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德育总结范文

大学生德育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德育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德育总结

第1篇:大学生德育总结范文

一、重视程度高,各方支持准备充分。

本次社团活动得到了院领导的高度重视,院团委的大力支持和各院系,各社团的积极参与。各项筹划工作相当充分,事前的宣传力度也比较大,调动了广泛的参与积极性,为活动的正式开展作好了充足准备。而在活动过程中,各社团不仅积极参加到各项活动中来,还积极组织本社团的会员观看各项演出。

二、策划严密,开幕闭幕兼富创意

本次社团活动中60余个社团活动安排得当,时间较为充裕,为整个社团群体展示风采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开幕式以表彰大会的形式既嘉奖了在过去社团发展中积极向上,努力拼搏的社团人,也鼓励了在场的60几个社团负责人为更高的理想去拼搏,去奋斗。闭幕式以晚会形式,再次把本次的社团社团活动推向了。

社团工作会议中团委陈晓斌书记和谢刚副书记的发言也给我们社团人带来了全新的思维方式,为我们下面的社团工作指明了方向,使得“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深入人心。

三、质量较高,内容丰富形式多彩。

本届社团活动除保留了一些传统活动外,更着力于组织各类特色活动,如闭幕式晚会的提琴乐队演出,昆曲诗词鉴赏,音诗画表演等。这些高雅艺术的引进,以及众多演员,具有才艺的社团人和兄弟院校的加盟,给大家带来了视觉和精神上的震撼,掀起校园社团文化氛围的。

大学生社团活动总结(二)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一学期又过去了。伴着快乐,惊喜,充满了挑战与激情的20**年上学期的工作已收尾,本学期的工作道路有泥泞,有荆棘,正是这些才锻炼了我们的毅力,为了下学期的发展工作,减少工作中的失误,我们对本学期的总结如下:

一、日常工作

1、宣传部的主要工作是为各种活动编写宣传标语并制作各种宣传海报,在各活动开始前一周或几天进行宣传语、海报、板报的制作,使消息及时传播出去,同时还有专门人员在我院贴吧上进行宣传,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2、各活动举办的同时,编辑部会为之写报道并加以配以图片说明,真正做到了图文结合,同时还负责报道图片的上传工作。自2010年下半年至20**年中旬,本学年共上传报道及图片资料96篇,并严格保证了上传的质量。为了防止上学期“问题”报道的出现,我们还制定了审核程序,使得工作规范化、有序化的进行。

3、秘书处的工作是整理各社团的档案,打印各种表格。通过这些工作,在原有的电脑水平基础上,各成员的电脑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4、社团换届是有组织部下达通知并对换届表进行收取,在该部乘员的带领下,到目前为止,已有27个社团换届成功并开始了新一轮有序的工作,另外,组织部还负责各会场的安排。

5、此外,财审部负责会费的管理,并在各大型活动前后进行资金预算与统计;外联部为每次的活动拉赞助、条幅等,除此之外,各部门之间相互合作,为社联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6、与社团工作交流方面,我们吸取了上学期的经验,与各社团负责人及骨干人员的交流明显多于上学期,但也有不足之处。由于换届原因与新社团负责人不太熟悉,导致在交代工作是有些小困难。在以后的工作中应加强与各负责人的沟通交流,以便工作顺利进行。

7、外校走访方面,继上学期走访的累累硕果,本学期的走访工作也取得了喜人成果。我们不仅走访了其他外校,还带一些社团大型活动中为各大高校友情演出,从而与各大院校的关系颇好。以后我们一定继续努力与各大院校搞好关系,打响我院大学生社团联合会的名声。

二、大型活动

20**年4月20日,第五届宿舍文化艺术节暨社团文化艺术节、心理健康节开幕式隆重举行。这是本学期我们的第一次大型活动,虽然是协助宿管委举办的,但是我们还是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晚会中去,将完美的表演呈现给各位观众。借此机会,我们还带领各社团在自己的展区进行才艺展示,从而更好的宣传了社团文化。一个大型活动的开展锻炼的不只是脑力、劳动力,更锻炼了承受力,通过此次活动,我们大一新成员也懂得了活动流程,这为以后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年5月18日,M7吉他社团在我院4、5号公寓楼之间举办了主题为“唱响辉煌”的演唱会。这是该社团第一次以演唱会的形式出现,收到了同学们的热捧,充分显示了当代大学生的青春与活力。

第2篇:大学生德育总结范文

一、建构高职大学生就业质量滚动调查的测评体系

经过对现有文献资料的研究,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模式虽然很多,其中以柯羽的研究比较合理,且易于操作。同时我们参考国内外其他人研究,制定了新的测评模式,该模式由核心评价指标和辅评价指标共同构成,本文只针对核心指标进行数据分析。

二、核心指标的调查结果分析

(一)毕业生就业率的结果

2010年至2012年,我校毕业生从毕业至当年年终的就业率都相当高,分别占94.4%、98.7%和97.8%。就算当年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找到工作,但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找到了工作,也就是说到调查前仍然没有找到工作的学生比率是相当少的,如2010年和2012年仅为4.6%和1.6%。

(二)毕业生供需关系的测评结果

一是就业单位的层次。2012年统计的毕业生在较高层次单位(在国际或国内知名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就业的占35.1%,在其他单位就业人数占58.7%,与上年统计的数据比较,在高层次就业人数有明显提高。上年在高层次单位就业的比例为32.3%,其他为65.5%。二是就业岗位层次。2012年统计的毕业生在重要工作岗位(包括部门主管、从事研究、高级管理人员)工作的占28.9%;在其他岗位工作的占63.5%。上年统计的这一数字分别为30%和65.5%,大体相同。三是专业对口情况。2012年统计结果是,很对口(11.9%)和比较对口(44.9%),两项总计占56.8%。不太对口(30.4%)和完全不对口的毕业生(10.7%)共占41.1%。这一结果与2011年的统计结果大体一致。

(三)毕业生薪金水平的测评结果

一是初次就业起薪水平。2012年调查结果显示,65.3%的学生在1000-2000元间;这个数据比上年本项调查的数据56.0%高了9个百分点;29.8%的学生在1000以内;16.8%学生达到2000-3000元,这个比例比2011年的调查的数据高。3000元以上学生占1.1%,其中有0.2%学生在5000以上。二是就业半年后的薪金水平,2012年28.4%学生为1000-2000元,52.4%学生为2000-3000元;3000以上占10.6%。学生工作半年后薪金水平在2000―3000元这一档的比例从16.8%提高到了52.4%,提高是非常明显的。

(四)毕业生就业结构的测评结果

一是就业单位性质。2012年的情况与上年相比,就业结构有些可喜的变化。(1)在自主创业企业工作的比例提高,由上年排第五位,上升到第四位;由占6.74%,上升到占7.5%;(2)到国家事业单位工作的比例也明显提高,由2011年排第三位上升到第二位;由2011年12.9%,上升到15.2%;(3)到外资企业的比例有显著提高,由2011年排第四位,上升到第三位;由占7.7%上升到9%。不过从总体看占第一位的仍然是在民营企业就业,2011年占41.5%,2012年占41.3%,略有下降。二是就业单位所在地的分布情况分析。从2011年至2012年,毕业生都喜好在中西部大中城市(比例分别为43.3%、44.9%和42.4%)和到东部发达地区(比例分别为32.6%、26.9%和30.3%)找工作,随着国家政策逐渐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倾斜,也有一部分学生愿意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找工作,如2010年为14.0%,2011年为12.8%,2012年为11.5%。三是愿意到西部、基层和不发达地区工作情况。2012年志愿到西部、基层和不发达地区工作指标比例也有明显提高。2011年占7.2%,2012年占10.4%。

(五)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测评

一是毕业生本人对就业单位的满意度。很满意占11.2%,比较满意32.9%;一般满意占32.6%。总满意度为76.7%。低于2011年91.1%的平均水平。二是家庭对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分析。很满意占9.2%;比较满意占32.1%;一般满意占34.0%。总满意率为75.4%。也低于去年测评结果的平均水平73.1%。

三、近年来高职生就业质量的变化特点与启示

从总体看,大学生就业质量正逐步提高,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其变化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就业率上升,而对就业单位的满意度下降

2009、2010、2011、2012等四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依次为79.1%、86%、95%、97.8%。这就是说绝大多数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后都能找到工作,就业率不断上升。而另一方面,学生对找到工作的满意度明显下降。这说明有越来越多的学生面对日前严峻的就业形势,理性地选择了“先就业,后择业”。因此他们虽然就业了,但对初次就业的单位并不满意。

(二)就业层次下降,而就业信心不减

从单位层次看,高层次单位比例2009届为57.5%,2010届为33.1%,2011届为24.8%,2012届为35.1%。从岗位层次看,高层次比例,2009年为47.5%,2011届为39.0%,2011届为22.9%,2012届为28.7%。虽然如此,而大学生的就业信心不减。以2012届学生为例,有信心找到工作的学生占70%,有信心找到满意工作的学生占45%。多数学生并不十分看重一毕业就找到工作或找到很满意的工作。他们变得越来越务实,其就业心态更趋成熟。

(三)对就业的个人发展环境的满意度下降,而把个人发展作为求职第一因素的比例上升

个人发展环境的四个指标都有所下降。但是学生把个人发展作为求职考虑的第一因素的比例明显上升。2009年求职应考虑的因素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符合自己兴趣和专业(占42%);个人发展机会(占26.6%);收入情况(占13.9%)。2010年,排在前三位的虽然依然还是这三项,但三项比例有明显变化,符合自己兴趣和专业只占28.2%,下降了近14个百分点,“收入情况”上升到第二位,占26.4%;个人发展机会退居第三位,只占15.8%。而2012年排在第一位的是“个人发展空间”,占37%;“企业或单位的发展前途”为第二,占31.6%;“薪金水平”降至第三位,只占10.5%。

(四)就业结构渐趋合理,而愿到艰苦地方工作的比例依然很低

首先,从单位性质看,到民营企业的毕业生比例明显上升。2009年为28.7%,2010年为39%,2011年为45.8%,2012年为41.3%。自主创业的比例有较大提高,2011年自主创业排第五位,占6.74%,2012年上升至第四位,占7.5%。其次,从就业单位所在地分布情况看,也在逐渐趋向合理。但值得重视的是,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工作的比例不断减少,而且逐年下降,2010年为14.0%,2011年为12.8%,2012年为11.5%。

(五)专业对口比例偏低,而越是就业专业对口的学生越认为素质教育重要

第3篇:大学生德育总结范文

1.论大学德育的文化属性——基于工具性和价值性的层次视角

2.大学德育功利化的危害及其超越

3.中国与新加坡当代大学德育的比较研究及启示

4.论大学德育生活化模式

5.中学德育与大学德育有效衔接研究

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德育工作研究

7.论大学德育生态环境之建构

8.中美大学德育比较

9.红色资源开发在大学德育中的运用研究

10.论大学德育与中学德育的有效衔接

11.    论美育对大学德育的促进作用

12.美国大学德育途径与方法的启示

13.论大学德育中道德批判力的缺失

14.当代中国大学德育现状和趋势分析及实施路径研究

15.大学德育功利化的危害和根源

16.文化视域中的大学德育——对改革开放以来大学德育的一种反思

17.建国五十年大学德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18.    构建大学德育与中学德育衔接的有效机制

19.创新人才培养视阈下的大学德育

20.网络文化背景下的大学德育

21.古典儒家“大学之道”与当代中国大学德育 优先出版

22.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的大学德育文化取向研究

23.基于创新人才培养下的大学德育改革发展

24.应用型大学德育工作新途径探究

25.儒家思想对韩国大学德育的影响启示  

26.孔子教育思想与大学德育的“生活世界”回归

27.大学德育教育对学生未来发展趋势的影响

28.浅谈大学德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

29.浅谈大学德育

30.基于沈阳农业大学大学生信仰现状的调查

31.大学德育中对红色资源开发的运用探索

32.生命叙事:让大学德育回归人的情感真实的路径

33.基于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与价值澄清理论的比较性分析

34.道德关怀教育在大学德育中的实践与创新

35.大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6.基于文化哲学的大学德育内容体系构建

37.大学德育生活化改革动因及策略选择

38.自媒体视野下大学德育的挑战与机遇

39.职业倦怠:大学德育教师的困惑与对策

40.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德育中的理论与应用研究综述

41.浅析社会工作方法在大学德育教育中的运用

42.“志功”思想与大学德育

43.朱光潜“人生艺术化”思想对大学德育的启示

44.大学德育的诗情意

45.张伯苓大学德育思想的当代意蕴

46.从博雅教育维度审视大学德育:目标、方法及途径

47.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大学德育意蕴解读

48.从教育“三个面向”谈大学德育的发展方向

49.古代书院的道德教化功能对当今大学德育建设的启示

50.基于德育生态现状的大学德育困境思考

51.责任教育:一个大学德育主题的再阐释

52.信息时代的大学德育工作

53.论互联网时代下大学德育教育工作

54.古之《大学》对今之大学德育教育的启示

55.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加强和改进大学德育

56.大学德育的落差困境及理性反思

57.大学德育教学改革初探

58.古典文学和大学德育中的美学思想

59.大学生德育教育思考

60.《大学》中的道德教育

61.大学生个人德育总结4篇

62.大学个人德育总结

63.大学生德育自我鉴定

64《大学德育自评》_精选优秀范文十篇

65.大学德育分真有那么重要吗!!

66.大学德育概念

67.浅谈大学德育

68.大学生毕业德育总结2015

69.大学德育工作计划

70.当代大学德育走向

71.2016年大学德育上半年个人总结范文

72.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

73.大学生德育教育

74.大学德育有效才是硬道理

75.新编大学德育

76.大学德育总结

77.大学德育文坛

78.浅谈当代大学德育教育

79.大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80.大学德育研究_购买大学德育研究相关商品

81.大学德育环境及建设

82.树立现代大学德育理念

83.班主任德育的时代境遇与突破路径

84.大学道德教育的实践路径

85.大学德育的误区及对策研究

86.2014年英语六级作文预测

87.大学德育教程

88.从一个案例看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

89.大学德育学

90.大学德育的落差困境及理性反思

91.大学德育年度工作总结范文

92.《当代大学德育走向》

93.大学德育价值和德育目标

94.论大学德育的文化属性

95.e时代的大学德育

96.大学德育:如何走向首要位置

97.《大学》提出道德教育的三纲领

98.大学德育个人工作总结

第4篇:大学生德育总结范文

德育,贯穿整个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国民教育体系中。民族的进步,需要抓教育,尤其是要抓教育中的德育工作。在高等教育领域,德育工作一直是人才培养工作中注重的工作重点之一。而且,对于幼师专院校来说,培养的毕业生将是未来社会新生力量的教师,其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高等教育幼师专院校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幼师专院校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的成效将直接影响未来整个民族素质和国家精神文明程度。可以说,德育工作,尤其是幼师专院校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举措。

二、幼师专院校大学生德育工作现存主要问题

(一)生源素质逐年下滑幼师专院校,属于专科层次。随着扩招后高考学生生源数量的下滑,专科录取分数逐年下降,导致了幼师专院校生源质量面临严峻的问题。这些学生自身就在自我约束能力、行为习惯、学习基础等方面就存在不足,其中还不乏一些因为家境原因、社会原因造成的性格、思想、心理健康障碍等问题学生,如何将这部分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未来教师”是幼师专院校普遍存在的人才培养困境。

(二)思想不重视在幼师专院校,德育工作常常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因为德育工作成效在校期间表现不明显,未来对社会的影响又无法用反馈,因此很多学校认为或者在工作中表现出来“可有可无”的工作意识。因此,在领导主抓力度、监督检查环节、人力物力投入等方面明显不足。

(三)工作方法简单幼师专院校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方法,通常是课堂上与思政课结合在一起,课外主要依靠学生管理工作组织,以专题讲座、相关主题班会、社会实践活动、板报广播宣传为主要工作手段。把德育工作当成程序式、任务式的工作,只注重流程形式,成效不佳。

三、建议措施

(一)重视德育工作幼师专院校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非常重要,学院领导要成立专项领导小组,组织学校教学、学生管理等部门共同开展工作,要形成监督检查的有效机制。

(二)加强师德建设已不正岂能正人,说明了一个道理,幼师专院校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首先要保证高校教师的道德水平。专科层次学生在大学的学习,主要来源于老师的言传身教。作为幼师专院校教师,不论是辅导员、班主任还是任课教师,都应该不断的学习道德知识,加强自身修养,具备坚定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水平。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德育工作的最好“染缸”。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创造一个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够使得学生潜移默化的“渲染”、熏陶。这种校园文化,不单单存在于图书馆、教室,应该遍布食堂、宿舍、马路、超市等校园每个角落。

(四)需要社会的支持幼师专院校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不能单单依靠学校。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的产生受到家庭、社会、学校三方面的影响,因此学生的德育问题,有学校的义务,也有社会和家庭的义务。在幼师专院校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中,需要社会、家庭的关注与参与。

(五)需要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渗透德育教育德育工作,在高校不能单单依靠思政课和学生管理工作者来组织实施。幼师专院全校教职工都要有德育工作的意识,在宿舍管理、图书馆管理、食堂管理、专业课教学等工作中要渗透德育教育。还应该与校外实习基地的各幼儿园、小学建立德育基地,在学生实习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行为的引导和要求。

(六)创新工作思路在幼师专院校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中,要勇于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面对生源质量下降的趋势,幼师专院校要将大学生德育工作纳入学生考核之中。例如将德育成绩纳入某门课程的考核之中,纳入素质拓展学分考核之中,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成绩之中,甚至可以列为毕业实习考核的考核项目。在德育考核中,要严格,把握好毕业生质量的出口关。

四、总结

第5篇:大学生德育总结范文

关键词:人本管理;高校;德育;大学生;创新

前言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要指示。以人为本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将以人为本思想与高校思想结合起来,构成人本管理理念,是高校教育思想的一种创新。加强人本管理理念在高校德育管理工作中的落实,为德育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血液,也让德育管理的方法更加灵活[1]。重视人本管理理念的落实,才能让大学生的德育水平在德育管理工作中得以提高。

一、人本管理理念在大学生德育管理模式中的应用问题

人本管理理念是符合社会发展需求与教育改革需求的创新理念,要使人本管理理念对教育工作的积极作用得以发挥,就要深入分析人本管理理念在德育管理实践中的应用问题。

(一)过分重视情感育人、忽视教育理性

在人本管理理念落实的过程中,许多学生管理者认为加强自己个人情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互动作为学生管理的方法,就能够促进德育管理质量的提高。学生管理者努力用情感去感化学生,用情感去引导学生。但在情感育人的过程中,教师要过分重视情感育人的作用,一味地与学生建立积极的情感关系,使德育管理工作的理性下降[2]。部分教师片面认为情感关系能够帮助他们建立威信,让学生信服自己。极端的教育思想,使少数大学生管理者与学生称兄道弟,一起吃吃喝喝,严重影响了教育工作者的形象,也让师生关系变得过于社会化。在学生犯了严重错误时,一些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严格教育,反而为了维护情感袒护学生,最终害了学生。教育理性的丧失,还表现在一些学生管理者一味地引导学生关注眼前的利益,告诉学生做到什么可以得到什么,影响了学生个人价值观的合理建立。

(二)过分重视好人主义、忽视教育原则

加大大学生德育管理的人情味,是落实人本管理理念的重要表现。但是部分学生管理者纯粹地认为学生管理工作的人情味浓了,学生就可以接受教师管理的思想。为了实现学生管理目标,一些教师开始无限制地加大学生管理工作的人情味。遇到问题只顾着人情,忽视了学校的纪律与原则。在学生制造问题的时候,学生管理者会先想批评教育会不会得罪学生,会不会影响教育管理工作的人情味。更有的学生管理者没有教育工作者的基本原则,在学生犯错的时候,会向上级领导求情,或帮助学生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一味做学生眼中的好人,让学校的教育管理原则被架空,影响了教育工作者教育意义的实现。

(三)过分迁就高校学生、忽视批评教育

在高校学生德育管理工作中,学生管理者会遇到形形的学生。近些年来,学生因琐事跳楼自杀的新闻时有出现,这让许多学生管理者在自己的管理工作中变得小心翼翼。他们会在学生管理中迁就学生,为了落实人本管理理念,不对学生进行正面批评。管理者担心自己的正面批评与惩罚会有悖于人本思想,更担心学生心理脆弱,做出傻事。用迁就的方法纵容学生的错误,使学生认识不到个人错误行为的严重性,导致错误一犯再犯。德育管理虽然不是军事化管理,但也有严格的要求,只顾迁就学生,会毁了学生的一生。

二、人本管理理念在大学生德育管理模式中的应用方法

将人本管理理念应用于大学生德育管理模式中,需要教师认真分析人本管理理念的内涵,了解人本管理理念与大学生德育管理工作之间的关系。将人本管理理念与大学生德育管理工作实践结合起来,才能让人本管理理念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应用人本管理理念推动大学生德育管理模式优化的方法如下。

(一)重视人本化德育教育环境的创设

利用人本理念改革大学生德育管理模式,就要利用人本理念教育思想创设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要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就要对高校的实际教育环境进行改革。用环境对大学生思想、人格与情感潜移默化的影响去推动大学生德育管理模式创新,有利于高校德育教育水平提升。首先,重视人本理念管理落实。人本理念在德育管理中的应用,能够促进大学生人格与价值观的形成,也能提高大学生的智慧与涵养[3]。落实人本理念,不仅要改革教学思想,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明确个人的做人目标。学校的教育管理者要认识到自己肩上培养社会人才的重要性,明确教育责任。大学生德育管理工作者要积极提高个人修养,认可人本管理理念,将人本管理理念与自己的实践工作结合起来,使人本理念通过自己的实践工作渗透到高校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学生具有人本意识,他们就能更好地理解教师的人本化教学行为,能够配合教师的德育管理工作。其次,要营造人本化的关怀环境。在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大学生德育管理者要建立较强的服务意识,将学生管理工作视为服务学生的工作。在德育管理工作中,教师要想尽方法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创设一个以学生为本的德育教育工作氛围。以学生为本的德育管理工作可以落实在许多方面,比如根据学生的需求,加长学校图书馆的开放时间;应学生要求,扩大机房规模,提高机房网速;给学生创设专门的学习基础,组织具有同样学习目标的学生一起交流。除了学习方法,德育管理者还要通过生活上的关怀,让学生生活在一个以学生为本的环境中。德育管理者可以建议学校提高食堂饭菜的质量,丰富品种;结合大学生和体育兴趣,开展各类体育活动;定期组织学生编排晚会,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学生管理者在德育教育中为学生思考,会激发学生的感激之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加强人本化德育管理工作科学性

第一,加强法律教育。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每一个学习阶段都会给他们带来不同的生活体验。在中学时期,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家长对于他们的管理较为严格,他们更渴望无拘无束的生活。走进大学,学生没有升学压力,不用考虑自己的成绩,家长也放松了家庭管理。在这一阶段,学生开始摸索着规划自己的人生,但大学生的心智并没有完全成熟,他们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仍然处于建立阶段。大学生的思想免疫力较差,稍有不甚,就会走入歧途。因此,为了保护大学生,更为了给大学生一个美好的未来,大学生德育管理工作者要做好法律教育。让学生学习与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使学生知道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并结合学校中明文规定不能做的事情讲解法律后果,提高对违规、违纪、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以人为本的德育管理,绝不意味着纵容[4]。第二,加强民主教育。人本管理理念强调民主思想的落实,大学生德育管理模式可以向民主管理模式转变。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他们需要得到他人的关注与尊重,也渴望能为自己做主。因此,在大学生德育管理工作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愿,充分考虑学生的意愿来做决定。比如在组织迎新春晚会的时候,教师可以集合全体学生,通过投票来制定晚会的流程或节目的数量、类型。让学生参与到与自己相关事物的决定中,体会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让德育教育信服度提高。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管理者绝对不能替学生做决定,更不能顶着为学生好的帽子剥夺学生的自我决策权利。教师可以开设网络交流平台,利用微信群或者网络意见箱的方式了解大学生的真实想法,调动一切资源去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

(三)加强人本化德育管理队伍的建设

高校要基于人本管理理念创新大学生德育教育管理模式,就需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大学生德育管理队伍。素质教育的落实,不仅提高了对学生的要求,更提高了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高校要不断优化德育工作体系,让高校教育工作进度能够跟上时代进步的步伐。管理者要重视人本管理理念与德育管理工作的结合,给德育工作者更多的提高机会。学校要组织德育管理者定期学习最新的德育管理思想与方法,并在学习中交流,探讨学生德育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在人本管理理念的引导下,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法。除此之外,学校要重视学生干部的力量,给学生干部自我提升的机会,以学生干部为载体,打造一个学生化的德育教育体系,这样有利于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内容的学生化,也就是人本化,促进人本管理理念的自然落实。

总结

综上所述,促进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就要做好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德育管理是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在社会与教育发展的新时期,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坚持人本管理理念的引导,通过日常德育管理工作,切实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上的问题,引导学生明确个人价值观与人生观。建立大学生德育管理体系,践行人本管理理念,才能让大学生德育管理工作得以革新。

【参考文献】

[1]张庆辉.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大学生德育的影响[D].郑州大学,2005.

[2]赵萍.论人本管理理念在学校德育管理中的运用[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

[3]孙晓峰.高校德育管理机制构建及运行中的对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

第6篇:大学生德育总结范文

1德育教育与智育教育的分离——采取“课课都有德育,人人都是德育教师”的策略

众所周知,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可试问真正有几个教师同时做到了“教书”和“育人”呢?很多大学教师都只是做到了“教书”,而忽略了育人,甚至有些教师把教学等同于智育,忘记了育人的作用。关于德育的重要性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给了很高的重视,比如英国17世纪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洛克就曾经说过醒世之言“德行重于学问”,我们国家也十分重视德育教育,提倡“德智体美劳”,将德育置为五育之首,但是真正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德育并没有被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正确的地位,往往是智育位于首位。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德育工作中普遍存在着将德育和智育分开的问题,高校德育教育以“两课”为主要途径,德育只是“两课教师”和辅导员的事,大量的专业课教师只管教学和科研,即只管智育,把智育等同于教学,从而将德育教育与智育教育分离,没有真正尽到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在“重智育、轻德育”风气的影响下,误导学生滋长了轻视德育课程的情绪,这也是导致德育教育实效性低下的一个主要原因。其实,德育教育除了直接的理论课灌输方式外,还应重视间接的渗透教育方式,实现直接灌输的显性教育和间接渗透的隐性教育的整合。为了解决德育教育与智育教育相分离的问题应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渗透式的德育教育,渗透式德育教育是伴随着教师的教学过程而对学生实施思想品德教育的。应在讲授思想政治课以外的其它专业课程中也进行德育渗透,专业课教师应注重“渗透”为主的间接德育教育方式。实践证明,专业课中渗透式德育教育方式非常灵活,很容易被学生接受,而且教育的实效也要高于灌输式教育,所以应加以重视和应用。为了解决德育教育与智育教育的分离问题,应做到:德育课程中直接的灌输式教育要常抓不懈,专业课中渗透式德育教育也要大力提倡和有效实施。做到“课课都有德育,人人都是德育教师”。

2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对德育教育示范作用的缺失——采取学校环境与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三管齐下的策略

目前,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主要是由学校来承担,其实,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德育教育也很重要,应该从这三个方面来同时进行德育教育,这样效果将更加明显。在当今急剧变迁的社会环境下,人们的物质水平不断提高,可是精神世界却变得不很充实,因此,社会和家庭都应该更加关心大学生的德育教育。

3“现实课堂”德育教育与“虚拟媒体”德育教育欠缺相互整合——采取“现实课堂”与“虚拟媒体”优势互补、互相整合的策略

“90后”大学生是在新媒体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是使用新媒体技术最为广泛、最为活跃的群体。所谓新媒体,是指所有人向大众实时交互地传递个性化数字复合信息的传播介质。①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正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使得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其价值取向、行为标准、思维方法、审美情趣及生活方式等方面呈现多元化态势。新媒体技术为“90后”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既带来了挑战,又提供了宝贵的发展契机。高校教师应与时俱进,积极研究在新媒体技术背景下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特点和成长规律,探索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新理念、新方法、新内容,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90后”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②通常大学生在课堂上对于教师的提问很少积极主动发言,表现比较含蓄,而教师似乎也已经习惯了这种情况,通常是自问自答,课堂较少提问。然而对于德育教育来说,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如果现实课堂不能有效地让学生张口发言的话,可以借助新媒体的形式让大家就某一问题热烈讨论,畅所欲言,袒露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这样,教师就可以知道学生的真实想法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而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以互联网、手机、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当前大学生德育教育应走“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战略,疏导结合,形成合力,注重监管方法和力度,网上网下共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新媒体的教育功能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和多渠道建设,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价值影响的相互协调,形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信息回路和资源整合,从而更好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第7篇:大学生德育总结范文

道德教育是以强调人的主体性为根本特征,道德教育的目标、要求、内容最终是通过大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实现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能力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人自主性的两个主要标志。所以自主性的体现实际上就是尊重和发挥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能力。

第一,尊重主体——道德教育的本质从人的本性而言,实现人之为人的自由性、自觉性、自主性,教育应为实现人的这些“本体价值”服务。中国高校长期以“灌输”方式使学生被动接受道德知识,不能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而德育活动要获得良好效果,关键在于是否把学生的道德需要放在第一位,根据学生自主性发展特点,调动学生内在动力,积极主动地参加德育活动。因此,提出大学生道德的自主性课题,研究自主性内涵、水平及其表现,以及采取何种方略合理提升学生的自主性,促进大学生道德领域自主性的发展,为解决大学生道德发展开拓新视域。

第二,提升社会认知区分能力——道德教育的创新道德领域理论的最新研究表明,个体会对社会规则进行自主性思考,主动将之界定为道德问题、社会常规问题或者是个人问题。而在面临一个具体情境时,个体会对情境中不同的道德成分进行衡量,最终做出某种行为选择。大学生具有更为成熟的领域区分的观点,能够区分现实道德生活的不同复杂成分,更好地处理道德事件与其他事件的冲突,协调地权衡不同事务中不同成分的竞争关系、比重。对于建构复杂性的社会和道德推理来说,对于非道德成分的优先考虑十分重要。在领域区分的基础上看待大学生道德发展,可以更加真实和完善地了解其道德推理过程,更加有效地根据不同的道德领域特征制定相应的教育策略。

第三,发展自主性——道德教育的途径高校德育教育者应该着力理解大学生自主性的内涵,从自主性的角度出发,充分调动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的意识,并在教育者的引导下,使他们最终成为独立自主的自我教育主体。自主性概念界定是一个多个学科领域都涉及的一个论题,大学生道德自主性是其再道德认知、道德判断、道德行为等方面的自我选择和决定权。皮亚杰早就提出所谓道德的自主性是自律,是自我道德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加,社会认知能力的提升,使他们已经能够从成熟的自我中寻求心理能量来支持自己做出选择,更专注自我的权利与判断。任何道德理论与教育,不通过大学生真正的“内化”,转变成内在自我的判断与行为,都无法取得真正的教育效果。要想取得理想的道德教育效果,必须通过大学生内在的自主性实现。

2总结

第8篇:大学生德育总结范文

关键词:价值观;大学生;德育

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不同文化的高度融合使当代大学生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德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要加强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构建与经济全球化趋势相适应的高校德育工作体系,就必须首先深入探究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

一、全球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双重影响

全球化对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引导他们开始逐步全面深刻的认识社会,使其不断吸收不同文化价值精髓。但同时也易使他们崇尚个人主义,拒斥集体主义;追求现实功利,忽视内在精神。作为价值主体的当代大学生正是处于全球化的这样双重影响,主观与客观矛盾之中。

(一)全球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积极影响

首先,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从单一走向整合。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文化思潮的激烈碰撞和融合,使当代大学生开始以不同的角度去审视、以不同的标准去评价整个社会及自身,并在这种多角度、多维度、异思维审视与评价过程中,他们对于成功与失败、善于恶、美与丑、好与坏的评价标准不再单一,而是走向多元文化价值维度的整合。其次,促使当代大学生崇尚实效与开拓创新。在全球化氛围中,年青大学生勇于探索、开拓进取的天性得到了极大地激发。因此,他们能够刻苦学习,积极参加各种学科竞赛、技能培训以及社会实践活动。最后,主体意识增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注重全面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努力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力求在社会的激烈竞争与残酷挑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全球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首先,价值观念选择上凸显个人本位主义。“在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冲击下,集体主义、奉献精神遭到拒斥,一切以获取利益的多少来作为价值判断评判的依据。”个人利益的得失成为许多青年学生进行道德评价、处理日常事务的准则。不考虑自己对社会、国家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只热衷于个人利益,考虑个人的才能和个性的发展。其次,价值目标的短期化、功利化,轻视个人道德品质修养。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特点

(一)大学生价值观选择更加理智、积极,由单一走向整合

“随着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推进,当代大学生视野更加广阔。”他们关注世界各个领域的发展、变化,价值标准趋向于理智、宽容、多维化。他们讲自立、讲竞争、讲效率、讲法制,既以为社会贡献来考虑自我价值取向,也会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选择上同时也具有矛盾性与双重性

首先,崇尚自我实现,但缺乏自我规划能力。“他们渴望自由,渴望摆脱应试教育给予他们的单一价值评价方式以及家长对其人生的规划设计,坚持走自己的路。”但是多数学生的自我实现仅仅是停留于意识阶段,没有付诸于行动。崇尚自我实现,而对于怎样实现自我,怎样才能更有意义这类深层次的价值观念缺乏信念引导。其次,往往以集体主义的标准要求别人,对自己却采取利己主义的价值标准;在观念上认同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和社会本位的观点,在行动上却主要从个人利益出发;对自我采取肯定性评价,对他人却采取否定性评价。

三、构建、完善具有时代特色的德育体系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为指导,体现时代精神

构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为指导,使他们确立崇高的人生价值追求,进行客观、科学的价值判断,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引导他们将价值目标确立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上来。

(二)拓展大学德育内容,凸显价值导向功能

“新时期的大学德育工作必须彰显与时俱进的时代性,以人为本的主体性。”长期以来,大学德育教育内容往往忽视学生现实需要,落后于时展需求。大学德育必须立足于全球化背景下,既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的价值思想精髓,又要不断吸收世界文明成果中的积极因素。同时,还必须将其融入到新时期的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网络道德教育、学风建设教育、就业观念教育、日常行为教育等诸方面,使德育工作不再停留于理论、口号,切实融入到学生生活细微之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完善大学德育工作体系,注重层次性、针对性

第9篇:大学生德育总结范文

一、德育教育者与学生存在沟通问题

我国高校中的德育教育者和学生之间缺乏基本的沟通,导致德育教育者对学生的内心观念和德育思想掌握的不够深入。从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倾向自己解决问题的占到了选择的绝大多数(76.6%),而德育教育者主动去了解和解决的只有选择总次数的五分之一(23.4%)。这一对比直观的反映出德育教育者在德育活动中缺乏主动意识,与同学接触少,信息沟通不畅,致使高校德育教育者缺乏对学生的了解,使当前高校德育的目标无法有针对性的在具体德育过程中予以贯彻,致使理论引导和行为培养脱节,存在理论和实际“两张皮”的现象,导致学生的良好愿望与实际的行为形成巨大的反差。

二、新媒体技术对德育工作的冲击

当今,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对外交流的重要方式和渠道。当代大学生自然是网络冲浪的先行者和主力军。互联网催生了新的文化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在为高校德育工作改进手段和方法、拓宽空间和途径带来契机的同时,也对高校德育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网络中西方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渗透,易于导致大学生思想的混乱,增大德育工作的难度。新媒体技术的信息无序性使高校德育工作的监控面临新挑战,新媒体技术使信息更为大众化、迅速和无序,由此造成的结果是信息丰富、繁多,但却无序、杂乱,甚至缺乏对信息的常识性、真实性、客观性判断,以致虚假消息、不良信息泛滥。大学生群体在成长阶段的“猎奇”心理,以及对权威信息的质疑与排斥心理,使他们更容易对虚假信息、不良信息产生兴趣,从而造成大学生价值取向受干扰。少数大学生还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自我炒作,有的甚至触及了社会道德和公众价值的底线。另外,网络最初的设计思想,是让信息在网络中能够自由传播,这样,当网络的一部分遭到袭击时其他的部分依然能够正常运转。当这种思想变成现实之后,对网络进行控制成了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庞杂的信息会造成同学们思想的迷茫,德育的引导作用也会被削弱。

三、新媒体技术削弱了教师的权威性

在我国传统教育观念中,教师往往具有比较崇高的地位、。但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加深,学生在获取知识的来源上不再单一局限于教师,而可以由家庭成员或传播媒介来共同承担着教育者的角色。尤其随着网络的发展,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导致教育者的权威地位受到了极大的挑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的德育工作要如何做才能取得效果呢,这不禁引起笔者的思考,带着这些困惑,笔者开始到理论中去寻找答案,然后再经过对一些老师和专家的走访,收集汇总相关资料后,个人观点如下:面对互联网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如何积极阻止有害信息对大学生思想的侵蚀,构筑坚固的大学生思想防线,巩固正面教育阵地,占领思想制高点,加强舆论引导水平,引导大学生理性处理信息并进行科学选择,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高校德育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高校德育工作必须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价值选择,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激发学生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高校德育不是一元化的,而是多元化的。它不仅仅是单纯的政治思想和理想信念教育,而是爱心、希望、诚信和信仰等多种精神元素的综合培养。我们高校德育工作必须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核心,配合专门化教育,使思想道德教育与学校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相协调发展,让德育工作的成效能充分体现在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工作和各种社会实践中,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社会合格人才。

(一)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保证实践育人的吸引力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更应该体现在实践教学中。只有让大学生成为实践活动的主体,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学校采用学生自主实践为主,教师集中授课为辅的教学方法。在实践前,教师先组织大班教学,重点讲授实践知识和注意事项,要求学生课后自己完成选题、组团、策划等;然后由指导教师对整个过程进行远程指导。实践后,学生上交实践报告后再以小班为单位,由学生展示实践成果、交流实践感受,由教师进行点评。这样既解决了实践活动的盲目性问题,又最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性,实现了由“要我实践”到“我要实践”的转变,深化了实践育人的效果。

(二)准确掌握新媒体技术的传播特点,牢牢把握高校德育工作的新规律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更新性使高校德育工作的队伍建设面临新挑战,新媒体技术的快速更新对高校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包括思想观念的转变、信息技术的操控、交流方式的改变,以及心态上的适应等。高校德育工作队伍能否适应快速更新带来的挑战,适时调整,有所创新,直接关系到德育工作者能否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引导。同时面对大学生错误的、不成熟的思想观点时,如果不遵循或不准确把握新媒体技术的传播特点,不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往往容易事倍功半,甚至激化矛盾。新媒体技术对于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处于一个动态变化的阶段,大学生因应用新媒体技术而对其自身所造成的影响程度在逐渐加大,只有准确掌握动态变化和影响的规律性,才能行之有效地进行德育观念的转变、德育内容的丰富、德育方式的创新。新时期德育工作要遵循“以疏为主、以堵为辅、疏堵结合、因势利导”的原则,以德育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变被动为主动,多渠道、多途径开展教育工作,并不断总结规律,把握普遍性,突出时代性,注重实效性。

(三)狠抓队伍建设,确保德育工作有一支强有力的力量

德育是一项人的思想的教育活动,作为德育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引导者,作为教育主体的德育工作队伍在其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他们的工作理念、工作状态、工作能力、工作水平直接影响到德育功能和目标的实现。要推进高校德育创新发展,迫切需要一支强有力的德育工作队伍。建设高水平、高素质的德育工作队伍,需要从选拔和聘用、培养和发展、激励和考核等各个环节上进行制度和机制设计。

(四)建立专门网站,构建网络德育体系,利用网络手段

加强德育工作校园网是为学校师生提供教学科研和综合信息服务的宽带多媒体网络系统。目前,国内绝大部分高校先后建立起了校园网,这表明“数字化校区”的建设已初具规模,各大高校或机构已设立了一批有特色、有吸引力、有影响力、有内涵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它们有很强的借鉴、引导作用。但如何增加校园网站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学校应开发特色校园网栏目,同时加大宣传引导,建立网络德育新阵地。

(五)积极介入网络,培养运用网络从事德育工作的专业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