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范文

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

第1篇: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范文

摘要:工资制度改革是一项政策性、群众性很强的工作,事业单位通过绩效工资传达单位绩效预期的信息,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高绩效职工获得高期望薪酬,保证职工的薪酬因绩效而不同。激励所有的职工通过提高个人绩效来达到组织的预期目标,以此推动事业单位的全面改革和发展,增强事业单位的社会贡献力和社会价值。

关键词:绩效;薪酬;改革

绩效是指具有一定素质和能力的职工在岗位职责的要求下,实现的工作结果和在此过程中表现出的工作行为,它是职工素质和潜能的一种体现。绩效工资是以职工的工作成绩为依据支付劳动报酬,用来衡量、评价、反馈并影响职工的工作行为和结果。

一、绩效工资的内涵

根据《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办法》,岗位绩效工资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四部分组成,各自有其不同的含义、标准和作用。

1.岗位工资。岗位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人员所聘岗位的职责和要求。根据岗位责任大小、技术含量、劳动强度和环境条件确定岗位级别,不同等级的岗位对应不同的工资标准。

2.薪级工资。薪级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人员的工作表现和资历,根据工作表现、资历和所聘岗位等因素确定薪级,执行相应的薪级工资标准。

3.绩效工资。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人员的实绩和贡献,职工工资收入同本人的工作成绩直接挂钩,事业单位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按照规范程序和要求,自主分配。

4.特殊岗位津贴。对在事业单位苦、累、险、脏及其他特殊岗位的工作人员,发放特殊岗位津贴补贴,并实行动态管理机制。

二、绩效工资的实施

绩效工资的实施应该坚持“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严格执行,加强监督,规范运作。

1.制定分配方案。分配方案必须广泛征求意见,做到公平合理。制定的方案要在职代会上反复讨论、修订,确保方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要将责任目标、考核办法等进行量化和细化,要层层签订责任书,把责任落实到人,责任考核到人。

2.严格绩效考评。要成立考核小组进行严格绩效考核,及时公开考核办法、考核制度、考核结果、运行程序等;要按时对绩效进行评分,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兑现工资,充分发挥绩效工资制度的激励作用和整体功能。

3.主动沟通思想。在绩效考核时,难免会出现考核等次差异,直接影响职工的绩效工资水平,因此,也要做好职工的思想工作和解答工作,从职工的思想认识上进行疏导和沟通,消除局部矛盾,保证绩效考核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绩效工资的影响及效果

1.有效激发职工的工作潜能。绩效工资是将基本薪酬的增加和对员工的绩效评价等级联系在一起的短期奖励计划。绩效工资是单位和职工之间的一种心理契约,这种契约通过职工对薪酬的感知而影响职工的工作态度、行为方式以及绩效结果,从而对职工产生激励和引导作用,让每位职工充分发挥其技能和才干,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2.有利于人才培训和开发。绩效工资的实施可以加深单位对职工能力、素质水平的认识,通过绩效考核的结果,可以清晰地认识到职工的优势和不足,单位据此可以制定更有针对性的职工培训计划,帮助职工弥补不足、提升绩效。

四、如何进一步推进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

1.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我国事业单位纷繁复杂,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其社会功能和活动方式各异,加快推进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是事业单位整体改革的前提。

2.深入推进岗位设置工作。科学合理的岗位设置应当是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重要前提和条件,由于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劳动技能、工作经验和职责要求,也就相应体现出不同的岗位价值。

3.完善事业单位主要领导岗位绩效工资相关配套政策。事业单位主要领导是事业单位的核心力量和关键力量,其管理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事业的发展和兴衰,因此,不仅要约束其绩效工资的发放行为,同时要规范其工资的分配办法,使事业单位主要领导的收入与单位的长远发展相联系。

4.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所谓绩效评价机制就是为正确评价职工的工作业绩而建立的一套评估体系。针对不同岗位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职责权限等制定严格的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客观、公正的评价职工的业绩和效益,从而促进职工绩效水平的提升与改进。

5.规范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是事业单位体现职工自身价值、搞活内部工资分配、合理拉开收入差距、激励职工工作热情的重要手段。要使绩效工资落到实处,需要发挥事业单位自主管理的能动性,强化事业单位的内部规范管理。

6.建立绩效监督评价体系。必须建立起事业单位各部门、职工的信息沟通渠道,信息的收集、交流、分享是成功实施绩效管理和监督的重要保证,它包括调整计划、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在反馈、沟通过程中达到绩效监督的目的,从而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整体提升事业单位的绩效水平和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郭祥林,李双双.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探析[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7.

[2]胡正友.事业单位工资改革与岗位绩效工资制的实施[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8.

第2篇: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范文

关键词: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

中图分类号:F24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2-0104-02

一、引言

“绩效工资”即一种将雇员薪酬待遇与个人业绩、工作成效密切挂钩的工资计量形式――工作绩效高、干得好,工资待遇就高,反之则低。其反面,正是我们熟悉的“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大锅饭”工资制。因此,在事业单位全面推行绩效工资,有利于充分体现个人的劳动价值和工作技能,实现多劳多得,也有助于单位调动和激励员工潜能,提升工作效率、节省成本。在中国,“事业”主要是一个与“企业”相对的社会组织概念,是以服务社会公益为基本目的的非营利公益组织,正如古人所说“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而后者则以私益为基本目的和首要出发点,最大程度追逐自身“利润”实乃其天性。绩效工资改革的目的是要在事业单位建立一种把薪酬分配与公益绩效紧密联系的新的激励约束机制,因此,“绩效”之于事业和企业的内涵、标准也截然不同。对于事业单位,一方面,其“绩效”必须最大程度地凸显其社会公益性,并抑制、克服其可能潜在的自利性和营利性;另一方面,其“绩效”还必须同时依循各自具体行业的内在要求,凸显其独特的公益价值。以医疗和教育为例,其各自的独特公益价值便是:“救死扶伤”和“教书育人”。但在追逐自身部门利益及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内在的“公益”本性深度迷失,如教育乱收费的盛行、天价医疗的频仍,并逐渐纠结成“读不起书”、“看不起病”的民生困境。

二、实施绩效工资改革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1.如何保证绩效考核和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的公开、公平、公正。规范的制度和职工民主参与是绩效考核和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保持公开、公平、公正的重要保证[1]。第一,要真正树立起尊重广大职工、依靠广大职工的思想观念,绩效考核和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办法一定要充分听取职工的意见,认真讨论,群策群力,不允许搞一言堂,不允许罔顾民意强行实施。第二,确保绩效考核和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按既定的程序和办法进行。方案一旦定下来实施,要认真进行政策解释,深入做好思想工作,严格按方案执行。经过实践探索,对于不完善的地方逐步完善,确实需要调整的,要按照规范的程序修改。第三,绩效考核办法和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必须在单位公开,接受广大职工的监督,绝不能暗箱操作。第四,上级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事业单位的监督和指导,严格执行人事制度和财务纪律。第五,在合理确定基础性绩效工资项目和标准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同一岗位绩效工资水平大体相当。

2.如何对待事业单位编制外的聘用人员。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各项社会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国事业单位编制外用人越来越多,目前已达相当规模且呈继续增长之势。现行的薪酬制度设计仍然是按照人员“身份”区别对待的,编内人员和编外人员分别实行两种不同的薪酬制度,这就造成了一些绩效优秀的编外员工收入水平远远低于编内人员,影响了编制外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稳定性,背离了公平公正的分配理念。现在有不少的事业单位,外聘人员多过在职人员,临时工多过正式工,这些人多数没有“五保一金”,拿的工资也很少,但做的事情却并不比在编人员少,比如医疗和教育单位等等,实施绩效工资改革,又该如何对待他们的利益。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人员业绩大小,无论编内编外人员理应一视同仁,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绩效工资的初衷。从长远发展来讲,同等类型同等岗位同等绩效的编内与编外人员应当享受同等水平的绩效工资。编外人员的收入应根据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确定,其直接依据应该是同类同等岗位上编内人员的收入水平,编外人员的基本工资、津贴补贴、绩效工资的标准与编内人员应当保持一致。

我院是卫生事业单位,为适应医院发展需要,建立了灵活高效的用人机制,实行了多种形式的用工制度。我院目前使用编制外人员共1 000余人,其中聘用专技制员工800余人,劳务派遣制员工200余人,如何规范对这部分受编制限制的编外人员管理,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医院根据绩效工资和人事制度改革有关文件精神,起草制定了《太和医院聘用合同制人员管理办法》,其绩效工资与编内人员同岗同工同酬,实行档案人事和劳务派遣管理两种用人方式。这1 000余人全部分布在临床一线各科室,成为医院不可缺少的专业技术人员和临床一线服务保障人员。他们每月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按照各科室报来的考勤,进行考核、造册、发放。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节约了管理成本,减少了劳资纠纷,提高了工作效率与综合效益。

3.如何确定绩效工资与岗位工资的关系。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是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四部分组成,其中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为基本工资[2]。岗位工资,主要体现在工作人员所聘岗位的职责和要求。事业单位岗位分为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十三个等级,管理岗位设置十个等级,工勤技能岗位分为技术工岗位和普通工岗位,技术工岗位设置五个等级,普通工岗位不分等级。不同等级的岗位对应不同的工资标准,工作人员按所聘岗位执行相应的岗位工资标准。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人员的实绩和贡献,国家必须对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进行总量调控和政策指导,事业单位应该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按照规范的程序和要求,自主分配。

从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结构看,岗位工资应是主体,绩效工资只是收入的一个补充。但现实构成却本末倒置,绩效工资成了主体。西方国家的绩效工资只占总收入的5%~15%,而中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占总收入的比重大多为30%~60%,有些经济效益好的单位甚至高达80%,严重削弱了岗位工资的主体作用,误导一些事业单位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基本的公共服务。

4.如何处理好绩效工资与绩效管理的关系。绩效工资主要体现职工的实绩和贡献,严格的绩效管理是实施绩效工资的基础和前提。目前大部分事业单位缺乏行之有效的岗位绩效考核体系,岗位绩效评价标准不科学、制度不完善,绩效考核评价工作基本上处于无序状态。同时,国家对各类事业单位也尚未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3]。

首先,要分类实施事业单位绩效评估,动态调整绩效工资总量。经济绩效与公益绩效之间,确实存在着矛盾,如何权衡取舍,实现分配的公平,体现劳动的应有价值,避免不劳而获,同时也避免相关机构与人员唯利是图、为了一己之不当所得竞相提高公共服务价格以牟取暴利,将成为公共管理难题。但无论如何,公益绩效是必须正视,必须予以适当补偿的。结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进程,制定各类事业单位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分类实施绩效评估。在考核过程中要把社会效益和公共服务放在第一位,促进公益服务水平和质量的提高,防止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政府主管部门要在严格考核的基础上,把公共服务质量绩效考核作为核定总量的主要依据,类似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适时调整绩效工资总量和财政拨款额度。对公益目标任务完成得好、考核优秀的事业单位,适当增加绩效工资总量:对公益目标任务完成得不好、考核较差的事业单位,相应核减绩效工资总量。其次,要建立事业绩效管理体系。必须依据事业单位的发展战略以及各岗位的特点,构建科学的量化的KPI指标体系并进行随时监测。通过建立以责任、贡献为导向的绩效管理体系,激励与约束员工行为,为单位价值评价与价值分配体系的建立提供系统框架,为绩效工资发放提供科学依据。

5.如何衔接好绩效工资与养老保险的关系。事业单位实行绩效工资改革,绩效工资部分应该计算到养老保险的基数中去,以改变事业单位工资基数过低的状况,从源头上确保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待遇不降低,统筹好在职人员与退休人员的收人分配关系[4]。但是,很多事业单位计发退休费的基数不包括单位发放的各种绩效性津贴补贴,实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单位,绩效工资也没有纳入缴费基数。缴费基数、缴费比例和支付计算办法是养老金水平涉及的三个重要因素,如果基数过小,就从源头上降低了养老金水平。

三、结论

虽然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改革在强化工资构成中的激励因素、事业单位的分配自、激发事业单位的内在活力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要统筹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改革,应尽快出台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总体方案,同步推进其他各类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积极疏导因分步实施带来的相互攀比心理,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希兵.关于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的思考和探索[J].中国经贸,2010,(6).

[2]刘淑伶.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改革的若干思考[J].工会博览・理论研究,2010,(5).

[3]王永妮,张明烨.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探析[J].管理与财富,2010,(6).

[4]何凤秋.实现公平分配目标进一步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J].劳动保障世界,2010,(22).

Performance Engineering Business Units by the Problems of Reform

XU Chang-pu

(Taihe Hospital,Hubei Medical University,Human Resources Department,Shiyan 442000,China)

第3篇: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范文

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的几点思考

7月,国家第四次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后,公务员实行了国家统一的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工资制度,事业单位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收入分配制度。随后,机关公务员津补贴进行了规范并兑现,反映强烈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当前,国家正在抓紧制定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相关政策,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即将兑现。但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缓慢、步调不一致的矛盾仍然显得十分突出。下面就事业单位绩效工资问题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一、目前事业单位收入分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按照现行工资制度政策规定,事业单位的工资收入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和绩效工资三部分构成。其中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已经执行。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人员的实绩和贡献。事业单位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额内,按照规范的程序和要求,自主分配。但因分配办法尚未出台,还没有执行,而机关公务员津补贴已经进行了规范并兑现,这就造成了事业单位人员同机关公务员收入上存在较大差距,形成了新的不平衡。同时,由于种种原因,机关、事业单位之间混岗的现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形成了同工不同酬的问题,也造成了很大矛盾。据统计,我区事业单位共有216个(参照实行公务员管理制度的事业单位除外),在职人员8384人,主要涉及教育、卫生、农林水利、建设、交通、市政和文化体育等行业。由于绩效工资政策尚未出台,事业单位在收入分配上仍然存在“吃大锅饭”的现象,工资制度改革预期的激励作用还没有得以实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二、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形势所迫

实行绩效工资制度改革是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推行绩效工资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有利于进一步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加大内部管理力度,促进完善岗位设置、岗位聘任制等制度。二是有利于强化事业单位的服务意识,提高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三是有利于扼制年度考核走过场的现象,倡导讲服务质量、重实际贡献的新风尚,建立公正、科学、规范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四是有利于充分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新机制,更好地发挥工资的杠杆作用,革除事业单位干多干少一个样、吃“大锅饭”的顽疾,充分体现多劳多得、奖优罚劣、奖勤罚懒的分配激励原则。

三、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需要把握的几个环节

一是要实行总量控制。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总量应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按照上级有关政策要求,由同级政府人事部门和财政部门核定后下达到单位,各单位只能在核定的总量内,按规范的分配程序和要求进行分配。为了保持本地区绩效工资的平衡,各单位绩效工资总量的核定应尽量大体一致。

二是要完善分配程序。在本地区统一实施意见的指导下,各单位要结合实际完善分配程序。一是制定分配方案。分配方案涉及到每位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必须广泛征求工作人员意见,尽量做到公平合理。在制定方案时,要将工作目标、考核办法及各岗位职责等进行细化和量化,并经过反复讨论、修订,确保方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要突出“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制定完善的考核细则;要层层签订责任书,将责任落实到人。此外,方案的制定必须考虑退休人员的利益,退休人员应参照相应的标准执行。二是严格考核。方案顺利实施的关键是加强内部考核,抓好责任追究,公平兑现奖惩;要成立考核领导小组进行严格考核;要及时公开考核制度、考核办法、考核结果、运作程序等。要认真分析考核方案中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方案有缺陷的要及时讨论修正。另外,还要做好工作人员的思想工作和解释工作,从思想上进行疏导,化解局部矛盾,保证绩效考核的正常运行。

三是要强化监督检查。一是规范审批程序。各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方案必须经职代会通过后,由行业主管部门审批,报人事、财政部门备案。人事、财政部门要对各单位的分配方案进行总体把关。二是纪检监察、组织、人事、财政、审计部门要通力合作,加大检查、审核、监督力度,对违纪违规现象要及时纠正。三是通过公开举报电话、设立意见箱等形式接受社会监督。要充分听取各单位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及时修改方案中不合理成份的地方,保证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的公平合理。

四、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干部职工思想认识不到位的问题。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分配观念在部分职工思想中根深蒂固,有的人认为自己是单位人,端的是铁饭碗,按档案工资发工资天经地义;有的职工认为绩效工资就是变相的发福利,绩效工资只能比档案工资高不能低;有的认为自己资格老就应该多得些;还有的职工担心考核方案不合理,竞争不公平,领导从中循私舞弊等。二是量化评价标准把握难的问题。规模大、岗位多的事业单位(如学校、医院),要对每个岗位建立科学公正的绩效评价标准难度十分大。推行绩效工资制度不仅工作量大,而且很容易由于内部沟通不畅或各岗位间平衡难度大无法做到公平合理,导致绩效工资方案难以实施。三是可能会造成单位人才分布不合理的问题。三是可能会造成单位人才分布不合理的问题。收入高的岗位竞争激烈,收入低的岗位无人问津,导致岗位结构变化,影响整个单位事业发展。

五、对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的几点建议

第4篇: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范文

【关键词】 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瓶颈;策略

2009年国务院提出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三步走战略,至今,各地市已基本完成了义务教育学校、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等单位的绩效工资改革,其它类型的事业单位的绩效改革仍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改革制度,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深化分配制度改革,调动事业单位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完善分配激励机制的重要举措。

一、完善绩效工资改革的必要性和意义

1、必要性

绩效工资又称奖励工资、绩效加薪,是以绩效考核为核心,以岗位责任为重点,把职工的工资收入与其工作岗位和绩效挂钩,实行以岗定薪的工资分配制度。

当前,我国的事业单位机构数量近130万个,约有4000万从业人员,涵盖社会多个行业部门,行业工作内容和性质很大不同。急需建立完善的事业单位绩效考核机制,在规范津贴补贴的同时实施绩效工资,逐步形成完善的分配激励机制、合理的绩效工资水平决定机制和健全的分配宏观调控机制,可以调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公益服务水平和事业单位的服务效能。

2、意义

实施绩效工资是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 ,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有利于革除事业单位吃大锅饭的痼疾,充分体现奖优罚劣、奖勤罚懒、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充分调动职工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强化事业单位的内部成本核算和服务意识,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有利于促进事业单位内部人员的有效竞争,对建立科学、公正、规范的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利用加大事业单位搞活内部分配的力度,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促进完善岗位聘任、工资基金管理、岗位设置等制度。

二、现阶段绩效工资改革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绩效工资体系不科学、不完善

我国事业单位现行的绩效指标体系设计不科学、可操作性不强,当前,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制度并没有相对完整和成熟的经验,没有完善的模式可以借鉴。由于我国事业单位种类繁多,不同各类的单位考核机制各不相同,因此,很多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标都是由本单位制定,对岗位职责描述不清晰,对岗位的设置和分析不全面,所制定的绩效工资体系存在不完善的现象。

2、思想认识不到位,改革流于形式。

事业单位长久以来都是采取行政化的管理模式,资历工作制,官本位的思想根深蒂固,吃大锅饭的印象深入人心。造成事业单位普遍人浮于事、机构臃肿、效率低下。要彻底转变这种思想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有很大难度的。单位职工和领导在认识上也有偏差,认为绩效工资就等于是涨工资或者是别人分自己的工资。自从国家提出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以来,往往是换汤不换药,只是形式般的走走过场,其它照旧,有的单位开很多会,设很多考核指标,写很多报告,定很多工作量,但最终也是流于形式,不了了之。

3、把混乱的津贴补贴规范化困难重重

目前,事业单位津补贴情况繁杂,占总收入比重差异较大,事业单位自收、自发、自建津补贴的现象普遍存在,根据单位自身的创收能力不同,各自的科目设置和津贴水平也很复杂,甚至有的事业单位津补贴有几十项,发放的形式有的以折价形式,有的以实物形式。如何将合理的津补贴规范到统一的岗位绩效工资中来,同时又不至于引发新的内部矛盾,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稳步推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的措施/方法/策略

1、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评估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评估体系,首先要做好岗位分析评价,将单位现有的位进行分类,科学的定岗、定员、定工作量,针对不同类别的岗位设置不同的考核评价体系。

其次要确定覆盖面全的考核指标,尽是以可实际观察并测量的、可量化的指标为主,定性指标为辅,既要能反映员工个体的岗位特点,又要能反映其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品德和工作业绩。对于像办公室、人事处、工会等不宜采用定量指标的位,应采取定性指标为主,定量指标为辅,主要考查工作质量、组织管理能力、工作完成过程、团结协调能力等。无论是定性还是定量指标,都应具体明确,含义清楚。

最后,考核应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用事实说话,尽量避免掺入感彩和主观性,考核细则突出“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科学评价体系。

2、转变思想,提高认识

首先要转变思想,加大宣传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政策的力度,深入细致地讲解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的意义,使广大干部员工充分认为到改革的必要性,明确绩效工资不是涨工资,而是加大考核力度,增强工资的激励作用。打破“吃大锅饭”、“按资排辈” 的思维方式,破除“绩效工资就是变相的加工资”的错误认识,消除对改革的抵触情绪,树立创先争优的竞争意识。

其次是要及时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尤其是对中层以上干部和实际操作者,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绩效工资体系、机制和具体的操作方法,有针对性开展宣传和解释,打消员工的顾虑,让他们以积极、坦然的心态去参与,充分发挥出绩效工资体系的各方面作用。

3、多元化利用绩效考核结果

多元化利用以充分发挥绩效考核作用。首先要建立绩效反馈机制,通过部门讨论,部门领导与员工面对面交流多种方式,使员工明确现有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改进,以便更好地实现绩效目标。其次是要建立绩效考核档案,作为岗位调动、奖励惩罚、职务晋升、薪酬调整等的重要依据之一。

4、采取多种激励方式

事业单位可以根据不同员工具有不同层次的需求和偏好,采取多种激励方式 ,工资只是其中一种。应该积极探索其它更有效的激励方式,比如说拓展员工的个人发展空间、为员工提供充足的培训机会等。特别是要加大对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骨干的职业生涯管理的力度,根据他们的价植取向,及时合理地安排适合他们发展并符合个人意愿的工作岗位,促使他们实现个人理想和人生价值。

结论:当前,事业单位的绩效一资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并已纳入了国家计划规范范围之内,已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以保障其安全有效的实施。事业单位通过绩效工资改革,对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要做到兼顾各方利益、以绩取人,鼓励竞争,才能更好的发挥其激励、约束、监督和评价的作用,使绩效工资制度得到广泛实行。

参考文献

[1]、林立菁.浅析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问题及应对策略.[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7

第5篇: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范文

1.配套政策的落后性事业单位工资薪金核算管理存在诸多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其缺少配套的政策,虽然具有完善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但配套政策的落后性,制约着管理的有序开展。主要的配套政策有聘用制度、奖惩制度、保险制度等,在实际工作中,各项配套的政策缺乏明确的规定,致使其未能得到全面的落实。配套政策的滞后性严重影响着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实施,致使工资核算管理也未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人员聘用方面,事业单位和工作人员签订的合同具有较强的形式性,聘用合同的签订对于事业单位和工作人员二者均是重要的,事业单位根据合同才能保证其绩效工资的实施。在实际工作之际,事业单位和工作人员虽然签订了聘用合同,但单位对人员进行随意的调动,造成了事业单位人员流动的不合理性;同时,部分聘用合同中,未明确规定岗位、责任与能力要求等,致使二者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较为模糊,聘用合同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绩效工资方面,绩效工资的重点为岗位责任,其核心为绩效考核,工作人员的工资将与岗位责任、劳动成果、劳动强度与技术要求等保持紧密的联系,进而实施按岗定筹、岗变筹变的工资薪金核算制度。同时,在管理之际要逐渐建立绩效考核体系,其基础便是绩效工资和奖金。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事业单位缺乏规范的指导意见,致使其绩效考核体系未能全面的建立,现阶段,事业单位的人员考核仅考虑了德、勤、能与绩等内容,其考核主要分为平时考核与年度考核,其中平时考核是年度考核的基础,但在考核中缺少科学的指导标准,考核缺乏操作性,考核的激励作用也未能得到发挥。绩效评价机制缺少科学性,严重影响着工资核算管理的合理浅议事业单位工资薪金核算管理性与科学性。

2.管理机制的不健全目前,事业单位工资薪金核算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较为严峻,不健全的管理机制未能有效调解事业单位的工资薪金收入,虽然基本工资得到了控制,但其他工资收入缺少高效的调控方法,主要体现在虽然全国统一了职务工资与级别工资,但在不同的省份补贴存在较大的差距。同时,在不同的地区,由于其经济发展的水平与财政管理的体制有一定的差异,致使地方性的收入分配政策众多。事业单位工资薪金核算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于管理缺乏调控机制,事业单位的基本工资在管理方面缺乏灵活性,同时对于相关的津贴补贴等也缺少调控,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还缺少监管约束机制,部分单位的分配缺少规范性,工资薪金核算管理存在无序管理的现象,在此情况下,极易造成各种腐败。

3.激励作用的欠缺事业单位工资薪金核算管理未实现自主分配,致使工资薪金核算管理的权力过于集中,不符合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需求,事业单位在工资薪金核算管理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同时高度集中的管理,极易造成平均主义,制约着分配形式的丰富。事业单位工资薪金核算管理中工资结构存在失衡的现象,工资分配与绩效未进行有效的联系,致使工资的激励作用未能得到高效的发挥。现阶段,事业单位的工资薪金核算管理主要依据为人员的资历、岗位、工作年限等,现行的工资体制存在明显的平均主义,员工的收入差距较小,直接导致其工作的效率偏低。同时,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工资薪金体现着人力资源的价值,在此背景下,一流的薪金水平才能实现对一流人才的吸引,工资薪金不仅是人员的劳动报酬,同时也体现着对人员价值的评价。但事业单位的工资薪金核算管理不能满足市场经济体系的需求,对高素质的人才与关键性的岗位缺少政策倾斜,致使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也未能实现合理的配置与高效的利用。

二、事业单位工资薪金核算管理的对策

1.实行分级分类管理事业单位工资薪金核算管理涉及到众多种类,因此,单一的管理制度不能满足其需求,事业单位要实行不同类型的、多元化的分配机制,运用不同的收入结构与补贴形式进行管理与调控,主要的对策便是分级分类管理。事业单位工资薪金核算管理的高效性与科学性,其基本保障便是分级分类管理,在不同的事业单位采用不同的工资薪金核算管理方法。现阶段,事业单位的类型主要分为三种,即:行政支持类、公益类与开发服务类等。在不同的事业单位可以根据公务员法进行工资薪金核算管理,并采用相应的工资薪金制度;也可以根据事业单位的岗位薪级工资制度。

2.健全聘用管理机制事业单位的工资薪金核算管理要运用聘用制度与岗位设置管理,二者是事业单位工资薪金核算管理的主要内容,聘用制度的运用,能够使事业单位建立新型的用人机制,在此基础上,能够保证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利于工作人员积极性的调动,并且也能够推动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管理要根据岗位的类别、工作的性质等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在事业单位其岗位主要分为管理、技术与任务岗位,岗位设置的合理性才能够保证岗位聘任的实施,因此,要对岗位进行合理的设计、分析与评价,岗位聘任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竞争与择优等原则,保证聘用的人员能够满足岗位的实际需求,同时事业单位要根据相关的规定与程序等,与工作人员签订聘用合同,保证二者权利与义务的实现,聘用合同要实行一岗一薪、岗变薪变的原则,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岗位的价值,保证事业单位工资薪金核算管理的科学性。

3.采用资本激励措施事业单位要积极发挥资本激励的作用,激励措施也是其工资薪金核算管理的重要内容,因此,事业单位要完善其福利政策,主要体现在养老、保险、住房与医疗等方面,在社会保障措施与福利政策全面落实之际,才能够保证员工的稳定性。现阶段,部分事业单位具有经营性,不仅承担着事业功能,还实行着自主经营,对于此类单位而言,其工资薪金核算管理要进行创新与改革,主要的方法是实施员工与管理层持股与购股的计划,根据员工的职称、贡献、责任与能力等内容,参与单位利润的再分配与分享等。此方式属于资本激励措施中的一种,对其要建立合理的制度,保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能够对本单位的股权进行持有,从而实现收入结构的调整,在此基础上,能够调动员工工作的主动性,保证着事业单位的良性发展。

4.实施绩效考核制度事业单位工资薪金核算管理在实行岗位责任制之际,其重点的工作便是绩效考核,将员工的工资薪金收入与岗位、绩效等进行联系,从而制定按岗定薪、岗变薪变的工资薪金分配制度。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在保证基本工资的基础上,将绩效工资及奖金等收入与绩效考核结果相挂钩,薪金与人员的业绩、能力等有着紧密的联系,从而保证事业单位分配制度的灵活性,促进工资薪金激励作用的发挥。在具体的工作开展之际,绩效考核要与聘用制度、岗位管理等进行有效的结合,并根据岗位的特点,对岗位等级进行设置,同时还要坚持岗位等级管理。绩效考核制度的实施能够实现工作目标、考核方法与岗位职责的量化与细化,绩效考核要突出定量考核的主体地位,并要保证考核形式的丰富性与评价的全面性,根据单位的相关规章制度等对绩效考核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使该制度日益完善。同时,通过考核,核定不同岗位人员的奖金数额,充分调动事业单位人员工作的主动性,使事业单位的工作管理更加高效。

5.建立工资调整机制事业单位要建立完善的工资薪金调整机制,从而实现单位工资薪金的均衡增长,主要的方法便是科学地运用津贴项目,根据不同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使地区津贴具有客观性与合理性,津贴项目的实施能够有效保证工资薪金收入的差距。同时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要与当地经济的发展进行紧密的联系,并且逐渐缩小事业单位人员与其他企业人员的工资水平。

三、总结

第6篇: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范文

关键词: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研究

中图分类号:S7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054-01

一、中心现行绩效工资分配现状

中心是中直事业单位,经费主要来源是中央财政拨款,中心在地方事业单位收入分配改革制度指导下,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单位的优势,制定适合单位收入分配的绩效工资方案,突出绩效工资在收入分配中的促进和激励功能,有效推进单位和谐协调发展;中心现有人员执行国家事业单位工资制度,人员的工资标准依据国家文件规定,根据所在地工资文件规定标准执行,绩效工资从二一年一月一日起开始实施,绩效工资成为中心职工工资收入的主要来源。

二、中心实施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分析

1.实施绩效工资与规范津贴补贴相结合

清理核查津贴补贴是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的关键环节,中心在实施绩效工资分配方案时,与清理规范津贴补贴工作相结合,全面核查国家统一规定的津补贴外放的津贴补贴和奖金。根据中心的收入来源、支出去向、帐户情况和津贴补贴实际发放水平,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坚决取消资金来源不合法、不合规定的项目,对清理后的津贴补贴进行适当归并,作为规范后的津贴补贴纳入绩效工资。

2.绩效工资分配原则合理

总量控制,总体和谐。绩效工资总量原则上不突破上级核定控制线,在职人员平均绩效工资水平与离退人员生活补贴水平差距不大,实现总体平衡。

岗位分类,以岗定酬。合理拉开不同岗位的绩效工资分配档次;绩效工资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挂钩;绩效工资随岗位变动而变动。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按照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和贡献大小确定各岗位绩效工资。完善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的优绩优酬的分配激励机制。同时,防止差距过大,出现两极分化。

绩效考核,动态管理。根据岗位职责,制定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岗位考核实施办法,对每个岗位定期进行业绩考核评定,奖优罚劣;按照内部分配方案,兑现岗位绩效工资,对岗位绩效进行动态管理。

重点倾斜,尊重人才。适度向关键岗位、重要岗位和苦、脏、累等艰苦岗位倾斜;注意向高层次人才、优秀人才倾斜。

3.岗位设置全面规范

中心根据人员类别情况,对专业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工勤人员的具体岗位,进行了全面规范的设置;绩效工资是以岗位职责为重点,以绩效考绩为核心,把职工的劳动报酬与岗位责任、技术含量、劳动强度、工作条件和劳动成果挂钩,实行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新型工资分配制度。

4.绩效考核制度科学到位

绩效考核是绩效工资分配的前提和基础,中心制定了全面的考核制度,根据专业技术、管理、工勤等岗位的不同特点,实行分类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在分配中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重点向关键岗位、高层次人才、业务骨干和突出成绩的工作人员倾斜。同时,妥善处理单位内部各级各类人员的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关系,防止差距过大。

三、中心实施绩效工资后存在的问题

1.执行绩效工资标准问题

由于中心所在地广西区人民政府对于绩效工资标准的规定,各地区可以根据当地财政水平出台相应的绩效工资标准,导致了不同地区存在不同的绩效工资标准,不同地区的标准差别较大,从而产生不和谐因素。中心作为中直单位,在执行绩效工资标准的时候,是该执行所在地省级标准还是地区级标准,很难把握;如何根据中心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绩效工资政策,制订出既符合上级规定又适合中心发展的绩效工资标准,充分发挥绩工资的激励作用,是中心绩效工资管理的首要问题。

2.岗位设置问题

岗位工资实施的基础有待完善。岗位工资的实质是以岗定薪,实施岗位工资要先进行岗位评价,再以岗定薪。中心岗位管理基础较为薄弱,岗位类别多样化,加上单位编制控制,给科学定岗、岗位评价工作带来很大的工作难度。由于岗位工资先于岗位设置“政策入轨”,造成岗位工资实施的基础不尽科学合理。中心应在对现有岗位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合理的岗位设置制度并加以落实。这样,用人制度才能随之变化,做到因岗设人,岗变薪变。

3.绩效考核问题

严格绩效考核,加强内部管理。中心应根据年度工作任务和考核要求,根据单位人员构成情况,合理设置岗位,确定岗位职责,充分考虑各岗位工作量、责任、风险等因素,建立健全考勤制度,目标管理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质量评估制度等,具体操作时,要根据事业单位自身特点、人员结构,对德、能、勤、绩四个考核要素进行具体的细化、量化,便于考核者、被考核者准确地把握内涵,减少因对考核指标理解有异而导致的偏差,力求对职工进行客观评价,确保考核的科学性、公正性、严肃性。

4.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问题

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配套文件中,明确提出要“按照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稳慎推进的原则,做好其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的实施工作”,“各地区、各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起步,分阶段推进,逐步到位,进度上不搞‘一刀切’”。中心在分类改革中如何定位,上级主管部门最后审批结果等因素,都决定着中心绩效工资政策实施连续性,关系到中心职工的切身利益,也是中心职工热切关心的问题。

5.绩效工资调整问题

绩效工资政策文件规定,绩效工资水平控制线可根据经济发展水平、财力状况和物价水平等情况适时进行调整。中心在实施绩效工资过程中,应建立绩效工资动态调整制度,使职工的绩效工资收入随着中心经济发展而增长,真正实现协调和谐发展,从而能够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邓福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成效探讨.中国经贸,2010(12).

第7篇: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范文

【关键词】 事业单位 薪酬管理 激励理论 运用

一、我国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现状分析

(一)基础背景

2006年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改革,逐步建立了“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目前已完成了基本工资部分的内容。我国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收入分成四部分,即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岗位工资、薪级工资属于固定的部分,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则代替原来的各种津(补)贴和奖金。国务院总理2009年9月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2010年1月1日起对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会议明确了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的基本原则。

(二)我国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的弊端

1.无法充分体现个人价值。事业单位的薪酬是单位对职员给单位所做的贡献,包括实现的绩效、付出的努力、时间、技能、经验与创造所付出的相应回报或答谢。当前事业单位实行的工资制度的基础工资总体偏低,使得事业单位职工不能全身心地投入本职工作,而通过职务提升、取得高一级专业技术职称或通过“在外兼职”等形式来增加收入,这就偏离了制度原有的精神,形成本末倒置。

2.薪酬与绩效考核联系不紧密,“绩效优先”无法体现。单纯的高薪并不能起到激励作用,只有与绩效紧密结合的薪酬,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大多数事业单位都没有完整的考核制度,或考核工作流于形式,基本上年度考核不合格不得晋升工资的人数所占比例是微乎其微。此外,考核时更多的是从工作数量、工作质量、工作效率等宏观角度进行考核,大多数岗位基本只能进行定性考核。分配政策中存在着“平均主义”,把奖励当作是基本工资收入的附加,使得部分工作人员形成了惰性,这根本无法体现绩效优先的原则,奖金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和作用。

3.每年晋升薪级工资不利于节约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薪级工资的每年正常晋升,也是通过考核结果来确定,对于个人来说,增加的额度不算大,可整个晋升薪级的工作全部做完要耗费一定的时间,花费一定的成本。

4.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无法可依,与公务员相比被差别对待。2006年7月1日我国实行了新的工资制度改革,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制定了《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方案》和《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实施办法》,公务员工资改革早已实施,公务员的利益得到了较充分的体现,事业单位人员因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得事业单位人员调资和增薪无法可依。公务员作为党政系统工资改革的先行者,工资和公务员津贴很快得以落实,并于2007年1月1日予以计发,已发放至今,事业单位现在工资改革标准出台既低又迟,不利于提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2008年起,有些省份将一些事业单位审批为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单位,这也造成了一些矛盾的局面。这次工资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将公务员队伍与事业单位人员明确地划分开。这种选择性地审批参照公务员管理,一是无法可依;二是无法真正解决事业单位及人员与公务员队伍社会地位经济利益不均等的问题,不但达不到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目的,实际操作中还可能造成反效果。

5.事业单位内部工资水平的不平衡。事业单位行政人员的工资与本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工资存在一定的偏差。事业单位与国家机关正式脱离,根据事业单位自身的特点实行了新的工资制度。事业单位的行政人员学历一般都在大专以上,新进的人员都在硕士以上,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员是从专业技术岗位抽调上来,甚至有些领导还是“双肩挑”。但由于专业技术人员在一定程度上享有职称方面的配套待遇,会高于行政人员。因此,行政人员工资过低,势必影响到工作积极性,造成队伍的不稳定。目前事业单位行政人员的流动率较高,相同学历和求学背景,甚至毕业于同一事业单位的硕士生,只因岗位不同,岗位工资、内部津贴甚至在加班费上,行政岗位较之专业技术岗位低一大截,而且相同的工龄、工作年限和任职年限在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工资待遇也不尽相同。这导致行政人员的重心放在转岗或评职称上,而一些领导干部不愿在事业单位,想方设法地往国家机关流动。

二、激励理论在我国事业单位薪酬管理中的运用

(一)薪酬管理“以人为本”使工作人员的需求和目标相一致

事业单位要想真正留住人才,建立以人为本的薪酬管理观念和体系至关重要。建立以人为本的薪酬制度,关键要了解工作人员的需求。按照情境领导理论,领导的效果主要取决于下属的活动,每个下属在能力、意愿等方面不尽相同,因此领导者必须对下属进行认真的分析,找出差异,从而实施不同的领导方式,才能取得最佳的领导效果。不同的下属或同一个下属在不同的时候需求都可能不同。从下属的角度看,个体的努力是由它对目标的期望决定的,不同的人所期望的目标不同。下属通过努力取得结果或成就,根据结果或成就可以获得报酬,不同阶段、不同背景的员工,其需要的报酬内涵不同。若能通过薪酬使员工产生积极的情绪反应,就会激励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此时,单位在薪酬的支付上,对收入较低的工作人员应多应用经济性的薪酬;对于高层次人才,应将经济性薪酬和非经济性薪酬有机结合。当工作人员的需要被满足时,他们就能被激励,工作就有了积极性,单位也相对受益。因此,将经济性和非经济性的薪酬有机结合,适当缩短常规奖励的时间间隔,保持激励的及时性,有助于增强激励效果。薪酬管理并不是对金钱的直接关注,而是关注如何正确使用薪酬的激励作用。即使薪酬总额相同,但其支付的方式不同,会取得不同的激励效果。

(二)建立具有公平性和竞争力的薪酬制度

激励性的薪酬离不开“公平”,公平度是工作人员的主观感受,是工作人员把自己薪酬与其他工作人员薪酬进行比较后感觉到的平等程度,提高公平程度是薪酬管理中的难点。实际上,人力资源部门不可能在这点上做到让大家都满意。许多事业单位之所以实行薪酬保密制度,就是为了防止职员得知其他同事的薪酬水平后,降低对薪酬管理公平度的认同。单位必须使职员们相信只要努力,与付出相应的报酬一定会随之而来。而有竞争力的薪酬,则更能使职员们一进门便珍惜这份工作。

(1)事业单位通过对其他单位的薪酬调查,与平均水平进行比较后将本单位工作人员的薪酬水平定在稍高或等于其他同地区、同档次事业单位同岗位的薪酬水平之上,这样有利于职员队伍人才的稳定和招募,吸引和留住本单位发展所需要的优秀人才。同时利用科学的方法对不同岗位的职责大小、难易程度、技能要求等方面进行测评,评估出各岗位的相对价值,根据岗位相对价值和对本单位的贡献度,划分出职位等级,确定各岗位之间的相对工资率和工资等级。并做好事业单位内部的岗位评价和绩效考核,由于工作人员的个人能力、工作岗位和工作态度的区别必然带来个人薪酬的差别,这既能鼓励先进又能被大家所接受,又能体现公平。另外,单位应尽可能地公开薪酬信息,这是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薪酬的公平性作出正确判断的重要前提之一,单位还可通过薪酬信息的公开,传递薪酬所蕴含的信息,表达单位所推崇和鼓励的思想。

(2)各级人力资源部门应促使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人才队伍队伍建立起经常性的关于薪酬管理的沟通,促进他们之间的相互信任。没有真正的高薪,只有永恒的公平,信任比合约更重要,了解薪酬设计过程跟薪酬高低结果一样重要。总之,沟通、了解与信任会显著影响工作人员对薪酬管理的看法,从而提高对薪酬管理的满意度。

(三)落实和贯彻全员聘任制和岗位管理制度

全员聘任制是岗位管理的基础,岗位管理是岗位工资实施的前提。岗位管理制度作为破除“铁饭碗”身份的重大决策,其顺利推行与否势必影响到本次工资改革的实现。事业单位应当基于本单位的特点,设置自成体系的岗位管理模式。在思想观念上,事业单位应转变观念,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需要转变观念,避免在工资的核定中套用以前的身份和职称管理方式,将原来的身份序列直接落实到新的工资制度上来。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

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中绩效工资改革的部分在实际操作中一直无法实施,问题在于绩效工资如何被科学合理地界定。由于缺乏具体化的绩效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目前事业单位还以加班费、文明奖等方式发放着绩效部分,而工资中的考勤奖则随着工资固定地发放,失去了本次改革所应有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过于强调量化指标,而且由于评价指标的覆盖面和概括性有限,甚至出现了以评价指标为核心开展工作的现象。因此,建立有效的岗位评估制度能够保证薪酬的合理性。岗位评估制度是以岗位设置为基础,以岗位为中心,依据一定的标准来评估不同岗位对组织的价值大小,并据此建立岗位价值序列的一种薪酬管理技术。对于不同性质的工作岗位,不论岗位的工作内容是否相同,都可以通对比、强调进行团队激励,个人的薪酬取决于整个团队的绩效水平。团队考核与个人考核相结合是绩效管理的趋势,既可激励个人,又能够鼓励团队成员间的精诚合作,促进组织绩效的提高。在此基础上实施分类考核,进一步细化事业单位人员分类管理,实施分类考核。所以,评价体系指标的构建要注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可充分借鉴国外绩效工资的确定比例和评价标准,同时也可吸收国内其他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和评价经验,但必须考虑到我国的具体国情和职员的职业特点,建立一个既符合我国国情、又符合职员职业,并得到广大职员支持的绩效评价体系。

(五)提倡民主,营造和谐

第8篇: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范文

一、岗位设置是绩效考核的前提条件

岗位是选人和用人的基础,而岗位评价与分析是实现科学以岗定薪的重要依据。事业单位要达到将原有薪酬水平拉开的目的,必须让全体工作人员参与岗位评价。

首先,应继续加强和完善岗位研究,在进一步完善岗位设置过程中,做到权责对等,对各岗位的性质、任务、承担本岗位所需的资格条件进行分析研究,编写成岗位说明书。

其次,根据岗位说明书对岗位考核指标进行量化,以利于后期的绩效考核。而且需要对岗位说明书进行动态管理,一般而言,应保证每两年修订一次。

再次,应将所有岗位在单位内部公示,使每位职工对各自岗位的职责范围、责任大小、晋升途径都有准确的了解,对薪酬、绩效考核有正确的理解,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合理的预期。

二、绩效考核是绩效工资改革的重要保障

绩效工资的改革与绩效考核是密不可分的,建立健全考核管理体系是实施绩效工资改革的关键步骤。没有考核,绩效工资就不能体现其激励、奖勤罚懒的功能,就失去了绩效考核的意义。建立健全考核体系应着重抓好以下环节:

一是明确考核内容。主要包括考核目标和服务形象两方面。绩效目标考核分为对单位中心工作分解目标、所承担业务工作等个性目标考核和考勤、廉政、教育培训等情况的共性目标考核。服务形象考核主要是自身建设、服务态度、质量、效率等。具体考核目标内容由各单位确定。

二是明确考核方法。1、实行分级分层考核,量化考核到人;2、加强目标管理,抓好平时考核;3、设置加分扣分项目,鼓励创先争优。

三是重视考核结果应用。1、职工考核结果直接转化为年度考核等次;2、连续三年绩效考核被评为“优秀”等次的,在选拔任用时,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考虑;3、实行绩效工资与绩效奖励的单位,绩效考核结果直接与绩效工资奖励挂钩;4、对绩效考核评定为“较差”等次的实行诫勉谈话,连续两年评定为“较差”等次的,年度考核不能评为称职以上(含称职)等次,必要时给予组织处理。

四是注意防止考核过度。实施绩效工资在一定程度上对改进事业单位职工的服务态度、能力和实际业绩会有帮助,但考核并不能解决所有的管理问题。事业单位职工的高绩效不是单纯考出来的,而是由完善的管理体系、好的管理环境、单位的领导力、职工本身的素质、执行力和向心力等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三、绩效工资改革是绩效考核的动力源泉

绩效考核不与工资调整挂钩,绩效考核就会失去动力。事业单位职工工资高低,不仅要体现不同职务间的高低,也应当反映同一职务人员彼此间工作责任、工作任务、工作成效的不同。一个成功的分配制度,应该有一种让人感觉受到重视、受到公平待遇的魅力。绩效工资分配得当,即可以节约人力资源成本,又可以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从而能使单位保持一个良好的发展趋势。

目前单位中个人的作用在下降,团队的作用在上升,因此对绩效卓越的部门实行全员奖,采取绩效和能力工资,有利于发扬团队合作精神,在设计薪酬体系时尤其要注意妥善处理个人绩效工资与团队绩效工资之间的关系。此外,非工资性收入的合理分配也是调动工作积极性、增强部门忠诚度的重要激励方式。非工资性收入的分配更应与工作人员岗位目标责任制直接挂钩,否则无法达到激励的目的。

四、激励机制是人员管理的基本手段

建立和健全激励机制,既是加强对事业单位人员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有效实现和体现事业单位公共服务职能的基本手段。激励涵盖的内容很广泛,主要包括物质、精神、民主、知识和晋升等五个方面。

一是物质激励。不容否认,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激励的落脚点仍然是优化薪酬设计,通过薪酬设计让职工产生归属感和向心力,激发出更大的工作热情;

二是精神激励。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既有最基本的物质方面的需要,更有高层次的情感、荣誉以及自我实现的追求。在保障其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更应着眼于保证事业单位人员更高层次需求的实现。这就要求人事部门高度重视精神激励,努力为工作人员平等公正地参与职位竞争、获得晋升机会和较高职位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精神激励激发出踏实工作、创新工作的激情,并使他们对自身职位产生更加强烈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三是民主激励。事业单位人员作为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者甚或管理者,需要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充分享有建议权和批评权,需要有责、权、利的统一。因此,事业单位人事部门在管理实践中必须树立民主管理意识,引导工作人员参与民主管理,自觉做到尽心尽责,发挥好本岗位应起到的作用;

四是知识激励。通过安排专题学习、脱产培训、选派进修等方式,让表现优秀、业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同志接受继续教育,借此平台不断拓宽知识面,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以此来激励工作人员的自觉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第9篇: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范文

关键词:勘查 事业单位 绩效工资 工资结构

一、绩效工资制度与绩效工资结构

1.绩效工资制度。绩效工资制度是在计件工资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但又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工资与产品数量挂钩的工资形式,而是建立在科学的工资标准和管理程序基础上的工资体系。绩效工资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将员工的薪酬收入与个人业绩挂钩,业绩的概念比较广泛,不仅包括产品数量和质量,还包括员工对企业的其他贡献。企业支付给员工的绩效工资包括基本工资、奖金和福利等,各自之间相互结合。

2.绩效工资结构。勘查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结构主要是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第一,固定工资。固定工资是岗位工资中的固定部分,一般都是按月发放,固定工资根据员工出勤天数计算。第二,风险工资。风险工资是岗位工资的变动部分,其实质也是绩效工资。风险工资是根据目标责任的完成情况,经过考核后才发放,如果员工没有完成预定的目标,则得不到风险工资。第三,绩效工资。绩效工资是岗位工资中的变动部分,是由个人阶段和企业单位绩效考核的结果确定。绩效考核一般采用月度或是季度考核的方式,绩效工资的计算,除了考虑与绩效有关的因素以外,还应把员工的出勤情况考虑在内,一般情况下,只要是有缺勤情况的发生,员工就不能享受绩效工资。

二、勘查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勘查事业单位现行的绩效工资结构是在传统结构改革的基础上推行的,虽然在体现按劳取酬、多劳多得、面向市场、按劳分配等原则方面有了很大的完善和进步,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

1.缺乏系统的绩效工资管理制度。很多勘查事业单位每年年终依据上级主管部门的统一指挥和安排,严格套用上级绩效考核的标准、组织、程序等全部内容,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凸显“教条化”的弊端,不能真正考核出员工全年贡献和责任的大小,给绩效工资结构的组成带来很多困难。

2.违背了效率优先、按劳分配的原则。勘查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结构主要包括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岗位工资三个基本内容,其中薪级工资和岗位工资已经得到贯彻和执行。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在工作人员的贡献和工作效率方面,工资单元中职称、工龄、学历、岗位等潜在的劳动力因素所占的比例过大,员工的实际劳动付出、劳动强度、劳动贡献、劳动条件等绩效因素占的比例太小,违背了效率有限的分配原则。

三、勘查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结构应该把握的要点

1.制定公正的绩效考核评估办法。绩效工资结构的公平性直接关系到员工工作积极性的高低和勘查事业单位发展的活力。要想制定单位内部公平、公正的考核评估方法,必须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扬民主精神,广泛征求企业员工的意见,集中大家的智慧和意见,还要保证绩效考核的公开、公正和透明。

2.建立符合勘查行业和岗位特点的绩效工资结构。一般的工作性质和岗位特点而言,勘查工作的工作周期长、劳动量大、工作成果多,是一项集调查与研究、野外与室内、科学与技术、宏观思维与微观思维于一体的多学科综合性的科研工作。在勘查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除了要付出极大的体力劳动以外,还要付出相应的脑力劳动。所以,在实行绩效工资结构时,也要把工作环境、工作性质、工作量的大小作为重要的依据,合理分配个人绩效考核成果和团队绩效考核成果的比例。

3.实现绩效工资结构的透明化,做好监督工作。绩效工资结构的分配原则和具体的分配方案,直接关系到每个勘查事业单位员工的切身利益,员工对绩效工资的结构有知晓的权利,这样不仅有助于绩效考核工作的透明化,还能有效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进而提高工作效率。为了防止绩效考核工作中出现弄虚作假、的恶劣现象,还要组织专门的人员对绩效工资结构进行监督,坚决杜绝钻空子现象的发生,确保绩效工资结构实施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综上所述,现行的工资结构有其合理所在,在分配的过程中做到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防止较大收入差距的出现,能有效调动勘查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但是,绩效工资结构也存在一些问题,分配的灵活性不强,绩效工资结构流于形式,没有得到有效的推行,绩效评估手段缺乏合理性。勘查事业单位在以后的绩效工作改革中,要争取避免类似问题。

参考文献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