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科学范文

小学科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科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科学

第1篇:小学科学范文

1创设形成问题的情境,让学生有疑问。

学生探究的过程就是一个由发现新问题为起点,到解决新问题,再次发现新问题这样一个循环的过程。衡量学生的学习水平,不仅要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且还要看学生发现了多少问题;不仅要看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要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创设形成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能主动发现问题,在头脑中形成各种各样的问题。

1.1利用现代教育媒体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图画、文字、声音、动画等鲜活的现代教育媒体,多渠道地对学生展示事物和现象的动态画面,学生的多个感官同时受到刺激,思维活跃,问题火花由此进发。不管是一些事物,还是一些变化过程和科学现象,当学生亲眼看到有声有色的视频资料时,他们的头脑中一定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

1.2借助具体的实物、有趣的实验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观察具体、形象的实物和有趣、新奇的实验,就能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对一些事物和现象的元认知,引发他们的思考和知识冲突,头脑中会形成很多的问题。

1.3观察、研究大自然中的事物和现象。大自然是教学的大课堂。让学生走进生活,回归大自然,那里会有许多未知的事物和现象,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是培养和提高问题意识,是学生“有疑可问”最生动的教材。学生在五彩缤纷的生活中,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疑问,即便是看到了一群毫不起眼的小蚂蚁,他们也会情不自禁地在地上趴半天,一边观察小蚂蚁,一边还没完没了地提问:“小蚂蚁在干什么?”、“它们是怎么吃饭的?”、“它们待会儿认得回家的路吗?”、“蚂蚁会说话吗?”“它们为什么打架?”、“蚂蚁身体这么小,怎么能搬动比它身体大的食物?”、“蚂蚁也喜欢吃巧克力吗?”等等。所有这些问题,虽然都不复杂,甚至有的也不成为“问题”,但这些问题却来自于学生对身边生活、环境的直接观察及其感受。我们进行科学课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像观察、研究蚂蚁那样,去观察、研究其身边的事物和现象,并由此不断地、自主地去发现一个个问题。只有当学生能主动地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多角度对周围事物进行观察、研究的时候,他们的头脑中会冒出许许多多的问题。

2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让学生敢提问

小学生好奇心强,遇见任何问题都爱问个“为什么”。然而在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下,许多小学生在遇见问题时都不敢向老师提问。所以我们在科学探究中要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激励学生勇于思考,正确引导和热情鼓励那些爱提问的学生,促使他们勇于提出问题。无论孩子提出的问题是简单的也好,甚至是错误的也罢,我们都应该以认真并赞许的态度去倾听,多一些肯定、帮助、指导,少一些训斥、指责、嘲笑、讥讽,以培养孩子“敢问”的勇气,逐渐训练并引导他们向更有价值的问题前进。

第2篇:小学科学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科学;传统教学;思维视野;策略

在小学科学课程中进行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就是要将科学教学中的各种知识与信息技术进行融合,形成多种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科学知识进行深入探究,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1]。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学要加强对如今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从而形成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实现对科学课程的信息化教学。

一、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科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传统的科学教育方式过于简单枯燥,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时缺乏积极性,有时是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各种学习任务,没有进行自主发挥。教师在小学科学课程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进行信息化的转变,以更加直接、形象地方式教导学生知识,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对科学知识进行自主学习,给学生发挥的空间,促进学生科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二)有利于形成良好课堂教学氛围

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上通过信息化的方式对知识进行学习和理解。促使学生自主参与到科学学习中,还可以辅助教师对同学进行指导,减轻教师的任务和学生的负担。教师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促使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实现有效的互动,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促进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2]。

二、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科学教学的策略探究

(一)更新传统教学观念,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师是课堂活动的主要组织者,也是对信息技术工具的主要操作者,在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相融合,促进学生科学学科兴趣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及时更新自己的传统教学观念,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有效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科学课堂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可以不断地进行科学学习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丰富科学课堂的内容

随着信息时代的带来,在现代教育中信息技术的运用越来越受重视,在科学课程中教师要加强信息技术的利用。教师通过信息网络可以搜集各种有关的教学资源,以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传授指导,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和学习科学知识,让学生有能力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如,教师在教学《我们关心天气》一课时,如果只对学生进行口述式教学,让学生记忆各种信息资料,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将世界范围内或本市范围内的天气变化进行分析,以更直观地方式展现出来。让学生了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增强学生的天气意识,提高观察和研究天气的兴趣。并了解天气是如何影响每天的生活,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促进了科学课程的教学发展。

第3篇:小学科学范文

笔者现在担任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认真负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更新教学理念,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顺利地完成各项教学工作任务,取得了一定成绩。科学学科有其本身的特殊性,既有知识点,又有实验课,所以要求教师转变育人观念,进一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提高实验课的质量,使每一位学生认识到我们的实验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比其他学科掺进更多的生活事例,下面是笔者总结的一些心得:

一、认真钻研教材,做好课前准备。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性,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

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学习的方法、生活的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学、如何安排每节课的实验。

二、要组织好课堂的教学。课堂教学是体现教师能力的最有力的证据,要达到关注全体学生,并且注意信息的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在课堂上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学习心境,创造轻松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要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讲课与实验相结合,使每个学生都能自己动手完成实验,布置好课下作业,作业不要求多,但要抓住重点,不一定是书面作业,也可以回家自己设计某个实验。

三、要提高科学教学质量,并且还要做好课后的辅导工作。小学阶段的学生比较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针对这种情况,我要求学生自己准备一个作业记录本,把当天的作业记录好,回家就按这个记录完成作业,这样就不会忘了。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是班上的后进生,他们多是上课时听不明白或是记不住,相对其他同学的理解能力差,所以对后进生的帮助应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先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然后再辅导课上所学知识,做到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

四、不断提高教师本身的业务水平。积极参与听课、评课等教研组活动,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补己之短,提高教学水平。学习新课程标准和相关理论,并将学到的理论应用到教学实践之中,做到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五、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确定今后的努力方向。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科学教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智能。小学科学教材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小学科学教学的基本模式:观察――实验――问题――讨论。没有实验就无法讲述科学,做不好实验就难以完成科学教学的任务。所以要求教师不仅能完成教学任务,还得能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中的实验。教师应该从思想上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把实验教学摆到重要的位置上,绝对不能有认为做实验不如讲实验,只要背下实验方法步骤就能考高分、取得好成绩的错误思想。

课外的小设计、小试验、小制作、小发明,纷纷卷入了科学实验教学之中。这就要求教材中更多的演示实验转化为学生实验,教材中某些验证性实验变成探索性实验,教材中一些书面的实验习题作为课内外实验操作训练。

对于在农村任教的教师而言,农村科学教学的不利因素主要是教学仪器设备少。但农村学校也有许多有利的教学条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资源为科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材料;为开展科学教学提供了观察、考察、饲养、栽培等实践活动的场所;科学课中50%以上的内容都是农村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学生对农村的自然事物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等等。所以,科学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

第4篇:小学科学范文

关键词:分工;合作;材料;亲历;体验;困难

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科学探究过程中要明确教师、学生间的分工与合作

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有着明确的分工与合作,学生与学生之间也需要有明确的分工与合作。我认为教师和学生在科学探究中都应该有很强的主体意识,并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使教学工作达到满意的效果。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是组织、引导的主体,学生是探究、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必须明确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角色,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什么都不管。课前,教师的准备要十分充分,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教学“材料”单元时,教师要准备充足的各类研究材料,同样也应布置学生收集相关材料。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选择的不同探究问题进行分组,让他们合理分工、合作共同去探究。

探究过程中通过学生们合作、解释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积累一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儿童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而不是争吵)的艺术,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当然,这并非易事,要靠长久的教育才能达到。

二、合理安排教材,有选择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科学》教学中要树立“用教材教”的意识,教师在设计科学探究形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材。另外,科学探究过程有7个要素,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并不是所有探究过程都要完成这7个要素,有时,只有部分内容适合科学探究,并且只涉及部分要素。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充分考虑,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探究形式。现在的《科学》教材的设计也体现了“用教材教”的观念,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学生熟悉的或能找到的动植物作为研究的对象,而不必完全依照教材开展教学活动。对学生,他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科学探究。另外,教材还安排了自由研究内容,这些都体现了“以人为本”思想,最终实现育人的功效。

三、让学生充分活动,亲历、体验科学探究

与传统教学很大的区别在于:科学探究性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学生与教师的分工明显不同。比如:提出问题时,不能因为学生提不出来,教师一着急就直接告诉学生,教师应该冷静地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实验不成功,教师不能立即去做给学生看,而是应该组织学生去分析问题出在哪儿。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更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多动眼 “看一看”, 多动脑 “想一想”, 多动口 “说一说”, 多动手 “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操作潜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体验”是每个学生成长过程必需的,学生只有在参与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健康成长。只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条件,学生的表现会让我们去喝彩!即使探究失败了,对学生也是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的。使学生体会到“原来科学研究这么不容易,科学家真了不起。”如:在教学《观察与描述》时,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并借助一定的工具发现了许多以前没有发现的秘密,体验到了观察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特别是通过“摸物游戏”,使学生的兴趣高涨,虽然有的学生没有说出摸到的是什么物体,但这使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各种感官协调工作的重要性。

四、科学探究之后要组织学生研讨,教师要充分地倾听学生

科学探究之后组织学生认真钻研,共同探讨,这种研讨不是盲目的,是以探究过程为基础,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探究的问题进行研讨。美国有一位博士对下面两种情况进行比较:一是探究后立即进行研讨,一是探究后不进行研讨。研究结果表明.前者概念水平的发展达到更高层次,研讨使认识深化。在教学中,我们采取分组研讨与全班研讨相结合的方法,即先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再由各实验小组汇报研讨结果,然后教师帮助汇总全班研讨的“信息”。

五、重视引导学生把科学探究活动向课外延伸

大自然包罗万象,奥秘无穷,仅仅靠课堂上获取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所学到的学习方法在课外进行探究。教材中很多地方都可以这样处理,如:探究小草每天“喝”多少水?调查家乡的水资源情况;一天中气温变化有什么秘密?等。另外,一堂课不可能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都进行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外去探究,使科学探究活动突破教学时间的限制和教学空间的束缚。这样既能扩展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六、科学探究在教学实践中所面临的困难

1、时间问题:学生活动本身就很耗时间,再加上小学生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科学探究中往往会转移注意,这样时间变成了突出问题,传统课堂40分钟,已经无法满足科学探究的需要。

第5篇:小学科学范文

关键词:科学探究;小学科学教学;应用

1引言

小学科学是一门重要的科学启蒙课程,使学生具有科学的思考方式,但是仅仅是凭借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对学生的帮助并不是很大,关于小学科学的教学会为以后初高中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现代科学探究中存在的问题

2.1科学探究的低效性

学生在学校组织的科学探究活动中并没有完全参与到其中去,只是看热闹的态度,对科学探究的参与度不够,相互之间的互动程度也不够,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是表层的,也是单向的。只有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并没有师生之间的互动,在科学探究实验中,学生只是关心着自己小组内的事情或者并不理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也没有真正被实验激起兴趣,导致科学研究效率低,课堂效果不好。并且教师也没有采取人文主义教学的模式,不关注学生的真实需教师也不会去主动地关心学生。并且只有简单的课程上的互动或者是在有听课的时候才会采取的表层性互动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的真正成长,也不利于学生学到真正的知识。

2.2教师教学模式老化

课堂上教学活动的单一,使学生出现了疲惫的现象,他们不愿意主动地参与到课程活动当中来,与教师之间也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教学课堂上只有教师的讲解并没有多余的课堂活动去增进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又或者是即使是有教学活动,但是也不会有太多的样式,每天都是一样的活动会令学生反感,没有新意的教学也不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学生的参与度会低。教师在课堂上面并没有引入科学探究或者是引入科学探究的深度不够,都会导致学生对学习的疲惫。教师还在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思想,还是坚持老一套的教学思维,并没有很重视科学探究对于小学学科教学的重视程度并不是很高,在课堂上即使是学校安排了相关的科学探究课程但是教师为了节省上课的时间也不会为学生进行动手操作。

2.3学校的科学探究设备不足

小学在科学教学当中对于科学设备所投入的资金不足,相应的教学设备不完善,主要重视一些专业化的教学设备,也只是购买对于教师教学有帮助的设备,可以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但是却忽视了科学探究对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性,这也可以说明学校重视的仅仅是基础知识的讲解忽视了学生的操作能力。设备不足不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正确理解以及深刻的记忆,只有在自己动手操作以后才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科学知识,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对于科学学习的兴趣性。

3解决对策

3.1重视在科学探究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过程

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探究结果并不是那么的重要,探究过程才是教师应该关注的重要地方,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可以观察到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以及他们的认真程度,为教师以后的教学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自己的教学也可以变得很轻松,在课堂上面教师讲究的是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学,而科学探究的过程是观察学生特点的重要一点,并且学生只要能主动参与,就证明他们喜欢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兴趣,兴趣教学是最重要的,只有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探究,参与到其中来会对实验产生很大的兴趣。

3.2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

现在的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的角色不只是知识的讲解者也不仅仅是班级的领导者,他们更是班级的组织者,活跃气氛的人,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改变自己传统的教学思想,学会尊重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关系,并且也要时时的互动,在每节课为同学们做相关的科学实验,勾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上课时教师可以用20分钟注重知识的讲解,在这之后为同学们做相关的科学实验,在做实验时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具有一定的实验所需要的燃料以及设备,教师为学生看着时间,在特定时间内完成程度最好,动作最快的一组获胜。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科学探究实验的参与度,让同学们更加热爱学习。

3.3加大对设备的资金投入、充分利用校园的实验资源

学校在以前对于科学探究的重视程度并不是很高,并没有将科学探究作为小学科学教学的辅助教学工具之一,以至于他们在购买相关设备时也只是购买对于教师讲解基础知识有关的设备,而对于科学探究的相关设备的资金投入很小,设备的缺失对科学探究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学校应该注重起来,小学科学的教学对学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只是简单地基础知识的了解,会将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所淹没,学校设备的不完善,教师在课堂上面的严肃教学,都不利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开启。

4结语

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方面是现代科学探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二方面是解决对策,通过这两个方面的描述希望对于小学科学教学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孟令红,石新妹.科学探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60-64.

[2]水卿梅.教育游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

第6篇:小学科学范文

关键词:农村地区;小学科学;自然环境;乡土资源

相对于城市便利的现代化建设条件,农村的科学教育也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例如,有着丰富的乡土资源以及广阔的大自然环境,而这些显然为小学生更好地感知自然现象以及科学规律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以下,笔者仅从农村小学的科学教育实践出发,尝试围绕如何才能从农村实际情况出发更好地开展小学科学教育这一主题展开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一、将小学科学课堂搬到农村广阔的大环境之中

农村生活包罗万象,有形形的动植物、有千变万化的气象景观、有稀奇古怪的地质条件,还有或缓缓流淌或汹涌澎湃的江河水系……这些农村特有的资源,都为具体科学教学活动的更好开展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及资源支撑。这就要求我们农村小学科学教师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应当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恰当而灵活地改变教学的主阵地,即在必要的时候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广阔的农村大自然环境中帮助学生实现对教材所教科学理论知识的更深刻认识、理解与掌握。

例如,在教学“土壤里有什么”这一知识点时,我就要求班上的学生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交代好安全注意事项、分发完铁锹、放大镜等工具之后,组织他们有秩序地到泥土地里进行土壤挖掘的实践活动。这次亲近大自然的机会使学生对土壤挖掘兴趣非常饱满,在呼吸到农村地区大自然新鲜空气的同时,帮助他们体会到了农业劳作的艰辛。除此之外,该实践操作活动实现了预期的理想教育效果,即:帮助学生借助他们自身的力量切实获取关于土壤的相关信息,促使他们进一步明确与深化之前在课堂上所学的关于土壤的相关理论知识:

1.土壤中所包含的颗粒大小及形状都不尽相同;

2.土壤中所包含的物质在颜色上有些许差异,有的颜色较灰暗,有的颜色则相对较明亮;

3.土壤里有一些存活的小昆虫或者其他有生命的有机物;

4.土壤里还有一些已经没有生命体征的植物或动物尸体;

5.不同区域的土壤在湿度及密度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如此一来,学生在上述实践认识的基础上,就对之前在课堂上所学到的“土壤其实是由空气、水、沙、黏土、无机盐、腐殖质等成分构成的”这一知识点实现了进一步的深化认识,从而大大提高了对该节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二、将农村丰富的乡土资源运用到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活动之中

农村的大自然环境中蕴含有小学科学学科所必需的一些资源,可是,由于安全因素、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制约,经常将小学生带到自然这一大课堂之中显然并不符合实际情况。考虑到这一点,笔者认为,小学科学教师应当适当将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自然资源引入到课堂这一教学阵地中。这也不失为利用农村自然资源,使其更好地为小学科学教学服务的一种有效途径。

如,在学习“小蚯蚓找家”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我就提前准备了几只小蚯蚓、土壤及一小瓶水。随后,便带领学生分别进行了如下两组对比比较强烈的实验:潮湿、阴暗、松软、肥沃的土壤环境以及干燥、光亮、坚硬、贫瘠的土壤环境这两种土壤环境中蚯蚓的活动状况。如此一来,借助蚯蚓这一特殊资源,学生就能在上述对比实验中非常明确地认识到适宜蚯蚓生活的土壤环境。而这很显然正是本节科学教学活动的重点与难点所在。再如,在学习“观察蚂蚁”这一知识点时,我就提前准备了几只小蚂蚁,然后在课堂上分发给各学生小组一定数量的放大镜,引导他们借助放大镜认真观察蚂蚁的身体构造、蚂蚁的爬行规律、蚂蚁同同伴进行信息交流时可能出现的动作特征……这样一来,学生就能从实际观察中对蚂蚁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与了解。从而大大保证了他们对当堂教学知识点的更好吸收。综合实践来看,将农村丰富的乡土资源恰当地运用在小学科学的具体知识点教学活动中有利于优化学生的课堂实际教学效果,将在一定程度上显著提升小学科学的教学效率及质量。

总之,小学科学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综合素质为主要教学目的的一门基础课程,其同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一样,在小学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此,我们小学科学一线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农村地区的独特教育资源,并将其能动地运用在自身的科学教学实践活动中。相信如此,方能在帮助学生形成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这一积极生活态度的同时,显著优化他们的科学学习效果与质量。而这正是小学科学所要求实现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预期教学目标。

第7篇:小学科学范文

关键词:小学科学  学生评价  构建  实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应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已经成为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环节之一,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我们构建了发展性小学《科学》学科评价体系。

一、评价手段网络化

评价操作以互联网为载体,开发“发展性学生评价系统软件”,到校园网站上。评价系统分为四种用户类型:教师、学生、家长、系统管理员。登录系统后能自动判断用户类型,并转到相应的界面。根据不同的用户,分别显示“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家长评价”、“查看评价”、“短信中心”、“修改资料”等多项内容。通过数据加密、分配权限等手段,确保评价系统的保密性和安全性。

为了使广大学生、家长和教师能熟练掌握学生评价系统的操作方法,将具体的操作方法印成小册子发放给广大的学生、家长和教师。学生、家长、教师把评价信息定时输时系统中,系统经过处理把学生评价的结果通过网络呈现出来,使学生、家长能通过网络随时、随地查阅孩子的发展情况,及时反馈信息,使家长、教师及时准确地了解孩子的发展情况,对孩子提出新的目标,促进孩子全面和谐地发展。

二、评价内容全面化

小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的构建涉及两个根本的问题。一个是如何保证所构建的体系是全面的,能全面包含学生素质发展;一个是所建立的评价体系在操作的理念上如何能保证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作为小学阶段的《科学》学科的考察与评价应该包括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各方面因素,为其进一步的发展奠定基础和创造条件。

从科学学科特点出发,把《科学》课的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知识目标分解成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爱护公物,爱惜资源,保护环境;②学习主动,兴趣广泛;③勤思好问,学会学习;④基础扎实,知识丰富;⑤掌握技能,学用结合;⑥勤于动手,积极实践;⑦善于发现,乐于探究;⑧勇于质疑,敢于创新。并在此基础上确立学年目标、具体化的学期评价目标和月目标。同时,把本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评价有机整合,以互联网为载体,开发网络评价操作平台,使教师评价学生、学生自我评价和家长评价孩子的内容体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三、评价主体多元化

传统的学生评价主体往往是只有教师,而且评价方式以书面测试为主,发展性学生评价体系的评价主体是多元的,包括教师、学生自己、同学、家长等,各自有具体的内容。要变单纯通过书面测验和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倡导运多种评价方法、评价手段和评价工具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这意味着,评价学生将不再只有把“尺子”而是多把“尺子”,教育评价“一卷定高低”的局面将被打破。实践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只有实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才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优秀者,才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1、教师评价学生。由教研组长牵头,年级组教师针对本学科要求,结合学生实际,结合教学进度,详细制订学生发展性评价目标,其草稿方案向学生阐述,积极征求学生意见,并经学生评价学科指导小组审核,确定评价内容体系,张贴公布。教师评价学生内容体系分为学期内容体系和月内容体系,教师根据制订的评价内容对学生进行评价。

2、学生自评、互评。根据分解的8条目标,针对学生的实际,教师组织学生修改、补充互评内容,确定学生自评、互评内容,让同学们相互监督、互相促进、相互提高。学生根据评价内容对自己和同学进行阶段性评价。

3、家长评价子女。家长月评价内容由上面8方面的内容细化产生,每月月末由家长和孩子商量制订下个月达标的内容,其内容根据孩子、家庭情况而确定,家长根据制订的评价目标对孩子进行评价。

发展性学生评价是发展的、师生共建的过程。它是师生的一个共建过程,评价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联系的一条纽带。评价不是单方面的,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是围绕评价而展开的,它同时也是学生与教师共同作用的产物,可以这样说一个没有学生的评价是毫无意义的评价。另外评价也是生生之间的共建过程,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评价也是评价中不可少的一部份,少了这一部分对学生的评价也就不完整,不够科学。其次,评价也是家长与学生之间的共建过程,评价与家长分不开,因为学生有一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外活动的,教师如果只是根据学生在校内的情况做出评价,往往也是太过片面。综上所述,评价是学生本人、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家长与子女之间共同作用的产物,这是一个共建、综合的过程。

四、评价时机全程化

从总结性评价到发展性评价,反映了教育评价思想的重要发展。发展性评价目的就是通过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评价,教师可以及时改善教学计划,调节教学的进程与速度,从而达到改善教学的目的。同时将学生学习变化状态及时地、准确的反馈给学生,使学生了解自己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改进,从而有效地促进学习。 从以下几方面来实现评价的全程化:

1、全面记录评价过程信息。从时间和空间上拓宽评价的维度,注重平时的了解、考查,及时记录,准确地、系统地进行全程评价。结合阶段性评价,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具体评价内容的特征,通过观察、谈话、问卷调查、作品分析等方法,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过程和方法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全面的 评价,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时反馈,以阶段性的评价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评价时机来看,评价的类型可分为:即时性评价,教师在课堂上、学习中、生活中发现学生的某些特殊行为,及时地给予激励表扬或者提出改正意见,让学生了解自我,体验成功,发现不足,促进发展;阶段性评价:即月评价和学期评价,每月进行一次量分,学期结束时发给学生综合评价表。

2、评价结果呈现的层次性。根据制订的学生评价内容开展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评价学生、家长评价学生活动,评价每月进行一次阶段性的小结,把评价结果以5、4、3、2、1五个档次记录下来,然后输入评价系统,系统会将各科输入的评价信息经过处理,以“优”、“良”、“中”、“差”四个等级把学生的综合信息呈现出来。评价结果每个月有一次阶段性的呈现,学期结束时以《报告单》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和家长,发展性学生评价报告单则注重对学生的导向性、激励性、发展性。报告单的内容有:品行、求知、健康、审美、学生书面测试成绩、奖惩情况、孩子心声、教师寄语、家长期望等块,从身体发展状况,人格发展状况,能力发展状况、学科知识发展状况、改进方法与意见、学生重大事件及作品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坚持积极鼓励为主,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的发展空间,体现了对学生素质评价的导向性,引导家长、学生、社会从以上多方面进行评价学生,使人的发展社会化,全面化,能适应社会的需求,符合时代的要求。教师在评价过程中,注重时间的变量,动态地看待学生变化的势头,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

3、建立学生发展性档案。学生的身心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其发展变化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有时会伴随着不断的反复,学生发展性档案,就是把学生的发展变化随时记录下来,积累学生发展的第一手资料。具有动态特点的学生发展性档案的建立,能为形成性评价的进行,素质报告册的撰写、教育会诊的展开打下良好的基础,提高评价的可信度和实效性,避免以往评价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因此任课老师还要将学生的个性特长成果输入到系统中,如在课堂中的突出表现,代表自己水平的科学探究报告,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的等信息以文字、声音、视频等形式及时输入到系统中保存,记录学生成长的过程。系统会将每个月、每个学期的评价结果保存到服务器上,信息保存量大,内容丰富,有文字的,有图像的,还可以是视频的,等到小学毕业时,学生可以将有关信息下载到自己的电脑,也可以刻录成光盘,作永久的保存。

五、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单纯的书面测验和考试已经不能适应科学课程的发展,运用多种方法对不同目标、不同内容进行教学评价势在必行。多样化的评价方法还可以是访谈评价、问卷评价、观察、谈话、作品分析和表现性评价等。由于现行的考试制度存在着种种弊端,不能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有必要对考试活动进行改革和创新。主要包括: ①考试内容力求全面性。除了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从认知、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②在考试方式上突出多样性。采用口试、笔试、操作考试相结合;闭卷考试与开卷考试相结合;规定内容与选考内容相结合;免试与重试相结合的方式。③在评分方法上力求灵活性。主要有制定详细的评分标准;变封闭的评分方式为开放的评分方式,重知识展现的过程,对学生在试卷中表现出来的新颖性、独创性的,均给予加分;变百分制为等级制,采取模糊分数;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形象的符号评定法。主要是画笑脸,画五角星等。④提高试卷的信度和效度。根据测试计划和双向细目表,完成试卷的编制。确定试题的难易程度,并确定好试题的难易梯度,是编制审定试卷时应特别注意的。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使学生能学以致用,有更多的发挥空间。由于规范了命题的全过程,使过去的那种随意性命题方式大大减少,提高了考试的信度和效度。⑤重视考试的反馈。考试最主要的作用是诊断,即通过考试发现学生学习中的不足及存在的问题,找出原因使学生能及时地纠正错误,使教师能及时地改进教学。为了真正起到考试的作用,我们注重做好考试后的反馈,做好试卷的分析并建立“学生考试错误分析表”,让学生对自己的考试错误进行反思。

总之,通过教师、学生、家长对评价过程的全面参与,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反思、加强评价与教学相结合的过程,成为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调整等自我教育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成为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和技能不断增强的过程。布鲁纳说:“教师必须采取提供学习者最后能自行把矫正机能接过去的那种模式,否则,教学的结果势将造成学生跟着教师转的掌握方式。”这也就是说,科学教师不仅要做好自身对学生的评价,更要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使自己从讲台上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发展性小学《科学》学生评价归根结底是要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全面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小学科学范文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它是一门综合性极强、信息量极大、知识面极宽的基础性课程。开放性的学习环境、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自主性的学习活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意识、合作探究的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小学科学课本是以单元编排为特征的教材,系统性、针对性较强,那么如何运用网络资源的优势,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有利于营造自主学习的环境;如何提供网络资源的平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拓展有利于提高自主学习的空间,进一步激活课堂,使科学教学更具有生命力呢?

 

一、依据教学内容,丰富网站材料,营造学习环境

 

通常的专题学习网站一般由“教材知识”、“拓展资源”、“讨论协作”和“评价检测”四个模块组成。在实践中,我们从学科“学”的实际出发,以科学教材为基础线条,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在网站建设中突出内容的丰富性和有序性,以达到资源、平台、工具的优化合理组合。为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和搭建自主互动学习的平台。

 

1、选择材料,丰富内容,创设环境。

 

在网络环境下,使科学教材信息与学生之间产生作用,达到科学教学的目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所提供的教材信息更适合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展开,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者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要求有针对性地寻找选择丰富网站内容的资源。例如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它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

 

在网站中除了提供动植物繁殖后代过程性资料之外还针对学生平时能接近培植的特点,单独增加了繁殖后代具体的操作过程,使学生有机会进一步学习并指导其实践操作。同时,人类是如何繁衍后代的一直是教学的难点,教者在网站中增加了一位医生的介说并配上图片,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既有兴趣又比较形象直观,从而使学生“我是怎样出生的”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懂得生命来之不易,应珍惜生命,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2、优化结构,丰富内容,营造环境。

 

在网络环境下开展自主学习,如果将搜集到的信息和科学教材上的所有内容堆砌在文本上,自主学习时随时点击,那么学生的学习就比较乱,其认知过程就缺少一个有序的进程。那么,就会影响在有限时间内的学习效率。因此,教者认为必须对其内容依据问题进行排序,突出资源的主题性、序列性。例如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岩石与矿物》,教者设计了“导读台”提供学习问题序列,以激发学生保护资源的意识。将与教材有关的内容制作成导航图,指点学生阅读信息与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助于学生在整体浏览中围绕中心问题自主学习,在部分品读中围绕重点问题自主探究,在独立思考中围绕解答问题阅读信息,在自主学习中围绕解决问题处理信息提高发展。

 

二、依据学生需求,丰富网站形式,细化学习流程

 

科学教材编排单元性比较强,因而就为网络环境下开展问题探究自主学习提供了主题性明显的特点,教者如何依据学生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再根据教材特点,编排呈现网站形式非常重要。总体上其网站内容形式的呈现上可归纳为三种形式:学前浏览、学中导航和学后延伸。

 

1、学前浏览,拓展概念,激发兴趣。

 

科学课导入新课时,由于学生学前概念比较肤浅,对新的学习内容存在着不确定性和好奇心,因此,教者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设计整体学前浏览内容,以拓展学生的已有概念,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我们的地球》这一单元,教者提供了的主题的内容,以丰富的地球信息与呈现形式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快速浏览,然后再让学生提出更进一步探究学习的问题,为本单元或本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学中导航,提供信息,培养能力。

 

科学课堂教学中教者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具体的学习形态,适当提供有助于开展问题探究自主学习的主题内容,让学生围绕中心问题探索学习信息,解答学习问题。例如《我们的地球》就设计了这样三个中心问题,这实际上为本单元的教学建构了一个知识体系,形成了知识网络,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导航,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引路。

 

3、学后延伸,丰富概念,陶冶情操。

 

学生通过学前浏览和学中导航两个阶段的自主学习,其知识更加丰富、兴趣更加浓厚,但脑海中所产生的问题可能也更多,这就更需教者在此时提供更多的知识信息,让学生进一步去搜寻,以满足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和探索未来的精神。例如《我们的地球》这一单元学习后,教者认为,可依据学生的所提出的问题再次提供一些网站信息让学生再去浏览学习,也可编排一些主题让学生自己去搜集相关信息,让学生永远做学习的主人,研究的主人。

 

三、依据学科特点,丰富网站途径,优化教学方法

 

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教师作为引导者,进行着问题设置、资源提供、内容设计、任务提出以及组织协调等学习导航的工作,而学生作为探究者,则进行着明确任务、围绕问题、探索实践、自主学习等实践的任务。这就需要大量的时间与空间,途径与方法。教者认为,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方法有别于常规性的课堂,特别是科学课也有别于其它学科。因而通过实践与研究,笔者依据科学学科的特点将网络环境下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操作归纳为“问题探究”教学方式及“主题探究”教学方式两种。

 

1、问题探究,获取知识,形成技能。

 

根据科学教学内容,相当一部分教材的教学需要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实验活动,那么这样的课型就可运用“问题探究“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

 

例如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中的《折形状》一课的教学,教者在网站中提供了关于形状方面的模型、建筑以动植物的外形等,让学生点击浏览,提出问题导入新课。然后组织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体会各种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最后组织讨论,再次点击进入网络,说一说,网络中的物体为什么这样设计。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始终围绕本节课的学习中心,展开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互相交流、共同探讨,而教师则是课前作好准备,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并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之中,适时进行个别指导,及时捕捉动态信息,调控教学进程。师生真正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共同分享集体的智慧和探究的成果。

 

2、主题探究,拓展知识,增强意识。

 

科学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不需要进行小组合作实验,而只要进行主题式学习与讨论,就能达到学习目标。因此,教者建议这一类型的课堂教学可选用“主题探究”的方式展开教学活动。

 

例如: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岩石与矿物”中《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一课。首先让学生说一说矿物资源对人类有何作用,你对地球上的矿物资源有何思考,并出示开采、提炼、运用的相关图片,确定本节的学习主题是:矿物资源日益减少,人类怎么办?围绕这一主题组织的探究活动。接着组织小组讨论。在整个课堂教学结束前还可以上学生对资源开发与保护,新能源研发等进行创造性的设计,课后进一步打开网站,搜集相关信息。这样的教学活动自然而有效地拉近了学生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距离,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丰富了科学教学内容,拓展了课堂教学时空,激活了课堂教学活动。同时,也进一步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更新了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尝试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将来投身信息化时代进行终身学习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9篇:小学科学范文

关键词:科学探究;生活化;猜想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9-185-01

小学科学教学是科学的基础教育,是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一门主要课程,担负着儿童科技创新的启蒙重任。科学教学的基本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参予认识自然事物和应用所学获得知识,大胆自主探求和应用知识。达尔文说:“科学就是积累事实、发现规律”。指出学习科学是学生自己去做而不是别人为他们做的事情。提出了“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会”的口号。而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以探究式学习为基本特征的科学探究课,是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以探究科学问题的过程为中心,以主动参与、亲历过程、协同合作、发展个性(自一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综合饵实践性、开放性的科学课程。下面就培养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谈谈我个人的肤浅认识。

一、探究要生活化

科学探究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生活中进行,最终超越生活。科学教师只有用生活化理念组织教学,才能揭开学生科学探究神秘的面纱,使其顺顺当当地开展。学生探究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是在解决问题后产生新的问题而告终的,科学探究同样如此。问题作为科学探究的起点,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动力因素,是构成科学探究的全部内容。而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可激起儿童强烈的探究欲望,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天性又可驱使儿童进行深人的科学探究;而真正的科学探究并不是坐而空谈的,它必须借助于活动这个载体,活动又必须凭借生活这个舞台。

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就应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在科学课上,我们有时需要有意识地创造生活情境,以唤起他们的生活体验。当科学探究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时,学生就会由然而生出一种亲切感,其探究的欲望和自信也就更为强烈。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学会用科学指导生活,在生活中应用、巩固和强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使自己的生活更加科学。科学探究才能得到长足发展。

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观察、分析是学生们必须具备的能力。学生良好的观察心理品质和观察分析能力是在是科学教学过程中,通过针对性的培养逐步形成的。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进行引导,可用简洁恰当的语言、文字和图示。准确展示实验现象,使学生在观察时达到心明(目的明确,理解准确)、眼亮(整体到局部,重点到一般,全程到瞬间),观察清楚。不同的实验有不同的观察要求和重点。如水的三态变化的实验:观察的是烧杯里的水沸腾与玻璃片的水珠的凝结现象,怎样观察,教师要及时引导,步步深入。此外,对不同实验中相同的操作也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观察现象,分析作用的异同。例如,物体在水中溶解的快慢跟什么有关的实验时,就要引导学生根据水温的对比、搅拌与否、颗粒大小等方面去仔细观察和分析。

三、鼓励学生在探究中猜测或假想

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教学中要抓住有关内容或有利时机,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或假想,要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去思考〔学生进行猜测后,要求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或猜测的理由,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又使学生交流了提出假设的思维方法,相互之间受到启发,并使学生明白提出的假设不是凭空乱猜的。要让学生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就必须鼓励每个学生对问题的结果进行猜测或假设,允许学生作出任何结论,对学生提出的各种猜测要加以肯定或鼓励。目的是要鼓励每个同学都参与猜测,并大胆猜测,然后通过实验探究猜测的准确性,这样做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中的合作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与计算机的普及既为共享资源和合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但也容易使人进入一个自我封闭的学习环境,这就需要以合作学习进行引导。在探究式学习中,常常需要分组制订工作计划、分组实验和调查,需要讨论、争论和意见综合等合作学习。按照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学生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由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差异性,于是要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增强了集体精神和合作意识。

五、探究要放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