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会计继续教育论文范文

会计继续教育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继续教育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会计继续教育论文

第1篇:会计继续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利用

财政部于1998年就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对会计继续教育的目标、对象、受训时间等做了详细规定,2005年9月又了《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意见》对会计继续教育工作做了必要的补充。

一、我国会计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继续教育的内容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内容妥当与否,直接影响到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成败。当前,我国会计继续教育的内容存在如下问题:

1.知识更新速度慢

会计人员需要及时学习新的会计知识,适应新的工作要求。但是我国会计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更新速度偏慢,从新会计准则制定到会计培训教材编写出版往往要一年左右,使继续教育的时效性大打折扣。

2.知识面太窄

财务人员不仅要懂得经济业务的核算,还要懂得管理,更要有一定的决策能力。当前的继续教育显然不能满足这种要求,会计培训的内容局限于新的会计准则的讲解,对会计日常工作中经常涉及的审计、税法等相关知识不能融入到会计教学过程中去,使培训的知识面偏窄,同时,也不利于会计人员对会计业务的理解和应用。

(二)会计继续教育的形式不合理

1.缺乏互动的教学使继续教育流于形式

目前教育培训的方式主要还是通过课堂教学来进行。由专业老师讲授最新的财会法规,对其中的难懂的内容做必要的解释说明。这种方式最大的缺陷就是整个过程缺乏交流,不能形成一个互动性的过程。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可能与讲解的内容并不相关,因此对讲解没有关注的热情,使得教学过程流于形式。

2.“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忽略了不同学员的差异

参加会计培训的人员所处的工作环境千差万别,个人的会计专业能力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对会计继续教育的内容关注点也就不同。目前的这种教学模式忽略了或者说是无视这种差异,致使基础好的学员感觉学不到新的东西,感觉没有听的必要;基础差的学员感觉跟不上授课的步伐,丧失了学习的信心。

3.短期培训无法满足不断学习的需要

目前,通过短期培训方式进行的会计继续教育一方面给教授人员带来了一个难以完成的任务,在短时间内让学员融会贯通大量的知识几乎不可能,只能通过划重点的方式敷衍了事;学员由于不能很快地消化所学知识,只能被动的记忆教学内容。同时,这种教育模式与继续教育“持续不断”的学习原则相悖,不能真正做到随时随地的学习和交流。

(三)会计继续教育的主客体

1.培训人员缺少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式

会计教材侧重于理论的介绍,相关的案例分析也不可能涉及到所有行业领域。当前,会计继续教育的培训者不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无法将抽象的理论介绍转换为生动、实际的业务活动。当前,急需一种理论联系实践的授课方式,这既有利于学员接受新的知识,也使得枯燥的说教变的生动有趣和贴近实际。

2.继续教育学习人员缺乏应有的重视

继续教育的对象——会计从业人员是影响整个继续教育培训效果的最主要因素,会计继续教育的最终目标也落在会计从业人员身上,但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一些会计人员把会计继续教育视为一种负担,整个培训过程缺少积极性和主动性,接受培训的目的只是为了最后的过关考试,使继续教育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二、提高继续教育水平的对策

(一)大力推广网路化教学

会计继续教育需要一种符合新的时代、新教育思想观念、新从业需要的教学模式,这些都对会计从业人员以及培训机构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我国现行的会计继续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充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育的技术支持,建立一种基于互联网的高速、互动、功能完善的会计继续教育体系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

随着电脑的日益普及和各种网络的丰富,实现上网条件对大多数会计人员是可以具备的;另一方面会计人员忙于自己的工作和家庭,部分会计人员可能难以抽出整体的时间参加集中培训,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在职人员可以相对自主的掌握学习时间,既不会耽误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又可以学习到财会方面新的知识,更新自己的会计知识库,让自己及时参加会计知识的更新培训,避免知识老化,在工作中做出合理的决策。

电子书籍的更新速度和更新成本要比纸质书本快速得多,而且可以随时更正其中的错误之处,因此,用电子教程代替纸质教程可以有效避免纸质书籍编写时间长带来的教材内容更新时效性差的问题。

以往会计继续教育欠缺互动性的问题,现在在计算机网络支持下可以有效解决。在网络教学资源上,通过多媒体的使用,在教学过程中添加了各种视频、动画,使教学内容更形象化,更贴近现实的工作环境;在内容选择上,学员可以自主点播、选学,想学什么就学什么,并通过留言、论坛等途径及时反馈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使整个学习过程更加个体化、自主化。为完善网路继续教学需研究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会计继续教育网路化教学的“硬件”设施

硬件设施的建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学资源的存储,即学员在什么地方获取各种资源。根据我国的现状,可以在我国财政机构和会计学会所属网站上开设“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专栏,负责新的会计准则的、会计继续教育培训资料的等。二是资料的传输,即学员如何获取所需资料。可以通过实名注册将学员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编号作为唯一的登录名,用户注册登记后可以登录到相应的网站下载所需的各种教学资料,在论坛或者留言板上、交流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等。三是客户终端的问题。这是需要学员自己解决的问题,随着电脑价格和网络费用的降低,普通会计人员完全有能力具备上网学习的经济条件。

2.会计继续教育的“软件”配套

(1)教学材料编写

教学材料编写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财政部门应该高度重视培训教材的编写工作,组织富有丰富的教学和实践经验的教师编写教材,使教材包括财会知识的更新,涵盖国家新颁布的财会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当前会计领域出现的新型知识等,还要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通过语音、演示、视频资料等丰富整个教学内容。网路化的教材要图文并茂,多层次、多角度地讲解会计知识,使会计人员更容易接受,便于其自己学习和理解。

(2)发挥高校的智力支持作用

高等财经院校作为会计理论的研究和教学机构,在会计继续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一方面,财经类高校具有大量财会人才,通过不断学习最新理论甚至进行理论创新和改革,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源源不断地提供新的理论性的教育资料(如文字资料、多媒体件、教学录像片等);另一方面,高校机构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可以充分结合在会计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经验,经“智力加工”后以适当的形式反应到新的会计理论中,并把这些新理论充实到会计继续教育的网站资源中去,进行实时互动服务。

(3)会计软件的配套更新

国内的优秀财务软件开发企业,必须紧跟会计政策、法规的步伐,做好软件的更新、升级工作;此外,在软件价格、售后服务等方面有所突破,降低使用费用,扩大会计软件在我国企业的应用。外资企业方面,外国软件不完全符合我国规章制度的要求,没有通过国家评审,因此,用户需在有关部门专家的指导下使用外国软件。

(二)多种教学模式的并用互补

网络教学以其极大的优势理应成为最受推崇的继续教育教学模式,但当前我国还客观上存在着不能实现网上学习的会计人员。另外,其他教学模式也具有网络教学无法取代的优势,因此,应该坚持多种教学方式并用的方针。对于继续采用课堂教学的地区应注意以下方面:

1.引入市场竞争调动培训机构的积极性

会计继续教育的大方针需要由国家会计主管部门制定,例如继续教育的具体内容、教学目标等。在相关的会计继续教育机构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进行“招标”和“竞争上岗”,即对这些会计继续教育内容的提供者进行选择,选择其中的优秀机构作为指定的培训网点,使其获得相应的服务报酬,相应的还要对现有的会计继续教育经费的行政分级划拨方式进改革。

2.提高教师队伍的水平

授课老师应该是由具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的人员组成,授课教师应该能够活跃课堂氛围,使参训人员积极参与自由探讨,在课堂上提出工作中碰到的许多热点、难点、焦点的问题作为活的案例,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达到继续教育的目的。还要注意参加继续教育的学员的水平差异,初、中、高级会计人员接受教育的内容应当不一致,不同行业的会计人员的关注点也不一样。对不同层次的会计人员分批次、分层次教学,在此基础上进行不同行业从业人员的课堂交流,可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

第2篇:会计继续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双师型”;会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

课题项目:本文为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双师型”视角下高职专任会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的阶段成果。(课题编号11YBA019)。

《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是国务院颁布的校企合作的重要参考。但是,这个只是一个指导性文件,导向很好,执行效果不力,优惠政策的细则没有,实践中没有可操作行,政府是制定政策的主体,调研是政策得以科学制定的前提,仅仅凭借领导和老师的人脉,企业的奉献来调动企业积极支持高职会计教师下企业顶岗实践的积极性不是长期的机制,需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来探索我国“双师型”高职会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成功模式。

一、德国

1、教师准入要求:德国专业实践课教师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大学学历,通过技师或者技术员考试,有职教培训和职业操作实践经验。

2、师资培养举措:德国对职业学校教师培训有明确的法规――《实训教师资格条例》和370多种职业培训条例,是职业教育界和企业界有法可依。根据这些规定,职业教育教师需参加继续教育,对继续教育有具体的操作方法。对新教师有引导期:师范类的引导期为1年,非师范类的,引导期为5-6年,在引导期内,开展各种培训:老教师的指导、学习《新教师手册》,开设新教师求助热线等。

德国的高职教育有一支高水平的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专职教师通常只占20%-40%,兼职教师占到60%-80%。兼职教师承担的课时量约占总课时量的80%,主要承担专业类、实践类课程的教学工作。

二、澳大利亚

1、教师准入要求:澳大利亚TAFE学院对教师素质要求也十分严格和明确:至少要有3-5年与专业教学相关的行业工作经验,年龄在35岁以上的教师则要有十几年的工作经验,并取得教师资格证书。

2、师资培养举措:澳大利亚有规范的教师培训机制,一般新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的同时,必须到大学教育学院进行专门的教师资格培训,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课程,由学院资助取得教师资格证书。

三、新加坡

1、教师准入要求:新加坡政府为保证职业教育高质量,对专业师资要求很高,规定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必须是大学毕业后在企业工作3年以上的人。同时,鼓励有成就的工程师、技师进入教育行业做兼职教师,与学生分享经验。企业兼职教师约占新加坡教师总数的20%。

2、师资培养举措:新加坡在教师培训方面的成功措施是搭建学习型组织平台――学院把工业项目开发所积累的经验系统的搜集和整理,以便大家分享相关的经验和知识,同时老师将自己的教学心得、教案、论文、课件、外界信息、管理思想、企业日常运作改善心得和先进管理方法等在网上和他人分享,构建经验积累与分享资源平台,师生从中受益。

三、“双师型”高职会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举措探索

1、教师准入条件:参照德国、美国、澳大利亚和新加坡教师资格要求的先进做法,我国纸质院校会计教师的师资来源,既要重视会计教师高学历要求,更要重视教师的行业企业实践工作经历和经验,就是要具备行业企业财务一线及其管理层的工作经历和经验,以改善我国高职院校会计教师队伍结构,把具备行业企业财务实践经验的能工巧匠聘请到我国高职会计教师队伍中来,这样的人才引进具有三个好处:(1)引进企业财务专家,可以加强会计实践教学和提高会计专业建设水平。(2)企业财务专家技能全面、熟练,不需要进校后培养。(3)企业财务专家最了解企业需要什么财务知识和技能,在课程教学中更能有的放矢。

2、师资培养举措:在我们课题组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我们过于强调将在现任岗位上的高职会计教师培养成“双师型”教师,对于一个没有从事过行业企业实践工作经验的高职教师而言,要完成高职学生主要从事的六个行业的顶岗实训,至少要花六年,历时长,成本高,所以我们要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要加大行业企业能工巧匠的引进工作,让他们来充实我们的“双师型”队伍。所以,高职院校对会计师资的培养,一方面要加强现有师资的培养,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行业企业高级财务人员的引进。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通过近5年的成功探索,在对会计教师培养方面有较好的效果,该校的成功做法是:每年安排全体到企业顶岗实践3个月,分暑假2个月和寒假一个月,既不影响工作,也不影响企业的正常运作。学校和商学院还对企业实践的会计教师发放工资以外的津贴,会计教师们实践后发现自己的专业技能不断提升,管理能力也有很大的改善,收入也比不去实践的多,都愿意积极申报前往实践。对于实践回来的会计教师,商学院会安排汇报会,汇报会上会计教师们都能把企业的管理理念、企业文化、新的产业信息和单位财务岗位的职责、权限、招聘条件、待遇及其最新招聘需求及时带回学校,建立和实践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这样的实践汇报,不仅仅让全院教师受益,还让全校教师受益,打开实践会计教师的空间,还能让全国教师受益。该校会计系从大一开始每个会计学生必须参加企业顶岗实践,每个寒暑假专业实践都有学分,都有专业老师直接指导,每个专业老师都要去学生实践的单位调研,有的老师就是学生实践基地的学员,这种老师就承担着学生寒暑假顶岗实践的指导,在企业实践的老师和学生会对企业管理中不合适的地方提出改进的建议,学生的实践报告会请学校指导老师和企业财务负责人审批评分,这样的师资培养做到了学生、教师、企业三方受益,且成本低廉,收效快,受益面广。

“双师型” 高职会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是高职会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2010-2020年完成培训一大批双师型教师,聘用一大批有实践经验和技能的专兼职教师的目标,持续推动和不断加强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健康发展。研究“双师型” 高职会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模式成为课题组的重要项目。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双师型”最核心的标准就是在学生主要就业的行业企业顶岗实践工作的能力,无论是在具体财务岗位上的实际工作,还是业余兼职,都能很好证明会计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本文借鉴德国、澳大利亚和日本在教师培养中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双师型”高职会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举措。

参考文献:

第3篇:会计继续教育论文范文

一 核心竞争力问题的提出

核心竞争力最早是在1990年《哈佛商业评论》上由美国经济学家哈默都斯和普拉哈拉德提出,他们对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是:“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1]核心竞争力理论先是被广泛应用于企业,后来随着高校竞争的加剧也逐步应用至高校。

二 国外核心竞争力研究文献综述

国外文献并未直接从提高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角度构建指标体系,而是更多地从评价职业教育质量角度构建评价指标,尽管如此,由于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高低反映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水平,所以这些指标体系对研究我国高职院校所开办专业的核心竞争力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国际组织构建的指标体系

经合组织2002年开发了评估国际职业教育质量的指标体系,分为学习者个人特征与学习环境、权益者(学习者、行业企业、社区、政府、职业教育机构和教师)及其期望、教育过程、教育结果等四个部分,其教育结果具体包括岗位、就业率、收入、权益者满意度、取得资格、掌握技能、终身学习、参加人数、完成人数、路径与公平、个人品质等指标。

欧洲职业培训发展中心是欧盟最重要的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它为欧盟职业教育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2003年其开发的职业教育质量指标包括三个维度,即学生的就业能力、职业教育供给与需求的满足度、机会均等,每一维度又包括了背景、投入、过程、产出和结果五个方面,构建了包括成功完成职业教育和培训或者辍学的比率、毕业率、就业率、在工作场所运用所学技能的情况等指标在内的73个具体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致力于建立国际通用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估标准,2009年从机会和范围、一国职业教育培训(TVET)体系内部效率、人力和物质资源、经费、职业融合率、教育与职业一致性、教育与就业间的关系、劳动力市场8个维度构建了评估一国职业教育培训发展情况的54个指标。

随着欧盟职业教育与培训一体化战略的“哥本哈根进程”的推进,欧盟2013年又进一步修订了职业教育评估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三大类,第一是机会、吸引力、灵活性,第二是技能培训与人才市场的相关性,第三是整体过渡与就业趋势,共涉及29个具体指标。[2]

(二)职业教育发达国家构建的指标体系

瑞典作为职业教育发达的典型国家,从1979年开始用学生完成培训6个月后的就业率、达到培训合格要求的人数占参加培训人员的比例、培训的有效性等指标对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进行评价,后来瑞典政府又进行了修订,将指标分为量化指标和定性指标两大类,量化指标如所提供课程及其参与者的数量、学生的就业率等,定性指标如企业的满意度、受训者的满意度等。[3]

美国2006年新修订的《帕金斯生涯与技术教育法案》详细规定了各个州包括各实施学校,在发展生涯与技术教育责任方面的核心指标,并细分为中学阶段和中学后阶段职业教育,其中中学后阶段的职业教育核心指标包括五项,分别为技能获得情况、证书及资格证和学位获得情况、学生巩固情况或转学情况、学生就业情况、非传统职业项目完成情况。[4]

澳大利亚政府2007年立足于职业教育政策发展的五个目标,即为所有公民提供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增强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实现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平等、增加对培训的投入,实现公共职业教育与培训价值的最大化,构建了六个维度共53个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5]

芬兰政府为了对职业教育实施绩效本位的拨款模式,从21世纪初开始建立教育与培训绩效指标,并于2011年进行了修订,具体指标包括学生的就业情况、学生继续深造的比率、学生完成学习与技能掌握情况、教师职业资格证书情况、对教学的投入情况等。[6]

德国政府2013年构建了一套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标准,包括学校管理、学习与工作条件、教育与培训过程、质量开发、合作等5个维度,分别考查学校的领导和管理,学校的物力和财力资源,教学业务水平,学校内部督导,学校之间及学校与外部合作伙伴之间的信任与合作程度。[7]

通过对国外职业教育评价指标的梳理和对比分析,得到如下启示:第一,应该建立多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如欧洲职业培训发展中心的“三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八维度”、澳大利亚政府的“六维度”、德国政府的“五维度”,等等。第二,重视校企合作和职业院校教师自身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如在欧盟职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73个指标中涉及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相关指标将近10个,充分显示了教师深入企业并不断提高自身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性,这与欧洲国家双元制职业教育传统以及重视学徒制的发展密不可分。第三,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尽管不同的国家的表述不同,但其本质都共同指向了学生的技能,例如,欧盟的“从雇主和雇员的角度通过职业教育与培训获得的技能在工作场所使用的情况”,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TVET学校中具有企业孵化器(或小型企业)或任何涉及学生职业活动的比例”,美国的“技能获得情况”,等等。

当然,国外的职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多侧重从国家层面评价职业教育,如上述指标体系中都非常强调机会与公平,而这属于国家宏观政策的考量范围,不属于学校层面所能解决的问题。

三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专家、学者对高职院校专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对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内涵界定的研究,回答了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的问题;二是基于专业层面的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从微观的角度,回答了一所高职院校的某个专业比另一所高职院校的同一专业强,强在哪里的问题;三是对评价指标的研究,不同专家学者、政府部门都构建了各有侧重的指标体系,回答了核心竞争力如何评价的问题。

(一)学校层面的核心竞争力的内涵表述

1 三层说

张清霞(2006)[8]认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构建可分为内涵层、中间层和外显层,内涵层包括办学理念、学院定位和校园文化,中间层包括管理团队、师资队伍、专业建设,外显层包括高职院校社会声誉、校企联盟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学生的就业率。

2 两性说

丁训言(2008)[9]认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分成显性竞争力、隐性竞争力,这两种竞争力分别包括核心资源、核心能力和核心产品三个方面。

3 有形和无形说

安秀芳(2009)[10]认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可表现为有形资产(硬件)、无形资产(软实力)两种资源,其中硬件包括土地、资金、房屋、设备、师资力量、学生、组织机构和制度等,软实力包括校园文化、创新意识、声誉、内外关系等,并指出竞争力不等于核心竞争力,认为形成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是关键资源和核心能力中那些使学校能够保持竞争优势的要素,同时指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直接的表现是学生入学率和专业对口就业率,以及供不应求的社会需求率、强大的社会影响和服务能力,较高比例的毕业生成才率。

4 三力说

张洪春(2012)[11]认为,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由资源整合力、人才培养力、示范经营力构成,其中人才培养力又细分为教育体制机制与创新、教学资源建设与整合、学生素质水平与能力、教师结构与教学、教育教学组织与执行。陈涛(2007)[12]在其硕士论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中认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包括核心技术能力、创新管理能力、文化力,而核心技术能力是基础,创新管理能力是重点、是关键,文化力是灵魂。

5 四力说

周卫民(2010)[13]在其硕士论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建设研究》中指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可以分成四个一级指标,分别为文化竞争力、管理竞争力、教学科研竞争力、营销竞争力等四个,每个一级指标下再细分为若干个二级指标,例如教学科研能力再进一步分为师资队伍、专业设置及培养模式、科研能力,每个指标都附有相应的权重。

6 四要素说

胡家秀(2012)[14]认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由人才要素、技术特色要素、制度建设要素、硬件配置要素构成。

(二)专业层面的核心竞争力内涵表述

1 人才培养质量观

胡秀元、梅洁(2008)[15]在《校际竞争下的高职院校专业特色解读》中认为,专业特色更接近于“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即在“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上下功夫。对高职院校专业特色而言,这样的竞争能力更多体现为在专业领域学校培养的毕业生掌握了过硬的本领,这种本领是其他同类高职院校该专业学生所不具备的。学校培养的毕业生能够经得起市场的检验,并被用人单位优先选择,以真实的就业率等指标明白无误地表现出来。

2 综合能力观

王国庆(2012)[16]认为,专业作为高职院校中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在社会经济、产业结构、政策制度及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团队、技术开发与服务平台等多种要素综合作用下,逐渐形成并保持的,能够促进受教育者价值提升和自身发展,并在其从属区域中进行资源优化配置、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综合能力。

3 多要素整合观

齐保林(2008)[17]认为,专业核心竞争力是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核心,通过课程设置与开发、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人力资源开发、科研和服务、组织管理整合,使某要素或要素组合突显效用,使专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邹晓宏(2010年)[18]在《论高职院校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一文中指出,专业核心竞争力是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核心,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设定、课程设置与开发、师资队伍的培养、科研及服务等要素的整合,使专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

4 专业创新观

林强、庞康养(2013年)[19]在《校企深化合作实现高职院校专业创新》一文中认为,专业创新,是高职院校凝炼特色、打造品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文中以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会计专业为例,学院联合多个会计师事务所,在校内创办财务咨询服务公司,实现财务室和教室合一、学生与会计核算员合一、教师与财务主管合一、教育内容与工作任务合一、教学资料与会计核算资料合一、作业与账表合一、教育与科研合一、育人与创收合一等“八个合一”,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的支撑作用,将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三)评价指标的研究

福建省是全国第一个向全社会公布高职院校某个专业全省排名的省份,该省建立了专业建设质量评价指标,并于2012年向社会公布了首批布点广泛的专业如机电、会计等十几个专业全省高职院校的排名情况[20]。该指标体系共分基本情况、教学团队、实践教学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教材建设、其他建设成效等5个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下再设若干二级指标[21]。在该指标体系中,考虑了教师的因素,有“教学团队”一级指标,并再分成“专业带头人”“专任教师”“兼职教师”3个二级指标。该指标体系也涉及了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但是比重偏小。在该指标体系中,也考虑了学生的因素,如设有“毕业生双证书与就业”二级指标,但是该指标尚不足以反映人才培养的高质量,还不能使得一所学校在与其他学校的比较中脱颖而出,该指标体系还考虑了教学条件方面的因素,如设有“校内实训条件”“校外实训条件”等二级指标,但是指标的设置过于宽泛,不够具体,也不能够充分量化。

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山东省高等教育评估所)依托山东省高等学校专科专业信息采集系统,开展了山东省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评价相关工作,并出版发行《山东省普通高校招生专业填报指导手册》。在该信息采集系统中,设置了一套指标体系,共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3个一级指标,“人才培养”下再设“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实践教学”“招生就业”“教学奖励”5个二级指标,“科学研究”下再设“科研项目”“科研成果”二个二级指标,“社会服务”下设“社会培训”、“社会服务”二个二级指标[22]。在该评价指标体系中,非常重视荣誉称号的获取尤其是政府主管部门颁发的,例如国家级重点专业,省级特色专业、省级品牌专业,国家级、省级投入重点建设专业,国家级、省级学生实训基地,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国家级、省级教学团队,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等等。

分析研究国内文献,发现存在如下不足:第一,有的指标体系指标数量偏多,有大而全的倾向。大而全的指标体系表明研究者或制定者未能厘清竞争力与核心竞争力之差别,同时也会导致指标应用的可操作性不强,尤其是对于社会公众而言。第二,有的指标体系指标倾向过于明显。例如有的省份推出了专业评价排名的指标体系,所有的指标都是清一色的与政府所颁发的荣誉称号或证书有关,如省级特色专业、省级品牌专业,等等,这种指标体系完全将用人单位、学生和家长等利益相关者排除在外,是不科学的。第三,指标难以量化评价。例如有的指标体系中包括文化力或文化竞争力或校园文化,诚然文化积淀对高职院校的发展很重要,但是文化力很难量化评价,它属于内在的因素,而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可以通过外在的现象或特征呈现出来的,而这些现象又可以通过具体的数字加以量化的。第四,有的指标可信度不高。如就业率,有的学生实际并未真正就业,但是由于有一些高职院校规定“凡是没有签订就业协议者,一律不得参加论文答辩,一律不得如期获得毕业证书”,从而使得一部分学生不得不随便找一个单位盖章交差了事,他们属于“被就业”。

参考文献

[1]C.K.Prahalad,Gary Haml.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 Harvard Bun Statistical System Development

for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R].

December 2009.

[2] On the Way to 2020:Data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olicies:Country Statistical Overviews Update

2013[R].Cedefop Reference Series 97.Luxembourg:

Publications Office of the European Union.2014.

[3] Kaaren Blom,David Meyers.Quality indicator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R]. Australian National Training

Authority,2003.

[4] Carl D.Perkins 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Act of

2006,Pub[Z].Congress of the United States ,2006.No.

109-270.

[5] AQTF 2007-A Better System For Everyone[EB/OL].

http://.au/ portal/ site/public/menuitem,

2007-11-20.

[6]Performance Indicators for Initial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Finland 2011[M].Helsinki:Finnish

National Board of Education,2011.

[7]ISB. Exteme Evaluation [EB/ OL]. http:// jsb. bayem.

de/ schulartueberg-reifendes/qualiaetssicherung -

schulentwicklung/evaluation/exteme evaluation,

2013-07-01.

[8]张清霞,张国宏,吴雪敏.试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

构建[J].辽宁教育研究,2006(4).

[9]丁训言,任爱珍.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研究

[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0).

[10]安秀芳.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

学,2009(3).

[11]张洪春,王斌 示范性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育与评

价机制[J].现代教育管理,2012(11).

[12]陈涛.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D].国防科技大学,

2006.

[13]周卫民.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建设研究[D].湖南大学,

2010.

[14]胡家秀,倪勇,丁明军.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研究[J].

高教探索,2012(2).

[15]胡秀元,梅洁. 校际竞争下的高职院校专业特色解读

[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8(9).

[16]王国庆.高职院校专业竞争力的内涵及评价指标[J].职

业技术教育,2012(8).

[17]齐保林,袁洪岭,胡晓波,胡森.培育高职专业的核心

竞争力[J].机械职业教育,2008(8).

[18]邹晓宏,刘楚佳.论高职院校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J].继续教育,2010(6).

[19]林强,庞康养. 校企深化合作 实现高职院校专业创新

[J].中国高等教育,2013(7).

[20]福建省教育评估中心.福建省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质量

评价结果公布.http://pg. fjedu. /index.php/

Index/view/wz/322.

[21]叶峰.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质量评价.百度文库.

http://wenku.baidu. com/ link? url= v4cA8dFpYmF5pu8

NSMkJzZIalnrw-A_ZJxgVHEmM1Wng54lpoBBomrid8

GfYadcG_kqvLIgNznrBDAgVvr5KLOjWEe8iA0o6sVL0

zEKSmme.

[22]山东省高等教育评估所.山东省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