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移动网络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目前,很多标准化组织都从不同角度对移动网络能力开放问题展开了研究。OMA重点研究移动网络与第三方业务提供商之间的API接口,已经定义了文件传输、能力发现、位置信息、图片共享等20多个API接口。GSMA基于OMA的研究成果,也定义了包括设备能力、位置信息、支付、连接属性在内的9个API接口。3GPP在2013年启动了相关的研究工作,主要分析网络能力开放的需求,包括物联网领域和其他第三方业务提供商,而且考虑了第三方可以给移动网络开放能力信息,从而帮助移动网络进行业务预测分析,改善网络质量和用户体验。
2开放需求分析
移动网络是运营商的宝贵资源,充分挖掘移动网络的能力才可以让运营商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总的来看,移动网络可以开放的能力主要包括网络信息能力和网络运维管理能力两个方面。
2.1网络信息开放
网络信息主要是指用户使用网络的相关信息和属性,包括用户位置信息、用户的连接属性、移动终端属性等方面。
(1)用户位置信息
对于用户位置信息开放,可以让运营商向第三方开放用户实时或非实时的位置信息。具体的应用场景包括救援机构根据某一区域内的用户数量,合理安排救援力量,或者第三方根据某一区域的用户数量和类型投放相应的广告内容等方面。开放位置信息可以让运营商充分利用位置服务的能力提升网络价值,同时保障第三方开展基于用户位置的服务能力,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
(2)用户的连接属性
对于用户连接属性的开放,主要是开放用户可能会获得的最大传输速率以及接入网络的方式,从而让第三方进行业务适配,提升用户体验,同时也可以让用户节省网络流量,降低业务时延。
(3)移动终端属性
对于移动终端属性的开放,主要包括用户的终端类型、屏幕规格、终端电量等信息,从而让第三方进行业务适配。具体的应用场景包括第三方网站可以根据终端的电量来确定推送的视频信息的大小,从而保障了推送消息的成功率。
2.2网络运维管理能力开放
网络运维管理能力主要是指网络的认证计费等支撑服务能力、语音短信等业务服务能力以及业务监控等网络运维服务等能力。下面简要分析其中的两个方面:
(1)对于计费能力开放
主要是指网络可以让第三方灵活地指示某项业务的付费方式(是由第三方付费还是由用户付费),以便于第三方灵活开展业务。
(2)对于网络和业务监控的能力开放
主要是指对用户的漫游状态是否保持连接、终端和卡是否分离、通信是否中断等信息的开放,可以让用户或是第三方监控到终端的状态、使用业务的情况等信息,用于公共安全监管等领域。
3网络架构演进
基于上述网络能力开放需求分析,在未来的网络架构演进上也需要充分考虑并支持网络能力开放的问题,以便于让移动网络可以更加灵活高效地与第三方展开合作,并缩短业务部署的周期。未来网络能力开放应该充分考虑对第三方资格的认证管理,以及开放能力的分析处理等方面。因此,未来网络架构需要增加网络能力开放层来负责与第三方业务提供商进行交互的功能。网络能力开放基本架构中包括第三方业务认证适配功能模块和能力管理网关两个部分,
(1)第三方业务认证适配功能模块
该模块通过鉴权接口与第三方应用服务器对接,对第三方业务提供商的资格进行鉴权、授权,并对第三方请求的业务进行识别适配,触发相应的网络网元,上报所需能力信息;通过内部接口与能力管理网关进行交互,传递第三方认证情况和业务请求确认信息,并根据能力管理网关的触发对第三方进行计费。
(2)能力管理网关
该网关接收、分析和处理网络网元上报的能力信息,并通过能力交互接口与第三方应用服务器进行对接,将相关信息开放给第三方业务提供商。该网关主要实现对移动网络能力的管理和开放功能。
4结束语
隐含故障对移动网络最明显的影响就是接入性能方面,网管监控系统显示所有设备运行正常,但是话务统计指标和用户投诉却出现异常反应,此时就需要对异常情况进行跟踪分析,找到异常的原因并加以排除,恢复网络正常的性能。
1.1载频隐含故障使得手机信号正常的情况下无法接入网络
某日接到用户投诉单反馈,在某基站3小区方向手机信号正常,但是经常接入网络失败,拨打电话后无任何反应自动返回待机状态。通过查看网管,该基站及周围基站无任何告警,近期话务量等日常指标也无异常波动,后到达现场在基站附近反复实地拨打测试,也很正常。与用户沟通确认,反映拨打电话有时正常,有时不正常,深入分析该小区关键性能指标,发现该小区上下行平衡性能测量结果异常,统计结果显示该小区下行平均电平在-70dbm,而上行平均电平却接近-100dbm,因此出现用户反映的手机信号正常的情况下,手机因上行损耗大信号弱,无法正常接入网络,后更换该小区载频硬件后,故障现象消除。
1.2合路器隐含故障使得某小区话务量异常降低、覆盖变差
在日常话务统计分析时,发现某小区话务量出现大幅降低,而其他指标都很正常,设备没有任何告警。到基站现场检查,天线角度正常,但是在基站下面占用的却是周边其他小区信号,锁定该小区信号后发现,信号强度比正常小区信号电平值弱近30db。对异常情况进行排查,首先怀疑是主BCCH载频有问题,更换后测试,发现现象依旧;其次怀疑主发射天馈存在问题,在CDU上倒换天馈线测试,现象依旧,排除天馈系统问题;最后对合路器进行仔细检查,前面板上没有任何告警指示,检查DUP到COMB口的钢跳,没有发现破损,拧下钢跳后发现内部已经大部变黑,严重氧化,怀疑是钢跳原因造成的衰耗增大,更换新钢跳后,在铁塔下面测试,该小区信号从之前的-75dbm恢复到-46dbm,故障现象消失。
1.3天线安装隐含故障使得新开通基站小区接入性能异常低
在日常话务分析中发现,某新开通基站小区接入请求有200多次,接入成功率却只有43%,后台检查该小区各项系统参数及现场检查设备硬件状况,均未发现任何问题。话务统计结果显示该小区存在异常的干扰,干扰强度全部集中在干扰带三中,完全不同于之前处理的网外干扰和网内干扰,在排查干扰的过程中登上天线所在的楼顶,发现天线的安装位置非常不合理,和其他运营商的天线距离过近且朝向刚好有交织。联系施工人员对天线安装位置进行合理调整后,该基站小区接入请求200多次,接入成功率达到98以上,网络运行正常。
2隐含故障对移动网络保持性能的影响
隐含故障对移动网络保持性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掉话、切换、单通串话有杂音等方面,故障发生时用户感知会出现大幅降低,监控系统却显示设备运行正常,因此优化工作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通过多种手段及时发现这些隐含故障,并分析其中的具体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排除网络隐患。
2.1直放站设备故障,引起无线网络大范围干扰
某日话务统计发现全网掉话率指标从平时的0.6%增加到0.8%,而网络无明显告警和大范围基站退服。通过小区级的话务统计发现,掉话增加的原因是市区及周边数十个小区出现严重的干扰问题,同时用户关于无法接入网络和掉话的投诉也开始增多,通过多日在干扰区域内反复的分析和测试,始终无法找到干扰源。最终通过八木天线和频谱仪采取逐步跟踪干扰信号,发现是市区以西10多公里之外的丘陵地带有一个无线宽带直放站,由于运行不稳定出现自激效应,对市区无线网络造成大范围严重干扰,对该直放站设备下电后干扰消失。
2.2TMU单板隐含故障造成所有通话出现明显的杂音
某日县分公司反映县城部分区域手机通话时有杂音,现象比较严重,用户反应强烈。通过搜集用户投诉信息,发现反映有杂音的区域集中在某基站的2小区,怀疑是个别载频或射频电缆有问题。现场测试中发现,在2小区方向拨打测试,问题相当严重,每次通话都有杂音,而且每隔4-5秒就出现一次,该小区有3个载频,经过详细测试,每个载频占用时都出现了故障现象,现场对小区进行更换硬件设备的操作后,故障现象仍然存在。困惑中在现场对其他两个小区测试,发现杂音现象一样严重,只不过2小区用户多反映的更加明显而已。后经过反复排查,确认是该基站传输管理单元TMU存在隐含故障,更换后故障现象消失。
3结论和建议
网络教学的概念网络和教学,将影响我们未来的生活;网络和教学相结合,将深刻的改变中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理念。网络教学是一种通过计算机网络,并利用计算机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来对多种媒体教学的信息进行收集、传输、处理和共享,以此来实现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网络教学是通过网络进行的教学法,网络作为知识与信息的载体而存在;(2)网络教学意味着把网络作为教学的一种环境,没有教师与学生之分,没有区域与时间的判别,网络教学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自由,还对当今高校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形式和态度有着深远的影响。3G技术在网络教学应用中的特点移动网络教学是结合移动通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网络教学,与传统的课堂学习相比,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实时交互性
3G技术将有线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集成于一体形成移动互联网。学习者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通过移动网络终端接入互联网,查找当中大量的资源。交互的方式有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课件还可以获得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信息。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服务器教学信息,学生就可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和学习意愿随时随地进行移动网络学习。有课堂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交互学生能及时地了解自己的进步与不足,并按要求调整学习,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的质量与效率。
2.角色转变性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上,教学中心主要体现在教师、课堂和书本上,这样就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比较被动,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能得到有效发挥。网络教学的中心是学生的学,教学不再是满堂灌,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了认知的主体,从被动地学到主动地学,从生搬硬套、死记硬背地学到带着任务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从按部就班的学习到自定步调自定目标的学习。这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而教师角色将逐步发生变化,教师在网络教学中所发挥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和监督。由传统课堂教学中的知识讲授者变成信息组织、编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不是“讲坛上的圣人”,而是学生的“指路人”。学生学习的步调、进度、内容的数量等则由学生本人决定。
3.教学方式的先进性
传统教学方式,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面对面教学,一学期下来授课的都是那么几位教师,使得学生获得知识变得狭隘。网络教学克服了这一弊端。利用3G技术提供的语音视频服务,学生能够观看全国教师的实时在线课堂讲座,教师可以进行在线授课,并通过视频的方式进行交流。学生可以通过手机终端任意观看教学节目。
4.多媒体信息的多样性
多媒体网络集多媒体和超文本于一体,集图形、图像、图表、声音于一体,学生可以充分利用3G业务优势,如多媒体短信业务、邮件业务、视频对话、无线点播业务、WAP浏览、互动游戏业务等,为学生提供使用无线移动设备的同时访问多种学习资源和学习服务的无线通道,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现有移动网络教学的主要问题分析
移动网络教学之所以受到各大高校的青睐,跟其本身具有的先天优势是分不开的。虽然移动网络教学在近几年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但是其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是很明显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高校软件设施问题
实现移动网络教学的主要形式就是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但是现在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标准不统一,而且出于网络安全、维护成本和内容版权等的考虑,并没有给访问者足够的使用权限,或者仅仅局限在校园网内使用,极大的限制了网络资源的使用。
2.教师认知与观念问题
不少教师对移动网络教学的认识还停留在幻灯片阶段,拿电子白板当黑板用,把幻灯片当板书。台上依旧满堂灌,台下学生依旧埋头记,不仅学习兴趣没有提高,教学效果更是得不到改善。有些教师还会觉得移动网络教学的广泛应用会替代自己或降低自己的地位和作用,甚至害怕在学生面前暴露自己对新科技的不适应的心理。
3.大学生的适应性与自觉性问题
高校学生长期接受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习惯了灌输式、听从式的教育方式,所有面对眼花缭乱的网络信息,面对多层次的学习目标和多样化的学习途径,他们显得无所适从,无法把握。另一方面,网络资源丰富精彩,学生往往会因此而分散注意力,把大量的时间都用在网络聊天、网络游戏、无意识的浏览信息上,这样的学习反而使得网络成为教学的绊脚石。
4.学习模式问题
现有的移动网络教学虽然在教学手段和学习方式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使学生可以在随时随地自主学习。但是学习内容还是紧紧围绕着课程本身,学习目标还是局限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对于教学本身来说,还是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而在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21世纪,掌握知识固然是重要的,更重要的学会如何在需要的时候利用各种学习工具、学习资源来自主地学习知识。
三、构建基于3G时代的移动网络教学新模式
3G技术提供的高速率数据传输和多媒体业务,为移动网络学习的开展带来了一个新的春天。3G的数据传输率将使得3G手机与3GISP、3G用户之间的大容量信息交换变得可能和可行。高校移动网络教学必将会有更为广泛的发展空间。鉴于高校现有移动网络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之处,我们提出以下几种移动网络教学新模式:在线类移动网络教学模式在线类移动网络教学模式实现的技术基础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特别是3G移动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移动通信的速度大大提高。学生可以利用移动终端连接3G网络,通信网络经过网关进入互联网,然后通过网络协议访问学习资源。
1.基于3G多媒体邮件服务的移动网络教学模式
3G提供的多媒体邮件业务是一种基于数据网络的非实时业务,通过移动网络实现的Internet上常见的电子邮件业务。邮件的内容包括文本、声音、图像和视频等。多媒体邮件系统还可以实现与因特网系统的互联通讯,提供移动终端与Internet之间的多媒体邮件互发功能。借助3G提供的多媒体邮件业务,教师能实现辅助教学;学生可以随时与因特网用户或3G网内其他用户通过邮件建立联系。多媒体邮件校短信息而言,其包含的容量更大,保密性更高。这种模式一般适用于远距离教学,如寒暑假期间、学生校外实习期间等。
2.基于3G视频的移动网络教学模式
3G时代的到来,意味着视频电话、视频点播、视频传输等都已成现实。通过3G网络,教师可以随时录制并上传自己的教学视频,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学生可以轻松实现视频点播,观看全国各地教学名师的教学课程及讲座。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提供给学生的是一种全新的随时上网、随时观看、随意学习的新理念。它将对传统的教育理念带来巨大冲击,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更加适用于21世纪的快节奏的学者们。
3.基于WAP移动网络教学模式
WAP(WirelessApplicationProtocol)即无线应用协议,是一项全球性的网络通信协议。它为手机用户创造了访问因特网的途径。通过WAP这种技术,就可以将Internet的大量信息及各种各样的业务引入到移动电话、PALM等无线终端之中。无论你在何地、何时只要你需要信息,你就可以打开你的WAP手机,享受无穷无尽的信息。与传统的无线通信相比,3G采用了WAP2.0,提高了系统与个人电脑的兼容性。移动网络教学的主要功能就是实现手机对校园网中手机课件资源点的浏览,实现多媒体资源的传输和显示。学生在校园内通过WAP形式访问移动网络平台或进入移动课堂站点,实时参与课堂学习。这种开放的学习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便利,可根据自己的需求有选择性的进行学习,只要是需要信息,就可以随时上网查找、浏览。可以说这是一种适用于所有学生的模式。脱机类移动网络教学模式脱机类移动教学模式主要借助于移动设备储存设计进行的移动教学。目前,主要的移动设备有手机、PDA、笔记本电脑等。学生从移动设备通过传输设备上获取学习资源,就可以随时进行学习,这种学习模式的关键是移动设备,移动设备的存储容量和便携性决定着学习效果。
主要包括短信和网络异步下载等。
1.基于3G多媒体短消息的移动网络教学模式
3G提供的多媒体业务(MMS)可分为3种情况:即MMS终端和终端之间发送和接收多媒体消息;MMS终端和InternetE-mail服务器之间的发送与接收多媒体消息;MMS终端与Internet增值业务平台之间发送和接收多媒体消息。基于3G多媒体短消息的移动网络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实现辅助作业管理、电子答疑等,通过群发短信可以对所有学生或对某一门课程的所有学生提供激励支持和常规的管理支持服务;学生既可以随时随地接受教学活动内容、教学通知,又可以访问相关短信服务站点实现电子资料和电子答疑的查询。这种模式一般应用于通信数据少、学生分散、时间紧迫的情况下,是目前普遍的一种移动网络教学途径,技术也相对比较成熟,费用较低,用户数量也最多的。
2.基于3G的网络异步下载的移动网络教学模式
网络异步下载的移动网络教学模式是教师将教学资源共享到网络服务器中,学生可以在有3G网络的情况下将电子书、多媒体课件、图文课件、题库等数字化内容下载存储在便携式移动设备上,即便在3G流量用完或者没有3G网络的情况下,都可以进行学习,既减少了对网络的依赖,同时也减轻了上网的经济负担。这种学习模式依赖的技术相对比较成熟,用户数量也是最多的。
四、总结与展望
虽然移动通信网络技术发展比较迅速,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带来的冲击,其中移动通信网络架构需要考虑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网络建设的角度看传统的网络运营进行网络部署时,需要根据业务的峰值容量进行网络资源的配置,而新兴业务的实际网络资源需求难以评估,因此可能造成网络资源过度配置,设备、机房等增多,运营及维护成本、能源消耗等增大,而未获得显著的效益甚至效益减小;再者,在支持某些新业务时,运营商可能需要对现有网络进行升级或者创新改造,由于传统网络中设备都是软硬件紧耦合的,因此在传统移动通信网络中实现困难,运营商需要对整个网络设备进行升级改造,业务部署周期延长,增值服务创新困难;此外,当新业务造成网络资源紧张时,难以对已有网络进行扩容,因为传统的移动通信网络可扩展性差,进行网络扩容时,不仅需要增加软硬件设备,还需要整个系统进行配置更新,例如对不同厂家的设备及其之间接口进行配置,效率很低;最后,由于传统网络中的资源分配大都基于网络设备自身的资源状况和配置策略进行,缺乏全局的统一调度。因此,当网络中的业务流特征发生变化时,由于网络资源不能动态监控并高效分配,可能造成网络节点的资源紧张。(2)从网络运营的角度看未来的接入网必然是存在多模/多制式的异构网络,这种缺乏相互融合协调的异构网络将对网络的运营和维护带来很多困难。首先,多种接入技术的独立建网会带来多张网络的重复覆盖,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给运营商带来很高的建设成本和运营维护成本;缺乏融合协调机制的多种接入技术共存,容易造成各个网络的业务负载不均衡,各个网络的资源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造成低效的网络资源利用率;由于多种接入技术之间缺乏协调机制,异构接入技术之间的互操作性很差,进行接入技术切换的过程复杂,甚至可能需要用户参与,时延和信令负荷都较大。(3)从网络控制管理的角度看传统的移动通信网络的架构中采用的集中式的控制管理以及数据路由并不能适应网络中业务类型的变化,例如移动互联网业务造成的信令风暴,物联网的发展更是加剧了对传统移动通信网络管理方式的挑战,主要表现为:网络中的终端数量庞大,采用集中式的网络控制和管理等容易造成移动通信网络中的信令拥塞和处理节点的过载;集中路由对于大量接入Internet的业务并不适用。此外,传统移动通信网络中采用了集中式的锚点网关,无法进行路由优化,例如无法本地接入CDN网络,因此容易造成路由的迂回,降低传输效率和网络资源利用率。
2未来移动通信网络架构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LTE网络的现状、网络运营的特点、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发展以及未来网络中业务需求等因素的综合分析,有理由相信,与传统的移动通信网络架构相比,未来的移动通信网络架构将发生巨大的变化。未来的移动通信网络将是一个泛在的网络,包含丰富的业务种类,支持海量的终端接入和多样化的接入方式,采用动态灵活的运营和管理策略。因此,未来移动通信网络的架构也将出现新的变化。(1)软件化的动态网络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兴起,带动了整个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和积极创新,从而导致移动通信网络上支持的业务应用种类出现快速的增长或更迭,这对网络运营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包括网络规模需容易进行扩容,业务的部署和运营周期需能够缩短,运营及维护的成本需得到评估和控制,而这些要求正是传统移动通信网络架构所面临的短板。与此同时,IT业界也注意到网络设备厂商提供的设备相对封闭,大大减小了创新和功能开发的空间,而随着软硬件技术的发展,网络设备原材料的价格也在快速下降,意识到可以利用这些计算能力来运行一个逻辑的集中式控制平面,这样就可以更加智能地控制和使用网络硬件。而近几年快速发展的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兴业务更是要求能够快速、频繁地实时配置网络,并且能够按需调用网络资源。因此,倡导控制和转发分离、控制的逻辑集中以及网络可编程的SDN(Soft-wareDefinedNetworking,软件定义网络)技术开始流行并且迅速被通信业界吸收。2012年11月,AT&T、德国电信、英国电信、中国移动、意大利电信等13个国际主流运营商牵头,联合多家网络运营商、电信设备制造商和IT设备制造商在ETSI共同成立了网络功能虚拟化(NetworkFunctionVirtualisation,NFV)行业规范组(IndustrySpecificationGroup,ISG),其目标是利用IT虚拟化技术改变网络运营商组建网络的方式,将不同类型的网络设备运行于符合业界标准的高容量服务器、交换机和存储设备之上,并且使得整个网络可以根据其负载状态进行虚拟网络功能的动态扩容(如增加该网络功能的虚拟机)或缩容(如关闭该网络功能的虚拟机),实现网络资源的动态控制。为了解决传统网络的动态可扩展性问题,采用SDN和NFV的技术应该是未来移动通信网络架构的不二选择。未来的移动通信网络中可以通过虚拟化技术,将标准的通用服务器/交换机代替专用网络设备,通过SDN技术实现网络资源的集中控制和动态按需分配,从而实现网络功能的软件化,网络部署的动态化,网络资源调度的智能化。(2)多种接入技术的融合与协调由于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网络出现了多种接入技术,目前市场上存在的接入技术既包括GSM、TD-SCDMA、WCDMA、TDDLTE、FDDLTE等3GPP组织定义的接入技术,也包括cdma2000、WiMAX、WLAN等非3GPP接入技术,再加上更高速率的5G接入技术,未来的接入网必然存在多种接入技术和方式,这种异构网络将对网络的运营和维护带来很多问题。实际上,这些问题并不是未来移动通信网络中所独有的问题,在目前的LTE网络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然而目前的网络架构中并没有解决相关的问题,因此在未来的移动通信网络架构中需要设计多种接入技术之间的融合协调机制。针对异构多接入技术融合协调的问题,业界已经开始了相关的技术研究,例如CMCC在3GPPRAN3会议上提出Multi-RATsCoordination的研究项目,希望在LTE网络中实现多RAT间的协调,然而基于现有的LTE网络的架构,难以产生优化的解决方案。因此,下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应该从架构上解决该问题,使得网络能够根据终端上的业务QoS需求、各接入技术的网络状况、终端的能力、用户的设置以及网络的配置等进行接入技术的选择或切换,实现用户体验的改善、网络资源利用的高效和运维成本的降低。(3)灵活的网络控制与管理机制智能终端和互联网的发展造就了移动通信网络中数据业务的繁荣,移动通信网络逐渐走向全IP化,对于这些新型的业务,采用传统的移动通信网络架构中的单一的、集中式的控制管理以及数据路由,容易造成网络资源利用率的低效。因此,依据网络中支持的业务特点来进行未来移动通信网络架构和管理机制的设计是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的有效手段之一,例如可以在未来移动通信网络架构中对其网络功能进行云化和本地化,避免大量物联网终端的接入请求信令造成关键节点的过载;针对大量的Internet接入流量,未来移动通信网络架构可考虑网关锚点的下沉,实现数据平面的扁平化,减少数据传输的跳数,从而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效率。由于移动通信网络中的业务种类较多,适用的网络控制与管理的集中也不同。因此,未来移动通信网络架构的设计应当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有效地支持各种优化的控制与管理机制。
3结束语
“L+C+W”网络中的3张网络因工作制式、工作频段、设备发射功率及接收灵敏度等诸多不同,其表现出来的覆盖半径、接入带宽、数据传输安全性等各不相同。LTE网络主要使用2.6GHz频段或1.8GHz,EV⁃DO网络工作在800MHz频段,Wi-Fi网络工作在2.4GHz(11b/g/n)或5GHz(11a/n)频段;EVDO网络自由空间传输能力及绕射能力均最强,LTE网络次之,Wi-Fi网络最弱;且LTE网络、EVDO网络BTS或MS发射功率及接收机灵敏度均明显高于Wi-Fi网络AP及其STA,抗干扰能力也远高于Wi-Fi网络。故正常情况下,LTE网络、EVDO网络单扇区的覆盖半径远大于Wi-Fi网络单AP的覆盖半径,但因LTE工作频段远高于EVDO网络,其覆盖半径要略小于EVDO网络。从下行空口速率看,EVDO网络下行空口速率理论值为3.1Mbit/s,小于LTE理论空口速率150Mbit/s,远小于Wi-Fi网络300Mbit/s理论空口速率。三网络覆盖半径及理论空口速率关系如图2所示。这些因素决定了LTE网络、EVDO网络主要解决“面”、“线”连续覆盖问题。LTE网络主要为高移动和高速率数据业务用户提供服务,EVDO网络主要为高移动性、中低数据业务速率数据业务用户提供服务,Wi-Fi网络主要解决“点”覆盖问题,主要为分布集中、数据业务量需求大、移动性较小的数据业务用户提供服务。三者互相补充,可满足不同用户对无线数据业务带宽的需求。
2“L+C+W”网络空口资源调配方法
“L+C+W”网络是否能实现智能、高效融合,与其相关的因素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a)“L+C+W”三网络覆盖区域的重规划与割接,规划区域大小与统一资源与数据管理服务器处理能力、区域内eNode数量、BTS数量、AP数量及L+C+W用户数量、用户移动性分布均有密切关系,实现区域内三网络统一成为移动通信用户的无线接入媒介。
b)实现用户终端、网络接入设备与网间切换相关的参数统一上报、管理(网内切换的数据保留现网的处理方式)。
c)“L+C+W”网络综合的无线空口资源调度算法,通过该算法使得区域内“L+C+W”网络空口资源、传输资源得到统一调配,提高利用率,是实现“L+C+W”网络智能、高效融合、提升用户感知、增加用户黏性、提升企业运营效益的关键,也是三网融合的核心。鉴于此,下文简要介绍“L+C+W”网络空口资源调度算法。为了方便,本文提到的网络空口无线资源调度算法主要指的是“L+C+W”网络之间的空口资源调度算法。参照图1,执行“L+C+W”网络空口无线资源调度算法的核心设备为统一数据、资源管理服务器(下文简称服务器),算法可以分3个步骤。
a)第一步。移动用户、数据业务、接入网络、带宽需求综合识别,该步骤是实现“L+C+W”网络空口资源灵活调度的基础,具体包括以下5个子步骤。
(a)用户识别:服务器通过深度报文检测(DPI)技术获取用户的IP地址,再结合用户所在区域的IP地址池分配信息库、AAA认证信息等获得用户的服务质量等级,如金牌、银牌、铜牌等。
(b)业务识别:服务器通过DPI技术获得用户正在从事的数据业务类型,如移动支付业务、银行支付业务、网站账号登陆、E-Mail业务、普通Web浏览业务、WAP业务、视频业务、FTP业务、QQ业务、易信、微信等。
(c)网络识别:服务器通过用户数据来源识别该用户所接入的网络类型,即判断用户来自LTE网络、EVDO网络还是Wi-Fi网络。
(d)业务安全等级分析:服务器根据业务识别结果,判断该用户从事数据业务的安全性等级,结合其使用的网络判断是否满足安全性要求。一般来说,安全性高的数据业务通过LTE网络、EVDO网络接入,安全性等级低的数据业务可通过Wi-Fi网络接入。
(e)业务带宽需求分析:服务器根据用户识别、业务识别结果,结合用户服务QoS等级、数据业务类型不同感知等级的带宽要求等因素,判断该用户从事该类数据业务的不同等级带宽要求。用户服务QoS等级越高,感知等级越高的同类数据业务要求的带宽越高。
b)第二步。“L+C+W”网络切换相关的参数上报到服务器。即移动用户及网络接入设备定期或不定期将用户所在位置的“L+C+W”网络测量空口参数、时隙繁忙程度等与空口资源相关的参数上报到统一数据、资源管理服务器。
c)第三步。“L+C+W”网间切换算法,该算法是完成用户空口资源指配的核心,主要遵循以下几方面。
(a)数据安全考虑:根据用户业务识别结果,如果用户使用的是与用户注册、账号登陆、网购、银行查询、转账等相关的业务,建议用户优先使用LTE网络、3G网络接入,即若用户当前使用的是Wi-Fi网络,则需指配到LTE网络或3G网络;若用户使用的是公共资源下载、普通网页浏览等安全级别低的数据业务,则可以优先考虑用户使用Wi-Fi网络。
(b)移动性考虑:根据用户当前业务过程中的切换记录信息或测量到三网络空口信号稳定性等信息,大致判断用户当前的移动性强弱,若用户属于高移动性用户,则建议向该用户优先指配LTE网络或3G网络;若用户所在位置有Wi-Fi网络,且测量到的三网络信号相对稳定、不存在明显的切换记录,则用户不具有明显移动性,则优先考虑用户使用Wi-Fi网络接入。
(c)空口带宽需求:根据用户QoS等级、用户业务最小感知带宽需求分析结果,结合该用户测量到的LTE网络、3G网络、Wi-Fi网络空口无线质量参数(如接收信号强度、信噪比、上下行协商速率等)及其相关接入设备繁忙程度参数(如时隙利用率、数据缓冲区可用空间大小等),判断三网络各自为当前用户提供数据业务的能力。一般来说,接收到的信号越强、信噪比越高、占用的带宽越大,用户与该网络接入设备协商的数据传输速率越高;网络接入设备时隙利用率越低,设备可用数据缓冲区空间越大,则该用户可从该网络获得数据传输时隙越长。综合以上两因素,用户从三网络获得的数据传输能力为协商速率与数据传输时隙的乘积。乘积越大,则可为该用户提供的空口传输能力越大,反之越小。
(d)网络空闲资源调度:网络建设初期,在满足用户业务感知带宽需求后,通常会存在一定数量的闲置资源。统一数据、资源管理服务器通过以上综合分析,在满足数据安全、不掉线的前提下,为每个用户提供满足各类业务感知服务的同时,还需进一步充分利用网络空闲资源,提升同类数据业务感知服务等级,用来提升用户感知,增强用户黏性,实现企业运营效益最大化。
关键词:网络广告创意想法互动性
互联网在十年间从“西洋镜”变为“生活必需品”。2005年,中国网民突破亿人大关。对中国网络广告来说,“上亿网民”是一个里程碑,2006—2007年它以我们难以预估的速度在继续增长。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7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总人数达到2.1亿人,仅以500万人之差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预计在今年年初就会成为全球网民规模最大的国家。中国网民的持续增长带动了网络广告的发展。
一、网络广告创意想法
众多数据及事实似乎都表明:中国网络广告营销在2002年后一路风生水起,前景看好。
但这里笔者想谈的是网络广告的创意,主要是指创意想法。谈到网络广告的创意,首先笔者偏向将创意执行和创意想法两件事分开:在执行的技巧上,笔者认为国内网络广告的水平还不错。但在“创意想法”这一节点上,悲观,还是乐观,这是个问题。我们难以凭偶尔一两次在国际某大赛中的获奖而作出结论。
中国网络广告的设计形式和创意水平不高,点击率低。这主要是在提及网络媒体的状况,但在网络创意想法方面的表现也是同样的。大多数广告主都“被告之”他们应该将一部分市场预算投入到网络广告上:广告主支付几十、上百万的人民币向那些门户网站(比如新浪)购买媒体空间,然后交给他们一幅平面广告——有时甚至是仅仅把平面广告进行了扫描,以此填充购买的媒体空间。而在一些网站公司,其创意部的工作人员并没有经过广告专业知识的培训,甚至不具备专职文案。重复别人已做过的事情,不能敏锐地监察到竞争对手的新近动作,不能及时捕捉最新Web广告动态。
广告人做的就是创意想法,没有想法的广告,不管线上线下,都是垃圾。事实上,除了媒体选择,传统广告和网络广告的创意想法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二者的目的都在于制作出色的创意从而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并鼓励其进行点击。通常,线下广告的“点子”被用于线上广告;反之亦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普及,线下广告可做到的,网络广告都能做到,并且还能做到很多线上广告所无法企及的。可见这是一个展示创意想法的大舞台。网络广告可以做到传统广告所无法做到的事情。对于任何创意人而言,都是展示想法的好机遇。尽管越来越多的网络广告扮演着创建品牌的角色,尤其是通过网络广告可以直接进行品牌体验,这是其他任何媒介方式都无法企及的。在中国,像耐克(Nike)、奥迪(Audi)这些实力强大的品牌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一点。传统的汽车制造商就是网络创意的推动者,在国外这一点尤为突出。于中国而言,笔者认为奥迪在这方面是最超前的。
网络广告策划中极具魅力、体现水平的部分就是创意。一是内容、形式、视觉表现、广告诉求的创意;二是技术上的创意。网络广告的创意因素主要来自互联网本身,互联网是一个超媒介,它融合了其他媒介的特点。互联网因为不同的传播目的、传播对象,可以承载不同的广告创意,同时互联网是电脑科技和网络科技的结合,注定这个媒介的高科技特性,也带来了更加多变的表现方法,为网络广告创意提供了更多的创意方向。
二、互动性是网络广告创意成功的关键
网络广告的创意要强调互联网本身的媒介特性。即交互性和实时互动性。人类是地球上最具互动性的动物。只要醒着,我们的生活就是一连串与周围的人和世界进行互动的过程。我们用视觉的、听觉的、嗅觉的、触觉的等各种方式面对我们周遭的一切,接受不同的信息,然后经过消化,再反馈出去。简单点,就是双向的沟通,唱独角戏是件很尴尬和恼火的事。就像互动性会使交谈的双方或多方都能表达自己的兴趣,并且能对共同关心的话题进行沟通。
internet作为一种媒体,是最具有这种相似的互动性的。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大多数时候是单向传播讯息,我们在看的过程中只能选择接受或者拒绝接受,就好像听报告。而internet不单单是一个传播者,人们在接受讯息的同时还能对这些讯息做出反馈,甚至以个体的形式传播自己的讯息,这一点现在变得越来越重要。而网络广告最为独特之处就在于其互动性。利克里德尔在其《人——机共生》一书中大胆预言:“人通过机器的交流将变得比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更加有效”,无疑预见了互联网的互动性在沟通中的巨大潜力。互动性表现在网络广告上对受众群体来说往往是一种乐趣。它传达的是一种体验,并因其技术的不断更新而及时进行自身的革新。在传统媒介可以借助短信互动前,最多也只能用电话和书信来互动,而传统媒介并不具备通信特性,网络广告的互动却是实时、多次和持续的互动。它使交互可以借助图形、声音,可以超越交互双方的知识范围。以实现人性化双向互动交流,能直接和广告受众进行互动。这种新型置入式行销,使消费者不但可以浏览产品信息,还可以将产品把玩在手指之间,这也是网络广告具有魅力的地方。“交互式”网络广告的出现,使消费者拥有比面对传统媒体更大的自由。他们可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是否接收,接收哪些广告信息,这大大缩短了消费者的消费活动时间,达到了从单一告知性广告转变成互动性产品的比较。一旦消费者做出选择点击广告条,其心理上已经首先认同,在随后的广告双向交流中,广告信息可以毫无阻碍地进入到消费者的心中,实现对消费者100%的劝导。互联网使人们可以更加有效地进行沟通和交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通讯优势(双向互动)、利用电脑终端的丰富表现形式是对广告创意的巨大挑战。这也给了创意人很大的空间将创意生动化。因此,最出色的互动广告创意人才应该站在发展的最前沿,并拥有扎实的广告创作技巧和专业知识。
好的网络广告不仅收获的是一个用户的体验,更是唤起该用户发动身边好友去共同感受。只要受众对该广告感兴趣,仅需轻按鼠标就能进一步了解更多、更为详细、生动的信息。最能够体现网络传播交互性的是电子商务网站,这类网站对商品分类详细,层次清楚,可以直接在网上进行交易。受众在信息获取方面有了更多自的同时,媒介交互功能也大大增强。既是“反馈”的渠道,又是“评说”的平台。这正是交互性网络广告的比较优势。网民在浏览网络广告的时候,不仅可以快乐地欣赏,同时还可以积极地参与。网络广告使广告主、网民、目标顾客以及者之间都有很好的沟通和交流,这是网络广告最大的优点,而其他媒体的广告却很局限。
如某网站上的“天降好酒”游戏广告就是一个经典的互动广告的好例子。从游戏层面来说,这个广告算不上刺激、好玩,但关键在于它通过设计与创意实现了附加功能与广告内容的完美结合。该广告是这样的,进入游戏,用鼠标控制“爱喝酒的老头”去接天上掉下的各色酒瓶,绿、白、蓝、黄等。各色酒瓶代表着不同分值,其中以黄瓶分值最高。其实黄色正是该产品的外包装,这正是在无意识地强化访客对水井坊外包装的认知。更精彩的是,在接酒瓶的过程中,为了控制游戏时间,各种关于该产品的选择题,如“该产品的包装共有几项专利、该产品有哪几种度数”等会作为“关卡”出现,答对增时、答错减时,这些平时并不惹人喜欢的“问答题”一下变成了游戏中惊险、刺激的“亮点”,访客们不仅争相点击,还会主动记忆。这样的广告效果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创意者的智慧。
企业、销售、制作全面沟通,使广告创意、制作水平和企业目的达到一致。比如,曾经在首页上放置过一则某品牌的广告,打破了常规的呆板做法,不是单调地说明产品情况,而是通过别致的FLASH和人物形象体现其产品的亲和力,它的点击率大大超出了以往的百分点。
在互动广告逐渐活跃的今天,如何做到在尊重受众心理的前提下,保证广告导向与受众导向的一致性,做到在尊重受众的前提下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如何通过广告的设计、创意,让受众在自发的心理驱动下去参与广告过程以及如何把互动广告的附加功能转化为广告的直接功能与目的,是摆在互动广告创意、设计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也是互动广告成功与否的关键。
某品牌手机有一个ETV广告,它的导航界面是设置在搜狐网站首页上的一个巨幅FLASH广告,这个广告本身不会打搅访客,但如果你晃动鼠标发现这个界面有游戏的功能:点击画面上形态各异的蝴蝶,音乐便会响起,蝴蝶也会朝着不同的方向飞舞。点击这个广告后,屏幕上出现一个网络电视窗口和该手机的主页,网络电视对话框提示是否播放,点击“是”,便能欣赏其电视广告片了。播放完毕后,屏幕上出现“意见反馈”“转发朋友”等按钮,提示访客可以向其网站提交评价,或转发到朋友的电子邮箱里。在其主页里还可以自由点击它所设置的不同栏目,甚至可以提交自己所设计的广告语等等。
这个ETV广告首先做到了通过动听的音乐、精美的画面以及游戏的功能从心理上对注意它的受众进行奖赏和补偿,让每一个看到广告的人都在自发的心理驱动下去点击广告,并进一步点击;其次,由于是互动,受众不再是受众,点击、发表评论以及“设计广告语”等行动,已经使受众参与到广告展示的过程中,成为了广告的一部分。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角色扮演”,互动广告通过互动让受众真实介入广告事件,从而实现了沉溺、全情投入的目的,沉溺与全情投入会高度影响信息的处理过程,使记忆内容深刻牢固,广告效果不言而喻。
由于我们一再强调网络广告的交互性和实时互动,因此,笔者认为互动性应当成为评估网络广告的主要标准之一。甚至这样的表述也应当可以接受:如果网络广告失去了互动,就没有必要在互联网上投放,最多也只能成为其他媒介传播的一个补充。所以,未来的网络广告创意应当更加充分地发挥互联网的媒介特性,更好地提供同目标对象的交互机会,并通过交互更好地传播信息。当然,对于热衷技术应用的广告创意人来说,互联网的高科技特性也为网络广告的创意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开发前景。
事实上,互动性是internet之所以如此丰富和精彩的最重要原因。英国现在已经出现了互动TV频道,笔者并不了解它所谓互动的方式,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是现代媒体所发展的趋势。这里所说的“互动性”不是仅仅指这种简单的互动性,而是要能通过参与者的加入,影响到作品的呈现过程以及最终的呈现方式,从而最终实现自由的联结性和转变性。
当然网络广告创意仅仅有互动性还不够,还必须更单纯、直接,而且吸引眼球。创意不新鲜,用户不爱点。网民的阅读习惯,是非常跳跃而且没有耐性的,网络广告稍微无聊一点,就会被鼠标消灭掉。
三、网络广告的局限性
事物是对立统一的。网络广告也同样有诸多限制,比如:制作门槛低、成本便宜,以及频宽本身的技术限制(文件大小、所占空间、网络转换速度)等。这也是现今网络广告的最大限制。我们的网络技术还没有发展到“随心所欲”的地步,看看本地的获奖作品展,就可以明了中国网络广告当前的水平与欧美国家还有一定的距离。
当然这并不是创意不进步的借口。创意人应该在创意和现实之间找到平衡点。现在中国网络广告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依照广告主的要求。只有当他们开始渴望练达的策略和杰出的创意时,这种情形才会改变。要达到这一点,广告主需要认识优秀的网络广告是如何产生的,并珍视它们。但是在所有这一切出现之前,创意人应关注创意,以保持高水准。
1.无线或有线链路上存在的安全问题
有线链路网络和无线网络共同构成了我们生活中所使用的网络系统,在Internet和无线网络快速进步的今天,他们的紧密的结合在一起,都为4G移动通信提供着支持和服务,复杂的4G移动通信技术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风险,无线和有线网络也同样在众多的安全威胁下提供着服务,主要表现为:(1)移动性:无线终端设备会在移动的过程中享受不同子网络的服务,不是固定于某一个网络下。(2)容错性:减少因无线网络结构不同而造成的差错。(3)多计费:在无线网络使用过程中,均是通过运营商来实现对接的,然而有些网络运营商通过网络随意加收客户的使用费用等等。(4)安全性:攻击者的窃听、篡改、插入或删除链路上的数据。
2.移动终端存在的安全问题
4G网络逐渐的已投入使用,用户们通过4G移动终端实现相互间的交流也更为密切,恶意软件及病毒也随着交流而流窜,使得它们的破坏力度和范围都有所扩大,使得移动终端系统遭受严重打击,甚至有关机或失灵等现象的出现。
3.网络实体上存在的安全问题
网络实体身份认证问题,包括接入网和核心网中的实体,无线LAD中的AP和认证服务器等。主要存在的安全威胁如下:(1)目前的网络攻击者利用多种手段,类型也是多样化,让网上用户防不胜防。但他们多半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扮演合法用户使用网络服务,这样一来,网络监管方面也无法察觉,用户这边更是没有任何戒备,使得他们有很大的机会接近用户并进行各种骚扰和不良信息的。(2)无线网相对于宽带而言,它的接口数量有限,而且信号不稳定,容易受其他因素的干扰,这也就为攻击者提供了一个进入的漏洞,安全隐患的可能性也随之大大增强。(3)目前的的搜索功能可谓是越来越强大,尤其是“人肉搜索”,让用户的个人隐私等一再受到侵犯,这些攻击者一般都具有良好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对网络系统的运行了如指掌,很容易非法窃取用户信息,并展开下一步的追踪。(4)网络用户不肯承认他们使用的服务和资源,使进一步网络实体的认证增加了难度,这是用户可以逃避和不像曝光的行为,其实这样做只会给自己增加麻烦,到时遇到问题也很难得到有效处理。
二、:请记住我站域名4G通信安全措施
1.要建立适合未来移动通信系统的安全体系机制
主要有(1)可协商机制:移动终端和无线网络能够自行协商安全协议和算法。(2)可配置机制:合法用户可配置移动终端的安全防护措施选项。(3)多策略机制: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提供不同的安全防护措施。(4)混合策略机制:结合不同的安全机制,如将公钥和私钥体制相结合、生物密码和数字口令相结合。一方面,以公钥保障系统的可扩展性,进而支撑兼容性和用户的可移动性
2.对于无线接入网一般可采取的安全措施如下。
(1)安全接入。无线接入网通过自身安全策略或辅助安全设备提供对可信移动终端的安全接入功能。防止非可信移动终端接入无线接入网络。(2)安全传输。移动终端与无线接入网能够选择建立加密传输通道,根据业务需求,从无线接入网、用户侧均能自主设置数据传输方式。(3)身份认证。在移动终端要接入无线网络之前,要通过一个可靠的中间机构的认证,确保双方身份的真实性和可靠性。(4)访问控制。无线接入网可通过物理地址过滤、端口访问控制等技术措施进行细粒度访问控制策略设置。(5)安全数据过滤。在多媒体等应用领域,都可以通过数据过滤技术,对想要接入到网络中的非法数据进行拦截,阻止其进行到内部系统及核心网络,实现无线网络的安全性。
3.提高效率
网络终端的运行效率的提升,最主要就是减少信息量的流通,减少客户端的工作量,不使计算机长期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中,尽量减少时间的拖延,那么安全协议当中交互的信息量的数额的限定对提高网络运行效率就有一定帮助。
一.移动网络智能手机普及带来的机遇
庞大的用户群体
据全球著名的移动互联网第三方数据研究机构艾媒咨询的《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季度监测报告》称:截至2011年四季度,中国智能手机用户保有量为2.23亿,占总手机用户的23.2%。11]2011年第一季度,我国的手机阅读用户达2.55亿,越来越多的读者选择手机进行阅读,越来越多的作者和出版社选择手机阅读开发商、内容提供商作为合作伙伴。[a据易观国际提供的数据,仅2011年第一季度,中国手机阅读市场收入就达10.8亿元。随着免费的WIFI(wirelessfidelity,是当今使用最广的一种无线网络传输技术)涌现与进一步覆盖,无线城市的增多,利用移动网络使用智能手机进行阅读与交流的人群和商机将日益扩大。值此变革之机,我们应当勇于创新、敢于尝试,充分把握这个庞大且快速增长的读者群,切实抓住这个可实现低投人髙产出的数字化推广的契机,进而在科技期刊市场化中抢占先机。
2.便捷的阅读方式
2012年3月13日,连续印刷了244年的《大英百科全书》宣布将停止发行印刷版,但继续推出数字版,传统出版物的数字化趋势已经不可逆转。事实上,手机阅读拥有其他形式的电子书无可比拟的更多优势。曾经限制手机阅读发展的屏幕、电子书格式等方面的不足,随着苹果、HTC、三星等配有大屏幕、高频处理器智能手机用户的大量增长,手机阅读载体的不足已经慢慢消失;同时随着移动网络的升级、“无线城市”的增多,影响智能手机阅读接入的缺陷也在逐渐消失。真正阻碍手机阅读全面推进的障碍是读者的阅读习惯,但我国移动网络的用户以年轻人为主流群体,他们的阅读习惯正在改变,伴随着电子产品升级长大的他们适应新的阅读习惯并无障碍。
3.高效互动的学术社区
移动网络智能手机的另一大重要使用就是各种社区功能的应用。科技期刊通过围绕学术主题,应用多种智能手机第三方提供的软件,就可方便地建设起科技期刊的学术社区,进一步利用移动网络无处不在的特征,拢聚读者、作者的人气。学术社区的主要运营方式有3种:①微博+本地化服务;②微博+分享+推荐;③微博服务的升级。这3种方式都是以微博为基础,加上各自侧重的服务特色,如分享、点评、推荐等服务,打造特色社区,再加上满足不同需求的服务界面,拢聚人气。随着受众的成熟和交流工具的普及,QQ和MSN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聊天、娱乐工具。微博的快速传播决定了成本效益的增大、“关注-被关注”决定了运营者的机会成本减少,而其互动的特性必然使得边际成本大为减少,[31借助微博传播、营销特性的学术社区也必然更容易与读者、作者互动。目前,基于智能手机平台的博客、微博、微信、微话题等新的应用在无处不在的移动网络的支持下激发了众多狂热的拥趸们的使用热情。如果我们围绕科技期刊的学术热点、难点建立学术社区,将会获得更多的读者、作者的关注和支持。
二、移动网络智能手机在科技期刊数字化推广中的优势
1.弥补错失的互联网络数字化发展机遇
互联网和数据库的快速发展对传统出版物构成了冲击,许多传统科技期刊并没有主动融入互联网的发展,致使读者、作者、编者之间的距离更加遥远。传统纸质出版物成为读者获取期刊相应信息的最后的手段,而不再是优先选择;现在的读者、作者首先考虑的是通过网络数据库获取同一类/主题的文献而非某一种刊物的文献,而其获得的单篇的文献并不能提供期刊的相关信息(如稿约、编辑部联络方式等)。-全文数据库商由于利益的驱使,往往希望对期刊资源形成垄断性优势,结果使得文献的分布出现了断层,读者获取信息不完整,科技期刊最终成为其追逐利益的牺牲品。
互联网的发展让读者更容易通过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获取信息,但由于种种原因,网络上可以搜索到的科技期刊信息很少,即便有也是聊聊数语或者是过时的信息。网络上各种杂乱无章、真假难辨的海量信息反而常常让读者、作者不知所措,不法机构正是利用网络信息的混乱,在网络上大肆各种广告,极大地影响了科技期刊的品牌形象和正常办刊。我们不应担忧自由的移动网络会成为抨击我国出版业种种落后观念的平台,而应开诚布公主动交流,远离读者、远离批评与建议的举动将让我们一无所有。
新兴的移动网络比互联网有更大的灵活性和便利性,由于移动网络的起点更高,使用更便利,与之接轨可以实现科技期刊数字化的跨越式发展。多平台的智能手机杂志阅读软件具有开发便捷、运营成本低、兼容性强、使用简便的优势,因此将来必定有更多的科技期刊也会进行智能手机终端的拓展,智能手机阅读软件的推送、更新服务会将更多更新的期刊咨询推送给读者;智能手机操作的便捷性(如缩放、旋转、定位、订阅、分享、转载等)也有利于弥补传统科技期刊阅读、传播形式的单一,在方便读者的同时也拉近了距离。同时,伴随着3G网络、二维码等移动网络技术的精进和网络终端功能的增强,在不久的将来,科技期刊将能够实现跨平台多媒体的信息。
2.有助于更便捷互动地办刊
由于传统纸质出版物在出版形式、发行模式等方面的限制,尽管大多数科技期刊很努力地在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社会影响力,认真地做好编辑策划、选题、梳理等常规工作,但仍无法满足读者、作者对科技信息快速获取、交流的需求,且面临着大量优秀稿源流向国外、发行量下降、宣传不力等种种困扰。
要求一专多能的互联网时代对科技期刊的冲击与影响尚未消散,强调“无所不在”的移动网络又给科技期刊带来了新的挑战,也带来了新的机遇。目前,我国的科技期刊已经开始注重网站的建设,如果能有效地运用适用于移动网络的多种新型载体,其“短、快”的特征很容易弥补科技期刊网站互动性差的不足,能让我们更快、更全面地了解读者的需求与想法,与读者保持近距离沟通,这样我们的科技期刊才会有长足生存与发展的可能。选题、策划、组稿、会议等编辑工作借助移动网络的平台能实现多渠道的反馈。如今,许多编辑部内部办公过程中也在广泛使用QQ等即时通讯工具,如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群QQ群、浙江省科技信息期刊QQ群都已经成为编辑间信息沟通、业务交流的有效平台。但由于多种原因、多种心态的纠结,我国的科技期刊并不愿意使用QQ、MSN等大众交流平台与读者、作者沟通。其实,充分发挥移动网络智能终端的作用,开诚布公地使用大众交流平台,也是有效打击各种利用此类平台非法组稿、征稿的手段之一。
3.便于近距离多形式的期刊营销
通过移动网络进行营销,既可将自身信息及时反馈给客户,也能快速获取客户信息。在服务上,智能手机可以为传统出版模式下的文献提供摘要、推荐、咨询等,也可以成为科技期刊及其主办的_关学术网站宣传和扩展服务的平台。同样,借助智能手机的运营商和第三方软件开发商的技术实力可以很容易地实现科技期刊多种讯息的整合,而且随着智能手机性能、软件功能的升级,多种不同形式的期刊宣传、订阅、沟通形式都将展现出移动网络智能手机平台的独特优势。移动网络平台能够即时地与读者沟通,获取反馈,了解需求,并让读者根据自己的需求定制服务。
当然,科技期刊也要与时俱进地办刊和开展营销。随着时代的进步与观念的更新,使用手机阅读的读者构成与传统阅读方式略有不同,科技期刊应当根据不同层次读者的特点与需求提供精细化服务,如科技期刊网络版、纸质版可以为深层阅读服务,而手机服务则以短讯推荐、资讯、时事等为主。科技期刊还可以发挥手机的互动性和及时性的优势,让读者参与科技期刊的选题,建立真正属于读者的科技期刊,从而实现引导读者,服务大众。2012年,《中华急诊医学杂志》借助中华急诊网的丰富功能,对所有免费注册过的会员提供自创刊以来所有论文的免费下载,并初步实现了现有数据的挖掘功能;编辑部成员在网络上处理稿件,通过网络和数据库的有机结合实现会议征文、专题征集、整理、统计等功能充分提升了期刊的网络功能;同时与观澜网络(杭州)有限公司在其移动网络平台上的“丁香园”“丁香客”进行合作,通过设置投票、竞猜、微话题、微访谈等功能模块,实现了刊物在智能手机平台的拓展。当然,移动互联网时代,各种批评与抨击良莠不齐,真假难辨,我国的科技期刊的确存在种种不足与缺陷,在面临各种批评与指责时我们应当保留几分清醒,理性面对,切勿因噎废食。
三、结语
论文关键词:中小微企业,移动新媒体营销,营销特征分析
1 移动新媒体营销的定义与特征
1.1 移动新媒体的定义
移动新媒体是所有具有移动便携特性的新兴媒体的总称,包括手机媒体、平板电脑、掌上电脑、PSP、移动视听设备等。
由于智能手机已经成为拉动网民规模增长的主要因素,因此本文中所探讨的移动新媒体主要指的是智能手机新媒体。
1.2 移动新媒体营销的定义
顾名思义,移动新媒体营销就是指利用各种移动新媒体技术手段和设备所开展的各类丰富的营销活动。
在新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各种营销手段层出不穷,同时,智能手机终端使得人们的生活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而新媒体技术在手机上的应用使得手机成为信息的承载体,以前所未有的商机与活力展现在人们面前。当前,企业可以充分利用app、二维码、短信、微信等移动新媒体平台开展各种营销活动,便于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定制属于自己的物品,改变了以往企业只能靠单一的传统渠道赢得更大市场的做法。移动新媒体营销以其独特的模式发展,有着极为广阔的市场潜力。
1.3 移动新媒体营销的特征
1)方便快捷。移动新媒体的运用基本不受时间、空间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可以实现真正的随时、随地、随身信息访问。因此,移动新媒体营销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且将信息传递到消费者的形式更为便捷。
2)互动形式多样。目前,无论是手持终端还是局端设备都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计算能力,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其丰富的互动功能开展形式多样的营销活动。
3)个性化定制。与传统媒体不同,移动新媒体通常为私人独立使用,并且使用者在体验过程中可以很好地保护自己的隐私,并不受他人的干扰。这就使得移动新媒体营销活动更具有个性化定制的特点。
4)免费增值服务。消费者愿意通过移动新媒体进行购物活动,还有一个根本性原因就是能够获得更多的免费的增值服务。企业也可以通过移动新媒体平台提供免费增值服务来获得更为稳定精准的消费群。
5)成本低廉。与其他营销方式相比较,由于移动新媒体营销的传播方式主要面向的是小众的精准的消费群,因此推广成本较为低廉。
2 中小微企业开展移动新媒体营销的现状
2.1 意识形态方面的转变
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庞大的智能终端用户群体的兴起,各中小微企业开始将“互联网+”行动计划纳入企业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在开展网络营销的企业中,有35.5%的企业通过移动互联网进行了营销推广,毕业论文怎么写其中21.9%的企业还使用过付费推广。运用移动端进行企业营销推广已经成为各中小微企业的共识。
2.2 营销推广方式的转变
随着移动新媒体平台的日益成熟,为中小微企业利用其开展丰富的营销活动提供了更多的方式。目前,常用的移动新媒体营销推广方式有app营销、二维码营销、微信营销等,且大多数中小微企业会综合运用多种移动新媒体营销工具开展推广活动,其中,微信营销推广是最受中小微企业欢迎的移动营销推广方式。
2.3 创新创业模式的转变
2014年4月2日,第九届中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大会提出,移动电子商务将是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意味着我国的中小微企业已经进入一个移动新媒体营销的新时代。2012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2014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意见》均为大力推动中小微企业在移动互联网营销等方面的创新创业提供了政策支持。
3 中小微企业移动新媒体营销存在的问题
目前,虽然有很多中小微企业看到了移动新媒体营销的优势,非常希望借助移动新媒体平台占领移动消费市场,但是由于市场因素、自身因素等多方面原因,还存在有许多问题。
3.1 移动新媒体营销手段运用还不成熟
当前,中小微企业由于企业规模小、产品市场占有率低等原因导致其接触移动新媒体平台还不长,运用移动新媒体开展营销活动的手段还掌握的不够,移动新媒体平台的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在中小微企业中,较为常见的做法是:建立微网站、开通微信公众号、开通微店然后就开始利用移动新媒体平台进行促销推广活动。由于前期对本企业面向的主要消费群体认识不足、营销思路局限于传统营销模式等原因,推广效果达不到企业的预期,就是可想而知的了。
4 总结
总之,移动新媒体时代已经悄然到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涉足移动新媒体市场的领域,中小微企业必须抓住机遇,找准目标消费群体,展开适合其自身的移动新媒体营销活动,同时,还需注意移动新媒体人才的培养以及建立移动新媒体营销管理机制,将移动新媒体市场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薛伟莲,李倩影.新媒体环境下中小企业网络营销发展策略研究[J]电子商务,2015(10):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