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初中说明文 教学设计 数学思考
说明文,要教什么?如何确定它的教学内容?对此,老师们最熟悉的、固有的说明文知识就是:抓特征、讲方法、理顺序、语言准。说明文的阅读目的主要是获取信息,说明方法是次要的。知道了说明方法,并不代表读懂了文章,准确获取了信息。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引导学生轻松学习说明文?
一、注意课堂教学导语的设计,因势利导进入课文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好奇心是产生兴趣的先决因素,说明文课堂教学一开始就能激发学生好奇心,让学生产生学习研究的兴趣,使学生很轻松地进入学习境界,教学效果会更好。
如教学《奇妙的克隆》一文时,可设置这样的导语:假如你是球迷,你肯定希望世上再多一个乔丹;假如你是书法爱好者,你当然愿意再拥有一个王羲之。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说:“世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换句话,以上梦想都只能是空想,没有实现的可能。但是,现在有一种新兴生物技术“克隆”,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克隆”。
再如教学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时可这样激趣导入:首先放映《侏罗纪公园》片段,在学生陶醉于恐龙世界时,教师适时提问,你们知道恐龙是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为什么却在6500万年前灭绝了呢?恐龙的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
二、注意课堂教学的拓展生发,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学生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只要是新奇的东西,就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所谓“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这些套话,他们一点就熟了,何需老师喋喋不休。是否可采用生发和拓宽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上《大自然的语言》这一课,在理清该文内容,对物候学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可以让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所发现的大自然语言或收集的包含了物候知识的农谚。另外,还可组织讨论物候学的意义除了课文所介绍的外,还体现在哪些方面,这样便引导学生思考,查找资料,激发他们主动研究的兴趣。
三、注重课堂教学的时空界限,留足学生学习思考的空间
1.心理空间。教师语言要亲切平和,缩短师生距离,营造良好的求知心理空间。即要在课堂上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敢于质疑,敢于表达观点。
2.学生自主空间。即课堂上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内容和思考空间,践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时以问题为主线,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善于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步步深入,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内容和思考空间。
3.生成空间。必须明白,学生通过这节课,获得了哪些知识与能力及情感、价值观的教育。无论是引导学生理解、归纳说明文的准确性,还是引导学生概括要说明的物质的特点,抑或是对物质人文内涵的挖掘,都要把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巧妙地融于其中:一方面要根据说明文的文体特点,着重训练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和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要注重学法指导和说明文阅读技巧、规律的总结,把人文精神渗透其中。
四、注重教学提问的方法,帮助学生准确把握信息
提问是一门语言逻辑上的艺术,它是学生记忆中的第一印象,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趣和效果。
1.引证提问法。说明文为了把被说明事物的特点解说清楚,一般先作概括性的说明,提出一个科学性的论断,然后通过举例加以印证。教学中应准确地抓住课文中概括性的句子或词语设问,把学生的视线引到下文的举例上。
例如,《中国石拱桥》在介绍中国石拱桥时,教师可先对石拱桥“形式优关、结构坚固”的特点作概括性的说明,教学时设问:课文中选举了哪些例子印证“形式优美、结构坚固”这一特点的?通过设问,引导学生对下文举例的分析,学生通过自读思考后就答出:以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和北京附近的卢沟桥为例,分别从它们的结构巧、周围的景色美、雕刻的不同姿态等方面加以证实,这种引证提问的方法,既能让学生对文章先概括后具体的说明方法有深刻的认识,又能让学生对被说明事物的特征认识得更具体,更明确。
2.逆向提问法。为了让学生对说明文顺序完全掌握,提问学生,文章如果不这样安排那么顺序行不行?这种从相反的方面发出疑问的逆向提问法可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
例如,《苏州园林》这篇课文,为了说明苏州园林具有图画美这个特征,作者分别从园林的布局、配合、映衬、层次四个方面加以说明。这里采用逆向提问:把这四个方面倒过来说行吗?使学生分析鉴别,得出结论,学生说不行,因为主体部分先说明,次要部分后说明,这样主次分明,说明顺序井井有条。
说明文渗透在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的各方面。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技知识成了时代的宠儿,社会发展的基石。努力掌握更多的科技知识,是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需要。传播和学习科技知识很大程度上依赖读写说明文的能力,我们必须重视说明文教学。
参考文献:
[1]朱绍禹,主编.中学语文课程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
怎样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口彩飞扬呢?经过细心体味和推敲,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点入手:
一、减台阶,削难度,让学生敢说
为什么很多语文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不愿举手,不愿开口。即使被老师点到名字,也是极不情愿地杵在那里,问一句答一言,大有挤牙膏之势。其余学生更是讳莫如深,目光躲躲闪闪,对老师的提问“唯恐避之而不及”,真令人生“万马齐喑究可哀”之感。如果此时恰逢有听课老师躬坐其后,授课人不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大概是所有语文教师都经历过的尴尬情景。笔者认为,这时需要教师开出一帖“宽心剂”,具体方法如下:
(一)设计有层次性的问题
如教学《陈涉世家》一文时,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吴广为什么会令人狐鸣鱼繒?此时学生可能会一时语塞,教师可把此问题降低难度如下:1.中国古人大多迷信,相信很多神奇灵异的事情能表现上天的意志,你知道哪些?2.文中吴广令人学狐狸叫:“大楚兴,陈胜王”,又叫人在鱼肚里放入“陈胜王”的字条,是想造成何种效果?如此缓和一下提问的突兀和难度,一定是摆脱困境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更倾向于生生间互动
教师和学生间毕竟有身份与角色上的隔阂,从而造成学生不愿与教师真诚交流或观点有所保留。而学生和学生之间大多能以平等自由的方式相互交流。如果教师能充分发挥这一条件,形成学生间互相辩难或百生争鸣的场面,那一定会一石激起千层浪,让我们的课堂如百溪汇海,滔滔不绝。
例如,学习《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一文,教师可就恐龙灭绝原因让学生分成两方辩论:一方以“撞击说”为主观点并自主搜集资料作支持,另一方以“火山说”为主观点并自主搜集资料立论或反驳。在辩论中,双方旁征博引,针锋相对,口语及思辩能力均得到极大的锻炼。
二、选话题,激兴趣,让学生愿说
如果说上文方法给的是“宽心剂”,那么这里给的则是一帖“催化剂”。
(一)找准兴趣点
俗话说:曲高和寡。如果语文授课内容或话题让学生不感兴趣,他们连听都打不起精神,何谈让他们参与其中,献计献策呢?这就要求授课者要独具慧眼,保持一颗童心,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摸清学生兴趣点会在哪里,并由此借题发挥,让他们群情激昂,乐在其中,由不愿说到不能不说,从而各抒己见,行成课堂“口彩”飞扬,异彩纷呈的局面。
如在教学散文《吆喝》一文时,作者行文风趣,语言幽默,京味口语生动,确实让我们的学生眼前一亮,惊喜不已。但如果只照本宣科,课堂上还是会出现“冷场”,或老师一个人唱独角戏的尴尬情形。如果教师把课前从生活中录制出的吆喝场面在多媒体里一播,再让他们学一学生活中听到或在课本上读到的吆喝,并用课文里讲到的方法谈谈吆喝的形式、内容和方法,如此活学活用,教学氛围会霎时活跃起来,学生也一定会踊跃发言,说不定就会有一番口若悬河,妙趣横生的表演,为我们的语文课堂增加许多额外的期待和惊喜。
(二)激发学生的表现欲
心理学认为,每个人心里深处都有被别人关注并认可的欲望,即自我表现欲,只是因性格的差异有的较强,有的较弱。依据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可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有意激发学生这一欲望,并给予他们挑战自我的勇气,让学生勇敢地走上讲台,展现自我。
具体的方法如语言鼓励,消除他们的疑虑或不安心理;榜样示范法,让优秀学生或教师的示范,帮他们克服畏难情绪;积极创造对话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走入角色,完成了口语训练的任务。等等。
三、树榜样,重积累,让学生能说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每个学生心中都应有一至多个敬佩的人,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起到方向标的作用。作为以语言交流为主要形式的语文教学,教师应帮学生树立几个口语演讲的榜样,大至国家元首,外交政客,小到电视名嘴,甚至身边的老师、同学,让他们明白现代口语交际在个人成才事业成功中的重要意义,以养成口语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教师可印发一些精彩的演讲稿,如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江东舌战群儒一节,或闻一多纪念李公仆的演讲,再如胥肯黎辩护达尔文《近化论》的演讲辞,等等。在激发了学生锻炼口语的欲望后,教师可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口语材料,以丰富学生的词汇,并教育他们杜绝“辞不达意”的现象。笔者认为,这些工作可从如下入手:
(一)积累教材中丰富生动的词汇
教师可有意识地让学生摘抄每课中的一些精美词句,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以积累语材,锻炼思维,从而获得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为运用语言打下坚实基础。如《芦花荡》一文,多处清新如画的环境描写,如“红日当空”、“月明风清”、“飒飒风响”等,均可作为精美语言典范存储如学生的语言库。
(二)积累课外读物中丰富生动的词汇
“博闻强记”是所有知识渊博者的共同特点,同时,这也是他们获取知识的一个强有力手段。“厚积”才能“薄发”,这就要求学生多读书,多做笔记,多积累课外读物中一些营养丰富的语言材料,让学生养成主动思考和积累的习惯。孔子读《易经》韦编三绝,读《容斋随笔》处处作注,这都是先贤伟人给我们做下的优秀表率。教师经常以这些事例教育学生,指导学生边读边圈点勾画,边吟咏积累,对锻炼学生的口语乃至文笔,必会受益无穷。
四、抓技巧,炼修辞,让学生善说
“言为心声。”很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如《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近代如朱自清《春》、《荷塘月色》,都是构思精巧,善用修辞的典范。当然,这些都是千古文章,表现在口语上,笔者认为,这些同样有借鉴意义。
(一)抓技巧
作为有声语言,口语应注重音韵饱满,抑扬顿挫,从听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如学习《赠东阳马生序》一文时,教师请学生概括宋濂学习上所遇困难,一生概括为“没有书读,没有老师教,路途远,没有吃的,没有穿的”。虽然也对,但感觉语句太散,不够精炼。老师请他想一想,能不能让答案更精简些,音韵上更动听些。经过思考、锤炼,他重新概括为:“无书读,无师教,道远途险,缺衣少食。”这样一改,基本上对仗工整,音韵和谐,便于书写,也易于记忆。
(二)炼修辞
演讲,是口语表达的高级形式,往往起到阐明观点,感染听众的效果。很多演讲辞都是善于鼓动人心的典范,如闻一多在悼念李公朴遇难的演讲辞,恰当地使用了很多排比、呼告、反复、夸张等修辞,把语言气势推向一个又一个。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训练学生把这些修辞用于口语,对于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一定会大有裨益。
如教学《蜡烛》一文,授课结束后,教师让学生说一说“蜡烛”的象征意义,有一个学生这样发言:它象征着苏联战士的生命;象征着老妈妈远离战争的不灭的希望;也象征着两国军民超越国界的深厚鱼水情。语言真挚用语恰当得体,这应是学生课堂发言的最终要求。
参加了“国培”,听了王漫老师“初中说明文教学策略”的专题讲座,我对过去说明文的教学进行了反思。在过去的教学中,许多教师总是先把说明文的相关知识抛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利用这些知识去套用、去阅读说明文,这就使说明文阅读教学变得枯燥乏味,不能把它的文本内容及相关知识有效地教给学生。如何提高说明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让说明文教学课堂变得灵动而高效呢?
一、挖掘说明文的闪光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说明文相对于文学作品来说内容枯燥,即使是文艺性说明文,它也没有小说那样动人的情节,没有散文那样优美的意境,没有诗歌那样和谐的韵律,因此学生对说明文大多没有多大的学习热情。要让说明文阅读教学变得灵动而高效,首先就要善于挖掘说明文的闪光点,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
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确实,好的导入语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儿。上课伊始,学生的思维一般处于松散状态,有的徘徊于上节课的疑虑中,有的则沉浸在课间的娱乐中……如果此时教师结合文章,以一个新鲜、恰当的内容来导入,就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故宫博物院》这篇课文时,我先播放视频《故宫博物院》,播放结束后,请大家略谈感受。然后适时引入:“这么规模宏大、建筑精美的故宫,我想大家和我一样都想到实地一睹她的风采吧,那么就请大家和我一起跟随我们的‘免费导游’黄传惕仔细游览这昔日的皇家禁地紫禁城,步入《故宫博物院》。”这个导入设计利用多媒体展示视频,让学生对故宫博物院有一个大体的感知,获得美的享受,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再如,教学阿西莫夫的《短文两篇》,课前我先介绍恐龙的知识,用幻灯片放映各种恐龙的图片,然后引导学生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这些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内容,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还可以通过自制(或购置)一些实物、模型、动
植物标本、挂图、表格等教具来辅助教学。通过教具来辅助教学能使教学过程新颖独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
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时,我先出示一幅教学挂图,让学生自己先说说赵州桥的结构。在学生明白“拱”是怎样的形状后,又启发他们准确表述一个大拱与四个小拱的关系。待学生说出“四个小拱在一个大拱的两侧上方”,“大拱两侧的上方各有两个小拱”,“四个小拱在一个大拱的两侧”等答案后,又通过图示、比较,终于有的学生得出了“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的准确表述。最后再让学生翻开课本印证。这样,学生学得有兴趣,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学生在反复比较中感受到揣摩语言的乐趣。
在说明文教学中,教师善于挖掘文章的闪光点,学生就不会觉得学习说明文是一种负担,教学效果就会更有效。
二、提示方法,有效提高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说明文作为一种实用文体,必然有其自身的规律,阅读说明文自然也有其规律可循,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努力用教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给学生一把打开说明文阅读的金钥匙,这样才能提高说明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王漫老师在“初中说明文教学策略”的专题讲座中,明确表明说明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在文章中提取信息的技能。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行之有效的快速提取信息的方法。在教学《苏州园林》一课时,我先教给学生在阅读说明文时经常用到的“圈点批画法”,即圈点关键词语,批注说明方法,勾画关键句子。
“圈”是对文中关键词语进行圈记、点示。在阅读中,可将衔接各段的连接性词语、体现事物特征的关键词语、限制修饰性词语进行圈点,一来可以强化记忆,二来比较醒目,便于做题时前后联系,分析问题。
“批”是对说明文中运用到说明方法的句子进行批注。具体做法是:在阅读时随时发现运用到的说明方法,随时在相应页面的右边简单批出说明方法,这样可在做题时迅速找到相对应的答案,减少回读,还可以很快分析这些说明方法对准确说明事物特征所起的作用。
“画”是对文中的重要语句进行勾画。可勾画的语句往往是首括句、尾结句、过渡性语句、给概念下定义或解说的语句。勾画这些语句往往有助于很快地分析说明的顺序,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等。
然后我让学生用“圈点批画法”通读全文,进行圈点批画。我巡查圈点批画的情况时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自己画出了各段的中心句。如: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
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
通过提取中心句,浓缩课文内容,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也能认识到作者由总到分的结构安排及由主到次进行说明的逻辑顺序。
学生除了能画出各段的中心句,有不少还在第三段“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旁批注了“作比较”;在“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美,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旁批注了“打比方”……
在学生圈点批画的基础上,我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补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三、开发资源,拓展说明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同时还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需要,充分开发教学资源,以丰富课堂。
说明文具有知识性强的特点,教师应该适度补充与教材相关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如在教学《大自然的语言》时,补充举例“蚂蚁移窝,天井成河”“猪叼草,雪花飘”等劳动人民口头流传下来的物候现象,进而引入诗人笔下的物候,寻找诗句中的物候现象,如“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等。这样不但能让学生掌握课文知识,而且对丰富学生知识,开阔视野,培养能力,启迪思维都起到很大的作用。再如,把课文《中国石拱桥》《桥之美》与“说不尽的桥”综合性学习活动结合起来。通过活动,学生看待事物将有更高的视角,更广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