刘万奎忘了他已到“知天命”之年;岁月如刀,不期然间,刘万奎的脸颊上,平添了些许皱纹。
关键词:医卫类高职院校;生物化学;教学反思
医卫类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肩负着为基层培养技术技能型医卫人才的重要使命,是推动“健康中国”与“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1]。生物化学是医卫类高职院校各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之一,但因其内容抽象、知识繁杂,学生学习难度大、兴趣低,导致生物化学教学实效偏低,并直接影响到了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2]。教学反思是教师以提升教学实效为目的,从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维度来分析和审视教学活动的开展,并在后续的教学中结合反思进行合理调整的一种教学研究方式,对教师自身职业发展与教学实效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因此,结合医卫类高职院校的特点,有效开展生物化学的教学反思,对于教学实效的提升、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具有重要意义。
1开展教学反思的重要意义
1.1对教学实效提升的重要意义。教学效果的提升不仅需要教师扎实的专业知识,也需要教师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准确的教学定位,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因此,有效地开展教学反思对于教学实效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通过教学反思可帮助教师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结构、专业学习兴趣、思想特点以及专业培养目标等多方面的内容,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准备,并进行课中引导以及课后拓展,有效地提升教学实效;另一方面,通过教学反思可帮助教师逐步认清教学规律,教师不仅可以将自身教育教学放在这一教学规律中去比对,发现缺陷和不足,并及时调整和修正,而且还可以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灵活运用这些规律来提升教学实效。1.2对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研究能力是决定教师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积极地开展教学反思能帮助教师迅速地发现自身的不足,总结成功的经验,对教师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通过教学反思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树立自我批评、自我评价、自我指导的意识,还能帮助教师树立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从理想信念的根源上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另一方面,通过教学反思还能进一步培养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能迅速发现教学内容选择以及教学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在查阅资料、请教专家、研究学生等过程中无形地提升自己的教学研究能力。此外,教学反思能帮助教师不断尝试换个角度,换个身份去思考,并不断采用新的方式、理念、措施来解决存在的不足与问题,这一过程能帮助广大教师找到努力的方向、前进的动力,进而有效地化解教师的职业倦怠。1.3对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它不仅需要丰富的理论来进行指导,也需要职业院校的广大师生共同实践。教学反思是推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一方面,积极开展教学反思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具体实践,教师开展教学反思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教学实效的提升,进而推进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这是对职业教育改革理念最直接最具体的践行;另一方面,广大职业院校教师还能通过撰写反思日记、教研文章,开展教学研究等方式将自身的体会、收获上升至理论的高度,并形成较为系统的职业教育理论,这些理论大多专注于某一特定的群体或某一特定的学科,不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而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丰富职业教育改革的实践理论。
2反思的具体内容
2.1对教学对象的反思。教学对象是教师教学活动组织的重要参与主体,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兴趣与思想动态是教学反思的重要内容。通过笔者的研究与反思发现,医卫类高职院校学生具有以下特点:首先,他们是大学生,具有大学生普遍的特点。他们思想前卫,思维活跃,敢于尝试,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但心智不成熟,自我意识突出,容易迷失自我。其次,他们又是高职院校的学生,表现出了文化基础薄弱,生物、化学知识结构不完善,专业学习兴趣较低,学习能力欠缺。最后,他们是医卫类的学生,毕业后将直接从事与人民生命健康相关的工作。相比其他专业的学生,社会对他们的专业技能与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充分地利用学生的优点,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与学习能力,在教会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职业道德的培养应成为生物化学教学组织的重点之一。2.2对教学内容的反思。生物化学是医卫类高职院校各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之一,是一门内容抽象晦涩,知识点密集,学科交叉复杂,知识信息发展迅猛,且具有很强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学科。通过笔者的研究与反思发现,生物化学的教学内容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生物化学主要是从分子水平来讨论生物体的结构组成、物质转化以及代谢调控,其中涉及的分子种类繁多、代谢调控途径多变,专业术语抽象,导致学生学起来枯燥,教师教起来辛苦。第二,生物化学中繁多的分子种类、多变的代谢途径决定了其与生物学、化学、生理学、药理学等多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学生某一知识结构的欠缺都将给生物化学学习带来巨大障碍,教师也容易在教学组织过程中不能准确把握重点。第三,当今时代是生物信息的时代,大量的生物化学技术、理论层出不穷,对生物化学的学习和教学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如何将抽象晦涩的生物化学内容变成形象具体的知识,如何对密集的知识点进行合理归纳,对复杂的学科交叉进行有效梳理,对学科最新进展进行及时传递也应成为生物化学教学组织的重点之一。2.3对教学方法的反思。合理的教学方法是有效提升教学实效最为直接的手段,生物化学“教学双难”的特点对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笔者的研究与反思发现,在生物化学的教学方法上仍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对生物化学教学方法的研究关注太少。在教学准备、课堂教学组织以及课后教学成果巩固的过程中往往将注意力放在如何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而忽略了教学方法的研究,导致知识传递的有效性欠佳。其次,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用活。通过反思,笔者发现在生物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很少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与优化,基本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的层面,这不仅导致了教师教起来累,学生学起来难,而且进一步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最后,现代的教学方法没有用新。通过反思笔者使用的现代教学方法,最常见的就是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展示,较少使用现代技术组织讨论、布置作业、引发思考,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现代教学方法的效率,导致现代教学方法的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因此,积极开展对教学方法的优化与研究,用活传统教学方法,用新现代教学方法也应成为增强生物化学教学效果的重要举措。2.4对教学效果的反思。传递专业知识与思想价值是教学工作开展的核心要义,也是衡量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通过对教学效果的反思发现,大多数学生能较为深刻地掌握生物化学的重要知识点,能够顺利地通过考试,但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学生对于生物化学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无法深刻理解,大多数学生认为掌握专业知识是生物化学课程的唯一目标,对于教师所传授的专业知识大多认真对待,但对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融入的“思政元素”大多抱着一种听故事的心态来对待,这就导致了传递思想价值的教学目标难以达成;另一方面,学生生物化学学习方法未掌握,大多数学生在生物化学学习时往往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知识点的记忆,既不会“巧记”也不会“类比记”更不会“理解记”,由于生物化学中生僻晦涩的词汇相对较多,学生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此外,正是由于学生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生物化学学习,导致学生生物化学知识体系难以形成,学生掌握的大多是一些碎片化的知识点,并未形成系统性的知识网络结构,并导致了“考前突击,考后全忘”现象的发生。
3提升生物化学教学实效的策略
3.1树立反思意识,在深入开展反思中提升教学实效。一是要加强教学反思理论学习。教学反思是对教学过程的一种有意识的探究,掌握教学反思的基本理论是确保教学反思效果达成的必备条件。教师作为反思的主体,一方面可以通过大量阅读、查阅文献、参加培训等方式来系统掌握教学反思的内涵、特征、形式以及教学反思的具体方法;另一方面教师也可通过积极开展教学反思研究来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从而站在更高的视角、更广阔的视角来进行教学反思。二是要注重教学反思能力提升。开展理论的研究就是为了指导实践,教师可以通过积极撰写反思日记、做好教案批注、加强同行交流、邀请专家指导等方式来训练和提升自己的教学反思能力。三是要强化教学反思结果运用。教学反思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提升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教师要注重教学反思结果的运用,在反思的基础上通过及时地优化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设计、完善教学方法等方式将无形的教学反思实践转化为有形的教学实效提升。3.2注重学情研究,在全面了解学生中提升教学实效。学生是教学活动最为关键的主体,学情研究是教学反思开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进行教学组织与管理的必要前提,更是教学实效提升的有效保证。在开展教学反思的过程中,一是要注重学生知识结构的研究。对于医卫类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大多知识结构不完善,在生物化学的学习过程中缺少必要的生物学知识与化学知识储备,因此在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要注意由浅入深,从基础的知识来引出生物化学知识点,从常见的案例来引导专业的思考;另一方面要注意将抽象晦涩的理论转化为具体通俗的语言与案例,不仅能让学生充分理解,还能让学生记忆深刻。二是要注重学生专业兴趣的研究。有研究表明[4],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在专业选择“跟风”,学生专业学习兴趣低下,这不仅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更是严重阻碍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在进行生物化学教学组织的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采用案例教学,并将社会关注的问题引入课堂来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比如将“毒奶粉事件”引入蛋白质的标志性元素“N”的讲解,将“毒疫苗事件”引入蛋白质变性的讨论。三是注重学生课堂表现的研究。学生课堂表现最能反映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学生眼神充满欢欣,说明知识点都懂了,没有必要过多解释或强调,但学生充满疑惑的眼神则说明还不是太明白,教师就应该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选择是否合理,语言的表达是否通俗准确。3.3开展专业研究,在优化教学内容中提升教学实效。专业是课程开设的基础,任何形式的教学反思都应为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服务,开展专业研究是生物化学教学反思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内容优化的基本途径。一是要研究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总目标,但是对医卫类高职院校来说,不同的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还是略有不同的,因此对待不同的专业在教学内容上也应有所取舍才能提升教学实效。对于护理类专业要淡化理论知识的学习而要注重学生动手技能的培养,对于临床专业则要将与生物化学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治疗作为学习的重点,而对于药学类专业则要关注生化类药物的作用机理。二是要研究专业的就业去向。学生就业去向的不同决定了他们所需的专业技能存在较大的差异,对于将来需要从事与人打交道的专业可能需要提升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要帮助他们学会用通俗的语言来解释疾病的发生发展,对于将来从事技术性较强工作的学生则要培养他们刻苦钻研的精神。此外,还要研究专业的发展趋势,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适当融入一些本专业的前沿知识,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迅速适应社会和专业的发展。3.4拓展教学方法,在丰富教学方法中提升教学实效。生物化学“教学两难”的局面对生物化学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拓展教学方法应成为生物化学教学反思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要加强生物化学教学方法的研究。一方面教师在进行生物化学教学准备、教学组织以及教学总结的过程中都应该要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通过学习和借鉴其他教师、其他课程的一些成功的经验,来不断地充实和完善生物化学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广泛阅读、撰写教研论文等方式来对生物化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研究。二是要用活传统教学法。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传统教学法仍是生物化学教学的主流教学方法,但如何用活传统教学法也应成为优化教学方法的重要备选项。一方面要用活讲授这个主阵地,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通过采用通俗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合适的案例来让传统教学法焕发新的活力;另一方面要用活板书,相较多媒体课件,传统板书具有启发性、灵活性、放大性等多种特点,教师可以通过表格式、对比式、简笔画等方式来系统地呈现出生物化学的知识结构。三是要用新现代信息教学法。现代教学方法有利于将晦涩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形象具体的知识,对于学生知识的理解、学习兴趣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如何用新现代信息教学法也应成为教学反思的重要内容。教师在进行教学组织时不应将现代信息教学法停留于多媒体课件教学,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组织讨论、启发学生思考。3.5挖掘思政元素,在“课程思政”开展中提升教学实效。医卫类高职院校学生将来大多要从事与人民生命健康相关的工作,因此对其政治思想的要求显著高于其他行业。传递思想价值虽不是生物化学课程的主要目标,但其中却蕴含了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所以生物化学也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一方面教师在进行教学组织的过程中应注重思政元素的挖掘,比如可以通过我国对生物化学发展贡献的介绍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通过对胰腺炎发病机理的介绍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通过对“毒奶粉”“毒疫苗”事件的介绍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另一方面在“课程思政”的开展中也应该注重加强协调互动,通过加强与辅导员的沟通交流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加强与思政课教师的交流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让生物化学的“课程思政”做到有的放矢、目的明确,进而形成“课程思政”的育人合力,提升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黄澌.医卫类高职院校在“健康长沙”战略实施中的作用发挥研究[J].科教导刊,2019(9):7-8.
[2]郭赟婧,方敏,陈晓姣.现代医学模式下医卫类高职生物化学课程改革实践及反思[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17):24-26.
[3]苗培周,曹雪梅,耿会贤.师范生教学反思能力现状分析与培养策略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23):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