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余文化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中一种自觉、能动的心理状态,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实践表明:能牵动情感的事往往能引起兴趣。而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电教手段是创设情境的最佳途径。
例如:教学《笋芽儿》一课。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了解竹笋的生长过程中,学习笋芽儿冲破一切阻力茁壮成长的精神。上课开始,我首先播放一段竹林景观的录像。先将青翠欲滴的竹亮。再将镜头逐渐聚在竹笋上,使学生感知竹笋的形、色。此时及时提问:笋芽儿是怎样成长为竹子的?需要哪些生长条件?来诱导学生思考,拉开了学习的序幕。接下来教师可边讲故事,边放“雨声”、“雷声”的录音,边投影各种情景:如笋芽儿扭动、向上钻、脱壳、成长、小草摇动以及雨景、桃红柳绿,太阳出来等等,这样,学生如同置身于大自然中,随着文中各种人物的出现,轻松愉快饶有兴致地学习了课文。
二、激发思维,释疑解难
每篇课文都有突出中心和可以用来体现训练重点的词、句、段,也有意思比较深或内容离学生实际比较远的词、句、段。在课堂上,当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启而不发”时,当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或关键处需要学生理解掌握,而学生难以掌握时,教师可使用电教手段。因为电教煤体具有对事物与现象过程的时间因素和空间因素进行扩大与缩小的表现力。它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再现了教学内容的全貌,从而激发兴趣,启发思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学《赵州桥》一课,本课的难点是理解为什么赵州桥的设计是建桥史上的创举。要想解决这个难点,必须使学生懂得赵州桥结构的独特作用。由于建筑学方面的知识对于学生比较陌生而且有一定的难度,我准备了一幅赵州桥的剖面投影片向学生讲解:这个拱形的大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由二十八道拱圈拼成的弓形,每一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它道不受影响,所以,赵州桥虽然没有一座桥墩,桥身却仍然很坚固。这样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内心图象,而且不需冗长的解说,学生就轻松地理解了赵州桥结构的独特。然后让学生小组讨论这种设计的作用是什么,再出示赵州桥的投影片,请学生到前面指图讲解,这样可以加深印像,使理解更加深刻。此时,再让学生解释“创举”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赵州桥的设计是建桥史上的创举,难点自然而解。
三、激起情感共鸣,陶冶思想情操
语文教材中,许多文学作品是中外名家的名篇,如何让学生在阅读这些作品时,通过不同的艺术形象的感染,受到美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呢?这就要运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并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因为从审美心理来说,情感是最活跃的因素,它既广泛地渗透在其它心理因素之中,又是感知与想象、理解的中介,即审美的感知由于情感的推动而进入想像,趋向理解。简单地说,感情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刺激作用,而电教媒体对于提供具体的形象和激发学生的情感有着显著作用。
例如:教学《采蒲台的苇》其中一句:“远处的炮声还不断传来,人民的创伤并没有完全平复”,涉及到历史背景。但是,由于当时的年代距现在较远,而且学生缺乏生活经历,如果只靠语言的中介,是很难认识其特定环境的。所以,我播放了一段精心选制的录像,让学生边欣赏一望无际的苇海及冀中人民为了保卫美丽的家乡而英勇战斗的情景,边听着老师的讲解,“时期,冀中是遭受日寇蹂躏最厉害的地区之一,但是这里的人民群众充分利用水乡的自然条件,出没于芦苇丛中,战斗在烟波之上,沉重地打击着侵略者,勇敢地守卫着祖国美丽的水乡,最终取得了胜利,课文中写的人民的创伤并没有完全平复就是指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损害还没有完全恢复过来。”这样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学生理解了当时的背景,体会到了冀中人民勤劳、机智、勇敢和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并且为理解下文作了准备。
四、加强信息传递,强化有意识记
1996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基更的专著《远距离教育基础》是远程教育领域经典性著作,在所收集数据中具有较高的被引频次,该书在对众多国家远程教育机构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对远程教育诞生以来的文献进行分析,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对远程教育领域的政策、经验、理论进行了客观的评述。在该著作中,基更对媒体教育、开放教育、教育技术等容易混淆的内容做了区分解释,同时对多曼、彼得斯、穆尔和霍姆伯格等人对远程教育的定义进行分析,并对基更本人的“再度综合”理论六要素做了重新修订。1999年,基更另一部重要著作《远距离教育理论原理》在国内出版,基更针对远程教育发展所面对的哲学、教育科学、教育技术等问题,专门组织众多西方远程教育专家从教学、学术、分析、哲学和技术五个不同视角,对远程教育进行了系统的理论辨析和技术、实践评价。[9]同一时期,不同学者纷纷对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的远程教育进行系统性的对比与介绍,张伟远论文《中、英、美三国开放与远程教育研究论文的比较研究》以中、英、美三国远程教育杂志为样本,采用内容分析法对相关文献进行对比分析,找出我国远程教育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上文献为代表的西方远程教育理论系统性地被引入国内,为国内远程教育的理论、实践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我国加入WTO对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一文,以我国加入WTO之后各个部门、产业所受到的影响进行分析,进而讨论到我国外部环境的变化给教育领域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明确指出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发展远程教育,对于建设学习化社会与提高西部教育质量的重要作用。《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一文是在世界逐渐迈向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指出教育变革的方向和方式,及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对于促进教育信息化的作用。以上两篇文章从更加宏观的视角审视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对于我国教育整体的发展所体现出的重要作用,成为我国为何发展远程教育相关研究的核心文献。《教育成本计量探讨》以经济学的视角,系统阐述了教育成本对教育良性发展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丁兴富系列论文《远程教育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远程教育经济学研究的研究》首次将远程教育的成本效益作为研究对象。以上两篇文献对远程教育效益研究产生较大影响,成为我国远程教育经济学相关研究的核心文献,为后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2001年,丁兴富的专著《远程教育学》出版发行,从表1可知该书不仅在被引频次上高居榜首,中心性也达到0.19,其在中国远程教育发展中的重要程度可想而知。作者在对国内外大量文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整理国内过去20年理论成果并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博采众家之长,为远程教育基本理论概念、学科分支的理论体系奠定坚实基础。2002年,丁兴富另一重要著作《远程教育研究》被引达到28次,作者在书中分别对远程教育宏观、微观和哲学体系进行划分,对远程教育三大模式、远程教育三大学派、远程教育发展的动力理论等进行集中论述。本书除了对远程教育基础理论、发展历史、学科分支进行更加系统地介绍之外,还增加了关于远程教育管理、远程教育经济学和评估的重要内容,使得中国远程教育学科体系趋于完整。丁兴富的《远程教育学基本概念与研究对象之我见》一文,将远程教育逻辑起点定义为:“师生时空分离的学与教”,将远程教育主要矛盾定义为:“师生时空分离的学与教必然带来的革命性解放性同致命性缺失性之间的矛盾是远程教育的主要矛盾”。张秀梅将远程教育学逻辑起点规定为:“借助于教育技术的教与学活动的再度综合”。[10][11]包括对逻辑起点、主要矛盾、理论基础、基础理论、理论体系结构、分支学科构成、分支学科原理等内容的探讨,使得中国远程教育理论体系逐步得到完善。以上文献与著作成为中国远程教育基本问题研究的核心文献。
2003年,丁新在其论文《中国远程教育发展的十大趋势》中,依据远程教育的历史进程、远程教育发展的新动向、远程教育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国际远程教育发展现状、政治经济等方面,对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趋势做了预测,其在文中从学科、技术、学习支持服务等十个方面阐述了中国远程教育发展的方向。如今来看,远程教育理论及学科体系建设逐渐成熟,技术应用标准化、实用化、智能化,学习支持服务多元化、专业化,办学与服务终身化等趋势,彰显出其预测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丁新《远程教育质量:一种服务的观点》一文“为我们认识远程教育质量提供了新的视角,对于远程教育质量标准的制定、质量管理的实施、质量评价的开展等实践工作具有积极意义”。[12]艾伦•泰特的《开放和远程教育中学生学习支持之理念与模式》一文,对远程学习中学生学习理念和学习支持服务模式做了详细论述,使其成为我国远程教育研究学习支持服务的核心文献。从图1和表1可知,2004年陈丽的著作《远程教育学基础》、论文《远程学习的教学交互模型和教学交互层次塔》被引频次和中介中心性分别达到23、22和0.16、0.13,这足以显示出其在远程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远程教育学基础》集中探讨了电视广播大学教学设计问题,主张“从学生出发”,对资源整合与导学设计进行了全面探讨,无论是理论创新还是实践操作方面,其在中国远程教育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陈丽在文章《远程学习的教学交互模型和教学交互层次塔》中,以Laurillard提出的学习过程会话模型为依据,建立了由学生与媒体的操作交互、学生与教学要素之间的信息交互、以及学生的概念和新概念的概念交互三方面组成的教学交互模型,在学习交互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操作交互、信息交互和概念交互,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的教学交互层次塔。[13]加上陈丽同一时期发表的《术语“教学交互”的本质及其相关概念的辨析》等一系列论文,标志着我国远程学习中的交互理论逐渐建立并走向成熟,为日后我国不同领域、层次远程教育的交互研究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基础。同期,魏志慧、陈丽、希建华合著论文《网络课程教学交互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和李爽论文《中国远程教育专业人员能力模型研究》,也具有较高的被引频次。《网络课程教学交互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针对网络课程在促进交互方面的不足,缺乏有效的评价指标等问题,经过反复论证确立了媒体界面交互、学生学习资源交互、社会互的教学设计、教师参与度、学生参与度等5个方面47项指标。[14]该指标的建立,为我国远程学习交互评价提供了量化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是研究远程学习评价的核心文献。李爽在其文章《中国远程教育专业人员能力模型研究》中指出,远程教育专业人员的培养既是远程教育实践发展的保证,也是各个远程教育机构提供高质量远程教育服务的保证,而专业能力模型的研究则是专业人员培养的基础和前提。基于此,作者通过实地访谈、Delphi方法等,确立中国远程教育专业人员的13个专业角色、16个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最终构建出专业人员的能力模型。[15]该模型的建立对远程教育专业人员的培训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远程教育专业人员队伍发展的重要指标。《高校现代远程教育调查与思考》一文,对我国1998年以来的现代远程教育发展概况做了系统的调查分析,肯定发展成果的同时也找出诸多问题,该文献为当时众多研究者整体上把握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概况提供了第一手的文献。《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以湖北省恩施自治州为例》一文,是在国家实行农远工程大背景下,针对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状况所作调查分析,该调查中所发展问题以及提出的解决策略对相关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普适性,是一段时期内研究农远工程的重要文献。以上经典文献和著作为代表的系列相关内容,构建起了中国远程教育发展的时序图。依据时间线来看,中国远程教育走过了引进国外先进远程教育理念、与中国已有远程教育理论相融合、重构本土化远程教育基本理论体系及远程教育实践应用这一演进路线。
二、我国远程教育研究热点及热点迁移
(一)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分析
1.研究热点可视化呈现使用Citespace绘制热点图谱,除去基本关键词“远程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绘制了高频、高中介中心性(带有紫色圆环)关键词共现网络,如图2所示。在热点图谱中,圆环越大表示关键词共现频次越大,圆环年轮色代表不同的年份。出现紫色圆环的节点为关键词共现网络中的关键节点(中介中心性大于0.1)。本文取高频关键术语前40个,按频次排序如表2所示。2.研究热点分析通过对表2中高频词汇和高中介中心性词汇的综合,可大致将2000年至2013年的研究热点归类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村远程教育。在表2中出现了“农村中小学”、“农村教育”、“农村远程教育”、“农远工程”等关键术语,且首次出现年份集中在2004、2005两年。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研究不难发现,该时期我国正在试点或即将实施极具影响力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工程”。该工程的实施对改善中西部农村地区教育信息资源匮乏的现象起到重要作用,农远工程巨大的影响延续至今,农远工程及其后续研究作为中国远程教育研究热点具有合理性。第二,远程教育质量研究。由表2可知,“教育质量”中介中心性高达0.59,说明其在链接不同节点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出现的相关高频术语“质量保证”、“学习中心”等都跟远程教育质量的研究相关。“远程教育的质量问题已经成为远程教育领域高度关注、积极探索的主题之一,被视为远程教育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16]在远程教育中,由于师生时空分离的特性,教学质量的保持具有一定难度,任何学科与领域的研究中,都无法逃避教学的质量问题,所以,关于远程教育的质量研究作为我国远程教育研究的热点,具有一定合理性。第三,远程教育资源开发。由表2可知,“教育资源”中介中心性达到0.59,在众多关键术语在占有重要地位,与之相关的高频术语“资源建设”、“课程开发”、“教学资源”、“网络课程”等都具有较高的频次和中介中心性。在教育活动中,占有一定的教育资源是展开学习活动的基础,在远程教育中同样如此,远程教育资源的设计开发是远程学习活动展开的基础。随着时间的变化,旧的教育资源无法适应新时代的需求,需要设计、开发与之相适应的新型教育资源,相关资源的建设永无止境,教育资源的开发则成为远程教育中永恒的热点问题。第四,远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从表2可知,“教育模式”、“教学模式”、“自主学习”等与远程教育中的教学模式相关的关键术语,具有较高的共现频次和中介中心性。“远程教育中的教学模式可分为讲授、协作、探索、个别辅导、讨论5种”。[17]刘晓晴等认为,随着理论、技术的进步,远程教学模式出现新动向:远程教学理论基础不断扩大,远程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更加紧密,远程教学过程更加优化,远程教学模式构建的方法与手段更加丰富等。[18]这就使得远程教学中的模式必须成为一个动态构建过程,没有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对远程教育中教学模式的探讨也必定成为热点话题。第五,远程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服务体系”一词中介中心性达到0.43,同时相关的高频、高中心术语有“开放教育”、“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等,从以上词语不难看出,其体现的重点都是对社会化学习的研究。在当今信息化急速发展的时代,为大众提供快捷、有效的学习环境与学习资源是社会化学习的重要内容。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现代远程教育在为社会化学习提供公共服务、进行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上具有先天优势,所以,远程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在中国远程教育研究中成为研究热点,具有合理性。
(二)研究热点迁移的可视化分析
1.研究热点迁移的可视化呈现基于上述热点分析,制作了热点时序迁移图,如图3所示。由图3可知,在2007年之前,中国远程教育各个方向的研究基本趋于成熟,更加注重对已有成果研究的深化,呈现出相对的稳定性。2008-2013年间,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热点较少,但是每年都会出现新的研究主题。新出现的研究主题不同于当前的研究热点,新研究主题词共现频率较少,但某些关键词的词频年份分布较为稳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这些新研究主题有可能成为未来新的研究热点。通过分析发现,近些年新出现的词频稳定、发展态势良好的研究主题有“人工智能”、“数字鸿沟”、“可视化”、“个体生态”、“自我调节学习”、“情感计算”等相关术语。2.研究热点迁移的可视化分析通过对词频稳定术语的分析,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归为以下几类:运用现代远程教育促进社会公平,个体远程学习生态构建,对远程学习者认知心理的研究,智能化学习系统研究等几个方面。第一,运用现代远程教育缩小数字鸿沟,促进社会公平。“‘数字鸿沟’(DigitalDivide)是指不同社会经济水平的个人、家庭、企业和地区在接触信息通讯技术和利用因特网进行各种活动的机会的差距。”[19]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所产生信息数量呈几何倍数增长,使得人们以全新技术与思维方式对信息进行获取与处理。但是“现有信息水准较高或信息能力较强的人,能够比较弱的人获得更多的信息。”[20]这就造成人们之间信息占有量差距进一步拉大,社会公平的缺失。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泛在计算技术的逐步成熟,使得泛在化的学习环境建设逐渐成为现实,人们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降低了数字化学习门槛,为信息化社会中消除或缩小“数字鸿沟”提供可能。第二,构建个体远程学习生态系统。情景化学习理论尝试为学习构建一种生态化的取向,其呈现了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学习新范式。[21]学习生态系统是指“由学习共同体及其现实的和虚拟的学习环境构成的一个功能整体,学习者与学习环境、学习者与其他学习个体和学习群体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知识吸纳、内化、创新、外化、反馈等过程实现有效学习的发生。”[22]远程学习中的学习生态系统,是指在虚拟化的远程学习环境中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促使有效学习发生的功能整体。生态化的学习,让人们以一种系统的、多元的、关联的视角对远程学习进行审视。随着技术发展,大数据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逐步深化,包括分布式处理、分布式数据库、云存储等技术逐步在教育领域应用,这就使得教师和学生可以从另外一种视角认识远程学习———基于个人学习特性的数据收集、处理、分析,海量数据,为基于学习者特征的个体远程学习生态系统的构建,提供了充分的可能。第三,远程学习者认知心理的研究。在众多与心理学相关的术语中,“情感计算”、“自我调节学习”表现出较佳的词频稳定性。情感计算是“关于情感、情感产生以及影响情感方面的计算,其目的是赋予计算机识别、理解、表达和适应人情感的能力。”[23]在某种程度上,人们的心理活动可以进行定量或者定性分析,情感计算主要指运用计算机识别人们面部表情的变化,进而了解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技术。当前情感计算研究偏重于有眼动识别研究、声音识别研究、读唇识别、面部表情研究等。由于远程教育师生时空分离的特性,教师掌握学习者心理变化比较困难,通过计算机识别设备判断学习者情感态度的变化则显得尤为必要。“自我调节学习”是指“学习者在一定程度上从元认知、动机和行为方面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自己学习活动中的过程。”[24]其最主要外在表现就是学习者通过自身心理特征的改变,达到完成学习目标的目的。让远程学习者掌握自我调节的技能,是保证远程学习质量的重要内容。戴研认为,当前远程学习环境下的“自主调节学习”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学习者自我调节技能低下、学习者执行功能缺失、学习者校准出现偏差。[25]相比较真实的学习环境,网络远程学习者“自我调节”具有诸多影响因素,存在更多不确定性,这类研究更具挑战性。第四,智能化学习系统研究。由于远程教育师生时空分离特性,教师无法对学习者的学习进行实时指导,为保障远程学习者能够在接近真现实环境中进行知识建构和得到足够学习支持服务,则需要智能化的学习系统为学习者提供支持。当前,智能化学习系统研究主要集中于智能化Agent学习平台的开发与应用,教学资源智能检索,进行虚拟实验,远程教育智能化测评等。随着泛在学习环境建设的逐渐完善,现代远程教育所对应远程学习者的数量将会快速增加,能够替代远程教师部分作用的智能化学习系统研究将更加紧迫。伴随着移动网络接入人群数量逐渐壮大,基于移动学习平台的智能化Agent系统会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三、我国远程教育研究的前沿分析
根据对前沿术语的分析,可将中国远程教育研究前沿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远程教育质量的研究从高突现术语“教育质量”、“质量”、“教育评价方法”等相关内容,可以看出中国研究者对远程教育结果的关注程度。远程教育质量的研究在研究热点已经有所体现,已经实现着研究前沿向研究热点的转变,关于远程教育质量的保证与远程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逐渐成熟。“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观主要集中在管理的质量观和学术的质量观上,对于效益的质量观涉及较少,我国传统远程教育则主要强调服务质量的多样化与多元化,远程教育的规模效益等优势没有体现”。[26]为此,未来一段时间内远程教育质量效益的研究会成为一种趋势。2.学习型社会的构建通过“开放大学”、“社区教育”、“开放教育资源”3个高突现术语,可以看出社会化学习、终身学习的研究是中国远程教育前沿领域。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关于办好开放大学的要求,教育部决定自2010年开始,在全国分区域、有步骤地开展改革试点。[27]以此为标志,中国庞大的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开始向开放大学转变,关于开放大学的研究也迅速升温,成为研究前沿。杨志坚认为,开放大学是一种新型大学,它强调思想的开放,模式的开放,方法的开放,对象的开放,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展远程教育,向一切有能力、有意愿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提供学习的机会和服务。开放大学的成立对于满足社会和社会成员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提升社会成员整体素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28]同样,社区教育也是时展的产物,只有将其纳入到大的社会教育体系中,才能适应社会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特性就是学习资源获取的便捷性,以教育资源共享、共用为目的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适应了学习型社会对教育资源的需求。3.优化远程学习过程的研究与之相关的高突现术语有“教学设计”、“学习方法”、“在线学习”等。远程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研究、学习方法研究对远程教育的结果有重要影响,良好的教学设计、学习方法能够保证远程学习活动的有效性和可控性。随着社会、技术形态的变化,各个领域呈现出分工专业化、方法多元化的现象,同时教学设计与学习理论的研究出现新的动向,对远程教育环境下的在线学习活动也提出新的要求。教学设计的研究向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艰难而狭窄的专业化路线与宽阔而更具包容性的多元化路线”。[29]专业化的目的在于让学习者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环境与经验的开发,更加注重局部、简化的教学系统;多元化让学习者依据学习需求以更加广泛的视角认识问题,提供学习者自主创建学习环境的经验。姚海林等认为,情景化学习理论尝试为学习构建一种生态化的去向,其呈现了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学习新范式:创设有助于学生探究、互动和社会化的实践环境;提供包含着活动参与方式和现实问题的开放式课程;对学生的探究和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进行多元评价。西蒙斯在Connectivism:ALearningTheoryfortheDigitalAge一文中,系统提出了联通主义的思想,指出“学习不再是一个人的活动,学习是连接专门节点和信息源的过程”。[30][31]其强调学习过程不再是内化的过程,而是把学习看作是个人知识网络连接的过程。以上这些无论是教学设计理论还是学习理论的变化,都阐释了一个重要内容,即社会以及科技形态的进步,必然带动学习过程的变化,优化远程学习过程显得尤为重要。
四、探讨与结论
(一)本研究存在的局限性
本文运用文献计量与知识可视化的方法对核心文献、关键词、突现术语等进行分析,找出了中国远程教育研究历程中高影响力的核心文献,当前研究热点,未来可能出现的研究热点以及研究前沿等。但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文献计量方法将主要注意力聚焦于期刊文献,低估或者忽略了媒体、出版物等非学术研究,造成研究的欠缺;其次,本研究所使用数据来自CSSCI数据库,该数据库虽有“质”的优势却也有“量”的劣势,这就有可能对本研究细节性的观点的表述产生消极影响;再次,文献关键词虽然可以看作文章浓缩的精华,但是选定文献关键词时也体现作者较强的主观意愿,存在随意性,可能造成本研究相关观点出现偏差。
(二)研究结论及探讨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与实践
1重新修订生物化学教学大纲,调整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比重
根据学校制定的“应用型、工程化”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思路,重新修订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制定新的教学目标.根据开设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各专业学生所应该具备的实验能力,对现有的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修订,按不同学科对生物化学实验课程进行模块设置,根据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特点,大幅增加实验教学课时,过去我校生物化学共10个实验,30学时,调整后共16个实验48学时,实验课与理论课的比例达到4:5.同时,完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大纲,遵循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进行,突出学生基本知识能力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力求将生物化学前沿动态及时引入到实验教学中.
2重新整合生化实验教学内容,构建“三大板块”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体系
将实验内容划分为“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三大板块,课时比例3:1:1,构建一个既突出专业特点,又能逐步提高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综合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2].(1)精选“验证性实验”内容,夯实学生实验基本技能,在验证性实验板快中,教学目标重点要突出对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使学生熟悉掌握生化实验中的常规仪器的使用方法.验证性实验的开设主要为综合性及设计性实验教学内容的实施奠定了基础.(2)开设“综合性实验”,强化培养学生综合研究素质,在综合性验板块中,教学目标重点突出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研究素质的培养.综合实验的开设,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明显提高,更重要的是以“综合性”实验题目整合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与研究兴趣,在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将自然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3].(3)增加设计性实验和科研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设计性实验”模块中,应针对教学大纲科学、理性的设计实验,实验题目自拟,要有综合性并应具有一定的难度;设计性实验的题目要有趣味性,力求引导学生设计出一些有创意的实验;设计性实验应提出有悬念性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思路.在“设计性实验”模块中[4],学生应该充分突出学生参与实验的主动性,激发创造热情.学生学会如何查阅相关文献、选择实验材料、确定实验方案、准备实验试剂、分析实验结果、撰写研究报告等问题,整个实验由学生独立完成.在“设计性实验”模块中,指导教师应该对实验学生进行分组,分析学生自定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做好实验室开放工作,保障实验药品、仪器的正常供应;对实验过程进行全程跟踪指导;对各组实验结果和过程进行考评.通过开设设计性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实行开放式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探索
(1)生物化学实验时间的开放,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受实验条件和时间安排等条件影响,学生只有在规定的时间去做事先就规定好的实验,填写实验报告,无法发挥学生实验创造力.为了让学生能够比较自由安排自己的实验时间,我们对实验时间实行开放管理.采用预约制,实验室在时间上尽可能开放,学生通过预约随时都可以进入实验室.学生和实验指导教师互动,实验指导教师采取值班的形式.利用网络资源,实现网上选课,选择适合自己的时间做相关实验[5].(2)生物化学实验内容的有限开放,根据学生专业背景不同在一定范围内选择实验项目,完成实验教学大纲的实验内容外,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内容,供学生自由选择.这些开放性的实验内容,由学生自己选择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方案,制定实验方法,选用实验设备,配置实验试剂,实验前将方案和指导老师讨论,审核可行后,由学生自行完成.(3)生物化学实验室的开放,采取实验室的科学管理,多室实验设备共享,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室资源,打破各个科室的保护壁垒.加强对指导教师的综合能力的培训.对实验室人事分配方案进行了调整,责、权、利明确,调动实验室人员的积极性.采取开放式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后,实验室的容量大幅度提高,实验室和实验设备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最大程度上优化了实验室的现有资源[5].
4生物化学实验室建设和实验设备更新及管理
(1)规范和完善实验室制度建设[6],现行实验室制度是多年前制定的,已跟不上时展的需要,需要补充一些新规定和措施,用规范和完善的制度去规范实验室的操作和仪器使用.量化工作目标,细化工作责任,达到有效管理的目标,更好地发挥实验室制度的功能,为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打好基础.(2)加强实验室仪器设备等硬件设备的建设,对一些实验仪器和实验用品,应该爱护、细心使用,对一些精密的大型实验仪器,应该建立“仪器管理档案”,建立和制定“使用登记证明”制度,填写使用登记证明.定期对实验室硬件设施进行调试和维护.(3)加大实验室建设的投资力度,更新实验室设施,扩大实验室硬件投资规模,根据实验室的具体情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购买一些功能齐全、设备先进性能好的仪器和设备,进行实验室设备和仪器的更新,扩大实验室硬件投资规模,确保生物化学实验室的建设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要,不断增加实验室的实验功能和科研的实力.另外,加强实验室软件投资和建设,包括科研和工作人员的培养制度、技术人员的定期培训制度、培训方法和方式.(4)增加实验室建设的管理经费,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增加实验室经费投入,促进实验室建设,增加实验室建设管理经费,提高实验室材料的管理经费,加大学生培养经费,强化实验室培训功能经费,协调好培养教育经费.
5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考核手段改革
为保证生物化学实验的教学质量,应充分重视学生对实验课成绩评定这一环节,需制定一套全面的有利于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的考核办法.在生化实验教学评价过程中,需要全面考核学生的实验能力,包括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设计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提出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加强实验课综合考核力度,建立一套能准确客观地评价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实验考核体系.将生物化学实验成绩分为4部分:基础实验、综合实验、研究性实验各占总成绩的30%,实验技能竞赛成绩占10%.每次实验成绩细分为4部分:前期预习情况占20%,实验过程完成情况占30%,实验技能掌握运用情况占25%,实验结果与讨论情况占25%.通过这种方法,改变了学生重理论轻实验的现象,促进学生认真做实验,规范书写实验报告,认真分析实验结果,这种考核方法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掌握实验理论和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教师有了可参照的执行标准,改变了过去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观随意性的成绩评定方式.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手段多元化
1传统生化教学手段的改进与完善
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模式和手段是提高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基本技能,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及动手能力的重要方法.除了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外,我们还积极实施自主性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实验的教育效率.增加学生动手机会,提高实验教育效率.传统上的实验课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遵照实验指导,按部就班地依照实验步骤去做试验,这样学生很难达到训练科学思维和提高实验创新能力的目的.针对这种教学模式的不足,我们实施自主性教学模式,表现在让学生自己培养实验材料、自主配制实验试剂等操作技能,让学生自己查阅数据,进行试验细节的论证和讨论,让学生走上讲台,向大家介绍与实验内容相关的知识和注意事项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实验的每一个步骤,培养动手操作和科学研究与思维能力,提高实验的教育效率.实验的学时是有限的,我们提倡广泛的实验后的公开讨论和辩论,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机会,特别是建议学生把问题和解释写成报告的形式,教师必须给与认真地答复.
2新型生化试验教学手段的应用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验教学过程中,利用国内外期刊全文数据库网站,下载学术论文,对传统生化试验方法、材料进行改进,做到试验方法、试验内容不断创新,激发学生的做实验的热情和积极性;利用国内外生物化学相关的网络资源及论坛,如“生物资源网”、“生物谷”、“生物秀”、“生物通”、“生物实验网”“、中国生物化工网”以及各个生物化学精品课程网站等,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及时掌握生化实验领域中的最新新技术.(2)运用多媒体化实验教学,运用幻灯、投影、电影、电视、录像、计算机和虚拟仪器等多种电子媒体和技术设备,采用Powerpoint、flash、Quicktime等手段,制作一个生物化学实验的多媒体课件,并在实验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实验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其理解容易记忆牢固、运用准确.在开展多媒体实验教学过程中,要能够将实验教学内容整合到教学软件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效果[7].在开展多媒体实验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手段一定要服从实验教学目的,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特点,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科学设计教学方法有效运用技术手段.充分、合理、有效地运用多媒体化实验教学手段,可以节省实验教学时间,降低实验教学的难度,提高实验教学质量.(3)构建网上虚拟生化实验教学的新体系,虚拟实验教学是基于互联网络或校园网设施条件,通过多媒体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在电脑屏幕上创造出模拟的仪器性能、实验条件和实验环境,实验者可以像在真实的环境中一样完成各种预定的实验项目,从而达到真实或接近真实实验的效果[8].运用虚拟实验教学手段网上实验教学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高度共享,促进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推动各院校的相互交流与协作,发挥各院校的优势和特色,促进新内容、新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共同发展实验教学.运用虚拟实验教学手段学生可以完成对于一些在现实的实验室里难以执行实验计划,如有高危险性的实验、涉及高精密仪器的实验、实验场地及实验材料缺乏等等的实验.而且可以让学生接触和掌握更多、更新、更好的仪器.虚拟实验室能够弥补现实实验室的不足,发挥现实实验室的作用;运用虚拟实验教学手段可以与现实实验相辅相成.在虚拟实验室中,学生可以自由地、随时上机进入虚拟实验室进行操作,完成各种分析测试任务.在计算机上对虚拟实验达到熟练后再进入实验室进行真实操作就会轻车熟路,大大增加现实实验的操作熟练度和速度,因此虚拟和现实实验相结合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运用虚拟实验教学手段可以节约成本,降低损失.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网络的优势,利用计算机图形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网络技术等可以仿真出可视化的实验环境,引入多种多样先进、昂贵的实验仪器设备,同时降低误操作的危害与损耗.
教学要遵循学科的逻辑顺序及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美育化应注意阶段性、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从而达到美育的目的。从审美和美育的角度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居于主导地位,但在特定的氛围中教师与学生也能互为审美客体,相互促进,因此要善于创设环境和利用环境,师生之间的互动就是心理环境创设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环境美就是要达到天然美与人工美两者的协调。这种协调能激起人们的喜悦感,我们力求使孩子们处处看到天然美景并使这种美景在孩子们的精心呵护下变得更加绚丽。”[2]对教学过程进行美育化改造是针对现有教学过程过分注重严谨性和科学性从而造成教学过程的人文性丧失的现象而提出的,目的是在改进和提高学生知识和技能学习效果的基础上贯彻美学原则,从动态的角度挖掘教学过程的自身美,使教学过程成为融科学美、艺术美、自然美于一体的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既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既重视教师的教法,又强调学生的学法。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其次,教学作为一门科学,具有它自己的特定的本质和规律、必须遵循的相对稳定的规则和程序、可以传授和重复进行的操作技术。很多著名的教育学家,如前苏联的乌申斯基、美国的赫修特等,都强调教学的艺术性质。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道:“教育人是艺术中的艺术,因为人是一切生物之中最复杂、最神秘的。”[3]不讲究教学艺术,不注意发掘教学过程中的美学因素,教学就有可能蜕化为一种工具式的纯技术性的:教学成一种程式化的工作,缺乏个性、创造力和感染力,达不到教学应有的目的。
美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美育化教学设计是一种新的教学设计理念和方法,为能够更有效、更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设计,我们不仅要理解美育化教学的基本特征,还要对这种教学设计方法的基本原则有清晰的认识,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的运用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设计等。因此,我们提出美育化教学设计的三个基本原则:内容综合化原则、学习个性化原则和教学过程化原则。
(一)内容综合化原则
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的联系,理性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是当今人类精神的重要发展趋向,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无论是在教学理论领域还是在教学实践领域,教学与生活关系的问题都成为当前教学研究的重要主题。[5]内容综合化原则就是把分解开来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和思考过程。美育化教学认为,学生是完整的人。只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按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过程的体验性要求去施教,就能使教学充满人文性,使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未来的教育要以学生的整体发展为中心。有人把这种趋向比作以脊柱教育替代无脊柱教育,这形象地说明学生作为整体的统一性犹如教育的脊柱。综合化教学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这里的综合化包括两个层次:—是引导学生运用综合方法进行学习,即使在同一个主题的教学中也应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感受多种思路;二是采用综合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的综合效益,使学生接触更广泛的知识,拓宽学习的思维领域,达到增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目的。
1.教学内容的学科综合。就是依据学生的生活和经验来梳理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将不同学科的学习设计和改造成围绕向一个主题完成不同学习任务的活动。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运用学科综合呢?下面就美术学科知识的运用作些说明。美术:以它为框架来建构心中的事物。在课堂上,它以绘画为主,一般在两种情况下运用。一是教师让学生进行想像产生的,要求根据文中的描述,经过自己的加工,制造出具有个性的美,或者用想像来填补文中描述的空白。这类情况主要是要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另一种是根据课文中的描述真实再现,如《詹天佑》中用两种方法开凿隧道及“人”字形线路设计的图解,这种绘画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建立形象概念。
2.教学内容组织形式的多样性。现有学科的教学内容都是按照知识体系进行组织和设计的,这种组织方式有利于学生形成严密的知识结构,不过难以很好地顾及学生自身的特点和需要。美育化教学并不完全按照知识结构的特点来组织内容,而是强调挖掘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以引发学生的体验和思考为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改造。例如作文内容训练形式的多样化,是相对于“命题——指导——批改——讲评”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单调、传统、固定不变的训练模式来讲的。我们应从学生自身需要、兴趣、情感出发,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出发,体现对学生主体的尊重,使训练收到实效。多样化可以体现在训练体裁的多样、训练内容的多样、训练时机的多样、训练途径的多样……其实,就是以新颖、灵活、多变的方法,帮助学生轻松地找到可以动口、下笔的“契入点”,有了这个“契入点”训练才是积极有效的。
(二)学习个性化原则
将学习个性化原则作为美育化教学的首要原则不仅是美育理念的要求,也有其坚实的教育理论基础。比如“因材施教”尽管是从教的角度来分析学生的特点,但它也是学生的差异对教学的要求。建构主义理论从学习和知识的特性出发,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生所掌握的知识都是不一样的,所有的学习过程都是学生带着不同的知识经验背景进行的,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活动必然是有差异的。学习个性化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学习过程体验化。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指出,儿童的心灵“不是—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4]学生的行为不应该是在教师强迫下的应答行为,而应该是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行为。例如,吕琼老师在教《摆一摆,想一想》一课时,让学生先自己独立用2颗棋子摆出不同的数,然后全班交流摆3颗棋子的各种方法。有的学生会从小到大摆,有的学生会从大到小摆,有的学生会交换摆,学生在摆的过程中从无序到有序,最后有了自己心中的最佳摆法,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能摆出、说出所有的答案。使认识活动本身与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等融合在一起,这就是生活中经验升华为体验的转折点。
2.学习方式多样化。“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当前学习方式所存在的问题的基本看法。的确,单一的学习方式不仅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荡然无存,也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是学习个性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比较容易把握的。比如教师通过视觉、听觉、嗅觉等教学让学生参与教学之中,学生会很容易把握。
(三)教学过程化原则
课堂活动以完成教学目标为目的,因此必须通过活动让学生有所得,而不能为活动而活动,或者为调节课堂气氛而活动。在注重活动目标的同时也要注意活动内容的丰富性与形式的多样性,满堂问、满堂读、满堂练都是与活动化相背离的。
美育化设计的教学过程在课堂中的应用
1.教学过程的美育化设计
为了进一步适应社会的发展,应充分涵盖美育化设计的教学过程。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确定课程改革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明确课程不再是单一的、理论化的、体系化的书本知识,赋予课程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倡导一种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即课程不是分科的学科知识,而是综合的学科知识和学问。语文课就很好的诠释了这个问题。首先以美的形象感染学生。美的形象是指材料中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生活图像。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众多美好的形象。如《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中,“一群穿着破烂的纤夫”,“为了挣得一块面包,不得不在伏尔加河上来来去去”,反映了沙皇统治下人民生活的悲惨,更能让孩子们体会到社会主义祖国的温暖;《凡卡》、《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凡卡和小女孩的形象让孩子们热泪盈眶;《军魂》、《草地夜行》则为我们讲述了中国工农二万五千里举世无双的雄伟壮丽的故事,可歌可泣,令人敬仰。其次以美的意境陶冶学生。美的意境是指教材中所描绘的生活情景或自然景色,与作者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融合一体而形成的一种美的境界。它包括情与景两个因素,其中,情是内容,景是手段,情与景的巧妙结合就构成了美的意境。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的语言文字创造了美的意境。如《桂林山水》中的画卷,《荷花》中的人随花舞都是情与景的巧妙结合。为了让学生受到美的意境陶冶,教师利用音乐与范读、讲解结合起来,可以培养儿童的审美情感和想象力。
2.以体验为核心的美育化教学模式的特征及功能
教学过程的实践是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它既具有艺术性和创造性,又具有科学性和规定性。因此,教学实践也能形成一定的模式。也就是说,在一定理论的指导下,有可能从教学实践到抽象概括出相对稳定的有效的教学过程的样式。实际上,每个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某种教学模式来组织和设计教学过程。因此美育化教学模式具有操作性、简约型、针对性以及整体性和开放性。教学模式筛选了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对其加以概括和简化,将其组建为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用来描述一特定教学过程所涉及的各种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美育化课程设计的教学过程对学生的促进作用
作者:郝智 伍玉娇 罗筑 黄彩娟 单位:贵州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
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教育观念的转变,改革授课方式。高分子化学课程我们采用以下方式进行教学:(1)改革课堂教学形式:以主讲教师为主导,按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安排授课,以课堂教学为主,精讲多练,并结合“启发式、参与式、渗透式”教学和课堂讨论;对重点、难点部分如动力学方程推导等,尽可能详尽,对重点与难点问题,找不同的学生进行课堂复原,以检查学生的理解与讲课的清晰程度;(2)提供多种答疑形式:课后收集学生的疑难问题,每周安排一次答疑,课后作业进行详细解答,并对一些习题的提问变换角度,考查学生的理解程度与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同时,我们在网上开设论坛,进行互动式课外辅导;(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我们将教学演示工具从黑板和粉笔转换成计算机多媒体,将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和高分子化学反应过程以三维立体动画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展现给学生。克服了以往学生在高分子化学教学中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的弊端,从而使学生能在比较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真正领会到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和化学反应的本质,抓住高分子化学反应的根本,达到举一反三,灵活应用的目的。为此,我们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多媒体教学进行进一步的改进:一方面,在课件制作上下功夫,使多媒体课件的界面设计适合于课堂教学。
我们主要选择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多媒体演示:(1)与高分子结构有关的内容;(2)与立体化学有关的内容;(3)分子结构较复杂的化合物以及难以在黑板上准确表现的图形,如高聚物的立体结构、构象、自由基加成聚合反应与官能团反应的缩合聚合机理等;(4)开设学科专题知识与学术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邀请了校内外高分子专业专家学者开设学科发展前沿知识讲座,学科理论研究最新知识讲座及学术研究等系列知识讲座课,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和创新能力。
我们在考试形式上,为有助于学生加强记忆,但又不导致学生死记硬背,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而突击课本,我们适当的增大了平时成绩所占比例,如每章结束时做一道综合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限时上交,并把成绩计入总分,其比例可占总分的20%~40%。同时,期末采取闭卷考试,内容中减少了基础知识题目所占比例,即减少了套公式即可求解的题目,适当的增加了一些实际工业生产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增加综合型题目以及一些科研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内容。这一方法不仅有效督促了学生的平时学习,而且有利于知识的积累,许多学生不再搞临时突击,更能考查学生综合能力,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在平时课堂的兴趣,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7]。配套实验教材的编撰根据我校的实践教学条件和教学特点,我们自主编写了实验教材。自主编写的实验教材既继承了强调理科基础的传统,又可兼顾到我校的工科特色,实验内容和课堂教学及工业应用密切相关,对于学生掌握课堂知识、了解实际应用情况具有很大帮助。实验教材中内容包含了多个层次,例如,针对大多数学生开设了验证性实验,针对高分子化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还开设了综合和设计实验,这些实验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对实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这种自主设计实验配方及实验方案的方法,彻底地改变了以前那种照实验讲义“照方抓药”做实验,不动脑筋,敷衍了事的旧做法,达到了教与学的目的[8]。这种做法不仅使学生的知识更加完整化,理论与应用更加系统化,而且根据教材内容还可通过网络查阅相关知识,深化所学内容或拓展知识范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每个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认真研究,层层贯彻。通过我们高分子化学教学团队的不懈努力,学生的理论基础及实践能力显著加强。作为教师,应该不断探索,总结经验,为培养优秀的创新型人才作不懈的努力。
关键词:奥林匹克;传统体育;文化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的体育活动丰富多彩。然而,从古至今在持续的时间、规模、影响以及所追求的崇高思想方面,几乎没有一种活动可以同奥林匹克运动相媲美。尤其在当今社会,奥林匹克运动不仅成为人类社会体育史上规模最大的体育活动,也成为人类历史上一种宏大社会文化现象,在全球各个领域产生着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奥林匹克文化随着帝国主义的隆隆炮声传入中国,通过近百年的传播,我们由“被动”接受发展到逐渐“主动”接受。从接触、了解、认识到实践奥运的过程中,充实了我们的民族文化,促进了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了解、交流和融合。本文探讨奥林匹克文化对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促进作用,有利于传统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1.重视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加强竞争意识培养
我国是一个礼仪之邦,礼仪文化几千年来为历代王朝所推崇,也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中。中国传统体育的精神也深受其影响,重人伦、重道德是中国传统体育的一大特色。在射箭、投壶、蹴鞠、马球、捶丸这类竞技活动中,也倡导人们保持优雅的风度和揖让的礼仪。因此,在竞技比赛中所体现出的特点是“礼让先行”,以及“揖让而升,下而饮”,也就是“礼”和“让”。
中国礼乐文化还主张万物和谐,阴阳协调,古代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所强调的不是技艺的竞赛,而是通过技艺的修养以外达内,由表及里,由形而下,达到道德的升华。因此,中国传统体育中竞赛的目的不是取胜,而是要在竞赛中遵从礼的规范,体现竞技者的神韵和品格,即“神形合一”,修身养性,藉此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人格境界。
“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持两用中”的文化内涵深深地制约着华夏民族的道德与行为规范,使得体育文化也毫不例外地被纳入“不争”的节制之下。中国传统体育规则的制订,更多的是从礼仪修养的角度出发,对参赛者提出品德要求,人们重视的不是比赛的结果,而是谁更符合礼仪规范,谁更具有谦谦君子的风范,是所谓的“君子之争”。
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重视和谐。在和谐的思想影响下,传统的体育竞技演化成君子之争,具有自我修身的特点。但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社会环境和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现代社会,人类对于自然和自我命运具有很强的驾驭能力,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激烈的竞争。正是需要与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和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体育思想必须改变。在竞争的环境中,传统的体育思想必然演变成为现代体育思想,才能与环境和谐,才能生存和流传。
而奥林匹克运动中所体现出来的公平竞争特点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之一。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竞争中求完善成了人们的普遍心理需求。竞争精神构成了西方体育文化的灵魂和核心,构成了当代人类自我完善和社会交往的基石。它通过竞争,磨练人的意志,锻炼人的品格,激发人们奋发向上,努力进取,不断超越自我的决心和勇气;它通过竞争,让人们学会了面对挫折后的坚强,学会战胜对手更要战胜自己。而这正是现代社会要求现代人所必备的素质。
“更快,更高,更强”是奥林匹克的格言,她表达了奥林匹克主义所追求的目标:“奥林匹克主义所要建立的生活方式,是以奋斗中所体验到的乐趣、优秀榜样的教育价值和对一般伦理基本原则的推崇为基础的。”它所体现出的就是不断追求进步,不断奋发向上,不断克服困难,不断挑战极限去创造一个又一个新的记录。这是百年奥运不断辉煌的精神所在,是人类的一种内在力量,是人类社会自强不息,繁荣昌盛的重要品质。人生如赛场,时代要求当代青年必须具有坚忍不拔的进取精神和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只有不断的战胜自己,给自己提出新的奋斗目标,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2.铲除封建的臣民意识,加强平等意识的培养
所谓平等观,是指人们彼此之间承认其权力和地位平等的一种理想化表现。它要求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生存、享受、发展的权利和机会。这种机会面前的平等,不承认任何种族、性别、年龄的差别,更不承认那种由血统、门第、宗法关系所决定的封建等级差别和特权。
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帝王统治的农业文明古国,其封建专制思想影响着中国几千年文化的发展。古代的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以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无处不体现出森严的等级制度、上尊下卑的阶级差异和男女的不平等。整个社会的运行机制也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在这种专制的、不平等的道德教化下,传统体育也只成为谦谦君子展示“温良恭俭让”人格魅力的场所。人们的个性和创造性思维往往被抑制,独立人格往往被忽视。
奥林匹克运动给现代人提供了一个平等生活的模式。奥林匹克运动中的自由、平等和不歧视原则为运动员提供平等参与的机会,拓宽了人权概念的范畴。《奥林匹克》规定的“努力使运动中普遍贯彻公平竞赛的精神,消除暴力行为”,以及一切竞技体育比赛中所施行的规则、裁判、仲裁、竞赛、选拔和奖励等,均模拟了法治社会的准则,它教导着每一个参与者遵守规则,在规则面前人人平等,这种平等观念让人们学会服从裁判、遵守规则、尊重对手、与人和睦相处,从而使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公民。将奥林匹克的平等观念引入高校体育改革,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民主意识,完善和健全民主与法制的各项基本原则,无疑是有益的。
3.正确对待恕道原则,加强公正意识的培养
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儒家强调恕道原则。宽恕、仁爱、和睦就成了人们行为规范的道德准则。孔融让梨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他是一个不必通过法制规范,而是靠人的“自律”,靠启发人的道德之心进行自我教化的典型例子。但这种“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造成了几千年中国人文思想淡化物质利益,扼杀个性的一面,养成了人们保守、内向、克制、依赖的心理性格。
受这种传统思想的影响,在当今竞赛场上,我们仍然扮演着这种受冤屈的角色。在前不久亚洲杯上被日本队用“上帝之手”打进制胜一球的中国男足,轻易地放弃了规则赋予的申诉权利。在第28届奥运会上,我国击剑选手谭雪与美国选手扎古尼斯的对阵中,开局阶段裁判即有两个明显的误判,致使谭雪冤中两剑。但中国队并未当场提出异议,理由无一例外是“毕竟结果无法改变”。只有对竞技规则的普遍遵守和严格维护,才能保证每一位运动员在公开、公平、公正的环境下展开竞争。而当运动员得不到公正对待时,运用规则进行抗辩、申诉,也就成了维护竞赛公正性和运动员合法权益的惟一正确的途径。类似谭雪的事件虽然转瞬即逝,其负面影响却很深远。让数以亿计的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目睹了世界顶级赛场的不公已经是对奥运公正形象的损害,而作为一个积极参与奥运事务,即将举办奥运赛事的国家面对这种不公却不采取行动去争取自己的权利,不去维护奥林匹克的公正形象就更是失职和对观众的误导。奥运的主要社会功能在教育,而类似谭雪的事件大大的削弱了奥运的教育意义。公正是奥运的生命元素之一,维护公正需要作出全方位的不懈努力,这是谭雪事件给我们的启发。
公正是奥林匹克的基本原则。它是构建人类社会公平竞争和规范竞争模式的基石。这种模式既保障了奥运赛场竞赛参与者同等的资格、共同的权利和均等的机会,又为社会竞争创建了一种典范。在这种平等的竞争中,人的尊严,人的权利,公平地得以展现。奥林匹克运动项目的竞赛规则与比赛方法详细具体,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并要求每个参赛选手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其公正民主、平等竞争的社会意义,远非竞赛本身所能涵盖。奥林匹克运动中的Fairplay(费厄泼赖)原则,可使青少年从小就认识到无论是赛场上还是人生中的竞争都必须遵守规则、服从秩序、保证公平。这对青年一代健康人格、民主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无疑起着积极的作用。
4.抛弃狭隘封闭的农耕文化,加强参与意识的培养
参与是指在某一项具有具体目标的社会活动中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和联系。参与有积极参与和消极参与两种类型。积极参与是指参与者在活动中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参与;也就是参与者能将集体的目标当作个体的目标,能在集体的宏观行动中找到自己的微观行为。而消极参与则是指参与者在活动中没有主观能动性的参与;参与者往往不明白集体的目标,或不明白自己的微观行为与集体的宏观行为之间的联系。
在中国长期农耕文明的土壤里诞生的封建制度和“儒”“释”“道”文化使中国人具有“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重视自己的土地和家庭、缺乏协作精神的特质。在政治和社会活动中潜意识地就体现出“事不管己,高高挂起”的消极参与意识或者随大流的消极参与意识,还有更为愚昧的听天由命的消极哲学思想。这里的“天”,一是指大自然、二是指封建皇权。这种产生于农耕文明土壤的消极参与意识与现代科技文明是格格不入的。
“参与”已成为当今人类社会活动的基本内容,是体现民主和平等的一种行为模式。奥林匹克的著名格言“参与比取胜更重要”在全社会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它通过奥运会的宣传、组织和比赛,使运动员和全社会其他与奥运有关的群体在“参与”过程中充分体现自身价值。顾拜旦曾说过:“奥运会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生活的本质不是索取,而是奋斗。”
奥林匹克格言鼓舞和激励着成千上万的青年人勇敢地面对未来,更有无数的年轻人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得到了公正和平等的教育。美国纽约市一位前任警察局长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体育要求孩子们遵守规则,又反过来要求同伴也遵守同样的规则,这使孩子们对了解个人的价值和尊重别人的权利有了深刻的印象,他们获得了如何玩的公正的意识,并掌握了社会行为准则,因此体育对民主是再好不过的教育了。”将参与意识融进我国体育教育,有利于改变和消除农耕文明留下的消极参与意识,为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规范打下基础,为市场经济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道德培养环境。
5.克服愚民的道德教化,强化人文精神的培养
人文精神是对待人的态度和做法。它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内在灵魂与生命。人文奥运就是以人为本的文化精神,其基本思想就是通过奥林匹克这一社会文化活动,颂扬人类的真善美,促进人的和谐发展,促进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协作,进而建立和平与美好的世界。
传统文化中缺少对人的尊重体现在封建专制制度和儒家文化落后的部分。愚民政策、君主制度和等级观念造成了我国封建社会人文精神的落后和新社会人文精神进步的艰难。苍海明月曾撰文说:“反观我国,数千年的文化虽然蔚然壮观,但因为缺少了人文精神而逊色不少。当历史行进到二十一世纪时,我们最需要做的是: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更要倾力构建属于我们这个世纪的精神家园,改造缺少人文精神的传统,建设全新的能够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的,给我们带来巨大创造力的文化。这个文化既体现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又能唤醒每个个体敢于舒张个性、勇于创造,既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的自主意识和博爱精神。”把人文奥运的崇高理想,渗透到我国体育教育中,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学习人文知识、培养人文意识、体会人文关怀并学会关怀周围的人群,有利于将体育改革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现在,以人为本的“工程人文精神”已经为当代大学生接受,并成为当代工程科技人员最基本的设计理念,在工程实践中逐渐受到重视和运用;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理念已成为指导工程科学进步的思维主旋律。因此,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在体育教育中重视现代体育人文精神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
奥林匹克运动从广义上说是一项全球性的社会活动,竞技比赛只是一种手段,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才是她的最终目的。因此,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应不断充实和完善我们的传统体育文化,取长补短,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教师专业素质的界定教师专业素质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该具备的多方面的专业要求,是顺利进行教育活动的前提,也是教师胜任工作的基本条件。
2.教师专业素质的结构教师的专业素质具有结构性特征。其结构素质包括教育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道德、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教育部2012年2月下发的《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其基本内容包括三个维度、十四个领域:三个维度是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分别对应的领域有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教育知识、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教育教学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同时,每个领域都有具体的基本要求。
3.综合文科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模式设计应着眼于培养教师专业素质对于进行教师职前培养的综合文科教育专业,笔者认为,其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应着眼于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如综合文科学科知识与教育教学知识的积累、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能力的获取、教学实施及反思与发展的体验、教师专业情感与教育教学态度的养成等,为将来能够走上或适应中小学教师工作岗位做准备。
二、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1.改进学科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教师专业素质在培养学生的教师专业素质的课程目标下,依据学科课程的特点,专业任课教师探索和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人文社会科学概论课程的自学辅导式教学方法、政治经济学的案例教学法、自然地理学的直观教学和读图分析法、世界通史的探究式教学法、中学政史地教学论的项目实训教学法等,在此基础上,形成综合文科教育专业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其中,以教师专业能力培养为课程主要目标的是中学政史地教学论课程的项目实训四阶段教学模式。依据初中政史地教材内容体系与特点,我们分别将中学历史教学论、中学政治教学论、中学地理教学论课程设计为5~6个实训项目,并将课程理论内容融入贯穿到项目实训过程当中。该模式是把项目实训过程分为项目实训任务布置—实训准备—实训展示—总结提升四大阶段,指导学生完成项目实训的教学模式。第一阶段,项目实训任务布置。该阶段需教师组织,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每个项目需要有相关的理论做背景,均有教师素质训练的侧重点,需要任课教师做相关说明。如教学设计与模拟教学项目,往往侧重于教材内容的分析、教案的设计及教态的训练,需要任课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初中教材的内容结构,每一部分内容有什么特点,教学内容如何设计才能符合逻辑性,在此基础上怎样将教学内容呈现出来才能让学生接受,并将教学设计编写为教案,教案与教态有哪些要求以及注意事项等,必要时还要展示以往学生的模拟教学视频加以说明,之后布置该项目实训任务,发放项目实训指导书。第二阶段,实训准备。该阶段由项目实训小组长组织,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事先将学生分为6人一个小组,每组准备一套该学科初中教材、配套教学参考书及课程标准,每个学生选择好内容,依据项目实训指导书的要求和课上所学内容,利用课下时间,研读教材、教参和课程标准,并查找相关资料,小组进行集体备课,做教学设计,编写教案,制作课件,小组长组织试讲、试评。第三阶段,实训展示。该阶段还是由项目实训小组长组织,其中一组在多媒体教室模拟教学、模拟说课或见习交流,教师全程跟随,适当评价,小组成员详细记录教学过程,依据评价标准评分,教师组织自评、互评。其他小组同时在微格教室模拟教学展示,同一小组成员记录、评分,小组长组织自评、互评。该阶段重点培养学生教学实施能力与教学评价能力。第四阶段,总结提升。各小组项目实训展示结束后,全体同学集中起来,由教师组织有针对性的总结,回放学生模拟教学录像视频或微格视频,指出存在的问题,学生反思、改进、提高。该模式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教师要有驾驭全程的组织指导能力。首先,需要教师依据初中教材的内容特点及课程教学目标,设计并确定实训项目,每个项目要有具体的实训指导方案;第二,教师要研读初中教材、教参、课程标准,并经常到中学听课,研究中学相应学科的教材、教法,以便对项目实训实施指导。我们有的任课教师有中学相应学科教学经历,运用该教学模式得心应手;第三,教师要结合学生的项目实训展示进行理论提升,需要精心筛选学生展示实例,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不仅要学生知道怎样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做。由于该模式各实训项目将课堂教学形式生动化,将实训任务布置、实训准备、实训展示、实训总结紧密衔接,将“全班”与“小组”“、小组”与“个体”有机结合,学生全程参与体验,既有现场指导,又有总结提高,体现了目前倡导的“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的特点。并且,在中学政史地教学论项目实训教学模式的带动下,其他学科课程也依据课程的特点,设计1~2项实训项目,以培养学生的教师专业知识与教师专业技能。
2.形成实践课程体系,探索实践课程教学模式,提高学生教师专业素质本专业的实践课程包括教育见习、社会调查、综合技能训练与考核、教育实习等。2012年,结合《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我们对综合文科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实践课程课时有所增加,其中教育实习增加到480学时(14.5周),目前已形成学科课程项目实训教学、教育见习和社会调查、综合技能训练与考核、教育实习在时间上前后衔接,在内容上相互贯穿的实践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也为四阶段,即:课程实训奠基—教育见习(包括调查)感知—综合训练强化—实习体验。对于综合文科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对于学生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其操作过程及特点是:一是在时间安排上,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体现课程内容及课程目标的衔接性。在大二下学期配合教育学课程,安排1~2天的教育见习,初步感知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在大二结束后的假期,安排1周的社会调查,综合文科教育专业的内容是教育调查,进一步探讨中小学、教育问题;在大三上学期,配合中学政史地教学论,安排2天的教育见习,学生观摩优秀教师课堂教学,改进、教学设计、模拟教学及教学评价;大三下学期,首先安排4.5周的教师综合能力训练与考核,将教师的基本能力综合为几个大的项目,逐一训练,集中考核,考核合格,才具备实习资格。之后安排14.5周的教育实习,一般是8周的集中实习,统一组织到初中进行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实践。其余时间学生自主分散实习,进一步强化教师职业素质。二是在组织形式上,自大三上学期的教育见习始,对应中学政史地教学论课程,学生自主选择学科(历史、地理、政治任选其一),依据选择该学科的人数,再分成小组,分别配备指导老师全程跟踪指导,包括教育见习、综合能力训练与考核、教育实习、集中考核、总结交流。该模式以培养学生教师综合能力为主要任务,形成了从组织方法到组织形式都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体系。三是在管理方式上,采取系主任监督,教学主任主管协调,教研室主任落实,中学政史地教学论任课教师、初中学科教师协同具体指导的组织结构。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的作用,设置活动课程组长(由班长或学习委员担任)、学科组组长(由学科教学论成绩最优秀的学生担任)、学习小组长(小组推选)三级管理体系,负责活动课程的纪律、安全、活动项目的准备、练习、与指导教师沟通等工作,使各门活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能够按计划有序、高效运行。由于学生自我管理与教师督促指导相结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各门实践课程教学效果非常好。四是在实践课程评价上,各门实践课程均制定了课程教学评价方案,采取综合评价的办法,实行校内指导教师评价、校外中学指导教师评价相结合。在评价形式上,实行书面评价与学生实践表现评价相结合,书面评价包括教育见习报告、教育调研报告、教学设计方案、教育实习参与活动的记录及教育实结的评价;在评价方法上,探索采用定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在评价内容上,不仅关注学生教师专业技能,还关注教师专业态度、教育教学反思等的考查。
三、结语
(一)塔吉克语的亲属称谓语比较系统
在亲属制度的研究方面,基本上是基于亲属称谓的分类上的。ThomasHuntMorgan在他的《古代社会》中把亲属制度分为分类式和描述式两大类,并介绍了马来亚式、土兰尼亚-加诺万尼亚式和雅利安式三种亲属制度。分类式的特点是只计算群体而不计算个人的亲属关系,无论直系或旁系亲属,只要辈分相同,除性别外,都用同一称谓。马来亚式和土兰尼亚-加诺万尼亚式亲属制都属类分式。描述式的特点是直系和旁系亲属称谓有差别,如雅利安式。在Morgan研究的基础上,人类学、民族学界又提出两种分类方法,一是美国民族学家R.H.罗维的四分法,二是美国人类学家C.R.恩伯夫妇提出的六种分类。但事实上,分类式的称谓制度是普遍存在于各种称谓形式中的,对照中国塔吉克语的称谓词,不难发现塔吉克语直系和旁系亲属称谓基本没有什么分别,除个别长幼有别外,基本都是通用的,这符合摩尔根分类式的特点。同时,以家庭为中心的称谓结构又切合了恩伯的“爱斯基摩制”。爱斯基摩制强调核心家庭(用虚线表示),自我的父母与他叔婶姨舅分称,他的同胞兄弟姐妹与他们的堂表兄弟姐妹分称,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到,父母称谓是独立出来了,但是兄弟姐妹和其他同辈直系旁系称谓却共用了一套系统。子辈的同一辈直系旁系称谓都是xor,甚至性别也不加区分,这多少又符合“夏威夷制”。
(二)塔吉克语的亲属称谓反映了塔吉克的家庭生活模式
塔吉克族由于生活在高寒山区,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难以克服风雪严寒以及资源贫乏给生产生活所带来的困难。因此,一般实行家长制的大家庭。祖辈在世,子孙很少分家,一般家庭都是三世或四世同堂。家庭中男性长者为一家之主,具有支配权,家庭成员的生产和生活都由家长做主。家长是以传统的方式相承袭的,一般父死母继,母死长子继。从表一中我们看到,对于祖辈和长辈的称谓“‘bob’、‘mom’”表现了对家中长辈的尊敬,仅仅区分了性别,对直旁系不做区分,这反映出敬老的特点;“‘ato’、‘ano’”则体现了塔吉克族对以家庭为核心的生活模式的坚持。其他父辈称谓也仅区分了性别。在塔吉克家庭中,媳妇必须完全服从其丈夫和公婆,儿媳回娘家要征得家长和丈夫的同意,并按时返回。这从称谓中也可见一斑,所有的媳妇被从同辈中单独列出,记作“zinal”。塔吉克族家庭受家长指派的小家庭和家长带领自己的子女和妻子长年在牧场放牧,他们自己没有私自处理牲畜和畜产品的权利。这种大家庭内部的分工合作,不仅保证了生产的正常进行,也帮助了一些缺少劳动力、生活贫困的家庭。
(三)塔吉克语亲属称谓反映了塔吉克族的婚姻特点
塔吉克族婚姻有几个特点:一是亲属有优先权,缔结婚姻时,首先考虑近亲和表亲(舅表、姑表和姨表),无血缘禁忌,这正是同辈称谓不区分直系、旁系的原因。而且,男女双方不受辈份和年龄的限制。如无近亲和表亲,才考虑与其他人缔结婚姻;二是实行转房制(或称收继婚),当丈夫死后,如有子女,一般很少改嫁。如要改嫁,首先嫁给丈夫的兄弟。从亲属称谓中不难发现,塔吉克语的亲属称谓存在不同辈份相同称呼的现象,如:表2塔吉克族色勒库尔语的同称不同辈现象zinal堂姑表嫂同辈旁系堂姑表弟妇同辈旁系表弟媳同辈旁系儿媳(子之妻)子辈直系侄媳子辈血旁系dumud女婿子辈直系小姑爷同辈妻称侄女婿子辈血旁系表中反映的正是跨辈婚姻在称谓词中留下的印记。
二、小结
企业文化建设要丰富其科学内涵,要注重企业文化建设的科学化,要转变过去偏重于简单、刻板的模式,采取科学的方式方法,注重开展人文关怀、温情管理、心理疏导、员工乐于接受等新型的工作方式。企业文化建设要大胆运用科学工具,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各类新型技术层出不穷,因此,可以充分掌握和利用好各种宣传工具,引导公众舆论,传播企业信息,汇聚民意民情,凝聚员工力量。随着时代的进步,要注重企业文化建设的精细化,随着精细化管理时代的到来,每一个企业都在推进精细化管理,企业文化建设也同样要求通过精细化管理,在工作中注重每一个工作细节,在细节上体现企业文化的管理水平、工作水平,在细节上彰显企业对员工的关怀和爱护。企业文化建设的精细化还应该把企业文化建设制度化和规范化,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日常管理,对各类活动的策划、组织到总结等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进行规范化操作和科学管理,从而提高工作绩效,开拓企业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企业文化在处理企业人际关系时具有重要的协调功能,日常工作中,如果将将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融会贯通到员工的精神生活中,通过不断丰富员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可以在企业内部形成浓厚的民主气氛,有助于企业员工彼此感情交流和相互理解,并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协调、和谐、融合的良好氛围,可以极大地丰富对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同时,又有利于促进企业思想工作向群众化、社会化发展。如果思想政治工作能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那么原本乏味、枯燥的说教就会变成轻松、愉悦的交流,并形成一种合力,进而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企业文化可以营造一种共同愿景,它必将唤起全体员工的希望,让全体员工时刻感受到工作不仅仅是为追求一项蕴含在产品或服务之中的目的,而是有着一种比工作岗位本身更高的远景目标。由此在全体员工中,形成一种企业不仅是一个单纯的经济实体和员工赖以生存的栖息之地,它更是全体员工追求实现自我价值实现、寻求精神支柱的平台。用企业文化愿景激励人,这就要求全体员工以身作则,强化共同的价值观,建立共同的理想;让全体员工根据企业制定出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分解近期工作任务,切实做好目标激励;通过建立以能力为本、爱岗敬业、竞争上岗、成果共享为原则的制度管理体系,强化员工良好的行为习惯;以企业共有的文化价值理念,帮助员工拓展心智、提高境界,树立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认同企业所倡导的优秀文化。
2实践科学发展观,打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取向,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全体员工的劳动权利,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调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建立一种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氛围,坚持精心营造团结真诚向上的人文环境和安全、温馨的工作环境,不断规范和引导员工行为,有效地激发员工的内在潜能和动力,推进企业健康和谐发展。企业文化氛围其实就是一个企业通过对自身内部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及为员工提供的各种工作、生活的空间舞台所树造的一种良好表象,这种表象,是打造企业文化的基础,基础打好了,可以开创一种行之有效,寓意长远的企业文化。企业信念是企业文化运作的原动力和实施基础,它同时也是企业文化的精髓,企业信念来源于企业精神、企业宗旨、行为准则、经营方针等内容,它对企业具有激励、导向、辐射、凝聚、稳定等多种多样的作用。
这种信念一但确定并获得全体员工的认同,那么,将会在企业内部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并可以一种导向的方式融合员工的理想、道德、情操和工作作风,造就和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从而提升企业的整体素质。建设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目的就是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每一位员工都应当为企业发展尽责,而企业也应当为员工发展助力,要不断引导员工把个人意愿与企业愿景高度统一起来,在实现企业大目标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要在不断完善企业一系列制度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并建立从上到下,横向纵向等面对面沟通机制,引导全员参与企业经营决策、关注企业发展动态,提高了企业经营管理及重大事项的透明度,提高员工主人翁责任感,不断培养员工的忠诚度,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只有员工忠于企业,以实现企业发展为己任,爱岗敬业、廉洁自律、尽职尽责、真诚奉献,才能激发强烈的意识。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精神驱动力,当代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只是有形的、物质性的实力竞争,更重要的是无形的、精神文化层面上的竞争。后工业化时代,企业竞争已发展到继产品、质量、价格、服务之后的企业文化的竞争,先进的企业文化,是构筑企业新的竞争优势,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企业文化建设可将“人”这个因素调整至最佳状态,人是企业发展的目的,发展企业其实就是发展人。将员工个人发展理想与企业发展目标协调一致,在员工个人成长中,推动企业目标得以实现,在企业发展中,促进员工个人进步,从而实现员工和企业的“双赢”,最终达到企业文化预想愿景。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