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写观察日记四年级范文

写观察日记四年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写观察日记四年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写观察日记四年级

第1篇:写观察日记四年级范文

关键词:观察能力;随文练笔;微型日记

一、注重观察能力的培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这里所说的“观察”,不是一般意义的“看”,而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讲方法的“审视”。观察不是“走马观花”,而是“下马看花”,层层深入地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由于小学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他们的观察能力有限。怎样引导学生学会深入细致地观察是习作训练的重要一环。

教师在习作教学的时候,可以从事物的大小、形状、颜色、姿态、结构、变化、声音等方面,指导学生去仔细观察,把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具体写下来。根据学科整合思想,整合科学课的观察内容,指导学生留心观察校园内外的学习与生活,为此,我们有意识地布置了观察蜗牛、蚂蚁、凤仙花,校园的雪松、广玉兰,回家种豆芽、种蒜苗、种水仙花,观察家养的小动物等一系列观察主题的习作任务。在习作实践中发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学生的作文就会言之有物,觉得有东西可写,好多同学的观察日记都达到七八百字。注重观察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变观察为习作的“源头活水”,使学生能写出形象生动的好文章。

二、高举随文练笔的旗帜

叶圣陶老先生在《兼论读和写的关系》中指出:“语文包括阅读和写作两个方面。”新课改以来,对读写结合又有了新的观点:强调阅读教学要文意兼得,依文得意、据意识言、学会表达。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说过:“模仿是学习的必经之路。”前杭州大学朱作仁教授从写作心理的角度提出,模仿作为学生学习写作的中介是必不可少的。中央教科所郭林同志在《探索小学作文教学规律性问题》一文中,也主张“从模仿到创作”,认为给学生以范文,让他们模仿,对帮助学生写好文章,逐渐提高作文能力的作用是很大的。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特别重视随文练笔点的设计与训练,并小结了以下的练笔方法:(1)练在文本空白处,练在对比深化处,练在典型语言处,练在拓展延伸处。(2)精彩句段练仿段,典型例文练仿篇,推陈出新练改写,顺水推舟练续写。

三、倡导“微型日记”的形式

当快餐式的阅读生活,功利化的写作指导搭上了小学生“习作”这条船时,我们看到了文笔的华美、立意的深邃,但却失去了习作教学中最重要的“真我”。习作应是抒真情、思无邪的,还原学生的真实、真知、真性、真见,作文教学才能是“彼岸花”,即使不能摘取,也必会存活于心。

日记在促进学生的习作情感方面起到了牵线搭桥的作用,为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提供了条件。因为日记注重的是写“放胆文”,不刻意强调、规范写作上的技巧,只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让学生处于一种放松的心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我手写我口”。

可以说,命题作文是“要我写”,是无材料可写而硬挤,只能是搜肠刮肚,东拼西;日记是“我要写”,是有感而发,一气呵成,因而情文并茂的佳作不断涌现。实际上,学生在写日记的过程中,也是对自己生活经历和感受的一种分析思考过程、综合提高过程。因此,长时间地写日记,既培养了学生认识和感受生活的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又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为命题作文提供了丰富的思想与题材,最终解决作文题材虚假空泛的问题。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其做一件事情不难,但每天要做这件事情却很难。再加上中段学生课余要完成好几门功课的作业,没有太多的课余时间。因此,坚持让学生每天写日记要解决的一个首要问题是日记简单化――微型日记,就像电脑时代的名词“微博”那样,是一种值得推崇的习作方式。

我的学生正处于三、四年级的中段学习,这两年的实践证实,积极倡导微日记的习作形式是培养学生习作兴趣、积累习作素材的一条好途径。

文学语言是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的文学手段,它是作者主体意识的刻意追求,因而表现出与一般语言不同的特色:准确、鲜明、生动,它富于形象性,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它优美隽永,能够给人留下深刻持久的印象。文学语言的理解,超越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词义层次,进入了欣赏的领域。这就要求读者有一定的文学欣赏能力,对文学语言的识别、接受、赏析能在较高层次上进行,领略其优美隽永的妙处。

总而言之,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正处在习作的初始阶段,对习作充满了期待。通过合适的途径,给予正确的习作引导,会为他们今后的习作练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第2篇:写观察日记四年级范文

小学生天性活泼,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他们乐于观察,乐于表达,对观察任务充满激情。

一、学观察,广进“材”源

优选作文材料的前提是占有大量的作文素材,解决学生习作“言之无物”的问题。吴立岗教授认为,“中年级是观察活动的‘敏感期’”。中年级最佳的习作形式是观察作文。只有学好观察的方法,通过亲身的观察与体验,才能在习作中表达出真情实感,才能写出“接地气”的好作文。

(一)抓特点的观察

以写作为目的的观察,最大的任务是“调动五官去感受生活和事物的特征”,然而,学生并不清楚什么是“特点”。一名学生写道:“我的小金鱼真可爱。圆圆的眼睛,长长的尾巴,嘴巴一张一张的,还有两个小小的鼻子,不仔细看还发现不了呢!”通过这段描写不难看出,学生的观察是仔细认真的,还发现了不容易发现的小鼻子,但她并没有抓住金鱼最大的特点,如鱼鳞、会游泳,所以读起来根本就不像一条鱼。

“抓特点”,首先要明白什么是特点。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作文内容是“写写我自己”。为了帮助学生找特点,我们准备了观察表(见表一),要求学生在镜子里观察自己的外貌,记录下自己最满意或者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对自己的性格与爱好等做自我观察,并采访家长、同学等,对自己的特点进行更全面的确定。在表格中用概括性的词语或者短句进行记录,使学生采集的第一手素材尽量接近真实的自己,在作前指导中帮助学生进一步对自己的特点进行“筛选”。

课堂教学片断一:

师:请大家逐条汇报自己的作文观察表吧。

蒋曜阳:我外貌最大的特点是塌鼻梁。奶奶说一家三塌鼻,一代一代传下来的。

师: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可以说是祖传的,是他的一个记号。怎么说才能更有趣呢?

生:这是防伪标记。

师:你有防伪标记吗?可以是天生的,也可以是后天的,如疤痕等,一个疤痕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呢。

(生整理修改观察表,寻找自己外貌上的最大特点。)

课堂教学片断二:

师:谁来说说你的性格特点。

张思弈:(实物投影展示观察表)我有时温柔、内向,有时脾气暴躁。

师:同学们,你们对张思弈的印象如何?

(大多数学生倾向温柔内向型。)

师:同学多年彼此已经非常熟悉了,那你选择什么材料,让大家耳目一新呢?

张思弈(想了想):其实,管理班级的时候,我很自信。

师:那么你能否将处事果断、自信的班长形象,作为典型材料呢?这样同学们会对你刮目相看呢!

(生修改观察表,寻找性格中最精彩的一面。)

“特点”就是最与众不同的“点”。在整堂课中,教师紧紧围绕观察表指导学生提炼、修正自己的特点,并找到能体现特点的典型事例。经过这样细致的观察指导,学生准备的材料个性鲜明,消除了千人一面的弊端。对学生而言,“抓特点”并不简单。在观察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就应该组织学生探讨观察对象的最大特点,并围绕这个特点作重点观察,如早春校园景物观察中就可以通过一组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玉兰花苞毛茸茸的,形如毛笔,花瓣洁白硕大;白梅花苞圆圆的,小小的,极像小青豆,花开洁白细密等。“抓特点”要抓到实处。

(二)连续的观察

从四年级上册开始,教材对观察周围事物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连续观察。连续观察要求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坚持对某种事物进行不间断地观察,准确了解事物各方面的特征以及变化。这对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态度和观察习惯都是一种新的挑战。在本册我们安排了三次连续观察的综合实践活动,分别是第一单元的校园紫薇花开花过程观察记录;第二单元的吊兰小植株在水培状态下,气根生长变化观察记录;第五单元的饲养小动物观察活动。

以第一单元紫薇花观察活动为例,先下发观察表。(如表二)

紫薇花观察表

记录人________ 日期________

“连续观察”的要点是发现事物的变化。紫薇是一种很有特点的花,花期较长,花朵次第开放,往往在一个枝条上就能观察到包括花苞、盛开、凋谢、结果各个阶段的形态,非常适合做连续性观察。在观察表的引领下,学生从不同角度对紫薇花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为习作储备丰富的材料。在“连续观察”起步阶段,教师的观察导向必须明确,并及时反馈,不能放任自流。如紫薇花的观察表不能一发了之,重点部分必须分步分时渐次完成:今天观察紫薇的花苞,记录后交流反馈;明天观察紫薇盛开的花朵,包括花瓣、花蕊等;记录后交流反馈。连续观察要边观察边发现,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

(三)自由的观察

“光吃细粮,营养不良”。综合实践活动中,在教师有目的地引领下观察,储备必要的观察知识和观察技能;在广阔的生活中,自主地、有意识地寻找有价值的观察对象,运用一定的观察方法记录生活,是形成观察能力的有力保障。

从三年级开始,学生就有了“记事本”,或长或短地随时记录自己的生活观察。班级创办了《作文周报》,专门刊登学生的生活小记录。学生几乎每天都在用心记录,一学期下来,平均每人写下了5本小日记,近万字的“记事本”精彩纷呈:

忽然,狂风怒吼着、咆哮着袭过来!大树弯着身子,枝条疯狂地摇摆,绿叶儿在风中挣扎,哗哗作响。狂风呜呼呜呼地刮着,如鬼哭狼嚎一般。咆哮声不绝于耳,大地瞬间变得尘土风扬。(夏恒露)

夜空中,点点繁星正漫步着,踩出银色的光芒,闪闪烁烁。这些可爱、机灵的星星眨巴着,好像无数小眼睛,明亮晶莹,在天空中忽隐忽现,不断跳跃着…… (孙麒皓)

放入水中后,高锰酸钾立刻就沉入水底。它们后面留下一道道足迹,像蜗牛走过的地方,又像是下了一场紫色的雨。搅拌后,高锰酸钾慢慢散开,像雾气般,继续搅拌,它又像刮起了一阵龙卷风,在杯子中掀起了一圈紫色的 “尘土”。(盛钰凯)

“自由观察”重在“练眼”,能将生活中的小事、小景,甚至是转瞬即逝的一刻记录下来。“记事本”中这些美妙的文字都是学生用心观察、思考的结晶,涉及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记录了学生的原味童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但是,“自由观察”不等于“自流观察”。实践证明,学生的日常记录也是需要教师引导与鼓励的。如班级创办周报,一周进行一次集中的优秀日记讲评展示,不定时地对优秀日记进行宣读等,都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效果最佳的情况是语文老师有课程资源整合的意识,及时了解科学、思想品德、体育、音乐等课程的教学内容,在放学前对学生的日记选材进行简单有效的交流指导,拓宽自由观察的空间。

二、学构思,广开“材”路

“构思”是提炼主题,选择题材,布局谋篇的复杂的心理过程,是写好习作的奠基石。从写作的过程来看,构思就是材料的提取与加工的过程,解决的是写作中“言之有序”的问题。在作文前的观察活动中,学生已经占有丰富的写作素材,怎样优选材料,有序表达成为这一阶段的重点。

(一)优选指向中心的材料

小学生习作大致要经历“说话写话、片段练习、谋篇布局”三个阶段,其中写好段落,是打实学生习作基本功的重心所在。第二学段的习作重点应从片段练习开始,以课文的典型语段为例,踏踏实实地进行优选材料的学习。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单元主题是“喜爱的小动物”,课文有《白鹅》、《白公鹅》(略读)、《猫》、《母鸡》(略读)。这四篇课文都用明贬暗褒的手法,表达了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文章多采用总分的结构段式,层次清楚,是指导学生“根据中心选材料”的典型范例。

课堂教学片断:

师:(出示《猫》的片断)老舍先生认为猫的性格怎样?

生: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师:猫的性格古怪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生: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高兴的时候温柔可亲,不高兴的时候一声不出;既胆小又勇猛。

师:你发现吗?老舍先生写猫的性格,选择的材料很有意思。

生:我发现他选的材料都是互相矛盾的。

师:这样矛盾的材料组合是为了说明什么呢?

生:是为了说明猫的性格实在太古怪了,不可思议。

师:对,为了表现猫的性格古怪,作者选的材料也很古怪,看似矛盾,实则透露着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你饲养的小动物有怎样的性格呢?先用一个词概括,再从观察材料中选择能体现这个性格的材料,写一个片段。

(练习用总分的方式写一段话,要求用总起句概括小动物的特点,选择的材料能突出这个特点。)

“指向中心”的选材训练一般分为三步:即什么是中心,怎样提炼中心,选择怎样的材料突出中心。作文的许多规则都蕴含在典范的文章中,小学生的选材训练应以教材为例,实实在在地利用教材中的典型,用“例―规”法总结出作文规则,以此举一反三,进行变式练习。这样指导学生优选观察作文材料,能起到很好的梳理思维的作用,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规范有序。

(二)优选明显变化的材料

在连续观察中,事物往往呈现出阶段性的明显变化,或一些突出的、令人印象深刻的瞬间。如学习了课文《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后,我们针对吊兰的气根生长过程开展连续观察。每组分到一个透明的玻璃培植瓶和两棵已经蔫蔫的吊兰小植株,每天观察记录小植株的变化,重点观察气根的生长状况。在连续观察的十几天里,教师每天及时收齐观察记录本,及时反馈学生的观察情况,在班里宣读观察特别仔细的记录,为学生准确、形象地记录气根变化打好语言基础。由于资料充分,再加上平时细致的观察记录指导,本次作文可以放手让学生自由整理写作。教师则侧重写后的讲评指导。

讲评课片段实录:

师:对描述对象的观察是否精彩,主要看重点部分的描写是否清楚、吸引人。我们此次习作的重点描写是什么呢?(A.气根;B.气根的变化)

生:我认为是气根的变化。

师:怎样把气根的变化讲清楚呢?请大家仔细看自己的观察记录本,令我们眼前一亮的变化是哪几次?

(生迅速翻看记录本,议论纷纷)

经过讨论,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板书)

原样――抽芽――伸长

细绒毛――绒毛变绿――绒毛变细须

师:让我们再次见证那几次令我们眼前一亮的惊喜瞬间吧。(出示按生长过程精心拍摄的照片,再次印证学生的观察。)

师:让我们看看各个阶段的精彩记录。(出示优秀学生记录片段)

小植株很快适应了新环境。它大口大口地喝水,叶子也渐渐舒展开了。碧绿的气根上抽出了米粒般大小、雪白的芽儿,可爱极了。(蔡松呈)

第二天,它的气根伸直了,尖端长出了一段雪白的根,就像一只冬眠的小白熊刚从树洞爬出来的样子。(史肖博)

气根展开了,长出了一点点白色的小绒毛,好像冬天冰柱发出的冷气。(曹锦驰)

雪白的气根尖上长出了一点绿,好像所有的生命力从这一点绿上开始绽放。接着全部的气根都绿了,长出了雪白的根须。那根须跟山药的根须差不多,不过,小吊兰的根须更加雪白纤细。(孙麒皓)

“明显变化”的材料,往往是隐含在学生众多的观察记录里的。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学生积累了丰厚的素材,可是想从中挑选出精彩的部分并有序地写下来,也并不容易。因此,在集体的连续观察中,教师可以全程陪同学生的观察活动,有意识地用图片或视频的方式记录下观察对象的一些明显变化,或有趣的瞬间,做好作文选材的“前构思”,强化观察表象;在自由进行的连续观察中,教师有时无法亲临学生观察的现场,如在家进行的小动物连续观察中,教师不可能全面了解每位学生观察对象的情况。这时,教师可以认真关注学生的连续观察记录,小动物出现“明显变化”的那次记录前打钩做记号,如小狗今天受了惊吓,小乌龟开始冬眠,小金鱼抢食打斗等,帮助学生厘清材料,优选材料。

(三)优选先后次序的材料

细致的观察要能发现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内在联系,而第二学段学生受到认知水平的限制,有时并不清楚他所观察的对象的生长规律,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观察校园紫薇花时,拍下一张照片,里面可以看清紫薇从开花到结果的各个阶段的所有形态,但由于紫薇的花苞和花谢后的果实非常相像,出示图片的时候,多数学生却并不清楚各种花形之间的联系。本次选材指导的关键就是对照图片,从观察记录里找到相应的文字,进行先后次序的排列。

师:在这张图片里,你能找到紫薇开花过程的各种形态吗?

生:我找到花骨朵。

师:哪个是花骨朵?

生:圆圆的,像颗小豆豆的。

师:可是这里有两种小豆豆,它们是不一样的,你发现了吗?

(经过比较,学生有了惊喜的发现:紫薇的花苞头上有微微的几条裂痕,对照花朵张开后的形状,他们发现,裂痕张开的时候,花瓣和花蕊就是从开口的地方吐出来的;当花谢以后,又结成了一颗小豆豆,但是明显比花苞时大,更重要的是头上的裂痕没有了。)

师:现在你能根据图片,排列出紫薇从开花到结果的过程吗?

根据回答板书:花苞――裂开――花瓣――花蕊――花谢――结果

师:根据板书,从你的观察记录中找到相应的描写,按照先后次序将这些材料重新排列。

第3篇:写观察日记四年级范文

小学生认知规律的发展特点,呈现出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趋势。其中三、四年级的学生处于过渡期,他们的观察不再局限于知觉,而是与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的思维活动相结合。观察力的发展表现为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细致性和概括性的提高。因此在此阶段,适当安排观察习作训练,既可以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激发学生习作的热情,引导学生在观察中体验生活,发展观察力,做到“我手写我心”,又可以为高年级的写实作文打好扎实的基础。

语文教师一定要善于引导学生打开心扉,放眼观察,把五彩缤纷的生活世界纳入脑海,“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一、抓实教材习作

1.放长线,保证观察时间

教材里的习作训练一般一学期安排8次,也就是每两周就有一次作文课。教师要关注这样的时间差,根据习作内容,就近取材,布置观察任务,让学生心中有数,早做准备,以避免习作时出现临时抱佛脚、胡编乱造的情况。

2.适增补,保证观察内容

虽然三、四年级教材安排的习作训练内容大都是观察习作,但是光靠一学期几次的练习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该酌情补充相应的内容让他们多练习。当然,习作练习要关注学生感兴趣的、触手可及的内容,训练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有话可说。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为例,此时的学生已有一定的观察力,观察的目的性、精确性、深刻性与低年级相比,有较大的提高,因此安排这样的补充内容,能让学生更系统地进行观察写作的训练。如下表:

二、抓细素描作文

中年级观察作文的主要训练形式是素描训练。素描训练,是以观察实物为途径,将描写和叙述结合起来,以反映周围生活的记叙文训练。素描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精细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有助于积累各种语言材料。

1.根据内容,分门别类,进行细化处理

教师可将习作内容梳理为以下几大篇,每一大篇下包括许多子篇,子篇里又有更具体的所指,就像包罗万象的万花筒一样。内容的细化处理,可以使观察更有针对性。

静物篇:图片、学习用具、生活用具、玩具、植物等;

动物篇:鱼、鸟、家畜等;

人物篇:亲人、朋友、老师等;

……

2.抓住特点,指导观察,体验发现

一般来说,静物篇偏向静态的观察,侧重定格观察,以形态描写为主;动物篇除了关注这些,还要学生学会捕捉,从活动习性等方面发现动物的个性特点;人物篇比较复杂,要求学生从人的外在表现体会其内在思想、情感的变化。

如在教学《我喜欢的小物品》时,教师可以通过开玩具拍卖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会前,教师让学生将自己最喜欢的玩具带到教室,先说说自己对玩具的了解,再在老师的引导下,对自己的玩具进行更全面的观察,向其他同学描述自己的玩具,比一比谁的发现多,其余的同学可以补充提问,最后进行拍卖。将观察置于拍卖会中,有意观察加有意指导,能为下一节课的写作作很好的铺垫。

三、抓活观察日记

观察日记就是用眼、耳、口、鼻等多种感觉器官仔细观察,体会自然界和社会上的各种现象,然后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的训练。勤写观察日记,能让学生的观察更敏锐,习作素材的积累更厚实,更广泛。

1.生活感悟类

生活是创作的源头活水,教师在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观察的同时,要加深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一是从小处着眼,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的每个角落、每个细节,把观察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主动将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录下来,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二是强调在观察中多思考,指导学生换角度观察,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特殊性。三是保护学生习作的积极性,保留空间,鼓励为主。新学期,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准备好自己心仪的本子,根据个人爱好进行装饰,随心涂鸦,让它成为习作的自留地。其间,教师还应及时表扬,即便是一个词、一个句子,只要学生用得精彩,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小心呵护他们的观察热忱。

2.科学观察类

科学观察日记是我校作文教学的一个亮点,这主要得益于我们强大的后盾——科学教师和科学基地。为了在科学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观察的敏锐性,从而为写作插上灵动的翅膀,语文教师和科学教师结成联盟,开展了一系列活动:组织学生参观科技室、科技园;邀请科学教师开讲座,介绍观察的方法,并进行现场示范;开展“佳作展评”活动,共享资源,等等。

学期一开始,语文教师应及时与科学教师合作,有计划地布置观察任务。春季是个忙碌的季节,适合安排各种观察活动,教师可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地方观察春天,寻找春天的蛛丝马迹,发现气候、地域与动植物生长的关系;指导学生把学校发的种子带回家栽种,通过观察种子的发芽和成长过程,写好成长记录或跟踪日记;开展养蚕活动,在教室的“生物角”养鱼,摆上葱茏的植物,实行认养轮流制。教室里随处可见学生的杰作:纸杯里的蚕豆苗、盒子里的蚕宝宝、可乐瓶里的凤仙花……一切都是生机勃勃的。

学科整合,资源共享,这样一来,观察方法更科学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进入各种动植物的世界;可以欣赏其他同学笔端的生动之处,在快乐中体验成长故事的精彩;还可以在交流写法的过程中,体验语文味和科学味完美结合而产生的美好。

第4篇:写观察日记四年级范文

兴趣作文。这个训练体系的目的就是运用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改变学生害怕作文的心理。如“广义发表”与“活动作文”。“广义发表”是将学生的作文用多种形式发表来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活动作文”以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的兴趣,强化学生的体验,丰富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促进学生的个性表达。

记实作文。它要求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从真实的现实生活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借鉴绘画中的写生方法,能真实、准确地表达自己所了解到的一切和自己的所思所感,形成如实地表现客观事物、进行真实表达的能力。它的指向是解决作文“说假话、空话、套话”的问题。

聊天作文。它以聊天为手段,指导习作为目的,通过聊天使学生自觉感悟、产生兴趣,从而轻松落笔,写好作文。聊天作文,构建了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为习作创设了宽松的学习环境。

情境作文。它是教育家李吉林创立的,有两个特点:一是创设情境,适应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二是重视情境体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建立“从内容入手”“从观察入门”把学生的语言发展与思维、情感、美感、观察力、思想品德的发展联系起来的作文教学体系。

童话体作文。其本质是幻想,是以假定的方式来表现生活。学生一旦进人童话作文这个奇妙的世界里,就可尽情地张开幻想的翅膀,其效果远远大于为写作而写作的被动学习。

童话体作文教学形式有:听童话,写童话;看图画,编童话;看实物,编童话;联系生活实际编童话;结合课文编童话;按提纲编童话;提供开头编童话;根据在意义上毫不相干的两个物体或者两个词语编童话;听音响编童话;根据题目编童话。我们从这十种习作教学形式可以看出,童话体作文从儿童的心理出发,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因其与儿童富有幻想的天性相契合,而成了深受小学生喜欢的一种作文形式。

网络作文。它是一种新颖、有趣的作文教学形式,是对教学手段的一种丰富,其特点是教学形式个别化程度高,教学过程不受时空限制的教学形式。

网络作文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传统的作文教学注入了新的内涵。它提高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提升了学生的信息应用水平和综合能力,实现了“要我写”到“我要写”的转变。

“模仿――创造”作文。这一体系着重对记叙文、说明文等文体的写作能力培养进行探索,其基本程序是“模仿――改写――仿作――评析――借鉴――博采”。该训练模式在我国当代作文教学界有普遍影响,其优点是学生写作文体意识强,作文也容易入门,效果明显。

读写结合练笔。就是要用好课文这个习作的“例子”。丁有宽老师把作文训练分为五步:一年级侧重练好一句完整的话;二年级侧重练好九种句群;三年级侧重练好八种构段法;四年级侧重练好篇章;五年级侧重综合提高,进行自学自得、自作自改的训练。

个性化作文。它针对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缺乏个性、概念化、成人化、抄袭成风的种种弊端,提出的作文教学主张。

第5篇:写观察日记四年级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写作兴趣;轮流日记

小学高年级是学生习作的起步阶段,教师如何引领学生走好这第一步至关重要。我的教学实践证明,让学生写“轮流日记”,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我惊喜地发现习作的大门原来也可以这样打开。

一、推陈出新,“轮流”中求新颖

(1)设计封面,彰显个性。为了使学生对轮流日记保持兴趣,每学期我都要求学生对日记的名称和寄语进行变换,设计风格独特的封面及扉页,这让学生能产生新鲜感。如,在四年级上半学期,改为“日记一对一”,下半学期改为“我们的精彩天地”;五年级又改为“梦想,从这里起飞”;升入六年级,学生有能力自己为轮流日记取名、设计扉页了,我只需稍作指导,一个个充满童趣又贴切的设计跃然纸上。

(2)分配小组,多向交流。一般五个学生为一组。在小组分配的形式上,注意及时更新,并引导学生多向交流。在此可以借鉴以下做法:如,“自愿结对法”――推选日记组长,组员自愿结对,形成循环小组;“空间分配法”――将同一村的学生分为一组;“兴趣分配法”――将兴趣爱好相同的学生分为一组;“编号分配法”――将学生的学号随机组合,形成小组。

(3)话题丰富,多元创作。著名作家吴伯箫曾说过:“大地风物,社会生活,是无限丰富、绚丽多彩的。作者只要向生活汹涌的大海汲取一点一滴,从现实茂密的丛林采摘一枝一叶,都可以作有意义的记载、赞颂或讴歌,所以重要的是实践,是观察。”学生通过写轮流日记可以激发观察兴趣,让学生养成观察习惯。通过观察捕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身边的人、事、物”或“各项课内外活动”,为此获取丰富的写作材料。学生习作如,《小鸟在我身边安家》反映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变化的云彩》这美妙的瞬间变化,是孩子们心目中的奇观。《麻将带来的烦恼》反映孩子们在生活中,因大人们的麻将瘾而产生的困惑。习作材料新颖,构思巧妙的文章均是孩子们充满童趣的成长历程的再现,在日记的展示和共享中,让一双双慧眼得以开启,让丰富多彩的生命之花得以绽放。

二、不写评语写心语 ,日记充满“人情味”

老师用审视的眼光、客观冷静的态度写出的评语学生并不爱看,它本应具有的评价、诊断、导向功能似乎起不了多少作用。而采用第二人称的方式和情感化、个性化、美化的语言和学生交流的心语则不同,“看了你的文章,我又欣赏到了你的另一面,丰富、活跃的内心世界。”、“老师很能够理解你的委屈、伤心。”、“生活中,类似的事情常会发生,我们不妨努力用心平气和的态度来对待突如其来的‘暴风雨’,也许那样会更好。”……一句句充满真情的语句会让学生产生更为强烈的倾诉欲望,他们也会用真诚继续和你交流生活的点滴,同时作为一种示范,学生间的相互点评也会更加充满“人情味”。

也许正是一周又一周心语的交流,同学们都非常珍惜每天日记交流的那十分钟,大家这样形容日记:日记,是它,让我们摆脱了寂寞,拥有了充实;是它,让我们的心拧在一起,永不漂泊;是它,挥洒我们的智慧,不做默默无闻的千里马……

三、享受成功的快乐,激发写作的兴趣

写轮流日记也需要树立榜样,从一开始我就很注意每天选出优秀的日记在班级朗读,但是一个月下来,并没有出现预期的效果,中、下等的学生进步缓慢,更有甚者出现了疲软的现象。后来才逐渐明白是自己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只让几个同学读范文,成功的就只有这几个同学,其他同学不都是失败的吗?一个认为自己很失败的人,还会对别人写的日记内容感兴趣吗?是我错了!我该让所有的同学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并且让体验成功成为写轮流日记的原动力。我改变了原来的做法,不再找好的文章,而是找好的词语,好的句子。我把同学们轮流日记中好的词语,好的句子用横线标出,在旁边写一个大大的“好”字,讲评时让作者自己读,并发给他们一朵小红花。这回效果不同了,同学们拿到日记本时马上抢着打开,看自己写的有哪些词句被画了横线。日记的要求降低了,同学们的兴趣也提高了。每次讲评日记,他们都体验着成功的快乐!好词好句都有了,还愁没有好的文章吗?

第6篇:写观察日记四年级范文

浙江省温岭市“十二・五”教师专业发展之小学数学教师培训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进修校“专业背景下的课堂观察与诊断技术”的指导下,笔者以被观察者的身份上了一节观摩课“8和9的认识”,其他培训学员8人一小组对课堂进行观察分析。其中一个小组是观察“课堂提问设计的有效性”。观察统计如下表:

课堂观察量表: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从表中可以看出:笔者在课堂中提问频繁(一节课达90多次),且大多是封闭式问题,提问过于简单(大部分学生有反应的占79%),很难见到学生主动发问。试想一下,一堂课只有40分钟,平均每分钟提出两个问题,学生哪有时间进行思考?笔者从事低年级数学教学已有多年,一直认为自己的课堂提问虽称不上凝练,但绝非是“满堂问”中的一员,内心里对这种行为比较鄙视,而如今铁一般的事实摆在眼前,精心准备的一节公开课上,居然不自知地问了这么多问题,遑论日常课啊!这张量表带给笔者极大的震撼,由此,笔者开始关注自己平时上课的提问情况并加以剖析,追寻着学习改进策略。在不断的学习中,笔者逐渐意识到,由于低年级小学生认知能力浅,在思维上显得较被动,需要教师的正确提问引导、启发,促进他们积极地思维,从而达到获取、深化知识的目的。现剖析与反思几则自身的案例,阐述如何改进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一、提问内容宽泛,教学目的不明

【案例回放】

“8和9的认识”教学片断:8和9的书写

师:8谁会写?(指一学生上台试写)小朋友仔细看,他是怎么写的?写得怎么样?

(此生写的笔顺是对的,只是不匀称,不光滑。)

师:请小朋友伸出手指,跟着老师一起写8。会吗?9怎么写?伸出手指跟着老师一起写9。会吗?打开数学书第51页,先描写再自己写8和9。

能正确书写8和9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笔者先指名1人试写8,此学生写的笔顺是正确的,是不是所有学生都知道了8的笔顺?接着通过书空、范写、临摹等环节教学生写8和9,是否所有学生都能写规范、工整?答案是否定的,当学生在独立书写8和9时,我们对全班学生进行观察,发现20%的学生写错笔顺,为何?问题就在于教师提问的目的性不明确,只是依样画葫芦,参考名师怎么提问,自己也学着这样提问。

【改进】精设内容,凸显目的

师:你们会写8和9吗?谁会写?老师请两位小朋友上来写。其它小朋友干什么呢?当当小评委,看看他们是怎么写的?从哪里开始写?听明白了吗?

(1)生示范。

(2)评议:小朋友,他们写得怎样?(请两位)刚才这位小朋友写的时候,大家观察了,笔顺对吗?

(生活动,再次书写)

师提示:8从日字格哪里开始写?(帮着写)

(3)师示范:请小朋友伸出手指,跟随着老师一起写8,再写9。会写吗?拿出作业纸,写一行自己最满意的8和9。

【思考】教师的提问并非无的放矢,随意发问,而应具备明确的目的性。因此,教师在课前要精心预设提问内容,弄清每个问题要解决什么,达到什么目的,而且要能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审时度势”。教师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教材,选准问题的切入点,并结合学生的认知实际,精心设计提问,力求使提问具有目的性、针对性。实践证明,只要明确了提问的目的性,就能使提问恰到好处,为教学穿针引线,产生直接的效果。教师有目的地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动力。

二、提问数量庞杂,教学重点模糊

【案例回放】“认识整时”教学片断:钟面结构

1.请小朋友找找钟面上都有些什么?

2.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钟面,看(师画一个圆和刻度),画好了吗?少了什么? 12个数的位置分别在哪里?请你上来指一指。(师写)同意吗?还少了什么?秒针我们以后再研究,(师画时针和分针)这根针叫什么?这根叫什么?时针和分针有什么不同?

3.你们平时看到的时针和分针是静止不动的吗?那它们是如何转动的呢?这样转的方向叫什么方向?

钟面结构的知识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笔者课前对学生进行了前测,发现58.1%的学生会画出三根针,一半学生能叫出三根针的名称,钟表上的12个数能按顺时针排列的有82.7%,但只有16.1%的学生画出了“时”的刻度,基本能较均匀地排列在“圆周”上。笔者不顾学生实际,提问设计多而琐碎,忽视了知识的整体性,将课堂提问视为自己的专利,整个环节教师操作学生听。

【改进】精简数量,直击重点

1.组织小组玩钟,要求:边玩边看钟面上有什么?再拨动钟后的按钮,看看钟面上的针是怎样走动的。(学生自主玩钟,小组内进行交流)

2.小组汇报:

(1)刚才小朋友玩了钟,你们发现了什么?(生畅谈发现)

(2)你能指给大家看看吗?(学生展示)

3.小结学生发言,并利用课件再巩固一遍钟面的知识。

【思考】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前,先订立清晰的教学目标;设计课堂问题时,要扣紧教学目标,精简提问数量,抓住关键,直入重点,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尽可能设计“大”问题。应当注重课堂提问的密度、节奏,避免问题过于琐碎、直白,以保证每次发问都是有效的,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与效度,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要对问题进行合并、简化,力求问题结构简明、合理,问题合乎逻辑,有针对性。教师初步尝试课堂提问,不妨根据教学目标,限定自己在40分钟的课堂内只提规定数量的问题,如20个问题,从而提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三、问题难度拔高,学习兴趣骤减

【案例回放】三上“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学片断

师:这个四边形叫什么名称?它有什么特点?请你动动手像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一样去研究。研究好后,同桌交流交流。

生:我用量一量的方法,发现对边相等。

师:(用两只手比划)上下两条边一直长下去,会不会重合在一起?

生:不会。

师:像这样的两条边数学上叫平行。

(课件演示:)

像这样的四边形叫平行四边形。

师:为什么叫平行四边形?

(这时,课堂犹如一潭死水,悄然无声,只有极个别的学生举手回答。)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材分两段编写,教学用书上建议:第一学段是在三年级上册,只要求学生能够从具体的实物或图形中识别出哪个是平行四边形,结合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动让学生感悟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以及与其他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初步建立平行四边形的表象即可。第二学段是在四年级上册,要求学生理解:两组对边平行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同一内容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教学要求,笔者没有把握好各阶段的教学目标定位,把四年级上册的教学目标提前了,这样既在三年级时拔高了要求、增加了难度,又造成四年级的重复学习。由于忽略了知识发展的层次性,致使学生的思维热情和信心都受到压制,不能使学生有效建构新知,从而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改进】整体把握,延续热情

教师出示一个长方形框架,动手拉它的一组相对的角,问:这个框架还是长方形吗?为什么?

生:这个图形不是长方形了,因为它的四个角不是直角。

师: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师贴出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仔细观察黑板上还有哪些是平行四边形?生活中哪里有平行四边形?

师: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老师又一次演示长方形活动框架)

(它们的相同点:都有四条边且对边相等、它们都有四个角;不同点:长方形的四个角必须是直角)

动手操作:学生利用小棒搭平行四边形,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思考】课堂提问的难度如何才能拿捏有度?问题太易,引不起学生的兴趣,他们随声附和的回答不能反映思维的深度,难以形成思维的力度;问题太难,则会使学生丧失信心,无法延续学习热情,提问的有效性就会降低。本案例教师随意拔高提问的难度,可能是想把课上得有深度,与众不同,这本无可厚非,然则弄巧成拙,适得其反。因此,教师只有准确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让教学设计真正从学生出发,从教材出发,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既有知识的丰盈又有思维能力的提升,更有对学科知识的持久兴趣。有位教育家说过,“跳一跳,摘到桃子。”提问也应如此,只有提问在学生思维和记忆的最近发展区,才可能使他们通过推类、联想等方法来获取答案,这样就会达到中国水墨风景画“平中见奇,错落有致”的和谐效果。

四、提问权力剥夺,学生亦步亦趋

【案例回放】“一下解决问题”教学片断:拓展练习

(1)爸爸买了3袋苹果,每袋8个。一共买了几个苹果?

生1:3+8=11(个)。

师:对吗?为什么不对?你是怎么列算式的?

生2:8+8+8=24(个)。

师:谁能明白这个算式的意思?

(根据学生的解释教师出示课件)

(2)妈妈买了3箱牛奶,每箱20袋。一共买了几袋牛奶?

生1:20+20+20=60(袋)。

生2:20+3=23(袋)。

师生评析(方法同上)。

(3)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吃了小笼包,每人吃了9个。我们一共吃了几个小笼包?

学生作业反馈:

生1:9+9+9=27(个)。

生2:9+9=18(个)。

生3:3+9=12(个)。

师生评析。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要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这体现了要让学生从头到尾思考问题的理念,而不是一味地解决教师或者教材抛出的问题。笔者每个问题都由自己提出,学生只是被动地回答教师的每个问题。教师提供的素材是学生还没有学习乘法的,对于一年级小学生来说,分析题意的能力较弱,这样的题型容易做错。我们何不引导学生自主找出错误原因及时改正,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认真检查作业的良好习惯,并在自我反思中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这道题还能用其他方法解决吗?使学生发现自身问题所在,避免重犯同样的错误,牢固掌握数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改进】鼓励提问,学会学习

出示甜甜的数学日记:

昨天,我们一家人去了超市。爸爸买了3袋苹果,每袋8个;买了3箱牛奶,每箱20袋。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吃了小笼包,每人吃了9个。我发现爸爸一共买了24个苹果,一共买了23袋牛奶。

师:读了甜甜的日记,你想说什么?(给学生1分钟思考)

生1:甜甜把苹果的个数算错了。应该一共买了11个苹果。

生2:对的。3 袋苹果,每袋8个,就是8+8+8=24(个),爸爸一共买了24个苹果。

生3:“一共买了23袋牛奶”是错的。买了3箱牛奶,每箱20袋。一共买了60袋牛奶。

生4:算式20+20+20=60(袋)。

师:大家都听懂了吗?(课件出示图片帮助理解)

师:甜甜的数学日记里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

生:“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吃了小笼包,每人吃了9个。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解决什么数学问题?

生:我们一共吃了多少个小笼包?

齐读三句话,学生在作业本上列式。

反馈:

生1:9+9+9=27(个)。

生2:9+9=18(个)。

师:比较这两种算式,同桌讨论一下,谁对?为什么?

师:你想说什么?

生1:甜甜是个善于观察的好孩子。

生2:做完题目要检查。

第7篇:写观察日记四年级范文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长期以来,教师教作文难,学生写作文也难。

作文难,究竟难在哪里?总结过去,我认为,作文难固然有其写作本身的难度,但在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也存在诸多原因。其一,多年的“教师命题--学生作文--教师批改--学生看分”的教学模式,束缚了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抑制了小学生写作文的兴趣,因而学生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其二,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囿于课本本身,忽视了教学与客观世界的联系,学生视野狭窄,词汇贫乏,认识水平低,学生感到有话不会表达;其三,多年来,在作文教学中,没能从整体上把握小学各年级作文教学的阶段特点,忽视了小学作文教学的阶段性和连续性,要求普遍偏高,没有遵循作文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因而收效不大。

如何解决作文教学中这一难题呢?

大纲指出,小学作文教学的任务是培养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方面是“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另一方面是“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即认识事物的能力。简言之,小学生作文就是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认识水平”的体现,作文教学应促进这两种能力的和谐发展。据此,小学作文教学要从培养写作兴趣入手,开辟两种渠道,分清三个阶段,抓住三个训练,使小学作文教学构成一个科学的训练过程,较好地解决作文教学中的难题。

二、小学作文教学改革内容

(一)激发作文兴趣,把学生引入有话要说的境地

兴趣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因此,要让学生有话说,就要求教师把作文课上得生动活泼,使学生喜欢写作文。

第一,先观察后作文。只有引导学生感知具体形象的事物,才能激发其积极地思维,进而产生表达愿望。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观察图画和实物,或者指导学生参观,然后按照教师的指导写作文,学生很有兴趣,写的文章有具体内容,有真情实感。

第二,先实践后作文。如有计划地设计游戏,编导小品,外出旅游等。学生亲身参加的实践活动,往往津津乐道,此时让学生写出实践活动的经过和感受,自然兴趣盎然。由于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生活,增长见识,提高认识能力,因而写的文章很有条理,语言也比较生动活泼,具有一定的生活气息。

第三,抓时机写作文。学生写作文的兴趣,因时间、地点、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善于抓住有利时机让学生写作文,学生就会感觉不到困难。例如,课间一个精采的场面,运动场上精采的表演,课堂上发生一个有趣的“风波”,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写下来,或者在讲读课文中补写一个情节,续写一个结尾等。学生写起来感兴趣,“难”字似乎不翼而飞,达到练笔的目的。

第四,创设情境写作文。创设情境是为调动学生作文积极性,达到作文训练目的而创设的。试举一例,全校卫生大检查前一天,五年级四班又上作文课了。我迟迟不到教室,而提前做了一番设计:卫生优胜流动红旗被一根教杆支在了黑板中间,摇摇欲坠,旁边写了一个醒目的大问号。学生们见此情景,大惑不解,七嘴八舌,议论纷纷。五分钟后,我才走进教室,要求学生自己起题目把刚才的所见所闻及自己的心理活动写下来。顿时,同学们有了兴致,挥笔写起来。有的同学以《奇怪,带问号的流动红旗》、《我明白了》等新颖的题目,在二十多分钟内,写出了三百多字的富有情趣的作文。

(二)开辟两种渠道,引来作文的活力

开辟作文训练的两种渠道是:其一,从生活中学习作文,即引导学生写观察作文。丰富多采的生活本身就是学生作文的源泉。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花鸟虫鱼、风雨雷电、写观察日记,鼓励学生把他们在各种学习活动中所见、所闻、所感写在日记里。这样,既丰富了作文素材,解决了“无米之炊”的难题,又有效地进行了练笔。其二,从阅读中学习作文,解决怎么写的难题。包括两个方面:(1)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从教科书中学习作文,学习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结合课内作文,紧扣训练重点,统一要求,严格训练。(2)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学习作文。语文教材只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例子,要想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并把知识形成能力,就必须加大课文阅读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材料,增长见识,提高认识水平,才能提高作文能力。

(三)分清三个阶段,遵循作文训练的规律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阶段的作文训练,是从低年级的“写话”到中年级的写“片段”,再到高年级的“写成篇作文”。起于“写话”,间于写“片段”,落脚于“篇的训练”,三个阶段有着内在的联系,三个阶段具体的要求是:即低年级说写提早训练,贯穿在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中,每周设两节说写训练课,以词句训练为主,让学生围绕一个中心,会说一句完整的话,会说几句连贯的话,能说一段通顺的话,然后写下来。中年级集中力量说好、写好“片段”,达到内容具体,条理清楚,到四年级由片段训练过渡到能写简单的记叙文。高年级成篇综合训练,突出加强审题、立意、选材、组材、表达、修改等六项基本功训练,达到内容具体,有条理,有中心,有重点,有真情实感,能展开想象和联想。

(四)突出三个训练,提高作文能力

在作文过程中,要突出进行观察、思维和表达能力的训练。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也是构成作文能力的重要因素。从一年级起,乃至从幼儿园起,就要对孩子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借助教材,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指导看图,看实物,带领学生参观、游览,教给学生观察方法;留心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方面,突出抓好五个方面的训练:(1)细致地观察;(2)有序地观察;(3)抓住重点观察;(4)用多种感官观察;(5)边观察边想象和联想。

第8篇:写观察日记四年级范文

一、补齐积累的短板,引来源头活水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涌,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于中年级学生而言,积累就是他们习作的源头活水。只有补齐了积累的短板,有了足够丰富的素材,学困生才会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1.观察起步

大文学家鲁迅告诉我们:“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第二是要看别人的作品。”我深以为然,并且极力践行课堂习作从观察起步。

中年级学生还没有掌握有效的观察方法,需要教师进行方法指导。我这样指导学生去观察:首先告诉他们观察要有方法、有顺序,接着我带领学生观察校园的一处景物,让动点观察法、定点观察法、静态观察法、动态观察法、比较观察法、联想观察法一一进入学生的视野。

有了观察的方法储备,我再抛出第四单元的观察任务:

1. 观察你最喜欢的小动物,走近看看它是什么样子的(静坐时、站立时、休息时)?

2.用心看看小动物喜欢吃什么?是怎么吃的?

3.仔细瞧瞧小动物喜欢玩什么?是怎么玩的?

很显然,要完成三个观察任务必须综合运用学到的观察方法,持续对小动物进行观察。因为观察指向明确、任务细化,观察的又是孩子们喜欢的小动物,所以,他们一个个兴致勃勃地投入到观察行动中。

2.竞赛激励

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典型的表现就是有观察的热情,但往往不能持久,最易导致观察活动半途而废,使积累大打折扣。所以把孩子们领进了观察的大门,还要通过各种方式引导他们将观察进行下去。

3.练笔跟进

有了观察的基础,有了竞赛的激励,还需要把外在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帮助学生加深对事物的感受与体验。因此,写观察日记是积累的重要环节。

接下来,我布置学生练笔:写小动物观察日记,让学生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诉诸笔端,加深体验。

如我班刘诗怡同学写的小金鱼观察日记系列,可有意思啦:《小金鱼到我家》着重写金鱼的样子;《爱抢食的小金鱼》《金鱼怎么啦?》主要观察了金鱼的生活习性;《金鱼跃“鞋”门》更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写了金鱼跳到鞋子里的独特经历,读来令人捧腹大笑……

大量的练笔帮助学生理顺了思路,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又为教师了解学生习作基础、确定课堂习作的指导重难点提供了事实根据。可谓一举三得。

观察,竞赛,练笔,补齐了学生积累的短板,在此过程中,孩子们认识了事物,经历了心灵的体验,有了练笔表达的思考,源头活水滚滚来。

二、撩开思维的窗帘,承接清新阳光

学生脑中有了满满的观察与积累,如何将积累的素材转化为血肉丰满的作文,还有一个分析比较、思考完善的过程,因为写作实际上是积累的再现与深化。怎么启发学生思考,撩开思维的窗帘,承接那清新阳光呢?

1.精心预设,大问题定向

赞可夫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丰富多彩的思想,情感,词语。”所以激发学生积极的唤醒性情绪在习作教学中尤为重要。

《写写自己喜欢的动物》开课创设出的是一个盘点观察式的问题情境:课前,你观察了哪种动物?它哪些特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哪种动物?”说观察的动物名称,没有思维难度,起点低,很容易引领学生进入角色,课前的观察积累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没有表达障碍,几乎人人能开口。“它哪些特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学生的思维定向――“特点”,导引学生从外形、性格、生活习性等方面展开思考,有了一定的思维难度,但又没有束缚住他们,因为可以任选一个方面思考、表达。

2.顺学而导,小追问启思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孩子”。习作教学启思更要做到:因生而异,因“说”而异,顺学而导。

三、耕耘方法的土壤,绽开习作百花

朱熹曾指出:“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之作。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模仿是沟通读与写的桥梁,教材习作更要借课文范例引导学生得法,得言,进而仿说,仿写。

1.例文得法

《写写自己喜欢的动物》习作课上,我是这样指导的:怎样写生活习性,让动物活灵活现呢?我们先来看看《白公鹅》一课的一个细节描写。

PPT出示《白公鹅》片段“落步之前,它总要先把脚掌往上抬抬,再合上掌蹼,就像收起张开的扇面一样;然后摆一会儿这个姿势,再不慌不忙地把脚掌放到地上。”引导赏析:这个语段主要写什么?作者怎样写白公鹅走路这一动作细节?指名学生回答,教师通过理答与追问,逐步引导学生体会出“分解动作过程”的方法要点。

小结与点拨:作者用了4个准确的动词“抬、合、摆、放”,把白公鹅走路的动作分解成了四个小动作,这就叫分解动作过程。

2.范文引路

用“动作分解法”写动物的活动,在同学们的动物观察日记中就有呢。瞧瞧。教师出示学生例文例句,引导品读,引导赏读。

来自同伴的习作例文更易打动学生的心,激起学生的竞争意识、模仿欲望。在强烈的竞争意识驱使下,孩子们会更用心地品读,在品读中,课文中习得的方法进一步得到印证。在强烈的模仿欲望推动下,孩子们会更投入地赏读,在赏读同伴优秀的表达方式、优美的习作语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得法、得言水到渠成。

3.仿写定型

接下来让学生针对自己观察的动物细节进行动作分解仿写训练。仿写训练不仅定型了方法,还闪亮了细节。

习作课上,学生品评着仿写的片段,分享着自己成功的动作描写,一会儿手舞足蹈,一会儿跃跃欲试……看着他们灿烂的笑脸,我知道例文已经打动了孩子们的心,动作分解法帮助孩子们触摸到了写作的门径。

第9篇:写观察日记四年级范文

一、与科学老师合作,将科学、语文作业合二为一,提高学习效率

现在的学生生活积累少,导致他们谈“写”色“变”,怕写作文,尤其是写景状物类的文章,或无病,或为了追求辞藻的华丽而去硬背死套那些所谓优美的词句,读起来虽然听上去优美无比,实际上却空洞苍白。在科学课上,老师要求学生写观察日记,由于语数英作业的压力学生有时会无暇顾及科学方面的作业,即使有心去完成,也是力不从心匆匆完成任务,或是语言枯燥似流水账。如果将两项作业有机结合,语文、科学老师布置作业前钻研教材,相互研讨一番,布置科学有效、切合实际的作业出来,相信孩子完成作业的情况会事半功倍,这样,学生的作文会写得丰富而又真实,科学日记也会完成得扎实有效,还能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

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夜晚的实验》一文,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从故事中受到启发,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善于思考、不断实验、潜心研究,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在学课文前,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四年级上学期学过的科学知识《声音的传播》,并由科学老师结合科学内容让学生观察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并按照教科书上的内容做小实验,写三篇观察日记。教学中,由斯帕拉捷的疑问:“蝙蝠凭什么特殊的本领在夜空中自由自在地飞行呢?”这个问题自然地引入到学习探究中来,斯帕拉捷做的实验由学生小组学习,小组学习中完成老师针对每一次实验设计的表格。有了前面的实验、观察日记作铺垫,孩子们学习起来轻松多了。小组学生在探究中明白:原来做一两次科学实验觉得神奇、有趣,但要想像斯帕拉捷那样坚持实验、不达目标决不罢休的境界确实很难,是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的,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就。在了解知识的同时,对学生们的探索精神有了培养,有效地巩固了科学知识,一举两得。

二、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将课文的趣味性与科学的真实性融为一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安排了一些科普类的文章,如三年级的《石头书》、六年级的《大自然的文字》等文章,在学习这类具有科学性文章的时候,可以事先布置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去观察大自然、请教科学老师并在科学老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本来科学知识是严肃的,甚至是单调、枯燥的,但有了语文知识做背景,可以将其优越性展示出来,这样的教学会显得轻松自然、诙谐有趣。

如教学《大自然的文字》一文时,首先介绍这篇文章的文体,它承载的科普知识要让学生了解,要了解这些知识,必然要读课文,读通顺,读流畅,才能了解得清楚。这篇课文的思路清晰流畅,语言通俗浅显,借助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大自然的文字,将深奥的科学知识通俗化、大众化,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辨识这些文字的意义,在指导学生同桌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孩子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让知识在心里生根发芽。

在学习第五、六自然段时,先请学生把从五年级上册科学书上讲到的关于《河流对土地的作用》、《减少对土地的侵蚀》作介绍,勾起其他学生对尘封的记忆的唤醒,然后再来学习课文中讲到的地壳运动和石灰石的形成,第五自然段的“变”、第六自然段的“迁”是学生从脚下的“文字”读出来的地质变迁。在体会课文中动词使用的准确、学习作者借助拟人的手法活灵活现地写出大自然神奇的同时,明白暴雨、冰川、风、波浪等自然现象都会对我们的地球妈妈造成伤害,学习科学知识与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探索大自然相辅相成,要辩证地看问题。

三、学习科学家刻苦求学的精神,激起学生探索科学的欲望

古罗马著名哲学家塞内加曾说:“教诲是条漫长的道路,榜样是条捷径。”可见榜样的力量所起的作用是无法估拟的,小学生的好奇心强,模仿性强,可以利用科学书上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对语文教材上的课文进行辅助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学与问》一文中围绕“勤学好问”这个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名人的具体事例,向我们阐述“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从小要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这里列举的外国人的事例是哥白尼从小喜欢缠着爸爸妈妈问问题,这正是他对科学奥秘不懈探求的开始。导课时,我由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材中的《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一课中哥白尼的“日心说”开始切入,由于学生在科学课上已经了解了哥白尼的资料,这里我从孩子们熟悉的人物学起,降低了学习的门槛,从思想上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哥白尼的发现问题、及时提出问题,并不断探索问题的事例,使学生明白“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像哥白尼这样的刻苦求学的名人在苏教版教材中还有很多,如:五年级上册教材《滴水穿石的启示》中写到的医学家李时珍、发明家爱迪生,六年级上册教材中写到的科学家钱学森、工程师詹天佑等,他们取得的具有国际意义的成功跟自己的坚持不懈、勤奋、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了他们的事例,对激起学生探索科学的思想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