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读论语心得体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近两个月我潜心研读并教授了《论语选读》一书,真正体会到相互切磋,教学相长,可谓是受益匪浅。《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之一,是研究孔子思想和早期儒家学的最为可靠的史料。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在封建社会中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其影响是独一无二的。它的许多基本观念成了整个社会的规范,渗透到政治、思想、文化、心理、习俗等各个方面,人们的言语行为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受着它的影响。即使到了今天,它对中华民族思想观念的影响仍然根深蒂固,不可小视。下面谈一下我在教学中的心得体会。
一、理论联系实际,批判继承传统文化
我们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和鉴别。既要分清孔子思想的进步方面与保守方面,又要分清“原生”的孔子与后人“改装”的孔子,还孔子以本来面目。文中的精华我们要借鉴和吸收,例如“民无信不立”“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等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当今社会更应提倡以人为本。又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孝道,尊老爱幼的传统至今都不能缺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勤奋、执着、乐观向上处世态度等等处世之道、教育思想、修身哲学方面都很值得去探讨和学习。
当然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也有一些思想是不可取的。如“均无贫”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阶层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这种封建等级制度思想是不可取的。又如在治理国家中过分强调德治忽略了法治,“知其不可而为之”从斗争策略上是不可取的,我们要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不应做无谓的牺牲。与此同时,我们应使学生区别原始的孔子和后世改造过的孔子。例如:“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并不符合孔子的原意。
通过教学实践,让我深深懂得要坚持一分为二看问题,实事求是,既不能像封建时代那样顶礼膜拜,也不能像某些特定历史时期那样全盘否定。应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关心社会,投身社会,提高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培养学生文言语感,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文言阅读能力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前提条件。继续加强文言阅读训练,应该是选修阶段相关课程的一个任务。在教授此书时,每节课都通过自主学习与老师点拨相结合来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鼓励和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和已学过的知识,自己动手解决那些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使学生逐步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培养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良好习惯。另外把课后习题与许昌教研室编著的《学与练》相结合进行有效的训练,夯实了学生的文言基础。最后探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难易的程度要适宜。讲究科学性,反对望文生义,主观臆断。
笔者觉得这一段时间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突飞猛进,尤其对一些常用通假字如“女—汝,道—导,弟—悌,没—殁,知—智”等等了如指掌,对一些古今异义词、文言虚词(焉、诸、然、与等)、古今异义的成语、特殊句式等等更是牢记在心,翻译时大多数学生能够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确实《论语》中有很多典型的知识点对于学生提高文言阅读能力帮助很大,对于学习文言文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们教师应该通过这个重要的平台去培养学生文言语感,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三、借助《论语》,提高个人精神品格
孔子十分重视伦理道德建设,重视正确人生态度的培养和高尚人格的塑造,对人生意义有着执著不懈的追求,这对我们及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论语选读》的5-9章重在对修身的论述,例如“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教导我们对人应尽心竭力,待人仁爱宽厚。“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告诫我们只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怕没人赏识自己。“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让我们懂得功名利禄变幻无常,应淡泊名利。“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告知我们应尊敬父母长辈,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的优良作风。像这种加强自身修养的名句在《论语选读》中比比皆是,因此我们在教书的同时应及时达到育人之目的。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四、《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中,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宝贵遗产。他在《论语选读》中论述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饭疏食,饮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等这些名言让我们懂得作为教育者首先应以身作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淡泊名利,坚守住那浮云之志。其次是引导我们注重先做人再做学问,如“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再次传授于我们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如启发诱导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因材施教原则,如子路、冉有同时问孔子同样的问题“闻斯行诸?”但孔子的回答却前后截然不同,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还有学思并重,学行并重的学习方法,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听其言观其行”。
最后在教育中还形成“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孔子一贯主张“当仁,不让于师”,他强调在教育与学习的过程中师生互有助益,教与学是一个双向的互动的过程,学生在积极思索后作出的反馈,能够进一步促进教师的思考与教学。
五、注重诵读积累,采撷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璀璨明星
《论语》的语言简明流畅,含蓄隽永,其中的许多语句后来演变成了格言、警句、成语,典故,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敬鬼神而远之”等等,丰富了民族的语言宝库,至今仍活跃在我们的语言生活中。所以,在教《论语选读》时,诵读尤为重要,每一课中都有不少的名句,让学生标画出来,重点背诵和默写,尤其是《君子之风》和《周而不比》这两课,要求学生全文背诵。另外还让学生整理每课出现的或源自这些课文的成语、熟语,注重积累。
国学经典自有一方天地,让思想自由驰骋;国学思想使人美丽,成就清新的高尚人生。把国学精髓运用到工作、生活实际,指导其人生观、价值观,发挥修身养性之功效。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着作中,《论语》一直闪耀着特别的光芒。两千多年来,《论语》中“仁爱”的核心思想,始终浸润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光芒,它为不同时期、不同年代的人们所推崇,所向往。原来总以为孔子是离自己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是学术家们才研究的历史文化遗产,从没有想到它会如此亲近地来到我们身边。于丹教授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穿越两千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来解读《论语》,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读了于丹的《论语心得》,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孔子这位圣人的平和、平易近人,以及他时时传递出的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初读《论语心得》时,心中生出一些困惑,因为书中所说的安贫乐道,现在看来颇有些让人不思进取的味道,细细读来,慢慢明白其中的深意。今天,是一个经济飞速发展、个性空前张扬的时代,更是一个竞争激烈、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面对着来自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压力,竞争越是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调适与他人的关系。《论语》中娓娓道来,轻轻拂去你心灵的尘土,教会你做人的道理。毕竟,这不是一个人的世界,不管多聪明能干的人,离开他人的帮助,是难有建树作为的。一个人只是一叶“舟”,而众人才是既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水!
我可以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可以在经典国学的长河里凌波;可以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心中最美好的扶贫诗篇;可以用心中的最美的画笔描绘一幅幅山青水绿欢声笑语的画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010年暑假,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国学经典与教育》的在线学习,这次学习分为四个教学视频,我用半个月的时间看了好几遍教学视屏,总计用时20多个小时。另看完教材《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一、二)。原来我对国学仅仅是知道而已,平时教学中虽有涉及,但受小学生的接受能力的限制,也是粗约的给小学生讲解,并未更深地从中国文化的历史传承,从《国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上,对中国人的影响上过多考虑,心得体会《读国学经典心得体会》。经过此次的学习,让我对国学有了深刻的认识,感受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学习国学,让我更进一步的了解孔子及其他教育家、思想家的学说。
(一)修身养性,德行人生。细读《论语》,颇有感触。《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 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孔子认为:血气未定的年少之时,不要沉浸于女色;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不要与人争斗:而到血气既衰的老年,不要贪得无厌。一个人遇事不要主观臆测,不要盲目武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孔子还认为,和正直,诚实守信,博学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谄媚的人,虚伪阴险的人,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同时他还认为,如果以适度的礼乐来节制自己,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以拥有很多贤德的朋友为快乐,对人是有益的,而以骄奢逸,游荡忘返,宴饮荒为快乐,对人则是有害的。这些言论,简洁明了,教人自我警醒,让人持守美德或教人弃去偏执。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几句话牢记在心,时时警醒自己,应该说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为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过分地强调物质利益的追求,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人们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于是,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而作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肩上的担子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必须给予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教育学生为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努力并成为国家的栋梁。而要达到此目的,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因此,教师必须修身养性,经得起各种不良现象的诱惑。
(二)学习《国学》,让我懂得如何学习和如何教育学生。
《明儒学案》曰:“古人之於学者,其不轻授如此,盖欲其自得之也。即释氏亦最忌道破,人便作光影玩弄耳。”古代的老师不轻易的传授知识就是想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即便佛教传经也最忌讳完全说破,因为那样学生就会轻松获得而把学习当成玩乐。现在的教学,再也不能用以前填鸭式的方法了,寓教于乐才是教师的首选。“师者,善于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也矣。”老师要善于传授道理教授学业和解答疑惑,不懂道理,学业不精湛,学生有疑惑却不能解答,这算不上老师。所以,老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参加学习和培训。要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满斛水。
(三)学习《国学》让我学会感恩,懂得待人接物,懂得一切为了国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同时,也为学生做好榜样,教育学生尊老,爱老,爱护弱小,让中华的优良传统得以传扬。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国学》,只有接续《国学》薪火,才能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所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扬和光大革命精神,一定要从国学开始。
营造积极进取、努力学习的读书氛围,提高自己的学习理论的热情,逐步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个人的读书计划范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个人的读书计划范文1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读书是人们重要的学习方式,是人生奋斗的航灯是文化传承的通道,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者,这种特殊的职业就决定了教师必须把读书作为一生中的头等大事,作为一名教师,在一定意义上说,读书就意味着教育。
因此,教师的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把读书活动融入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促进教学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与反思,提高师德素质和自身修养。结合个人课题我为自己定下了以下的读书计划:
一、我的读书目标:
1、通过学习教育经典理论,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教育创新能力,同时通过阅读接触更广的课外知识,深化更多的学科内容
,逐步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2、通过读书,培养自身好读书的习惯,提升内涵,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教育实践与改革,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3、通过读书,增加自身的课外阅读量,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4、通过学习名篇名著,丰富自身个人文化涵养,强化自身修养,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变得更为丰富多彩。
5、通过读书活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教师职业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
二、我的读书措施
1、根据学校读书活动方案,制定个人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
2、每天要保证至少半小时的读书时间,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真正做到静心静神,沉溺于书中,读出意味、读出情趣。
3、读书要与思考有机结合。
要能边读边想,紧密联系自己教育教学实践,读出自己的思考与见解,提高认识,培养自己独特的思维与创新意识。做到在读书过程中,认真做好读书笔记,及时写下心得体会,努力寻求读书成效的最大化,不断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素质与综合能力。
4、积极和组内教师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共同发展,并参与网络论坛交流。
借此,提高个人人文素养,培养完善的读书人格,使自己不断成长,成为有知识、更有文化底蕴的教师。
三、我的读书安排:
大量阅读书籍,做读书笔记,使知识不断积累,思想与时俱进。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每周阅读两篇教育教学文章,每月通读一本教学杂志,每学期精读一本教育教学著作。
1、首读书目:《儿童心理学》《这样和孩子沟通最有效》《渴望学习—教育我们的幼儿》
2、经典阅读:《教师培训读本》《给教师的100条新建议》《陶行知教育名篇》
3、选读书目:《读者》《了解你的中医体质》《赢》
读书,能够改变教师的精神、气质和品性,“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能够不断增长专业智慧,能使自己的教学闪耀出敏捷睿智的光彩,充盈着创造的活力和快乐。读书,能够改变人生,而且能促使自身去不断地思考教学工作、生活、生命,从而实现人生层次的提升和生命的升华。
个人的读书计划范文2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能够使我们增长见识,丰富学识,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因此,为了使自己在本学期能够通过读书有所收获,我为自己定下了以下的读书计划:
一、我的读书目标:
1.通过阅读国学经典,增加对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传承文化经典,增强抵制外国腐朽文化的能力。
2.通过阅读外国名著,领略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充分吸收外国优秀文化成果,以达到学习和借鉴的目的;
3.通过阅读与专业相关的参考书籍,加深自己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同时还可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4.通过阅读学习,丰富自身人文涵养,强化自身修养,帮助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等。
二、我的读书口号: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三、主要措施:
1、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计划书目,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勤于做读书笔记,写好心得体会。
每天确保有时间读书,让读书成为自己的自觉行动,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需要。
2、读书时要坚持以下要领:读书与反思相结合,提倡带着问题读书,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读书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注重实效;个人阅读与集中学习相结合,广泛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3、阅读时发现一些好的词语、句子或段落要及时摘抄下来,以便于吸收和借鉴。
4、读书时注意不要一目十行,只追求速度,而不追求阅读的质量,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及时查阅资料把它弄懂。
四、阅读书目和时间安排:
本学期计划阅读书目:《论语》《余秋雨散文集》《巴黎圣母院》《亲爱的安德烈》《遇见未知的自己》《外企女秘书职场日记》
时间安排:坚持每天晚上抽出一个小时的时间用于读书(由于周末要辅修金
读书,能够改变一个人的精神、气质和品性。读书,能够锻炼一个人的心境,使人获得心灵上的陶冶和精神上的愉悦。因此,我一定要每天坚持读书,按计划完成读书任务,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并通过读书使自己不断提升和进步!
个人的读书计划范文3一.读书指导思想:
积极参与学校的读书活动,把读书活动融入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促进教学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与反思,提高师德素质和自身修养,满足学校建设学习型组织的需要。
二.读书目标:
1.让自己成为更富内涵的老师.通过学习教育经典理论,丰富自己的人生,提升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提高自己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2.在读书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
通过品读美文,多沾书气,多闻书香,成为与书为友的“书虫”。在读书中成长,使自己融到我校学习型学校的建设之中。
三、读书内容:
1、经典阅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给教师的100条新建议》《陶行知教育名篇》
2、推荐阅读(一本书):《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3、一般阅读:
《小学数学教育》《小学教学》
四、我的读书措施:
1、根据学校读书活动规划和教研组的计划制定个人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
2.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有关书目,做好读书笔记,写好心得体会。
3.读书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边学习教育理论,边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行自我反思。
4.主动与同事交流,讨论读书体会心得。
利用集体备课、业务学习、教研活动的时间,积极和其他老师交流好书,感悟读书心得。
5.每学期末认真撰写一份读书心得或经验总结。
认真贯彻落实制定的读书计划,完成相关书籍的阅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理论及实践能力。作好读书笔记,认真完成一份读书心得。通过读书活动逐步提升自己的文化内涵和修养,逐步培养自身良好的阅读习惯。
个人的读书计划范文4为了促进教学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提高自己的政治、业务水平和师德修养,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更能符合时代的要求,努力做家长满意的,学生爱戴的人民教师,以满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特制订个人读书计划如下:
一、我的读书目标:
1、用新思想新理念指导与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教学创新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以更加适应景小发展的需要。
2、通过读书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内涵和修养,提高自己运用科学观点看待问题的能力。
3、提高自身学习的兴趣,让自己与好书作伴,与大师对话,在读书中成长,使自己融到我校学习型学校的建设之中。
二、我的读书措施:
1、根据学校读书活动方案,制定个人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
2、每天要保证至少半小时的读书时间,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真正做到静心静神,沉溺于书中,读出意味、读出情趣。
3、读书要与思考有机结合。
要能边读边想,紧密联系自己教育教学实践,读出自己的思考与见解,提高认识,培养自己独特的思维与创新意识。做到在读书过程中,认真做好读书笔记,及时批注、摘录优秀语段,提出质疑,积极思考,及时写下心得体会,努力寻求读书成效的最大化,不断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素质与综合能力。
4、将读书活动与当前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实践活动联系起来,与自己日常教育和教学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在反思中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科研能力和运用理论处理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读”有所悟,“悟”有所用,“用”有所得。
5、积极和组内教师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共同发展,并参与网络论坛交流。
借此,提高个人人文素养,培养完善的读书人格,使自己不断成长,成为有知识、更有文化底蕴的教师。
6、每学期末认真撰写一份读书心得或经验总结。
三、我的读书内容和具体时间安排:
5月份:阅读《新课程怎样教》(历史)
6月份:阅读《史海拾珍》
7-8月份:阅读《三国演义》
9月份:阅读《爱的教育》
10月份:阅读《教育从爱开始》
11-12月份:阅读《一生的成功计划》,并且提交一份读书心得、一份读书笔记,并进行自我总结。
相信通过自己不断地学习,书中的阳光会照亮我的心灵,指引我前进的道路。
个人的读书计划范文5古人云:流水之声可以养身,青禾绿草可以养目,观书译理可以养心。只有读书,并且在读书的同时进行实践研究、反思和写作,才是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并进而成为促进教师人生发展和生命成长的最好的途径。
读书,能够改变教师人生匮乏、贫瘠、苍白的状态。
读书,能够改变教师的精神、气质和品性,“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书,能够使教师不断增长专业智慧,能使自己的教学闪耀出敏捷睿智的光彩,充盈着创造的活力和快乐。
读书,能够改变教师的人生,而且能促使教师去不断地思考教学工作、生活、生命,从而实现自我人生层次的提升和生命的升华。
一、读书目标
1、读教育教学理论,特别是数学学科教育书籍,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专业素养,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2、浏览各类杂志,拓宽自己的教育视野。
3、读一些自己喜欢的书籍,颐养性情。
二、开展读书活动的主要措施:
1、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读书活动。
2、主动与同事交流,讨论读书体会心得。
3、每天确保半小时到一小时的读书时间。
4、充分利用网络,进行网上阅读,了解、把握教育教学的信息和动态。
5、坚持读书与反思相结合,带着问题读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潜心写好读书心得。
三、必读书目:
1、《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
2、《数学思维方法》--郑毓信
3、《谁知道答案2》--江本胜
在经典书目的选择上,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中西经典兼顾,以中国经典为主的原则;传统经典和近现代经典兼顾,以传统经典为主的原则;教师提供和学生参与提供兼顾,以教师提供书目为主的原则。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基于“伦理学是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以自己独有的视角关注价值问题,同时又具有鲜明的实践性”[1]的学科特点,同时结合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水平,近年,传统古典文集《论语》《道德经》《孟子》《中庸》等书,冯友兰先生的《新世训》《新事论》《新原人》,西方哲学家、伦理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及康德的《理想国》《伦理学》和《实践理性批判》等,都曾经作为经典书目在教学中被选择。同时,实施中明确任务,把任务细化提出要求,使之具有操作性。一方面,严格要求。要求学生就所列书目至少读一本,读经典一向是伦理学课程学习的必要内容,把读经典作为课程成绩评价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任务明确。要求每个学生上交形成文字的读书心得作业,在学期中间至少做一次课前的读书心得口头分享,全班同学举办读经典活动一次,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利用多种形式使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更为充分,在思想与思想的碰撞中撞出火花,在心得与心得的分享中在心底荡起温暖的涟漪。此外,在“导学互动”教学模式中注重教师的引导和指导。导学互动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文本和学生之间多形式、多渠道的交流对话,互相沟通,实现理解与欣赏的互补性、丰富性、深刻性和创新性,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的各种能力和综合素质。[2]大学生拥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在经典阅读中,他们仍然需要有一定阅历老师的引导和指导,在沟通交流中给他们答疑解惑。工作中,我深切体会到,经典阅读拓宽了师生交流的途径,师生交流不仅是知识上的交流,更是伴随情感互动的过程,更多的师生交流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反过来又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有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使教师在履行职业责任中实现教师的人生价值,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二、经典阅读教学取得的效果
任何一个文化系统都有其永恒不朽之经典,经典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作为源头活水,它的价值历久而弥新,是开启智慧的最好方式。几年来在《伦理学》教学中的经典阅读设计和探索,取得了明显和良好的效果。(一)激发了学生对经典阅读的兴趣经典阅读以任务形式出现,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是一个不断入静的过程,宁静可以致远,学生在品味经典中受到文化的滋润,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了学生的读经典兴趣和爱好,在兴趣爱好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较高专注力、内心宁静安详的良好读书习惯。教学中,有许多学生主动和我沟通交流,还有部分学生在课程学习结束后,仍然和我保持联系,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我为通过读经典达到的这一效果而欣慰。(二)陶冶了学生的人格经典阅读是一个读经典,悟人生,接受优秀文化思想滋养,人格优化,身心健康成长的过程,通过读经典,学生们普遍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对经典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丰富的人生道理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提升了大家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了民族文化的自信,激发了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热情,同时,经典中优秀的文化元素,对学生认识到“人的生活也有其本然的规律,任何人都必须多少依照它,方能够生活”[3],在生活中处理好人际关系,学会做人,培育优良的道德品质,提升道德境界等方面,产生了良好的启迪作用。(三)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创新,增进了师生间的感情通过经典阅读教学设计,丰富了《伦理学》课程学习的内容,拓宽了教和学的视野,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激发,对教学活动建言献策,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在传统讲授的基础上,我们有了课堂分享、课堂讨论、读书心得交流、自创自演节目、经典剧目赏析等多种教学形式,作为教师,我再次感受到了教学相长的教育规律。在经典阅读的教学实施探索中,不仅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创新,而且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经典阅读的教学设计,搭建了师生交流的一个新平台,拓宽了我和学生的交流途径,增加了交流的话题和机会,我多次被学生的认真和悟性感动,学生也把我作为他们的良师益友,从而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三、经典阅读教学设计的探索思考
不仅要做好专业知识的传播者,还要自觉当好正确政治方向的引导者和高尚心灵的塑造者,才不愧为合格的人民教师。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事迹学习心得体会有哪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教书育人活动2021学习心得范文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教书育人心得体会1中国古人讲求“在其位,谋其政”,美国作家爱默生认为“责任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价值,它具有崇高的品格,在所有价值中居于的地位”,教书育人心得体会。唐朝人韩愈将“师者”定位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层次宿求上。对于本人来讲,教书育人是太阳底下最为光荣神圣的职业,属于“快乐大本营”的范畴。韩非子讲得好: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如今也贬义褒用,被诠释为爱岗敬业,失却青春岁月的同时,收获责任意识。于是,我时常把责任心的缺失
看作是为师从教的失败,此所谓“教育兴亡,匹夫有责”。
记得先生有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凡是我双脚踏过的地方都散发着玫瑰的芬芳。《红楼梦》中有警句: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桃红又是一年春。屈指算来,我从事教书育人工作已将近一年矣,如果说经历是人生的财富,那么我和我的学生们一起走过的日日夜夜是我莫大的幸福。隔行如隔山。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首先必须对自己从事职业的重要性有独到的年感悟和认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多建一所学校,就会少建几所监狱。而作为受教育者的广大学生则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希望。记得自我们小的时候,就对“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烂熟于心,于“子不教,父之过;教不学,师之惰”刻骨铭心,沉浸在“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的无尽意境中,陶醉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质朴古训中。其实,这都折射了教书育人所扮演角色的举足轻重,凸显了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我们所承载的价值取向对于这个社会是多么不可或缺。传承文明,开拓创新,正是对教育本身及其身体力行者的解读。我自豪,因为我是人民教师这个特殊而光荣的群体中一分子。
诗人但丁说:“爱是美德的种子。”歌曲唱得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作为一个老师,要有“杜鹃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的执着坚忍,具备“精诚所致,金石为开”的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我们要善于和物欲横流、追腥逐臭的世俗潮流远距离,和三尺讲台近距离,与广大学生零距离。我们要学会用爱心和真诚在老师和同学之间架起一座沟通桥梁,打造一个互动平台。爱心温暖人心,真诚消融坚冰。理解—谅解—化解—和解,展现的是师生关系间和谐良性的发展轨迹。童年,总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爱心守望,真诚同行,是我的默默追求。
三毛有诗云:平凡简单,安于平凡真不简单。选择了三尺讲台,就等于嫁给了寂寞。先人以“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来励志。不错的。都说寻芳路上花如锦,可“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远常在险远”。作为一个国语老师,“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是我的座右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读书是我生活的一半,想到“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我总是莞尔一笑,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作为教书育人的载体和主体,必须胸有丘壑,正所谓“家中有粮,心中不慌”。我见证了“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孤寂落寞,品尝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艰辛痛楚,也和我的学生共同领略分享了“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激动喜悦。为人师表,提倡师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对无数像我这样的国语老师矢志不移所欲求人格理想的诗意描摹。安贫乐道,独善其身,正是一个教书匠修身养性、超越自我的标尺杠杆。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育人是我生命的另一部分。首先,我会让学生们逐渐通晓“书中自有黄金屋”的真谛,培养他们学好用好国文的兴趣,让他们珍惜大好时光,懂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哲理;其次,我会创新教学方式,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娓娓道来,融入到他们脑海中,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的理念汇入教诲孩子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日常生活中,把“和而不同”延伸到学生们接物待人的行为准则中,以“旧雨三年精化碧,孤灯五夜眼常青”引导同学门勤奋刻苦。第三,我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注重因材施教,分类指导,促进他们共同提高。这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于潜移默化中增长了孩子们才干,扩展了他们的视野,增加了他们的智慧。同时,锻炼了自己的本领,出现了“双赢”局面。大家同舟共济,步调一致,齐头并进,共赴前程。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坚持“日省吾身”内敛务实;同时积极探索在教书育人方面的新路径好方法。不求桃李满天下,但求问心无愧,配得上“人民教师”这个称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相信,只要勇于攀登,不畏艰险,就一定能够达到光辉的顶点,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就是我读书育人的心得体会。
教书育人心得体会2有人说,一个学生就是一首诗,一个心灵就是一个世界。爱学生就是要对每一个学生发自内心的真爱,爱得深,爱得严。感动着他们的感动,痛苦着他们的痛苦,收获着他们的收获,成功着他们的成功,在学生心灵的沃土根植美好和梦想。
(一)、用亲和之心架设教育之桥
我经常这样扪心自问:做一名优秀的教师,最重要的究竟是什么,优美的语言,广博的知识,还是丰富的经验?终于,我发现,这些都是一名优秀教师不可或缺的优秀品质,但更重要的是有爱心,是穿越心灵的无私的真爱。师爱,发自内心深处的真爱,是师德的老师的体贴,关爱使他们感到舒畅、亲切,一句恰如其分的赞扬和关心远远胜过冷冰冰的指责,这就是亲和力的作用。教育是育人的伟业,用真心触动他们的心弦,也同样收获他们真诚的爱。核心,它是熊熊的火炬,能点燃学生的梦想;它是指路的明灯,能照亮学生前进的路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心,就是为师者赤诚的真心,如春风化雨,点点滴滴滋润学子心田。,师德,决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无私精神的体现,一种不息的师魂!
(二)、用无私之心铺就事业之路
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博大无私、宽广无边的,也是无微不至的。教师,可以感染同事,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可以感染家长,树立威信,真诚沟通;可以感染学生,积极进取,勤奋努力;我们更可以感动社会,爱岗敬业。
(三)、用研究者之心搭建教学之梯
在学校“科研兴校,内涵发展”思想的引领下,成为研究者、作研究型教师成为我的事业追求。我认真钻研,努力实践,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实效,
(四)、言传身教、严格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催化剂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育实践表明,教师的道德品质、治学态度、工作作风、生活态度,乃至一言一行,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心灵。正因为言传身教这种特殊的育人效用,使为人师表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和途径。因此培养人才的素质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教师要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崇高的威信,首先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时简单的一句话会给学生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教师展示的不仅是丰富的科学知识、严谨的教学风范、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而且还有教师的个性及心理素质。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学生尽收眼底,因而教师在课堂上所表现的优良品质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在“教书”同时起着“育人”的良好作用。其次还要严以自律,严格要求,以身作则,作身先士卒的垂范。另外还要关心热爱学生,课后倾听学生的声音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爱是人类的情感之一,情感就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及情绪体验,它在教育过程中具有巨大的作用。
(五)、根据新时期学生的特点启迪学生心灵
现在的学生究竟有哪些特点?这是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教书育人的指导思想一定要突出时代性,适应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渠道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采取适合于学生心理特点的措施加以诱导,使学生牢固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点,明确学习目的和任务。针对学生的特点多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课外活动,把学生吸引到正面来,寓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如经常开展纪律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纪律法制观念,使他们懂得遵纪守法的道理。
教书和育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人类社会教育过程中所共有的特征,也是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教学活动不是随意性的,而是根据一定社会所确定的教育目的和任务的要求,教师按规定的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掌握一定知识,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所以,教书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教书和育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一条最基本的教育规律。将教书和育人割裂,只顾教书,不管育人,这不仅是淡忘了自己的社会角色,缺乏职业道德,而且是对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教师神圣职责的亵读。每个教师都要遵循教育规律,不仅要做好专业知识的传播者,还要自觉当好正确政治方向的引导者和高尚心灵的塑造者,才不愧为合格的人民教师
教书育人心得体会3常言道,教书育人。但在实际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教师常常忽略育人,而只顾教书,结果成了教死书,死教书,教学过程枯燥无味,教学效果不明显。其实,教书与育人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我认为,要教书先要育人。学生有了好的思想品德,对学习有了正确的认识,学起知识来就会游刃有余。教师的教学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班有一男生特别捣乱,平时不仅不爱学习,而且霸气十足。当他犯错误的时候,无论什么原因,他总是振振有辞,即便没理也要辩上三分。每当看到他盛气凌人的样子,我就会觉得气不打一处来。一个学生为什么不懂得认真学习,而只顾虚伪地伪装自己呢?……细想自己的做法,也许有些急于求成了。以前我只注重传授知识,而忽略了对其品行的培养,结果导致他成绩一般,我也收效甚微。后来,在学校行为习惯的培养的影响下,我注重引导其向好的善的学习,注重其品行的培养。在老师的鼓励和引导下,他渐渐变得懂事了,同学们也更加欢迎他了,他的成绩也有了明显改善。
陶行知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可见,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密切。教书的目的是为了育人,而育人也反过来影响教书。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有了好的品行习惯,才会端正其学习态度,更快更好地接受新知识,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目前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在这个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日趋复杂,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已不仅仅是知识的竞争,更是一种意识的竞争,一种思想与观念的竞争。因此,情商的高低将愈来愈多地影响一个人能力的发挥,影响其个人水平的高低。由此看来,育人就显得尤为重要。一味教书而忽略育人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它已成为一种落后的教学方式,甚至很快会被淘汰。因此对于一个想有所作为的教师来说,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拥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正确处理教书与育人的关系,使二者相辅相成,有机结合,扬长避短,从而激活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为寓教于乐的师生互动,从而使新课堂展现得更加淋漓尽致,进而使新课堂得到更加切实的推广。
教书育人心得体会4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让每个学生看到人的心灵美,珍惜爱护这种美,并用自己的行动使这种美达到应有的高度。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教师之所以要坚持教书育人,是学生成长过程的客观要求,也是教学规律的客观要求。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但要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是很不容易的。这就要发挥我们教师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使教书育人工作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
作为老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使者,努力学习、勤于实践,不断提高教书育人本领;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方法,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努力践行者和积极推进者。
首先需要有爱心。而在教育中,爱更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是教育的关键,也是教育的基本要求。爱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彰显学生的个性,放飞学生的心智,启迪学生的心灵,唤醒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其次,教书育人需要耐心。内心如火一般炽热,对每一个学生负责,为全体学生服务,这样才能燃起学生对知识渴望的熊熊之火。激发学生的斗志也是必不可少的,给他们树立信心,让他们有“克敌制胜”的决心,这样才能在“创新教育”面前打好攻坚战。
只要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教学质量就自然而然的的提升起来了。
教书育人心得体会5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朵花,每朵花盛开时都是那么美,让人充满期待,让我们放慢匆忙的脚步,俯下身子,去认真聆听花开的声音。在学习了王生英老师的事迹后,觉得她以坚韧顽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扎根山区小学教育,在平凡的岗位上37年耕耘不辍,她就在聆听花开的声音。
怀着对教师职业的特殊情感,高中毕业后我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三尺讲台,开始了我的从教旅程,一如花一般静静地绽放,悄悄吐露自己的芬芳,只为自己今生无怨无悔的选择。十几年来,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缕缕春风,即使冰冷的感情也会消融。怎样才能成为一名新时期的合格教师?在我看来,从一点一滴做起,在平凡中放歌,在平静中耕耘,在平常中闪光,让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以崇高的情操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
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应该伸出热情的双手,怀着一颗热诚的心,在平凡的岗位上,以高度的责任感来提升自己。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以此为荣,热爱它,而不是只把这个职业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
教师是一个寂寞的职业。每个教师心中都有一座伟大的丰碑、一个伟大的理想,那就是以学生为本,教人务实,教人求真,教人创新。这都需要有一颗耐得住寂寞的决心。教师是一个美丽的职业。她的美丽不仅在于她的无名,也在于她的淡泊与高尚,她用脱俗的气质阐述着生命的真谛。
有一首诗歌最为动人,那就是师德;有一种人生最为美丽,那就是做教师;有一种风景最为亮丽,那就是师魂;有一种魔棒最为神奇,那就是粉笔;有一种平台最为神圣,那就是讲台。
三寸粉笔写出人生风流,三尺讲台化作千顷苗圃。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高尚的职业,就应该勇敢地锤炼自己。如果我是一块砖,就应该属于巍峨的万里长城;如果我是一抹红霞,那就应该染遍祖国的万里山河。
一、路子在读“经”活动中走出
一个主题:把人文素养之根,植于经典文学之壤
2003年,新课改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在新形势下,学校提出了“把人文素养之根,植于古典文学之壤”的主题,引导学生诵读古诗词、《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大学》《中庸》等,让学生从优秀的古典文学中汲取营养。通过读、背、写、画、演等多种读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塑造学生个性品质。随着读书活动的不断深入,学校发现,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在选读中外古今经典文学作品,因此,2005年起,学校把读书主题改为“把人文素养之根,植于经典文学之壤”,要求“读书计划围绕主题制定,读书活动围绕主题展开,各科教学围绕主题渗透,课题研究围绕主题开展”,保证特色学校创建活动依主题、可持续发展。
两条渠道:课堂教学,课题研究
1.课堂教学——习方法,重积累。学校以教学为中心,以课堂为主阵地,扎实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一是全校每周开设一节经典诵读课,用于学生经典诵读(阅读)的指导与交流。内容上,以新课标指定背诵75首古诗词为主。方法上,按年级分层要求。低年级只要求背古诗(词)知诗人;中年级增加据注释读懂诗意;高年级还要求悟诗情。交流汇报则不做硬性要求,以发挥师生的创造性。每个年级每学期向全校上一节经典诵读指导课、一节汇报课,以总结经验,推广成果。二是开展“晨诵、午读、暮吟、晚省”活动。“晨诵”是每天晨会课前三分钟,低年级诵读《三字经》,中年级诵读《弟子规》,高年级诵读《论语》;“午读”是每天中午学生到校后自己复习“晨诵”的内容;“暮吟”是傍晚放学前,把“晨诵”内容背下来;“晚省”是想想我今天通过读背明白了什么。从诵到读至吟至省每天三句,一学年下来,积累下三五百句,明白了好些道理。“诵读吟省”,为经典诵读从口诵到心维到明理开辟了新途径。
2.课题研究——拓途径,求深度。对于浩如烟海的经典来说,单有课堂阅读是远远不够的。为此,2004年,学校成功申报市级重点研究课题《小学生课外阅读策略研究》。课题研究分三步走。第一步,研究现状,有的放矢。通过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调查,我们发现,一是小学生课外时间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二是小学生课外读物良莠不分,缺乏书源;三是阅读不得其法,收效不大。针对现状,全校围绕研究课题申报了六个子课题,如《小学生课外阅读的途径研究》《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等。第二步,开展实践,探究策略。学校多方筹措资金,寻求支援,建成一座藏书6万多册的省级示范图书馆;利用学生家中书源,开设“存一本看千本”的“图书银行”;建立班级图书角;校园楼道拐弯处,休息台放置书报架,以解决书源问题。校园外有“书香画栏”;校园内,有“孔子”等塑像、文化长廊、古诗词欣赏、名人故事、好书伴你行、学习方法介绍、学生佳作欣赏、新芽壁画;班级内设置“每日一诗”“经典诵读” “名言警句”栏目。课程上,每周开设一节阅读方法指导课,从阅读书目的推荐到阅读方法的指导到经典佳作的鉴赏到读书心得的交流,教师根据班级实际,自由安排。第三步,内外结合,家校结合。各班级建立“班级读书会”“小组读书会”“亲子读书会”“周末读书会”等一系列校内外结合、家校结合的读书小组,开展广泛阅读,并把读书心得记在学校统一发放的“采蜜本”上。各读书小组每月以班级为单位交流一次;每学期以年段为单位,将每班推荐的优胜小组,集中交流汇报展示一次。课题研究探究了小学生课外阅读的途径与策略,构建了班、校、家、社一体,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读书网络,开辟了诵读经典——记诵经典——践行经典的新路子,学生阅读能力显著提高,学生课外阅读品质明显提升。
三个平台:读书节、达标星、文学社
为进一步调动学生读书积极性,激发他们参与热情,搭建读书活动的展示平台,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学校举办了读书节、达标星、文学社活动。
1.“读书节”每年三月份举行,目的是让师生们集中展示一年来的读书成果。三月份第一周的星期一,走进校门,迎面是一个大红拱门,上书“长汀县实验小学第×届读书节”,告诉人们读书节的来临。校门旁竖立着的读书节活动安排大海报,让你知道校级每周活动安排。校园内两侧的墙报栏内十几个栏目展示出一年来学校读书活动的优秀班级或组或个人。走进教学楼,楼道内,每个年段读书节比赛活动安排表赫然在目。读书节历时四周,每周安排一项比赛。学校环境的布置营造了浓浓的节日气氛,以“班班有节目,人人都参与,周周有赛事”为宗旨安排的活动,着力打造了读书节师生的经典大餐、诗词盛宴。
2.所谓“达标星”,即把学校规定的学生小学阶段背诵古诗词300首(含课标规定的75首)和课外阅读量260万字(含课标规定的145万字)分成十个级别,每过一级,发给“长汀县实验小学学生背诵古诗词、阅读课外书过级册×级达标星”。过级册包含“背诵方法”“阅读方法”“写读书笔记方法”指点;课外读物推荐书目;课标规定必背古诗词75首;过级达标要求等。每级古诗词背诵规定篇数,已背诗目由学生在表中填写,并由家长检查,教师抽查。已阅读课外书目、作者、总字数由学生填写,家长签阅,教师抽查。学校每月按年级举行古诗词背诵擂台赛,读书心得展,读书心得演讲,读书达标星颁奖仪式,并邀请家长(或家长代表)参与。活动极大激发了学生背诵和阅读的兴趣,为他们积极阅读增添了动力。
3.如果说“读书节”“达标星”主要为学生读书提供口头表达的舞台,那么“文学社”的成立则为学生的写搭建了锻炼的平台。“文学社”下辖《小学生周报》小记者站,校报《百花园》、校刊《》编辑室。文学社社员、小记者站记者、校报校刊编辑全部由学生组成,每社(站、刊、报)配一到两位指导老师。小记者们活跃在校内外,采访师生和家长,采写读书活动中涌现的先进事迹;报刊编辑部则把这些先进事迹、读书心得等及时编发。到目前已编辑出版了《百花园》99期、《》9期。记者、社员、编辑换了一批又一批。“文学社”既培养了“小小文人”,又推出了无数读书先进典型,为特色学校创建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特色在读“经”活动中生成
1.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经典培德,书香育人”,教师一方面自己读书,《论语》《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班主任工作漫谈》《做最好的老师》等,每学期学校送一本,同时,结合教学实践撰写心得体会,学校每学年编一本教师优秀读后感。并且积极参加各级比赛,王冬云等十几位教师的读后感获市一等奖。钻研经典诵读指导课、汇报展示课的教学方法,严淑珍老师的经典诵读指导课《渔歌子》等十多节课获县市一等奖。另一方面,精心指导学生读书、做笔记、参赛,师生同诵读、同台演出。在“读书——教研——指导”一体化进程中,丰厚了教师的文化底蕴,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一大批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严淑珍等五位教师获省教学评优课一等奖,涂虹英等十多位教师在县市教学评优中获一等奖。
2.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阅读是各种学习能力的基石。它可以净化灵魂,提升人格。“经典培德,书香育人”,激发了学生浓厚的读书兴趣。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养成了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的习惯,掌握了读书方法,在“读——背——写——赛”系列活动中净化了心灵,提高了精神素养,培养了自己的综合能力。而“经典”的长期浸润,潜移默化为学生的品位。他们在与圣贤对话中明白了许多道理。通过读经,温文尔雅的学生多了,讲文明懂礼貌的学生多了,爱学习做家务的学生多了。
3.丰富了学校德育内涵。“经典培德,书香育人”活动不断深化,创新古诗词背诵、经典诵读活动,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精神,发挥了经典的博学与培德功能。广大师生通过经典诵读中的“晨诵、午读、暮吟、晚省”,从每日的吸取精华、反省中丰厚文化知识素质,提高道德修养。从“读、背、写、赛”读书系列活动中,发展了智力,培养了能力。这些活动创新,丰富了学校德育内涵,形成了学校良好道德风尚。2011年,长汀县教育局授予长汀实小“经典培德,书香育人”特色学校称号。
关键词:结合;新课标;初中语文;学习方法
一、一种态度
一种态度:喜欢。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第六》)虽然不可能人人做到后句的“以学习为乐趣”,但通过一定的努力培养,学生能够做到都喜欢,这就使语文学习有了基础。
二、两项学习习惯
两项学习习惯就是指勤和处处留心。谚语:“一勤天下无难事”;联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些都说明勤奋是学习的先决条件。“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即使再聪明的人不下一番功夫、不勤奋是不会取得一定业绩的;反之,先天条件不好的人,只要勤奋,认准目标去努力,就会取得一定的成就。
语文知识广博而琐碎,所以就要依靠我们保持一份清醒的头脑,时时处处去留心身边的点点滴滴,思考、学习、深化语文知识。“生活的海洋有多宽广,语文世界就有多广阔。”“语文永远是开放的。”(――北师大版初中语文《编者的话》)看到店铺的招牌就想他取此店名的深意,有无错别字,有无不认识的字,有无不理解不懂的字词;看书读报,遇到类似“光阴荏苒”之类的成语,就想“荏苒”怎么读,什么意思,记住后回头去查字、词典。
三、三本书
三本书指《新华字(词)典》、《唐诗三百首》(或《千家诗》)、《现当代散文选》(或《读者》)。
之所以要紧抓这三本书,原因如下:作为初中学生,小学识字量为3000个左右,虽然浅显的现代汉语的阅读基本能够完成,但就语文本身的学习来说,还需要更深入地学习。另外,小学识字量虽大,但能够能熟练运用的相对还要少,能够组词或作为词组运用的应该更少一些,所以到了初中,学习生字词已经退居次要位置,但并不代表生字词不重要,这就要求初中要养成勤查字、词典的良好习惯,没有把握的字词随手查,搞不清意义的字词随手查。唯如此,才能积累更多的字词,使自己的语言表达更加丰富、更加得心应手。《唐诗三百首》或《千家诗》选择了唐朝或历代比较有名的诗歌,是古代诗歌当中的经典作品。常言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读这些诗歌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经典诗文的背诵量,重温和补充课本当中的诗文学习,还有助于学生形成古诗词的语感和思维,对于语文的学习是非常有益的拓展补充。《现当代散文选》或《读者》都是以现当代时文为主的书本杂志,经常通读,有利于学生书面语的学习、体味和实践,也是语文实践的典范作品。
四、四种基本功
四种基本功即听、说、读、写。学习语言,最终是为了更好地交流。首先是学会听别人的话,这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涵养,初中生最忌讳的就是还未听清楚就擅自行动。其次是认真听,能够听懂是前提。
说有两个层次,一个是敢说,既在亲人、朋友面前敢说,又在大庭广众之下、众目睽睽之中敢说,说中肯之语,讲应时之话,敢于人先,要言不烦。第二个层次是会说,利用基本的技巧,融入自己的真情,就一件事从多个方面说清楚,说得体,说得让别人明白。甚至要把别人无法表达的东西巧妙地、化繁为简地说出来,这当然属于更高一个境界。
读就是上述读透课本、广泛涉猎课外书本。常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是指课本内容、重点篇目要多读,读透。另外就是在默读、速读等基础上,学会大声朗读,有情感地朗读。这样长期坚持不仅可以形成良好语感,而且有助于背诵诗文名篇,积累名言警句。
语言的最终落实,在口语方面就是要会说;而在书面语上则表现在“写”上。第一方面,书写。我们要求用笔(硬笔、软笔)书写,书写规范、美观的汉字,并保持一定的速度。第二方面,写作。就是把自己内心的思考用书面语的形式表现出来,或叙事、或说理、或抒情,虽有一定规矩,但“文无定法”,吐纳天地,臧否人生,感怀古今,批评时政,都是文章之要旨,“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对于初中生而言,关键问题是写什么、如何写的问题,学生一般都会有困惑,但经过长期坚持练习和习惯养成,必然会“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这些练笔方法主要有:1.坚持写日记或参与文学练笔。2.坚持写好作文。3.坚持多读课外书。4.认真上好每一堂作文课。
五、五种具体方法
这五种具体方法包括:熟读重点篇目、背诵诗文名篇、记忆重点词句、拓展读书范围,勤做练笔日记。
这五种具体办法,主要是针对课本学习提出的。每本课本都会选择几十篇经典文章分门别类编排在一些单元里,供学生学习。而每个单元都有重点篇目,这些文章需要师生多花时间、多下功夫,在熟读的基础上,才能吃透,加深印象。其次,每本书都不同程度上规定了一些背诵内容,而这些内容大多数都与《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的“优秀诗文背诵篇目”相吻合,所以应该熟记。至于课本的注释、单元知识、附录、知识补充等都是对语文知识的有益补充,熟悉并仔细品味,有助于涵养语文思维,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再次,拓展读书范围、勤做练笔日记都是将语文学习具体化,使学生时时处于语言实践当中――学然后知不足,实践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礼记.学记》)
总之,通过以上五个方面,学生坚持实行,即可使语文素养和水平得到真实提高。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2]《走向深处――语文新课程教学100文》(四川文艺出版社李华平刘编)
在作者理解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概括,纵向特征是“易”,横向特征是“和”。所谓“易”,“就是《周易》中的‘易’,‘生生不息’、‘革故鼎新’。求变是正宗国学,不变是腐儒国学,国学永远是过程”(前言)。在“易”的视野中的“国学”,是与中国现实社会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指导当代文化建设的经典。当然,在作者看来,文化重建并不是空洞的口号,不是照搬经典的教条,而是要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带着问题研习国学经典,“‘新国学’要从问题出发,学问的基础是问,学问学问,没问就没学,没学就没根”,这就是用古人的智慧解决当代人的问题,是传承中华文明再造民族文化辉煌。在作者看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政”带动了国学的新变化,“经济国学已经在儒商的实践中萌动”,经济建设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就应该是国学必须要面对的。正如作者所说:“人文科学是研究人的,如今的‘社会人’在很大程度上是‘经济人’,不深入经济生活,学术研究就不周延。效率、利润、价格、待遇、物求、个性、竞争、规划、法律等要素都很重要,但是安人、守正、群体、和谐、人本、仁爱、恕道、自强、无为、淡定、乐天、厚生等理念也很重要,新型的商业文明需要人文干预,在这方面国学大有可为。”
作者用“和”来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横向特征,以“和”作为贯穿各家思想的主线。所谓“和”“就是《论语》中的‘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兼容并包’、‘百家争鸣’”。尽管这里主要引用的是儒家思想,以儒家文化作为国学中心,还有可以商讨的空间,但是,以“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心思想,并以此贯通儒、道、法、兵、佛、墨等各家思想,准确地把握了国学的基本精神。在作者设想的思想框架中,“和”既是思想价值的范畴,是和谐、中和,同时又是思想规范的范畴,也就是“兼容并包”,各种不同的思想演说都可以在同一种思想规范中被纳入到一个理论框架中来。
在作者所构造的这个文化体系中,儒家文化当然居有主导地位,对儒家文化的阐释不仅涉及对道、法、兵等各家思想的贯通,而且也影响到国学今用的现实功能。在对诸家学说阐述的过程中,作者似乎更偏爱儒家文化。徐宏力教授多年来致力于《论语》研究,致力于国学的传播。因此,这种偏爱就是在深入研究基础上的文化认同。作者认为,儒家文化的主要思想是“仁”,“孔学就是‘仁学’,‘仁’是儒家思想中的大字眼儿”(P3)。孔子说:“克己复礼以为仁”。所以,“仁”的核心并在于“礼”。所谓“礼”就是一种典章制度,是一种规则,是一种道德规范。所谓“克己复礼”就是要通过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思想,使自己所做的每件事都要符合“礼”,只要自己所做的一切都符合“礼”的要求了,就会达到和谐的地步,也就会达到“仁”的境界。
以“礼”的思维来理解儒家文化的“中庸”,中庸就是大德性、大智慧,是一种状态,也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作者的设想中,中庸就是一种境界,如果各方面的事情都能达到这种境界,就是一种至美。作者强调儒家文化中的中庸与现实的关系,就是突出做人做事要把握适度,多一分,少一分,都不是最佳境界,而唯有中庸可以达到完美境地。因此,所谓中庸就是中和,就是不走极端,不过分,不急于求成,而是把握分寸,适度 掌握。
如果说作者对儒家文化的把握主要侧重于以礼求和的话,那么,对道家文化的理解则主要倾向于天乾地坤,阴阳相济,正所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所谓“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演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道家文化主张的“无为而治”,不是不做事,而是要正确地做事,有智慧地做事。怎样才是有智慧地做事?顺其自然,低调为人,积小成多,积水为渊,积土成山。如果说儒家文化强调做事要从大处着眼,强调有理想有抱负,那么道家文化恰恰突出了做事要从小处着眼,重视过程,要知道自己的不足。
由于本书体例的性质决定,这部著作不可能对先秦以来各家思想进行系统论述,甚至对经典的评析也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展开。但我觉得作者的评析是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发展中出现的若干问题而写出的心得体会。这里既有作者的理论探讨,有作者多年来学术研究的成果,也有社会观察及其社会实践中的经验总结,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产物。作者注重学理上的讨论,但不发空议论,也不单纯进行学术辨析,而是将学术思想融入现实的考察之中,将古人的智慧转化为实践层面上的经验。
读书的乐趣
你最喜爱什么?
——书籍。
你经常去哪里?
——书店。
你最大的兴趣是什么?
——读书。
这是友人提出的问题和我的回答。真的,我这一辈子算是和书、特别是好书结下了不解之缘。有人说,读书要费那么大的劲,又发不了财,读它做什么?我却至今不悔,不仅不悔,反而情趣越来越浓。想当年,我也曾爱打球,也曾爱下棋,对操琴也有兴趣,还登台伴奏过,但后来却都一一“断交”。那原因,便是怕花费时间,丧志,误了我的大事——求学。这当然过激了一些,有点“左”。剩下来唯有读书一事,自幼至今,无日少废,谓之“书痴”也可,谓之“书橱”也可,管它呢,人各有志,不可相强。我的一生大志,便是教书,而当教师,不多读书是不行的。
读好书是一种乐趣,一种情操,一种向全世界古往今来的伟人和名人求教的方法,一种和他们展开讨论的方式,一封出席各种社会、体验各种生活、结识各种人物的邀请信,一张迈进科学宫殿和未知世界的入场券,一股改造自己、丰富自己的强大力量。书籍是全人类有史以来共同创造的财富,是永不枯竭的智慧的源泉。失意时读书,可以使人重振旗鼓;得意时读书,可以使人头脑清醒;疑难时读书,可以得到解答或启示;年轻人读书,可明奋进之道;年老人读书,能知健神之理。浩浩乎!洋洋乎!如临大海,或波涛汹涌,或清风微拂,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吾于读书,无疑义矣,三日不读,则头脑麻木,心摇摇无主。
潜能需要激发
我和书籍结缘,开始于一次非常偶然的机会。大概是八九岁吧,家里穷得揭不开锅,我每天从早到晚,都要去田园里帮工。一天,偶然从旧木柜阴湿的角落里,找到一本《薛仁贵征东》。管它呢,且往下看。第一回的标题已忘记,只是那首开卷诗不知为什么至今仍记忆犹新:“日出遥遥一点红,飘飘四海影无踪。三岁孩童千两价,保主跨海去征东。”
第一句指山东,二三两句分别点出薛仁贵(雪、人贵)。那时识字很少,半看半猜,居然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同时也教我认识了许多生字。这是我有生以来独立看的第一本书。尝到甜头以后,我便千方百计去找书,向小朋友借,到亲友家找,居然断断续续看了《薛丁山征西》《彭公案》《二度梅》等。我真入迷了。从此,放牛也罢,车水也罢,我总要带一本书,还练出了边走田间小路边读书的本领,读得津津有味,不知人间别有他事。
当我们安静下来回想往事时,往往会发现一些偶然的小事却影响了自己的一生。如果不是找到那本《薛仁贵征东》,我的好学心也许激发不起来;我这一生,也许会走另一条路。人的潜能,好比一座汽油库,星星之火,可以使它响声隆隆、光照天地;但若少了这粒火星,它便会成为一潭死水,永归沉寂。
抄,总抄得起
好容易上了中学。做完功课还有点时间,便常光顾图书馆。好书借了实在舍不得还,但买不到也买不起,便下决心动手抄书。抄,总抄得起。我抄过林语堂写的《高级英文法》,抄过英文的《英文典大全》,还抄过《孙子兵法》。人们但知抄书之苦,未知抄书之益,抄完毫末俱见,一览无余,胜读十遍。
始于精于一,返于精于博
关于康有为的教学法,他的弟子梁启超说:“康先生之教,专标专精、涉猎二条,无专精则不能成,无涉猎则不能通也。”可见康有为强烈要求学生把专精和广博(即“涉猎”)相结合。
在先后次序上,我认为要从“精于一”开始。首先应集中精力学好专业,并在专业的科研中做出成绩,然后逐步扩大领域,力求多方面的精。年轻时,我曾精读杜布的《随机过程论》、哈尔莫斯的《测度论》等世界数学名著,使我一生受益。简言之,即“始于精于一,返于精于博”。正如中国革命一样,必须先有一块根据地,站稳后再开创几块,最后连成一片。
丰富我文采,澡雪我精神
辛苦了一周,人相当疲劳了,每到星期六,我便到旧书店走走,这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多年如此。一次,偶然看到一套《纲鉴易知录》,编者之一便是选编《古文观止》的吴楚材。这部书提纲挈领地讲中国历史,上自氏,直到明末,记事简明,文字古雅,又富于故事性,我便从头到尾读了一遍。从此启发了我读史书的兴趣。
我爱读中国的古典小说,例如《三国演义》和《东周列国志》。我常对人说,这两部书简直是世界上的政治阴谋诡计大全。即以近年来极时髦的人质问题(伊朗人质、劫机人质等)为例,这些书中早就有了,秦始皇的父亲便是受害者,堪称“人质之父”。
《庄子》超尘绝俗,不屑于名利,其中“秋水”“解牛”诸篇,诚绝唱也。《论语》束身严谨,勇于面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长者之风。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读之我心两伤,既伤少卿,又伤司马。我不知道少卿是否收到这封信,希望有人做点研究。我也爱读鲁迅的杂文,果戈理、梅里美的小说。我非常敬重文天祥、秋瑾的人品,常记他们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唐诗、宋词、《西厢记》《牡丹亭》丰富我文采,澡雪我精神,其中精粹,实是人间神品。读了的《燕山夜话》,我既叹服其广博,也动了写《科学发现纵横谈》的心。不料这本小册子竟给我招来了上千封鼓励信。以后人们便写出了许许多多的“纵横谈”。
从学生时代起,我就喜读方法论方面的论著。我想,做什么事情都要讲究方法,追求效率、效果和效益,方法好能事半而功倍。我很留心一些著名科学家、文学家写的心得体会和经验。我曾惊讶为什么巴尔扎克在短短的51年的人生中能写出上百本书,并从他的传记中去寻找答案。文史哲和科学的海洋无边无际,先哲们的明智之光沐浴着人们的心灵,我衷心感谢他们的恩惠。
读书的另一面
以上我谈了读书的好处,现在要回过头来说说事情的另一面。
读书要选择。世上有各种各样的书:有的不值一看,有的只值得看20分钟,有的可看5年,有的可保存一辈子,有的将永远不朽。即使是不朽的超级名著,由于我们的精力与时间有限,也必须加以选择。绝不要看坏书,对一般的书,要学会速读。
读书要多思考。应该想想,作者说得对吗?完全吗?适合今天的情况吗?从书本中迅速获得效果的好办法是有的放矢地读书,带着问题去读,或偏重某一方面去读。这时我们的思维处于主动寻找的地位,就像猎人追找猎物一样主动,很快就能找到答案,或者发现书中的问题。
有的书浏览即止,有的要读出声来,有的要心头记住,有的要笔头记录。对重要的专业书或名著,要勤做笔记,“不动笔墨不读书”。动脑加动手,手脑并用,既可加深理解,又可避忘备查,特别是自己的灵感,更要及时抓住。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说:“札记之功必不可少,如不札记,则无穷妙绪如雨珠落大海矣。”许多大事业、大作品,都是长期积累和短期突击相结合的产物,涓涓不息,将成江河;无此涓涓,何来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