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儿科知识点总结范文

儿科知识点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儿科知识点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儿科知识点总结

第1篇:儿科知识点总结范文

    1不同教学方法在儿科护理学中的应用

    1.1问题导向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I)教学法自20世纪7O年代起,国外医学院校兴起PBI教学模式。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其基本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老师为引导。以临床问题为基础,以自我学习及小组讨论为教学形式的课程模式。两篇独立的Meta分析对2O年来有关PBI在医学教育方面的研究做了综述,一致认为,采用PBL教学方式培养的学生,在临床知识测试、临床工作能力及专科培训方面的能力远远超过传统教学方法教授的学生。

    采用PBL教学方法教授儿科护理学,可以通过以问题为载体的方式学习典型临床病例,采用发现问题一分析问题一查找文献资料一解决问题的滚动学习链的学习策略,学生通过解决临床病人的疾病问题获取知识。目的在于培养护生将儿科护理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临床技能、护理管理的知识有机融合,培养其将知识融会贯通的思维。

    PBL教学模式从现象上看教师无须再围绕某个知识点讲细讲透,实际上教师必须对某些知识点精通掌握才能提出中心问题,才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所要学习的知识点贯穿起来,形成一个知识链甚至知识网。因而PBI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必须有驾驭问题的能力,因此该课题的核心问题是师资培训。而且,由于教学方法本生的特点,PBL教学需要的师资较多。在培训师资时可以以教学单元为单位,对参与教学的师资进行相关培训,包括本教学单元的理论知识及临床知识。临床知识包括某一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预后及疾病转归等。

    同时还包括对临床相关疾病护理中需要观察的重点,出现相应的临床问题时如何考虑和分析。通过PBL教学,护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护生独立工作、独立思考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增强对儿科护理的兴趣及日后在见习中的主动学习,同时对护生临床推理思维、批判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l.2模块教学模块教学依据知识结构体系,形成教学模块,实现一种“立体化”的教学方式。在l临床课程中应用模块教学可以加强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之间的纵横联系,提高学生在临床工作中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日后对临床工作的总结和做临床科研奠定研究基础,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从事儿科护理工作,需要在严密观察病情的基础上独立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协助医生解决临床问题。整个教学过程通过以病人为中心,从临床实用角度去认识概念,加强概念知识的纵横联系,提高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对概念的理解程度。开展模块教学教师必须对某些知识点精通掌握才能开展。另外,临床病例的选择和病情观察与处理也会对教学效果起到关键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能力。

    1.3教学中临床场景的设置及多媒体的应用儿科护理学是一门临床实践学科,如果在教学中设置临床场景,病例在病案基础上,以多媒体形式给出相应的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就能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开展该方式的教学,便于学生日后在临床工作中快速回忆所学知识并适时应用于临床工作,避免出现高分低能现象。结合临床场景的模块教学,从临床护士观察病情,医师针对病情变化处理病人的角度人手学习典型临床病例,引入相关的概念和理论,同时,帮助学生通过解决临床病人的疾病问题获取知识。教学目的在于培养护生将疾病的发病、诊治及转归与l临床工作有机融合,培养其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并且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通过典型病例讲解使学生判断临床病人是否有脱水,脱水的程度和性质,如何纠正、补多少液、补什么液体、补液速度如何,解决上述临床问题必须要理解血液渗透压的概念,脱水情况下液体转移的问题等。。2儿科护理学教学改革的意义和关键问题

第2篇:儿科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儿科学;基于团队的学习;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457(2018)25-0106-001

1兒科学的学科特点

儿科学是研究小儿生长发育、卫生保健及疾病防治,是临床医学专业一门主要的课程。儿科学作为一门临床医学,具有内容抽象,不易理解记忆,缺少形象的感觉刺激等特点,尤其是剂量、数据较多,记忆起来颇有难度。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理论授课为主,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在儿科学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主动性,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一直是我们儿科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2基于团队的学习(Team-BasedLearning,TBL)

TBL教学模式首次由美国LarryMichaelsen教授提出,最初用于商学院[1]。TBL是世界范围内越来越流行的一种新型主动学习教学模式[2]。传统的基于演讲的学习(Lecture-basedlearning,LBL)教学法中,以教师授课为主,学生主要记忆课堂讲授的内容,而TBL是一种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运用课程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3]。目前TBL在欧美等国家医学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如药理学、产科学和护理学等[4-6]。然而TBL在国内医学院校教学中仍处于起步阶段,仅仅在某些学科进行了初步的尝试。为了提高儿科学教学质量,我们在临床专业(实验班)学生的儿科学教学过程中引入了TBL教学法。

3TBL在儿科学教学中的实施过程

每个TBL课程分三个阶段进行:预备阶段、准备确认测试阶段和课程概念的应用阶段[7]。

(1)预备阶段。提前2周告知学生要讨论的话题,将教学大纲和指定材料分发给学生。学生独立完成预习,熟悉教学单元的学习内容。

(2)准备确认测试阶段。个人准备确认测验(iRAT):课堂前10分钟进行个人测试,测试内容由20道侧重于基本知识点记忆、理解的多项选择题组成。在收集了个人测试答卷之后,学生加入他们的团队,团队成员进行合作、讨论和达成共识,重复同样的测试,完成团队准备确认测试(TRAT)。测试完成后学生可以向老师提出意见或疑问,教师通过讲座的形式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大约10分钟。准备确认测试的目的是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基础来处理第三个阶段将要提出的更综合的问题。

(3)课程概念应用阶段。我们精心改编儿科临床典型病例(如肺炎、腹泻病、小儿惊厥),让团队学生对病例进行讨论分析,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为教学工作的主体,而教师只是引导学生思考、理解、解答和总结。待组内讨论结束后,由各小组代表发表团队的讨论结果,并进行组间讨论。最后,老师总结归纳该单元的学习情况和进行同行评价。

4TBL实施过程中的体会

我们在将TBL教学方式引入儿科学教学过程中有一些体会,要保证TBL的顺利实施,必须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TBL教学内容要反复推敲。在TBL实施过程中教学内容是关键。我们选择常见的呼吸、消化、神经等系统疾病,根据预习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与要求,针对本校临床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精心编写儿科学教学大纲并提供参考资料,同时认真准备各单元的个人和团队预习测验考题和课堂教学中进行讨论所需的临床病例。

(2)不随意变动小组成员。课前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5-7人,以小组作为团队的基本单位,儿科学课堂上学生可以在组内和组间进行讨论、交流,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个小组必须合理组织,合理管理。小组成员一旦确定下来则固定不变,以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合作力。

第3篇:儿科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幼儿园科学教育;教师教育;继续教育

一、幼儿园科学教育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科学教育活动选题范围狭窄,内容趋同

48份科学教育活动设计选题包括物质科学(36,75%)、生命科学(7,14.6%)、地球和空间科学(3,6.2%)、科学技术(2,4.2%)。其中,物理科学的内容涵盖最广(参见表1),生命科学的活动设计均为认识生命体特征的活动,包括4份认识植物和3份认识动物的活动,3份地球和空间科学教育活动设计则分别为认识天气现象、了解黑天和白天、认识土壤;2份科学技术的活动设计表现为认识和使用温度计及认识、制作和使用沙漏。可见,幼儿教师在科学教育的内容选择上偏向于物质科学,而对其他方面的科学教育内容关注较少。科学教育内容是科学教育的载体。我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在科学教育内容及核心概念的提出上尽可能地鼓励教师“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探究幼儿生活中的科学问题,使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在科学领域教育目标的描述中,涵盖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科技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四个方面,为教师全面地支持幼儿科学探究提供依据。但当前幼儿园教师在科学领域教育内容的选择上,仍然以表现出学科逻辑的特征,以学科知识为出发点,忽视幼儿生活以及幼儿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事物和现象,对生活中的地球和空间科学、科学技术以及科技与生活的关系关注不足。

(二)科学活动的方法、过程指向科学知识的学习

1.幼儿园科学活动以结构化实验为主导幼儿园科学教育中鼓励多样化和适合幼儿的科学学习方法,《指南》提出要“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被调查的科学活动设计中包含五种不同方法(参见表2),所有方法均不同程度地体现幼儿的操作。即便是采用系统讲授方法的活动设计中仍在某些环节让幼儿动手操作。但实验法仍然一枝独秀,58.3%的活动设计运用的是结构化的科学实验,即实验材料由幼儿教师指定并提供,通过高结构化的科学探索,目的是发现某个科学现象或证明科学内容,如采用结构化的方式证明“磁铁的两极吸引力强,中间吸引力小”以及“手电筒照射位置与物品影子大小和方向的变化规律”等。

2.表达与分享环节变相沦为简单的知识讲授幼儿园教育各领域之间的内容应相互渗透,科学领域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幼儿“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科学活动中非常重视幼儿的表达和分享。此外,同伴是重要的学习资源,幼儿的表达和分享也是有效地促进幼儿学习的一种手段。然而在48例幼儿园科学活动设计中,除了6例未直接设计表达与分享环节的活动案例,在包含表达和分享环节的教案中,有34例(70.8%)设计教师总结,并直接指向教师所希望幼儿学到的科学知识。例如,在幼儿探索各种材料摩擦后吸起小纸片的活动中,教师总结“静电产生的原因”。

(三)活动设计未能尊重幼儿的认识规律

个体学习态度的形成和探究能力获得需要长期累积,要在多次、长时的科学实践中得以形成和发展。幼儿科学学习无法一蹴而就,系统的科学经验获得也难以通过一个孤立的活动得以实现。《指南》强调在科学教育中需要“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不断积累经验”,但研究发现当前科学活动设计中对幼儿的认识规律尊重不足。

1.课堂容量变相膨胀,超越幼儿的接受范围对幼儿科学活动目标中的知识性目标统计发现,其知识点存在超载现象,目标中只包括1个知识点的活动设计有30份(62.5%),2个知识点的活动设计有17份(35.4%),3个知识点的活动设计只有1份(2.1%)。不仅如此,35.4%的活动设计过程偏离并超越原有的设定目标,出现增加知识性目标的情况:增加1个知识点的活动13个(27.1%),增加2个知识点的活动2个,甚至有两个活动分别增加3个知识点和4个知识点。例如,在一个知识性目标为“认识常见蔬菜的外形特征,按食用部分进行归类”的活动中,其过程设计中却增加“哪些蔬菜既能生吃又能熟吃?哪些蔬菜既能当水果吃又能当蔬菜吃?发芽的土豆为什么不能吃?为什么要小朋友们多吃蔬菜?”等多项任务,使活动偏离原有目标,容量发生巨大变化。

2.活动设计单一、孤立,缺乏系统性幼儿在科学探究中常常会产生新的发现和疑问,因此,幼儿园科学活动设计通常表现为围绕一个探究问题或主题的多次探究。在科学活动设计中,需要考虑活动的连续性和经验的系统性,或根据幼儿在活动中可能发现的问题,设计相应的延伸活动。样本中仅有45.8%的活动设计延伸活动(参见表3)。但大部分延伸缺乏对活动中幼儿的关注与分析,难以针对幼儿的疑问和问题设计出进一步的科学探索,使得科学活动呈现单一、孤立和碎片化特征,不利于幼儿科学探索技能、方法和兴趣态度的逐步形成。其中14.6%的延伸仅是将延伸活动布置成“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继续探索这个问题”或“回家将你的发现表演给家长”,更有8.3%的延伸仅是让幼儿“将作品展示在展板上”。因此,实际具备延伸环节的活动只占全部样本的22.9%。其中,16.7%的设计能够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幼儿活动经验的延续性,关注幼儿在活动中可能产生的疑问和兴趣,围绕探究问题设计进一步的探索活动,以通过教师的活动设计促进幼儿经验的积累。例如,一位教师的沉浮活动延伸设计,充分考虑活动材料的特征(在沉浮活动中提供泡沫板)和幼儿在活动中可能的发现,设计“能借助哪些材料让原本不能漂浮的物体浮在水面上”。另外6.2%的延伸是引导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进一步探索,但是教师对幼儿具体探索什么,怎样探索缺乏设计与思考。

二、对幼儿园科学教育现实的反思

现代教育领域的变革建立在建构主义对个体学习和知识获得方式的认识基础上,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自我建构,而非对教师和教科书知识的简单重复。然而,任何变革都需要在不断遭遇和突破困境的过程中艰难前行,当前幼儿园教师科学领域教育的实践困境,正是教师继续教育中的重点和所需关注的问题。

(一)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复杂性所带来的挑战

课程自身的品质和特性,直接关系到课程实施者是否愿意认同、接受、理解,关系到课程的实施能否发挥作用以达到预期的目标[1]。幼儿园科学教育本身极具复杂性,而这种复杂性往往却为“幼儿”“生活化”“感性经验”“粗浅知识”等字眼所掩盖,使人们忽视幼儿园科学教育所应同时遵循和面对的学科逻辑和生活逻辑,但学科和生活两种逻辑并没有实现完美的结合。《纲要》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生活实际进行”,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兴趣和探究行为,但作为纲领性文件,并无法完全描述出周围事物和现象中的各类科学问题。《指南》在此基础上,尝试对幼儿所应探索和掌握的科学概念和问题进行概括化的描述,并在教育建议中列举部分生活中的实例,努力寻求科学逻辑和生活逻辑之间的融合。这本身就体现出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复杂性和它所给教师和教学带来的挑战。无论是《纲要》还是《指南》,一方面,都在努力寻求摆脱以封闭的知识体系中心的分科教学阴影,避免向幼儿灌输现成的知识经验,从而试图弱化科学教育中的知识逻辑;另一方面,由于科学知识是以科学核心概念为中心的知识网络,生活化的、真实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依然指向科学概念的学习[2],而不得不提出教师需要引导幼儿关注的科学概念,并以举例的方式对要求幼儿掌握的科学概念做出教学建议。这种做法虽然摆脱固定知识点和教材对教师教学和幼儿学习的束缚,但同时也导致幼儿园教学中出现两种局面:一是要么教师直接照抄照搬《指南》中的教育建议,简单地执行《指南》中所列举的案例;二是要么将原有的以知识为逻辑出发点的科学教育加以“美化”,披上“生活化”“游戏化”的外衣后,直接忽略、跳过儿童自身的经验建构,强行将幼儿拉向封闭的知识点。

(二)幼儿教师的科学学习经验及科学学科知识困境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复杂性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幼儿园科学活动彼此简单模仿,内容趋同,指向封闭的知识学习的特点。但造成这一现状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则在于教师本身,研究发现教师的学科知识越薄弱,越倾向于采用高控制性的课堂策略,越回避与学生的交流和对话[3]。而幼儿教师组织科学教育活动的知识与能力储备主要源于其上学过程中所学知识的积累[4],科学学科知识水平整体偏低[5]。而在幼儿园整合课程的理念和背景下,教师只有具备关于各个领域的核心经验要素的知识,才有可能从不同领域的关键经验出发,引导幼儿建构经验[6]。幼儿教师只有准确地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才能设计出适合小、中、大班不同年龄幼儿探究的、循序渐进的系列活动内容[7]。而我国当前幼儿教师师资的主要来源仍为幼儿师范中等及高等专科学校毕业生,科学基础较为薄弱,这严重制约幼儿园科学教育的设计、组织与实施。

(三)幼儿教师教育改革滞后于教育观念的变革

教师的学科知识是教师专业知识的核心要素,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水平[8]。其中,教师的学科内容知识对其教学有重要影响,教学计划更多受教师的学科内容知识影响,而不是教师的教学法知识。学科内容知识影响教师的教学法,决定着教师如何以一种幼儿能够理解的方式向幼儿呈现知识[9]。因而提升幼儿教师的学科知识水平是提高幼儿园科学教育水平的关键所在。当前,教师教育中围绕教师的科学知识、学科文化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所展开的讨论,其本质目的也在于寻求有效的教师教育策略和途径,提升教师应对真实教育情境的能力。对于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变革而言,当前的幼儿教育师资职前培养明显滞后,难以支撑幼儿园科学教育需求。

三、幼儿教师科学领域继续教育中的侧重点

(一)澄清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

我国的科学教育在很长时间内都以应试为目标,关注科学知识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很多幼儿教师在自己的学习经历中都缺少探究经验,对于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匮乏,科学学习方式表现为对概念和名词的机械记忆,将科学教育等同于科学知识教育的倾向非常明显,且常常忽略科学与现实生活世界之间的呼应。要真正意义上促使科学教育发生转变,就必须使从事科学教育的教师以建构主义的方式学习、体验科学教育相关课程[10]。帮助教师澄清科学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在继续教育中转变灌输思维模式,通过体验式的强化,帮助教师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探索科学现象,去理解幼儿科学教育的“过程性”“实践性”“个体建构性”,以帮助教师面对结构不良的复杂科学教育情境。

(二)加强对科学教育多样化和生活化的理解

教师所面对的幼儿园科学教育往往呈现为“生活问题”而不是“科学知识”,体现以知识为中心课程向以儿童为中心课程模式的变化。因此,教师要具备吃透幼儿、创设环境、捕捉生活中的课程生长点、调动幼儿参与、对话、共同建构知识的能力结构[11]。当前,幼儿教师在科学教育的内容选择上存在明显的偏向性,对物质科学中的物质变化和反应也缺乏关注,对物质科学外的科学教育内容关注不足。由于教师在组织活动时仍较多地受知识中心课程倾向的影响,忽视幼儿作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这就形成一方面教师搜肠刮肚,使自己从学科知识出发的活动设计努力地贴近儿童的生活;另一方面,却对儿童生活中发生和儿童所感兴趣的科学现象视而不见的矛盾现象。例如,在“重心”这一知识的活动载体选择上,幼儿教师不约而同地设计“蛋宝宝站起来”,而对“美工区放着笔和长勺子的纸杯不断翻倒”以及“宣传板上的大头钉固定的纸张歪歪斜斜”这些幼儿所亲历的与重心有关的科学现象无动于衷。大量科学教育内容和科学现象无法进入其视野,所设计的科技活动缺乏时代性,缺乏将深植于日常生活的科学现象转化为幼儿科学教育内容的能力。因此,在继续教育中应对科学教育内容的多样性与生活化予以强调。

(三)帮助幼儿教师在理论与实践间建立起桥梁

科学领域继续教育肩负着帮助幼儿教师学会如何“教”幼儿“学”科学的重要任务。而教师之所以不会“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当前理论与实践研究对教师的支持尚存不足。无论是《纲要》还是《指南》均为避免陷入学科知识点对教师的束缚,而寻求宏观的表述方式,而这种表述方式在给予教师充分的创造性工作空间的同时,也增加教师教育实践的难度,使教师的活动设计与实施产生较多的不确定感。而在现实中,教师难以寻找到相应的资源支撑,当前对幼儿教师的科学教育支撑材料更多地表现为教学案例支撑,而大部分出版的教学案例集以及相关图书材料,仅为教师提供模仿甚至是抄袭的对象,都缺少对案例结构化的对比和分析,难以帮助教师认识并理解不同的活动及其过程如何指向同一科学概念及科学能力获得,理解不同的生活现象是如何殊途同归地帮助幼儿学习科学现象,并获得观察、分类、分析、预测、推理、交流等科学探究能力的。因此,幼儿教师科学领域继续教育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就应该确立为帮助教师在文件、理论与实践间建立起桥梁。避免自上而下的培训方式,而应从教师活动设计及实践出发去分析和理解理论,帮助教师理解幼儿科学教育的精神内核。

四、结语

幼儿园科学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体现教育者对幼儿探索过程的尊重、理解和支持。然而现实的幼儿园科学教育却不容乐观,教师的科学活动视野狭窄,缺乏依托幼儿生活生成科学课程的能力;科学活动设计高控制性,缺乏对幼儿科学认识规律的尊重;科学教育仍然表现出明显的以知识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科学教育本身的复杂性,加诸幼儿教师培养体制等因素的限制,严重阻碍当前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整体水平。因此,要摆脱当前幼儿园科学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就必须降低“高灵活度”“低结构化”的科学课程对教师所形成的挑战,通过继续教育为幼儿教师的教育实践提供有效的支撑,解决幼儿教师科学领域教育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夯实其开展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必要基础,使幼儿教师通过继续教育获得终身发展的能力,适应幼儿教育发展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作者:刘晓晔 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苏贵民.幼儿园科学领域课程实施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120.

第4篇:儿科知识点总结范文

理论课教学时若仅为刻板叙述,教与学必定枯燥乏味,巧妙地设计问题既能牵制学生的注意力又可进行教学互动,改善课堂气氛。如,在讲述新生儿特点及护理前,可设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问题启发其思考:小儿出生时一般会有多重?为什么大家所见到的大多数新生儿在夏季也会戴上小帽子?新生儿“回奶”时我们该做些什么?这样,在系统讲述理论知识前,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了初体验,甚至产生了兴趣,而这种兴趣恰恰是构成学习动力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在提高学习效率及教学质量上能起巨大作用。

2使用恰当的比喻,增强授课的趣味性一个应用恰当的比喻,能使复杂问题

简单化,既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又经久不忘。如,在讲述维生素D缺乏所致疾病的发病机制时,可将“甲状旁腺对机体低血钙的反应”比喻成“学生透支了生活费,无以维计,向家长求援时,家长的反应”。其结果无外乎两种:其一,给予基本的伙食开销,这样孩子的生计得以维持(类似佝偻病,血钙浓度会回升);其二,不给或给予太少,根本无法维持生活,此时的孩子可能会饿得发抖(类似于手足搐搦症,血钙得不到有效补充引起低钙抽搐)。这样,通过形象又不乏诙谐的比喻,让学生对维生素D缺乏症的发病机理有了独特又深刻的理解,使得原本复杂枯燥的内容瞬间变得简单生动。

3应用多媒体教学,将抽象知识形象化

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直观、生动等优点,合理应用既能很大程度上弥补常规授课的不足,又能渲染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以往在讲述先天性心脏病时,阐述各类先心病的病理生理改变及表现和体征时,多数学生就像在听和尚在念经——稀里糊涂!而多媒体教学把人体循环进行直观的动态显示,同时,演示了不同先心病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学生通过观察不同先心病的异常血液流动,循环系统的各种病理变化在他们清晰明了,整个知识点的内容顺势得以完美解决。

4及时归纳总结,注意纵向对比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归纳总结法,能帮助学生有条理的进行理解、记忆和掌握。例如,老师可将婴儿动作发育过程简单归纳为“一竖二抬三挺胸,四翻五抓六独坐,七滚八爬九试站,周岁会走十五稳”;佝偻病的典型表现又可总结为“方方的脑袋宽囟门,尖尖的胸脯现漏斗,鼓鼓的肚皮O型腿,手脚带镯肋串珠”。在纵向对比上,注意把本门课中曾讲述过的类似问题联系起来,并加以鉴别,帮助学生区分记忆。如,讲到呼吸系统的疱疹性咽峡炎时,将之与消化系统中的疱疹性口炎进行鉴别;讲述化脓性脑膜炎的用药护理时,不忘复习肺炎的用药及护理,如此既清晰了思路,又复习了旧课。

5强调“多练”的重要性,用多种形式、多种题型强化基础知识

儿科护理学中也会有要求计算的部分,如小儿体重身高的估算公式、人工喂养儿牛奶的配置与奶量计算、液体的配置及张力计算等,这些只有通过反复多次练习才能达到牢牢掌握并灵活运用的教学目的。如,关于小儿液体疗法,历届学生都认为是难点,对于混合液体的配制及其张力计算,大多数学生是在雾里看花,若只讲诉而缺乏联系,定只会使学生感觉稀里糊涂。此时,教师应先给出一些习题让学生先练习,再由易到难进行讲解,之后再给学生留下适量不同种类的习题用以课后练习,这种“练习——解答——再练习——不懂时再予解答”的教学方式,足以帮助多数学生尽快攻破这个难点。

6开展病例讨论,同时应用“角色扮演法”,既有利于提高学生临床思维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护患间的沟通能力

第5篇:儿科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儿科学;临床实习教学;PBL;LBL

所谓LBL教学法也称直观式教学法,是指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随着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这种教学方法的缺陷越来越突出;PBL教学法是基于问题式学习模式,其核心理论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学教材、查阅资料、讨论、协作等来解决实际问题,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综合能力的提升[1]。本研究以132名中职临床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PBL联合LBL教学法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某中等职业学校2011级临床专业132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9名,女54名;将132名学生按照随机、双盲、对照的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65名,对照组67名,两组学生的性别、年龄及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比较。

1.2方法 对照组仅采用LBL教学法,利用科内讲座的形象向学生讲授儿科常见疾病的相关知识,并选择典型病例,采用教学查房与病例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病例分析。观察组则采用PBL与LBL联合教学的方法,具体如下。

1.2.1确定问题 将教学内容按照PBL教学法的相关要求,设计为一系列开放式的问题。

1.2.2要求学生进行自学准备 先将设计好的问题提出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理论知识分析病例中涉及到的知识点,老师向学生提供参考书目及资料检索途径,学生查阅并收集相关资料,讨论后形成一份书面资料。

1.2.3课堂讨论 上课时老师先采用LBL教学法简单概括教材的相关内容,然后指导学生围绕相关问题、病例进行讨论,做好记录,提出需要学生解决的问题。学生围绕老师的问题,采用课前查阅资料形成的书面资料进行讨论,时间在20min左右。

1.2.4讨论总结 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委派一名代表讲解本小组准备的资料、讨论的结果等,其发言过程中可以允许其它学生的提问及辩论,发言完成后,老师再针对其总结提出不足及优点,澄清学生之间有争议的问题,总结教学的重点及难点。整个小组发言时间约在40min左右,老师讲解时间30min左右。

1.2.5上交作业 学生根据课堂讨论的结果、老师所做的总结重新修定论题,上交PBL联合LBL教学的课后作业。

1.3评价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学生对两种教学方法的反馈意见,调查问卷包括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加深理论理解、提高技能掌握、培养临床思维能力、促进记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促进记忆等几项指标[2];再统计所有学生同时参加临床技能考核及出科考试成绩。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P

2 结果

对两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观察组学生除促进记忆一项指标优秀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外,余者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加深理论理解、提高技能掌握、培养临床思维能力、促进记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等几项指标的优秀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

观察组临床技能中问病史、查体、书写病例等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的出科考试平均成绩也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临床医学均体现出较强的实践性,儿科学也不例外,且儿科学与其它基础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传统临床实习教学主要采用LBL模式,虽然其可以有效的促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临床基本知识,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性不强、缺乏学习兴趣、与临床工作思维相悖的问题也日益突出[3]。比如课堂上老师多针对单一病种从病因、临床症状、辅助检查、诊断及治疗等方面进行纵向讲解,但是实际临床上,家长或患儿的主诉多为患儿症状及体征,医生要经过缜密的逻辑思维判断再结合必要的辅助检查才能给出准确的诊断,其体现出横向性的知识关联,因此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不符[4]。而PBL教学法主要强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鼓励其自主学习,并通过反思、分析临床案例来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多种学习途径的有机结合,激发学生更高水平的思维能力[5]。在儿科临床教学中采用PBL与LBL联合教学法,不但保留了 LBL 教学的优势,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能力,因此非常值得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姝妮,李洪艳,樊健.PBL与LBL相结合的教学法在本科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激光杂志,2014,3(5):75-76.

[2]王雅洁,高宝勤.综合医院七年制儿科临床见习的困惑与对策[J].继续医学教育,2014,28(8):62-63.

[3]陈召,卢强,李小飞.PBL与LBL教学法在八年制学生本科教学阶段胸外科的教学效果对比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14(29):5773-5777.

第6篇:儿科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 中医;医学生,病案教学法,临床思维

【中图分类号】R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3)18—0080—01

在中医临床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只有掌握了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才能适应千变万化的临床工作,成为合格的医生。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训,是教学中的难点。将病案教学法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现将几点认识总结如下。

1 借助病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病案教学法起源20世纪初的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经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推广和完善,已成为一种成熟的教学方法。在医学教学课堂中,病案教学法的应用,是围绕一个常见病的典型病例,由教师指导启发,学生进行诊断、鉴别诊断,并提出治疗意见的一种教学方法。运用病案教学,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基础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由于学生没有接触过临床,对于课堂教授的理论知识,在临床上是否用得上存有很大的疑问。因此选择病案式教学,通过病案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病案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针对所讲授理论知识的重点难点,选择合适的病案,根据教学要求,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从疾病的临床特征到诊断治疗,使得基础知识转化为临床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培养。

2 契合大纲。选择并编制病案

在病案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围绕教学大纲中的要求,精选并设计、编制病案,使得病案教学能够成为理论教学的良好补充。首先,在病案的选择上,要经典、准确、简单,一个病案能说明一个问题即可。

其次,针对所讲授的疾病的关键知识点选择病例,针对大纲要求的知识点,对病例进行编辑,尤其是对典型症状、关键时点等学生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突出描述,有利于学生记忆知识点。再次,根据学生水平、教学层次要求,应用名医医案,提出问题—启发—讨论—总结,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在医学课程的教学课程中,不仅要教学生掌握疾病的诊断要点治疗方案,还要对学生的诊疗能力进行培养。病案教学就能够很好地对理论教学进行补充,充分利用病案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临床诊疗能力。

3 病案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病案式教学的关键在于应用关键知识点,分析典型病例,有利于学生记忆知识点。与理论知识教授的方式不同,病案式教学要以启发式教学为主,以学生为主体,重点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开创思维为主要目的。理论知识教授由于授课内容较多,所以以课堂讲授为主,为了使学生全面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诊断治疗的基本理论,通过教师提出病例,学生进行讨论等多种方式,避免理论课中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4 通过引用病案,角色扮演,增加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实践能力

由于现在患者难以配合,在示教课过程中,学生缺乏临床实践的锻炼,也难以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如何达到示教课的教学目的也是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在示教课中,通过引用病案,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达到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目的,是值得推荐的教学方式。在此过程中,引用的病例要经过精选,主要是以患者的就诊情形为主要模拟景象,进一步提高患者临床能力培养的要求。

综上所述,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临床能力是目前医学生的教育培养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临床思维是临床能力的核心和基础,是对医学知识和医疗经验进行合理运用的认识活动。中医学教育除了要培养学生医学科学基础知识。对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医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恰当的运用病案,运用病案导入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中医辨证思维的培训,有助于切实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使学生实现认识的飞跃,实现角色的转换,尽快由学生进入医生角色中。

参考文献

第7篇:儿科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护理专业 健康评估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4.041

健康评估是研究诊断个体、家庭和社会对现存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反应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方法的学科[1]。它是连接生理学、病理学等基础学科与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等临床学科的桥梁学科。对护理专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门临床基础课程,健康评估的学习效果对接下来的临床学科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鉴于中职学生的基础知识较薄弱、理解能力有限、学习主动性不高的特点,在健康评估的教学过程中,需要采取更多的办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本人通过总结以前的教学经验,主要从以下教学过程的几个阶段来探讨怎样提高中职护理健康评估教学效果?

1 课程导入阶段

课程导入是教学过程的开端,常见的方法有复习旧课导入、问题导入、病例导入等。

1.1 问题导入法

问题的设置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第一、可以提出已经学习过的与本次上课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回答,这种提问法比较普遍。比如讲解血液检查,可以先让同学回忆血液的构成与功能,然后引出如果异常对人体会有哪些影响,这样既复习了以前的知识点,又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本次课讲解的常见异常的临床意义,如果直接讲解学生会因为前面的知识点已经遗忘而听不明白,从而产生厌学的心理。第二、还可以提出本次课要讲解的相关问题,把问题集中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先思考,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听课,这样学生就会一直处于想要解决问题的状态,有利于集中学习注意力,同时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病例导入法

病例的合适应用在医护专业教学中用得比较多,是利用临床病例来反映讲授教学内容的一种方法。例如在讲解肺部评估前,先给出一个肺炎的病例,让同学了解肺炎患者会有哪些体征,然后在讲解具体肺部评估时,把肺部正常的听诊和叩诊结果跟病例进行比较,然后总结正常与异常时肺部的具体体征,由于学生对临床病例比较感兴趣,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单纯按照书上顺序讲解要生动。

2 新课讲解阶段

对于十几岁的孩子来说,要他们一个多小时都集中在听课上几乎很难做到,这就要求在整个单元的授课过程中,要利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吸引学生的关注。

2.1 适当举例

由于医学上某些专业知识往往比较深奥难懂,我们可以把较难理解的专业知识比喻成生活中较常见的事物,来达到化繁为简的效果。例如在讲解异常心电图的室性期前收缩时,心电图是这门课学习的一个难点,学生往往都不能理解这种太抽象的知识,我就把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比喻成上网用的有线网络,生活中一般有线的网络比无线的网络要快,这是大家都熟悉的,而室性期前收缩时,心室提前发出一次电冲动,并没有经过正常的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来走行,就相当于是无线网络,所以室性期前收缩时来自心室的电冲动传导速度就更慢,所需要的时间更长,便出现了心电图上宽大畸形的QRS波。这样学生就更容易理解,学习兴趣也就提高了。

2.2 充分利用多媒体

目前大多数学校都开发了多媒体教学,但有些多媒体只是简单的PPT的运用,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为了提高多媒体的利用效果,达到较好的课堂效果,在PPT课件制作时,尽量把声音和视频、图片文件加入进来,而文字描述的部分尽量简化,这样就避免了单独学习文字的枯燥,通过丰富的声音、图片、视频,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多角度刺激,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加深了学生的记忆。例如在讲到各种听诊音、叩诊音时,假如只是按照书上的文字描述来记忆,即使学生记住了每种声音的特点,但在临床上仍然不能够识别,如果可以通过多媒体直接把各种声音放给同学来听,听完了再总结其特点,这种以感性认识启发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和内化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2] ,有着事倍功半的效果。

2.3操作示范

健康评估是操作性比较强的一门学科,这种方法特别适合身体状况评估部分,这一章内容需要配合实验操作课来进行练习,但在实验课前,首先是理论课上要学习相关的操作过程,所以在理论课的讲解时,可以配合简单示范,让学生印象更加深刻。课堂上每讲完一个操作就示范给学生,让学生马上花几分钟时间来练习,例如叩诊的手法,让同学在课桌上,书本上或者同桌身上都可以练习,这样对活跃课堂氛围也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3 课堂总结阶段

在完成授课内容后,预留总结时间,对所授课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3.1 列表总结法

对一些相似或繁多的知识点,通过图表总结,以提高记忆能力,也可以编写成顺口溜的形式,让学生更容易记忆。

3.2 练习题巩固法

选出一些代表性的练习题,督促学生现场做题,然后抽查学生做题情况,再解题,这样一是巩固了知识点,特别是对那些缺乏学习主动性的学生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二来因为刚讲解完相关知识点,学生印象还比较深刻,多数都能回答正确,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信心。

通过以上这些教学方法的应用,教学效果比单纯讲解理论知识要好很多,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也可以尝试和探讨更多的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希望能够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以进一步提高健康评估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淑爱.健康评估[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第8篇:儿科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情景模拟教学;中职儿科护理教学;应用

通过对临床护理学进行分析可知,儿科护理学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是对儿童生长规律予以深入探究,确保疾病预防、护理能够做到位。儿科护理学主要针对14周岁以下的儿童进行研究,处于此年龄段中的儿童一旦患病的话,呈现出的特点是起病急、来势猛,而且重症的概率是较高的,另外就是患儿的生理、心理并不成熟,这就使得护理较为困难。除此以外,在孩子患病之后,家长的内心会产生严重的焦虑,这就要求儿科护理人员必须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从中职学生的角度来说,其学习状态显得较为被动,良好习惯并未养成,而且未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因而在展开儿科护理教学时,必须要保证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切实衔接起来,并对情景模拟教学模式加以应用。在临床护理中对此种教学方法予以充分利用并进行模拟,使学生进入合适的情景中,如此一来,学生的知识技能就会有明显提升,职业体验也会变得更为丰富。从本研究的现状来看,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学生想要对情景内容进行深入理解的难度较大,此时要对信息技术手段加以充分利用,在课堂教学前完成好情景的设计、演练,如此方可使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应用效果更为理想。从本研究所得的结果来看,在中职儿科护理教学过程中,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应用价值是较高的,具体如下。

一、资料

从在校生中选择142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方式编入对照组、研究组中,两组人数相等,前者的男女人数比为12∶59,年龄是在16至19岁间[1];后者的男女人数比为11∶60,年龄是在16至18岁间。从基础资料来看,两组并不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是具有可比性的。

二、方法

对照组中的学生接受的是常规教学方式,也就是选择合适的多媒体设备来完成知识传授,并要保证教学呈现系统性。研究组中的学生接受的是情景模拟教学方式,教师首先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其编入合适的学习小组中,每个小组的学生数为5人或6人。其次要依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来对情景模拟案例予以制定,同时要确保学生能够提前获取,如此可使其对护理重点有切实的了解。再次要保证案例模拟能够做到位,具体来说,一是对儿科护理学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为了使中职学生形成深入理解,可对多媒体技术加以利用。二是在展开实践教学时应该将示范教学做到位,并要给予学生练习的机会,如果有必要的话,可重新进行演示。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针对案例予以全面讲解,护理的技巧、重点等应该作为关注的重点。组织学生展开情景模拟时,小组成员必须进行深入的探讨,同时要对情景予以适当拓展,如此可以使得学生的学习意愿更为强烈。学生在小组中应该对不同角色进行扮演,这样能够使得活动更加有趣,而且对临床症状以及心理状态有清晰的认知,学生也会主动进行换位思考。在表演结束之后,教师、学生共同打分,对表现较为优异的小组应该给予奖励,如此可使小组间展开良性竞争,而且教学氛围也会变得更加活跃。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也会对自身的优势、不足有切实的了解,这样一来,就可保证学生真正实现共同进步。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完成小组情景模拟之后,教师要完成好总结工作,如此可以保证学生对疾病护理方面的相关知识有系统掌握。最后是知识模拟,在对案例进行播放时,必须要选择最为合适的方式,比如在对新生儿黄疸护理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可将黄疸护理的整个流程呈现在学生面前,进而要求学生对观察到的内容予以讲述,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讨论,小组成员也必须要相互提问,在互动的过程中,学生就可对相关知识有清晰的认知,进而要求学生完成护理方案的制定,并将存在的优点、不足寻找出来,如此可以保证护理方案更为科学,学生也就能够实现共同进步[2]。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护理操作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如果教师只是对操作内容进行讲解,学生会出现乏味感,积极性也会受到极大影响,因而在展开教学时应该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比如在对新生儿臀部护理进行讲解的过程中,一名学生完成实践操作,其他学生则要细致观察,并对操作准确性进行判断,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其具有的实践操作能力就会有大幅提升。

三、观察指标

1.在学习任务完成之后,针对理论知识、实践知识进行考核,并对所得结果进行比较。理论知识考核选择人机对话形式,而实践知识考核则选择情景模拟方式,在对考试内容进行确定时,学生通过抽签的方式来予以选择[3]。2.对教学满意度进行评价时,采用问卷方式来完成评价工作,问卷的总分为100分,分数低于60分的话属于不满意,而在60至80分则属于满意,超过了80分属于非常满意,通过计算得出具体的满意率。

四、统计学分析

两组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百分率(%)表示。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五、结果

(一)比较两组理论与实践知识考试成绩

研究组的理论与实践知识考试成绩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4]。

(二)比较两组教学工作满意率

研究组的教学工作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六、讨论众所周知,护理学呈现出明显的实践性,因而在教学时应该对此加以重视。我们国家的医疗卫生行业呈现出较快的发展趋势,从事护理工作的相关人员除了要掌握丰富的护理知识,同时还要提高自身的操作水平。如果在开展教学时采用传统方式,必然导致现代护理医学的实际需要无法得到满足。从儿科护理来说,因为患儿的生理、心智并不成熟,而且疾病忍耐力是较低的,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必须拥有良好的观察能力,同时要具备一定的护理技巧[5]。通过对儿科护理进行分析可知,护理对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就要求护生能够掌握护理技能,同时要对沟通技巧加以熟练运用。课堂中对模拟教学案例加以应用可以使学生的参与感变得更为强烈,通过角色扮演则可让学生切实了解各类角色,并能够主动进行换位思考,这样可以使其将来真正胜任护理工作。教学中将比较、评分予以融入能够使学生逐渐形成竞争意识,这样可以使学习更加主动。在课堂中还要引导学生展开深入交流,取长补短,目的自然就可达成。在儿科护理教学过程中,学生接触到的知识多来自教材,然而实践操作的内容则是较少的,对于儿科护士来说,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保证胜任护理工作。通过情景模拟法能够使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切实消除,而且护理操作平台也可建立起来,这样可以使得学生对护理操作技能加以熟练应用[6]。1.众所周知,情景模拟教学法是将学生的内在需要作为出发点,而且可以使得学习效率大幅提升。对情景模拟教学法加以实际应用时,教师必须扮演好引导者角色,对教学情景进行设计时应该将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为出发点,确保职业体验能够更为丰富,使学生能够展现出自我,如此方可保证以生为本理念真正落实到位[7]。对情景模拟教学法加以分析可知,其是由导、演、析、练、评这几个环节共同组成的,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演、练这两个环节是尤为重要的,在整个课堂中占比较大,简单来说就是将表演当成是载体,使得知识、表演能够整合起来,这样可以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对知识技能加以灵活运用。通过演、练能够使得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展现出来,进而主动进行探究。当演练获得成功之后,学生就能掌握更多的知识,个人能力也会有大幅提升,而且可以树立学习自信,如此可保证学习效率能够大幅提升。2.对情景模拟教学法加以应用可以使得学生拥有的专业素养大幅提升,对于儿科护理学来说,应该要对其予以灵活运用,儿科护士想要履行好自身的职责,并需要保证自身的临床思维、护患处理等方面能力有明显的提升,同时要展现出更大的爱心、耐心。教师对传统教学法加以利用时可以使得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然而此种方法是存在弊端的,导致学生无法享受到良好的职业体验,个人的专业素质也难以得到提高[8]。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应用可以从实际需要出发来对场景进行创设,而且应该呈现出多样性,如此可以使得学生的角色扮演更具针对性,其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而且各方面的专业素质也会有明显提升。3.在对情景模拟教学法加以实际应用时,要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来进行合理运用,如此可以使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大幅提升。从方法应用的角度来说,五个环节间必须要紧密衔接,也就是将案例教学法、PBL教学法等予以联合运用,比方说,教师可利用病案来进行导入,也就是引导学生针对病案展开深入的讨论,并要进行全面分析,这样可以使得学生对抽象理论知识有清晰的认知,在此基础上完成情景的设置,在演练过程中就可以实现知识的内化[9]。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说,可针对某个知识点,或者是针对某个环节来对情景进行模拟,比如可对患儿沟通技巧予以模拟,这样可为将来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从功能角度来看,通过情景模拟法能够使得实训效果更为理想,而且综合素质的考核也可顺利完成。情景模拟教学呈现出明显的高效性,而且学生也会更为积极地投入课堂学习中,学习的主动性也会大幅提高。这样的课堂教学呈现出明显的开放性,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到表演中,如此就可使得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大幅增强。从本次研究所得结果来看,研究组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实践知识相较于对照组是明显较高的(P<0.05),这就表示情景模拟教学模式在中职儿科护理教学中加以合理应用可以保证知识掌握程度大幅提高[10];从教学满意率来看,研究组也是较高的(P<0.05),这就表明学生对情景模拟教学模式的认同度是较高的,教师、学生可以在课堂中保持和谐的关系。

七、结语

综上所述,情景模拟教学模式运用于中职儿科护理教学中,能够显著提高学生对儿科护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掌握程度,提高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满意度,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情景模拟教学法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培养儿科护士的专业素质等方面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在中职儿科护理教学中推广。但情景模拟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注意平时的积累,课后及时总结,努力在实践中对情景模拟教学理论进行进一步丰富和延伸。

参考文献:

[1]邓雪雪,毕丹,向敏.情景模拟教学在儿科临床护理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智慧健康,2020,6(34):182-183,192.

[2]黄惠珍.应用情景模拟教学法对中职护生进行儿科护理教学的效果[J].当代医药论丛,2019,17(18):183-184.

[3]张宗霞.情景模拟教学模式在中职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9,6(67):173-174.

[4]黄燕玲,苏颖,姚丹丹,等.PBL教学法结合情景模拟教学法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9,25(13):74-77.

[5]胡君红,黄培凤,唐冬群.情景模拟在儿科护理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15):2201-2202.

[6]范琳琳,钟琴.高仿真模拟情景教学在儿科护理实训教学中的SWOT分析[J].西部中医药,2018,31(10):27-31.

[7]郝琴.PBL—情景—模拟综合教学模式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8,36(7):89-90.

[8]金哨.情景模拟教学法在中职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实践应用[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3(1):103-104.

[9]莫江萍,韦桂姬.情景模拟教学法在五年制护理专业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5):75-76.

第9篇:儿科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 方剂学 教学模式 改革 实践

方剂学是中医学的主干基础课程之一,是中医基础与临床之间的桥梁课,对方剂学内容掌握的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各科的学习及临证能力。一直以来方剂教学模式主要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法,即以教师为主体,以讲课为中心,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再加上方剂学知识点较多,内容与前期的中基、中诊、中药知识联系紧密,学生易产生枯燥、乏味感,不利于知识的掌握,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因此,我们引入以问题为基础即PBL(Problem-based learning)的教学模式,对其进行了初步探索和实践。

一、PBL教学模式的背景和特点

PBL教学模式于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多伦多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是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有效,目前已成为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全球目前大约有1700余所医学院采用PBL模式。近年来,我国中医院校也相继探索性地开展了PBL教学,如上海中医药大学在《内经》教学中采用了PBL教学法,广州中医药大学对中医儿科学教学模式逐步进行了PBL教学改革,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PBL教学更注重强调的是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来获得知识的一种学习过程,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表明,PBL可给予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且使学生具有更强的表达交流能力。FilipDochy等研究表明PBL在对学生的技能训练与培养方面,有相当积极的评价,所获得的知识保持的记忆周期也更长。

二、PBL教学模式引入方剂学的现实意义

方剂学的任务是通过一定数量常用方剂的讲授,引导学生掌握组方原理和配伍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运用方剂以及临证组方的能力。方剂学的理论性较强,知识点较多,又具有一定的逻辑性、推理性,学生们学习时往往会感觉枯燥、难以理解和记忆。PBL教学法如提出基于病案的问题,创制一个间接场景,将方剂学教学内容和具体病案联系起来,给学生一个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机会,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使学生在问题中思考,在理解中记忆,从而减少死记硬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方剂和临证组方的能力。

方剂学在中医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之间,起着重要的纽带和桥梁作用,需要应用有关中基、中诊、中药的基础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和理解,以培养较强的辨证、立法、组方的能力,为临床各科奠定基础。PBL教学法通过以问题为基础,与多个知识点相联系,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进一步明确问题的实质、某些知识点的联系与区别等,便于复习、巩固已有知识,学会归纳和概括,使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方剂学的知识。

三、PBL教学模式在方剂学中的实践

1.问题设计

问题设计是进行PBL教学法的关键。以往的教学研究及经验表明,方剂教学主要围绕理、法、方、药,注重配伍规律的阐明,及方证相应关系、临床应用等方面。因此,可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和不同专业层次的教学大纲要求,对于掌握的重点、难点内容针对性的设计、选择问题,如可直接从主治提出问题,使学生逐步深入到临床表现后的基础知识体系,是一种综合学习;可以选择病例,提出问题,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也可以从配伍规律等有关方面提出问题,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归纳、总结能力等。选择的问题宜先易后难,这样学生渐渐适应,对问题的理解、分析也会越来越深入、越来越透彻,最终学生将会掌握方剂的重点、难点,同时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实施

我校2006级中医七年制和2007级中医、针灸推拿专业本科学生的方剂教学引入了PBL模式。即随方剂课程进展,在一些重点章节学习结束时,给出病例或有关配伍规律等方面的相关问题,学生针对问题先进行自学,即利用检索工具,查阅有关的图书或文献资料,并对其中相关的知识点加以学习、总结、归纳。接着以5~8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再由每组代表在课堂上总结发言、讨论,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行点拨,开拓思路,最后教师对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指出不足,并对相关内容做出概括性总结。

3.结果探讨

在PBL教学实施过程中,通过“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反复论证、总结与归纳”等学习过程,促使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理论知识不断地思考、综合分析,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内在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及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运用方剂理论解决临床实践中存在问题的能力。在课程结束时,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91%的学生表示通过PBL教学对自己的学习兴趣有所提高;82%的学生表示其查找文献资料的能力有所提高;94%的学生表示其自学能力有所提高;84%的学生表示其表达能力有提高;92%的学生表示其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提高;97%的学生表示通过PBL教学自己的收获很大。

四、问题与展望

PBL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促使学生对问题实施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的思考与讨论,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表述能力、交流合作能力等多种能力和素质。同时也促使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适应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启发、指导学生去解决问题,教会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从而达到预期效果。但PBL教学也存在一些实际问题,如有学者认为PBL不利于学生掌握完整的医学基本理论,导致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不足;同时学生以前的学习环境及方法都是基于传统教学,基本上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使部分学生对PBL教学不习惯,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等。因此,在今后进行方剂教学时,我们将根据课程的内容、学生的特点等方面并结合实际情况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注重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双重加强,在运用PBL教学模式时力求多方融合,使方剂教学模式更加优化,使方剂课程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努力为未来中医药学的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周,王庆其,邹纯朴,等.研究生《内经》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0(2):4-5.

[2]许华,肖旭腾,李宜瑞,等.七年制中医儿科学临床教学改革与思考[J].中医教育,2006,25(3):23-27.

[3]GweeMC Globalization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PBL):cross cultuimplications[J].Kaohsiung JmedSci,2008,24(3):14.

[4]FilipDochy,MienSegersb,PietVandenBossche,etal.Effects problem 2 based learning:ameta 2 analysis[J].Learning and Instruction,2003,(13):533.

[5]李.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J].中国校外教育,2009,(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