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程师学习材料范文

工程师学习材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程师学习材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工程师学习材料

第1篇:工程师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材料工业分析;教学改革;评价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3-0093-02

一、引言

《材料工业分析》是我院培养材料化学本科专业材料分析与测试方向人才的专业课程之一。课程讲授试样的采取、制备和分解知识;各种材料的测试方法和实验数据处理方面的知识,并训练其扎实的工业分析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大学生掌握材料工业从资源开发利用、原材料选择加工、生产过程控制、产品质量检测等一系列分析测试的能力,使其具备材料化学成分分析方面的工程素养。

工业分析在工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矿产的开发、工业原料的选择、工艺流程的控制、工业成品的检验、新产品的研制以及三废的处理和利用等,都必须以分析结果为重要依据,在企业质量保证体系认证中,分析测试与生产工艺同等纳入质量体系的管理。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工业分析所涉及的领域不断扩大、分析方法、分析仪器不断推陈出新,给工业分析提出了越来越多的新课题和新要求。针对新时期对教学改革的要求,传统教学理念的转变,结合课程本身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材料工业分析》课程作为学校“课堂教学卓越计划”立项建设项目之一作者就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实验教学、学生学习评价方式等环节进行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二、整合优化教学内容

工业分析是分析化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分析化学在工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其内容包括整个工业生产过程和人类活动,如资源的勘探、原材料的选择、生产过程的控制、产品的质量检验、环境检测等均属于工业分析的内容。工业分析的对象多种多样(包括煤质分析、硅酸盐分析、冶金工业分析、石油产品分析、化工生产分析、气体分析、工业用水和工业污水分析、农药分析、电镀液的分析等等),目前我校该课程执行的教学计划其理论课时与实验课时数为40:24,这些教学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根据我校专业布局及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我们选择煤质分析、硅酸盐分析、钢铁分析、气体分析、水质分析作为该课程重点讲授的内容,注重实用性和应用性。

《工业分析》是一门测试手段更新换代较快的学科,各种分析技术迅速发展,旧方法不断被新方法所代替,旧标准被新标准所取代,所用教材不可避免地带有滞后性。因此,在教学中适当补充介绍一些前沿知识及发展趋势,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工业分析技术人员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集理论性与实践性为一体,在考虑知识系统性的同时,注重实用性,体现新标准、新方法、新技术,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需要的教学内容是《材料工业分析》课程建设的重要方面。

三、改进教学方法

分析工作者必须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这些知识要求必须在课堂内完成。在理论课程的教学中,应根据不同专业课程教学的具体特点与要求选择相应的教学模式。工业分析所涉及的基础知识在先修课程中已学过,而具体的工业分析方法及应用大多是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等大量文字性叙述,课程枯燥无味,学生兴致索然。为了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在教学中积极创新教学模式: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根据时代要求,结合课程自身的特点,梳理课程知识点,以任务驱动为导向,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数字化教学资源,灵活选择教学方法,组织编排教学活动,形成多元化的教学组织形式。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去探究知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课程中气体试样的采集、煤质分析等内容通过视频的形式自主学习。试样的分解、水质分析、有色金属及合金的分析、油料分析等部分内容的讲授由老师一言堂改为教师略讲和学生自学,每节课程由任务引领确定任务目标(包括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将教学内容、要求、重点等布置下去,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讨论,通过小测验、思考题或随堂作业的形式归纳总结上交,并作为平时成绩计入期末考试成绩中。

“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认知主体,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还应成为知识的探索者,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参与教学的机会。例如硅酸盐分析部分作为系统分析的典范,整个教学过程安排6个学时,教师用1学时概述硅酸盐种类、硅酸盐分析项目与分析意义、硅酸盐试样的分解等,根据硅酸盐系统分析项目提出如下选题:①二氧化硅的测定;②三氧化二铁的测定;③氧化铝的测定;④氧化钙和氧化镁的测定;⑤二氧化钛的测定;⑥氧化钾、氧化钠的测定;⑦氧化亚锰的测定。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组,每2―3名学生为一组,按照随机的方法将各选题分配到各个具体的小组进行讨论。各小组成员围绕选题,充分利用图书馆及网络信息资源,查找相关资料,从分析项目的国家标准、企业(或行业)标准或工业生产中惯用的分析方法入手,就分析方法的选取、分析方法的原理、分析步骤、分析结果的处理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小组内的讨论。讨论结果以组为单位制作成PPT,学生根据分工在全班进行课堂讲解,同时回答其他小组同学和教师针对其讲述内容进行的提问。教师根据讨论情况对各选题相关知识点总结分析,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完善该章节的知识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锻炼学生文献检索、文字处理、PPT制作及口语表达能力。“师生双向式互动模式”既有利于教师的组织和主导作用的发挥,又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

四、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工业分析是一门技术性、操作性、科学性很强的课程,它来源于实践,作为一名分析工作者,既要理解和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又要熟练地掌握各种基本操作技术技能,能正确分析和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能力目标的实现通过实验教学环节完成。本课程安排24学时实验,根据材料专业的特点,精选以下7个实验:水中pH值的测定、水中铝含量的测定、分析煤样中灰分的测定、煤的发热量的测定、工业气体分析、水泥中三氧化二铁、三氧化二铁的测定以及钢铁中硅、锰、磷含量的测定。但是通过近两年的实验教学,发现存在以下问题:①学生态度不认真,不预习,实验敷衍了事;②学生缺乏“量”的概念,部分学生对有效数字的位数普遍不敏感,数据处理、计算不正确;③实验操作不规范,随意更改试剂用量、反应时间、甚至变更实验步骤。为此在指导学生实验时要严格要求学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让学生意识到分析结果一点点“量”的差别,在工厂就是产品的质量和生产的安全,在出入境检疫部门是国家的安危。要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要使学生认识到每一个“量”都需认真对待,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五、改革学生学习评价方式

我院《材料工业分析》课程在第七学期开设,本学期大多数学生在准备考研,心思和精力用在专业课上的学习偏少,要么翘课,要么是人在心不在;过去一份试卷定成绩(期末考核),学生不重视平时学习环节,考试基本靠期末突击,缺乏准确性和全面性。为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我们加强学生学习评价方式改革,推行多阶段、多类别的考核制度,注重学习过程考核,课程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实验成绩、期末考试成绩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注重学习过程的监控,包括考勤、作业10%、多阶段测试(学期中根据内容进度安排3次小测试,起到督促学生学习、检查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情况)20%、硅酸盐分析的选题任务完成情况及回答问题10%几部分构成;期末考试成绩30%,重点考察基本理论知识;实验成绩占30%,包括实验的预习、实验过程中操作技能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实验报告的撰写,以此全面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为提高对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全方位考核,需要设计更为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评价体系是我们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六、鼓励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提倡学与用相结合

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化学检验工的中级工、高级工的职业资格鉴定的培训和考试,使他们及时学习、掌握与所学专业相关的技术,提前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在当前生产中的技能要求,使之成为知识与技能兼备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经济高速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谢治民,易兵.工业分析[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2]邱德仁.工业分析化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3]张红梅,王彦卿.“工业分析”课程中PBL与LBL相结合的教学探讨[J].化学教育,2014,(4).

[4]陈娟.《工业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广东化工,2014,41(22).

[5]谢宇奇,凌绍明,隆金桥.工业分析教学中学生“量”的概念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3,(11).

[6]陈渊,陈宪明,罗济文,等.工业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广东化工,2011,38(4).

第2篇:工程师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课程体系;培养;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191-03

教育部于2010年6月正式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和《贵州省工业十大振兴产业规划》中都把材料产业确定为贵州省支柱产业之一,工业总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37%。贵州省材料产业急需一批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2011年贵州大学正式启动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成为试点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是贵州大学传统优势和特色专业、贵州省示范专业、国家一类特色专业、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具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要实现材料科学与工程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得通过相应的课程体系来完成,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成功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它能够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本文对材料科学与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中课程体系进行深入分析,总结了启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工作以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学科特点,利用与贵州省材料产业企业紧密合作的优势,积极开展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工作。

一、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及实施的现状

贵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目前的课程体系可以概括为“通识课程+通识拓展+学科大类+专业教育+个性课程+实践环节”的结构体系。多年来,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形式上发了一些变化,但多数课程都是延续了以前金属热处理专业的课程,理论教学内容无太大变化,知识体系相对稳定。教学方法与手段上除了增加了多媒体技术之外,理论教学过程与工程师培养尚存在差距。当前,由于高校普遍存在“重学历、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真正走上讲台为学生授课的老师趋于高学历、年轻化;真正有工程经验的教授却很少走上讲台,这很不适宜于工程师培养。而作为工科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方面――实践教学环节,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由校内工程训练和校外实习组成。其中校内专题实验是经过实践教学改革整合为单独的实验课程:《材料专题实验Ⅰ》、《材料专题实验Ⅱ》、《材料专题实验Ⅲ》。但多年来,由于学校的人才政策的原因,导致专业实验师资队伍严重不足,使其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总是存在脱节的现象,且实验内容简单,不系统,而学生对实验教学也不够重视。另外,在校外实习方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习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实习经费低,不利于实习的安排;二是由于企业存在安全和保密的问题,企业不愿意接收学生到现场实习。以上原因导致学生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都形同走马观花,以至于学生对实际工程缺少直接接触,对材料制备和检测技术认识不够深入,实习达不到应有效果。

二、卓越工程师课程体系的设置与改革

第3篇:工程师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金属材料工程;创新型人才;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胡宗智(1966-),男,湖北咸宁人,三峡大学机械与材料学院,副教授;邹隽(1974-),男,湖北枝江人,三峡大学机械与材料学院,讲师。(湖北 宜昌 443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三峡大学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201304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6-0098-02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实践教学是本科整个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金属材料工程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人才有着重要意义。[1]

新材料是21世纪我国新兴支柱产业之一,作为材料重要分支的金属材料也在不断地发展,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层出不穷。面对世界范围内的市场竞争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如何培养面向21世纪金属材料工程专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国内各知名高校的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近年来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不同方面进行了改革,构建各具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着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新时期下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

三峡大学(以下简称“我校”)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办学目标是面向水利电力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无损检测及失效分析等工作。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系课题组教师经过走访调研国内同类专业的兄弟院校、科研机构、毕业生用人单位及往届毕业生,根据反馈的信息,经过多次反复研讨,对原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较大的改革,以适应社会对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我校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以往的实践教学活动中也不同程度存在着许多高校“重理论轻实践”的通病:

第一,实验教学内容依附于理论教学,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少;实验教学强调模仿和训练,创新内容不够;每门课程各自独立地进行相关实验教学,各门课程的实验内容之间缺乏关联性;实验教学工作主要由实验教师承担,理论课教师基本不参与本科生的实验教学工作,这对于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教师实践能力都是不利的。

第二,学生的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课题与企业关联少,绝大部分学生的题目在校内完成,与生产实际脱节严重,甚至落后于企业的实际应用技术水平;学生毕业后不能直接上岗工作,还需较长时间适应学习。

第三,毕业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由于毕业实习经费有限,部分学生不得不外出找工作,毕业实习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效果。

以上分析表明,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这些问题制约着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已不能适应“宽口径、厚基础、求特色、重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必需对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根据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市场需求,结合国家“2011计划”精神及我校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围绕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特色,重新优化了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新的实践教学体系由实验教学、实习、工程训练、创新活动及师资建设等五大块组成,其框架见图1 所示。

1.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在原实验教学体系中,每门专业课程均有4~10学时的实验课时,实验穿插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进度安排,实验的内容仅限于刚学过的理论,实验内容比较单一,多为基础型验证性或演示性实验。这种模式对巩固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实质性的综合性及设计性实验少,直接影响到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对课程实验项目及实验内容进行了改造,保留部分必要的验证性及演示性实验,加大了综合性及创新性实验的比重,并将以往分散于每门专业课理论教学中的实验重新优化整合,比如将《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力学性能》、《金属材料学》、《金属材料热处理》等课程的实验教学从原课程中分离出来,整合为独立开设的《金属材料实验技能基础》实验课,避免了这几门课程开设的部分实验内容重叠的现象。

为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在第七学期开设专业综合实验。在该学期,学生已完成了大部分的理论课程学习和相关课程基础实验,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综合实验,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每个学生选择不同成分的材料,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实验的整个过程涉及到金相试样制备、热处理工艺、显微组织观察、材料性能测试等相关知识和实验技能。通过专业综合实验课程的训练,学生既加深了对所学的课程基础理论的认知和理解,同时极大提升了学生的独立工作、综合分析及创新能力。

另外,无损检测作为我校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培养特色之一,在第六学期的后半学期开设《无损检测综合实验》,由课程主讲教师及从企业聘请的专业资质工程师共同指导完成,既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各种无损检测方法进行实践操作,又为其取得国家无损检测相关资质打下基础,全面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拓展就业渠道。

从课程基础实验专业综合实验专业技能实验的课程实验体系构建,奠定了“宽口径、厚基础、求特色、重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基础。

2.实习体系

原实习体系由金工实习、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组成,在前几年通过加强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及实习基地的建设,已对生产实习及金工实习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2]在新的实习教学体系中,认识实习替代以往的毕业实习。认识实习在第三学期末进行,此时的学生刚刚完成基础课程的学习,而专业课程尚未开始,学生对自己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未来的就业方向充满期待但又缺乏了解。因此,精心安排认识实习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专业概念并激发其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和爱好,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3]

3.工程训练体系

与以往的这个实践模块相比,增加了“工程软件实训”项目,主要包含CAD/CAM与CAE两个模块,前一模块为UG 、Proe和MasterCAM应用培训,使学生熟悉CAD实体模型构建方法,具备完成中等复杂程度的实体模型创建的水平;熟悉一般加工工艺参数的设定、加工模型建立、编程及仿真过程。后一模块为Ansys有限元软件应用,通过实例讲解、上机操作、现场指导等形式,对学生有限元建模和分析的技能进行训练。以上软件实训可使学生具备实体建模表达创新方案,并通过有限元分析验证方案可行性的能力,为创新活动提供支持。另外,积极探索与企业技术人员联合开展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的新途径,鼓励学生到企业单位完成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让学生在直接接触企业实际生产环节的过程中完成课题内容,了解最新相关技术,激发其创新能力。

4.创新活动体系

创新活动包括普及性科技活动、课题研究及创新大赛三个层面。其中,普及性的科技月活动一年举行一次,过程经由学院组织专家宣讲学生自拟小发明小创造课题选题答辩中期汇报结题答辩及评审。课题研究包括教师的科研项目及企业课题,在老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课题研究。比如功能导向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结构设计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高性能锂离子电池天然石墨基复合负极材料研究、Ti(C,N)金属陶瓷刀具的研制等等。第三个层面是各类创新大赛,如机械设计创新大赛、挑战杯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等。对参加或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部分创新活动甚至可以替代学分或在综合考评中享受加分。通过多层次创新活动的开展,构建创新教育的氛围,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平台,为学生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学院对学生创新活动实行实验室开放,优越的科研设备和仪器用于本科生科研训练,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

5.师资建设体系

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是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具备突出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师队伍, 才能在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一方面对现有的实验教师有计划的送出去培训并考取相关资质;另一方面,选派年轻博士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指导实践教学。通过了解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技能要求,增强教师实践应用能力与实践教学方法研究,更有效指导学生根据社会需求开展创新实践。

三、结语

构建并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一项庞大、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必须与时俱进,围绕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一目标,进行长期探索。[4]同时,实践教学体系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多方面的支持与配合,不足之处尚需在今后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地修正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许征兵,庞兴志,邹勇志,等.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8(S1):29.

[2]胡宗智,吴敏,王燕,等.依托地域优势开展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创新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2):129-130.

第4篇:工程师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实践教学;基地建立;建设;实践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5-0225-02

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树立学生工程意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不仅是学校师生自己的事情,还与接收实习方即实践基地的自身条件和双方配合有直接的关系。所以根据不同的实习阶段,选择适宜的实习单位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随着招生数量的增多,办学规模的扩大,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工作依然存在着建设速度慢、管理不规范、与学校结合不稳定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是我们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河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从1995年招生以来,毕业生已有近七百人之多。从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和历届毕业设计中反映的问题来看,部分毕业生的处理现场工程的能力欠缺,这说明我们的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除了实验室教学和工科学生共有的金工实习之外,还有结合材料专业特点安排的专业实习,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共十周。从目前的教学计划来看,实践教学时数已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从单纯增加实践教学时数来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是不现实的。因此,要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必须从构建优秀的创新实习基地和实践教学模式,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提高毕业生的社会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加强其实践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入手。

一、校外实习基地类型

根据校外教学实习基地的基本情况和材料专业的具体实习要求,将校外实习基地分为两种类型:即短期的校外实习基地和综合型校外实习基地。短期的校外实习基地主要安排学生教学参观实习和专业认识实习,这类基地一般技术含量较高,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高,企业效益、企业文化和环境都很好。大学生参观学习这类企业能提高专业印象,稳定专业思想,加强专业学习。综合型校外实习基地主要安排学生较长期的毕业实习,学生根据自己的专长、课题研究方向或就业进行选择。

二、校外教学实习基地的建立

结合材料专业专业自身的特点,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提高专业素质为主线,以经济建设社会需求和学校发展目标为依托,以行业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先进水平为标准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相一致,充分体现规范性、先进性和实效性,实现真实或仿真的环境,形成教学、科研、生产以及技能培训和鉴定等多功能并用的实践教学基地。形成多渠道、多模式的格局。

1.建立校外教学实习基地的基本原则和条件。(1)选择实习基地首先应该能满足我们的实习要求。企业应该具备比较完整的生产设备,生产工艺流程,一定数量的生产技术人员。即应具备足够的实力和规模。(2)在生产经营类型和资源、生态等方面有区域或行业代表性,有一定的生产、开发规模和较先进的技术、管理水平,基地建设和发展基础较好。(3)基地能够选派具有相应专业技术职务的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并熟悉所实习专业培养计划和实纲。(4)基地建设坚持“就近”的原则,立足本区、本市,既便于开展工作,又有利于节约经费开支。(5)部门领导有远见,重视企业技术革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教育。基地的领导重视实习基地的建设;要具备实习条件和管理环境;学生能有效地参与实践活动,顺利完成教学实习计划;能帮助解决实习学生所需的食宿、劳动保护和卫生等条件。(6)通过在实习基地的实习,获得运用专业文化知识与管理知识的实践技能;满足学生获取本专业的知识技能,建立起一个宽阔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思考的能力,并能在教学实习过程中体现出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7)形成自己的实习基地特色,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增强职业适用性。(8)基地的建立应有利于促进产、学、研相结合,有利于促进学校与基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既能满足我校相关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需求,又具备科研成果转化与推广的条件,有同我校合作的积极性。

2.实习基地性质多样化、规模多样化、行业多样化。省内外有众多的同类工厂和相关单位,包括各种性质企业、生产品种、生产规模、技术水平和经营方式等具体情况,进行分类比较,选择性质多样化、规模多样化、行业多样化的各种实习基地。我们材料专业实习基地有生产电视电脑显像管显示屏的大型高科技上市企业——中国500强的安彩集团,有全国水泥行业的龙头企业海螺集团、山水集团,有国家大型二级企业转型的股份制企业——焦作花台陶瓷有限公司,还有近期迅速兴起的不定型耐火材料的个体企业——焦作振德窑业。实习基地性质多样化。从企业性质上有国企、外企、个企;从生产规模上有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从生产品种和产品类型上有传统材料、特种材料或新型材料。学生在不同性质的企业实习,从中可以感受不同的管理方法和经营模式。个体企业规模虽然较小,但管理模式简单高效,学生能感受个体企业的创建及发展,能激发可贵的创业精神。实习基地规模多样化,了解行业的存在状况,不能一味地追求国有大中型企业,不能只看到企业的亮点和兴奋点,不能只参观示范性的企业、高科技或上市企业,还应该看到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企业,通过分析探讨企业发展和振兴之策,试着自己去栽树,获取培育发育缺陷的树,这比一味在别人的树下乘凉要好得多,激发学生的开拓创新。实习基地行业多样化。传统材料包括水泥、陶瓷、玻璃、耐火材料、人工晶体等,为了增加就业面,拓宽知识面,利于专业课的学习,材料专业的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都要到这几个行业的工厂进行实习,实习的工厂种类多。

3.校外实习基地协议书的签订。校外实习基地共建双方有合作意向,在符合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条件的基础上,经协商后可由学院与基地所在单位签订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协议书。协议书应包括以下内容:(1)双方合作目的;(2)基地建设目标与受益范围;(3)双方权利和义务;(4)实习师生的住宿、学习、交通等安排;(5)协议合作年限;(6)其他。校外实习基地一定要签订协议书。因为协议书的正式签订对校企协作双方共尽责任和义务起到了共同约束的作用,实习的联系和实习安排都会比较顺利,有章可循,同时基地会安排专人负责实习事宜,不会出现敷衍了事的现象,为提高实习质量提供保障。

4.校外实习基地挂牌。校外实习基地按照要求,由学院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后,统一挂牌子,而且一定要把牌挂在厂门口最醒目的地方。因为实习基地协议书的签订是与企业管理层之间签订的协议,影响面比较小,各车间领导和工人不一定了解。正式挂牌之后,企业从领导阶层到每位职工都认可,从内心愿意配合学生的实习,会认真地讲解和手把手的教授。同时,企业也提升了自身形象,是校企双赢。

三、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1.完善管理制度,科学制定建设规划。为适应实习基地建设需要,学校将建立和健全各项实习基地建设的管理规定,使之科学化、制度化,确保实习基地建设的顺利开展。各学院要根据专业发展规划和专业特点及本单位的优势,制定本单位实习基地建设规划,明确实习基地建设的目标、内容、进程,同时明确实习基地建设负责人,有计划地开展工作。

2.巩固和加强对实习基地的建设。对于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应突出专业性,与学校教师教育类专业的建设保持一致。各学院要与实习基地学校一起研究建立和健全教育实习保障体系,使接受教育实习工作成为实习基地学校的日常工作之一。

3.聘请实习基地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实习指导教师。在学生进入实习车间前熟悉了解各种实习指导书,兼职指导教师具体介绍车间的生产工艺流程、工艺控制、设备的维护和操作等内容,使学生对实习装置有基本的了解,以利于学生的实习。

4.以焦作市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实习基地建设工作。充分利用学校的地缘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和社会各行业的优质校友资源,我院已建实习基地有焦作坚固水泥有限公司,焦作市华泰陶瓷,焦作咏春塑胶有限公司,焦作市振德窑业有限公司等等。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目前的实习基地主要在河南省,以焦作、济源、新乡为主,实习单位的种类主要有陶瓷、水泥、玻璃等传统材料生产单位,而且每个城市都是多种行业企业共存,不必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资金在路程上。

5.政府对实习基地实行扶植,政策优惠。政府对承担实习任务的企业实行优惠政策,如贷款优先,新上项目优先,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以鼓励企业承担实习任务。

6.设立实习基地建设专项经费,加大对实习基地建设的投入。学校设立实习基地建设专项经费,各学院应从本单位的资金中拨出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实习基地建设。学校专项经费由教务处统一管理,各学院采用项目申报的形式,申请建设专项经费。主要用于资助双方共建项目,双方研究成果的奖励,实习基地建设工作表彰,联系、调研工作的旅差费和工作量补助,共建研讨、检查、总结等会议支出。

7.坚持“互惠互利、双向受益”的原则。学校利用基地条件安排学生实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基地则可借助学校的科研、师资力量加强生产、教学及人员培训等工作。学校优先向基地提供技术信息服务及先进的计算、实验、测试手段,帮助基地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积极承担实习基地委托的技术开发项目,并优先转让实习基地所需要的技术成果。

8.重视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实践教学技能的培养和训练。院(系)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教师到实习基地进行锻炼,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学校派专人负责某个实习基地的建设工作

第5篇:工程师学习材料范文

湖北省竹溪县城关初级中学成立于2009年8月,是城区一所寄宿制学校,现有学生1 548人,教师113人。该校2012年底被列为教育部信息化试点学校以来,全校上下高度重视,本着“育人为本,同享成功的快乐”的办学理念,不断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完善信息化硬、软件建设,注重以培促用、用研结合,全力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经过两年的实践探索,该校师生的信息化应用与研究能力显著提升,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逐年攀升。

1软硬兼备创优教育信息化环境

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的推进,硬软件建设是前提。该校建校伊始,就把信息化建设纳入学校统筹规划,按照“分期投入,逐步完善”的原则,不断改善教育信息化环境。

1.1在软硬件建设上多投入

累计投入500余万元,先后建起了计算机教室2个,电子备课室1个,多媒体功能室1个;开通了30 M网络流量和Wifi无线网络,为任课教师每人配备了1台笔记本电脑,教室均配备“班班通”设备,全校的信息网络、智能广播系统、校园监控系统、校园网站等信息化建设逐步得到完善,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提供了支撑。在软件建设方面,坚持引进与开发并重、共建与共享同存的原则,整合名家理论文章和课堂视频、IP网络教育资源,充实校本资源库,通过教师互动、学生互动、班班互通,建立起稳定有序的资源共享模式。围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优师”的目标,以年级组和备课组为单位,组织教师认真观摩听评,精心打磨优质课堂,实现“组组有优课、师师有优课”,并将优秀的课件、教案和微课上传到十堰市云平台和校园网,汇集成优质校本资源库,供全体师生分享学习。

1.2在装备管理上更规范

对硬、软件逐一进行登记,建好台账,分类存放,做好防护措施。与处室、班级层层签订财产保管和使用责任书,定期进行设备管理和维护检查,其结果直接与班主任、处室负责人的年终绩效挂钩。

1.3在设备保养上求细致

选配责任心强、技术好的教师,专门负责学校信息化装备的检查、维护、保养,明确责任,要求负责人时时做好设备、网络的防控检测,发现问题及时维修,确保装备设施的正常使用。

2加强运用促进学科教学有效融合

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关键在运用。该校采取多种形式促使教育信息化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其最大效益。

2.1加强信息技术培训提高信息化应用与学科教学融合能力

近年来,该校将教师培训纳入学校常态化工作。根据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现状和教育信息化应用的需求,学校统一安排学习进度,从最基础的电脑文件操作、Word排版、PPT制作使用、电子白板运用、网络搜索下载等基础使用开始,由简入繁,逐步过渡到优质课件制作、优课、云平台运用、微课制作、微信公众平台运用等内容的技能培训,要求教师全员培训、全员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教师进行补培、补考。每学期期中、期末安排两次信息化应用检测,检测成绩作为教师校本培训成绩记入教师成长档案,并纳入教师年终绩效量化。2014年暑期时间,全体教师经过信息技术集中培训、测评后,学校对七年级新调入教师进行了补培,对未合格的教师进行补考,确保教师全员过关,人人都能熟练进行信息化装备的操作使用。如今,该校的每节课中,师生均能通过电子白板进行学习互动,教师设计的课件已由过去单一的图画转变为生动丰富、灵活多变的动漫与音画结合体的播放形式,教师的教案、课件、教学反思等教学常规内容全部转变为数字资源供全体师生学习共享。

2.2通过“课内比教学”活动展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深度

2011年起,该校每学期都要开展“课内比教学”活动及“课件制作”大赛。例如,2014年学校开展微课制作大赛,通过竞技平台检验和展示教师“四环八步”课改模式下的课堂效果和信息化教学应用水平,激励教师在平日课堂内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制好课件、备好教案、用好白板,并能通过电教手段有效开展好小组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学生学习兴趣更浓了,课堂效率更高了。

2.3通过信息技术课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各班每周开设一节微机课,并将微机课纳入其它学科同等重要的位置,同其他学科一样参与课内比教学活动。学校定时开放微机室,成立计算机兴趣小组,引导学生文明上网,激发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兴趣,提高运用计算机进行学习交流的能力。目前,90%的学生均能通过计算机开展网上交流,查找学习资料,运用Word、Excel等软件写文章、做统计。

2.4开展课题研究提高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使用效益

该校建立了教研成果奖励制度,对获得教研成果奖励和教学的教师给予物质奖励,在年度绩效和晋升晋级上给予分值奖励,鼓励教师勤奋学习和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研写作水平,积极向教学类报刊杂志上投稿。创办《城中教苑》,精选教师优秀的教研论文予以刊发,集中展示教师的科研水平,激发教师参与教学教研的热情。充分利用每周教师例会时间,开设教育信息与课程融合为主题的论坛,安排教师汇报自己在教育信息化应用上进行研究探索的成果,交流自己在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中的经验体会,助推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和课题研修能力的提升。近3年,每学期均有20余人次的课件、公开课、论文、案例获得省市级奖励或在县级以上教育类报刊杂志上发表。

3开辟平台拓展信息应用领域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是提升学校信息化水平的有效途径。该校积极为师生搭建多元的信息化应用平台,提升师生信息化应用水平和校园管理运行效率,扩展校园服务功能。

搭建师生交流平台。开通城中教师QQ群、微信公众平台、班级QQ群等网络交流平台,交流学习心得,下载教学共享资源,布置学习任务,进行师生心理沟通,方便了师生、家校沟通联系,加强了学习、知识交流,促进了校园和谐。

3.1拓展信息化服务功能

在校园网开辟学校新闻、通知公告、教学科研、德育园地、教师风采、党风党建等专栏,内容定期更新,让师生通过校园网,了解学校动态、教学资源、通知要求、成绩查询等信息,进行反思交流,加强师生沟通,推进学校民主管理进程,提高管理效能。充分利用校园网、中国教师行动网等渠道,建个人博客,上传教学反思、集体备课、案例、读书体会等个人教学资源,利用网络传达信息、进行校务公示、下发通知、查找资料、学习知识等,使全校实现了学习备课、教育管理的网络化、无纸化。利用校园广播室、校园直播系统,实行网络传输和信息快速传递,开拓知识视野,播发校园新闻,大大激发了师生求知欲和学习情趣。

3.2充分利用十堰市云平台

依托十堰云平台,要求教师人人建好工作室,及时上传集体备课、教学反思、课件、论文、微课、学生作业等常规教学资源充实自己的工作资源库,并经常性开展师生在线互动交流,帮助学生释疑解惑。教导处每月组织人员对云平台使用中的个人资源上传、下载及师生交流互动情况纳入常规教学的重要检查内容,并将检查结果作为教师的年终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4完善制度健全试点推进长效机制

制度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保障。该校通过制度完善和层级管理,达到了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用”、以评促“优”的效果。

4.1建立层级督导体系

学校制定出《城关中学信息化试点推进方案》,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副校长主抓、处室或年级负责人具体落实的信息化试点推进领导小组,有详实的推进计划和任务分解表,明确了各处室、年级组的职责,形成了“校长——分管领导——处室、年级负责人”层级督导、分块加以落实的机制。

4.2加强督办力见成效

每周下发《工作督办》,由学校办公室和教科室在周五前进行联合检查、记载,确保信息化试点工作和档案资料收集周周有进展、次次见实效。

4.3完善制度建长效机制

为确保教育信息化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学校制定了校园网络安全运行维护制度、实验室管理员岗位制度、各功能室管理使用制度、电教设备器材

领用制度、计算机网络教室管理制度、信息化应用

奖励制度等教育信息化管理制度,依照制度进行督查,若发现落实不力的处室、年级和功能室的相关负责人,下发通报,责成限期整改。同时开展评比活动,将每周督办记载情况做为处室、年级组和相关负责人、教师优秀评比的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