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唐诗三百首读后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我们有事实为证,广东省中考语文试卷中,名著阅读的分值占到语文基础考察70分中的10分,达14.3%,这样高的比例,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没有忽视的理由。然而无论试卷如何重视、学校怎样要求、老师怎样强调,现实就是现实:学生的名著阅读得分寥寥,失分极多。某校对本校初三毕业生的中考成绩统计就发现,该校连续三年学生的中考名著阅读得分都不足5分,有一年甚至人均3分多点。这样低的失分比例,其实是相当惊人的---课标有明确要求,中考有固定考查,学校有具体安排,老师有反复强调,为什么这项任务就是无法落实?
可见,名著阅读的现状堪忧,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认真反思,并力求找出问题关键,探讨解决的办法和途径。
然而在探讨这些这前,我们不妨回过头去看一下上一代人的“阅读名著”经历。
七八十年代,物质相对匮乏,虽然没有谁要求学生必须要读多少本名著,学生们却鲜有不读几本名著或其它文学作品的,《诗经》《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三国演义》等中国名著,柳宗元、欧阳修等古代名家,巴金、茅盾等现代作家的作品,金庸、梁羽生等人的武侠作品,贾平凹、张贤亮等当代作家的文学作品让学生爱不释手,这样从小学中学直到大学,很多学生读过的中外文学作品不下百部,以这样的文学底蕴来进行阅读、写作,传情达意自然不在话下,更不用说对付区区几道名著阅读考查了。
那么,在那样“没有要求”的条件下,为什么学生会有这样高的热情来投入到阅读名著的活动中去呢?除去娱乐方式的匮乏之外,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兴趣和时间问题。那个时代的书籍本来就相对较少,但凡学生能够见到的书,多是名气较大的中外名家名作,有较强的号召力;其次就是没有人强烈要求学生必定要读多少字的书,读完后要写出多少多少字的读后感,这样无功利目的的读书活动,正符合青少年热爱自由的心理特征;再次,社会舆论欣赏饱学之士,书读的多,至少可以获得师长的表扬和同学的钦羡。如此一来,人人以读书为荣,人人以读书为乐,加上课余时间相当充分,学生阅读名著的积极性自然高涨!
弄清了这些问题,我们也许就可以探讨一下如何解决“名著阅读”难的问题了吧。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古诗是人类语言的宝库,智慧的宝库,记录着作者的某种心理和对事物的别样看法,令人读后感慨良多。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江苏省启东市寅阳小学六(1)班同学读完古诗后的感受吧!
我为什么会喜欢《游园不值》呢?
这首诗不仅让我爱上了春天,还让我明白了一个人生哲理:一切美好的事物,一切充满生命力的新鲜事物,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发展,任何外力都无法阻拦。大家都应该牢牢记住这个道理。因为这也证明了困难是阻拦不住大家的,但前提是你必须要有毅力,并且曾为此努力过才行。
——许 欢
每每吟诵起这首诗,我都会浮想联翩:农民伯伯们拿着重重的锄头,在烈日暴晒下,辛勤地锄地,脸颊上不时流下一滴滴汗珠。一转眼到了秋天,硕果累累,农民伯伯带着欣慰的笑容,用简陋的车子将果实运往城市。镜头切换:别说富翁家的孩子了,就连普通人家的孩子也是一样,吃什么吐什么,看见自己喜欢吃的,又嫌太咸太淡,无论如何都不合他们的胃口。这不是纯粹的浪费吗?农民伯伯辛辛苦苦耕种,丰收了果实,开开心心地运往城市给人们吃,可运来的粮食却被一一浪费了,农民伯伯的辛苦又有什么意义?不都毁于一旦了吗?——张佳雨
项羽勇于牺牲的精神的确值得我们学习。可是,遇到危险只顾自己的性命,不管别人死活的人能和项羽比吗?顾名思义,这些人就是畜生,他们死一百回都不觉得可惜,只觉得国家从此就少了几个懦夫。还有些人,平时很仗义,很会为人打抱不平,说什么要有自我牺牲的精神,可一旦到自己做错事情的时候却不主动承认错误,反而把过错全部推到别人身上,让别人替自己背黑锅,这些不知羞耻的人不叫懦夫还叫什么?他们的心灵被污染了,男子所应拥有的行侠仗义全部都没有了,那他们就不配再说什么“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之类的话了。
——蔡惠敏
读着,读着,我的心仿佛也跟随着作者一起渐渐地思念起亲人来了……中秋节那晚,月亮显得十分圆,黄昏时分,只有星星在顽皮地眨眼,十分宁静。吃晚饭时,桌上鸡鸭鱼肉样样都有,真可谓是“满汉全席”哪!家人们都津津有味地吃着,可我却感觉家里十分冷清。家里明明有五个人可以一起欢欢喜喜地过中秋,此刻却偏偏少了一个人。吃完了晚饭,我们一起拿着小凳去赏月,吃月饼……赏月的人只有4个,也显得很冷清,一个家庭仿佛一块可口的月饼,在团聚时因种种原因少了一个人,就像被人们吃掉了一口的月饼。
——蔡 颖
我最喜欢的诗是陆游的《示儿》。
诗中饱含了对金兵们的不满与希望南宋的官兵能够振作起来,去打败敌人,字里行间透露着对侵占者的憎恨,也希望国家能够恢复安宁、和平。那些无辜的老百姓不该去受这些罪,他们应该在家里过着幸福美满的日子,而不是四处躲避那些侵占者残忍的追杀。诗人并不想看到那样的场面,他心里痛恨自己为什么不能为人民多做一些事,爱国之心有多深,可见一斑!
——浦逸玮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已成了我的座右铭。这句诗不仅赞美了竹石坚定顽强的精神,还是一句宝贵的至理名言。它告诉我们:无论外界给你多大的压力,多么难以克服的困难,我们都不能胆怯,要迎难而上。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击败困难、战胜困难,做一个成功者。
——施天鑫
《咏鹅》在我买的《唐诗三百首》中位列第一,而小时候的我虽谈不上喜欢,但这一首古诗却令我浮想联翩。这不,我刚读了这首诗,眼前就浮现出这样一个场景:春天,柳树被春风吹拂着,细细的柳条随风荡起,几只白鹅在湖中嬉戏。看!那只婀娜多姿的白鹅多么优雅。只见它细心地梳理着羽毛,宛如一位芭蕾舞蹈家。想到这里,我总会很向往,向往那天堂般的景色。
——周筱璇
内容丰富的古诗带给了同学们不同的感受,或是做人的道理,或是对周遭事物的看法,那新疆伊宁市第十六小学六(1)班的同学们读完古诗后又有什么独特感受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诗,不仅展示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而且揭示了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客观规律,同时也暗喻人在逆境中顽强拼搏,奋勇抗争的精神。“史圣”司马迁为了自己心中的信念,毅然地走出了绝境,终写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小草只用轻轻的声音就把温和的春风召唤来,一吹,小草竟奇迹般地复活过来,又蓬勃地生长了。这说明小草有顽强的生命力,因此,我希望我们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轻言放弃。我的外公在时期被划为,危及生命,但他凭借自己坚忍的意志,勇敢走出困境,现在仍然健康快乐地生活着。
——江季霏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写出了诗人曹操的壮志情怀。这四句联系寥廓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远大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态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恢弘的诗境来的。
古诗已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们后一代人一定要将古诗学好,传承古诗的精髓!
——周万里
我最喜欢的古诗就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了。
我为什么会喜欢这首诗呢?是因为这是一首描写庐山瀑布壮丽景色的诗,诗的第一句把高耸入云的山峦比做香炉,把袅袅飘升的雾气比做炉中的紫烟。这个比喻非常恰当,表现出诗人开阔的胸襟和昂扬的气概。
让我们用心去读古诗,你会感受到这种爱的滋养,你会动情于这平凡而朴实无华的文字。
这就是《望庐山瀑布》,怎么样?看了我的这段话,你有没有感受到诗人开阔的胸襟和昂扬的气概呢?我可以这样说,古诗就是我的老师,它鞭策着我,激励着我,鼓励着我;古诗又像我的朋友,陪伴着我。
——吴 瑞
【指导老师:王维英】
关键词: 小学习作教学 能力与素养 有效培养
有抽象资料显示:对某地区小升初语文试卷的1500份习作进行分析,得分在25分(满分为30)以上的仅占12%左右,介于20~25分之间的占近67%的比例,18~20分之间的占总生数的15%,而18分以下(相当于不及格等第)的占6%的比例。这种调研结果不能不令人担忧。小学教学是人生的奠基铺路阶段,而学生在习作之初就显得如此疲惫不堪和毫无信心,未来之路如何能稳当地坚持下去?形成如此局面问责于谁,究竟是“师之过”还是“生之惰”?笔者认为,教师一定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精神,克服急功近利的不良心态,在激发学生习作情趣的同时,引导学生狠下“诗外诗内”工夫,博采厚积、沉淀素养、聚集能量,努力达到“读书破卷、大气习作”的效果。文章结合小学习作的教学实践,对此展开论述。
一、引导学生认真做好习作前的博积准备活动
古语云:“有进才有出,有米方可炊。”学生要想较好地完成习作任务,首要一条就是写作素材的博采和厚积,先有厚积才有薄发,否则不过是空想和幻想而已。这种吸纳仓储和处理加工的素材来源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阅读积累、生活积累和情感积累。如阅读积累,自古就有“千里跬步,江河细流”之说,更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古训箴言。对此,无论是阅读课内文本还是课外文本,教师都要教会和引导学生通过摘抄妙词佳句、精彩语段、学写阅读体会等形式,养成善于积累的良好学习习惯,为习作活动充足“备料”。再如生活积累,“生活处处皆语文,观察思维即文章”,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社会参观、劳动实践、游戏活动、自然现象、电视观赏和日常生活之中,处处留心并学会观察和思维,通过长期的训练和培养,促使学生“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中发现出美来”的能力,以有效增强习作思维的独创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之类的社会哲理,对习作教学是值得借鉴的。
二、引导学生认真开展习作前的模仿练笔活动
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教师对于习作指导总感到苦无良策。这不免有“熟视无睹”之愚。因为语文教材中的编选本文,都能用作常态化习作教学素材,如文章结构、语言表达、说明方式、修辞手法、句段作用、习作顺序、立意深浅、准确选材等,无一不是习作教学的内容。况且教材中的有些课文,稍加调整和变化,就可以作为范文用于习作教学。如《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从内容结构来看即类似于“读后感”。把文本分为“书的来历”、“书的主要内容”和“从书本中获得的启示或感想”三大部分,而后者又可分为“对文本名言的感想”和“对人物形象的感想”。这正是“读后感”习作教学的较佳版本。当然,教学中应当提醒学生注意,真正的读后感习作在对“阅读本文来历和名称”的内容安排要力求简洁明,这一点与本课结构安排是大有区别的;而对于一般性的“感想”对象,除了“话语和人物”,我们还可以由阅读文本中的“事件”引发感想。所以,笔者在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之时,让学生进行读后感文体的学习模仿活动。
三、引导学生注重开展生活中的自我习作训练
在学校教学中,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课程教学绝对属于“慢热型”双向活动,对此有人把培养语文学习能力非常形象地比喻成“语文功夫茶的制作工艺”。笔者从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与体会中总结出,习作教学更是需要“工艺的焙制和捶打”,否则就难以奏效和成形。因此,在小学习作教学过程中,执教者要善于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小学生在习作命题、立意取向、素材选用、结构安排和布局谋篇等方面,进行坚持不懈的学习、思维和自我训练。在这一过程中,千万不可急于求成,讲求“熟能生巧”和“功到自然成”的火候炼制。对此,笔者往往引导小学生从写随笔入手。因为随笔能给学生以“选材自由、题目自拟、文体自由、字数不限”等充分的自由,让学生在毫无压力的愉悦心境中激情而作。如课间游戏、校外参观、假期旅游、生活见闻等各类现象都可作为随笔习作的内容,保持在不低于每周两篇的量就行。实践证明,“自由命题—半命题—命题”的小学习作“三部曲”,还是较容易让学生接受、适应和走向成功的。
[关键词]班级管理;班级文化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3 — 0183 — 02
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书籍,品味书香是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可以说,人的一生是伴随着阅读不断丰富的,读书的厚度决定人生的高度。因此,在百花齐放的班级特色活动中,建议教师选择用书香浸润孩子的心灵。从学生的语言积累入手,鼓励以书为友,进行丰富的课外阅读,开展有关读书的一系列活动和研究,形成了热爱读书的文明风尚,营造出知书达理、好学求进的书香氛围,构建温馨和谐的班级文化。
一、拟定方案,确立目标
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应首先制定特色中队创建方案,成立以班主任为主要负责人的活动小组,副班主任参与活动,班委会成员具体实施,充分调动班级全体成员参与创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加大宣传,创设浓郁的读书环境与氛围,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培养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使阅读成为伴随人终生的生活方式,为师生的共同成长打下坚实的精神基础。
二、润泽环境,营造氛围
为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班级要加强阅读场所的建设,重视读书环境的布置,在班级的墙报上、墙壁空间张贴读书宣传标语、宣传画、名人名言等,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使学生进入班级就浸润在浓浓的书香氛围之中,建设班级图书角,配备小管理员,制定班内的图书借阅制度,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书籍带到学校,与其他同学共同分享,进行交换阅读,使孩子们互相分享书籍的美妙,感受读书的乐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书的熏陶。
三、推进活动,拓展知识
将读书活动纳入班级建设活动中,努力摸索着能与孩子对话的活动方式,在“无声的环境成为有声的教育”基础之上,开展丰富的读书活动,使读书变成一种生活习惯,一种行为风尚,一种精神享受,一种自觉行动。
1.捐献图书,推荐阅读
班上图书管理员,加强对书籍的登记、借阅和归还管理,作好记录,让图书角的借书有条不紊。为了增强图书使用的灵活性、便捷性和有效性,班级内可开展“图书飘流”活动,定期更换书目,拓宽学生的书源和视野,全力发挥图书的功效。图书角的建立,方便学生课间随时能看到书,既使学生读书有很大的选择性,又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书香活动还要引导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去阅读。可学生阅读什么书呢?书尤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怎样才能使每个学生读书有效果呢?第一,要选择适合小学生年龄阶段的书;第二,推荐的书是学生本人喜欢看的。教师可在课后找每个学生谈心,同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平时在家里喜欢看什么类型的书。在掌握每个学生喜欢看什么类型的书之后,通过互联网等途径找到各种类型的书,并把它写在班级博客上,定期在班级博客中发表 “好书推荐”、“名人名言”、“书海拾贝”、“好书大家谈”、“读书感悟”、“读书心语”等文章,由同学们自己介绍自己看过的新书、好书,交流自己在读书活动中的心得体会。
2.诵读经典,陶冶情操
中华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博大精深,学生也许要用几十年来消化,在读书活动中,教师应大力倡导读经典,学国学,品古韵,传美德活动,将经典文化引入班级。利用晨读十分钟时间诵读,诵读《三字经》、《弟子规》、《唐诗三百首》可以不求甚解,只需让传统文化陶冶学生的性情,濡染熏陶的过程便可让学生终身受益,进入高年段在进行理解,同时诵读《论语》、《诗经》等古典名篇。指导学生诵读优美词句章段,使学生在有意识的积累、感情理解和运用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经典融入生活,与一些节日相结合开展健康有益的主题诵读活动。不仅在经典诵读活动中陶冶情操,还有力促进了读书活动的开展。
3.多样阅读,撰写感悟
为增加读书兴趣,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推广班级读书的阅读方式,如默读,速读,大声朗读等活动,特别是大声朗读可以让孩子在听读中享受快乐,激荡思维,拓展无限想象的空间,可以让孩子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丰富情感,领悟人生的真谛,使阅读的种子在聆听中长大。为了让读书活动取得实效,最初可以要求学生每天做摘抄式读书笔记,写简短的读书心得,一段时间后学生读书习惯逐渐养成,读书笔记也越写越好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此时教师可对读书笔记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写读后感或对书中的人物进行评价。对一些学生写得好的读书笔记、读后感加以指导后粘贴在班级的“阅读专栏”中,这就能大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从“要我写”变成“我要写”。
4.一日四读,开辟途径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为保证学生在校阅读时间,规定学生在校“一日四读”,时间总计为一小时。早晨10分钟晨读:读、背古诗词等经典美文;“午间阅读”:大声朗读你最喜欢的段落,感悟读书的快乐;“学后默读”每天六节课后全校学生在阳光体育时间前默读课外书30分钟,并在老师指导和监督下完成课外阅读量;“与梦同行”,每晚睡前读10分钟你最喜欢的故事。认真抓好早读、午读,上好读书课,联系家长抓住睡前读,只要走进班级,到处都能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听到朗朗的读书声,营造浓厚的班级读书氛围。
5.购买图书,愉快阅读
为使孩子能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积极开展了“压岁钱买图书活动”。号召同学用过年压岁钱买1本书来充实班级的图书角,让更多的同学们能分享“买一本读百本”的快乐。这些书籍给学生带来快乐和知识,同学们形成好书先读为快的愉悦读书氛围,畅游书海,洋溢着浓浓的读书气氛。
关键词:学生;说话能力;技巧
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依赖于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最佳途径。学生说话能力的高低与否是知识经济发展和社会交往的需要;是学生自身成长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综合能力的表现之一。我想试就以下三个方面谈谈培养学生说话能力。
一、多读,是培养说话能力的基础
多读是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基础。我平时很注重让学生朗读或背诵诗歌、散文等美文佳作。具体作法是:
1.熟读课文,背诵教材中要求背诵的课文或段落。如《有的人》《海燕》《听潮》等。
2.多记,多指导学生阅读。平时课上、课下要求学生多记一些名言警句,多背诵一些古诗词。如我给学生推荐的.《唐诗三百首》等。多指导学生阅读名著这里指古今中外十大名著,在课下让学生广泛阅读,定期规定读一部名著。比如说《三国演义》《红楼梦》等长篇巨著。一般两个月读一本书,读完之后让学生交流心得体会。采用自由谈的形式,可以说从中学到哪些知识,了解了哪些人物,感悟到哪些人生的至理名言,妙词佳句等,不拘一格。
二、多创设语境,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要想让学生多开口,应该以平等、宽容、欣赏的态度善待每一个学生。我开始训练学生说话。有的学生说话语无伦次,有的结结巴巴,有的漏洞百出。我都以一颗博大的爱心,微笑着欣赏他们,接纳他们。从来不恶言讽刺挖苦。渐渐地学生放得开,胆子大,我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创设语文教学情境。我利用诵读课、阅读课、口语课等,挖掘学生的潜能。诵读课,我注重培养学生语感,让学生在反复地诵读中去品味文章的意境,体会其中的情感。日积月累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在诵读时我注重张扬学生自己的个性。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少用齐读的方式,而多要求学生个体来朗读。阅读课分两步走:一是课内阅读,二是课外阅读。课内阅读一般选择学生兴趣浓厚的书籍,篇幅短小精悍,能用两课时完成。比如说一些游记、历险记、名人传记、散文等,易于课上完成。一般我多采用读后感、讲故事等形式。课外阅读,根据篇幅的长短,定期完成,假期也不例外。课外阅读我多选名著推荐给学生,多采用读书报告会等进行读书经验交流,平时我注重向学生传授一些阅读方法和技艺,使阅读时效果明显。口语课,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的要求是:讲普通话,语音清晰,语句连贯,表达准确,态度自然,尊重对方,注意对象和场合。乍一听起来,口语交际好像属于语文工具性的范畴,但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简言之:学生口语表达要适合不同场合,换句话说,因情境生文。所以教师可以开设专门的口语课,让学生围绕不同的主题,采取不同形式来训练,比如说开展演讲比赛,辩论会、故事会等。
三、多写,多写指写作训练
我们通常的说指口语,文章多指书面语。书面语要求比较严格,逻辑性强,口语一般随意性强,条理性差。口语和书面语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应该说书面语是口语的延伸与发展,是口语的高层次,书面语要雅正一些。举个例子,比如早晨散步碰见熟人,我们就可说:吃了?大家都明白是什么意思。如果是书面语就必须有一定语言情境来界定,否则就会笑话百出。口语看似平常,其实说起来并不简单。有时必须需要书面语的帮助,这样才能使说出的话声情并茂。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打个比方,如果说多读、多练是说话能力量变的积累,多写就是说话能力质变的飞跃。“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说的就是读写关系。多写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说话要合逻辑,才能言之有序,言之有物,因此平时应该对学生加强写作训练。这对说话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具体做法是:
1.是仿写。仿写是迅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比如我在执教《山中访友》一文,我就指导学生学习拜访古桥一段的三层式结构进行仿写,即叙述(记叙)、描写、抒情三层结构。运用三层式结构来描绘家乡的一革一木,一山一水等。除此之外,学《荔枝密》一文时,让学生体会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来写自己身边熟悉的人和事。诸如此类,不一一列举。
关键词:阅读 兴趣 方法
阅读是终身学习的基础,是基础教育的灵魂,更是人生成功的基石。新课标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加强课外阅读,可以指导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创新意识,能够培养学生对优秀作品的欣赏能力,奠定小学生坚实的语言基础。
一、激发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能够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欲加强课外阅读,使课外阅读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认为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为进一步提高其阅读积极性和记录兴趣,还要经常组织形式多样的读书笔记展评、故事演讲、精彩片断朗诵等竞赛活动,让学生明白“开卷有益”的道理,为今后的自主阅读、终身阅读打好基础。
二、合理择书
臧克家说过:“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别林斯基也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读书好比吃奶,让孩子吃羊奶还是吃狼奶,结果截然不同。可见书的好坏在于选择,选择一些思想健康、内容积极向上的书给孩子,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对于社会经验少、辨别能力不强的孩子而言,就需要有社会经验的父母、老师及其他长辈来帮孩子鉴定。帮孩子选择一些健康、有益的好书来读,胜于让他胡乱读许多没有选择的不合适的书。
工作中我根据小学生的年龄、性格特点和接受能力,结合新课标规定书目的要求,采取向学生推荐和向家长列书目清单的方法,向学生推荐了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书籍,让学生和家长有选择性地购买、阅读,以扩大学生阅读的视野,提高阅读质量。
三、学会阅读
良好的文字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是学生走向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功,而这些能力的培养要靠阅读来实现。现在,有些孩子不会阅读,教给学生课内外阅读的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阅读是一种与作者心灵沟通的过程,多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大脑、美化学生的心灵。阅读分为精读和略读,略读是粗略的读,为的是博采,精读要读透读懂,精读和略读相辅相成。为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我校设立了阅读课,目的就是为了指导学生学会精读,引导学生从作品的语言表达和思想内涵去分析、积累、背诵,培养学精读感悟的能力,让学生做到读书与思考同步,即读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
四、会记笔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不光要做到眼到、心到,还要做到手到。我在指导阅读时要求学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时做好读书笔记,增强读书的效果。为此,我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了一本“阅读积累本”,让学生把所阅读文章中的精彩片断积累起来,让学生养成读书动笔的习惯。同时教给学生写读书笔记的方法:一是原文摘抄法。阅读中遇到好词佳句进行摘抄,以加强语言积累,丰富写作素材。二是提纲摘录法。要求学生写出所读文章的主要内容、各部分的大意,以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三是感悟法,即写读后感。阅读时引导学生抒发读书感受,评价文中的人物、事件、语言等,并记录下来,久而久之,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学以致用,就能提高学生认识、表达自己见解和及时抒发自己感情的能力。
五、指导背诵
古人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是说多读、多背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古人强调读的重要性,只有多读、多背诵,把名家名篇的精彩语句转化成自己的营养,慢慢吸收,在写作时才能做到左右逢源、挥洒自如。
在教学中,我经常根据不同的内容,教给学生背诵的方法,如整体背诵法、分部背诵法、理清层次背诵法、顺思路背诵法、抓关联词语背诵法等,培养学生的背诵积累能力。
在课外阅读中,我经常鼓励学生选择最佳时间进行背诵。一日之计在于晨。清早空气新鲜,环境安静,经过一夜的休息,头脑分外清晰,好比一张刚刚擦过的黑板,没有先前学习材料的干扰(心理学上称前摄抑制),因而容易记住新材料。另外,晚上临睡前也是背诵的最佳时间,因为背完即入睡,没有后来学习材料的干扰(心理学上称后摄抑制),因而记得较牢。如果清早起床后再复述一遍,则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韩)南美英 著 宁莉 译《会阅读的孩子更成功》.江西美术出版社,2007-5-1第1版。
2、陈明祥 罗树华 钱中立 主编《语文教法辞典》.明天出版社,1989年2月第一版。
阅读和写作,从来就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孪生姊妹。从信息论上说,读是接受信息,写是发出信息。读是写的基础和先导,写是读的动力和深化。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多读笔生花,多写读入里。”这一精辟论断深刻地揭示了读与写的辩证关系。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将二者有机结合,实行“阅读写作并轨”,以收一箭双雕之效。
陆机在《文赋》开篇就说:“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杜甫也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还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些充分说明,学生只有多读古今中外优秀作品,吸收其语言精华,模仿其体式布局,博览广贮,才能厚积薄发。阅读对写作的促进作用,大致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通过阅读可以积累写作的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语言的积累上,首先应让学生通过阅读,积累大量的词汇,包括这些词语的精确含义、细微差别、感彩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运用等;其次应掌握作品中体现的一些修辞技巧,包括选词炼字,语句的组合构成,句式的选择搭配,常见的修辞手法。二是通过阅读可以丰富写作素材,免为“无米之炊”。在阅读中督促学生建立读书笔记或资料卡片,格言警句,天文地理,政治历史,名人轶事,历史掌故,兼收并蓄,一并拿来,为“我”所用。三是通过阅读可以揣摩写作技法,提高构思水平。通过阅读,可以借鉴他人在布局谋篇、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可以学习诸如抑扬、烘托、反衬、伏笔、悬念、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文章表现技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构思水平。可见,多读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但真正把“以读促写”落到实处,决非一日之功,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时要不断地咀嚼、品味、消化、吸收和运用,将阅读作品中的精华变为“我”的。
在阅读过程中,建立读书笔记、制作资料卡片、写读后感、写文评等,都是促进写作的有效形式。对于那些极富特色的“美文”,教师则应有目的地指导学生仿写(实际上,仿写是读写之间的一个最佳的结合点),或仿其内容,或仿其语言,或仿其结构,或仿其技法,或仿其语句,或仿其文段,或仿其全篇,不拘一格,务求实效。
写作可以促进阅读,反过来又可以带动阅读。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我们亦可借助写作学的有关原理和方法来加深对所读文章的理解。例如:就文章写法而言,记叙文的要素、线索、人称、顺序及综合运用的表达方式等,说明文的说明对象的总体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以及说明的语言等,议论文的三要素、一般结构形式及论证方法等;就文学角度而言,散文的神韵,诗歌的意境,小说的人物形象,戏剧的矛盾冲突等;所有这一切,在阅读和写作中都是相通的。如果学生在写作训练中已经具备了这些文体写作知识,无疑可以用来指导他们的阅读实践。
阅读与写作教学,当然应以课堂教学为主要组织形式,但仅仅依靠课堂远远不能适应强化基础、发展能力、提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的需要。因此,必须实行课内课外衔接,将语文教学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延伸到社会,在课外更要注意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
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主要是开展课外读写活动,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列出古今中外优秀书目供学生选读,读书时要建立读书笔记,要写读后感,定期召开读书报告会;列出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报纸杂志,供学生阅读;鼓励学生背诵诗词散文和名言警句,并使之成为经常性活动,可以不定期举行背诵比赛;发动学生剪贴、摘抄,把自己认为精彩而又实用的片段或文章抄在本子上,还可以动员全班同学互相转抄;制作阅读分类卡片,经常组织学生交换卡片,定期举行优秀阅读分类卡片评选活动;开办“时文欣赏”或“古诗文欣赏”讲座,激发学生兴趣,开阔学生眼界;鼓励学生写日记、周记、随笔等,开展课外练笔活动;成立班级日报编委会、散文写作协会、诗歌爱好者协会、班级板报编委会等,大力开展课外写作活动;成立文学社,开展课外写作辅导课,聘请名家名师讲学、谈心,定期编印社刊社报;组织作文竞赛,刊印优秀作文;鼓励学生积极向报刊、广播电台投稿;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电视剧等,开展影评、剧评活动;建立班级图书角或班级读书笔记库……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读写活动,能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有效解决学生知识单一.见识狭窄、读写兴趣不浓的问题。开展课外读写活动,必须加强引导,精心组织,同时要建立监督制度,力避盲目性、无序性和自由主义、形式主义的倾向。
需要指出的是,课外读写和课堂教学并不是截然分开、彼此孤立的。课外读写要服从和服务于课堂教学,是课堂教学必要的补充和完善。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课内加强基本训练,使学生形成技能;可让学生运用课堂里获得的读写能力去实践,去创造。课外阅读写作活动的开展,能极大地促进课堂教学,从而从根本上保证了课堂教学的快速高效。
最后要强调的是,阅读与写作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在教学中与课堂外,我们要以读促写,以写带读,使二者相互促进,协同发展。
1 得“法”于课内,运用于课外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重视语文素养培养,重视语文综合能力的锻炼,强调拓展语文教学的外延,重视学生知识面的拓展,重视课外阅读。语文课堂教学不应仅满足于帮助学生理解“文中之道”,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学有所“得”。叶圣陶先生说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可见,加强课内阅读方法的指导,应用于课外阅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于提高学生课外独立阅读的能力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在课堂学习中加强和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首先,注重朗读与默读相结合,从四年级开始,逐步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和习惯,课堂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来进行朗读和默读,让学生用默读来提高阅读速度,用朗读来体验情感。
第二,注重精读与略读相结合,在学生具备一定默读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快速浏览,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内容梗概,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细细品读:对文中的人物感兴趣就着重品读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以及所处环境和细节描写;对事情感兴趣就弄清事情经过,弄清情节,分析环境场所,分析相关人物;对文中的景物感兴趣,就抓住景物特点的细腻描写,身临其境体会意境,体验语言的丰富妙用,从而品味积累吸收。
第三,阅读与思考相结合,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只能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所以我们主张阅读要边读边想,带着问题去阅读。比如教学《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时,就先让学生看题质疑,从中梳理出“徐霞客是一位怎么样的人?”“徐霞客是如何阅读大地的?”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去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更快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第四,阅读与想象相结合,想象是智慧的翅膀,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展开想象的双翼,一定会给文本带来更多独具特色的个性化解读。
读物众多,方法各异,以上所提仅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些许感悟,更多的阅读方法还有待大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形成。只要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和渗透,让学生一课能得一“法”,再把这些阅读方法运用于课外独立阅读上,相信有“法”可依,他们定能“读得更快,读得更多,读得更深,读得更透。”
2 立足于课内,辐射于课外
牛顿、爱迪生等伟大科学家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一生所学的知识中只有一小部分是学校课内习得,而绝大多数都是在课外学到的。因此,新课程改革后的阅读教学更加注重了课内学习内容的拓展与延伸,老师们要树立“大语文”观,突破僵化的思维模式,突破课堂的禁锢,突破课本的约束,强化课内外联系,引导学生挖掘开辟阅读内容,丰富阅读信息,把学生的阅读从课内辐射到课外。
2.1 课前铺垫式阅读。在学习新课之前,布置学生阅读与课文的作者、背景、内容相关联的资料,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学《普罗米修斯的故事》时,课前布置查找普罗米修斯的相关资料,有的从网上查到了普罗米修斯的英雄事迹,有的从书上了解到与普罗米修斯有关的神话传说,交流时,还有学生提出他找到了与课文内容不同的多个传说版本。虽然学生查找到的资料内容丰富多彩,各不相同,甚至出现争鸣,但无一例外,他们都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加深了对普罗米修斯这位英勇顽强、无私奉献的英雄形象的理解。
2.2 课中推荐式阅读。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恰到好处地穿插阅读一个或多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本,再以点带面,推荐阅读,既激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又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如教学冰心的《忆读书》一文时,引导学生感悟“读好书”的好处时,冰心多次提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好书,教师顺势而导:《三国演义》让作者感到“津津有味”,“好听极了”,还“含泪上床”,“哭了一场”;《水浒传》让作者“大加欣赏”,“气愤填胸”;《红楼梦》让作者“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你看过这几部作品吗?你是否与作者有相同的感受呢?紧接着教师随手拿出事先准备的《水浒传》,选择“虎松打虎”片断,声情并茂地读起来,处却戛然而止,幽默地说:“欲知下文,请自己看书!”下课后老师把《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几部名著放在图书角让同学们借阅,老师欣喜地发现,这“虎松打虎”果真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2.3 课后延伸式阅读。下课铃声的响起,决不意味着学生阅读的结束,在很多时候,恰恰是新一轮阅读的开始。延伸就是以课文为基点,向更深更远更广的阅读空间扩展。如学习《房兵曹胡马》和《马诗》两首古诗,引导学生发现两首古诗的作者都是唐代诗人,课后向学生推荐《唐诗三百首》;学习了《郑人买履》这则寓言后,老师根据寓言的出处,课后向学生推荐《韩非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由课内迁移到了课外。长此以往,学生就会盼望着读,自觉去读,甚至于手不释卷,沉浸在读书的快乐之中。
3 展示于课内,激趣于课外
一、激发学习兴趣,激起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欲望。
兴趣,是指人力求接触、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爱好活动的意识倾向。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愿望。”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欲望,我试着开展了“诗词比一比,展风采”等系列活动,多次活动后,我发现学生渐渐变了,由过去被动地听老师讲解,变为主动地去读、去看、去背,从而大大提高了阅读量,对古诗词的理解也加深了。
为了在“诗词比一比,展风采”活动中一展风采,为了台上短短的三分钟展示,学生纷纷从图书馆借来《古文观止》、《诗境浅说》、《词曲通论》、《全唐诗》、《全宋词》等资料积极做好比赛准备。除了有课下比外,还有课上个人比拼、团体比拼,为此我还特意安排了小组间对抗,合作才能共赢,学生常常会为一个小小的环节,展开激烈的研讨。 我真正深深体会到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真谛,学生的兴趣一旦调动起来,学习的效果就好多了。古诗词大比拼活动,悄悄地将语文课延伸到了课外,我从中认识到这是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习惯的良好途径之一。
二、巧用诗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曾说:“教育之事必须给予人民的心灵以民族的形式,而这种形式其意向和嗜好使得他们不但由于必要,而且由于倾向和愿望而成就其为爱国者。”中华民族是有着高度凝聚力和爱国主义传统的民族。中国更是“诗的国度”,爱国主义思想的渗透在其间占有相当的重要性。这是一份珍贵的文学遗产,也是一份宝贵的思想财富。
我充分利用古诗词中的爱国素材,利用好班会,及时对学生加以教育,我认为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光荣义务和责任。
我又试着利用课前五分钟,开展了“爱我中华,谁是古诗词小小演讲家”活动,为了小组的荣誉,学生纷纷挑选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课下自觉做好了准备。活动开始了,第一组演讲的是岳飞的《满江红》,第二组展示的是于谦的《石灰吟》,第三组把杜甫的《春望》展示得很有创意,第四组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更具新意,各组的表现各有出色之处。学生个人比拼也很踊跃,每个学生吟诵着自己喜欢的诗词。活动后我趁机引导学生在多读且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体验,再采用“说一说”、“议一议”等形式,很好地促进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课堂上形成了一种宽松和谐的互动氛围,使教学内容在互动中拓展起来、丰富起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在互动中活跃起来、发展起来。最终作者的爱国之情、爱民之心,把学生一个个深深地感染了,有的禁不住泪流满面。这种形式不同于老师空洞的说教、刻板的讲授,收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另外,我还引导学生对诗中的名言警句用心体味,揣摩作者的爱国之情、爱民之心等,学生越发敬仰那些仁人志士,更加热爱祖国,这是对学生爱国情怀的一种培养。
三、巧用诗词,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写作能力。
结合我区的“主体多元高效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优势,我积极开展了这方面的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写作等能力。我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拟订阅读背诵计划,可以从阅读一些简单的诗词入手,了解作者丰富的历史背景,对读懂这些古诗词很有帮助,再逐步引导学生阅读其他诗词、文言文名篇等。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听、说、读、写的同时,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较好的训练。例如,在发下去一课的郑板桥的《竹》导学案后,学生兴趣盎然,我引导学生学写读后感,对竹子“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顽强精神做了激情洋溢的赞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对竹子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顽强精神有了更深一层的感悟。有的同学自选课外诗词,如赵翼的《论诗》,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等等,这些诗词都给了学生不同程度的启发,我趁机再适当地加以指点,学生的进步就更快了。积累,不仅仅是语言材料的识记与背诵,更重要的是感悟能力和运用能力的积累。理解与运用是积累的基础,只有能理解、能运用的语言材料,才是“活”的语言材料。课外古诗词的学习,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写作时学生可供选择的材料多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四、巧用诗词,引导学生动手整理,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古诗词是记录古代人的生活感悟和所见所闻等,现代人对此多比较陌生,加之语言的变化,古诗词理解起来有时有一定的难度。但巧用诗词,引导学生动手整理分类,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去感悟,多积累自然就会熟悉。在教学实践中,在学生有了一定的古诗词知识后,我试着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爱国、思乡、边塞等题材的诗词分类总结,对于难以理解的名句重难点句子还要查资料、探究学习。 从而启迪了学生的思维,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五、巧用诗词,展示提升,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优势。