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广西师范大学现况范文

广西师范大学现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广西师范大学现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广西师范大学现况范文

关键词:高等教育;视角;“蚁族”现象;主体原因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3-0175-02

“蚁族”即“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他们多为毕业五年内的大学生,由于执意留在大城市发展,又未找到较高薪酬的合适工作,而从事以保险推销、电子器材销售、广告营销、餐饮服务为主的低收入、临时性工作,甚至处于半失业状态,聚居在租金低廉的城乡结合部的集体公寓中。2009年,学者廉思关注到这个“数量庞大的沉默群体”。鉴于这个群体具有与蚂蚁相似的“高智、弱小、群居”的特点,将这个群体定名为“蚁族”。有人将“蚁族”与农民、农民工、下岗工人并称为四大弱势群体。相较于其他弱势群体,“蚁族”最大的特殊性在于其接受过高等教育。正因为这一特殊性,尽管“蚁族”还没有形成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阶层”,但却受到比其他弱势群体更为广泛的关注。研究者普遍认为,“蚁族”的形成与国际经济危机加剧,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不合理,以及个人家庭背景和户籍制度有关。公众则更多关注形成“蚁族”现象的社会体制与机制原因。笔者认为,揭示社会矛盾,促进体制与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固然重要,但“蚁族”作为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特殊群体,以高等教育为视角对其进行审视,从“蚁族”自身的能力与素质出发,分析“蚁族”现象形成的主体原因,以改善教育、完善主体为思路寻求应对方法,或许更有实际意义。因而,本文结合高等教育的现况,对形成“蚁族”现象的主体原因作如下分析。

一、高校规模扩张背景下部分学生学无所长

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急剧膨胀,大学招生规模以年均约30%的速度递增,在校大学生从原来的不足700万人增加到了2012年的3167万人,毛入学率也从不到10%增加到26.9%。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已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按照国际口径,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校的教学资源并没有与招生规模同步增长。受各种软硬条件的制约,教育质量下滑、学生素质下降现象日渐显露。不少学校在宿舍、教室、图书资料、教学仪器设备等教学条件准备不足,师资力量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的情况下,就快速扩大招生规模。学生招进来后,校内宿舍住不下,就在校外租用公寓楼供学生住宿。教室、师资不足,就缩减课时以解燃眉之急。而自习室、图书馆、教学仪器设备不能满足需要的情况则更为普遍,网络上随处可见的“自习室抢座占座攻略”可资为证。但因自习室、图书馆并不像教室、宿舍那样不可或缺,高校对此大多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学生居住校外公寓,很大程度上脱离了校内的学习氛围,与社会不良风气接触愈密,不利于学生潜心学习。缩减课时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则更为明显,教师为了赶进度只得忽略细节、略陈梗概,学生如堕云雾,不知所云。而自习场所的短缺,使学生连自主学习也困难重重,学习质量自然大打折扣。如果说因扩招导致的高校教学资源短缺,对大学生而言是一种不利外因,那么高等教育“严进宽出”的学籍管理现状,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内在意识,助长了学生的消极应付心理。刚走出高中校门的大学生,都经历了几年难以言状的炼狱生活,忽然来到崇尚自我管理、考试六十分万岁的大学,难免出现思想上的松懈和行为上的懒散。这种松懈和懒散往往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加剧,对于众多高年级的大学生来说,“吃饭、睡觉、打酱油”是一种生活常态。而老师们的应对措施很简单:考试时重点划得更少、更简、更精确,以免过多学生挂科。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公布的《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权益状况比较研究报告》称,中国高中生压力居四国之首,逾七成中国高中生心理亚健康,五成存在失眠情况。而中国大学生中则鲜有失眠一说,一天睡十小时仍嫌不够者大有人在。许多学生把大学视为高中炼狱生涯和竞争残酷的职业生涯之间的栖息地、避难所,将人生最宝贵的四年学习时光付诸玩乐,其代价异常惨重。中国一方面劳动力过剩,一方面高端人才稀缺。大学生本该如社会所期盼的那样,迈进高端人才行列,但相当多的大学生却因学无所成,不得已加入浩浩荡荡的普通劳动力大军中,为生存而挣扎。在最近几年的各种人才招聘会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招清洁工月薪2000元,招文员月薪1500元”的招聘告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众多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择业现状。而笔者想说,文凭可能贬值,但无论在什么时代,知识是永远不会贬值的。一部分大学生沦为“蚁族”,与其知识储量不足、学无所长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二、人才培养目标含混致使大学生遭遇职场错位尴尬

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时的讲话中曾说道:“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认为,如果是为了谋求工作而读书,就不应该进大学,而应该去读职业技术学校。所定义的大学是一个不掺任何职业性功利目的,旨在提高文化、学术修养,研究高深学问的知识圣殿。应当说,原本兴办大学的初衷便是如所认为的那样,为了培养学术精英,铸造文化大师。时期的大学,与此培养目标相适应,采取的是一种纯学术、非功利的精英培养模式。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曾培养出了大量的学术精英和大师级人物。但这种精英教育模式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高校却陷入了空前的困境。

1.大学入学门槛降低。入学人数的大增,使生源整体素质下降,相当大的一部分学生知识和能力储备难以胜任以学术精英为培养目标的研究性学习,其自身成为学术精英的动机和欲望也不强。

2.中国低收入人口比重大。众多从农工家庭或其他低收入家庭走出来的学生,进大学的主要目的只是为了谋求一份体面而薪酬丰厚的工作。同时,从目前中国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看,也难以容纳与大学毕业生数量相当的精英型人才。在大学扩招的浩荡洪潮中,大量学生盲目地选择进入大学,从未想过自己需要接受什么教育。人们早已默认了一个规则,经历高中炼狱的唯一目的就是上大学,而进职业技术类学校是考不上大学的无奈选择。于是,大学的地位就变得非常尴尬。一方面,为了扩招,为了迎合更多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择业需要,必须调整人才培养计划,由非功利、纯学术的精英教育,向功利性、实用性的大众教育转型。而另一方面,大学与生俱来的精英教育情结和办学层次定位,又决定了大学教育不能完全迎合人才市场的现时需求,过分强调技能培养,将本科教育弱化为职业技术教育。那么,大学的培养目标是什么?这个在时期曾有非常准确回答的问题,放在当代,竟已无从回答。现在的许多大学实质上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学,而是介于传统意义上的大学与职业技术学院之间的学校,培养目标游移于精英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之间。实际效果是难取二者之长却兼二者之短,既未充分满足部分学生训练职业技能的需求,又未能使学生达到精英型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使学生沦为人才类型上的“蝙蝠”,在人才市场上陷入错位的尴尬境地,这种状况是形成“蚁族”现象的重要原因。

三、自我定位缺失致使大学生职业准备不足

在大学培养目标含混的背景下,很多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自我定位缺失。大学就如同一锅大杂烩,煮的人不知道煮的是什么,也不知道该怎么煮,被煮者被动地随着汤汤水水瞎搅和,不在意也不知道自己会被煮成什么样。据统计,在填报专业的问题上,逾五成学生无明确意向,全由父母代填。三成学生随意选择了并不了解的专业。逾七成学生对专业的喜恶取决于该专业的冷热程度和就业率,很少顾及自身的兴趣与专长,对相关职业的状况及从业要求知之甚少。很多大学生缺乏钻研学术的动机与素质,又不具备闯荡社会的能力储备和思想准备,既无职业定位,又无从业准备。临近毕业,在社会潮流的挟裹下,懵懵懂懂地挤进公务员和研究生招考大军。但公务员这个“铁饭碗”并不易得,每年公务员考试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经常出现数百上千人竞争一个职位的情况。而继续读研也不能逃避一生,一直读到博士后出站,没法再读下去了,还得走上社会。因而,笔者以为,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下,大学生应该给自己一个明确定位,想明白自己是为“研究高深学问”而来,还是为培养职业能力而来,然后摆正位置,有理想有规划地展开大学生活,为未来的就业和事业发展作好准备,这样才能避免沦为“蚁族”。蚂蚁“高智、弱小、群居”的形象,被用来形容大学生群落,应该说是一种很悲哀的社会现象。毕竟,蚂蚁般的弱小与大学生在社会上的预期地位是不能契合的。然而,社会的就业难题,残酷的职场竞争,却实实在在地使一批大学生生活得如同蚂蚁般的渺小和艰辛。我们可以从多方面来描述和分析“蚁族”的成因以及未来的去向,但始终无法绕过“蚁族”现象所折射出的教育困境、“蚁族”主体能量不足两大问题。因此,笔者以高等教育为视角,重点分析了形成“蚁族”现象的主体原因,以期抛砖引玉,引起社会和大学生群体对这些问题的高度关注,谨防“蚁灾”的发生。

参考文献:

第2篇:广西师范大学现况范文

关键词:教育资源不均衡;中学生物教学;实验教学;多媒体教学;教师资源配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得到完全落实。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共同心声。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重点是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普通高中是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整合其资源,扩大优质高中规模,促进普通高中均衡发展是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十分迫切的任务。而作为乡镇中学生物教师我切身体会到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对生物教学造成多方面的影响。

一、影响生物学实验教学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今天生物科学研究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从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到克隆羊多利的诞生,再到人类基因图谱的破译,生物学史上的每一个科学的发现,理论的产生,无一例外的和生物学实验紧密联系。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的科学,离开了实验,现代生物将无法发展。

生物学实验科学是人们运用科学思维,有目的地选择对象,运用一定的研究手段,人为创造各种实验条件,主动控制、干预研究对象,从中对生命现象及其运动的规律进行探索的实验活动。然而乡镇中学的生物实验教学现状却不乐观。

(一)实验设备极度缺失。

由于多年使用,原本不富裕的试验器材严重坏损或缺失。如显微镜的镜筒已大多无法固定而下滑,一些模型标本也坏损严重,实验工具严重缺失,如做临时装片用的尖嘴镊子已严重锈蚀而不能使用……,别说课上让学生做实验,就连教师的演示实验有时也省了,只把试验现象和结果直接告诉学生,这显然违背了生物科学的发展规律,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观。

(二)主管领导不重视。

一直以来,农村中小学教师大量涌进城市,而主管领导却视而不见,在教师的人员配备上、资金的投入方面都是不足的,乡镇中学的实验条件简陋,设备缺乏,没有资金过多的投入,连添置一些简易的、极需的、常用的生物实验设备和器材都做不到,所以乡镇中学的生物实验也只能是维持这个现状。

(三)没有专职生物实验员。

完成一个实验没有实验员的配合,确实太辛苦了。有时一个实验要准备几天甚至几个星期,笔者亲身就有过这样的体会,生物课上为了完成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这个实验,自己在生化实验室里折腾了几天的时间,最后还是因为洋葱根尖没有很好培养出来没能清楚观察到实验结果。所以,好多老师碰到有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的,则向学生公布实验结果即可,学生被动地接受结果,既感受不到真理产生的过程,也很难理解或记忆这些繁杂的、抽象的实验现象或结果。

针对乡镇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的这种现状,笔者进行了思考,在生物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生物学实验教学占据着极其重要而特殊的地位。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验习惯和能力,养成乐于探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极为重要,而乡镇中学生物实验条件的严重缺乏,明显地制约了学生的发展。所以上级主管的领导思想上要重视,加大资金投入,充实实验器材,配备专职生物实验员以提高乡镇中学实验室的硬件和软件设备是相当重要。

二、影响生物科多媒体教学的进行

高中生物学知识有许多涉及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其概念、原理、规律有着严密的逻辑体系。这些知识比较抽象,高度概括。如果教师仅凭讲述或挂图分析,学生学得枯燥、乏味,难以理解,不易接受。而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多媒体所展示的图像、音响等,生动活泼,感染力强,对学生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辩趣,活跃思维,使学生人人参与,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创造实现生物教学的良性互动,创设教学情景和气氛,加深学生体验,使生物课上起来得心应手。但在乡镇高中由于教学资源有限,多媒体的教学发展却是令人担忧的。

(一)多媒体教学硬件建设情况。

除极少数重点中学,普通高中教室没有多媒体设施。一般一所学校仅有几间教室,甚至只有一间教室有设备,这种教室基本只够供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使用,无法满足生物常规教学所需。且目前各中学的多媒体在硬件及软件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多数学校多媒体软件更新缓慢,硬件维护不够好,机器老化,损毁严重,甚至已经成为应付上级检查的摆设而已。

(二)生物老师在应用多媒体上存在诸多问题。

如不能熟练操作,内容搭配不合理,教学效果未达到预期目标,这与教育资源不均衡有着密切关系。

在农村中学生物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作为刚刚起步的新生事物,许多学校编制课件的能力还不够强,很多教学课件来自网络,即使有部分教师自己设计课件,但由于教师自身的多媒体知识和备课时间有限,也使得这些课件不能很好发挥作用。

教师职前教育的缺失,职后训练稀少。由于乡镇经济欠发达,多数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大学生不愿意去农村去基层就业,导致农村和乡镇中学教师年龄偏大,欠缺计算机知识,而当代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发展的速度很快,教师应用计算机的培训工作跟不上。

专业教师教学负担重,备课、上课、准备实验、批改作业等,有时还要担任学校的其他工作,再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设计和编制课件,实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且在计算机硬件的投入人力、物力不够,大多数设施稀少、老化。

多媒体作为新兴的教学手段弥补传统教学的诸多遗憾,由于多媒体具有直观、可重复、使用灵活等特性。只要生物教师在计算机的运用、课件的制作上结合自身实际,制作出的课件操作灵活,方便实用,就能够满足生物教学的实际需要。所以教学过程中如何恰当使用多媒体,以及改善农村、乡镇办学条件以期达到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是相当重要的。

三、影响教师资源配置的不断优化

教师资源是学校的第一资源。教育发展不均衡某种程度上就是优质教师资源配置的不均衡。要取得教育的成功,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最终取决于教师及其水平。而县域教师资源的配置不合理加剧了区域间、城乡间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以我校生物课组为例,进行教师资源现状分析:

(一)新教师资源补充量、质不足。

从2001年至今,我校高中部调入的生物教师只有一名新毕业的本科生。随着明年新课改的推进,高一也开设生物,生物老师的数量是不够的。而初中部现有的五名生物教师只有一名是本专业,而其他均是非本专业教师任教。

(二)教师学历水平有待提高。

本校高中部六个生物教师,第一学历为本专业本科只有50%。其余均为函授本科学历。无研究生学历的教师。

(三)教师结构还有待改善,首先男女比例不均。

以我所在的生物科组为例,男女比例为1∶3,若是初中部则全部为女教师。其次年龄结构趋于中年化。任教教师基本在35~45岁之间,新生力量极度缺乏。再次初、中级职称占据教师主体,六个之中二人为初级职称,四人中级职称,无高级职称的生物教师。

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城乡经济差距是造成教师资源不合理配置的一个重要原因。本人所在的乡镇,工资不高,福利待遇也不是很好,曾与分配在不同地区的大学同学比较过,待遇实在是很低,再加上所在的乡镇的地理环境、文化环境不具吸引力,导致许多新毕业的学生不愿来此就业。

虽然面对作为普通高中教师无法改变的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况。但作为一个乡镇高中的生物教师,我却从未放弃过在有限的资源内让学生尽可能得到均衡的教育资源。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做好:

(1)自制教具。高中生物有很多内容是从分子水平进行学习研究,在教具缺乏,而多媒体教学又无法正常开展的情况,学生会对这些抽象的内容难以理解。为了让学生能从感性中认识,我通过自制教具,引导学生操作演示过程。如:“基因表达过程”、“体液免疫过程”、“减数分裂过程”等等。我都制作有相关教具来进行教学。实践证明同样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成立生物兴趣小组,点燃对生物“喜爱”的火花,增强责任感,成为学习的主人。农村乡镇有着广阔的自然环境。通过成立兴趣小组学生根据当地一些情况进行一次实习和调查,如:给学校的每一棵树制作“挂牌”,“调查学校旁边的罗冲沟的水质污染情况”,“调查自己家乡速枫桉种植情况”,及用所学的有关生物进行利弊的探讨等等。通过让学生进行实习和调查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扩增了学生的知识容量,还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了学生的忧患意识,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要改变现状,需要更多的知识去增强自己的力量。

(3)促进教与学方式变革、优化课堂教学。

①认真学习,努力提高认识水平和理论水平。

一方面:面对新一轮课改,面对新生力量的缺乏。我们课余通过网络,通过视频进行学习不断提高对新课改的认识,树立新课程理念,理解课程标准,改变教学方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还有通过继续学习自己的专业书本提高和巩固生物学专业知识,关注生命科学发展前沿,掌握生物学的一些新知识、新理论;学校还鼓励教师为了专业发展扩大阅读、开放课堂、扩大交流合作、进行教学个案研究,和校本教研,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实现基础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是我们教师的职责。我们不能存在有“学生水平低、基础差、学习偏科、教学不配合”等难教的思想,应当相信所有的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

②及时调整知识结构,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

虽然要进行现代教学还存在一定困难,但现代社会的发展,科技、经济发展日新月异,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教育的前进,不做及时更新的教学方法是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要求。因此,我注意加强现代生物知识的学习,包括生物发展的动态;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如投影仪、计算机、多媒体等的学习和应用;加强现代教学方法和理论知识的学习。

③改进课堂教学,变单纯讲授知识为培养各项能力的前提下主动接受知识。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因此,改进课堂教学是搞好生物教学的主要措施。根据科学素质的培养模式的要求,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加强生物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把课堂教学过程作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的过程,把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随着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我相信教育资源终会逐步走向均衡,每一位学生都能接受良好公平的教育。教育事业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袁玲俊.对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理性思考[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5,2.

[2] 沈有禄.教师资源配置差异性研究[J].上海教育研究,2007,10.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精选范文推荐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