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范文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角的初步认识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第1篇:角的初步认识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名称,并在操作的活动中感受角是有大小的,体会到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角的概念,比较角的大小。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扇子、剪刀、钟面、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认识角

1.引导学生观察实物面上的角。

(1)出示大三角板,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大三角板上面的角,指出哪些是角,再数数共有几个角(注意:老师在示范时要规范,不能只指着角的顶点。)

(2)出示一个五角星,学生说出五角星上的角,再说出有几个角。

(3)出示钟面,指名学生指出钟面上的角,示范时用手指着从顶点起沿两条边指,说明这就是角。

(4)再转动时针和分针,让学生指出哪里是角,然后老师演示出大小不同的角,边演示,边说明时针和分针张开得大,角就大;张开得小,角就小,(只是引导观察,不做进一步说明。)

2.认识角各部分名称。

(1)将剪刀、三角尺、钟面上形成的角抽象出来说明是角。

(2)提问:这里的每个角都有几个顶点?(在每个角上指一指。)

都有几条边?(在每个角上的两条边上描一描。)追问: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相应板书各部分名称。)请学生上黑板分别指一指角的顶点和边。

3.引导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角。

(1)让学生想一想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哪些角?

(2)引导学生观察教室中什么东西的上面有角。

(3)学生们独立判断。

(4)集体订正时,请学生们说判断的理由,特别是对反例判断的理由。

二、制作角,感悟角的大小

1.我们认识了角,你能想办法做出一个角吗?

(1)提问:角必须具备些什么条件?(有一个顶点、两条边、顶点要尖,边要直。)

(2)学生动手操作。组织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方法。

2.初步感悟。

(1)将两根硬纸条钉在一起,拉动开合两根硬纸条。提问:看一看这样能不能形成角?角的大小一样吗?

(2)说明: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就是这样的原理出示钟面模型,从

12点开始转动分针。提问:现在时针和分针叉开的角度怎样?(越来越大。),它们所形成的角又有什么变化,(角也越来越大。)

(3)提问:你能看出上面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吗?为什么?(因为它们时针与分针叉开的角度最大(或最小)。)问:通过观察,你觉得角有没有大小之分?角的大小与谁有关?

3.进一步感知。

(1)请学生们用手边的扇子进行操作,进一步感知。

(2)组织学生小组活动,一边动手,一边观察角的大小、扇子两边开合的大小。

(3)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请学生们用剪刀再操作一下,观察一下。

(4)提问:你现在明白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吗?角大,说明什么?角小,又说明什么?

三、比较角的大小

1.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知道角是大小之分的,那么如何比较角的大小呢?

2.两幅钟面图:

(1)请学生指出钟面上的角。

(2)组织分组讨论:有没有好的办法可以比较出两个角的大小。

(3)组织全班交流,只要方法合理均可。

3.重点说明重叠比较法。

先把用硬纸条做成的角拉成与左边钟面上的角一样大,再把它放到右边钟面上,就可以看出右边钟面上的角比较大。

4.动手比一比。

请学生用纸折出大小不同的角,再比一比它们的大小,可以四人一组进行活动、交流,教师注意巡视,做适当的指导。

第2篇:角的初步认识教案范文

一、利用课题,创设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聆听别人关于这种知识的介绍和讲解。这里的真实环境就是指学生的学习情境。一个比较成功的学习情境的创设,一般要具备以下三个特点:一是趣味性;二是实效性;三是可行性。可以这样说,教学效益的高低与教师创设情境的水平高低是成正比的。

“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执教教师在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了一个高质量的学习情境,单刀直入地开始了新知的教学。

师:有4粒巧克力豆,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几粒?(生击掌两下,表示每人分得2粒)

师:有2粒巧克力豆,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几粒?(生击掌一下,表示每人分得1粒)

师:只有一粒巧克力豆,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粒?(生不知道怎样回答,一时语塞)

生1:半个!

师:对,半个。那半个该怎么写呢?(学生苦苦思考问题的答案,忽然遇到的新问题令他们兴奋不已)

……

上述教学,教师先通过生活实际引出分数知识,再通过设疑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这就使教学化抽象为具体、予枯燥以趣味。可以看出,这位教师的授课过程正是运用了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创设了一个成功的学习情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过程,指导探索

教学就是教师依据教材内容指导学生进行探究的学习过程。提炼教材的中心能够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所学内容进行高屋建瓴的把握,从而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创造条件,实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之后,执教教师这样展开教学:(1)引导学生掌握和理解的读法、写法以及它所表示的含义。(2)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有更丰富的认识。教师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折出自己喜欢图形的二分之一后,再与同伴交流。学生的指尖上跳动着智慧,他们用不同的折法表示着,有的学生还折出、、、等分数。(3)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教师提出问题:“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对吗?”学生意见出现分歧,教师当机立断组织学生展开辩论。学生正反双方各抒己见,针锋相对,场面异常热烈。最后,只见反方代表任意撕下圆形纸片的一部分,问正方代表:“这是圆的二分之一吗?”正方代表无言以对,不好意思地站到了反方队伍之中。(4)介绍分数的各部分名称。教师让学生先自己给分数的各部分命名,学生把分数线命名为平均分线,突出了分数线的本质含义;将分子起名为分父、分公,体现了分母与分子之间的密切关系。在笑声中,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窍门记住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纵观这位教师的教学思路,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她是以教材的重点作为学生探究学习内容的突破点,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辩论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善于表达的能力。由于教师的设计新颖独特,注重过程,学生非常积极主动地参加探讨、争论等活动,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寻路探真,总结提高

第3篇:角的初步认识教案范文

案例一:

师:你会画角吗?请你尝试画一个角。(学生先尝试操作,再交流反馈)

生1(出示下图):用三角板画角。

生2:(出示下图)用直尺先画一边,再画另一边。

师:你是怎么画的?

生2:先画一条边,再斜着画一条边……(二年级学生表达不清楚,说不完整)

生3:我也是先画一条边,再画另一条边。(基本上没有学生从一个点起开始画角)

师:我们可以先画一个顶点……(师示范画角)老师是怎么画的?

生4:先画一个顶点……

案例二:

师:先打开课本第39页,读一读课本上是怎么介绍画角的,然后看老师画角(从一个点起,用尺子画出角的两条边)。

(1)生尝试画角;

(2)画不一样大小的角。

……

案例一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认为数学知识不应直接告诉学生,但实际教学效果却不好;而案例二中教师用接受式学习方式进行教学,认为没有探究价值的内容不妨直接告诉学生,效果却很好。从这两个教学案例来看,在提倡探究性学习的当下,接受式学习仍是较好的学习方式之一。那么,探究性学习与接受式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到底孰优孰劣呢?接受式学习在哪些教学中可以运用呢?首先,我们来了解这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

二、两种学习方式的解读

1.探究性学习需选择有效的学习材料

探究性学习是指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和思维的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虽然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但并不意味着任意的教学内容都一味地让学生探究。

2.接受式学习不等同于机械(被动)式学习

接受式学习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前人发现、创造的人类社会经验,由学生把这些经验内化为自己的经验,使其成为自己认识事物、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发明创造的工具的一种学习方式。很多人把接受式学习当作简单的机械式学习,甚至把接受式学习当成被动式学习,认为其中没有任何探究性因素,这些看法误解了接受式学习的本质。讲授法的许多缺陷并不是方法本身有问题,而是由于教师应用教学方法不当或是教学材料本身有问题造成的。

3.适合学生的就是好的

接受式学习、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都是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分孰优孰劣,只要用得恰当,符合所教班级学生的学情,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是合适的,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

三、接受式学习在课堂中的应用

1.概念定义教学

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启发,通过师生间的互动问答,引导学生经历思维创生的过程。接受式学习同样也是有一定的探究性因素和价值所在,并非等同于“教师只讲授,学生只接受”的课堂。

2.直观演示材料

接受式学习也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这样的联系来让学生学习新的知识。

3.融合探究学习

数学的系统性知识,既需要教师高屋建瓴地讲授,又需要学生自主进行探究,两者适度的衔接、融合,对学生的学习无疑是大有帮助的。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必然有探究的价值,如果没有探究的价值,那么学习活动的意义也就不存在了。同样,有的内容适宜让学生自主探究,有的内容则更适合学生进行接受式学习。

第4篇:角的初步认识教案范文

根据国务院批转的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出国留学人员工作的若干暂行规定》(国发〔1986〕107号),我们制定了《关于公派出国研究生配偶申请出国探亲假等事项的管理细则》,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对本通知下达前已出国探亲的公派出国研究生配偶,由国内各有关单位根据国发〔1986〕107号文件和本细则的规定,与本人联系,明确探亲期限,做好管理工作。对已经批准由探亲转留学的公派出国研究生配偶,国内各有关部委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一级主管部门应于一九八八年二月以前将批准人员的名单(包括批准留学的期限、内容和国外所在学校的名称等)通知我驻外使、领馆,并按国家对公派或自费留学人员的要求做好他们的工作。今后对出国探亲假和探亲期间转留学的审批,应严格按本细则规定办理。各地公安机关根据申请人所在单位出具的并注明公派出国研究生派出单位意见的准假证明,依法受理审批。

此文件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委、高教(教育)厅(局)转发至本地区所有高等院校(包括中央部委所属院校)。

关于公派出国研究生配偶申请出国探亲假等事项的管理细则

一、出国前确定的留学年限在三年以上的公派出国研究生,婚后在国外学习期限达一年以上者,其国内配偶如系在职职工,可向所在单位申请出国探亲假。

二、审批公派出国研究生配偶出国探亲假时,既要考虑对在国外学习时间较长的研究生及其配偶的照顾,又要考虑国内的工作安排和需要。

三、公派出国研究生配偶如系国内的在学学生,所在单位(学校)不给予出国探亲假。

四、公派出国研究生配偶申请出国探亲假时,公派出国研究生本人须同时向其国内选派单位提出书面申请,并将书面申请的复印件报我驻外使、领馆备案。

五、公派出国研究生配偶申请出国探亲假,须填写《公派出国研究生配偶出国探亲申请表》(附表,本刊略),由所在单位根据本细则第一条规定的条件,并在征求公派出国研究生派出单位(学校)意见后,进行审批。

六、被批准出国探亲的公派出国研究生配偶,由所在单位出具准假证明,到当地公安部门申请办理出国探亲手续。

七、公派出国研究生配偶出国探亲的一切费用自理。

八、公派出国研究生配偶出国探亲假一般为三个月,最多不得超过六个月。前三个月国内工资照发,从第四个月起,停薪留职,从第七个月起,是否保留公职,视情况由其所在单位决定。

九、已探过亲的公派出国研究生配偶,回国后申请再次出国探亲,亦按上述规定申报、审批。

十、公派出国研究生配偶,在探亲假期间取得可靠的经费保证及入学证明,要求在国外转为自费或公派留学的审批办法如下:

1.申请者须在批准的探亲假期满前至少两个月,向原工作单位提出申请,并填写《公派出国研究生配偶申请由探亲转留学审批表》(简称“JW106”表,另发)。

2.申请人的原工作单位审核其经费来源的可靠性、拟去学校的情况及申请人配偶的学习期限等后,按隶属关系报部委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一级主管部门审批。

3.部委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一级主管部门审批同意后通知我驻外使、领馆,由使、领馆通知本人。

4.申请转为自费留学者,其留学资助应来自定居国外的亲属。

凡出国前为国内专业技术骨干人员(包括助理研究员、讲师、工程师、主治医师及相当以上职务的人员、毕业研究生以及优秀文艺骨干、优秀运动员、机关工作业务骨干和具有特殊技艺的人才等),或探亲期间联系到的资助为国外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的奖学金、资助金,均应转为单位公派留学人员。被批准者,须与国内工作单位签定出国留学协议书,协议书内容由双方协商一致,并经公证。协议书中的保证人由申请人在申请时提名,并须经国内所在单位同意。

十一、凡经批准转为公派或自费留学者,均须在我驻外使、领馆登记。

第5篇:角的初步认识教案范文

因工作需要,笔者近期对全市小学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视导检查。在检查中听了近20节课,涉及数学、科学、英语、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六门学科。不妨先来透视一下现象。

镜头一:教案至上,课堂生成不被关注和利用

在《角的初步认识》的课堂上,新课伊始,教师拿出三角板问学生是什么图形。在学生说出是三角形后,教师追问为什么叫三角形,然后让学生指出它的三个角。结果学生指的并非是角,而是角的顶点。这时,下面有一位男生没等老师说话就大声喊:“老师,他指的不是角,而是角的顶点。”男生的话引起了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面对突如其来的“炸弹”,教师脸一阴,把嗓门提高八度说:“就你能,还没讲到呢,一会儿再说。”说完又接着自己课前的预设亦步亦趋地往下引导、讲解。

镜头二:教材至上,教学内容不会取舍和拓展

在《Where is my car?》的英语课上,教师固守传统的“教材至上”理念,用照本宣科的方式“教教材”:按部就班地教学单词,一成不变地教学on、in、under的用法。

镜头三:时间至上,教学活动不敢延伸和“越界”

《一一间隔排列》的课堂上,在探究并发现间隔排列中物体个数的规律时,教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设计一个“间隔排列”,然后组织学生观察每组中两种物体的数量,从而发现并理解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和规律。课堂上的这一设计十分精彩,学生创作了丰富的作品,两种物体有的用字母表示,有的用数字表示,还有的用文字、图画、图形等表示。作品中有的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也有的两种物体的数量不相等。就在学生大脑高速运转、专心致志地探索其中的奥秘时,教师一句“时间到”逼迫着学生放弃思考,使学生涌动的思维停止运动,以致于后面的交流缺少思维火花的碰撞,浮于表,流于形。

回味以上几节课,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课堂效率低,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设计教学方案时没有摆正师生在课堂中的位置,没有给学生以最大的思维空间,没有积极开发学生的创造性;二是教学过程缺乏交互影响、生成和共鸣。教学应是预设与生成、学生与文本、过程与结果和谐统一、互动共生的过程,为此,笔者提出以下一些改进课堂教学的策略。

一、弹性设计教案,让预设与生成共舞

要上好一节课,教师往往需花费十倍于它或更多的时间去设计教案。教案,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诠释、教学过程的简单安排、教学方法的简单展示,设计时要掌握以下要点。

因学而教,为学生探究留足时空。以学生为主体,预备充分的探究空间,让学生自由学,生成问题;以问题为主线,构建合理的导学框架,促学生自主学,形成思维;以有效为目标,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使学生自觉学,养成习惯。做到教师的“教”,补位不缺位、到位不越位。

弹性设计,为课堂生成留足余地。设计时,要吃透课标和教材,了解W生和自己,精心安排,对教学行为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大块设计,对教学内容有一个整体、全面的把握;预留空白,对教学活动有一个有益、有效的拓展。做到精心但不精细,不把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安排得丝丝入扣,让生成无立锥之地。

充分预设,为课堂调控留足策略。设计时,要充分预计到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可能提出的问题与争论甚至错误等),要充分预计好“意外”打乱教学节奏、“生成”偏离预设轨道时的应对措施,以便更好地驾驭课堂,让预设与生成共舞。

二、深度挖掘教材,让学生与文本共鸣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教学时,教师要灵活大胆地对教材进行优化处理、充分深度地对教材进行开发创造,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教学功能和使用价值,演绎课堂精彩。

深研课标,和专家同语。教师要深研课标,在深刻领会其精神的基础上将自己视为一个研究者、学习者,沉下心来细读、细品,想方设法让自己读进去,读出真知灼见;想明白,优化教学策略;走出来,建构教学模式。

深钻教材,和编者同心。每篇教材究竟要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要教这些、这样教,是教师拿到教材在进行解读时,首先要发出的究问。答案在哪里?笔者想,一定在编者的身上。教师要领悟编者的意图,从编者的角度去解读教材,挖掘资源,设计教学。

深挖资源,和文本同路。教材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精心编排的都是大家经典之作。教学时,教师要在尊重作者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文本内隐的资源,让它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使自己的课堂成为神奇的舞台。

深谙特点,和学生同行。教师要设身处地站在儿童的立场上,用儿童的心灵去亲近教材,用儿童的眼睛去发现教材中属于儿童文化创造的那些特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给予学生正确的价值引领,让学生与文本共鸣。

三、精心组织活动,让过程与结果共美

一节好课离不开各种各样的“活动”。教学时,教师要精心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丰富学生获得知识、习得能力的渠道与途径,给予学生发现、创造的机会与空间,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动手、动口、动脑,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组织课堂活动,要注意以下几点。

明确目标,让学生明白“为何而动”。活动的目的和意图是什么,落脚点及活动价值在哪里,这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时首先要思考和明确的问题。只有明确目标,让学生明白“为何而动”,才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加强指导,让学生明白“如何而动”。教师不仅要在活动开始前交代清楚活动的要求、程序和规则,更要在活动过程中平等参与,当学生活动出现偏离、混乱、困惑时给予引导。只有加强指导,让学生明白“如何而动”,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参与率。

选准方式,让学生“因趣而动”。恰当的活动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活跃其思维,而且能缓解学生由于紧张的智力活动带来的疲劳, 使学生的心情得到放松,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只有选准方式,让学生“因趣而动”,才能拨动他们的心弦, 活跃他们的思维,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在学习活动中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

优化评价,让学生“主动去动”。对小学生来说,教师的评价对他们的影响非常重要。只有优化评价,让学生“主动去动”,才能提高活动的效率,深化学生的认识,升华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能力,让过程与结果共美。

第6篇:角的初步认识教案范文

做一份好的教案,可以让老师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显现出足够强大的自信。而且对于教案不仅仅是学校考核的标准之一,一个优秀的教师,他会在教案中加入自己独到的见解,而这个独特的见解会为学生带来长久的收益。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梳理归纳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一、联系生活、复习引入。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谁能说说在我们生活中那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2、从桌面上拿出自己喜欢的物体,并说说它们的的形状。

3、摸一摸手中的物体,有什么感受?与同学交流想法。

4、引导学生说出有些物体的一面或几面是平平的,揭示课题。

二、动手操作,认识图形。

1、认识长方形。

(1)让学生动手找出长方形的面(生可以用摸),认识长方形并出示图形。(电脑出示:从长方体中取下长方形。)

(2)其余生也找找手中物体中的长方形的面,看一看,摸一摸。

2、能不能从其他物体上找到其他的图形呢?(学生独立找、小组内找、与教师一起找)。

3、汇报交流,认识正方形、三角形、圆。

(电脑演示)

4、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今天我们认识的图形和过去认识的物体有什么不同?(立体图、平面图)

5、用自己的办法把他们图形画下来。

三、联系实际、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出示教材中的交通标志图让学生辨认,渗透交通安全教育。

2、在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这些平面图形呢?请同组的同学相互说说。

四、课堂活动。

1、小明和同学们一样也认识了这些图形,这是小明利用今天认识的图形拼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电脑演示)你们能从这幅美丽的图画中找出今天学的这些图形吗?

2、下面请同学们小组互相合作,利用老师给你们的图形拼出自己喜欢的漂亮的图画,要尽量和小明的不一样。

五、课堂小结

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想今天认识的图形。

六、布置作业

2、在生活中我们到处都可以见到这些图形,同学们回到家后仔细观察家里的物体,看看能在哪些物体上找到这些图形,把你的发现告诉爸爸和妈妈。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初步地数、读、写100以内的数。

2、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3、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

三、教学重点:

初步正确地数、读、写100以内的数,特别注意过九的数。

四、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五、教具准备:

计数器、数字卡片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数位表:

“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呢?第三位呢?(个、十、)对!

“那么怎么样用计数器表示11?”(指名回答,说一说数位表示的意思)

(二)导入:

“刚才表示的数都是20以内的数,如果是20以上的数又应该怎样表示呢?谁知道24这样用计数器表示?”

说一说数的组成。

(学生讨论,教师指名回答)

写作:24读作:二十四)

(三)新课:

1、想一想应该怎么样用计数器表示42?(指名回答)

想:42由4个十和2个一组成,所以在十位上拨4,在个位上拨2。

写作:42读作:四十二

2、(1)教师拨珠子:十位4颗,个位3颗

“请问珠子表示的数是多少?”(指名回答)

板书:写作:43

全班齐读“十位是4,个位是3,所以读作四十三”

读作:四十三

3、练习巩固:

(1)接拨珠子,分别用指名答、开火车答、全班齐答等方式。过九的数:39,49,59,69,79,89,99.

(2)教师读数,学生听数并动手写数,再全班对答案。

(3)同桌2人合作,一人说数,另一个人在听写本上写数,要求写数和读数都要写出来。每人说3个数。

(4)巩固练习

?1、个位是7,十位是4,这个数是()。

?2、65的6在()位上,表示(),5在()位上,表示()。

?3、一个两位数,从右边起第一位是7,第二位是2,这个数是()。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100以内的读数和写数。(板书:读数、写数)其实方法和20以内数的读写都是一样的。不知道小朋友们是否都熟练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读写呢?好我们现在来做练习。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一、巩固旧知进行铺垫

1、口算练习(出示口算题卡)

10+2= 4+10= 13-3= 12-10= 6+10= 10+5= 15-5= 17-10=

[请一两个学生说一下你是怎样算的一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多少,一个十和几个一中去掉几个一剩多少]

2、数的组成的练习。

6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多少?8个一和5个十合起来是多少?

46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28里面有几个一,几个十?

[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巩固达到对新知识进行铺垫的目的]

二、创设情境

1.利用进行动画演示:小明要过生日,请了好多同学,妈妈带小明到商场去买酸奶。

(显示妈妈领着小明到商场的情景。)售货员阿姨先拿给妈妈30瓶(显示30瓶酸奶在左边),又拿给小明2瓶(显示2瓶酸奶在右边),问: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请学生观察要买的酸奶,怎样放的,引导学生看到成排放置,每排10瓶,放了三排,还放了两瓶]

2.解决30+2。

师生共同解决问题:一共买了多少瓶酸奶?师板演用小棒代替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板书:30+2=32说说是怎样想的?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求30和2合起来用加法,依据百以内数的组成:3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32]

3.还可以怎样列式解决2+30。

教师板书:2+30=

独立思考后写在练习本上,发表意见,进行全班交流。

巩固练习30+3= 6+20= 70+8= 9+40=

4.解决32-2。

教师问:现在我们知道妈妈给小明买了32瓶酸奶,仔细看图发生了什么事(小明拿走2瓶),还剩多少瓶?请列出算式,学生口答,教师板书:32-2=30。你能告诉大家是怎样计算的吗?

指出:为什么要进行减法计算,再依据减法的含义,从32里去掉2,计算32-2的结果,可以依据数的组成知识,32里面有3个十和2个一,去掉2个一还剩3个十,就是30;还可以这样想: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3个十和2个一加在一起就是32,从32中减去2个一,就剩下3个十即30。

巩固练习63-3= 57-7= 48-8= 29-9=

[请多个学生说说怎样算的,新知的强化。让学生明白整十数加一位数与相应的减法的算理]

三、运用实践操作,

1.摆一摆,算一算,并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请一名学生在实物展示台上摆小棒,请其他同学一起按要求摆小棒学生仔细观察后,提出问题在练习本上写出相应的算式,并由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先摆5捆,再摆6根(一共有多少根?)

50+6=56 6+50=56

先摆44根,再拿走4根。(还剩下多少根?)

44-4=40

2.填一填连一连

课本做一做第一题填空,个别同学在展示台上展示,集体订正。

第二题数学游戏:在课本上连线,在展示台展示正确者奖励玉米图片

3.我当小法官

4+60=46 4+60=64

4个一和6个十合起来是644个一和6个十合起来是46

65-5=60 65-5=6

5个十和7个一合起来是575个十和7个一合起来是75

74-4=? 90+6=?

[出示小兔和小猫他们那分别对应同一道题,结果不同,学生用手势比划小兔对还是小猫对,面向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出的是学生容易出错的题,学生在明白算理及仔细观察对比下选出正确的。最后一组题要求学生自己解答进一步巩固]

四、解决问题(第43页的第6题。)

在这里将首先出示一张春天的景进行情景创设,﹙春天到了,老师带同学们去春游,在出游时出现了一个小问题,需要你们来解决﹚运用多媒体出示课本上两人对话的场景(有老师3名,学生40名,45瓶矿泉水够吗?),看后先进行同桌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会用算式表达的同学,可以列出算式来。请个别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40+3=4343

五、全课总结:

第7篇:角的初步认识教案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 高效课堂 导学案 设计策略

如何使数学课堂成为高效课堂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值得探讨的问题。一份有价值、有内涵的导学案,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学习热情,让学生萌生爱学的意识,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交流的积极性,使教师“导”得自如,学生“学”得轻松,还能把大量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课堂的主人。因此,在教学中,导学案的备写、运用应把握“创设情境激兴趣”“提出问题有层次”“探究交流讲技巧”“预习检测重全面”“小结拓宽有深度”这几个重要环节。只有这样,方能更好地发挥导学案的教学效能,我们的课堂才可能成为高效课堂。

一、创设情境,努力激发学生随案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数学课更要引趣激学。新程课标准要求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主动地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精心设计数学游戏或学生动手操作等数学情境,以引发学生求取新知的强烈兴趣。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做一个游戏:分别出示三个信封,A信封装一个直角三角形,露出一个直角;B信封装一个钝角三角形,露出一个钝角;C信封装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各一个,这三个三角形有一个锐角是相等的,并重叠在一起,且露出这三个重叠在一起的锐角。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提出:“为什么三角形中只要有一个直角就是直角三角形,只有一个钝角就是钝角三角形,必须有三个锐角才是锐角三角形呢?一个三角形中有没有可能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直角或钝角呢?学生很想知道答案,兴趣盎然,学习非常主动,由此我们的教学也向高效迈出了成功的一步。

二、按层次提出数学问题,吸引学业生随案学习

导学案显高效,好问题示学路。导学案要用问题的形式展示数学学习方法和教学思路,数学问题的设计要新颖灵活、难易适当、层次清晰,让学生手不释案,有“跳一跳够得着”的心理愉悦,这样才能自觉随案学习。

一般来讲,导学案的问题设计,关键是教师的精心构思。设计的数学问题要根据教材知识体系和新程课标准要求,并结合学生实际,待形成教案程式后,再提炼问题,且由浅入深,有梯度,充分照顾到优、中、差每一名学生,让他们看到数学问题不畏惧,能钻研。切记莫将导学案的问题设计成习题案,只有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才可能是高效的。

三、探究交流是导学案的精髓,教学技巧应充分体现

“探究交流要合作,点拨诱导克难点。”一节课的重难点知识将在探究交流这一环节中被解决,教师在问题设计合理之后,重点思考的是如何让学生在相互探究、合作交流中掌握重点,消化难点,这时,教法和学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初中生已具备初步的预习和判断能力,这就为教师采取“以导为主”来实施数学教学提供了依据。但中学生的数学思维容易产生固执、偏激的不良倾向,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克服独立思考中可能产生的偏差,给予适时有效的指导,这又为教师指点的不可替代提供了依据。

教学的本质是什么呢?我认为,教的本质是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学的本质是“会预习、会探究、能质疑”。只有教师教法得当,学生才能学得轻松。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结合学生的学情当好导演,引导学生做好预习、交流、探究、再交流、小结等环节,把每一名学生调动起来,把每一个高效学习小组调动起来,让学生按教师设计的流程,生帮生、生教生、生学生、生问生,从而完成教学任务,掌握数学知识并形成技能,达到教学目的,突破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四、预习和检测务求全面渗透知识点

“学生依案独立预习,教师检测力求全面。”真正的学习是在学生走进课堂之前的预习和在学生走出课堂之后的后续学习。导学案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据“学案”预习,目标步骤清晰,避免了预习的盲目性,初步理清了教材内容,记录了预习中的问题,这样学生就能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更有针对性并逐步掌握学法,培养自学能力,形成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能。

需要注意的是,课堂检测的全面性直接影响到当堂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在课堂上预习、交流、展示、发问、探究这些环节都做得很好,新知在大脑中已形成初步印象,急需检测加以巩固加深,若检测片面,则知识印象就不够牢靠,并且易忘、易错,检测就会无效。

五、适当拓宽加深,增加课堂教学的内涵

“拓宽加深多训练,自主小结成习惯。”要打破教师小结的传统,尝试让学生小结梳理。小结过程,就是对学习内容的再回顾,再感悟,再加深。在数学课堂中,小结应力求突出教学目标,突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方法,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达到知识的内化。另外,数学知识拓宽部分尽管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但对大多数学生而言也是对问题的全新认识,这样既提高了优等生的水平,又提高了其他学生的认识能力。

第8篇:角的初步认识教案范文

关键词 预设 生成性资源 课堂 精彩 意外

“预”,就是预设,就是预先安排,如果没有备课时精心构思,上课时就可能手足无措,无法对课堂进行及时有效的引导和动态生成,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堂情况千变万化,学生个体差异也很明显,作为教师该如何把握课堂变化,把静态的预设教学变成动态的、灵性的方案呢?在初中教学中常碰到一些这样的问题,教师作了周密的教学预设或者教学设计,可是在上课时,经常可能得不到学生认同或理解,甚至还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意外”。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去解决呢?如何面对来自学生的意外生成?是按照原来预设继续上课,还是不理学生的一些“意外”并以此为契机,放掉原来的预设,作些灵活的变动?

1 课堂的生成性资源的含义及其主要类型

1.1 生成性资源的含义

课堂的生成性资源是指在课堂教学现场伴随着教学过程而产生的能推动教学进程的各种教学条件和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生成的,能够推动教学的课程资源;主要是指学生的各种状态和表现。生成是与预设相对称的概念,不在预料之中即为生成。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在扬弃原来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基础上,把课程视为一种动态的、生成的过程。

1.2 生成性资源的分类

(1)根据资源是否是依据课程和教材来划分,可以分为:内生型资源和外诱型资源。(2)根据资源是否具有可见性来划分,可以分为:显性资源和潜在资源。(3)根据资源是否被已被利用来划分, 可以分为:已利用资源和遗存资源。(4)根据学生获取该资源的状态不同来划分,可以分为:主动性资源和被动性资源。(5)根据资源分布的范围不同来划分,可以分为:个体资源和集体资源。

2 生成性资源的挖掘

2.1 将错就错,挖掘课堂生成资源

在数学课堂中,碰到了有错的、有误的题目或学生的回答,老师不要马上就更正或否定,而要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灵活地处理这些问题,把这些“错误”变为有助于课堂教学的素材。从某种意义上说,错误就是一种资源,课堂发生的错误,经过教师及时有效的利用和开发,就是一种有效生成性课程资源。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难免会出错,甚至经常会出错,作为教师应该积极引导,通过学生的纠错过程不断掌握知识。

案例:分式的化简

计算: +

老师请小李同学板书求解。

小李解题过程如下:

解:原式 = 2() + 5()4() = 3。

显然错了,下面学生发出了一些嘲笑声。

教师问:“错误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公式用错了”。

教师说:“若真能按照这位同学去掉分母来解,确实很简便”。“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用解方程的方法来进行分式计算是否可行?”

通过集体讨论,一个非常新颖的解法产生了:

解:设 + = ,去分母得:2() + 5()4() = ()()(),整理得:()()() = 3,所以: = = 。

学生“错解”往往是有原因的,但是也有其合理的地方,错误的原因经常是学生对新旧知识的关联度掌握不够,对符号、概念、命题之间的联系理解、认识不够,或者认识上产生负迁移,这是学习过程中的正常现象,类似的错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经常会碰到。这种真实的思维其实很好地反映出客观的学习规律,实际上它带有很大的普遍性,因而也是可以被我们很好利用的教学资源。所以,在对待学生的错误问题上,作为教师大可不必“如临大敌”,不必太过惊慌,而是应该静下心来,客观、辩证地分析学生“错解”中的合理“成分”,分析问题的起因,为什么错、是否有共性、它与正确解法有什么必然联系等。最终把“错误”资源合理有效地予以运用。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老师首先应该认识到课堂“错误”其实是一种最好的教学资源,因为一种“错误”的发生往往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是稍纵即逝的宝贵资源。所以除了课前我们深入研究学生和教材,精心备课,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外,更应抓住在课堂中随时发生“错误”的生成资源,及时加以引导和利用,让课堂中的“意外”更加精彩。

2.2 “细节”的捕捉

老子有句名言:“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源于小事,天下的难事必定从容易的作起。在我们数学学习中何尝不是如此,课堂教学效果好坏决定于教学细节的处理。

课堂教学是在特定情境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教师预料不到的情况和问题随时都可能出现,教师只有具有一双“发现”的慧眼,用心去捕捉课堂细节,才能生成“意外”的精彩。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会有一些不易发现的细节,如果教师能及时捕捉这些细节,让它成为一种生成性教学资源,那课堂会更精彩,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新课程所倡导的课堂。

案例:在《角》的教学中,我提出如下要求,四个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制作一套关于“角”的教具,该教具要求可以自由改变角的大小,看看谁的角做得最大。上课的时候,各组的教具真是五花八门,大小不一,在比的时候,我发现有位学生做的教具特别大,特别长,抢着跟别人比大小,我顺势抓住这一细节,问:“你为什么把你的角做得这么大,这么长?”这位学生说:角的边做得长,我的角才能大一些,我想争第一啊,经老师一番引导,学生明白了角的大小,只与开口有关,开口越大,角越大,和角的两边长短没有关系的规律。

课堂是动态的,教学中需要细致的“预设”,但决不能仅仅依靠“预设”,“预设”要根据情况,随时审时度势,随课堂而变化,课堂中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把“预设”与“生成” 有效结合起来。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

2.3 当机立断,把握课堂教学的航向

下面这道题本意是让学生感受到“变量”和“函数”的思想,并初步体会不等式的解与方程的解的区别。案例:《13.1认识不等式》“问题1、世纪公园的票价是每人5元;一次购票满30张,每张可少收1元,某班有27名少先队员去世纪公园进行活动,……引出的问题:少于30人时,至少要有多少人去世纪公园,买30张要反而合算呢?” 合理的答案是24人进公园买30张票反而合算。但是有一个学生认为,“23人进公园买30张票也合算:23?=115元,30?=120元,虽然多5元,但可以将剩余的7张票送给其他小朋友表示爱心,我认为合算。”这虽然是一个古怪想法,但这体现了新课标人文关怀的要求,所以我立刻表扬他有爱心,有创新,同学们见此立即议论纷纷,这下课题热闹了,马上有甲同学发言:可以把多余的7张票卖给别人更合算。经过讨论后得出:1个人进公园买30张票最合算,可以将剩余的29张票以5元一张卖给别人。

开放、活跃的课堂教学气氛,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课堂的主体也是学生,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把课堂主体还给学生,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的大胆猜想给予充分肯定,对其合理成分及时给予鼓励,爱护,扶植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免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学生人文关注的感情。上面例子中,若教师忽视了学生创造性的“火花”,便不会有这“意外”精彩了。

3 精彩的课堂生成教师应具备的观念

3.1 教师必须具备有动态、开放的课堂观

传统的课堂教学理念是:教师特别强调课堂上的教学秩序、合理精确的时间安排,在课前的教学设计上投入大量的精力,编写详尽而周全的教案,在课堂教学的组织实施过程中,教师完全按教案上课,尽量将学生往预设的方向引导,按步就搬地完成教案就算是大功告成了。实际上,课堂教学不应被课前预设、教案所约束,更需要为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留下师生、生生互动交流的空间,并依据学情发展进行适时调整的余地。在课堂中见机行事,化意外为精彩,才能水到渠成地引领学生交流,使得课堂认知目标的达成,对于学生来说不仅仅是“知其然”这一结果的单调呈现,更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自我发现达到“知其所以然”的深刻体验和生动过程,体现了在动态、开放课堂观念下教师既关注教案预设,更关注学生的发展与学习需求,体现了教师在课堂上巧妙的教学机智和灵动的组织策略。

3.2 教师必须具有体现主体地位的学生观

上课是学生和老师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相互关系来决定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无疑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将课堂的主体还给学生,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的大胆猜想、独特发现给予充分肯定,对其合理成分及时给予鼓励,爱护,扶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并以此为基础,重新组织教学,促进精彩课堂的生成。

3.3 教师必须具备有高度整合的课程资源观

叶澜教授指出:每一节课的课堂教学是真实而具体的,是动态生成的连续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各样超越教师预设的意外无处不在。精彩的课堂生成,必须要求教师具备高度整合的课程资源观。

第9篇:角的初步认识教案范文

二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二年级一班学生共38人,每位学生都很天真活泼,他们在学习上是充满无限乐趣的,在学习的探究上也是无止境的,因此基于他们无限的求知欲望,在教学时应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好数学。对数学的学习需要有一定的生活基础和生活经验的,因此在教学时注重培养他们对生活的密切接触,培养其联系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对课堂教学常规还有待于尽早进行规范,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一、乘法的初步认识;二、表内乘法(一);三、角的初步认识;四、表内乘法(二);五、除法的初步认识;六、方向与位置;七、表内除法;八、统计与可能性;九、混合运算;十、总复习。

(二)教学重点

1.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从生活 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学生经历2——5和6——9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形成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能正确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学生通过大量的“分一分”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体会乘法与除法的互逆关系。

(三)教学难点:理解乘除法的意义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乘法、除法、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知道乘法、除法、有余数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地运用乘法口诀求积、求商。

2、能应用表内乘、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认识角、辨别方向、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形状的活动中,逐步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方位感。

4、能运用有关方位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5、能运用四则混合运算的有关知识,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6、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与同伴合作,相互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体验策略的多样性。

7、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作用。

四、教学措施

1、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习中,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2、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3、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还诮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4、要注意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某些数学内容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