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绿色生态文明手抄报范文

绿色生态文明手抄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绿色生态文明手抄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绿色生态文明手抄报

第1篇:绿色生态文明手抄报范文

关键词:课程资源 渗透 环保教育 生态文明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绿色文明是21世纪的主题。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周围的环境也 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逐渐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环境教育,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环境意识的渗透,加强对他们的环保教育,直接关系到我们的“今天”和“明天”能否拥有真正的绿色家园。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好语文课程资源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下面谈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如何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渗透环保教育的体会与做法。

一、选准语文教材,适时渗透环境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环境教育,充分挖掘现行教材中的环境教育资源,并根据这些教材的特点,将语文教学和环境教育适当结合。例如:人加班三年级语文下册中《燕子》、《燕子专列》、《翠鸟》、《珍珠泉》、《咏柳》等课文,在教学时要认真引导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图片进行分析、理解和品评,借助课件等直观影像帮助学生理解词句,鼓励学生围绕课文词句展开想象,有感情地朗读或复述课文等,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和欣赏大自然及人文景观的美丽和伟大,体验人类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对自然、对人文景观的热爱。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的说明文直接以环境问题为主题,例如:《黄河怎样变化的》、《只有一个地球》、《太阳》等。这类课文教学中我们应结合生活实际,找到最佳结合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段,认真想,仔细体味,自然地将环保教育渗透于教学中。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课文第四自然段后提问到:“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不能使他们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害,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威胁”。教学中启发学生牢记历史上破坏生态环境的惨痛教训,自觉地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教师:“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破坏了生态平衡,人类自身也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与报复。同时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文中出现的环境科学术语、环境科学知识,掌握适度利用环境和有效保护环境的科学方法,从而增强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精心保护好我们周围的环境。”教师教学时要善于利用这些课文资源巧妙地进行环境教育。

二、在朗读训练中渗透环保教育

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情景交融,非常感人,加强朗读,能使学生与文章作者产生共鸣,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还能收到良好的环保教育效果。例如:教学《燕子》、《鸟的天堂》、《翠鸟》、《咏柳》、《望庐山瀑布》等这类课文时,我着重指导学生欣赏描写自然美丽景致的语句,并用赞美和喜爱的语气读出自己对大自然、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同时唤起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激发学生保护好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情感。

三、利用语文课堂渗透环保教育

课堂是环保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要应该充分利用这个阵地,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对学生渗透环境保护意识。因为语文书上有许多课文或描述大自然的奇妙风光,或抒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怀,也有一些讲述因不受到保护而消失的自然景观的故事,很多还配有插图,我们可以用这些优美的插图和文字熏陶学生,让他们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并引导他们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例如:开展环保手抄报、写环保征文等。在语文教学中,利用语文课堂进行环境教育并不要占太多时间,一节课只需渗透几分钟,以至两三句话,日积月累就能收到滴水穿石之功,巧妙“渗透”,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四、在习作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第2篇:绿色生态文明手抄报范文

【关键词】核心素养;和爱文化;隐性;显性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地方优秀文化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深度融合研究”(项目批准号:16YJA880017)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2-0126-02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激发学生活力的源泉。校园文化作为环境教育力量,能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正是由于校园文化有着强大的感染力和浸润力,才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得到不断完善和提高,使他们的视野更辽阔、思路更开阔、知识面更宽广。那么基于核心素养培育下的校园文化建设又该何去何从?如何突破校园文建设所遇到的瓶颈呢?

一、破与立的思考:剖析校园文化建设的高原期

校园文化建设从发起到理论形成,已走过三十多年的征程。它是立体而多元的,价值观念、社会心理、审美情趣、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等是它的核心元素。它也是灵动而充满活力的,孩子们可以在校园里拔节般成长,但也离不开它目标、价值、信念和规范的引领。故此,校园的精神文化核心就是校园的根,我们应当重“追求”的过程和精神导向,这样的校园建设才有灵魂。但从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看,还存在着诸多误区,这些误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成为校园文化发展的高原期,因此有必要加以分析,以求得解困之道。

【误区1】文化定位随意化,许多校长在学校核心价值观形成上不够慎重,单凭一己的教育理解,简单化地确立学校的办学理念,并利用行政权力予以实施;或生搬硬套他校的成功模式,东施效颦,没有结合本校的长远发展因地制宜,以致原地踏步甚至倒退,难以有效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出现“瓶颈”现象。

【误区2】校园文化建设停留于视觉审美层面。很多学校校园建筑的造型与空间布局很讲究,校园的美化绿化净化也做得越来越好,这里一个景,那里一块石,这边一幅画,那边一句话,满眼都是所谓的文化氛围。但细心从整体上看,这些“文化载体”彼此间没有主线联系,校园文化主题不突出,只是停留在视觉层面的东西,失去灵魂的环境建设只能算是“物”,谈不上精神文化,对人的教育是生硬而被动的。

纵观现代教育中的校园文化,大多表现为外强中干,没有核心发展方向,只是披着“校园文化”这一华丽外衣的文化赝品,毫无疑问,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遭遇了高原期。高原需要走出,瓶颈需要打破,那么,怎样的校园文化打造才算是名副其实的文化真迹?我们不妨作下面的思考。

二、和与爱的回归: 积蓄校园文化建设的账户源

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学校内独有的文化、价值观不可避免地与学校外的文化价值观相互交融,日益整合和互补,而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校园前进方向的导航仪。核心价值观中的文明与和谐、爱国与友善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不谋而合,也应当是校园建设的根本所在。校园文化应当是孩子成长的情感账户,而校园文化建设就是为这一独特的账户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只有源头不竭,才能保证情感账户底蕴深厚的同时,又与国家的发展亦步亦趋。

1. 和,编织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共同体

和,意味着和平、和睦、和谐,也意味着合作、合力,还意味着和而不同。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和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是最美的。以我校(此处指“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人和镇第二小学”,下文同)为例,校园文化就是在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上,结合本土“人・和”文化提炼成自身的办学理念,建设具有人和乡土文化特色的“和爱文化”,从而让每一个孩子得到传统与现代文化的滋养,实现健康成长的目标。

在我校,和爱广场的花草树木、爱心池下欢快畅游的锦鲤,都是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爱生命的载体。纪念性的雕塑,富有启发性的成功园,对学生有无穷的感染力,为学生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塑造自我,个性的张扬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文明条件。不可否认,一个和谐、温馨、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对人的发展影响是无法计算的。和文化,利用校园的一草一物、一言一语,齐心协力地编织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共同体。

2. 爱,成就一个有生命活力的共同体

爱,意味着友爱、关爱、慈爱,也意味着自爱。陶行知先生曾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爱的教育”。

我校以孔子“仁爱”、墨子的“兼爱”为主线,以诗经书卷打造书香飘逸长廊,长廊外墙是一幅大型浮雕,形象的D案配上醒目的――“和、爱、礼、德”四个大字,学校的办学理念就蕴涵在这四个字当中。通过耳濡目染,让“爱满天下”的思想通过外显的文化渗透到每一个角落,影响着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的阳光少年。爱文化,成就了一个有生命活力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血脉相连,共同进退。

和爱教育与其说是一种文化的回归,不如说是站在思想巨人之上的传承与创新,它如同乘载孩子前进小船的双桨,失去哪一方,孩子的成长都会失去平衡,以至无法前行。

三、隐与显的融合:构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模式

优良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办学水平的最终体现,它必是多元素的融化与整合。校园文化需要因校制宜,科学规划。大体而言,可显示为隐性文化与显性文化。

1. 隐性文化,春风化雨――以和致诚

从隐性定位的角度来看,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体现先进的教育文化。和爱教育的文化理念是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突出朴素的绿色生态教育文化、传统的农村艺术特色教育文化、高品质素质教育办学理念教育文化。让师生懂得与自我和谐、与他人和谐、与社会和谐,从而获得成就,走向成功。尽力为师生创设一种喜悦、和谐、纯洁、博大的人文氛围,并将此作为学校文化的终极价值皈依。

(1)前人的路:荣誉展示台。设置学校荣誉展示台,目的是利用设立校园文化的缩影,来建立强有力的宣传阵地。这里记载了学校的光荣历史、师生的师德、学习风范,激发孩子们进一步发扬光荣传统,续谱学校新的篇章。这里汇聚了师生走过的每一段路所留下的足迹,是流下的每一滴汗水的见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例,我校设立了校园之星最高荣誉奖,这个荣誉奖必须体现德、智、体、美、劳、艺的全面发展,孩子们都以获得这个奖为骄傲,也以这个标准要求自己,为学校添光彩。

(2)我们的路:作品气质墙。校园的墙壁文化能集中反映学校文化的精神与灵魂。布局合理的墙壁艺术,美观科学的图案设计,文明健康的教育宣传语等,激发学生爱同伴、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怀。

如孩子的绘画园地,每月更新,吸引了很多小观众;“涂鸦墙”更是让孩子们的艺术细胞得到充分的张扬,每天都可以看到孩子们很有个性的图画、自创的小诗歌、飘逸的书法、对老师或同学的留言,是孩子们自娱自乐,体现个性张扬的好地方。当然,还有作文园地、手抄报、星光大道等。无论是孩子的成长还是教师的专业之路,都需要正能量的强化,作品气质墙的设置,使校园的主流风气得以继承与发扬。

(3)将来的路:农耕科技园。科技创新是一个培养和提高青少年动手能力的良好载体。创建和爱的农耕科技课堂,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参加,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允许他们异想天开,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想法进行不同方式的制作和加工。对于集体性很强的航海模型活动,需要几个同学或者集体共同努力完成,为了在活动中取得好的成绩,学生就必须具有合作和互助精神。

科技创新既是孩子文化素养发展的方向,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隐性体现。我校早在十年前,就全力打造这个文化品牌。每年的省市区科技创新大赛,是孩子们翘首盼望的文化大餐,他们在科幻画、科技小制作、科学小论文这一个个舞台上大展拳脚。与此同时,通过生物园,结合综合实践校本课程,利用生态的植物介绍,让学生自觉储备丰富的科学知识,引导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有意识地参与养殖,并进行观察、记录、研究分析,直至撰写小论文,逐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实践证明,校园的隐性文化并非隐而藏之,它往往散落在校园的每一处角落、每一个时空、每一段里程里,如同春风化雨,在和谐发展中彰显致诚追求。

2. 显性文化,张扬个性――以爱致尚

从显性定位的角度来看,“构筑五个校园文化支柱”,打造校园文化特色:路文化(星光大道、和爱书香飘逸长廊、和爱安全伴我行)――成功园(记载学校发展历程和优秀师生事迹,也是学校的优良传统与校园文化精粹充分展示的场所)――荣誉厅(收获成果)――和爱书吧(环境清幽)――和爱艺术文化节(“涂鸦墙”“快乐小舞台”)。它涵盖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孩子们通过学习和历练,积累与同伴们共同生活的体验和经验。通过必要且足够丰富的教育活动,使孩子们凝聚为一个“爱的共同体”。

(1)和爱的小社团。学校特色活动的开展,不仅带动学校全局工作,还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我校以乡村少年宫为平台与窗口,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和爱小社团:舞蹈、诵读、航模、书法、足球、围棋、绘画等。在我校,小甲A足球队在每年的白云区“富力杯”比赛中均获第一名,参加“市L杯”比赛也获得了前三名的优异成绩。在2014年学校举行了足球花样嘉年华活动,邀请了区、镇、兄弟学校的领导、社会知名人士、学生家长等参加活动,通过这次活动让社区了解我校的和爱社团,传播我校的校园文化。多彩的小社团,吸引着孩子们在快乐学习、快乐成长的道路上追求、奔跑。

(2)和爱的演出季。校园文化建设是一种综合育人的体系建设, 显性文化更是张扬个性,学校每学年分别举办体育节和艺术节,承传统、展特色、拓资源、树品牌、聚人心、促发展,让孩子们在这个演出季张开自己绚丽的翅膀,在自己的舞台上舞动飞扬。在2015年的粤港两地手拉手活动中,孩子们精彩的舞蹈、情景剧、诵读美文更是把活动推到,广州少儿频道也把这个盛况进行了报道。由于小社团活动的蓬勃开展,我校的舞蹈、诵读、书法、绘画等在区、市取得很好的成绩,获得了社区的大力支持。同年,我校成为广州市核心素养进校园试点单位。

(3)和爱的巴学园。重视特殊教育,教育要以人为本。我校的特殊教育一直秉承这个理念,特殊孩子各有各的身体或智力上的残障,但每个孩子需要老师给予不同的关爱、采用不同的教材、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需要同学们给予尊重、平等的对待。

和爱课堂,每一处都洋溢自由、平等的气息,孩子们互相关爱、互相尊重、教师也尊重特殊孩子的兴趣爱好,鼓励他们的自我展示。体育游泳课,有缺陷的孩子也能大大方方地脱下衣裤游泳,让孩子感受“无论什么身体,都是美丽的”。巴学园孩子的学校生活是幸福的,他们可以和同学一起出去散步,一起游戏,一起野炊,一起认识植物、种植花草……

校园文化的发展之路是没有止境的,只有不断创新的校园文化才能永葆青春,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让校园文化真正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