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看云识天气的谚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西北天开锁,明朝大太阳
云吃雾下,雾吃云晴
云钩向哪方,风由哪方来
云交云,雨淋淋
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
云往东,刮阵风;云往西,披蓑衣
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天有城堡云,地上雷雨临。
天上扫帚云,三天雨降淋。
早晨棉絮云,午后必雨淋。
早晨东云长,有雨不过晌。
早晨云挡坝,三天有雨下。
早晨浮云走,午后晒死狗。
早雨一日晴,晚雨到天明。
今晚花花云,明天晒死人。
空中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天上豆荚云,不久雨将临。
天上铁砧云,很快大雨淋。
老云结了驾,不阴也要下。
云吃雾有雨,雾吃云好天。
云吃火有雨,火吃云晴天。
乌云接日头,半夜雨不愁。
乌云脚底白,定有大雨来。
低云不见走,落雨在不久。
西北恶云长,冰雹在后晌。
暴热黑云起,雹子要落地。
黑云起了烟,雹子在当天。
黑黄云滚翻,冰雹在眼前。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P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1-0338-01
引言
我国古代《相雨书 》曾言:“云乃雨之微” ,这就一语道破看云论天的关键所在。广大劳动群众对看云有十分丰富的经验,他们能根据云的形态结合天气的冷暖,风向风速的变化,准确地做出长、中、短期预报。“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就是广范流传在民间的一句很好的谚语。“日出猫眯眼,不雨也风颠” 、“天上炮头云,地下雨淋淋” ,更是百试不爽的准确无误,等等……。所有这些谚语他们虽然不能从理论上揭示出天气变化的规律,但大都符合客观实际,切实可行。
一、看云识天气内涵概述
我自参加气象工作二十多年以来,对群众的看天经验非常重视,总想把这些经验加以验证最后上升到理论,用天气学大气物理方面的知识解释清楚,做为所谓经验以 聊读者。
看云能看到大气的物理状态:如水汽含量、稳定程度、运动状态等等。并且这些与天气学中天气系统的演变有相当密切的关系,一定的天气系统有一定的云天分布,我们看到什么样的云,就能判断出我们处在什么样的天气系统部职位所在,甚至判断出这一天气系统的强弱盛衰。
云是大气物理变化所产生的,它体现了很多大气物理的特性与状态。我们怎样看大气中云的湿度来预报天气呢?首先简单地说就是要看云的薄厚、浓淡。天气中云如果较多较厚,它表示大气中水汽充足,这个时候当有系统来临,冷锋过境,就会下雨;如果东部山区有积云生成(老百姓所说的“棉花堆云” ),表示当地低空有暖湿空气存在,如果有低值系统入侵,就如群众所言:“天变,地也变,大变”了。其次要看云的肥瘦,大小。如果低空对流云肥大,表示空中湿度大,下雨的可能性也大;如果低空对流云瘦小,表示空气干燥,不会有雨下。还有云层光滑明亮表示云中水汽少;云黑暗表示云中水汽足,积云向上发展出现云幞,表示有一个稳定而湿度较大的云层存在,可下雷雨;下衍趋于平坦说明水汽少,不利于降水,当然与大气的垂直上升运动也有关系。另外,我们又怎样看大气稳定程度来预报天气呢?这要看云的垂直发展与否,云隆起严重,表示对流发展快,上升运动强,多数要下雨。在早晨或傍晚看到浓积云出现,表示云层不稳定,未来可能有雷雨,群众说: “老云接驾,不阴就下”,就是指我们西部上游地区的大气层不稳定,很可能后半夜有雷雨出现。相反,平行衍光滑,表示气层稳定,是晴好天气。我们观测到的积云性层积云或积云性高积云,乃至荚状高积云,荚状层积云就是一例,说明它在那个高度上有一个稳定层或逆温层,对流受阻而平衍,给我们带来好的天气,但这也不能一概而论,在此也不一一累述了。
再其次,我们怎样看云的移动方向来预报天气呢?云的移动方向一般表示该层气流方向如何,而各种云层的气流如何对天气变化影响很大。“云彩往东一场空,云彩往西披雨衣,云彩往北发大水,云彩往南弃马上船”, “对流云,雨淋淋”,等等,都说明了云移动方向对未来天气的影响。我地东部山区比西部平原面积大,几乎过半,地面风由于受地形影响有时失去了代表性,因此用云的移动方向代替地面风向预报天气有很好的实用价值。“云彩往西披雨衣”,是因为我们居住在北半球,受西风带的控制,如果低层有东方(即云往西)出现,一定能与西风相遇产生垂直上升运动,导致降水;用锋面气旋解释,我们如果在暖区控制下,云向自东南向西北移动,这就说明有锋面即将过境,快要下雨了。再者东风的垂直地转偏向力就是向上的,就是说它本身就会产生上升运动,使水汽逐渐升高凝结成水汽或冰晶乃至于水冰混合体而后产生降水天气。那么, “云彩往东一场空”就可以解释为上层是西风带,下层有西风出现(云往东),尽管云层有时很厚很浓,时间不长就会移过我地,最后日出天晴。当然这是指云自西北向东南移动而言,如果自西南向东北移动又不同了,西南上云多属系统性天气将要影响我地, “云彩往北发大水”就是指此而言,它表示我地区处于高空槽的前部,云自西南来水汽条件充足,未来将有一场降水,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如果高,低空都是西南风,天气还是晴好的。“云彩往南弃马上船”,就是说冷锋即将过境,骑马跑已经来不及了,马上丢弃上船吧,要下雨了,这只是民间谚语的一种形容词,实际上只能说明雨很快就会到来而已,不至于雨大得陆地要变成河需要坐船的地步。这里面还有个雨前,雨后之说,谚语说: “雨前北风雨,雨后北风晴”,雨前北风是锋面正在过境,雨后北风时锋面已经过境,所以就晴天了。“对流云,雨淋淋”表示有锋面过境或有切变线过境,上下层云方向相反,所以会有雨下。
看云来判断天气系统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以上看云物理状态来预报未来天气只是一个方面,他还不能完全说明未来怎样演变,还必须在另一方面去判断它是一个什么样的天气系统所带来的云系,这样对天气预报来说才有完全的意义。各种天气系统的各个部位都有其不同的物理特性,不同的云天分布,我们根据云天状态去判断本地所处的天气系统部位,再结合其它要素判断系统的强弱,盛衰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低值系统来临前的高云(毛卷云,卷层云,卷积云)常常预示天将下雨, “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些谚语都是说高云的出现是下雨的前兆.当然这并不是说高云一出现就一定会降雨,气团内部或者山区局地对流云蜕化也可形成高云,就不能以此而论了.再比如:付热带高压控制时的云,西太平洋付热带高压对我国具有很大的意义,我地夏季的来临,付高影响就到来了,在它的控制之下,天气一般是晴热稳定的。天空多以对流云为主,一般是淡积云,也有浓积云出现,如果我地东部山区有积雨云存在,晚间经常有远电乱闪,下雨也不会太大,甚至不下雨,正如谚语所言: “电光乱明,无雨风平”。
二、结束语
有趣的天气谚语大全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到。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
早晨下雨当日晴,晚上下雨到天明。
雨打五更,日晒水坑。
南风暖,北风寒,东风潮湿,西风干。
久雨冷风扫,天晴定可靠。
满天乱飞云,雨雪下不停。
天上乌云盖,大雨来得快。
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
喜鹊枝头叫,出门晴天报。
蚊子咬得怪,天气要变坏。
河里浮青苔,毕有大雨来。
蚯蚓路上爬,雨水乱如麻,蝼蛄唱歌,天气晴和
长虫过道,下雨之兆,蛤蟆哇哇叫,大雨就要到。
头发响,风一场。Δ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老牛抬头朝天嗅,雨临头;马嘴朝天,大雨在前。
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场。
蚂蚁垒窝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龟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晴。
猪衔草,寒潮到。
一、看云识天气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天有城堡云,地上雷雨临。
天上扫帚云,三天雨降淋。
早晨棉絮云,午后必雨淋。
早晨东云长,有雨不过晌。
早晨云挡坝,三天有雨下。
早晨浮云走,午后晒死狗。
早雨一日晴,晚雨到天明。
今晚花花云,明天晒死人。
空中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天上豆荚云,不久雨将临。
天上铁砧云,很快大雨淋。
老云结了驾,不阴也要下。
云吃雾有雨,雾吃云好天。
云吃火有雨,火吃云晴天。
乌云接日头,半夜雨不愁。
乌云脚底白,定有大雨来。
低云不见走,落雨在不久。
西北恶云长,冰雹在后晌。
暴热黑云起,雹子要落地。
黑云起了烟,雹子在当天。
黑黄云滚翻,冰雹在眼前。
黑黄云滚翻,将要下冰蛋。
满天水上波,有雨跑不脱。
二、看风识天气
久晴西风雨,久雨西风晴。
日落西风住,不住刮倒树。
常刮西北风,近日天气晴。
半夜东风起,明日好天气。
雨后刮东风,未来雨不停。
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
南风怕日落,北风怕天明。
南风多雾露,北风多寒霜。
夜夜刮大风,雨雪不相逢。
南风若过三,不下就阴天。
风头一个帆,雨后变晴天。
晌午不止风,刮到点上灯。
无风现长浪,不久风必狂。
无风起横浪,三天台风降。
大风怕日落,久雨起风晴。
东风不过晌,过晌翁翁响。
雨后东风大,来日雨还下。
雹来顺风走,顶风就扭头。
春天刮风多,秋天下雨多。
三、看天象识天气
天空灰布悬,大雨必连绵。
天上拉海纤,下雨不过三。
四周天不亮,必定有风浪。
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
日落胭脂红,无雨便是风。
日落黄澄澄,明日刮大风。
日出太阳黄,午后风必狂。
星星水汪汪,下雨有希望。
星星眨眨眼,出门要带伞。
日月有风圈,无雨也风颠。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风大夜无露,阴天夜无霜。
大雾不过三,过三阴雨天。
雾露在山腰,有雨今明朝。
久晴大雾阴,久雨大雾晴。
雷声连成片,雨下沟河漫。
先雷后刮风,有雨也不凶。
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闷雷拉磨声,雹子必定生。
阴雨亮一亮,还要下一丈。
四、看物象识天气
蜜蜂采花忙,短期有雨降。
腰酸疮疤痒,有雨在半晌。
枣花多主旱,梨花多主涝。
晴天不见山,下雨三五天。
喜鹊搭窝高,当年雨水涝。
久雨闻鸟鸣,不久即转晴。
海雀向上飞,有风不等黑。
鸟往船上落,雨天要经过。
喜鹊枝头叫,出门晴天报。
蟋蟀上房叫,庄稼挨水泡。
关键词:地理教学;诗歌;谚语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1-0177-01
语文学科是学习文科的基础,中国的语言博大精深,数千年的文化传承,深厚的文化积淀,包含着丰富的知识。在地理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古诗、谚语、成语等语文知识,既可以加深同学们的印象,方便记忆。又可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诗歌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中国古代诗歌中有很多诗句描写的事物,仔细体会,我们会发现其中蕴藏着深刻的地理原理。如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中前两句写的是玉门一带自然条件恶劣,人口稀少。后两句从字面意义上讲就是:玉门关外的杨柳不青的原因是由于春风不度造成的,这里的春风当指夏季风,玉门因为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几乎不受来自海洋温暖湿润的夏季风影响,气候干旱少雨,植被稀疏. 又如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中“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首诗把平原与山顶的气候作了形象对比。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若平原(海拔为50米)上为10℃,此时为春天的最低气温,那么山顶仅1℃多,两者竟相差8℃,难怪在“人间”百花凋谢,绿叶满枝后,“山寺”桃花才盛开。借助于本诗学生可以生动形象的理解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下降的地理知识;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庐山,又称匡山,飞峙于长江南岸,江西省北部,呈东北――西南走向,原来和鄱阳湖是连成一体的,因发生断层,成为断块上升山,鄱阳湖却是断块下陷地区。庐山山体不大,但平地而起,显得格外险峻。海拔高,降水多瀑布气势壮观宏大,正如李白写的望庐山瀑布。云海弥漫,众峰隐没在云雾之中,时隐时现,变幻莫测。的“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诗句反映了地球的自转现象。
诗歌简洁生动,有很强的韵律感,运用诗歌进行知识的总结,识记效果很好。例如,在学习了我国主要有色金属的矿产分布后,为了让学生便于记住矿产地的名称和分布,我把所学内容小结成顺口溜:“白云鄂博产稀土,金昌产镍在甘肃,金矿招远就在鲁,甘肃山东内蒙古。德兴铜矿大余钨,锡矿山产锑没错误,水口山铅锌咕嘟嘟,湖南江西最突出。平果铝土个旧锡,广西云南记仔细。”这样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读起来朗朗上口,记起来颇有情趣,而且学生学得活记得牢。
二、谚语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地理谚语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般自然地理规律,可谓脍炙人口,千古传诵,其中以描写气候、地形以及地理景观的居多。如“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句话描述了西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日较差大的特点。每到夏天,这里烈日炎炎,白天气温上升快,有时高达摄氏四、五十度,当地人说:“沙窝煮鸡蛋,石头好烙饼”。但夜晚气温又急剧下降,辛勤的农民甚至不得不生起火炉取暖,围着火炉,品尝刚摘下来的西瓜。另外为了表现新疆的风沙大,有谚语“一年一场风,从春吹到冬”,“一天要吃二两土,白天不够夜里补”。“头上热滚滚,脚下冷飕飕,日照胸前暖,风吹背后寒。”说明青藏高原上的拉萨是我国著名的“日光城”。主要原因是:青藏高原的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的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多。其次,拉萨的纬度较低(约30°N),太阳高度较大,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光热集中;同时,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圈的路程较短,由此导致大气削弱的太阳辐射也较少。此外,拉萨多晴天,且常常是夜里下雨,白天出太阳。拉萨虽然日照充足,但因为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却较低,即“脚下冷飕飕”、“风吹背后寒”。
“看山云里钻,看地在河边,对面能说话,握手走一天。”生动逼真地讲述了横断山区山河相间的地貌景观。“山前桃花山后雪”,此句既能表示坡向对气温的影响,同时又能说明秦岭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以南为亚热带,以北为暖温带。因而秦岭南北两侧的自然景观截然不同。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以前常常用来描述内蒙古高原上草原一望无际,牛肥羊壮的地理景观。现在改成了“天苍苍,野茫茫,老鼠跳过露脊梁”,表现过去的林草丰茂、繁荣富庶之地,由于过度放牧或人为开发而草场退化,土地沙化,老鼠跳过去都会露出脊梁来。“一年开草原,二年打点粮,三年五年变沙梁”表现开垦草原带来草场沙化。表现黄河含沙量大,有谚语“一年一场风,从春吹到冬”,“一天要吃二两土,白天不够夜里补”,“一碗水半碗泥”等等。
如初中语文课本中《宇宙中有些什么?》、《火刑》、《哥白尼》、《在烈日和暴雨下》、《看云识天气》等与课上所学地理知识密切相关的课文,有描述地理景观,有阐明地理原理,有揭示地理规律,诗歌的深邃凝练和谚语的通俗易懂,会让课堂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摘 要]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明确要求初中地理教学要更加侧重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性,提高学生“学以致用”能力。在素质教育日益推进的今天,运用文史知识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授“有用的地理”的重要途径,本文将根据笔者的实际教学经验,撷取一二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语文知识;历史事实;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
初中地理是一门人文性突出的学科,主要研究人类生存的整体环境及其演变趋势,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自然而然地,也就与展现人类生存面貌的文史知识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初中地理在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语文知识、历史事实来解释、联系地理现象与地理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全面进步。
一、语文知识与地理现象相互解释
语文知识中囊括了大量的民间谚语、名家名作,其中不乏描写景物、气候的经典语句,记录人们生活面貌的精炼概述,这里面往往会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现象。运用语文知识与地理现象相互解释,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增加对知识的印象。
(一)语文知识与气候
民间常说:“靠天吃饭”,这里的“天”主要指的就是气候、天气。因此,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扬智慧,创造了大量的关于气候、天气的民间谚语,文学作品中也描述了许多或壮观、或瑰丽、或迷踪的自然现象,其中很多便是与大自然诡秘莫测的气候、天气有关。
如“早上云如山,必定下满湾”,意思是说早上出现山头状云彩往往会出现“下满湾”的大暴雨。运用地理知识来解释,就是如山头一样的云通常会是浓积云,其在夏天因太阳暴晒、水分大量蒸发而形成。早上出现的浓积云的下午会因为底层暖湿空气大量向上流动而变成积雨云,从而陡降暴雨。再比如成语“海市蜃楼”,出自“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天官书》:“海旁蜄(蜃)气象楼台;广野气成宫阙然。云气各象其山川人民所聚积。”后人以此比喻虚幻的事物,或者形容心中想到但不切合实际的幻想。运用地理知识来解释,就是在夏天沿海一带或沙漠地区,由于大气中光线的折射作用,空气各层的密度有较大差异,远处的光线通过密度不同的空气层就发生折射或全反射,这时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物体的影像。古人误认为是蜃吐气而成,所以叫蜃景。这样科学、真实地解释自然现象,既可以让学生更加透彻地了解成语的含义,也会促使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勤于思考,自觉、主动地研究文学作品中的地理现象。其他的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日出东方红,无雨便是风”,“东轰隆西虹雨”,“日晕三更雨,三更午时风”等民间谚语,都与气候、天气有关。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完全可以运用这些民间谚语帮助学生们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并以此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与能力,帮助学生走出课本,走向更加广阔的人文社会,汲取更多、更富于实践意义的知识。
(二)语文知识与地形
中国古代文人常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来表现自己知识的渊博,他们在游历祖国大好河山时,往往兴之所至,会写下许多动人的诗篇,其中许多都可以拿来为初中地理所用。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就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庐山瀑布的气势磅礴;“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夸张但相对真实地展现出长江三峡水流一泻千里的壮观景象;“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则描绘出山地地形的奇形怪状,乱象杂生;“仰望山接天,俯视江如线,对面能说话,相会要一天”表现出了横断山脉“多江并流”、交通不便的现状等。
(三)语文知识与人文地理
教师在教授中国地理中“内蒙古大草原”一部分知识时,可以援引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对内蒙古大草原的形象描述:“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以此为契机,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民歌所蕴含的内容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内蒙古与阴山的地理位置关系。
2.为什么说天似穹庐?从气候、地形因素等给出解释。
3.由归纳内蒙古高原的地形、气候、植被、主要职业。
4.现在,河套平原已经改变了过去人迹罕至的局面,而是变成了“北国江南”,试探究其转变过程。
这些问题,单纯地依靠地理知识或语文知识都无法给出正确的完整答案,教师需引导学生综合利用多种这两种学科知识,透过文字看本质,运用发散性思维,循序渐进地得出答案。
二、利用历史事实联系地理知识
人类自诞生以来,就没有停止“仰望星空”,探索大自然与人类命运的联系。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适当地引入这些名人轶事,像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无疑会大大提高学生对初中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促使注意力不集中或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的学生全神贯注,主动吸收、学习地理知识。
例如,在教授学生们世界地理时,教师就可以运用郑和下西洋、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日本突袭珍珠港等历史事件调动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并给学生们详细讲解他们当年的路线,帮助学生贯穿整个世界地图,理解马六甲海峡、直布罗陀海峡等作为交通要道的不可或缺作用,理解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的建设意义等等,帮助学生以历史知识打通地理知识的“任督二脉”,将整个世界地理融会贯通,了然于胸。
三、总结
美国《生活化的地理学:国家地理标准1994》中指出:“地理在实际情景中变得强大起来,地理通过帮助人类理解各自的经历日益丰富起来。”初中地理教学,可以利用古今中外丰富的文史知识构建起充满趣味性、教育性的“实际情景”,帮助学生借助古人的双腿走遍大江南北,借助古人的双眼看遍世间景象,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康习强.运用文史知识辅助地理教学的尝试.散文选刊(理论版),2010.12
关键词: 古今诗词 谚语 民谣 地理知识
我国古今诗词、谚语、民谣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调动其学习地理的积极性,而且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为课堂增彩添色,其中隐含的地理知识更是值得我们推敲揣摩。
1.“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的“天上”是指巴颜喀拉山,“海”是指渤海。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绘的是天气特征。(区别气候)
3.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是指我国长江的上游地区。
4.“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这个时节反映的是我国6月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其降雨类型属于锋面雨(江淮准静止锋)。
5.“日中万影正,夕中万影倾”直观地描绘了太阳高度的周日变化规律及太阳高度与影长的关系。
6.“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描述的是我国西北内陆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之一,说明气温日较差大。
7.“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中的“阴晴圆缺”指的是月相变化规律。
8.“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一词是指来源于太平洋上的夏季风(东南季风)。
9.“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形象地描绘了我国长江三峡的江水湍急,山重水绕的自然景观。
10.“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反映的是我国的一种地形类型:丘陵地区。
11.“山岭高,山路长,样样东西用肩扛,半世光阴路上忙”反映的是福建省的交通十分不方便。
1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描述的是从不同角度观赏到的庐山景色。
1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描写的是我国的四川盆地。
14.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中“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反映的地区是我国的南岭一带。
15.“日似金丸,月似金盘”形象地反映了由于日地月三者距离差异,导致日月形状大小的变化规律。
16.“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描绘的是山地东西两侧由于属于迎风坡和背风坡,因此两侧的降水情况不同。
17.“一年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描述的是我国云南省的昆明的气候特征。
1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描绘的是我国的东岳泰山的自然景观。
19.“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描绘的是我国的横断山区的自然景观,是气候和植被垂直变化的形象写照。
20.“青莲出水,碧莲玉笋世界”描绘的是我国广西的桂林山水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2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述的是我国的庐山瀑布。
22.“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述的是我国内蒙古高原的草原和一望无际的地表特征。
2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形象地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4.“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指的地区是赤道地区。
25.“月落乌啼霜满天,江风渔火对愁眠”描绘的是月相中上弦月的变化情况。
26.“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是由暖锋形成的。
27.“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描绘的是我国西北从东到西的自然景观,反映的是水平自然带的规律:由于从东到西的水分递减,形成了草原―草原荒漠―荒漠的自然带景观。
28.“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形象地反映了山地的垂直地带性规律。
29.“上山到云里,下山到谷底,对山二人看得见,一个往返若干天”描绘的是我国横断山区的“山高谷深,山河相见”的地形特点。
30.贵州民谣“天无三晴日,地无三尺平”描述了贵州地区受华南准静止锋影响的雨天多晴天少的天气特点,又反映出了贵州高原崎岖不平的喀斯特地形状况。
31.民谣“走千串万,比不上淮河两岸”描绘了淮河流域沃野千里,气候宜人,农产丰富。
32.民谣“一年有四季,全年备寒装”生动地反映出了青藏高原高寒的气候特征。
33.的“一架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指的是湖北省的武汉长江大桥。
34.李白的“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中的“赤壁”位于湖北省。
35.民谣“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讲述的是四川省的乐山大佛旅游胜地。
36.谚语“自古华山一条路”的“华山”位于陕西省,描绘了其“险”的特征。
37.“淮河四月风怒号,卷起白流翻塘坳。老蛟喷沫天吴骄,一堤如线居民逃”中的淮河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与秦岭合称秦淮线,是亚热带和暖温带分界线,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分界线,东部地区南方和北方分界线,耕地以水田为主和旱地为主分界线)。
38.“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描述的是我国的杭州西湖。
39.“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此句考察的是对旅游景观的欣赏角度的选取,对山峰的观赏,应该是远眺,欣赏其雄伟气势。
40.“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表明了该地区黄昏时月亮升起的情景,此时的月相为满月。
参考文献:
[1]傅德岷.倘使三百首鉴赏辞典.湖北:湖北辞书出版社.
[2]蔡义江.宋词三百首全解(第二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摘要:地理学作为一门研究自然及人类活动与自然界关系的学科,与我们的衣食住行等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但现在的地理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例如天气与气候这一章节对广大地理老师的教学来说,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学内容非常枯燥,知识点非常细而且繁多,易混词汇也很多,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很难提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厌倦抵触的情绪,考试的效果也很不理想。为了改变这种教学状况,本文就天气与气候的生活化教学进行了探究实践,分析了天气与气候教学难点,设计了天气与气候生活化教学实例,旨在解决这一章节的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学习兴趣,推广地理生活化教学。
关键词:天气;气候;生活化;地理教学
1 天气与气候教学难点
1.1 内容枯燥
具体表现在:名词多、复杂,概念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知道天气与气候概念的区别,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以及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但是在实际考查中,比如在选择题中,要求根据诗句判断天气和气候,例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和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船棹风。初中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往往不能准确把握天气与气候的特点来区别这两个概念,做题时基本靠蒙,学习兴趣不高,考试成绩不理想。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帮助学生提炼关键词,用生活化语言教学,天气特点是多变,不稳定,气候特点是相对稳定性,从而正确理解诗句含义,做出准确判断。
1.2 书本内容设计太过简单
图表只有简单的图例和符号,没有注释和说明,导致学生读图时容易陷入误区。例如判读常见的天气符号,书本上有风旗的符号,对于初中的W生来说,判断风向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的空间想像力比较薄弱,所以在判读方向时存在一定的障碍。所以在判读风旗时,学生无法根据一个简单的符号判读风向和风力,教材上也没有注释和说明。所以在做题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误区,不知道什么是风杆,什么是风尾,往往把风杆所在的方向等同于方向。
1.3 对比记忆内容较多,学生易混淆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根据气候资料,归纳出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由于全球的气候类型比较复杂以及某些气候类型的特点比较相似,所以学生记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容易混淆。例如我们判断某种气候类型的时候,常用的步骤是两步。首先以温定带,根据气温曲线图判断是热带气候、亚热带气候、温带气候还是寒带气候;第二步是以水定型,根据降水量柱状图判断气候类型。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例如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都属于热带气候,最冷月气温均在15℃以上,降水量的特点也是分干湿两季,半年多雨半年少雨。学生在读图过程中往往不能识别出两种气候的不同点,容易把两种气候理解为同一种。
2 天气与气候教学生活化教学实例
为了改变学生在学习这一章节内容存在的一些问题和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地理,我在前辈们的研究基础上,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实践,对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实践进行了尝试和研究,设计了天气与气候章节的教学实例。
2.1 组织学生观察分析自身周边天气状况,记录自己观察所得,激发学生对天气与气候学习的兴趣。重点强调所记录的数据可以不规范,可以不精确,但必须是自己观察所得的真实数据。
(1)观察常德市西湖管理区四月下旬的天气情况,记录天气数据,总结简单规律。
根据天气状况记录表总结出西湖管理区4月下旬天气状况多变的特点,晴,雨,多云天气均有出现。
(2)网上查询常德市2016年各月平均气温、降水数据,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根据图表归纳总结常德市的气候类型及特征。
通过图表我们可以直观地发现常德市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春季和秋季较短,夏季较长;春秋气温多变,夏季气温较高,降水多且集中,冬季低温少雨,对应的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2.2 组织气象知识学习实践活动,拓展教学空间,创造学习氛围
(1)集中收看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的天气预报。学会收看天气预报的好处在于:①学着认识卫星云图、降水等分布图、气象图标等;②了解天气变化,根据天气合理安排学习生活,及时增减衣物、晴带雨伞等。
(2)开展知识竞赛,激发竞争氛围。选取部分天气图标制作成卡片,开展猜卡得奖小竞赛。知识竞赛让学生在比赛中收获了知识,获得了参与的快乐,还创造了积极向上与竞争的学习氛围。
(3)组织学生参观常德市国家气候观测站,探秘神奇的气象世界,学习气象知识。常德市国家气候观测站是全市最大的大气、气象知识科普教育基地,在这里学生们可以看到风向标、百叶窗、雨量计、测温仪等气象观测仪器,以及学习温度的观测、雨量的测量等;还可以观看气象云图和气象知识视频,学习了解常德市的气候特点、全市气象现代化发展和气象灾害预警体系建设情况等。在这里还可以满足同学们最大的好奇心---天气预报图是如何制作的。
回到课堂组织一次情境表演---模拟天气预报,做一次气象播报员。此类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增长了气象知识,还在学生心中埋下了一颗未来投身气象事业的种子。
2.3 运用谚语、诗词等丰富教学语言,引导学生代入生活情境
比如,关于天气预报的谚语:东虹日出西虹雨。虹,是一种大气光像,通常出现在大气层里有较大的水滴时或者大气比较湿润的情况下。当大气中水分较少或者大气比较干燥的情况下,虹是不会出现的。所以天空里有虹出现,表明大气状况较湿润或大气中存在较大的水滴。虹在东方,表明在我们东边的大气里有大水滴存在或者有雨。而大气运动规律是自西向东,所以东方的阴雨天气只会越来越向东边移动,因此东边的虹难以影响到西边的天气。如果虹在西方,表明在我们西边的大气里有水滴或者已经有雨,随着大气运动,雨水就很容易影响到本地的天气。因此虹在东边时,当地下雨的可能性很小,而虹在西边时时,当地很有可能下雨。这种贴近生活的教学语言,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更浓,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更牢固。
2.4 运用遥感共享资源辅助教学,拓展学生的视野,初步培养学生的遥感(Remote Sencing,简称RS)意识
LANDSAT8下载共享系统是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提供的卫星数据共享服务系统,免费提供LANDSAT8热红外数据下载,极大方便我们运用最前沿的科技成果辅助教学,让学生了解遥感知识,吸引学生注意力。热红外数据是一种反应地表温度的遥感数据,同时可以提供显示地球云量的卫星图片。ENVI是一款遥感数据处理软件,可以查看和处理LANDSAT8的热红外数据。通过简单演示ENVI软件的使用,教授给学生在信息时代对RS的初步认识和应用。在LANDSAT8下载共享系统中可以下载常德地区的卫星影像,在2017年4月12日和28日的两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卫星图片(图3、图4)上有很多灰白色的区域,这就是云,结合实际天气与气候状况,我们可以得出此时段为常德地区的雨季。而在晴朗时卫片(图5)上是无云的,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常德市主城区的全貌。
2.5 结合学生自身生活情境,将课堂内容引入生活体验
通过调查得知,暑假班上有2位同学家里准备外出旅游,目的地分别为四川九寨沟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此,我们必须先了解旅游目的地的天气状况,选择所带衣服或者防晒等装备。进一步思考,为何这两地的天气状况完全不同?原来这都是气候导致的,九寨沟海拔较高,属于高原山地气候,由于地形地势因素的影响,气候特征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秋比较温凉,降水较少且集中在夏季,是著名的避暑胜地。由于暑假正值夏季,此时九寨沟的平均气温20℃左右,可以带短袖衣物,但夜晚较凉,昼夜温差较大,宜备薄毛衣,且7~8月正值降水集中的月份,需要带雨伞。新疆深居内陆,距海远,四周是高大的山地阻挡了海洋的湿润气流,所以降水稀少,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大,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由于新疆大部分地区昼夜温差大,有“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说法。暑假正值夏季,此时昼夜温差大,所以厚衣物和薄衣物均要携带,且暑假期间新疆白昼时间长,光照较强,所以还需做好防晒措施,带好遮阳伞和防晒霜。
3 天气与气候生活化教学评价
通过天气与气候的生活化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对于天气与气候这一章节内容的理解,有了明显进步。首先提高了学生对天气与气候这方面的学习热情,能体会到该章节的内容的学习与我们的生活联系紧密,而不仅仅是课本上的知识,更是生活技能的学习。其次,能够把握天气与气候的特点准确区分天气和气候,基本理解气候的形成原因,学会了如何识别及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并能由此归纳出相应的气候类型及特征,掌握全球气候的分布情况,区分不同气候类型的特征,以及天气和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等。最后,在班级内部组织的天气与气候章节小测验中,通过卷面成绩也反映了同学们在这一章内容的学习中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地理生活化教学确实有益于激发同学们对地理课程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极大促进了地理教学效果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缪汉华.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2]周建梅.中学地理生活化教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13).
关键词:地理课程;教师指导;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200-01
一、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动起来
自主学习是一种独立性学习,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核心品。俗话说的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还”学生于课堂,减少课堂上讲授时间,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讲黄河的治理时,由于黄河流经中卫,滋润中卫,使中卫市成为西北干旱区难得的一块富庶之地,学生对黄河既熟悉又陌生,关于黄河基本概况学习这一环节,若按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达到教学目的,为此,让学生读黄河流域水系图并结合我国气候、地形等自然概况图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1、黄河呈什么形状?2、黄河发源于哪里?流入什么海?3、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处在哪里以及支流有哪些?4、黄河流经哪些省级行政区?5、黄河中游流经哪些气候类型区?当这些问题提出后,学生积极读图进行自主学习,在合作讨论中得到了问题的答案,然后通过老师的多媒体展示,对知识加以巩固。
二、让学生在辩论中动起来
实践证明:“有争论才有独见,有发现才有创新。”辩论能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辩论能使我们的学生变得更为出色。如在学习我国水资源时,在讲到节约用水时,我国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其中一项是地方水费价格的上调,中卫市水费近几年来也是一涨再涨,水费价格上涨,是利是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现在进行一次听证辩论会,把全班分成两组,既正方支持水费上涨和反方反对水费上涨,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不同的职业,如正方可以是水厂厂长、环保专家、教师、公司职员等,反方可以是国有大型企业厂长、个体工商户、下岗职工、退休工人等。双方辩论很激烈,使课堂教学达到了。通过这种课堂辩论式教学,可以开发学生的潜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大大提高,课堂上会出现一种主动、积极地拓宽知识面的向上的学习风气。
三、让学生在文学展示中动起来
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年龄和知识水平,巧借文学知识中与地理有关的诗、词、民谣、谚语甚至是广告用语等加强课堂语言审美化,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从而扩大知识面。如在学习多变的天气时,我国在现代化的天气预报前,人们大多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来认识未来天气变化,从而出现了一些民间谚语,老师问:“你知道的有关天气预报的民间谚语有哪些?”学生稍做思考,纷纷发言,现例举如下:不刮东风不雨,不刮西风不晴;蚁搬家,鱼翻花,路上行人快回家;重雾三日,必有大雨;昼雾晴,夜雾雨;半夜无星星,大雨快来临;起云有雨,收云天晴……。堂气氛甚是活跃。又如在学习水资源一课时,让学生每人说出你知道的或现场编出一句广告用语,学生的发言也很精彩,甚至超出了老师对他们能力的想象,现例举如下:珍惜用水,就是珍惜人类的生命;不要让地理上最后一滴水成为我们人类的眼泪;节约用水,从小事做起;节约用水吧,地球在哭泣……通过这个环节的展示,可以说老师又发现了学生的另一面,值得鼓励和肯定。
四、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动起来
初中生青春勃发,大都喜好模仿,乐于表现,课堂中参与角色扮演的学生期望自己的表演得到教师、同学的认可,从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角色扮演正是适应了学生的这种年龄特点,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并在此过程中,改变以往教学中“满堂灌”的情形,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如在讲到多民族的国家一节时,如果按传统教学法进行教学,无疑是既枯燥又乏味,于是让每位同学课后通过网络、书籍等方式搜集查阅至少一种少数民族的语言、服饰、传统运动、风俗习惯等知识,以便课堂展示。在上这节课时,由于学生准备充分,积极踊跃,被有幸点到的学生到讲台前通过口头表达并伴随肢体语言进行表演,有的学生为了达到喜剧效果,故意动作夸张,惹得同学在欢乐一笑中学到了新知,如若哪位同学在表演中表达不全面,其它同学再加以补充,给更多同学展示的机会。说实话,这真是一节有趣有义、生动又活泼的课堂教学。
五、让学生通过知识竞赛动起来
从某种意称上来说,学生总是争强好胜,不甘居人后,老师要针对学生们的这种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模仿和借电视综合类节目形式,开展知识竞赛活动,让学生在“赛中学”、“学中赛”,这样既能提高学习效率,又培养了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和竞争意识。如在教学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一节时,我先出示本课学习目标,给学生一课时了解北京基本情况,强化记忆主要知识点,后两课时考查学生掌握情况。通过竞赛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学生的感觉是既紧张而又兴奋,富有挑战性但有成就感,竞赛让学生感到学地理有无穷的乐趣。
关键词:科学;生活化;导入;方法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一个精彩的导入,既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又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探究欲望,同时还可以交给学生一把打开科学大门的金钥匙,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所说的:“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针对科学源于生活、服务生活这一学科特点,把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以提高课堂效率。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尝试几种小学科学生活化导入的方法。
一、故事导入,牵线搭桥
故事的魅力是无穷的,爱听故事一直是小学生的重要特点。教师可趁学生在刚上课时无意注意仍占上风之机,讲述一些与课本内容相联系的生活事例或故事等,使学生从无意注意及时转换到有意注意上来,以最佳状态进入新课学习,这些故事便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例如:在教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
上课伊始,我对学生说:“今天讲个故事给大家听听。”学生一听讲故事,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有个地方种植水稻,大米的质量很好,就是产量不高,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水稻越长越好,产量也有所增加,当地的人都很高兴。但是,从1955年开始这个地方突然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病,病人起初腰疼、关节疼,不久就全身疼痛,连呼吸、吃饭都得忍受巨大的痛苦。可怕的是,有的人越长越矮(有的学生笑起来),身体缩短,最多的矮了30厘米左右,仅1963~1977年就死了207人(学生无人再笑,眼睛里现出惊疑的目光)。这是什么病呢?从死者遗体解剖看,病人外表好好的,可是有的人体内骨折甚至多达70多处(学生大吃一惊),后来找到了原因,抓住了罪魁祸首(学生急切想知道)。原来,在这个地方的上游建了一座炼锌厂(学生议论,河水污染了),工厂废水中含镉,用这种水浇灌稻田,大米就含镉,人们长期食用镉米,就出现了上面的悲剧。”
一个近乎离奇的故事,使学生惊讶不已,产生巨大疑问,诱发学生想象力。学生不但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同时又能使课内和课外紧密结合,收到“一石二鸟”之效。
二、谚语导入,画龙点睛
谚语是富有哲理性和科学性而又短小精悍的艺术形式,其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科学内容,可为我们科学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谚语易于上口,便于记忆且记忆深刻。精彩谚语导入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倒如:教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时间在流逝》一课,我用“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能回”导入,让学生明白谚语意思后引出课题《时间在流逝》,说理性强;在教学四年级上册《云的观测》一课时,教师在黑板上摘抄几条谚语:“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火烧乌云盖,大雨来得快”“馒头云,天气晴”“天上鲤鱼斑,晒谷不用翻”。学生看后,津津有味。我趁机问:“这几句谚语读后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学生自由讨论发言,教师最后总结:我们可以从中发现天气与云的变化有着内在联系,这节课我们一同来学习《云的观测》;又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食物中的营养》一课的导入:“人缺食,脸发黄,地缺肥,禾发黄”“人是铁,饭是钢,一日不吃饿得慌”“三日不吃倒在床,七日谷水不进见阎王”充分说明人以食为养,那么究竟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呢?,这些都从而进入新课学习。一句简单通俗的谚语,可以营造活泼欢快的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使之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学习,起到“一石击破水中天”的效果。
三、经验导入,贴近生活
经验导入是指教师以学生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作为切入点,通过回忆与学生将要学习的教学内容有关的亲身经历,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一种导入方法。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况且,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的头脑中带着丰富的经验――“先前经验”。利用学生的先前经验导入新课,会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感到科学是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造福于人类。
例如:教科版四年级上册《怎样加快溶解》一课的教学导入:
师:(出示一个杯子,一块冰糖)陈老师口很渴,想泡一杯冰糖水来解解渴。谁能想个好办法,让老师快一点喝到这杯糖水呢?
生1:把冰糖放进一个杯子里,然后用木筷不停地搅拌。
生2:先倒一杯热水,再将冰糖放在热水中泡一泡。
师:还有别的办法吗?
生3:先把冰糖碾碎了,然后放入水杯中,再用木筷不停地搅拌。
生4:把冰糖碾成粉末状,然后放入热水中泡一泡。
……
师:刚才同学们结合日常的一些生活经验,想出搅拌、用热水、切碎这些方法可以加快冰糖溶解,让老师尽快喝到冰糖水,这三种方法到底行不行呢?下面我们一个一个进行研究。
学生们在生活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也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宝贵资源。经验导入有利于加强书本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到科学不是那么高深莫测,而是与我们的生活非常贴近,体会到“生活处处有科学”这一道理,还能够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悬念导入,引发探究
悬念导入法是教师通过展示暂时悬而未决的问题或现象,诱导学生兴致勃勃地去猜测,产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只想打破沙锅问到底,尽快知道究竟,从而造成教学所需要的“愤”和“悱”的心态的方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的起点,有疑问才有思考,才有探究,才有所得。利用问题巧设悬念、激起疑惑、启发思维、引发探究是科学课常用的导入方法。
例如:教科版五年级下册《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一课的教学导入:
师:(出示一个马铃薯)同学们请看,老师拿的是什么?
生:马铃薯。
师:如果老师把这个马铃薯分别放入标注1号和2号的两杯液体中,你们认为马铃薯是沉还是浮?
(学生猜测)
生1:在两杯液体中都沉。
生2:在两杯液体中都浮。
生3:马铃薯在1号杯液体中是沉,在2号杯液体中是浮。
生4:马铃薯在1号杯液体中是浮,在2号杯液体中是沉。
师:老师把马铃薯轻轻放入1号杯中,同学们观察它的沉浮状况,然后老师再把马铃薯从1号杯里拿出,擦干,轻轻放入2号杯子中,你们再观察它的沉浮状况。
生(观察后):马铃薯在1号杯是沉,在2号杯是浮。
师:为什么同一个马铃薯,放在两杯液体中,沉浮会不同?大家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板书课题)
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自疑和惊奇开始。”创设巧妙而适度的悬念导入新课,能使学生产生种种疑团,激起追根溯源、急欲寻求答案的学习欲望,促使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去思、去探、去说,让学生充分体验“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执著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
五、调查导入,培养能力
调查法是让学生课前完成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调查,在课上展示课前调查活动的结果,从而引出本课话题的方法。学生在调查和交流以及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受到教育,从而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使用工具》一课的教学导入:
(课前教师分发学生“我们用过什么工具”的调查表)
■
师:在生产生活中,人们做事情常常用工具来帮忙。前几天,老师请同学们对“我们用过什么工具”的状况进行调查,现在,就请大家展示交流一下各自的调查情况。
生1:剪刀可以剪纸,开瓶器可以开啤酒瓶,镊子可以夹细小零件。
生2:羊角锤可以起铁钉,螺丝刀可以拧螺丝。
生3:小刀可以削水果,菜刀可以切菜,斧头可以劈柴。
生4:镰刀可以割草,锯子用来锯木头,订书机可以钉书本,锄头可以除草。
……
师:看来,生活中常见的工具大家都会使用,面对身边种类繁多的工具,该如何选用能给我们带来方便和省力的工具呢?(板书课题:使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