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考试地理总结范文

考试地理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考试地理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考试地理总结

第1篇:考试地理总结范文

知识分子的标准,知识分子全都住在纽约的格林威治村,愤世嫉俗,行为古怪,并且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后一个知识分子。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选考地理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选考地理知识点1河流

一、河流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河流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的考查多从区域图、等高线图、气候资料统计图和文字材料等切入,综合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解决问题等能力

1.河流水文特征分析:

①水位 补给、气候 流域内水库、湖泊的调蓄

(1)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量随雨量的季节变化而变化

(2)以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径流量随气温的季节变化而变化(夏季径流量大)

(3)有冬季积雪融水补给的河流,形成春汛和夏汛——;东北地区的河流

(4)墨累—达令:上游流经亚热带湿润气候——;夏汛;下游流经地中海式气候——冬汛。

②流量(以雨水补给的河流,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大,一般流量大),

③含沙量 植被土质 气候 流速(流水强度) 经济活动

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尤其是上游山区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水土流失少,河流含沙量小 例如:珠江,东北地区的河流。

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少,夏季暴雨集中,冲刷严重,含沙量大。

④结冰期有无或长短(最冷月月均温),从纬度位置、气候分析

例:东北――纬度高,中纬度,寒温带,秦淮以北――位于暖温带,冰期短,

秦淮以南――流经亚热带,冬季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上,无冰期

⑤水能蕴藏量(由流域内的地形、气候特征决定)

⑤ 流速:从地形坡度(落差)分析山区的河流落差大,水流急;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坡度小,河流的流速小。就河流某河段横剖面而言,河底与河岸附近流速最小,自河面至河底,流速先变大后变小,最大流速出现在水深1/10至3/10处。在曲流的凸岸和凹岸,流速与流向皆发生突变,导致凸岸堆积、凹岸侵蚀,凸岸一侧坡度平缓。

东北地区的河流,包括黑龙江、嫩江、松花江、乌苏里江等,大部分位于中温带,有春汛和夏汛两个汛期,有结冰期,含沙量较小;

华北地区的河流,包括海河、黄河以及淮河北侧各支流,水量不大且季节变化明显,汛期集中在夏季(因夏季多暴雨,降水集中),(流经地区植被覆盖率低)含沙量大,冬季结冰;

西北地区河流主要依靠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与气温密切相关,水量小且季节变化明显,夏季水位高,冬季断流,含沙量小,冬季结冰;

横断山区的河流,水量大,流速快,含沙量小,冬季不结冰;

华南地区的河流,包括淮河南侧支流,长江中下游干流和支流,台湾省各河流,珠江流域大部分河流,地处热带、亚热带季风区,雨量充沛,河流流量大,汛期较早且时间较长(5~6月受梅雨影响,7~8月受台风影响),但江淮地区有夏旱,南岭以南有秋旱和冬旱。

就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及季节变化(年内变化)而言,我国季风区河流径流量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都较大,而且自南向北随纬度增高河流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越来越大,非季风区河流径流量年际变化小而季节变化大。

2.河流水系特征描述:(水系特征是集水河道的结构而言的。

它包括源地、注入、流程、流域、支流及分布,以及落差等要素,与地形最密切)水系特征和地形关系较为密切,对水系特征的考查多结合区域图和等高线地形图进行,常涉及流域内人口、聚落的分布,工业、农业、港口的区位分析等。在高考中还常出现以河流为背景,综合考查流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的试题。

①河流长度、流向 受 地势 的影响 海陆轮廓、地形、面积

②流域面积 海陆轮廓、地形

③支流数量及其形态 地形和降水

水系形状是指河流的干、支流组成的形态特征,主要有扇形状、树枝状、向心状、梳状和羽状。(1)影响水系形态的主导因素:地貌

黄土高原河网密度、树枝状水系与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四川盆地的向心水系与盆地地形

横断山区南北状排列河流与平行状山脉

斯堪的纳维亚山脉的平行水系与冰川侵蚀地貌

(2)水系与自然灾害

扇形水系:水流汇集、易成洪涝

正常年份:可错开洪峰

异常年份:同时到达,易成洪峰

南北对称状水系(长江)

东西对称水系(黄河中游):易成洪涝

扇形水系 海河五大支流在天津汇合,并经由同一条干流流入海洋,形似芭蕉扇的茎与柄,树枝状水系 长江支流众多,其与干流组成的形状像树干与枝丫

向心状水系 亚马孙河,刚果盆地、四川盆地四周地势高,支流从四周向中心汇聚

梳状水系 淮河的主要支流平行分布在淮河北岸且几乎都与干流垂直,形似梳子

羽状水系平行分布的支流在干流两侧对称分布,形似羽毛

属于扇形水系、向心状水系、梳状水系和羽状水系的河流,若雨季来临,支流同时来水,干流在短期内不能有效泄洪,易导致洪涝灾害

④ 河网密度 指水系中干流和支流的总长度与流域面积的比值,即单位面积上的河流长度,它可以说明水系发育程度和河流分布的疏密程度。

⑤落差或峡谷分布

⑥ 河道的宽窄、弯曲、深浅。河流的弯曲系数是指某河段的实际长度与该河段直线长度的比值,弯曲系数越大,表明河道弯曲程度越大,对航运和排洪不利。

高中选考地理知识点2河流补给类型

我国河流五种补给形式的比较

河流的开发利用

开发方向:防洪、航运、灌溉、养殖、发电、供水、旅游等

(一)河流航运价值

1、自然因素:地形:地形平坦,流速平缓

气候:降水多而均匀,流量大,汛期长(水深)、流量平稳、含沙量少(少淤)、无冰期(通航时间长)

河道:干流长宽深、、支流多,水网密集,通航里程长、河海联运

2、人为因素------资源、人口、城市密集、经济发达、运输量大,河流流向与货物流向一致(俄罗斯不一致)、多种运输方式联运、水运优势

世界上航运价值大的河流:长江、莱茵河、伏尔加河、密西西比河等

世界上航运价值不大的河流:亚马孙河、刚果河、北亚三河、雅鲁藏布江

西欧内河航运发达的原因:1)平原地形,水流平稳2)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均匀,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小3)经济发达,航运价值大4)运河沟通天然水系,形成发达的运输网

我国南方河流比北方河流航运发达的原因有:

(1)流经湿润地区,降水量大,河流径流量大且季节变化小,利于通航

(2)河道深、宽,通航能力大(3)大小支流多,河网密,深入广大农村

(4)河水不结冰,四季可通航(5)农村经济较发达,货运量也大

11、阅读下列材料和图回答问题

长江素有“黄金水道”之称,其干流通航里程2800多千米,是我国内河运输的主动脉,沿线的石化、冶金、汽车等原材料运输对水运依赖程度高达80%。近20年来,随着中部经济与东部经济差距的拉大,长江河道治理和基础条件未得到有效改善,其运输能力仍有70%未能发挥,和欧洲的莱茵河相比,其水量是后者的10倍。但年运量仅为后者的20%。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利用程度较低。

(1)对比莱茵河,说明长江航运能力低于莱茵河的自然原因

答案:气候原因:长江流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流量变化大;

莱茵河大部分为温带海洋气候,全年降水季节分配比较均匀,流量变化小。

地形因素:长江上游落差大,水流急,不利航运;莱茵河流经地区大部分河段地势低平,水流平稳

补充:亚马孙河比莱茵河的航运价值低的原因?

莱茵河沿岸工农业发达对航运的需求大;而亚马孙河流经热带雨林气候区工农业不发达,对航运的需求小

(二)河流水能开发:

1、水能开发条件

水能开发的社会经济条件:

(2)三峡与虎跳峡为什么都水能资源丰富?可是为什么首先建设三峡水利工程?

答案:都位于地势阶梯的交替处,落差大;都在长江干流上,径流量大。

自然原因:虎跳峡地质复杂,在板块交界处;三峡地质条件稳定,花岗岩坚固。

社会经济原因:虎跳峡处于西南地区,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电力市场小(距离华中华东远)

水电开发需收集的资料

水电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三)水资源利用――跨流域调水

1、中国―南水北调

2、澳大利亚―东水西调

3、东北―北水南调(嫩江辽河)

4、巴基斯坦―西水东调(印度河塔尔沙漠)

①概况:“南水北调”工程计划把长江流域的水,调往华北和西北。与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相互连接成“四横三纵”的总体格局。

②东、中、西三条调水路线对比分析

③影响:可解决我国华北和西北地区水资源紧张的局面,有利于华北和西北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河流与农业

1.灌溉水源

黄河:宁夏平原、河套平原 河西走廊――弱水(祁连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

2。河谷农业:雅鲁藏布江谷地;青海东部的湟水谷地;黄河谷地

3。绿洲农业:西亚、北非、西北

(五)河流与城市

1、区位

①河运的起点、终点:赣州市

②河流交汇处:宜宾(岷江)、重庆(嘉陵江)、武汉

③河口:上海、广州、伦敦、鹿特丹(莱茵河)、亚历山大(尼罗河)

④ 河流曲流处或河心岛(天然河面利安全防卫),如伯尔尼、巴黎;

⑤ 位于过河点位置(渡口),如伦敦。

2.布局

:

上游――居民、自来水厂,下游――工业区,清洁水源――微电子

3.河流对城市的作用——供水,运输,旅游

高中选考地理答题技巧一、选择题答题技巧:

1、审题

很多同学答题的误区是:做选择题直接看选项,觉得只要看到“经济条件”或者“市场广阔”等,自己常见的一些词就是正确答案。其实认真审题才是答题的前提和关键,只有正确地理解题意,把握命题的指向,答题才能提高准确率。

在审题过程中,首先要明确中心词,明确所要论述的对象是什么;其次是审条件限制词,这类词语往往是形容词,如“直接”、“主要”、“自然条件”等,从而确定答题范围,罗列答案要点;最后结合四个选项,选出最符合题意的一个选项。

2、看图

近几年的选考题中很大一部分是与图相关的。尤其是2020年一月的这次选考,这是浙江省第一次学选考分离考试。选择题难度增加,相比较全国卷题目数量增多,这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难度上,都对参加考试的考生有一定考验。

因此,应该对各类地理图像、图表的特点和作用认真掌握。在答题时要认真看清图像、图表中所表现的内容,准确、全面而有效地从图示材料中提取显性的和隐性的信息,并要注意将题目信息和我们日常所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加以灵活运用。

3.注意联系

各种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尤其我们浙江省的选考,很贴近教材。因此,在答题时应该回归教材,进行知识的联想、迁移,注意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选择出正确选项。

二、综合论述题考试技巧

1、仔细审题。

从选考阅卷的反馈信息看,学生审题不仔细导致失分的现象非常严重。在急于答题的心理影响下,考生匆匆审题,结果答非所问,事倍功半。还有一部分学生,审题时漏掉重要信息,导致答案不全面,也会扣分。

2、知识联系。

很多学生进入选考考场后,答题紧张,审题很仔细的情况下,答题往往局限于题目信息,没有联系我们日常学习的课本内容,导致失分较多。所以课本的知识要做到烂熟于心,且理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具体应用。

3、综合表述。

第2篇:考试地理总结范文

【关键词】引图向导 迁移贯通 规律总结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195-01

题记:教育就是启迪人的智慧,让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学会承担。

作为青年教师,每一次的备考对我来说都是一次积累和突破,怎样使课堂更加高效?考试更出成绩呢?我选择了“基于图像化的小高考地理备考策略”。

图表分析是学习地理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也是地理小高考、高考考查学生分析、判断能力的重要手段。由于图表的阅读分析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考试成绩,所以在每个专题复习中,应该重视地图、图表、图文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相互转化,尤其要结合地理图表来提高学生的读图、识图、填图、绘图、用图、析图的能力。如何用图来进行地理专题复习呢?我设计了这样一套教学思路,分三个板块:“引图向导”、“迁移贯通”、“规律总结”。就是根据教材原型(原生态图),深挖问题,再结合常考变式图,从中寻找共性、特点,最后规律总结,达到提升的目的。下面就谈一谈与之相呼应的一节不一定成熟的课堂案例,以气压带风带为例。

第一板块我是这样处理的:利用三张气压带风带的原生态图,引图向导,首先根据全球气压带风带原生态图,设计这样几个问题:

1.全球近地面共形成几个气压带和几个风带?

2.气压带风带在各纬度是如何分布的?

3.各风带的实际风向是什么?

4.气压带风带对降水有什么影响?

给学生留出时间,去回忆、去思考、去查资料、去小范围的讨论、去画一画,先由学生动手构建气压带、风带形成和分布示意图,随后找位程度稍好的学生将画好的图投影展示,对照自己所画的尝试说出三圈环流的运动过程。

让学生观察气压带风带图,问学生:全球的气压带风带分布的纬度位置是否如黑板所画是固定不动的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引出第二张图,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静态图,并邀请学生到电脑前操作动态“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图”,动静结合,总结归纳: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南北移动,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大致10°(并提升为不管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夏季移向高纬度,冬季移向低纬度),最后一问设计了一个“找错误”环节,比比谁找的快达到图与图之间的融会贯通,既加深了理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接下来出示第三张原生态“气压带风带的破坏示意图”,提出4个问题:

1.原图3和原图1、2矛盾吗?

2.有什么矛盾?(气压带在北半球分布出现了什么情况?)

3.出现这种矛盾的原因是什么?(亚欧大陆和太平洋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气压中心?)

4.南半球气压带的分布与北半球有何区别?

最终由问题引申出想要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

第二板块“迁移贯通”:对于本节内容,侧重考查气压带风带的成因,分布位置,移动规律及其对天气、气候等相关地理要素的影响等,所涉及的考点,考查形式也是多种多样,考试试题主要借助不同的图像系统,这里可以选取常考的变式图,通过对同类试题的类聚,通过对常考试题的组团化和量化研究,通过对试题的技术性肢解,在类剧聚中发现地理高频考点命题的共,并加以总结归纳,透过试题本身,会发现考试命题中知识有集聚的特点,发现命题中知识迁移的轨迹,发现命题中知节点的所在,关注地理试题陷阱常设之处,关注地理命题敏感之处,关注地理知识常考常错之处,从而达到以四两之力而拨千斤之重的效果。

最后的板块是“规律总结”:就是把具体的考点层层梳理、分析、归纳,并警示误区。以气压带风带为例,我做了如下规律总结:

1.从考查形式上看,选择题和综合题都经常出现,综合题往往占较大分值;信息呈现多以局部切片图、剖面图、俯视图、沿经纬线方向变式图、因素叠加图、文字材料形式出现。

2.从考查内容上看,“重点知识重点考,重点知识年年考”侧重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气压带风带对降水、对气候、对洋流等影响。

3.从考查能力上看,主要考查从图文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对气压带风带分布、移动、影响的运用能力,体现了小高考对“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的重视,可见小高考总体难度不大 这类题目在判断相应气压带风带的位置、移动规律等知识时,尽量将新图信息迁移到原图上对应位置;找准重要纬线,如0°、30°、60°附近的气压带信息,只有在原图中有利于推理记忆。

第3篇:考试地理总结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地理;复习课

一、教师必须深度把握《高考说明》

《高考说明》的内容包括:考试性质、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题型示例、考试的知识范围。作为教师一定要认真阅读《高考说明》的每个部分,从整体上把握高考的大方向。作为老师要留心《高考说明》对知识范围的修订,尤其是修订过的知识范围往往是当年考试率较高是部分,教师对此要心中有数。明确了高考的知识范围才能够集中精力地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复习,在复习中也才不会产生遗漏现象。

二、教师必须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无论如何课程改革怎样创新,只要学校教育、班级教学的制度存在,课堂讲授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那么在课堂上,要有好的效果,教师首先要有丰富知识,其次则需要激情。知识渊博就能驾轻就熟,有激情就能产生共鸣。做到这些必须潜心钻研,研究历年高考题型,随时快速准确解答学生问题。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心理特点、认知规律,以教学内容为载体,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精湛的教学艺术,融合教师的人格魅力,把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内驱力,对地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台风、沙尘暴、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时,要结合时事,用详实的资料、清晰的图像、优美的语言、气势磅礴的激情以及对人类的无限的怜惜之情,让学生的心灵产生深深的震撼。

三、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落实一二三轮基础与知识点训练

高考地理试题虽然年年出新题,但考查的知识大多是教材中涉及到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所以在一轮复习时,这些基础知识一定要讲透、落实。在复习自然地理时,我将自然地理的四大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过程(大气受热、大气环流、水循环、地壳物质循环)、四大地理规律(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洋流的分布、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等)让学生逐一画出图来,有些学生说得明白,落实到笔头上就错误百出,也正好将学生平时模糊的概念加以纠正,从而加强了基础知识的落实与应用。

二轮复了作专题练习以外应该把各地市的模拟题练习到位,到三轮综合练习,我们选用了金太阳的文综卷,总体从地理试卷来看和新课标高考的形式,难度比较相近,效果不错。但选用一种练习还是有点单薄,老师应该多见一些不同的练习题,选取不同类型让学生做。让学生见到各种题型,高考时不会见到新题型发懵。另外,文综的综合性练习非常必要,一定要每周练,阅卷,让学生把握时间和顺序,地理的选择题要把握在20分钟左右,不能像历史、政治那样的速度做地理的选择题,否则,选择题会失分过多,对于地理综合题一定要加强训练,争取多拿分,优等生要拿到45分左右,否则,地理想上优秀比教困难。

四、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总结规律,知识迁移,触类旁通

在课堂中,教师要善于关注学生,通过以点带面,表扬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分析总结暴露出来的问题,尤其高考地理试题设计更加侧重于地理信息的判断、摄取、分析、应用能力的考查,这也要求老师要善于总结归纳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地理基础知识点缺漏,主要体现在地理概念和地理特征上;②地理规律、原理不会运用,没有做到《考试大纲》要求:“理解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运用所学的地理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观点,运用地理事实材料,简明地推导或定性地说明地理规律和原理”;③不能有效地从题目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文字材料信息,统计图表信息,地图信息。④地理特征、规律、成因描述不清楚。对于属于审题思路的问题,教师要对高考题型设计,题目切入口的位置、方向,以及跟书本基础知识点的联系做出深入的分析,以高考题型为案例将这种解题思路进行拓展迁移,举一反三;对于属于地理知识运用能力不足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归纳总结,将知识要素化,努力使学生答题做到“点多、面广”以适应高考踩点给分的要求。比如教师可以将工业、农业、城市等的区位因素分析,地形特征描述,影响气温和降水因素类似的地理特征、规律,成因渗透到分析高考典型试题上,让学生知道如何进行运用。探究式的课堂模式让学生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但教师千万不能掉入到就题论题,讲解练习当中去,一定要不断地归纳总结地理规律,进行地理知识迁移,努力使学生对同个知识点不同角度考查和同种角度考查不同知识点的题目都能够做到得心应手。

五、教师必须优化练习,提高练习的针对性

知识的巩固,技能的熟练,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通过适当而有效的练习才能实现。因此,及时收集各地的模拟试卷,根据考生的具体情况和高考的命题趋势,精心选题、组合练习试卷,并对练习进行及时评讲,规范专业术语,帮助学生总结解题规律,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途径,既能使学生及时发现知识缺漏,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六、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空间思维的训练

空间思维能力的考察主要有这几项内容:大气的运动和变化,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世界和中国区域(大洲、大洋、地区、国家)中的重要经线、纬线,各类地图的判读,各类重要地理分界线(自然地理界线、人文地理界限)等。培养地理学科的空间思维能力,一定要讲求方法。如对空间概念和物体空间运动的理性思维分析可选取一些条重要经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180°经线、20°W、160°E、120°E),通过它们,在脑海中形成完整经纬网,并想象地球运转起来线与线之间相互位置关系及晨昏线的动态关系。

通过有效的空间思维训练,才能达到当给出世界上某一点或线时,脑海中会出现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地理事物。而有了这样的水平,无论命题角度如何,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要搞好高三地理复习工作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教师是一个永远有遗憾的职业。为此,我们一定要永远学习,永远进步,才能做新课改的主人,才能成为一位优秀的乃至专家型的把关教师,才会无悔于家长,无悔于学校,无悔于教师这个职业。

参考文献:

第4篇:考试地理总结范文

在第一轮复习中,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以课本为中心,对初中、高中阶段所有的教材作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夯实了基础,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分析和推导能力。在第二轮复习中,我们要整体“保温”,时常牢记书本中的主干知识,隔一段时间要重新回顾一下第一轮复习的内容,避免因时间过长而遗忘。要建立和完善属于自己的知识网络,达到熟练地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有些同学在第二轮复习中对第一轮复习的成果没有及时地巩固,没有形成知识网络,就容易导致主干知识生疏、基本地理概念模糊,这种“摘瓜丢桃”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所以在第二轮复习中,要注重知识体系网络的构建,从整体上把握知识框架,紧扣教材,查漏补缺,达到温故知新。

二、专题整合,注重提升能力

对教材基础知识熟悉了,还不能满足地理高考的要求,因为高考注重对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查,这就需要在第二轮复习中,通过一些专题复习来整合第一轮复习的知识。专题复习时要注意知识的纵横联系和延伸,如我们学过的等值线有等高线图、等深线图、等温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压线图、等太阳辐射量线图等。我们可以通过等值线图的专题复习,总结出各种等值线图判读的一般方法,了解其共性。如等值线图的数值变化有如下规律:①等值线向大数值方向弯曲的地方则数值小,向小数值方向弯曲的地方则数值大,即“凸低为高,凸高为低”。②相邻两条等值线之间的闭合线,若其值与低值相同,则线内数值比低值低;若其值与高值相同,则线内数值比高值高,即“大于大值,小于小值”。在纵向延伸上,除了我们书本中所学的等值线外,我们还要搜集一些书本上没有出现过的等值线如等潜水位线、火山灰厚度等值线、无霜期等值线、海水的等盐度线、银杏花开等日期线、等酸雨pH值线等,如2010年全国高考文综新课程卷第36题出现了新的等值线名称即“等多年平均降雪量线”和“等雪期线”。只要我们掌握了等值线的普遍规律,了解了等值线的内涵,解答该题时就会有“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我们更要注重知识的整合,要抓住区域中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要素进行区域特征的比较分析,要善于整合每一个区域地理的位置、地形、气候、土壤、植被特征。此外,还要把握好地理区域各要素的相互联系。地理区域由诸多地理要素组成,如地形、气候、河流等,这些自然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对于重要的地理区域,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要整体把握好。如刚果盆地,因位于赤道附近,所以受赤道低气压控制,降水充足,水系分布发达,支流众多,其气候为热带雨林,植被覆盖率高等。在第二轮复习中通过一些专题复习,加强对知识的整合,能达到融汇贯通,提升驾驭知识的能力。

三、研究考纲,理解命题思路

作为高考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的“普通高考(地理科)考试说明”,对考试内容、试卷结构、能力考查方向以及考试内容所包含知识把握的尺度等都作了具体要求。在考试说明的指导下备战高考,是决胜高考的重要环节。所以在第二轮复习中要静下心来,深入研究2012年文综考试说明的地理部分,并有针对性地梳理主干知识,这样就不会在复习中迷失方向。每年颁布的地理考试说明,除了内容上略有增减之外,考核目标与要求基本不变,2012年地理考查方向依然是四个方面: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基本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考生能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好命题趋势:①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②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表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③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④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⑤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四、静悟真题,掌握应试技巧

研究高考试题,是提升应试能力的重要环节。高考真题是命题专家们在认真研究大纲、教材和教学实际的基础上,反复推敲而成的,其严谨性是不容置疑的。认真研究往届高考试题,能增强考生对高考试题考查方式、能力要求、考点覆盖、难易程度等方面规律性和方向性的认识,同时通过分析各题的答案和评分标准,能很好地揣测命题人的命题意图,总结出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第5篇:考试地理总结范文

本文以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单元《地球上的水》相关知识为例,对高中地理探究式课堂教学进行探索。

【课堂学案】

考试说明中【考试内容】与【能力要求】分析

【考向预测】

水循环和海水运动对地表形态、有关地理事物的形成和分布影响巨大,因而成为高考的常考内容。考查的形式一般以图像资料为载体,考查各种水体的相互关系、河流的补给类型及影响因素、洋流的分布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等。湖泊(含人工湖泊)的水面变化及影响因素、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洋流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将会成为今后高考命题的关注点。

【课堂探究】

探究一:河流水文特征

河流水文特征是发生在河流中的水文特性和变化规律。主要包括径流量、水位、含沙量、汛期、结冰期、落差与水能、流速等方面。

知能联动:河流水系特征:水系是流域内具有同一归宿的水体所构成的水网系统。表述角度一般可从河流的长度、流向、水系形状、河网密度等水系特征与河流所在地形、地势、地貌关系密切,主要包括发源地与流向,长度与流域面积,支流及注入海洋,上、中、下游的划分及各河段河床特征,流经省区、重要城市及流经地形区。

探究二:北印度洋海区季风洋流

在世界洋流中,北印度洋海区因受季风环流的控制,洋流流向在一年中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海水向东流动,冬季海水向西流动。而其它洋流在一年中的流向基本保持不变。正因这一特殊性,往往成为考试中的一个焦点,同时也成为学生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

1.观察上图,分析探讨北印度洋季风洋流特征,并完成下表

2.北印度洋季风洋流使得马六甲海峡海水流向在一年中会发生何种变化?原因?

探究三: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材料背景:几位秘鲁青年人决定一起参加“从秘鲁经太平洋去冰岛,体验异域风情”的环球之旅活动,他们从秘鲁出发,乘船经太平洋至冰岛环球旅行,途径以下地区:

情景一:停靠的第一站――赤道横穿的科隆群岛。船员们到岛上休息,增补生活必需品,发现岛上有企鹅的踪迹。为什么生存在南极的企鹅会出现在赤道横穿的岛上?(从生存环境角度考虑)并总结洋流对气候产生的影响。

情景二:船只继续前进,12月份到达北印度洋,细心的船员发现船速快了,并得到船长的确认。船长在餐桌上给大家讲了航海中利用洋流流向的故事――“郑和七下西洋的故事”。为什么12月份船速会加快?总结洋流对海洋航行的影响。

情景三:船只经过波斯湾、红海、地中海,来到大西洋东岸,途径葡萄牙、西班牙、法国,穿过英吉利海峡,停靠在英国伦敦港。船员们发现这里鱼船如梭,思考:这里靠近什么渔场?世界四大渔场的成因分别是什么?(秘鲁、纽芬兰、北海道、北海)并总结洋流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第6篇:考试地理总结范文

七年级下学期地理教学工作总结本学期我担任了初一年级六个班的地理教学工作。在教学工作中,我能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勤勤恳恳,潜心研究,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为了更好的搞好以后的教学工作,现对本学期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认真备课,努力上好每堂课。1、认真钻研课标,吃透教材,把握全册教材的知识目标、教学要求,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学生。

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为此,我除了读好教师用书之外,经常上网搜索有关地理方面的知识,包括课例,反思,经验,课件,试题和知识材料等等。

2、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紧抓课堂教学不放松,向45分钟要质量。

采用多种方法(谜语、诗歌、谚语、小故事、顺口溜等)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是鲜活的,就在身边。

3、强化读图、用图、分析图的训练。

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地理图表的理解、分析、运用能力的培养。在这学期的教学中,我在上课的时候都要把世界地图挂在黑板上,从一开题始我就给学生强调地图的重要性,也在不断的教学中培养他们读图分析能力,就是让学生明白,地理教学尤其是世界地理教学必须学会识图。教学中我善于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地图知识,重点掌握最基本的地图阅读和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图像思维能力,掌握读图技巧,将所学知识落实到地图上。熟练地掌握图文转换方法,逐步建立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相互联系,完成对地理事物的准确定位,对重要大洲和重要国家的准确位置的掌握。

4、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环境保护意识、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人文精神的培养。

二、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特别是在复习阶段,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

三、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积极进行新教材、新教法、新教育思想的学习、与运用实践。现正值教学改革的新时期,一场教育的革命正在兴起,尤其以新教材为代表的教育教学思想蓬勃发展,只有融入这时代的步伐,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我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教研教改的活动,把学习的方法应用到实践中来。

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本学期期中、期末考试所任教班级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学生对学好地理充满信心。

五、几点体会1、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教学中一定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重组、删减和补充,避免“教”教材。对教材知识点的讲授力求全面,让学生理解,学以致用,切忌照本宣科。

2、要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注意分层教学,重视中等以下学生的学习,充分调动每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地理教学中要求教师做到“精、细”,教师备课要精,知识点要抓细。为此,“精导”是实现自主学习的关键,“实学”是实现自主学习的根本。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多一些自主,少一些灌输,多一些讨论,少一些讲解”。

3、强化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能力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夯实基础,注重课堂教学,提高教学实效,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课堂反馈落到实处。同时尽量创设情景,融基础知识于生活、生产的实际问题之中,多让学生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现象,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七年级下学期地理教学工作总结本学期我担任了七年级1-4班的地理课,一周16节课。七年级下册共五章内容,20周的时间完成教学任务。考虑到地理是小科目,我认为一定要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提高课堂效率,不能占用学生课外时间。为了迎接期末考试,我组织学生认真做好期末复习,按时完成教学任务。现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做一总结如下:

一、制定计划,明确目标。开学初,我总结了上个学期的期末考试情况,分析了学生成绩偏低的原因,制定了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学期第一节地理课,向学生提出本学期的学习要求和任务,并从正面鼓励学生,让学生明确了目标。

二、以新课改理念教学新课程改革下的地理教学,不是死记硬背一些重要的地理知识,而是要传授对学生的生活及终生发展有利的地理知识。在教学中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使地理学习变为一种学生感兴趣的、乐于参与探究并获取知识的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充分利用地图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使知识要点更易于掌握,更利于识记。并经常督促检查,进行复习、测验、考试、组织课外活动等,让学生养成很好的学习习惯。三联阅读3lian.com/zl/转载请保留

三、抓住学生心理,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提出的问题和现象,并补充一些学生较熟悉和感兴趣的地理问题和事象,以展示地理课内容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7篇:考试地理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复习方法、答题模板

学习高中知识不仅要讲究在课堂上面的掌握,还要求可以在复习的时候更加有效率,课堂上对知识的第一次了解和掌握只能说是形成一个初步的印象,要想将知识长时间的留在脑海里,需要在复习的时候掌握更好的复习方法,提高自己的复习效率。任课教师要主动与学生进行问题的相互探究,走进学生,从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和考试成绩中进行总结,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为学生们构建出适合他们的答题模板。与此同时,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善于总结,针对某一类型的题目有着自己的解题办法,万变不离其宗,构建了合适的答题模板,就不用担心题干的不断变化,根据模板做题,不仅可以提高答题效率,还可以提高准确性,给学生以信心,值得借鉴。

如何提高复习的效率

对以往的题目进行分析

每个地区每年的高考地理试卷各不相同,命题人在出题目的时候会综合考虑该地区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以及该地区的人文地理环境特点,因此,在进行复习时,需要对以往的试卷、题目进行汇总分析,自己也要自己动手做一做,体验一下做题的感觉和速度感。对于一些比较经典的题目,不仅要学会解题方法和技巧,还要从中发现出题人是从哪个角度在考查学生的能力。与此同时,对于一些单独命题的地区来说,一般都会考察一下周边的地理热点话题,因此需要根据出题的特点,时常关注一下周围的地理热点问题,比如以下地震、霜雪等自然灾害等。

强化解决主观题目的能力

在地理试卷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涵盖了诸多知识点的图文信息或者图像信息的题目,这些题目涉及到的知识点包括了大气、地球运动,还包括了一些农业、交通、城市的知识点,尤其是在时间的计算、区域的划分和差异的比较上,这些主观题目需要学生狠下一番功夫。因此,在复习这些知识点的时候,要强化自己的解题技巧,针对图文信息或者图像信息找到其中包含的知识点,整理整个的复习提纲,学会用比较严谨、逻辑性强的语言回答问题,特别是要注意对时间线的划分,这也是复习的重点。

学会利用整个地图进行复习

地理知识的学习始终离不开对于地图的掌握,在复习的时候需要根据自己的阅图习惯将整个地图划分为几个具有明显特点的地区,同时还要注意对原理分布图、结构图、一些特殊的统计表格的掌握,利用地图来解决问题。与此同时,对于碰到的熟悉的题目,要记住仔细审题,一般来说是不会出现同一个题目的,找到不同之处,仔细进行解答。不要盲目的套用以前惯用的解题思路,利用题目中的特色信息和自己大脑中的共同信息对题目进行综合性的考察,在平时的复习中注重对一些结构图的掌握,以及一些画图的基本技巧的练习也是十分必须的。

构建合理的答题模板

高中地理知识繁多,不可能说对每个知识都进行一一的掌握,即使做到了也是比较花费时间、花费精力的,一旦大脑中出现了混淆,就容易导致做题时出现审题或者答题错误,所以说,针对每个题目一一找到解题办法根本不现实。这就需要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总结考试经验或者老师的教学经验,构建一些比较适合自己的答题模板,使得自己的答题更加具有效率和准确性。

地貌、地形特征

面对出现问道地形、地貌特征的题目时,第一选择是从该地区所具有一些地形特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平原、丘陵、高原、盆地、山地、三角洲、山谷以及冲积扇等方面进行作答,同时还要考虑到这些地形所具有的海拔、地面的起伏情况以及相对高度差等,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概括就可以抓住结题的核心。

考察地表环境

在一些地理考试中,经常会出现考察某地区地表环境特点的题目,此类题目因为包含的范围十分宽广,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作答十分困难。这个时候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特点的概括:一是抓住该地区的植被特点和土壤的类别,将该地区划分为草地、荒漠、耕地或者林地,之后就需要从该地区的气候方面进行作答,还要包含该地区的河流流向以及发育情况,尽量做到全面、逻辑性强。

生产特点

一般来说,生产特点包含了农业和工业,因此,在面对这类问题时,首先要将其划分为具体的生产类型。如果是农业生产,就需要从所处地区的特点、农作物的产量、机械化水平、作物类别、管理经营模式、生产部门结构划分等诸多方面进行作答。如果是工业生产特点,就要抓住工业各部门之间的结构特点、所拥有的技术水平、原料的采集和应用、发达程度和在国际市场上占据的地位等方面进行总结,尽量做到细致划分,完美作答。

总结

对于很大一部分学生来说,高中地理知识学习相当的枯燥,知识点太多、太广,掌握起来难度相当大,这就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厌学或者是怕考等情绪,面对这种问题的出现,就需要地理老师可以及时的和学生进行沟通,与学生互相学习,鼓励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考试中进行摸索,找到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并且碰到不会或者比较困惑的问题要及时和老师进行沟通,任课教师要主动与学生进行问题的相互探究,走进学生,从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和考试成绩中进行总结,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为学生们构建出适合他们的答题模板,让学生不再惶恐,更加有信心的去面对高考,考出好成绩。

参考文献:

[1]、林建影;;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和思考――以《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工作情况》研究性学习为例[J];快乐阅读;2011(04):152-156

第8篇:考试地理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三地理;复习方法;能力

湖南省自从生物和地理两门课恢复高考以来,地理在文科综合中,得分率一直很低,而我们永州地区近几年的人平分均在42分左右(总分100分),二被广大师生认为是文科综合中最难的一门课程。那么,地理这么课程果真是那么“深不可测”吗?下面笔者探讨一下高三地理复习方法:

1.研究历年高考试题,研读考试说明

高三复习课上得如何,最能衡量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功底,尤其对于那些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而言,若想在复习课上处理游刃有余、信手拈来,必须的下苦功夫钻研历年的高考试题。教师在做高考题时,会遇到一些困惑,在思考总结的时候得出一套解题的方法,并把这种方法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去,指导学生做题,还可以从近几年的的高考试题中,了解命题的特点及变化趋势,以预测考试方向。此外,还要仔细阅读考试说明,注意与往年的考试说明中有变化的地方,因为这些变化的地方,往往是考试的重点,如2012年全国新课表卷的考试说明中,就明确说明了增加了世界地理的比重,并在今年的高考中有了体现。

2.一方面要重抓基础,另一方面,对于一些过难过深的问题,又要大胆舍弃

自然地理是整个高中地理的基础和灵魂,主要包括地球和地图、地球运动、大气运动、地表物质循环等,我们学生不能死记硬背知识点,而应重在理解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和应用等,高考试题往往引用课外知识和社会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境,构成新的问题角度,从而考察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教师在复习时要教会学生方法,可以采取下列几步:分析规律―例题讲解―巩固练习―变式训练―课外知识拓展,如在讲到新、旧一天范围的确定时,首先复习两条日界线,然后演示新一天的范围为:0时经线到180°经线,再举例,接着让学生做课堂练习巩固,再引用高考题,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但是,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难度有所降低,尤其是全国新课标卷,从2010年到2012年,连续三年都回避了地理最难的内容,即地球运动的相关计算,而是考查了等高线的判读和计算,因而,对于有些资料中出现的过难过深的试题,比如我们湖南省采用的《系统集成》,有些题目连很多经验丰富的地理教师也做不出来,学生更是不知从何下笔,对于这种题目,要鼓励学生大胆舍弃,既可以节省了宝贵的学习时间,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3.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高考地理共分成四个模块,即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和选修地理。

(1)自然地理部分:侧重于原理和规律的应用,高考考查的是学生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要通过讲练结合,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效率,如“图文转换”、“图图转换”的能力,能从题目中获取有效信息。这需要教师在复习时,由易到难,有梯度,不能一步到位,逐步提高,实现一个飞跃。

(2)人文地理部分:侧重于观点、方法的应用,当然学习的基础是识记一些基础知识,如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水量大小、水位的高低、汛期的长短、有无结冰期等,只有熟悉了这些知识点,学生在答题的时候才不会觉得无从下笔或者答不完整,每一种题型,要归纳一些答题方法,此外,还要准确审题,训练学生用规范术语答题,简明扼要,才会在高考的时候取得高分。

(3)区域地理部分:这部分内容重在空间定位,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本人认为在复习的时候,可以通过让学生识记一些重要的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和经线(0°、60°E、90°E、120°E、180°、90°W和60°W),看这些经纬线经过的哪些重要地理事物,从而记住这些区域的位置和特征。

(4)选修地理部分:侧重在知识再现和应用,这部分内容高考分值只有10分,难度小,因而在复习时抓要点,比如旅游地理,主要考察对旅游资源的评价,要求学生能记住那几个要点,考试的时候能够灵活处理,在考试的时候得8分以上是不难的。

4.坚持用课件上课

条件允许的话,最好能用多媒体上课,因为课件的容量很大,可以节省很多板书和板画的时间,而且立体效果好,能客服传统教学画图不准确,不直观的缺点,比如在讲到球面最短距离计算的时候,用多媒体非常直观,学生理解起来轻松,印象深刻。

5.精讲精练,但切忌题海战术

高三各门课的能力提高,离不开各式各样练习,学生的解题能力高低,最终是从解题中获得并提高的,所以,进入高三后,每周必须要有周考,每月要有月考,课后还要有课外练习,但这些试题不是从网上随便下几套就可以的,必须要精心挑选,要适合本堂课的或本单元的,题目要有新意,而且要适合学生的基础,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就可以出一些基础的题目。还有,试卷讲解要及时,要趁热打铁,否则时间过长的话,学生早已淡忘,效果不佳,讲评时不能就题论题,同类题目只要讲一个就行,要有重点,对于学生容易出错的,错误面大的,要分析做错的原因,这样就不会在下次考试中犯类似的错误。

当然也不能搞“题海”战术,教师要精选资料,选择一些经典例题,训练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

6.关注时事热点,联系重点

第9篇:考试地理总结范文

一、深入钻研《考试大纲》,研究外省新课标后的高考试题

《考试大纲》是国家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全国性的、普适性的高考法规性文件,既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高考总复习的依据。认真钻研《考试大纲》是高三毕业班老师必须要做的一项工作。从对今年《考试大纲》分析可以看出,仍然要求对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概念的理解不放松;从外省新课改后高考试题的变化可以看出,新课改前后地理考试方向的一个最大区别是:新课改更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因此,我们一线教师在注重基本知识讲解的同时应注重学生知识形成过程的训练。

二、处理好几个关系

在进行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时,要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即:一轮复习和二轮复习的关系;初中与高中地理知识的关系;热点与教材的关系。

三、突出基础知识,注重查漏补缺

高考命题的趋势是侧重能力的考查,但基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是以不变应万变的基础,是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依托,是决胜高考的支撑点。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能力便无从谈起。因此在二轮复习过程中一定要突出重点,查漏补缺,加强基础知识的复习,对于重要的概念、原理和规律要准确理解、清晰记忆、切实把握、灵活运用。通过这样的复习,将基础知识进行纵向梳理和横向延伸,以求达到点、线、面相结合的知识网络的建立和完善,并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形成具有地理特点的思维能力和方法。

四、梳理知识,形成体系,建立专题

经过第一轮细致全面的复习,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了较大的充实,但这时学生的知识仍比较凌乱,不能很好地将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对综合试题的训练仍然感到力不从心。因此,第二轮复习应对整个中学阶段的地理知识进行拆分、重组,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学科的知识结构,围绕考纲的考核目标与要求设置有知识内在联系的专题。在专题复习中,应以一个知识点为中心,尽可能拓展其外延,尽量将相关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在头脑中形成知识网络,有助于梳理知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并使学生在考试中面对不同的考试情境能准确快捷地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来解决问题,真正把知识转化为各种能力。例如,复习“等值线”时,可以把等值线的主要类型、等值线的基本特点、等值线图判断的一般方法、等值线图的判断与应用、闭合等值线图的判断等结合起来综合分析。突出地理的综合性和地域性特点,突出学科主干知识的应用、学科内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梳理、分析地理事物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地理原理和规律来探究地理过程和成因等。

五、注重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近几年高考文综试题突出了对图表的考查。地理图表是地理学科的特色,它不仅是学习地理的拐杖,也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考生读图、作图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高考地理成绩的好坏。图表分析是学习地理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也是高考中考查学生分析、判断能力的理想手段。图表的阅读分析水平直接影响着考生在高考中的表现。要充分利用地图去学习,一方面加深对重要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提高读图、分析图以及应对无图考图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总结常用地理图表阅读、绘制、判断的步骤与解题技巧,加大图文转换、图图转换的训练,认真填绘、阅读、分析图表。图表教学的总原则是:筛选重要信息,避开异类信息干扰;提出显性信息,挖掘隐性信息。总之,复习地理图表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答题的速度及准确率。

六、掌握基本原理,加强模拟练习,训练解题思路

考前让学生做一定数量的高考模拟题,是巩固知识、提高技能的需要,也是提高“实战”能力、积累考试经验的需要。由于学生的时间紧、任务重,又加之新课标要求进行素质教育,所以学生不可能像以前一样天天做题。这就要求老师应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题型进行精讲精练,训练每类试题的解题思路、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答题水平。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地理阅读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地理实践能力、地理探究能力等多项能力的训练。还要注意模拟练习后的反思与总结,进一步提高做题的质量和效率,力争做到举一反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