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人物访谈范文

大学生人物访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人物访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人物访谈

第1篇:大学生人物访谈范文

职业探索报告曾经我以为当一名教师是如此的简单容易,但经过我的访问和了解才发现这个职业的不简单。

利用这次难得的机会访问了我们的刘老师,刘老师是教我们现代文学的老师,他的思想很开放,这是我喜欢他的一个原因。我觉得老师就应该有这种海纳百川的精神,就应该有自己的个性,特别是思想。因为老师是文化的传播者也是文明的传承者更应该有这种去粗取精的老师要发展精神。

当我问老师作为一名教师有什么能力要求时,刘老师首先就说——知识积累。他说,我觉得作为一个老师对能力的要求是很严格的,甚至可以说是很高的,因为不仅要求有一定的学识还要有一定的技能技巧。作为一个老师要不断地积累,要博览群书才能掌握相关的知识也才能讲得更透彻,学生才能更容易理解。其次是技能要求,包括表达技能和教育教学技术方法。表达技能也就是语言表达,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体态语言。一个好老师一定要是个善于言辞的老师,要能够将知识用学生们更容易接受理解的言语表达出来,这也是一个技术方法问题,要能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吸收并转化成自己的知识,这就要不断地锻炼积累经验。教师还应该注意教学节奏,达到缓急有序、详略得当、有张有弛、抑扬顿挫、随机应变。三是重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要能和学生有良好的互动让学生真正地学到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很好的交际沟通能力和反思能力,要经常通过观察学生的反映和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评价,通过课堂上对学生的行为细致观察和学生的反映以及学习效果作为对自己教学成效的评价标准。 四是教师一定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师能否有效地驾驭课堂,对课堂教学的成败至关重要。实际上,课堂管理不是要强化教师的权威或者训导作用,而是为了构建和维持有效的课堂学习环境,防止和干预不良行为的发生。五是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也就是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应该坦诚相对,互相尊重,尊重各自的独特性、创造性及个性,在与学生实际交往中教师应该主动与学生交朋友,更多地接触和了解学生,更积极地关怀学生,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亲切友好的良好形象,这样良好的师生关系又能反过来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行为。六是教师应该具有现代信息技术能力,教师除了掌握先进的教学思想以外,也应该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能力,并把信息技术能力应用的课堂教学中去,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教师的工作内容在我们看来就是上课而已,但是通过了解我才知道,一节课凝聚了老师多少的心血。在我们看来就是短短的几十分钟而老师却要用半天甚至一天的时间去备课,写教案。要花和很多时间去看参考文献这样才能讲的细致深入。老师要有一定的心理承受压力,来自社会、家长、学校、家庭各方面的压力,社会要求教师具备极强的综合能力,家长要求教师是个有素质有能力负责的好老师,学校要求老师是个称职的积极上进的教师……教师要能走在学生的前面为学生的未来指引方向,这就要求教师能与时俱进并且要有创新的意识,要能够顺应新的时代要求改革教育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初入教师行业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不断地积累经验为以后的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的工资相对于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条件并不是很高但是福利条件是很可观的。

通过这次访问,我感触很深。后来通过多方了解加深来了我对教师这个职业的认识,让我更加坚定了走教师这条崎岖而美丽的道路。我问老师你怎么看待教师这个职业时,老师微笑着答道,我觉得我选对了,而且很幸运地走上了这条路,因为它带给我很多快乐,它让我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可以用自己的思想去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我感到很恨成就感,而且我有很多时间去专研我的学术问题,让我可以在知识的海洋里不断探索、前进。

最后,我觉得对教师这个职业要求很高是必然的,因为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的未来是相当的重要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教育将会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教师就是未来世界的设计师。所以不管从哪个角度说,现在作为学生的我们,以后很可能从事教师职业的我们,现在就应该不断地积累和实践,不断地锻炼自己的能力,不仅是为以后的职业生涯更是为祖国的未来。我们应该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地完成自己的专业知识更要博览群书积淀一定的文化内涵,不断地充实自己,这样才能为自己增加成功的砝码。我们还应该培养自己的责任感,要有远大的目标并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这样才能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好教师。

为什么要进行职业探索社会职业的广泛性,据最新统计中国目前有1864种职业,这么多职业到底做什么职业、自己适合什么职业,是不能仅仅依据自己学什么专业就做什么工作的,是应该进探索,以便适合自身的职业。

人生的有限性,人的时间、经历是有限的,不可能做过几百种职业再确定喜欢什么职业,而且中国人的职业生涯的开始大多是仓促的,即当你没有准备工作时你就不得不工作了;而在大学四年里的时间是相对自由的,而且大学也是不如工作世界的最后一个集中学习阶段,花上几年时间了解职业、探索职业,为日后择业、就业而准备也是值得的。

探索职业的可能性,职业是可以通过探索而确定是否适合自己,尤其是很多职业都是可以通过理论分析就可以得出结论的,不必每个职业都要亲身实践,这也是间接经验的好处,职业探索更多地通过理论探索来了解职业世界,但仍有必要的实际调研以保证理论分析的准确性。

规划学业的有效性,大学怎么过?很多人是因为没有目标导致迷茫,而当对职业进行探索后就有可能发现所喜欢的职业,而自己与职业一定是有差距的,当你把补充差距作为大学努力的目标时,你就有了努力的内在动力,也就有效的规划了大学。

找到天职的可能性。人的天职是必须要经过不断地探索才是有可能找到的,而在大学里进行职业探索是有可能找到天职,只是要多进行一些探索。

职业探索的方法1、资料搜集

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遇到的现实职业问题进行选择,如大一的学生选择对自己的专业进行专业探索,大二的学生可以选择对行业、职业进行探索;还可以结合个人的兴趣选择要探索的内容,如一个大一学生毕业后想去宝洁工作,那么他就可以开展对宝洁的企业探索,具体结合个人目标、兴趣选择就可以。

搜集信息的渠道主要是通过baidu等第三方网站来了解搜集信息;还可以从官方或专业性的门户网站来搜集信息。

2、人物访谈

人物访谈即生涯人物访谈,简单地说就是你设法找一个职场人士(通常是你感兴趣的职业的从业者)进行采访,比如,你喜欢在IT行业从事营销工作,你就得想办法找一位在IT公司从事市场销售的人员(可以是你的师兄、师姐,或者你的朋友等)进行采访,通过采访了解IT营销岗位的岗位职责和从业任职的能力和素质要求。

(1)生涯人物访谈的流程

找到人。找到人被大学生认为是很困难的一件事,但仔细想想其实这是不难的,比如自己所在院系老师的推荐,父母亲人及他们的朋友,各种职业qq群,各种专业论坛、博客、网站等,只要是提供交流的平台,就有已经工作的人,只要你多问问,就可以很轻松地找到所需要的人,只不过让人家马上答应你的访谈是有点难的。

确定人。其实确定人远远比找到人难,因为你找到的很多人都是陌生人,而人家又不欠你一个访谈,所以如何运用伎俩让人家答应你访谈才是能力的体现。一般来说人都是友善的,大家都是愿意积极进取的热心青年的,尤其是你的请教曾经是他的遗憾时,他更乐意帮助你。所以,感谢是第一要素,共情是关键因素,赞美是促进因素,掌握好这三点,再辅之以较短时间如15分钟等的约定是很容易确定访谈对象的。

准备好访谈。当你拿到人家提供给你的15分钟或一个小时的时间时,你要体现这些时间的价值尤其是让人家感到有价值是很难的,不能在闲聊中浪费人家的时间,否则人家也是不满意的,所以制定一个访谈提纲就很重要了,具体内容可以参照下文里的访谈内容的介绍,但一定要注意的是,你的问题最好不要超过你所约定的时间,除非人家愿意并主动提出延长时间。

正式访谈。正式访谈时,准时是第一要求,包括准时开始与准时结束。在访谈中如果人家明确表示不愿意或不耐烦,那你一定要及时结束,因为这里的问题一定是自己的,所以你要回去总结,而不能无效地僵持,与其在不愉快中拖延到结束,还不如主动离开以少占用别人的时间。所以在正式访谈前的预演就很重要了,如果可能,最好找一个伙伴一起做演习。

汇报与感谢。无论你是以什么样的心情和状态结束访问,事后你都要将访问的记录和个人的心得提交给人家,一方面是对别人的价值肯定,另一方面也是让人家给你具体的建议与评价,同时也是自己有礼貌的表现,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把自己的心得写下来,还要表示对人家的感谢。

(2)生涯人物访谈的内容

生涯人物访谈的主要访谈内容有:

请介绍一下您是如何找到这份工作的。

在这个工作岗位上,您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这份工作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技能及经验?

什么样的个人品质或能力对本工作来讲是重要的?

参加什么培训,取得什么证书对这份工作是必要的?

工作单位对刚进入该领域的新员工提供哪些培训?

该职位的晋升路线是什么?

这份工作的初级、中级和高级职业薪水大约是多少?

您如何看待这项工作的发展前景?

您认为我在大学期间应该作些什么才能进入这个工作领域?

请您再对所有大学生提一点建议。

(3)如何与被访问者交流

说到实际联系人时,很多大学生就会退却了,一是联系方式不好找,二是没有信心联系人家,觉得素不相识人家不会帮自己。其实很多时候都是我们在自我设碍,如果你不尝试一下怎么知道呢?所以千万不要想当然!而且你考虑一下,如果大家都一样,那毕业时你会有什么比人家强呢?那你怎么保证自己可以胜出别人呢?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不过也没有劳而不获的事情!

第一,给自己一个身份--学生调查员;第二,要感谢人家,开头时要感谢人家花费15分钟来配合你的调查;第三,要赞美人家,如:你真是我遇到的职场贵人,你是我调查30位中最热心的女士,你给了我们20xx万大学生一个很好的建议。第四,你要表现得热情、积极、向上,大家是喜欢这样的学生的;第五,要表示调查结果会给他看,因为这本身就是你结识人脉的好方式,日后说不上你的工作就是人家介绍的呢。

其实大家都是善良的,想一想,如果有个高中生向你请教高考报专业的事情,而且人家表现得很热情还说你是他的人生贵人时,你会拒绝他吗?大家都有好为人师的心理,只要你谦虚并且赞同他的观点,这时候的交流就很好进行了!

(4)生涯人物访谈的注意事项

采访的方法,可以用电话采访,也可以当面采访,也可以用邮件或书信采访,效果最好的是在被访对象所在单位(或营业场所等)面对面地采访,这样你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职业的工作环境有一个实地的了解,但尽量不要QQ交谈,那样太浪费人家的时间,况且也说不清楚。

采访前,你需要做充分的准备,比如准备好提纲、录音笔(必须经过被访者同意)、记录的纸笔等。生涯人物访谈的目的,除了了解职业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与被访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加自己得到实习和工作岗位的机会。

找人是个问题,但不是影响你做不做职业访谈的决定性因素,其实当你做了之后就会发现,如何问出你想要的答案才是最难的。

你提出的问题是要仔细思考的,不能不经过大脑的思考。

确定贵人是偶然的,但如果你不去访谈,贵人是不可能自动且主动地来找你的。

你最少要访谈十个人,其实对于你充裕的暑假来说,即使访谈三十个人也是不成问题的。

第2篇:大学生人物访谈范文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难题,而自主创业是破解压力、在危机中求生存的一条较好选择。本文将对近几年的嘉兴市大学生自主创业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希望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大学生;自主创业

0 引言

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尽管近几年新增加的就业岗位增多,但社会用人需求的发展脚步远落后于供给,供需双方不对接。加之很多企业都喜欢有几年工作经验的人才,这使得应届毕业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形势严峻。面对就业压力,部分大学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这样既可以为自己寻找出路,又为社会减轻了就业压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出现,宛若“柳暗花明又一村”,不仅在大学校园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教育理论界也引起轩然大波。

嘉兴的大学生们也受到了这股创业热潮的影响,大学生自主创业在嘉兴市也悄然兴起。例如嘉兴学院作为一个新建本科院校,学校对学生就业高度重视,专门设立了就业指导中心来帮助学生就业。校方也很注意有自主创业意向的学生,争取给予必要帮助。

但是, 我们不得不面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那就是参与者少、旁观者多,从事的多是规模小的个体经营的行业,成功率低,存在的问题较多。目前,嘉兴市大学生自主创业环境还不够成熟,尚需采取各种措施,完善创业环境,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

本文对嘉兴大学生近几年的自主创业情况进行调查发现,成功的案例有之,失败的例子也有不少。我们在调查过程中也悟出许多道理,特此进行分析总结,给即将进行自主创业和有意向进行自主创业的学生提供经验教训与参考。

1 调查方式

1.1文献资料法

运用网络及图书资料,了解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相关政策及理论观点,为课题的分析和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1.2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能比较好地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结合起来,是调查研究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因此,本研究将问卷调查作为主要调查方法。我们采用随机分层取样的方式选取嘉兴学院、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同济大学浙江学院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19份,有效回收率86.5%。

1.3人物访谈法

问卷调查虽然能帮助我们对事物有总体了解,但是很多方面的问题不是简单的问卷调查所能反应出来的。为了说明自主创业中的种种得与失、悲与欢的,我们还着重对个人进行了走访,针对自主创业中的政策支持与实况限制展开了讨论。通过人物访谈,我们了解到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的个人所碰到的困难与他们解决困难的方法,以及其中诸多的无奈和喜悦。

2 问卷调查分析

通过对问卷调查分析,我们了解到:嘉兴大学生中有不少同学想要创业,但实际上正在创业或正在筹措创业的人并不多,可以说是极少数的一部分,大部分还处在口头阶段。而且对真正的创业了解的还不够透彻,很大一部分学生觉得开自己的公司才是创业。当然,对于创业这想法绝大部分人认为是是实现理想的一个途径,是个不错的选择。

为了了解近几年嘉兴学生自主创业的情况,我们现就根据问卷调查进行分析。

2.1创业者、非创业者比例,男女比例

现阶段创业的学生比重还不够大,其中男生占多数,如图1。这可能跟男女生的性格上的差异有关,大多数男生喜欢冒险,具有探索精神,想要有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而女生大多比较谨慎,喜欢安定的工作,有稳定的收入。

2.2创业的阶段选择

还在上大学时就开始创业的大学生的学生较少,只占2.6%,而且选择的是开网店、开服装店等,与专业知识联系不大; 一毕业就创业的比重也较少,占3.1%,此时的他们会选择一些与自身专业相符的行业,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人数还是少数;选择先工作几年在创业的比重又相对更多,此时他们更注重的是哪些行业更据发展潜力,更能盈利,占了11.8%;还有剩下的就是不选择创业的,比重相当大,占82.5%。

2.3行业选择

与自身专业相结合的领域占了18.3%,这部分同学专业知识学得比较好,能够学以致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占了53.1%,兴趣也许对创业的重要性不可估量,因为有兴趣才会鼓足干劲;向当今热门的方向发展(如软件等高科技行业),热门行业确实会吸引很多人投向该行,它也占了18.8%;最后就是启动资金少、容易开业且风险相对较低的行业占9.8%。

2.4对于创业区域的选择

经济发达地区对于很多创业者来说具有很大诱惑力,这些地方信息发达、人们素质高、思想开放大胆、容易接受新事物;经济一般的地区位于其次地位,因为这些地方租金少、资金起步较少,也是个不错的选择;经济落后地区虽然很多人不会选择,但是由于一些政策的特殊照顾,还是会吸引一些占地面积多易保存的行业;还有很大部分人会选择回家乡创业,因为人脉较好、较熟悉自己的家乡,还能得到家人的帮助。还有大部分人都会在创业初期选择与人合作,减少创业风险。如图2所示。

2.5大学生创业需具备的素质

强烈的挑战精神、出色的沟通及交际能力、较好的专业知识、优秀的管理及领导艺术、良好的社会关系、丰富的想象力与创新意识等,大部分创业者认为这是创业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个人素质,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创业的成败。

2.6了解创业知识方法

在校期间相当一部分同学参加过创业类培训或讲座来了解创业的过程和方法,明确现在的社会就业形势,并借机多认识一些有经验的人。有的甚至还会选择专业的咨询服务公司进行创业咨询。

第3篇:大学生人物访谈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网络资源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3-0256-02

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定义和重要作用;澄清生涯规划与找工作的差别与联系;了解性格与职业的最佳匹配及个人兴趣在生涯规划和职业选择时的影响……这些都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地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提高对职业生涯规划意义的认识,从而积极地探索自己的职业生涯,这也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意义所在。传统的课程设置注重经典理论的介绍,突出了共性学习,而忽视了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网络在信息制造、贮存和分享方面具备的优势足以有充分的理由引入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中来。它的融入既能克服传统课程在时间、空间上的不足,又能在为大学生协作学习的同时提供因人而异的学习环境。本文主要就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利用网络资源方面的目标、内容以及原则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网络平台开发的目标

将网络资源运用于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中首先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需要有明确的目标保证相关课程的顺利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网络平台开发利用的目标应有以下几方面:

1.必须满足学校的实际需要。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它与其他课程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是一门既注重共性又重视个性的课程,应该包含着有实际价值和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要能指导不同专业、不同方向的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

2.为学生提供探索和创造的空间,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好的教育是培养学生更具有洞察力,更善于思考,更能充分认识、了解自己。网络在提供全面专业的学习资源方面具备的优势能够帮助学生在专业指导下,更好地解决问题,分享自己收集来的资料的同时提高了协作学习、探索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了大学生主动规划职业生涯的积极性,在时间上、空间上延伸了校园文化氛围。

3.要体现课程的开放性和动态性。学生自己是什么样的性格,想要了解的职业,期望从事的职业需要什么技能,HR看重求职者的哪些品质,如何进行生涯规划管理等等,都要求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网络平台建设要更具有开放性和动态性,不断地更新、充实、完善相关信息资源保证该课程网络平台开发的实效性,体现网络在信息分享方面最新最快的优势。

4.作为大学教育辅助课程,为学校教学体系服务,完成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大学生就业作为大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内容、形式的设置不仅关系到大学的教育成果,还深刻影响着大学生个人的成长。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网络平台的开发也应配合大学整体教育,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5.为教师提供了解学生性格特征、职业规划的渠道。教师通过参与该课程的后台讨论,阅读浏览学生填写的信息,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就业兴趣等内容,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以促进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网络平台开发的内容

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辅助工具,主要以网站形式进入该课程,网站设计内容主要包括:注册用户名、了解自己、了解工作世界、查询、咨询、公告栏。

1.注册用户名。该网站是针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的,前期的制作中以小样本进行试用,会在后台给出相应的限定维度,只有部分学生可以申请注册或者是只有某些学校的学生可以注册。后期正式投入使用后将会扩大申请注册资格,计算机后台程序会将所有参与个体的信息分类汇总,帮助了解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大学生对于职业生涯的规划。

2.了解自己。这个板块分为对大学生自身兴趣、性格、技能、价值观分别进行探索,四个单元如表1所示:

在每个单元相关知识链接部分,主要介绍各单元与职业生涯的关系,自己探索的方法等内容,例如在技能探索单元中,在相关知识链接中通过夸自己、他人眼中的我、撰写成长故事等方式帮助大学生知道自己有什么样的技能,以及雇主、相关职业对技能的要求。在测验部分会先详细介绍该测验的内容、效果,用户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填写测验,提交后,后台会通过运算功能帮助分析提交用户的报告信息。

3.了解工作世界。这个板块分为:访谈生涯人物、撰写生涯发展计划、撰写简历三个单元。计算机网络后台会给出访谈生涯人物的任务要求以及格式要求的示范界面,注册用户根据示范进行访谈并在空白表格处手动完成访谈文本录入工作,提交后,后台会进行词频统计,提交用户可以浏览其他用户访谈内容与计算机后台统计结果。在撰写生涯发展计划单元会介绍个人生涯发展规划档案的撰写方法以及案例,帮助大学生成功了解自己预期中的职业生涯发展。最后一个单元要求注册用户提交一份简历,通过计算机相关链接功能会邀请专业的HR或者是经验丰富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课程教师审核,提出提交用户简历撰写的优缺点。

4.查询。全部信息提交完毕的用户可以使用当前数据库的查询功能,了解相关信息,没有全部完成信息提交的用户只能查询自己提交部分的信息。

5.咨询。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网站咨询板块的功能是为了建立起大学生与HR、教师、成功应聘者的联系,克服了传统咨询在时间、空间上的有限性,可以方便快捷地掌握职业生涯发展的新动态。

6.公告栏。查阅该板块可以了解到相关课程、讲座、工作坊等信息,为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提供更多的信息资源。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网络平台开发的原则

1.整体性与连贯性的统一。任何学习都是在已经积累的知识技能基础上进行的,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的学习也需要渐进式地了解与掌握,从理论到实践,由简单到复杂,在课程网站设置时要注意界面各板块之间的逐步递进关系,每个板块之间要有一定的联系,构成整个课程整体。这样大学生在使用网站时能够有针对性地掌握每个部分的理论知识,避免学习时不知重点,在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中摸不着头脑,迷失方向。网站制作时要注意整体性还要注意培养大学生构建知识结构的能力,将网站所有信息浏览完毕的同时巩固了自身对于职业生涯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学习,内化于心。

2.内容与目标的统一。该课程网站的内容表现要体现其设置的目标,不能独立存在,这样才能服务于课程,更好地体现课程的实效性。设置网站主要目的在于让大学生积极主动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以为大学生服务为主要目标,所以学生是主体,网站内容必须满足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特点,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应用网站说明网站的设计是失败的。为了避免资源的浪费,在设计网站时首先要考虑到网站针对群体的学习特点,在传递分享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之外,还要授之以渔,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自觉主动规划自身职业生涯的能力。另外,该课程网站制作内容不仅仅要体现课程本身和学习者的特点,还要从专业角度出发制定出网站设计的指标,提出相应的具体要求,这样才能从“用上”入手,建立一个高效的网络化、智能化、人性化的教学助手。

3.个别学习与协作学习的统一。大学教育的受众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方面都是经过高考选拔分层的,不同的高校在教学设计方面应该考虑到这个差异对教学进程的要求。高校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的设置这是个别学习,在高校就业论坛年会或者私下的交流学习这是协作学习。在一所高校中学生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对于学习的需求也是因人而异的,网络平台的开发能够帮助学生自主决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在对教学进程不适应时可以借助网络资源解决自己的学习问题,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大学生在进入该课程的网站后,可以在了解自己和了解工作世界这两个板块中,在线储存、提交自己的信息,记录下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与课程理论内容相互呼应,重组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结构,有重点地学习课程,更有效地取得预定的学习目标。在查询和咨询部分,大学生可在发现自己的问题之后,通过阅读线上其他文本信息或者可以在线留言咨询教师、HR等,解决自己的疑问和困惑。

4.实际可测性原则。运用计算机和互联网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的教学工作,能够切实可行是关键,所以在相关方面的网络平台开发时,各个环节必须具体可行。设计要有明确的板块区分,数据输入要有相关的制度保障,比如在规定如何让大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形成“我要学”的氛围,初始阶段有必要制定有关学分获得等方面的制度来保障大学生的参与度。

5.贴近社会需求的原则。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是为了指导大学生尽早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找到自己喜欢的职业,为社会发展贡献所学,所以社会需求是该课程网络平台利用开发时要考虑的必要内容,这包括人才类型,自己的专业在社会上的需求度,不同职业对于性格的要求等等,贴近社会需要才更有针对性,能够更好地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

四、结语

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可以帮助大学生端正就业观念,明确自己人生未来的奋斗目标,促进大学生成才。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有利于社会人才结构的优化,通过四年的学习认知以及相关的社会实践,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合理地安排职业生涯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进步,使社会人力资源配置得到不断优化,高校毕业生人才资源得到合理的使用。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计算机和网络资源,进一步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杨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新论[J].教育评论,2012(3).

[2]李文晶,蒋重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与对策――以广东海洋大学为例[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3).

[3]王佑镁.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教学有效性的缺失与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10(8).

第4篇:大学生人物访谈范文

关键词:女大学生;成才;影响因素;教育

一、导论

21世纪,是一个经济文化全球化不断加强的时代,各个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呈现着冲击与碰撞的特点。如今,生活中流行着“女汉子”等新词,体现了“女子不是不如男”的思想观念,女性的自我意识不断加强。尤其在2015年的全国719所高校里,女生比例高于男生比例的高校占49%,女生比例达到50%的高校占51%。可见,女子成长成才与高校教育政策和社会文化环境密不可分,女大学生的培养教育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本文将以安顺学院作为研究切入点,了解当代女大学生的成长现状,分析当代女大学生成才的影响因素,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提升大众对高校人才培育的重视,关注女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二、高校女大学生成才的现状分析

1.人数比重的提升。通过对安顺学院校内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各个年级的女大学生发放问卷调查,统计显示,目前女大学生人数在班级总人数中所占比例过半的班级不在少数。表明女性受教育者在高校中占有较高比重。

2.女性受教育引起重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社会思想观念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通过与高校女大学生的当面访谈了解到。家庭方面,有大量的家庭表示重视家庭成员中的女子教育;社会方面,鼓励女子接受高等教育。70%的访谈者谈到,地区对考上大学的新生提供的奖助学金中,对女大学生的资助略高于男大学生,以此来鼓励女性接受教育。

三、当代女大学生成才的影响因素

1.自身因素

(1)自信心不足。调查显示,38%的女大学生在“是否自信?”的问题上回答只是“偶尔自信”。交谈中,她们谈到“由于家庭经济状况、外貌、交际能力等方面原因,导致自己很多时候存在不自信的心理”。甚至还有11%的女大学生表示“自己很不自信”。在“学校组织的体育比赛、知识竞赛、专业技能竞赛,你会积极参与吗?”的调查里,部分女大学生直接选择跟从身边同学。反映出跟风的心理状态,也是不自信的表现。这些不自信、跟风的心理,不仅会对女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不利影响,还会对女大学生的成才起到阻碍作用。

(2)对未来表示迷茫。了解女大学生在大学里是否对未来设定明确的目标,是关注女大学生成长与成才的前提条件。为此,笔者针对此类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与当面访谈。其中75%的女大学生表示“没有想过”。表明当代的女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并未对自己的未来做规划。反映出女大学生对未来发展表现迷茫,这种情况对女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会造成阻碍。

(3)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古代“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的思想,虽然在当今社会已经不盛行,但这些传统观念还对当代女性的成长产生影响。“家庭第一,事业第二”的思想观念不利于女大学生之后职业生涯的发展,以及女大学生的成才与全面发展。

2.外界因素

(1)学校环境。随着女大学生在高校中比重的增长,高校教育对其自身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俗地讲,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处于这个“小社会”中的大学生或多或少都会受到一定影响。学校环境的影响,不仅包括学校中的物质环境以及硬件设施,还包含着学校教育、校园文化等软件方面。

(2)社会环境。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下有大量的因素影响着女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如“拜金主义”、“金钱至上”、“向钱看”等低俗文化借助大众传媒进行传播,不同程度上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消费行为、价值观人生观以及就业观等造成影响。

四、促进女大学生成才的教育途径

1.增强自信心。提升女大学生的自我意识,首要条件是增强自信心。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只有对自身的优缺点有了明确的了解,做到扬长避短,了解自身的优势所在,才能发挥自己的潜能。

2.提升社会性别意识。提升社会性别意识,有助于让高校女大学生摆脱“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思想的束缚,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作用。女性在社会生活中可以通过增长自己的知识与才能,独当一面。并找准自身的能力定位,在擅长的领域里展现自身才华。 女大学生在对以上所述有了清楚地认识,能够不断提升社会性别意识,促进成才与全面发展。

3.与人为镜,增强自身的知识储备。在与他人交往中,应该注意倾听,虚心接受他人对自己的客观评价。在生活里学会以人为镜,首先能够通过他人更好的认识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其次,能够全面认识自我,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以人为镜”是女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

4.强化实践教学。鼓励女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社会实践,把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从中检验所学知识的牢固程度。鼓励女大学生参与一些创新创业项目,在这些实践活动中,能够发散思维,收获知识。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大学生主动思考与动手能力。

5.加强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女大学生受个人抗压能力、家庭教育、学校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容易造成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差。高校要重视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针对性的进行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校园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通过海报,展板等形式来宣传教育,提升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最后,通过心理咨询室,并聘请专业心理学教师队伍。为在生活中受到困扰的女大学生提供帮助。

6.呼吁高校增加女性教育课程建设。当今高校女大学生所占比例在逐步提高,这些年轻的女性受教育群体,不久将成为各行各业中的女性职员。高校开设专门的女性教育课程,如《女性成才学》、《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对于女大学生的针对性教育,帮助女大学生的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7.提升交际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鼓励女大学生在校区间,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的社团组织活动与专业技能竞赛,在这些组织与比赛中,会接触到许多各个年级、各个专业、以及不同性格的人。构建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培养自身的交际能力,更好地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立足。呼吁女大学生多加为自己的未来制定计划,明确方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五、结语

女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不仅关系到女大学生能否实现自身的价值,而且关系到女性人才资源的开发。本文通过分析影响当代女大学生成才的自身因素以及外界因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女大学生成才的教育途径与对策。文章最后达成促进女大学生的“成才”、让高校对当代女大学生的教育引起重视,引起社会人士对女大学生关注度更高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闭燕转.科学发展观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J]. 传承,2010(33).

[2]李玉兰.社会性别视野下的90后女大学生成才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2014(6).

作者简介:何菲菲(1995―),女,海南澄迈 ,安顺学院,本科在读,所学专业:社会工作。

第5篇:大学生人物访谈范文

关键词:大超联赛;校园文化;精神文化

中图分类号:G841.739.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4-0521-03

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高校希望借助高水平体育比赛来提高自身的声誉和社会影响,中国大学生男子篮球超级联赛的产生,为高等院校提供了展现自身形象的良好舞台;同时,中国高校校园文化生活相对单调,缺乏行之有效的培养措施和表现平台。学生的凝聚力、集体荣誉感和对学校的忠诚度每况愈下。大超联赛将力争做到将校园文化与篮球文化的完美结合,溶入娱乐、文化、公益、健康等多种向上的积极元素,促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促进和谐校园文化氛围。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高校校园精神文化 、中国大学生男子篮球超级联赛。

1.2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内容分析法等研究方法。

2分析与讨论

2.1大超联赛对高校校园精神文化诸因素的影响分析

2.1.1大超联赛对校园人爱国主义观念的影响爱国主义教育都在宣传,也都在做,但是让大学生们亲身参与的爱国主义活动并不多,鉴于这种情况,联赛的组织者希望通过全体观众合唱国歌的形式来增强同学们的爱国主意情怀,所以每次主场比赛前全体同学“合唱国歌”这个活动给大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机会,实际上增强了学生们的国家荣誉感,提高了爱国主义精神,一位现场的大学生对记者说:“唱完了国歌,真感到有一种无比的自豪感,对我有很大的震动。”。大超联赛每场比赛前,所有现场观众一起合唱国歌这一活动,已经演变成为了一个爱国主义教育的平台。通过调查可以显示见表1,以下是大超各参赛学校上座率情况调查表。

每周各个大超参赛学校的比赛场馆,都成为了一个爱国主义的教育海洋。从以上图表中看到,常规赛平均每场上座率达到91%,大超联赛13个城市15个赛区,平均场馆坐席为2 100个。总计有288 228人次到现场观看了大超联赛。也就是每周同学们不但可以看一场精彩的篮球比赛了,同时在自己的国歌声中接受着最实际的精神洗礼和爱国主义教育。

2.1.2大超联赛对于校园人集体主义观念的影响集体主义长期以来都是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的主旋律,是校园精神文化重要的体现形式。

通过在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湖南大学赛区比赛现场发放1 000份观众的问卷,当问到球队经过激烈苦战最终战胜对手时,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有70%的人是为要想战胜对手必须依靠集体和团队的力量,如图1所示。当问及您认为当代大学生最缺少哪几种品质的问题,分列前四位的是集体主义、爱校情感、爱国主义、团队精神,如图2所示。对十七所大超参赛学校的主管领导的调查,大超联赛对于学生及球员的教育价值,排在前两位的是集体主队精神,如表5所示。大超联赛不但是一项运动赛事,同时也承担了高校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的责任,承担了营造大学校园篮球文化、体育文化氛围的责任。

2.1.3大超联赛增加了学生的爱校情感大超联赛通过推出各参赛学校的主场色,为增加学生的爱校情感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通过在各参赛学校的宣传活动,让每一位同学明确了自己学校球队的主场颜色,每次学校主场的比赛,学生都会不约而同的穿着自己球队主场颜色的衣服来到现场,共同打造魔鬼主场的气氛。联赛的组织者通过主场色的推广手段,真正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爱校情感和母校情结(表3)。

2.1.4大超联赛促成学生价值体系的形成大超联赛的主办宗旨之一是致力于提高广大大学生们的人生观价值,因此,采用各种形式、方法、手段进行宣传工作。通过大超联赛在大学校园里开展的对于中华骨髓库的宣传活动,并邀请到我国著名篮球运动员姚明作为公益活动的形象大使,带头到大学校园现场献血的举动,使中华骨髓库的各项公益活动深入人心,促进了当代的大学生积极的投入到公益事业当中来。通过广大学生参与中国的公益事业,对于当代大学生确立人道、博爱、奉献的人生价值观是很好的教育渠道。本文对捐献现场1 000名学生的调查,通过大超联赛对中华骨髓库的宣传,是否会主动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调查结果显示如图6所示:

以图5表明,有81%的大学生愿意主动捐献出造血干细胞来拯救白血病患者,说明大超联赛的组织者,通过对中华骨髓库等各项公益事业的推广,对于当代大学生人道、博爱、奉献的人生价值观的宣传有积极的影响,使大学生对于自己的人生价值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1.5大超联赛对学生球员价值观的影响国内、外对价值观的研究不少、但对运动员,尤其是高水平运动员价值观的研究却不多见。以下是大超球员对于各种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的调查问券的回答选择,从中可以看出大超联赛对于球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影响:

从图6可以看出通过大超联赛,每一位球员都有了自己定位的目标和奋斗的方向。有16%的球员选择了能有机会进入职业联赛;38%的球员选择能够帮助球队获得联赛冠军;19%的球员选择能够成为大超明星球员;16%的球员选择能够保送研究生继续效力;11%选择能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从图6可以看出,对于很多大超球员已经进入了职业联赛,你们保持什么样的心态的?有43%的球员选择大超联赛的锻炼使他们有了这样的机会。可以看出球员对于大超联赛锻炼的价值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有44%的球员选择每个人都有自己发展的空间,以平常心来对待。可以看出球员通过大超联赛的锻炼,判断和认识事物的能力都更加趋于理性,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来面对。

从表4可以看出,球员对于几种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选择都是非常积极向上的。有86%的球员选择在场上的表现会影响到场下的观众。大超球员已经认识到自己在学校是一个公众性的人物,自己的言行会对周围的同学有影响,所以他们都会尽自己的所能为学校争取荣誉,在同学之间起到榜样的作用;有79%的球员选择会主动捐献出自己的造血干细胞来拯救白血病患者,大超联赛使球员的价值观念有了深刻的影响,培养了球员奉献、博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94%的球员选择会主动参与社区小球员的辅导工作,大超联赛与社区共建以后,使球员能够近距离的接触社区学校,对于社区学校体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有82%的球员选择大超联赛使他们重新定位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1.6大超联赛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以下是通过大超联赛的各种活动在各参赛高校中的推广,对1 000名大学生的调查,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程度(表5)。

从表5可以看出,通过大超联赛在各参赛高校中的推广,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程度较深刻有(平均选择系数>1):集体主义、团队精神、意志精神、爱国主义、健身价值。说明大超联赛弘扬了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的主旋律,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在当代高校中,它主要表现为爱国、爱校的统一。爱国、爱校是校园师生的精神支柱。大超联赛通过培养增强校园人的爱国、爱校情感,以此来作为创造良好校园精神,发展校园文化的关键。团队精神和意志精神正是当代大学生所缺少的素质,通过大超联赛,使大学生真正理解团队的真谛,真正懂得只有拼搏向上,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的真理。同时,使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健身的行列当中,使同学们真正享受体育带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 通过大超联赛赛场内合唱国歌活动,增强了在校大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同时,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协作观念得到加强。

2) 通过大超联赛各种赛事推广活动和公益活动的开展,增加了学生对学校的忠诚度、凝聚力和爱校情感。

3) 大超联赛对于当代大学生人道、博爱、奉献的人生价值观的宣传有积极的影响,使大学生对于自己的人生价值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于球员价值观的影响是深刻而有意义。

3.2建议

1) 大学体育精神是大学校园文化、大学体育活动和大学体育价值观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大学体育文化的重要表现。

2) 教育部门(大学生体育协会)要和体育业务部门加强合作、统一目标,充分利用竞技体育部门的优势,以大超联赛的成功运作模式为借鉴,推广到其他高校体育项目当中,为培养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和营造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 蔡俊生,陈荷清,韩林德.文化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9.

[2] 刘德宇.高校校园文化发展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1.

[3] 易剑东.体育文化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51.

[4] 席焕久.体育人类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167.

[5] 关成华.北京大学校园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29.

[6] 池建.美国大学竞技体育管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241-156.

[7] 易剑东,何明辉,熊俊华,等.体育文化的阐释[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4.

[8] 周宪,许钧.文化批评的概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9] 汪子为.校园文化与创造力的培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第6篇:大学生人物访谈范文

【关键词】医学;专科;大学生;就业压力

当前我国医学类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医院人才需求层次不断拉高,高职高专医学生(以下简称“医专生”)就业压力成为当前我们急需正视的现实。已有研究表明,个体如果长期处于一种高度应激的状态下会造成身心两方面的损害。陈瑾[1](2008)等研究表明医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因此,了解医专生的就业压力状况以及他们采取的应对方式,对科学地指导医学生就业,缓解就业压力,保持大学生身心健康。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课题组在对2009级、2010级、2011级医学普通三年制大专生进行开放性调查、深度访谈和试测的基础上,自行编制了“医学生就业压力和应对方式调查问卷”。我们随机抽取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医学、护理、英语护理、助产、口腔医学、医学检验技术和医学影像技术等专业各年级共1000名普通专科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为906份,占90.6%。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如下表1所示。问卷各项目采用7点计分法.即“没有就业压力”记0分,“就业压力一般”记4分,“就业压力极大”记7分,被试在问卷上的得分越高,表明其感受到的就业压力越大。

表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统计表

属性 性别 年级 生源地

男 女 2009级 2010级 2011级 乡镇 城市

人数 163 743 369 417 120 661 245

百分比 18% 82% 40.7% 46% 13.2% 73% 27%

二、研究结果

1.医专生就业压力的基本状况

根据调查对象对当下(以调查时间为准,调查时间为2011年11月―12月)就业压力的感受自测分析,医专生总体的压力水平为4.1116,基本处于中等水平,这与假设基本吻合,与以往很多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的结论一致,说明医专生同其他大学生群体一样都有一定的就业压力,压力为一般水平。

2.不同性别的就业压力差异分析

根据统计分析(如表2所示),在就业压力的感受上,总体而言,男性(压力水平为4.1411)略高于女性(压力水平为4.0821),但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男生和女性在就业压力感受上并不具有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医学作为一种传统的职业,在男女性别上没有明显偏好,因此在就业压力上,男性并不显示比女性有明显的就业优势。

表2 不同性别就业压力感受独立样本T检验

t-test for Equality of Means

性别 Mean t df Sig. (2-tailed)

压力感受 男 4.1411 .351 904 .726

女 4.0821 .313 214.305 .755

3.不同年级医专生的就业压力差异分析

不同年级的就业压力的感受方面,2010级在校生的就业压力最大,压力水平平均值为4.3885,就业压力高于2009级(压力水平为3.9512)毕业班学生,2011级新生的就业压力最轻,压力感受平均值为3.5。通过方差分析,这三个年级的就业压力感受有明显差异,说明医专生的就业压力存在阶段性特点,这个阶段性可以用年级来划分,在不同阶段会存在产生就业压力的不同因素。通过对2009级(大三)、2010级(大二)数十位学生的深度访谈,2010级学生就业压力高于毕业班学生的原因主要是2010级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有待加深,就业去向不明晰,对用人单位的需求不了解,“雾里看花”自认为自身素质和专业技能达不到用人单位的需求,而正在实习的毕业班学生通过近半年的实习对用人单位需求、自身素质技能、就业去向等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就业压力为就业期望与现实的矛盾方面。

4.不同专业的就业压力差异分析

由于调查涉及到7个医学专业,为了统计方便,我们把助产、英语护理合并在护理专业,口腔医学合并在临床医学中,医学检验技术和医学影像技术同属于医学技术专业,合并后的专业为3类,在就业压力感受上,护理专业的就业压力感受最小,平均值为3.8961,它与其他两种专业的压力感受差异显著。临床医学的就业压力感受(4.1384)略低于医学技术专业(4.3548),但方差分析显示,这两类专业压力感受并无明显差异。在当前医疗卫生改革形势下,人们对医疗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医疗技术的持续更新,医护比不断增大,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要显著低于临床医学和医学技术专业。

表3 不同年级就业压力的方差分析

Multiple Comparisons

(I) 年级 Mean (J)年级 Mean Difference(I-J) Std.Error Sig. 95% Confidence Interval

Lower Bound Upper Bound

2009 3.9512 2010 -.43727* .13741 .002 -.7069 -.1676

2011 .45122* .20204 .026 .0547 .8477

2010 4.3885 2009 .43727* .13741 .002 .1676 .7069

2011 .88849* .19916 .000 .4976 1.2794

2011 3.5000 2009 -.45122* .20204 .026 -.8477 -.0547

2010 -.88849* .19916 .000 -1.2794 -.4976

*.The mean difference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5 level.

表4 不同专业就业压力的方差分析

Multiple Comparisons

(I)专业 Mean (J)专业 Mean Difference(I-J) Std.Error Sig. 95% Confidence Interval

Lower Bound Upper Bound

临床医学 4.1384

护理 .24224 .14486 .095 -.0421 .5265

医学技术 -.21646 .17334 .212 -.5567 .1237

护理 3.8961

临床医学 -.24224 .14486 .095 -.5265 .0421

医学技术 -.45870* .17717 .010 -.8064 -.1110

医学技术 4.3548 临床医学 .21646 .17334 .212 -.1237 .5567

护理 .45870* .17717 .010 .1110 .8064

*.The mean difference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5 level.

三、对医学高等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启示

1.以社会本位为主导理念,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升学就业

当前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在各高校轰轰烈烈开展,但对该课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社会各界质疑不断。尤其是在课程理念上,作为课程的灵魂,医专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应树立社会本位理念。高职高专院校的办学方向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医学专科层次教育属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范畴,因此在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上,应指导学生“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坚持以“社会本位”为主导,不是忽视“人本位”,而是在职业生涯辅导中,让学生全面了解社会对医学专科生的需求定位,再结合自身的兴趣、价值观和能力的基础上合理进行职业定位。

2.加强职业认知,组织学生职场体验

大二学生对就业压力的体验更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对职业的不了解。高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辅导课程内容中虽然会涉及诸如职业世界认知、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要求和职业规范等相应的知识,但讲授式的教学效果未必真正激发和调动学生自我发展及自觉认知职业世界。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生涯人物访谈、深入医院各科室体验工作流程、进行职业角色扮演等方式,学生会自行主动把课堂上各类与职业有关的信息抽取并系统化,并内化在自己的求职行动中,最终有利于学生真正认识职业与就业,合理规划大学生活。

3.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引导合理定位

医专生能否顺利就业,是社会环境、行业需求、学校培养、家庭资源、个人努力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建立一个有机的社会支持系统对于疏导医专生就业心理问题、有效缓解医专生就业压力是十分必要的。已有研究表明,“社会支持通过生活事件直接发挥社会功能,调整压力产生的影响,对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2]在缓解医专生就业压力的社会支持系统的建立上,可以考虑整合职业咨询专家团队、校内各部门资源、用人单位资源、校友资源等方面,让医专生在在面临就业压力时,能及时得到心理的支持和援助,从而明调整就业期望,确择业方向,早日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

参考文献

[1]陈瑾,等.就业压力下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8,8(1):118-121.

[2]李小云.社会支持与护理[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2,21(12):545.

[3]陈宇红.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来源和特点[J].当代青年研究,2009(11):56.

[4].朱鲲鹏等.论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压力[J].合肥学院学报,2006,23(2):111-114.

第7篇:大学生人物访谈范文

关键词 大学语文;媒介素养教育;建构主义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2)05-0070-03

《大学语文》是我国高校普遍开设的人文类基础性公共课,1978年全国各高校开设以来,经过30多年的发展,《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逐渐明晰,一般认为,该课程对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人文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际能力、想象能力、思辨能力以及感悟能力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今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当代社会成为了一个媒介化社会,身处其中的大学生们对媒介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支离破碎的媒介信息和五颜六色的媒介产品充斥着他们的精神和生活,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如果大学生缺乏媒介素养就可能会造成他们价值观的紊乱,并进而影响其人文素质的培养,所以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强化媒介素养教育将有助于大学生学会媒介化生存,进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1 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素养”这个概念最初大多与印刷媒介相关,仅指“具有读与写的能力”。20世纪30年代,随着以电影和广播为媒介的大众文化日益盛行,读写的能力已经远远不能应对信息社会获取知识的需要。基于大众传媒对受众的负面影响,欧洲学者首先提出了“媒介素养”这一概念,目的是抵制、抗拒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到了七、八十年代,随着人们对媒介功能影响认识的不断深入,媒介素养的内涵已由单纯的抵制和抗拒逐渐发展为受众对于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的能力,以及制作和生产媒介信息的能力。媒介是人们日常生活经验的组成部分,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几乎每时每刻都浸在媒介传播当中,但一般人很少注意媒介所扮演的角色,缺乏鉴别信息的能力,尤其缺乏对传媒信息的批判意识。

媒介素养教育就是通过教育活动帮助受众了解、熟悉大众传媒及其内容,理解大众传媒的本质,提高正确的质疑和批判媒介的能力,使其能够积极、合理、充分地利用媒介资源不断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具体包括3方面的内容:(1)使受众了解不同媒介形式的特征和信息制作过程,能够自觉掌握个人接触媒介的量和度,清醒认识媒介带来的“”和“满足”;(2)让受众批判性地解读媒介信息,诸如媒介对现实的再现、媒介的商业性与价值观;(3)使受众能够有效地使用媒介,充分利用媒介完善自己。

从一般意义上而言,媒介素养教育是面向社会全体公民的通识性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这是因为当代社会信息超载、信息泛滥、信息污染,善于取舍、分辨信息的真伪、利弊,免受不良信息的侵害,避免成为信息的奴隶,这是人生的一种智慧和策略。从大学生的角度来讲,这是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必修课。此外,在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形成合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如今随着传播技术的提高和媒介介入生活的力度加大,传媒教育已成为与前三者相提并论的重要途径。周宪和许钧在《文化和传播译丛》总序中指出:“媒介文化把传播和文化凝聚成一个动力学过程,将每一个人裹挟其中。于是,媒介文化变成当代日常生活的仪式和景观。”传媒也是一所学校。

发达国家以及港台等地区的媒介素养教育,始于小学或中学,媒介素养教育已达到课堂化、日常化和制度化的程度。媒介素养教育受到我国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始于2003年。目前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除复旦大学、清华大学等极少数名校有相关的研究中心外,一般高校还处于空白或零敲碎打的状态(一些院校的媒体课程,培训的是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应用能力,其着眼点不在媒介素养)。而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媒介素养还存在着获取信息能力和分辨、筛选、利用信息能力不强等问题,多数情况下,他们是将媒介接触作为一种娱乐的方式,他们关注的是纯娱乐性的内容。此外登陆不健康的网站和对网络过分依赖导致自身出现生理和心理的问题在大学生中也比较普遍。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理性地区分媒介现实与客观现实?如何准确地选择符合自身信息需求的媒介内容?如何科学地、批判性地解读和评判大众传媒所提供的信息?这些问题是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对当代大学生开展系统的媒介教育,使其媒介素养由自发而自觉,不仅必要,而且具有现实意义。

在高校现行培养方案框架体系下,最直接、最简便、最高效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就是穿插、渗透于大学语文的教学。

2 大学语文课程与媒介素养教育的关系

大学语文课程与媒介素养教育看起来似乎毫无关联,但其实不然。在大众传播时代,媒介素养是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素质,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缺失必然会影响他们人文素养的提高,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进而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媒介素养教育是符合大学语文教学的课程定位、目标和作用的。

首先从课程定位看,大学语文课程是在中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如果说中学语文关注的是基础的、技能的层面,那么,大学语文关注的则是由此延伸之后的文化的、精神的层面。大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辨析,批判性地继承和借鉴前人丰富而深刻的体验、感受和思考,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综合素质将得以提高。

其次,从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来看,徐中玉先生在其主编的《大学语文》(第九版)前言中指出:一“现在的‘大学语文’课程,必须重视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当然仍要注意,但不断渐进,进一步还得讲究兼顾文学性、艺术性、审美性、创新性乃至深刻的人生哲理性。总目标乃在提高大学生的品格素质和人文精神”。

第三,从大学语文课程的作用看,大学语文课程有利于人类精神文化的传承,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学好、教好大学语文课程的作用是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

但信息社会使大学生置身于无处不在的媒介世界之中,媒介文化正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不可否认,大众媒介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知识,但是不可避免地也给他们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造成了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缺失,具体表现在:(1)过分依赖于媒介来获取信息,成为自我封闭、孤独,缺少社会责任感的“媒介人”;(2)媒介融合时代,拟态环境的“超真实”类像削平了思考的深度;(3)缺乏批判能力的大学生,容易被媒介反映的“符号现实”所左右,从而形成不正确的社会价值观。这是与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主旨的大学语文教学相背离的。

因此将媒介素养教育引入大学语文课堂,目的就是通过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使学生正确看待媒介文化,获取好的媒介信息,质疑媒介的不良信息,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此外,大学语文是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文学课,“文学应该是大学生培养人文素养的切入口,因为文学具有润物之功,与别的人文读本比较,文学作品更感性,更易被接受,更能起到教化的功能”。大学语文教育应侧重在文学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而当下,互联网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深刻影响着文学,网络小说等媒介新文体的出现改变了大学生的阅读习惯,在便捷传播的同时,更带来了非理性、不严肃和无禁忌、媚俗等问题。网络小说迎合了大众的情感诉求,削减了经典文本的影响力,这就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提出了一个更新更高的要求,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用经典的文学作品去陶冶学生,影响其心理素质、精神境界、人生追求和价值标准,更要注重用身边发生的诸如网络文学、手机文学等指导学生阅读,培养他们辨别媒介信息的能力和理性的批判精神。

3 大学语文教学强化媒介素养教育的探索

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要求就是让学生学会正确地利用媒介信息,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分析,以形成自己的科学价值观,指导自我的行为。鉴赏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是语文素养和媒介素养都要求的重要能力。大学语文教学如果和媒介素养的培育相脱离,课堂就成了空中楼阁,教学内容势必严重地打折缩水,教学效果也不可避免地事倍功半,这也背离了大学语文课程培养的目标和方向。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强化媒介素养教育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3.1在教学模式上采用建构主义模式,设置情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的第五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指出“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为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质疑能力,在大学语文教学中采用了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学习情境,在学习过程中贯穿协作精神,并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实现意义的建构。在建构主义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比如在解读中国现代话剧的奠基人先生时,可以预先布置学生阅读的代表剧作《雷雨》,利用网络媒体观看同名剧改编的电影,这对学生理解原作氛围和主要人物命运及情感有很大的帮助,并让学生带着一定的问题利用网络去搜集有关的材料,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雷雨》为什么是中国话剧成熟标志的作品?《雷雨》的悲剧精神是什么?是什么力量推动着的创作?他的生活积累又是从哪里来的?30岁以后的创作岁月似乎归于平静,平静得近乎平庸,是江郎才尽还是事出有因呢?晚年的痛苦是什么?的这一现象是否带有普遍性等等。这样学生在课外完成了课前铺垫(因大学语文课时有限,许多的学习活动需在课外完成)。在课上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教学视频《百年——话剧教父的真诚与悲情》,视频中历史情境的再现,历史人物的还原,以及凤凰卫视《大剧院-零距离》栏目的主持人对之女万方,中央戏剧学院教授、《传》的作者田本相先生以及中国话剧研究所副所长宋宝珍的访谈,为同学们直观地呈现了一个真实的。然后紧紧围绕学习的问题师生双方在课上展开积极的交流、讨论和分析,这种方式不仅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的角色转化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而且有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不仅要从中国的“莎士比亚”的角度来解读,更要从悲剧艺术家的悲剧的角度来解读,只有深入深刻地了解了先生之后,才可能对他的作品有更多的阐释,才能从社会学和历史学意义的高度来看待现象。这样学生形成了共同意识,集中研究和批判性的思考价值就体现出来了,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也就能逐步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2在课堂教学内容中适当增加媒介信息以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古今中外文学的经典作品,重视吸收我国优秀的文化和文学遗产。但是在注重对经典文本解读和知识点传授的同时,必须要兼顾对媒介信息的解析。比如在古典文学阶段,孔子和杜甫是两位必讲且重点讲授的大家,除了对两位大家生平、政治思想、文学影响等背景资讯的分析(知人论世)和代表作品的解读、赏析,重点突出其“以民为本”的思想之外,可以引导学生如何准确地看待网络时代的恶搞传统文化现象

2006年的“国学辣妹”“勾引”孔子和今年3月份的“杜甫很忙”,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满足了受众什么样的心理需求?负面效应又是什么?2007年北京大学学者李零推出了新著《丧家狗:我读》,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孔子到底是不是丧家狗?这是对孔子的侮辱还是真实还原?国学热说明了什么?孔子是否已经成为现代人的摇钱树?国学的发展何去何从?

在现代文体中,诗歌也许是最接近文学本质的,因为它最接近灵魂和情感,诗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大学语文中诗歌(主要是古典诗歌)的比重是很大的,除了要传授学生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文学韵味、语言表达的修辞和技巧、诗歌中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外,还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一客观现象:当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之后,诗歌受到了诸如政治、经济、现代化技术、世俗利益、话语霸权等方面的挤压,诗歌离普通大众越来越远了,大众也越来越疏远了诗歌。但是在诗歌越来越边缘化的今天,一股由讥讽和轻蔑构成的模仿热潮俨然形成了一个全新的“诗歌流派”:“梨花教”的横空出世说明了什么?诗歌以这种前无古人的方式和大众再次发生关系又意味着什么?

第8篇:大学生人物访谈范文

【关键词】分流式培养模式;就业指导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步发展,国民素质的提升成为一种趋势,高校扩招是一种解决途径,但相应带来的是高校毕业生人数呈递增趋势。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与岗位数量之间的供需比降低,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总量在减少。社会劳动力供求不均衡,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怎样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需要高校提供科学有效的就业指导,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个人的发展,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就业指导是指有关部门对青年学生、求职者和用人单位进行就业咨询与指导。对大学教育来讲,就业指导对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等方面,起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随着高中生升入大学,也就进入了青年期,这个阶段,社会赋予了青年人更多的角色。青年要参加工作,一方面为了生存―经济原因,另一方面工作也是人生幸福的重要成分。针对在校的大学生来讲,这个阶段是他们作出职业选择并为目标职业努力奋斗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如何引导学生作出适合的选择,就业指导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对如何提升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研究过程中,我们结合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了分流式培养模式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分流式培养模式主要是针对学生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归类和分流,有针对性的进行具体指导和重点培养,最终促使学生实现发展目标或在毕业时为实现发展目标打下扎实基础。

具体做法分为四个阶段。

一、确立分流依据,做好分流准备工作

就业指导理论的出现和发展要归功于心理学,特别是心理测验技术的发展。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处于青年发展初期,在这个阶段,青年期个体认知能力、情感、和人格的发展日趋完善,开始形成稳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个人兴趣、性格和工作之间寻找切合点。这个阶段,我们通过就业指导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自我,了解职业。利用心理测验技术进行自我探索和自我评估,探索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定向。主要方法有:经验法、职业测评法、职业倾向测评、职业人格测评等。在大学生入学后,通过就业指导课来完成这个阶段的工作。就业指导课模块可设置为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素质拓展、职业倾向、人格心理测评。作为每一个新入校大学生的必修课。笔者供职的学校为大一新生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这门就业指导课。笔者有幸成为一名就业指导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深入系统的职业生涯教学,促进学生进行探索自我,优化决策行动。授课期间要求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制订了未来十年(包括大学四年,毕业后六年)的职业生涯规划。在规划中指导学生利用科学的方法分析自我,通过橱窗分析法帮助学生发现隐私自我、公开自我、潜在自我、和背脊自我,完成“知己”的过程。自我测试法也称心理测试法,就是通过自己回答有关问题来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挖掘潜能,发展个性,这是一种比较简便经济的自我认知的方法。目前国内常用的几种测试方法是通过计算机测试手段完成的,科学性、准确性较高,是比较有效的方法。1、人格测试法;2、智力测试;3、能力测试;4、职业倾向测验等。

事实证明,通过相应的心理测验,可以使大学生更加了解自己,通过职业认知教育,使学生了解职业,了解社会,做到知彼。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帮助大学生在此基础上做出科学合理的职业抉择,做到人职匹配。了解职业,以测验结果为参考依据,结合环境因素、社会因素等作出适合的选择,确立分流依据,做好分流准备。

二、开展职业发展可能性探索指导

充分发挥就业服务站的作用,进行职业取向分析由辅导员通过访谈法、问卷法对学生进行职业取向调查,由就业服务站进行职业取向的归类和分流。同时开展心理指导和修正性指导。心理指导主要针对在职业选择方面个人心理准备不足的学生,结合心理测评结果,引导他们增进自我认识,选择与个人特质相符的职业领域。修正性指导主要针对职业选择错误的学生进行职业目标修正。例如:盲目从众者,好高骛远者,目标过低者等。作为辅导员可以从以下几点:具体性、可行性、符合性、可评价性以及可发展性来分析学生目标选择的特性,并结合学生本人的特质进行修正性指导。

通过对学生职业取向分析、修正指导等工作后,对学生确定的就业意向进行归类和分流。具体分流方向有以下6种:1、专业就业2、非专业就业3、参加研究生考试4、参加公务员考试5、自主创业6、出国深造。

三、根据分流方向,进行具体就业指导

根据汇总归类的分流方向,学院可同时开设以下几个模块的就业指导课供全院学生进行选择:第一模块:创业教育;第二模块:职业指导(针对专业就业和非专业就业);第三模块:升学指导(针对考研学生);第四模块公务员考试指导;第五模块:讲座的形式指导出国留学。就业指导课报名方式可以与选修课报名方式相同,但课程性质为必修课。

在每一个模块中针对不同的选择,设置针对性的指导内容,但结构是相同的:即实现每一种目标学生应该做什么,什么时候做,做到什么程度。通过分流的就业指导课,实现分流式培养。

笔者所在会计学院自2007年以来,在学生中实施“会计系大学生成才规划工程”。在具体规划中,我们要求同学们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客观理性的制定长期目标,并为实现这个目标分阶段制定短期目标和具体实施计划。大一时,指导学生以适应大学生活为目标,在这个阶段主要是良好习惯养成教育,通过主题班会,第二课堂活动等帮助同学们适应大学生活,充实大学生活,顺利度过“理想间歇期”,重新确立人生目标,在新坐标中自我准确定位;大二时初定就业方向,由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需求确立就业方向,通过专业指导老师指导和专业课的学习了解所学专业,了解职业,了解社会需求;大三时修正就业方向,学生根据自身的发展,重新认识自我,结合外部环境,修正就业方向,做出考研、公务员考试、从业资格职称的考试等选择,做好准备满足目标实现的要求;毕业前整理自己前三个阶段完成的小目标,了解社会需求,做好冲刺准备,不断完善自我,做好就业准备。

通过大学生成才规划使每一个学生有条理的安排学习,生活;根据自己制定的方案,明确什么阶段做什么事,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有的放矢。大学生成才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规划,随着学生对大学生活的理解,自身认识的提高,时展的需求作出科学合理的调整。

这是一项基础工程,是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中的一部分――确定大学期间的教育计划,实现知识、技能的厚积,为提升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打下扎实基础。

四、加强监督作用,确立规划评估机制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道理学生们都懂了。在整个规划实施的过程中,最关键的问题是:立长志,常立志。也就是说,很多人由于主客观的原因,不能够坚持,反复无常,患得患失。当一个人明确了人生目标后,最需要的是:坚强的意志力。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问题,都应该坚持不懈,积极进取,最终实现人生目标,这是最难做到的。所以在学生实施成才规划过程中,必要的督促、鼓励和评估是不能或缺的。我们确立了行之有效的大学生成才规划评估方法。第一综合测评法,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评,计划的合理性,计划完成程度,目标的预期效果等去昂方位测评。评价来源于自我、班级、教师等。第二360度反馈评价法,要求学生尽可能的打开窗户,广泛地向他人征求意见,获得多源的评价信息,了解自身的进步程度。第三日记或周记分析法,通过日记或周记的记录,分析时间的分配是否与规划中的目标相对应,每一个小计划是否顺利完成。并通过“化成长”主题班会对同学们进行督促,通过学生发言了解掌握学生计划完成的程度。 第四“重要人物”访谈法通过最了解你的人对你进行评价,了解他们从旁观者的角度对你的看法等等。必要时,寻找专业的职业指导师进行咨询。通过这些方法督促学生们坚持成才规划的实施,检验实施成果,不断自省,不断调整自我,不断修正成才规划策略和目标,最终实现个人的奋斗目标。

把分流式培养模式应用到就业指导中去是对学生进行培养和指导的过程,实现两者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四年的学习阶段,使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方案落到实处,提升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第9篇:大学生人物访谈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交流恐惧;研究现状

作者简介:赵红利(1966-),女,河南鲁山人,平顶山学院师范教育学院,副教授。(河南平顶山467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大学生交流恐惧及其人际信任、心理控制源的关系研究”(课题编号:2011B56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1-0115-02

学校心理咨询中发现,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交流能力,与周围人的交流往往并不令人满意,而产生交流恐惧,对其生活适应、学习潜能发挥、心理健康水平等都将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国际上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对交流恐惧进行研究,对此领域已经取得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和认识,我国学者虽在20世纪90年代才对此领域展开研究,但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本文从交流恐惧的概念界定、实证研究等方面对我国大学生交流恐惧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未来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主要包括:系统构建我国交流恐惧理论;研究方法需要进一步完善;研究对象有待进一步扩大;交流恐惧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研究需深入。

一、交流恐惧的概念界定

美国著名学者James McCroskey于1976提出了交流恐惧一词,他认为,交流恐惧即“是一种对真实的或想象的他人交流时产生的个人恐惧或焦虑”。[1]交流恐惧主要发生在特定的交流场合中,它可以是真实的交流,也可是想象的交流,其含义较“演讲焦虑”及“听众焦虑”要广,后两种仅限于当众演说或表演的真实情景下产生的焦虑。

由于个体间的差异,在研究中根据交流恐惧的程度不同,将交流恐惧分为低交流恐惧者和高交流恐惧者。低交流恐惧者在交流时只是感到有某些不适感,但在一定程度上是可控的。高交流恐惧者对经历的恐惧与焦虑没有合理的解释,且不可控,他们一遇到交流情境就会表现出高度焦虑。

随着研究地不断深入,1987年,Mccroskey和Richmond把交流恐惧分为四种类型:

(1)听众流恐惧,其产生主要依赖于与交流对象的熟悉程度和交流对象的重要性,若交流对象是重要人物或陌生人,交流时便会体验到恐惧或焦虑,若与熟悉的人交流就不会产生焦虑或恐惧体验。

(2)背景流恐惧,指个体在特定的交流背景中才会体验到的恐惧,如,有的人只在演讲时才这样恐惧,有的人只在两个人独处时恐惧。

(3)特质流恐惧,主要涉及口语交流,是个体一种相对稳定的、持久的人格特质,在许多的交流情境中,都会体验到恐惧或焦虑。

(4)情境流恐惧,主要是在特定的情境下产生,且常随交流环境、场所的变换而改变。

综上分析,交流恐惧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期待性。交流恐惧是一种对已面临的或未发生的交流情景产生的紧张的期待情绪反应,个体常需要积极活动去降低或避免交流,具有动机的意义。二是感受性。交流恐惧是一种苦恼和受挫程度较高的个人对具体的或不具体的交流事件或对象感到不安的一种感觉和体验。处于交流恐惧状态的人,当个体感受和体验到行为或生理上的变化时,就强化了交流恐惧的体验。三是差异性。由于个体的差异,同样的交流情景不同的人产生的交流恐惧程度不同。因此,概括地说,交流恐惧实质上是焦虑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受个体自身因素影响,对特定交流情境产生的一种情绪反应。

二、研究现状

1.研究对象

我国大学生交流恐惧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师范学院、医学院、财经学院、综合类大学和职业学院等本科院校的学生。研究范围涉及广东、浙江、山东、安徽、江西、贵州、湖南、云南等省的大学。对经济发达和欠发达地区学生均有所关注,其中,数量最多的是关于普通本科生的研究。由此可见,我国大学生交流恐惧研究的对象虽然涉及不同地域、多种类型学校的学生,但是针对我国地域较大、学校类型较多的状况,目前的研究还不能全面地反映大学生的结构,对农、林、牧、军校、民族大学等学校学生的研究相对较少,有的还没有进行研究。

2.研究的方法和工具

在查阅我国大学生交流恐惧研究的文献中发现,几乎所有的研究者均采用了问卷调查法。使用的工具主要有以下几种。

(1)《交流恐惧自陈量表(PRCA一24)》是本研究的主要工具。该量表由Mccroskey于1970年首创,并与1978和1982年先后进行了两次修订。量表共有24个条目,含小组讨论、二人交谈、参加会议和当众演讲4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各有6个条目。量表采用5等级评分法,总分越高,表明交流恐惧程度越高。该量表是目前最佳的、最常用的评估一般交流恐惧的工具,它在测量人际交往方面总量表的a>0.90,分量表的a>0.75,具有较高的信度及效度。[1]

(2)研究相关因素的量表,主要有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情感平衡量表、自我概念测查(SCT)、青少年心理适应量表、人际信任量表和卡特尔人格(16PF)量表等。

3.研究的成果

(1)大学生交流恐惧的总体状况。李英等的研究结果发现,高交往焦虑的大学生被试占27.2%,非常羞怯的学生占18.5%,存在高度交流恐惧的学生占14.1%,[2]与许燕的研究结果存在高度交流恐惧的学生占13.5%、史琼的研究结果存在高度交流恐惧的学生占16.8%基本一致,[3]其中最困扰大学生的主要是小组讨论、会议交流和2人交谈情景。

(2)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1)性别。现有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交流恐惧在性别差异上存在完全相反的两种结果,王洪礼、胡寒春等的研究结果表明性别差异显著,且女生的交流恐惧高于男生,[4-5]周永红、张翔等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交流恐惧在性别上差异无显著性。[6-7]笔者认为出现研究结果的不同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因为一个样本得出的结论很难具有代表性,同时学生的生源地、年龄、性格对其交流状况的性别差异均会产生影响。2)年级。周永红等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分量表及总量表上都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大二学生的交流恐惧状态高于其他各年级学生,对人际交流情景的参与积极性也是各年级中最低的。3)专业。张翔、史琼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文理科学生交流恐惧专业差异不显著,且文科学生的交流恐惧状态低于理科学生,[7-8]周永红等(2005)对高师学生的研究结果却完全相反,这可能说明学校的类型对学生的交往具有影响。4)家庭经济状况。谢其利等对贵州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研究显示,家庭经济状况贫困的学生面众焦虑显著高于经济条件中等以上的学生;[9]史琼等的研究显示,大学生在公众分量表上差异显著,且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在公众分量表上的得分分别低于家庭经济条件中等或差的学生。5)独生子女和内外向。张翔等的研究显示,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交往焦虑程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但非独生子女的交往焦虑程度高于独生子女;内向与外向大学生在交往焦虑程度上有显著差异,内向大学生的交往焦虑程度明显高于外向大学生。

(3)交流恐惧的相关因素研究。1)自我概念。王洪礼、胡寒春的研究显示,总体交流恐惧与总体自我概念及因子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负相关。单变量回归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自我概念对交流恐惧有显著的直接影响,且高交流恐惧大学生的自我概念水平显著低于低交流恐惧大学生。因此我们认为,自我认识不足以及自我评价过低可能是造成大学生交流恐惧的主要原因之一。2)情感平衡、领悟社会支持。刘法虎的研究显示,大学生的交流恐惧与情感平衡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家庭、朋友、其他支持和领悟社会支持成显著负相关,回归分析结果也说明,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和情感平衡对其交流恐惧水平都有非常显著的影响作用。[10]3)心理适应性。史琼的研究结果显示,适应性总量表与交流恐惧量表的各分量表及总量表均呈显著的负相关;群体活动适应性分量表与交流恐惧总量表、小组及会议分量表得分呈现出显著或非常显著的负相关。因此,我们认为心理适应与交流恐惧二者之间相互影响,且心理适应性越差,交流恐惧程度越高,相反,心理适应性越好,交流恐惧程度越低。4)应对方式。贾婧研究显示,大学生交流恐惧与积极应对方式有非常显著的负相关,与消极应对方式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消极应对对交流恐惧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即个体采用的消极应对越多,体验到的交流恐惧水平就越高。因此不难看出,当面临交流情境时,个体如果一味地采用退缩、回避等消极应对,其内心就会感到不安和焦虑,当这种焦虑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发个体产生较高的交流恐惧,从而导致交流的目的难以达到。

(4)交流恐惧的对策研究。我国对大学生交流恐惧的对策研究,一是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利用游戏、分组讨论、个案分析、角色扮演、行为训练等方式完成干预训练。二是采用认知重建方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掌握与人交流的技巧从而降低交流恐惧的水平。三是通过创建优良的校园交往环境,如开设人际交往心理学讲座、设立心理咨询机构等给学生以帮助。方法虽然很多,但在可操作性上还需做进一步的细化,以便应用起来更具体可行。

三、评价与展望

通过归纳我国大学生交流恐惧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发现尽管目前对此问题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也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有待于在以后的研究中做更深入地探讨。

1.系统构建我国交流恐惧理论

由于我国对此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成果有限,主题较多,对大学生交流恐惧问题的研究缺乏整合和相应的理论建构,缺乏对此问题的通盘考虑和整体架构,研究者多是就问题谈问题,零碎而分散,且没有深度,难以上升到理论高度,以至于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基于我国实际的、系统的理论体系,这对我国此领域研究的理论指导势必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系统构建我国交流焦虑理论,填补研究空白,势在必行。

2.研究方法需进一步完善

目前,大学生交流恐惧研究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研究方法单一,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在研究方法上多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实证研究和质的研究相对较少,限制了问题研究的视角和深度。其二,在研究设计上,研究多采用横向研究,纵向的追踪研究几乎没有,例如,在团体咨询解决交流恐惧的研究中,更多的是利用前后测的设计方法,它只是测出了团体咨询对解决交流恐惧的及时效应,而没能测定其长时效应,因此在今后研究中应注重追踪研究。其三,在数据统计分析的方法上,多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等一些较一般的统计方法,这样易导致研究者无法从实证数据中获得更多有用的信息,难以解释数据背后更为复杂的、深刻的规律,因此,在今后研究中应注意将高级统计方法应用到研究中,使常用方法与高级统计方法有效结合。

3.研究对象有待扩大

目前很多研究都来自对本科院校师范、医学、综合类等专业学生样本的研究,样本数量和类别都非常有限,因此,研究结论不能推论到其他大学生群体中,也很难反映出我国大学生交流恐惧的整体状况。未来研究应将样本尽可能扩大到各级各类高校的学生,并采用跨文化研究策略,比较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大学生交流恐惧状况,使研究结论可以实现不同地域和文化之间的迁移。

4.交流恐惧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研究需深入

掌握和了解影响大学生交流恐惧的因素对于预防和干预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大部分研究者是选择一个样本进行几个变量间的相关研究,缺乏对此问题深入、系统的研究。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有目的的、系统的对影响大学生交流恐惧的因素进行研究,构建一个科学的、具有统计学检验意义的大学生交流恐惧影响因素模型,为大学生心理恐惧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l]汪向东,姜长春,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32-235.

[2]李英,刘爱书,张守臣.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焦虑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4):252-256.

[3]史琼.大学生交流恐惧与心理适应性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8):982-983.

[4]王洪礼,等.大学新生交流恐惧与自我概念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6,(6):1464-1465.

[5]胡春寒,王洪礼,等.大学新生交流恐惧的多因素影响模型[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12):829-831.

[6]周永红,张智,等.高师学生交流恐惧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2):146-147.

[7]张翔,王旭峰.当代大学生人际信任与交往焦虑因素分析――以南昌地区为个案调查中心[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87-92.

[8]史琼,樊嘉禄.高校护生交流恐惧状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2):1068-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