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公共基础设施范文

公共基础设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共基础设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公共基础设施

第1篇:公共基础设施范文

根据《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三农”领域补短板项目库建设工作的通知》以及做好“三农”领域补短板项目——“村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要求,现结合我乡实际情况特制订此实施方案。

一、工作要求

首先,强化组织领导,乡主管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村书记负责项目进度等工作。乡新村办将始终加强对我乡的村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项目进度、质量、管护等进行监管,确保项目建设如期完工。

其次,加强项目资金的监管力度,乡纪委、财政所将对资金的使用、拨付等进行专项监管,确保专款专用、拨付合法合规。

最后,明确和强化建设和管护的主体责任,乡镇为项目的主体责任单位,各项目行政村为项目建设和管护的具体责任单位,负责各自项目的实施进度、质量、管护等具体事项。

二、项目建设实施内容

项目实施单位:乡村

项目实施内容:

村:新建道路3.693千米、扩建道路3.2千米、改建0.4千米、改建综合性公共服务中心改建。

三、项目进度时间安排

2021年12月31日之前完成村项目实施内容。

项目资金配套情况

村中央配套220万、省市县配套275万、乡镇配套25万、农民自筹30万。

四、项目后期监护

加强队伍建设。一是在项目村庄配备专职保洁员,实行村收集、乡转运模式运作,确保垃圾日产日清;二是加强“四支队伍”建设,推进治脏治乱工作常态化,做好村庄绿化、亮化、美化等日常维护工作,确保村庄建成区建后维护常态长效。

加大资金投入。将村庄长效管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每个村庄建成区乡里每年安排1万元管护配套经费,用于村庄长效管护人员工资、设施维护等费用开支,同时结合农村环境整治、志愿者环境保护,采取财政补助、以奖代补等方式吸纳社会资本参与村庄建后管养。

第2篇:公共基础设施范文

关键词:公共基础设施 公共物品 政府错位

一、公共基础设施的一般分析

(一)公共基础设施的涵义

公共基础设施的概念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公共基础设施是指包括交通运输、能源、邮电通讯、桥梁、水利设施和其他管水工程等公用事业基础设施。广义的公共基础设施概念除了以上方面外,还包括教育机构、文化机构、环境和公共卫生及整个司法行政管理系统等领域。

(二)公共基础设施的特征

1 公益性。公共基础设施是为社会生产和群众生活提供服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企业或个人的生产或生活需要。公共基础设施供给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它不以或很少以营利为目的。因此,政府将承担重要的角色。

2 供给的不可分性。公共基础设施在供给上是不可分的。一方面,由于公共基础设施规模大,需要大量投资。例如,我国的京沪高铁等高速铁路建设项目需要有大规模的投资,只有政府才能提供这样的保障。另一方面,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资金难以在短时期内收回。公共基础设施在建设时间上必须先行一步,才能满足社会经济对公共基础设施的需求。

3 外部经济性。对于公共基础设施来说,任何一个社会成员都可以享受由其带来的好处。如一条新的收费高速公路的建成,会使原有公路的使用者免费得到车流量减少的好处。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对公共基础设施的消费,不会带来额外的成本,此时边际成本趋零。但是,对于一些混合公共物品性质的公共基础设施,当消费者增加到一定范围时,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竞争性。

4 垄断性。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和建设存在一定自然垄断现象。一方面,公共基础设施领域的进入门槛较高,一些法律障碍和人为障碍阻碍了私人企业的进入;另一方面,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周期长、回报慢,私人资本往往无力也不愿意承担高昂的投资。对于公共基础设施领域投资目前还是由政府主导进行。

二、公共物品有效供给理论中的政府行为

公共基础设施属于公共物品的范畴,对于公共基础设施这种公共物品的供给,涉及到了公共物品的供给理论。在早期的公共物品理论中,普遍认为公共物品只能依靠政府来生产并提供。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公共物品全部由政府进行生产和直接提供,在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中,仍然存在政府利用市场机制提供公共物品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在现实经济社会中,普遍存在公共物品供给不足的问题,政府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往往放宽市场准入条件,从而使更多的私人企业能够成为公共物品的供给者。如果公共物品全部由政府生产和提供,则由于缺乏竞争,导致成本上升,效率低下。而将市场供给机制引入公共物品供给领域后,这些问题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同时,受技术水平、消费人数、需求弹性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因此,政府和市场都可以成为公共物品的提供者。作为公共物品理论,它就是为适应国家干预经济的需要而确立的,但是,公共物品供给有市场失灵也有政府失灵,因此,在理论上政府行为是与市场经济活动融为一体的,公共物品的供给方式需要在市场和政府两种方式之间确定平衡。

三、公共基础设施供给中政府错位分析

当前,政府行为在公共基础设施供给中的错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行政垄断和权力寻租。

(一)行政垄断

行政垄断是由政府凭借行政权力对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领域进行直接控制,并限制竞争形成的垄断。一直以来,我国公共基础设施的供给垄断程度还比较高。究其原因:首先,由政府垄断供给基础设施,缺乏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由于特殊的地位不会面临直接的竞争。其次,由政府垄断供给基础设施,割裂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进而容易造成对基础设施估价和评价的困难。最后,现阶段对政府机构及公务人员的监督机制还不完善。由此看出,政府垄断供给基础设施在导致供给效率低下的同时,还会加剧社会不公。

(二)权力寻租

权力寻租就是由于政府的行政权力介入公共基础设施供给领域,使得拥有这种权力的人为了谋取自身利益而利用各种合法或非法手段得到占有租金的特权。由于行政权力可以创造寻租的条件,掌握权力的政府官员就有可能利用权力进行寻租活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各个领域,只要存在着权力的参与,就会存在寻租腐败现象。现阶段,在公共基础设施领域产生的寻租行为,不仅影响了经济发展和公众生活对公共基础设施的必要需求,同时也造成了社会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和公共利益的损失。

所以,无论是行政垄断还是权力寻租,其根源都在于行政权力的滥用使政府行为错位,政府角色扭曲,成为经济的参与者甚至是决定者。因此,政府权力过多地参与和控制公共基础设施的供给,成为制约我国公共基础设施有效供给的关键原因。

四、我国公共基础设施供给中的政府行为选择

(一)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公共基础设施的供给水平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提出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明确政府的宏观调控、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职能。因此,合理定位政府职能,成为提高政府供给公共基础设施水平的首要重点。在公共基础设施供给中,政府要发挥综合性的作用,做一些市场不想做或不易做好的事情,来有效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所以,政府在公共物品供给中的主要角色应该是公共物品的提供者、政策调控者、外在效应的管理者、公共利益的调节者和市场秩序的维护者。

(二)建立公共基础设施供给的制度保证

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涉及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需要有效的组织保障和管理体制。政府作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主体,必须组建有效的行政管理机构和专业化运作班子保证建设的顺利进行。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要健全立法、执法和司法机构以及规章制度,增加决策的透明度,扩大公众参与的机会,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同时,强化政府监管的立法、行政约束机制,强调政府监管的公众参与,完善政府监管的社会监督机制,这样才有利于保障监管的有效性和社会公正性。

(三)建立公共基础设施供给的政府行为体系

1 制定科学合理的公共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公共基础设施规划是公共基础设施发展的最初环节,也是公共基础设施发展的前提。公共基础设施的特殊性使政府必须承担其发展规划的职责。科学的公共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应与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相适应,能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要求。

第3篇:公共基础设施范文

摘要:经营性基础项目建设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存在巨大的融资缺口。探索财政融资、负债融资、企业积累融资、经营资源融资以及PPP融资模式及其存在的风险,对相关融资风险进行分析与评价,对于促进市政公用设施投融资渠道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市政公用设施;融资模式风险分析;风险评价

中图分类号:F299.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492(2006)06-0015-03

一、市政公共基础设施融资模式风险识别

(一)财政投融资模式风险辩识

利用财政投融资可能产生的风险有一是紧缩性的宏观政策带来的风险。当遇到紧缩性的宏观政策时,靠财政融资的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在融资时必然带来困难,审批程序复杂,资金到位困难。二是投资总量不足带来的风险。目前,我国城市建设规模的增长,主要还是依靠政府动员财政性资源来应对市场需求的模式来实现的。相对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要求,单靠财政对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的投资总量仍然不足,导致供需矛盾加剧,严重影响社会福利水平的快速提高。三是缺乏竞争激励机制带来的风险。以政府财政信用为基础的融资无论是在融资渠道还是在融资方式上均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这导致公益性项目建设中存在一个非常普遍、非常突出的问题,在项目建设期内政府可用于项目建设的财政性资金往往难以满足项目建设所需要的资金。

(二)负债投融资模式风险分析

负债风险包括一是对融资项目本身造成风险。短期偿债风险通常使用的分析指标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现金比率,评价企业长期偿债能力。从偿债的义务看,包括按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偿还本金两个方面。反映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有负债比率、负债与股东权益比率、利息保障倍数。二是负债融资对社会带来的风险。地方政府负债投资整体上降低了社会投资效率和经济增长质量,给当地财政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也降低了经济增长的素质和质量。同时,高居不下的地方债务积累了庞大的金融风险。

(三)经营资源模式风险分析

利用经营资源融资的模式可能产生的风险有一是资源急剧减少带来的经营风险。从根本上说,我国目前保护资源的经济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从地方政府、资源型企业到经营者都只是从眼前利益出发来看问题,并没有真正关心和支持保护资源的国策。将经营资源作为一种市政基础设施融资模式,将会造成对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资源的急剧减少。二是资源严重浪费的风险。政府经营行为短期化,看重近期利益。大量资源因门槛过高而难以纳入有偿使用轨道,无法充分利用,资源流失而资源过度开发使用,将造成资源严重浪费。三是资源供应总量的失控带来的风险。将经营资源作为一种市政基础设施融资模式,会造成资源进入市场速度快,程序简单,市场运行不规范,容易因追求短期资源收益而出现资源供应总量上的失控。

(四)应用PPP融资模式风险分析

利用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s融资模式可能产生的风险有一是得不到政府强有力的支持造成的风险。如果政府宣布其希望公共―私人合作关系,并且将允许一定的基础设施项目由私人部门按融资方式实施,私人部门对投资市政项目将兴趣大增。但是如果政府没有表示足够的支持,这必然抑制私人部门投资的积极性。二是法律体系方面的风险。一个合适的、稳定的法律体系明确规定哪些政府机构被授权开发融资项目,这对项目融资政策的成功具有重要意义。一些发展中国家为项目融资事务制定了特殊的政策,就反映出该要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三是项目风险没有在各方中合理分担。在融资项目早期进行风险确定是明智的。常常出现这种情况,私人部门过于关心减少自己承担的风险,政府过于关心如何将所有风险转移到私人部门,从而导致各方不清楚项目为某个风险要支付多少。

二、市政公共基础设施融资风险评价

(一)项目总体经济强度下的风险评价

1.以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来确定风险贴现率

2.风险贴现率的确定

首先,根据所要投资项目的性质和规模,在资本市场上寻找类似性质的公司资料来确定项目的风险校正系数?值然后,用CAPM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计算投资者的股本资金机会成本并且,根据各种可能的债务资金的有效性和成本,估算项目的债务资金成本最后,根据下面的公式对以上两种资金成本加权平均,即可得到项目投资的综合成本,也就确定了项目的风险校正贴现率R。

4.基础设施项目NPV敏感性分析

通过对关键因素做敏感性分析,可以验证项目在不同假设条件下满足债务偿还计划的能力。通常考虑的主要变量有生产水平、价格、投资成本、利率、汇率、税收政策等。将相应变量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然后考察其变化幅度对NPV的影响。

(二)现金流量过程强度的风险评价

在实际中,不仅需要关注项目的总体经济强度,而且还应注意项目的过程强度是否能够满足项目参与各方的要求。这里主要采用债务覆盖率DCR和项目债务承受比率 CR来评判。项目的债务覆盖率是贷款银行对项目债务偿还能力的基本评价指标。它是指项目可用于偿还债务的有效净现金流量与债务偿还责任的比率,可分为单一年度债务覆盖率和累计债务覆盖率。

三、市政公共基础设施融资风险防范

针对项目融资风险的细分,结合我国的实践,以电力项目融资为案例,详细阐述项目融资风险的控制技术。

1.信用风险的控制。主要措施是实地考察项目有关参与方的资信,并通过各类资金承诺函、支持函等文件获得保障。

2.建设和开发风险的控制。贷款人主要通过对合同、履约保函的控制来确保项目工程设计、设备采购和工程建设按原计划进行,以锁定建设和开发风险。此外,尽可能的建立项目自己的供给来源和基本设施,购买商业保险、确保出口信贷担保支持也都有助于降低建设与开发风险。

3.市场运营风险的控制。决定项目现金流量的因素有两个:一是价格,二是需求量,这是影响项目经济强度及贷款偿还能力的基础性指标。项目抵押系统对于项目风险的控制极其重要。特别是贷款银行对项目账户的控制。抵押账户能否直接、有效,是整个抵押系统的核心。这种账户安排保证项目公司的所有现金流量均处于贷款银行严密监控之下,从而有效保护贷款人利益。

4.金融风险的控制。人民币的可兑换性及能否汇至国外构成了国外投资者以及贷款银行的外汇风险。贷款人可以采取 以下技术措施来控制金融风险一是要求项目公司与外汇指定银行签订外汇兑换协议。二是要求项目公司在外汇指定银行开立还款储备账户。三是以开立还款信用证方式或获得政府批准文件来保证外汇汇出。四是在融资协议中包含套期保值技术以应付汇率、利率风险,或采用诸如货币与利率互换、利率封顶等技术。

5.政治风险的控制。控制政治风险主要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向商业保险公司或官方机构如出口信贷机构或多边发展机构投保政治风险。二是寻求免于征用或国有化,以及在发生这些情况时得到适当补偿的政府保证。三是争取项目有政府的直接介入。四是与地区发展银行、世界银行或援助机构一同安排平行贷款。这种协调机制将减少所在国政府干涉贷款人利益的风险。

6.法律风险的控制。对项目贷款人而言,在早期通过可靠的律师对项目所在国的法律风险进行彻底研究是必要的,最好能争得项目所在国政府的法律机构对研究报告的确认。

参考文献

1.[美]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合伙关系》[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2.:《资本市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3.刘玉明、郝生跃、郭霞.“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改革研究”[J].《北方变通大学学报》2003(4)

4.和宏明“论政府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融资中的多元化角色”[J].《广东社会科学》2003(4)

第4篇:公共基础设施范文

关键词:城市公共危机 城市基础设施经营管理企业 形象塑造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城市发展是现代社会一切发展的中心,“企业化城市治理模式”作为一种新的城市管理模式,在我国得到普遍应用,推动着城市朝着现代化方向健康、可持续地发展,这种模式对强化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作用正逐渐被认可,被接受。

城市基础设施管理运营系统建设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城市基础设施经营管理企业作为该系统的具体执行者,是一种新兴的城市经营、公共基础设施市场化道路的载体,对于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城市形象,带动整个城市及周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预示着城市基础管理主体从行政管理机关向社会服务型企业转型,实现了政府谋求城市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民本意识。

城市基础设施企业所具有的公共属性决定着它们在防范和化解公共危机方面的关键地位和主导作用,在风险社会里,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其抵抗风险、化解危机的能力。由于危机本身同时也意味着机遇与危险,如能有效应对和化解危机则会巩固自已的社会地位。只有诚实、透明与负责任的企业才能领导和发动相关资源共渡难关。

1.良好的城市基础设施经营管理企业形象在化解危机中的作用

企业形象是公众对企业行为及企业员工的总体评价,而该类企业的形象除其本身企业形象外,由于其公共性特征,还是政府形象的构成部分,该类企业良好的企业形象是政府效能的保障,它是一种资源,对化解风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这类企业要在日常管理中培植和塑造一种诚信、务实、负责、廉洁和高效的企业形象,以便于在危机管理中有效发挥该无形资源的积极作用。

首先,该类企业形象反映的是城市基础设施管理运营系统的形象,是体现政府信誉、威信的一种精神资源,能激励公众共同应对危机。这种信誉是公众对政府的一种良好印象和评价,甚至是一种无形的政治资源,它增强了政府组织的内聚力和外张力,是该系统的共同价值观,对内在该系统内的全部成员中形成强烈的感召力,对外激励公众众志成城,共克时艰。

其次,该类企业形象反映出城市基础设施管理运营系统的影响力、凝聚力和号召力,是一种能力资源,能动员公众共同应对危机。影响力是指该类企业形象是该系统和公众之间双向互动的心理关系,是决定其政策能否为公众所接受或被接受程度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直接影响着公众对该系统决策的心理、行为或行为倾向。凝聚力是指公众对该系统的认同感和信任感,可以使公众与该类企业之间情感容易沟通,关系容易协调,问题容易得到解决,进而创造出一个合谐的局面。号召力,是该系统代言政府号召全城市公众同心同德,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能力。因此该类企业形象是推行该系统有关政策,实现企业既定目标可资利用的能力资源。

2.公众所期待的城市基础设施经营管理企业形象

由于该类企业在防范化解城市公共危机方面处于关键地位,发挥主导作用,城市公共危机发生时,社会公众对企业的期待是理想的,公众期待的该类企业形象主要有:

一是诚信形象。该类企业的诚信形象是政府形象的外延,它体现了政府的诚信形象,对社会诚信系统建设具有引导和示范作用,树立诚信企业形象,首先要做到信息透明公开,只有提高信息透明度,才能在经营管理城市基础设施这一公共事物(产品)过程中保持公正和中立,并自觉维护社会的公平秩序,共同营造“守信为荣,失信为耻”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气氛。二是服务形象。由于该类企业是城市管理模式改革的产物,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具体措施,目的是实现部门利益向公共利益的转变,因此谋求公共利益最大化是该类企业生存的根本目标,向公众提供优质的服务是实现根本目标的保证,因此该类企业良好的服务形象是公众的必然期待。三是责任形象。该类企业负责的态度表现在将公众利益看成是最高点,真正从公共利益出发,善于倾听公众呼声,了解公众诉求,及时解决公众的实际问题,这种态度脱胎于政府的政治原则,形成了该类企业独特的企业文化,同时公众通过对这种企业文化的感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感,推进了政府工作,并促进政府增强责任心。

3.公共危机处理结果的不确定性

危机既可能是衰亡的开始,也可能是走向新一发展阶段的契机,结果没有必然性,取决于危机环境的压力状况,更取决于危机管理主体的状况和能力,前者的不确定因素使危机处理结果不可预见,但后者积极与否决定危机是否可控。

城市基础设施经营管理企业作为一种代表公共利益、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公共组织和其他组织一样在经历危机状态的过程中,面临着三种截然不同的结局:一是组织无法承受危机的沉重打击,在危机中全面崩溃,消亡;二是组织在危机虽然存在下来,但是由于未及时采取适当、有效的危机管理对策,尤其是未及时想办法得到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危机过后,组织形象严重下降,极度损坏了原有的威信和地位;三是在危机中,组织经受了危机带来的各种压力,由于它采取的积极、有效的危机管理措施和危机问题解决对策,进一步巩固了社会地位和竞争优势,在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大幅度提高。

所以该类企业应当利用处理城市公共危机的契机,推进企业形象建设,完善和巩固原有的企业形象,给公众展示一个“敢负责任,能解决问题”的企业形象。

4.城市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城市基础设施经营管理企业形象建设

4.1理性管理塑造企业形象

该类企业必须确立加大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维护的资金投入,以城市基础设施的稳固保证城市主体设施正常运行的理念;做好城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和论证,确保城市基础设施与城市发展规模、需求相适应努力并形成协调配合和应急替代格局;同时着眼可能发生的各类城市突发应急事件,适量储备各类应急物资和器材。

4.2资源共享塑造企业形象

城市应对公共安全的人力资源、科技资源、信息资源等十分丰富,该类企业应加强资源整合,把量的优势转化为质的优势,使其在应对公共安全危害中发挥重大作用。建立信息共享平台,进一步扩大信息收集面,建立紧急事件档案库,搜集掌握城市公共突发危机的数据,为应对危机提供依据。同时迅速有效地分析评估可能发生的危机及发展趋势。要完善信息决策机制。

4.3快速反应高效应对塑造企业形象

该类企业要建立和完善各级各类应急管理的规章细则,使应急工作有章可循。加强应急骨干培训和应急力量建设,打造“拳头”力量。同时根据可能发生的城市公共危机,加强有针对性实战化实案化演练,根据演练中反映出的问题,不断修改完善和推进建设,切实使危机防范演练具体化、制度化、经常化。

第5篇:公共基础设施范文

[关键词]农村 基础设施 措施

近年来,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投入机制不完善、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结构调整步伐缓慢、市场组织化程度不高的问题依然存在,改变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的状况,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一、农村基础设施的理论基础

(1)基础设施概念

基础设施是国计民生的物质基础,它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设施。1994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将基础设施分为两类:经济基础设施与社会基础设施。

(2)农村基础设施

农村基础设施是为发展农村生产和保证农民生活而提供的公共服务设施的总称。包括交通、农田水利、供水供电、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等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它们是农村中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经济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基础设施包括: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农村生活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四个大类。

二、天柱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供给现状分析

(1) 天柱县的基本概况

天柱县位于贵州省东部,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所辖县。素有“黔东第一关”、“中国重晶石之乡”、“贵州高原黄金城”之称。 全县行政区域总面积2201.1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57万 公顷,森林覆盖率51.6%。辖10个镇,6个乡,315个行政村,11个居民委员会 ,总人口40.95万人(2003年),其中非农业人口2.87万人,少数民族人口40.2万人,以侗、苗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98.2%,是贵州省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县之一,主要矿产资源有重晶石、煤、铁、铜、铅锌等。

(2)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现状

1.农村道路、农村安全饮水、沼气池等建设。10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共计投入资金706.84万元用于通村道路、农村安全饮水、沼气池等建设,党员群众投工投劳近10万个工日,共完成村寨道路硬化32378平方米,主要村寨水泥硬化路网建设已初步形成,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

2.电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内电力较为充裕,接通了地方电网和国家电网,农村初级电气化县建设达到国家标准,完成第一期农网改造工程。静态投资32.7亿元的白市电站经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各项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通信发展突飞猛进,固定电话装机2.4万门,农村有75%的村通了电话;移动通信网已形成,移动电话用户1.3万户。

三、天柱县农村基础设施供给存在的问题分析

(1)资金投入不足,投资主体单一

虽然各级政府每年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的资金并不少,但相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基础设施的需求还不够,且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与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无法满足村民更好的需求,要改善农民的生活,必须要加大对资金的投入。

(2)设施建设档次和质量有待提高

近年来,天柱县尽管采取各类措施,有效的解决了农村脏,乱,差等问题,但是离真正的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原因主要在于,天柱县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现有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还不能完全满足农民对基础设施的需求,其次在于规划和土地政策的制约,有的村有土地但无可用指标,而部分经发达的村想启动较高的基础设施,但因无土地不可实施。

四、启示——进一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供给绩效水平的路径选择

(1)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基本措施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应当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加大投资力度,首先,是要加大以小型水利和公路建设力度的基本建设,重点解决村内道路、给排水、垃圾处理、人畜混居等人居环境突出问题并优先解决高氟、高砷、苦咸、污染水及血吸虫病区的饮水安全问题。第二加大农村能源建设力度,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等清洁能源,大幅度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资规模,扩大小水电代燃料工程试点规模。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机制

第一,财政性建设资金的增量部分要向农村重点倾斜,存量部分向农村适度调整。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在出台政策时要重点支持农村建设,在安排工作时要突出农村建设,在考核工作时要把农村建设作为重要内容。

第二,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加大基础设施向农村的延伸,增强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形成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李想,《中国农村公共服务评价体系研究》[J],统计教育,2009(7).

[2]李燕凌,《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实证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08(2).

第6篇:公共基础设施范文

基础设施资金需求:全球2030年前基建投资需求将达57万亿美元

谈及全球基础设施的融资需求,近年有两个报告的数字被广为引用。一份来自麦肯锡2013年的预测,全球2030年前基建投资需求将达57万亿美元;另一份来自亚洲开发银行2009年的报告,2010―2020年亚洲基础设施投资总需求预计为8.28万亿美元。此外,普华永道(PWC)在2014年也判断,未来10年全球基础设施支出将从每年4万亿美元增加到9万亿美元,而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此类支出将保持在7%~8%的年均增长,总量将占到全球的60%。另外,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消除贫困和应对气候变化均对基础设施投资有更大的需求。由于评估范围、计量方法、数据来源以及对基础设施的定义均存在差异,简单地对比各项预测数字并无实质意义,但总体趋势可以判断,全球特别是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均面临巨大的资金需求。

基础设施资金来源:90%来自公共部门,银行贷款是主力军

基础设施的资金来源,可以从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两个方向的需求去看。中央和地方的预算支出,以及政策性开发机构构成公共部门资金的主要来源,而私营部门的资金来源又分公司融资和项目融资。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国的基础设施重建基本都由公共部门投资主导,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初,全球各国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中的角色都较大,在许多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90%来自公共部门,政府几乎承担了所有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与经营风险。这种做法,加重了公共部门的财政负担,而公共部门的效率瓶颈,也导致基础设施服务效率下降,又进一步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和增税压力。在英国率先将一些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推向市场后,整个世界出现了基础设施商业化、市场化的浪潮。当前,除了日本以外的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在基础设施领域,私营部门的投资都超过了公共部门的投资,比如,这个比例在新的欧盟成员国大约是1:1,而在老的欧盟成员国达到了2:1。根据英国财政部2014年的报告,英国大约70%的“经济”基础设施由私营部门投资。而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发展中国家,这个比例大致倒过来,公共部门投资仍然占绝对主导地位。高盛在2013年报告中称,公共部门投资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占比在菲律宾是90%,泰国80%,印尼65%以及马来西亚50%,但公共部门投资比重近年有下降的趋势,比如印度计划在其第11个五年计划(2007―2012)和第12个五年计划(2012―2017)间,将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在基础设施领域投资的比重从2:1 降到1:1。

尽管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通过的巴塞尔协议Ⅲ对银行系统有了更严格的要求,并严格限制提供项目融资,银行贷款仍然是基础设施领域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在发展中国家,银行可能不愿意向其认为可能存在风险的基础设施项目提供借款。

此外,项目债券市场不发达、机构投资者兴趣不足,通常也会削弱基础设施项目的融资能力。一些国家可能寻求外币融资,但须承担外币汇率变化产生的风险。

在很多发展中国家,汇率风险并不能进行长期对冲。尽管平均贷款期限,已经从全球金融危机后2011年的最低点6年,回升到了2015年的接近12年,但即使是在金融市场相对发达的国家,银行贷款的期限通常也还是比项目偿还期或大部分基础设施项目经济周期或者PPP协议周期要短。

根据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现金流需求,可以有动态分阶段的多种金融工具匹配的融资安排,比如主动二次融资和被动二次融资。所谓主动二次融资,是为了利用项目建成后风险降低来降低融资成本。所谓被动二次融资,是在市场偏离预期,项目现金流出问题时,风险管控事后补救措施。IJGlobal (编者注: IJGlobal为基础设施投资数据库,通过追踪全球市场活动实时信息,从而辅助投资决策制定)的统计图显示,项目再融资的数量近年增长明显。

在很多国家,相当一部分在交易所挂牌的公司是基础设施资产的拥有者,这里面包括开发商、运营商、承包商以及综合性集团公司,资本市场成为基础设施融资的来源。自2000年基础设施投资兴盛以来,全球主要股指都陆续推出基础设施股指,但所涵盖的国家和行业有较大的区别。比如,英国富时(FTSE)100的全球基础设施指数包括839只股票,其中亚洲有239家公司,包括111家来自日本、59家来自中国大陆和34家来自中国台湾。基础设施类上市公司的总市值大约占到全球资本市场总量的6%,约等于全球GDP的4%。

根据咨询公司Tower Waston 2014年的调查,大约3万亿美元通过基金直接投资基础设施,主要集中于欧洲和北美地区,仅有约22%在亚洲。而另一家研究机构Preqin,则记录了全球范围内于2004年至2014年共发起约400只基础设施基金,共募集总额超过3000亿美元的资金。尽管此类非上市的基础设施投资一直在增长,但基础设施资产在全球基金投资中仅占5%,远远落后于房地产、私募和对冲基金。全球来看,绝大多数基础设施基金为股权投资基金,仅约10%提供债务融资。但是近年,针对欧洲债务市场提供贷款或夹层融资的基金正在增加。

此外,基础设施项目具有相对稳定的需求和现金流、形成收益虽不高但风险较低的特点,对于风险厌恶型的机构投资人,如大型养老金、保险资金、财富基金等,投资基础设施行业是比较理想的改善投资组合中风险收益特征的重要选择。近年,基础设施项目或者基础设施公司的股权投资在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北欧日益受到养老基金的青睐,而在亚洲,财富基金也对基础设施资产展现更多的兴趣。对基础设施资产的长期投资,需要机构投资者对此类资产较强的信用分析和风险评估,以及对相关行业管理运营的经验和能力。

全球PPP项目地域分布:由欧洲和英联邦国家扩展到美国、中国

PPP模式介于传统公共部门主导投资和基础设施完全私有化之间,在公共和私营部门之间,通过风险分担、激励相容的合作机制,改善包括基础设施在内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数量、质量和效率。全球数据供应商迪罗基公司(Dealogic)的数据显示,近年来全球PPP的总投资金额约为600亿美元至1000亿美元之间,2014年约为720亿美元,主要分布在欧洲和英联邦国家,交通和社会基础设施类项目占到了约70%。近期,美国的PPP市场有开始爆发的迹象,而自2014年, PPP模式在中国迅猛发展,PPP项目的数量和金额出现了快速增长。截至2016年4月30日,中国财政部的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显示,中国PPP储备项目的总额已达9.3万亿人民币,约合1.43万亿美元。PPP在中国的迅猛发展,将刷新全球的数据。

全球项目融资:银行贷款为主要资金来源,亚太地区印度遥遥领先

此处的项目融资特指以项目的未来收益和资产作为偿还贷款的资金来源和安全保障的融资方式,与前文谈到的为基础设施项目融资的概念不同。项目融资并非仅用于基础设施项目,在矿产资源开发和部分工业领域同样适用。而如前文所述,基础设施项目融资除了项目融资外,还可以通过公司融资。同样,尽管由于高杠杆、风险分散和表外处理的特性,无追索项目融资被广泛运用在PPP项目中,但项目融资并不等同于PPP,同样可以被用于非PPP项目。根据Dealogic的数据, PPP项目在项目融资中的占比保持在16%至25%之间,2014年约为18%。当然,PPP项目中的参与方,也可以通过公司融资的方式间接为PPP项目筹集资金。

IJGlobal数据库对全球项目融资按来源分类进行了统计,类似的数据来自另一家数据提供者Dealogic,2014年项目融资的79%来自贷款,12%来自股权投资,9%来自债券。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展示了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主要国家近年项目融资贷款的数量,印度一枝独秀,领跑亚洲。

中国尽管在2014年较上一年有较大的增长,但提供项目融资贷款的规模仍然很小。传统公司融资模式对金融机构能力要求不高,放贷只需要有资产抵押、信用抵押或担保即可,而过去针对地方融资平台甚至只看政府的兜底承诺即可,而要做基于项目收入的有限追索项目融资,则要求金融机构必须对行业和项目有专业判断,但由于人才结构和知识结构缺陷,大多数金融机构尚未建立起适应项目融资的操作流程和风控系统。尽管有中国国务院文件明确了项目收益权质押的创新金融方式,以及最高法院对特许经营收益权质押的认定,项目所有权属不清以及资产变现能力较差等都影响金融机构持有此类资产的信心和兴趣。

此外,由于项目融资风险更高,理应由更高的资金成本匹配,但实际上在中国资金市场中同质化竞争氛围下,不支持这种区别定价,金融机构也缺乏差异化风险定价的意愿和能力。

选择贷款融资或者债券融资的主要因素有规模、成本和期限,通常来讲,债券融资适用于更大规模的项目,有比等量银行贷款更低的成本以及相对更长的期限。但决定融资方式的时候,也应综合比较,比如对主体信用的要求、对资金的需求时间和利率定价方式等。总体来说,债券适合用于标准的项目,尤其是已经进入相对稳定的运营期的项目。而银行贷款的更大灵活性更适合项目建设和早期运营阶段更加复杂或在不确定的市场中进行的项目。2009年至2013年,亚洲区共发行551只基础设施债券,总额达1.68万亿美元。其中,中国有340只,总额1.42万亿美元,包括对政府平台公司发行的企业债、公司债,以及项目收益债和 专项债。

PPP基金:拓展融资渠道、整合优势资源、平衡各方利益

PPP基金包括市场端发起的各类针对PPP项目的投资基金,也包括政府端发起的旨在增加市场信心并提高PPP项目可融资性的各种支持引导基金。

在PPP项目对全产业链效益最优以实现物有所值的目标驱动下,私营部门往往整合融资、设计、建设、运营和维护等各个环节的参与方,分享各自的优势和资源,或组成“1+1>2”的联合体,市场端的各种PPP基金除了可以帮助拓展融资渠道募集更多资金外,更能起到整合PPP项目众多参与方优势资源和平衡各方利益诉求的作用。针对PPP类项目体量大、周期长、收益稳定但不会太高的特点,国际上绝大多数基金是长期投资,不做明股实债类的短期回购安排。资产证券化促成了此类资产的二级交易市场,在满足项目进入稳定运营期后的融资需求的同时,也使得长期流动性需求能够得到满足。

财务可行性支持:政府直接提供现金支持,协调公私风险承担

第7篇:公共基础设施范文

公路基础设施民营化的理论依据

公路基础设施的商品特性

按照经济学中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的区分标准来划分投资项目,可将项目划分为私人项目和公共项目。私人项目由私人部门投资生产,纯公共项目由政府投资,准公共项目则可由私人和政府共同投资。公共物品一词最早出现在萨谬尔森的论著中,定义为纯公共物品是这样的物品,即每个人消费这种物品不会导致别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减少,它具有两个特征:一是消费的非排他性:二是消费的非竞争性。公路基础设施具有这些特征,但是同时,公路基础设施具有可以量化的使用价值和明确的直接收益者,具有特定的服务性和一定的商品属性,公路基础设施的提供与使用在一定条件下存在竞争性和排它性,能够产生不同的服务水平与质量,不是纯粹的公共物品,具有鲜明的生产性。因此,公路基础设施介于竞争性和公益性投资项目之间,既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又具有私人物品的性质,属于准公共物品,应该由政府和市场公共投资与管理。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布坎南曾经界定了“政府提供”和“政府生产”两个概念。“政府提供”是指政府通过预算安排或政策安排等某种适当的方式将公共物品委托给民营企业进行生产和经营,又称为“政府间接生产”。典型的“政府生产”是指政府直接通过财政支出拨款,给自己拥有的公营企业从事生产、经营公共物品,又称为“政府直接生产”。私人物品可能由公营企业生产,公共物品也可能由民营企业生产,二者并不存在截然分开的界限。公路作为准公共物品,也可以分为政府直接生产和政府间接生产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都是正常、合理的,关键是要通过市场竞争的方式择优选择。

公路基础设施民营化的必要性

政府建设,经营公路基础设施的效率较低

我国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很大程度还属于一种政府行为,基本上还是由行政事业单位负责,这些机构垄断了公路基础设施的建设、经营,缺乏竞争压力和追求成本最小化的动力,导致了不适当的扩大机构、增加人员、提高薪金、人浮于事、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何翔舟在《公共事物的高成本运作及其民营化改革》一文中给出的政府经营公共事物内部人偷懒的博弈与民营化内部人偷懒博弈的比较,政府经营与私人经营人员在编制方面的博弈的比较,更为深刻的说明了政府在经营公路基础设施中效率低下。

政府建设,经营公路基础设施存在失灵或失败

政府的软约束机制使政府在建设、经营基础设施过程中存在失灵和失败,如决策失误、政府扩张、寻租等。

——决策失误。公路建设决策是以集体作为决策主体,并通过有一定政治秩序的政治市场即用投票来购买公共物品来实现。它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存在种种困难、障碍或制约因素,使得政府难以制定并实施好的或合理的公路建设管理政策,难免决策失误,带来了巨大的浪费。

——政府扩张。公共选择理论家们特别指出,政府部门追求内部效应客观存在即谋求内部私利而非公共利益,这是政府失灵或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现实中越权审批设立公路建设基金、违规收取各类行政性收费、挪用公路建设资金用于行政经费开支、设立小金库等都证实了这一点。

——寻租。政府及其官员在寻租过程中未必都是被动的角色,充当主动角色的情况也大量存在,即“政治创租”。它扭曲了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导致政府失败,近年来,公路建设、经营领域的腐败大案就是明证。

公路基础设施资金缺口较大

经过年以来的加快发展,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的良性发展进程已经启动,但是我国干线公路仍然处于大规模建设阶段,而且全国特别是西部地区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面貌还远远没有改变,“十五”到年正是公路交通发展突破“瓶颈”制约的关键时期,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不仅不能减缓,而且还需要继续加强。但各地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目前仍然存在较严重的资金短缺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干线公路建设资本金来源不足,这在西部开发省际公路通道建设上表现尤为突出,由于中央专项资金有限,目前西部通道有一半以上的建设项目还没有落实资本金,这些项目前期工作已经明显滞后二是县乡农村公路建设需要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张春贤部长在全国交通厅局长会议上提出了实现交通新的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和要求:年,公路总里程要达到万至万公里,全面建成“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万公里。年,全国公路总里程要达到万至万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万公里以卜。“十五”期间全国公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还有约亿的需求,资金缺口将达到亿元,约的资金缺口仍需要通过市场融资来解决。

同时,根据××年公路水路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交通行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年公路建设累计到位资金亿元,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占,车购税占,国内贷款占,自筹及其它资金占。这说明,在以往的公路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家预算的公路建设资金十分有限,自筹和其他资金占到将近一半,从我国财政对基本建设的投入趋势来看,这种情况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还会存在。我国财政对基本建设的投入趋势如图所示。

公路基础设施民营化的途径及措施

公路基础设施民营化的途径及模式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我国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的现实,公路基础设施民营化的途径主要有四种:一是建设承包,即将公路基础设施的建设转包给私营企业,二是管理承包,即所有权归国家,管理和经营责任委托给私营企业,三是特许经营,即在一定时期内,将资产的经营、管理和控制交给私营企业,四是全权转让,即将所有权彻底转让给私人部门,这种情况极少。具体模式见表所示。

公路基础设施民营化的措施

加强公路基础设施民营化的法律、法规建设

目前,没有一套完备的规章和标准来指导公路基础设施民营化进程,年颁布的《公路法》年修订也没有详细、必要的规定。虽然交通部和国家计委也都颁布了一系列的规定和通知,但这些规定和通知之间互相有冲突,因此需要对它们进行修改,并由国务院,制订一套统一和综合的程序。

——建立公路基础设施准入方面的法律法规,明确民营企业进入公路基础设施的领域、条件、空间和深度,为民营企业进入公路基础设施建设、运营领域指明方向。

——建立公路基础设施民营化监管、评估方面的法律法规,规范民营企业建设、经营公路基础设施的行为,保证公路基础设施民营化健康发展和公共利益的充分实现。

——建立公路基础实施民营化权益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对民营企业发出明确的号召,排除民营企业的顾虑,积极引导民营企业进入公路基础设施建设、运营领域。

——建立公路基础设施成本—效益衡量方面的法律法规,为公路基础设施实施民营化提供科学、合理的定量依据,充分实现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

培育和发展公路基础设施民营化的资本市场

积极培育和发展资本市场,通过资本市场为公路基础设施筹集建设资金,是公路基础设施民营化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资本化、证券化程度很低,全国上市公司不到家,主业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只有的多家,公路基础设施领域的上市公司更少,但是这些为数不多的上市企业筹集的资金数量远远大于政府在很多项目上的财政补贴、专项建设资金。因此,可以在公路基础设施领域,运用上市、债券等融资手段,培育和发展公路基础设施民营化的资本市场,加快公路基础设施民营化的进程。同时,还可以通过员工集资持股、管理层收购、个人委托贷款等方式,培育和发展公路基础设施民营化的资本市场。

有选择的实施公路基础设施民营化

在正确看待公路基础设施民营化,鼓励私营企业进入公路建设、运营领域的同时,还应该有选择地实施公路基础设施民营化,这是由公路基础设施的公益性所决定的。公路基础设施项目一般可分为盈利性、微利性和纯公益性。最后一类投资一般由政府财政承担;微利性项目以私人投资为主体辅以政府补贴;盈利性项目,只要给予的运营价格合理,在经营规范的条件下,可收回投资并获社会平均利润,这类项目本身就具有一定吸引力,除项目投资前期给予适当的政策优惠外,政府可不作其它担保。

第8篇:公共基础设施范文

昨天,我们召开了全州四大支柱产业发展大会,已经明确了四大支柱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措施,今天,我们接着召开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会议,就是因为产业发展必须依靠基础建设作为保障。去年,省政府先后召开了交通工作会议、农田水利工作会议、城镇化工作会议、林业环保工作会议。为了贯彻落实好省政府各会议精神,我们把各个工作会议的精神串在一起召开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会议,充分表明了基础项目和产业项目并举,两个工作一起抓、一起强的决心。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扩大内需和投资拉动战略,落实“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保生态”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统一思想、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全力推进交通、农田水利、城镇和环保工作,实实在在地为××的跨越发展打牢基础。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基础建设成绩显著,跨越发展能力提升

××当前最大的目标和任务就是要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但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跨越发展就成为空谈,我们始终把打牢发展基础作为经济工作的关键举措,通过几十年的努力,使我州的交通、农田水利、城镇、环保等基础建设工作取得长足的发展,为今后的跨越发展积攒后劲,提供坚实的基础。

(一)打牢关键基础,交通建设快速发展

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基础。通过多年建设,我州交通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立体、便捷的交通网络已具雏形,交通通达能力不断增强。主干道建设取得突破。香格里拉至松园二级公路的建成,结束了我州没有高等级公路的历史;随着香德、德维二级路前期工作的展开,拉开了我州三大主干公路建设的序幕。出口通道建设步伐加快。维福、香稻公路正在加紧前期工作,香宁公路已完成前期,德贡、香木公路正在加紧建设,香乡公路基本完工,四外通道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农村公路建设快速推进。目前,全州29个乡(镇)实现了乡乡通公路,乡乡通客车,乡镇通油路率达80%。机场三期建设圆满竣工。香格里拉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建设任务顺利完成,极大地改善了××的航空运输和机场条件。铁路建设进展顺利。经过近两年的努力,丽香铁路前期工作基本完成,是全省推进的7个铁路项目中,进展较快的一个。由于丽香铁路地质复杂,据专家介绍,丽香铁路是国内乃至国际上建设难度最大的铁路,比青藏铁路建设的难度还大,青藏铁路每公里的投资大概是3000多万元,而丽香铁路每公里的投资6625万元。铁路总长139公里,投资概算92个亿,甚至会超过这个数字。由于丽香铁路桥梁和隧道占整条铁路干线的72.9%,工期也由原来的4年改为6年,但我们要按4年内完工来推进工作。在丽香铁路项目上,我州打破常规,在立项批复以后,可研和初步设计同步进行,加快了丽香铁路的动工时间。丽香铁路有望在年内开工,××拥有铁路的梦想为期不远。

(二)夯实民生基础,农田水利建设步伐加快

农田水利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和命脉,是实现跨越发展基础中的基础。州委、州政府始终抓住农田水利基础建设不放松,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为农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和农村的和谐稳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高稳产农田建设快速推进。认真开展中低产田地改造,不断完善渠系配套,高稳产农田地比重逐年增加。骨干水利建设取得较大突破。犁地坪、小中甸水库建设项目,“五小”水利工程,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人畜饮水工程等建设项目的实施将为改善我州防洪、灌溉、饮水条件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大力推进沼气池建设,实施藏区太阳能温暖工程,沼气池和太阳能在农村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

(三)做实窗口特色基础,城镇建设突飞猛进

城市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窗口,城镇化是××发展迈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通过多年努力,全州的城市和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到2008年底,全州城镇化水平达到22.4%,三县县城规模不断扩大,辐射带动能力逐步增强。城镇设施不断完善。先后建成了一批城市道路、桥梁、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工程项目。到2008年,县城日供水能力达5万吨,县城供水普及率92%;城市道路总长75公里;污水处理率2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26%;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19%,人均绿地面积5.5平方米。城镇规划不断加强。坚持规划先行,科学拉开城市框架,准确定位城市功能区划,完成了全州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和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重大建设项目进展顺利。香格里拉县城集中供热一期工程试点片区20万平方米、香格里拉县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香格里拉县垃圾处理场扩建工程已开工建设;德钦县城整治与拓展、维西市政二期工程顺利推进;希尔顿生态旅游文化商贸中心基础设施项目,正在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城乡住房条件不断改善。推进住房货币化改革,按计划分步骤完成了离退休干部职工住房补贴的发放兑现工作;实施了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困难农民的居住安全问题得到逐步缓解;城镇廉租房建设工程顺利推进。

(四)筑牢可持续发展基础,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是立州之本。坚持生态立州,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基础工作来抓。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及退耕还林工程,森林植被得以恢复,水土流失得以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加强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林政管理工作;实施纳帕海国际湿地综合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完成了污染源和土壤污染状况第一次普查和调查工作,全面掌握了我州环境状况和土壤资源状况。进一步巩固“禁塑”成果,高度重视节能减排降耗工作,突出抓好重点企业节能减排,全州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了4%。处理好“三江并流”遗产地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保护、管理工作得到加强。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州的交通、农田水利、城镇、环保等基础建设与跨越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就交通而言,到目前,全州还没有一级公路,二级公路123.4公里,占全州公路总里程数的2.52%;三级公路87公里,占1.78%;四级公路2995公里,占61.6%;等外公路1666公里,占34.1%,公路还存在着等级低、通达条件差、安全系数小的问题。就农田水利而言,全州高稳产农田面积为10.35万亩,仅占耕地总面积的15.7%,且存在综合配套设施不完备,土壤地力退化,耕地质量下降,缺乏科学规划等问题。从城镇基础建设看,全州29个乡镇中只有9个乡镇编制了总体规划,规划覆盖率仅为31%,村庄规划编制工作还未启动,规划工作相对滞后;全州城镇化水平比全省低11个百分点,比全国低24个百分点,城镇化程度还较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2008年全州人均日生活用水量120升,人均公共绿地5.5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8平方米,人均拥有城市维护建设资金仅为240元,远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同时还存在着城市功能不完备,城市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存在保护与开发的矛盾还比较突出,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屡禁不止;城乡环境改善难度不断加大,全州污水处理率仅为2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为26%;天然林保护工作难度大,体制机制不健全,环境管理能力弱等问题。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当前发展的有利因素,国家不断加大对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为我州今后一个时期跨越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同时,随着国家“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政策措施的落实,将对推动我州交通、农田水利、城镇、环保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二、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推进全州基础建设快速健康发展

州政府把今年确定为“重大项目攻坚再攻坚,民生工程落实再落实,维稳措施细致再细致,生态工程具体再具体年”。这是因为,全州经济社会能否快速健康发展,主要取决于项目,尤其是重大建设项目的支撑,有大项目才有大投资,有大投资才有大发展,有大发展才有大效益,这个是我州跨越发展的必经之路。当前全州各级各部门,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要进一步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把大抓项目、抓大项目作为当前全州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坚定不移的以重大建设项目为突破口,牢牢抓住事关全局的重大项目不放松,全面加快项目建设步伐,不断夯实发展基础。今年我们决定实施19个重大建设项目和40个重要建设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要完成90个亿,因此各级各部门要全力以赴抓开工、抓进度、抓资金、抓项目协调、抓项目落实、抓监督检查,一抓到底,全程服务、全程推动、全程监督。要实现××跨越发展,基础建设是先决条件,交通、农田水利、城镇、生态环境建设是基础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着眼于拉动和支撑长远发展的基础建设项目,突出重点基础,强化措施,推进全州基础建设快速健康发展。

(一)加快交通基础建设步伐,实现全州交通跨越发展

交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今后一段时间,交通基础建设要按照建设一条铁路,两个机场,三大主干,四外通道和五千公里农村公路的立体交通网络思路,以建设连接滇川藏的重要通道为目标,到2015年建成铁路、公路、航空通畅快捷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逐步把××建成东部藏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一要加快推进丽香铁路建设,并争取在“十二五”前期实现通车,州人民政府将成立铁路建设办公室,全力推进丽香铁路建设,积极推进香格里拉至德钦、德钦至铁路前期规划工作。二要以提高公路技术等级和路面等级为重点,基本实现州内主干道高等级化、出口通道和县乡道路油路化。争取三年内完成国道214线香格里拉—德钦二级、德钦—维西(塔城)二级路建设,新开工建设连接周边地区的香格里拉—宁蒗、香格里拉—乡城旅游北环线、香格里拉—稻城、德钦—贡山、维西—福贡等公路。以改善农村道路通达条件,解决农民出行难问题为目标,继续实施好县乡(镇)硬化通畅工程,加快推进无油路乡镇的路面硬化,每年实施并完成500—800公里的农村公路建设,2010年全州所有乡镇实现路面硬化,20户以上的自然村实现通公路,并逐步硬化路面、提高等级,到“十二五”前期全州实现村村通公路。推进项目前期工作,积极做好香格里拉开发区松园段高速路、香格里拉—维西塔城二级路等骨干交通项目的规划、立项、可行性研究等工作,为××交通真正实现跨越发展储备好一批项目,到“十二五”末,香格里拉至松园公路建成高速路。三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香格里拉机场设施,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到“十一五”末再开通2—3条航线,争取早日把香格里拉机场建成东部藏区重要的国际口岸机场;要积极推进德钦小型机场前期工作,争取在2010年内完成前期工作。

就当前来讲,要推动丽香铁路尽快产生实物工程量,争取完成投资5亿元。香德、德维二级公路建设项目已被列入2009年全省新建二级公路建设项目,目前正在抓紧开展前期工作,全州各级各部门要统一思想,积极采取措施,积极配合做好香德、德维二级公路前期工作,香德路争取在今年11月前开工建设,德维路也要在年内开工;同时,要加快德盐公路、羊拉公路、香乡公路、洛吉公路、德贡公路、香木公路、通村公路等重点工程建设进度,香乡旅游北环线在9月份开工。通村公路要完成600公里的建设任务。2009年,交通基础建设要力争完成年初固定资产投资目标12亿元。

(二)加快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步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要按照建设好六大工程(即中低产田地改造、骨干水源工程、骨干沟渠工程、五小水利工程、安全饮水工程、防洪防涝工程)的思路,以兴修水利为重点,进一步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积极推进小中甸水利枢纽和梨地坪、康斯水库建设步伐的同时,积极筹措资金,对澜沧江沿岸及全州骨干水利工程和事关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农田水利工程进行除险加固、三面光防渗处理。要进一步加强以坡改梯和中低产田改造为主的高产稳产农田建设,努力提高水利化程度,切实加强山区小型水利工程、基本农田地、农村节水灌溉、饮水安全、水土保持、乡村道路、农村电网、农村通讯、农村能源沼气、人畜饮水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到2010年,全州高稳产农田由2008年的10.35万亩增加至16.65万亩,净增6.3万亩,通过中低产田地改造,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全州水利工程控制供水能力50433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达2.26万公顷,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农村安全饮水8.97万人,防洪除涝保护面积达5.45万亩,受益人口达6.8万人;城市日供水能力达到50万立方米,提高城市用水供给能力。到“十二五”末,全州完成中低产田地改造20万亩。全州不同层次高稳产农田达到31万亩,全州年粮食产量达14.5万吨以上;水利工程控制供水能力65533万立方,有效灌溉面积33.825万亩。

今年,要继续加快推进犁地坪、小中甸、康斯水库的建设进度。犁地坪水库要完成投资8000万元,年内完成主体工程,实现水库蓄水;小中甸水库年内完成导流渠开挖,主体工程开工;康斯水库要争分夺秒地抓紧前期工作,争取今年年底开工建设。抓好五小水利设施和六十条骨干沟渠建设,完成100件五小水利和10条骨干沟渠建设。继续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完成2万亩高稳产农田建设。加快农村公路、农村电网等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进一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再实施100个20户以上自然村的道路建设。切实抓好项目储备,做好农田水利项目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坚持不懈地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做好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组织实施好渠道除险加固、灌渠疏挖、水毁修复及综合治理等工程。优先解决人口相对集中的乡镇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扎实有效地开展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努力改善农村饮水环境及条件。继续做好中德财政合作××香格里拉人畜饮水项目的前期工作。抓好牧区水利试点工作,积极向上争取对我州牧区水利项目进行专项倾斜扶持。

(三)加快城镇基础建设步伐,推进城镇化进程

要按照“规划先行、拉开框架、打好基础、定位准确、突出特色、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丰富功能、美化环境、强化管理”的思路,城市、集镇、乡村规划都要高起点、高标准、有特色地进行规划,规划制定后要严格按规划进行项目建设,不能因领导的个人意愿而随意改变规划的内容。以香格里拉、德钦、维西特色文化城市和开发区窗口城市为重点,打造具有经济、文化、商业、社会价值“四值”的特色城市,不断加快城市化进程。努力打造以香格里拉县城为中心,德钦、维西县城为两翼,连接滇、川、藏主要通道为轴线,经济开发区为窗口,主要风景名胜区为依托的城镇体系,按照城镇规模适度,职能分工明确,服务功能完善,布局科学、产业结构合理,民族特色突出的要求,建设具有高原生态、民族文化、时代气息的特色城镇。要不断加快城市道路、供排水、污水及垃圾处理、照明、电网、通信、园林绿化和市容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充分发挥城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辐射作用。到2010年城镇化率达到25%左右,城镇人口达到10.2万左右;城镇供水普及率93%;污水处理率达到6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超过80%;人均城市道路面积达到8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6平方米,城镇最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到2015年城镇化率达到35%左右,城镇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供电、供气、供暖、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现象有较大改观,基本适应发展的要求,新增供水能力4.5万立方米/日,城镇供水普及率95%;污水处理率达到9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超过95%;人均城市道路面积达到10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8平方米;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现应保尽保,农村困难群众住房安全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当前的重点工作是:一要认真抓好城乡规划编制工作,转变规划工作滞后这一制约我州城镇发展突出问题;要把旅游发展与城市建设充分结合起来,不断提升经营城市的能力和水平。二要全力加快城镇体系建设。围绕到2012年前把香格里拉县城建设为可容纳10万人、维西县城可容纳3万人、德钦县城可容纳1万人、开发区可容纳1万人,同时建设10个特色小集镇的目标,全力加快城镇建设步伐。要重点抓好香格里拉县城希尔顿旅游文化商贸中心、香格里拉县城集中供热项目、香格里拉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维西县城市政二期、德钦县城拓展整治等工程,加快三坝乡、永春乡小集镇建设步伐。要求希尔顿旅游文化商贸中心9月份完成前期工作并开工建设。千方百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设几个五星以上酒店、饭店,做好火车站商贸中心前期规划等工作,城镇建设力争完成8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三要切实开展好民居工程建设,不断解决城乡群众住房困难。要积极向省和国家汇报和争取,并结合实际切实抓好保障性住房、廉租房和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等建设。今年,向上争取的廉租房和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资金要比去年有明显增加,力争建设廉租房2万平方米,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3500户。四要不断做大做强房地产业。今年要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支持和鼓励房地产业发展,全年全州力争完成房地产投资3.5亿以上,把房地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五要加强城镇管理工作。要不断完善城市管理的体制、机制,形成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配套健全的管理体系;实施综合执法,发挥整体功能,强化执法队伍的素质教育培训,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和执法水平;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不断提高市民的文明卫生意识和道德修养;走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长效管理路子,促进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四)打牢生态基础,实现经济与生态双赢

我们要站在全国生态安全和××长远发展的高度,始终坚持以保护为主的原则,把保护××的生态环境这根主线贯穿于全州经济建设的全过程,一定要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经济建设和资源开发都要以科学性和可持续性为前提,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双赢。到2010年,争取全州森林覆盖率要达到74%以上;三县县城及开发区空气质量控制在国家二级标准内;两江流域水质达一至二类标准,一、二级支流达到二类标准,高原湖泊达一类标准;三县县城及开发区自来水使用率达95%以上,尽快对饮用水源进行划定保护,使水源林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0.6平方千米,封禁治理面积6300平方千米。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早日启动香格里拉生态环境保护及建设项目。生态环境破坏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对生态良好区采取抢救性保护,生态功能脆弱带积极恢复,农村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环境监管能力进一步得到加强。到“十二五”末,全州森林覆盖率要达到77%以上,以“两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为重点,有效地保护“两江”上游生态屏障;工业园区污染得到集中控制,城镇和农村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城乡人居环境状况全面改善,基本满足小康社会的要求,初步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当前,我们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努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要按照《“两江”流域生态屏障功能区保护与建设规划》,做好“两江”流域生态屏障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二要按照国家和省的部署进一步推进林权制度改革,结合农林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和鼓励发展有特色的经济林基地。三要紧紧抓住中央在财政转移支付中增加对生态脆弱和生态保护重点地区支持力度这一机遇,继续向上争取生态补偿政策和项目。四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全面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确保省政府下达我州的环保目标任务完成。五要逐步淘汰和取缔生产工艺落后、产能低、高污染的中小企业,积极引进环保型、节能型的大企业,从源头上抓好、抓实节能降耗减排工作。六要继续深入开展“七彩云南保护行动”,继续实施好天然林保护工作,巩固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成果,解决草场过牧问题,实施2.8万亩公益林管护,加快推进纳帕海湿地生态建设和保护工作,2009年完成纳帕海水质处理,达拉河整治工程投资5000万元。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重点,按照《××州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方案》要求,有步骤、分阶段、规范有序地推进全州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七要认真贯彻执行迪政发〔2006〕25号文件精神。目前,在矿业、水电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当中,林地和林木遭到破坏的情况仍时有发生,迪政发〔2006〕25号文件对保护林地责任作了明确的规定,并提出了强有力的措施,继续落实好这份文件精神,对我州保护林地,提高森林覆盖率和促进林业生态环境建设,解决好开发与保护之间矛盾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八要继续做好城市面山污染治理,切实加强环境监督管理。完成小流域综合治理20平方公里。九要加强农村替代能源建设,大力推广沼气池、节柴改灶和太阳能,今年新建沼气池2000口。十要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的管理力度,合理、有偿、规范、有序地依法进行开采,严禁破坏性开采,把资源开发对环境的破坏减少到最低限度。

三、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全力以赴促进基础跨越

第9篇:公共基础设施范文

一、基本情况

县位于市南部,下辖8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面积1138平方公里,总人口48万人,耕地面积78万亩,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也是粮油加工大县。全县现有规模以上粮食流通加工企业37家,其中面粉加工企业21家,年加工能力120万吨;流通企业3家,年购销粮食20万吨,储存企业2家,仓容6万吨。2009年,全县夏秋两季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04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50万吨。粮食生产以小麦、玉米为主。搞好粮食宏观调控,确保粮食安全是粮食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我县国有粮食企业的基础设施现状与我县粮食安全的要求和粮食流通发展新形势的要求还有差距,必须加大粮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二、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

(一)粮食流通基础设施的现状

县现有粮食储存企业2家,存储能力4.3万吨,国家粮食储备库储存能力2.5万吨,实存中央储备粮2.4吨,粮权属中储粮总公司,由中储粮总公司公司管理。县粮食储备库储存能力1.8万吨,现存小麦1.3万吨,粮权属县政府,由县粮食局管理。按全县人口计算,人均粮食27公斤,按城镇户口计算,人均粮食100公斤。我县国有粮食仓储设施集中于这两个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以标准仓为主,现有粮仓总数8栋,总面积10700平方米。目前,我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仓容严重不足,设施需要更新,粮油检测体系不健全,所有这些已不适应粮食流通发展的需要,已成为制约我县粮食流通发展的主要因素,政府调控粮食市场,实施宏观管理,客观上要求有合理的粮食基础设施作保证,以适应粮食发展新形势的需要。

(二)粮食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1、投入严重不足。粮食物流设施是保证粮食流通和粮食正常供应的前提条件。但是,国家在我县这方面的投入少,地方政府因财力有限投入也少,其他经济主体因为粮食设施的高投入低回报和粮食行业是一个薄利行业等因素,参与投资的积极性也不高,正是由于缺乏稳定的粮食基础设施投资机制,导致了目前粮食基础设施建设难有保障。

2、仓容不足直接影响粮食收购,从而又直接影响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的发挥。国有粮食企业现有仓房仓容量小,仓储效率低,仓房的硬件技术条件差,难以保证储粮需求。

3、粮食物流批发市场缺项。由于国有粮食企业资金困难,一直无能力自行筹建,我县没有粮食批发市场,粮食市场体系没有真正建立。

4、检验检测设施滞后于粮食市场的需要。一是我县未建立粮油质检中心,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行政,市场监管的需要;粮食质量监督检查体系急需加强和完善;二是只有基本的检验检测仪器设备,使承储企业不能与市场有效连接,难以做到优质优价,相关仪器、设备的配置势在必行。

5、信息化、网络化建设远远落后于时展。关系社会粮食品质安全的粮食品质监测信息系统、粮食市场供给安全的应急处理系统和市场预警信息系统尚未建立,使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不能及时有效的从市场获取所需信息,为正确决策提供帮助,宏观调控相对滞后。

6、粮食物流设施、设备需要更新配套。主要没有计算机粮情检测设备,机械通风设备,环流熏蒸设备,已年久需要更新才能适应新形势和发展的要求。

(三)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趋势

1、粮食基础设施建设是全县粮食生产和流通发展的需要,我县主要粮食品种玉米和小麦的产量,超过50万吨,按80%的商品率计算,每年有40万吨的商品粮需要出售,国有粮食部门掌握50%的粮源收储量就达20万吨,现有仓储能力显然达不到这个要求。

2、粮食基础设施建设是政府有效实施宏观调控的需要,也是适应粮食现代物流的需要。粮食商品化、购销市场化,要求政府加大对粮食市场调控的力度,作为政府粮食宏观调控载体和实施粮食宏观调控主体的国有粮食企业所承担的地方储备粮、军粮以及其他政策性粮食供应的任务越来越大,粮食购销吞吐量也逐年增加,陈旧不足的仓储设施难以满足政策性购销业务增加的需要。

3、粮食基础设施建设是搞活粮食流通的需要。建立规范的粮食批发交易市场,对全社会粮食流通实施规范化管理,不仅是粮食购销市场化运作的要求,也是搞活我县粮食流通,保持粮食供求总量平衡的需要。我县粮食融入大市场,大流通,就要建立稳定可靠的粮食购销渠道,加强与盟外毗邻地区的粮食购销协作,因此,必须建立粮食批发市场交易市场,尽快与粮食大市场,大流通对接。

4、粮食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国有粮食企业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增强市场竞争力和生存能力,使其不断发展壮大的需要。

三、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确保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贯彻落实《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等精神,立足于粮食商品化、购销市场化,主动适应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要求,整合现有基础设施功能,降低粮食流通成本,提高粮食流通效益,集中建设,改造一批粮食仓库、粮食加工厂和粮食批发交易市场,使结构布局进一步合理,粮食流通的信息化、市场化和集约化程度明显提高,健全和完善粮食收储、供应和公共服务体系,提高供应保障能力、管理能力和水平,增强宏观调控能力,确保全县粮食安全。

(二)基本原则

1、确保粮食安全。加强粮食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投资,调动和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增强政府的粮食宏观调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

2、全面协调。综合平衡现有设施的布局和发展。加强与毗邻县区的关系,统筹协调粮食购销、产销的关系,使粮食基础设施在粮食收购、储存、加工、销售、运输、检测和信息处理等环节能够发挥应有作用。

3、重点建设。优先解决粮食安全和宏观调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加大各级财政对粮食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达到粮食流通与基础设施相匹配,发挥国有粮食企业的主渠道作用并不断发展。

四、发展目标和重点项目及投资测算

(一)发展目标

经过“十一五”、“十二五”对粮食基础设施的建设,到2015年使我县粮食基础设施的布局和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和提高,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安全和宏观调控的需要;通过整合、提升和完善现有设施的整体功能,初步建立比较完善的粮食流通公共服务体系,发挥粮食行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应有作用。

(二)重点目标及投资测算

我县2011年—2015年粮食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内容包括三大类项目,粮食储备仓容扩建项目,粮食仓房维修改造项目,农户科学储粮项目。

1、粮食储备仓容扩建项目及投资测算

为了增强我县国有粮食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使其不断发展壮大,充分发挥粮食宏观调控方面的载体和主渠道作用,建立起地方储备粮管理和供应的保障体系,稳定成品粮市场,有效应对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确保全县粮食安全和切实解决农民卖粮难问题,更好的服务于广大农民群众。我县现存地方储备13000吨,今后五年内要不断完善国家、省、市三级粮食储备体系建设,在现在的基础上,再通过多种渠道,积极向国家和省争取粮食储备指标,并建议县政府增加地方储备,逐步扩大储备规模。今后几年要把争取各级储备指标,扩大储备规模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切实抓在手上,力争多储粮。计划在2011年—2015年新建容量为3万吨的标准仓房8栋,长52米,宽21米,开间4米的平房仓,堆粮高5米,总建设面积为8736平方米,计划总投资1440万元,主要内容为:工程费用1397万元、其它费用43万元。其中:工程费主要包括:仓储工程费用、辅助工程费用、公用工程费用、室外工程费用。其它费用包括:建设单位管理费、勘测费、设计费、办公及生活用具购置费,生产职工培训费。

2、粮食仓房维修改造项目及投资测算。包括墙体加固、仓项保温、仓房门窗密闭等;同时辅助设施项目,包括地坪、消防井、水电设施改造等。计划在2011年—2015年总投资200万元。

3、农户科学储粮项目及投资测算。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工程是扩内需、保增长、重民生、促和谐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农村民生工程建设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有效措施,根据《农户科学储粮专项管理办法(暂行)》(国粮办展[2009]150号)、《农户小型粮仓建设标准》(LS/T8005-2009)的要求,2011年—2015年计划在全县六个乡镇新增农户科学储粮仓12000个,总投资456万元。

五、政策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粮食基础设施建设是粮食流通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县粮食主管部门都要高度重视,统一认识,加强领导,把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具体的专项推进方案,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

(二)加大前期工作力度

为保证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顺利实施和完成,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管理和加大工作力度,按照规定程序认真做好各项前期工作,包括项目的可研论证、工程设计、招标投标、资金筹措等前期准备工作。要结合各自实际,在充分利用粮食仓储、购销、检测等设施和技术的基础上,编制好各项的专项规划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并按规定程序报批后组织实施。

(三)积极争取粮食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加快粮食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是关键,因此,必须多方协调,多渠道筹措资金,争取多方面的支持。

1、争取国家、省政府各类粮食基础设施专项建设资金和投资补助资金。

2、争取市县财政的投资补助。

3、争取农发行的贴息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