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变电运维专业技术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变电工程;生产准备;工作法
变电工程生产准备“231”工作法的核心是运用“两书”(生产准备工作计划书和变电工程作业指导书)、“三卡”(工作风险预控卡、生产准备工作验收卡和设备启动状态核对卡)、“一规范”(变电工程生产准备标准化规范),提高变电工程建设过程中变电所安全管理水平,标准化、流程化、规范化、模式化变电工程生产准备工作。该工作法是衢州电力局检修公司总结多年工作经验,于2009年首次探索实行,并在7个大型变电工程生产准备工作中成功运用、不断完善的工作法,成效明显,为全力保障工程的顺利投运和提高变电运行可靠性指标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变电工程生产准备“231”工作法流程图 (见图1)
二、变电工程生产准备“231”工作法主要做法
1.深度参与工程设计,固化运维专业审点
在设计阶段,运维部门可通过参加可研、初设、图纸会审等深度参与工程规划可研、设计工作,提出符合生产实际的差异化工程设计要求,并总结经验,固化审点。主要指电气设备方面、土建基础方面以及辅助设施方面应满足要求。
2.精心编制生产准备计划书,贯穿工程建设全过程
根据《浙江省电力公司输变电工程生产准备工作组工作制度》的要求,220千伏输变电工程一般在工程计划投运6个月前成立生产准备工作组,在工程实施的关键环节,组织生产运维人员参与到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做好生产准备相关工作。衢州电力局检修公司严格执行该要求,并将此制度延伸到110千伏及以下电压等级。在成立工作组后,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动员,及时编制变电工程生产准备工作计划书,明确各个阶段和专业责任人、工作项目、工作要求和时间节点等。计划书的内容包括:
(1)质量跟踪:索取整套施工图纸、重要设计变更文件、设备说明书等设计技术资料。索取主变压器等重要设备开箱相关报告,参加重要设备的开箱检查;见证施工过程中的主变压器、GIS耐压和局放试验,主接地网接地电阻测试等;参与计算机监控系统、防误闭锁系统、图像监控系统等的安装调试。
(2)人员培训:生产准备工作组的运维人员通过学习施工图纸、设备说明书,邀请专业技术人员讲课、现场配合施工和调试等方式,全面熟悉变电站一二次接线特点,各种设备的原理、性能和实际位置,熟练掌握倒闸操作和故障处理步骤,以及设备巡视、维护和异常处理要求。
(3)设备台帐建立:生产准备运维人员在变电工程设备配置至现场时,做好一二设备铭牌的拍照和整理工作,并根据设备出厂报告、说明书、试验记录等资料完善台帐信息。
(4)标识设置:生产准备运维人员根据施工图纸、调度命名和生产准备标准化规范中的模板及时设置户外设备搪瓷牌、二次屏柜和开关柜标识、压板、空开、熔丝的标签、变电站门牌以及安全警示牌等。
(5)典票运规编审:生产准备运维人员应依据相关规程和制度、变电站接线方式、施工图纸、设备说明书和整定单等资料编写典型操作票和运行规程。典票、运规的初稿一般于工程投运前15天完成,并在投产前完成审批流程。
(6)工器具等设施准备:安全工器具及相应的存放设施、防汛和消防工器具应在工程投产前一周配置到位。操作工器具、备品备件等物品应由生产准备运维人员在工程交接前与建设部门交接。
3.实践变电工程建设作业指导书和风险预控卡,控制工程建设风险
生产准备工作组运维人员负责编制变电工程作业指导书和风险预控卡,并在工程电气施工阶段全程进驻变电所基建现场,实践指导书与预控卡,从“面”和“点”上控制工程建设阶段变电所的安全风险,确保变电所安全稳定运行。
作业指导书的编制实践重点内容包括:变电工程的施工范围、施工项目和工期,生产准备运维人员督促建设人员按规范合理布置现场围栏和进出通道,隔离施工区域与运行区域;变电工程建设的配套措施;变电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缺陷管理。
工作风险预控卡的主要内容是风险管控力量化分析。生产准备工作组根据变电工程建设涉及的重大操作任务和生产任务按4个步骤、对照14项指标进行管控力量化分析并形成可视化结果。结果分为5个档次:
管控力优(白色标识):分值在25分>白色≥14分;
管控力良好(绿色标识):分值在35分>绿色≥25分;
管控力可控(黄色标识):分值在45分>黄色≥35分;
管控力难控(橙色标识):分值在55分>橙色≥45分;
管控力不可控(红色标识):分值≥55分。
针对五个档次的分析结果,遵照“逐级管控、总体协调”的原则进行管控:
(1)管控力优、良好时,现场运维人员严格遵照“六要七禁八步一流程”开展倒闸操作和现场工作。
(2)管控力可控状态由运班组负责控制措施。通过与调度沟通调整作业时间,指派技能素质、安全素质、精神状态更合适人员,减少或延后管理工作,增派备班力量等进行管控。
(3)管控力难控状态由变电运维部门负责控制。通过从其他班组增派合适人员、指派到岗到位人员、协调基建部门不集中安排工作等措施进行管控。
(4)管控力不可控状态由市局层面负责控制。通过调整作业安排、调派其他单位的专业人员、指派到岗到位和安全监督人员、向上级部门汇报等措施进行管控。
4.“持卡”验收生产准备工作和设备启动状态,保障工程安全有序投产和长期稳定运行
生产准备验收是变电工程建设的重要关口,其质量直接决定了变电工程安全有序的投产和长期稳定运行。
生产准备验收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验收准备阶段。召开工程竣工验收准备会,各专业管理部门、运维部门、建设部门、监理公司、设计公司等单位参加。建设部门、监理单位汇报工程施工及自验收情况、监理及初验收情况。生产准备工作组汇报重要试验项目见证情况、隐蔽工程及中间验收情况、生产准备工作完成情况。二是现场验收阶段。生产准备工作组和验收组成员前往现场对工程整体进行3~6天的全面“持卡”验收和试验,对发现的问题向各生产准备专业负责人反馈,并由各生产准备专业负责人汇总、讨论并确定缺陷整改方案及期限。三是复验收阶段。建设部门根据验收组提出的验收意见,组织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等单位进行整改消缺。监理部门复查后,竣工验收组对工程进行复验收,依据复验收情况,对验收缺陷消缺单逐项确认。验收合格后向变电工程启动委员会汇报。
变电工程启动前状态的正确性是保证工程安全投产的关键环节,生产准备运维人员专门编制设备启动状态核对卡,从而确保设备启动前状态、方式与启动方案完全一致。该项工作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设备启动状态核对卡编审。生产准备运维人员召开专题会议组织学习变电工程启动方案,按照启动方案和现场整定单的要求,依据模板编写设备启动状态核对卡,并提交生产准备运维管理人员审核。二是设备启动前状态操作。生产准备运维人员准备好操作工器具,根据启动方案对一次设备、继电保护和自动化设备等进行操作,并依据核对卡进行初步核对,保证设备状态与启动方案要求一致。三是设备启动状态核对。生产准备运维管理人员在设备启动投产前一天进行变电工程基建现场清场,要求无关人员全部撤离变电所。同时依据设备启动状态核对卡对一二次设备状态进行逐项核对打钩确认,杜绝发生因设备启动状态不正确而导致的不安全事件。
三、变电工程生产准备“231”工作法的成效与改进
1.评估方法和成效
(1)分析统计安全管理成效:安监部和运维检修部人员在变电工程建设阶段对变电所安全措施的布置、倒闸操作执行等情况和工程安全有序投产情况进行评价。运用该工作法后,安全效益明显提升,7个变电工程倒闸操作万余步,许可终结工作票数百张,合格率均为100%,未发生任何影响安全的事件。
(2)分析统计生产准备工作质量:评价变电工程生产准备运维专业验收设备标牌正确率、典票运规编写的正确性、规范性。省公司生产管理系统实用化核查工具和局生产管理系统工作组对变电工程设备台帐资料的完整率、及时率、准确率进行考核。自运用该工作法后,生产准备工作质量明显提升,7个变电工程编制的典票、运规、标牌无明显差错,设备台账完整率、准确率、规范率均为100%。
(3)统计比较生产准备运维专业工作效率:目前,220千伏变电所新建生产准备运维人员需要6人,110千伏变电所新建所需运维人员3~4人,比之前所需人员减少了30%以上,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4)统计比较变电运行可靠性指标:通过对工程投运一年内重要及以上缺陷出现数、因缺陷停电数等变电运行可靠性指标进行评价,评价变电工程生产准备的工作质量。7个变电工程投运一年内未出现重要及以上缺陷,也未因变电缺陷造成事故或障碍,继电保护正确率100%。
(5)分析统计变电工程达标投产率:省公司在工程投产移交生产后第4个月内组织设计、施工、调试、运行、监理等单位,按达标考核表对达标投产进行考核。7个变电工程均为达标工程,其中崇文、南竹、清漾变电工程被评为国家电网优质工程。
2.存在的不足和完善措施
变电工程生产准备“两书三卡一规范”,通过多方面、深层次的分析和总结,需要在以下方面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变电站;精益化;运维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TG6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3-0300-01
在电力系统中,电力电缆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在电能的传输和分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电力电缆一般都被运用于一些电网关键点,例如配网主干线、变电站出线、用户的重要供电线路等。电力电缆的稳定性、安全性、可靠性对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提高变电站的记忆化运维管理水平和质量,有利促进电力系统的健康、良好运行。
1 电缆线路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据相关统计表明,每年我国电缆设备出现故障的次数已经高达2000次左右,其中故障出现在10kV电缆线路的次数为1700次左右,占总比例的85%。针对于这些故障进行了详细分析与探讨,总结了导致故障出现的原因主要包括有设备原因、人为原因、以及外部原因。
1.1 设备原因
由于设备原因而导致的故障主要是主绝缘老化,而主绝缘老化一般都集中在10kV、35kV的电缆线路中。造成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一部分投入使用比较早的电缆设备在材料、制造技术等方面存在着许多的不足,降低了设备的抗老化功能。如果在恶劣的环境中,例如高温、潮湿等,长期使用电缆设备,不仅会加快电缆设备的老化程度,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设备的绝缘性能。同时,部分电缆质量严重不符合相关的标准要求,例如绝缘厚度、外观质量、绝缘杂质、导体直流电阻等方面,质量存在着缺陷,也会导致电缆设备出现故障。
1.2 人为原因
在人为原因中,大部分主要是由安装工艺不当而造成的故障。安装工艺不当与设备原因一样,基本都集中在10kV、35kV的电缆线路中。这主要是由于相关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偏低,没有根据施工标准和施工设计方案进行安装,使安装质量不合格,电缆施工受到严的损坏,在运行过程中容易发生击穿现象。此外,有的电力企业并没有对施工现场进行严格的质量监督,缺少完善的施工质量责任机制以及管理制度等,导致施工质量无法得到充分保障。
1.3 外部原因
在外部原因中,由于建设施工以及机械设备损伤而导致的故障占故障总次数的88%左右。这主要是因为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管道施工、市政建设、道路施工、地质勘测等动土工程比较多,导致电缆的运行环境比较恶劣;许多施工单位在没有得到电力部门的批准之前,便进行施工,缺乏安全意识,并在施工过程中没有采取任何安全保护措施,经常出现违规操作的行为;电缆设备量具有大、广的特点,因此需要进行仔细的巡视和检查,以此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出现隐患,但是在实际中,有的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巡视工作不到位,不能及时处理电缆设备中的各种隐患,从而引发故障。
通过上述,主绝缘老化、安装工艺不当、建设施工等是导致电缆设备出现故障的主要因素。因此,必须提高对电缆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故障的出现率,提高电缆设备的运行质量。
2 变电站线缆的精益化运维管理措施
2.1 提高电缆运维队伍质量
针对于电缆设备规模不断扩大,运维人员不足、电力人才培养时间长等问题,需要重新调整运维队伍的结构,对电缆运行、技术标准、敷设、测绘、故障检修、接头制作、巡视等方面的内容进行重点的培养,并根据状态检修工作的情况进行深化,对于成熟、先进的电缆状态监测技术装备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以此提高运维队伍的状态监检测技术水平。此外,采用技术骨干讲课传授、技术比赛、师傅带徒弟等方式,提高运维队伍的运维质量,为提高变电站的管理水平提供重要的保障条件。
2.2 严格管理电缆标准化作业
首先,对电缆设备的资料、台账等进行完善,加强电缆设备的运维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科学的分析机制,以便能够及时了解电缆的运行情况,针对于其中出现的故障进行有效的处理,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此外,严格遵守相关的要求,例如《电缆通道管理规范》,对电缆通道进行有效管理,做好电缆通道的防水、防火、防毒气、防外力、防塌方等安全保护措施。落实好现场标准化作业,对施工现场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抽查,从最大程度上提高电缆标准化作业管理质量。
2.3 加强电缆及其通道的防外破管理
由于电缆及其通道的外力破坏极强,因此必须要加强与规划部门、政府部门、市政工程设计单位、公用事业单位等的联系,充分掌握全面的工程信息,加强电力设备的总置和数量,从根本上对外力的破坏风险进行合理的控制。同时还要加强巡视工作,尤其是重点施工现场;对容易造成外破的地方进行排查,对于危险源进行现场监督;提高电力设备的宣传力度,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并且建立联防机制。
2.4 提高变电站技术的监督力度
积极开展专业技术监督工作、专业检查工作,制定相应的监督检查团队,充分保证电缆设备从设计到改造过程都能够按照相关的技术标准。首先,对变电站信息质量进行监督,保证施工信息、检修信息、运行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进行监督,并制定监督报告,对监督检查结果进行公开;其次,提高设备的管理力度,做好电缆设备的验收工作,对于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地处理,保证电缆设备能够正常运行。
3 结束语
电缆设备在电力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相关的工作人员应该对此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个技术标准,落实好精益化的运维管理要求,提高运维管理水平,实现精益化运维管理的目标。
参考文献
关键词:智能化;变电站;运维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40 文献标识码:A
1 500千伏智能化变电站技术特点分析
相比于传统的500千伏变电站,500千伏智能化变电站实现了分布化的系统分层、数字化的数据采集、网络化的信息交互、智能化的设备操作以及电气设备的状态检修。
(1)通过对站内各种信息对象的统一建模,能够在变电站的自动化系统中将原本相对独立、各自发展,分属于不同技术管理部门的各种技术进行统一集成,从而使变电站各类信息在不同的运行及管理部门之间得到充分的共享。(2)通过对通信标准的统一,可以使同一设备厂商或不同设备厂商所生产的智能化设备之间得以互操作,消除了通信壁垒。(3)用电子式互感器替代传统互感器,从而有效解决了CT的饱和、过载和开路以及PT的铁磁谐振等问题。(4)二次设备之间的通信都利用光缆,从而有效消除了二次电缆的抗干扰和防屏蔽难等问题。(5)站内一次和二次电气设备智能化的实现,使得在线监测、状态检修等功能得以实现。
2 500千伏智能化变电站运行维护的技术要求
在500千伏智能化变电站中,各种电气设备出现了新的运行与管理模式,这也对500千伏智能化变电站的系统及设备的运行维护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对500千伏智能化变电站运行维护的技术要求进行分析:
2.1 运行维护管理方面
500千伏智能化变电站的运行维护与管理方面对于专业技术的要求更为严格,对于运行维护模式以及人员配置的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必须保证运行维护工作具有清晰而明确的要求、检测指标与手段、作业流程等,还要注重可操作性。
2.2 系统和设备的稳定性方面
首先要保证系统及设备能够稳定、可靠工作,这是各种具体功能得以实现的基础条件。对于智能化变电站而言,如果系统和设备不可靠,频繁出现死机、锁死、重发和误发等问题,其故障排除与处理将更为复杂和困难,所以必须确保系统与设备的稳定与可靠运行,这是保证系统安全的必要条件。
2.3 运行维护人员方面
在500千伏智能化变电站中,一次与二次系统是高度融合和高度关联的,这就要求运行维护人员具有极为宽广的知识面。对于目前存在的一些运行维护人员知识面不广、基础不牢,对设备和系统欠缺了解等问题,必须予以解决。
2.4 设备厂商方面
目前一些设备厂商的技术还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存在如设备缺陷及故障的应对手段缺乏、作业流程不规范、系统配置不完整等问题,所以要督促设备厂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改进技术。
3 500千伏智能化变电站运行维护重点
3.1 二次压板的操作与设置
(1)对于保护装置的初始化状态,运行维护人员切忌进行随意变更。通常情况下,保持退出状态的压板有保护装置的远方修改定值软压板;保持投入状态的压板有远方控制软压板以及远方切换定值区软压板。(2)对于“置检修”压板,处于正常运行状态的智能组件严格禁止投入。(3)当对设备开关进行检修时,要将本间隔保护失灵启动压板及母差装置本间隔投入压板都退出。(4)要确保各智能组件的“置检修”压板在设备从开关检修转为冷备用或保护启用前已经取下。(5)保护的投退必须严格禁止采用投退智能终端的断路器跳合闸压板的方式。
3.2 电子式互感器的直流工作电源
电子式互感器一旦失去直流工作电源将无法工作,这将导致站内继保及测控装置等无法正常工作,不能正确对一次设备的运行工况进行反映,造成一次设备无保护运行。根据双重化配置要求,一般由2路直流电源分别为电子式互感器供电,在其中1路电源丢失的情况下,将会导致其所对应的元件保护以及母差保护失去采样信息,并进而造成保护装置闭锁。因此,在发生直流接地时,切忌不可随意对上述电源回路进行拉路检查,如果需要停用上述电源,要先申请停用对应的保护装置。
3.3 全光纤式电流互感器
实际运行资料表明,已投运的500千伏变电站运行方面所出现的问题几乎都集中于全光纤式电流互感器及其附属装置上。例如某500千伏智能化变电站自投运以来,1年多的时间里共出现异常及故障共21例。其中,智能终端异常及故障9例,合并单元异常及故障5例,光CT、PT异常及故障5例;测控装置异常及故障2例。由此可见,电子式互感器运行的稳定性及合并单元等设备的电磁兼容性问题,是现状智能化变电站所主要面临的问题。
3.4 智能装置的就地布置
在500千伏智能化变电站中,有大量微机和交换机,还有一些智能装置的就地布置,都使得设备的发热显著增加,同时也造成设备的运行环境变差,增加了设备发生故障的概率。例如,某500千伏智能化变电站自从投运以来网络分析仪已出现了10多次故障,每次生产厂家将故障排除后经过几天就再次出现故障,后来将屏门改造,并加装了散热风扇后才恢复了正常。
4 500千伏智能化变电站运行维护建议
4.1 重视运行维护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
500千伏智能化变电站的运行维护管理工作是继保、通信及自动化等专业的高度融合,当继保装置、智能终端、合并单元、GOOSE交换机等出现运行异常或故障时,运行工作人员就必须根据所掌握的专业技术知识在设备现场对异常或故障作出初步判断,对故障的部位及原因进行初步分析,并考虑相关设备若停用将会给一次设备的运行带来怎样的影响,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处理。在500千伏智能化变电站的运行维护中,运维人员的专业技能要有一个提高与适应的过程,所以建设一支具备新思维、新观念,同时具备很强继保、通信以及自动化等综合专业知识技能的高水平人才队伍迫在眉睫。如果在运行维护过程中单纯依赖设备生产厂家的技术服务,这对于500千伏智能化变电站的运行维护管理工作是极为不利的。
4.2 明确各专业分工的分界面
在500千伏智能化变电站中,二次系统的继保、通信以及自动化等专业已经高度融合,这导致各专业之间的界线越来越模糊。以间隔层的GOOSE交换机为例,其所实现的功能简而言之就是传统保护装置之间的联络电缆,所以要明确其维护职责,进行归口管理。此外,还要明确设计、验收与运行管理之间的工作职责与分工分界面。以SCD文件为例,其作为智能化变电站中对二次回路连接的描述,是智能化变电站二次系统设计的核心内容,所以要重点明确SCD文件各个阶段的管理职责,使得工程建设同生产运行之间实现全面而无缝的衔接。
4.3 完善智能化变电站监控系统功能
在智能变电站中,由于监控系统未实现统一的标准和模式,导致了监控系统的画面及系统功能不兼容,造成后台厂家所设置的监控画面互不统一。特别是如果所有信息量的上报方式必须采用报文,就将会对如何规范信息提出具体的要求。此外,也要明确和规范在监控后台软压板上保护装置的设置,所以建议制定统一的标准及规范,以进一步提升运行维护的工作效率。
4.4 加强网络交换机等设备的运维管理
光纤成为了智能化变电站中各种屏柜之间连接的主要方式,交换机上有比较多的端口数量,而光纤的连接则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如果在初始阶段不对每个端口所连接的光纤进行定位,就将会给今后的运行维护工作带来很大的不便,严重时还会影响到设备的正常运行。因此,首先应要求施工方定位端口光纤,同时在施工图纸中也应要求设计单位添加相应内容;其次,要加强基建阶段对施工环境的管理,禁止设备安装与土建施工一同进行,以避免土建施工过程中粉尘等杂物对光纤设备接口造成污染。
4.5 加强智能化变电站的资料管理
500千伏智能化变电站的资料管理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要对电子资料管理的范围和对象进行明确,确保电子资料的完整性。(2)对重要的电子资料,要实行统一管理,并由专人进行保管。(3)电子资料必须使用独立和专用的存储介质,不许挪做它用,以防止资料受到病毒或恶意代码的侵袭。(4)电子资料要进行定期备份。(5)在系统改造、扩建或升级需要对配置文件进行修改时,一定要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在修改前后都要对配置文件进行备份,以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行与日常维护需要。
结语
智能化变电站是智能电网建设的关键环节,也是重中之重。但由于智能化变电站目前尚处于技术探索与推广阶段,已经投运的500千伏智能化变电站运行时间都不长,运行维护管理模式也都处在一个探索期。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智能化变电站越来越普及和运行时间的越来越长,在此过程中必然会暴露出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在日常运行维护管理过程中多总结、多积累,在投运过程中加强巡视与监视,以保证智能化变电站的安全、稳定、可靠、经济运行。
参考文献
科学发展,人才先行。为适应新的历史使命,AA公司提前谋划,积极储备和培养适应当前和未来发展形势的高素质青年员工,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支持。青年员工作为企业正常运转的主力军,也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核心力量,如何灵活应用人力资源制度,做好青年员工的引导、规划和长期激励,激发青年员工干事创业的动力,对企业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为此AA公司针对性分析青年员工激励需求,整合人才选拔、绩效管理、教育培训和激励措施等资源,打造符合企业发展需要,引导青年人才有序培养和成长的职业生涯管理体系,从而实现人才队伍素质全面提升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青年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的调查和诊断分析
AA公司采取查阅现有规章制度、网络问卷调查和举办座谈会的方式展开调研,力求全方位收集有关青年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调研对象为AA公司所有2000年及以后入职的青年员工。调研涵盖青年员工对AA公司职业生涯管理评价、青年员工职业价值观和心理现状、青年员工对自身职业生涯的管理等,共有260名青年员工参加了网络问卷调查。访谈部门包括机关、基层各部门,其中中层及以上管理人员4人,机关一般管理人员39人,基层一般管理人员69人,班组长和技术员17人,基层一线班员130人。
调研结果显示:员工有较强的职业发展意愿,但政策引导尚不足,职业发展工作需要更为常态化;培训应加强实用性、时效性和成果考核,同时注意给员工保留一定的课程自主选择权;绩效考核须为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客观依据,考核氛围待加强,方式待完善;目前员工心态比较积极,但仍有必要加强员工关爱以维持士气。
根据统计分析结果,总结和分析出青年员工具有如下特点:学历和素质普遍较高,接受和理解能力强,总体心态较为积极上进,有工作自主性、注重工作是否发挥个人专长,重视个人兴趣,重视公平性,更为追求工作和生活平衡,寻求职业发展的意愿较强,对职业发展有较高期望,但职业生涯管理意识和规划不清晰。
加强青年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的平台设计
职业生涯测评和自我了解
聘请专业心理咨询机构或利用在线心理测评工具对青年员工做职业性格测试,如卡特尔16PF性格测试。把结果反馈给员工本人及其直管领导和所在部门主管领导,根据其职业性格测试结果,综合平时表现以及企业岗位动态信息和通道人才缺员情况,协助员工规划职业生涯发展目标,确立1个具体的主攻专业和1-2个备选专业。平台按照专业志愿将所有青年员工分组,允许员工每三年调整一次个人专业志愿,并按“入公司第一年”,“入公司1-3年”,“入公司4-7年”,“入公司8-10年”等分阶段设计自我提升计划。面向高素质青年员工开展职业生涯管理的系列讲座,增强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并引导员工正确处理家庭、生活、婚姻、健康和职业发展的关系。
建立企业导师制
建立新员工“1+1双导师”入职指引计划。每位新员工入职后,由AA公司人资部鉴证,与入职导师和内训师签订培养协议,1年见习期内由入职导师(一般由中层干部担任)进行职业品质指导、见习业务指导和专业发展指导,帮助其明确自己的成长方向和成长空间,尽快实现“学生”到“企业人”的转变,尽快融入企业各项工作中;在见习期及转正定岗后1-2年内由内部培训师加强专业指导,通过实践操作现场指导,尽快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掌握本岗位要求的专业技能。
各级专业通道人才为主体的导师团队。深化各级通道人才、技术技能骨干与优秀青工结对培训活动,每年共组织各级通道人才、技能骨干、星级农电工签订结对培训协议近百份。
开发教育培训
通过夯实日常教育培训基础工作,推动一线员工技能的提升,教育培训从应试型向实战型转变、从应付型向自主型转变,保持人力资源同业对标指标领先。
推进培训激励机制和培训组织制度体系的建设。开展部门培训管理内部对标,将指标完成情况与部门绩效考核、评选表彰培训工作先进部门挂钩,以内部对标为手段促进部门培训责任落实。在公司里构建公司、部门、班组三级教育培训组织体系,明确责任,为培训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规范培训流程,统一培训管理档案标准,完善培训制度,开辟网络平台全面调查培训需求。
开展“三带”培训、学习团队建设、内训师团队,搭建员工成长学习平台。选派一线优秀青工到跨部门跨区域跟班学习。继续深化学习团队建设,注册成立的学习团队定期开展专业学习培训工作,提供培训经费支持,并通过学习团队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日常管理。推行内训师分级管理,按照职称等级、年度培训授课学时、年度教学质量评估、课程及教材开发能力、业务指导能力等六个方面分级聘任35个专业(工种)80名内训师,不同等级的内训师享受不同的兼职教师津贴。
加强竞赛、调考和实训,提升员工技能水平和专业素养。大力推广国网生产技能人员职业能力培训规范,强化班组长和一线员工培训;提高技能人员岗位能力和操作技能,利用已有的电力电缆、配电线路、装表接电、送电线路、10kV开关站等实训基地,广泛开展实践培训。
依托基层部门力量,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随着运维操作站所管辖变电站数目的不断增加,运维操作站在工作高峰时期人员紧张的问题日益突出。变电部管理层统筹安排,全面兼顾,提出“全能型值班员”运作模式,旨在通过这一措施,实现运行人员的灵活跨站调配,互相支援。全能型值班员可胜任倒闸操作为主的变电部四个运维操作站所辖所有60多个变电站的工作,这一模式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变电部各运维操作站的人力资源利用率,既达到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的目的,又解决了各站人员临时短缺的问题,同时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和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变电运行人员。这一项目荣获2011年优秀党支部“创先争优”项目表彰。
激励与牵引措施
薪酬机制完善。AA公司薪酬体系体现向生产一线倾斜、向复合型人才倾斜、向专业型人才倾斜的特点。
向一线倾斜。生产一线班组根据工种重要性分为三类班组,其中一类班组班组长的岗级设置等同于职能部门主管,特别重要的班组岗级设置等同于部门助理级中层干部。
向复合型人才倾斜。员工具有现岗位所需技能等级,经单位相关部门审批同意,员工可报名参加与本岗位所需的技能等级同级别及以上密切相关工种的职业技能等级学习取证。在取得技能等级证后,在符合相应岗位任职资格的前提下,可在原有薪级基础上享受加1薪级待遇。
向专业型人才倾斜。各级通道人才给予特殊津贴。取得企业需要的注册监理师等企业给予津贴。
绩效机制完善。设立“AA公司-部门-班组”多层绩效推进机构,完善管理人员目标任务制和生产一线人员精益计分制管理,落实绩效结果的多维度应用,为奖金发放、评先评优、薪酬调整、岗位动态管理和员工职业发展提供客观依据。
青年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的对策和措施
加强岗位动态管理,提供公开“双向选择”机会
推进岗位动态管理,健全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实行新进人员、转岗、待岗人员统一管理、统一培训;建立员工在岗、转岗、待岗、退出企业的动态管理机制,冗员退出岗位和退出企业,新员工优先补充生产一线岗位。成立人才分中心,加强转岗培训,发挥内部人才市场在完善用工机制、调整用工结构中的重要作用。对于重要岗位,按照年末考核、直接选聘、公开竞聘、转岗交流等环节,实行双向选择、竞聘上岗。为员工提供公平公开的职业发展机会,实现人才流动有序化、队伍建设规范化。
加强“三重”人员管理,加强岗位交流
以营销配电组织机构规范实施为契机,会同监察部统一梳理基层岗位三重类别,督促基层加强“三重”交流管理,A类、B类“三重”岗位任职时间超过4年的人员,按照在不同区域或岗位相近的专业中进行轮岗的原则和规定程序进行轮岗交流。
公开选拔各级通道人才
畅通“四条通道”,加强通道人才选拔考核,提供通道人才发挥作用平台,发挥“四个通道”成才引导、人才激励作用。加强工作业绩在选拔中的作用,加强宣贯力度,引导员工立足岗位,加强专业实践积累,以“四个通道”发展成才,完善星级农电工、市场化用工的评选办法,给各类员工提供发展通道。
职业生涯管理取得成效
各级通道人才辈出
实施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后,各级通道涌现了出类拔萃的人才,各级通道人才统计表见表1、图1。
截止到2011年底,从专业技术资格来看,公司有高级职称189人,中级职称489人;从专业技能等级情况来看,高级技师110名,技师510名,具体情况详见表2。
培训竞赛调考成果丰硕
[关键词]全寿命周期管理;检修;策略优化;计划排序
中图分类号:TP11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5-0035-01
在管理标准和运行检修过程中很多因素限制着实践模型方法的运用和善后处理工作。通过对相应技术和强迫施工过程汇总的顺序问题,需要进行严格的处理和技术总结规划。在运用PMS2.0等技术的生产过程中,需要进行管理信息的技术系统分配,并未对维修的过程中的方式内容予以技术性的强大支持和巩固。
1.技术应用设施的检测方法和模型制定
在实施模型设定的过程中需要具体的三个阶段进行。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和维修检测应用策略的实施能够对设计模型进行合理的运行目标进行完美的实现。其中包括以下几点。其一,进行检修过程中需要对选择的策略进行优化分配。针对具体的应用情况和施工的状态对应用的策略进行优良的技术处理和应用[2]。针对设备的电压和技术类型对故障的检修和时间的分段进行合理的安排。针对检修期间的应用设备的故障,可以通过技术水平和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经验进行完美的整合技术分配。通过对投运设备的状态和检测手段的选择等重要因素分析,能够对工作性质和停电范围情况下的设备状态进行良好的处理。
2.优化之后的运维检修措施
2.1 运维检修方法选择
在10kV以下的配网器械应用中,需要遵循选择性故障检修的原则。针对具体的网络状态对见此与的区域进行合理的情况总结和技术特点的分析。通过对应用步骤和策略的总结和对城市配网状态的分析,能够有效的展开相应的技术讨论和应用检修状态的检测。±400kV的直流设施应用过程中,需要采用固定时段的技术检测和方式方法选择,针对其检验的内容和施工运行特点,一般情况下,其检修的时间为一年左右。
2.2 设备检修机制
通过对状态的总结和评价应用的参考,需要对检测过程中的正常状态进行分析和处理。在检修的时间控制原则上需要对正常的周期进行年度的审核和时间上的把握。在不超过标准应用的情况下[3],可以通过周期时段的1.5倍作为标准的应用限制。通过对相应技术周期的控制和应用制造设备的产品说明书的验证和数据对接,能够有效的实现相应的技术指标兑现。在安排应用C类检修过程中,实现运行年度的20年限的标准制定。通过对接近运行寿命的设备的检修和模式调整,来实现C类标准技术设备周期检测的完整配合。
2.3 设施的维护措施
针对相应的技术状态评价标准能够有效的实现检测设备的维护和寿命延伸,对于单项状态扣分制度的运行和评价结果的审核能够有效的实现这一技术特点,基于上述应用的技术参考和指导可以实施相应的设备维护应用措施[4]。在实施检修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很多种维护和修正工序的同时进行,为了避免相互接触施工环节的冲突,可以对施工监测的环节进行有效的清晰梳理和分配。在日常的z测等过程中,需要对各类操作的正常状态进行正确的检测和应用标准的引导。对于正常状态的设备需要进行合理的维护和周期性检查,在应用设备的状态标准过程中,需要针对具有问题的设备和技术分析特点的环节进行有效的运用和实施。通过对应用过程中的定期检测和维修周期的技术处理,能够有效的限制问题的恶化和不良发展。在应用周期性试验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原定维修的技术成本和技术指标进行有效的全公司层面的反证效应。在修正和运维检修过程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和体现其在整体运行中的意义。
3 检修策略优先的排序
3.1 在优化排序方面的应用准则
针对维修应用的技术和制定方案的实施,需要对其进行设备的寿命周期分化和技术应用处理,其基本的依据就是对《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导则》进行实施。通过对电网设备以及应用计划的运行,能够得到分值大小适应的特点,从而能够实现优先级别的分布和排序,所以能够获得电网设备技术检修计划的有效进行[5]。而在检修计划过程中需要遵循相应的资产风险和检修迫切程度的方案和技术标准。对于技术上的应用多喝维护,能够实现整体和统一标准的协调,通过对相关技术设备的总结和维修机制的处理能够实现同一间隔和回路设备的整体统筹和安排。
3.2 运维检修排序中的运算法则
在运维检修过程中需要标准的计算公式和应用法则。其具体的内容如下:
检修排序中的分值运算公式:
其中A代表资产风险的分值;U代表运维检修需要程度分值;O代表设施的总体排序。经过数值的含义分析和公式的应用,能够明确运维检修运算中的整体状态。
3.2.1 设备的资产风险运算
在设备应用运运维检修修的过程中,能够实现,资产风险的技术要求,其公式如下:
式中的状态是代表设备的数值,3代表设备的位置,代表资产原因的权重比例;标识资产因素,代表资产总量。在设备的应用过程中能够运用其价值级别进行。对于每个因素的条件和整体在公式中的作用变化能够实现具体的应用标准和电网设备的应用发展。对于很多用户的应用等级一级设备的应用标准状态能够很好的实现年度的而技术应用程度和参数级别的认定。
3.2.2 运维检修的需要级别
基于运维检修环节的重要性,需要对运维检修应用的需要级别进行详细的处理和应用标准的指定。通过对年度排序中的重点要素分析可以看出端倪。在检测过程中按照相应的公式进行计算,通过具体的应用标准能够实现其预定的额数值分析[6]:
设备在检测的过程中,依据排序的标准和设备的状态能够进行评价的结果的处理,和技术的维护。通过相应参数的设定和具体应用的分析,能够实现其应用的检测目的。
结语
综合两种不同规律的鉴定应用能够体现相应的技术特点和运维检修成绩,对于差异的范围和数值的提升效果能够在高效的工作运行中,能够总结出很多专业技术的应用经验成果。本文针对传统规划方法在技术经济比选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基于资产全寿命周期成本的输电网规划方案比选流程,建立了适用于规划阶段的各项成本计算方法,并采用浙江省规划方案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在考虑了规划方案寿命期内更多成本因素的基础上,可能得出与传统方法结论不一致的结果,印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文议题为电网企业进一步提升成本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 肖红媛,孔令海,赵洁,田连军.设备全寿命管理理念在大型LNG接收站中的应用[J].化工管理,2015,06:145+147.
[2] 宋子光,张铁毅,王跃旭.轮胎全寿命管理系统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矿业,2015,09:156-158.
[3] 翟玮,尚博祥,孙轶凡,高超,郭晓艳.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评估决策系统设计[J].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2015,09:82-86.
[4] 冀松娅,孙伟.警用车辆装备全寿命管理模式应用探讨[J].武警学院学报,2016,01:94-96.
1 加强电力企业技术监督管理的措施
1.1建立健全电力企业技术监督管理体系。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很多电力企业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技术监督管理体系,因此,不断建立和完善电力企业技术监督管理体系是尤为重要的。结合笔者工作经验,认为电力企业技术监督管理可以建立起包括技术监督三级网络和技术监督管理部门以及技术监督深化扩展的技术研究部门的管理体系。其中,技术监督三级网络可以由电力企业的专业技术监督工作团队来担任;而电力企业技术监督管理部门可以由电力企业的发电运营部、项目管理部和技术监督管理的归口部门来承担,主要任务是理清三级技术监督网络的工作内容和范围,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和监督管理标准监督企业技术监督管理工作的开展,保证企业技术监督管理目标的有效实现;技术监督的研究部门主要有企业的研究部门来承担工作任务。
1.2科学制定适合企业自身的技术监督标准,确保企业技术监督管理按标准进行。任何企业的技术监督管理工作都应该有相应的标准来严格要求管理工作,所以电力企业也不例外,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电力的技术监督管理更是应该按照具体的标准来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笔者提倡电力企业建立适合企业自身的技术监督管理标准。电力企业技术监督管理标准应该对发电公司的技术监督工作进行全面的界定,划清技术部门的各项职责和权限,并对企业技术监督进行全面合理的评价,确保企业技术监督管理目标的实现。
1.3推动电力企业技术监督管理的信息化发展。在全球信息化不断发展的趋势下,众多企业技术监督管理都向着信息化迈进,为应对时展的趋势,电力企业技术监督管理也应该向着信息化发展,不断推动技术监督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体系建设。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现状,结合企业技术监督管理模式,在企业实行按照级别管理的责任制,实现数据的有效及时管理和资源的共享。在企业技术监督管理目标指导下,促进企业技术监督信息平台的建设,为企业技术监督管理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支持。笔者认为电力企业的技术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分为两个层级,即电力公司的技术监督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发电公司的技术监督管理信息系统。两个层级的主要工作任务各有不同,电力公司的技术监督管理主要是对结果进行管理,而发电公司的技术监督管理则主要是完成对过程进行管理。
2 加强电力企业技术监督管理的建议
2.1坚持全过程技术监督。在电网规划设计阶段,要参与规划设计,变电工程重点审查设计图纸,设备选型等工作,落实“十八项”反措和家族缺陷治理等要求。线路工程重点审查防雷、防污、防冰等技术措施落实,加强对线路路径选择、地线保护角选取、外绝缘配置、防雷辅助措施选择等环节审查。要加强设备安装调试和验收阶段技术监督,隐蔽工程必须提前进行跟班验收。运维检修阶段,对新投运设备一个月内应开展、三个月内应完成带电检测和首次状态评价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将隐患消除在设备试运行期间。
2.2强化专业团队一体化运作,提高保障与支撑能力。专业团队一体化运作即地市级公司专责与基层单位专责一体化协同工作机制。各专业主导本专业的技术监督工作,细化、分解、下达本专业技术监督各项工作任务,全过程指导、督促、检查、评价本专业各项工作任务落实情况。市公司各专业技术监督专责负责组建该专业团队,完善三级技术监督工作网络,充实专业团队技术监督力量。通过月度协商制度,加强工作网络间的沟通与交流,及时掌握各专业技术监督工作动态。
2.3提升设备安全监督能力。(1)继续升华周计划对生产作业的管控,将设备带电检测、专业化巡检要求纳入周计划管控,并及时跟踪考核计划执行情况,做到全过程监督好设备。(2)要求各专业上报年度、月度工作计划,具体到责任人、完成时间。市公司将利用月度会议实时跟踪各单位完成情况,同时开展不定期PMS中数据抽查,对发现上报数据不真实的将给予通报。(3)强调对关键指标的上报,如1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主变跳闸、断路器运行损坏、线路跳闸等重要指标,要求发生故障应第一时间上报市公司,对发现主设备故障未及时上报的单位给予严厉考核。
2.4细化指标,提升技术监督管理水平。各专业加强监督基础管理,细化日常工作开展,对PMS中台帐数据准确性、缺陷消除率、设备反措执行情况等应给予日常督察整改,市公司将结合技术监督检查、月度协商会、不定期下现场督查等分析收集相关数据作为评比考核参考。要求班组建立健全的基础管理制度,按要求落实人员至具体设备,档案管理、原始记录要建立规范的记录本和归档流程。对各单位设备试验报告录入及时性、报告准确性、报告审核率、异常报告分析正确性和及时性进行检查和考核,特别是对试验缺项、漏项的要加大考核力度。
2.5深化状态检修。深入开展设备状态检修工作。设备状态检修严格按照要求做到定期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全面实现状态检修工作常态化管理。结合状态检修工作,提高技术监督设备管理,加大状态检修复查提出问题的整改力度,实现状态检修工作常态化,做到有计划、有整改、有落实、能闭环。全面清理绝缘、化学、保护试验计划,与检修计划管理人员密切配合,确保年度试验计划完成。全面提高技术监督设备的健康水平。
2.6加强现场监管力度。一是加强检修现场监管力度,各检修单位加强管理人员管控现场力度,各专业技术监督专责加强下现场督查、督导,提升设备检修、试验质量,确保人员设备可控。二是加强现场作业总结和分析,对现场出现各种设备、人员异常现象组织相关人员专题分析和交流,提高班组人员现场处理和故障分析能力。严格执行设备异常分析和跟踪制度,坚持故障设备7个工作日完成设备分析,异常设备跳闸等做好每月分析,严格执行技术监督异常设备跟踪制度,确保异常设备跟踪不超周期。
2.7健全工作考评机制,提升技术监督工作质量。结合电力企业要求,完善技术监督考核办法,建立协同考核机制,各专业工作情况直接与各专责考评挂钩,每季度就工作完成情况进行通报考核;定期开展指标考评,以“小指标”管理,促工作质量整体提升。将技术监督与专业工作紧密结合,以各专业月度计划与年度计划的完成情况进行考评,评价结果纳入电网运行管理考核。
1.1不断对企业技术监督管理体系进行完善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很多的电力企业在对技术监督管理体系进行建立的方面还不完善,因此,对电力企业技术监督管理体系方面的建立和完善是十分有必要的。根据实践经验,对电力技术监督管理可以建立起包括技术监督的管理部门、三级网络、扩展的技术研究部门的管理体系。其中,由电力企业的专业的工作队伍来承担对三级网络的技术监督;而电力技术监督的管理部门可由电力企业技术监督的管理的主管部门、归口部门来进行承担,对三级技术监督网络的工作的范围和内容进行理清是其主要的任务,对电力企业的技术监督管理工作的开展要按照国家的相关的规定和监督管理的标准,保证有效实现企业的技术监督管理目标;技术监督的研究部门由企业的研究部门或业务支撑机构对工作任务进行承担。
1.2促进电力技术监督管理的信息化发展在信息全球化发展的新趋势下,许多的企业技术监督管理也逐渐实现信息化,为了应对时展的需要,电力企业技术监督管理也要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去发展,推进技术监督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体系的建设。企业要依据自身的发展现状,与企业技术监督的管理模式相结合,实行按照级别管理的责任制度,实现对数据进行有效及时地管理和对资源的共享。根据企业技术监督管理目标的指导,加强对电力企业技术监督的信息平台的建设,为电力企业的技术监督管理工作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通过对电力企业的技术监督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实现技术监督工作过程的流程化管理。
1.3对专业团队进行一体化的运作对专业团队进行一体化运作即地市级公司专门专责与基层的单位进行一体化协同的工作机制。各专业督导本专业技术监督的工作,对本专业技术监督的各项工作任务进行下达,并进行细化和分解,提出具体工作要求并监督执行,对全过程中工作任务落实状况进行指导、督促、检查和评价。市公司的各专业的技术监督负责组建该专业的团队,对三级技术监督的工作网络进行完善,对专业团队技术监督力量进行加强。通过月度协商的制度,强化工作网络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对各专业技术监督的工作动态进行掌握。
1.4加强现场的监管力度,实现人员和设备的可控检修单位要加强对现场检修监管力度,各专业技术监督专责加强现场的督查,提升设备的试验和检修质量,保证人员和设备的可控性。对现场的作业总结和分析进行强化,对现场出现的各种设备、人员异常的现象要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专题的分析和交流,强化工作人员的故障分析能力和现场处理的能力。对于设备异常的跟踪和分析制度要严格地执行,坚持在七个工作日之内完成对设备故障的分析,做好对异常设备的跳闸的月度分析工作,对于技术监督异常设备跟踪制度要严格执行,保证异常设备不超过跟踪周期。
1.5健全工作的考评机制,提升技术监督工作的质量根据公司精益化管理的活动要求,对技术监督考核办法进行完善,建立协同考核的机制,将各专业的工作情况直接和各专责考评进行挂钩,对每季度工作完成的情况进行通报和考核:定期对指标开展考评,以“小指标”的管理,提高整体工作质量。将专业工作与技术监督紧密地结合,以各专业的月度计划与年度计划的完成的情况来进行考评。
1.6坚持全过程的技术监督,保证监督不留死角在电网的规划和设计阶段,要深度的进行参与,变电工程的重点是对设计图纸的审查和对设备的选型等工作,要落实家族缺陷治理和“十八项”反措的要求;线路工程的重点是防雷、防冰、防风偏、防污等技术措施的落实,加强对防雷辅助措施的选择、线路路径的选择、地线保护角的选取、外绝缘的配置等环节的审查。在设备采购的阶段,强化对新入网设备的技术监督,加大设备主要的组部件和材料、关键试验和关键工艺的监督力度,必须由专业的技术人员对重要的工序和试验进行驻厂监造,在源头上管控入网的新设备质量。对设备安装试阶段的技术监督工作进行加强,重视施工阶段的过程见证,将过程中产生的记录数据作为竣工验收的重要依据,督促施工单位提高现场施工质量的同时提高了公司生产专业人员的技能水平,为以后的设备运行维护工作提供了有力技术保障。根据设备交接验收规范及反措等规程规范的要求,加强竣工验收工作,提前对隐蔽工程进行跟班和验收,严格执行验收规范和交接试验规程,对发现的缺陷和问题,要及时下发技术监督工作告警单和整改通知书,确定整改方案和整改时间,确保工程“零缺陷”投产。在运维检修的阶段,在一个月内开展新投运设备带电测试工作,在三个月内完成首次状态评价工作,及时地发现问题,将隐患消除在设备试运行的期间,有效防范各类事故发生。
1.7深化状态检修,提高技术监督设备管理对设备状态检修工作要深入地开展。设备状态检修要严格按照要求,做到动态评价与定期评价相结合,全面地实现状态检修工作常态化的管理。根据状态检修工作,加强设备的技术监督管理,加强状态检修复查中提出问题的整改力度,将状态检修的工作实现常态化。做到能闭环、有计划、有整改、有落实,对绝缘、化学、保护试验的计划全面地清理,同时与检修计划的管理人员进行密切地配合,确保年度试验计划顺利完成。
2结束语
摘 要 现代企业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的竞争。近年来,国网浙江武义县供电公司把提高员工素质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点和着力点,坚持培训创新,从企业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培训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举措,不断完善员工教育培训管理机制,激发员工主动学习热情,引导员工岗位成才,强力推进员工素质工程建设,为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支撑。
关键词 创新管理 素质工程 成效理念
一、具体做法
(一)创新培训理念
良好的硬件环境是做好培训工作的基础和前提,该公司牢固树立“培训就是生产力”的理念,舍得在培训上花钱,加大投入,千方百计改善培训硬件条件。
化巨资建成了占地5332平方米的高标准培训基地。目前新培训基地内设有可容纳百人教室和44座电脑教室各一个,中等教室三个,学员宿舍13间(可供52人就寝)、教师宿舍2间,10kV配电模拟室、抄核收计量故障模拟室、综合实训室、低压故障模拟室、低压设备安装室、电动机测量室等各种专业培训设施一应俱全。室外实训场地占地近3000平方米,装配完整的10kV高压及低压配电线路及设备、耐张紧线及引流线安装、低压终端制造、低压三相四线制线路接地线挂设、登杆及双横担安装、接户线安装、拉线上下把制作及定位、动力配电箱安装、扎线绑扎、配变接地电阻测试工位等学员实习设施,具备开设53项培训项目的能力。良好的培训场地和设施、设备为全公司培训工作正常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硬件支撑。新基地启用四年来,已累计承办各类培训班、竞赛、比武、考试等活动200余期、18000人次。成功举办了“三位一体”配电、营销技能比武和内部技能评定。
与此同时,该公司投资近亿元分别新建了八个供电所营业大楼,每个供电所均设有培训教室和多媒体培训设备。
(二)创新培训管理
1.建立“三级”教育培训管理网络。成立公司职工教育委员会,加强对全公司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落实各级管理职责,建立健全覆盖全公司的“三级”教育培训管理网络,形成了公司领导、专业部室、单位班组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同时,建立教育培训工作联系机制,为各单位配备兼职培训员,协助单位负责人做好培训管理工作,为各基层单位配置培训联系老师,每月到联系单位开展技术技能培训指导,定期开展授课,督导培训等工作,提升班组培训质量。
2.强化计划管理。高度重视教育培训工作,把提高员工队伍素质放在企业发展战略高度,作为事关企业发展全局的基础性、系统性和长期性工作来抓,每年召开专题会议总结部署教育培训工作,研究制订教育培训的工作措施,落实年度教育培训工作计划,使教育培训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工作同布置、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真正把教育培训工作放到企业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并按照“月培训、季考评”工作模式,公司每月向基层部门和单位下发培训工作计划,每季组织普考,并实施末位考核制度,提高了培训效果,保证了培训质量。
3.实施培训信息化管理。加大信息技术在培训中的应用,建成全公司多功能在线培训系统。系统涵盖在线培训、在线培训过程监控、在线考试和在线考试过程监控等内容,具备在线学习培训、命题出卷、在线考试、阅卷查卷、成绩管理、分析报告、题库管理、系统管理、多媒体管理等功能。该系统开发投运后,彻底改变了传统低效的培训方式,充分简化培训的管理工作,提高了管理能力和管理效率,具有实用性、协作性、完整性、灵活性、规范性的特点,实现了多工种、多层次员工的在线学习培训考试,成为目前班组自行组织学习考试的重要载体。
(三)创新培训模式
1.实行“3+X”教育培训模式。为提升员工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技能水平,该公司非常注重培训的全面性,实行“3+X”教育培训模式,将思想道德教育、标准制度宣贯列入班组培训重要内容,与技能培训一起作为班组培训的三项基本内容。通过员工职业道德教育,形成敬业爱岗、诚实守信、忠诚企业、勤勉务实的良好风气,提升员工队伍的“精气神”;通过标准制度的宣贯,使班组员工明白管理要求,规范自身行为,自觉按标准、制度去控制工作的全过程;通过技能培训提升班组员工的专业技术水平,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开设农电工全日制业务技能提升班。随着业务的发展,近年来, 该公司从社会上招用了近200名农网配电营业工,因他们大多为非电力专业毕业生,业务素质和业务技能参差不齐。根据班组员工素质差异,为进一步强化一线员工职业技能培训,推进素质工程建设,提升员工队伍整体素质和供电服务水平,该公司分层次分专业开展培训,举办了农电工业务技能强化提升班,每期进行六个月的脱产培训,培训内容涉及安全、基础理论知识、标准化作业和装置标准实训、现场施工负责人培训四大项内容,争取通过三年时间完成近年来新进农电工的全员业务技能脱产轮训。为确保培训取得实效,严格培训工作纪律,对学员实行准军事化封闭式管理,集中住宿、集中学习,统一作息时间,并定期考评、总结,确保“人人过关”。
3.积极探索其他培训新形式。聘请专业培训机构资深培训讲师,举办班组长综合能力提升训练班,探索班组长队伍建设新途径。扎实开展拜师学艺活动,努力构建师带徒长效管理机制,发挥师傅传帮带作用,调动青年员工学习业务技能积极性,促进青年员工岗位成才。发挥技师创新工作室引领作用,培育优秀技能人才。
(四)创新培训载体
以“三位一体”竞赛活动为载体,深入贯彻上级“人人过关”培训要求,努力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全面推进员工整体素质提升。
结合企业实际,出台“三位一体”竞赛活动方案,每月组织营销、配电、变电专业开展技能竞赛、技术比武考试,并进行排名通报,以考促学,注重实效,调动员工学习积极性,提高员工技能技术水平。与此同时,加大技能竞赛奖励力度,对在市公司级以上获奖的员工进行重奖,以榜样的作用激励员工发挥专业特长和技能,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推进企业素质工程建设,实现全员素质提升。
(五)创新激励机制
为提高全体员工参与学习培训的积极性,引导员工岗位成才,该公司大力实施培训激励机制创新。
出台《员工岗位技能培训激励管理办法》,把教育培训、技能考评、绩效考核和岗位薪酬相结合,将内部技能评定结果与岗位激励兑现相结合,极大激发了班组员工的学习热情,增强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根据员工的职业技能专业等级,每年开展一次内部技能评定,内容涵盖理论考试、实操考评和品行评定等,并对考评结果严格进行奖惩,做到奖惩分明。同时,结合年度个人绩效考评结果,对农网配电营业人员实施差异性技能工资激励,拉开激励档次,实现了薪酬与技能、业绩的紧密挂钩,强化了对员工的工作激励。
本文通过对无锡地区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后勤管理的调研,分析了当前医院后勤管理人员结构老化、学历偏低、技术人员匮乏等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立足医院改革创新、优化后勤运行机制;依托信息化,积极探索物联网技术,打造智能绿色医院、加强安全生产智能监控等医院后勤发展对策的思考。
关键词:
医院;后勤;管理;现状;发展对策;改革
0引言
公立医院改革是当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攻坚的难点,而后勤保障是公立医院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医院后勤保障的安全、高效及成本控制都是公立医院改革的关键内容,分析当前公立医院后勤管理的现状,提出其发展对策刻不容缓,本文对无锡地区的各家二级以上的公立医院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并对后勤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1]。
1医院后勤管理现状
近期,无锡医学会后勤管理学分会调研了无锡市所有二级以上的公立医院,总体情况是:
1.1医院后勤管理架构及管理方式:
(1)管理架构:院科两级、三级班组,个别二级医院实行院科两级,实行院科两级、三级班组占比85.7%。(2)管理方式:未外包项目自主管理,外包项目实行独立监管或与外包公司联合监管。追求服务质量和各自效益,是外包项目甲乙双方联合监管的共同目标,其中联合监管的契合点、有效形式和科学方法是值得研究的方向。
1.2医院后勤保障模式。
个别单位职工食堂外包,其他单位餐饮均未外包;其他后勤保障项目不同程度外包,但后勤项目外包社会化趋势明显。餐饮及物业维修社会化程度较低。
1.3医院后勤用工分析。
后勤各类用工占比:编内后勤用工综合占比小于5,不到外包用工的1/16,虽然后勤用工综合占比27.01,但因外包用工比例大,且外包人员整体文化程度低、流动性大、专业不对口,严重制约医院后勤服务保障成效。
1.4医院后勤人员年龄结构及用工文化水平分析。
二、三级医院及全体后勤人员年龄层次与全国水平比较从各年龄段中值对比全国水平分析,目前全市医院后勤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出现断层,用工文化水平一般是小学、初中为主,学历低。
1.5医院后勤维修项目分析。
各类维修项目费用占比情况,医疗器械维修费较高,而在水电管道、房屋修缮及车辆维修方面可考虑建立集团化服务。
1.6医院后勤保障服务费用支出,被服洗涤支出最大
2医院后勤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综合我们调研的结果,无锡地区医院后勤管理及服务保障中存在亟待解决的共性问题主要是:
2.1人员结构老化、学历偏低、技术人员匮乏。
医院后勤人员现状是专业队伍不断在萎缩,尤其是机电、水暖、设备维修人才的短缺特别严重,人员结构老化、学历偏低、技术人员匮乏、后勤员工数量大幅度下降,这些都给医院后勤工作带来了较大影响,已不能适应现代医院智能化、信息化的发展需要[2]。
2.2考核激励机制不足。
医院后勤总体上还是一个大锅饭体制,干多干少一个样,会干不会干一个样,奖勤惩懒性质的考核力度不够,没有起到实质性的效果。医院后勤本身在向社会化办后勤的方向发展,原来的后勤员工的工作岗位很多也处于可以自己干也可以请外面厂家来干的弹性区间,若没有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这就很容易加速医院自身后勤人员遇事只知道打电话的不作为现象的发生。
2.3培训体系欠缺。
根据我们的调研,医院后勤各类用工占比:编内后勤用工综合占比小于5%,不到外包用工的1/16,外包用工比例很大,目前各家医院的外包人员因受薪酬制约,整体文化程度低、年龄大、流动性大、专业不对口。大量低学历、高龄的流动的外包工正成为现代医院后勤保障的主力军,医院对这类人员的系统培训尤为重要,对他们上岗前的职业培训需要是有针对性的、全面的、系统的、专业化的培训.
2.4后勤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滞后。
医院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各家医院的HIS系统、PACS系统、电子病历等信息系统发展迅猛,各家医院新病房楼建设都有楼宇智能化模块,但对于水泵房、污水处理、食堂等总务设施大部分都没有智能化、信息化改进,还有很多没有智能报警系统的机房日常处于无人值守状态,这些都是安全生产的隐患。
3医院后勤发展对策的思考
3.1依托医院改革创新、优化后勤运行机制。
公立医院改革必须对后勤岗位进行定编定岗,其中后勤岗位的设置必须要结合医院后勤社会化的实际趋势,将保洁、洗涤、安保等非专业技术岗位进行社会化,对水电气的运维、医疗器械的运维等技术岗位保留部分专业岗,及时这类后勤保障项目进行社会化,同样还需要医院设置专业技术监管岗位,同时研究岗位配置标准。要组件后勤技术人员专家库系统,建立后勤专家流动服务站,统筹流动服务于各医院,提供相关咨询服务、各类后勤保障的技术支持和项目社会化专业监管。
3.2制订后勤分阶段发展规划,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
我们可以将改革难度小,涉及面窄的领域作为后勤改革创新的短期目标,立即去探索实施。这一方面诸如各家医院为确保医务人员安全而建立的特勤保安队,若我们组建全市公立医院共享的一支特勤保安队,将会有效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后勤发展的中期目标首先是要总结短期集团化经验,扩大医院后勤项目集团化保障范围,探索成立区域化医院后勤保障集团。中期目标还要建立后勤服务SOP标准化流程,积极借鉴美国JCI医院管理标准,统一建立后勤保障的各级各类服务SOP标准化流程及相关质量标准,细化医院后勤各级各类从业人员具体的操作规范和服务考核标准与细则。公立医院后勤保障的长期目标是实现区域化后勤保障集团提供服务保障,形成区域集约化、智能信息化、专业科学化后勤保障模式。
3.3积极探索物联网技术,打造智能绿色医院。
我们可以根据国内绿色医院现有评价体系,对全市二级以上医院推行星级评测,以此推动本地绿色医院建设,以此推动各家医院重点改造电力设施设备节能,同时在医院建设初期就积极结合本城市气温气候情况,探索研究利用物理空间和自然雨水、阳光进行节能设计或改造。当前,各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中不能忽略后勤信息化改造,在缺人严重的后勤各部门,只有积极推进信息化、智能化的技防改造,才能弥补人防严重不足的漏洞。医院后勤信息化特别是首先要改造后勤基础设施设备,形成基础设施设备的运行智能化,建立后勤管理信息化平台,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对水泵房、变电所、污水处理等后勤重点区域安装远程报警装置及控制装置,利用短信提醒、物联网技术实现在确保安全情况下的机房无人值守。
3.4加强后勤运行成本核算,积极推进医院精细化管理。
无论是对医疗物资的资金管理、物业管理还是设备成本与维护管理,后勤部门都需要有一个完善的成本统筹核算机制。在确保医院后勤安全生产的提前下,要积极推行精细化管理,将医院的物资采购维护与运营成本降到最低,后勤要通过精细化管理积极为医院创造价值[3],让公立医院在低运行成本模式下轻松踏上改革的征程。当前我们要积极探索后勤保障的各个要素,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成本控制的数学模型,对医院运营的成本有一个精准的核算,并针对核算数据制定出一个良好的管控计划与奖惩体系。
4总结
当前形式下,我们公立医院的后勤发展挑战中也有机遇,我们要调整工作思路,适应社会医疗卫生发展需要,通过无锡医院后勤运行管理的研究,积极探索推行专业化技术监管,努力尝试提供区域化后勤集团服务保障,以形成后勤服务区域集约化、后勤设施信息化、后勤岗位专业化的后勤管理和服务保障模式,积极探索新时期医院现代化管理发展方向,打造高效优质的医院后勤管理体系。
作者:曹岳兴 卫蕾(通讯作者) 陆银春 单位:江苏省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后勤保障部
参考文献
[1]许兵.医院后勤服务精细化管理与实践浅析[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4,4: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