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教师跟岗培训总结范文

小学教师跟岗培训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教师跟岗培训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教师跟岗培训总结

第1篇:小学教师跟岗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三支队伍”;培训;打造;卓越团队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26-0040-02

石家庄市长安区教育局始终把人才工程作为教育的“一号工程”,紧紧围绕“长安区振兴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要求,以提升“三支队伍”素质为抓手,创新培训模式,坚持面向全员、突出骨干,精心设计培训项目,精心组织培训工作,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校长和教育行政干部素质。

一、与北京对接,名校长带路导入先进管理理念

长安区教育局率先聘请北京实验二小校长李烈和北京外国语学校校长林卫民担当主持人组建“名校长工作室”,充分发挥名校长的引领、辐射作用,推进我区校长队伍领导力的提升。2014年10月26日~10月31日组织“李烈工作室”校长研修员(共计13人)赴北京跟岗培训一周,并于11月5日座谈交流学习体会,制定下阶段抓落实计划,12所学校要进行联合教研,先从一年级课堂行为习惯抓起,互相观摩,共同提高。11月2日~6日组织“林卫民工作室”校长研修员(共计16人)赴北京跟岗培训4天。“李烈工作室”通过云平台转播培训我区骨干教师1200人次,中层干部600人次。某校长研修员说,我们在名校长工作室,经历了专家的理念引领、集团学校的实践浸润、管理工作、行政会议的思想凝练及经验分享,提升了我们的理论素养和实践智慧。

二、以培训为契机,名家专业引领助推专业发展

组织在职教师积极参加全员远程培训项目;聘请国培专家、省培专家和本土专家相结合,对新入编教师、新一年级任课教师及中小学班主任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理论讲座和实践指导,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如8月20日 聘请了重庆市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院长、全国模范教师、特级教师、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核心成员龚雄飞,作了题为“学本式课堂――走向卓越的教育改革行动”的讲座。8月21日聘请北京教育学院校长研修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迟希新,作了题为“当下师德建设的挑战与应对”的讲座。

三、挖掘本土资源,名师带动加快课程改革

为充分发挥我区名师、骨干教师的带动、辐射作用,选取全区省级骨干教师、学科名师、特级教师担当主持人,成立了12个“名师工作室”。每个“名师工作室”中约有12名研修员,每位研修员至少是校级骨干教师。“名师工作室”的定位是出人才,出经验。出人才就是出名师,出经验,就是通过工作,不断总结、不断创新,形成这个队伍中培养高端人才的经验。“名师工作室”的成立,为造就未来长安区基础教育领军团队打下了扎实基础。

2014年9月27日~10月1日,师训科和教研室联合组织12位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赴厦门参加全国第六届名师工作室论坛, 10月9日召开了座谈会,大家畅谈本次学习收获及下一步工作室的打算。三次高端培训,12个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学习热情极高,收获很大。短短几个月,各工作室主持人在边学习边实践中发挥了带动辐射作用,多数研修员老师通过参加工作室的活动学习,教育教学能力在逐步提高,最可贵的是激发了大家的工作热情,挖掘了潜能。

四、组织“校长俱乐部”,提高校长和管理干部整体素质

第2篇:小学教师跟岗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 校地协同培养 卓越小学教师 培养路径

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三大职责,其中培养人才是其根本职责。随着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及对教师标准研究的深入,人们对教师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呼唤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卓越教师。教育部在2010年度工作会议上提出我国高等教育要全面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启动实施“卓越教师教育计划”,2014年《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2015年又发出《关于推进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教师司函〔2015〕16号),卓越教师的培养从规划走向实施。

一、校地协同培养卓越小学教师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卓越小学教师应具有丰富的学科知识、深厚的教育理论素养、敏感的问题意识,能够运用科学研究方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校地协同培养是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将高校、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小学作为培养的子系统,调动多方教育资源和教育力量,对学生实施同步融合教育。从国际上看,脱离小学实际的“大学本位”教育模式越来越受到质疑,地方政府和小学参与小学教育学生培养已成为全球化趋势。美联邦教育部出台“五部分提高计划”,规定教师教育机构要与地方学校结为伙伴,共同开发和实施教师教育方案;英国倡导校本教师教育,强调小学应成为教师教育的主体,引导师范生在经验中学会教学。我国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实施卓越教师的培养,要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形成高校与小学(U-S)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在该培养模式中,高校要与小学深度合作,形成良好的伙伴关系。

当前,部分高校已尝试校地协同培养模式的构建,如:集美大学实施“卓越小学教师教育培养计划”,构建“1+2+0.5+0.5”校校联合培养模式;江西萍乡学院实施全科培养卓越农村小学教师模式等。高校和小学间对合作过程中各方面的责、权、利的明确还处于探索阶段,高校对职前职后一体化两个阶段不同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和清晰,评价机制有待改革。同时,由于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没有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及激励措施,不能有效吸引优质小学成为稳固的教学实践基地,“全程双导师制”的导师挑选标准、教研合作的深化等问题急需改进。

二、校地协同培养卓越小学教师的指导思想与改革目标

1.校地协同培养卓越小学教师的指导思想。

本文依据《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及《关于推进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立足教育专业的长足发展,通过对整体课程改革及课程学习评价的改革,促进小学教育专业卓越小学教师的培养模式改革。在协同培养权责明晰和评价方式多元化的基础上,实现与培养目标的相契合,积极探索完善符合培养卓越小学教师的人才培养模式。

2.校地协同培养卓越小学教师的改革目标。

(1)优化“职前职后一体化”两个阶段不同的培养目标,实行专业化培养。

本文立足小学教育专业特点,以培养卓越小学教师为目标,建立高校、地方政府与小学协同培养模式,使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形成职前职后相互衔接,既各有侧重又有内在联系的教师教育体系。职前培养阶段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为主,同时加强小学教师专业技能训练;职后培养重在在提高教学和管理能力的基础上,培养教师的研究、反思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构建G-U-S培养模式,形成高校、地方政府和小学的教师教育共同体。

卓越教师的形成是多因素合力的结果,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培养研究型卓越小学教师的必由之路。在G-U-S培养模式中,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及激励措施,吸引优质小学成为稳固的教学实践基地,明确在合作过程中各方面的责、权、利。高校要与小学深度合作,形成良好的伙伴关系,通过合作、对话和分享性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进而形成稳定、有效、和谐的教师教育共同体,促进合作教育的规范化和良性发展。

(3)实行“全程双导师制”,制定科学的学习评价体系。

打破现有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分离的现状,加大实践课程的实施力度,推行“全程双导师制”。校内外导师取长补短,适时交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改革课程内容,促进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改革传统以纸笔测验为主的考试评价,制定科学、多元、过程性的评价体系。校内外导师共同参与,通过实时、动态、全过程的监控,分析评价信息,达到评价的科学、客观。

三、具体实施方法

1.调整专业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是路径研究的指导和标准,卓越小学教师应具有丰富的学科知识、深厚的教育理论素养、敏感的问题意识,能够运用科学研究方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在不断的实践、研究中使自身获得专业成长。优化的专业培养目标的根本在于将专业技能的培养融入教学前、教学中及教学后的整个教学过程中,追踪学生职前职后两个学习时段的发展和学习情况,同时结合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合理制订行为能力、知识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等技能目标。

2.高校建立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合作伙伴关系。

高校主动为地方教育发展提供服务,为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支持。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为小学教育专业的招生、教育实践出台政策支持,创造条件,搭建优质良好的实践平台,协助高校建立多元评价机制。

地方政府统筹,依托学校成立卓越小学教师培养领导小组,负责整体规划和工作组织协调。建立高校和中小学教师专兼职结合的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共同体,高校整合优化教师资源,成立由学校优秀教师、小学教学名师名校长、教学研究和管理部门、基础教育行政部门组成的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人才培养需求的调研,课程设置和教学设计,发展“协同教研”,并明确协同培养中各方的权、责、利,建立稳固优秀的教学实践基地,优化合作关系,提升各自区位的影响力和实效,促进专业的良性发展。

3.改革学习评价体系,实施新的考核制度。

小学教育专业学习评价改革应体现目标性、多样性和双向性等特点,具体表现在:

(1)学习评价以遵循课程目标要求为基础,课程实施过程中通过交流、感想、总结、反思等形式开展课程教学,加强学生的专业化教育和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的教育观及敬业精神。

(2)丰富学习评价形式,以多样的学习评价形式弥补学习评价中可能出现的不足,以期改进学校与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目前较为松散的关系。

(3)人才培养是一个多方合作的协同系统,学校与供需方只有加强沟通合作,才能保证课程的有效实施,所以,双方加强沟通联系,达成共识,共同管理,同步考核是向用人单位输送合格人才的保障。

(4)改变传统试卷内容和考核形式,改革和推行专业技能类课程考试评价制度,改变之前仅仅注重“学分”和学生试卷考试成绩的考核形式,设计“能力分”数值和“能力分”结构,注重“能力分”。同时,积极推行专业核心课程的职业面试导向考核制度,建立以考核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考核内容体系,譬如设置求职面试成绩可占考试的2/3,教学课程内容及方案设计占实践类课程考核成绩的1/3等多种形式的考核制度。课程评定方式由原来的一个方面扩充为三个方面,包括平时成绩记录、期末成绩综合考试测试记录、综合成绩评定的形式。平时成绩记录中包括个人单次作业成绩、课堂练习态度、小组练习合作表现、课程考勤记录、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表现及学校内外专业比赛参与成绩,课程期末成绩综合考试测试包括能力、技能、创新、协作表现测试等方面。

4.深化高校与小学的合作,多元互动,适时沟通,实现发展共赢。

(1)建立高校与小学合作的平台和长效机制,使高校与小学互为对方的人才培养与研究平台,使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成为平台建设的参与者受益者。(2)对小学一线教师进行培训,提升教师教育实践的理论品性,形成实践智慧。(3)深化教研合作,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服务。(4)聘请一线名师担任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导师,建立一线名师与高校教师全程合作指导的培养机制。(5)高校教师到小学跟岗实践,现场观摩、听评课,指导教师成长,了解一线教育教学实际,提高自身教育实践能力。(6)高校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小学开展定期的教育培养工作研讨,诊断问题,修订培养方案。

本文拟通过完善校地协同培养模式,依托地方政府,搭建高校与小学的合作互助平台,推行G-U-S(地方政府-高校-小学)培养模式,形成高校、地方政府和小学的教师教育共同体,细化和明确三方责、权、利;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体系,实行“全程双导师制”;重视小学教师研究能力培养,优化课程设置,改革评价体系,强调评价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建立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动态、连续、灵活和弹性评价的平台,最终达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卓越小学教师培养的良性发展,对基础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3篇:小学教师跟岗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置换脱产研修;顶岗实习;高师院校;师范生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课题“贵州省‘国培计划’实施效果跟踪调查及问题对策研究”(课题编号:112C125)的研究成果之一。

“国培计划”是教育部、财政部于2010年开始启动实施的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项目,是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一项重要举措。这一项目的有效实施,旨在为农村中小学培养一批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的骨干力量,对于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推动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改革,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国培计划”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加强了高师院校与基础教育的联系,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是师范院校更好地服务基础教育的重要纽带,也是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强化师范生实践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举措。

1、置换脱产研修项目的提出及意义

贵州省“国培计划”分为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集中培训项目和远程培训项目。其中“国培计划”——贵州省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有两项主要内容:一是从农村基础一线遴选骨干教师到贵州师范大学和贵阳市优质中小学参加为期两到三个月的脱产研修,二是从贵州师范大学师范专业高年级中选拔优秀学生到参训教师所在的乡镇学校开展顶岗实习支教,原则上2名师范生置换1名农村骨干教师。该项目在同一时间实施,将教师培养的两种不同任务有机结合起来,使原来职前与职后两个阶段的教师培养体制有了新的变革与发展,这对教师教育模式的改革发展有着突破性的建设意义。

置换脱产研修项目按照“互动双赢、提升质量、促进改革”的设计理念,采取分阶段、立体式的新型培训模式。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方面,分“集中研修+跟岗研修+总结反思+跟进研修”四个阶段实施。通过置换脱产研修项目,为我省农村培养一批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的乡(镇)中小学学科带头人,带动和引领校本教研,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同时,探索和建立高师院校、教研机构和城市优质中小学的联动机制,推动高师院校与城市优质中小学和乡(镇)中小学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以达到资源共享、长期交流、服务农村中小学的目的。在师范生职前培养方面,“国培计划”顶岗实习作为服务基础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平台,为师范生提供了一次丰富人生阅历、接受社会检验的机会。师范生在学生时代能有这种实践平台和到基层一线去实践的机会非常难得,在基础教育一线中发现新知、运用真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才干、贡献力量,为将来走向社会、成就事业打下坚实基础。

2、置换脱产研修项目中师范生的培养模式探讨

在开展“国培计划”顶岗实习之前,贵州师范大学师范类学生的实习工作通常采取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的管理模式,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自主联系实习学校或参加所在学院组织的集中实习,实习时间通常为一个月。为了紧密结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的实施,贵州师范大学调整了师范生实习计划,经过与海南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等学校交流“国培计划”的组织和管理,制定了“教学技能大赛+顶岗实习临阵强化+乡镇学校顶岗实习”三维一体的培训模式,为师范生成才做好充分准备。

2.1教学技能大赛

2010年、2011年和2012年为配合“国培计划”的开展,我校举行了全校规模的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作为顶岗实练兵。对此学校要求参加顶岗实习的师范生必须报名参加,其他年级的同学可自愿报名。比赛围绕说课、讲课、评课和现场提问四个环节展开,历时两个月的时间,参赛选手认真准备、精心比赛,经过班内评比、院内评比,最后选拔出各学院的优秀选手参加校级教学技能大赛。参赛的师范生在整个比赛过程中,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提高了教学技能,逐渐掌握了基础教育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

2.2顶岗实习临阵强化

我校组织顶岗实习师范生在开学前一周返校,加强顶岗实习临阵强化训练。所承担培训任务的学院,提前摸底、弄清需求、优化方案、整合资源,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承训学院首先切实严把基层教师受训需求,突出需求导向,以问题为中心;其次切实严把师资关,在学院内遴选优秀的学科教师,并结合在贵阳市优质中小学聘请理论与实践结合、学识与人品双馨的名师参与培训与指导工作,围绕教学技能和班主任管理两个模块培训顶岗学生;最后顶岗实习师范生针对说课和讲课这两个最重要的环节,分别进行5-8分钟说课和15-20分钟讲课的考核,如果成绩不合格,则进入下一轮考核,通过以后才能参加顶岗实习,以保证置换学校的教学质量。

2.3、乡镇学校顶岗实习

2010年我校选派了954名2007级师范生置换出560名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参加置换脱产研修项目,2011年我校选派了1073名2008级师范生置换出650名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参加置换脱产研修项目,2012年我校选派了1076名2009级师范生置换出650名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参加置换脱产研修项目,置换离岗研修的教师在我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正发挥着示范和辐射作用。三年时间里,我校顶岗实习生分别派往全省10个项目县的168所乡镇中小学,参加了为期3个月的顶岗实习。在师范生顶岗实习期间,分别由顶岗学校教师和我校学科教师组成指导团队,对顶岗师范生进行跟踪指导,以保证教学质量和师范生的培养。作为顶岗实习的师范生,他们把课堂搬到乡村,直接与基层中小学的师生面对面,既丰富了书本知识,又服务了当地的经济、文化建设,并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3、师范生在顶岗实习中的价值体现

3.1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获得提高

顶岗实习师范生在进入顶岗学校以后,从学生转变为教师,在听课、备课、上课、评课、教学反思、教学研讨、教学展示、教学辅导等循环往复的实践锻炼中,探索满足农村基础教育和新课程改革要求的途径;在进行班级管理、组织学生课余文化体育活动、思想教育活动、主题班会、家访的班主任工作中,组织管理能力获得提高,逐渐成为能独当一面的教师。在顶岗实习中,通过各种实践策略,实习生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为将来从师执教做好准备。

3.2师德教育和职业精神教育得到加强

数月的顶岗实习,师范生在指导老师的谆谆教导下,在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过程中,从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六个方面诠释了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另外,在顶岗实习中,师范生要想经受住社会的检验,则必须承担与之相应的社会责任,即与他正从事的教师职业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种责任逐步形成教师所特有的职业道德,进而升华为教师的职业精神,这种职业精神将在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情感、职业操守、职业协作、职业奉献等各个方面影响着顶岗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识。通过顶岗实习,师范生不管是师德教育方面还是职业精神教育方面,都得到加强。

3.3增强了服务基层、服务基础教育的能力

虽然“国培计划”项目的实施,引起了我校教学计划的变动,影响了部分师范生考研、论文设计、家教等预定计划,但是学校有担当社会责任的义务,作为新时代的优秀大学生,更要树立为社会服务、为基层服务的社会责任意识,把在学校的所学,拿到真正的课堂实践中去检验。另外,通过顶岗实习,师范生可以亲身感受到什么地方最缺什么类型的人才,哪里才是大家真正可以很好发挥价值的地方。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师范生一方面会对顶岗实习有更深的理解,会对基层的情况有切身的感受,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就业观念;另一方面能大幅度提高自己的师范技能,加强实践教学能力。可以说,顶岗实习是师范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更是一场“炼魂”工程。以顶岗实习为载体,在相对落后的农村接受锻炼,可以促进师范生认识农村、了解国情,继承艰苦朴素的作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结束语

“国培计划”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将农村基层骨干教师置换脱产研修与师范生顶岗实习相结合,以一种全新的教师培养模式影响着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和高师院校师范生培养的水平。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只要做到周密安排、科学实施、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就能够真正达到实效性。顶岗实习的师范生克服生活上的各种困难,承担所顶岗位的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积极参加实习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优质课比赛及其它行政事务工作。在顶岗执教的过程中,他们深入了解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在教学中提高了教学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在班主任工作中提高了组织管理能力,在独立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了协调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通过顶岗实习锻炼,扎实地提升了师范生的综合素质,为即将奔赴教师岗位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EB/OL].

http:///cms/zxxg-gjsyxxm/584.htm.

[2]卓毅,刘军.置换脱产研修模式为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给力[J].大家,2011.(18).

[3]赵红亚.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的作用、问题与对策[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10).

第4篇:小学教师跟岗培训总结范文

城市教师城乡交流教育均衡三角置换城乡教师交流活动是改善基础教育师资均衡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其实效性尤其取决于城市交流教师的认同和实施,毕竟国家及各地出台一系列“城乡教师交流政策”的目的是让优质教育带动薄弱学校,促进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所以,从应然的角度看,派往农村的城市教师当是优秀的骨干教师,实际情况如何呢?我们通过分析城市教师参与城乡教师交流活动的实施情况,进一步认识城乡教师交流的内涵和意义,清楚城乡教师交流的实效以及存在的问题,找到影响城市教师积极参与城乡教师交流活动的关键阻力,为城乡教师交流政策的科学、合理制订提供思路,促进城乡师资的均衡发展。

一、城乡教师交流的内涵

关于城乡教师交流的涵义,有不同的描述。学者黄丽萍等认为,城乡教师交流是指以城市优质学校带动和帮助农村优质学校,以城市优秀教师带动和帮助农村教师,实现城乡教师在专业知识、教学能力和经验等方面的互补,促进城乡教师的共同发展,最终使城乡教育不断趋于均衡。学者廖全明等认为,我国的教师城乡交流是指为了达到开阔教师视野、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以及改善城乡教师配置结构、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目的,在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工作的教师按照一定要求分别到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工作一定时间的过程和结果。学者吴林梅等认为“城乡教师交流”指在当前我国区域、城乡、校际间教育均衡发展失调的背景下,国家为促进教育公平,将城镇中小学教师派遣到农村薄弱学校进行交流或是由农村薄弱学校教师上派到城镇中小学学习的过程,它体现的是师资之间的一种双向供给和流动的过程。

关于城乡教师交流,尽管描述不同,或侧重于城市优质学校对农村优质学校的帮助,或认为是城镇教师与农村薄弱学校的互派,共同点都是由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安排城乡学校教师相互流动以借助城市优质师资资源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实现教育的均衡。不难看出,在这种互派中,行政手段是主体,城市教师往往是贡献最大方。所以,了解城市教师参与交流的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更好地推进我国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二、城市教师参与城乡教师交流活动存在的问题

加强城乡教师双向交流是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地区师资匮乏和师资素质偏低的问题。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一)城市交流教师选拔标准偏低

尽管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有城市支援农村教育的倾向,也尽管我国于20世纪初下发众多文件,诸如《关于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意见》等明文规定城乡教师的交流政策。然而据北京师范大学鲍传友教授对北京市某县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交流教师选拔标准偏低的现象。在被测的100名交流教师中,从职称角度看,一级的占58%,高级的仅占18%;从是否是骨干教师看,非骨干教师占总数的75%,市级骨干教师仅仅占1%。以上数据表明,该县被选派的城市交流教师大多职称不高,并且非骨干教师占多数。另有学者调查显示,有些城市学校不愿派出本校优秀教师,而把在校表现相对差的教师送去农村支教。这种现象在我们去河南省某县调研期间也得到了证实。该县把近几年刚调入城里或者准备调入城里,或者还没有安排工作的,没什么主科压力的,甚至怀孕马上要歇产假的城里教师派往农村支教,使得支教没能起到应有的帮扶作用。

(二)城市交流教师激励措施单一

当前,各地教育部门几乎都把参与交流作为“晋升职称”的硬性条件,除此之外,有的地方“评优”优先,再少有其他的“好处”。至于补助交通费用甚至是生活费用大多由城市学校依据自身情况实行,有些城市学校仅补助有限的交通费用,还有很多学校什么费用都不补助,完全由城市交流教师自掏腰包支付各种费用。我们曾看到某区最好的公立小学除了优先考虑“评职称”外,没有给予城市交流教师其他任何的激励措施。这样单一的“职称”政策可以一年又一年地延续一波又一波的城市教师服务农村,但同时也会消减城市教师的交流热情,让他们感到这既不是物质激励,也不是精神激励,只是一种“强制任务”,从而诱发应付心理,降低城乡教师交流的实效。

(三)城市交流教师监管乏力

按理说,交流教师要接受原单位和交流单位的双重管理,但实际上,城市教师处于两不管的状态。一方面,城市学校认为派出教师为农村学校工作,理应由农村学校对其管理考核;另一方面,农村学校则认为,无论交流时间长短,城市教师最终还要回原单位,何必与他们过不去,非要像自己的“真员工”那样,对其提出种种严格的要求,甚至各种形式的“惩罚”呢?所以,即便有些城市教师表现得一般,农村学校在给城市教师出具考核鉴定时仍然会好话一堆。这怎么能使城市教师起到引领、辐射作用呢?说实话,参与交流的教师更多地是凭借自己的良心在努力工作,但是,监管的不到位会使部分教师得过且过,打发交流日子,也会使本想踏实付出或正在踏实付出的教师丢弃支教的职责,随波逐流,降低交流的实效。

(四)城市交流教师评价欠缺

国家开启城乡教师交流的初衷是借用城市的优质师资、教育理念和方式,带动乡村教育的发展。可是,城市教师究竟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辐射所服务的乡村,怎样评价城市教师是否促进了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很多地方缺乏评价标准。较多的是讲讲“观摩课”,和农村教师一起进行教研活动(实际上很多农村小学不怎么开展教研),或者直接带一个班,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为主要的评价标准。

这样固然可以影响农村学校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效果,但城市教师所起的引领作用较有限,更何况有些城市教师被派任务很多,根本无暇参与、指导农村学校优秀教师的培养和辅导。即便有指导,教育行政部门、派出单位或接受单位也不会将其作为支教期间的考核标准给予奖励或表彰。顶多是交流教师在回顾总结自己的支教工作中描述一下。所以,交流教师做得怎样、做得好与不好又如何,反正最终都会回到原单位。因此,城市教师自觉带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也就不高。

(五)城市交流教师不适应交流生活

城市学校有着农村学校无可比拟的优越条件――教学硬件方便齐全、教学对象思维活跃、学校领导管理有方、家长配合自觉主动。可是,农村学校的薄弱资源以及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淡漠加重了城市教师的教学负担。他们需要调整教学思路重新设计适合农村学校、农村孩子的教育教学方式。这些适应还不算费事,最让城市教师放心不下的是家庭生活。有的老师因为孩子问题,一早一晚在农村学校和城市家庭之间奔波;有的尽管住在农村学校,每周回家一次,但是因牵挂家事不能安心工作。可以说,在所有的不适应中,城市教师最有感触的是要么每天奔波,要么无法照顾子女,再加上为每天奔波支付的交通费用,和每天不等的交通时间,情绪低落更加影响了支教的态度。

三、提高城市教师积极参与城乡教师交流活动的建议

虽然有《关于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意见》等国家政策的推动,但很多地方为了履行上级的任务以“晋升职称”为杠杆,选派城市教师,使交流变相地成了被动交流,也就间接地造成了选拔非优秀教师交流,缺乏对交流教师的激励、监管、评价机制,使交流成为“被动交流”,“职责交流”“形式交流”。从而降低了城乡交流的实效,违背了城乡交流的初衷,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所以,为促进城乡教师的有效交流,使教育均衡落到实处,结合前面谈到的问题,我们认为可以借助“国培计划”计划中的农村教师脱产研修活动,通过着力改进城市教师的下乡支教生活,提高城市教师参与支教的积极性使城市教师起到辐射、引领、带动农村教育发展的作用。

(一)以“三角置换”为抓手,推动地方政府履行选派优秀城市教师的职责

“三角置换”是指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类专业实习生到县城中小学跟岗实习,县城中小学骨干教师被派往农村中小学顶岗支教,农村中小骨干教师被置换出来到高校参加学习的一种置换脱产研修模式。该模式可以以“国培计划”――“农村中小学教师置换脱产研修”为基点,尝试通过“三角置换”,使师范生、农村中小学教师、高师院校、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多方共赢。在这种模式中,农村教师到高师院校进行脱产学习理论,跟随城市小学教师进行“影子学习”,从理论和教学现场中模拟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当地县城中小学优秀教师被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派往有教师去高校进修学习的农村学校,顶替他的工作。而师范生被高校和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派往县城中小学跟岗实习,最终做到城市教师下乡支教、农村教师进入高校学习,高校师范生有实习机会三方共赢。在使用这种三角置换模式时,河南某县规定凡是积极参与农村交流的城市教师,不用像以往规定的那样必须为农村教育服务一年,可以随着农村教师的“国培学习”而灵活设定支教期限,比如“半年顶一年”。交流时限的缩短也大大提高了城市教师交流积极性,由“要我交流”主动提出“我要交流”。

(二)以关注教师需求为动力,激发城市教师服务农村教育的热情

我们知道,影响城市教师支教农村最大的障碍是生活的不方便。各地有限的交通、话费补助不足以弥补城市教师奔波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精力付出。教师也需要正常的生活。不能只让教师谈“奉献”,谈“职责”,必须从经济上给予充分的补助,使其没有物质上的后顾之忧,使其愿意、乐意为落后的农村教育服务。很多行政官员去基层挂职锻炼尚有种种补贴措施,何况无权无势的弱势教师呢?本来促进教育均衡是地方政府的职责,教师作为具体的实践者被派往一线,干着实实在在的名义8小时工作制实则无法计算时间的工作,为何不能有更多实实在在的好处呢?比如根据服务农村时间的长短,可以从物质上给予不同层次的奖励,像不等的经费补助、孩子享受优质重点学校教育等。重奖下必有勇夫,只要地方政府、财政机构、人事部门、教育机关愿意付出,就会做到城乡师资均衡。其实,地方政府支出的并不多。因为在“三角置换”模式中,农村教师的进修学习由国家负责经费补助,高师生由师范院校负责经费补助,只有城市教师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交流费用,再加上能参与“国培计划”的名额有限,因此,大大降低了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经费支出,使其能够集中有限财力精选优秀教师促进交流活动。所以,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完全有条件联合当地财政部门、政府机关支付到农村支教的城市教师的生活补助费用,从而提高城市交流教师的支教积极性和责任感。

(三)完善交流教师的管理评价制度,使城乡交流规范化

城乡教师交流的实行核心在于教师,教师的管理直接关系到交流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在城乡教师交流活动中,有所限定的就是到基层进行扶助的时间,没有一整套详尽的实施计划、考核和评价机制。实际上,城市教师应该接受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的双重管理。城市学校不仅仅是“响应”国家政策,能够派出支教教师,还要跟踪交流教师,不但及时为城市教师解决生活物质之难,还可以听取城市教师真心引领农村学校的心声,乐于尽己所能为城市教师帮助农村学校提供教育教学资源,使城市教师在交流期间不觉得是一人交流而是有着坚实的支教后盾。这样交流的效果也就由城市教师一人单打独斗“引领”农村变成了城市学校对农村学校的引领帮助,也就简接地扩大了交流的效应。另一方面,农村学校不能因为城市教师不是自己人反正总是要走就放松对其管理,碍于人情将其考核为“优秀”。农村学校要定期和城市学校沟通,及时反馈城市教师的交流效果,既是肯定城市教师的努力付出,又是对其督促和激励。

不过,对于城市教师的评价不是农村学校领导一人说了算。同行、学生甚至家长都是评价的主体,或者说他们的评价更能体现出城市教师的工作成效。因为,农村学生、家长甚至农村教师对城市教师的教学有更多的期盼。当然,评价的内容不只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城市教师有无为所服务的农村学校起到引领作用,有无在服务学校通过“师徒制”、教学科研的方式等指导扶持农村优秀教师的成长,有无改进农村学校教学理念或教学方式的变化也应成为评价城市交流教师贡献的一部分。

总之,城市交流教师的状态直接关系到城乡教师交流活动能否达到预期目标。我国各级部门要考虑到下到基层的教师现状,从提高教师待遇、管理机制等方面做出努力,使交流教师尤其是城市教师在生活质量上能有较大的提高以激励支教教师的积极性。否则,无法真正解决城乡教育均衡问题。

参考文献:

[1]黄丽萍,林藩.城乡教师交流:城乡师资均衡的重要推手――以M省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2):58-62.

[2]廖全明,张莉.我国中小学教师城乡交流现状、问题及对策.现代教育管理[J].2011,(5):79-82.

[3]吴林梅,李建辉.论城乡教师校际交流的困境与出路――基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教师专业化的思考[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11):81-84.

[4]鲍传友,西胜男.城乡教师交流的政策问题及其改进――以北京市M县为例[J].教育研究,2010,(1):18-22.

[5]慕文胜,王海燕.关于城乡教师相互交流问题的几点思考[J].决策探索,2007,(5):89.

[6]王念利.“三角置换”在农村教师脱产研修中的尝试――基于高师院校职责视角的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2,(7):17-20.

第5篇:小学教师跟岗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幼师国培;班级管理;脱产研修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 2015 13-0088-03

[作者简介] 樊迪 1986― ,女,硕士,贵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法学,教育学。

“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幼师国培”,是在学前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前提下顺势而出现的,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着力解决幼儿教师在教育中面临的相关问题,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高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培养出一批起到带头领军作用的幼儿骨干教师。

幼儿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主要包括集中培训、跟岗实践和总结反思三项内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良好的班级管理可使得幼儿教师国培计划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整个国培项目中的重要性不容小觑,为项目的顺利运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国培幼儿骨干教师培训班的调查,分析培训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国培幼儿骨干教师班级管理的路径。

一、国培幼儿骨干教师培训班级管理的特征

一 主体性

“幼师国培”是以参训的幼儿骨干教师作为培养对象,在培训过程中,班级相关管理者则会更加以学员为根本,以学员为中心,让参训学员切实深入到培训的情境和氛围中,使得这次培训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应有的作用和价值。此次贵州师范学院幼儿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培训根据“国培”目标和具体要求,结合学员实际问题,帮助和解决参训学员所面对的问题,主要采取了集中培训、跟岗实践和总结反思三项内容来展开,很好地体现了国培幼儿骨干教师培训班级管理的主体性特征。

二 合作性

在“幼师国培”中,经常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形式进行讨论和学习,并且共享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和资料,共同处理和解决问题。培训相关管理者间、学习小组间、学员和班委之间等都积极沟通交流,形成良性互动,同时整个培训班级的相互配合与合作有效地提高了参训学员参与学习小组活动的积极性,并且带动了整个班集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培训团队的组建,也不断发挥着团队的集体作用和力量,如专家或是授课教师通过集体研课和集体备课等方式促成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讲授过程中,和学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则更进一步的使得合作性加深;对实践性较强的活动内容,全体参与其中集体讨论,实现多层次的互动。

三 实践操作性

“幼师国培”通过国培使幼儿教师队伍不断加强,质量得到提升,解决好幼儿教师在教育中面临的相关问题,培养出一批起带头领军作用的幼儿骨干教师。因此,培训最终都要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切实可行的实际内容,将“幼师国培”的目的和目标落实到实处,真正达到培训的效果。通过深入挖掘幼儿骨干教师培训的实际问题,给每位参训学员提供动手操作的实践机会,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反思不足,以便通过培训后可以更好地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操作技能。

二、国培幼儿骨干教师培训班级管理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一 幼儿骨干教师培训班级管理的现状

通过对贵州师范学院幼儿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中参训学员进行了问卷调查以及访谈,从问卷调查中基本情况的整理中,一方面,可以发现“幼师国培”的参训学员年龄参差不齐,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其心理特征和生活阅历也有很大差别,使得国培幼儿骨干教师培训班级组织形式整体上较为松散、不易协调整合。另一方面,“幼师国培”的参训学员大多是刚毕业的教师或是即将要退休的教师,专科学历比例较高,占60.0%,这对于培训班级管理来说也可以说是一个问题。而且,由于参训学员都是参加工作的教师,很多学员是被动参与其中的,还有一些是抱着旅游放松的心态,所以学习动机普遍不强、目标也不明确,其中21%的参训学员认为班级的共同奋斗目标不明确,甚至没有。所以,班级的文体活动经常是人员不齐、参训学员热情不够或是不配合班委的工作等,这也增加了班级管理的难度。

二 幼儿骨干教师培训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管理者组织不积极,培训班级学习氛围需调动。从问卷中也可发现很多学员甚至是被动参与其中的,对于那些年纪较大的教师,其中40岁以上的教师占17.5%,他们在受训过程中往往会有心无力,对学习也是听之任之,目标和态度都不明确积极,学习氛围受到影响。第二,管理者态度散漫,部分培训学员集体意识淡薄。在“幼师国培”班级中由于参训学员的个体差异,学员的发展目标和奋斗精神也会产生差异。第三,管理者能力受限,沟通协调工作有待加强。“幼师国培”要求参训学员在规定的时间集中受训,时间相对较短,但需要吸收的内容较多,其中12.3%的参训学员认为班级的学习认为比较繁重,甚至非常繁重。

四、促进国培幼儿骨干教师班级管理之策略探讨

一 创建和谐融洽的班级氛围

培训班级成立之初,由于各个参训学员接受不同的教育、来自不同的地方,同时也将面对一个陌生的校园环境、人际环境和制度环境,学员互相会感到陌生,此时班委和班级制度等都尚未真正开始运作,培训班级目标不明确,此时的培训班级管理主要体现为相关管理者的经验管理。因此,培训班级管理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破冰”任务,为班集体创建一个和谐融洽的班级氛围,让幼儿骨干教师能够尽快缩短相互之间的心理距离,畅所欲言地交流教学经验,打破学员们之间的不信任,转变为学员们之间主动积极的互相了解与沟通。

二 明确培训班级成员的角色定位

优化组合班级教师群体和学员群体,建立此次培训的服务团队,同时也要健全班级相应管理机构,这就需要明确培训班级成员的角色定位,这可以说是培训班级有效管理的组织保证。一方面,培训班级管理者在培训中应既是管理者,又是服务者,他们服务于幼儿骨干教师学员,让骨干教师能够及时适应培训的环境进入培训状态。同时,在整个培训过程中班级管理者也应协助相关管理部门共同做好培训的组织管理和实施工作,帮助学员明确培训学习任务,做好学员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管理。另一方面,选拔合适的学员作为班级干部,成立班委。各个班委分别负责不同的岗位和职能,这是密切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纽带,时刻影响着学员的心理与生活,对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和培训效果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班委的组建直接推动培训班级管理活动的高效运作。

三 加强培训班集体精神文化的建设

班级文化是班级的内核,班集体的文化建设属于班级管理中的重点部分。作为临时组建的“幼师国培”班级,其参训学员群体都是已经参加工作的教师,而且学习时间相对较,所以更需要良好的文化风气和班级建设。因此,培训班级可适当开展别具特色的文体活动和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加强学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增进参训学员间的感情,活跃学习气氛,丰富参训学员的业余生活。加强培训班集体的文化建设能够促进参训学员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信息传递的快捷性和班级管理的高效性,同时也会调动参加培训的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增加班集体的凝聚力,对提高此次培训的优质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 优化奖励激励措施和制度

随着培训班级管理工作的展开,班级群体学习氛围慢慢形成,人际交往逐渐展开,班级目标也渐渐明确,培训管理工作人员、班委和班级全体学生也开始在工作和学习中不断总结经验,寻找更适合这个培训班级的相关措施和制度规范。尤其是涉及班级的奖励和激励的相关制度,急需制定相关班级制度、行为规范,以便形成一套科学、完备的制度体系,奖励机制。以此提高参训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活动参与度,发挥评价激励法和良好的班级管理制度在培训班级中的作用。

五 树立培训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一个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培训班集体能够营造学员养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和学习风气,引导参训学员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幼师国培”班级相关组织管理者和班委也可以采用“柔性管理”等手段,营造和谐的人文管理环境。如班委可以领导、组织、指挥、协调全班成员的行为,并为一个共同目标奋斗,其他参训学员增强自身的群体意识,参与组织决策、分工、沟通,遵守群体规范,逐渐塑造和培养培训班级成员形成良好的文化认同感和价值取向。

六 有效利用网络资源等管理载体

网络是现代先进技术的产物和表现,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等载体可以大幅提升工作效率,将网络资源、网络技术运用到班级管理之中可以对“幼师国培”班级管理起到不容小觑的作用。通过网络资源的有效利用可以为培训班级的管理带来巨大的成效。如建立培训学员档案,方便查阅和了解相关学员的状况;建立培训学员的在校情况登记表,可以将学员的工作、健康、出勤、奖励等详细记载;公示相关规定和制度,以便学员查询;同时也可以建立学员成绩数据库,统计学员成绩等,对班级管理进行系统而详细的数据分析。同时,在培训班级也要建立QQ群,方便信息共享,而且学员和教师也可以通过这一网络方式联系感情,加强沟通。相关管理人员和班委也要建立飞信、微信等,及时信息,使得信息资源达到共享的状态,提高培训效率。

参考文献:

[1] 蒋成r.面向21世纪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丛书:特级教师教学论文荟萃[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 李方.教师培训研究与评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 徐长江,宋秋前.班级管理实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 朱旭东.论“国培计划”的价值[J].教师教育研究,2010 6 .

第6篇:小学教师跟岗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研训队伍理论素养组织能力融合水平

研训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对教师进行再教育,其目的是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与能力,所以,有的地区把教师培训机构冠名为“教师教育学院”。要提高在职教师的专业水平与能力,就必须先提升培训机构的实力,提升培训实施主体――研训员的专业水准。

笔者建议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全面提升研训员的专业素养:

一、 提升研训理论素养

做好一个优秀研训员,需要提升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一是本体性知识(学科知识)。作为学科研训员,都具有一定的学科知识,但是在应用学科知识处理教材的能力方面仍需进一步强化。

比如对每篇教材的理解与处理,在没有任何参照资料的情况下,研训员都应该通过对教材的深度剖析,能够准确地确定三维目标,能够准确地找准教材的重难点,以及考纲要求、考点,这是基本功。每个研训员都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能力训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开展研训工作,才能得到老师的拥护。

二是条件性知识。教师教学需要学习掌握《教育心理学》《教学方法论》《学习论》等方面的知识,而作为培训的实施者――研训员,更应该技高一筹。教育心理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科学地安排课堂教学结构与流程,可以帮助我们加强对学生认知水平的理解、对学生认知结构的把握、对学生学习规律的掌握,从而进一步因材施教,因规律施教。

还有教学技能、教学基本功方面的能力也是需要提升的。教学十大基本功――听、说、读、写、看、画、管、引、导、评,样样精通。当今在应用现代媒体优化教学,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等能力上更应先行一步。有人说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推销员的本领,能推销传授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让学生愿意、乐意接受,这是教学艺术,研训员这方面也要加强学习锻炼。

三是经验性知识。这是教师智慧的体现,也是积累与运用的综合。目前所谓的深度学习,是要靠教师的智慧引领与碰撞的。因此,课堂上需要教师教学的机智,随机应变的能力,才能引领学生走向学习深处。

研训员的工作对象是教师,当然也有学生。我们除了具备普通教师的知识储备、能力水平之外,还应有培训教师的专业知识与能力,有向教师推销自己教育教学思想的艺术。只有这样,我们的培训工作才有了条件与可能。

二、 提升研训组织能力

如何组织好教师培训工作,这是一个课题,也是一个复杂的教学过程。这涉及学校、教师,涉及培训主题内容,培训方案,组织实施的方式方法,以及总结评价等,需要认真学习研究,认真落实。

(一) 优选培训内容

培训什么,这是一个重要问题。一般来说主题内容来自于两个方面,第一是来自上级的要求,比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全体教师都应该参与培训,都要提升。这是来自教育部的行动要求,我们必须要落实做好。

第二是来自于教师教学中的问题。要向教师找问题,让教师提出问题,我们的培训才能符合需求,才有市场。教师问题存在于教师群体中,因此在培训之前,研训员们需要先调查,可以用问卷调查,也可以短信、微信调查,梳理归纳教师的问题,确定培训主题,并由培训处下发文件告知各校各科教师。

(二) 优化培训方案

方案就是计划,应该包括:指导思想、情况分析、培训目标、培训主题、培训方式、培训过程、培训条件要求、培训评价、培训成果统计等。

1. 丰富培训方式。培训方式有很多,听课研讨、论坛、讲坛、沙龙、

课堂观察、考察、跟岗、集训、实验学研究等等。培训方式能决定培训对象积极参与的程度,也影响到培训成果,因此要认真设计,不能照搬过去那种上课、评课、讲座一成不变的模式,要改革。改的重点是如何让学员参与进来,进而让他们动手、动脑、动口,积极投身学习中。

比如分组讨论的方式,就是一种很好的研训形式,在讨论时,要选好组长、记录员,人人发言,再选拔小组成员大组交流,再有专家点评,学员反思,研训就会非常有成效。比如进行操作流程方面的考试,不考死记硬背的东西;比如对考点方面的口述考试。这里要说明的是,培训工作可以请专家,但必须认真了解专家的知识背景、学术特长等,与专家协商,根据培训对象研讨报告内容,要控制专家报告时间,要留足学员提问参与的时间。

2. 重视研训评价。研训员要对自己的培训进行评价,评价包括过程评价(学员参与积极性)、考勤评价、专家(师资)评价、课程内容评价、成果评价等。

3. 落实研训总结。如何总结,应该从方案计划、目标、主题、方式、过程、结果等方面进行总结,总结时可以考虑让学员参与。

4. 丰富成果形式。培训成果如何体现?可以做调查报告,调查学员参与培训的感受,考察学员教学过程变化,这是其一。其二,好的培训方案也是成果。因为你的方案可以供学习借鉴,可以推广,这应该是成果。其三,培训方式如果有创新,也可以当做研训成果;其四,某项培训的管理有独到之处,也是成果。其五,教师通过培训后,有论文、学案等获奖或发表文集,这都是教师方面的成果。其六,如果培训实况能运用网络平台技术导出,这也是成果。其七,如果培训将“四位一体”高度融合,效果好,这更是成果。其八,培训工作总结提炼出有效经验,这是更大的成果。

教师发展中心可以定期做培训成果的评比,评比方式是包括两个方面:首先,研训员上交材料,包括培训方案、目标、内容、时间地点、参与学员、过程、成果、学员签到簿、培训资料、作业、总结等等。其次,研训员登台述说,阐述研训的主要亮点。

(三) 深度组织实施

组织实施很关键。要提高培训质量,除了以上说到的,研训员自身学习提高,做好方案之外,还要把握组织实施的各个环节。

首先,研训员要做好充分准备,要考虑时间地点,选择过程控制,要充分重视培训的专业化程度,提高培训质量。一个课题的研究有了质量,学员通过培训才可能有收获。

其次,在培训工作中,研训员要强化“让培训工作可爱起来”这一理念。要去研究,要调动教师主动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变“要我培训”为“我要培训”,这才是培训工作的长远目标。要想让培训工作可爱起来,研训员们就应当像老师对待学生一样,改变自己的工作态度,诚恳对待老师,放下师道尊严,在课堂吸引学生,调动学生,使学生愿学、乐学。让培训工作有科学性,还要有艺术性。如何“让培训工作可爱起来”,这是一个课题,我们大家共同研究。下一期教师发展中心的“惠师讲坛”就围绕这个课题,请主动参与,登坛演讲。

三、 提升“融合研训”水平

“研训员”这一名称由“教研员”转变而来,名称的变化,反映了工作内容与要求发生的较大转变。研训员工作不能单纯就课堂教研而教研,要全方位关注教师的专业能力与水平,关注他们的持续发展与提高。

因此,研训工作要做到“课堂研究课题化,课题研究课堂化,信息技术研究应用化,培训工作项目化”,也就是培训活动要向“项目制”研训过渡。具体来说,先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要把主题内容上升为课题研究,去引导培训工作朝着既定的方向前进。课题是单一的内容,涉及面比较窄,我们要做到“四位一体”,也就是多元内容,因此在某一课题研究中,要丰富课题内涵与外延,使得课题更具有综合性,使之成为一个项目,项目比课题面广且深,多个相关单一课题可以组成项目,或者说一个课题向纵深研究就会涉及相关的其他内容,也就成为一个项目。

我们中心研训员目前所要面临的“四位一体”的研训融合,这就是一个项目,就有综合性。在课堂研究中要涉及课题、信息技术优化、转变学习方式等内容,这样的研训,才是我们追求的研训方式。

第7篇:小学教师跟岗培训总结范文

近年来,报刊杂志登载了一系列发生在校园里且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许多孩子仅仅因为一点点轻微的过失,就遭受到恶劣而又残暴的惩罚,罚"吃苍蝇"者有之,强迫学生互打耳光者有之,往学生脸上刺字者有之,剪断幼儿手指者有之,用火钳烫伤学生者有之,当众扒掉学生裤子者有之......一件件,一桩桩,无不让人感到触目惊心!在我们学校,老师中虽然没有出现相类似的严重违背师德的现象,但老师中自卑心理、嫉妒心理、失落心理、神经衰弱、职业倦怠等心理问题还是时有出现的。

下面摘录几段教师写给心理辅导中心求助信的部分内容:

1、“我是一名教师,从教十几年来成绩还不错,各种奖励证书也有七八个,还发表过若干篇论文,领导和同事对我的评价都很好。可是最近我好像出了问题。虽然我平时讲课挥洒自如,幽默风趣,可一遇到上大课的时候,一看到有其他教师、特别是有学校领导在场听课时,我就感到恐惧万分。有时甚至从头天晚上便开始感到不安,似乎觉得什么都不对劲了,虽然手里拿着教案,可我已经什么都看不进去了……”

2、“我最近工作不带劲,备课、上课都是有气无力的,总感觉有一种被掏空了般的疲惫,无法像以前一样以饱满的热情向学生付出关心和爱了。每天早晨起床的时候,我一想到有一整天的工作要做,就感觉好像一晚上没睡似的疲乏,不只是身累,心也累。我力图改善目前的工作困境,却始终未能如愿,只好选择暂时出走……”

3、“干教师工作已15年了,最近几个月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本来最爱和学生们呆在一起,可最近总有意无意地避免与学生们近距离接触;学生们凑在一起说话,我听见就心情烦躁,总想躲得远远的。在办公室里,原本我爱说爱笑,可最近总不愿主动与同事聊天讲话,每天就只是坐在自己的办公桌前,希望谁都不要来打扰自己……”

4、“走上教师岗位之后,我深感肩上责任重大。十年树木,百年育人,来不得半点马虎。我对自己一向要求严格,可近来不知何故我变得脆弱、多虑,有时甚至无端地多疑,思维方式也似乎出了偏差。常常是一件事情还没开始做,我便事先虚拟出许多后果。上课铃一响,我便开始担心自己会不会糊里糊涂地进错教室;接着担心自己上课时会不会因为紧张而在讲台上卡了壳;更担心自己会不会在分析例题时把解题步骤说颠倒了……总之,许许多多莫名的担心使我惶恐不安、心绪不宁,几乎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

5、“我的婚姻生活很不幸福,丈夫和我经常吵架,家里常常‘硝烟弥漫’,我的心情也总是‘多云见阴’。我这人很好‘面子’,家里的事不愿让学校的同事知道,平时在办公室与老师们相处时我总是和颜悦色。由于心中的烦恼无处发泄,我有时便不由自主地拿学生撒气。在教室里我经常板着脸,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是出了错,我借机连训斥带挖苦。我也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心理问题就如同"感冒"一样,几乎人人都会遇到。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正常人群心理问题的比率在20%左右。然而,近年来,中小学教师已经成为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数据或许是枯燥的,但数据往往又是最能说明问题的:

1、前年,中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采用国际公认的SCL-90心理健康量表这一工具,由心理学专业人士对教师实行检测。检测表明,69%的被检测教师自卑心态严重,相当部分教师嫉妒情绪明显、焦虑水平偏高。

2、据上海市“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课题组公布的有关调查报告显示:上海市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达48%,其中12%有明显的心理症状,2%程度较为严重(严重心理障碍)。

3、广州市天河区在去年举行的一次心理保健讲座上用心理健康测试量表(SCL-90)对在场教师进行测试,结果显示:近半数教师的心理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调查还显示,31.51%的教师有轻度心理障碍,12.37%的教师有中度心理障碍,21%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69%的教师感到压力大,嫉妒情绪、焦虑情绪的出现也比较高。调查发现,教师的心理问题症状主要表现为抑郁、精神不振、焦虑、过分担心、有说不出原因的不安感、无法入睡等。

4、杭州市教科所几年前对市区30所学校的近2000名教师进行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明,有1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76%的教师感到职业压力很大。其中男教师的压力大于女教师,毕业班的教师和班主任压力大于非毕业班和非班主任教师。

5、北京市对五百余名中小学老师的调查显示,近百分之六十的教师觉得在工作中烦恼多于欢乐,百分之七十的教师有时忍不住要生气发火。教师中较普遍地存在着烦躁、忧郁等不良情绪。

二、教师常见的心理问题

平常生活中,人们心理上出现的问题统称为心理问题。在心理活动过程中出现的轻度创伤或心理异常现象,叫做心理障碍,心理障碍是心理问题的一种。教师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

1.躯体化。主要反映身体不适,包括心血管、胃肠道、呼吸和其他系统的主诉不适,头痛、背痛、肌肉酸痛以及其他躯体表现。

2.焦虑。一般指烦躁、坐立不安、神经过敏、紧张等主观焦虑体验以及由此产生的躯体表征,如气促、出汗、尿频、失眠、发抖、惊恐等。

3.抑郁。主要表现为心境苦闷、生活兴趣减退,动力缺乏,活力丧失,失望,悲观等以及与抑郁有关的认知和躯体征象。

4、嫉妒心理。表现为自己认为跟自己“差不多”的人超过了自己,而习惯地产生某种不满的情绪。这种心胸狭隘的常见病,是人际关系中的不安定因素,它产生出许多矛盾和磨擦,影响团结协作,给别人带来损害,使集体力量内耗,也给自己制造烦恼和困忧。其实,教师育人的工作是学校集体的劳动成果,任何一位学生的成长都不是某一位教师单独工作的结果,教师集体的团结合作,相互支持,尤其在教育目标和工作步调上的一致,是教育成功的保证。因此,每一位老师都应该十分尊重同学们的劳动,珍惜学校集体共同取得的成绩。同时,应该如实地看到老师们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和其他条件的差别性,辩证地看待自己和别人,明白自己不可能事事都胜过别人,也不会事事都不如别人。放宽胸怀、扩大视野,防止自我认识失当,是防止和清除嫉妒心理的重要条件。

5、失落心理。是在自己的工作不被重视,或工作成绩平平而未能引起领导注意而产生被冷落的苦闷心情。这种心理上的严重失衡如不及时克服,会使人消沉、颓唐而暮气沉沉。

6、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一旦产生,人的态度,行为都会产生很大的变化。

(1)态度上的变化。在认识方面,对工作失去兴趣,认为工作毫无意义,毫无价值,只是枯燥乏味的机械重复的烦琐事务。感到前途暗淡,毫无希望可言,一有机会就想调出工作岗位;在情感方面,由于对工作感到厌倦,情绪上波动很大,会产生压抑、苦闷、怨恨、忧郁、多疑等多种消极因素;在意向方面,疏于工作,无心投入。

(2)行为上的变化,对工作敷衍了事、应付差使、得过且过没有任何抱负、个人发展停滞,行动无常等。

三、教师心理问题分析

心理学专家认为,心理问题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的一种职业病,而教师又是这种心理问题的高危人群之一。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工作压力比较大。教师时刻面对几十甚至上百名学生,这需要耗费大量的情感和精力。随着班级人数的膨胀,加上过多的考试压力与授课数量,教师工作负荷大。除了应付学生之外,学校还有一大堆其他事务等着教师去做。从前是备课、上课、改作业、管学生“四面出击”,现在加上开会、课改培训、教学论文、质量评比,变成了“八面受敌”,俨然成了“事务型”教师。

其次,社会对教师的期望过高且复杂多样。教师不但要付出许多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学生,同时还要面对来自家长、社会的诸多要求以及现实环境的种种限制。一旦教师犯了错,就会招来一片指责声。面对社会上的一些误解甚至是不理解,一些教师难免会对自身的社会地位及教育理想产生怀疑,常常有种“采得百花酿成蜜,为谁辛苦为谁忙”的失落感。

第三,教师的付出和回报不成比例。教师的工作虽然很辛苦,但收入状况却一直不尽如人意。在各地,拖欠中小学教师工资的事件时有发生。而那些在普通学校工作的教师,辛苦程度不比重点学校轻,甚至更操心,可是却很难看到成绩,职称等问题更难解决,在不公平感控制之下也更易引发心理失衡。

第四、社会日趋功利性,师生关系日渐淡薄。教师要加倍用心于教学以获得较高心理报偿——得到学生的尊重,家长的认可,而学生却认为我缴了高额的学费你教师理应高度负责,认真教学,这就出现了师生之间认识的偏差;另外,现在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个个望子成龙,孩子在学校发生一些偶发事件,家长常常不问三七二十一,就向教师问罪;学生学习成绩不好,家长也要归罪于教师。如:李海燕、金亨布等。

由此可见,教师职业在辛苦之余,还必须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长期累积下来,就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四、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

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有利于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教师,能够热爱生活,热爱教育工作,在教育和教学中朝气蓬勃,乐观向上,积极奋进。反之,就会对生活和工作缺乏热情和干劲,精神疲沓,办事敷衍拖拉,得过且过。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

其次,有利于教书育人。教育和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向活动,是教师和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下进行的集体认识活动过程,需要师生双方都具备昂扬振奋的精神,而学生的情绪又需要由教师来激发和调动。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能赢得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从而有助于形成和谐、合作、相互关心、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乐意听从老师的教诲,信服老师的人格,学习和模仿老师的言行。例:许国华。

第三、有利于促进教师身体的健康。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身体素质是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健康的心理素质需要有健康的身体素质作为其物质基础,身体健康,就会心情舒畅,精神振奋,乐观向上,工作起来精力充沛,信心十足;反之,身有疾病或有生理缺陷,使人产生抑郁、焦虑、烦躁、易怒等不良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良好的心理素质又能促进身体健康,对提高身体素质起积极的作用。一个人精神愉快、心胸开朗、温和宽厚、善于合群,就会能够有较好的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使生活充满希望和乐趣,从而有利于身体健康;反之,长期抑郁寡欢,焦虑烦躁,疑心重重,忧心忡忡,就会导致身体上的疾病。何况,心理素质良好,还是人脑功能健全的一个重要标志。俗话说:心宽体阔。这也说明良好的心理素质对身体素质的促进作用。人生的实践充分证明:对人的一切不利影响中,最使人短命夭折的因素就是心理不健康。

五、教师的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素质指的是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这些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产生都有一个基本前提,即个体有健康的心理,且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其心理素质也越好。所以,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要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那么,教师的心理健康的标准是怎样的呢?概括起来有六个方面。

㈠、兴趣、活动广泛

心理健康的人大多能主动、直接从事各种活动,具有广泛的活动和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对自己有意义的某些事或工作。一个人参与的活动越多,他的心理越健康。

㈡、有较强的责任心

心理健康的人不仅能意识到个人对自己、对社会所负的责任,而且能在言行中积极、主动地承担自己的责任。一般来说,一个人如果个人及社会责任心越强,完成任务的主动性越大,其心理越健康。

㈢、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融洽

心理健康的人对他人、对社会能表现出同情、亲密和爱,而不是对立、对抗敌视和仇视。他们本人能与人交往,和别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与别人相处时,正面的态度(即尊重、信任、喜悦等)常多于反面的态度(即仇恨、嫉妒、怀疑、畏惧、憎恶)。在一个集体中,他们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能和集体休戚相关,安危与共,他们勇于牺牲个人的利益,而为集体和他们谋求幸福。

㈣、情绪上有安全感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一般对挫折、恐惧和不安全、意外等有相当高的忍耐力。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坚定、果断、自制和耐心的顽强意志。如果教师缺乏良好的意志品质。那么,课堂上必然会出现优柔寡断、遇事慌乱、感情用事、烦躁不安的不良现象,会破坏教师良好的心理状态。

㈤、有较高的自信心和接受现实生活挑战的欲望

受现实生活的挑战,不仅能够证明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而且能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不仅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㈥、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和学习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把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工作和学习,通过工作和学习中的一次次成功来满足应付现实生活挑战的欲望,这是心理健康的又一重要特征。关于这一点,我国著名心理学家刘绍禹教授曾经指出:精神健康的人,感觉生活有意义。做事一定有目标,对工作怀有热忱,他的头脑是清晰的,毅力是坚强的,循着计划去做,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凡虎头蛇尾,忽东忽西,态度消极,感到生活无味的人,心理就不健康。

六、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会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教师如何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呢?

1.正确认识和对待失败

自我维护心理健康的能力很多,而教师对失败的看法是自我维护心理健康能力的中心因素。

正因为教师是心理上“开放”的职业,失败和过错发生的机率就特别大。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有错,每个人都会有失败的经历,关键是看怎么去认识和对待自己的失败。如果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失败就是成功之母。而且能减少压力和焦虑的来源,更有利于自身的心理健康。比如,一个对自己教学能力充满信心的老教师面对学生家长质问:你们班学生数学成绩为什么这样差,那这位老师肯定会泰然处之,并向家长解释这次考试的实际情况,使家长听了以后感到放心与满意。有经验且充满自信的教师,他知道教学中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上,正是因为他能接受这些失败,并从中总结经验,才有如此大的心理能量来勇敢面对失败。

2.换个角度想问题

客观地讲,教师是无法满足学生、家长以及学校领导提出的所有要求。而且,许多要求、期望,包括教师自己对自己的要求、期望都是非常极端的。比如:你希望所有的学生都遵守纪律,但现实是不可能的;你希望所有学生都掌握你所传授的知识,但现实也是不可能的。如果你以你的理想去想问题,那你会体验到不安、焦虑等负性情绪,而你从现实出发去想问题,那你就会心安理得地继续工作。这里我想说的是,教师应该正确的认识和评价生活中所谓的“失败”。很多时候,这种失败实际上只是教师个人主观上体验到的挫折,不一定是客观的。

教师有时也可以改变思维方式,换个角度考虑问题,也可以说是适时当一下阿Q。比如许多教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因为班上某个学生的品行不良而受到了学校的通报批评甚至处分。对此班主任不必因此而过分内疚自责,正如教育心理学者张春兴所言,有些学生问题的“病因根植于家庭,病象显现于学校,病情恶化于社会”,学生的问题并非仅仅是教育失当那么简单的事,而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教师只要尽到了责任,就可以问心无愧。

3.控制并排除消极情绪

情绪控制指个体对自身情绪状态的主动影响。这里主要讲教师在学生面前应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不把挫折感带进教室,更不要发泄在学生身上。教师觉得在工作中受到了委屈,很自然地容易把气发泄在坐在自己教室里的学生身上,因为学生常常就是让教师受委屈的“罪魁祸首”之一。本来,适当地刺激一下捣蛋学生的自尊对矫正学生的问题行为可能是有效的,然而教师在情绪激动的时候很难把握好这一尺度,常常因此伤害了学生,也破坏了自己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如果教师是因为自己遇到了挫折而烦躁,并且因此而斥责学生,学生们反过来不仅是不尊重教师,不听教师的话,还可能会报复教师。

情绪控制的方法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从认识上分析造成不良情绪的原因,看自己的反应是否合理、是否适度;二、从情绪本身控制可能发生的冲动行为,采用合理或间接手段去排除。例如,自己提醒自己在情绪激动时不要批评学生。等待自己能心平气和、冷静处理问题时再批评学生,防止过激言行。在这方面,如果调整得法,可以化消极被动情绪为积极主动的建设性行动,也就是精神分析所说的升华。

4.合理宣泄不良情绪

如果不良情绪积蓄过多,得不到适当的宣泄,容易造成心身的紧张状态。这种紧张持续时间过长或强度过高,还可能造成心身疾病。因此,教师也应该选择合适的时候、合理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绪。情绪的宣泄可以从“身”、“心”两个方面着手。“心”方面如:在适当的环境下哭一场,对亲近和信任的朋友或亲人倾诉衷肠,在QQ上跟朋友聊聊天写写日记。“身”方面如:参加剧烈的体力劳动,或到歌厅纵情高歌一曲,或与亲友逛逛街买点自己喜欢的东西等等。还可以出门旅游,在大自然中使自己的情操得到陶冶。

5.要有一颗平常的心,不要盲目地去跟人家比。干着自己的工作去跟人家比生活,这容易使我们的心态或心理失衡。如拿自己的付出与收获比较;拿自己的待遇与人家的收入比较;拿自己的生活与周围的同事、朋友进行比较。这样一比,一些教师的心理常常不平衡,时间长了,就容易产生冤气、憋气、恼火等。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何况在一个充满竞争、挑战的年代,成败得失,此起彼伏,是常有的事,这就需要我们有一颗平常心,有时候要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有时候要退一步才能海阔天空,有时也要学会放弃,保持心理的平衡与自在,才能更好地体会人生的快乐境界。

我们只要有个房子,有个快乐的孩子,有个相爱的他,有个存折就足够了。要看到还有人在为工作而奔波,还有人面临着下岗……

6.千万不要自己跟自己过意不去。快乐不快乐常常取决于自己有没有正确合理的思维方式。取决于对待问题的取舍方式。一位校长事先没有打招呼就坐在教室里听某个教师的课。这位教师开始没有发觉,待她发现校长在听课,情绪开始紧张,语言表达也不流畅了。心里想:“课讲糟了怎么办?校长会怎么评价?会不会在大会上批评我?会不会影响我评职称定?”结果,这节课真的砸了。接下来几天,该教师为这节课的失败而郁郁寡欢,生活中也屡屡与他人发生冲突。

有一则寓言故事,一只狐狸走到葡萄架下看到葡萄晶莹剔透,心里想滋味肯定好极了,可是它的身高够不着葡萄,感到很难过,但它最终告诉自己,这葡萄肯定是酸的,没有味道,于是潇洒地走开了,这就是著名的“狐狸吃不到葡萄说葡萄是酸的”故事。我想,吃不到葡萄,狐狸完全可以有以下二种想法:(1)是什么人跟我过不去,故意把葡萄架做得这么高;(2)这么好的葡萄在眼前都没有机会得到,我有什么用呢?如果这二种心态存在,狐狸就可能会郁郁不乐地渡过一天,不会这么潇洒地走了。

人又何尝不会犯选择的错误呢?一些人,每当受到挫折时,总是埋怨自己生不逢时或怀才不遇,或认为有人与他过不去,于是总走不出痛苦的阴影。

7.从其它方面寻求满足感

如果教师觉得在学校中无法获得心理上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可以试着在学校之外寻求成就感。培养一项有创造性的爱好,比如集邮、写作、建立个人博客等等,使个体能够随这些爱好的深入而体验到满足。

另外,教师应努力营建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美满的家庭,幸福的婚姻,能促进个体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能在个体遇到困难时给予鼓励和帮助,缓减个体的心理压力。这一点对于中小学教师尤为重要。在工作中遇到困扰、受到压力的教师如果回到家中能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在工作中本应体验到而没有体验到的满足感就能够在家庭中得到弥补。而没有配偶及家庭的理解和支持的教师很难在工作之外获得情感上的舒缓和心理上的安慰,因而很容易产生孤独、忧郁等消极情绪,不利于心理健康。

8.积极参与继续教育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新的知识层出不穷,要想靠学校读的几年书就掌握人类几千年积累的知识那是不可能的,更不用说今天呈几何级数增长的新知识。而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人类知识的代言人,因此,教师应不断接受继续教育,学习新的知识。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如果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的要求,跟不上社会的发展,而青少年的好奇心强,求知欲强,特别喜爱并能接受新事物。如果教师不积极参与继续教育,那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代沟会越来越大,越来越深,学生还有可能会因此而不尊重教师。

所以,积极参加继续教育也是教师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措施。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9.调整与工作有关的信念。

要成为工作上的主人,必须从了解自己开始。生涯顾问专家建议,当你开始对工作产生倦怠时,就是该重新思索自己的时候了。花点时间静下来思考自己要什么?擅长哪个领域?性格倾向于从事哪类工作?这份工作可以发挥所长吗?是自己努力不够还是被摆错了位置?自己对工作究竟有哪些期望?想从工作中获得些什么?目前的工作能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当然应尽量摒除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同时把关注的重心放到工作的积极方面上来,不要老纠缠于工作压力等消极方面。

第8篇:小学教师跟岗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大学—中学合作;三层五段七化;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不断强化师范生实践教学环节,有效地解决了师范院校教师培养封闭、教师培养主体单一、教师实践资源不足、“教书匠”式技能模仿,以及实践教学各环节重点不突出和衔接不畅等突出问题,造就具有较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我校自2004年开始,开展了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形成了基于大学—中学合作的“三层五段七化”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一、主要内容

基于大学—中学合作的“三层五段七化”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是以培养具有较强教师实践能力的反思型、研究型教师为目标,以实践性反思理论为指导,以大学—中学协作共同体为依托,以“观摩与观察、亲历与体验、交流与合作、反思与建构”为途径,以“体验学习、互动学习、反思提升”为策略,全面提升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基于大学—中学合作”

师范大学是教师新知识、新思想的“集散地”,是教育教学理论生产、传播的主要场所;中学是教师教育实践的“主阵地”,是教师实践智慧生产、传播的主要场所,师范大学要培养优秀教师应当以中学为实践场所。因此,师范大学和中学必须共同承担教师培养责任,建立平等、合作关系。通过大学—中学合作,为师范生提供中学真实的教育教学情景和生活场景,使师范生亲历实际学校现场、感受真实教学情境、体验教师鲜活生活,获取教师实践智慧,培养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

为此,我校建立了两种大学—中学合作共同体:一是校—校合作,我校与100所优秀中学合作,建立大学—中学“1+100”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作为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参与我校师范生培养,主要承担名师示范、教学观摩、教育见习等。二是校—县合作,我校与九江县等20个县(区)合作,建立校—县合作“1+20”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形成“大学—地方政府—中学”的合作机制,建立了160个合作基地,作为师范生实习基地,参与我校师范生培养,主要承担教育实习。同时,我们聘请1+100共同体学校优秀教师参与我校师范生到1+20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学校指导实习、送教到校等实现两类共同体优势互补,共同服务于我校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

本模式就是以大学—中学合作共同体为基础,充分利用中学丰富的教学实践资源,培养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

2.“三层”

我们在培养未来教师实践能力时,要从“教书匠”的训练走向“教育家”的成长。设计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时要把握“知行思”三个要素。

为此,我们设计了教学实践能力的“认知、体验、内化”三个递进层次。让师范生去听、去说、去看、去思、去写,做到耳到、口到、眼到、心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使认知、体验、反思的过程,变成学生心理内化的过程。

认知:通过读解与示范、观察与观摩、见习与咨询等,使师范生了解和初步把握中学学校、教师、教育、教学、管理、学生、思想工作、心理咨询等方面工作流程与方法。

体验:通过实践、实训、教育实习、感受、体验等强化手段,使师范生掌握教师的教育教学基本技能。

内化:通过对话、交流、讨论、互动、合作、叙事、反思等,使师范生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超越技能,提升和发展能力,成为反思型、研究型教师。

3.“五段”

“认知、体验、内化”三层是实现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三个递进层次,那么,如何实现?为此,我们根据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建立了“名师示范、教育见习、模拟实训、现场实习、实践反思”五个阶段的实践教学体系。

名师示范:聘请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中学优秀教师为师范生讲授示范课,让师范生感受中学名师教学能力和教学风格,引发认知失调,确立心中的榜样,树立实践能力的标竿目标和努力方向,增强求知欲望和努力的动力。

教育见习:把师范生安排到地处南昌辖区市内的教师教育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的“大学—中学‘1+100’教师教育协作共同体学校,通过师范生实地观察、观摩,了解中学、教师、教育、教学、课堂、活动、学生、学习、管理等各方面的情况。聘请学生见习学校优秀学科教师为导师,并全程负责师范生见习活动,采用集中与分散结合、分散为主的形式,学生根据导师安排不定期到中学开展见习活动。教育见习内容主要包括学校组织架构与运行机制、教师一日工作与生活、课堂教学、学习指导、班级管理、思想工作、心理咨询、教研活动、实践活动与第二课堂等。

模拟实训:在教师教育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进行,指导教师全程指导。具体内容包括:课堂感知,主要是进行优质课堂教学案例赏析和学科课堂教学初步体验;课堂教学模拟训练,主要是进行单项教学技能训练与指导(导入技能、提问技能、板书技能、结束技能、语言技能、情境创设技能、组织管理技能、评价技能、作业技能、反思技能、教学智慧等),综合教学技能训练与指导;整合与提升,主要是进行学生教学模拟训练、教师集中点评和学生自主训练与提升。

现场实习:在教师教育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的校—县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学校进行,采取“集中连片、混合编队、巡回指导、多元评价、顶岗实习、置换研修”的模式。“集中连片”指把师范生集中安排在交通便利的若干个县区且彼此相邻,便于指导和管理;“混合编队”指将不同专业的师范生混合编到同一实习学校;“巡回指导”把学校各学科教师教育专家和“1+100”共同体学校优秀学科教师组织起来,组成实习指导小组,在一个县各实习学校巡回指导。“多元评价”指实习成绩由多个主体、从多个评价要素开展评价;“顶岗实习”指让师范生充当直实的教师角色,真实履行学校教师职责,接受全真情境训练,“真刀实枪”地磨练师范生实践能力;“置换研修”指置换出教师到我校进行集中研修或安排到“1+100”共同体学校跟岗研修。

实践反思:在“1+100”共同体学校(见习、实习后提升)、校—县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学校(实习学校)、以及大学(返校后)结合进行,主要形式有对话、交流、互动、叙事、反思、建构,实践反思主要反思内容有:名师示范、教育见习、模拟实训、现场实习各阶段各具体项目问题的反思,贯穿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全过程。要求师范生把每天看到听到感受到的与教育有关的人和事以及现象进行反思,写出反思日志,反思要做到及时、全程、深刻。反思的重点是示范课、教师授课、典型案例、自己学习备课或授课、学生、各类教育现象等。

4.“七化”

为保障“名师示范、教育见习、模拟实训、现场实习、实践反思”五阶段的师范生教学实践体系顺利实施,我们开展了“七化”教学策略探索。

组织实施协同化:建立“1+100”教师教育协作共同体和20个校—县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依托校—校、校=县两大协同组织,实现大学—地方政府、大学与中学合作、大学教师与中学教师协同,共同培养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大学主要负责理论和知识的传授以及教师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中学负责提供真实的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为师范生观摩、见习、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提供真实的场所、提供亲历、体验、感悟的真实情景,指导师范生发展实践能力。通过建立两大协作组织,很好地解决了优秀中学优质基础教育资源丰富但给予师范生实习机会少,而县域中学优秀指导教师不足但给予师范生实习机会多的问题。

实施指导团队化:每个师范生均安排由三个指导教师组织的指导小组:一是大学学科教学专家;二是南昌市内“大学—中学‘1+100’教师教育协作共同体”学校中学优秀学科教师;三是“校—县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学校中学优秀学科教师,三个导师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分工合作,针对所指导的师范生,定期交流情况、分析状况、研究方案,共同负责为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

团队指导项目化:根据名师示范、教育见习、模拟实训、现场实习、实践反思等各阶段目标、要求和任务,我们给每阶段设立了若干具体项目,采用基于项目的学习方法,以项目驱动和激励师范生积极开展实践活动,以项目为载体、为牵引和抓手,通过项目的实施促进完成实践任务。其中,名师示范设置了教师体态、语言、教学艺术、教学风格等4个项目;教育见习设置了涵盖学校、教师、教育、教学、学生、管理等12个项目;模拟实训设置了三字一画一话、课件开发与应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模拟、班级管理技巧等13个单项技能和2个综合教学能力训练项目;教育实习设置了教学设计、组织教学、指导学习、班级管理和组织活动、教研活动等6个实习项目;实践反思设置了反思教学、反思课堂、反思管理、反思现象等4个反思项目。通过具体项目,使各阶段目标明确、任务清楚、思路清晰、实践指向明晰,有利于提高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实践项目情境化:情境化有二方面意思:一是指各具体实践项目的问题是具体、实际的问题,是源于教学实际情境,是实际教育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就是根据中学教学实际来设计各实践阶段的项目,所设计的项目具有真实性、日常性、丰富性的特点。二是实践教学体系中各阶段具体项目的实施是在真实的学校情境或创设的情境中进行的,因此,具有复杂性、动态性、指向性、教育性的特点。教育见习、现场实习等各阶段都是在合作的中学基地进行的,让师范生置身于实际教学情境、亲历真实的教学场景、感受鲜活的学校生活;实践反思是对真实的学校教育、教学、现象、案例的反思;模拟实训是在学校国家级教师教育实验示范中心进行,学校国家级教师教育实验示范中心尽可能创设真实课堂教学情境,国家级老师教育实验示范中心拥有大批优秀中学教师优秀课堂教学视频资源、各类教学实践能力的视频资源库和教学案例库实践教学网络资源库以及网络交流、展示平台。还有32间微格教室全天向学生开放,并能做到实时录制和自动分析,同时,与5所优秀中学教室联网,中学教师可及时诊断学生教学问题。

项目管理工具化:根据各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各阶段目标、要求和设置的项目,我们分阶段研制了教师指导和学生实践两类管理和实施工具箱。包括各实践阶段目标与任务、规划与步骤、流程与安排、项目与实施、学生心理变化与指导策略或实践重点、策略与指南、交流与互动、记录与反思、总结与提升等,提供了各种工作流程图、应用图表、标准式样、模板,让师范生明确任务、清楚观察或分析项目和视角,帮助师范生了解和记录每天的实践经历,记录和思考在每一天、每一周、每一个学期里发生教学故事,并呈现了诸多行之有效的指导策略。工具箱是一种自我反思式手册,是师范生通向教学实践的求索之路上实践指南,也是师范生实践能力养成的脚手架。

管理过程反思化:互动、反思既是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个过程,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我们把“互动、反思”作为培养师范生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贯穿“名师示范、教育见习、模拟实训、现场实习、实践反思”的全过程。要求师范生对开展的实践教学项目以及由此引起的所见所闻所思及时撰写反思日志,并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互动、对话,如:名师示范和教育见习的每个项目结束前,要求师范生要开展小组成员间以及学生与指导教师两个层面的交流、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反思;模拟实训和现场实习期间,要求师范生每天坚持开展实习小组内以及小组成员与指导教师两个层面的交流、讨论、感悟,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反思。不断引导师范生及时深度反思业已进行的实践,理性提炼业已取得的经验。

通过持续和及时的交流、互动、反思,促进师范生技能转化、超越、内化,达到“内化于心”,转化为能力和素质,实现了从“教书匠”的训练走向“教育家”的成长,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专业化的反思型、研究型教师。

过程评价多元化:评价多元化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导评价内容多元,即:把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参与交流研讨互动情况、开展反思撰写反思日志、形成优秀实践成果等作为师范生实践能力的重要考核指标,充分调动师范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有效促进过程跟踪、动态监督的实施;二是评价主体多元,即实践能力由学校指导教师、“1+100”共同体学校指导教师、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实习小组成员及实习生自己等多个主体开展评价。通过实施多元评价,倡导重过程、重参与、重反思、重成果的实践教学,引导突破了单一的课堂教学的时空思维,形成了“在交流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观察中学习、在行动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在任务中学习、在反思中学习”等立体化多维时空的学习方式。

二、实施成效

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该模式在实际教学应用中已取得显著成效。

(1)提升了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近三年来,我校师范生在全省中小学教师统一招聘考试录用人数和成绩均为各高校之首,毕业生深受学校欢迎;师范生参加全国性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获一等奖22项、二等奖35项。

(2)搭建了师范生教学能力实践平台。为实施该模式提供了实践条件、环境等平台支持,一是整合学校教师教育实验实训资源,建立了集“师德教育提升”、“教学基本能力发展”、“学科探究能力发展”、“教师特长拓展”四大平台于一体的教师教育实验教学中心,该中心2013年7月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二是依托校—校1+100共同体和校—县1+20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建立了教师教育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该基地2013年4月被评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三是整合校内外优质教师教育信息化资源,建立了集师范生网络学习、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能力实训、教师职业能力测评于一体的都是教育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构建了教师基本技能训练、中学数理化生地理教育实验、学科专业实验、教师职业能力在线测评、网络资源共享与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做到“有网络就可训练、有需求就可实训、有时间就可实验”。

(3)建立了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的工具箱。开发了一套师范生教学实践活动的教师指导和学生实践的工具箱(手册),围绕“五段”实践环节,分别建立了相应的教师指导工具箱(手册)和学生实践工具箱(手册)。工具箱是一种自我反思式手册,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4)建立大学—中学合作的长效机制。我们建立了1+100和1+20两类大学—中学合作共同体,围绕共合作同体建设、合作项目建设、实践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等方面,构建了形成了有效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互利机制、协商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等大学—中学合作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