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手机问卷调查报告范文

手机问卷调查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手机问卷调查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手机问卷调查报告

第1篇:手机问卷调查报告范文

 一、调查问卷的结构

 调查问卷的结构一般包括三个部分:前言、正文和结束语。

 1.前言问卷调查在多数情况下,是面向社会、面向消费群体进行的,所以需要向被调查者简单阐释本次调查活动的目的、意义,以引起被调查者的重视和兴趣,获得他们的支持与合作。例如:本项调查主要想了解游客“是否在利用互联网进行旅游相关活动”,包括上网浏览查询旅游信息,预定客房、车票、机票等,以便于我们更好的为您服务。并且,需要对对方的支持表达谢意。例如:您好,谢谢您参加我们的调查!本次调查只需要占用您两分钟的时间。对于您能在百忙之中填写此问卷再次表示感谢!!

 2.正文该部分是问卷的主体部分,主要包括:被调查者信息、调查项目、调查者信息三个部分。

 被调查者信息,主要是了解被调查者的相关资料,以便对被调查者进行分类。一般包括被调查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等。这些内容可以了解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别,不同文化程度的个体对待被调查事物的态度差异,在调查分析时能提供重要的参考作用,甚至能针对不同群体写出多篇有针对性的调查报告。

 调查项目,是调查问卷的核心内容,是组织单位将所要调查了解的内容,具体化为一些问题和备选答案。

 调查者信息,是用来证明调查作业的执行、完成,和调查人员的责任等情况,并方便于日后进行复查和修正。一般包括:调查者姓名、电话,调查时间、地点,被调查者当时合作情况等。

 3.结束语在调查问卷最后,简短地向被调查者强调本次调查活动的重要性以及再次表达谢意。如:为了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请您如实回答所有问题。您的回答对于我们得出正确的结论很重要,希望能得到您的配合和支持,谢谢!

 二、问卷项目的设计

 调查项目设计的好坏是关系到调查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它对调查问卷的有效性、真实度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设计问卷项目时,首先要确定调研目的,数据分析方法等因素,再确定问题类型。问卷项目按问题回答的形式一般可以分为封闭式问题和开放式问题。其中封闭式问题包括两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利克特量表等。开放式问题一般有完全自由式、语句完成式等。不同的题型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在使用时怎样做到扬长避短是设计调查项目的重点所在。那么应该如何设计调查项目?

 1.确定问题类型

 1)两项选择题由被调查者在两个固定答案中选择其中一个,适用于“是”与“否”等互相排斥的二择一式问题。例如:

 您是否希望在阅报栏、大型交通工具上、图书馆等一些公共场所看到人民日报?

 是()否()(摘自人民日报发行情况读者调查问卷)

 两项选择题容易发问,也容易回答,便于统计调查结果。但被调查人在回答时不能讲原因,也不能表达出意见的深度和广度,因此一般用于询问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并且两项选择必须是客观存在,不能是设计者凭空臆造,需要注意其答案确实属于非a即b型,否则在分析研究时会导致主观偏差。例如:

 您认为市人才市场举办的人才集市能否满足贵单位招聘需求?

 能()不能()(摘自××市人才市场单位问卷调查表)

 上面这道题就不适合做两项选择题。因为了解被调查者的某种态度一般需要分等级来衡量,而不能简单地用能与不能,是与不是来鉴定。因此,可以将选项试改为:可以、基本可以、基本不可以、不可以、不了解。

 2)单项或多项选择题是对一个问题预先列出若干个答案,让被调查者从中选择一个或多个答案。例如:

 您对下面这段话的意思理解程度:“7456,tmd!怎么大虾、菜鸟一块儿到我的烘培机上乱灌水?94酱紫;呆会儿再打铁。886。”

 a、全部理解b、对数字表示的意思不理解c、对“大虾”“菜鸟”“灌水”

“酱紫”“打铁”不理解d、一点都不懂(摘自社会语言应用热点问题调查问卷)

 决定您对应聘者取舍的重要因素是:

 a、仪表b、谈吐c、学历或职称d、专业素质或工作经验(摘自××市人才市场单位问卷调查表)

 这类题型问题明确,便于资料的分类整理。但由于被调查者的意见并不一定包含在拟定的答案中,因此有可能没有反映其真实意思。对于这类问题,我们可以采用添加一个灵活选项,如“其他”来避免。例如:

 您对手机了解渠道是

 a、电视b、报纸c、网络d、同学朋友之间的互相交流e、宣传单f、宣传活动g、卖场广告h、其他(摘自大学城手机市场有奖问卷调查表)

 3)程度性问题当涉及到被调查者的态度、意见等有关心理活动方面的问题,通常用表示程度的选项来加以判断和测定。例如:

 您认为博物馆通过各种文物陈列,举办文物展览,对公众进行科学文化知识、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时,作用发挥的如何:

 a、好b、较好c、差d、不了解(摘自20__年文化行业综合

情况调查问卷) 但这类问题的选项,对于不同的被调查者有可能对其程度理解不一致。因此有时可以采用评分的方式来衡量或在题目中进行一定的说明。

4)开放式问题是一种可以自由地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和解释有关想法的问题。即问卷题目没有可选择的答案,所提出的问题由被调查者自由回答,不加任何限制。例如:

 你认为开展“青少年绿色安全文明网吧”活动,最关键的是什么?(摘自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调查问卷)

 您认为沪东校区最需要改进的工作有哪些?(摘自同济大学沪东校区综合情况调查)

 使用开放式问题,被调查者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活跃调查气氛,尤其是可以收集到一些设计者事先估计不到的资料和建议性的意见。但在分析整理资料时由于被调查者的观点比较分散,有可能难以得出有规律性的信息,并会导致调查者的主观意识参与,使调查结果出现主观偏见。例如:在你以前看过的文章中印象最深的有哪些?(摘自中国青年报·旅游周刊读者调查)这样的题目在整理答案时,要得出一个结论来是非常困难的。每一位被调查者看过的文章五花八门,印象最深的也是琳琅满目,其所获得的资料难以提供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因此为避免出现上述问题,我们可以采用“假开放式”问题,即看似开放但实质有所限制。例如:您是如何面对挫折与失败的?(20__年重庆通信学院学员思想动态调查问卷)这个题目看似是开放式题目,但实际上回答的范围在无形中已限定下来。因为对于挫折与失败,我们的态度只可能是积极的或消极的,只是不同个体具体形式不一样而已。因此,在进行分析研究时,能得出比较客观的结论。

 2.设计问题项目的注意事项

 设计问题项目除需要根据调查目的来选择合适的题型外,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 1)必要性原则。为避免被调查者在答题时出现疲劳状态,随意作答或不愿合作,问卷篇幅一般尽可能短小精悍,题目量最好限定在20~30道左右,每个问题都必须和调研目标紧密联系。并需要考虑题目之间是否存在同语重复,相互矛盾等问题。

 2)准确性原则。问卷用词要清楚明了,表达要简洁易懂,一般使用日常用语,避免被调查者有可能不熟悉的俗语、缩写或专业术语。当涉及到被调查者有可能不太了解的专业术语时,需对其作出阐释。例如:

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把有关词汇作了界定,希望可以有助于您填写调查问卷:知识管理:将知识资本视为可管理资产的管理科学。知识管理战略:用于推动知识资产的形成、储存、分享和应用,以提升机构竞争力的机构发展战略。(节选自20__知识管理中国调查问卷)

 并且语意表达要准确,不能模棱两可,避免用“一般”、“大约”或“经常”等模糊性词语,例如:

 是否经常和老师交流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

 a、经常()b、有过几次()c、很少()d、从不()(摘自高考考生家长问卷调查)

 上面这道题目在选项中出现的“经常”就不太合适,因为不同的被调查者,被调查者与调研者对“经常”的理解都有可能出现不一致,而导致资料出现偏差。

 3)客观性原则。调查问句要保持客观性,避免有引导性的话语。例如:

 就“一流的学生,二流的设备,三流的老师。”这句话,你能站在客观的角度评价我院的师资吗?

 a、不错,还是有不少兢兢业业、传道授业的老师()

 b、一般,但是和名校还有差距,需要进一步放开、实行对外招聘()

 c、较差,应该对任课教师上课质量抽查,并施行绩效考核()

 d、其他()(摘自重工商贸信息学院学风问卷调查)

 上面这道题在一开始就给被调查者灌输了“一流的学生,二流的设备,三流的老师”观念,在这种引导下,加之被调查者的从众心理,很难让他再“站在客观的角度”去对该校的师资力量进行客观评价。如果该题是为了解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可以试改为:请您评价一下我们学院教师的教学水平,这样或许更能得到真正客观的信息。

 4)可行性原则。调查问题中可能会涉及到一些令人尴尬的或有损自我形象的问题,对于这类问题,被调查者在回答时有可能不愿作出真实的回答。因此设计提问时,要考虑到答卷人的自尊,可将这类敏感性的题目设计成间接问句,或采用第三人称方式提问,或说明这种行为或态度是很大众化的来减轻被调查者的心理压力。比如南开大学针对大学生性知识、、性观念现状的调查研究中,考虑到直接询问“你是否有过”可能导致被调查者难以回答,而影响调查结果的真实性,课题组改用“你的同辈个体是否有过”,来间接了解大学生中婚前的比例。结果他们发现,60%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身边的同龄人曾经与异性发生过的比例在四成以下。

 三、调查问卷设计的注意事项

 1.调查问卷必须方便数据统计分析,其结果能回答调查者所想了解的问题。

 2.问卷问题在排列时需注意其内在逻辑性。在安排上应先易后难,从一个引起被调查者兴趣的问题开始,再问一般性的问题、需要思考的问题,而将敏感性问题放在最后。这样可以使被调查者能在前面答题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难一些的题意,从而节省时间,保证调查质量。

第2篇:手机问卷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微信、微博;学生管理

一、调查背景

2016年1月2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为《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半数中国人已接入互联网。同时,移动互联网塑造了全新的社会生活形态,“互联网+”行动计划不断助力社会发展,互联网对于整体社会的影响已进入到新的阶段。

青少年接入互联网手机网民占半成

《2015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在所有青少年上网人群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最高的是在校大学生,大概91.4%的大学生网民都使用手机来上网。《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底,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2.77亿,占整体网民的42.7%,占青少年总体的79.6%,有60.1%的青少年网民信任互联网上的信息,整体对互联网信任度高,依赖性强。

由于高职学生思想还没有完全成熟,处理问题的能力有限,网络聊天所带来的问题及影响在他们身上表现得还十分明显。此次调查活动,旨在利用微信特点,促进学生管理。

二、调查目的

通过调查帮助学生管理工作者更有效地掌控学生的思想动态,利用新媒体工具进行引导教育。

三、调查对象

以湖北工程职业学院学生为基点,辐射周围对黄石地区其余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进行调研,探索利用自媒体工具

微信、微博如何提升学生管理工作效力,寻找具有针对性的可行性措施,并把成果先在湖北工程职业学院中应用,加以总结和改进,进一步推广到黄石地区其他学校,推动整个黄石地区高中及以上层次的学校。

四、调查内容

1.通过问卷调查了解高职院校学生使用微博、微信的基本现状。主要内容包括使用微博、微信情境、原因、对象、功能、内容、思想动态:

2.研究如何通过微信、微博更好地掌控学生思想动态,同时探寻如何利用微信、微博向学生传递正能量,做好学生的引导教育,进一步提升学生管理工作水平。

五、调查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问卷调查法。

六、调查流程

1.前期准备阶段――选题确定、样本选择、问卷编制。

2.实施调查阶段――运用网络与实地调查进行问卷发放。

3.调查数据处理与分析阶段。

七、问卷分析结论

调查显示,大学生接触不同聊天工具的动机方面大多是源于好奇和从众心理,实现信息交流的真实可感,满足社交娱乐需求。但是分析证明具有一定特殊性:

1、大学生使用微信的基本状况

(1)微信使用人数比例:高达54%的人表示正在使用微信,32%的人虽然未使用过微信但其朋友在使用,还有10%的人虽未使用但对其感兴趣,仅有4%的从未了解过微信。

(2)使用微信时长:54%微信的群体中,每天在线6小时以上的比较极端的使用者就占到了8%,4到6小时的占到了11%,这是一个“红色警报”。

(3)使用微信的原因:40.38%是为了通讯,说明微信主要是一种新潮社交娱乐工具。

2、微信的使用对大学生的影响

(1)日常生活方面。由于对微信没有较好的自控力,加之微信本身的一些特点,也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了不少的困扰,而且造成困扰的程度比较严重,是值得我们反思和调整的。

(2)交友方面。鉴于通讯的双边特性,在选择各自交流方式时常会考虑到是否能利用所选工具交往到更多的人。

此外,微信还会影响大学生与朋友的交流方式。

第3篇:手机问卷调查报告范文

A Survey of College Students' English Mobile Learning

――Take Hankou University Accounting Majors as an example

ZHANG Man, XIE Zuiho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ankou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212)

Abstract Mobile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is new mode of learning. This article aims at understanding college students' acceptance of using mobile devices for English learning and analyzing their learning behavior, learning effect and obstructing factors so as to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teaching.

Keywords mobile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English learning; college students

0 引言

在中国,大学英语属于公共课,是大班授课,课堂练习的时间比较少。通信技术和移动设备技术发展迅猛,为外语学习带来了新的契机,使得学习者能利用移动设备接收、加工和处理各类信息,开展个性化的自主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被称为移动学习,它把移动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具有便携性、交互性、共享性、广泛性、个性化等学习特征。

1 国内外语移动学习研究现状

从1994年开始,美国就率先开始了移动教育的研究,之后欧洲一些国家也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旨在开发适合在手机、智能手机和PDA上应用的课程,目的在于研究适合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的教学设计和学习内容。由于语言学习的复杂性,移动语言学习(Mobile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简称MALL) 研究比整个移动学习研究的进展慢一些。国外很多项目都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田剪秋,2009)。

在混合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支撑下,国内学者也对移动语言学习展开了相应了研究,研究重点在词汇和听说两大领域,如张洁(2011)、杨丽芳(2012)等。移动学习与外语学科结合的硕博论文数量很少,研究角度有两大类:第一,从技术角度来设计和开发移动学习软件;第二,分析英语移动学习的现状以及对策。

本研究以民办高校的学习者作为研究对象,目前国内缺少以这个群体开展外语移动学习研究。在国内外研究者们肯定移动语言学习优势的同时,本调查研究旨在进一步详细了解我国民办高校的大学生使用移动设备学习英语的接受度、分析大学生移动英语学习的具体行为、学习效果以及阻碍移动英语学习的因素,为移动外语学习研究提供教学参考。

2 研究设计与讨论

2.1 研究对象

本调查以汉口学院财会专业2014级本科生为调查对象。他们已经完成了大学英语课程三个学期的学习。一共发放调查问卷160份,共收回152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 95%。通过Excel对问卷的调查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

2.2 研究问题

调查问题包括四个方面:(1)大学生英语移动学习的经历;(2)大学生对英语移动学习的态度;(3)大学生英语移动学习的具体行为;(4)影响大学生英语移动学习的因素。

2.3 研究结果和讨论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如下:

2.3.1 大学生英语移动学习经历

67%的学习者有过英语移动学习的经历,剩下的学习者没有此种经历。学习者利用手机主要开展的活动是社交、浏览新闻、娱乐、购物,进行英语学习的比例最少。问卷调查对象中,智能手机的拥有率达百分之百。相对于其它移动设备,如平板电脑、MP4、电子词典等,利用智能手机作为英语移动学习媒介的学习者人数最多,占绝对性优势。但是,学习者英语移动学习的意识有待增强,这样学习者才能发挥手机随时随地开展学习活动的功效。

2.3.2 大学生对英语移动学习的态度

58%的学习者认为英语移动学习便捷,能随时随地开展学习,41%的学习者认为英语移动学习能及时解决问题,39%的学习者英语移动学习可以增强学习自主性,28%的学习者认为英语移动学习能够强化学习效果,对英语移动学习持否定态度的学习者只有一人。因此,学习者对英语移动学习持肯定态度,这有利于英语移动学习的推广,能鼓励没有英语移动学习的学习者尝试新的学习方式。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高校学生能快速搜索和传递各种学习资源,能创建在线交互活动,便于学生解决疑惑。另外,移动技术可以帮助学生实现按需学习、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

2.3.3 大学生实施英语移动学习的具体行为

学习者进行英语移动学习的具体行为大致包括五个方面,调查结果和分析如下:

(1)学习者偏爱的语言技能训练项目。对于英语学习,学习者在移动设备上的语言技能训练主要是词汇和听力,比例分别为65%和51%。陈玉梅、马永峰(2014)的实证研究也得出大部分学生接受移动听力学习。

学习者选择在移动设备上进行词汇学习得益于专业背单词的APPs。专业背单词APPs提供在线发音、中英词义、近义词和反义词、惯用搭配以及例句。专业背单词 APPs借助云储存技术,根据艾宾浩斯记忆曲线设计出重复记忆的单词本,实现高效记忆。吴群(2014)通过实验结果证明了学习者利用手机应用软件背诵英语词汇的效果优于传统的词汇记忆方式。

(2)学习者偏爱的语言呈现形式。53%的学习者期待语言以多模态形式展开,其它的呈现方式按照比例从高到低分别为视频、音频、图片和文本。多模态的语言学习材料可以让学习者直观感受语言,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学习者获得英语学习资源的方式。60%的学习者是通过英语学习软件获取学习资源,其次是英语学习网站。

外语学习的网站繁多,资源丰富,比如沪江英语、 大耳朵英语 、普特听力网、 旺旺英语、 51VOA等,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听说读写译学习资源。学习者借助英语学习网站获取资源,补充教学知识或开展自主学习,它们已经成为外语学习者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外语学习相关的APPs也非常丰富,涉及到听说读写各个层面。

(4)学习者偏爱的英语移动学习方式。英语学习软件和下载英语学习资源到移动设备这两种方式所占比例最高,受到学习者的青睐。学习者可以利用应用软件辅助英语学习。另外,学习者可以下载学习资源,存储在移动设备中,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也可以学习。

(5)学习者英语移动学习的时长和注意力。大部分学习者进行英语移动学习的时长为半小时以内,大致一半的学习者认为注意力的持续时间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30%的学习者认为在进行英语移动学习时,他们注意力比较容易分散。“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超过10分钟,比较符合学习者不适宜在移动设备上长时间学习的特点。学习者除了在线观看外,还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上实现移动学习。

2.3.4 影响英语移动学习广泛开展的因素

影响英语移动学习的因素,按照比例从高到低,前五位分别为:缺乏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没有移动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缺乏教师指导、校园无限网络覆盖不广以及学习资源有限。这五大问题给英语移动学习带来了警示。

3 大学生英语移动学习调查报告的教学启示

参与此次移动英语学习调查调查报告的对象不多,样本不够大,调查研究结果不具备概括性,但能在一定程度上为英语移动学习?V泛的开展提供教学启示:

第一:增强学习者的英语移动学习意识。大多数高校学生利用智能手机学习英语仅仅局限在查字典和网上搜索需要信息,所以学习者要充分了解移动学习的优势,从而转变英语学习理念。

第二:教师提供学习指导。中国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2004,徐锦芬),在移动学习中,学习者若是缺少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学习者的注意力会容易分散,调查报告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所以,教师要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进行指导以及学习结果进行评价。

第三:扩大校园无限网络覆盖率。移动英语自主学习的模式必须以移动互联网为载体进行教学信息的传递。便捷的无线网络是移动英语学习的硬件前提,实现校园无线网络覆盖迫在眉睫。

第四:建立大学英语移动学习资源库。教师对资源进行整合和编辑,建立英语移动学习资料库。另外,微课符合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建立小模块化、片段化的大学英语移动学习资源库势在必行。

第4篇:手机问卷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媒介素养 中小学生 媒介素养教育

一、引言

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最初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英国学者ER.利维斯(ER.Leavis)和他的学生丹尼斯·桑普森(Denys. Thompson)在1993年出版的著作《文化和环境:批判意识培养》中,首次提出了“文化素养”的概念。随后,媒介素养教育在美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逐渐兴盛。在现代媒介社会中,各国专家学者比较认可的定义为:媒介素养即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所运用的相关能力。具体讲就是受众面对媒介信息时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创造和批判能力。

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受众对各种媒介信息的免疫力,尤其是青少年面对各种信息的质疑能力的培养,使其能理性的对待媒介信息构建的社会,参与社会管理。

为了解南宁市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本课题组于2012年11月开展了以“南宁市中小学媒介素养状况”为主题的问卷调查和相关的座谈讨论会。经过样本筛选,确定调查对象为南宁第三中学的在校学生。经过取样检验,问卷具有较高的效度与信度。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02份,有效问卷占80.8%。调查样本分布如下:性别分布,女生116人,占57.4% ,男生86人,占42.6%;年级分布,高一51人,占25.2%,高二91人,占45%,高三60人,占29.8%;户口分布,城镇175人,占86.6% ,农村27人,占13.4% 。通过问卷调查与座谈讨论,课题组发现了中小学媒介素养的一些特点与问题。

二、南宁市中小学媒介素养基本情况

1、在媒介接触方面对手机媒体的依赖性

在问卷所列的电视、报刊、广播、网络、手机等媒介中,每天的使用频率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手机、网络、广播、报刊、电视,其中94.5%的学生选择了手机,56.4%的学生选择了固定网络(图1),这反映出手机等移动终端已经成为中学生接触媒介的第一选择,已经远远的超越了传统的媒体。在座谈中,学生反映由于学习时间长,没有时间与精力接触其他媒体,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学生选择便捷的移动媒体作为其首选媒体。在固定网络的接触时间上,43%的学生在一小时之内,33%的学生在一到三小时之内,手机网络的接触时间上,40%的学生在一小时之内,39%的学生在一到三小时之内,83%的同学选择了在娱乐休闲时,11%的同学选择了时时都在用。这反映出中学生对于手机媒体的依赖程度,中学生媒介接触的时间碎片化。

2、在媒介选择动机上的娱乐化倾向严重

在各种媒介的选择动机上,大部分同学都倾向于选择娱乐性的节目,其中在报刊杂志中,71.3%的同学选择了影视娱乐类,61%的同学选择了时事新闻类;在电视媒体中,100%的同学选择了影视娱乐类,35%的同学选择了新闻专题类;在固定网络的选择上,96%的同学选择了影视娱乐类,51%的同学选择了沟通交流感情,53.5%的同学选择了学习资料类;在手机媒介的选择上,85%的同学选择了娱乐类,76%的同学选择了学习资料类。

这反映中学生选择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更多是影视娱乐类,放松身心;在网络、手机等新型媒介上各种功能比较均衡略偏向于娱乐化,但也能满足其沟通感情、学习查看资料的动机。

3、在具体信息的选择上关注社会热点,对政治关注度不高

受众能否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信息,为生活服务、开阔视野、了解世界,是媒介素养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调查中,60%的中学生认为可以主动的选择信息;37%的同学认为有时可以,这说明绝大部分学生是能主动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在具体信息的选择中,发现事件的关注度最高,达到63%;其次是莫言获奖,达到53%;十等政治新闻的关注度为21%;国际新闻的关注度为11%。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中小学生对于社会热点的高度关注,对政治新闻、国际新闻的关注度有待提高。

4、媒介的参与意识较高,参与能力较低

评价受众媒介素养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包括受众是否能主动参与信息的传播,在媒介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观点。但是在前人的调查当中,大学生在媒介参与能力方面有所欠缺,如在刘佳2005 年所做的《上海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报告》当中,大学生在媒介内容制作上的经历是非常有限的,传统媒体的制作经历尤其单薄。本次调查的结果与上述结论有所不同,高达80.7%的同学在手机网络上过消息,82.7%的同学通过固定网络发表过意见,但只有15.8%的同学在传统媒体上发表过意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下中学生的媒介参与热情较高,但同时也暴露出同学们媒介素养不足,尤其是在传统媒体高门槛的性质下参与度不足。

5、媒介信息的质疑、评判能力较强

受众对于媒介信息的质疑与评判能力是受众媒介素养的一个重要指标。受众能否对于纷乱复杂的信息做出合理的解读,是一个媒介社会是否成熟的标志。在此次调查中,对于媒介的信任度呈现出很大的差异度,综合非常可信和可信两个选项得出可信度,62%的中小学生认为报刊可信;56%的中小学生认为电视可信;53%的中小学生认为广播可信;只有13%的中小学生认为手机媒介可信;11%的中小学生认为网络媒介可信,说明中小学生对于媒介环境持很强的怀疑态度,尤其是中小学生使用频繁的网络和手机媒介(图2)。

在回答利用媒介能否解决现实问题时,只有17%的中小学生认为可以;高达75%的受调查者认为不一定;肯定回答不可以有8%。这也反映出中学生对于媒介社会功能的一种迷惘态度。

在回答媒介对学生的影响方面,50%的中学生选择了好坏参半,33%的学生选择了因人而异,16%的学生选择了积极影响,1%的学生选择了消极。这反映出中学生能判断出媒介只是为受众提供了一个认识世界的参考,并且主要取决于个人自身的素养。

在回答能否对媒介的传播内容做出评价时,45%的中学生肯定的认为可以;48%的中学生选择了有时可以;仅有7%的同学不太清楚自己是否具备这种能力(图3)。这反映出大多数的中学生对于媒介的报道能够做出自己的评价,不是盲目随从。总之,中学生具有一定的媒介信息质疑与批判能力,但整体的反映出该阶段受众对于媒介信息的不信任,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三、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可能性路径

在当前信息纷杂的世界,有效提高中小学学生的媒介素养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笔者试结合中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中小学教育的特点,探讨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可能性路径。

1、构建统一的媒介素养教育网络平台

信息传递成功与否有三个要素:媒介、内容、便捷度。核心受众最喜欢的阅读方式决定了媒介的使用频率。在前期的调查中,中小学生受众更多时间在学校里学习,因为普通移动媒介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因此多数同学都选择它。媒介的内容是否能吸引受众的阅读兴趣是其传播能否成功的关键。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要提高媒介素养,必须紧密结合中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大量使用轻松简单的科普性知识、探讨性知识,不能采取灌输式的内容;由于大多数的中学生的阅读时间“碎片化”,如下课时间、午休时间等,可以使用较为快捷的微传播——如微信、微博、QQ群等形式,在轻松的氛围中普及媒介素养知识。构建统一的媒介素养教育网络平台能满足中小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要求,让其在由碎片化时间段、讨论式的学习方式、轻松有趣的内容构成的网络平台中去提高媒介素养。

2、“传媒名人”进校园开办科普媒介素养讲座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较不成熟,较多同学沉迷于“追星”之中。若利用其“追星”特点,邀请一些“传媒名人”进校园,开办媒介素养的讲座。既能满足其对于名人的好奇心,也能在自己“偶像”的引导下去深入的学习媒介素养。央视名嘴芮成钢在南宁书城售书引起全城轰动,很多中小学生到场排队索要签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名人分享其成长经历、媒体趣事中,中小学生就能潜移默化的接受一些媒介素养知识。

3、注重校园媒体的开发利用

在校学生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中小学生接触校园媒体的频率比较高。要注重利用校园广播、板报、宣传栏、横幅等校园媒介对其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开发特色的校园媒介信息传递方式,让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校园媒体的工作,在实践中提高其媒介素养。

4、开设媒介素养课程或开设实践课程

中小学生均处于我国义务教育的年龄,相对来说课业压力较大,课程负担较重。学校可以考虑引进一些教师、记者、主持人走进校园,开设媒介素养课程,让学生了解并学习媒介素养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学生寒暑假的时间让学生走出校园,去电视台、报社、杂志社等参观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媒介,并提高媒介素养。

结语

在“全民记者”的时代大背景下,中小学生很难避开媒介的影响去独立的成长,反而在很大程度上要借助媒介传递的信息作为其价值观的重要参考。对于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已经是刻不容缓的地步,只有借助可行的媒介素养教育路径让其接受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其对于媒介信息的判断和质疑能力,才能健康的成长,理性的对待媒介信息,理智的认知真实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①[美]沃尔特·李普曼 著,阎克文 等译:《公众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②刘佳,《上海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报告》[J].《新闻记者》,2006(3):61-63

③黄蓓蓓,《理工科大学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探析——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例》[J].《东南传播》,2008(6):94-96

④《中国青少年媒介素养网倡导网络素养成》[OL].http:///

newsx.asp?ID=265,2012-2-12

第5篇:手机问卷调查报告范文

1 策划多种形式,激发创造热情

根据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借鉴兄弟学校的经验,笔者参与制定了我校物理综合实践活动的培养目标.期望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发动,借助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

1.1 制定物理综合实践活动的培养目标

物理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建构要着眼于每一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强调学生参与实践,发展综合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坚持物理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空间;强调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创造性地开展活动.我们借鉴了兄弟学校的相关做法,结合我校学生的身心特点,制定了如下目标.

1.2 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发动,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笔者根据我校学生的身心特点,策划了四种形式的宣传发动:一是专题讲座形式,精心收集军事科学、航天技术、通信技术、空间技术、科学家的事例与贡献等材料,利用活动课分班级或集中举办科技讲座,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科学素质教育;二是专题介绍形式,联系社会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在班上进行专题介绍;三是黑板报形式,利用黑板报介绍物理知识的应用;四是观看科技录像形式,不定期组织学生观看科技录像片.经过宣传发动,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大大增强,笔者趁热打铁,搜集了一些思维训练材料,举办了两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讲座,让学生了解创造思维的特点及应用实例,让学生感觉到创造离他们并不远,只要进行适当训练,加上自身钻研,人人都能成为小发明家.在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后,笔者又适时地举办了物理综合实践活动讲座,提出活动方案、指导意见与实施办法.学生一呼百应,跃跃欲试,创造热情高涨,在这种背景下,物理综合实践活动就在我校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

2 放手设计方案,提高设计能力

物理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设计、制定,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创新精神作用很大.鉴于学生普遍缺乏设计活动方案的经验,笔者在开展活动时,先示范一些活动的方案,在学生了解设计方案的全过程后,再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设计与小组讨论相结合,创造性地设计出活动方案.

2.1 通过示范设计方案,实现设计能力的有效迁移

由于八年级学生刚学习物理,对物理学的一些研究方法不甚了解,因此在开展“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活动时,感觉困难很大.笔者从保护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与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角度,示范了该实践活动的方案,让学生在按照方案进行操作过程中,了解物理研究的一些方法,了解设计方案的过程,从而实现设计能力的迁移.以下为活动方案:

活动目的:(1)巩固所学知识,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学会用控制变量法比较不同材料的隔声性能;

(3)思考如何提高控制噪声的效果,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活动形式:以小组为单位.

活动材料:声源(手机)、隔声材料(报纸、塑料袋、衣服、泡沫等)

方案设计:

方案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处,鞋盒中放置不同材料时,比较听到鞋盒中手机发出声音的响度.

方案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到听不到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

汇报与交流:各小组根据实验的记录进行汇报,比较两种方案的优劣,提出对隔离生活噪声的做法.

2.2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通过“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活动的开展,学生对活动方案的设计、操作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在具体设计时可能仍有一些困难,因此笔者在设计活动方案时注意引导,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完成方案设计.比如在进行“调查中学生的视力状况”活动中,笔者尝试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活动方案,然后进行小组交流、讨论.以下为笔者引导的内容.

活动目的:(教师给出)

(1)通过调查,了解中学生的视力状况及其危害;

(2)通过调查分析与资料查询,了解近视眼的成因;

(3)学习有关调查的方法:如何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如何进行小范围调查;如何对调查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处理与分析;如何书写调查报告.

活动形式:以小组为单位.

调查问卷:(引导学生从四个方面设计问卷:一是希望调查哪些问题;二是希望反映哪些内容;三是一个人的视力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四是近视眼的危害.)

调查报告:(引导学生从网络上查询调查报告的书写格式)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独立查询网络资料,自主设计问卷,经组内交流、讨论后定稿.在此过程中,同学们个个热情高涨,在借鉴网络上相关问卷的同时,创造性地设计了一些新问题.通过该活动的开展,大多数学生掌握了调查的方式方法,从而达到了通过设计方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的.

3 积极开展活动,锻炼动手能力

在活动中,除了设计活动方案,更多的是要求学生去观察实验现象(或实地参观)、动手操作实验器材(或走访一些地方、访问当事人),在此过程中,需要小组成员通力合作,因此在活动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能力、操作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3.1 通过参与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俄国著名的科学家门捷列夫曾经说过;“科学的原理起源于实验的世界和观察的领域,观察是第一步,没有观察就不会有接履而来的前进”.通过观察获取的实验现象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求知的欲望,但是学生的观察能力不是自发形成的,要靠教师的诱导、启发.在活动中,笔者注意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如比较观察法、顺序观察法、整体观察法、重点观察法与归纳观察法等,同时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提出具体要求,使得学生在进行活动时能有的放矢地进行观察活动,通过多次活动,大多数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3.2 通过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

实践活动最终要依靠学生来完成,因此动手操作实验器材、走访、座谈、问卷调查等能力要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提高,在实践中巩固发展.笔者主要通过四个途径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一是指导学生根据使用说明书学习使用相关器材;二是指导学生学会收集实验数据,整理走访、座谈、问卷调查的文字材料;三是指导学生学会分析收集的数据、材料,从中总结相关结论;四是指导学生学会撰写实验报告、调查报告、小论文等文字材料.通过几年来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大多数学生的操作能力得到发展、提高,学生在操作实验、走访、座谈、问卷调查等活动中越来越熟练,越来越得心应手.

3.3 通过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

由于活动主要由小组来完成,这就要求学生要学会合作,发挥集体智慧.在小组中,不同特点的学生要能发挥出最佳水平,比如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提出好的创意及实施方案;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负责具体制作;管理能力强的学生负责管理与协调;反省能力强的学生对活动方案、活动过程进行反思、评估,提出改进意见等.比如在“简单电路的设计”活动中,学生首先对电路的连接知识进行回顾,并根据要求设计电路(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由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完成),小组讨论定稿后,再选择实验器材进行制作(这一过程由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完成),初步制作完成后,反省能力强的学生不断反思,改进实验,提高演示效果,美化制作工艺,使制作出来的电路既效果明显,又制作精致,管理能力强的学生协调小组间同学各司其职,合作愉快.新的课程标准把合作学习作为新形势下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笔者发现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合作学习的优势明显,深受学生欢迎,学生在活动中自觉地进行合作,合作学习的意识得到了加强.

4 加强活动反思,培养创造能力

在活动中,预订的方案可能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甚至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现象和困难,因此需要学生在活动中时时对活动方案进行反思,在反思中创造性得对原有方案进行改进,或者直接提出新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激发,创造能力得到提高.

4.1 通过对活动的总结,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

每次活动结束后,笔者都要求学生对整个活动进行评估、总结,在交流、讨论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比如,在“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活动后,笔者要求学生回顾整个活动过程,初步学会科学探究.在“简单电路的设计”活动中,要求学生对设计的电路进行实验检验,不足之处进行改进.通过不断对活动的总结,学生的探究能力确实得到了提高.

4.2 通过对活动的反思,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第6篇:手机问卷调查报告范文

课外阅读是中学生课余自学中的一种形式。经过阅读,不但可以对课堂知识进行巩固与加深,并且能够启迪思想,开发智力,拓展知识面以及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最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了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必读名著和古诗词背诵篇目,并且初步拟定了初高中学生的阅读量。当前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情况具体如何,还要通过调查进行了解,同时做出相应的分析。

一、中学生课外阅读兴趣调查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本文所在图书馆学校的初中生,全校一共有36个班级,采用随机方法问卷调查(有效问卷收回284份)。目的是:了解中学生的基本阅读情况、阅读感知和态度、阅读品质等。下面是本次调查的内容和分析:

1.中学生每天课外阅读时间和阅读量

被调查284名学生中,课外书阅读时间高于2小时学生有14%,阅读时间长在1-2小时之间的占到了33.2%,半小时到l小时之间有40.8%,几乎没时间课外阅读的学生为12%。

2.学生对课外阅读重要性认识

在关于阅读目的是什么的问题中,多数(65.2%)被调查学生的观点是读书能够增加知识、认为可以提升修养的比率是42.5%、认为可以掌握技能的是33.4%、帮助缓解情绪概率为31.7%;其中有12.9%的人认为其阅读是为了提升告示成绩,此外,还有30%的同学阅读是为了打发时间和消遣,此外有7.1%的同学在调查中是无目的的进行阅读。依据上述数据可以得知,超过一半学生可以将阅读活动和自身学习能力或学习活动产生联系。

3.课外阅读情感

经过调查,49.5%学生选择在自己的课余时间进行阅读,比例并不高,并且是多选项,很多同学选择其他形式业余爱好,72%同学选择喜欢玩电脑,65%学生选择喜欢看电视。可见,电脑游戏和电视等现代媒体对中学生的诱惑远远超过了图书。

关于中学生对于阅读的喜爱,其中有44.8%的学生表示自己喜欢阅读,此外有41.1%的学生表示自己喜欢阅读但是感觉自己没有阅读的时间,8.5%的同学无主见,只会依据教师指令选取阅读时间与种类,剩下中学生表示并不十分喜爱读书。

4.中学生的阅读品质

针对初中生喜欢阅读的图书类型调查可知,12%以及15%学生选择阅读教学参考书和作文辅导书,60%学生喜欢看流行小说、漫画、名著、童话故事等。此外有14.0%的学生表示自己什么样的书都喜欢看,还有1.9%的被调查者表示任何书都不爱看。

我校学生的课外阅读调查情况和课外读物的借阅情况是否相符呢,笔者对我校2014-2014年的图书馆的流通率作为原始数据,可知借阅趋势与问卷调查基本相同,但是两大类图书现实和理想差异较大,I类即文学类借阅比例是总比值23.5%;调查学生中表示喜欢看参考书学生比率仅有12%,但是实际教学参考书借阅率是30%。

二、当前中学生阅读兴趣调查报告分析

本次调查只能代表我校部分学生的阅读现状,但是在本次调查中可以看出,我校中学生的阅读存在一定的问题。

首先是中学生的阅读理念不正确,这一情况比较普遍,且当前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有着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阅读兴趣较多的集中在比较流行的言情、玄幻和武侠小说上。中学生此时处于较为关键的心理发展时期,对新事物和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比较强,但是缺乏良好的判断和选择能力,若是过度的沉迷于武侠、情爱等情节中,会造成其偏离人生发展的轨道,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其次,中学生的阅读兴趣慢慢开始出现了流失,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了80%学生喜欢课外阅读,但其中一半的学生表示缺少阅读时间。除了升学压力,还有一个原因是新媒介r代的视觉文化对一大部分学生的兴趣进行了吸引,如手机、电脑、电视等,更多的青少年更喜欢接受快餐文化,造成了学生阅读兴趣的流失。

除此之外,很多中学生还比较缺乏积极正确的阅读意识的引导阅读品质也相应地被让教育者和家长所忽视。

三.激发中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策略

针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教育工作者以及学生家长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情感,树立正确阅读理念,通过方法让学生爱上图书、爱上读书,将学生从电子游戏、手机或者是对电视的迷恋中拉出来。

阅读兴趣在阅读活动中最直接和活跃的意象心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要依靠青少年的好奇心强,逐渐培养学生养成持之以恒的耐力,开展丰富课余活动,刺激学生长期保持对阅读的兴趣。

第7篇:手机问卷调查报告范文

(一)信息收集

1、通过廉政风险防控系统信息库收集预警信息。2、从群众举报件、当事人反映及群众诉求中发现问题,收集预警信息。3、从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领导干部述职述廉中发现问题,收集预警信息。4、从纪检监察、人大、政协等专项监督检查工作报告中收集预警信息。5、从审计局在财务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中收集预警信息。6、民主生活会个人情况剖析、个人情况报告等材料中收集预警信息。7、从各类民意问卷调查报告中收集预警信息。8、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和手机短信等移动媒体的信息传播中收集预警信息。

(二)分析评估

监察室对收集到的廉政风险预警信息,填写预警线索登记表,及时进行梳理和鉴别,经分管领导签批后,作出定量定性分析,确定预警级别和形式,形成分析评估报告,提出预警意见建议,实施预警。

预警级别

(一)过错预警:对实施错误行为,构成轻微违规违纪,但可以不予处分的干部职工,启动一级(红色)预警,通过责令整改等方式,避免问题进一步恶化;对工作中失误或偏差的干部职工,启动二级(橙色)预警,通过诫勉纠错等方式,督促及时纠正错误;对群众反映的可能出现腐败问题的干部职工,启动三级(黄色)预警,通过约谈、重点提醒等方式进行警示提醒。(二)无过错预警:对于落实“三重一大”制度(重大事项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大额度资金的使用)时、依法实施重要权力时或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发生时,启动无过错(绿色)预警,提醒对象存在的廉政风险及应该注意的事项。

第8篇:手机问卷调查报告范文

摘要:文章针对读者的阅读行为,改进技术采纳模型,设计移动阅读用户采纳行为的测量模型,探索有关移动阅读的用户采纳行为影响因素的相关结论,以期为移动阅读的发展提供参考。

1.背景

技术的进步影响着人们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随着网络、移动设备的出现与普及,人们的阅读载体逐步由纸质化向数字化发展。2016年4月,国家新闻出版研究院的《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指出,2015年我国的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64.0%,同比上升了5.9%。与此同时,基于手机等移动设备的移动阅读也快速发展,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手机阅读接触率比2014年上升了8.2%,达到60%;国民日均手机阅读达62.21分钟,较之2014年增加了28.39分钟;而在报纸等传统媒介中,成年国民人均每天阅读时间最长为19.69分钟,较之2014年只增加了0.93分钟。以上数据表明:随着技术的进步,国民阅读方式经历了纸质阅读到网络阅读再到以手机阅读等为代表的移动阅x的转变,移动阅读正逐步被国民所采纳。移动阅读能否健康发展,用户的采纳和长期使用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用户对于移动阅读的使用态度、采纳程度等将深刻影响着移动阅读的推广程度和持续程度。因此,研究影响用户对于移动阅读采纳行为的因素及用户对于移动阅读的采纳程度等,对于移动阅读的发展意义重大。

2.研究思路

针对信息技术采纳行为研究的方法有很多,如技术采纳模型、计算机利用模型、理理论等。笔者将技术采纳模型引入移动阅读领域,改进技术采纳模型构建移动阅读采纳模型,研究移动阅读的用户采纳行为,做出假设、设计问卷、发放问卷、收集问卷数据,借助统计工具SPSSl9.0和VisualPLS对数据进行处理,进行量表的信度与效度检验,然后验证模型假设。

3.模型构建与相关假设

3.1移动阅读采纳模型

技术采纳模型提出两个主要决定因素:感知易用(Perceived ease of Hse)和感知有用(Perceived usefulness),其中感知有用可以表示当用户采纳一个具体的技术或系统时能够对其工作业绩提高的程度,感知易用可以表示用户认为使用一个具体的技术或系统的容易程度。技术接受模型认为用户的技术或系统使用行为由行为意向(Behavioral intention)决定,行为意向指用户愿意去完成某种特定行为的可测量程度。行为意向由行为态度(Attitude toward using)和感知有用共同决定,行为态度指用户在使用系统时主观上积极的或消极的感受,行为态度由感知有用和感知易用共同决定,感知有用由感知易用和外部变量共同决定,感知易用由外部变量决定。外部变量包括系统设计特征、用户特征等。在笔者所构建的移动阅读采纳模型中,将感知有用理解为用户通过移动阅读对自身的听、说、读、写以及见识水平等的提高;将感知易用理解为影响用户移动阅读采纳行为的因素,行为态度表示用户对于采纳移动阅读方式所持积极或消极态度,行为意向表示用户采纳移动阅读的意愿。对于行为态度提出用户是否愿意为移动阅读付费和阅读时更倾向采用移动工具进行阅读两个变量;对于行为意向提出两个变量:是否同意移动阅读提高国民阅读水平和移动阅读冲击传统阅读方式。笔者根据以上变量构建移动阅读采纳模型,如下页图1所示。

3.2条件假设

基于移动阅读采纳模型,提出以下相关假设。

H1:感知易用正向作用于感知有用,提出该假设探究影响移动阅读采纳的因素是否对于移动阅读效果具有正向影响。

H2:感知易用正向作用于行为态度,提出该假设验证影响移动阅读采纳的因素是否对与用户采纳移动阅读的态度方面具有正向影响。

H3:感知有用正向作用于行为态度,提出该假设验证通过移动阅读个人所取得的听、说、读、写等效果是否对于用户采纳移动阅读的态度具有正向影响。

H4:感知有用正向作用于行为意向,提出该假设验证通过移动阅读个人所取得的听、说、读、写等效果是否对于用户在采纳移动阅读的意向具有正向影响。

H5:行为态度正向作用于行为意向,提出该假设验证用户对于移动阅读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对于移动阅读行为意向是否有正向影响。

4.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

笔者在参考相关文献问题设置的基础上设计本问卷,基于移动阅读模型中感知有用、感知易用、行为态度、行为意向4个研究因子,对因子提出测量度内容,设计问卷初稿,对问卷实施预调查,根据预调查结果对问卷进行调整优化,选择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在校大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力求数据科学合理。问卷收集采用网络问卷和线下发放问卷相结合的方法,并且为了不泄露隐私,问卷一律采用匿名方式发放。具体量表内容如表1所示。

4.1样本构成

本次问卷共设有19个问题,共计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47份,剔除56份无效问卷,有效样本共391份,问卷的有效率为87%,达到了样本收集目标。本次收集的样本,从性别来看女生数量高于男生数量,阅读频率也更高,从女性比男性更具阅读的耐性、更喜爱阅读的角度分析,统计结果符合实际;从经常使用移动工具来看,手机占绝大部分,基于目前手机的普及率,这也与实际相符合;从阅读频率来看,大学生的阅读频率较高,从侧面反映出大学生总体阅读水平良好。

4.2问卷效度与信度分析

在此次问卷中包含里克特量表模块共13道问题,为了确定量表数据的有效性和稳定性,需要在进行建模分析之前对量表模块所收集的数据进行信度与效度分析,信度用来验证问卷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为检验问卷在多次重复使用下得到的数据的可靠性,最常采用的方法有重测信度、复本信度、折半信度、克朗巴哈信度等。笔者采用克朗巴哈系数法(Cronbachg Alpha),公式为:

效度表示在测量过程中所能准确测量出所需测量的事物的程度,分为内容效度、架构效度和准则效度3种。量表的效度通常采用因子分析来进行,要判断量表是否能够进行因子分析,首先要求对量表进行KMO和巴特利球形检验。KMO值一般介于0到1之间,越接近1,用来进行因子分析更合适。一般来说,KMO值大于0.6,巴特利球形检验统计量的Sig值小于0.05时,即达到显著性水平,可以进行因子分析。经计算本次问卷调查的量表模块的KMO值大于0.7,且Sig值小于0.05,这表明该量表可以做因子分析。从上述信度与效度的分析结果来看,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的数据是稳定的,并且具有一致性,适合用来验证移动阅读采纳模型。

4.3统计分析

笔者通过采用数据统计软件VisualPLS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将经过效度与信度检验的数据导人软件中,然后根据移动阅读采纳模型构造概念模型并建立关联关系,将各测量因子与测量项的数据相对应,运行得出相关结果,根据因子载荷系数、结构变量之间的总效应、路径图、相关假设的T统计量来得出结论。

4.3.1因子载荷系数。载荷因子(Facter Loadings)表明测量项对其相关联的结构变量说明的程度。总的来说,当该模型的所有测量项的载荷系数均大于0.6时,表明该模型比较有用。笔者通过使用统计软件VisualPLS对经过信度与效度检y的数据进行分析,观察分析结果看到因子载荷系数,由于测量项较多,必然会出现一些没有用的测量项,经过对测量项的整理、剔除载荷系数小于0.6的测量项(A15),得到如表2所示的因子载荷系数表。由表2可知通过剔除无效的测量项,最后剩下的测量项的因子载荷系数都大于0.6,而该结果表明将有效的数据用来验证移动阅读概念模型所得出的该模型是有效的。

4.3.2结构变量路径图和总效应。①结构变量之间的总效应。根据结构变量之间的路径关系,可以得出结构变量之问的总效应,如表3所示。②结构变量因果关系假设验证。根据统计软件VisualPLS计算出的T值,来检验模型对各个变量所做的关系假设。通常情况下,当P>0.05,|T|大于1.96时,可以认为假设成立。

根据计算结果,H2的|T|值小于1.96故该假设被拒绝,可以剔除“感知易用一行为态度”这条路径。而其他4项假设的|T|值均大于1.96,表明假设均成立,由此可以得出结构变量路径图(见图2)。

第9篇:手机问卷调查报告范文

关于大学生消费情况调查报告篇【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纵深发展,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直接地影响其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影响其一生的品德行为。因此,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生活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培养和提高财商,就成为高校的重要课题。

一、当代大学生消费新概念

1.消费方式已经进入网络电子时代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跃发展,社会消费方式已经从原来单一的现金交易向现金、信用卡、支票等多样化的交易方式转变,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更趋方便快捷。当代大学生是青年人中的佼佼者,有着开放的思想意识,从不落后于时代的发展。那么在消费方式上是怎样的状况呢?在调查中发现,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方式已经进入了网络电子时代。许多大学生

都有校园ic卡、交通ic卡、银行取款卡、上网卡甚至运动健身卡等,刷卡时代使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潇潇洒洒,用某些同学的话来说,就是卡一刷,钱就花。

2.消费多元化倾向

21世纪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的时代,步入这一时代的大学生们不再满足于宿舍、教室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尽管书籍仍是主要的消费对象,但已不是首选的,更不是唯一的消费项目。大学生的消费已呈现明显的多元化趋势,手机、旅游、电脑、影音娱乐是大学生的消费热点。调查中,当问及在经济条件许可情况下,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时,大部分学生选择了旅游,其次是买电脑,反映出大学生具有想走出校园、融入社会与自然、拥有高质量生活的渴望。

3.理性消费是主流

价格、质量、潮流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从调查结果来看,讲求实际、理性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据了解,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这是因为中国的大学生与国外的不同,其经济来源主要是

父母的资助,自己兼职挣钱的不多,每月可支配的钱是固定的,大约在300-800元之间,家境较好的一般也不超过1000元,而这笔钱主要是用来支付饮食和日常生活开销的。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因此会尽量搜索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

无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前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谈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会考虑那些尽管价廉但不美的商品,相反,他们更会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4.追求时尚和名牌是不老的话题

大学生站在时代前沿,追新求异,敏锐地把握时尚,惟恐落后于潮流,这是共同特点。最突出的消费就是使用手机。当代大学生们的消费中普遍增加了手机的消费项目。有调查表明学生手机拥有率不低于40%。此外,电脑及相关消费也是他们的追求,小至一张几十元的上网卡,大至电脑都是当代大学生的宠物,用计算机系同学的话来形容,他们简直就把电脑当成自己的情人知己。

再次是发型、服装、饰物等大学校园中都不乏追新族。调查资料也印证了这一点,就所占比例来看,是否流行紧随价格、质量之后,成为大学生考虑是否购买的第三大因素。至于名牌产品,当问到如果经济许可,会否购买名牌产品时,80%的学生表示肯定。以上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对追求高品质、高品牌、高品位生活的需要。

关于大学生消费情况调查报告篇【二】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国民收入与国民支出的不断增加。大学生作为一特殊的消费群体,在消费上呈现出许多自身所独有的特点,这一状况的出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当然也与大学生自身存在的消费观念密不可分。为了了解当代大学生消费的真实现状,我们从生活费用的来源、分配及利用状况,购物心态,消费水平和急停收入状况等方面,进行了一次大学生消费情况调查。

使大学生认知自己的行为的对错,提高意识且提出适应的政策。

另外我们也对大学生消费的状况以及心理因素作了相应的调查,并从社会原因分析了大学生消费的外在因素。最后,由于大学生属于心理,生理,社会经验的转型期,正确引导他们的消费观念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本文的调查分析,我们希望能给广大的大学生消费者提供有意义的帮助和指导。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调查对象:****本科生

我们的调查问卷内容主要有王威力提出,有其他三位成员审查修改。在分发调查问卷时我们分工合作,分发近二百张调查问卷。并由分发人员收回。小组讨论研究调查问卷的数据总结和分析。经过近一周的时间将调查问卷整理完毕。由小组讨论调查报告侧重总结的消费问题的哪些方面。最后由袁莉执笔完成调查报告。小组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正文: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不断变化的市场中,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大学生年纪轻,缺乏经验,充满青春的活力并同时具备了一定的购买能力,因而他们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阶层的群体的消费心理以及行为。首先大学生有着比较旺盛的消费需求,而反观另一方面,他们尚未获得经济上的自主与独立,消费受到家庭准许的很大的制约。消费观念的超前以及消费实力的相对滞后,是这一群体不同于其他群体的问题所在。问了更加清晰的了解这个问题,我进行了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一次调查。

二、问卷情况

这次问卷共发放183份,收回有效问卷166份。以身边同学及朋友为主要调查对象。

三、问卷分析

1、经过问卷调查,有7%的同学一个月的生活费标准在1000元以上,而500-1000元及300500元的人数占了相当的比例,这一结果和我预先的想象相差不多,说明我们学校的学生普遍消费能力在周围学校大学生也占平均水平地位。

2、关于支出的具体内容上我们看到,用于饮食及娱乐两项的结果分别占了前两位,而选择用于通讯的支出与用于交际的花费的人数基本持平,并有具体数字我们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同学把相当多的钱花在了娱乐享受以及与人的联络沟通之上,这说明饮食上的消费比重正在日益的降低当中,相比之下,现在的大学生用于学习方面的钱实在是非常的少,这跟不良的学习风气以及社会的影响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3、送第三题的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经济来源85%左右仍然是来自家庭父母的供给,当然也有很多的学生选择了走出校园,挑选了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作为兼职,这除了贴补自己的花费外参加更多的社会实践也是促成这点的重要原因之一。还有部分人是利用学校的助学金和奖学金供自己的生活费用。

4、在第四题中我们不难发现当代大学生对于消费的认识还是很浅薄的,有很多是消费冲动型,见什么好自己喜欢什么就买什么。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经过精打细算只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必需品。我们应该向这些同学学习。

5、在第五题中,关于网络购物的问题则让我们对大学生现今的消费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我们发现,几乎大部分的学生都进行过网络购物的活动,虽然在具体数额上差距还非常大,但这确实清晰的预示了网络购物在未来无法阻挡的发展趋势。

6、在第六至九题关于大学生消费习惯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具有以存钱、记账为代表的良好的消费习惯的学生数量占的比例未达到三分之一的比例,而有下一阶段消费计划的人数也不足二分之一,而对于自己的消费大多数同学则表示没什么感觉,只有小部分人总结为比较节俭。我们不难总结出目前学生们的科学消费意识还很淡泊,对于自己消费的管理还是存在很大的疏漏。

四、问题的总结与解决办法

综合以上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虽然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但有着自己已具备规律的消费结构、习惯以及发展方向,只要我们能够冷静分析,必然能够更加理性的控制自己的消费。

问题总结:

(一)理性消费仍是主流

质量、价格、外观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从调查结果来看,讲求实际、理性的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据了解,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商品的质量。这是因为中国的大学生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的资助,自己兼职挣钱的不多,这使他们每月可支配的钱是固定的,大约在 600-800 元之间,家境较好的能达到1000元以上,而这笔钱主要是用来支付饮食、日用品及日常社交活动开销的。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追求性价比高的商品。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由于同龄人、城市时尚气息以及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商品的价格一定得配得上它的质量。

(二)消费层次一定程度两极分化

据调查,在大学校园中,月消费相对高的同学的月消费可比月消费相对低的的同学的月消费高出35倍,其原因是,家庭收入越高,对学生的经济供给越多,构成大学生消费的一种特殊的奢侈格局,主要表现在旅游、电脑、手机、社交娱乐等方面的消费上。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差距增大,两极分化也比较分明,这在我国当前剧烈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下有其一定的必然性,我们也应该在大学生的教育中逐步改善这一问题。

(三)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

在调查过程中显示,一些同学为了拥有一款最流行的手机,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来满足这一不切实际的愿望;有些同学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甚至偷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等,都可以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虚荣心的驱使又极易形成无休止的虚荣心,同时为了所谓的面子,大学校园里的攀比心理也是异常的严重,别人没有的,自己得有;别人有的,自己的得是最好的。

解决办法:

构建节约型社会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构建节约型的消费模式是解读节约型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用节约型的消费理念引导消费方式的变革,在全社会树立节俭、文明、适度、合理的消费理念,大力倡导节约风尚。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栋梁,加强大学生健康的消费观念的培养与塑造,在当前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大环境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正确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提倡调查研究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科学方法,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关注,注重在研究他们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从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当然,调查研究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首先培养自己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思维。针对不同问题的学生存在的不同问题,给出不同的解决办法,有针对性的解决大学生消费观念存在的偏差问题

(二)教育学生要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科学的消费意识

引导大学生在考虑个人消费时不忘传统观念,科学规划安排,使自己的消费水平与家庭的收入水平相适应。当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不断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繁荣市场这个角度看,需要鼓励大学生进行积极、合理消费。如果不考虑个人经济状况和支付能力,盲目追求奢侈的消费模式是十分有害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及时客观的分析社会上的消费主义现象,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不依赖父母而进行奢侈消费而应该自强、自立的作一个清醒的消费者。

结尾: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基本掌握了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趋势及现状。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消费大体上是现实的、合理的。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攀比心理、不合理消费、不理性消费,这主要是生源来自全国各地,由于家庭情况的不同和消费习惯的差异造成的。大学生中,培养独立的理财能力、科学的价值观应是当务之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当代大学生一定会形成一种更合理,更现实的消费观。

1、消费的理性化需求

享受与潮流已变成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与消费习惯,需要调整以及改善。所以我提出了消费的理性化需求。题目虽然说起来很大,但做起来却需要我们从细处着手。比如对自己每天的消费情况进行记录,以方便自己查找超支消费的原因。也要同时做好对未来消费的计划与打算,做到心中有数,不能由着兴趣不加节制的扩大自己的消费,从而导致自己的消费脱离了自己的生活档次。这两点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保证自己在个人的生活水平下有个尽量好的享受水平。

2、拒绝奢侈品的消费

目前有的家庭收入很高,对学生的经济供给也较多,构成这部分大学生消费的一种比较奢侈的格局,主要表现在旅游、娱乐以及电子产品等方面的消费上。这点在我们的调查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可见,大学生的消费结构需要调整,当然这种情况的发生也是与我国当前剧烈转型的社会大背景的必然性有一定联系。作为一个学生我们应该为自己、为家庭负责,减少那些只为虚荣心而存在的不良消费。

3、调整消费结构

中国大学生的生活消费从20世纪的70年代至经济高速发展的前几年,有一个方面是一直在传承的,即大学生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以饮食费用和购买学习资料、用品为主体。而在最近几年消费结构的失衡,不仅反映了学习风气的恶化,也反映了人心的浮躁与社会对于大学生消费心理的影响。我们必须加以调整来使之适应我们的消费水平。

4、杜绝攀比心理,不过分追求时尚

现实中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者换上一款最流行的相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甚至减少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又例如有些男同学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有些女同学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都可以反映出学生们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虚荣心的驱使又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从而导致恶性循环的生成,所以我们必须杜绝自己的攀比心理。而对于不过分追求时尚,我们大学生本来就应该以学习为主,这些次要的东西本就不应该成为每天最让我们操心的事。而在这方面的改进必然有助于大学生好的消费习惯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