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实习评价意见范文

实习评价意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实习评价意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实习评价意见

第1篇:实习评价意见范文

关键词:医学专科;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教学管理

一、医学专科院校充分认识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重要性

1.达成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所有高等院校会根据自身的条件与服务地方、区域或行业制订合理的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检验该校办学成功与否,最重要的考量就是人才培养目标是否符合要求。随着国家与任用单位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日益重视,高校开始把实践教学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医学专科院校在医学院校体系里的竞争力明显偏后,随着高等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高校自主办学的权力逐步扩大,医学院校之间的竞争主要是通过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来取胜。要使自己培养的学生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过硬的实践能力。强化实践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价是提高人才培养的需要。

2.夯实内涵建设规范教学管理的需要

近几年来教育部再三强调各高校应加强内涵建设,规范教学管理。医学高等院校的内涵建设的重点之一是强化学生的实践教学,这点已经形成了共识。加强内涵建设的重点是实践教学的落实、监控与评价。建立合理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可避免实践教学流于形式,也可规范实践教学,使其做到有章可循。

二、医学专科院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原则

根据课题组成员近几年实践教学的经验,要使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的内容、形式与管理进行有效的监控与评价,必须对实践教学的各环节进行细化与体系化,构建监控与评估的体系必须遵循如下原则。

1.目标性原则

目标性原则主要是针对两方面:第一是针对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教学评估,实践教学的内容、计划、实施、设施的建设等必须依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评估指标。第二是针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最关键、最难的一个环节就是实践教学,监控与评估体系的建立必须紧扣人才培养方案。

2.可操作性原则

对实践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价要考虑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又要突出重点;既要考虑校内的实训基础,又要考虑校外临床实践的条件。监控与评价体系要在学校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在实际的教学中能操作。

3.独立性原则

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的体系里的各项内容是独立而不重叠的,通过各项监控与评价的汇总就能全面系统的反应实践教学的整体质量。

4.激励性原则

对实践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价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师生教育教学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通过监控了解实践教学中教师的指导情况,学生的实践过程,可以发现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通过评价激发教师对实践教学的重视,激发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兴趣,促使师生对实践教学投入更多的精力,从而有效的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三、医学专科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医学专科实践教学是一项较为复杂而系统的工作,对其质量的监控与评价大致包含实践建设、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标准、具体的实践项目(实训、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其中实践建设包括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硬条件的建设,等等。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对象如图1所示。

这些对象构成了四个子系统。

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目标子系统,包括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管理的目标系统,实践教学的总目标以及各分目标都是监控与评价的对象。

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对象子系统,对实践教学可能产生影响的一切因素都是监控与评价对象。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组织子系统,该系统包含医学专科院校内部和校外实训基地、定点医院实施实践教学质量监与评价控管理的人员和机构。

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活动子系统,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中,监控与评价者对被监控者与被评价者实施的监控活动及过程。如图2。

四、构建多维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

医学专科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应该由学校实践教学主管部门、教学院系、负责实施的教师、参加实践的学生、实训实习基地、用人单位或社会相关单位等部门或人员组成,他们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对实践教学的质量进行监控与评价,学校负责实践教学的主管部门根据各方的信息做合理的判断,协调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纠正实践教学中一些偏差。

五、医学专科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实施策略

1.医学专科人才培养理念的变革方案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人才市场的快速变化,医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决定了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理念必须与时俱进,紧扣医学科学的发展与就业市场。医学专科的人才培养方案应从过去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的状态中转变为以学生的就业创业为抓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课程的设置理论与实践并重,过程与结果兼顾。

2.建立健全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管理机制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建立健全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管理机制是有效监控与评价实践教学的根本,也是促成实践教学切实落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通过一系列的规章与制度对实践性课程进行有效的监控与评价,保证实践教学按照人才培养的要求有序高效的实施。

3.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标准

在健全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管理机制的基础上,制订科学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标准是促进实践教学提高的重要举措。对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指导书、实践教学管理手册、实习报告、实践教学总结、实践教学评分等一系列的实践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科学的监控与评价标准,监控与评价就有章可依,便于提高监控与评价。

4.实践教学资金的投入

目前许多医学高等专科院校面临的困难是资金严重不足,校内实践教学基础设施严重滞后,校外实训基地质量不高,改善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是医学专科一个非常紧迫的任务。最快捷的途径就是加大资金投入,针对不同的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完善实践设施。加快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扩展实训基地数量,争取地方医疗条件好的医院的支持。

5.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医学专科院校应尽快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可采取顶岗实习增加实践锻炼的机会与时间,通过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激励一线教学积极参与提高勇于参加实践教学老师的待遇等措施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6.建立实践教学质量与评价的信息反馈系统

实践教学主管部门与实施部门如何有效的获取与反馈实践教学的信息也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医学专科院校实践教学与评价的信息反馈有三条主要渠道。一是学校督导组。医学专科院校要充分发挥校督导的作用,利用常规督导、专项督导、综合督导等督导方式,收集实践教学每个环节的具体信息,做出科学分析后及时反馈给参与实践教学的师生或部门。二是教学信息员。医学专科院校与其他高校一样都设置了教学信息员,教学信息员都来自教学第一线,他们是教学的亲历者,对教学中任何细节都比较了解,他们搜集的信息及时报告给相应的老师或部门,能使师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三是用人单位。用人单位对实践教学的效果拥有终极话语权,他们对接收人员的实践技能评价是最有分量的。医学专科院校如能及时搜集到这方面的信息,并做出合理判断,再加以利用,必将大大的改进实践教学的质量。

医学专科实践教学是医学专业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抓住了实践教学这一环节,就抓住了医学专业职业技能的核心。强化对实践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价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

参考文献:

第2篇:实习评价意见范文

随着医院管理的不断完善,对内部审计开展审计评价,越来越受到医院的重视,它不仅给医院管理决策层提供了充分的决策依据,也使审计工作走出误区进入良性发展的道路。文章通过具体实例,探讨了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

审计 评价指标 方法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hospital management, evaluation of internal audit to carry out audit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by the hospital, which hospital management decision-making not only provide sufficient basis for decision making, but also to audit the errors into the path of healthy development . Articles by concrete examples of the audi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Keywords

Audit Evaluation Method

从2006年开始,我们对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分院(以下简称分院)建立了评价体系,并开展审计评价工作,并在审计后就有关问题进行指导,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一、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分院2006~2010年会计报表和统计报表,选择有关经济指标与统计指标对医院经营管理及运行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根据分院的特点,考虑其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以及在管理上与总院存在差距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指标体系。按照运营能力、卫生资源利用效果、偿债能力、发展能力四大评价指标,选取与之相关的经济指标和统计数据,进行分析评价。

二、评价体系

(一)基本指标

2006年,分院拥有床位380张,床位使用率67%,年收入6565万元,经营效果为赤字22万元。五年后床位增加至440张,床位使用率104.3%,年收入翻一番,业务收支结余1404万元,结余率为10.3%(表1)。

(二)评价指标

1.运营能力

在该类指标中,除流动资产项目外,其他各项资产周转天数均呈现周转加快。总资产周转减少79天,降幅17.17%;应收帐款周转天数减少4.88天,降幅27.27%;存货周转减少5.11天、药品周转减少17.74天,降幅均大于37%。周转加快的主要原因是分院的存货全部有由总院统一配送,分院无需采购储备,很大程度节约了储备资金(表2)。

但是,从2009年看,总资产周转、流动资产周转呈现回升现象,其原因系货币资金存量大幅增加所致。从表1中可以看到2009年货币资金存量大量增加,虽然显示分院有充分的经营资金保障,但另一方面导致流动资产周转减慢。存货及药品周转于2009年也有小幅回升,但是幅度较小,主要为2009年医院经营迈入快速发展,在调整过程中,没能全面有效控制。综观近五年的运行情况,指标显示分院的运营能力呈增强趋势。

2.卫生资源利用效果

卫生材料的使用一直是医院管理关注的重点。分院百元卫生材料支出的医疗收入在2006年、2007年呈阳性增加。从2008年开始,每年以不同程度下降。2010年为456.83元,较2006年减少22.06元,降幅5.07%。这其中不否认有管理上的问题,如过度使用一次性卫生材料,以及大量植入材料使用等因素。但是材料价格上涨,也是该指标下降的原因。

值得欣慰的是,分院在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抓住发展机遇,投入适量固定资产,收入每年都有新高,百元固定资产的医疗收入,由45.32元上升到66.14元。百元人员费支出的医疗收入,虽然在这几年中呈波动性变化,但总趋势还是呈阳性,百元人员费支出的医疗收入增加41.66元。

从卫生资源利用效果来看,分院的卫生材料管理需要认真研究,找出问题的真正原因,对症施治,一方面可以杜绝人为因素造成的非合理应用,另一方可以有效减轻病人的费用负担。

3.偿债能力

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都是用来表示资金流动性的,反映短期债务偿还能力的数值(参考值:前者的基准值是2,后者为1)。这几年分院的流动比率大幅提升, 2010年为197.95%,接近基准值。速动比率也在每年提升,2010年为67.26%,虽然距基准值还有差距,但反映分院具有短期偿债能力。

从资产负债率指标看,五年来资产负债率一直在25%左右波动,一方面反映分院经营风险小,另一方面反映分院未能合理负债经营,一直在靠自我资金的能力来发展,虽然风险较小,但在当前卫生事业快速发展的条件下,不能抓住机遇,快速发展,就会丧失发展的机会。合理运用负债经营也是医院在加速发展中经常采用的方式。从该类指标看,各项指标呈阳性变化,显示分院的偿债能力每年提高。

4.发展能力

医院发展能力指标包括业务收入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和净资产增长率。

医院业务收入是反映和评价一个医院运营状况的主要指标之一,它是对医院运营结果的重要综合体现。这几年分院的业务收入增长速度明显,每年以大于10%的速度波动增长。在这五年中,分院实行了综合目标分类管理,最大限度提高了医院管理的力度。通过不断地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找到突破口,找准发展的方向,以此提高医院的创收能力。

总资产增长是医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反映医院一定时期内资产经营规模扩张的速度。通过固定资产和流动占比重分解分析,2006年、2007年分院固定资产增长是总资产增长的主因素,占比重分别为99%和86%。而后三年,流动资产增长是总资产增长的主因,占83%、69%和56%。在流动资产增长额中,货币资金又是流动资产增长的主要因素,分别占61%、99%和62%,反映了分院近几年货币资金充足,但分院在资金的运作上应该加强管理,避免资金闲置浪费,因此应该选择合理投资。

有较高的盈利能力是医院能够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净资产增长率就是衡量医院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这几年分院净资产一直是持续性增长,2006~2007年净资产增长幅度在10%左右波动,2008~2010年净资产增长率为20.66%、23.84%和23.81%。这充分反映了分院在较高净资产收益的情况下,保持较高的净资产增长率,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三、结束语

综上分析,分院经过五年的变革与发展,无论资产规模还是收入规模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都取得了很大成绩。

总之,医院开展内部审计评价,需要审计人员积累大量的资料,才能建立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开展审计评价不仅开创了审计工作的空间,还为医院管理层提供了决策的依据,同时也给审计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新的实践平台,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责任编辑 马孝民)

第3篇:实习评价意见范文

中小学校的学生评价涵盖了学生在校期间的所有活动,包括学校按照课程计划自己实施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综合素养的全面评价。综合社会实践基地只实施社会实践活动一项课程,所以学生评价的内容与中小学校相比显然狭窄得多,只能反映学生在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只是学生某个时段的单项活动评价。因此,综合社会实践基地的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评价只能成为中小学校学生评价体系中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理论上应该包含在中小学校的学生评价体系之中。综合社会实践基地专门实施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课程,使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得到专业化的开发和实施,某些特色课程和精品课程接近甚至达到了专业培训机构的水平,为中小学生提供优质的、系统的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服务,也为中小学校开展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可供借鉴的课程样本和范式。综合社会实践基地与中小学校的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有机交融、互为补充,使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规定、地方管理、校本开发与实施的必修课程”得以完整的呈现。综合社会实践基地特有的资源优势、课程优势、活动管理优势、师资优势、专业的硬件设施等方面的优势奠定了综合社会实践基地在综合社会实践活动领域的骨干地位,使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在综合社会实践基地有效地开展起来,很好地弥补了中小学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面临的缺乏资源、课程、师资等严重缺陷。同时也辐射、带动区域内普通中小学校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二、评价目的存在层级差异

中小学校的学生评价旨在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综合社会实践基地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将“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的综合素质目标分解为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目标并作为学生评价的要点。但是,由于学生集中参加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非常短暂,达成综合素质目标的任务应该由综合社会实践基地和中小学校一起作为长期的任务共同完成,综合社会实践基地可以起到激励和强化的作用。依据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综合社会实践基地更关注通过密切学生与生活的关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帮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个性。

三、评价方法各有侧重

在较长的学制时段内,中小学校的学生评价呈现长期、稳定、连续的动态实施特征,主基调是发展性评价,主要采取激励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等评价策略。综合社会实践基地在借鉴中小学校学生评价的基本策略、基本方法的基础上,更应关注被评价者参加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时程短暂、多次参加、间断不连续”的特点,制定并采取与之相适应的评价策略和评价方法。由于时程很短暂,学生会很快由一个活动项目转入另一个项目,课程的密度很大,实施评价的时间很局促;因为课程轮转的需要,项目转换导致的内容跨度也非常大,评价的连续性受到很大限制。因此,综合社会实践基地的发展性评价体系中,除了激励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等基本评价策略,更应建立针对性更强的即时性评价策略,通过“一项一评”保证评价的及时有效性。“即时性”评价策略的特点是快速作出评价(中小学校很少使用),评价者一要适当提高“结果评价”的权重,把直观呈现的活动结果包括过程中的量化结论作为重要的评价依据,二要密切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在不熟悉学生甚至不认识学生的情况下观察并判断出反差最大的两类学生群体(在团队特征非常明显的项目中更有价值),作出恰当的评价结论。

四、评价结果展示系统的差异

中小学校的学生评价展示系统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一般有过程性评价展示系统以及终极性综合评价展示系统。显性的过程性评价展示系统一般有针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常规评比类,如量化考核、各类“星”评比、流动红旗评比等,通过制定一系列基本规范、标准和要求长期进行,形成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包括学生的自主评价,其实质是形成性评价;其次还常见以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要目的的阶段性单项活动类,如各项竞赛、先进、标兵评比等,激励性评价方法运用较多。显性的终极性综合评价展示系统是将整个评价时间跨度分割成若干个时间节点,一般以学期、学年、学段进行,对此时间节点内学生的发展状态作出终极性综合评价,常见的展示形式有学生自我评价、他人评价、教师评价、优秀学生评比表彰、学生成长记录袋、学生综合素质报告书、学业报告书、学生档案等。其中学业评价会更多使用结果评价法。隐性的过程性评价在师生活动中频繁产生,甚至不经意间就已经发生,教师的一句表扬、一个动作甚至一个表情都可以产生评价的效果。与之相比,综合社会实践基地的评价展示系统因评价实施的时间跨度短暂而显得相对简单。显性的过程性评价展示系统主要集中在生活类和以实践活动内容为主的单项竞赛,以行为习惯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为主要目的,常见有就餐、宿舍和单项活动项目的考核、评优并即时展示。显性的终极性评价常见有两大类,一类是各单项实践活动课程的即时性评价,另一类是综合性评价,包括学生本次实践活动的综合评价和各类优秀的评比,主要展示形式是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登记表和优秀表彰等。隐性的过程性评价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进行。

五、评价结果使用上的差异

第4篇:实习评价意见范文

【关键词】 中医药院校 学习质量 评价体系 人才培养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建立和完善以教学质量评价为核心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运行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即学习质量,是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处于核心的地位。几年来,学校根据高等教育形势的发展和中医药教育的特色,按照“突出重点,强化保障”的原则,以规范评价过程为主要手段,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推进以学习质量评价为核心的质量评价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

学习质量评价体系的构成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中医药学生学习的规律,针对具体评价环节,学校的学习质量评价体系由明确评价目标,完善评价组织机构,确定评价内容和标准,选择评价方式,反馈、整改、再评价5个基本环节组成。如图:

图1(略)

2

学习质量评价体系的实践

2. 1

明确评价目标

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在教学评价过程中,评价目标都必须按照应用型人才的标准进行选择。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教学计划安排、课程建设标准和设置原则、课程教学目标等要素。

2. 2

完善评价组织机构

学校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教学评价组织机构和队伍建设,逐步加大教学评价的深度和广度,形成了由各级教学管理干部、教师、学生组成的教学评价队伍。包括校、院、教研室三级教学质量评价机构,教学督导组、政治辅导员队伍和学生信息员组织,并在教务处设立教学质量管理科具体组织协调全校的教学评价工作,从而保障了质量评价工作的顺利进行。

2. 3

明确的评价内容和科学的评价标准是学习质量评价体系建设的核心要素

学校在明确评价内容和标准问题上,一直以“应用”为出发点,结合中医药教学的特点及学生学习规律,按学习质量评价内容将此环节划分为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两部分,并制定了一系列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标准。(1)学习过程评价:学习过程评价属于形成性评价,能够及时诊断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改进和调整不断提升评价质量。根据学生学习过程,学习过程评价由课堂学习评价、综合素质评价、毕业实习评价3部分组成。课堂学习评价和综合素质评价每学期末进行。课堂学习评价包括课堂教学评价、学习评价和实验、实训评价三方面内容;综合素质评价主要是针对学生个体进行的评价;毕业实习评价是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进行评价,具体通过各实习科室代教教师完成。针对评价内容,学校修订、制定了包括《教师课堂授课质量评价标准》《学习质量评价标准》等7个方面的评价标准,基本涵盖了学生学习诸环节。(2)学习结果评价:学习结果评价属于总结性评价,是评价最重要的内容。学校根据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不同阶段,将此部分划分为理论考试、实际操作考核、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毕业生质量调查4部分评价内容。

2. 4

选择评价方式

选择科学的评价方式是提高评价效果,保证评价质量的关键环节。学校按照多样化评价原则,针对影响学习质量的相关因素,采取了不同的评价方式。主要包括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教师评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毕业综合评价、其他辅评价等方式。(1)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所以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是与学习质量关系最密切、影响最大因素。根据学校教学实际,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由学生评价、专家评价、同行评价和自评四部分组成,由教务处统一组织,每学期评价一次。不同评价者,评价内容重点也不一样,如专家,侧重教学的组织、教学能力的评价;同行侧重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评价;学生侧重教学效果、教学态度的评价。(2)教师评价主要以班级为单位,通过学期末各任课教师填写《学生学习质量评价表》来完成,重点对授课班级的学习风气、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由教务处进行汇总、公布专业、班级教师评学的成绩,以此作为调整教学方案的重要依据。(3)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每学期进行1次,按每个学生学期学业成绩(占80%)和第二课堂(占20%)进行评定,评价结果作为学生评优、评奖的依据。(4)毕业综合评价是指学生毕业综合成绩评价,学校规定毕业生的毕业考核成绩由实习前实训技能考核成绩+实习期出科、入科考试成绩+毕业理论考试成绩构成,每个环节的考核成绩必须达到及格标准,并按不同比例计入学生的毕业综合成绩,否则不予毕业。(5)其他辅助评价以随机性评价为主,主要采取教学检查、听课、座谈、各种竞赛、评课、问卷调查等评价形式,作为常规评价的补充。辅助评价能够帮助学校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及其发展变化情况,是学习质量评价不可或缺的评价形式。

2. 5

反馈、整改、再评价

反馈、整改、再评价是实现评价目标的有效途径,是学校调整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为畅通反馈渠道,所有评价信息均由教务处汇总反馈。反馈对象主要是教学单位和教师本人、学工部和学生本人,相关信息要反馈至人事部门,作为调整教学工作和奖优罚劣的依据,为实施再评价打下基础。

3

学习质量评价体系实践的思考

3. 1

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学校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整,对相应的教学评价文件进行了修订,形成了以规范评价过程为突破口的学习质量评价体系,取得了明显效果。以2004~2006年度为例,见下表1。

表1

2004~2006年度与学习质量密切相关指标数据(优秀率)的比较(略)

3. 2

转变教育评价观是实现评价目标的关键

学校在树立多元化教育质量观的同时,教学评价也逐步走向多样化,使评价对象由原来单一的、覆盖面狭窄的课堂教学评价,向多层次、全方位、以学习质量为核心的评价转变;评价功能从强调甄别与选拔向重视评价的激励功能转变;评价重心从注重学习成绩向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和个体差异转变。

3. 3

全员参与是做好评价工作的基础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统一,内容涉及到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只有全校师生共同参与教学评价,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才能得到充分体现,才能确保评价结果对人才培养质量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最终使教学评价过程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3. 4

建立开放的评价体系是教育评价发展的必然趋势

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相对的滞后性特点,其质量的高低最终要通过社会实践来检验。而目前中医药高等院校的学生评价主要还是围绕学校内部评价来开展,相对封闭,评价内容和标准与社会需要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要缩短这个差距,就必须建立一个开放的、校内外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和运行机制,找准社会评价的切合点,逐步扩大校外评价范围和比重,切实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到社会实践中进行检验。

综上,笔者认为,建设符合学校发展实际的、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还需要不断探索、创新,随着学校的发展和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学习质量评价体系将会在学校人才培养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3]。

【参考文献】

[1]关守宁.关于建立中医思维模式的几点思考[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3):9293.

第5篇:实习评价意见范文

关键词: 高等职业学校 教师水平评价 指标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同时强调: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和校长,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山东省高等职业学校教师水平评价基本标准条件(试行)》对高职教师的基本条件、师德师风、业绩能力水平、实践教学能力、科研教研成果及团队合作精神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实践中如何落实这些标准,如何将这些标准要求化为教学管理行动指南,化为教师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自觉意识和行为,是本研究要达到的重要目的。

一、建立高等职业学校教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教师水平评价是在正确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根据不同类型教育对师资能力、水平、工作态度等的要求,提出科学的评价标准,制定简单易操作的评价流程,对教师教学行为和教学成果进行全面考核评价的一种方法,是对教师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进行准确判断的活动总称。教师水平评价是教育教学工作考核的核心内容,是高职学校控制教学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工作。教师队伍建设随着社会、家庭对教育质量的高要求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但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标准是什么,如何评价教师队伍的优劣,一直是困扰教育部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对高职教师水平评价的实际工作中,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和矛盾,我们需要研究、探讨、解决。一是评价形式繁杂,难以统一掌握,目前,部分高职学校对教师水平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听课、学生评教、教师互评、日常检查上,看似简单,实则非常繁杂,人力成本很高,而效果很差,变成例行公事,轰轰烈烈地开场,草草了事地收场,收效甚微。二是评价标准不明确,现行评价标准既缺少对目标的明确要求,又缺少对实现目标的指导和支持,评价标准只是模糊地认为“谁好一点,谁差一点”,评价标准停留在约定俗成的观念中,缺乏刚性要求和柔性指导。三是评价的引领性不强,现行的教师水平评价只对固定时间内的教师水平进行优劣评定,对教师如何达到国家规定要求缺乏方向性指引和发展性引领,造成很多教师在日常评价中可能得到优秀等级,但如果要申请更高职务或与全面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相比,就会发现相差甚远。

《山东省高等职业学校教师水平评价基本标准条件(试行)》的明确了教师水平的评价标准,结合高等职业学校教育发展需要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制定出《高等职业学校教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科学的教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有以下四方面意义。

1.明确教师工作标准。《山东省高等职业学校教师水平评价基本标准条件》不仅对教师的基本条件提出了明确要求,还对教授、讲师等各职务的业绩能力水平、学历资历水平等做了明确规定,这实际上建立起了教师准入机制,在制度层面保证了教师的专业性、职业性,为进一步加强高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水平提供了可靠保证。《高等职业学校教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细了各项工作的优秀标准,使得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明确努力方向、工作内容、工作要求,做到有的放矢,卓有成效。

2.明晰评价程序。教师的主要精力无疑用于教育教学工作。因此,越是简单、清晰的评价程序,越能节省教师“应付”检查评比的时间,教师越有精力投入到提高水平、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工作中,因此明晰的评价程序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3.增强教师的职业归属感。教师通过《高等职业学校教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实施,清楚自己的职业标准,自觉地按标准工作,完善自己。教师水平的提高会增强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感,提高教师承担职业责任的能力,提高教师在团队中的地位,这种自我认同和不可替代性会增强教师对职业的自豪感,从而在工作中找到更多乐趣,愿意为团队承担更多责任,愿意为了学生奉献自己的一切,这种感觉就是归属感,意味着教师拥有一颗对学生终极关怀的良心,在实际工作中产生不断学习和改进工作的动力。

4.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科学的教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意味着明确的工作方向、清晰的工作目标和合理的绩效分配机制,因此会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建立高等职业学校教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在建立高等职业学校教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坚持以下原则。

1。基础性原则。教师个体都有特殊性,这些特殊性与教师的基本要求要结合,既要注重教师本身的基础水平,又要重视教师的发展提高。通过建立教师档案,教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进一步明确努力方向,做到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提高。

2.目标性原则。教师水平评价目标一定要符合国家对教师的目标要求、符合教学目标要求、符合学校发展目标要求。要建立和明确学校工作目标,明晰自己的发展目标和要求,做到有目标、有方法、有步骤、有结果。

3.整体性原则。教师队伍中客观存在个体差异性,因此,在建立评价标准体系时,既要重视个体差异性要求,又要兼顾团队的整体性要求,做到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梯次展开、整体推进。

4.过程性原则。教师评价过程是教师学习提高的过程,因此,不能简单地以一次年终考核为最终评价结果,要把过程评价与结果性评结合起来,把日常检查与考核培训结合起来,做到过程管理、过程培训、过程检查、过程反馈。

5.激励性原则。教师水平评价必须与评先选优结合起来,与绩效分配结合起来,通过共同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体系,共同探讨实现目标的方法,共同研究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最终达到提升教师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扩大办学效益的目的。

总之,只要我们认真学习研究《山东省高等职业学校教师水平评价基本标准条件(试行)》,深刻领会其含义和要求,就可以构建较为系统、全面,并且实际操作性强的教师水平评价体系,如果在实际中能不断进行实践、验证、修订,不断进行补充和完善,就一定能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参与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第6篇:实习评价意见范文

关键词:教师提高 评价体系 指导意见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已成为教师教育实践的主流话语。我国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对教师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方式和教学内容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教师教育的根本也从“教书育人”向“育人教书”侧重。因此,构建旨在促进教师提高的评价体系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

一、教师提高评价目的

1.有利于人才合理使用,更大程度地发挥每位教师的潜能,燃起工作激情,提高工作效率。

2.有利于产生激励作用,消除教师职业倦怠。利用这种评价体系来检验、反映教师的工作成绩,从中得到动力,这个时候我们的评价就会显现出强大的激励作用,在这种作用下教师不断地总结、改进自己的工作。

3.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改进的功能。教师评价不再是简单地为教师划分等次,而是和教师一起分析自己工作中的成就、不足,提出改进计划,促进教师成长和发展,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教师提高评价原则

1.公平性原则。公平是确定和推行教师提高评价的前提。在评价中,各级领导和人事部门要排除一切干扰,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客观、全面、真实地考察和评价教师,防止用感情和偏见来代替政策。

2.发展性原则。教师发展性评价是以促进教师专业能力不断发展为目的的过程性评价,它要求教师根据学校规划、教师发展计划以及学生发展的需求,使不同层次的教师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

3.激励性原则。教师发展性评价改变以往只注重横向比较的评价方式,要注重教师自身发展的纵向比较,鼓励教师在不同阶段、不同基础的情况下都能不断获取成功的体验,以形成自我发展的动力。

三、教师提高评价体系的内容

1.教师的职业道德评价。教师应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积极上进,具有奉献精神,公正、诚恳,具有健康心态和团队合作精神;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关注个体差异;进行积极的师生互动,赢得学生的尊敬。

2.教学、科研成果评价。教师的教学、科研成果反映了教师的专业水平。除了日常教学工作以外,还需鼓励教师参与科研,如参与课程改革、交流教学经验、参加讲课比赛、论著等。通过教学、科研成果反映教师专业成长历程,反映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学校知名度。

3.加大在职教师的培训力度。应始终坚持把职前培养、入职教育、职后继续教育这三大块紧密结合,形成循序渐进、逐渐提升的阶梯式教育。加大在职教师的培训力度,在教师培训中应该更多地增加职业工作知识的内容。教育理论方面也应该增加针对职教学生的教学理论知识,增加教师在教学中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创新能力的培训。

四、教师评价体系的标准

1.在评价体系标准上。各校要从新课程对教师的自身素养和专业发展水平的要求,提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多元的、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尤其是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的标准。

2.在评价体系标准上。既要重视常规要求,又要积极引导教师创出自己的特色,重视现代多媒体的应用,在教案设计和课堂教学等常规要求上提出新的想法,比如教案设计和课堂教学既要看质量,又要看提高的幅度。比如科研成果获奖、参加县以上比赛获奖、承担大型公开教学等为加分项目,责任事故、违法乱纪等为减分项目。同时这些评价标准要随着理念的更新不断更新不断发展变化,确保它与时俱进。

3.在评价体系上。对于教师积极参加市级、省级、以及国家级培训并获得较好成果的,要给予好评。以此激励老师不断与时俱进,成为真正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和行业技能的专业课教师。

五、教师提高评价体系的实施

教师的评价考核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为了确保评价考核工作具有客观公正性和全面合理性,评价实施过程中,要贯彻专家评教、教师自评、学生评议和教师互评一级领导评审等多层次多渠道考核的原则,要采取集体评议、座谈、问卷、查阅业务档案材料和现场直接评价等多样化方法。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评价的正确率,减少误差率。

同时学校也应该为教师继续教育提供帮助,创造条件。可以通过建立校内外教师实践技能培训基地,经常选派一定比例的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加全过程生产实践或聘请企业或职业技术高校的教授到校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另外,要鼓励在职教师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寻找自身差距,及时充电,鼓励他们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认定考试,努力以自学的形式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弥补自身的不足,争取做优秀的职教教师。

参考文献

第7篇:实习评价意见范文

关键词: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模型

对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需要指定相关的规划,确保开发利用合理发展,尊重地下空间资源,最终满足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适宜性。进行适宜性评价是针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现状条件,如地形、水文、地质等进行分析和研究,判断开发利用的难度及资源分布情况,为开发利用规划提供依据。

一、模型构建

1、方法及过程

本文主要针对中国东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进行研究,适宜性会受到不良地质条件影响,地下空间开发也受建筑基础等现状条件影响,因此模型结构包含地下空间开发限制性分区现状评价与难度分区评价,最后对二者进行综合评价,得出最终的适宜性评价模型。

2、模型构建结果

根据以上分析,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模型结构包含地质评价、建设现状评价及综合评价。地质评价是在总规划层面提出难度分区,对容量指标进行计算;建设现状评价是在详细规划层面提出限制分区,对容量指标进行计算;综合评价是针对地质评价与建设现状评价进行综合考虑,对容量指标进行计算。通过对东部城市的地质及建设现场综合分子,模型指标结构如图1所示:

3、评价方法与工具

利用层次分析法、专家问卷调查法、最不利等级判别法、排除法及GIS软件进行评价模型分析。层次分析法主要用于判断矩阵的确定、权值确定等方面;最不利等级判别法主要用于地面工程建设适宜性判断中;排除法主要针对限制开发的区域进行排除。GIS软件在城市规划建设、自然资源管理、测绘、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在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中,GIS主要用于矢量分析、栅格分析、三维分析及地质统计分析中,使适宜性评价更加的准确和详实。

二、地质评价模型

1、指标量化

包含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场地稳定性几个方面。(1)地形地貌。包含地面标高与地面坡度。地面标高量化中通常结合城市防洪规划、如果城市离江河较远,且降雨量少,该指标可不用考虑。地面坡度:主要结合城市地形特征,如果坡度起伏较大,则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产生的影响较大,反之影响较小。(2)工程地质。包含土质均匀性与软土厚度。土质均匀性在城市整体规划层面,可粗略划分,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影响不大;软土厚度量化指标和土质均匀性类似,因城市不同而不同。(3)水文地质。包含潜水埋深、承压水水头绝对标高、层压水层顶板埋深及地下水腐蚀性几方面。潜水埋深量化指标是在城市地下空间竖向布局规划基础上进行的;承压水水头绝对标高量化指标通常基于第一层常压水水头绝对标高;承压谁曾顶板埋深量化基于第一层承压水;地下水腐蚀性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影响较小。(4)场地稳定性。主要考虑环境地质与动力地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质评价,针对不同城市,量化标准也有所差别。

2、评价路线及权重

分为两种类型,敏感与非敏感因素。敏感因素,如场地稳定性,一旦出现灾害,造成的伤害非常严重;非敏感因素,如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由于各因素均在地下空间开发中可用,只是程度差异,可用层次分析法。综合分析,评价路线采用最不利等级判别法得到地质分级。构造判断矩阵,在层次分析法基础上,经专家调查,确定主题层判断矩阵。根据各个判断矩阵,对各主题层及指标层的权重进行计算。

3、划分等级

按照计算结果,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地质适宜性划分等级,按照城市特点可划分为如下等级:表中,评价得分0.75-1为Ⅰ级属于适宜区;评价得分0.5-0.75为Ⅱ级属于较适宜区;评价得分0.25-0.5为III级属于较不适宜区;评价得分0-0.25为IIII级属于不适宜区。

三、建设现状评价模型

1、指标量化

包含建筑、道路、绿地、广场、城市备用地、控制区及其它用地。(1)建筑。根据地基基础影响理论,地下开发范围和原建筑在垂直与水平距离方面保持一定程度,地质条件与建筑物层高对竖向深度有影响。(2)道路。考虑保护厚度及市政管线,如果道路下存在地下建筑空间,量化指标取地下建筑空间;(3)绿地。包含林地、草地等,如果绿地下存在建筑空间,取以建筑空间作为量化指标;(4)广场。广场下不宜开发地下空间,如果有,则以地下建筑空间为量化指标;(5)其它。因地下空间现状中管线、基础均在建筑、道路下,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限制性进行评价。

2、评价路线

由于对建筑下、道路下的基础设施数据难以收集,所以对建设现场中的因素进行分析是,采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限制性进行评价,根据地形图对地面现状进行分区,最后进行开发限制分层评价,可划分为三类:可充分开发、可有限开发与限制开发。可充分开发表示该区域的地下空间不受任何设施的影响,能够充分开发利用;可有限开发表示该区域有设施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产生影响,但地下空间仍然有开发利用的空间;限制开发表示该区域地下设施对开发利用影响非常大,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应该限制开发。

四、综合适宜性模型

对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进行评估中,尤其是局部区域空间评估,需要对地质适宜性与建设F状进行综合分析考虑,在此基础上构建综合适宜性评价模型,如表1所示:

此外,除了针对适宜性地质模型、建筑现状模型及综合评价模型进行研究外,估算地下资源容量也是重要的部分,适宜性评价模型估算体系如图2所示:

五、结论

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中,通过对地形地质、建设现状等条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到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适宜性综合评价模型,然后利用该模型对某区域地下空间资源分布情况进行评估,可得到以下结论:

首先,地形地貌、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水文地质及城市建设现状等因素对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适宜性都会产生影响,但是由于城市的不同,各因素在具体城市中产生的影响程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其次,对城市地下空间资源适宜性进行评价中,地质评价是基于总体规划层面的评价,而建设现状评价则是基于详细规划层面的评价,综合适宜性评价是基于地质评价与建设现状评价对地下空间布局进行的综合性评价。

第三,进行城市地下资源适宜性评价中,需要对城市规划、地质勘察、城市地形测绘等资料充分进行利用,才能确保评估的准确性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最后,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中对GIS的利用,能够使容量估算的准确性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吴江鹏,江强强.某市主城区浅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适宜性研究[J].山西建筑,2015,10(16):47-48.

第8篇:实习评价意见范文

论文摘要: 高校教师评价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借鉴中外教师评价成果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对影响我国高校教师评价的制度性因素的分析,旨在构建科学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

进入21世纪,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已经成为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建设一支高效的、富有创新性的师资团队,关乎大学的生命力和国家的长远发展。因此,高校教师质量评价问题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文献综述

西方教育评价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相对较早。正式的教师评价制度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20世纪90年代以后教师评价研究得以大发展。首先,西方高等教育评价活动主要是学校自我评价。这些评价活动主要有对教师任职资格的评价,如教师的学术水平、学历水平和教学经历等。其次,西方高等教育活动的许多内容较早融入了市场机制,许多中介机构参与实施教育评价活动,包括高校教师评价活动。再次,西方高校教师评价活动注重教师个人职业发展,在评价方法上多采取发展性评价,评价面广泛,可信度高。最后,西方高校教师评价活动注重实践性,高校教师评价研究侧重于搜集和整理相关信息,为学校管理者提供信息咨询与信息服务,以做好学校工作。

我国教育评价的研究起步较晚,从研究内容上看,国内对于高校教师评价的研究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的:一是高校教师评价存在的问题探讨与对策分析;二是对高校教师评价的功能以及评价原则的探讨;三是对国外教师评价理论在高校如何进行应用的研究。国内这些研究系统性不强,许多论文基本上是经验式的或思辨性的,没有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借鉴国内外教师评价的科研成果,本文拟从分析影响高校教师科学评价的制度性障碍入手,构建科学的高校教师评价体制。

二、影响高校教师评价的制度性障碍分析

1.政府机关对大学管理的行政化倾向

建设高素质师资的关键,是实现大学的真正自治,理清行政机关与大学教育的关系。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教育体制改革要采取……方针,加快步伐,改革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体制,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改革相适应的教育新体制。”“……逐步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然而,为适应分税制改革的需要,围绕分权展开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制度创新,如共建大学、合作办学、下放大学等,体现的都是中央与地方对高等教育权力的重新分配、划定与转移,并非针对高校的自主权,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教育的行政化倾向。决策者并没有意识到教育是具有独特价值观念和文化目标、独特原则和活动规律的专门性事业,是需要遵循其专门的活动规律的。我国教育领域目前通行的领导制度,是一种显著的行政管理制度,严重违背了教育的本质和规律。成为教育领域中许多深层次矛盾的主要根源,这是高校教师评价科学体系未能有效建立的制度性原因。

2.学校管理者对高校教师的行政化管理倾向

在教育内部领导关系上,教师评价目的的确立、方法的选用、评价标准和评价的结果,更多是由管理者来主导。在今天中国社会行政与学术不分的状况下,专家、领导对评价者形成强大的威慑力。而我国教育领域中行政化的管理制度,使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的协作关系,变成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实质性的“上下级”关系。管理者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向教师发号施令,教师们却几乎没有质疑和反对的余地。可以说,正是我们长期秉持的行政制度抑制了学术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教师的责任心。在这种行政管理权力评教的压力下,数字化管理而非发展性评价成为制约高校教师的主要手段,不利于教师的身心健康和专业成长,违背了教书育人的本真意义。

改善学术、教学与政治的关系,促进学术民主和教学自由,保障学术和教育的高水平和创造性,是解决高校教师评价问题的关键。因此,教育行政职能必须予以转变。改革的深入,势必引起相关利益关系的变化,致使改革的深入受阻。“任何成功的变革项目背后都有一种坚定的信念,那就是走向新变革是可能的”。改变政治控制教育的方式,将从根本上扫除影响高校教师评价的制度性障碍。

三、国外同行评价制度的启示

与行政评价相比,同行评价较为公正和客观。同行评价是教师之间的相互评价与指导。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在教师群体中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使学生、教师和学校三者同时获得发展。在这方面,美国同行评价的做法值得借鉴。

(一)教学评价

美国大学的教学与科研合一,而非分离。美国大学没有繁多的考核指标,教师为自己的终身教职而奋斗,通过同行评价进行。教学评价是美国大学评估教师的关键因素。为了保证评价的客观有效,常常采用多个信息来源、多种评价方法评价教师,力求全面反映教师在教学中的绩效水平。从各类学校对教学质量评价信息来源重要性的现行排序来看,采用较为普遍的有系主任评价、同行评价、系统的学生评价。同行评价无论在何种类型的大学都很重要,评价的主体一般是与被评价教师所教学科相关的资深教授,也包括外校的资深教授。在评价教学时同行所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有同行填表式评价、书面评价、匿名小组评价。

(二)科研评价

在美国高校中,科研评价与教学评价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各类大学对学术水平的评价指标排列次序是不同的,他们各有侧重点。各校对科研水平评价的16项指标中,比重最大的有3项,即在高层次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出版的书籍数和经过同行专家评定的研究工作质量。本人著作被引用的次数、未公开发表的论文或报告数量和自我评定等项目则占次要地位。其他指标(如获得的研究课题资助或奖励)受重视的程度则不一致。研究型大学更为强调校内和校外同行专家的评价。

同行评价以一个学术共同体的存在为条件,共同体内的学者认同一些基本的学术价值和学术规范。美国学术界的同行评价包含几个重要组成部分:外部评审人制度、匿名评审的专业杂志、研讨会(seminar)制度。

此外,引用分析法是美国科研评价的重要方法。其理论基础是文献被引用的次数,质量高的文章或研究成果被引用的次数就多。设在美国费城的科学信息研究所(ISI)专门从事这项工作,它们所提供的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科学引文索引(SCI)和文学与人类科学引文索引(AHCI)被作为评价高校科研水平和质量的具体指标,进入该索引的论文数量是衡量一所大学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

四、建立同行评价制度是我国高校教师评价的必然趋势

(一)为同行评价建立制度保障

在学校建立评价制度时,除了要开展领导评价、教师自我评价和学生评价之外,还要把教师同行评价作为一项必不可少的评价手段。这样,便可以在学校中进一步确立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扩大教师对于评价的参与权和决策权,营造有利于同行评价的学校氛围。同行评价要由学校评价专门小组来领导,其中包括校长、教师、家长和学生,对全校的评价活动进行统一布置和协调,实施制度管理和过程监控。美国同行评价的实践已经清楚表明,没有学校制度的支持,同行评价难以开展,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二)为教师评价者提供支持条件

同行评价的持久开展,会给教师评价员增添许多任务和责任。他们要经常听课、与被评教师共同研讨、总结评价的书面材料、开展合作性的教学和研究等。所以,与自己的工作发生冲突和缺少足够的时间将成为他们面临的突出困难。为了让优秀教师能够对同行评价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应该给他们减少工作任务,甚至让那些教师成为“全职评价员”(full-time evalu ator),在一段时间里不承担任何教学或科研任务。在给予充分时间的同时,学校还应为主持同行评价的教师提供一些薪金资助,以补偿他们为此所付出的努力和辛劳。除此以外,在开展同行评价的过程中,为教师评价员提供持续的专业化培训,提高他们的评价素养和交流能力,也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肖美良.高校教师评价研究简评[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第27卷,(1).

[2]史万兵.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5.

第9篇:实习评价意见范文

关键词:煤矸石发电;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4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7-0314-02

0 前言

煤矸石发电是煤矸石综合利用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最有效途径,也是发展煤矸石综合利用的重中之重。传统的以经济效益为主的经济评价方法,已难以满足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对涉及因素愈来愈复杂的煤矸石发电项目建设决策及其规划设计提出的更高要求。因此有必要建立合理的煤矸石发电项目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1 煤矸石发电项目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1.1 煤矸石发电项目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本文应用系统分析方法,从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选取18个指标组成了煤矸石发电项目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1.1.1 经济效益指标

(1)财务净现值。财务净现值是指在项目计算期内,按照设定的折现率将项目各年的净现金流量折算成现值后求出的项目现金流入和流出之和,它是反映工程技术方案在整个分析期内获利能力的动态评价指标。

(2)投资利润率。投资利润率指投资项目达到生产能力后的一个正常生产年份的年利润总额与总投资之比,它是考察项目单位投资盈利能力的静态指标。

煤矸

石发

电项

目的

综合

效益

评价

指标

体系

经济效益(0.41)财务净现值(0.28);投资利润率(0.16);资产负债率(0.03);借款偿还期(0.10);财务内部收益率(0.26);投资回收期(0.17)

社会效益(0.33)对地区经济拉动作用(0.03);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0.05);保持矿区稳定(0.10);政策符合性(0.25);节约土地面积(0.25);节约能源效益(0.18);公益效益(0.02);就业效果(0.11)

环境效益(0.26)灰渣综合利用率(0.44);煤矸石率(0.31);矿井水利用率(0.10);减少SO2的排放量(0.15)

图1 煤矸石发电项目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3)资产负债率。项目的资产负债率是项目负债总额与项目资产总额之比,它反映了项目各年所面临的财务风险程度及偿债能力。

(4)借款偿还期。项目借款偿还期是指根据国家财税规定及项目的具体财务条件,按照以项目投产后产生的资金偿还项目借款本息(不包括已用自有资金支付的建设期利息)所需要的时间。这一指标主要是反映项目的长期偿债能力。

(5)财务内部收益率。财务内部收益率是指项目计算期内各年净现金流量现值之和等于零的时候的折现率,它反映了项目本身的盈利能力的动态评价指标。

(6)投资回收期。投资回收期是指投资项目从建设之日起,以每年的净收益抵偿其全部投资(包括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所需要的时间.它是反映投资项目回收速度的重要指标,即资金偿还快慢的一种指标。

1.1.2 社会效益指标

(1)对地区经济拉动作用。地区经济拉动作用是煤矸石发电项目对地区经济发展及相关经济实体发展的促进和拉动作用,就是指煤矸石被作为发电原料处理后,地区的环境污染减少了,环境变得越来越优美,使地区经济充满新的活力,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

(2)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煤矸石电厂的建设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改善了公共设施,促进了交通运输,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向社会供电供热。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3)保持矿区稳定。随着煤矿改革的不断深入,造成煤矿下岗人员、社会闲散人员增多,势必给矿区秩序带来很大影响,不利于社会稳定。煤矿建设矸石热电厂,可以安置人员,减轻就业压力,利于保持矿区有一个良好的治安环境。

(4)政策符合性。我国政府历来重视煤矸石的综合利用工作,尤其是煤矸石发电,为了积极推进煤矸石的综合利用,采用一系列法律、法规、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支持和鼓励煤矸石综合利用,所以煤矸石发电项目具有很强的社会适应性和政策符合性。

(5)节约土地面积。节约土地面积是指煤矸石发电项目年消耗煤矸石总量与占地系数的乘积,它是考察项目节约土地能力的重要指标。煤矸石发电项目建成之后每年消耗很多的煤矸石,减少了煤矸石的堆放,节约了土地面积。

(6)节约能源的效益。节约能源的效益是指煤矸石发电项目年消耗煤矸石总量换算成原煤所需的量的费用。煤矸石发电项目是以煤矿废弃物煤矸石为原料,节约了大量能源。它是衡量煤矸石发电项目节约原煤的重要指标。

(7)公益效益。煤矸石发电的公益效益表现在满足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的需要,清洁优美的环境给人们以启示:珍惜和爱护环境,使人们随着环境的改变,培养良好的道德风尚。

(8)就业效果。就业效果是是通过单位投资就业人数表示,它是项目体现社会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煤矸石发电项目在施工期间和项目建成后管理运行期间也需要很多管理人员和工人,所以煤矸石发电项目创造的就业效果是十分显著的。

1.1.3 环境效益指标

(1)灰渣综合利用率。灰渣综合利用率是煤矸石发电项目年利用灰渣量与年产生的灰渣总量之比。灰渣对环境造成污染,但是它有作水泥厂的掺和料和用于生产砖、加气混凝土砌块等建材的价值。

(2)煤矸石率。煤矸石率是煤矸石发电项目年煤矸石利用量与年发电燃料总量之比。煤矸石中含有的硫是重要的污染源,矸石电厂的建立,在利用煤矸石的同时也大大减少了大量的煤矸石堆积、流失和风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矿井水利用率。矿井水利用率是煤矸石发电项目年矿井水利用量与年总的用水量之比。煤炭生产过程中要排出大量矿井水,水源充足。这些矿井水经处理后完全可以满足煤矸石电厂的工业用水需求,可以节约大量的水资源。

(4)减少SO2的排放量。减少SO2的排放量是煤矸石发电项目年煤矸石利用量与煤矸石的含硫率及锅炉脱硫效率的乘积。煤矸石自燃不仅白白浪费了宝贵的资源,而且煤矸石山的自然中会排放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严重污染大气环境。

1.2 权重的确定

指标权重的赋值对评价结果具有重要的影响,为了客观的反映煤矸石发电项目综合效益,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调查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在分析计算权重中使用了MATLAB。各指标权重如图1所示。

2 结论

本文建立了煤矸石发电项目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指标权重的确定采用了专家调查法和层次分析法,计算中应用了MATLAB软件,使权重的计算更加简化。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对煤矸石发电项目综合效益评价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绍强.发展煤矸石电厂抓好煤炭企业节能减排[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8,(Z1):114-116.

[2]李永生,郭金敏,王凯.煤矸石及其综合利用[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6.

[3]张长森等.煤矸石资源化综合利用新技术[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4]何淑媛,方国华.农业节水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7):4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