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考证调查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考证热考证动机
一、研究设计
1.马斯洛理论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是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五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和安全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社会需求、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很显然,大学生“考证热”俨然属于社会需求和尊重需求还有自我实现需求的层次,从安全感方向考虑也有一部分的安全需求。
2.卢因的群体动力理论
群体风气是群体在工作生活中逐步形成、约定俗成的行为习惯和精神风貌,是群体规范的一部分,是一种非正式的、非强制性的行为标准。群体风气是客观存在的,是组织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风气。
群体的风气对成员行为有重要的影响,成员置身于群体中,总会受到整个群体风气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考证”精神执着,然而对其自身今后的发展有何打算或目的不甚了解,大部分学生的态度是先考了再说,或许能派上用场,对其今后的发展基本无定位,甚至有一部分同学是看到身边的同学在考,自己也盲目跟风,效仿其他同学考证,来给自己一颗定心丸。
二、调查的组织和实施
本次调查采用的是借助于二手资料、网络平台等针对大学生“考证热”调查,从针对大学生“考证热”的内容、目的、意义等方面制作了这份问卷调查。调查的对象是在校的大学生,以大一、大二、大三、大四为主。
调查的总体方案为:(1)研究目标,了解大学生对于“考证热”的看法,从而对本次调查做出准确评论;调查单位,身边的在校大学生;调查方法,资料搜集、问卷及研究资料;调查工具,网络、报纸;调查人员的组织,本小组全体成员,号召身边的在校大学生参与本次调查;调查时间,第一周,周一到周二理论研究,周三到周四设计调查问卷,周五在网络投放;第二周,收集调查问卷并对其数据统计并完成调查报告。
三、进行描述性分析
1.现状
大学生热衷考证已经成为全国性现象。在各高校中,除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考试等必考科目外,在校大学生中有超过73%的人还准备考取其他方面的资格证书。根据我们对120名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七成以上学生手中持有两本以上“非必要”证书。在这些证书中,英语、计算机的等级证书属于最基本的“武器”。
但这也仅仅是最基本的,更多的大学生们显然已不满足于英语、计算机等“你有我有大家有”的基本证书,而是一心想要几个“独门武器”,诸如电子商务师、人力资源师、市场营销员、物流师等职业资格证书都在大学生眼里炙手可热。对于大四学生来说,没有证书或者说只凭那张大学毕业文凭恐怕很难找到工作,而拥有英语等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之类的证书的人又太多了。因此,很多大四学生都认为,文凭越高,证书越多,找工作也就相对更容易。
2.趋势
各高校负责学生就业的老师一致认为,大学生们应当以专业为主考证为辅,绝对不能本末倒置。但是实际上是在耽误自己的主要学业,因此绝不应该提倡大学生就业难、考证热已是当下高校里的常见现象,随着我国金融、证券行业的繁荣发展,金融、证券业人才,尤其是具有国际化执业水准的人才缺口越来越大。有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国内大约对金融人才有300万人左右的需求,但符合要求的不到10万人。面对金融行业的火爆,并根据调查问卷,发现有25%的人选择通过考试拿下各种证书进入这一热门行业。
四、问题及原因
1.问题
(1)高校学生忽视专业课加入考证大军
在日渐庞大的考证队伍中,有不少学生把考证当成了自己的主业,其中也不乏刚步入象牙塔的新生。没有协调好考证与专业知识的学学生就业困难问题会持续相当一段时间,这无不给在校大学生内心产生一股无形的压力。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在校期间的首要任务就是增加就业竞争力,而考证作为一种捷径无疑会受到青睐。因此许多大学生把学习专业知识和考证本末倒置,以搁置专业课知识的学习为代价去搏取几张甚至一张所谓的“就业通行证”,实际上是在耽误自己的前途。
(2)“证书多多益善,考试只求过关”
人力资源师、注册会计师、秘书资格证、保险经纪人……各种证件的考试继出国热、考研热之后,在省内各高校中又掀起了一股热潮。一般人认为,技能证书是个人能力和才华的书面证明,或许在过去的就业模式下,证书的多少可能会影响到求职的成功,然而在当今追求实际效益的今天,证书在求职中到底又能起到多大作用呢?以证书品种最为丰富的IT业为例,计算中心的专家说,拥有电脑技术、软件程序或操作系统证书,并不能保证你获得一份工作,因为持证者所学知识可能足以通过考试,但却无法应付工作。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来评价IT证书的作用:如果你有工作经验,证书就很有价值,它的确能表明你熟悉程序员或网络工程师应该掌握的东西。但同样并不是所有的证书都能让你学到真正的知识,提高个人的能力,凡事要理性对待。
(3)对证书效果期望太高,认为有了证书就能找到满意的工作
很多学生认为证书是他们以后找工作的敲门砖,可事实是现在很多企业根本对大学生的证书不在乎,他们要求的是有才能的人。“有了证书就能找到满意的工作,这是一个误区”。北京科技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张俊燕老师说,“大多数用人单位招聘时,并没有标明求职者应持有某某证书。一些知名的企业,都有自己的一套招聘模式,通过几轮的笔试面试,基本上就能判定应聘者是否达到岗位需求。因此,有没有证书不起决定作用,关键要看实际能力。”
(4)考证热催生“考证”,大学生发展“”团队
从新闻上得知“考证”是一个很有挑战力和诱惑力的工作。拥有一定经验的“”成了香荸荸,有很多培训机构拿出相对“高薪”的诱惑要从这些“”团队“挖墙角”,催生了社会上一些虚假证书,以及部分学生更不愿自己奋斗而获取知识。据媒体报道,按专家估算,当前我国每年考评各类证书的经济总额超过3000多亿。“考证一族”刮起的考证风催生巨大的“考证经济”。华东交通大学经管学院大三学生张力友看到了“考证经济”的广阔市场,在大一的时候就为考证学生与培训机构牵线搭桥,做起了“考证”,分享“考证经济”这块大蛋糕。
证书含金量低,不能代表大学生的真实水平在大学校园里,“卖答案”、“包过”的小广告随处可见,并且很有市场,许多大学生为了得到一纸证书愿意花大价钱买答案,甚至找人替考。因此,拥有证书的人并不一定就有真才实学,他们除了持有一张含金量不高的纸张外,并没有获得什么知识,动口、动手能力也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2.原因
(1)兴趣加实用是考证的主要原因
有的大学生则把考证当作拓展自己能力的机会。某同学读的是国际贸易专业,目前他已经获得英语六级证书,但他还打算考计算机等级证书和驾驶证。他说:“为了拓展自己的能力,班里同学都在考证,各种能力具备了,才能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工作。”持同样观点的学生还认为,只要时间安排得当,考证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多设置一个目标,多添加一种动力。再加上大学生的课程一般比较少,于是很多大学生便利用课余时间去考取一些相关证书,一方面打发了时间,一方面也学到了东西。可能还有些同学是真正为了自己未来的人生做打算,想从事这方面相关的工作。
(2)60%的人认为考证是因为就业形势严峻。
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从此问题也突显了出来。面对就业压力,许多在校大学生对各种各样的技能证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大学生纷纷去报考各种证书,由此大学生考证现象成为了校园的一道风景线。通过访谈调查分析,我们发现,高校大学生考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如今,“大学生毕业就等于失业”、“大学生越来越不吃香了”等观念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为了增加就业砝码、增强自身的综合竞争力以便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不少大学生主动或被动地报考各种证书。
(3)培训机构夸大其词的宣传
一些培训机构对那些资格证考试并不了解,为了获取经济利益,夸大广告宣传,误导学生,尤其是跟风考证和徘徊不定的学生。无论培训不仅仅是理论上学习,它更强调的是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因此大学生应该先注重能力和经验的积累。
六、对策及建议
在这里,并不是说考证的一无是处,只是想说明盲目考证的弊端。建议同学们在考证的同时或者之前把本专业的知识先学精学透,这样报考的证书才能真正成为提升自己的手段。虽然证件确实与你的未来利益有一定关系,但在考证之中学到知识,提高素质与能力,更加重要。很多调查与访问都表明,真正的好公司是不会特别看重这些证书的,资格证只能表明通过了相关的考试,但不表示持多种证书的大学生就会有与证书相匹配的能力。要记住证书最多能给你赢得一个面试的机会,能不能留用还是要看专业知识、自身能力。因此,要端正考证态度,凭自己的真才实学考取证书,获得相关的能力。大学生在考证前,一定要对证书的开发机构、考试内容、证书市场口碑等方面有所了解,而不能盲目跟风。所以在此给出一些建议:
1.对大学生
(1)考证目的——明
大学生自己应该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自己的专业学习,在对社会和企业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再结合自己的兴趣、能力、专业等方面的要素,根据自己想要从事的行业决定是否要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和考取什么证书,有目的的完成相关的考试,获得合格证书,从而为理想的就业增加强有力的筹码。
理性对待考证,处理好考证与本专业学习的关系,端正考证态度,设计人生,规划未来高校学生应该真正认识证书,不能一味跟风,要充分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根据市场的需要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考证,考何种证书。我们只能把考证作为就业的“敲门砖”,并不能完全依赖它,要知道含金量再高的证书也只是对招聘人员起参考作用,不能左右求职的成败。在校大学生必须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学习的持续性。
现在许多大学生考证主要是迫于工作的压力,于是往往会去片面地追求一纸证书,而不会把自己的认证考试和自己的特长以及目前所从事的工作结合起来。而有的大学生或者是已工作的中青年考证主要是为自己“充电”,提高自己的自身素质和知识层次,以便为自己将来的职业重新进行规划以打好基础,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希望能通过多参加各种专业认证教育来弥补自己的知识层次和技术水平,这些人往往是为了获取真正的知识,会十分注重认证考试的能力和实力。
(2)培训内容——实
培训不仅仅是理论上学习,它更强调的是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因此大学生应该先注重能力和经验的积累。培训与考试都应该围绕“技能”这一主题展开,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在每一阶段的学习培训中,都应该给自己制定一个与理论培训内容相适应的技能培训目标,例如根据理论知识点来制定相关的技能操作要点;其次,要提高实际操作技能的水平的话,惟有不断地上机实践操作,一般情况下要将自己的上机操作时间控制在整个认证培训时间的70%这一数字上。
(3)证书内容——正
一般人认为,技能证书是个人能力和才华的书面证明,或许在过去的就业模式下,证书的多少可能会影响到求职的成功,然而在当今追求实际效益的今天,证书在求职中到底又能起到多大作用呢?以证书品种最为丰富的IT业为例,计算中心的专家说,拥有电脑技术、软件程序或操作系统证书,并不能保证你获得一份工作,因为持证者所学知识可能足以通过考试,但却无法应付工作。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来评价IT证书的作用:如果你有工作经验,证书就很有价值,它的确能表明你熟悉程序员或网络工程师应该掌握的东西。
(4)培训过程——韧
大学生一定要端正学习态度,不要走为了应付考试去背题目这样的捷径。具体表现在应该先认真学习认证培训所要求的理论知识,并按照任课教师制定的各项考核任务来指导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学习步骤,在参加完培训之后,应立即进行知识的学习和课堂知识的反思,这能加强记忆效果,真正吸收课堂的讲课内容。同时,在培训过程中,每一位参加认证培训的大学生要能完成一份符合《培训与考试大纲》要求,并能体现个性和创造性的作业设计;再有就是在过程考核与作业设计过程中,只记成功,不记失败,理论考核通过以后再继续进行实践操作的加强和巩固。
2.对用人单位
用人单位应树立正确的用人观,证书并不能证明一个人的实际工作能力,应以长远的目光来审视人才。
3.对高校
学校应对大学生做必要的职业生涯方面的培训,考证并不是就业的最有效手段,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与其将时间浪费在考取不利于职业发展方向的证书上,不如花费精力去提高专业的实际操作能力。
【关键词】消费行为;大学生;消费心理;对策
1大学生消费行为相关概念界定及说明
1.1消费及消费行为的含义
消费是人类通过消费品来满足自身欲望的一种经济行为。广义的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生产消费指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的使用和消耗;个人消费指人们把生产出来的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用于满足个人生活需要的行为过程。本文所讨论的消费为狭义的消费,即个人消费。
消费行为指消费者为获取所用的消费资料和劳务而从事的选择、购买和使用等活动。其主要表现为购买行为,指人们购买商品来满足自己生活需要的过程。
1.2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含义
大学生消费行为通常指普通高等院校本、专科学生在其日常生活过程中,为了满足自身需要,消耗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过程。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行为在符合一般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特点的同时又具有自己的特点。
1.3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需求分为五种: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其中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和归属需求可称为缺乏型需求,只有在满足了这些需求之后,个体才能感到基本上的舒适。尊重和自我实现两种需求可称之为成长型需求,因为它们主要是为了个体的成长与发展。需求层次理论,就本文所要探讨的消费行为而言,是解释大学生消费动机的重要理论。
2. 西安市大学生消费水平现状
2.1经济来源
根据调查报告显示,西安大学生大部分收入来源是父母提供,其比例占收入来源的95%以上;此外收入的来源渠道还有勤工俭学、兼职、贷款、奖学金等。其中可支配收入方面,约59%的学生每月可支配收入在500元~700元之间;约29%的学生可支配收入在700元~800元之间;还有少部分人可支配收入不到500元,这部分人大部分家庭条件不太好,收入来源大部分是勤工俭学和兼职所得。
2.2消费结构
大学生的消费结构是指各项消费支出在总消费额中所占的比重,其反应了大学生不同性质消费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据相关资料显示,总体消费中占比例最大的是日常生活消费,其次是交际、通讯、学习等方面的消费。对消费项目进行概括,可以分为生存消费、发展消费、交往消费和享受消费。
发展消费指大学生用于加强自身竞争力的投资消费,包括考证的报名费和培训费。无论是在消费的数量上还是消费的金额上,发展消费是西安大学生消费中的重要一部分,投入30~100元报名费考证的学生占到了31%,100~300元的则占到了19.5%,除了报名费外,还有资料费和培训费等。
交往消费是大学生为了满足情感需要、获得社会认同而进行的消费,包括通讯、网络、恋爱、聚餐等。74%的大学生每个月上网费用在30元以下,19.5%在30元~50元之间,7.5%的大学生上网费用过高,在50元以上;通讯费方面,每月50元以上消费的占到了34.2%;享乐消费主要是指大学生娱乐、旅游等方面的消费,近半的学生每学期至少出去旅游一次,旅游费用因人而异。
3西安市大学生消费的基本特点
3.1消费结构
西安市大学生的消费结构总体合理,基本不存在浪费和盲目消费的现象。西安市大学生消费总额中占比例最大的是生存消费。其次是发展消费,再次交往消费和享乐消费越来越受到学生的重视,这说明大学生在加强自身竞争力的同时也开始关注生活质量。
3.2消费心理
从调研来看,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应该节制消费,而且消费时应该做好性价之间的平衡,这说明大学生总体消费观念还是比较理性的。但也有部分学生过于追求名牌,如调查品牌重要程度时,近50%的人认为品牌较为重要,而且23.5%还认为品牌非常重要,更有甚者不顾自身经济情况一意追求名牌。从中可以看出,还是有一些不良心理存在于部分大学生的消费中。
3.3消费行为
调查发现,西安大学生消费行为比较健康。近32%的学生每月生活费会有剩余,而且61%的人愿意将剩余部分转到下个月。同时,也发现大学生消费存在一些不良心理,这些心理导致了不合理的消费习惯,如近62%的人认为可以提前消费。
4西安市大学生合理消费行为引导对策
4.1个人角度
大学生应该从自身的内部出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外界的诱惑有一定的抵御能力。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经济能力决定了大学生自身不可能和独立的社会个体一样消费,更多需要家庭的供给。在消费过程中,不能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消费。所以从自身做起,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是非常重要的。
4.2家庭角度
从父母来说,必须有正确的消费观,要以身作则,在日常消费中要有节俭的意识。在很多存在不合理消费观念的大学生身上可以看出,他们家长的平时的教育过程中就存在问题,自身也存在不正确的消费观念。比如,有的父母就教育子女要注重同学之间关系的培养,造成大学生在人情消费上花费过多。家庭是当前大学生消费资金的主要源头,大学生的日常消费大部分是家庭供给的,必须从根源上对大学生消费进行控制。
4.3学校角度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形成一种适度消费、合理消费的舆论氛围对当前大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群体之间有很强的从众性和攀比性,良好的校园消费氛围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理念有着非常好的效果。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消费观念。
4.4社会角度
在当前的社会大环境中,很多错误的价值观影响着当代大学生。比方说“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车上笑”就是一种极度拜金主义的体现。所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对大学生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有着重要影响。社会应给予大学生正能量。
5结语
大学生的消费问题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直接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很多问题,都与错误的消费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消费观念,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大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李静,山东省大学生消费调查及引导策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9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组织 现状 行为特点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College Network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Status and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GUO Jihua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Sanhe, Hebei 065201)
Abstract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f college network self-organization, summarize the basic status of network organization of students, summarized the main influence on the college network organization produced, analyze the behavior of the network organization, university advocate moral educators to strengthen the college network organization supervision, management and guidance.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organization; status;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个人电脑的迅速普及,我国网民的数量连年激增。据2012年8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2011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中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已达2.32亿,占整体网民的45.1%,占青少年总体的64.4%,青少年互联网渗透率持续上升。①以上数据表明,我国网民中近半数为青少年,我国青少年中近三分之二为网民,而这部分人群中,大学生占据着主体地位。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平等交流的互动平台,也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与日常学习和生活紧密结合的传播圈,大学生网络组织便是一种典型的传播圈。
大学生网络组织是一定数量的大学生通过网络这种载体,按照一定的目的、兴趣或任务聚集在一个相对开放的虚拟空间内,自发地开展某种话题讨论,网上网下开展活动的集合体。②大学生网络组织多为自发性、松散型,有的靠兴趣聚合,有的因公益凝聚,也有的游走在道德和法律的边缘。本文旨在通过对大学生网络组织进行调查,结合理论分析描述当前大学生网络组织的发展现状及行为特点,从而为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及相关工作提供参考,为探索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提供一些思路。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防灾科技学院在校大学生进行随机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问卷188份,其中有效问卷共176份,问卷有效率为88%。问卷发放地点选取了防灾科技学院图书馆、选修课课堂、学生餐厅、校园主路等地。同时,辅以网络调查、文献研究、个别访谈等方法。
1 大学生网络组织发展现状
1.1 大学生网络组织参与者的基本情况
大学生网络组织的总体数量比较大且分布庞杂。由于网络组织本身不需要在管理部门登记注册,而且很多网站都提供相应的申请服务,且形式多样,申请者加交叉加入多个和多种类型的网络组织,也可创建多个网络组织,各种组织的数量和组织内成员数均处于时刻变化中,因此无法准确统计本校当前网络组织的数量及其成员数量。但通过本次发放的200份问卷的统计情况看,受调查者中有66.1%的人参与了不同类型的一个或多个网络组织,37.3%的受调查者建立了自己的网络组织。
大学生网络组织的类型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兴趣爱好型,如军事迷、驴友会、动漫工社、电子竞技联盟等;学术研究型,如程序设计类、项目研究类、语言学习类、考证考级类等;公益服务型,如环保组织、青年志愿者协会、心理协会等;情感交流型,如同乡会、校友录等。大学生参与各类型网络组织的具体分布情况见图1。
图1 大学生参与网络组织的主要类型
参与大学生网络组织的同学中男女性别差异明显,其中男生占66.2%,女生占33.8%,与之相对应的是,参加传统社团同学中,男生占69.2%,女生占30.8%,二者数据具有较大的相似性,符合正常规律。笔者分析出现如此差异的原因应主要缘于男女生性格特点上的差异,属正常现象。
大学生参加网络组织而在交叉现象,从调查结果看,参加1个网络组织的人数最多,占参加网络人群总体的62.2%,参加2~3个网络组织的人数占17.5%,参加4~5个网络组织的人数占20.3%,可见大学生对网络组织的选择比较谨慎,不会轻易参加一些自己不太感兴趣或不是很符合自身需求的网络组织。
1.2 大学生网络组织开展活动情况
大学生参加的网络组织的规模均比较大,其中10人以下规模的占2.7%,10~50人规模的占36.5%,50~100人的占23%,100人以上规模的占37.8%。
大学生参加网络组织的载体以QQ群为绝对主力,加入QQ群的大学生达99.11%,具体情况如图2所示。
图2 大学生参加网络组织的载体
因为大学生参加的网络组织存在交叉的情况,所以图2中各项数据的总和大于100%。
大学生参加的网络组织进行网下活动的频次较低,仅有10.7%的组织经常开展网下活动,其中30.4%的组织较少开展网下活动,58.9%的组织极少开展网上活动。上述数据表明,大学生参加的网络组织主要以开展网上活动为主。
1.3 网络组织对大学生的影响
对于参加网络组织对自身的影响,71.4 %的大学生认为网络组织对自已的学习、生活有一定的影响,甚至影响很大,具体数据详见图3。大学生认为对网络组织对自身的影响具体如表1所示。
图3
2 大学生网络组织的行为特点
2.1 自发性和自主性
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到,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网络组织均是以一名或几名发起者或曰创建者为核心,辅以部分对该组织内容有兴趣、有热情的大学生作为骨干力量,大家自发形成的,在这部分人的基础上,吸纳、聚集一批具有共同爱好、兴趣、经历或利益关系的成员,绝大多数成员都是自愿加入的。多数网络组织都有一套或隐或显,但一定是被成员所熟知和认可的管理和运作机制,在组织管理上,则表现出全员参与、自我管理的特征。一个网络组织要想存在,不仅要网络管理员提供技术保障,更需要组织成员的投入,组织成员此时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和组织设施的使用者,而是信息的主动提供者和组织设施建设的参与者。因此,大学生网络组织为成员追求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施展才能的环境,使参与者充满了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意识,在大学生网络组织开展的各类活动中,各个成员都可以自主支配时间,自主决定是否参与,具有很强的平等和自由的气氛,并呈现出民主化的社会趋势。
2.2 互动性和灵活性
随着个人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资源配置成本越来越低,信息沟通变得更加便捷,网络组织不受时间、空间和现实身份、地位的限制,以互联网为平台,通过QQ群、BBS及各大社交网站集聚,表现出群体动员、快速互动的特征。网络组织由于具有民间性,对于内部成员的约束力较低,成员在进入或退出过程中,无需履行像正式组织那样的手续,各成员可自发参与、自由退出,体现出了灵活性的特点。此外,组织成员不分学历、不论专业,通过网络载体而联系在一起,活动方式也非常灵活,只要有需求就可能有活动,也体现出了灵活性的特点。
2.3 虚拟性与隐蔽性
大多数大学生在参加网络组织的活动时是以虚拟身份参加的,各成员不仅在加入网络组织及参加网上活动时用的是网名,在参加网下活动使用的也是网名,对此各成员已约定俗成并予以认可,使得参与者在一定程度上免除了当今社会一些庸俗价值观的束缚。大学生网络组织无论在什么环境,或身居何处都不影响社团的构成,并且其“空间”的存在也是无形的,其网上活动及网下活动的组织动员也是以数字化方式进行的,可在瞬间完成,组织活动痕迹多存于电磁介质如程序、数据等传输信息中,很具隐蔽性。此外,活动倡导者和组织者利用各自的电脑、手机进行组织,组织行为也具有隐蔽性。
大学生网络组织的这种自发性存在,自主性活动,以虚拟身份参与,互动交流动频繁、活动隐蔽的行为特点,使得高校学生工作的监督和管理更加困难。因此,管理部门必须对大学生网络组织进行深入研究,并加强对其的监督和管理,引导大学生健康发展。
注释
(一)大学生年消费额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
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及相关监测机构的调查报告显示[1]:大学生每学期的人均消费支出高达4819元,意味着大学生人均消费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8472.2元)。如此高的消费水平,对应的却是一个基本上纯消费的群体。南开大学经济学院2005年9月至10月中旬的一份调查显示:京津冀地区大学生中消费全部来源于父母的占44.25%,不同程度得到助学贷款和助学金帮助的占21.14%,消费全部靠自己勤工助学的仅占0.44%。此外,大学生的消费视野也日益多元化,选择商品的覆盖面越来越广,除了必要的学习消费以外,也有其他消费项目。
(二)大学生的消费期望高
一项通过对某高校的在校本科生进行的问卷调查[2]表明,在接受调查的900多名学生中,有41.9%的男生和43.9%的女生,认为每月生活费不够花销,与自己的期望有差距。对现在的生活状况不太满意的,有49.8%的农村学生,47.2%的城市学生。无论城乡,他们所期望的生活费在500~600元,甚至部分大学生期望可获得600元以上的生活费以应付日常开支。
(三)大学生的以“考证”“考研”为代表的学习消费花费不菲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流行“考证热”。大学生毕业的时候,平均有4~5个证书,最常见的有,英语四级、六级证书,计算机水平考试证书,汽车驾驶执照,还有一些与专业相关的上岗证书,名目繁多。另外,考研也是解决就业的缓兵之计,报考人数逐年增加。相应的报名费、资料费、培训费自然不少。如果是反复考几次的汇总费用就更多了。
(四)大学生进行非学习消费时喜好追逐流行,其中也存在着盲目追求“标新立异”的不成熟的消费方式
大学生属于青年消费群体。在学习之余,从穿衣打扮到娱乐休闲和普通的年轻人一样,时时紧跟潮流的步伐。例如,许多大学生都有校园IC卡、交通IC卡、上网卡甚至运动健身卡等,周末选择唱歌、跳舞,节日选择出门旅游,还有“人情消费”。但是,在追逐流行中,如果存在着一味地追求个性的展现,过分张扬地追求标新立异的消费行为,那就是白白浪费金钱的不成熟的消费观念,导致的恶果就是不顾实际经济能力的“高消费”。
二、分析大学生“高消费”的原因
(一)大学生消费结构不合理,缺乏理财知识
据南开大学经济学院2005年9月至10月中旬的一份调查中显示:京津冀地区大学生除了平均513元的月基本消费(伙食费及生活必需品)和学习相关费用以外,还包括如手机、电脑、MP3、数码相机等一些电子产品的消费。其中,大学生交友应酬、手机费用、恋爱费用这三项的花费超过200元,在恋爱费用一项花费在500元以上的占到了1.5%。这些仅仅是平均数字,一部分学生的娱乐消费没有包括在内。与大学生此类纯消费的群体不相对应的是其对理财知识非常陌生。在这份调查中,大部分学生都承认,一学期结束时,自己的消费已经超出计划范围,即使略有剩余,也是想着如何花完剩余的钱,只有极个别同学有储蓄的意识。
(二)大学生受到“雅皮士”生活方式的影响,提前在校园里过上“伪白领”生活
雅皮士是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在美国社会中的一种新的青年文化现象。雅皮士(Yuppics),是英文“YoungUrbanProfessionals”的缩写。意思是“年轻的住在城市的专业人员”,也有人将其定义为“向上层社会流动的青年人”,是当时美国青年人心中的奋斗目标。我国学者温洋总结雅皮士生活方式的特点有:第一,追求物质享受;第二,投入地工作。进入本世纪后,我国的GDP保持在8%~10%的增长率,人民安居乐业,一部分人、一部分家庭已经先富起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那批受过高等教育,以IT业中佼佼者为代表的“知识新贵”凭着“知识致富”而晋身中产或富豪阶层,似乎也享受着昔日美国“雅皮士”的优越生活。良好的宏观环境和强烈的“榜样效应”给青年学生以极大的鼓舞。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凡事有利必有弊。“雅皮士”拼命地工作铸就了自身的成功,其推崇的以“享受生活”为中心,以“追求前卫和新潮”为特征的“高消费”在大学生中迅速地找到了有力的响应者。
(三)在校大学生为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预期消费”也是“高消费”的组成部分
高校的连年扩招,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择业难”是不争的事实。在校大学生“考证”或是“考研”的消费,是面对现实的表现,是自己解决出路的手段,也是为将来获得立足之地的投资。这有利于扩充知识量,提高实用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值得鼓励。反之,也出现部分不理智的学生不分析个人特点就盲目投入,给自己和家庭带来精神和经济上的压力,时间金钱分配不合理,最终得不偿失,甚至是一无所获。
(四)企业广告中“奢华”主题的宣传助长大学生追求享受的“高消费”现象
丹尼尔·米勒认为:“广告对于社会期待,对于总的生活方式的概念的形成具有积累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大学生获取消费信息的渠道是大众传媒。由企业精心设计的商业广告中,为了有效地彰显商品的价值和品质,营销人员极尽全力地渲染使用该商品后的幸福感。这种宣传日积月累,会让人们的消费意识、物质欲望都产生质的变化。大学生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对广告中不良主题的侵入免疫力差,容易为“高消费”找到貌似合理的借口。
三、企业引导学生抵制“高消费”的营销对策
(一)企业应在校园内外引领积极向上的消费潮流
1900年,先哲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有云:“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加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企业在开发大学生市场时,除了讲求经济利益,一定要负责任地兼顾社会效益。目前,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我国经济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通过采取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模式。很明显,承担祖国明日建设重任的大学生在校园阶段就出现“高消费”是非常不利于自身发展,也不利于国家的经济建设的。作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企业在此时就应该明确响应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号召,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进而在营销中教育学生明辨是非,识别“高消费”的弊端,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主动引领健康向上的“以节约为美”的消费潮流。
(二)产品开发具有针对性,有的放矢地采用“戒奢崇俭”的文化营销
中国素有倡导节俭的传统。《左传·庄公二十四年》指出:“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墨子·体过》中也说:“俭节则昌,佚则亡。”时至今日,国家又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不管是古训,还是今日的政策,都教导人们在节俭与奢侈问题上要明辨美丑、善恶与是非,张扬节俭的良好社会风尚是必要的。大学生“高消费”是不合时宜的。面对大学生这个细分市场,企业宜采用差异营销策略,注意要融入“戒奢崇俭”的文化元素,充分考虑到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重视商品的文化意义。因此,企业要充分挖掘产品的文化含量,善于将商业行为与文化结缘,这样的产品易获得大学生的价值认同,符合其“文化人”的身份。
(三)制定商品价格必须考虑到大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不能助长“高消费”
大学生基本上是全职学生,生活来源主要依靠家庭。经济来源的依赖性使得部分大学生在追求“高消费”时受到限制。因此,制定符合大学生经济承受力的价格是企业营销成功的必要条件,一般而言,定价中低、薄利多销是企业价格策略的核心。
(四)利用互联网的力量,发展直销等新兴的销售方式
目前我国的网络用户高达1亿人,这个数字每天都在增加,大学生在其中占相当大的比例。互联网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企业在利用传统渠道的同时,应该关注网络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率,加大在门户网站和各种虚拟社区中的宣传力度,有的放矢地开展网上购物,一方面利于企业节约渠道成本,使商品售价降低;另一方面也迎合大学生追求新潮事物的消费心理。
(五)促销策略中多使用公益性质的宣传方式,在大学生中树立美好形象
具有较高素质的大学生对商业味太浓的促销活动普遍有抵触心理。企业应尽量减少或弃用单纯促销产品的陈旧模式,加大公益性质的促销方式的使用频率。例如,名人公益广告就是社会效果不错的促销方式。名人公益广告是利用在社会上有较高的知名度、对社会公众有较大影响力的公众人物来传播公益理念。传播学奠基人之一霍夫兰的“态度改变模式”观点认为,传达者是否被人喜爱,对接受者是否改变态度起着重要的影响。企业利用名人传播抵制“高消费”,倡导理性消费的公益理念,一定能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再辅以其他促销方式,增加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体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明白理性消费的必要性和做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大学生;压力;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2-0110-03
在激烈的竞争和社会变革的环境下,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有学者曾对社会不同人群承受的压力做过调查,结果显示,青年学生所承受的压力最大,农民最小,工人与科技人员居中[1]。大学生面临的压力很大,承受心理压力的能力却较差。因此,大学生必须正确认识压力并有效管理压力,从而提高自己压力管理的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
一、压力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1.压力的含义。压力是现代人普遍的心理体验。它存在于学习、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学习成绩落后、工作任务加重、亲人患病等都会给人带来压力。何谓压力?我国学者黄希庭认为,心理学上的压力通常有三种含义:一是指现实存在的具有威胁性的刺激,即压力源;二是指人对压力事件的反应,即压力反应;三是威胁性的刺激带来的一种被压迫的主观感受,即压力感[2]。车文博认为,心理压力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历的各种生活事件、突然性创伤体验、慢性紧张等导致的一种心理紧张状态。由此可见,压力应当是一种体验到的东西,它无法避开主体而独立存在,它一般包括压力事件和心理压力。
2.压力与心理健康。面临压力时,个体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反应。个体在压力状态下出现的生理反应主要表现在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方面,严重影响个体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二、大学生面临的主要压力
调查数据显示,绝大部分大学生认为自己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而且,随着年级增大,压力感也逐渐增大[3]。笔者研究发现,大学生面临的主要压力有以下方面:
1.就业压力。中国社会调查所进行的一项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75%的大学生认为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就业[4]。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大。根据对中国未来新增劳动力人口的测算,未来数年中国青年新增劳动力人口每年仍保持在1 500~2 200万之间的高位,供大于求,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逐年下降,直接导致就业压力大[5]。每年的毕业生像潮水一样涌进招聘会场,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一点也不亚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大学生就业中的冲突主要表现为:(1)所学专业与就业市场的冲突;(2)就业选择与父母意见的冲突;(3)就业过程中发生的冲突。不少大四学生为了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四处奔波,身心俱疲。尤其是看到同学大都找到了工作,自己的工作仍无着落时,压力更大。就业压力不仅表现在大四学生身上,大一、大二的学生也感受到了就业的压力。他们在校期间疯狂盲目考证,参加考证补习班,企图增加就业“砝码”。还有的学生选择考研或考公务员,周末或假期不停地参加各种辅导班。
2.学业压力。学业压力是作为学生永远需要面对的主题。调查显示,面对学业压力,26.8%的大学生认为较大,4.4%的大学生心理不堪重负[3]。虽然这个数据不是很高,但我们必须密切关注。大学的课程表面上看似容易,课业负担也比较轻,但是要想取得好成绩也并不容易,再加上近年来大学生的考试和评分制度在不断改革,如果疏忽大意也很容易造成考试挂科,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拿不到学位,导致不少大学生考前的紧张和考后的不安。还有一部分成绩比较好的同学虽然没有挂科的压力,但他们面临着争夺好名次和奖学金上的压力。
3.交往压力。心理学研究指出:对任何一个人来说,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发展,生活具有幸福感的必要前提[6]。大学阶段是青年学子走出家门开始独立交往的阶段,也是人生中最渴望交往和交往最广泛的阶段。但不少学生由于没有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在交往中屡屡受挫,不敢不愿与人交往。还有些大学生由于外貌、家庭、性格等原因在与别人交往中会有自卑感,总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同学间不经意的一句玩笑或某种行为都会深深地刺伤他们的心灵。此外,大学生在校期间要处理多种人事关系,如舍友关系、同学关系、同乡关系、师生关系等,诸多复杂的人际关系也容易导致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不畅、甚至发生人际冲突。其中,最难处理的是舍友关系。宿舍不和的案例,在大学生的教育管理中经常会遇到。有同学曾向我抱怨:“待在宿舍里的感觉有点窒息,想到还要生活一年多,真难受极了。”
4.经济压力。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大部分同学的家庭条件都还可以,但是也有为数不少的贫困学生。据有关部门调查,目前我国高校在校大学生中约有20%是贫困生,而这其中有5%~7%是特困生[7]。这些学生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差,月生活费比较少,有的甚至连学费都很难凑齐,需要申请助学金和助学贷款。这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与同学们学习、生活在一起,无形中会和其他同学对比。当其他同去买东西而自己不能,其他同学吃好的饭食而自己吃比较差的饭食难免会自惭形秽,长期下来对他们就会形成一种压力。随着年级的增长,大学生的各N开销也逐渐增加,谈恋爱,上网吧,过生日,租房子,交际应酬……特别是部分大学生由于强烈的虚荣心,买手机要名牌,买衣服几百块的衣服不看,同学过生日要送贵重礼物,同乡聚会要上高档酒店,这给不少大学生尤其给经济条件一般的大学生也带来不小的压力。
5.情感压力。大学生正处在青春后期,从生理阶段讲,生理发展基本完成,性意识增强,因而对异性往往产生强烈的兴趣,渴望与异往并收获爱情。大学生在追求异性的过程中会面临压力,主要表现为紧张、害怕,既担心被对方拒绝,又担心被别人嘲笑。因此,处在这种状态的大学生心理波动比较大,有时会因为对方某个积极的言语高兴不已,有时又会因为对方某个小的细节而胡思乱想,心情沮丧。处在恋爱中的大学生也会面临压力,其主要表现是为如何保持和发展这段感情而苦恼,自己的举止能不能让对方满意等;也有一些人会因为想结束这段感情却不知如何开口。处在失恋中的大学生压力最大,其表现一般是失望、沮丧、痛苦、自闭,严重的甚至想不开可能会轻生。
此外,大学生还面对着评选三好学生、竞选学生干部、入党等竞争带来的压力及独立处理各种生活问题的能力不足所带来的压力等。
三、大学生自身应对压力的措施
当前大学生面临的巨大压力的来源是多方面的,既有来自社会的,也有来自家庭的,还有大学生自身的。大学生无法改变严峻的就业形势、就业中的不公平现象,无法改变家庭的经济状况、父母的教养方式,但自身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积极地应对压力。
1.辩证看待压力。很多压力的产生都源于自身的态度。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尤其需要改变错误的自我认知。加拿大医学教授塞勒博士曾说:“压力是人生的香料。不要认为压力只有不良影响,人们应该转换认识和情绪,多去开发压力的有利面。”适当的压力可以使人思维活跃,积极调动身心潜能去改变环境,迎接挑战。当一个人正视压力,压力就会表现出多方面的积极意义。压力能使大学生正视自己、积累人生经验,变得更加成熟;压力可以使人发现自身潜力,在大学期间依据自身的学习目标,制定合理规划,充满自信,不断自我挑战,身体力行逐一实现目标。
2.正确认识自我。一个人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变得成熟、自信,从而避免因过低自我评价所带来的自卑和过高评价所产生的自负和失落。有些大学生的压力就是源于不会认识自己,不敢认识自己,不愿认识自己。比如,有的大学生平时学习不努力,考前抱佛脚,却幻想着考取优异成绩,一旦成绩不理想还很郁闷,这就是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表现。再如有的学生对自己的兴趣、特长、爱好,缺点和不足等缺乏客观的认识,导致自己在恋爱、择业时,或过于自负,期望值高;或过于自卑,期望值低,从而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压力。
3.掌握调节方法。大学生在面临巨大的压力时,学会放松、进行自我调节是减少或消除压力影响的最有效途径,使生理、心理活动趋于平衡。
4.有效管理时间。学习、生活、工作中的许多压力,都来源于事情和任毡旧怼J紫攘谐鋈昭习清单,对学习任务进行分类;然后按照重要性和紧急程度确定ABC顺序,确定工作日程及时间分配,实施计划,记录花费的时间,总结经验。
5.寻求社会支持。研究表明,一定程度的社会支持能提高个体有效应对的能力,从而减轻压力的不良影响。社会支持又称社会关系网络,是指来自社会各方面包括家庭、亲属、朋友、同学、伙伴、社团等组织给予个体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帮助和支持。社会支持能够为个体提供安全感和用以应对压力的条件,使大学生以积极的观点与态度面对外界提出的要求,采取有效的行为去处理生活中各种有待于解决的问题。“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这些俗语生动地讲述了社会支持在个人应对挫折、困境中所起的支持作用。不要羞于开口,主动寻求帮助并不意味着一个人的无能,相反,它恰恰是其心理成熟的表现。
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各种压力是很正常的,不可避免的。作为一名大学生,要正确认识压力,了解可能面临的压力,并采取积极的措施有效管理压力,从而提高自己压力管理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使大学生活过得充实愉快、精彩有意义。
参考文献:
[1] 甘一方,陈昌惠.中国生活事件调查(二)不同职业心理紧张的特点[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0,(6):268.
[2] 豆宏健,王成德.大学生成长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20.
[3] 王易.当代大学生压力状况调查报告[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339-340.
[4] 戴丽,吴晓玮,周宁,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236.
[5] 徐学俊.大学生心理成长导引[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50.
[关键词]考试模式;应用型;分类指导;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4-0152-02
引言
2016年4月,教育部首次《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报告指出,2015年,中国在校大学生规模达到37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各类高校2852所,位居世界第二;毛入学率40%,高于全球平均水平。预计到2019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50%以上,中国将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也就是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逐步进入普及化时代,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是大势所趋。在此大背景下,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教学目标必须紧紧依托社会需求。考试作为教学质量反馈评价的重要手段,在新形势下有了更多的内涵。由于高校不同的专业、不同的课程对知识与能力素质的要求往往不同,这必然导致考试的形式、方法、内容等存在不同,从而出现很多新型的考试模式。可见,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律对新型考试模式进行研究探索,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对新型考试模式进行研究探索的意义
(一)考试模式创新与改革有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作为教学工作的指挥棒――考试,它既左右着学生的学,也影响着教师的教。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大力改革考试内容,在考试中适当增加综合性、设计性、能发挥学生个性思维的题目。
(二)考试模式创新与改革有助于保证教学质量
当前,高校很多大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有的甚至厌学。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是一个令教师非常头疼的问题。改革考试的形式、方法和内容已成为一种必然选择。比如,可以增加过程性考核环节,多次进行单元测验,加大实验和设计所占的分值,在笔试外增加口试,等等。教师应认真设计考核环节,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使学生在考核中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并展示个性。这可有效激发绝大多数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考试模式创新与改革有助于提高诚信素质
近年来,高校考风可以说是每况愈下,在监考中动用摄像头、探测仪、干扰仪等高科技手段已是司空见惯。考试变成了监考者与舞弊者的博弈,已失去了作为一个教学环节本来的意义。针对这种状况,很多高校对学生大力加强诚信素质教育,变一次考试为多次考试,或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考核,甚至有的高校在考试中推行无人监考,让学生自我监督,这取得了一定效果。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高校现行考试模式问题探讨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考试模式依然是以闭卷考试为主、期末终结性考核为主,平时成绩在总分中所占的比例较小,采用其他灵活方式进行考核的课程不多。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考试会产生很多问题。
第一,现行考试模式中存在“考试目的定位不当”的问题。一直以来,很多大学生都认为考试是为了得到某门课程的分数,从而获得学分并拿到毕业文凭及学位;不少教师和管理人员认为,考试就是为了给学生某门课程的成绩,并作为学生能否获得学分、毕业、学位的依据。以上的错误认识导致学生为了分数而考试,为了考试而学习,这难以达到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目标;教师则为了考试而教,难以对学生因材施教,教学质量无法得到有效提高;管理人员难以有效地通过考试了解教学效果和教学整体水平,更难以从中找出问题并采取适当措施。
第二,现行考试模式中存在“考试内容片面”的问题。当前高校的课程考试特别是专业课考试内容,仍以知识性考核居多,综合应用能力测试的比例较少。这样的考试必然会误导学生,造成“高分低能”的现象。
第三,现行考试模式中存在“考试方式单调”的问题。当前,高校的考试方式仍以闭卷、笔试、终结性评价为主,采用其他考试方式偏少,如开卷、口试、形成性评价等。单调僵化的考试方式不能准确反映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无法准确考查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
第四,现行考试模式中存在“考试题型不合理”的问题。现有的高校课程考试中往往会出现大量客观性题型,如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等,而问答题、论述题、技能操作等主观性题型所占比例较小。有些教师出题题型多年不变,这不利于考查学生的真实能力和水平。
第五,现行考试模式中存在“考试作弊屡禁不止”的问题。由于诸多原因,高校中有部分大学生的学风较差,他们的诚信素质让人担忧,这导致部分高校的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由于目前高校课程考试仍是以闭卷笔试为主,这在客观上导致了作弊F象的发生,即使在监考中使用高科技的监控手段也难以遏止作弊。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考试模式改革
1.主要思路
根据课程知识点内容及能力、素质培养目标确定考试模式,制订分类指导的课程考试考核体系和评价标准,使考试以多样化的形式进行,切实发挥考试的诊断反馈功能。
2.分类指导课程考试考核体系的主要构成要素
(1)考核目标。每门课程应根据知识点内容和教学目标确定考核目标及要求,选择适宜的考试形式,以形成性评价为主,重视职业能力训练和学生主观学习情况的考核。
(2)考核项目。过程性考核: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到课率、纪律、表现、作业等情况进行考核。终结性考核:在期末安排笔试,重点对学生的知识记忆、理解、应用等情况进行考核。职业能力考核:对每一个职业能力训练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并考核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竞赛及考取职业技能证书等情况。
(3)考核方式。课程考核可采用多次考试或多种考试形式完成。如闭卷、论文、开卷、实际操作、半开卷、设计、课堂管理记录、作业评价、口试、成果展示、笔试、分组评价、个别过关、网上测试、调查报告,等等。
(4)考核标准。对每个考核项目科学设定分值和评判细则。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竞赛及考取职业技能证书等情况要给以合理的课程成绩分值。
3.项目实施内容
(1)分类指导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考试新模式的探索、构建与实践。研究与实施的主要考试模式有:自主测试形式,如闭卷、口试、开卷、大作业、总结、设计、论文、调查报告、案例分析、网上测试等;形成性考试形式,如单元过关测验、小作业、课堂发言或参与讨论情况、课堂管理记录等;操作技能考试形式,如实验、实习、技能训练、专业考证、竞赛获奖等;半开放式考试形式,即半开卷,这要求教师拓宽出题范围,提高出题难度,加大题量,以考核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为主,允许学生自带参考资料。
(2)切实可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考核评价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将学科所属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验课程、实践课程等类别,对每门课程的内容单元进行合理分类,鼓励教师使用多种考核方式和多次考核方式完成所教课程的考核。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要求,修订学科培养计划中的课程考核大纲,制订新的考核标准,使每门课程和课程内容单元均有适宜的考试考核模式。以考试模式创新与改革为抓手,构建学科各专业新的课程体系,进一步修订完善各专业的培养计划。
通过应用型人才培养考试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学校学风、考风、教风有了大幅度好转,教学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有大幅提高,毕业率与考研率屡创新高,学校培养的学生受到越来越多用人单位的欢迎。
三、主要问题与努力方向
项目研究与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教师对考试改革的认识不同,实施的程度不同,部分老教师观念难以转变;部分学生对自主学习、翻转课堂、“互联网+”环境下的学习与考试不适应;如何在网上提交作业与网络测验中杜绝舞弊现象,这些都是令人头痛的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今后打算在以下方面继续努力:采用“示范引领”方法促使教师对考试改革转变观念,及时研讨解决出现的问题,推广成熟的经验。将学生参与自主学习、翻转课堂、“互联网+”环境下的学习与考试情况纳入学生综合测评;对学生大力加强诚信素质教育,让学生自我监督,在考试中适度推行无人监考。
笔者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为各高校的考试模式改革工作提出有益的建议,能为在学校层面制定促进考试模式改革的政策措施提供参考。
[ 参 考 文 献 ]
[1] 王书金,王鹏,党龙凤. 注重过程 强化技能[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3(12).
[2] 鄢泰,张涛,胡郁乐.专业课考试模式改革的迫切性和可行性[J].中国地质教育,2010(2).
[3] 李兴业.美英法国跨学科教育与人才培养[J].现代大学教育,2004(1).
外企能提供多少就业机会
刚刚过去的2006年,中国GDP增长了10.7%,而外资企业对国内GDP的贡献超过30%。目前,我国每年外资企业吸纳的就业人数达2200万左右。以加工贸易一项来说,除了对税收的贡献之外,直接或间接向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就达到4000万个。仅外资企业的来料加工一项,就解决了2.5亿农民从农村转移后的就业问题。2007年1月的《戴尔与中国经济增长――GDP、就业效应和信息化建设》的报告中显示,戴尔每100万美元就为中国经济带来230万美元的GDP增长、92个就业机会、戴尔供应链条中所有其他企业产生14.4万美元的税收,而戴尔去年对中国GDP直接和间接贡献之和为300多亿美元,这样算下来所创造的就业机会就有100多万个。天津市2006年三资企业全部就业人员57.16万人,比上一年增加3.91万人,增长7.3%。
在过去的一年,外资企业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那么2007年呢?北京外企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FESCO)的最新统计显示,2007年,在华外资企业对应届毕业生需求总人数将达到1万人左右。而我们看到,2007年面临就业选择的毕业生将超过500万,那么,供需比例就是500∶1,就是说每500人在竞争外企的一个职位。从外企对应届毕业生总体需求来看,拥有硕士学历的毕业生可以有一些优势,因为外企对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需求占了六成以上,硕士研究生已经成为用人单位引进毕业生的主要来源。按照外企能够提供的岗位计算,这1万人就业了,那么其余的人呢?他们同样面临选择和就业的压力。虽然在外企的工作人员具有流动性,但一定时间内的人员流动还是有限的。外企是提供了很多就业岗位,但不可能解决目前中国严峻的就业形势。虽然人们愿意到外企就业,但是解决就业问题,吸纳就业人口,外企并不是主流。
就业首选外企吗
到外企就业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趋势,更是时髦的话题。无论是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还是闯荡职场的求职者,都把能够到外企工作看成是不错的选择。因为外企就是国际化的象征和代名词,能在外企工作本身就证明了自己的实力。所以,一时间,到外企工作成了很多人的首选。
那么,毕业生是否愿意到外企就业呢?据一项调查表明,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意愿首先是外企,其次是政府部门等地方。国内招聘网英才网最新的《2007届大学生就业期望调查报告》显示,愿意到外企工作的人最多,比例接近30%。国家统计局北京流调大队的调查显示,2007年,在华的外资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的需求约1万人,供需比例达到169:1,而报考公务员的录取比例为42:1,其中最热门职位达到4407:1。
2007年普通高校毕业生的情况又如何呢?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突破500万人,增量超过往年75万人。北京地区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预计将达19.3万人,比上一年实际毕业生数增加2万多人,增幅12.1%;上海高校毕业生将达14.3万人,比去年净增1.4万;广东省的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可能突破27万人,比2006年至少增加5万人。外企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高校的毕业生数量又不会因此缩减。由于全国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再加上学生就业意愿大多集中于大中城市的现状,今年则又是一个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高峰年”。实际上,就是毕业生想就业到外企,也不一定能够达成所愿。
应届毕业生情况如此,其他非应届毕业生也在寻找到外企的工作机会,以期增加自己的经验和阅历。愿望是好的,他们能够如愿以偿吗?这就要看全国的就业形势了。据权威部门的统计数字,今后几年,全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再加上每年1400万的下岗失业人员,这样算来,每年就有2400万人等待就业。与此相矛盾的是每年社会的新增岗位约900万,劳动力供需矛盾的缺口在1300万至1400万左右,整个社会的就业形势都比较严峻。“十一五”期间,全国将有2500万以上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这种供需的矛盾不会马上得到解决,而且还会延续一段时间。虽然外企提供了不少就业机会,也不能解决严峻的就业形势。
到外企求职成本有多高
问到在外企就业的人首选外企的原因,答案是各不相同。很多人认为,到外企就业可以避免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的影响,可以凭自己的能力闯出自己的天地,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少。所以这些人通过考取各种资格证来证明自己的能力,也以此来敲开外企的大门。为了考取不同的资格证,人们不停地往返于报名点与考点之间,挣扎于考试前魔鬼式的备战题海中。于是,出现了“考证族”等一批“新鲜一族”。考取各种资格证是需要费用支出的,培训费、报名费、资料费等相关的费用支出也是一笔不小的花销。
除此之外,应届生为求职费尽心思包装自己,其他想跳槽或不满现在工作的人也在不断充实完善自己的技能,这样激烈的竞争使“求职成本”不断攀升。制作简历、购买服饰、外语培训、计算机等级证、驾照以及各种资格证书,往返于各类招聘会的信息、交通、住宿、饮食等费用,这样算下来,真是价格不匪。“找工作花钱是很正常的事,如果能找到合适的工作,这笔钱就花得值。”这是找工作者的心态。之所以出现各种“考证热”,其原因也不外是想在“硬件”趋同的情况下,增强“内功”,不断完善自己,从而吸引求职单位的注意,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一些外企对这些证的要求更增加了求职者竞争求职的成本。
这么高的门槛,确实挡住了一批人,也打破了这些人进外企的梦想。进不了外企,也是要就业的。于是,有人给自己降低了标准,不管怎样先找份工作再说,于是“先就业再择业”就成了一些人的口头禅。能到外企就业则更好,不能的话,等自己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再自己创业。以广东为例,由于其经济发展的水平较高,社会吸纳能力较强,对外来人才又是广纳博容,所以每年都有大量人才涌向广东,成为人们就业的热衷之地,这种情况使省内的人才受到严重冲击,增加了就业的难度。所以有人提出到中小企业工作将会有更宽阔的发展空间。但目前中国中小企业的状况和数量与就业人数的矛盾又是一个问题。有人办企业才有企业的存在,才能吸纳社会的劳动力,才能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关键是现在有人愿意自己创业吗?专家指出,如果想要解决中国严峻的就业问题,就必须大规模鼓励创业,扩大就业渠道,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从就业到创业的路有多远
外企就业虽然吸引了不少人才,但其容量也是有限的,更多的人还是要做其他选择。目前,国内的状况是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在总体上也在减少用工,大型和特大型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较高,可容纳的劳动力也是有限的,所以每年解决新增和再就业90%以上劳动力的是那些个体、微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然而,中国这样的企业相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太小,且增长速度缓慢,恰恰是这些企业才是劳动力的最大需求者。所以,业内人士指出,只有减少各种屏障,鼓励创业,才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
国际上有这样一个关于微型和中小企业在国家企业中的比例与劳动力就业关系的规律:一个国家的微型和中小型企业占96%以上;登记和非登记的微型和中小企业解决65%-80%的劳动力;发达国家每年人口的非登记和登记企业数量为45-55个左右。我国的实际情况是数量和比例远远低于这条国际规律,究其原因就是中国人的创业观念在起作用。
再看这样一组数字:美国大学生毕业的创业率为20%,中国大学生的创业率不到1%。有人说,中国目前,包括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创业的主体可能是农民。因为数据表明,中国90%以上的创业者是农民,微型和中小型企业投资者的90%以上是农民。还有人算了这样一笔帐,如果500万大学生有10%创业,那么每年可增加50万个微型和中小型企业。如果每个企业平均就业10人,那么就可以解决500万人就业。如果有更多的人创业,再加上外资企业、国内特大和大型企业、社团以及非个体企业等,则会有更多的机会提供给求职者,那么中国的就业问题就不难解决。
然而,目前的问题是,中国的大学生,包括城镇中的其他居民,创业的意愿和热情并不高。有人做过调查,如果有5万元的创业成本,城市中的农民工有创业意愿的占65%,而城市居民和大学生有创业意愿的人数占被调查者的比例不到5%。原因大多集中在政府各部门对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的各种收费、摊派和罚款上,再加上创业中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和难以预料的麻烦,也使有创业想法的人望而却步,不如找个地方打工来得简单。于是,想创业的人就不再坚持理想。
关键词:大学生;市场;营销策略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由于大学生年龄较轻,群体较特别,他们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一方面,他们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他们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都对他们的消费有很大影响。这一细分市场不仅蕴藏的巨大消费能力,更重要的是大学生用户将成为社会未来消费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把中国当代的大学生群体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提出来进行专门消费行为和营销策略的研究,是因为大学生群体潜在的市场价值与其独特性决定了进行专项研究的必要性。
一、大学生市场特点分析
通过大量的调查和有针对性的访谈,发现大学生市场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理性消费与感性消费并存
在访谈的同学当中,66%的同学认为个人的消费行为是比较合理和理性,不会超前消费,也不会盲目追赶潮流。消费的时候会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和家庭条件进行权衡,比较喜欢物美价廉的商品。同时大学生又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不仅希望商品能够在实用性方面满足个人的需要,还希望商品能让人在使用和观赏中获得精神的愉悦与心理的满足,尤其有一部分女生消费中偏感性,会抵挡不住对于自己认为有品位和个性的东西的诱惑。
(二)时尚性与从众性并存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这一阶段的心理特征和时代环境决定其群体消费特征。他们在消费时追求知识性、时尚性、潮流化,强调“美感”、追求新奇、注重个性。有人说,大学校园是最时尚的地方。他们总喜欢时尚消费,如旅游、电脑和手机消费,再次是发型、服装、饰物、生活用品,大学校园中都不乏追“新”族。但是很多同学对“是否流行”并不是非常看重,他们认为需要才是最重要的。从众性,不同的校园环境也会有不同的消费习惯,这跟校园内的氛围有关。如同宿舍的同学买了某品牌笔记本电脑,大家觉得不错,可能也会做出类似的购买决策。
(三)注重成长与健康
如今的大学生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所以非常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和就业资本的积累,很多同学在校期间会参加大量的培训班和考取相应的证书,这也是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考证热”在高校悄然兴起,特别是高职要求“双证书”,大学生参加各种英语等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出国考试和国家公务员考试等等,名目繁多,相应的报名费、资料费、培训费等自然不菲。另外就是健身消费在当今大学生中也成为一种趋势,有些大学生认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比较关注自身的健康,所以每个月会有一部分健康方面的投资。
(四)消费差异增大
在调查当中大部分学生的经济来源来自于家庭,还有一部分同学会通过打工赚取生活费。一般来讲,父母的经济能力决定了大学生消费的水平,来自国家与社会管理人员、私营企业主家庭的大学生处于最顶端,消费水平最高;来自一般干部和办事人员家庭的大学生,消费水平处于中间位置;而来自农民和下岗失业等人员家庭的大学生处于最底端,消费水平最低。来自富裕家庭的学生更经常在校外饭店吃饭,身穿品牌服装,配有新款手机,外出打的或开私家车,出入高级娱乐场所。而来自低收入家庭的贫困生,在北京他们一个月的生活费不到400元,他们的消费仅仅停留在生存这一层次。在访谈调查的学生当中,有的自己创业,已经有了一定的消费能力,所以旅游消费也成为现在北京大学生中较普遍的现象。
(五)网络购物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
大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购物在大学生群体中已经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2010年7月调查报告指出,截至201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突破了4亿关口,达到4.2亿,在网民学历结构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网民占比例为23.3%。在网络消费水平方面,有关研究也表明虽然大学生没有固定收入,但其网络消费水平呈现上升趋势,大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商品交易的频率不断增大;在网络购物渠道方面,共有三类网站是大学生的首选:主要进行网上零售的B2C网站、拍卖网以及门户网站。
二、面对大学生市场开展营销的典型企业分析
调查显示,大学生已成为最具潜力的消费群体之一。现在很多企业进行市场细分,已经非常关注大学生这一群体,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营销。特别是一些电脑、手机和MP3等企业,像方正科技一直注重对校园市场的培养,并推出了校园精英招募、百校行、校园营销大赛等一系列活动。方正科技有关人士说通过营销实战大赛,不但可以发现和培养营销人才,还可以提高方正科技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和偏好度。方正科技将把校园作为重要市场进行拓展,开创校园营销的新局面。过校园营销实战大赛,方正科技将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一个亲身实践、展现自我的舞台。方正科技也将在活动中发现和培养人才为企业服务。
在很多方面都走在中国家电企业前列的海尔,在面对大学生市场也有突出的表现。海尔的小冰箱在美国市场销量非常好,这些小冰箱都是被美国的大学生们买去放在宿舍里用的,它体积小、又能作电脑桌,一物两用不仅节省了空间,还美观大方。根据学生们的个性需求,在原来的产品基础上,海尔人又做了一些改动,使之更方便易用,改良后的小冰箱深受大学生欢迎。海尔小冰箱之所以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占领美国市场50%以上份额,靠的是对市场细分的差异化战略,实现了海尔高品质、高利润的目标。通过开发“润眼”电脑、“家家乐”电脑、“润清”笔记本电脑、独显学生笔记本电脑等差异化产品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从而提升了海尔电脑的市场地位。随着竞争的加剧,大学生市场的壮大,这块细分市场必然成为商家必争之地。
三、影响大学生购买行为因素分析
(一)文化因素
大学是文化的积聚地和扩散地。大学校园文化的特征具有开放性和超前性,大学生会受到整个大的社会文化氛围的影响,同时,校园、班级、宿舍等参照群体也会激发大学生的需求在大学生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即并不是所有购买的东西都是他们所需要的。每个大学生都属于一定的参照群体,当参照群体的成员拥有该学生没有的某件东西时,就会对他产生影响。作为群体的一个成员,他认为自己理所当然应当拥有这件物品,否则与他的群体身份不相适应。这样即使商品不是他所需要的,他仍然会购买。参照群体影响大学生对产品品牌的选择对于同质化的产品来说,品牌无疑赋予了产品新的内涵、新的生命力,对大学生也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大学生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的群体身份相适应的产品,充分体现了参照群体对品牌的影响力。
(二)经济因素
从经济因素讲,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特别是目前大学生独生子女比例越来越高,他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经济资助越来越多。从经济环境的影响中可看出,家庭的经济状况直接决定了大学生本身的“收入”水平及其总体消费水平。而中国传统的“重储蓄、轻借贷”的消费文化也极大地影响着大学生们的消费观念。消费者消费能力来源于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储蓄、资产和借贷能力。随着消费信贷和理财观念的不断转变,大学生们的借贷能力将会不断提高,其消费能力也会有更大的提升,这必将进一步扩大大学生消费市场的规模。而且,现在大学生有一部分已经开始创业,打工,有自己的收入来源,这也决定他们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在笔者访谈的同学当中很多同学提到,在花父母钱的时候,消费还是比较有节制的,自己挣钱之后,消费水平直线上升。
(三)个性特点
从生理因素讲,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渴望和兴趣,追新求异,敏锐地把握时尚,唯恐落后于潮流,这是他们的共同特点。在消费追求上,充分体现出个性化、时尚化和多样化,如网上购物是出自个人消费意向的积极的行动,网上的虚拟商店独特的购物环境使学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向商家提出挑战,在消费中充分表现自我。
从心理因素讲,大学生的心理处于不稳定状态,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体现在消费上,表现为消费的不确定性及消费冲动,作为企业我认为也有责任来引导大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念和行为。
四、商家营销策略探讨
企业要重视和开发大学生的消费市场,首先要制订相应的市场细分策略,对企业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其次要运用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因素的营销组合来进行市场营销活动。
(一)产品组合策略
企业应注重对大学生市场消费行为的分析,针对大学生的需求来设计和生产大学生真正想要和真正需要的产品,如手机方面,很多同学就提到希望能够成为他们学习的助手,除此之外,一些具有商业价值而又有益于大学生学习和身心健康的项目也应该真正的开展起来,如说课外培训教育及旅游项目等。企业在产品和服务的提供上要有针对性,其次要使产品组合丰富多彩并能及时更新,以适应大学生多样且多变的消费性格。
企业应把“新、奇、特”确定为核心战略,打造自己的品牌风格,迎合大学生消费者的口味和要求。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要突出新颖、变化和特色,吸引广大大学生消费者的注意力,并使其在消费后产生个性化的满足感,体会到产品及服务的形象价值,从而在大学生的消费群体中树立别具一格的产品形象及品牌。因此,不断建设品牌的个性形象,则会更多地吸引大学生消费群体的注意和认可。
(二)产品定价策略
大学生的消费市场的特点是规模大,而价格承受能力有限。因此,企业在产品定价时应注重产品的市场规模,而不是产品的单价。大学生消费市场的产品定价应充分利用规模经济,扩大市场份额和规模,降低产品成本,并且保持产品质量稳定、优良。
(三)渠道策略
对于大学生消费市场的开发,除了传统的销售渠道之外,可以采用新型的销售方式。如网上销售、直销及团购等方式。采用这些销售方式时,还可以提高大学生消费者的参与程度,如与高校的学生会、社团等组织进行合作,甚至可以提供一定的就业、实践机会给大学生,树立企业的形象,加强关系营销。
(四)促销策略
广告对于大学生还是起到比较关键的作用,另外在大学生会经常接触到的媒体做广告,效果可能更好,传媒宣传对大学生消费心理以及行为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一方面,传媒不停地向大学生传送新商品以及新服务的信息;另一方面,大学生通过传媒所传达的文化观念以及其他信息来不断完善自己的消费行为。大学生这个阶段的心理极其敏感,对社会的变化也极其关注,此时的消费心理也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和暗示。商家通过对大学生消费群体的分类研究,仔细分析它们的心理特征、爱好和经济状况,然后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对大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宣传和营销,激起了他们旺盛的消费欲望,也诱导甚至支配了他们的消费行为。但在调查当中很多同学表示,有些时候自己喜欢的明星会对自己的品牌偏好产生一些影响,但是其实影响并不是很大,重要的还是产品的性价比。
总之,重视研究和开发大学生的消费市场,不仅有助于企业的市场开拓,发现新的营销机会,提高企业的利润和销售水平,同时也有助于充分满足大学生的消费需求。
参考文献:
1、程玉桂,艾军,陈晓繁.当前大学生消费行为特点与消费市场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6(7).
2、卢思锋,何耐铭.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分析与引导[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3、白战风.消费心理分析[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4、陈文华.消费心理与营销对策[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2.
5、《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核心数据[DB/OL].news.省略/tech/2010-07/16/c_12339088.htm,2010-07-15.
在进行键盘设计之前,最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充分的社会调查,以此发崛出消费者潜在的需要.不同人群对于手机键盘的需求程度和考察重点显然是有区别的.因此在进行设计之前,我们需要明确这特定的一款手机,它的销售对象应该是哪一类人群.这种定位是贯穿键盘设计始终的一个重中之重.举例来说,我们希望确定手机键盘按键的大小,这时,如果该手机本身的定位是一款为女士设计的产品,我们更多地希望它的键盘相比较男士使用的键盘更加小巧一些.通过对于女性手机使用者的调查,比如对于现有的手机按键大小的满意程度,改进意见等,甚至请多位女士试用不同按键大小的键盘得到一些统计资料,是对我们的设计大有帮助的.相应地,面对男士消费者的手机,肯定不能再过多地调查女性用户的满意度以及使用体验,毕竟就是单单地从手指的大小这个角度来说,男士和女士对于手机按键的大小的需求就应该是有差别的.
当然,用户定位,上述的男女有别也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我们在用户调查中一定能够发现更多的需求差别.比如商用手机,或者一些特定人群使用手机,他们对于发短信舒适程度的需求是不是迫切?这显然是关系到手机键盘设计的一件大事.我看到网上有一份调查报告,上面显示商用手机发短信的频率相当低,对于调查的样本而言,平均每天发送5条短信以内的手机占到了38%.这样,是不是在定位这些购买对象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更加大胆地简化键盘的设计来追求更高的效率呢?相应地,据调查,大学生发短信的数量是远远大于其它各类人群的.那么我们就应该为定位于大学生的手机更好地加强发短信的高效率设计.总而言之,不同的人群对于手机键盘的需求是有很大的差别的,我们如果对这些消费者的喜好进行较为深入的调查,对我们手机键盘一些设计上的问题都会有指导性意义.比如说键盘的外观是否被这些人群接受,键盘的主要用途是不是玩游戏?当然还有更多.
用户对传统键盘输入法的满意程度
下面我想主要就短信这一功能,来较为具体地展开讨论一下键盘设计的要点问题.从现在的情况来看,短信的拼音输入仍然具有非常大的进步空间,因为调查显示(见上页附图),仅有四分之一的被访者表示自己满意于传统的”T9”输入模式.并且我们也无法考证这1/4的被访者其中有多少人极少发送短信.
问题在哪里?很大程度上是这样的,键太少了.我们在输入短信的时候,更多地希望自己能够达到输入一个字母只要一次按压的效果.但是在传统小键盘而言,这一点是达不到的.不过键盘扩展,这也是一个需要权衡的问题,因为当键数增多,相应地手机的体积和质量也会随之增加.现在市场上这种键盘扩展的手机也出现了不少.
从市场调查来看,现在的这些qwerty扩展键盘的手机处于一种销量火热的时期.因为它们起码做到了我们试图达到的,一个输入只需要一次按压.我没有用过这样的扩展键盘,所以在此我有一点点小的疑问,那就是在打字的过程中,我们的手指移动距离会不会因为键盘的扩展而严重加长?过去我们甚至可以一只手完成拿手机并且按短信的操作,这种扩展键盘显然不能支持这点.
所以,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就需要对这种新产品做一些必要的性能评测了.
1.熟悉的过程
面对新的键盘设计,消费者适应起来会有多大的困难,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呢?这是第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打字熟练度测试来完成这一项考察.比如我们找到两个人群,这里面的人需要分布均匀,比如学习能力强的年轻人,学习能力略差的中年人,男性和女性等.让其中的一个人群使用这种新设计的手机键盘熟悉输入短信的环境,在一段时间之后,与另一个采用传统输入方法的人群进行输入速度的比较.并且向实验组的人群询问在学习过程中是否遇到严重的困难.
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一种扩展键盘按照字母顺序abcd排序,已经被证实需要太多学习时间而被淘汰.这种qwerty扩展键盘展现出了不凡的输入速度,并且人群熟悉的过程也不算缓慢.
2.按键舒适度
或者可以把发短信的疲劳程度也加在其中.因为很多人曾经抱怨自己的手机键盘”必须得使劲按才有反应”.这显然不是一个合理的设计.对于这一点的评测手段,主要还是采取对照实验的手段.让同一组被测试者使用不同的键盘设计手机打字,询问他们对于键盘舒适度的体验.
3.失灵?质量?
虽然说键位的凸起会给按键的成功率以及舒适度加分,但是键位损坏的因素就不得不多考虑一些了.这种设计的手机看起来有点不能禁受严重的摩擦,放在口袋里时,它们的按键很可能是被横向挤压到了.一个很生动的例子就是,很多用户正在抱怨三星手机按键质量不好,而该款手机键盘设计的一个特点,正是上面这类突出键盘.对此我们的测试意见是,请相同人群,正常使用两款设计的手机,一段时间之后,对按键的性能进行系统的评估.
4.打错?串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