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学学习计划范文

教育学学习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学学习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学学习计划

第1篇:教育学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学习风格;大学英语;教学设计

一、学习风格概述

从学科角度来看,学习风格理论为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畴,通过对研究对象学习风格的深入研究与分析,将有效地提升教育活动的现实效用,进而确保教育活动信度与效度的实现。学术界对学习风格给出了不同的内涵解读。如研究者谭顶良认为,所谓的学习风格是指主体借由其在以往学习活动中形成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模式,同时,此种思维模式与行为模式能够在主体日后的学习过程中发挥导向性效用。此外,主体的差异性决定了不同主体在学习风格方面亦会体现出明显的差别。对于主体学习风格形成的影响性因素包括主体所处的学习环境、周边人群对其的影响、主体从事学习的内在动因以及主体对知识内容的学习兴趣等。

二、信息时代大学生学习风格特征分析

1.感知偏好

先前的研究显示,大部分的中国学生属于动手操作型,大部分教师的教具是黑板及练习讲义,学生所要做的就是听讲、记笔记和做讲义。而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深入大学生生活的每个角落,多数情况下,学生是通过视觉、听觉或视听混合的渠道获取信息。与纸质教材和传统的课堂相比,学生更容易接受生动的图画,清晰的表格,视频、音频、影像等形式的输入。

2.人格特质

当今大学生反应迅速,喜好从交流中获取信息,并通过团队合作与竞争习得知识和技能。他们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随时随地通过网络与同学、教师、家人甚至陌生人保持联系。他们更能包容差异并善于分享。网络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交手段,为大学生提供了无限可能。

3.思维方式

科技加速了生活节奏,信息瞬息万变。因此,与前辈相比,大学生更加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多数采用直觉型信息加工方式以及综合型的思维方式,喜欢在亲身体验中学习。多数学生采用闭合型信息接收方式,这虽然说明他们“勤奋、好学”,但是这一特点是我国应试教育传统的结果,在这个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这种严格的按部就班的学习方式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三、基于学习风格的大学英语教学设计

1.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使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都能有良好的学习条件。比如,可以利用微n或者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也可以利用慕课开展英语教学,这些教学条件为视觉型学习风格、听觉型学习风格和动觉型学习风格的学生提供了相应的学习条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2.创新信息加工的方式

从教育实践的角度来看,学生良好学习风格的养成同教师的正确引导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到:动觉型学习风格的学生对教师的课堂讲解投入度不高,而当教师赋予其实践操作的学习契机时,其会表现出强烈的学习热情,这部分学生习惯于通过反复演练习题帮助自身实现知识的巩固;而听觉型学习风格的学生则希望在课上得到来自教师的肯定。学生表现出的学习风格,是源自其外部信息感知和内在信息加工,因此,英语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以便使学生感知到教师所传递的正向信息,进而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格。

3.选择相应的教学方式

在信息时代,教师有了更多、更全面的教学设备和教学设施,因此,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提升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和水平。例如,对于听觉型学习风格的学生,教师可以更多地吸引他们参与到课堂讨论中,让这部分学生通过语言表达或倾听来实现知识的内化。现在大学生有智能手机、平板电脑、MP3等设备,教师可以将英语资料通过网络传送给学生,让学生保存下来反复听,从而使听觉型学习风格的学生能够加深印象,达到学习的目的。

四、结语

时代已变迁,一场信息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目前在校大学生可以说是信息时代的优先体验者,他们的学习风格必将会呈现特点鲜明的时代特征。教师应尊重大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学习情况,为其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以迅速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杨治中.从实际出发,求实际成效――关于大学英语教学的若干思考[J].当代外语研究,2013(5).

第2篇:教育学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化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直观;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教学进行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1

以综合处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以及视频等各种信息为一体的多媒体技术,以表达形式更为丰富,从不同的感观、不同的侧面加深加深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以多媒体电脑和网络技术为依托的,呈现、传递、加工、处理信息的技术,使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成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它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学科的教学和学习中,通过构建真实的的问题情境,利用多媒体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探究能力以及优化教学效果。所以巧妙合理的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课件素材,是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学科教学发展的趋势。

完全按照常规单一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来说缺乏吸引力,多媒体手段就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用生动、活泼、形象、直观、动态的方式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化的传递教育信息,刺激学生感官,传播教学信息。它可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优化教学过程。能积极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以化学学科的教学来说,初中化学一些理论如质量守恒定律、氧化还原反应、分子结构等等是比较抽象的,有效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将瞬间变化定格分析,化枯燥为生动,比完全靠挂图、模型、教师的比划、学生的想象要有效的多,易于突破课堂教学的难点。所以如何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教学进行整合,有选择性地利用好我们现在所拥有的网络资源、光盘资源,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成为化学教师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一项很值得研究的课题。现将本人在教学中的一些探究、摸索总结整理如下: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使用化学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不是代替教师,而是辅助教师进行教学。化学课堂教学不是每堂课都适宜用多媒体手段,弥补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以及教学内容相对之后的缺陷,才是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根本目的。在化学教学中能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内容,个人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微观粒子的运动

微观粒子的运动、变化对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比如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的运动变化是用肉眼甚至显微镜所看不到的,通常用挂图和模型,而微粒运动变化的过程却无法充分展示;我们在讲氧化还原反应时,把微粒得到(失去)电子,化合价降低(升高),体现氧化性(还原性),这些内容光靠教师讲解,学生很难理解,如果我们利用我们手边现有的教材配套的教学光盘中提供的多媒体影像素材或者通过互联网查找相关的多媒体素材,则很容易通过在电脑上的模拟演示,让学生就能很形象直观地看到这些内容的动感过程,其教学效果比老师的口头讲解显而易见要强的多。而教师也省去了口舌之苦。

二、微粒在化学变化中的行为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化学概念及原理大多较为抽象。物质的微观结构既看不见,又摸不着,且化学变化又是在原子的基础上重新组合的结果。因此单靠语言和文字的描述,学生较难理解。通过电脑软件或课件进行动画模拟,能形象生动地表现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微观世界,更容易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理解化学原理。如在讲解质量守恒定律中解释化学反应时,用flas模拟白磷分子和氧气分子分别拆分为原子,然后再重新组合为五氧化二磷分子的过程。学生便很容易想象化学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行为,同时也加深了对“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和“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却不能再分”的理解,为学生在后续的章节中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基础。

三、难以实现的化学实验的模拟

农村学校由于化学实验室硬件条件的限制,并考虑到实验经费的不足和实验课程时间、安全等因素,很多实验难以作为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走进课堂,这时可采用多媒体课件模拟演示。

1、装置复杂、药品稀缺贵重的实验

实验室验证空气成分需用曲颈甑,绝大多数学校的实验室已不存在,这类实验可以用模拟实验来代替。

2、操作技术要求高的实验。比如温室效应实验、酸雨形成实验、饱和溶液配制实验等等。

3、错误实验操作后果的危害的实验

如吹灭酒精灯、排水法收集氧气先撤酒精灯再抽导气管、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先加热后通氧气、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不检验气体纯度、稀释浓硫酸将水往装有浓硫酸的烧杯里倾倒等实验操作后果。由于有些实验老师只讲不应该这么做,而不敢让学生进行这类错误操作。但把这些危害后果通过多媒体动画课件展示给学生,学生将直观地得到感受,在以后的实验中避免错误操作。

4、反应速度过慢的实验。受到时间因素和课堂节奏的制约,一些反应速度过慢的实验,如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实验;铁的生锈实验等模拟实验可摆脱这种时间上的限制而进入课堂。

四、应用投影观察演示实验的现象,提高实验的可视性

第3篇:教育学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 信息化技术;初中化学;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1-0151-02

初中教学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起到的作用非常看好,为此很多中学都出台了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教育计划大纲。因此,这也给初中化学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初中化学中融入信息技术是顺应时代的潮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发掘学生学习潜力,从而达到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非常好的方法。本文将结合具体的化学教学实践,对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整合进行研究。

1 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整合带来的改变

学生学习变得更加积极主动 教学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主动、积极并深层次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是以教师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为主,课堂上学生自己动手练习的时间太少。虽说这种教学方式在短期内效果显著,但从长远来看,未来学生的个人思考能力会下降,学习非常被动,对化学这门非常具有趣味性的学科的认识还只是停留于表面,认为化学这门课程太过于枯燥乏味,从而大大降低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将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整合后,课堂教学的内容变得越来越丰富,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变得多起来,学生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获得以前从来都没有体会过的化学知识体验,让化学变得更加的具有趣味性,从而提高初中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了兴趣之后,学习才能变得更主动,学生从原来的被动学习变为今天的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学到了如何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与教师一起营造出一个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1]。

加强师生间的互动,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高效 教学本就是由“教”和“学”两个部分组成的,因此,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是整节课的组织者、引导者,而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课堂提问便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最平常的互动。在以往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提问内容太过随意;提问方式过于单调;提问信息过于繁杂;提问的差异性不足。这在平时教学中经常出现。

有的化学实验没办法在课堂上给学生进行演示,可这个实验又非常重要,不能明白这个化学实验的意义就很难理解其理论知识。这时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将所要教授给学生的知识重难点制作成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去学习化学知识的重难点与化学实验的步骤就容易得多。这种以多媒体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既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又增强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良好互动,还让这些初中生对学习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将化学实验的过程呈现在初中生面前,让学生知道这个化学实验的具体做法和有关的注意事项等,视频教学可以加强初中生的记忆,因此,信息技术运用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大大提高了化学教学的效率。

2 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整合所产生的“化学反应”

在理论知识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 初中化学理论知识是学好化学的开端,初中生只有很好地掌握化学理论知识,才能为以后学习化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化学实验也是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才能顺利进行,如果初中生对化学理论知识掌握得不够好,那么在进行化学实验时难免会出现差错,而有的化学实验是具有一定的危险性的。因此,在学习做化学实验之前一定要对理论知识进行强化学习。如一些实验中操作不当或失误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教师也应加强对初中生化学理论知识的教学。

当然,教师在教授初中生化学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要结合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不能只是单纯地对知识点进行讲解,要丰富课堂的教学方式,将理论知识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呈现给初中生,比如运用多媒体将知识点列举制作成一个PPT。很多重要的知识点都是隐藏在课本里的,即使教师将这些知识点都给学生讲解一遍,一些学生还是觉得无法掌握到课本里的知识重点。而PPT的形式可以将课本里重要的知识点全部呈现出来,学生看起来也是一目了然,非常的直观。然后,教师要积极引导初中生去自己发掘信息技术在化学学习中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的普及,很多家庭都有电脑。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展示自己利用互联网如何进行化学知识的网络搜索,通过这种方式,初中生以后在家上网时会不自觉地想到这一幕,达到带动初中生学习的目的,让学生在学习受阻时懂得利用互联网来找到自己需要的答案。现在网络上也有很多化学教学视频,初中生在放假之余可以通过这些视频来提前学习即将要学习的化学知识,这也是一种预习功课的方式[2]。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 以前很多中学存在偏重于理论成绩而轻视化学实验的观念,觉得化学实验是可有可无的。一节课下来如果做实验的话,就要耗掉很长时间,还有课前实验仪器的准备时间等,根本没有时间讲课本里要考试的理论知识。所以一些中学的化学教师上课只知道照本宣科、主讲考试重点并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化学公式。这一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新课改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应该打破。

学校应重视化学实验教学,为有效实验教学开展条件。为此学校自身也应开发一些化学实验,建立多媒体教室,让学生在多媒体教室观摩实验,这虽然也没有让学生直接参与实验,却仿佛身临其境,效果自然要比教师在台上做实验、学生在台下看要强,而且可以大大节省实验前仪器设备的准备时间。

在实验装置设计中运用信息技术 随着国家推行新课改,中学教育模式发生很大的改变,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非常频繁,这是因为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初中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初中生自发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在实验装置设计中加入信息技术。初中化学课本里的化学实验有限,为了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就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去设计一些新的化学实验,那么第一步将要做的就是设计实验装置、设计实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对学生的实验时时加以指导,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所学的化学知识,在信息技术的指导下去设计化学实验装置,以便于设计出一个全新的化学实验。通过信息技术了解与实验装置相关的化学知识,从而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实验操作能力。

实验装置的设计是检验初中生学习化学效果的一个手段,通过检验实验装置的设计思路,教师可以知道学生对化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与此同时,学生也应知道信息技术在整个实验设计中起到的作用[3]。

3 结语

传统的初中化学教学方式使得课堂教学效率不理想,信息技术可以通过其特别的教学手法将初中化学知识更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对课本中的重难点也进行了非常直观的输出。因此,科学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隋旭东.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J].现代阅读,2013(2):207.

第4篇:教育学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文化 英语教学

英语教学应该是对人的品格、思维、语言能力、健全人格、文化知识和意识等的全面素质教育,了解文化差异、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强全球意识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教育家温斯顿-布伦姆伯格说过:“采取只知语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由此看出,语言的教育必须扎根于文化才能达到真正的开发和利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重视跨文化教育,使学生在实际英语交流中具备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和理解力。

一、跨文化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现状

英语教学不仅是语言知识的教授,而且更包括文化知识的传播。所以,把跨文化交际纳入英语教学内容是区别传统英语教学的现代英语教学的主要标志之一。语言教学既然最终以语用为目的,就必然涉及语言文化的教学;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

1.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在国际沟通交流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往往缺乏对跨文化的了解,可能产生误会,进而妨碍正常交流。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质产品的流通,将各个民族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

2.强化跨文化知识教学是实现英语应用的关键

发展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已达成共识,即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和社会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但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致使学生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3.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形式所负荷的内容,语言与文化密切联系

语言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是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蕴藏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在现今的英语教学中,人们普遍忽视了跨文化教育。原因在于:其一,人们认为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语言知识的传授;其二,认为跨文化教育太深奥、复杂,且不易操作。但实际上,跨文化教育是可以在语言教学的各个阶段、各个层次上进行的。跨文化交际应融入英语教学。

多年来在英美流行的“听说法”(Audio-Lingual Method)和“交际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等外语教学流派的实施,在英语国家的语言培训中颇为成功。然而,当英美外语教育专家们把这种方法带到中国的英语课堂上时,效果却不如人意。这是和我国没有语言习得的实践环境和考试指挥棒的遏制相联系的。所以作为教师,结合学生实际,探讨新的英语教学方法和途径是孜孜以求的目标和责任。

1.必须不断提高教育者自身的文化素养

跨文化背景知识包罗万象,从广义上讲,它包括目的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宗教、习俗、礼仪、道德、伦理、心理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狭义上讲,日常用语、专有名词、成语典故、民间谚语等和形体表情等无声语言,都能够反映出大量的跨文化背景知识。我们可以通过因特网结交外国朋友,涉猎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观赏外国电影电视录像,学习外文歌曲等多种渠道来了解外国文化。作为一名外语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才能适应跨文化交际教学的要求。

2.优化语言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了解文化的前提是学习语言。因此外语教学必须遵循语言教学的基本模式。语言教学的实质就是交际和语言的应用,要求我们在课堂上除了完成基本的语言学习,包括单词、句法、语法外,还应充分为交际提供时间、环境和实践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文化的桥梁达到真正地体会语言的“输入”和“输出”过程,成为语言的主人。在模拟语言环境、创设语言氛围方面,现代教学手段如网络、多媒体、英美报刊杂志、幻灯机、录像机等的应用已成为必然。如何将这些手段有机地与课堂结合,如何选择和语言材料相关的背景文化知识,如何利用这些手段调动学生去理解文化背景知识,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关键。

3.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内涵,通过日常教学渗透

现行的教材中有许多地方都出现了与文化背景知识相关的话题。只要充分挖掘其中的内涵,以教材为线索,通过日常课堂教学随时提供和补充相关知识是完全可行的。比如,在教材中,对话就出现了这样一个语境:一个小孩问How o1d are you? 时,老太太用幽默的语调回答“Ah,it’s a secret.”。借此可将英美文化中的隐私和禁忌语的使用问题补充教给学生。课文中出现朋友之间的招呼很普遍,这时候把同学们常用的中式英语问候方式拿出来分析对比,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直接把“Have you eaten yet?”,“Where are you going?”等问句当作问候语来打招呼等常见错误,并从文化的角度要求学生提高对文化差异的认识。

4.通过阶段性专题介绍,使学生较系统地了解各国文化差异

阶段性专题介绍是立足于课堂外,通过专题讲解、请外籍教师介绍、搞活动、组织竞赛等多种形式,进行较系统的文化导入和交际能力培养。专题题目有:颜色用法差异、动物寓意的差异、体态语言的差别、节日专题晚会、英美谚语专讲、禁忌语专讲,问候语专讲等。每次专题讲座前,可先请学生课前准备,根据主题,选择分组回答问题、急智题抢答、话剧演出、找错误、看原版电影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拉近学生与跨文化交际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语言氛围中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5.改变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对跨文化交际有很大的影响。由于中西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所以在交际过程中就常常出现一些困难,影响交际效果,造成一些误解。如You looks great today.中国人听到别人赞扬时,往往为表示谦虚而用否定口气回答,而英美人士却乐于接受。英美人士的思维方式确实在很多方面和我们不一样。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多留意这种差异,认识并接受外国人的这种思维方式是很有必要的。

6.注意增加背景知识

如在教到Christmas Day时,将圣诞节与春节作比较,鼓励学生找出他们的相同之处:都是家庭团聚的日子,都是庆贺新的一年开始,都有宴会大餐,都要互赠礼物等等。同时,比较出两者的不同,再从文化的角度理解这些不同之处,特别是对“Santa Clause,Christmas trees,gifts”的历史渊源的理解。谈及赠送礼物时,就将接受礼物的方式提供给学生。西方人性情外露,表达感情直接,当面拆封欣赏礼物是礼貌的行为。而中国人则相反,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蓄内敛是一脉相承的。

结束语

“学习和掌握一门外语是对21世纪公民的基本要求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0,1)”。英语作为一种国际语言,在各国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对外开放的加强,世界沟通的增多对我国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成功的英语教学要让学生在语言学习的同时,体会到其中的跨文化交际的魅力,深入语言的精华,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饭社,2001.

[2]Krashen,S.D.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Oxford:Pergamon Press.1981.

[3]Larsen-Freeman,Diane.Techniques and Principles in Language Teaching.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4]Stevick.E.W.英语教学方法论――问题出在哪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第5篇:教育学学习计划范文

笔记古已有之.心理学家研究笔记始于20世纪70年代,并逐渐形成了关于笔记功能的两种假说 :贮藏功能假说和编码功能假说。贮藏功能假说主张:记笔记的作用主要在于对所记笔记的占有,强调记笔记的外部贮藏作用.认为通过对笔记的复习.可以唤起对讲课内容的再认,巩固所学的内容。编码功能假 说主张:记笔记对信息如何编码有影响。这一假说的核心内容是:记笔记活动本身可以引起学习中的积极活动.提高注意力。促使发展精细思维.组织记忆和形成迁移,从而较好地理解讲授内容。

运用优化学习笔记,把学生的思维触角引向一个广阔的空间,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体系,触类旁通,顾此及彼;提升感悟的层次,把握要点,掌握精神实质,促进方法的形成,提高思维能力;使语文学习内容更富于立体化、多元化,更富于时代性、实效性。

在让学生做好学习笔记实验中,以科学理论为支撑,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使语文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促进师生的互动发展;笔记形式和手段体现丰富与简约的统一,初步形成科学合理的课前预习笔记、课堂学习笔记以及课下总结笔记的建构体系。

第6篇:教育学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教学;学生;兴趣Optimization of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stimulate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Key words】Teaching; Students; Interest in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唯有“乐之”,才能“乐学”。心理学家也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整个教学活动中,千万不可忽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一定要千方百计地利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注重情感投入,多做激励性评价,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陶行知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情感在教育过程中起巨大的调节作用,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信任的感情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效应,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还会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信赖,使教师提出的要求容易为学生接受。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情感效应,去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要让学生真正喜欢你,喜欢你的课,教师得关心、爱护学生,用自己的热情去帮助、诱导甚至感化学生,用真诚的态度同每一个学生交往,让学生从内心里感到教师可亲、可近。让学生乐于接近教师、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在这方面教师可利用日记或周记的形式与学生交流,只要你能敞开心扉,用一颗真诚的心去爱学生,学生也很乐意和你交流,只有和学生时时进行情感交流,学生才会喜欢你,语文学习兴趣的种子才会在他心中埋下。

2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教育教学手段,使语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这一学科的内容包罗万象,语文学习的方法也多种多样。语文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去激发学生探求语文知识的欲望。课堂教学中,老师在紧张的重点内容教学上应充分抓住学生的有意注意,然后以轻松活泼的非重点内容调节、舒缓学生紧绷的神经,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使一节课丰富又多彩。

集音响、文字、美术、动画、影视等于一体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越来越多地得到运用,它的出现和应用,让教师的日常教学如虎添翼,增添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高效性,为深入开展素质教育和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师生实践的平台。利用多媒体进行语文课教学,学生可以通过幻灯片充分挖掘文章蕴含的美感,激发学习兴趣,丰富课堂内容,拓展教学空间,突破教学难点,把课本上抽象难以理解的内容转化为形象可感的东西。在展示方式上以图文结合体,使学生利用图片展示的鲜明形象深刻理解和记忆板书的重要内容。同时,还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多媒体教学可以营造恰当的情景氛围。用多媒体创设的教学情景,让学生从视听诸方面接受与课文相关的教学信息,增加对课文的学习兴致,产生学习探究的兴趣,那么这堂课就成功了一半。

譬如在学习沈从文的散文《云南的歌会》这一课时,课前我先在多媒体上播放视频《云南映像》,在舒缓悠扬的音乐声中,一张张民族色彩浓郁的秋天图画在大屏幕上自动翻页,学生在下面不时发出惊叹声,有的还小声说:“不知道秋天也这么美!”。上课时我这样导入:同学们,刚才大家看到大屏幕上展示的色彩斑斓的秋天图画,可以说秋天是一个意蕴丰厚的季节。古往今来,写秋的诗文数不胜数,而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对秋天会有不同的感受。今天我们来共同欣赏郁达夫笔下的秋又具有怎样的意味。这样的情境导入让学生在领略音乐与图画交织的情境之时,产生对秋天的美好想像,学习热情倍增。“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改变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为我要学”。如果能就此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就等于将自律的魔棒交给了学生,学生就能沉浸于自己的世界欲罢不能,孜孜不倦,从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3设计朗读,让“哑巴语文”变成“响亮语文”, 吸引学生兴趣

3.1借助诵读准确地理解文章意思。如:在《雷电颂》的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对屈原这一人物形象先有一初步的了解,再视频播放朗读,在教学设计中,体现朗读这一重要环节,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进行朗读比赛等,让学生在读中释放感情,读中品味人格魅力,读中领会屈原的悲剧时代性。在读中才能领悟“湘君”、“河伯”、东皇太一、东君、“大司命”、“少司命”等一系列意象的深层象征意义。

3.2让学生反复诵读,品味语言魅力。仍以《雷电颂》为例,“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把你这云中君烧毁了吧!你们这些土偶木梗,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你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显然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是炽热的、奔放的、不羁的、酣畅淋漓的!只有反复的诵读,感情才能越来越流畅,对作者情感的领悟才能水到渠成。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就得见于此。

3.3规范的朗读是有声的前提。 寓韵律和美感于朗读

声中,南宋朱熹说:“读之,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在朗读中要注意体现轻声、语气、重音等重要因素,周振甫在《论诵读》中总结了诵读的种种好处。

第7篇:教育学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

小学生年龄较低,思维非常活跃,这就必然导致了他们在学习和听课过程中,注意力很难长时间的集中。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模式开始引入小学教学课堂。语文教师,通过合理有效的小游戏,充分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地帮助他们将注意力快速的集中到课堂中来,进而促进他们学习的兴趣。但当前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模式在实际运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一、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模式的现状

小学语文游戏化的教学理念是,小学语文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设计出符合他们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的游戏,并将其融入教学中,进而通过游戏来营造一种具有趣味的课堂氛围,从而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其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但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实施游戏化教学时,会盲目的活跃课堂气氛,使得教学内容与游戏目的相冲突,最终导致学生只对游戏感兴趣,对教学内容仍然感觉乏味。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1.语文教师缺乏系统的游戏教学培训

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模式,是当前一种较为新型的教学方法。新课改,虽然对其大力推动和支持,但并没有对这一类的教学模式制定出相关的或者具体的游戏类型,从而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对于游戏的选择出现盲目性,很多学校对于这种教学模式也仍处于不断摸索中。在这样的一个大方向上,小学语文教师在游戏化教学的模式中缺乏必要的培训。

2.教师对于游戏的把控能力不够

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游戏化教学时,对于游戏的把控能力不够的问题也非常明显。这主要原因,是因为语文教师,对于游戏选择存在盲目性,不清楚什么样的游戏能够对孩子起到教育的意义。有部分教师通过网络来学习一些游戏,并将其快速的应用在课堂中,通常的结果是,学生的积极性过度,引起课堂秩序紊乱,从而使得教师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来维持基本的上课秩序。或者是,一整节课都用来做游戏了。

3.教师对游戏内涵的认识不够

小学语文课堂的游戏化教学模式,需要语文教师根据自身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从而使得游戏具有目的性,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很好的帮助。但是,当前很多教师对于游戏化教学模式所涉及的“游戏”内涵认识不够,导致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将一些游戏例如猜谜语、讲故事等直接穿教学的某个环节中,

从而导致游戏只具有趣味性,却并不能很好地带动学生的学习

兴趣。

二、小学语文课堂游戏化教学的具体对策

结合自身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经验,谈一谈自己在课堂中应用的一些简单的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的游戏。

1.结合信息化技术,丰富课堂内容

在教授学生《登鹳雀楼》这篇古诗时,利用信息技术,从网上收集一些夕阳、黄河的图片以及河水流动的视频。在上课时,利用大屏幕将其放映出来,再将诗文中与这些图片相关的字、词、句写出来,请学生将诗文中的字、词、句与图片或视频对应起来。这样的小游戏,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对诗文有一个预习的过程,同时也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授课文时,也会根据课文中的内容,适时地从网络中筛选一些与内容有关联的游戏,在课堂中加以使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对游戏化教学的认识需要加强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如果想要很好地采用游戏化教学模式,首先要做的不是利用网络,寻找与课文内容有所关联的游戏,并生拉硬拽的搬入课堂中。教师第一步要做的是加强自身对游戏化教学模式的认识,充分地贯彻游戏化教学模式的理念。再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来设计适合课堂合理进行的游戏。另外,教师需要注意在课堂中尽量不要设计一些过于繁琐的闯关游戏,即便它的游戏内容可以符合课文中的内容。过于繁琐的闯关游戏,不仅耗时,而且费力,很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总而言之,当前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游戏化教学的过程中时,要保证游戏的趣味性,同时也要保证它与教学内容的关联性,且游戏的设计必须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参考文献:

第8篇:教育学学习计划范文

    1及时更新和完善实验教学内容

    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单调,多为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内容较少,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得不到充分的锻炼;还有些实验项目过于陈旧,早已经被其他更优越的方法取代,使得实验教学与时代和科技的发展完全脱节,极大地限制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我们应根据实验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时修订实验教学大纲,删减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适当引入分子生物学实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鼓励学生创新思维,设计实验,并亲自动手验证结果,从而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如我院在生化实验教学改革中,减去了一些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如酵母RNA提取鉴定、琥珀酸脱氢酶的竞争性抑制作用等,而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较强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如:细菌蛋白的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γ-球蛋白的分离纯化与鉴定,质粒的提取、酶切与鉴定等;在时间安排上,首先安排的是一些基础性实验,以便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使他们能掌握常见仪器的使用,熟悉生化实验的基本技术(如离心、电泳、分光光度法等),然后再进行综合性实验,进一步强化实验操作技术,更重要的是锻炼他们的独立思考、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医学人才打下基础。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还应根据出现的问题不断改进实验内容和完善实验方法。如:转氨酶的活性与临床的一些诊断密切相关,因此“改良穆氏法测血清中谷丙转氨酶的活性”是医学生化实验室常做的实验,出于安全考虑,只能使用健康人血清,而我们知道,转氨酶在脏器中活性较高,正常人血清中活性较低,再加上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还可能有误差,结果导致有些同学在比色时,测定管和空白管几乎无差异,从而得不到实验结果,同学会感觉很沮丧,甚至进而对生化实验失去信心和兴趣。我们在改进教学内容时,同时以动物(如家兔)肝脏为样品作一个对照,不仅能解决实验不出结果的问题,还能帮助学生掌握“转氨酶主要存在于组织中,正常人血清中酶活性很低”这个知识点,从而进一步理解测血清中转氨酶活性的临床意义。我们还将科研实验中已基本不用的圆盘电泳改为更为常用的垂直板电泳,在开始两年的电泳中,用血清作为样品,由于血清中清蛋白含量过高,影响了电泳的分辨率,后来改进为用细菌蛋白,分辨率则大大增强。

    2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虚拟现实技术及虚拟实验室迅速发展。虚拟实验室是计算机技术与机械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通过电脑及相关计算软件构建一个虚拟实验环境,实现传统实验室的功能,在各种虚拟的实验环境中,实验者可以像在真实的环境中一样完成各种各样预定的实验项目,所取得的实验效果等价于甚至优于在传统实验环境中所取得的效果。生物化学特别是分子生物学方面的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日新月异,有些内容如基因工程及其他一些常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PCR反应等都是理论课上必讲的,但是由于这些实验花费较大、耗时较长等原因,难以在学生中开展,造成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因此生物实验教学的改革应大力提倡建立分子生物学虚拟实验室,作为传统教学的补充。虚拟实验室可降低实验成本,打破时空限制,保证实验的开出率和成功率,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同时虚拟现实技术的高度沉浸性、交互性、想象性的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习兴趣和科学素质。虚拟分子生物学实验在我院也在初步运行。除了对难以开设的实验通过虚拟实验教学外,对于一些已开设的如质粒提取等实验,我们还先让学生进行虚拟实验,熟悉实验过程,了解可能出现的问题等,然后再进行实际操作。虚拟实验增加了实验的成功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从网上下载一些相关视频,或者教师自己操作制成视频,做成多媒体,当做演示实验给学生看,可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并帮助他们及时捕捉和了解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领域的各种新技术、手段、方法。

    3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素质

    各医学院校生化实验室均配有实验技术人员为实验课准备试剂、器材等。实验员是实验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实验工作人员不但要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还要有更全面的实验素养来解决教学中疑难问题。但很多实验员存在年龄大、学历层次低、学科知识老化的问题。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实验课程也在不断改革,如近年来许多医学院校生化实验都增加了分子生物学方面的实验,年龄较大的实验员对经典的生化实验准备得心应手,但面对新的技术和方法则可能会有力不从心的感觉,这就要求实验技术人员不断学习新知识,拓宽知识结构,了解和掌握更多、更新的方法和手段。另外,高校的实验技术人员待遇也普遍偏低,技术人员缺乏工作和学习积极性。因此,高校应转变传统观念,建立各种激励机制,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地位和待遇,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计划地安排实验人员进行进修、培训和继续教育;引进高学历的中青年实验人员,创建一支年龄和学历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实验人员队伍,为实验教学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第9篇:教育学学习计划范文

1.运用任务合作探知,使学生“快乐尝试”

针对学生的学习认知不同,运用任务探究的形式来优化教学过程,能更好地丰富教学资源,给学生自由快乐尝试的机会。以任务探究为导向,注重合作交流,不仅能给学生身临其境的学习情境氛围,更利于他们在主动尝试的过程中探究和解决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围绕英语学习的知识要点体系,尤其在关注重点和难点的基础上,设计多样化和层次性的学习探究任务,帮助学生在实践交流中增强认知体验。按照课程教学难点并结合学生的学习认知需要,创设多样化的任务,引导他们在背景链接、基础知识练习、拓展延伸训练等过程中发现更多课程的精彩之处,以此来帮助他们深化理解感知;发挥学生群体学习力量,鼓励他们运用同伴交流、小组讨论、角色对话、情节小品等方式来自由交流,将他们自我尝试探究的激情融入实践运用过程,增强认知感悟;教师多给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策略的指导,帮助他们在尝试过程中发现更多的学习乐趣,激活他们的学习探知潜能。

合作探究模式的运用,让学生的自和语言表达权得到有效发挥,丰富他们的学习认知思维。例如,在6AUnit6Holidays的“Listen,readandsay”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围绕“WhatdoyouusuallydoonNewYear’sday/atEaster/…?”进行主动表达,帮助他们理清语言表达思维。同时,引导他们运用同桌交流形式,针对“WhatdoesSuHai/David/…usuallydoon/at…?”进行表达,以强化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可要求学生以小组互动交流形式针对以上节日作全面介绍,强化整体理解感知。

2.引导形成评价反思,帮学生“信心倍增”

英语教学倡导运用形成激励评价方式活化教学,能使学生的英语学习信心倍增,更好地增强他们的学习潜能动力。给学生喝彩和掌声,学生定会有不俗的表现。让学生在受到肯定和激励的同时反思自己的学习认知感悟过程,定会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运用形成激励评价来发现学生的学习闪光点,能在拉近师生之间距离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增强学习信心。教师多运用表扬话语、激励眼神、鼓掌示意、竖大拇指等肢体性语言,能使得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好感,增强理解体验。同时,可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思维进行总结反思,帮助他们养成自觉主动的良好学习习惯。这些形成评价反思运用能有效激活学生的潜能动力,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精彩,将他们自我效能感转化为主动实践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