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研教改工作经验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校本培训认识到位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学校全面、均衡、可持续发展,我们确立了“和谐发展”的理念,其核心是“学生成才,教师成功,学校发展”。因而,教师的校本培训,对于我们来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从理论层面,认识校本培训内涵的丰富性
“校本”这一概念,有三个重要内容:“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我们的理解是,“为了学校”就是以改进学校工作,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对于我校来说,就是要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发展后劲。“在学校中”就是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人员即校长、教师、学生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基于学校”就是从学校实际出发,各项工作都应该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挖掘学校潜力,利用学校资源,释放学校的生命活力。抓教师校本培训,正切合我校实际,可以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通过发掘、优化人力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有效指导学生成长,从而推动学校发展。
2.从发展层面,认识校本培训的必然性
在当前教育形势下,我们认为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教师。教师只有树立起与之相适应的新课程理念,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行为,进一步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课程改革这一宏伟工程才能得以顺利实施。而学校是教师职业生涯的重要场所,是教师成长的摇篮,学校理应自觉为教师的自我实现、专业发展服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开展校本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确保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途径。
3.从现实层面,认识校本培训的紧迫性
我校教师结构不优,已然成为学校发展的瓶颈之一。教师年龄结构偏大,40岁以上的教师所占比例达75%;学历结构偏低,第一学历为本科者所占比例太小;职称结构不优,高级教师93人,没有35岁以下的中学高级教师,也没有在职在岗的特级教师;知识结构偏旧,许多教师对现代教育思想、新课程理念缺乏系统地掌握,能深刻认同、自觉践行的人少。总之,对照学校内涵发展目标,对照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育思想、学识水平、施教方法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经验主义思想还有相当的市场;职业型教师还占相当比例,且缺乏名师引领,不利于学校品位的提高。在不可能谋求用大面积换血“创伤疗法”的前提下,立足校本,针对实情,科学谋划,多管齐下,有效促进自我更新的教师校本培训,实在是刻不容缓。
二、校本培训保障有力
1.领导重视
无论是领导的重视程度还是经费投入,无论是校本培训的条件还是培训资源,我校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培训领导小组。主管教研工作的副校长是校本培训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负责校本研训的全面组织、策划、决策工作。教研室、教务处负责校本培训的日常工作,具体组织实施校本培训。学校成立了校本培训考核小组,具体负责教师的考核。主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负责师德师风及班主任队伍培训。各教研组长负责组织本学科教师实施学校的校本培训计划,落实教研室、教务处组织的有关校本培训的各项工作。
学校领导定期研究校本培训工作,并把校本培训纳入校长任期工作目标。学校在教育经费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坚持对校本培训工作大力投入:一是每个教室配备了多媒体,为每位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二是购买了大量的图书和音像资料,构建了完善的校园网络;三是为教师订阅了大量的期刊杂志,完全满足培训与研究需要;四是对和优质课获奖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对申报的各级科研课题给予充足的经费保障;五是每年召开一次校本培训工作总结表彰会,对一些通过培训在教学和科研方面成绩突出者给以奖励,从而保证了我校校本培训工作落到实处。
2.制度健全
为确保校本培训落实到位,学校制定了《校本培训工作方案》《校本培训管理制度》《集体备课制度》《青年教师培养制度》《青年教师考试制度》《教师学习制度》《班主任工作制度》《教研制度》《听评课制度》《学科带头人评选方案》等一系列制度,并在组织、人员、管理上依据实情形成培训网络。同时配套各项教学常规制度,如听课评课制度、师徒结对制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达标评定制度、教师外出学习汇报制度以及不合格教师候课制度等,从制度上保证并激励教师参加校本培训活动,提高自身素养。
3.管理落实
为加强管理,落实工作需做到:一是强化行政调研、督查。每周四为学校行政督查日,各级行政管理人员下到年级督查相关学科的教研教学工作,在周五行政开例会上通报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二是年级管委会蹲点指导。年级管委会成员蹲点指导各备课组的集体备课,落实相关要求。三是加强常规考核和专项工作考核,建立教师校本培训个人档案资料,为考核提供依据。认真记载教师参加校本培训的情况,包括参培教师、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时间、讲课教师、培训结果等,并根据规定,认真登记培训的学时和学分,然后由教研室核准确认,记入个人培训档案,作为考核依据之一。将教师的学习笔记、听课笔记、课例或案例、课件、学习体会、经验总结、研究论文等文字材料和参加培训或研究活动的考勤情况作为校本培训检查、考核的重要依据。
三、校本培训途径多样
(一)倡导自主学习,让教师在自修中提升素养
教师的专业成长主要取决于自我发展,自主学习就是要让教师通过个人自觉的多种形式的学习,尽快更新知识和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1.制定个人发展规划
教师专业发展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发展,同时也是学校发展的组成部分。教师专业发展需以学校为依托,学校的发展需要以教师发展为基础,只有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教师与学校的共同发展。在新的形势下,我校要求教师根据学校的发展纲要制定“个人三年专业发展规划”,将自己专业成长阶段性目标、个人专业发展的愿景和学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融为一体,把切实可行的专业发展目标、实施步骤与日常教学、教研的操作实践结合起来,力求有新进步、新突破。
2.积极开展“学研”活动
(1)开展读书活动。读书学习的内容分为学校统一确定配发与教师个人自己选择相结合,我校给予教师在学习内容上以具体的指向:结合新课程的学习、结合科研课题的学习、结合学科特点的学习、结合自身实情的学习、结合学生发展的学习等,并写出读书笔记,学校统一给每个人定做了学习笔记本,要求每人每学年至少写满一本读书笔记,其间学校开展读书交流评比活动。
(2)倡导校本教研。倡导教师积极参与校本教研活动,以务实的教研工作引领教育教学。校本教研要求“研实情、想实法、求实效”,强调“近”“小”“实”。“近”,就是贴近教育、贴近现实、贴近学科教学;“小”就是切口宜小,从小事情、小现象、小问题入手,以小见大进行研究;“实”就是实在,课题实实在在,研究实实在在,结论实实在在。在此基础上,要求教师每年上交一份研究论文,并积极鼓励教师向有关部门多投稿,对于获奖的论文学校给予一定的奖励。通过校本研究,教师的科研能力不断提高。
(3)实施以“考”促“学”。为更好地锻炼青年教师,促使他们尽快成长,学校要求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每期参加两次由学校组织的教育教学能力测试,成绩记入教师成长档案,促使青年教师在平时不断钻研,不断积累,达到以“考”促“学”,促进教师尽快成长的目的。
3.注重教育教学反思
建立反思制度,并定期收集相关的反思材料,进行反馈交流。在反思形式上有教师自我的个体反思,如教师的反思日记;教师的群体反思,如备课组的同伴交流反思。在反思的内容上有教师个体课堂教学的反思,有考试后的反思,有备考的反思。反思推动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定期集中培训,让教师在他律中完善自我
为解决共性的、重大的、重点的问题,我们采取集中学习的方式。在每年的开学及暑假期间,举行主题学习活动。2008年、2009年、2010年暑期,分别举行了“正视现实找差距,转变观念谋发展”“坚定信心,深化改革,稳步推动学校内涵发展”和“用心用智求突破,和谐奋进促发展”的主题学习,以重点解决服务作风、发展信心和发展方式等全局性问题。通过主题报告、专家讲座、集体讨论、集中反思等形式,对照先进反思自身,对照形势反思过去,统一了思想,协调了步伐。
(三)注重团队协作,让教师在互助中不断成长
在校本研训中,我们充分利用本校教师资源,积极开展同伴互助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1.着力集体备课,形成团队合力
课堂是新课程实施的主要场所,是教师教学理想腾飞的基地,也是校本研训的核心支点。课堂教学的校本研训活动能够有效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根据我校教学现状,我们提出“着眼课堂高效、着力集体备课”的团队合力工作思路。
(1)“五定”保证集体备课的常态化。“五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定主讲、定初步学案。学校每周各科定时间定地点组织教师集体备课,每周确定一个中心发言人,即一个主备教师。主备教师在每次活动前,需提前钻研教材,搜集相关信息,并写出集备的教案,对备什么内容以及备课的必要环节等作了具体的规定,主要包括教材分析、重难点突破设计分析、训练设计分析。从学生学习的需求出发,重点解决“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采用什么方式学”等。通过集体备课以实现同学科教师教学目标统一、进度统一,教学重难点统一,训练统一,实现资源共享。每次集备,中心发言人可以提出自己在备课期间所遇到的疑惑问题让大家共同探讨,每个教师可以提出自己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大家一起磋商,实现同伴互助,共同提高。
(2)“五步”保证集体备课的实效性。“五步”即:自己备课—合作研究—课堂实践—集体反思—再次实践。我们要求以备课组为单位每学期每个教师上一节组内公开课。上课教师在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和上课实践的过程中,提炼自己的个性化问题。在集体备课中,上课教师将自己的问题提出,备课组成员进行研讨交流,充分发挥同伴的互助作用,在集体智慧的引领下进行操作设计,然后回归课堂。备课组其他成员立足课堂观察,关注问题解决情况和新生成的问题,每次上完课,备课组都会再进行集体研讨,提出改进意见,这样既给了年轻老师较多的机会促其快速成长,又使研训活动具有实效。
2.实施青蓝工程,拜师结对共进
近年来,为解决教师青黄不接的问题,我校每年从一本师范院校择优聘用了一批应届毕业的本科生及研究生。为让这批年轻教师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学校建立了一套完善的青年教师培训制度,通过目标引领、榜样示范和技能竞赛等方式督促青年教师的发展。为了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业务水平,学校强化新任教师的上岗培训,对他们进行如何备课、上课、说课、评课等专业培训,使他们的教学基本功得以迅速提高。同时学校实施“青蓝工程”,组织新老教师签订“师徒帮带合同书”的“拜师制”,使富有资质的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结成对子“单兵教练”。青年教师在老教师指导帮助下,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教育理论知识,完成教学任务和教研课题,学会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和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学校每年9月份召开“青年教师拜师及经验交流会”,承前启后,师徒签订帮带协议书,并由“出徒”结业的青年教师骨干进行经验介绍。新老教师帮带大大促进了青年教师快速、健康地成长。学校通过以教研为龙头,深入开展“科研兴校”为主题的系列课堂教改活动,结合青年教师培养工作,让高级教师点评,新教师上观摩课,使新教师尽快地掌握课堂教学设计的技巧和课堂教学方法的运用,从而在整体上提高了教学质量。一大批青年教师在短时期内脱颖而出,学校形成了以高级教师为主体的人才成长梯形团队。
3.严格听评制度,互学取长补短
推进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是关键,管理制度是保证。为了深入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增进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规范教师听评课的行为,以达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学校对教师的听评课提出如下具体要求:
(1)教师听课要求。教龄不足5年的青年教师要求每周听课2节,其他教师每周听课至少1节。听课前一定要先了解教材内容要求,听课过程有记录,包括课堂评价或教学建议等。听课后要与授课教师交换意见。班主任有责任多听本班的课, 年轻教师应主动多听老教师的课。听课时要做到听、看、记、思有机地结合。关注学生学习状态,包括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生成状态。关注教师教学行为,包括组织能力、注意中心、教学机智、教学态度、教学境界。 教研组长要不定期检查教师的听课本,学期结束时,教研组长把教师听课评课登记表及时上交到教务处。教务处每月对教师听课、评课情况进行汇总统计并将其作为考核依据之一。
(2)听课的种类。一是随机听课。指校级领导、中层行政人员、年级主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等随机听教师的课。二是集体听课。指学校教务教研部门或年级组组织的观摩课、汇报课等。汇报课、观摩课分文理两大组进行,要求全校教师听课,当场由上课教师自评,备课组长、教研组长点评,校长总结。三是公开课听课。指由教务处组织的教研组公开课活动,每个教研组每学期公开课不少于2次。教务处安排公开课日程,教研组长预定公开课上课教师名单,并提前告知本组全体教师。上课结束后,教研组长要组织本学科教师进行评课、议课活动,公开课听课及评课、议课是组内教师必须参加的活动,不得缺席。
(四)实施专业引领,让教师在研究中增长智慧
除了教师个人的学习钻研之外,我们还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教师实施专业引领。
1.突出专业培训,理论引领资源广
(1)走出去。有计划安排教师外出学习,尤其是对青年教师在政策上给予倾斜。教师培训回来后要为其他教师介绍培训的主要内容、主要精神和教改前沿的理论知识。
(2)请进来。学校邀请省市教科院所的领导、教研员来校进行指导,邀请省内外的各级专家、特级教师来校作讲座。近几年我们先后请到了教育专家李镇西、如东一中副校长张治忠、石门一中校长苏邦、原株洲县五中校长易湘成、市教科院副院长陈悍东以及师大附中、长郡中学的教研组长来我校传经送宝,从专业层面给全体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
(3)重交流。我校校刊《攸县一中》每期都有教师校本培训学习板块,并给教师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切磋学习,共同提高。我校开通了校园局域网和教师博客网,用先进的网络拓宽了教师的视野,武装了教师的头脑。这些现代化的网络资源对我校的校本培训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有大量教师的教育教学成果在网上交流,促进了教师素养的提升。
2.助推名师骨干,示范引领方向明
在实践中,我们注重为教师们搭建施展才能的舞台,在体验成功中,激励创新的动力。我校实施“名师工程”,在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基础上,努力为教学新星、教学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等不同层面的名师的脱颖而出创造良好条件,实现教师队伍的梯队式发展。学校设计并举行了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有公开课、示范课、研讨课、优秀课等,为每一位教师提供展示个人研究成果、教学才艺和学习他人的机会。
3.强化校本研究,问题引领效益好
我们以校本实情研究为基点,推动课堂改革和资源整合,提高教学实效。
(1)“四情”研究有成效。“四情”是指学生情况、班级情况、教学情况、考试情况。各年级组以班级为单位,以学情研究为核心,定期开展调查研究,及时而全面地跟踪学生的学习状态,把握教师的施教效果,并建立了学生成长档案,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在参与“四情研究”的基础上,形成校本个人课题。“四情”研究以教师个人为研究主体、以调查研究中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一线人员全员参与,学校实行限期办结、定期考核。
(2)课堂改革有起色。在全校推行自主探究、学案引领的“三五”课堂教学模式,贯彻了“为思维而教,为成功而教”的教学理念,突出了课堂效益,深化了高效课堂建设。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尊重,学习氛围好,学生热情高,学生参与课堂有深度、有力度、有普及度。在此基础上,有效拓展了课堂外延,分类指导初显成效。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前提下,各年级建立导师责任制度,整体推行分层次教学,实施特色培养战略,切实加强对四类学生的对口辅导,立足全面和谐发展,各有侧重,兑现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承诺。学优生学科成绩上了台阶,心理品行上了档次,平衡中有了突出;学困生受到全方位关注,在目标引领下,夯实了基础,提升了信心;临界生补足了弱科,促进了全面发展。贫困、心理特殊的异常生得到了更多更特殊的关爱。
(3)资源整合有力度。资源整合是我们根据学情的需要而设定的一个符合学校发展实际的课题。根据学校工作实际,我们认为教研、科研、培训三者并不是简单地相加,而是有机地整合。要把教研、科研、培训统一纳入校本教研的范畴,统一规划,统一实施。在平时我们要求各备课组在期初,即要组织精干力量对教材资源进行整合,以学案的形式下发给学生,各科都必须有专门的人来负责,并要将所有整理好的资料上交教科室,以形成系列。开发的特色校本教材,符合县情实际,结合教师特点,突出“校本”二字。每期我们都要求整合2~3门校本课程样本。
四、校本培训特色初显
我校一贯坚持教研先行的办学思路,积极探索适合校情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特色道路。概括起来我校的校本培训工作具体有四个特点:
1.培训目标具体化
一是通过多种形式对全体教师进行师德、新课程、教学理论、心理健康、教育法规政策、教学能力提高等方面的培训。二是让全体教师接受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培训,鼓励教师开展不同程度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三是建设一支由教学能手、骨干教师、专业课教师组成的、有较强培训能力的教师队伍。
2.培训工作常态化
我校把校本培训当作学校常规工作来抓,与平时的教研活动、业务学习相结合;与青年教师的培养相结合;学期初就制订好培训计划,按计划执行,并要求参与培训的老师写好培训学习体会。做到时间保证、任务落实、制度健全,活动有记录,效果有检查。学校规定各科每周定两课时为法定集体备课和学科教研活动时间,或同学科学习理论,或同学科集体评课,或搞小课题研究,或进行教学反思活动。教师除每周参加集体教研外,平时以课题组、教研组为单位组织定期活动,加强学习交流。
3.培训内容广泛化
力求做到全面、丰富、实用、贴近教师工作实际。具体有师德修养、新课改理论学习、各科课程标准解读、班主任工作经验谈、教师心理健康分析、教学案例观看、课题研究方法等。
4.培训形式多样化
有学习交流、案例分析、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等研讨形式,举行校内观摩课、研讨课、交流会、汇报会等,结合课堂教学进行培训。要求教师将培训落到实处,备课时要想到、教学中要做到、课后要反思到。
五、校本培训成果显著
1.教师理念更新,教学行为质变
通过培训,广大教师的终身教育理念初步形成。教师们深刻认识到,接受终身教育不仅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也是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校本培训是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形式,学校是教师继续教育的主阵地。通过培训,广大教师的教育策略和教学方法发生了深刻变化,许多现代教育思想和先进经验已经转变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行动,教师整体素质大大提高。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地更新,教师普遍能够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开展教学工作,课堂发生了质的变化,由过去以教师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中心,高效课堂已成为我校教师追求的目标。
2.教学质量攀升,学校声誉日隆
卓有成效的校本培训给学校带来最直接的变化就是教学质量的不断攀升。学校高考一次性二本上线人数,2009年为442人,2010年为554人,2011年为611人;二本以上升学率分别为41%、57.43%、70.03%;学校学业水平测试正试合格率2009年为96.93%、2010年为99.82%、2011年为100%。不断刷新历史,提前三年完成学校“五年规划”中的质量目标,基本兑现了“低进高出,高进优出”的社会承诺。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在湖南省株洲市教育工作会议上学校被指定作高三工作经验介绍,获得了株洲市高中教育质量建设“先进单位”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先进单位”荣誉称号。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校本培训为学校树了形象,创了品牌。
3.教师专业发展,教研成果显著
通过校本培训,我校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了极大发展,骨干教师日益增多。学校现有蔡红辉、彭贵国、贺文钢三位省级优秀教师,陈卫旭、刘正茂等8位市级学科带头人,刘铁汉、李昕龙、陈艳等5位市级优秀班主任,贺建华等9位县级优秀班主任,还有校明星班主任10人,校学科带头人37人。2010年学校校长王池元被评为株洲市“十佳校长”,刘铁汉老师被评为市“百优教师”。
近几年来,我校教师在论文写作,作品创作上有了较大的突破,每学期都有近50篇作品发表在各级各类刊物上,有三个市级课题,一个省级课题立项,并进行了有效研究,成果显著。《湖南教育》杂志对我校“公民教育”特色德育进行了专题报道。另外,教师在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比赛中屡获佳绩,充分展示了我校教师的魅力。
4.校园文化升级,学校内涵发展
近几年来,我校教师继承“务本务实,尚勤尚新”的一中精神,责任心、事业心强,具备“现代审美教育的理论与观念”,实施“融合式”美育的知识与技能,具备教育技术现代化手段的掌握运用的素质。教学中追求过程的愉悦和全方位的和谐。教师善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够充分利用多媒体现代教育手段,使教学过程与审美过程相统一。校本培训从各个方面提升了学校品位,学校的校园文化也在教师的成长中得到了升级,学校的内涵得到了充实与发展。
关键词:案例教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642.4?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1-0087-02
一、引言
随着21世纪信息时代的到来而发生的技术经济变革,人作为人类社会的主体正在向着两极发展:一类掌握着技术资本,控制着大量的资源和广泛的号召力,他们的成功有目共睹;另一类人应该说是享用产品的普罗大众(如:微软的用户),仅仅是终端的一个用户,这类人只是享用,代价是对产品的负面作用一无所知,并直接承担着一切负作用。事实上,人们正在为这样的无知支付成本,如:废弃电池的污染如何消除、汽车在带来快速的同时产生的尾气污染怎么办、操控资源分配的人肆意掠夺破坏千万年来人类社会形成的分配机制会带来怎样的恶果,等等,这些问题目前都是无解的。
产生这种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知识壁垒形成的障碍。从古至今,知识一直是掌控在少数人手中的,但彼时人类社会运行的速度是缓慢的,大众能够用行为检验知识的后果,能够用较小的代价为错误买单,至少人类不会为错误支付生存的基本条件。现在,我们已经创造了足以毁灭自己的核武器,我们在为自己能够改变自然的能力沾沾自喜之时,也埋下了毁灭的种子。破解困境的根本途径只能且仅能在于让知识和创造知识的方法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掌握,这不仅表现在对新事物的创新开发上,同样表现在对新事物的审慎接受上。
事实上,由于将客观现象与规律纳入现代数学的理论框架,进而进行逻辑演绎和检验是当前知识创新的主要途径之一,我们称这样的过程为“科学思考与研究的一般思维过程”。显然,培养人的“科学思考和研究的一般思维过程”是破解知识创新聚集的关键,另一方面,由于现代数学是理解、探索当代社会经济规律和科学本质的基本钥匙,因此,大学数学教育对培养学生“科学思考和研究的一般思维过程”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本文余下部分将研究如何做的问题,组织方式为在第二部分里简述案例教学法的历史背景与特点,在第三部分里分析《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可行性,在第四部分中提出实施案例教学法的配套措施及注意事项。
二、案例教学法及其特征
1.案例教学法的发展。案例教学法的起源有说源于19世纪70年代的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和医学院的案例教学[1,7],有人说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古希腊苏格拉底的问答教学法[6],但是作为教学法得以认可和推广,哈佛商学院功不可没。1910年克普兰德(Malvin T.C.Opeland)教授最先使用讨论法进行工商管理教学,1920年在当时商学院院长的支持下出版了第一本商业方面的案例集。1955年至1965年,在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下,哈佛商学院每年暑期举办一次客座教授案例法项目(The Visiting Professors Case Method Program),使得案例教学在美国商业教育中广为普及。1980年起,我国引入案例教学法,并在MBA教学中得以广泛普及。目前,案例教学在我国仍处在探索研究的阶段。
2.案例教学法的起点。哈佛法学院朗德尔教授最先提出案例教学时是为了克服“德怀特法”(Dwight Method)的弊端,该法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德怀特教授之名命名的,是一种“讲授、背诵和练习相混合的方法”,它要求学生在课前必须对专题论著进行阅读、背诵,其考试就是靠记忆力的背诵。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无法胜任复杂案件的处理。朗德尔的教学理念深受当时盛行的经验主义(empiricism)的影响,他认为:作为科学的法律是由原则和原理构成的,每个原理都是一个漫长的、通过众多的案例取得发展的,因此,有效地掌握这些原理的最快和最好的途径就是学习那些包含着这些原理的案例[6]。他认为掌握某种原理或原则最好的发展途径是通过对法院判决的案例进行学习。而这样的教育理念也是遵循于当时科学教学与研究领域中的试验与验证的理念。
3.案例教学法的特征。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对讲授法的超越,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在教学过程中调动了人(学生)的主动认知的功能,颠覆了传统意义上教师占有绝对正确知识的师生关系。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来源于三个方面:自我、同学和教师[2]。源于“自我”,指的是学生在课前对案例的研究和准备。为了在课堂上的发言,学生必须在课前花4~8小时进行资料的研习,从而得出课堂上的发言内容;源于“同学”,指的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在案例研习的准备阶段,在3至4人组成的讨论小组中,知识源于组内同学间的讨论,另一个是,在课堂讨论上,不同组间同学们观点的碰撞与交流;知识的第三个来源在于“教师”,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并不是如电视节目主持人一样的旁观者或话题引导者,教师在这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地实施对学生学习的帮助,包括:参考资料及其来源的提供、总结案例所蕴含的原则和原理、展示发现这些原则的思考框架。与传统意义上的课堂不同,案例教学中,课上发言的主体是学生,每个讨论小组要派一名代表在课堂上宣讲本组同学们的观点结论和论据,同时全组同学要对其他小组同学的质疑给予解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一个节目主持人,把握课堂的节骤,给每个小组和每个同学充分展示自己观点的机会。此外,在案例教学的课堂总结中,教师要对学生观点进行点评,这个点评不是评判对错,而是对学生是否遵循了学习的原则和原理,优缺点分别是什么,以及怎样进一步完善自己,并提供为此还需学习的参考资料。与知识学习的教学目标不同,采取案例教学的教师不会用考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其参与教学的程度、课堂发言的表现息息相关,是对学生学习实效和协作能力的评价。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是基于“人的认知源于经验的学习”这种的认知理论,所以,它的教学特点是通过案例创建经验过程,使学习者通过浸入的方式获得对待学习的知识、理论的认识,并体验到展示案例中的理论或原则的程序。
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可行性
自1978年恢复高等教育之后,我国大学数学教育一直处在不断的发展改革之中,早期是学习内容的变革,从向苏联学习逐步向欧美学习,从知识内容学习的教学向运用知识能力的教学,一直不断地进行着探索和实践,虽然数学建模活动和课程的引入,使得一部分学生从实践中获得了很强的运用数学的能力,但是,也出现了由于学习内容的高深莫测,致使绝大部分学生放弃了对数学建模的学习,这是有违引入数学建模课程及活动的初衷的。2005年之后,广大教师自发地开始探索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能力的教学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文献[8],[9],[10]的作者,通过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中的例题的改编,试图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数学的方法,但这样的尝试效果是有限的,因为这种教学还没能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突出出来,它仍属于讲授法的教学范畴。现在的关键问题在于:我们要在数学教学中完成怎样的教学目标?
在我国,困扰现代数学教育的问题应该是“怎样用”的问题,换句话说,是“为什么科学家们能将客观现象用数学公式加以表示”的问题。案例教学法是将学生置于案例的环境之中,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知识和学得的知识找出处理案例的方法,得到处理问题时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解决问题途经的经验,从这种经验中自我总结出运用原理和准则的方法。因此说“案例教学法”是解决上述困境的一条途径。在工科大学本科教育中,《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是继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或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之后,开设的以随机现象为研究对象,用现代分析数学的方法揭示随机规律的一门数学应用课程。尽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是一门数学课程,但其教学目的是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构建随机现象的数学模型,掌握分析随机现象的数学方法,模仿和学习由问题导引数学理论的科学思考与研究的一般思维过程。案例教学刚好是通过浸入的方式,使学生掌握发现知识、原理或原则过程的一种教学模式,因此,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不失为是一种选择与突破。
四、《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建议
将客观现象纳入现代数学框架并不是一件显而易见的事情,而这又恰是理解现代科学、社会和经济等领域中规律、原则和原理的关键所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研究随机现象统计规律的一门科学,随着现代信息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本门科学中的科学思想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认可。人们希望掌握揭示客观世界中的随机规律的方法,从而进行有效的决策。所以,案例教学法应用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之中,既是课程知识体系本身的需要,也是大学数学教育的要求。那么,该怎样在本门课上进行案例教学呢?
首先,要进行案例准备,通过组织任课教师进行认真的研讨(这个研讨应该是指让每个教师对案例教学的概念有深入的、统一的理解和认识),找出适合案例教学的专题,然后针对所提出的专题分别收集相关的案例材料;其次,教改的起始阶段应该在小范围内进行试点,并通过对照组进行评估,然后再进行不断的改进,直到有了成熟的案例集和授课组织模式,再将这种授课方式进行推广;再次,教学管理层的支持,案例教学是对传统讲授法教学形式的根本性的变革,一名教师到完全把握案例教学的特点并能运用自如地进行授课需要至少3至5年的时间,实际上哈佛大学案例教学法的产生、发展至推广先后经历了100年的时间,仅是案例教学法在管理课上的教学实践就经历了1910年至1920年10年的准备,到1920年才出版了第一本案例集,在1940至1950年代的十多年里,探讨研究案例的准备、编写和使用的一揽子问题,在1955年至1965年在福特基金的支持下才得以推广[7],因此,没有教学管理层耐心的人力、物力、评价方面的支持,这样的改革都只是形式的、转瞬即逝的。管理层该怎样支持案例教学的教改实践呢?
1.制度支持:在教师个人申请和管理层选拔的基础上,形成一个案例教学改革研究团队,这个团队的任务是:编写案例、进行案例教学的实践和对案例教学效果进行比对研究,逐步形成可操作和推广的方案和办法。注:团队成员应该是由有教学改革经验的教授加上3至4名讲师共同组成;案例教学实践要有实验班,为了便于比较,至少要有3个不同层次学生组成的实验班: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数学成绩一般的学生和这两类学生的混合;每年的任务除了编写案例和进行教学实践外,还要和有经验的一线教师、教学管理层至少进行一次案例教学效果的研讨工作,既是工作经验总结和汇报,又是专家学者共同研讨、质疑和提建议的场合。
2.资金支持:案例教学已经是在法学、医学、管理及其他许多学科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但在数学学科的教育中还没有真正的案例教学出现,这与数学学科的教育侧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有关,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得大多数学生会认为数学是死板、枯燥且是与实用无关的,不过,现代科学的发展使得任何学科都变得越来越仰赖数学的刻画和表述,因此,在数学教育中应用案例教学法,使学生尽早进入科学思考的训练之中,这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为了早日普及“案例教学法”,我们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资金的支出应该包括:对参与此项工作的教师基于工作补贴和成果购买、案例编写的调研和教学效果比对研究、每年的研讨会等。
3.鉴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是一门基础性的数学课程,因此实施案例教学要采取反复论证,小心实践,逐步推广的原则。在论证阶段要解决案例的编写工作,避免将案例编成例题的形式,而且,实施案例教学改革试点的班级,学生成绩考核方式必须改变,并且要坚持进行对比测评研究和执行教学效果学生、同行和专家评议。
综上,为了使案例教学法能够在数学学科领域中得以应用(这也是教育理念的发展趋势),并取得好的效果,必须进行艰苦的实验和研究,只有取得可靠的成果之后才应进行大范围的推广,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持有信心、恒心和耐心,相信教师们的教研团队的努力;持之以恒地给予资金、政策和教师待遇的支持;耐心细致地进行教学改革研究的指导,不做简单的高高在上的评估人,因为我们的目标不是评价对错和好坏,而是找到实施案例教学法的途径,从而使学生受益,达到为创新人才培养服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史美兰.体会哈佛案例教学[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2):84-86.
[2]刘刚.哈佛商学院案例教学作用机制及其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8,(5):89-91.
[3]张家军,靳玉乐.论案例教学的本质与特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4,(1):48-50,62.
[4]刘彦文,管玲芳.案例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08,(4):69-75.
[5]郭俊辉,曹旭华,王富忠.案例教学效果的最有模型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3):140-144.
[6]杨光富,张红菊.案例教学:从哈佛走向世界——案例教学发展历史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6):1-5.
[7]郭德红.案例教学:历史、本质和发展趋势[J].高等理科教育,2008,(1):22-24.
[8]李兴东,张政成.《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中加强案例教学的探讨[J].数学教学研究,2012,(4):54-57,62.
[9]王琼,何哲飞.点穴式案例教学在概率统计课程中的研究[J].大学教育,2012,(9):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