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以人为本论文范文

以人为本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以人为本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以人为本论文

第1篇:以人为本论文范文

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即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一切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准则,尊重人民、依靠人民,即“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同志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健在于落实“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在处理人和社会的关系上,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指每个人的素质、能力和潜能全面提高,人的多样性需求不断满足,人的社会关系日益丰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的自由个性充分发挥,并从这种自由中获得最大的幸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目标落实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中去,保证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环境等各个层次结构中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协调和发展。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确定为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目标,我们的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发展才会有明确的方向和正确的发展战略,才能从根本上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保障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利的制度体系,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把实现“以人为本”纳入法治轨道,才能从根本上克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片面强调局部利益或以整体利益栖牲个人利益的施政倾向,才能在不断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满足生存、健康等自然需求的同时,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才能努力满足人的民利、人的价值实现、人的精神文化需要等社会需求,真正从法的意义上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国家和谐共进。

二、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认为:社会的发展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果,是依靠人有目的的、为满足其生存与发展需要而进行的活动来推动的。所以,人既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又是社会发展的目的,社会发展的程度最终是通过人的发展程度来衡量的。人民群众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力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利益追求作为发展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让全体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都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发挥一切积极因素,动员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激发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力。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肯定最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把是否体现人性、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作为检验工作得失的根本尺度,处处讲求尊重人、爱护人、理解人、关心人,乃至依靠人、塑造人;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认定和维护,是实现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

三、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包含着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工业文明的发展,以高消耗、高污染、粗放型经济增长为特征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给自然带来了巨大的反作用,造成人与自然的尖锐矛盾,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诉求必然要求我们既关心人,也要关注自然,爱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携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是指人们之间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能够各尽其能地劳动,各得其所地生活,人的差异性得到尊重,个人获得充分自由的发展空间。人与社会的和谐,是个人的自由与社会的认同、社会的需要相适应,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方向协调一致。各个环节的核心内容都是人,和谐社会首先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和谐,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四、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

第2篇:以人为本论文范文

(一)管理者观念陈旧,管理模式僵化

一所学校的教学管理效果受到管理者管理水平的直接影响,但是由于受到多年的定式思维的束缚,新课程改革虽然已经推行多年,但是其理念实际上并没有被教学管理者完全内化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很多学校的教学管理也仍然是以行政方法为主。(以行政方法为主的教学管理是指学校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力权威,运用制度、命令、规定、指示等行政方法来管理学校的教学工作,其具有权威性、强制性、锤子性等特点,实效性很强。)但在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和生源的扩招,原先的行政教学管理方法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需要。且由于这种教学管理模式,主要是由学校领导来制定一系列的制度,再传达给各部门的负责人去执行,而教师在对学生的管理上只能生搬硬套学校的既定管理制度,这使得教师们的工作创造性受到压制,导致其工作的主动性和激情都不高。而且这种上级向下级传达执行的垂直性管理模式也不利于各部门和各年级间的横向沟通,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准确性被削弱,这也是导致管理模式僵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形成了恶性循环。

(二)评价机制束缚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发展

传统的教学评价多只重视教学的结果而忽视了教学的过程,即只通过学生的成绩好坏、班级的升学率高低来衡量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的高低和工作能力的强弱。这是根基深厚的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在教学管理中的主要弊端。在这样的教学评价机制之下,教师们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不得不狠抓考试学科教育,学生也相应地只看重考试成绩和学科学习的问题,而忽视了对自身业余爱好的培养,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这也不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小学阶段是学生德、智、体、美等全方面发展的重要时期,学校作为其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应从教学管理入手,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入手,为学生们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为教职工提供一个有进步空间的工作环境。

二、在教学管理中落实“以人为本”

(一)管理层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上述提到一所学校的教学管理效果受到管理者管理水平的直接影响,可见提高管理层的思想意识高度和管理水平对于管理质量的提高是最有实效性的。所以要想在学校的教学管理中落实“以人为本”,首先就应该让“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学校的管理者脑子中生根,在制定一切制度和规定的时候都以师生的幸福和发展为出发点。“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要求管理者不再只是一个控制者和发号施令者的角色,而应成为学校教学任务的引领者,带动全体教职工全心全意为学校的发展服务,实现办学质量的提高。要实现这一观念与角色的转变,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的手段:1.实施领导兼课制度。即让校领导也参与到学校的教学工作当中去,跟普通教师一样备课、授课并接受其他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使管理者也成为教师中的一员,才能真正“想教师所想”,制定出考虑到教师利益、有利于教师发展的管理制度。2.加强领导培训课程。即管理者通过学习,更新自己的管理理念。管理者应定期参加大学的一些教育管理专业专门为中小学管理者开设的硕士课程、校长高级管理培训课程等,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落实“管理就是发展”的新理念,为“以人为本”教学管理模式的顺利运行奠定理论基础。3.做好教师思想工作。校领导除了要深入到普通教师群当中,还应经常通过教工会、个别交流等形式与教师进行深入全面的沟通,做足他们的思想工作,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也在教师心中落定。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好教学方式,使之与学校的教学管理目标相协调。

(二)提供满足教师需求的能力提升途径

“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要求教师在一个组织中要有充分的施展才能的空间与发展前景,这就需要学校领导层运筹帷幄,为教师们提供多项能满足其发展需求的提升途径。教师的职业特点要求其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和自身知识结构,因此,学校应建立起完善的教师培训制度,专业培训和师德培训并重,提升教师群的整体素质,从而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主要的培训措施有:1.开展校外培训。学校应定期派遣优秀教师到其他学校进行观摩学习、与骨干教师交流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组织听专家德育讲座,反省自身行为,规范教风;鼓励教师多参加学术竞赛和教学能力比赛等,多方听取意见提高自身水平。总之,要为教师谋求各种机会,在学习和交流中促进自身教学专业水平的提高。2.加强校内培训。在学校内部开展多层次的听课活动,如“汇报课”“展示课”“示范课”“观摩课”等,营造出一股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的良好风气,重点培养青年教师,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另外通过评课、教研等形式,指导他们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落实新理念——由管理主导者转变为组织引导者、由控制仲裁者转变为帮助促进者。这既满足了教师能力的提升,又实现了人性化的管理,提高了管理效率。3.优化工作环境。良好的学习风气和学习环境能激发教师的学习欲望,主动学习。所以管理者要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如帮他们订购有关教育教学的书籍杂志,建立起教师专业书库,聘请专家来校讲座等。同时大力建设网络课件资源库,为教师搭建与专家教师的远程交流平台,并不断改善教学科研条件,尽可能解决他们在教研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为教师们营造一种充满关怀的学习工作环境,让他们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当中,使他们对学校产生强烈的归属感。

(三)建设人性化的评价与激励制度

建设合理的评价与激励制度是“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制度得以长期发挥其效力的保障,只有在教师之间形成竞争,让教师在利益驱动下去改进教学,才能实现为学校的教育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根据“以人为本”教学管理模式的内容和要求,评价与激励制度的实行具体可参照以下几条:1.实行岗位责任制。制定新的教师考勤制度、外出听课学习制度、教案检查制度等,并成立监督小组,对教师遵守这些制度的情况给予打分,在教师的“个人成长档案”中做好记录,作为工作评价的参考。组内成员之间也要互相监督,一旦发现徇私、包庇必须严惩,保证整个教学管理的质量。2.实行岗位津贴制度。向企业学习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薪资发放原则,将教师和管理人员工作绩效与利益挂钩,初步建立起工作业绩与工作待遇之间的良性循环。3.实行年度考评制度。科学的考评制度应是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并重的,笔者建议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对教师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核评价,并将学生评价也纳入评价体系之中,实现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4.实行竞争上岗机制。根据年度考评结果对教师进行奖优罚劣,晋升能力强、表现好的教师,辞退能力弱、表现差的教师,通过优胜劣汰来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平台,从而充分调动起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结语

第3篇:以人为本论文范文

1.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落后

如果想要更好的去适应社会的不断变化,保定市的事业单位就必须进行一系列的人力改革。但是根据目前的人力资源管理来看,这些改革还没有真正起到作用,所以保定的很多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的职位调动只是包括工资、员工的分配、升职、培训等等,没有把其发展和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放到一起进行管理,所以不能更好的让人力资源发挥最大的潜力,这将会使保定的事业单位的工作力度以及效率都没有什么改变。

2.人力资源开发培养不到位

培养不到位的主要表现是盲目加大员工培训、对于提升技能没有足够的积极性并且相关人员潜力开发机制还不够全面,所以一些事业单位的人员培养比较散漫,根本没有形成一个高效的人力资源培养体系,对于员工的个人发展没有任何科学有效的理论依据。又因为人才资源断层以及储备不足,最终使得培训工作根本起不到应该有的效果。

3.绩效考评标准模糊

考核过程形式化到底什么是绩效考评呢?所谓的绩效考评是现代人力资源的重要因素,所以应该形成一种合理的有效的考核体系,这样才能为员工提供一个公平公开和公正的绩效考评体系。但是,现在的保定市事业单位依然存留很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对于不同类别的人员,相关的人员考评标准也是不一样的,但仅仅只是用德智体美劳进行简单的衡量,根本没有进行具体的指标判定,可操作性不高;第二,并没有对标准的岗位进行分析,也没有对每个岗位进行调整,所以使得绩效考评没有任何效果。

4.忽视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

目前,保定市的事业单位的相关人员升职的途径只是行政这一途径,正是因为行政职务这一局限性,所以不是每一个人员都会顺利的升职,另外事业单位根本没有对员工进行职业规划的计划,因此造成更多的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

二、保定市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1.树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

人力资源的重要思想就是以人为本,并且把人力资源放在首要部分,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这样就可以为每一个员工提供充分发挥才能的机会。下面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过程,第一,要把人力资源管理条例中那些传统的落伍的思想抛弃,鼓励员工形成独立思考的创新精神;第二,以人为本是整个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主要思想,并提高一个适宜员工发展的良好环境,发展激励、保证、服务以及培训等等管理功能,并且具有开发指导的管理性能。

2.加强保定市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的规划

保定市事业单位在进行人力规划之前,先要关注企业的社会地位和环境,知道未来发展方向,了解需要那种类型的人才,之后再确定人力资源规划,这样才能为企业今后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一个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规划时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社会大环境,发展的各种目标,员工的利益,产品的质量以及对外界的影响力,考虑到整体需要和实际人员之间的平衡问题,优化管理结构,科学的培养优质员工,做到人力资源管理时对人员分配合理,为企业今后的发展做准备。

3.加强保定市事业单位的培训工作

保定市企业在管理员工时会分批进行培训,分为新员工、管理者和技术人员。因为社会大环境在不断进行着变化,所以人力资源管理单位也要及时调整管理模式来适应发展,培养出适合社会环境和企业的优秀人才。在进行员工培训之前首先要了解大环境,之后根据企业发展方向制定培训计划,之后在进行员工的分批培训,同时超前思想也很重要。在实施的过程中要符合每个人的特点,培养不同层次的优秀人才,注重能力培养,也要探索不同途径,对重要岗位加大培训力度,努力建造一个优质的团队。

4.因人而异,创建全面的激励机制

第一,员工随着发展需要也会不同,所以要及时满足员工的需求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员工积极性。企业还要建立不同的机制来分出不同等级的员工。还有一点,外界大环境和内部环境都在变化。社会在不断的进行着变化,企业也要及时调整管理制度来适应这种变化,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第三,员工并不只是工作者,它们是创造价值的企业主体,在进行管理时要最终并关爱他们,让他们同样关心和爱护企业这个大集体,这样才能创造更高的价值。对于激励模式,除了物质奖励在精神上的奖励同样不能吝啬,高管人员可能会更重视这一点。也要建立舒适,人性化的功能工作环境。这样持续激励下去会对企业发展带来积极影响。企业另外要重视的一点就是员工的发展问题,因为员工是一个企业的力量来源,如果企业让员工看到自己的发展空间就会更努力工作,给企业带来发展。

5.加强保定市事业单位人力资源文化的建设

第4篇:以人为本论文范文

人才就是所谓的第一资源。对于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医院来说,技术、素质较高的专业人才是促进医院发展的必备条件,若出现人才的流失,则会给医院造成不可估计的损失,例如会扰乱医院原有的原则秩序、增加人才成本的投入、负面影响护士的工作士气、先进技术和患者的无形流失、大大的降低在社会上的可信度等严重的后果。面对新的经济环境,传统式的经济资本已将慢慢的向知识和技能为重心的人力资本转变,医院想要可持续性的发展必要要依靠专业技术人才,现代化的医院必须要注重人才的流失,这样才能在新形势下进行优势的竞争。

2医院如何让才能留住人才

2.1人性化的管理模式

树立人性化的管理理念,在管理中坚持“以人为中心”,将人看作是提升医院的效益和工作效率的基础,在工作中一定要做到尊敬人、重视人、理解人,全方位的发挥他们的有点、长处来提升医院的效益。医院的管理者要善于满足不同层次、岗位、职能员工的需求,通过对他们实施必要的感情诱导,培养他们对医院、对职位、对工作的热情真挚的情感,从而营造出和谐、健康、团结的工作氛围。2.2实现员工和医院之间的双赢力员工到医院上班多数是为了个人的利益。医院是作为实现个人目标和利益的载体,也是员工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平台,然而医院也要为每位员工提供一个不断成长、发掘潜力、发挥特长的机会,使员工在事业上获得满足感和成功感。但是,医院要将员工的这种思想同医院的目标和利益相结合,管理者在了解了员工们的思想动态、职业发展的目标、工作的目的之后,通过医院内岗位的衔接,为职员提供发展的平台,将医院和职员个人的目标和利益结合成一个统一的愿望,因而所有人都会为这个愿望奋斗和拼搏。

2.3建立良好的选、用、育、留才的机制

医院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上职能分为四种:选、用、育、留才。要是做好这几点,首先,在挑选人才的时候要坚持岗位匹配的原则,对备选人的知识、能力、专业、经验以及特长和兴趣等都要与所竞聘的岗位相符合,这样才能使备选人在岗位上极大的发挥自己的能力。其次,用人的时候坚持用人所长,避其所短,提供良好的个人发展的空间,同时还可采取丰富的优化组合等的方式进行岗位的变动,例如轮换岗位等,为了增加人才的工作兴趣。再次,育人主要是注重对员工的培训和职业生涯的规划等,积极为他们营造学习的氛围。最后,坚持“能者上、庸者下”的留才原则,重用有能力的人,为他们创造施展才华的工作环境。同时,还要保证职位之间的薪酬问题,真正的建立重视绩效、重视贡献等的分配制度。

2.4完善院内公平的竞争机制

医院内部的运行机制是否完善,直接影响着职工个人才能的发挥。在医院内部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经营、用人、分配、责权、激励、约束等机制,只有完善这些配套的机制,才能为医院的管理创造良好的环境,这样才能确保个人利益以及医院整体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医院的内部,不论是选人、育人、用人还是薪酬的待遇等,都是必须要按照严格的标准和制度去运行,通过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原则去实现,从而留住真正的人才。

3医院本着“以人为本”理念进行管理

3.1建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以人为本”的理念现代医院中将人作为最重要的资源,从对人才的招聘、录用、使用以及相关人才的培训等从而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能够激发员工热情工作的机制,不断的为医院提升竞争的实力。医院注重人力资源的管理,从相关管理政策的制定、规划、实施,到员工的招聘、录用、培训、选用、绩效的考核等体系的形成与实施建立的一整套科学的机制。通过相关的工作完成对人才的选、育、用、留,从而达到以人力资源的不断增加为基础,以实现医院的最终战略为目标。

3.2在医院构建良好的文化组织

现代医院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从思想上重视员工,严格尊重员工的尊严、权利和个性,加强对员工之间的沟通,满足他们生活、情感上的需求,不时的听取他们对医院的意见和发展的见解、看法等,从而强化对医院的文化建设,努力的培育员工的忠诚感和信誉感。为了建设更好的人文医院,在院内可以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如定期的开展文化活动、定期的为工作人员检查身体、在院内开展联欢晚会、为员工开展节日慰问、发放补贴、餐劵等的补助,为医院塑造良好的组织文化形象,从而使员工之间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3在院内重视人才队伍的培养

杰克•韦尔奇曾说过“培训是老板给职工最好的礼物”。做好对现有员工的培养,深入的挖掘院内具有专业技能潜力的人才,从而在医院里建立一整套人才培训中心,让医院成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和施展才华的基地。相关的做法有:对医院的医生进行规范性的培训,对年轻的医生有计划的轮科工作,基本功要坚实;根据医院的需求和发展的方向,选派部分的医疗人员到别院或者是学校内进行深造,不断的加强专业科室的力量,拓展医院的业务,也使医疗人员的素质得到提升;不定期的邀请专家教授到院进行讲座,并选派个人员参加学术交流,从而营造良好的学习、学术氛围;鼓励员工积极参加在职的教育;在院内建立相关的科研奖励的细则,鼓励科研的创新,激励专业人员再次提升自己的技术层次。

3.4放心大胆任用专业技术的人才

医院注重管理理念的更新,要打破干部的终身管理职位,严格的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对中层以上的干部实行上岗竞争制,改变过去以往的“相马”成为“赛马”,公开的评选和使用科室的领导。中层以上的干部竞聘岗位时,要比能力、勇气、水平、成绩,所比的结果不能只是院长说了算,还应该充分考虑各科室的职员的意见。与此同时,医院还要根据各个科室的实际业绩和职员的情况,通过医院培养的骨干从而对员工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为职员搭建事业的平台,从而为他们开创事业的发展空间,并激励他们更加热情的工作。

第5篇:以人为本论文范文

关键词:公安管理关心人文

公安管理是社会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安管理的基本要求对是要国家、社会和人民负责。在我国,国家性质从根本上决定了三者之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但在具体实施中,要想通过公安管理保持这种一致性,必须首先做到时时事事处处对人民负责。而要对人民负责就应该而且必须树立以人为本、关怀人文的管理理念。这既是公安管理应该关注的也是现代管理科学所重点强调的。由此观点出发、本文出发拟就公安管理为何和如何以人为本谈点粗浅认识。

一、人文关怀应该是公安管理的深层主线

公安管理是社会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管理主体——公安民警和做为管理对象重要范畴之一的民众都是社会重要的最具灵性的最根本的组成细胞。虽然从表面看来,管理做为一种协调、组织、指挥活动最根本的目的是服务服从于社会秩序的有序发展和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因而显得其与社会和国家之间具有某种天然的亲密联系。然而应该而且必须看到,这种特殊管理与个体之间却存在着直接的必然联系,甚至管理活动终极目的的实现也是通过与个体之间的联系得以发轫发展的。因而公安管理作为一种制度、规范、组织、建构始终都应以个体为核心展开。具体说就是应以个体的人性需求、个体的日常生活,个体的时空发展维度等内容构成的物质和精神两维世界为坐标体系并对之进行引导、疏通、限制、鼓励。由此,可以认为公安管理既是在个体基础之上形成的一种管理机制,构成了个体生存、发展的时空范围,是个体必需的生存环境和保障条件,同时也是个体生存、发展的基础。无法设想在现代社会缺乏公安管理后个体如何生存,发展?所以公安管理与个体之间的普遍联系应该是真实而密切的。公安管理对个体的生存、发展,对个体命运、前途的关心应当是自然的,必然的。这正是公安管理中应该具有而且必须具有的人文关怀视点。从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已经并乃在显现的经验教训看单纯的对个体的行为管理只是浅层的管理,并且往往会因为行为复杂性而致管理失去方向性。它可以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而难以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对个体的人文关怀应该是公安管理的深层主线。

人文是一个涵义较广且界限较难确定的概念。它既可指人的道德、品行、情操、信仰,又可指文化修养,知识学向,审美价值等等。90年代尤其是近一、二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关怀人文已经成为具有管理或教育职能部门中的一个重要的社会话题和实践课题。对人文的认识目前已不仅仅局限于上列初始的涵义,更多的则是深入探密人的尊严、价值、人格、全性、理念、命运中的价值意蕴等等。研究证明,作为个体如果缺乏人文内涵则难以把握个人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尺度,难以在价值与尊严、生活与生存、现实与理想、命运与前途中作出符合社会规范的抉择。由此看来,关怀人文。乃是所有管理科学所共同面对的课题。公安管理应该是在管理规范许可的范围内使个体的人文内涵得以充分张扬的制度设计、而不应成为扼杀个性,泯灭人性、蔑视尊严、忽视价值、限制自由和理想的樊蓠。在我国当前正在实现由权力社会向市民社会,由权力时代向权利时代,由官本位向民的社会变化过程中尤其应该注意此点,否则、失去人文关怀的管理就可能成为对抗、束缚、扼杀个体的暴力机制,必将导致管理活动走向异化。因为从根源上讲应该说选择社会管理既是人类个体的群体生存发展的共同需要,也是个体人文内涵发展的合理选择。人类为了生存发展选择管理,并给管理不断注入着新的内涵和动力。管理为人类发展和个性张扬提供保障并推动其走向更新更高的层次。这种既互相依存又相互促进的关系决定了管理活动必须关注人文。

二、管理关怀人文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使个体的生活更加幸福。

就此意义而言,公安管理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从这一观点出发,公安管理的制度设计,操作运行就应该充分而明确地将对个体的物质需求,物质利益及精神需求的合理满足放在首位。人的需求具有物质性的和精神性的两大类,按照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著名代表马斯洛的划分前者,包括生理性需求,安全性需求,后者包括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些需求就性质而言无善恶之本来区别,反映在个体身个则会因个体心理结构组合要素的不同而显现出积极和消极的两面性。公安管理不仅应该阻止满足需求的不正当方式方法,阻止需求的消极恶性发展,同时,更应该注意保障良性的积极性的合理需求,为满足需求的正当方式方法提供可能的顺畅的途径。客观地说由于种种因素尤其是观念因素的影响,我们在处理这两个方面的工作关系中更多的是对前者倾注了足够的重视,造成了不应有的平衡。为管理而管理,就事论事,一管就死,一管就乱等现象屡见不鲜。甚至在有些警员头脑中出现了不知怎么管理才对,才好和对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不甚明晰等现象。公安管理关注个体需求首要应重视人的物质性权利,重点一是通过管理活动充分保障个体的生命权、健康权、财产权、发展权及其相关的延伸性权利。二是逐步加大对精神性权利的保护力度,其中要正确处理社会、集体、个人的权利关系,克服以往长期存在的以抽象的集体权利取代具体的个人权利的观念,强调和突出个体的实在性、优先性地位。把对个人政治权利和自由(包括言论、迁徒等)的保障置于核心地位。促使个人在法治前提下充分行使权利并不受干预,充分肯定和保障个人独立自主地追求生存与发展,价值与尊严,幸福与快乐的权利。把个体不仅做为管理对象,更应该做为有价值、有人格、有尊严,有权利的人去对待。

三、关注人文是现代警务的核心内容,符合世界警务改革潮流。

世界范围内的警务革命已进行过三次,从其历程来看,尽管“革命”的内容在各国各个时期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的走向是不断扩充警务管理的职能、权限、增加警员的数量,提高警队装备的现代化水平。然而在面临社会变化速度加快,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治安形势依然严峻的当今时代,人们突然发现、上述措施仍难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而且警队内的腐败有不断升级的迹向。警务革命到底向何处去?在通过比较研究和历史研究后,一场全新的世界警务革命又启动了。目前的这场警务革命(或叫做第四次警务革命)波及范围更广,影响更大。其突出特点是以无增长改善论(指警队数量质量方面)和再造社会凝聚力(指警务与社会、公众关系方面)为理论基础,着重通过提高警员素质以增强警力,提高现代化装备水平与改善警民关系,警员职业修养以改善快速反应能力,强化主动提前式工作模式以治理治安根本,以科学综合指标体系取代单一评价体系来衡量警务工作水平,以多种巡逻守候取代单一快速的机械化巡逻。这种警务改革的核心实际上贯穿了以人为本的警务管理理念,一方面表现为警队要最大限度地挖掘警员的人本资源、提高其人文素质法,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将社区中的公民切实做为警察的最可信赖和依靠的盟友,也就是更加注重和强调了警务工作的社会属性,明确指出警员是服务者,公众是服务对象。要求警员“如果你没有为顾客服务,最好先找到你的服务对象。”警员要为顾客提供“绝对质量服务”(《二十一世

纪世界警务发展战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4年4月版P219页)。这种带有极强商业性管理理念色彩的工作要求已经成为世界警务改革的潮流。因此,公安管理中关怀人、理解人、尊重人、保护人是一种世界潮流,不可逆转,不应忽视。

四、公安管理关怀人文与贯彻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本质具有统一性。

第6篇:以人为本论文范文

1.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在我国推行的新课改以及素质教育中被明确提出,可以说以人为本是当今教育改革以及高中政治教学的指导思想,同时也是实现教学大纲中所提出的全面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以及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要求以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创造更多条件推动学生的全面的发展,在政治教学中使人文关怀得以体现,并且还要在课堂上充分地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各个学生的潜能得以挖掘,真正地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2.坚持以人为本,推动教育发展

这些不仅仅是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同时也是在政治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本质要求,以人为本的理念是高中政治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推动我国政治教育事业的发展,早日实现我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

二、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方法

如何在高中政治教学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就应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由理念转变为事实,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要想将理念应用于实践,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使教学模式得以创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实现以人为本,改变教育观念

由于我国新课改以及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传统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的教育形式了,而要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教师就必须也要转变自己传统的教学思想,改变教学模式,在教学问题上要以前瞻性的眼光看问题,善于发现与解决新问题,坚持批判主义的精神,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坚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人文关怀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改变教学观,重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用发展的眼光去对待学生的成长,相信学生,爱护学生,将学生作为认识与发展的主体,因材施教,使学生一直处于不断的进步中,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要切实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应用到教学实践,不仅包括教学计划与课堂教学,还包括课堂外的素质教育,都要将以人为本坚持下去,从根本上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

2.实现以人为本,改变教育模式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往往实行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即教师不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等,将学生当作学习的机器,将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这样做的学习效率相当的低,因此我们要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不能只强调文化教育,而忽略学生们的素质教育,学生在学校中学习的目的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使自己长大成才,为自己、为家人、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们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对每个学生的发展作出规划,使学生不仅具有完善的知识储备,同时还具备当今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项品质,比如说团队意识,比如说竞争意识。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7篇:以人为本论文范文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3月在阳高县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妇产科患者120例,均为预产妇,排除妊娠合并症及内科合并症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观察组患者年龄22~39岁,平均(27±4)岁,40例患者为初产妇,20例患者为经产妇,孕期21.0~42.2周,平均(32±6)周;对照组患者年龄23~40岁,平均(27±4)岁,39例患者为初产妇,21例患者为经产妇,孕期20.9~42.0周,平均(31±6)周。两组患者在年龄、孕期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在入院后给予常规妇产科护理管理,其主要内容包括院内培训、院外培训、定期召开护士长会议、护理质量监督以及护理质量评定等,医务人员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并为患者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管理基础上采用以人为本理念的护理管理,在护理的整个过程中实施人性化护理,医务人员从患者入院开始即采用热情的态度、和蔼的语气主动对其进行接待,充分发挥护理工作的积极性,并保持整齐的着装、乐观大方,主动为患者提供服务,使患者了解相关的疾病知识,了解医院的环境和作息时间,重视人的因素,对患者的所有心理活动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营造一个良好的治疗环境和工作环境,尤其是对需要手术的患者,向其讲解在手术前、手术中以及手术后需要注意的事项,从心理上为患者提供精神支持,帮助患者消除心理恐惧感和紧张感,直至患者出院。出院时,医务人员要对患者家属做好出院指导,提醒患者要按时回医院进行复查。

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满意度、产后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其中患者满意度采用科室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调查,分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以及不满意3个等级,总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比较满意例数)/总例数×100%;产后并发症观察主要包括产后的抑郁和焦虑情绪、出血以及便秘等。

1.4统计学分析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满意度和平均住院时间比较观察组患者总满意度为9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产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3.3%和38.3%,观察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院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医学模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护理服务模式从最初的“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即“以人为本”服务理念,这种护理模式以患者的特征和个人需求为出发点开展护理服务,大大提高了护理的层次和质量。吴文平指出,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能够使孕产妇在心理、精神以及生理上都达到平衡,处于一种满足的状态,有助于患者提高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度和满意度,更好地配合医生的治疗,进而提高治疗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产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3.3%和38.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以人为本理念的护理管理应用于妇产科护理服务工作中效果确切。

4结语

第8篇:以人为本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科学发展观在坚持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还必须包括对人的道德素质的提升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因此,在学校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实现教育创新,,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在学校管理工作中,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要树立学校以教师为本,教师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总书记在《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讲话中指出:“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在学校管理中树立科学发展观,对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制度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就这个问题结合我校的情况谈一些看法。

一、学校应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以师为本的管理思想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师,教师对于学校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以人为本。学校管理首先就要以教师为本,尊重信任教师,让管理充满人性。教师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有各种需要,渴望自身价值的实现——这些正是作为生命体的人的主要特性。学校管理要正视这个特性,在注重管理的科学化、有序化的同时,确立生命意识,关注生命,以教师的发展为本,树立人本主义的现代教育管理理念,进行民主管理。具体讲,就是要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人人能做事,事事能做好;人人兢兢业业做事,事事认认真真做好;人人高兴愉快和谐做事,事事高质高效低耗完成。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靠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的文化管理和人的极强的事业心来实现,即做到爱护人、关心人、尊重人、善用人、培养人、满足人在物质和精神、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需求,培养集体精神和合作意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良好优越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充分体现出每个人的人生价值。如此这样,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科学发展观还要求学校重视教师专业化发展,“学高为师”,学校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帮助教师了解社会发展趋势,掌握最新的教育理念,站在学科教学的前沿,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学校应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思想

学校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因此,我们要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思想。因为今天的学生就是明天社会的建设者,所以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坚持以生为本。而以学生为本不是一般步骤、程序的方法问题,更不是应付某种需要暂时采取顺应时世的权宜之计,而是一个主导行为规律,指导行为规范和通过努力要达到目标的原则问题。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以学生为本。坚持以学生为本,就是坚持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目的,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为着重点的开放的发展的教育体系。这个体系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从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充分相信学生,维护学生的合法权宜,尊重学生的人格,公正、平等对待学生等方面开始,真正做到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如何坚持以学生为本?我认为主要的是要做到五个方面:一是关爱,真正爱生如子,这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前提;二是信任,信任学生的能力,信任学生的人品,这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起点;三是民主,讲求管理民主、教学民主和组织民主,这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基础;四是转变,切实转变育人观念,转变师德行风,转变管理和教学方法,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调动全体师生的积极性,这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关键;五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长期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做到坚持依法执教,坚持科学管理,坚持德育为首,坚持相互协作,坚持耐心细致,这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保证。

三、学校应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实现教育创新

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和造就人才。在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国家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即以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给教师和学生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实现教师和学生最大、最好的发展。增强学校自我发展、自我生存的能力,促进学校全面、健康、稳步的发展。听从时代的呼唤、社会和家长的要求,适应国家教育发展的需要,用科学的发展观来统领学校当前的各项工作,并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各个方面。

同时加强学校的民主管理。并能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能做好;人人高兴愉快和谐做事,事事高质高效低耗完成。

要做到爱护人、关心人、尊重人、善用人、培养人、满足人在物质和精神、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需求,培养集体精神和合作意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良好优越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充分体现出每个人的人生价值。这样的管理才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它更能激发出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能增强和谐的氛围和整体的凝聚力,更能出色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四、学校应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制度管理与情感管理相结合的校风

学校的管理,说白了就是要想办法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以制度管人,以制度服人,用合理的制度来制约人,引导人,激励人,有利于管理行为的公开、公平、公正和民主、科学。要切实建立完善必要的制度,首先是“五定”制度,即定岗、定员、定人、定工作量和定岗位职责,切实精减机构,减少管理层次,杜绝因人设岗;合理设定管理、教学、服务三大类型岗位的相对比例;根据岗位性质和人的思想觉悟、能力高低、性格特点等择优上岗,做到知人善用、扬长避短、人尽其才;工作数量要相对平衡和达标,工作质量要高标准;岗位职责要具体且易操作和检查。其次,要认真落实主管和分管负责制、教职工聘任制、工作目标责任制、工作质量考核制和奖惩制,建立规范的用人制度,因为用什么样的人就是树什么样的旗帜。再次,要建立以工、青、妇工作制度为主体的民主管理制度,发扬民主,提高学校依法民主管理水平和效能。

制度管理固然不可缺少,但绝对不能忽视情感管理。学校的制度管理如果过于僵化、死板、苛刻,必然导致职工怨声在道,必然影响师生的情感,进而影响教学质量。不顾广大职工的意愿,把领导的意志强加与人的做法,更是影响职工的积极性。要重视对教师的真心呵护,诚心关怀,耐心扶助,细心体察,全心依靠,做到思想工作灌注情,物质激励富于情,精神鼓励满含情。真心换来诚心,热情换来激情。这样做,学校教职工往往能够自觉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名优教师“冒”得出来。

五、学校应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各种管理制度

以深化教育改革为动力,全面推动教育创新。改革是发展的源动力。要继续实施教育先导发展和科教兴县战略,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一是积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要通过吸引民间资金,引进民办机制,盘活现有教育资源,增强办学活力。二是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要树立发展的课程观和辩证的教学观,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努力建设校本文化。三是积极推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按照“按需设岗、竞争上岗、公开招聘、择优聘任、合同管理”的原则,进一步探索和建立岗位管理的有效途径。全面推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逐步实行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用人办法。建立健全符合学校特点,以贡献、绩效为主的薪酬制度。

用合理的制度来制约人,引导人,激励人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做好“五定”工作。即:定岗、定员、定人、定工作量和定工作岗位职责。要进行充分的调查分析,精减机构和精编人员,减少管理层次、杜绝因人设岗;合理设定管理、教学、服务三大类型岗位的相对比例;根据岗位性质和人的思想觉悟、能力高低、性格特点等择优上岗,做到知人善用、扬长避短、人尽其才;工作数量达到满负荷,工作质量要高标准;岗位职责要具体且易操作和检查。其次要认真落实“五制”,即落实校长负责制、教职工聘任制、工作目标责任制、工作质量考核制和结构工资制。另外,还要建立规范的用人制度。有了合理的制度还要有正确执行制度的干部。用什么样的干部就是树什么样的旗帜。学校要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监督、评价等管理制度,实行严格的管理程序。学校的腐败,特别是用人的腐败必然导致学校教育的失败。选用干部要有严格的程序,避免腐败因素搀杂其中。六、学校应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队伍建设为基础,为教育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进一步加强师德教育。在广大干部职工中大力弘扬对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对全体学生的关爱精神,对教育教学的求真精神,对教育艺术的创造精神。要经常性组织教师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使教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师表风范;爱岗敬业,勤奋工作,勇于创新,乐于奉献;全面关心、爱护暂时落后的学生,杜绝体罚与变相体罚现象。一是要继续加强教师学历提高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学历层次,实现小学专任教师专科化、初中专任教师本科化的目标。二是要进一步加强校本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的整体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三是加强骨干教师培训,有计划地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四是要加强理论创新培训,广泛开展教科研活动,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学研究能力。五是切实落实教师待遇,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进一步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七、学校应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切实加强学校管理。

教育教学质量不仅是一所学校立足社会的根基,也是社会衡量一所学校的重要尺度。当前社会正处在一个转型期,我国教育也经历着深刻的变革。面对新的形势,要从新的视角研究学校管理,促进管理的优化和创新,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一是进一步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规范中层领导的选拔、任用和培训,要在选好人、用好人上下功夫,把真正有能力、有干劲、讲奉献的青年骨干放在领导岗位上。作为学校领导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用发展的眼光来指导办学,用科研的意识来武装教师的头脑,并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努力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办学思路、办学特色和校本文化。二是进一步加强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要充分发扬民主,引导广大师生参与学校管理,从教师实际出发,关心教师,努力建立张弛有度的工作秩序,营造和谐健康的群体氛围。三是进一步加强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加强教学设施的管理和使用,实现全天候向学生开放,提高利用率,加强隐性课程建设,发挥学校各方面的整体育人功能。

总之,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在学校管理中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一定要改变那种“以管人为中心”的管理方式,代之以“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工作和学生的学习,关心每一个教师和学生的情感,关心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的存在和价值。只有这种以人的发展为根本,为人的发展服务的学校管理才能真正达到“管是为了不管”的最高境界,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师和学生工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促进学校良好的教风、学风的形成和巩固,为国家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上洋主编.发展理念的新飞跃——科学发展观漫谈.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

2、胡华,在学校管理中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第9篇:以人为本论文范文

1.1学籍管理的实质

学籍通俗来讲就是学生通过学校规定的流程进行正式注册后,对学生身份的一种证明。只有学生具有某所学校的学籍,才能正式称其是这所高校的学生。一旦某个同学得到了某个高校的学籍,则这个学生就有享受这个高校的教育权利,能够参加高校组织的集体活动,能够在完成学业后获得毕业证书。除了享受教育的权力外,这个学生还要履行这个高校所规定的义务,按照规定缴纳学费,服从高校的管理制度。学籍管理工作就是将学生的注册、在校情况、学籍变动情况、毕业资格等情况进行审核、记载、处理的一种工作。通过良好的学籍管理工作,高校能够开展符合我国制定的教育,保证学生的教育质量,保证学生能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进而保证我国未来的发展。学籍管理工作是从学生注册成功后就开始的一项工作,并且学生在校期间的所有情况都会被记录到学籍中。通过良好的学籍管理工作,能够保证学生更好的服从学校管理,保证学生能够更好的发展。良好的学籍管理工作必须要有科学、完善的学籍管理制度。学籍管理制度要结合我国制定的教学方针和高校学生的特点制定的一种制度。完善的学籍管理制度,能够有效提高学籍管理工作的质量,从而保证学生能够全面的发展。高校在制定学习管理制度时,首先要满足我国的教育方针,然后要充分的分析高校学生的特点,保证制度更加的人性化,要体现出对学生个性的尊重,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自,保证学生的身心能够更好的发展。

1.2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籍管理

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籍管理即是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应用到高校学籍管理工作中。以人为本顾名思义就是要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中心,从而制定出最符合学生发展的制度,进而保证学生的潜能能够得到全面的开发。并且人文精神本来就是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高校要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融入到学籍管理工作中,从而充分的解放学生的思想,保证学生能够全面的发展。所以今后高校在制定学籍管理制度时,首先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发展,表现出学校办教育的目的。并且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只有通过以人为本的思想进行教学,才能使学生更好的发展。其次,高校还要考虑教学的质量。要保证以人为本的思想应用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例如制定教学目标、方式、评定标准等环节。第三,高校还要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融入到高校文明建设中,从而更好的建设高校文化,保证学生能够全面的发展。

2.我国学籍管理的现状

通过调查显示,首先我国很多的大学生存在不了解其高校学籍管理制度的问题,并且表示学校的学籍管理工作与自己无关,致使很多的大学生出现违反学校管理的现象。其次,我国高校的管理制度管理范围过广,对大学生的约束过严,没有真正了解学生的需求,继而不能保证学生可以全面的发展。尤其是专业选择问题,受到非常多的限制,严重禁锢了学生的选择权。学生一旦入学后,就很难再变动专业,使很多的学生学习自己本身不感兴趣的学科,进而导致学生的学习成绩不理想,也抑制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第三,我国高校的学籍管理制度没有有效的保证学生的利益,因为不当的学籍管理工作使很多大学生与母校发生纠纷,认为学校侵犯了学生的利益。

3.建设以人为本高校学籍管理制度的建议

首先高校要改变思想观念,不应该将高校学生的人数作为评定高校质量的标注,应该将教育出人才的质量作为评定高校教学质量的标准。从而保证学籍管理工作能够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高校在建设学籍管理制度时,首先应该对学生进行全面地调查分析,从而保证建立的制度能够更加符合学生的需求,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全面的发展。其次学校还应该表现出更多的人文关怀。因为随着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人权的认识也逐渐的加深。大学生向往自由,追逐个性的特点更加突出,所以学校必须要表现出更多的人文关怀,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从而满足学生能够在快乐、轻松的学习氛围下学习、成长。第三,高校在建设学籍管理制度时,要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的合法权益。要大力号召学生参与到建设学籍管理制度工作中,从而制定出更加民主、更加符合学生需求的学籍管理制度。还要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加大监控力度,从而保证制度的实行质量。第四,高校还要创新学籍管理工作的方法,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保证学籍管理工作的内部环境,从而保证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的质量。学校要打造专业的学籍管理团队,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籍管理工作的质量,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能够全面地发展,进而保证我国未来的发展。

4.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