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理想教案范文

理想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理想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理想教案

第1篇:理想教案范文

教育以人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去探究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从动力学的角度研究匀速圆周运动的,这部分知识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好圆周运动的关键点,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为后面的天体运动和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打好基础。

教材的编排思路很清晰,先是从身边的事例出发,让学生体验到做圆周运动的物体需要有一个指向圆心的力,从而引出向心力的概念。由于上一节中,已经从一般性的结论入手,利用矢量运算,在普遍情况下得出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方向指向圆心的结论,进一步得到了向心加速度的大小。于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就可以得到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合外力方向和大小,即向心力的大小和方向。

接着,教材为了让学生对向心力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设计了“实验”栏目──“用圆锥摆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实际上,这个实验除了要验证向心力表达式之外,另外一个目的就是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向心力不是一个新的力,而是一个效果力”,也即让学生初步学会分析向心力的来源。

与过去不同的是,本节中又讨论了变速圆周运动和一般的曲线运动。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从生活实际出发,在更广阔的背景下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情况下物体将做匀速圆周运动,什么情况下会做变速圆周运动。以及知道如何处理一般曲线运动的方法。

【学情分析】

(1)思维基础

根据新课程教学理念,从高一第一学期开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重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学生已经初步有了探究事物的一般方法,即“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思维方法。因此,本设计中就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激励学生自己提出想要研究的问题。

(2)心理特点

依据20世纪最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可知高一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是由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也是由直观认识向逻辑推理、实验推理过渡阶段,因此在教学中,要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本节课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3)已有知识

通过前一节《向心加速度》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向心加速度的方向指向圆心,它描述了物体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于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这个加速度一定是由于它受到了指向圆心的力。因此将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代入牛顿第二定律即可得到向心力的表达式。

但由于错误的经验或者说是思维定势,学生往往认为向心力是一种新的力,因此“向心力不是一种新的力,而是根据作用效果命名的力”(即向心力的来源)对学生来说,将是个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向心力,理解它是一种效果力。

(2)理解向心力公式的确切含义,并能用来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变速圆周运动中向心力是合外力的一个分力,知道合外力的作用效果。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向心力概念的探究体验,让学生理解其概念。并掌握处理问题的一般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在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的过程中,体会控制变量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3)经历从匀速圆周运动到变速圆周运动再到一般曲线运动的研究过程,让学生领会解决问题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并学会用运动和力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从自己提出问题到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思维能力。

(2)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例、实验紧密联系生活,拉近科学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感到科学就在身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向心力的概念和公式的建立。

(2)理解向心力的公式,并能用来进行计算。

(3)理解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

2.教学难点

(1)向心力的来源。

(2)理解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

【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节课设计成了探究性学习课,即在教师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提出想要知道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全班同学的讨论,自评和互评来不断完善。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具体的实例、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的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和能力。

一、难点的突破

“向心力不是一种新的力,而是根据作用效果命名的力”和“向心力和切向力的作用效果和特点”对学生来说都将是难点。因此在匀速圆周运动的例子中,必须让学生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并让学生判断合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加速度,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向心力的来源。在变速圆周运动中,让学生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说明各个力产生怎样的加速度,从而进一步得到向心力和切向力的作用效果。

二、对教材中两个地方的处理

1.由于课本中用来粗略验证向心力表达式的圆锥摆运动在课堂中很难实现让学生测量,所以本设计中安排了先用向心力演示仪去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然后在让学生分析游乐园中转椅的运动和受力情况后,通过让学生体验在实验室里粗略测量圆锥摆模型运动中的向心力大小以落实它的向心力来源,并向学生说明我们可以用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表达式。

2.为说明做变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它受到的力并不是通过圆心时,课本上是通过实例链球运动和学生自己让小沙袋做变速圆周运动的体验来说明。这里本人认为直接这样让学生体验并得到上述结论难度不小,所以本设计中先让学生通过对游乐园中过山车做变速圆周运动进行受力分析,从而得到──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做变速圆周运动,然后让学生观察并分析链球运动和体验让小球做变速圆周运动时的受力情况,从而降低了难度。

三、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为

1.向心力概念的引出。

2.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

3.鼓励学生先共同解决自己提出的一部分问题。

4.用实验验证理论──用向心力演示仪验证向心力表达式。

5.从游乐园里转椅出发落实:①分析圆锥摆中向心力的来源;②用圆锥摆模型可以粗略去验证向心力表达式。

6.由游乐园中的过山车模型和运动员的链球运动落实: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和变速圆周运动的条件及向心力和切向力的作用效果和特点。

7.让学生知道研究一般曲线运动的方法。

8.课堂小结。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使用ppt、视频、演示实验、身边的圆周运动,以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落实教学目标。

【课前准备】

1.实验仪器:带细绳的小钢球(两人一个)。

2.动画及视频:地球绕太阳运动、圆锥摆(动画),双人花样滑冰,游乐园中的转椅和过山车、链球运动的视频及图片。

3.制作ppt。

【教学过程】

一、向心力概念的引出

师:我们先看几个做圆周运动的例子,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些做圆周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不会飞出去,而是老老实实地绕着一个中心点做圆周运动?

大家也可以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圆周运动(事先给学生发了个带细绳的小球)

生:受到了拉力的作用,

[学生活动]:对以上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力分析

师:这些力的指向有什么特点呢?

生:指向圆心。

师:我们把这样的力叫做向心力。

板书向心力:做圆周运动的物体所需的指向圆心的力,符号:Fn

二、引导学生提出自己要研究的问题

师:这节我们就来研究向心力。接下来我想把课堂交给在座的各位同学。关于向心力,你想知道什么,想研究什么,就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大家先考虑两分钟。同桌、前后排的同学也可以相互讨论下。

[学生活动]:

生1:向心力的方向与向心加速度的方向是否相同?

生2:向心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与ω、ν之间什么关系?

生3:向心力的大小怎么测量计算?

生4:向心力有什么特点?

生5:向心力的作用效果是怎样的?

生6:向心力是不是合力?

生7:向心力的来源?

生8:向心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

生9:圆周运动的半径为何不变?

生10: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的关系如何?

(师将这些问题一一写道黑板上)

三、鼓励学生先共同解决一部分问题

师:有问题我们一起解决,大家思考下这些问题,看看你能不能帮别人解决这些问题。

以下是课堂实录:

生1(男):老师我回答第一个问题,我觉得向心加速度方向与向心力的方向相同,因为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到加速度的方向与力的方向是一致的。

师:大家都同意他的看法吗?

生2(女):我不同意,因为牛顿第二定律是在直线运动中的,这里是曲线运动,情况不一样,所以不能用牛顿第二定律得出来。

生3(女):我认为他是对的。因为牛顿第二定律是说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也没说在曲线运动中不成立,所以是对的。

(师引导学生通过受力分析,并由上节课学习的在圆周运动中某点的向心加速度方向指向圆心,从而总结得到牛顿第二定律在曲线运动中仍成立。)

生4:根据牛二律可以得到

四、用实验验证理论──用向心力演示仪验证向心力表达式

师:刚才我们已经得到了向心力的表达式。理论的正确与否我们必须要用实践去证明。

引导学生说出怎么去验证──利用控制变量法。

介绍向心力演示仪原理,请一位学生自己来演示给全班同学看。

引导学生由多次实验现象可以得到:

半径r、角速度ω一定,与质量m成正比

质量m、角速度ω一定,与半径r成正比;

质量m、半径r一定,与角速度ω的平方成正比;

到此为止,以上学生提出的很多问题都得到了解决

(师将这些解决掉的问题一一画勾)

五、从游乐园里转椅出发落实:①分析圆锥摆中向心力的来源②用圆锥摆实验可以粗略去验证向心力表达式

1.圆周摆

(1)游乐园图片及视频材料

(2)学生动手让小球做圆锥摆运动

(3)建立物理模型(如图所示)

思考与讨论:

①如图所示,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小球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合力产生了怎样的加速度?

②能否在实验室里粗略计算此匀速圆周运动中的向心力大小?

分析:

①这里的受力分析结合前面落实:向心力不是一种新的力,它可以是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各种性质的力,也可以是这些性质力的合力,也可以是这些性质力的一个分力。

②在“实验室里如何计算向心力的大小”这里,引导学生可以设计两种方法去测。

师:我们课本上就是利用圆锥摆中可以有两种方法测向心力来粗略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的,同学们课后有兴趣完全可以自己去做一下。

六、由游乐园中的过山车模型和运动员的链球运动落实: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和变速圆周运动的条件及向心力和切向力的作用效果和特点

1、看过山车视频并对右图中的情况进行受力分析,说明各个力产生了怎样的加速度,并进一步引导向心力的来源。

分析图1落实:

①向心力和切向力的作用效果。

②什么情况下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什么情况下做变速圆周运动。

师:哪个力提供向心力?

有向心力就向心加速度,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向心力可以改变什么?

引导得到向心力的作用效果:只改变速度的方向。

师:切线方向上的重力会对物产生怎么样的影响?

引导学生得到切向力改变了速度的大小。

2、总结什么情况下,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什么情况是做变速圆周运动

匀速圆周运动:只有向心加速度时。

变速圆周运动:同时具有向心加速度和切向加速度时。

3、分析图2、图3,让学生获得在不同情况下如何分析向心力和切线力的来源

4、让学生观察和自己动手体验变速圆周运动从而得到变速圆周运动物体受力情况。

再次问学生:向心力是否一定是合力?

生:不一定

(七)让学生知道研究一般曲线运动的方法:曲线小段圆弧圆周运动,即利用微元法将曲线分割为许多极短的小段,每一段都可以看做一小段圆弧,然后进行研究。

八、课堂小结

课堂的最后将学生的问题归类:说到底我们研究了向心力的大小,方向,作用效果,来源。

【板书设计】

向心力

1.定义:使物体做圆周运动,指向圆心的力。

2.研究内容:

⑴向心力的方向与向心加速度的方向是否相同?

⑵向心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与ω、ν之间什么关系?

⑶向心力的大小怎么测量计算?

⑷向心力有什么特点?

⑸向心力的作用效果是怎样的?

⑹向心力是不是合力?

⑺向心力的来源?

⑻向心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

⑼圆周运动的半径为何不变?

⑽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的关系如何?

3.匀速圆周运动:仅有向心加速度的运动。

变速圆周运动:同时具有向心加速度和切向加速度的圆周运动运动。

4.问题归纳:

⑴向心力的方向

⑵向心力的大小

⑶向心力的作用效果

⑷向心力的来源

【问题研讨】

1.这是一节探究型学习课。本堂课中学生活动较多,所用时间相应就多了,所以整堂课没有宽裕的时间用来提供例题让学生利用向心力表达式简单计算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和分析向心力的来源。

2.因为整堂都是以学生为主的探究性学习,创设情景让学生提出自己关心、想要知道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又主要是以学生自评和互评以及合作学习而得出结论的,所以在结论的得出或是结论的表述可能会不严密,难免缺少知识的系统性,因此如何处理和保持好探究性学习中知识的系统性是探究性学习中的值得我们去研究的问题。

3.探究型学习课给教师提出了很高了要求。在探究的第一个环节一定要千方百计的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但由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不同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层次各有不同,因此一定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学生创设不同的情景以及要运用不同的引导方法、激励方法和评价方案;根据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等。这就给教师提出了很大的要求。又由于学生提出的问题的难预料,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引导和应变能力以及较强的课堂管理能力,同时教师必须要非常了解学生,教师平时多走进学生,关爱学生,了解学生,懂得学生的兴趣点;尊重每一位学生,但不放纵学生等。对于教师本人,必须要有强烈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课堂应该是属于学生的课堂,同时一要创设一个和谐、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

参考资料:

1.人教版物理必修2《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第41页。

第2篇:理想教案范文

传统的地理教学从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资源、农业、工业、城市、交通等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方面人手,来进行案例的分析教学,往往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违背了“学习对生活有用”、“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教学的基本理念,不易表现出时代特点和地方特点,学生面对枯燥抽象的文字描写,也较难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乡土地理反映了当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等情况,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地理教育乡土化,不仅有利于学生通过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易于理解书本内容,而且使其对家乡的发展变化也有更深地了解,使地理真正的生活化,为学生的实际需求而服务,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的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实践与创新能力。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具有本土特色的地理资源适时地应用到地理教学中,在充分尊重学生、依靠学生的生本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探究合作,培养他们探究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开放的乡土地理环境,丰富的乡土地理素材,能为学生创造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开放系统,有利于培养他们搜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让他们真正做到“有话可说”、“有感而发”。下面是我在平时教学中成功运用本土资源进行教学的案例。

案例一:城市功能分区  前置作业:让学生对自己所在小区的周边进行各功能用地的分布调查(包括了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绿化用地、交通用地等),调查中解决这么几个问题:l_为什么人民路和新华街一带会成为太仓的商业区?2.太仓新建的居民住宅区集中分布在哪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分布特点,除了政府的规划因素,是否还有其他因素的影响?3.太仓原来的工业集中分布在东郊,现在很多都搬迁到了339省道两侧,为什么?4.开展模拟的“选房购房”活动:上网浏览、收集广告资料、实地调查太仓的几处房产,然后对这几处商品房做出比较评价(比较内容有距市中心的远近、交通条件的便捷度、小区环境的完善程度、房屋结构的质量好坏、开发商的资历等),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购房方案,然后提交调查结果,陈述购房的理由。5.成立专题研究小组(以生活在同一镇上的为一组),利用周六周日对自己所生活的小镇进行调查,从中得出哪些工厂在布局上存在不合理现象,可能会对当地的水体、大气和土壤带来哪些不利影响,并给这些厂家提出合理的建议。成立专题研究小组,主要是考虑到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以自我为中心,在学习中有了问题也往往喜欢自己独立研究完成,强烈的自尊心和优越感使他们不愿意向同伴低头,承认自己的不足,他们往往缺乏合作研究的精神,而成立专题研究小组,可以培养他们合作探究的精神,让他们在互助合作当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同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由于前置作业任务明确,贴近学生的生活,他们非常感兴趣,调查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有的小组专门绘制了小镇地图,在图上画出这些有污染的工厂,并在图上做了标注说明;有的小组还拍了照片,在课堂上展示。通过课前的充分准备,学生在课上就有话可讲,有据可争,整节课气氛活跃,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发言。  案例二:季风水田农业  前置作业:让学生通过自学的方式先对季风水田农业的分布、区位条件、特点等有个大概了解,周末回家调查自己村落的农业发展变化状况,从中他们发现虽然太仓处于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区,可是现在太仓的水稻却越来越少,甚至有的地方已经看不到水稻种植,取而代之的是大棚蔬菜、果树栽培等郊区农业,甚或在浏河、牌楼、新毛等地还发展了观光农业。学生由此产生疑问,为什么和书上所学的不一样,从而使他们对书本的权威提出质疑,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的愿望,最终得出由于太仓近些年工业化、城市化速度非常快,使太仓的农业结构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有些家住农村的同学亲眼目睹了农村近十年的变化,在课堂上更是如鱼得水,侃侃而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研究会产生巨大的拉动力,学生在主动求知的过程中知识点被简单化,学习对他们来说不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案例三:旅游线路的设计  前置作业:让学生针对上海游客,设计一条浏河一日游的旅游线路,很多学生对此兴趣浓厚,主动对浏河的旅游资源进行了实地调查,浏河镇上有郑和纪念馆(天妃宫,又称娘娘庙)、吴健雄墓园(位于明德高中校园内)、明清一条街、梅花草堂等人文旅游资源,这些旅游资源分布上很集中,所以早上就集中在镇上游览,体验小桥流水人家,充满古韵的浏河,中午带游客去吃海鲜,下午参观园花园山庄(观光农业园)和长江大堤。整个行程紧凑又合理,使游客既领略了长江雄浑的自然美、古镇婉约的沧桑美,又体验了农家悠然自得的生活乐趣,满足了江海河三鲜的口腹之欲。因为活动比较贴近他们的生活,他们开展调查研究的时候比较方便上手,上课的时候也能够进行实际意义的讨论,而不象以前的课堂,全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学生回答问题也是照本宣科,很少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这样的师本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学生学习本能的一种抹杀。已经背离了当今教育的主旨,终究是要被时代所遗弃。

总之,在地理教学中适当地插入本土资源的某些内容,学生必然就有话可说,上课气氛就会比较活跃,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加探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从而学生在愉快的交流讨论中就掌握了所要学的知识。同时,学生可以把新知识、新思想联系到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和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把课本上的地理知识与身边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更加了解家乡。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而且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内化为自我的道德行为的需要,真正体现了地理学习的实用性及新课程下的教育理念。

第3篇:理想教案范文

一、阅读教学的基本结构程式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进行对话的过程。对《老王》这篇文章,我们应该弄清楚它是属于文本阅读型,应从理解的层面出发来组织教学。阅读教学的实施过程是阅读教学基本模式的核心,那么程翔老师是如何进行阅读教学的呢?我们结合课例来分析一下。

(一)初步感知文本,学生反馈

现代阅读学认为,认识文本是一个渐进过程。阅读全文,学生应能够做出判断,同时学生对文本所写内容也应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如作者写了什么人,写了什么事,作者为何要写这篇文章,倘若中学生能够对上述问题做出自己的推断,初步整体感知文本的目标也就达到了。

我们来看看程翔老师的课堂:

师:组长组织本组同学进行一下交流讨论,看看存在哪些问题,每一个组都要提出问题来,不提出问题来那我就要找组长了。

(生讨论)

生:我们组的问题是:为什么第二节的第一句加那么多引号。

师:第二节的第一句为什么加这么多引号,你们共有几个问题?

生:四个。

师:四个问题,你先说完,这是第一个问题。

生:第二个问题是登三轮的人为什么都组织起来,第三个是为什么每想起老王作者都觉得心上不安,第四个问题是最后一节的最后一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如何理解。

师:刚才她提的这四个问题,后面这些组和他们有相同的举手,请放下。

程翔老师让学生列出读完课文之后疑惑的问题,并询问其他组的成员是否有相同的问题,从而把握学生对这篇文章的整体理解情况。

师(向一组):你们觉得难吗,她这四个问题?不难是吧?噢。

师(转向另一组):难吗,这个问题?不难,你们组都能解决是吧?不是?

生:有些还是不怎么理解。

师:这四个问题是不是有的可以替她解答?噢,那很好。

师(转向另一组):你们觉得她这四个问题是不是都很难呢?

生:正在讨论其中的一个。

师:噢,有的很容易是吧?有的还要考虑考虑,恩,抓紧讨论。

师(转向另一组):这四个问题你们觉得难吗?

生:最后一个问题有点难。

师:噢,最后一个有点儿难,难理解,那其他三个问题呢?

生:还可以。

师:好的。

师(转向另一组):你们觉得这四个问题难吗?

生:还行。

师:还行?那你们一会抢答,好不好?

程翔老师通过询问学生这几个问题难易程度来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对于理解这篇文章存在多大程度的难度。

从课例中我们可以看出,程翔老师根据某一组提出的四个问题,然后连续问了其他几个组,这样看似简单的询问,其实包含了大量的有效信息,能够了解学生的反馈。程翔老师从同学们那里了解到:他们认为这四个问题不是特别的难,只有最后一个问题难懂,这样,程翔老师就能有效获悉学生们的基本学情,学生把自己不明白的、不理解的地方反馈给老师,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依据,从而使教师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师不能一成不变地按照原来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应反思备课时对学生的估量是低了还是高了,接下来该如何进行教学。教师不仅仅要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考虑,更多的是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考虑。

(二)精细研读文本,循序渐进

循序渐进是按照由浅入深、由少到多、由低级向高级、次第而进、稳扎稳打的阅读策略。早在先秦时期的《学记》中就提到“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的要求。因此,学生应该在教师循循善诱的指导与点拨下,通过对文本的研究解决对文本存在的困惑。

我们来看看程翔老师的课堂,程老师这堂课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确定了本节课讨论的四个问题,主要讨论问题三和问题四。

研读问题一:第二节的第一句为什么加那么多的引号?

问题分析过程:

生1:这些引号可以突出老王的一些特点。

师:请同学补充或者说出自己不一样的看法。

生2:引用。

师:分析并表示赞同此回答。

研读问题二:登三轮的人为什么都组织起来?

问题分析过程:这个问题我们现在不去解决它,等你们长大了不用老师讲自己就明白,我现在讲了,你们也不明白。

研读问题三:为什么每想起老王作者觉得心上不安?

问题分析过程:师:这个问题提得太好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生1:因为作者跟老王比起来,作者是一个比较幸运的人,但是没有给老王帮助和关心,所以自己心里觉得很不安。师:可以把这个问题跟第四个问题放在一起解决。生2:都是人,老王对她很好,可是自己却做得没有老王好,而且自己还比老王幸运。生3:老王拿着鸡蛋和香油真心想送给他们,而作者却要给他钱,就像侮辱他一样。师:这位同学回答的思路很对,是从书里找到的还是自己说的?生3:都有一点。师:同学们我们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一定要从课文里面找依据,不是自己胡乱想的,不能够抛开课文。

师让学生齐读最后一段然后师总结:老王去世了,作者心里感觉不安,不安之后作者就开始自己问自己:我为什么心里不安呢?是因为吃了老王送的鸡蛋和香油?是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作者想来想去最后找到了答案——“我”渐渐明白了,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因为作者觉得愧怍于老王,所以心里才不安。

研读问题四:理解“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接着第三个问题顺利地引入到解决第四个问题。生1:作者比老王幸运,但是她觉得对老王关心不够,所以觉得愧怍。生2:老王送鸡蛋香油表示感谢,作者却拿钱侮辱他,反思自己的行为不妥。生3:老王对作者很好,可是老王去世了作者都不知道,觉得对不住老王,所以很愧怍很惭愧。师:她应该知道并且去参加老王的追悼会,可是她没有去参加,对吧?生3:对,草草地把他埋了。生4:作者以为老王生病了,可是在知道去世的消息期间一直都没有去看老王,所以感到愧怍。师:同学们我们还得看书,这个问题不简单,不是讨论讨论就可以解决的,它既需要讨论,又需要认真看书,还需要老师帮你们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再看这句话“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幸运的人是谁啊?生:作者。师:作者她说自己是幸运的人,为什么呢?我们来对照看一看,一个不幸者,不幸者指的是谁?生:老王。师:老王为什么不幸?老王的不幸包含几层意思?生5:两层,精神上和身体上,精神上亲人都没有了,孤独;身体上一只眼睛瞎了,年老了还拉车。生6:生活上很贫穷。生7:因为眼睛瞎没人愿意坐他的车,没有生活来源。生8:社会对他不公平,说他的眼睛瞎是因为不老实,其实老王是个老实人。师总结:同学们,咱们这就总结出来了,老王的的确确是个不幸的人,他最大的不幸就是很早就去世了,搞清楚他为什么不幸,接着我们还是要讨论那句话,为什么愧怍?生9:因为作者没有给老王太多的帮助,但是老王给她很多帮助。生10:老王送鸡蛋香油作者却拿钱侮辱他。生11:没有经常去看望老王。生12:作者感觉道德上不如老王……师总结:作者杨绛是著名的作家、学者,她的丈夫也是著名的作家、学者,他们的社会地位明显要高于老王,但是她还是觉得愧怍,这实际上是知识分子良心的表现。这个问题对于初一的同学们来说,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深度的,作者包括作者的一家,该做的事情都已经做到了,但还是觉得愧怍,其实作者有义务有责任去帮着老王看病、送医院、把家里的钱拿出来给他吗?作者没有这个义务,她没有这个义务反而还感觉到愧怍,是不是一个有良心的人啊?这篇文章你们要理解是很难的,真正应该愧怍的是政府,不是杨绛……

从上面详细的课例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程翔老师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发言,并且找答案要以文本为依据,在解决第三和第四个问题的时候这个做法尤为突出,重复提醒同学们要看书读文本,根据文本揣摩作者,从文本中找答案,指导学生自己寻找答案。让学生亲身体会和品位,而不是用教师的分析来代替,教师只是在学生不能通过文本独立解决问题的时候提供指导,帮助解决问题。从课例中可以明显看出程翔老师把自己作为一个引导者,整节课都贯穿这样的教学理念——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

(三)反复推敲文本,能力提升

学生把自己理解的、分析的内容加以整理表达出来,突破原有的水平,获得新的认知,达到能力的提升。重复地阅读文本,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教师应努力引领学生融进文本,读出自己那份独特的体会。教师作为引导者,要帮助学生提高能力。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完全是一个引导者,帮助指引学生寻找答案。学生通过反复地推敲文本,再基于对前几个问题的分析,已经掌握了一些分析问题的技巧与能力,可以独立地解决类似问题,根据对文本的理解与揣摩解决问题并得出答案。这一个完整的过程实际上是能力提高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这样不断地重复分析思考的行为,其能力潜移默化地提高了。

在《老王》这堂课中学生虽然没有能够独立解答第四个问题,但是在解答第四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反复推敲文本,尝试着去解决这个问题(具体分析过程看上面表格),但是由于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对社会认知的限制而未能得出准确的答案。然而,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学生的能力一定在之前的基础上得到了提升。

二、案例的启示

回过头来看程翔老师教授的《老王》这节课,他灵活调整教学目标,重视文本,在文本中寻找答案,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学习,培养了学生独立处理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并且能够试着独自解决心中的疑惑。

其实阅读教学并没有一个具体的、固定的、一层不变的模式,程翔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以及自身的特点,在《老王》这节课上表现出了这样的一个教学模式。老师可以在这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充分自由地发挥,但是要遵循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尊重文体的规律,认真分析文本,严谨地做好教学设计,是实现有效阅读教学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魏本亚.语文教育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2.

第4篇:理想教案范文

灵活多变的案例教学的方法归纳有以下四种:一是个别解决法,每一个医学影像硕士研究生要写一份案例分析报告,即病例报告,包括患者的基本资料、临床表现、临床诊断、鉴别诊断,并提出每个人的理论看法和诊断依据;二是分组讨论法,先是各个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再由全班医学影像硕士研究生一起课堂上讨论案例,教师的作用是汇总各个小组的讨论结果,并分析各个小组对案例讨论结果的正确与否,以及讨论的不足之处;三是智囊团法,邀请有经验的医学影像专家分析案例,具体就是临床上遇到些疑难复杂及典型的病例邀请权威专家进行会诊,让医学影像硕士研究生参加进来并发表个人见解,权威医学影像专家给予点评;四是角色扮演法,由医学影像研究生扮演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SP),还可以戏剧的形式将案例的内容表演出来,[2]就是让医学影像硕士研究生分别扮演病人和医生,医生给予病人诊疗,在这一诊疗过程中,教师和其他医学影像硕士研究生对这位“医生”的医学理论基础及言语举止进行点评,并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先期的文献学习,我们的研究结论是:案例教学法对于医学影像硕士研究生充分理解消化和临床应用理论起到了由理论到实践的桥梁作用。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案例教学法的医学影像研究生接受效果,广泛地征求医学影像研究生在案例教学法教授过程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尚待改进提高的地方,给出开展医学影像硕士研究生案例教学一些好的意见和建议。

二、具体过程

在前期国内外文献整理和解析的基础上制定归纳出案例教学实施的基本原则,就是选择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典型病例作为案例教学的案例,组织医学影像硕士研究生根据案例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适合单人独立完成的案例,采用案例分析报告的形式;适合分组讨论的案例进行分组讨论;临床上遇有些疑难复杂及典型的病例邀请权威专家进行会诊,让医学影像硕士研究生参加进来并发表个人见解;适合医学影像研究生扮演标准化病人的案例,还可以戏剧的形式将案例的内容表演出来。在实施过程中的每天课程结束后,及时地观察和访谈一些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了解医学影像硕士研究生对案例教学实施的接受程度,以及对医学影像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不足,认真总结,从教师层面进行改进,最后在整个教学过程结束后发放研究者自编的有关案例教学法学习效果的问卷调查。

三、研究内容

案例教学法的案例必须要求真实、有代表性,具有启发性,具体教学过程也应该是一个动态跟进、开放深入的过程。目的是提高医学影像硕士研究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加深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对医学影像理论基础理性认知程度。好的案例选择也更应遵循一定原则,主要包括:代表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完整性原则、问题性原则、启发性原则以及客观性原则等。[3]因此,医学影像学的案例可以取材于日常临床诊疗过程中的真实病例,能对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有启发作用的代表性病例。对于每个病例,在课前均需进行认真仔细的研究准备,以使病例更加适合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学习的要求,另外案例可以具备一定的兴趣性,以便更好地让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参与其中。具体来讲,就是根据教学理论的授课重点选取典型的临床病例,授课教师有重点地叙述病人的基本情况(年龄、性别、籍贯、民族、职业等)、病史、临床表现(症状及体征)、实验室检查、临床诊断、鉴别诊断、治疗等,这些都有利于医学影像硕士研究生对案例记忆,授课教师通过惟妙惟肖的讲述也会增强案例的丰富色彩,案例选择的得当,才能真正地协助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提高临床技能。而在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教学过程中,案例的选择不等同于随便举例子,而更应该是一个可进一步研究探讨动态、开放的过程。因为医学影像学研究生并不一定能把握住案例中所包含的所有理论知识,教师应引导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可以采用启发式向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进行提问,采用开放性问题对所选取的案例进行设置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一环紧扣一环,以便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经验结合起来,进而使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更主动地、更富有个性地掌握医学影像学的理论知识。以往的医学影像学讲授的教学重点只放在课堂上理论知识的传递,而医学影像案例教学的关键点不是为取得那些固定格式的原理或原则性理论知识,而是通过引导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对案例的分析、讨论、总结,进而更好地促使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真正达到实现培养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学习医学影像学能力的目的。

四、研究成果

通过问卷调查,案例教学法促进了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医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增强了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分析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师生间通过广泛交流,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对案例教学法也提出了一些感受和建设性意见。首先,案例教学法运用于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学习是有必要的,可以推广。其次,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和个人作业的方式,能提高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学习的效率和积极性。再次,案例的选择必须针对性强,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安排好讨论的时间,讨论确保充分。

五、结论

第5篇:理想教案范文

1、知道什么是浸润和不浸润现象.能用浸润和不浸润解释有关的简单现象.

2、知道什么是毛细现象以及毛细现象是怎样产生的.

3、知道毛细现象在实际中的应用和防止.

教学设计方案

本节颗内容可以通过实验演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来完成。

一、课堂引入

我们研究了液体和气体之间的交界面的性质——表面张力的作用,那么固体和液体之间的交界面又具有什么性质呢?我们将液体和固体之间的交界面叫做附着层。

板书:液体与固体接触的液体薄层——附着层。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液体附着层的性质。

实验1:将洁净的玻璃片和石蜡块分别浸入水中,然后拿出来。观察水在玻璃片上和石蜡块上的附着情况。

学生观察并讨论,得出结论:水能够附着在玻璃片上。水不能附着在石蜡上。(教师出示图片)

教师总结:实验表明,在洁净的玻璃片上放一滴水,水能扩展形成薄层,附着在玻璃板上。这种液体附着在固体表面上的现象叫做浸润。对玻璃来说,水是浸润液体。在石蜡面上放一滴水,水不能附着在石蜡表面上,这种液体不能附着在固体表面上的现象叫做不浸润。对石蜡来说,水是不浸润液体。同一种液体,对一些固体是浸润的,而对另一些固体可以是不浸润的。

板书:

(1)液体附着在固体表面上的现象叫做浸润

(2)液体不能附着在固体表面上的现象叫做不浸润

同一种液体,对一些固体是浸润的,而对另一些固体可以是不浸润的。

浸润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经常看到:盛有液体的容器器壁附近的液面会成弯曲的形状,是由浸润或不浸润现象引起的。如果液体能浸润器壁,在接近器壁处液面向上弯曲。如果液体不浸润器壁,在接近器壁处液面向下弯曲。焊接时,熔融了的焊锡与被焊金属必须是浸润的;医药上要用脱脂棉,就是要使酒精,药液与棉花浸润;在有些物体上写字困难,是因为墨水不浸润物体;有些动物羽毛上能分泌脂肪,水就不浸润羽毛;有些矿石在冶炼前必须采用浮选矿石的措施,利用液体不浸润矿粒但浸润砂石的性质将矿粒与砂石分离开来。

下面通过实验来观察液体的一种有趣的现象——毛细现象。

二、毛细现象

板书:毛细现象

实验2:将几根内径不同的细玻璃管插入水中,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观察并讨论:管内水面比容器里的水面高,管的内径越小,管内水面越高。

实验还表明把内径不同的细玻璃管插在汞中,管内汞面比容器里的汞面低,管的内径越小,管内汞面越低。

像这种浸润液体在细管内液面升高的现象和不浸润液体在细管内液面降低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具有大量毛细管的物体,只要液体与该物体浸润,就能把液体吸入物体中。

教师讲解同时展示图片,毛巾吸水、砖块吸水、灯芯吸油,都是这个原因。土壤中有许多毛细管,容易将地下水吸上来,有时为了防止水分蒸发,就将地表面的土锄松,以破坏过多的毛细管。毛细现象在生理中有很大的作用,因为植物与动物的大部分组织,都是以各种各样的细微管道连通起来的。

三、处理课后习题

四、总结

典型例题

浸润和不浸润现象

例1分别画出细玻璃管中水银柱和水柱上下表面的形状。

分析:水对玻璃是浸润物体,而水银对玻璃不浸润,画的时候要注意虚线表示的是液面。

微观解释浸润和不浸润现象

例2液体和固体接触时,附着层表面具有缩小的趋势是因为:

(1)附着层里液体分子比液体内部分子稀疏;

(2)附着层里液体分子相互作用表现为引力;

(3)附着层里液体分子相互作用表现为斥力;

(4)固体分子对附着层里液体分子的引力比液体分子之间的引力强。

分析:首先从题设中看出液体对固体来说是不浸润的,而后再对附着层液体分子的作用进行研究。在出现不浸润现象时,在附着层里出现了眼表面张力相似的收缩力,即引力。并且附着层里分子的分布,虽比起表面层要密一些,但比起液内还是要稀疏,所以附着层分子受引力比液内分子受引力要大些。因此,本题答案为(2)、(4)。

各种毛细现象

例3分别画出插入在水槽和水银槽中的细玻璃管中液柱的大概位置:

分析:水银对玻璃是不浸润的,而水对玻璃是浸润的。

解释毛细现象的成因

第6篇:理想教案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项目式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3-0027-02

传统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以创新为主的知识经济社会,由此学者们开发了多种教学模式来提升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和基于项目式教学法是两种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其中案例教学法由来已久,已经成为一种常用的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于法学、管理学、数学、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基于项目式教学方法最早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Dewey的实用主义哲学教育思想,近年来普遍被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加拿大和香港等国家与地区高等教育中的心理学、建筑学、医学和工程管理学等学科广泛应用[1]。案例教学法和基于项目式教学法均属于建构主义学派教学模式,强调学习应以学习者为中心,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将教学中心由教师向学生转移。鉴于两种教学模式均为归纳教学法的范畴和广泛的应用前景,为了更加科学地应用这两种教学模式,有必要对它们之间的异同点进行区分,为有效实施和应用奠定基础。

一、案例教学与项目式教学的共同点

(一)情境性

案例教学模式与基于项目式教学模式都是通过让学生参与到特定情境之中来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具体来讲,案例教学模式是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来选材设计各种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案例教学的各种问题情境中,从而提高其学习兴趣,实现学生主动学习。基于项目式教学模式则是让学生参与到真实项目情境中来学习相关知识,强调学生的真实体验和主动参与性。

(二)主体性

案例教学模式与基于项目式教学模式均属于归纳教学法的范畴,是一种探究式的学习模式。探究式学习摆脱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亲自去搜集和分析资料,主动参与和解决案例或项目中的各种问题。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过程更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和知识的掌握,有利于自学能力的提高。

(三)互动性

与讲授式教学方法强调知识的单向流动不同,案例教学模式与基于项目式教学模式均认为在互动的状态下学习效果更佳。作为独立的个体,每个学生对案例或项目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观点,学生们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流与讨论,筛选出与案例或项目无关的知识,有利于新知识和新观点的形成。另外,除了学生围绕案例或项目参与互动之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也有利于启发学生新观点的形成,丰富和拓展案例或项目中的知识。

(四)实践性

案例教学模式中的案例需要源自实践,满足真实性的特性。同样,基于项目式教学模式中的项目也必须是真实的。真实性的案例或项目更能够让学生体会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尤其是真实性的案例可以让学生通过分析得出的结论与实际结论进行比较来获得不同情形下应当掌握的各种知识。另外,案例教学模式和基于项目式教学模式的学习过程也具有实践性,这样学生才能够通过亲身体会和参与案例或项目以解决真实问题来获取知识。

二、案例教学与项目式教学的差异点

(一)选择案例/项目的主体与标准

案例教学模式中案例是由教师有意识地选择与设计的,学生通常不参与案例的选择与设计,只是在教师引导下对案例内容进行分析与思考。在选择案例时,罗伯特(2004)给出了四条应遵循的标准:一是案例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二是案例内容涵盖本领域在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典型问题;三是案例涉及的是实际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四是案例选择应注重实践性[2]。基于项目式教学模式中的项目选择主体不仅包括教师,还涉及学生、企业、学校或其他组织,也即项目可由教师提供,也可由学生自己提供,或者由那些与学校存在合作伙伴关系的企业提供,也可能来自学校的项目或其他组织提供的设计竞赛项目。而且项目应当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项目具有挑战性,项目是可能成功完成的,项目必须是常见的,项目内容强调理论的应用,项目需要有资金的支持[3]。如果是企业项目时,还应当注意对企业私有信息的保密。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与案例教学模式相比,基于项目式教学模式中项目的来源较广。而与基于项目式教学不同,案例教学模式通常不需要花费资金。

(二)教师扮演的角色

在案例教学模式中,教师扮演是引导者的角色,即教师在案例中设定知识点的前提下,学生按照教师预先规划的路线不断思考,最终获取案例中涵盖的各种知识。而在基于项目式教学模式中,教师扮演指导者的角色,即不同群组的学生在开展项目活动的过程中,当遇到困惑和难题的时候,教师针对这些困惑和难题给予学生指导并将其解决。相比较而言,案例教学中的各种“难题”是教师预先铺设并给定答案的,而基于项目式教学中的各种难题并非教师预期到的,某些难题甚至是教师难以解决的,因此开展基于项目式教学对教师的知识能力和综合能力的要求更高。

(三)教学过程与时间的安排

在案例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围绕一个共同的案例与全体学生进行讨论而开展教学活动。学生们可分组讨论,在规定时间内归纳出讨论结果,然后进入不同群组间的全班交流阶段,也可以不经分组全班同学直接进入讨论过程[4-5];而在基于项目式教学模式中,由于不同群组的学生选择的项目通常存在差异,教师与学生围绕不同的项目开展教学活动,因此不同群组的项目之间不存在交集。另外,在案例教学模式中,一个案例讨论的时间控制在4―6小时[6],而在基于项目式教学模式中,围绕项目而展开的教学时间则较长,往往会长达数周或整个学期。例如,南开大学项目管理课程采用项目式教学模式,各组对自己选择项目的范围、成本、质量、进度和风险等知识体系进行分析,且从头至尾贯穿于整门课程之中。

(四)绩效评估

在案例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通常包括两个阶段:一是教师点评,对案例讨论过程中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梳理,以巩固和深化学生所学习的知识点;二是根据学生的案例分析报告对学生就相关理论和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价。案例教学模式多根据教师针对学生平时的表现,是否提出了独特的见解,以及平时作业来给学生成绩。例如,在哈佛的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成绩的50%来自课堂参与。基于项目式教学的绩效评估方法主要包括企业评估、自评估、同伴评估、指导教师评估及上述几种方法的组合[7-8]。绩效评估的对象主要涉及团队和个人两个层面,即先对不同群组的整体绩效进行评估,然后按照群组中各学生对项目的贡献程度进行评估,再分别赋予团队绩效和个人绩效不同的权重,采用加权乘积加总的方法得出每个学生的成绩。

表1 案例教学模式与基于项目式教学模式的差异点

案例教学模式与基于项目式教学模式均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同属于归纳式教学范畴。本研究对此两种教学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具体来讲,案例教学模式与基于项目式教学模式均具有情境性、主动性、互动性和实践性的特征,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特定情景中解决实践问题。而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案例/项目的选择主体与标准、教师角色、教学过程与时间、绩效评估方法等方面。

参考文献:

[1]刘广平,陈立文,李.国外基于项目式学习的教学模式

研究述评[J].高等建筑教育,2014,(4).

[2][美]罗伯特.T.戈伦比威斯基;汪大海译.公共管理案例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6.

[3]Debelak,K.A.,J.A.Roth.Chemical process design:

an integrated teaching approach[J].Chemical

Engineering Education,1982,(2).

[4]李江南,宋杨.管理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方法探讨[J].科

技和产业,2010,(4).

[5]张立涛,孙宝连,刘冠生.基于建构主义的案例教学研究

――以本科ERP课程为例[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4,(8).

[6]史美兰.体会哈佛案例教学[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5,(2).

[7]Corcoran,C.A.,Dershimer,E.L.,Tichenor,M.S.A

teacher’s guide to alternative assessment taking

the first steps[J].The Clearing House,2004,(5).

[8]Van den Bergh,V.,Mortelmans,D.,Spooren,P.,et

al.New assessment modes within project-based

第7篇:理想教案范文

摘 要:庆阳市深居西北内陆,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多暴雨,冬春季节干旱。庆阳市今年四月,在全国第二批海绵城市试点评审中,成功入选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是针对“逢雨必涝”的城市顽疾,按照“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开发理念,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的“水弹性城市”,主要体现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海绵城市能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是我国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转型的重要标志,也体现了很多地理观点,是乡土地理学习的典型案例,同时也是教学过程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落实。

关键词:海绵城市;人地协调;核心素养;因地制宜

2015年12月20日至21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提出要加强城市地下河地上基础设施改造,建设海绵城市,确保城市的人们不用下雨再“看海”。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能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本文主要从庆阳市入选“海绵城市”的优势、建设中体现的地理观点及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典型案例三个方面谈谈。

一、庆阳市入选“海绵城市”的优势

庆阳位于甘肃东部,陇山(六盘山)以东,即陇东地区。深居亚欧大陆内部,距海洋较远,受季风区影响薄弱。东部有跌宕起伏的子午岭,西边有巍峨壮丽的六盘山,这种特定的地理位置影响着庆阳气候、经济等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东倚子午岭,北靠羊圈山,西接六盘山,东、西、北三面隆起,中南部低缓,故有“盆地”之称。区内东西之间208千米,南北相距207千米。400mm等降水量线穿过庆阳境内,所以庆阳市处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过渡地带,四季分明,降雨量南多北少,降雨多集中于7、8、9三个月并多暴雨。境内河流主要有马莲河、蒲河、洪河、四郎河、葫芦河等五条主要河流,河溪特点是缠壑绕沟。庆阳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和全国平均水平的八分之一,是典型的西部干旱缺水城市。特别是作为唯一一个建在黄土塬面上的城市,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硬化面积增加,原本绝大多数就地下渗消纳的雨水集中下塬排放,不仅造成水资源浪费,更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建设海绵城市,着力构建“渗、滞、蓄、净、用、排”六位一体的综合生态水环境治理体系,将降雨就地拦蓄消纳利用,不仅是固沟保塬的迫切需要,更是城市持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今后三年,庆阳市将把海绵城市、管廊城市建设作为全市建设系统的一号工程来抓,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基本思路,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的综合措施,努力打造精品工程、样板工程,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城市生态系统自然渗透、自然积存、自然净化,达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

二、“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地理观点

(一)人地协调观点

庆阳市是建立在黄土塬上的塬面城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庆阳城区建设迅速发展,原来的“涝池”蓄水已经为城市建设做出了退让,新的城市水系体统需要进一步完善。“海绵城市”是在当下人地矛盾突出的背景下提出,以“水”为核心,按照低影响开发的理念,将雨水的综合利用与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相协调发展,体现了人地协调观点。一方面主要体现在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相协调,启动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修编工作。庆阳市领导干部邀请专家,修订完善海绵城市、管廊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在规划修编过程中坚持规划项目与即有项目相结合,海绵元素与城市风貌特色相结合,做到以规划为引领,以计划为抓手,按规范标准全面推进海绵、管廊城市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另一方面体现在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海绵城市非常注重对天然水系的保护利用,调蓄设施与城市现有的绿化设施园林景观相结合,净化了成本,减少了水环境污染的治理费用。

(二)地理环境整体性观点

地理环境是四大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每一种要素都是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整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地理环境整体性观点要求人类活动改造环境要素时,注意对其他要素以及整个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庆阳市自身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海绵城市利用城区原有的北湖、南湖、东湖以及南小河沟建设雨水收集系统,起到对降雨的积存作用,利用“千池百涝”工程,进行水体的水质净化作用,努力实现城市生活用水的自然循环。在改造旧城的同时,加强地下水系统的改造,以及“绿色”屋顶的利用,结合市政道路建设布置生态树池、植草沟等低影响开发设施,这一系列的针对“海绵体”的生态建设,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彰显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观点,使生态效益得到发挥。

(三)因地制宜的观点

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使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从当地的特色的区域环境,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应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庆阳市积极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截至目前已建成20项海绵工程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7亿元,LID雨水系统,如太一住宅小区绿色屋顶(采用空中绿地景观花园),下沉式绿地、广场;超标雨水蓄排系统,如南湖、北湖等人工湖;水资源净化及回用系统,如西峰区污水处理再生利用工程和中水管网;防洪和内涝治理工程,如红杏山庄、兰州东路雨水下沟排放工程等。将海绵城市建设纳入基本建设程序,加强新建及既有建筑绿色屋顶改造,在“两证一书”发放、施工图审查、开工许可管理、竣工验收等环节中进行管控。南区生B雨洪集蓄保塬项目,总投资2.71亿元,分桥梁、湖体两大部分,人工湖体水域面积达400亩,平均水深3.4米,年复蓄水量173.6万方,预计年可减少水土流失量50万立方米;北湖、南湖等湖泊、城区下沉式绿地广场、管廊调蓄池、停车场调蓄池作为调蓄设施,实现超标雨水蓄排及径流总量控制。东湖公园片区是庆阳市区典型的易涝区,近几年通过建设调蓄水体、公园下沉式广场、生态透水停车场和雨水下塬排放口改造,片区年径流总量空置率达到81%,排水管道标准提高至2年一遇,新建人工湖,水体水质达到Ⅳ类水质标准,群众反映良好。

三、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典型案例

作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在地理教学中如何落实到课堂上,庆阳市海绵城市试点城市的建设,是一个地理核心素养落实到地理课堂上的典型案例。核心素养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终生的过程,地理学习要为学生创造这种关心家乡发展、解决家乡问题的机会。同时与地理教材中水资源分布时空不均解决措施内容相联系。课本地理知识与家乡实践相结合,让学生面对不同的生活情境、参与不同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第8篇:理想教案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案例教学; 审视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1-0063-03

作为一种有效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具有“以案论理、活化教学内容,讨论为主、调动学生的主体性,问题分析、提高学生掌握并应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良好教学效果。[1]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在运用案例教学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极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但与此同时,由于缺乏对案例教学的深刻认识,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甚或形成了一些不良倾向。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分析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的方法特性与实践要求。

一、案例教学的学科源流

案例教学有着特定的学科渊源。①案例一词大约已有100年的历史,作为判例法国家,美国将普通法视为法律原则和规则的渊源,把案例作为归纳法律原则的原始材料。1870年,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运用案例对学生进行职业训练。他认为,改变忙于个案跟踪学习的现状,引导受教育者摆脱从案件到案件的经验式思维,法学教学应通过研读具体案例、推广个别决策来归纳与总结法学的理论逻辑,通过对法律规则的一般化理解进一步把握美国法律和法律背后的精神实质。1910年,美国所有居于领衔地位的法学院都开始使用“案例教学”。

继法学院之后,哈佛商业管理研究生院开始采用案例方法,一些工商管理行业人员走进课堂展示管理问题,并提供了案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诸多方法。最初,案例教学在法学与商业教学的应用上进展较为缓慢。1919年,受过正规案例方法训练的德汉姆担任哈佛大学商学院院长。他认为,商业课程应以真实生活情境中的问题为中心,案例教学在管理情境中有被加以运用的重要性和可能性。在德汉姆的努力推动下,案例教学在哈佛商业教育中不仅占据了重要地位,还建立了具有规模的案例教学管理系统。20世纪30年代,案例教学从最先运用于法学和医学教育,逐步运用到管理学和其他学科领域。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传入我国,成为各门学科广泛运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并形成了一股案例开发的热潮。

二、案例教学的方法特性

现代教育学认为,案例教学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传授教育对象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原理与方法,并由此加深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最根本的要求在于通过案例资源的开发应用,设定、模拟、重现、复制现存的生活场景,引导、激励、帮助学生介入案例场景并积极参与讨论或研究,在发现学习的过程中接受教育并实现教学目标。

案例组织的情境性。所谓案例就是为了一定的教学目的,围绕选定的一个或几个问题,以事实为素材而编写成的对某一实际情境的客观描述。在案例教学中,案例通常以叙事的形式呈现,它基于真实的生活情境或事件。人们编制案例的明确目的是为了进行充分的讨论,在案例描述中一般都不加入编写者的评论和分析,编写者仅仅原原本本地描述事实发生的情节和过程。在案例教学中,案例应能够比较客观而多维地承载事件发生的背景、参与者和大量的细节等信息,力求情境的真实性,以引发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对案例进行主动的分析和解读。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直接取决于教育对象能否在教育者指导下介入案例教学,依托案例探究建构学习共同体,并达成获得新知、自觉学习的美好愿景。

教学目标的内隐性。在案例教学中,教育者不能简单而直接地向教育对象说明教学目标,而应在营造教学情境的基础上塑造教育对象的案例角色,使之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与方法分析、思考案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相转化。案例教学既包括以教育者、教育对象互动为特征的外显学习,更包括大量的以不知不觉接受为特征的内隐学习。在案例教学中,案例充当了教育主客体理解教育环境和分析教学内容的触媒,案例在经过教育者精心选择、设计并呈现之后,案例教学将可能由有意识的教学设计转化为无目的的、自然发生的教学事件。教育者能否有效主导受教育者在无意识中分析案例,通过案例研讨不断丰富对知识与学习本身的理解,成为拓展与深化案例教学的行动指向。

教学效果的生成性。由于案例是作为教学媒介为学生提供借鉴和引申的范例,面对同一个案例,每个人可能有不同的观察视角和分析方法,案例教学的效果不是预定的,而是生成的;案例教学的结论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在本质上,案例教学不只是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在动态中生成的有效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的单向讲授不同,案例教学不在于刻意寻求唯一不变的答案,而在于以案例为教学载体创生一种丰富的教学情境,促进教育和学习过程的持续发展。案例教学体现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动态过程,其要旨在于通过启发式、亲验式学习分享案例分析的信息和结果,分析和解决案例情境所包含的矛盾,在教与学的矛盾生成转化中实现思想认识的同化与顺应、跃迁和提升。

三、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的现状

在学科的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通过呈现问题情境,分析讨论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具体实例,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某一基本原理或思想观点。“05方案”实施以来,各地高校广泛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教学成效。[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如何编写案例、开展案例教学、建设网络案例平台以及开发多媒体教学案例取得了丰硕成果。案例教学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成为大多数学生喜欢的授课方式。案例教学的开展培养了一支擅长案例教学的教学团队,形成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的基本原则、操作模式、教学评价的基本认识,积累了案例媒介的多样化、案例效果评价的多元化、案例资源开发的课程化等基本经验,为进一步推广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成果和经验奠定了基础。

然而,综观现状,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在有力改善课程教学效果的同时,存在着被简化为事例论证,泛化为生活碎片,固化为教育程式,异化为灌输教育的突出问题。

正如列宁曾经指出的,“在社会现象领域,没有哪种方法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了。挑选任何例子是毫不费劲的,但这没有任何意义,或者有纯粹消极的意义,因为问题完全在于,每一个别情况都有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如果从事实的整体上、从它们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顽强的东西’,而且是绝对确凿的证据。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3]。由于在案例教学中缺乏方法论意识,一些教师将案例教学机械地理解为举例说明,案例教学被简化为事实和材料的堆砌。作为案例教学被简化的表征,许多无丰厚思想理论内蕴的日常生活事件被泛化为教学案例。由于案例不具备现实性、典型性、思想性、教育性、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失去了学科个性,不能发挥主导课堂生活和引领课程文化的作用,案例教学甚或变身故事沙龙、小品欣赏,游离了服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视域。

在案例教学的简化和泛化中,思想政治教育固化出一套刻板的原理加事例的教育程式。一些教师缺乏敏锐的理论洞察力和全面的思维应变力,不能充分考虑和处理思想理论与案例的合宜性与复杂性,使得案例教学成为万能的例证教学。长期的程式化案例教学排斥了思考、交流、碰撞,不仅带来了教育者的审美疲劳,使他们无从获得课程生活与专业成长的情感体验,也因其忽视了案例教学的深度开发而产生了受教育者的接受疲劳。在传统的思维惯性支配下,一些教师仍然将受教育者当作知识接受的“容器”,只关注教育的结果而忽视教育的过程,常常将结论作为教条和约定,用灌输和辩驳取代沟通和对话。或陷入狭隘经验主义,就案例谈案例,忽视案例与理论之间的内在逻辑;或随意拔高与任意夸大案例的教育功能,将牵强附会当作理论注释,使案例蜕变为艳丽而浅薄的课堂花絮。

四、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的深化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没有固定的教育程式,只有通过创建流动的课程生活,引导受教育者体验和感悟教学案例中隐含的深层意蕴,才能不断提升教育者的教育智慧,促进受教育者关于课程知识的内化。案例的精心选取、多维应用、立体呈现及其过程评价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的主要环节,案例资源的开发利用、评价反馈成为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

努力把握案例折射理论逻辑并反映思想理论内涵的总体性。“案例”不是“事例”,而是具有一定情节和理论逻辑的事实与知识,包含着具有真实性、问题性、目的性、典型性、陈述性等诸多要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案例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案例的表达、阐释、追问,分析思想与行为中存在的各种困惑,帮助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这些案例应当是“能够说明、证明这门课程所涉及到的理论、原理、观点以及制度、方针、政策科学性和理性,增进学生对这门课程内容的认可、接受和理解的例子”[4]。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案例“作为矛盾聚焦点的事实”有着较为完整的理论内涵和理论逻辑,它可能是反映社会基本属性和根本矛盾的“最简单、最普通、最基本、最常见、最平凡的事实”,也可能是反映社会矛盾尖锐化和对抗程度及其病根和问题所在的“最反常、最病态、最不尽情理和最不可理喻的事实”,还可能是预示着社会矛盾发展趋势的“大量出现、且不断增长并具有普遍化趋势的事实”。[5]

充分实现案例创造教学情境并贯穿思想教育过程的动态性。案例教学是师生围绕某个特定的案例展开相互作用,共同对案例情境中包含的疑难问题进行研讨与分析,以求解决疑难问题,做出相应决策的过程。因此,一个案例要成为有效的教学触媒,必须能够创造教学情境并贯穿整个教学流程,“将读者带到一个充满目的性、不确定性、偶然性、随时要作出决定的熟悉环境中”[6]。在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过程中,为了使案例在充分利用中活化为丰富的教育生活并物化出崭新的思想观念,教育者必须培养案例选择、案例呈现、案例分析方面的教育智慧,精心构筑以教学案例为基本元素的课堂生活。尤其是,在案例的表达上,不能平铺直叙,枯燥乏味,要引人入胜、跌宕起伏;在案例的呈现上,要采用精品课件、教学故事、大众传媒、网络媒介等多样化的载体,使案例真正成为“教学心灵的故乡”。

深度开发案例创造教育生命的生产性。案例教学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和认知失衡理论。作为师生共同的课程体验,案例教学不仅要激活概念与理论,还要在交流研讨中增添新的理论内涵,使最初的理论得以深化、延伸。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认知结构发生改造和重组,并各自从案例方法的运用中获益。[7]案例的深度开发反映了案例教学的生产性特征,为了创建教学相长的学习共同体,教育者在案例教学中将面临着理论争鸣、思想交锋、社会矫正等复杂的教育冲突。随着案例教学的发生发展,教育者必然要总结和反思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评价情况。这些反思和总结促进了现存案例的分蘖再生,形成了以既有案例教学为支持的新的教学案例。一个作为“教学问题源泉”的案例经历着案例设计—案例教学—教学案例的否定之否定过程,在深度开发中转化为“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育实践过程中的故事”[8]。同样,正是这些被深度开发的案例,催生着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专业意识,丰富着受教育者发现学习的情感体验。而这一切,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的生命力和有效性所系。

注 释

①一些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可以溯源到古代的教育实践。如,祖嘉合认为,“孟母三迁”、“孔融让梨”、“车胤萤囊”;邹文认为,庄子是案例教学的鼻祖(参见:祖嘉合.思想道德教育案例分析若干问题探讨[J].教学与研究,2002(11);邹文.简析庄子的案例教学[J].当代教育科学,2005(9).)。而从学科和有效教学模式的视角进行溯源,教育学是案例教学的理论原点,现代法律和工商管理无疑是案例教学的学科渊源。

参考文献

[1] 戴艳军,等.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3-15.

[2] 戴艳军,杨正德.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经验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3):49-52.

[3] 列宁全集(第二十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364.

[4] 姚洪越.关于《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案例定义的争论与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6):64-66,73.

[5] 侯惠勤.方法论的四大基本命题辨析[J].哲学研究,2010(10):3-5.

第9篇:理想教案范文

读完《影响教师的经典教育案例》此书后,我进一步的认识到,教学案例是每一位教师的日常工作中所经历,发生每一段鲜活生动的故事,这些故事中蕴蓄着丰富的教学智慧。有的是一个个教育生活中的真实、鲜活的“故事”,每个“故事”的后面还有“评析”和“思考”,围绕所提供的案例进行简洁的评析,给教师拓宽视野,还借助一两个思考题来启发教师把精选的案例和自己的实践相结合,每个案例都有其独立的触角,都能扣动人们的心弦。

此书编写案例共分十章,可以说处处让我感动,处处令我深思,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情怀,教育不能没有“情感交流“和“爱心”。语言的第一功能是交流,而不是教育。交流,传递的是情感。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情怀,是一个生命对一个生命的关怀。爱和赏识是转化问题生的有效方法,是促进学生发展的精神动力。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恰恰也需要这种慧眼来寻找学生身上的优点。由于老师的赏识,师生之间仿佛架起了一座桥梁,把师生的情感联结在一起。这样一来对问题学生的教育感化就“不令而行”了。

读完全书,可以说处处让我感动,处处令我深思,如“老师是一只青蛙”、“晒干的金鱼”等几个小案例,给了我深刻的指示:教师不仅要了解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友爱每一位学生,而且要依靠每一位学生,保护每一位学生。在“老师是一只青蛙”这则案例中,教师没有给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因为该学生的回答是在教师的预设之外的,但往往就因为这样,学生的想法得不到发表,从而使得学生的个性思维被挫伤了,说不好,在不久的将来一个伟大的天才就会被扼杀在“摇篮”里。这是多么发人深思的问题啊!“以人为本,创造适应人的教育”也让人受益匪浅,它讲述的是迪斯尼游乐园路径的设计过程:设计者格罗.佩斯在多次否决了自己的设计方案后,决定提前三个月对外开放游乐园让游人在园里不受限制走动,最后让人沿着人们自然踩出的痕迹修了路。因为该园路径设计的独特,尊重游人的自主选择,1971年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读完这一案例再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我们总是唯恐学生走了歪路,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于是就牵着学生不肯撒手。而实际上过多的束缚,违背了学生健康的成长,而"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才能令其茁壮成长,趋向完美。如果我们有也能像格罗·佩斯那样,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那么教育将是人的教育,而不能是使人适应教育的教育。

总之,“爱”和“赏识”是启迪学生智慧的“金钥匙”,以激励学生的成长,润泽学生的心田,照亮学生的人生。《影响教师的经典教育案例》是一份精神大餐,当我耐心地读过这本书后,才发现原来教育理论的真谛和教育变革的“秘密”就在我们的身边,同时领悟到案例的作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