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孟浩然简介范文

孟浩然简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孟浩然简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孟浩然简介

第1篇:孟浩然简介范文

关键词:古诗词;艺术歌曲;音乐文化;美

“艺术歌曲”一词源于西方,是声乐歌曲体裁的一种。最初源于欧洲德奥地区,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这种声乐体裁传入我国,它以我国古诗词为本体,融入现代作曲技法与传统戏曲音乐、五声调式等音乐元素从而形成了艺术价值极高且具有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特色的古诗词艺术歌曲,是语言艺术诗歌与表情艺术音乐的完美结合。

一、诗词韵律美

唐代历来有“大唐诗国”的美誉,是我国古代音乐发展的高峰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诗歌艺术最为繁荣的一个阶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由盛唐“诗仙”李白所作的一首送别诗,是一首近体七言绝句诗。

此诗作于开元盛世公元728年春,此年的李白只过加冠之年,正值年轻之际(27岁),在武昌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去广陵(今江苏扬州)时而作此诗。全诗言简意赅28字凝聚了大自然的风光美景与诗人的离别情愁,诗歌中蕴含了诗词美、音韵美、格律美、中和美、气韵美、意境美等,这些也是我国文化内涵的一种重要表现。歌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由作曲家刘文金根据李白同名诗改编而成,该曲整体曲调风格讲究简、空、灵,多方位体现了我国古典哲学思想与传统审美观念。

诗首句“故人西辞黄鹤楼”表明离别地点为长江边的黄鹤楼,所辞故人则是孟浩然。该句诗人简明交代了地点、人物、事件,看似简短的七字中也带有诗人的一种心境。黄鹤楼也位于长江边,而此句诗人选择地点用黄鹤楼而不是长江边或者其他地名,显然黄鹤的意境美更强,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李白对好友孟浩然此行如驾鹤仙人般自在的羡慕之情,体现了中国音乐文化中的“简”“灵”,追求意境之美。

诗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描绘离别地的景色和目的地。中国古代文人向来偏爱描绘自然之景,情景交融,是我国音乐极其重要的表现手法与审美追求。在繁花似锦的暮春三月友人要顺流而下去扬州,在唐朝扬州是一个繁华的大城市,此时长江边春色如画,诗人看似写景,其实诗人含蓄地表达了对友人此行的羡慕之情,同时美景与自己心中的忧情对比,但忧而不伤,体现了中国传统“中和”的思想,强调心性感悟。

第三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描绘离别后的情景,送行后友人的帆船越来越远,最后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一个“孤”字点出诗人心情,诗人的不舍之情就如友人渐行渐远的船被越拉越远,我们仿佛可以感受到“船”与“情”在慢慢流动,远近流动之间体现了中国古典艺术中的“气韵”美。

诗尾句“唯见长江天际流”继续写景抒情。友人的船走远后,诗人仍在江边,不舍离去,看着长江之水在天边处奔流而去。诗的末句本应该是情感抒发最为直接强烈的地方,而此处诗人并没有这样处理,而是以情驭景,用“长江天际”描绘出一幅广阔的远景画面,看似留有空白没有具体抒情,实则营造出了含蓄悠远的意境感。

在整首诗中,诗人没有直接的表达情感,而是将自然与情感结合,这体现了诗人李白“崇尚自然之美,强调真实情感和自然天成的意境,提倡清真”。1这也是我国文化内涵“写意”的特点。

总的来说,我国诗歌讲究格律音韵。在古代有四声:平、上、去、入,而在现在的普通话中没有入声,所以分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阴平与阳平为“平”,上声、去声、入声为“仄”,整首诗的平仄定格为:“仄平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该诗为仄起入韵式,押平声韵,第一、二、四句的尾字都押韵在“U”上,分别是:楼、州、流。平仄是运用汉语的四声使语句抑扬顿挫,所以诗词本身也具有朗诵性和歌咏性。

二、曲调结构美

我国著名作曲家刘文金先生在他中老年时期创作了古诗词艺术歌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该声乐作品曲调韵味悠长,沉淀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且影响深远。

歌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旋律采用我国传统五声音阶调式,整首歌曲为D宫七声调式。歌曲奏吟诵性强,节奏型多样,运用了较多的连线与自由延长等,增强了乐句诗歌的吟诵感与律动感。并且每一个乐句都运用了前倚音或波音等装饰音,加强了韵味感,使得曲调富有传统民族音乐感。全曲字少音多,融入了戏曲中“一字多音”元素。

全曲速度变化多样,歌曲开头引子部分为自由渐快的散板,由连续不断的一长串前倚音引入,紧接着是紧密震音和琶音,如行云流水般一泻而出,然后由节奏较稀疏的四分音符放慢速度,最后自由延长。这些节奏型都极具有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特色,歌曲在引子部分就自然的营造了一种古韵优雅的氛围。

在散板形式的前奏后紧接着进入了乐曲第一句,此句节奏上延续引子的散板风格,起音为波音,节奏上继续运用前倚音、三连音,增强曲调的婉转与韵味,结束在A徵音上。值得一提的是“辞”字虽然只有一拍的时值,但作曲家在用音方面特别讲究,此处并没有延长音的时值,但音乐效果并没有减弱,反而增强,瞬间将听众情绪集中,为后面抒情段落的释放做铺垫。

第二个乐句节奏由散板转为速度适中的慢板,节拍为归整的4/4拍,音程之间跳度不大,在三度以内,最后结束在升F角音。在这一乐句中,有两处休止的地方,运用得恰到好处,增强乐句抑扬顿挫之感。

第三个乐句音高由低往高,音程跳度相比前面几句加大,“远”字运用一字多音,有突出强调作用,也表达了诗人的不舍之情。此句为下句的推向起了铺垫作用,最后结束在B羽音。

第四个乐句出现了整曲最高音G音,将歌曲推向整段的,也突出了诗人对友人此行的羡慕与不舍之情。最后一个“流”字拖了四拍的音高,然后结束在升F角音上。

最后一个乐句前面没有间奏,紧接第四乐句,此乐句重复上一句歌词,旋律节奏归整,此句结束音不同于前四句都是结束在中低音上,最后结束在主音D宫上。

接下来一段是重复上段诗词,速度上比前段较快,旋律上音较密,每一个乐句都结束在不同的音上,第一句落在B羽音,第二句落在D宫音,第三句落在升F角音,第四句落在的两个“流”字分别落在E商音与升F角音,最后结束句减弱,结束在主音D宫音上。乐句在调式的整体安排上错落有致,不单调,整体曲式结构归整。

全曲篇幅不长,但整个旋律总体来说是如诗一般富有意境,让人回味悠长,旋律与诗的结合恰当。

我国古诗词艺术随着时代沉淀至今,经过我国现代作曲家二度创作,更是锦上添花,再度完美诠释了我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美。

【参考文献】

[1]李西林.唐代音乐文化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

第2篇:孟浩然简介范文

一、画面呈现,有“想”而读

苏教版语文教材每篇课文都配有联系密切的插图,这些插图不仅画面充满童趣,而且色彩鲜艳,让人赏心悦目。借助电教手段,如制作课件,适时运用插图配合朗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画面产生喜爱之情,激发朗读的欲望,从而收到良好的朗读效果。

请看《江雪》这首古诗的教学。

师:(出示画面)面对这样的画面,你有什么疑问?

生:这么冷的天,那个老翁为什么还在江上钓鱼?难道他不怕冷吗?

师:请大家大胆地设想一下原因。

生:因为家里穷,他以捕鱼为生。

生:可能老翁想鸟都飞完了,这下没人和自己抢了。

生:老翁想独自享受这一份清静。

……

师:看来大家的理解都不相同。那么,究竟哪一种比较吻合作者的心境呢,让我们看一看柳宗元的简介。(出示简介)

师:现在你比较赞同哪一种理解,或者有什么新的看法?

生:我感到诗人是在借这个“蓑笠翁”表达自己孤傲的心情。

师:作者那种孤傲的心境与此情此景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同学们,看着画面,你能把此刻的心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试试看。

(生读略)

诗讲究意象,想象丰富,跳跃性比较大,如果理解时仅仅依赖学生的想象和对语言的感受力,学习时比一般文章要困难一些。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利用音乐、图像等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台阶,以图画的展现、音乐的渲染将他们带入情境,一步一步走入诗中,读诗、联想、悟情。

二、语境渲染,有“情”而读

在初学课文时,学生由于认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的差异,朗读时难免把握不好文章的情感。教师要引导学生用两条视线读书:一条是生理视线,即眼睛的视线;一条是心理视线,即心灵的视线。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把符号、语音、意义、表象等有机结合,使语言文字所表述的内容在朗读中融合成完整、连续的生活画卷,在头脑中活动起来。在教学古诗《春日偶成》时,我引导学生在创设的具体语境中朗读。

师:欣赏到这么美的景致,你高兴吗?让我们一起赞美这美好的春光吧。(生齐读第一、二句)

师:诗人每日埋头书卷,在翰墨飘香里寻章摘句,难得有空闲欣赏这春意盎然的景物,让我们带着愉悦的心情再观赏这明丽的春色。(生齐读第一、二句)

师:诗人忙于做学问,从来没有发现春天是这样美好,他可能一路走来,拈着胡须,笑意盈盈。还可能引吭高歌——(生齐读第一、二句)

……

师:这首诗第一、二句写景,第三、四句抒情,表现了诗人内心独有的快乐。用上一句老话来评价,这便是情景交融!

这一教学片段由景到乐,描绘了诗人穿行在美丽的鲜花、柳树丛中的景象,表现了诗人陶醉在大好春光之中,继而由景生情。最后教师总结归纳出“情景交融”,学生对整首诗的理解也就更深刻了。在品读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扣住“乐”字感受诗人当时的情绪,有情感地朗读。

三、情感升华,有“感”而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阐明了反复阅读的重要性。小学生的认识和情感水平决定了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因此,教师在指导古诗朗读时要把朗读与理解紧密结合在一起。学生在朗读中做到眼到、口到并不困难,而要达到心到则不容易。这就需要教师巧妙指点。如教《黄鹤楼送别》文,我是这样设计的:岸边杨柳依依,目送孟浩然的船越去越远,烟花含情,李白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吟出一首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到这儿,这首诗的意思大家懂了吗?说说对诗句的理解。学生交流后,又问:“老师有个疑惑,长江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尤其在古代,为何诗中写江面只有一孤帆呢?当学生明白了孤帆包含了诗人对孟浩然的深情后,再让他们在配乐中读读这首诗。

第3篇:孟浩然简介范文

1、学习诗歌朗读的节奏,朗读与背诵前两首诗。

2、体味分析两首诗的意蕴,体会其中流露出的作者感情。

3、学习诗人豁达的心胸和对友情的珍惜。

〖教学重点

目标1、2

〖教学难点

目标2

预习指导:

1.自读五首诗,自己解决生字词,初步解决节奏的问题。

2.尽量能背诵,至少熟读。

〖教学过程

[三分钟演讲]内容以心里话为主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由学生自由说出学过的描写朋友之间友情的诗,教师做简要总结:我国古代描写很多写朋友之间亲密友情的诗歌,而且非常优秀,至今仍然是人们交友的一笔宝贵财富。今天先来学习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简要介绍王勃,侧重于其年少有才和英年早逝。

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抽三个学生试读,教师纠正(注意节奏)后学生自读三分钟准备背诵。

3.抽查背诵三人后齐背。

4、理解诗意:(学生思考后交流,教师抽样回答:)

A、根据注释试描述一二句的景象。

B、作者是什么方式安慰自己的朋友的?(豁达)

C、谈谈你对“海内存知巳,天涯若比邻”两句的体会。(友情)

5、自由发言:学过本诗后你有何感受?(根据学生情况,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进行一下说话训练。)

6.小结节奏和押韵。

7.齐背一次结束本诗。

三、学习《黄鹤楼》

1、齐背孟浩然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创设情境,导入 ,简介崔颢。

2、学生齐读后教师范读,抽三个学生读,后学生自读三分钟准备背诵。

3.抽查背诵三人后男女分别对背(一方一句)。

4、理解诗意:

1).教师简析诗的意思,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本诗所写的景色和作者当时的心情。

(学生先列稿,100字左右)

2).抽查优生答后再抽中等生答。

3).教师针对好的评析。

5、点拨七言绝句的节奏:点到即止,着重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

6.自由发言:作者的心情可以用哪个字来概括?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多少不限合理即可)

7、总结:此诗写诗人赌物思人的感受。

四、默写两首诗:

抽查上黑板写。由同学批评。

五、布置作业

1、A类:巩固背诵两首诗并会默写名句并抄写两诗各二次; 预习下三首。

2、B类:熟练默写两首诗。不要有错误字。

3、C类:课后练2两道题。

[说课精要]以诵读为主,通过反复的朗读和背诵,来理解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为了训练优生的赏析能力,同时训练说话能力,也安排了对诗的感受的分析。

[教学后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五首(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诗歌朗读的节奏,朗读与背诵后三首诗。

2、体味分析两首诗的意蕴,体会其中流露出的作者感情。

3、学习诗人对境遇的乐观理解和忧国的思想。

〖教学重点

目标1、2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过程

[三分钟演讲]内容以心里话为主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请一学生解释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含义,由此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二、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简要介绍刘禹锡,侧重于其独特的思想。

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抽三个学生试读,教师纠正后学生自读三分钟准备背诵。

3.抽查背诵三人后齐背。(以上注意纠正学生的节奏和读音)

4、理解诗意:(学生思考后交流,教师抽样回答:)

A、根据注释试描述一二句情境。

B、作者是什么方式提醒自己的?

C、谈谈你对五六两句的体会。

5、自由发言:学过本诗后你有何感受?(根据学生情况,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进行一下说话训练。)

6.小结节奏和押韵。

7.齐背一次结束本诗。

三、学习《泊秦淮》

1、齐读,创设情境,导入 ,简介杜牧

2、教师范读,抽三个学生读,后学生自读三分钟准备背诵。

3.抽查背诵三人后男女分别对背(一方一句)。

4、理解诗意:

1).教师简析诗的意思,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本诗前两句的写景和后两句的叙事。

(学生先列稿,100字左右)

2).抽查优生答后再抽中等生答。

3).教师针对好的评析。

5、点拨七言绝句的节奏:点到即止,着重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

6.自由发言:从本诗中可见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和心情?你有什么看法?

(多少不限合理即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7、总结:

四、学习《夜雨寄北》

1、由学生熟悉的诗句猪八戒的“ 多情自古空余恨 ”(原句是李商的多情自古伤离别)导入 ,创设情境,,简介李商隐

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后抽三个学生读,后学生自读三分钟准备背诵。

3.抽查背诵三人后男女分别对背(一方一句)。

4、理解诗意:

1).教师简析诗的意思,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本诗内容(。

(学生先列稿,100字左右,老师指导)

2).抽查优生答后再抽中等生答。

3).教师针对好的评析。

5、点拨七言绝句的节奏:点到即止,着重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

6.自由发言:从本诗中可见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和心情?你有什么看法?

(多少不限合理即可)(怀人)

7、总结:

五、默写三首诗:

抽查上黑板写。由同学批评。

六、布置作业

1、A类:巩固背诵三首诗并会默写名句并抄写三诗各二次,并准备单元测试。

第4篇:孟浩然简介范文

涧户④寂无人,纷纷⑤开且落。

【注释】

① 辛夷坞:蓝田辋川(今陕西省蓝田县内)的风景胜地,位于王维辋川别墅附近。坞,四面高、中部低的小块地方。

② 木末芙蓉花:指辛夷。辛夷,落叶乔木。

③ 萼:花萼,花的组成部分之一,包在花瓣外面,花开时托着花瓣。

④ 涧户:涧口,山溪口。

⑤ 纷纷:也作“丝丝”。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曾官至尚书右丞。王维精通佛学,诗中常蕴含禅理,人称“诗佛”。维摩诘乃大乘佛教中的一个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为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这就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的诗、书、画都很有名,他也很精通音乐,多才多艺。他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诗、山水诗,还是绝句、律诗,都有脍炙人口的佳篇,其中最能代表他创作特色的是山水田园诗。他的诗空灵淡远,孟浩然的诗清新自然,二人齐名,合称“王孟”。他的诗句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译文】

枝条顶端的辛夷花苞,在山中绽放出鲜红的颜色。寂静的山沟里再没有别人了,花儿纷纷开放后又片片洒落。

【赏析】

王维晚年因不满朝政黑暗,先后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和辋川建造别墅,过着亦仕亦隐的生活。这首《辛夷坞》是王维《辋川集》诗二十首之第十八首。这组诗全是五绝,犹如一幅幅精美的绘画小品,从多方面描绘了辋川一带的风貌。作者很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不仅以细致的笔墨描绘出景物的鲜明形象,还写出了景物的精神气质。

第5篇:孟浩然简介范文

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想要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成绩,就必须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全面提升高中古诗词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虽然现阶段我国高中古诗词教学发展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然而通过分析实际的教学过程,却仍然能够发现一系列的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高中古诗词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进一步的分析了优化高中古诗词教学的有效对策,希望能够为高中古诗词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高中;古诗词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234-01

语文教学作为高中教育阶段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包含了丰富的、传统的古诗词文化内容。教育者通过加强古诗词教学力度、优化古诗词教学水平,能够有效提升高中学生的文学水平和写作能力,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亦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近年来,课改力度不断加大,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高中教育的水平,然而高中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影响教学水平提升的问题。教教师必须加强对古诗词教学的深入研究,设计能够全面提升高中学生鉴赏水平和审美水平的教学方案,全面提升自身的古诗词教学能力。

一、高中古诗词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兴趣相对较低

在传统的高中古诗词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占据了教学的主导地位,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古诗词知识,单纯的通过背诵、记忆来提升古诗词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在如此条件之下,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不够深入、透彻,更谈不上对古诗词进行深刻的审美解读和个性解读。由于没有古诗词学习兴趣,部分学生对古诗词学习十分抗拒,为了考试而不得不勉强背诵枯涩难懂的古诗词。长此以往,很多学生“古诗词色变”,还有些学生甚至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厌倦心理。

(二)教学方法较为落后

古诗词字里行间蕴含着古色古香的文学气息,因为具有文句变形、表达巧妙、语言凝炼、内容含蓄等特点,古诗词在表达上往往会出现语义跳跃,这使得古诗词的语言较为深奥、复杂。如果学生不能结合作者背景、写作时代以及创作意境来对古诗词进行全面解读,很难理解古诗词所传达的深刻内涵和情感。随着高中学生古诗词学习的不断深入,常常会遭遇“即使对词句进行逐词翻译却仍然不能理解古诗句”的问题,古诗词学习难度的增加无疑对高中教育者的古诗词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传统的高中古诗词教学过程当中,部分的教师还习惯于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进行古诗词教学,由于未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被动学习,想象力、创造力被限制,也很难很好的理解词句之中所蕴含的灵活气韵和深刻内涵。

二、优化高中古诗词教学的有效对策

(一)不断强化技法突破

在历史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语言习惯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人们很难理解古诗词的语言和意境。在实际的高中古诗词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没有深入研究古诗词教学,对于古诗词的讲解较为浅显。学生学习也只能通过望文生义的方式来完成古诗词理解任务,古诗词错误理解问题由此出现。不仅不利于高中学生更好地体会古诗词中所传达的意境和情感,同时也不利于培养高中学生的古诗词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在实际的高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多样化的方式来进行古诗词教学,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体验作者所传达的情感。在古诗词教学当中加强拟人、互文、用典、比喻、谐音等特殊表达方法的教学力度,从而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古诗词理解能力。例如,在进行《燕歌行》等的教学时,在对“风尘”、“烟尘”进行讲解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刻的认识二者之间存在的语义差别,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向学生呈现“风尘”、“烟尘”景象,还可以引导学生查阅古汉语词典,从而使学生理解“烟尘”指代的是战争;理解“风尘”指代的是战乱、地位卑微者的生活或是流言蜚语等。

(二)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高中教育者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从整体出发,全面的解读、学习古诗词,进而使学生能更加深入、透彻地理解古诗词。在进行教学之前,教育者可以让学生自行的查阅相关资料,使学生能够初步的了解古诗词所描绘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诗人生平等。然后再选择恰当的课堂导入,对古诗词进行由浅入深的解说,在潜移默化的引导下,帮助学生掌握古诗词的宗旨以及古诗词字里行间所传达的寓意和情感。

例如,在进行山水诗教学时,教育者可以对专题内的柳宗元和韦应物的山水诗以及孟浩然和王维的山水诗进行对比,开展对比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中唐和盛唐时期山水诗的特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中唐和盛唐时期的社会环境进行了解,然后通过具体的古诗词学习使得学生掌握中唐时期柳宗元和韦应物山水诗所传达出的无奈和低落、体会作者清淡高远的孤寂意趣;掌握盛唐时期孟浩然和王维的山水诗字里行间所传达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喜悦。例如,在进行王维作品《山居秋暝》时,教育者需要加强诗歌特点教学的力度,然后引导学生利用讨论、交流等途径,充分地发挥想象和联想补充诗歌当中所呈现的意象。当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以口述或散文的形式来描述诗歌当中的情景,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播放山居秋暝的景象。如此一来,不仅使高中学生更好地体会了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深远意境,更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育的趣味性,教学效果自然能够尽如人意。

三、结束语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古诗词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古诗词的传承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因此教师必须重视高中古诗词教学。在落实教学的过程中,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不断提升高中古诗词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如此,不仅有利于培养高中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时还能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孟小兰.高中古诗词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33:24-25.

[2]杨建发.高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读书文摘,2016,08:212-213.

[3]李志鹏.当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与对策初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2:46.

第6篇:孟浩然简介范文

摘要:梅花,不仅仅是一种植物,在中国文化中,梅花有太多的内涵。梅花是四君子之一,也是“岁寒三友”之一,在诗中往往别有寄托。梅花傲雪斗霜、品格高洁、气质孤独,体味容易写来难。本文分析了唐诗中写梅花的大部分诗篇,探索唐诗中梅花气度和品格的表现手法,梅花意象的象征意义及诗人的情感寄托。有利于我们更深地了解梅花意象的内涵、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诗人的情感世界。

关键字:唐诗;梅花;表现手法;寄托

梅花,不仅仅是一种植物,在中国文化中,梅花有太多的内涵。梅花意象的象征意义及诗人的情感寄托。有利于我们更深地了解梅花意象的内涵、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诗人的情感世界。

一 梅花气格的表现

梅花傲雪斗霜,气格高洁,在诗词中大都是如此形象。描写梅花重点不在于对其醉人馨香、美丽颜色的描绘,而是对其气格的表现,故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才成为名句。《王直方诗话》云:居卿置酒曰:“‘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此林和靖《梅花》诗,然而为咏杏与桃李皆可。”东坡曰:“可则可,但恐杏李花不敢承当。”所以梅花气格自是梅花诗之重点。

(一)正面描写的高洁

在风雪里开花,不与群芳争春,这本身就是一种高洁。故描述花开的一霎那,已足以表现梅花的气格。那句著名的“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早梅》,齐己)重点就要在那“一”字。园中有早梅,年例犯寒开。(《早梅》孟浩然)不独闲花不共时,一株寒艳尚参差。(胡中丞《早梅》)“一”是梅花诗中常出现的数字。

(二)侧面描写的孤独

梅花寒冬独放,天下为春,通过与他物的比较更能表现梅花的与众不同,体现其卓然风姿。与其比较的事物有抽象的“万木”、“万物”、“群木”等,又有具体的“桃李”、“流莺与舞蝶”、“琼华”、“松竹”等。在比较中,又有烘托与反衬的区别。

反衬更见梅花的可贵。许多诗人用反衬手法。同时,作为反面陪衬的事物,往往被诗人批判。群木方憎雪,开花长在先。流莺与舞蝶,不见许因缘。(《梅花》,李中)素艳照尊桃莫比,孤香黏袖李须饶。(《梅》,郑谷)满园桃李虽堪赏,要且东风晚始生。(《早梅》,罗邺)应笑暂时桃李树,盗天和气作年芳。(《梅花》,韩)

(三)用典与用字

即使不看句子描写,只看诗句中用典与用字,亦足以体味梅花之品格。

梅花诗中的用典,用的次数较多的是青女和素娥,二者一为雪神、一为月神,冷清与孤寂自不待言,嫦娥奔月也是自甘寂寞。还有的用典是昭君出塞,昭君品格高洁,自甘奉献,寄身苦寒,与梅花自有相似之处。在诗中,梅花生长的环境,多为“驿路”“岭外”“天山”“村舍”“客馆”等地,生长环境不好。

唐诗中,从杜甫的《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到韩的《梅花》,共分析梅花诗六十余首,用典有出现孤、一、独、等字共28次,愁14次,断肠4次,恨4次,妒3次,惆怅2次,怅望2次,悲、伤各1次。可见在唐诗中,梅花诗寄托的感情便很多了。这对于对宋朝士大夫大量歌咏梅花、寄托别样怀抱很有影响。

二 梅花诗的意象象征及情感寄托

(一)梅花意象的象征

(1)不畏艰难的强者

因为梅花傲雪斗霜,处境艰难,所以被喻为强者。诗人往往被其坚强进取所折服。霜梅先拆岭头枝,万卉千花冻不知。(《寒梅词》李九龄)一夜欲开尽,百花犹未知。(《早梅》熊皎)群木方憎雪,开花长在先。(《梅花》李中)留得和羹滋味在当时,任他风雪苦相欺。”风虽翻添思,雪欲侵凌更助香。(韩《梅花》)梅花都是一副愈挫愈勇的强者形象。

(2)失宠远逐的孤独者

悲哀梅花的过时,失宠于春。应为阳春信未传,故将青艳属残年。(《梅花二首》王初) 定定住天涯, 依依向物华。寒梅最堪恨, 常作去年花。(《与薛肇明弈棋赌梅花诗输一首》李商隐)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李商隐《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皆为此类。

(3)被排挤欺压的弱者

以弱者以梅花比弱者,在梅花诗中是少有的,但是也符合情理。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可以看做是强者的决绝,也分明是弱者的悲哀。在唐诗中能找出不少:日夜风吹满陇头,还随陇水东西流。(王建《塞上梅》)更怜花蒂弱,不受岁寒移。朝雪那相妒,阴风已屡吹。馨香虽尚尔,飘荡复谁知。(张九龄《庭梅咏》)争攀折,将归插镜台。犹言看不足,更欲剪刀裁。 (孟浩然《早梅》)匈奴几万里,春至不知来。(卢照邻《横吹曲辞.梅花落》)

(二)梅花诗的情感寄托

(1)相思及思乡之情

男女相思、朋友相思、思乡之情,是诗歌中广泛描写的情感。几乎无物不可动相思。“明月”“笛声”“杨柳”等意象,在思乡、送别诗中已经泛滥。梅花也常被用来写相思: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李商隐《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离人南去肠应断,片片随鞭过楚桥。(郑谷《梅》)欲托清香传远信,一枝无计奈愁何。(王初《梅花二首》)蜀地寒犹暖,正朝发早梅。偏惊万里客,已复一年来。(张说《正朝摘梅》)

(2)身世之悲,怨讽之意

诗人仕途不顺,身世之悲现于诗中。从诗经开始,就有许多植物被吟咏,怨刺、讽喻政事。寒梅最堪恨,常做去年花。(李商隐《忆梅 》)此花若近长安路,九衢年少无攀处。(王建《塞上梅》)却是五侯家未识,春风不放过江来(罗邺《梅花》)迁客岭头悲袅袅,美人帘下妒盈盈。满园桃李虽堪赏,要且东风晚始生。(罗邺《早梅》)

其次是闺怨。今如此,长城恨不穷。莫将辽海雪,来比中。(刘方平《梅花落》)铁骑几时回,金闺怨早梅。知君有意凌寒色,羞共千花一样春。(沈期《横吹曲辞.梅花落》)

参考文献:

[1]赏花用唐诗[M]. 唐风 杜翠飞编著. 沈阳: 辽海出版社.2006.03.

[2]历代诗话论作家[M]. 常振国,降云编.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6.10.

[3]全唐诗鉴赏辞典[M]. 贺新辉主编. 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07.

[4]古诗词中的梅花意象[J]. 李彬. 考试(高考语文版).2011.Z5期.

作者简介:

第7篇:孟浩然简介范文

摘要:“安史之乱”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标志,它不仅给“开元盛世”以沉重一击,对唐文学创作的影响无疑也是很深远的。“安史之乱”前,整个文化和文学创作以长安为中心,而“安史之乱”之后,由于局势的变化,很多士人纷纷南下,这让江东吴越地区也成了另外一个创作中心。本文以唐代扬州为区域中心,分析安史之乱前后,唐人创作扬州诗歌的变化。

关键词:唐代安史之乱扬州诗歌

作者简介:陈洁,女,1982年6月生,江苏泰州人,本科,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1-0176-02

在公元七至九世纪期间,唐代扬州是控扼东南的政治军事重镇,国内外著名的工商都会、南北交通的枢纽、唐朝的财富中心,它是中华大地上的骄子,是大唐帝国皇冠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就是这片富庶的土地吸引了大批文人墨客前往,同时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不同的历史时间段和不同的地域特点会影响文人创作和心灵变化,因而唐人咏扬州诗歌创作也呈现出了不同的侧重点。

一、安史之乱前

从诗歌数量看,安史之乱前咏扬州的诗歌较少,大概在八十首左右,据笔者分析,这些诗歌中歌咏扬州秀丽景色的占多数,这与扬州素来以风物著称不无关系。

在唐代,安史之乱前,扬州既不是政治中心也不是文化中心,最为值得称道的也就是隋炀帝曾在江都停留,建造行宫了。隋炀帝在任扬州总管期间,对这里的秀美风光,丰富的物产很是留恋,他在其《春江花月夜》中描写到“我梦江都好,征辽亦偶然”,由此表达了他的心声。初唐时期的诗歌创作大多以歌功颂德为主,以长安、洛阳为中心,而非都城的扬州自然不被很多人留意。

大唐帝国的繁盛以及巍峨雄伟的长安城吸引了很多文人,从文人内心出发,他们把长安作为施展才华的地方,在长安工作便意味着成功,相反,在其他地方供职则有失意之感。许敬宗在其《拟江令于长安归扬州九日赋》中说道:“游人倦蓬转,相思逐雁来。偏想临潭菊,芳蕊对谁开?”虽身处扬州,但是扬州的美景似乎打动不了他,就算此地再美,也美不过长安。多数人将理想寄托于长安,就连骆宾王在匡复唐王朝时也不禁发出“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的感叹,这样的心理其实也很平常不过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文人们怎可能一心放在欣赏扬州美景上来呢?这也是前期咏扬州诗歌数量少的原因之一。再者,隋炀帝的快速灭亡给初唐统治者上了重要一课,吸取隋亡国的惨痛的教训,正所谓“前者不忘,后世之师”。初唐是立朝之始,诗人们或参加科举以求功名利禄或远征沙场建功立业,这些都是首当其冲的目标,于是在远大理想的驱动下,自然很少有人去关注那个亡国之城了。

盛唐的到来,给整个唐王朝敲响了最强音。政局的相对稳定,文人的生活也随之轻松,心态逐渐明朗。漫游成了唐代文人们生活的重要一面。于是繁华秀美的扬州成了当时士人们心驰神往的城市,这在他们的创作中留下了鲜明痕迹,而主题主要偏向于游览、送别之作。大诗人李白多次漫游扬州,“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这里他慷慨轻施,挥金如土,救济落魄公子,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万,自己也过着斗酒三千、裘马轻狂的生活。在扬州,他留下了13首诗歌,游览名作如《秋日登扬州西灵寺塔》,亦有送别佳作如《广陵赠别》,孟浩然在烟花三月的季节东下扬州,李白曾写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整首诗没有愁苦和忧伤,只是有少许的怅然与向往。在开宝元年那样一个太平盛世,在那样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到扬州那样一个繁华之地,怎么能不让人联想到骑鹤上天堂?一叶轻舟已经载着孟浩然消失在天边,李白依旧难以收回眺望的目光。此刻,奔腾东去的长江水,恰似李白对朋友的一往情深,也勾起李白对扬州城的无限遐想。这真是一次充满诗情画意的离别。

尽管诗人的笔下已经或多或少的写到了扬州,但是扬州却一直不是他们施展才华的地方,仅仅是一个短暂停留休憩的美丽的游览胜地而已。孟浩然曾写下 “士有不得志,栖栖吴楚间,广陵相遇罢,彭蠡泛舟还。樯出江中树,波连海上山。风帆明日远,何处更追攀。”的佳句,他委婉地告诉友人,不得志的士人才会到躲在吴楚之地,以此来表示想要一展拳脚还是到长安去吧,那种“身在江海上,云连京国深”的心情时刻围绕着有理想有追求的文人。

综观“安史之乱”之前的唐人咏扬州诗中,我们会发现,扬州主要靠风景吸引文人,它是一个繁华的休息之地,但却不是文人心目中大展宏图的理想之地,所以文人的创作主要以描摹风物为主,诗歌中那些明丽恢弘的画面也可以从另一个侧面看出唐文人豁达的精神面貌和整个王朝欣欣向荣的景象,从为数不多的送别诗歌中也能看出士人们乐观、积极向上的情绪。

二、安史之乱后

安史之乱后歌咏扬州的诗歌数量大增,据李坦《扬州历代诗词》一书统计,数量大概有300多篇。诗歌主题比之安史之乱前要丰富得多,从单纯的风物诗过渡到文士唱和诗、怀古诗和都市享乐诗(流连青楼之作)等多种主题,总的来说这个时期的诗歌有了很明显的都市世俗气息。原因有三:

第一,安史之乱是整个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标志。中央政府的权威风雨飘摇,在中唐士人心目中那个灿烂强盛的唐帝国突然之间就要坍塌瓦解,这对他们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这自然而然也给士人们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刺激。

从辉煌到低谷是个很难接受的过程,很多诗人们不愿意正视现实这也是人之常情,既然长安已经不能满足士人求取功名利禄和大展宏图的理想,那么倒不如离开此地到别处重新过另外一种生活。唐代士人一时习惯享受荣华富贵,于是另找一处繁华之地是他们的目标,而扬州正好迎合了他们的心态。当中原地区满目疮痍之时,扬州却依然歌舞升平,这样强烈的对比难免让人觉得这座城市的繁荣是很畸形的。但不管如何,江南水乡的碧波潋滟、杂花生树、红楼玉宇无不成了诗人创作的材料,如姚合的“暖日凝花柳,春风散管弦。园林多是宅,车马少于船”、“满郭是春光、街衢土亦香”、“春风满城郭,满耳是笙歌”等。又如陈羽:“霜落寒空月上楼,月中歌吹满扬州。相看醉舞倡楼月,不觉隋家陵树秋”。时事多艰、硝烟滚滚、兵荒马乱的年代却能在扬州感受到另外一种世界,通宵达旦的歌舞,浓妆艳抹的丽人恍惚间好像又是那个如日中天的唐帝国。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因为政治革新被贬职回京,司空李绅设宴款待他,席间命歌妓以歌舞劝酒。刘禹锡感慨万分,当场写诗一首:“高髻云鬟宫样装,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读罢此诗,依稀可见外来的游客对眼前的景象难免生出一番感叹。

第二,“安史之乱”后,由于战乱主要发生在北方,于是唐代南方成了整个经济发展的中心。除了有赖丰富的自然和建基于历史发展的基础外,当朝政治的变迁亦有重要的影响。唐自建国以来,承受了隋代运河的便利,继续开拓南方,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安史之乱爆发后,加以藩镇割据,河北、山东贡赋不入中央,吐蕃、回纥的骚扰,使中国北方的经济、社会、文化均受到严重的破坏。唐室经济惟有依赖南方财赋的补给。而作为江淮中心的扬州地位一直不可小觑,唐代最重要的收入之一来源于盐税,载代宗大历末,“天下之赋,盐利居半”,江、淮为重要产盐区,吴、越、扬、楚盐仓至数千,积盐达二万余担。扬州为东南地区盐的集散地,设置巡院,专督办盐事。其时,刘晏为盐铁使,每年所获钱财竟可“当百余州之赋”,由此可见扬州很有经济实力,于是唐王朝的军国费用便可以“取资江淮”。经济的繁荣以及中央财赋的依赖,扬州必定会带到文化的大发展,大批文人士子南下,对这个古城充满了好奇,正所谓“两京蹂于胡骑,士君子多以家渡江东”啊。但在诗人们的内心深处他们还是无比眷恋那个曾经令他们魂牵梦萦的长安,同时接受新事物,被新事物所吸引也是人之常情,于是扬州城也成了他们享乐生活的地方。这也许就是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南移在文化上的表现了吧。

第三,唐代文人来扬的另外一个动机是为了寻求功名和富贵。唐代士人还有干谒之风,他们造请权贵,或求经济支持,或请推荐揄扬,或谋幕下任职。特别是唐代后期,藩镇推荐成为入仕的捷径。杜佑节镇淮南,士人杨茂卿干谒于杜,“以周公吐握之事为讽”,以求知遇。刘禹锡由和州召回,淮南节度使段文昌曾予表荐。李绅为淮南节帅,赵嘏以诗投献,“早年曾谒富民侯,今日难甘失鹄羞……功德万重知不惜,一言抛得百生愁。”请求提携的心情已达到急切的程度。卢仝在扬,以为干谒俯首权贵,仰人鼻息,因而发出“努力事干谒,我心终不平”的感喟。不仅如此,淮南幕职还是一条升迁的捷径,由此而跻身要津的屡见不鲜。刘太真于大历中为淮南节度使掌书记,“徵拜起居郎,累历台阁,自中书舍人转工部、刑部侍郎”。从上述情形来看,淮南是一个相当有吸引力的地方,而扬州更是一个人文荟萃的宝地,使府的文人众多,于是他们之间就有了很多唱和的机会,据从安史之乱后的诗歌内容看,唱和诗是一个亮点。如:

许浑《和淮南王相公与宾僚同游瓜洲别业,题旧书斋》:

碧油红旆想青衿,积雪窗前尽日吟。巢鹤去时云树老,卧龙归处石潭深。道傍苦李犹垂实,城外甘棠已布阴。宾御莫辞岩下醉,武丁高枕待为霖。

再者,如鲍溶《和淮南李相公夷简喜平淄青回军之作》:

横笛临吹发晓军,元戎幢节拂寒云。搜山羽骑乘风引,下濑楼船背水分。天际兽旗摇火焰,日前鱼甲动金文。马毛不汗东方靖,行见萧何第一勋。

贞元十七年(801),刘禹锡在淮南杜佑使府任掌书记时,李益曾客游扬州,刘禹锡作“寂寂独看金烬落,纷纷只见玉山颓。自羞不是高阳侣,一夜星星骑马回”。从这首诗可看出他们宴饮唱和时其乐融融的氛围。

第四,隋炀帝与扬州的特殊关系使安史之乱后出现大量的咏古之作。隋炀帝在江都(今扬州下辖的江都市)留下了众多遗迹,李山甫有“但经春色还秋色,不觉杨家是李家”。诗人们游览于此,总会唤起他们历史旧时光的回忆。炀帝的骄奢逸引发了杜牧的质问“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花?”他们不约而同地用历史故事来正视现实,抒发郁闷之情,这些诗歌大多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透露悲凉萧瑟的情愫。韦应物曾感叹道:“盛世忽去良可恨,一生坎坷何足云”但他也曾有过一段朝气蓬勃的时期“少年游太学,负气灭诸生”,来到扬州后面对“广陵多车马,日夕自游盘”的场面时却无奈地感受到“独我何耿耿”的郁闷之情。是什么造成了诗人的不幸?答案是大唐帝国的没落,昔日的辉煌早已灰飞烟灭,那种盛世早已成了诗人们遥不可及的幻影。面对这样的历史,他们的忧郁是有来由的,虽然有时也流连于扬州风景中,可在冷静思考时,他们的内心深处恐怕更容易想起的是像隋炀帝那样的亡国之君了吧。马戴的《广陵曲》:

葱笼桂树枝,高系黄金羁。叶隐青峨国,花飘白玉坪。上鸣间关鸟,下醉游侠儿。炀帝国已破,此中都不知。

诗句末尾给予了极大的讽喻,借历史告诫朝中权贵,骄奢逸的生活必定会落的悲惨的结局。

在扬州的诗人们忧惧的是在这样的繁华都市中,还有多少人能够真正担忧国家的未来,面对世俗的社会,诗人身边的人甚至包括诗人自己都或多或少被各种欲念牵引而导致沉沦。

安史之乱后咏扬州诗歌中,诗人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扬州本身的魅力上,绝大多数诗歌描写的是城市的繁荣,豪奢的作风。虽然诗人们在这片温柔富贵乡里尽情享受,但其实也是为了躲避不堪的现实,繁华固然是好,可是却不能长久,这种享乐的作风和矛盾的心情始终贯穿于诗人内心,所以从很多诗歌中我们不难发现于绮丽缤纷风格下隐藏着淡淡的忧愁。如韦应物“广陵三月花正开,花里逢君醉一回”,“风光山郡在,来看广陵春。残花犹待客,莫问意中人。”烟花三月的广陵,柳絮纷飞,可诗人偏偏只看到飘零的落花,如不是内心惆怅,文字也不至于如此哀怨。杜甫晚年时写下《解闷》诗:“商胡离别下扬州,忆上西陵故骚楼。为问淮南米贵贱,老夫乘兴欲东游。”当时的杜甫生活在动荡的社会中,境况艰难,但从诗歌中依然能看出他对扬州的向往。可惜诗作两年后,杜甫溘然长逝。

诗歌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诗人抒情表达的工具。唐诗主题内容的变化可以直接反射出诗人内心的变化也可以看到一个历史发展的侧面。唐人咏扬州诗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到它是跟整个社会思想的转折是密不可分的,这段时期的诗人经历了从希望到焦虑甚至失望的心灵历程,由此也可见咏扬州诗歌的复杂性和流变性。

参考文献:

[1]李坦. 历代咏扬州诗词(中卷)[M ].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

[2]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清]彭定求编. 全唐诗[M]卷362,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3]诸祖煜. 东方明珠――唐代扬州[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4]都新梅. 唐代扬州诗歌 [D]. 首都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5.

第8篇:孟浩然简介范文

6号满月发生在天蝎座16度1分;20号新月发生在双子座0度21分;水星在10号从白羊座进入金牛座,25号进入双子座;金星于15号开始在双子座逆行;火星运行在处女座5度到14度;木星运行在金牛座20度到27度;土星持续逆行,在天秤座25度到23度。

本月星运综述

五月,太阳主要运行在金牛座,这个春天,因为木星也运行在金牛座,不免进一步增添了春天那种懒惰、休闲和奢侈的气氛;不管是写“春眠不觉晓”的孟浩然,还是写“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的诸葛亮,大概都对“懒春”的感触颇深吧。如果这个月你喜欢一些令自己感官放松的活动,比如――睡觉,那和宇宙天象的气氛再适合不过了。

春天当然要春游,这个春天,我们容易对世界的丰盛、富足有更深刻的感触。很多地方青大概已经踏过了,已到了赏花的季节。需要注意的是,“一日看遍长安花”在这个春天不但不应景儿,而且相当的破坏气氛!要知道,金牛座是一个慢吞吞的星座,回想一下电视剧里,男主角偷窥女主角在大自然里沐浴,女主角的抚摸,转身,抬头,微笑,可都是慢镜头,除非如此,不能感受到那种感官上的舒适……也就是说,如果你要赏花,也要慢慢咀嚼,不急不徐,充分体验,如此才能真正体味到那一份自然之美。

金星逆行,是本月一个特殊的天象,又与逆行于天秤座的土星形成120度的相位,这带来一份沉重感,一份重视感。我们对生命里那些易逝的、给我们曾经带来美好感受的人和事很容易有些嗟叹。不管是“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怅然若失,还是“常道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的失而复得,都可以帮助理解金星逆行时我们对美好事物的反复玩味。

上个月影响较大的水逆火逆带来的混乱和慌张气氛在这个月荡然无存,这增添了出行的顺利程度。

其它重要日期提示

5月1日,劳动节;国家规定假期的最后一天。有意思的是,月亮与火星在今天合相在处女座。这是个名副其实的“劳动节”。在这一天,人们可能有点忙碌,行动力十足,对某些人来说,这种与海王星的对冲可能带来一些“不知道我忙的是什么”的感觉,如果我们在做计划的时候能够给自己留有余地,也灵活地接受“计划赶不上变化”,就不会为许多无谓的事情担心。受这个天象影响最大的是8月份的处女座、2月份的双鱼座、11月份的射手座和5月份的双子座。

6号,天蝎座满月,容易带来一些资源方面的焦虑感和危机感,人们也容易试探与对方的信任纽带。患难见真情,在危机关头,我们总是能够看到许多真实。受这个天象影响最大的是生于5月初的金牛座、11月初的天蝎座、2月初的水瓶座和8月初的狮子座。

7号,月亮进入射手座与北交点相合,这个合相同时与火海形成T型大三角,带来了一种新的学习机会和观念上的挑战。我们固守的那些方法和信念是不是一定真实?成长一定会带来旧观念的突破。“读万卷书,行千里路”,实践与知识的差异总是存在,互相促进才是真正的学习。受这个天象影响最大的是8月份的处女座、2月份的双鱼座、11月份的射手座和5月份的双子座。

15号,金星正式开始逆行,并与逆行的土星形成精确的120度,这一天象的影响力在本月持续, 那些平日里不重视理财的人,在这个阶段可能会遇到一些财务上的困扰。对大多数人来说,适合做一些有关理财、感情方面的反省,“这份感情值不值得”,“我对金钱的运用是不是符合我长期的价值观?”受这个天象影响最大的是天秤座、水瓶座和双子座。

第9篇:孟浩然简介范文

摘要本文采取描写性翻译研究视角,描述了庞德译作《神州集》中创造性改写的具体模式,并探析了改写的外因和内因,即接受环境和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有利于更好地理解译者及诗集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中有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庞德《神州集》 改写 创造性叛逆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a码:A

一 引言

20世纪70年代初,翻译研究趋向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研究模式从规定性研究转向了描述性研究,研究视野从源语文本扩展到目的语文本,从原作者扩展到了译者及其决定、读者及其接受。当代西方翻译研究存在两大转向:语言、文化转向;以及三大突破:翻译研究从语言本身对等的表层研究深入到了翻译自身行为的深层研究;从翻译文本静态的研究投射到了译作生产和消费的动态研究;将翻译语言转换的片段研究放置于一个宏大的历史文化语境整体研究(谢天振,2003:110-116)。基于这样的研究背景,本文采取描写翻译学的视角,将庞德译作《神州集》融入特定历史文化语境进行解读,正确地对待庞德译作《神州集》的得与失,视其为具备实体性的中国古典诗歌创造性改写文本,更好地理解了译作在中西文化交流历史中的积极作用和影响。

二 庞德译作《神州集》与改写模式

学界对《神州集》褒贬不一,但美国历史文化证实了其独特的价值性,有着异域传奇色彩,符合广大英美读者的口碑。《神州集》里的诗歌《长干行》曾经收录在1954年奥斯卡・威廉斯(Oscar Williams)编辑的诗集《袖珍本现代诗》(A Poet Book Of Modern Verse)里,其中涉及了20世纪50年代英美重要的诗人。书中除了一首庞德《神州集》中创意英译的李白《长干行》,其他都是创作作品。全球具有经典地位的《诺顿美国文学集》(Norton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s)也收入此诗,译诗的重要价值由此可见。由此,一味地追究译作对原作变形,只是表层地、静态地、片面地看待问题。译诗有失必有得,正是特定历史文化语境中,有其叛逆性、创造性的改写,诗集具备自身的文学实体性,才在目的语文学系统中突显出了自身的价值。下面从内容和形式方面探讨一下译诗集创造性改写的具体模式。

首先,通过译者精心选材,诗集呈现出自身特定的鲜明的主题。庞德得到费诺罗萨(Fenollosa)手稿,“两大本关于中国诗歌及其注释、评论笔记,大部分是唐诗”(John.J.Noble,1996:20),但《神州集》只囊括了18首诗,其中The River Song将原两首合并为一首,并把第二首原诗的标题当作译诗的诗行。18首诗歌重组,涉及到了战争、流放、离别、怀旧等主题,诗集内化了凄切、哀伤的人类情感。如诗歌The River Merchant’s Wife:A Letter,The Beautiful Toilet,The Jewel Stair’s Grievance 突出了被遗弃女人的愁绪;Four Poems of Departure,Separation on the River Kiang,Taking Leave of a Friend,Leave-Taking Near Shoku表现了人类离别的伤感。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地名、人名、典故异域风味有所丢失,但诗歌内在心境、情感氛围却得以重奏、强化。如李白《长干行》和The River Merchant’s Wife:A Letter:原诗“抱柱信”典出《庄子・盗跖篇》,写尾生与女子相约于桥下,女子未到而突然涨水,尾生守信而不肯离去,抱着柱子被水淹死;译诗完全丢失了这一典故,但仍传达了忠贞的爱情“For ever and for ever and for ever”;地名“望夫台”“滟堆堆”在译诗中的对应已失去了原有的风味,但读后仍能感受期望之切“Why should I climb the look out”、危险之境“the river of swirling eddies”。这样的情况还出现在其它的诗歌里,如诗歌《送孟浩然之广陵》里的地名“黄鹤楼”、“扬州”,《古风》里的文化词“代马”“越禽”等。

另外,诗集中意象虽与原诗或手稿也有一定的偏差,但意境的并置、重构、涡旋的采掘使得译诗放射出了最大的心灵能量。叶维廉先生曾对比了原诗、费诺罗萨手稿和译文,评价到庞德独具慧眼,时常能突破手稿的误读和局限,通过意象的创造产生视听效果表达诗歌的情感内涵。

诗集呈现出了一副新面孔。《送友人入蜀》、《登金陵凤凰台》、《古诗十九首・青青河边草》等等译诗中庞德有意识地采用空行、跨行等技巧或意象并置、或凸显意象视觉感,新的组合图式增强了意象动感、实现了信息最大化。赵毅衡先生在耶鲁大学读手稿原件时研究发现庞德有意抛开手稿的串解、字注,诗句“Desolate castle,the sky,the wide desert”“Surprised Desert turmoil sea sun”(“荒城空大漠,惊沙乱海日”)回归了汉语之源,意象并置(赵毅衡:2003,222-224)。仔细阅读,其形、意巧妙相接,同时,音、意结合也“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神州集》口语化、现代化、节奏自由。总而言之,诗集的新面孔:图式信息化、语言口语化、节奏自由、灵活在一定的程度上更加有利于诗歌内在情感的爆发。

三 庞德译作《神州集》改写外因和内因

1 外因――接受环境的创造性叛逆

翻译文化学派的代表安德烈・勒菲费尔,在《翻译、重写以及文学名声的操纵》中阐述了文学系统论基点下的改写理论,认为翻译是对原文的重写,翻译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意识形态和目的语语境中占主流地位的诗学操纵。庞氏时代的意识形态和诗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译者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改写。20世纪初,欧洲战火笼罩,秩序混乱,庞德挑选的19首诗主题鲜明:放逐的、离别的、遗弃的、怀旧的、向往的,正宣泄了当时战争年代人类的痛苦和折磨。当代庞德研究权威休・肯纳认为诗集的整体结构明显,开头、中间和结尾是3首描写戍边之苦的战争诗,其它哀歌式的情感穿插期间,坚持诗集是“一本战争题材诗集,庞德利用费诺罗萨笔记就像蒲伯利用贺拉斯,或约翰逊利用尤维纳利斯,来提供一种平行的类比结构”(Charles Tomlinson,1983:96-97)。

从另一种角度看,中国诗歌“触物以起情”、“叙物以言情”的表达方式也正弥合庞氏时代英美反叛抽象、概念化的哲学文化趋势。20世纪初,欧洲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已经激化了抽象模式和直觉模式之间的矛盾。达尔文的进化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弗洛伊德的分析心理学、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等等新思潮开始动摇了人们对维多利亚时代传统价值观的信仰。西方现代思想家如尼采、博格森等针对抽象逻辑思维对人性和生命的限制和破坏开发了另一条思路,回归到具象、直觉的感知方式。庞氏译作《神州集》创造性改写恰恰回应了本土这种哲学文化思潮的内在推进。诗集抛弃了目的语中传统的说明性的、解释性的体验程序,采用各种策略创造性地跳脱英文语言逻辑概念化的传意方式,营造了原诗中国化的感知方式,如已讨论到的诗歌中的意象并置、意象重构、涡旋凸显、图式信息化。

另外,就当时的诗学革新运动而言,意象派诗歌运动是影响译诗集改写的又一重要因素。 “诗学的革新运动通常由作家发起,但改写者却决定了其运动的成败。改写文本也标准地衡量着新诗运动内在化的程度”(Andre Lefevere,2004:38)。新诗运动往往在翻译中寻求动力,文学系统也要求译者在译本中输入更多的革新元素来推进运动。20世纪初,意象派诗人休姆、庞德等人提出诗歌三原则:意象直接呈现、语言简朴精练、节奏灵活自由(John.J.Nolde,1996:29)。庞德创造性改写《神州集》深受这一诗学接受环境的影响,虽然译诗语言口语化、节奏自由,背离了原诗古典形式,但原诗超脱语言限制、保持物象原态的本质却实质性地输入了译诗集;虽然译诗丢失了原诗地名、人名、典故等异域风味,但译诗中意象的突出、涡旋的采掘却放射出了最大的心灵能量。

2 内因――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起作用。庞德自身的文学倾向、写作风格、翻译目的、翻译观念这一内部因素值得探讨。通过阅读庞德创作的诗歌《在地铁站》以及在得到费诺罗萨笔记前根据翟理斯的《中国文学历史》改写的诗歌《屈原》、《刘彻》、《扇》、《曹植》,能看出诗歌语言简朴、重视意象、意义深远。此后,通过费诺罗萨手稿的研究,译者总结“在欧洲,如果你让人对某一事物下定义,他的定义常常背离了他认识地很清楚的简单事物”,中国诗歌却“是研究诗歌、文学、绘画的正确的途径”(John J.Nolde,1996:32)。译者领悟到中国诗歌的精髓,看到了诗歌创作的希望曙光,“很可能这个世纪在中国发现一个全新的希腊”(Tanya Wells,1984:59)。在特定的文学时期,翻译就是为了文艺的革新、诗歌的创作。“庞德的译作激发了、强化了他的诗学创新构想,反之,他的诗学创新构想又引导、成就了他的译作。庞德的诗学实质上就是翻译的诗学,他重新定义了20世纪诗歌翻译的本质和目的。”(Ira B. Nadel,2001:204)

庞德不仅有明确的翻译目的,而且有新颖的、系统的翻译观指导支撑自身的实践。根茨勒把他的翻译理论称为 “闪光细节理论”,指出译者“注重细节、对个别词语、对完整甚至破碎意象的准确翻译”,重视“语言能量”,即创造词语间新的构建方式就能释放出其包含的能量。(Gentzler,1993:19)《神州集》正是通过译入语的创新构建最大程度地放射了原诗的情感能量。在《青青河边草》、《玉阶怨》、《送友人》、《登金陵凤凰台》、《长安古意》等等诗歌中,庞德偏爱图式艺术表达,暗示不同情感交织对比、构建语言新的联系、显示无限的张力、强烈的力量。而且,《天津三月时》中“花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 “烟花”、《胡关绕风沙》中的“秋天”等等也表现他甚至忽略具体词语的意义,相反重视语言、意象产生的能量潜势,通过意象的叠加、并置,涡旋的采掘、延伸,使得诗歌潜在的能量一并迸发。

四 结语

传统的翻译理论往往以原文和译文的比较为出发点强调译者的忠实,很少涉及译者的创造性、翻译的外部环境、翻译的目的等因素。传统的规定性研究模式也有着一定的局限性,难以解释特定历史时期翻译实践中的一些现象。描写性研究模式却有助于客观地评价创造性的翻译,正确地对待翻译文本的得与失。本文认为解读庞德《神州集》创造性改写的具体表现及其深层次的创造性改写原因有利于更好地理解译作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中有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诗集中有着明显的模仿、增删、保留,而正是这种“叛逆性”的、“创造性”的改写,诗集具备自身独特的文学实体性,在目的语文学系统表现出特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贵明:《庞德之于中国文化功过论――与〈理解抑或误解?- 美国诗人庞德与中国之关系的重新思考〉的作者商榷》,《外国语》,2003年第5期。

[2] 魏望东:《试析庞德英译中国古诗的忠实性与等效性》,《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第10期。

[3] 谢天振:《译介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 赵毅衡:《诗神远游:中国如何改变了美国现代诗》,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5] Alexander,Michael.The Poetic Achievement of Ezra Pound[M].Berk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9.

[6] Gentler,Edwin.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7] Lefevere,Andre.Translation,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8] Nolde,John J.Ezra Pound and China[M].Maine:University of Maine,1996.

[9] Nadel,Ira B.Ezra Pound[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10] Tomlinson,Charles.Poetry and Metamorphosis[M].Cambridge:Cambridge UP,1983.

[11] Wells,Tanya.Ezra Pound’s‘Cathay’and the America idea of China[D].Ann Arbor,Mi.University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1984.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